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46|回复: 3

[交流篇] 如实观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1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跟大家来谈一谈如实观照的方法问题。

我们上课这一段时间下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在理论上、法义上都有某一个程度的了解了,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行为、身心的状态还不能真正的所谓受用呢?法是听了很多,也知道很好,但是为什么我做不到?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这里。

一般来讲,我们说因为听闻佛法马上就大受用的,凭良心讲不多。从古以来,我们不能讲没有这种人,但是这个实在是少数的少数。其实,真正听闻佛法以后,从佛法的正见来讲,透过闻思修听闻的这个阶段,还要透过我们思维、观察,对这个法义更深入地了解,去肯定它里面的这个微细的地方,要更清楚、更明白它;然后还要去实证,就是说:在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去取证,去证明它,去修证它,去悟入。一般闻思修的过程就是这样。那么,我们今天只是在思维上、观察上都还没有办法深入时,你只有在闻的这个阶段里面,要达到身心的受用就很不容易。

我们现在大家可能有共同的这么一个感觉。如果说真正的解脱是我们的目的,那么不管我们怎么进步,与这个解脱不相应的话,那个受用毕竟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先要有一个目标。今天学佛,我们也知道:过去虽然造了多少业,我们只要断烦恼,还是跟解脱生死一样的,有这么一个捷径,所以我们这个目标,就先看在怎么样断烦恼上面。我们现在听了很多道理,知道空呀、不实呀!都懂了,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理论上空,行为却空不了呀?看到东西还是会起种种分别、判断,然后还要取呀贪呀,还是会起烦恼,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不能只有靠理论,我们也不能只有靠观念,我们要把我们的身心,怎样去发觉这个理论里面的正确性,还有跟我们的生命是不是直接有它的关连性,一定要先发觉这个问题。

这个如实观照的目的,也就是闻思修过程里面的“思”的这个过程,思维,这个中间还要加上观察,思维和观察,这个才叫观照。那么,在什么地方思维和观察呢?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面。一般人分内外:内叫身心,外就是世界,山河大地的一切万法都是我们观察和思维的一个对象。但是我们的这个如实观照是比较重视内在的。因为外在的一切,虽然它会引起我们内在的种种(执着和分别),其实重要的还是内在,你内在的问题处理好了,外在的东西要困扰你就比较难,所以,以这种过程来讲,应该是偏重内在的。当然你观察外面也可以,观察内里也可以,但比较直接受用、比较快来讲,是偏于内在,就象般若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个“照见”是在讲什么呢?你知道五蕴是空呀,大家都会讲,但是,问题是有没有真正、实实在在地照见而已?真正的照见,般若心经讲了,确实是可以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脱生死,烦恼都断了。那么,我们就知道“照见”两个字是这么重要!如实观照与心经照见的功能就是要达到――度一切苦厄,重点是在这里。

那么,讲五蕴就是不离开我们的身心,以小乘的修法来讲,重点在身心我执的解脱;菩萨是广观一切万法。那我们现在不是广观一切万法,还是先从五蕴身心来下手观察它,所以,我们才要有一个如实观照这个方法,这个可以直接地来解答我们这个最重要的问题。现在就来看,这个观照要怎样观照?下面有几个条目很重要。

一般来讲,如理思维应该在意念上要去判断,要去分析它,法随法行就是在身心上去实践。思维的过程中好像应该要有分别心,知识上、认知、种种修证、种种观想等都在里面。但是,师父的如实观照有一点跟这里不太一样,就是说:当我们在观察我们身心活动的过程里面,不管它的过程是怎样,你照它“原来”的样子。这个“如实”两个字,就是照它原来的样子,比如讲,现在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你的经济程度,不管你现在的身心是在喜怒哀乐之中,都没有关系,照你原来的样子,也就是照你身心当下的样子去观察它,这一点很重要噢!注意听!如实观照的“如实”二字,就是照你现在身心当下的样子,不管它现在是在喜怒哀乐之中,不管它现在身心是在某一种状态之下,都没有关系。一定要照它原来的样子,原原本本的去观察它就好,重点就在这里。在观照的过程里面,不管你发觉它里面怎么样,重点是在照原来的样子去观察它,不要迎和拒。

为什么不要迎和拒呢?比如说,我现在看到我自己身心在生气,一般人第一个念头出来的是:“这个是不好的”。因为我们在法上认知:生气是不好的,烦恼是不好的。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有烦恼要去除它,目的就是要去掉烦恼。所以,在我们整个意念之中:我要去掉烦恼。因此,当我发现我身心竟然是在烦恼、在生气时,第一个念头浮上来时是:“要去掉它,这个是不好的”,马上要去掉它。你就会拒绝它,要去掉它,这个“拒”就出来了。而我们发觉我的心灵很舒畅,很喜乐,很自在,你就觉得:“这个是很好”,起了这个观念,这样没有烦恼太舒服了。甚至因为有一些事情刚好碰到比较得意,比较欢喜时,你也觉得:哇,太快乐了,会产生一种“迎”,欢喜心就出来了。我们在观察中,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如果是好的现象来,你也不要有迎(欢迎,欢喜地去领纳它的意思);然后看到很不好很不好的境界,很不好很不好的状态时,也不要去排斥它,这个叫“不迎不拒”。那么不取、不舍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只是有时候在某一种行为上、某一种现象上不同的解释而已,其实迎拒与取舍是差不多的。我们产生了某一种见地,发觉与外境一些关系时,你现在不能完全在这个当下继续观察,你会被外面的境界转掉,取舍的心就在这地方会出来:“那个不好”,就要舍去某一个观念――本来决定的某一些观念,就在思维中会产生这种现象。那么“取”是什么?“应该这样,这个才好,我应该以后要这样”,这个取舍心也会出来。这取舍两种心态会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在判断,因为我们容易下结论。

