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44|回复: 6

持诵金刚经得定要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5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耕云先生讲述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我也是诵经有年的人,却是鲜有受用,于经义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义。为此数年前专诚拜谒耕云老师请教,承他菩萨低眉,向我说了两小时法,茅塞渐开,谨录精要,提供参考。



一、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他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愈久,进步愈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愈多,愈无分别,保任愈久,进步愈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焉能悟入?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刚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注愈多,义愈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世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两者,缺一不名圆满。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五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的功德(转)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读诵这部经的人很多,可是我们往往念过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心里存著阿弥陀佛普度众生不可思议的无边功德?我想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弥陀佛相应,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如此,念经也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念金刚经时,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刚经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刚经里讲的道理相应,更能得到好处。



‘金刚经的功德’这个题目,说得完整一点,应该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土。所以受持金刚经,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为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大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里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里统统讲出来哩!



那么,佛在金刚经里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的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福德大不大呀?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里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个人用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这还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经文,佛用恒河的沙做比喻,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再把这许多恒河的沙加起来,这么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里,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为佛是不说谎话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里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做大菩萨的时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灯佛’。他在燃灯佛的时代,八万四千亿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养,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么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么多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里,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一良机,所以在金刚经里,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么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断地布施了八千万忆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还不及另外一个人,他一听到金刚经,就生起信心,并且相信金刚经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况他相信了。之后又能书写,能念,能受持,能为他人解释。所以佛做了一个结论,他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著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下面我为各位讲一个‘罗汉托空钵’的故事,来结束这段‘金刚经的功德’。



从前印度有一个罗汉,这个罗汉依印度的规矩,每天都要出去托钵,就是拿个大碗,沿街去讨东西吃。这天,他走了很多的路还未讨到东西,钵里还是空空的,他走到王宫的门口,看见一只大象,满身挂满了珍珠璎珞,显然已吃得饱饱地,站在王宫的门口,罗汉看了这只象,不禁心生感叹,他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他说我往世只注重修智慧,研究经典,但没有去修福德,所以虽成了阿罗汉,却因没福报,所以今天没人供养我,我的钵里还是空空的,这只大象,他往世只晓得修福,没修智慧,所以今世是只象。可是他福报大,养在王宫里,吃得饱饱的,满身都挂满了璎珞珍宝,可是终究是只呆象。由此看来‘福慧双修’实在十分重要,而受持金刚经,不但可以开智慧,还有不可思议的福德。
发表于 2010-5-26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慧双修’实在十分重要,而受持金刚经,不但可以开智慧,还有不可思议的福德。

顶礼金刚经!
发表于 2010-5-26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见到实相,摸到自己鼻子之后,接下来应该怎样?非常简单,就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行一切善法,善法,非善法,是名善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就以慈悲轻安,随顺进入“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的大光明寂灭海。这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对中上根者来说的,也是如来所说的:微尘(文字般若),非微尘(观照般若),是名微尘(实相般若)。在《金刚经》里,佛陀反复讲着这三大般若。


                                         -----选自回师《金刚经》讲解
发表于 2010-5-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表于 2010-5-28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经题主要是讲,三千大千世界是个幻相,是一合相,是一个幻觉,不可说。应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入无余涅槃。

  这个“入无余涅槃”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是因为我们的分别,才看到有人入无余涅槃;如果是从入无余涅槃那位朋友的角度来看,他是随顺进入一个“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的如来大光明藏寂灭海中。

  这就是本经要讲的终极意思。

                                    -----选自回师《金刚经》讲解
发表于 2010-5-29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6:54 , Processed in 0.21152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