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18|回复: 4

索达吉《金刚经》讲解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对于须菩提的怀疑,世尊回答说:“你不要这么说!也不该有此怀疑!如来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将有很多持清净戒律,修积福德资粮的三藏法师等人,对于此经必定会生起信心,以此经义为真实所依。”
后五百岁”有几种讲法:通常所谓的后五百岁即指现在五浊兴盛时代。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数字,而是象五浊兴盛一样,是整体上的一种时间概念。释迦牟尼佛住世弘扬佛法时是正法兴盛时期,称果法期;而除此正法期以外,后来五浊兴盛的时代都可称为末法。按这种说法,目前已是末法时期后五百岁。
另一种说法将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年教期分为五个五百年,各段时期的特点,可分别表示为解脱坚固、禅定坚固、多闻坚固、塔寺坚固、斗争坚固。而后五百岁即是指斗争坚固的第五个五百年。按这种算法,现在应是后五百岁之后,因为佛历已是二千五百四十五年,教期已经结束。
第三种说法:印度论师嘎玛拉希拉和藏传佛教各派都承认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期为五千年,而以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为代表的宁玛普巴派的历算,现在已是佛历二千九百多年。因此,五千年教法期已过了二千九百多年,还剩余二千多年。在藏地,日历计算以时轮金刚历算法为准。宁玛普巴派把释迦牟尼佛出世到现在过了二千九百多年的原因,以教证理证详细分析可以成立,但简单地讲:当时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启明星如何升起,然后第二天出现日食,以此根据推算出佛的教期从始至今已过二千九百多年。普巴派的天文历算非常准确,现在每次日食、月食,算得一分钟都不差。依此计算,后五百岁尚未到来。而以萨迦派的历算,佛历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宗喀巴大师所创的给拉华宗也有不同的算法。
第四种说法认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期年代仅仅指印度的本土佛教,并非指其它民族地方的佛教。因此,所谓后五百岁,在其它边地也谈不上。
总的来讲,可以认定后五百岁为末法时期,即现在五浊兴盛时代。
佛陀以智慧授记末法时代将有为数众多的持藏者以及持清净戒律、修积福德、具有智慧者出现于世间,如是之人对此经的意义必定会生起坚固信心。在佛的尽所有智境界中完全能够照见此等具福智者,并会加以护念、授记。此处后者所应具之德,玄奘大师译为:“具足尸罗,具德、具慧。”义净译为:“具戒具德具慧”,与鸠摩罗什大师所译“有持戒修福者”句,文字词稍有不同。但如果理解持戒修福之目的是为生长智慧,则三种译本实际意义不存在差别。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应当知道这些具戒、具福慧之人,不仅仅在一尊佛、二尊佛、三四五尊佛前种下善根,而是已于无量千万佛前修六度万行,广种善根。如是之人听闻此般若经义,若对法义生起乃至一念清净信心,须菩提!如来以智慧无一遗余皆能了知照见,这些众生所获福德无量无边。”
能见闻般若无上甚深妙法者,不同于世间凡夫俗子德薄垢重,他们根器锐利,福报深厚。由于并非在有限的几位佛前种下善根,而是曾于无量佛前种诸善根,他们因此而能于佛法中听闻般若法藏,并生起殊胜清净信心。大圆满密法祖师全知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云:“我们实已在无量佛前积累过资粮,这以今生值遇到普贤王如来之心法可知。”同样,佛以不可思议神通智慧为后人授记:对此经生信,乃至仅生一念净信者,皆为在无量佛前种过善根、积过资粮之人。所以,持此经者皆当生欢喜心。
