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73|回复: 5

年花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花

作者:程乃珊

水仙.jpg


过大年再省俭再不讲究生活情调的人家,总也会在家里放置点花卉。


过年的花,总是以喜庆之色为宜,最经济的一种叫银柳,一撮撮如毛绒头一样,据说原色为银白色,故有此称。为图喜庆,都给染成绛红的。这种花很经放存,从年夜放到立春都没问题。但总体感觉不够生动,特别是因为染过色的,总有点如标本的感觉。
   

腊梅是公认的年花,很中国、很古雅,再配一串沉甸甸红艳艳的天竺,喜气就来了。腊梅生性冷傲,枝丫伸展之间极有个性,无论哪个角度看去,都是一幅浑然天成的艺术拼图。传统以腊梅比拟清高的文人雅士,实在十分贴近。或者正因如此,一般不敢怠慢腊梅。插放腊梅的花瓶,总是有意选颇有古意的高瓶,如底下再衬只红木座子,那就是花与意境的相融,犹如人的灵肉合一。所谓室雅何需大,就这样一株腊梅,就给家里在喧闹的节日中带来丝丝静谧安好的气息,不露声色地提醒我们狂欢要有节制、享受要有制约,这就叫和谐。
   

不过年轻人要悟到这个境界,未免太少年老成了。菟子花,大约是最受青少年喜欢的。菟子花价格不贵,小朋友省几天零花钱就可以捧回来一盆,而且好养。吃腊八粥时抱几盆回来,红彤彤的,鲜艳夺目,摆几盆在窗台上,就满室生辉。那一朵朵娇小玲珑的红火苗样的小花,纤不盈掌,舒舒泰泰地各展风姿,彼此独立又互相映扬扶持,天真自在自得又浑然一体,像煞传统中国民俗画“百子戏玩图”。菟子花的花盆随意得很,犹如青春少女随便一条牛仔裤一件T恤都靓丽夺目。菟子花可以一直开到农历二月初。前几日上海大寒,我一个疏忽,结果一夜之间大门外朝西北的窗台上几盆菟子花给冻蔫了,花儿像铃铛一样耷拉下来,心疼不已。试着将其移到朝南的窗台上,没几个小时,朵朵小花又挺起来了。菟子花犹如青春少年,活力四溢充满生命力。俗话说“不登大雅之堂”,唯独对花而论,此话不存在。
   

水仙花是最多见的年花,腊梅太孤傲,菟子花太孩儿气,玫瑰似是情人节专利,那么,水仙,才是最亲民又脱俗的年花。
   

水仙,水中仙子也。传说希腊神话中拿茜素Narcissus因自恋水中自己倒影而坠入湖中,幻化成水仙花。或许就因为这个传说,清丽的水仙总带几分凄美,但并不影响水仙作为年花。水仙形态优雅又亲切,如凌波仙子,活泼俏丽,即使那份淡淡的哀怨,也是蓝色的而不是灰色的。水仙的风韵恰似《罗马假日》中的奥黛丽·赫本,一位平民装束的公主。
   

不清楚水仙是否由西洋传入,但印象中,水仙是很中国的,养水仙都用传统的中国瓷盆,如呈佛手形的就要用圆花盆,笔架形的则用船圆形的花盆,很有讲究。至于花盆,青瓷碎瓷青花配以座子都可以,但好像都是素色,否则,似配不起水仙的清俏。然而因为过年,似也不好太素净。于是往往会在水仙腰上箍一圈红纸,点缀一抹喜气。
   

水仙不能晒太阳,否则就疯长身子不开花。
   

眼见快过年了,尽管连日严寒,家里几盆水仙已隐现嫩青色的花蕾,企盼能赶在新年之际绽放。
   

喜欢水仙花香,清新温馨,恰如企盼我们的生活,不求富贵逼人,但求快乐自得自尊。


人生于世,虽营营役役,为生计奔波,然终有稍事喘息的片刻,这时,沏一壶清茶,在花香沁人之际,过滤掉一切尘世功利,实在是一大享受。
   

祝福各位兔年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年糕  (转)


