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49|回复: 3

《千峰映月·又上青山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7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上青山去  (转)



又.jpg


禅,原不以诗为务,禅者写诗,或为本心流露,或因应缘而为,初不因法度为归,但象外之趣却特别动人。


不过佛教原常以偈传法,禅门因此也有了在示法、开悟、死生之际留下诗偈的“传统”,而这些作品,相较于其他禅味、禅趣之诗,其实更有着禅不共的特质。


示法诗佳作不多,它直接文以载道,说理痕迹明显,要动人就难,但开悟与临终时的诗偈则不同,毕竟,一个是无可比拟的经验,虽属言语道断,惟一旦应缘而吐,就必然鲜明直捷;另一个则为生命最大的天堑,到此可以总结一生,亦可直抒去来,不留便罢,要留就绝对是最严肃、也最无可妆点之事,道俗之间的差野既尽现于斯,禅更在此大放异彩。


所以说,谈禅诗就不得不观照这两者,只是,诗偈的好坏在此已非单纯的文字之举,还更属超越之事了。


禅的超越,关键之一在悟,悟是生命的关卡,是从“心不得安”到“身心安顿”的跃进,天台德韶在此写道: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这“满目青山”正是生命安然的直抒,是真正体道的境界,而关键就在“心外无法”。所谓“心外无法”,当然不是否定外在世界及一切见闻觉知的存在,而是识得谁为主,谁为客。常人以心逐物,在思虑计较中头上安头、骑牛觅牛,所以心不得安。


道人则因映照万物却不随物转,所以直下安然,满目青山。悟正是证得这能观万物而不动的境界,禅所以强调它,就在它直捣生命颠倒之黄龙,让主客完全易位,所以德韶的老师法眼文益说此偈是“即此一颂,可起吾宗”。


谈到满目青山,唐诗中恰有两首离别诗可映照出这种道俗心境的不同,权德兴《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写道:


十年曾一别,征旆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这是与征战经年的武将相逢之诗,问道征人未来,眼前是夕阳千万峰的苍茫,典型中国文人武将离别时的心情,唐绝句的压卷作多在此着眼,感人至深。


然而,陈羽送诗僧灵一上人之作则又不同:


十年劳远别,一笑喜相逢;
           

又上青山去,青山千万重。(千又作十)


这又上青山去,青山千万重,却因前面的一笑,就有了满目青山的感觉,所以虽然十年才见,一朝即别,但云水原是僧家的生涯,人生本无不散的筵席,重要的是能否体得当下,一笑相逢。


而即使又得再上青山,但青山自有青山意,随缘饮啄,仍不须在此庸人自扰。所以同为离别诗,却一苦一乐,迥然有别。


的确,时间不可能因人而停留,就此角度而言,


生命正是一次再一次的“又上青山去”,只是这千万峰的青山,是纠结世情的障碍,还是“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的转折,就看当事人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bba4f01000ak2.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选择淡泊,准备走一段山路 (转)

选择淡泊,准备走一段山路


又1.jpg



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了,我们总是希望得到的太多,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不经意地流干了。



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星光的照耀,失去了金钱,还会得到友情,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却拥有了大地的亲吻。


拥有时,倍加珍惜;失去了,就权当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验,权当是坎坷人生奋斗诺言的承付。


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充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的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的舍弃不也是一种境界吗?


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


选择淡泊,然后准备走一段山路。



http://fo.ifeng.com/xinlingwuyu/detail_2011_02/15/4675761_0.s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7


——世智辩聪归八难


自己学佛有一个很大的体会,那就是世智辩聪不是什么好东西,是没有福报的体现,所以被佛陀归纳到八难之一去了。


八难:“一、是地狱;二、是畜生;三、是饿鬼;四、盲聋喑哑;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七、郁单越国;八、长寿天。”


此话有点像当年世间说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当然这里不这么提倡,但是,不正确的知识(邪见),的确是越少越好。


《摩诃止观》里面也说:


“习学者未得无生忍,而修世智辩聪种种分别,皆是瓦砾草木非真宝珠。若能停住水则澄清,下观琉璃安徐取宝。能知世间生灭法相,种种行类何物不知。以一切种智知以佛眼见,欲行大道不应从彼小径中学也。”


所以,只有到了无生忍后,世智辩聪才能真正利益世间。


自己很羡慕那些阿公阿婆,他们不用理解,就能虔诚地对佛教产生信仰。而自己却要经历种种的障碍,吃尽千辛万苦,才得以明白佛教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这一关。


不过,有一个好处,是祖师说的“从缘入者永不退失”,有了坚定的信心。回过头来看,身边还有很多人像自己以前一样,在吃苦,很为他们着急,但又无能为力,所以总是没完没了地叨叨。


有一个很好的朋友,非常能干,人也非常热情,为佛教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可是他自己很痛苦,原因就是堕入到“世智辩聪难”里面去了。整天发短信说这个人怎么怎么着,那个人怎么怎么着。知道了与他现在知见不相应的事情,没能明白什么叫“平等”;没能明白什么叫“无生”,所以总是堕入分别知见的烦恼中。


真希望他糊涂点,所以,一再地鼓励他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少参与佛教的事务。等到他明白了“无生”再来为佛教出力,就像祖师说的,到了“从缘入者永不退失”的时候,再来为众生服务,那才叫自利利他,真正地开始行菩萨道。若现在就把他推入利他的行列,会害了他,会让他失去初发心。


所以,很希望他能早日证得“无生”,脱离这“世智辩聪难”。古代圆悟佛果禅师有段开示,是有关消除“世智辩聪难”等知见的内容,也是一个用功的好例子。列举出来供养各位。


此个大法,三世诸佛同证,六代祖师共传,一印印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语句,谓之教外别行,单传心印。若涉言诠露布,立阶立梯,论量格内格外,则失却本宗,辜负先圣。要须最初入作,便遇本分人,直截根源,退步就已,以铁石心,将从前妄想见解、世智辩聪、彼我得失,到底一时放却,直下如枯木死灰。情尽见除,到净裸裸赤洒洒处,豁然契证。与从上诸圣不移易一丝毫许,谛信得及,明见得彻,此始为入理之门。更须教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二六时中纯一无杂。才有纤尘起灭,则落二十五有,无出离之期。抵死谩生咬教断,然后田地稳密,圣凡位中收摄不得,始是如鸟出笼。自休自了处,得座披衣,真金百炼,举动施为,等闲荡荡地。根尘生死境智玄妙,如汤沃雪。遂自知时,更无分外底,名为无心道人。以此自修,转开未悟,令如是履践,岂不为要道哉!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0017331.html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7504&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11-5-1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17 13:47 , Processed in 0.177254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