“执”也叫“执著”,是指与世俗的知见联系在一起的迷妄观念,分为隐、显两种,也就是细微的一种和明显的一种。明显的一种“执”,称“见惑”,见道以后就可以把这种妄念消除。但渗透在习性中的相当顽固的东西是隐分的,其隐分执实习染的彻底破除之日,就是成佛之时,需要很长时间,到见道以上经过十地才能破除。“执著”从性质上分只有执长、执断两种。“执常”也叫执“有”,“执断”也叫执“空”,但其本质都是“执实”。“执”就是认定、“抓紧不放”。比如认为钱是可爱的,权是可爱的,利益是可爱的,都是需要的,都是真真实实的,用手抓得紧紧的,这就是执著。如爱执,就认定其爱的对象是可爱的,是真的,其思想感情就像一双手紧紧抓着爱的对象不放,这就是一种执著。 佛说“空”的目的,就是为了揭露一切事物的假面貌。有一位哲学家说得很透彻,“美女”就是花容月貌后面隐藏的骷髅。佛法就是揭露这种本质,让人们看清事物的真相、骗局和虚情假意。人们也许会说,我们所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到的都是真的,这怎么能说“假”、怎么能说“空”呢?对这种“真实”佛家从不否定。佛亲自说过:“世人与我争,我不与世人争,因为是人认为‘有'的,我也认为‘有',世人认为‘没有'的,我也认为‘没有'。”那么佛经上说的“假”和“空”是什么意思呢?佛经上所说的“假”和“空”是从真谛的角度说的。这种“假”和“空”的真正体验性的理解,要靠无分别真智的产生,并非世间俗智所能达到。我们所能理解到的“假”和“空”,只能从概念上来理解,不是体验性质的,所以不深不透,真正的悟空要靠无分别智的产生。 “假”是指我们所能看到、摸到、感觉到、体验到、认识到的这个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感性世界。对这类事物和现象,心理和感觉正常的人都能做到符合实际的判断,从世间俗智的角度来看是真实的,所以称作俗谛。如果否定俗谛、事谛,就是否定佛法。因为佛家的轮回转世、因果业报、积德行善、修持证果、四身事业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缘起现象的确认基础上的。只说空假而抛弃事法者是对佛法没有真正理解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正如龙树所说:“宁可执有,不可执空。”如果不分场合,说一切都是空的,什么道理都不讲了,善恶也不讲了,那还能行?在这种情况下,宁可不讲空,也得讲有。“空”是更高的境界,所以不能一看到《金刚经》中讲一切都是空的,就把一切都否定了,以后觉得一切都没有了,什么都是空的,结果道德也不讲了,善恶也不讲了,修也不修了,那样就走上了邪道。 既然说缘生之物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还说“假”的、“空”的呢?所谓“假”是指缘生(众缘合成)之物没有真实的,可以指出来为其物的“自性”,其实质是空的。如手表由各种零件组成。其中的每个零件都不是手表,其形状表壳也不是手表。你能指出来手表的自性在哪里吗?手表是存在的,但“手表”这个名称所代表的对象除了众多零件以外没有别的可称作手表的东西,而且每个零件如时针,单独拆开或者从它的物质元素上也找不到可称作“时针”的东西,那么时针又何在?这样看来“手表”只不过是一个随便起的名称,其实质又何在?又如电影银幕上的人物、行为动作是真是假?若说是“假”,它却有声有色,而且正常的视觉和听觉都能感受,也能引起感情和思想活动;若说是真,银幕上的杀人放火是真的杀人放火吗?流的血是真的血吗?显然不是。从见道以上的悟者的眼光看,世人都是迷惑颠倒、以假当真的傻瓜。俗谛事相之所以被称作“假”,是悟者所见,在未得般若智之前,世人谁也不会承认是“假”。但从事物的“自性”上说,连假都不存在。因为,假相虽非真相,但也有相(幻有),而“自性”纯属虚构,如空花、兔角,如虚空。正如当代全世界公认的佛学大师喜饶嘉措(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藏传佛教著名学者)说的:“我们所说的‘空'是指兔角之空,并非兔子之空(兔子是幻有、假有)。“缘起”(幻有)、“性空”(毕竟空)的真正的意思就是这样。 有人说什么:“手表是金属零件等因缘凑合起来的,就是‘缘起';可是手表未造以前,手表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性空'。”哪有这样解释性空的道理?手表未造之前没有手表,手表被砸碎销毁后也没有手表。这个简单的道理还需要用高深的中观这里来解释吗?还说什么“原来的本体是有”。