读诵、受持、解说《般若经》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不仅如此,甚至仅对空性生起有益怀疑,也会断除轮回。如《中观四百论》中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福德浅薄者以业与烦恼的牵引对此不会起信,具缘的人如果能稍微生起诸法无实、因缘幻有的有益怀疑,也能断除整个三有轮回之根,何况净信者?世尊授记未法五百年中,对此要义生起诚信者,哪怕仅只一念清净信心:《金刚经》所讲都是真实语,诸法本性应该是空。有如是念者,遍知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如来,以其尽所有智,都已知晓并照见,彼于过去无量佛前曾种多少善根,未来因得闻此经所得福德等等,悉知悉见。不仅如此,世尊以智慧眼亦能清晰明见:现在未来有成千上万众生闻思、受持此经的意义;以其前世积累无量福德资粮之故,即生当中而对此经情有独钟;又以生净信的缘故,相续中会感受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获得不可言说的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以什么缘故,对此经生净信者能获得如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因为对般若空性生起净信者,已远离分别执著,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无实有法相,也不会耽著无实非法相。”
得闻无上般若法门乃至生起一念净信者,得到如此无量无边福德的原因很简单:众生对般若空性义理生起定解后,会在很快时间内,甚至当下就达到远离四相,无法相、也无非法相的境界。犹如鱼已上钩,收线就可以拉上岸边一样,自己在内相续中种下般若空性种子,对甚深无生大空性有坚定信解者,外在身体虽然未有任何变化,与所有凡夫一样,但此人将在短暂时间内灭除四相。
菩萨由彻底断除执五蕴假合为我之我相,遣除了实有我的我执分别与由我执引申的我所执,从而对于身体、财产、亲友等执著一扫而光;由断我相,使执著寿命延续不断的寿者相,也予以断除;众生接连不断沉溺轮回,今生为人,来世变成天人,以后又堕落三恶趣等,在整个轮回中旋转的概念也被清净了。由此可见,得闻般若经的善缘者具无量福德,他们直接间接断除了四相。《弥勒菩萨愿文》中云:“无人无我无寿命,愿证无法究竟义。”与断四相意义相一致。
断除四相,也即断除了法相与非法相。所谓法相,即有实法之相;非法相,即无实法之相。远离有实无实,则已证得离戏空性。证悟我相等一法空性,则能证悟余相等一切法空,如《中观四百论》云:“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般若摄颂》云:“知自及诸众生等,乃至诸法亦复然。”了知自己怎样,知众生也是这样;了知众生怎样,知一切法也是这样。因此,如果通达我是五蕴假合而证悟空性,则知众生本性并无不同,也会证悟彼等皆为空性;证悟众生本性空性,则诸法的本性也将证悟。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为何于此经生净信者已无四相耽著?因为诸众生如果执取相状,即是有我、人、众生、寿者的执著。如果执著任何名言有法之相,就是有我、人、众生、寿者的执著。”
对此经义有净信者,则无四相执著,已断四生三有的流转。若有任何相状执著,就是在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任何一种执著都会成为菩提道的障碍。如谛洛巴尊者云:“显现非缚执著缚,当断贪执那诺巴。”因此,耽著四相,即成道障。所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四者反体不同,本体无别。从其本空离戏方面理解,执著有、无都不对,稍有执著,则不离四相。
其中,如果执取成立一个有法之相,就成为执著四相。此有法既可认为是调伏烦恼的对治法,也可理解为世俗中的一般显现法。无论执著何种有法,因为存在相状执著,所以得不到清净无为的佛果,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须菩提,若诸法相当实有如毫厘许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能知诸法无相无忆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法的执著,主要是补特迦罗的执著,即五蕴的执著,如《宝鬘论》所述:“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既然有我的执著,就有我所的执著。由我所执,便会相续不断产生执著,由相续不断的执著,便会有寿命长短的寿者相,而有漏蕴之人相、流转轮回的众生相也会出现。