我们今天不管碰到什么事,不管是好的、坏的,我们会去判断它。那我们用什么去判断?用我们过去的观念:“这个是应该的,这个是不应该的”,马上第二个念头就出来了。那么,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根据什么而判断的?是根据你脑筋里面过去的那一套程式,也就是你固有的观念。你过去的观念不管是怎么组合而成的,每一个人的观念其实都不同,因为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潜在的意识里面都有一套程式已经固定的了,到目前为止是固定的程式。我们不管怎么样思维、怎么样行为、怎么样动作,都是根据这个而发作的。简单的讲,你就是以这个作为主人,这个叫你东,你就东;这个叫你西,你就西,是不是根据这个来判断它?当你在判断一件事情时,是非、善恶、好坏、欢喜不欢喜、喜怒哀乐,都是根据你过去的观念在下判断。那么,你想想看:我们现在里面存在的那个知见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如果你不能肯定你的观点完全百分之百的正确,那你用那个来判断会不会正确?所以我们这个如实观照有一个重点:暂时(我只能讲暂时)要如实观照,就不要用你原来的那个观念来判断。你先不要判断,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时,才能够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你一判断,自然就有取舍,有迎拒。不判断就不会结论:“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是对的,这是不对的。这个我都知道了”,很快的就用过去的观念来判断和下结论。而往往啊,你从现在反观你们的过去,从你们有意识做孩童到现在,做人为父为母都好,你们过去下过的判断结论有几个是正确的?一切判断和结论给你们带来的是幸福快乐,还是真正的烦恼?百分之八十是烦恼多。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如实观照里面一定要有这个内容条件呢?这个就是有很深的含义,有它很深的内容。你必须要以这样的一个态度来观察自己,你会产生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功效。

那么,这个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呢?当然,师父会提出这个法的内容出来,自然有它的道理,不然不会无缘无故的用这个方法来。大家过去虽然也听过如实观照,问题是做不好。为什么做不好?没有烦恼时他不观照,明明都已经烦恼了,然后才要去观照。没事他就不观照,有事才观照,目的都达成什么?要对治而已。以为我今天有事,因为观照就可以没事,所以他才观照。那么这个事情变成什么样呢?他在处理个别的烦恼而已,变成把它用在处理个别性的烦恼而已。我现在起了烦恼,我一观照:嘿!烦恼就真的没有了。他变成什么?他是用在对治上,对治他当下某一个事相的烦恼而已,他是在对治这一些。没有烦恼时,他就不知道了。就像师父所讲的,在树上很多树叶中发现某一个树叶时,我只是在对治这一个树叶而已。但是,事实上要注意:我们一般人这个如实观照用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他把它当作对治法,把它用做为对治的功能。

一般我们现在普遍性在用功、在修性,他的目的大部分都用在对治上面。比如讲:“我要修定啦,我要让他一心不乱啦,我要让它烦恼不起呀,我要去除某一种习性哪”等等,他都用在这个对治上面。但是师父告诉你:真正的如实观照的真正究竟的目的,不是在对治上面而已,它是要解除一个根本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要发觉诸法实相,也就是我们般若经所讲的诸法空相,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主题先搞清楚,才不会落在对治的功能里面而已。我们上课那么久了,为什么师父说一定要先上基本?佛法的基本课程懂了,你来如实观照时,你会很快相应,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我们今天没有上过缘起的这个课,我们不知道真正的目的是在这里,不知道真正的目的是在“诸法实相”的认和悟与切实地去看清楚它、了解它,那么一般都会落在这个对治的功能里面。譬如说他在修定,他只是在修定、修静,或是针对某一个烦恼暂时的去除,把它的功用变成在枝末上,不是在根部。但是真正的如实观照,正确的问题是在根部,是在诸法实相的认、悟,是在这个地方。那么,我们的重点当然不是在对治功能,但是,如果你能够照我刚刚讲的如实观照的内容去观照时,“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这样一个观照的方式,纯粹的观照,这种如实观照是一种纯粹的观照。一定照它原来的样子,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只是要观察它而已,纯<

原始出处:《新时代网》
发表于 2010-11-25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布施
发表于 2010-12-15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捐衣服的功德

“若有众生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
一者,面目端严;二者,肌肤细滑;三者,尘垢不著;四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五者,微妙卧具覆盖其身;六者,具惭愧服;七者,见者爱敬;八者,具大财宝;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盘:是名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   -----《佛说业报差别经》
发表于 2014-9-16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实观照的“如实”二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17:48 , Processed in 0.15528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