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06|回复: 2

提高艾灸疗效的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高希言 奥晓静

  [摘要]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总结出可以提高艾灸疗效的方法。施灸时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灸法,操作时取穴要少而精,找准疾病的反应部位,灸量要充足,使患者产生舒适的灸感。提出艾灸得气的概念和透灸的方法,即依据患者灸后皮肤的反应来判断灸量、艾灸时间及治疗的效果,以灸后患者局部皮肤均匀潮红、汗出为灸透的标准。特别提出艾灸盒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控制温度、安全性高等优点,可广泛用于临床。

  [主题词]艾条灸;艾炷灸;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灸材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温和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经散寒,行气和血,扶正祛邪,以治病保健的方法。《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医学入门》提出:“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在医疗保健中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现就如何提高艾灸疗效探讨如下。

  1 合理选穴

  艾灸的疗效与选用的腧穴有密切关系,许多医家认为临床施灸,选用穴位要少而精,定位准确。

  1.1 选穴要精

  艾灸得气比针刺慢,也就是说施灸时患者施灸部位产生温热舒适的灸感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上,所以取穴要少,便于集中火力,有充足的时间使艾灸达到充足的剂量。《针灸大成·头不多灸策》记载艾灸不仅选穴要少,而且以多经的交会穴为主,“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惟在善灸者加之意焉耳”,说明灸法的疗效不在于取穴多,而是精,这一点对现代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取穴精,便于操作,便于与患者沟通,特别是在患者背部施隔物灸,选穴少,患者能准确描述各壮艾炷的温热程度,医生可随时调整艾炷的部位及艾灸的时间,控制灸量,避免艾灸时间过长,或火力过大而灼伤皮肤。

  穴位的选取应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结合腧穴的功能,合理选穴施灸,如气虚灸气海,保健灸神阙、足三里,崩漏灸隐白,胎位不正灸至阴,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灸百会等。《针灸大成·头不多灸策》总结为“灸风而取诸风池、百会;灸劳而取诸膏肓、百劳;灸气而取诸气海;灸水而取诸水分;欲去腹中之病,则灸足三里;欲治头目之疾,则灸合谷;欲愈腰腿,则取环跳、风市;欲拯手臂,则取肩髑、曲池”。根据传统理论、古人经验和个人体会,认为精选腧穴是提高艾灸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1.2 取穴要准

  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在体表的特定部位,由于感受病邪不同,体质有别,反映在体表的部位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很多疾病会在相应的穴位(或部位)产生反应点,但该反应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改变,有时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出现的反应部位也是有差别的。
  因此,在灸治过程中应当仔细寻找反应点,准确判断疾病在体表的反应部位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如用艾条灸百会、四神聪穴治疗失眠时,5个穴点的反应不完全一样,会在某一穴位(或部位)产生温热的舒适感,说明各穴的敏感程度不一样,该点即为反应点,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判定穴位。杨继洲《针灸大成·穴有奇正策》认为“定穴主乎心,不主乎奇正之陈迹”;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他的经验是“以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说明准确选穴既有规律可循,还需要仔细认真。

  病案1:患者,男,46岁,干部。由于工作压力于2006年12月出现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不易再睡,每日仅睡3~4个小时,精神疲乏,记忆力下降。治用艾条悬灸百会、四神聪穴,每日1次,每次50分钟。治疗前3次,每穴灸治不到5分钟患者即有烧灼感,灸后自觉头皮疼,且热量持续时间短,其症状好转不明显。第4次,在灸百会过程中出现温热舒适感,且温热感从头皮向内渗透,连续灸该处20分钟后觉灼热,换灸其他穴位,灸后整个头顶发热,且热感持续时间长(该处为反应点),之后每天灸该处均有上述感觉。从第6次开始,患者夜间睡眠逐渐增加,10次后,入睡较前容易,夜间醒后可再入睡,深睡眠时间增长,夜间睡眠时间达6小时。共治疗15次,其睡眠恢复,1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在灸治的前3次,因为没有找到反应点,因此每穴施灸不到5分钟即有烧灼感,灸后头皮疼,温热感持续时间短,疗效不明显。而从第4次开始,在灸患者百会穴时出现温热舒适感,并有热感向内渗透,说明找到了反应点,以后每日灸治该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 灸量充足