这是从有法本体空方面而言,下面从无法本空方面理解。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什么缘故?如果执著一切法名相本性都是空、都是无有,取此非法之相也就是在执著我、人、众生、寿者相,所以既不应执著万法实有的相,也不应执著空无的法相。”
执取法相即为四相执著,如果取非法相也有同样的错误,也不合理。所谓法与非法有两种解释,一种法指佛法的教法,非法是指外道、邪说及无宗派者等的见解;另一种,法指显现的名言谛,非法指单空方面的法。中观派以《中论》为代表的许多论著中,都已破除单空的观点。若认为法界本性仅为空性,坚持自己的单空见解,这也是一种我执、人执、众生执和寿命执著,因为单独空性的执著也是成就解脱的障碍。
如果有人想:“我所了知的万法本性,它是实有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这很明显是一种我所执,而我所执是由我执所引生;有了我和我所的执著,则人相的分别、众生相的执著进而产生;然后众生活到一百岁,一百岁时就该死亡,死了就空了,如是寿者相的执著也出现了。故佛说执著法相即是执著四相,就是轮回执著。不仅执法相会有四相耽著,执非法相,同样有四相耽著。《般若摄颂》云:“虽说证蕴空,菩萨勇士者,尚行相状故,未信无生处。”此颂意为,虽然证悟五蕴是空性,但也不是究竟见解,因为菩萨勇士仍行于单空相状的执著,故对无生没有信心。这说明,若还保留单空的执著,并不是真正的见解。而对于一般愚者,宁可让其有我执,也千万不可对其讲无我空性,令起此执著,因为他一旦有了这种执著而不舍,则谁也救不了,如《中观四百论》云:“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另外佛经亦云:“宁可著有如须弥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许。”由此可见宁可有我见,不可有非法的单空见。由于执有实之法相是落入四相,而无实是依有实而有,因此,取单空之非法相也是在执著四相。
所以,真正行持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者,不应取法,不应有任何偏堕于有法的执著,也不应堕入空见中,离一切戏论,方可真正趋入离边的真实义。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因为这个缘故,如来经常说:‘你们这些比丘们,应该知道我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就象船筏之喻一样,佛法尚且应该舍去,何况非法之法。’”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的道理,释迦牟尼佛在众多了义经典中如此宣说:你们这些比丘们,应该明白我说的种种法门,就象船筏的比喻一样。众所周知,渡过大海、江河的时候必须要依靠船筏,但是到了岸边以后,船筏就已无用,只有放在岸边,行者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不舍弃船筏,背着它则寸步难行。同理,释迦牟尼佛对众生宣示世俗中善恶取舍的因果法门等,是修行人要渡过轮回大海暂时不得不依靠的,依此可以积累二种资粮成就佛果,否则得不到解脱。但以究竟方面而言,对所有修行的法也必须舍弃实执,何况说其它的非法之法呢?非法指外道的法。
不仅有法,单空方面的法也会成为障碍,因此也应舍弃。依道次第的角度,暂时必须依靠这些法前进,但最终一定要舍弃才能到达彼岸,获得解脱。不依靠名言,胜义谛是不可证悟的,龙猛菩萨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也是这样讲的:为了舀水,首先要准备水器,但水拿到家里后,水器就不一定用了。《入中论》亦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还没有到达二取消尽于法界的境界前,必须要依靠一些象船筏般的世俗与暂时胜义方面的法前进,但到了最后这些法也都必须舍弃,更何况其它的非法更应当弃之如履。
因此,在最究竟的实相中,法和非法全部要舍弃,一定要安住在无任何所缘的境界当中。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如来是否得到过实有的无上甚深圆满正等觉果位?世尊所开演的法是否是真正实有的法?”
上文佛陀对须菩萨开示: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只不过是引导众生的方便法而已,实际并不存在。在此佛陀为观察须菩提是否正确理解了般若的意义,又提出两个问题:佛存在否?法存在否?