年糕是年景中一个很重要的板块。中国春节的一大象征就是丰收富足,故而“食”自然是过年的主题。而南方地区是以稻米为主食,故而以米制的各种糕点就成为江南春节最应景的食物,俗称年糕。
   

年糕的起源民间传说来自春秋战国,吴国大夫伍子胥奉命筑城,建成后众人庆功,但伍子胥仍心事重重,担忧吴王终日沉迷酒色疏于政务,吴国迟早被攻陷。便私下对部下说,他日若吴国蒙难,百姓只需去城门下掘地三尺,民饥可缓。后伍子胥身亡,吴国也遭越国击败,民不聊生,人们记起伍子胥所嘱,遂于城门下掘地三尺,方发现基砖由米糕所制。民饥得以缓解。为了纪念伍子胥,逢年过节民众就制米糕以纪念。且不说此传说是否经得起考证,但年糕耐放及越陈越硬,却是事实。
   

上海人说的年糕,通常有白年糕(宁波年糕)和猪油年糕。猪油年糕也分红白,以糯米及大量猪油及糖制成,上面还嵌有成块猪油,再撒上糖桂花,一蒸熟如水晶样,晶莹剔透。我从小就喜欢先挑这块猪油吃,犹如吃奶油蛋糕前先刮吃上面的裱花奶油一样。还有一种桂花糖年糕,没有那么多猪油,赭啡色砖头般一块,通常切成薄片再沾点蛋汁放在油里煎一煎,香松可口。也可做汤年糕吃,甜津津的香糯可口。
   

不过江浙人一般概念中的年糕,就是白年糕,又称宁波年糕。半尺把长成井字形层层叠起,这是最有年味的食物。困难时期供应再紧张,每家每户这样的白年糕总会配给到一点。一时弄堂里进进出出的菜篮里总有那么一叠白年糕,邻里的话题也因此沾上点年气:“年糕领回来了?这趟年糕好唻,喏,捏捏看,鼓卜卜的。”“呃,晚上弄点塔菜炒一炒,再加点冬笋就好了!”言下充满无尽的遗憾。那时冬笋多金贵呀!上海人就这样,总归想尽力将生活弄得最精致。哪怕嘴巴上象征一下也好。
   

与桂花糖年糕、猪油年糕相比,宁波年糕就像纯洁无瑕的村姑,淡妆浓抹总相宜。最大众化的年食就是炒年糕,且因各家的手势与烹饪特色而尽显风姿。过年众人都吃得满嘴甜腻,一盘炒得碧绿生青的塔菜冬笋炒年糕一上桌,清新悦目,简直是神来之笔。此外,黄芽菜香菇肉丝炒年糕,鲜美可口。炒年糕可单独做点心招呼拜年客,也可在家宴上做点心。
   

宁波年糕犹如一位朴实会把家的主妇,无论何时都会把温暖和美味带给进门的每一位客人。年糕一时吃不完,也不要紧。可将其切成如云片糕一样的薄片,摊放在竹篾(俗称埭头)上晒干,需要时再拿出来在水里浸糯,一样可炒出香糯可口的炒年糕。炒年糕也可甜吃,即用红糖加油炒。但过年时节,还是菜炒年糕好吃,因嘴巴都吃腻了。从前政府号召“好儿女志在四方”,多少上海人奔赴祖国四方支援国家建设。但无论如何,过年一定要回上海。慈爱的上海妈妈总会赶在他们离沪前捎上一袋年糕干给他们,让他们在异乡也能炒上一份家乡的年糕,一解思乡之愁。宁波年糕最简单的做法是做成汤年糕。哪怕放入剩菜残汤也可以热腾腾地一锅端上来,香气满溢。在隆冬时节踩着一地的寒意回家,看到这样一锅汤年糕,就会从心底里飞出“甜蜜的家”的旋律。
   

