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84|回复: 7

慈眼欢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7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林清玄

    我喜欢弘一大师的字,常觉得他的书法脱离了“书”与“法”的范围,洗去了人间的匠气与烟火气,有一种天真纯朴的气息,人格与生命的展现。

    弘一大师的朋友叶绍钧说他的字是“蕴藉有味”,“就全幅看,许多字是互相亲和的,好比一堂谦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画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移动一丝一毫不得。”真是说得好。除此之外,我觉得他的字有干净清雅的气质,就恍若他所重振的南山律宗一样。


    我尤其喜欢他写的一副对联,右联写:“慈眼”,左联写“欢喜”,下面有小字,各有《华严经》数语:


    “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


    “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又偈云,我常随顺众生。”


    那“慈眼”两字十分温柔,“欢喜”两字又是非常喜乐,意在笔内境在墨外,让人看了都温柔喜乐起来。

    再深入地看,“慈眼”与“欢喜”不正是菩萨行的重心吗?《金刚经》里有非常动人的两句:“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若从菩萨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如来与菩萨善护念诸众生,善咐嘱诸众生。”这就是“慈眼”。有如父母亲含情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过去与现在善于护念,对未来则充满期望与叮咛。

从前读到文殊师利菩萨十种无尽甚深大愿,非常感动,里面有两愿格外令人深思:


    “四者大愿,若有众生,轻慢于我,疑虑于我,枉压于我,诳妄于我,毁谤三宝,憎嫉贤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五者大愿,若有众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重于我,不敬于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从我不从我,见我不见我,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菩萨的慈眼正是如此,超越了一切分别与执著,纵使那些对我特别坏的众生,我都愿他与我有缘而发起菩提之心,坏的尚且如此,好的更不必说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如是说:“一切无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足以说明菩萨的慈眼不是站在山头的俯视,而是平等的关怀与对待,超越了人我的见解。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善!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4-17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是慈眼还是不够的,还要拔苦与乐,令众生都能欢喜,《普贤行愿品》的一段美得像诗一般: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
    于贫穷者,令其伏藏。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何以故?
    菩萨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弘一大师所写的“欢喜”就是典出于此,甚至于“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每次读佛菩萨所发的愿,常令我动容落泪。为了拯救众生而不惜百死千生、万劫辗转的菩萨们,他们重入生死的动机其实简单,正是“慈眼”;他们倒驾慈航的期待也简单,就是令众生“欢喜”。

世间或美丽、或哀愁、或明澈、或流转的眼波固然动人,都不如菩萨的慈眼。世间能令我们欢喜的事物固然很多,却都不如能令众生欢喜。


    世间最美丽的眼睛有如黑夜闪烁的明星;菩萨的慈眼则像日月照耀空中,而不住于空。


    世界最细腻的欢喜有如含着雨露的玫瑰;菩萨使众生欢喜就像清净的莲花出水,而不着于水。


    如果能理解菩萨的悲心与愿心,就会发现在每一朵飘过空中的云彩、每一滴落在山中的雨珠、每一株开在小径的野花、每一棵在野风中摇动的小草,乃至每一条流逝的江河、每一片萎落的花瓣、每一声黑夜中传来的呼声,都可以看到菩萨的慈眼和欢喜。


    因为慈眼无所不在,所以欢喜无所不在。

    因为众生无所不在,所以菩萨无所不在。


   《小品般若经》说得多么好:

    “色无边故菩萨亦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菩萨亦无边。”

    “色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受想行识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缘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众生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

发表于 2011-4-18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仰佛大悲,感恩一切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
    于贫穷者,令其伏藏。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何以故?
    菩萨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发表于 2011-4-18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弘一.jpg
发表于 2011-4-18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李叔同《晚晴集》人生解读选摘

大家欢喜,事情就成了(转)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段话的意思是:作为佛弟子的菩萨如果能随顺众生,跟着大家走,就可以跟着诸佛走。如果能服侍大家,就可以服侍如来。如果能让大家欢喜,就可以让一切如来欢喜。


  

“随顺”指随喜、顺众。“供养”指施舍奉献。“承事”指承担服侍。“一切如来”就是指众生。众生都成佛,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如来,因此称一切如来。
  




弘一法师本是南方人氏,出生于天津盐商人家。他母亲自小宠爱他,读书、游学,任由他随意游浪。他东渡日本,观鉴真大师遗迹,顿生向佛之意。归国后与革命党人来往甚密,曾入南社,与诸君子日夜唱酬。民国建立后,“我厌繁华,繁华厌我”,乃剃度出家。今日回想当日剃头光景,头皮犹觉清凉。
  



好一句“我厌繁华,繁华厌我”。“厌”字又怎解?世人相处,为何生厌?
  



人人都有欢喜心,男女相悦,母子相依,朋友共事,家国兴盛,都自然有欢喜。不过除此之外,另有一种欢喜,我试言之。“杨柳岸晓风残月”,此情极苦,不能得欢喜。因此我们反过来知道,“缠缠绵绵”是“欢欢喜喜”之大敌,“痛痛快快”才是“欢欢喜喜”之真谛。弘一法师身处繁华之中,突然挥手斩断情缘,这是大欢喜。
 

 

弘一有个好朋友,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革命和尚”“多情和尚”“混血和尚”“风流和尚”苏曼殊,此人性情与弘一仿佛。二人感情深厚,但世人只知曼殊之多情,不知曼殊之果敢。曼殊的诗:“易水潇潇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何等痛快,何等欢喜。
  



当你挥手斩断情缘时,对你是解脱,对她是释放,大家都欢喜,何乐而不为。
  



大家都欢喜,事情就成了。《华严经》上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因为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你让大家都欢喜了,你自己会不开心吗?
  



很多事情之所以不成,是因为还没有欢喜。只要你欢喜起来,那么就有戏。持续欢喜,欢喜到底,事情必能成。小欢喜有小成就,大欢喜有大成就,皆大欢喜有大圆满。弘一一生就是这样大圆满的。




先前他忧国忧民,着实干了一阵子,并无多大效果,因此他换了一种活法,他出家去了,而且修的是佛门中最讲清规戒律的律宗。从风流文人到律宗大和尚,这种转变是惊人的。世人只知道“这下他可苦喽”,没想到他内心欢乐得很。他不再从纵欲中得欢乐,反从禁欲中得欢乐。所谓禁欲也不是真正的禁欲,而是老子说的“少私寡欲”。他只限制自己,并不限制别人,因此他的法门人人见了都认为是可行的。弘一内心的欢乐最终成了欢喜。
  



世上之事必由苦转乐。苦人有二苦:苦心、苦行。你先做苦心人,再做苦行人,那么就没有不能做的事。苦心加上苦行,那么你就欢喜了。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0113&pid=940706&page=1&extra=page%3D1#pid940706
发表于 2011-4-20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1-4-20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4-23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

    于贫穷者,令其伏藏。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何以故?

    菩萨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00:01 , Processed in 0.161619 second(s), 21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