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从梵文直接翻译汉文为无上圆满正等觉。“阿耨多罗”为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合起来即:无上正等正觉,意义是无上圆满三世如来应供正等觉。另一种是六祖的金刚经口诀中将“阿”释为心无妄念,“耨多罗”是心无傲慢,“三”是心常住在一种正定中,“藐”是心常住于正慧之中,“三菩提”是心常安住于寂灭中。
众所周知,六祖大师依靠《金刚经》而获得证悟成就,众人公认为一代祖师,我们理应承认他的讲法。上师法王如意宝说过:一些没有经过闻思的大成就者,与有些精通经论的持藏大师,从显现的智慧上有很大差别,精通经论的持藏大师的教言相合佛经教典,而那些不是很精通经论的高僧大德的法语与经论相比较,不一定容易被人接受。汉地的一些大成就者,成就方面是大家共同承认的,但有些解释经论的语言,不一定相合学教者的口味,不管怎样,对成就大德的金刚语我们都应恭敬。
此段义净三藏译为:“于汝意云何?如来于无上菩提有所证不?复有少法是所说不?”其字句虽与罗什大师所译稍有不同,但意义不存在大的出入。
于世尊所提出的佛与法是否实有的这两个问题,须菩提不加思索,马上回答: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须菩提回答:“根据我对佛所说法的理解,真正有实质的如来正等觉并不存在;也没有具实质性的坚固不变之法,如来可以宣说。”
于实相中,佛果亦如虚空中的鲜花,唯是名言假立法;同样,如来也未曾说过固定不变、在胜义中依然实有存在的佛法。真正的如来是一切诸法的本性,是大无为的法身智慧,因此不应当执著如来是有相法。佛出不出世,都是在众生的迷乱显现前安立的,实际本性中并不成立,如佛经云:“佛出世或不出世,诸法法性无变化。”龙猛菩萨在《中论》中云:“如无有自性,云何有他性,离自性他性,何名为如来?”因此,如果将色相执著成如来,则违背法性真义,而必定为诸圣者所呵,如本经中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须菩提接着又说了为什么不成立佛有所说法。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为什么胜义中佛法也不成立?因为如来所说的法义都是不可执著、不可思议言说,不是有法,也不是无法。”
此段经文,须菩提主要回答了为什么“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即不存在实有不变的如来所说法的原因。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转了三次法轮,开示宣说了八万四千法藏,这只不过是在无明众生面前的幻现而已,其实佛陀恒时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动摇的法界中,并未曾说过一法。虽然佛陀没有宣说一点一滴的法,但在众生面前显现说了众多的法,佛经有云:“虽未说一法,众生现如是。”其它的高僧大德解释时,也说以佛的智慧力而任运显现,实际佛不会有分别念想说法,也没有说过法。另有佛经云:我从成佛始到最后涅槃之间未说过一句法,若有人说我有所说法,即是谤如来。《秘密不可思议经》云:“我成佛至今,未说一句法。”因此,究竟而言,佛陀宣说的法也是不存在的。
众生若以心识智慧或分别念去找寻如来所说的法,永远也得不到。由于文字与语言的限制,使如来所说的法义不能全部被表达,因此,名言中的名词法相根本不可取也不可得。如《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所谓如来说法都是方便、权宜,真正的法无法可说,要靠自证、自修、自观来体验,就象哑巴吃糖一样,不可表达。《六祖坛经》中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所谓法即有实法,所谓非法即无实的空性法。这些名言所立的诸法,其本来即是无生,故不可安立有无,而只有通达不存在法,不存在非法,于任何戏论分别也不缘执,那时方是本来面目。以理观察时,任何有实与无实之法皆不可得。因此,即使是佛语,其本体也终究不可得,是离一切戏论的,言语思维无法衡量。一切戏论全部灭尽,一点也不可得,无所度的众生,亦无能度的佛法,如《中论》二十五品云:“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宗喀巴大师亦云:“世尊成道以来,不管在人间或天上,没有说过一字佛法,所谓佛法,只是众生面前的迷乱显现而已,实际能说、所说皆离一切戏论。”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如来所说的法既不可执取,也不可言说,最多只是依言语、分别假想安立,其本体从来未曾生过,不是法也不是非法,了不可得。由此可见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的最究竟意义,唯是《金刚经》中所敷演的空性般若智慧。
嗄单派在暂时的观点上解释非法和非非法,有点困难,他们认为非法不是名言中的空性,非非法也不是胜义中的名言,有和无都不敢承认,只有用轮番方式来抉择。宁玛派的解释则既从容又简单:离一切戏论的法性不是法的缘故,远离了常有的边;不是非法的缘故,远离了断边。胜义当中无一法立锥之地。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为什么在本来实相当中一法都不存在,诸法离一切戏论?如果是这样,一切贤圣的差别何在呢?虽然一切诸法本性是大无为法,离一切所缘执著,但一切贤圣以所证无为法之能知方面而有差别。”