在我的回忆中,全家围炉吃年糕是最温馨的。那时虽没暖气,但一般经济上较富裕的上海人家,就会生上火炉,那种烧大煤饼的,长长的白铁管直伸到窗外的火炉(上海人俗称北京炉子),炉子上不是熬着一吊水,就是熬点汤呀赤豆糕红枣粥呀。
   

为充分利用能源,冬夜总是全家围着火炉,我们兄妹做功课,爸爸看报,妈妈结绒线。在没有电视的年代,上海人家的晚上,就是这样简朴温暖。九点过后,功课做好,总会吃点宵夜。有年糕的时节,我们就会在火炉上架上铁丝网,用小洋刀叉起切成小段的年糕在炉火上烤,顿时一股焦香味弥散着全屋,年糕烤成焦黄软塌塌了,就沾着与绵白糖混在一起的黄豆粉,集脆软香甜鲜酥于一身吃。这种现在年轻人看也不会看一眼的粗食,是我难忘的回忆!
   

现今,一年四季都有这样的宁波年糕,过年时反而不成主角了。但我们家的年夜饭上,总会有一盘冬笋塔菜炒年糕,这似乎不仅是作为一道菜肴,已近乎一种仪式;人往高(糕)处走,日子高高(糕糕)兴兴越来越红火,如宝塔(塔菜)样节节攀升。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节令如诗

作者: 刘亚伟
   

从过了元旦就说春节、春节,说着说着,春节就到眼前了。
   

当元旦零点的钟声敲响时,屏幕上五彩的气球飞升起来,彩条喷射出来,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激动得相互拥抱,更激昂的音乐响起来了……在零点钟声敲响之前,是2010年;钟声敲响之后,就进入了2011年。这是人类对时间的划分,公元前、公元后。20世纪、21世纪……
   

对时间加以划分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最初提出公元划分的人是极其聪明的,他只是在他所处的那个点打了一个记号,此前的时间倒数,此后的时间顺数,避开了不知人类零点在何处的尴尬和难题。
   

但是我以为,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公元计时,只表明了人类对时间开始有记录,只是对人类从事日常各种活动提供了一种比较方便的计时方法。它不具备哲学上的意义,因为没有回答也没有试图对人类的零点起始于何处做一番探究。
   

人类的零点在哪里?至今没有肯定的令人信服的答案。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认为宇宙开始于上帝之手;中国神话认为开始于盘古的巨斧或者是女娲之手;科学家们认为宇宙开始于一个奇点,此后,在地震火山电闪雷鸣中生命形成、进化……这也还是带有强烈的假说色彩。也正是因此,我们说人类的意义还是不确定的。因为时间的零点决定着人类的意义。这也是人类一直在追问时间零点的原因所在。
   

中国人传统的计时方法,除了年月日,还另有一套计时体系,这就是天干地支纪年,再辅以二十四节气分岁。比之年月日的计时法,这种计时法更合乎生活在农业社会里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借着节气,我们看到了一年中的一条形象的时间之链,人们生活在这条时间之链上,生活在节气中。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立春、元宵、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秋、重阳、腊八、祭灶等等,在上述这些节日中,春节无疑是地位最重要、形式最繁复的一个。不仅如此,春节所包括的文化内涵也是最丰富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生活观念和价值体系,在春节的各项活动和习俗中几乎都有体现。
   

传统节日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计时方法,在中国人旧时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时序,或曰时序的中国表达方式。我们不妨闭上眼睛,打开想象的天窗,试着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古代生活的情景。先人们顺应自然的时序,一代又一代地生存在我们脚底下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冬去春来,秋至暑往,气候有秩序地循环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稳定和保障,在树木荒草庄稼一次次的兴衰荣枯中,人们感叹着自然的恩赐和造化,体味着生命的滋味,他们懂得了一切已生的都终将死去、一切死去的又将会重生,在大自然方生方死的大循环中,他们的使命是传承和通过。
   

《说文·竹部》曰:“节,竹约也。”古人们看到竹节把竹竿分为前后两段,于是,他们在以天干配地支、以六十年一个花甲来记录人们生命的一个自然周期的同时,又仿造竹节与竹竿的关系,创造了二十四节气,将草木荣枯的一个自然周期分为二十四节。
   