如果本体是指自性的话,佛法从来不承认这种“有”;如果把“空”当作一种与有相对的“存在”而称作“有”的话,也彻底错了。因为“空也空”才是真谛义。 那么“空有一体,空不毁有,有不碍空”是什么意思呢?“空”不妨碍俗谛的“有”,“有”是必须作为承认的前提的,只不过看成是假的、暂时的联系。有也不是本质上的有,是缘起的有,临时的有,各种组合条件的有,没有自性的有,所以说“有不碍空”。“有”是事物的现象,“空”是事物的性质,这两个概念并不矛盾。从众缘和合的现象上看是“有”;从不依赖因缘,脱离周围事物的关系的单一、独立和一成不变的自性上求却不可得,便是“空”。“有”是体,“空”是性,互不影响,互不妨碍。认识到“有”而不认识到“空”是堕入常边;认识到“空”而认识不到“有”是堕入断边。有空统一,认识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离空无色,离色无空,色空互为前提,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才是正确的。从真谛的意义上是“空”,是否定概念,即无;从俗谛意义上是“有”,是肯定概念,是有。若不分真谛俗谛,笼统说任何事物都是非空非有,这就将不通了。 “非空非有”是非常矛盾的,非空非有中间没有第三者存在,不是空就是有,不是有就是空,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那么“非空非有”怎么解释呢?这就要把真谛、俗谛分开来理解。从真谛上说“非有”,从俗谛上说“非空”,两个谛义结合起来才能解释通。真谛俗谛分开来说,凡说“有”者皆指俗谛事相,凡说“无”者、“空”者皆指真谛理性。从龙树到宗喀巴,都是这样严格按佛法的了义、究竟义解释有空义、般若义的。 我可以举出无数的论点和正宗的理论根据。但当今解经的那些人,碰到这类关键性的问题时,除了用模糊概念愚弄别人,或者用一些道儒混杂、东拉西扯的障眼法进行搪塞外,一筹莫展。比如有人说:“道谛是俗界中的天人的境界。”欲界的天人竟然成了“见性圣者”,有了“道谛”。这不是笑话吗?真正的“道谛”是修到见道以上的圣人的境界,不是欲界天人。天人还是凡人,欲界的天人多一些神通,但是和凡人一样,业尽以后仍会掉下来——进入六道轮回。因此,天人和圣人要分清。又说:“邪见——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被认为是邪见的,有的却因时代和观念而改变了。”照这样说,佛所说的“邪见”因时代观念的改变而会改变为“正见”,言下之意,“正见”也会因时代观念的改变而会变为“邪见”,如果不是“精通”佛法的“大家”,怎么会出这样“高超的道理”。?从这两条佛法命题的解释足以证明这些“解经大家”佛学知识的“家底”了。佛法上的正见和邪见是有严格区别的,绝对不能混淆。正见就是正见,邪见就是邪见,不因时代而改变,与时空没有关系。照他们哪样讲是错误的。
现在研究佛法的人很多,有些人对佛法随便解释。佛法对正见、邪见有确定的概念,不因时代而改变,贪就是贪,嗔就是嗔,痴就是痴,没什么可变通的,变通之法指的不是这个。护持正法,破除邪说是佛家的神圣职责。讲佛法必须按照佛法的本意来讲,不能掺杂自己的见解。世俗之法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来随便讲,佛法就不能。因为我没有成佛,我就不知道般若正见,就没有资格随便讲。佛的智慧有两种:一种是世俗范围内的智慧,是世俗法;一种是般若智,这是超世之法,不能以俗谛的眼光来看超世之法,这是“各司其职”的。从两种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我们是人看是真的,从般若智慧真悟的观点来看是空的,假的。讲空讲假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破除各种虚妄观念,所以,佛法最后就是清净无为,一无所求,连佛也不求,这就是佛的最后境界。
以上讲了一些空理和事法、事相。《金刚经》的原文就接触到相和破相。破什么相?就是破世俗相、破假相。破相就是“能断”的意思,世俗的见解、想法全部破除了,思想境界就提高了。否则学佛法,仍然破不了执,仍然是世俗的想法。如有人学佛法是为了长寿,这比为了钱和名要好一些,但不管怎样,求佛的保佑全是一种“执著”,有“执著”就变成有相的东西了。破除一切世俗相,超越感性世界,才能明见真理法性。
因为上面讲过的这些问题和《金刚经》有密切关系,如果搞不清楚,就无法正确理解经文的原意,因此在接触《金刚经》正文之前,现略作以上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