诸法本来等净无二之理,可由净见量推理:为什么一切诸法本来清净,本来平等呢?因为它是圣者根本慧定所证所缘之故。一切诸法不存在之实相,是一切圣者以入根本慧定之智慧所照见,而一切贤圣的差别,也都是建立在无为法的其础之上。差别的意思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个理解方法,由圣者根本慧定所证,除无为法空性以外,真实的相执有、无、是、非四边都得不到,而有境圣者根本慧——如来藏光明显现方面有差别;另一方面,圣者入定时离一切戏论,安住于般若空性之中,而出定时以所抉择的无为法空性而有差别。
对于无为法的认识,世亲论师说圣者入定的时候,灭除一切散乱,即现前一切如来之智慧无为法。嘎玛拉希拉的观点认为,若是有为法即是无实刹那变化的,即非为无为法。为何如此?一切诸法的空性本体具足三种无为法的特点,所以是无为法,若不是无为法则会随因缘有变化,非恒常就不可靠,就不是一切诸法的本来实相。因此,依靠教理应该了知一切诸法本来无为的实相。
从圣者所证的空性无为法之反体而言,则无有差别;但从显现或能证方面而言,圣者智慧也有深浅差别。六祖云:“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深浅,故言差别。”三乘所证悟的无为法空性无深浅,但能证智慧方面有差别,罗汉智慧狭小,菩萨智慧较深,佛的证悟最究竟圆满。六祖在解释差别的时候,与此处以无为法解释差别很相合,江味农居士也是从见解的深浅方面讲差别。圣者智慧的差别,从所证的无为法空性方面不成立,仅从圣者有境智慧方面则可以成立。如果所证空性的反体有差别,那么无为法就变成无常的法,而我们所说的无常也应该成了无为法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佛说:“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如果有人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盛满金、银、珍珠、玛瑙、水晶等珍奇宝物,在长时间中,对无边无际的一切有情,做慷慨布施,此人所得的福德,难道不是很多吗?”须菩提说:“是很多,世尊,为什么说福德多呢?因为福德本体为空性,而非实有存在,可以随因缘增长变化的缘故,如来说此人所得福德多。”
财布施的功德虽然很大,但与法布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别,法布施的功德更加圆满,更不可思议。尤其是依靠这部经以殊胜方式作法布施,功德更是无法衡量。
《百业经》、《贤愚经》等佛经,都已宣说在佛陀乃至在乞丐面前供养一顿饭或者布施一分钱,也有很大功德。如果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作上供下施,福德当然无法想象,所以须菩提回答:此人福德非常多。福德真正的本性非实有法,非恒常不变。它的本性是空性,以本体空性的缘故,福德可以辗转增上。如果福德是成实不变的或是实有性的一个东西,那么可以思维其量,但福德本体是空性的缘故,所以如来也赞叹福德非常多。以比喻而言,三千大千世界用七宝装满,然后供养或布施三界众生。一般人肯定不具足这么大的福德,现在的人仅仅在自己碗里装满七宝,供养上师的福报都不够,何况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世间人认为财布施有很大功德,法布施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功德,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三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法布施的功德,财布施远不能及。
须弥山、日月、四大部洲以及天界是一个小世界,这样的一千个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这样一千个小千世界算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有集历算学家佛学家天文学家于一身的专家,说三千大千世界是十亿个太阳系。在数量这样多的世界中装满七宝,以清净心布施无数众生,如此多的财物,时间也是多生累劫,这样供养所得福德肯定很大。《妙法莲华经》中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以清净心供养一朵花将来也能逐渐获得成佛,故此功德更不可想象。
还有一个原因,福德本性空性,如果它的本性不是空性,则不可言说有大福德。嘎玛拉希拉亦云:胜义当中如果有一个真实的自性,则不可言说。一切法在胜义中自性本空离戏,无任何一个自性实有法存在。福德亦如是,胜义当中虽不成立,但在名言中缘起成熟时,供养和布施的功德也可以幻化般出现。《入行论》中云:“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义为在幻化般佛陀面前供养,幻化功德可以出现,就象小乘行人认为在实有的佛前可以获得实有的福德一样。胜义谛当中,一切法自性本空离戏,无任何一个自性实有法,以真实空性缘起双运故,名言中依缘起法福德可以显现,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辩证胜义谛与世俗谛在文中经常出现,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胜义谛真正认识,令学者进一步懂得不管福德、法身等,对于任何法不应有相状执著,而了悟诸法自性本空。
发表于 2011-6-1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的法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3:28 , Processed in 0.154071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