节气犹如农事活动的流程表,所以节气又被称为节令。每到一个节气,人们都举行一个特定的仪式,加深人们对这个节气的记忆。在岁月的流逝和经历记忆的传承中,又不断深化和丰富着每个节气的内容。因此,节气不仅是我们的祖先对时间的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对时间的感知方式、把握方式。
   

比起年月日这种比较机械的计时法,我觉得天干地支辅之以二十四节气的计时法,更富有人情味,也更富有诗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令如诗。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歪诗贺年


2011年01月28日 作者: 彭世团


到邮局去寄一张贺卡,好像又重新被大家记起。收到朋友的贺卡,可以读,可以品,可以展示,可供收藏,这是手机短信、QQ聊天、电子贺卡所不能做到的,它给人一种亲切感、一种真实感、一种存在感。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家就在讨论环保的问题,说贺卡都是用很好的纸做的,光每年寄的贺卡就需要砍掉很大一片森林,让人感觉如果一直这样寄下去,地球很快就变成沙漠了。如果确实如此,出于环保的目的,真的是不应该再寄贺卡了。正好那个时期我国的电话开始大面积普及,尽管安装固定电话还需要交纳一大笔初装费,使用手机的成本还相当高,但电话也算是大普及了。于是,电话贺年被提倡、被普及,还作为新兴事物,在央视大为宣传鼓励了一番。说是一边看春晚,一边打个电话给远方的亲友拜年,温暖、及时,少了舟车之苦,多了一份闲适。现在想想,事实如此,但是不是有电信部门在那里面起作用呢?是他们做的软广告?不知道他们的意识有没有这样超前。
   

除了电话,当时电子邮件刚刚兴起,但还是时髦的年轻人及部分知识分子的专利。随着电子邮件兴起的,还有电子贺卡,很多网站甚至以电子贺卡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之一,不知道现在这些网站是否还存在。发个邮件给远方的朋友拜年,真的是十分方便,起到了保持联络增进感情的目的,如果发的是电子贺卡,还多了一些动感,多了一份精美与时尚。如果从少用木材这一点上出发,还很环保。事实是发邮件需要用电脑,需要用电,用电多本身不见得是环保的,电脑报废之后,也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源。
   

随着手机的兴起,短信贺年,也是当年加以提倡的形式之一。当时我还觉得这是在替那些有钱人做宣传呢,普通市民怎么可能用得起手机!谁也没想到手机这种高科技的通信工具会这么快在中国普及。前几年曾经有人写过报道,说小区里捡垃圾的老太太腰里都别一个手机,以证明手机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哦,当年的手机个大,是别在腰上的。现在个小,放兜里就可以了。所以也不再有人写这样的报道了。其实不管提倡与否,手机短信方便快速,用来拜年省时省力,用群发功能,一会儿就把所有的朋友都问候到了。一到过年,全国发出的这类短信数以百亿计,把电信部门的服务器都给堵塞了。
   

与手机短信同步的,应该还有即时通讯软件拜年,如现在通行的QQ、MSN,大家通过这些工具给好友发上一条信息,表示新年的祝贺,也是一种方式,但似乎并没有手机短信这么普遍。
   

慢慢地,手机短信竟成了拜年的主要方式,一到年前年后,发个几百条短信拜年太正常了。手机运营商也十分配合,旗下有那么一班写手,为大家编写各式各样的贺年短信,让大家转发,为大家助兴。很多时候,大家也乐得分享这些短信。但来得容易了,就少了动手动脑的习惯。而且发来发去,尴尬事来了。你发出去这样一条短信,你收到若干人发来的,还是这条短信,让你了无兴趣,觉得乏味。很多人收到短信后,读都懒得读了,随手回一条早就已经准备好的感谢信,算是答谢。这也说明每年发的短信很多,但真正有个性的、有文化意味的,很少。这样的现状,也让人慢慢失去了对手机短信、即时通讯拜年的兴趣。手机拜年慢慢地变成了一种应付、一种无奈。
   

到邮局去寄一张贺卡,好像又重新被大家记起。收到朋友的贺卡,可以读,可以品,可以展示,可供收藏,这是手机短信、QQ聊天、电子贺卡所不能做到的,它给人一种亲切感、一种真实感、一种存在感。那种过年提着一份礼品走街串巷看望亲人朋友的热闹,又重新为大家所记起。这份热闹、这份当面祝贺的真实感,是打几个小时的电话都得不来的。
   

年来了,年又要来了,拜年,形式还是会这么多样。短信可以拜年,电子贺卡可以拜年,电话当然还可以拜年,贺卡可以贺年,一封认真写就的信可以贺年,走亲访友登门来贺年,各种条件,各种需要,其实谁也代替不了谁!而我呢,就按照我的条件,能寄贺卡的寄贺卡,能上门的上门,没有条件的,就电话贺年,或都来个短信拜年。当然,我会自己编,不想让收到我短信的朋友,看到的是与别人发来的一样的短信。来啦,给您拜年:
  
  
格里高利定元旦,已是新年雪未残。
   
送去祝福与健康,驱邪迎春斗严寒。
   

注:格里高利是基督教宗的称号,1582年,格里高利十三世修改了儒略历,称之为格里高利历法,即现行的公历。我国是1949年将公历定为通用历法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家的路有多长 ……


作者:马亚伟
  

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春运表情。


春运表情,是中国人最焦灼、最急迫也是最生动、最温情的表情。春运的表情里,“回家”两个字,写在人们的眉间眼角,定格成风雪中一个个温暖的镜头。每个人的眼神里,都有一种幸福的憧憬———下一站,是温暖的家。
  

如潮的春运大军,让思念和渴望爆满严冬的天空。


车站里,漫天飞雪中,有幼小的孩子跟随爸爸妈妈回家。他们像一只只小候鸟,扯着大人的衣角开始踏上旅程。其实,他们又是幸福的,他们早早懂得了艰辛生活之后最贴心的归宿是家。他们一次次跟着大人去寻找自己的根,走得再远,也要回归家园。


还有一个小伙子,抱着一个大提包,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追赶列车。他张大嘴巴,飞奔而去,一副拼了的架势。站台上,有情侣在依依惜别;车窗里,有探出头来的乘客;车厢里,有旅客相互嘘寒问暖……他们要奔赴的是四面八方,但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家。
  

视频最后,打出一行字幕:最幸福的事,就是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这里,我的心忽地一暖,有眼泪悄然涌动。
  

有人说,中国春运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


回家的路有多长?恐怕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中国人最清楚。


回家的路有多长?我们一寸一寸丈量过,用思念丈量过,用深情丈量过。
  

中国文化里,思乡情结一直根深蒂固。孩子牙牙学语就开始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如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背诵出至少二十首思乡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哪一首不是耳熟能详?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把思乡诗写得如此气贯长虹、绵延千年。
  

恋家情结,是我们民族谦逊温厚品格的体现。一个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本、忘了回家。或许你在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飞黄腾达了,正当你自我膨胀得忘了自己是谁的时候,回家。家会告诉你:你不过是当年那个赤着脚的放牛娃,你没有理由不可一世。
  

或许,你在外面屡屡失意,就像那个在天涯的“断肠人”一样。暮色苍苍,西风瑟瑟,瘦马可曾驮得动浓重的乡愁?倦归人鬓角的白霜沾了一路风尘,在风中凌乱地舞着。他衣服的褶皱里满是漂泊的印记,被流年洗得褪色的青衫已遮不住清寒。于是他牵上瘦马,踏上了古道,回家。就算全世界都遗弃了他,家也会敞开大门收留他。
  

回家的路有多长?


你一站站,丈量过万水和千山的距离,丈量过天涯与海角的长度。蓦然发现,家,早早就驻扎在心里了。路再远,也要回家……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7097&extra=page%3D1&page=1
发表于 2011-2-10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10:03 , Processed in 0.189589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