  充足的灸量是得气取效的前提,得气是机体对艾灸所产生的反应,艾灸的得气是通过灸感和灸后反应来体现。因此,要提高艾灸疗效首先必须使病人产生灸感。

  不同的病人,其灸感多不相同,可见温热舒适感、风吹样、蚁行感等或可见皮肤斑块。通过患者不同的灸感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性质和施灸的剂量。如久患风寒、经年不愈的患者,其灸感感觉不强,或难以出现灸感时,应加大灸量;相反,病程较短的患者,容易出现灸感,或灸感较强,施灸时应减少灸量,艾灸时患者若感到有烧灼、疼痛,表明施灸部位不需要多灸,应重新选择穴位。

  2.1 古代医家的用灸经验

  艾灸治疗时,灸量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古代医家都很重视这个问题,要求灸量要足。宋代窦材《扁鹊心书》提出。“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他用灸动辄一二百壮,多至三五百壮,如“中风半身不遂……灸关元五百壮”“中消病……当灸关元五百壮”“腰足不仁……急灸关元五百壮”。关于控制灸量,晋隋时期陈延之认为应该沿用《黄帝内经》“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的说法,因为艾炷底阔三分,才能完全覆盖在孔穴上,点火以后才能通过腧穴、经络发挥作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说明灸疗必须要有足够的灸量,医者应根据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寒热虚实及患者耐受力的大小,决定艾灸的刺激量,使之直达病所,祛除疾病。

  古人十分重视灸疮的出现,将灸疮作为判断灸量和治疗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针灸资生经》说:“凡灼艾得疮,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认为只有灸后出现灸疮,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不出现灸疮的患者,采取加大灸量、增加壮数、局部热敷,并服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等方法以促使发疮。《针灸大成·头不多灸策》记载“观东垣灸三里七壮不发,而复灸以五壮即发;秋夫灸中脘九壮不发,而渍以露水,熨以热履,糢以赤葱,即万无不发之理。”

  2.2 灸量的控制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灸时患部感到温热舒适,热感向深部渗透,或向远端传导,艾灸后皮肤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即是一次治疗的充足灸量,一般需要50分钟以上,这样既起到了艾灸的治疗效果,又不会引起灸疮,易于被患者接受。如果灸后皮肤潮红不均匀,潮红中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浅白色斑点,有的甚至白色多红色少,这是由于局部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提示要继续进行艾灸治疗,直到患者灸处温热感增强,灸后皮肤白色斑点消失,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为1个疗程的充足剂量。大量临床证明,每穴灸治时间从10分钟至数十分钟,乃至1小时;灸治壮数从数壮至数十壮,其效果不同。因此在临床应用时,灸量充足、火力均匀是艾灸治疗取效的关键。

  病案2:患者,女,21岁,学生。自2006年10月起,由于受凉出现膝关节酸困、沉重,活动受限,遇寒加重,右侧为重。诊断为痹症,属风寒型。治疗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痹为主。方法:用艾盒灸治。先灸右侧膝关节,第1天用1根20 cm长艾条分成6节,双侧点燃放入艾盒中,将艾盒置于患者右膝关节上,待艾条燃尽后取下艾盒,发现患者灸处皮肤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且白色面积大于红色,说明该处经气不通,经络阻滞,应加大灸量。第2天用同样方法在患者右膝关节处连续使用3根艾条,患者感觉热度较强,灸后见局部皮肤出汗但仍有白斑。治疗5次后,感觉施灸时温度较前增高(使用相同数量艾条),灸后膝关节轻松,白斑范围逐渐缩小。治疗8次后,右膝关节灸后皮肤出现均匀的潮红且微微汗出,减艾条量为1根,又灸治2次,以巩固疗效。以同样方法治疗左腿8次而愈。

  3 辨病选灸

  艾灸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太乙神针等)、温针灸、温灸器灸等,各具特色。临症时,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施灸部位,选择适当的艾灸方法,以提高疗效。如治疗面瘫,由于面部施灸面积小、肌肉浅薄、皮肤娇嫩又有许多禁灸部位(如眼区穴位),因此适宜艾条悬起灸,医者可根据患者局部受热程度来调节施灸部位、时间和距离。又如直接灸,因其火力猛,有镇痛、回厥、苏醒病人的作用,在针药不及之时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盛生宽用该法救治失血性休克、自发性心绞痛等急重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由于该法产生剧痛、灸疮及瘢痕,多数患者难以接受,目前临床已较少使用。

  艾炷间接灸是指在艾炷下垫一间隔物如姜、蒜、盐等,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对腹痛、吐泻、疮疡等有很好的疗效,临床广泛应用,并可作为家庭保健防病健身之法。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能使艾绒燃烧的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发挥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常用于治疗虚寒性腹泻、腹痛等疾病。

  特别提出的是艾灸盒作为温灸器的一种,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由于艾灸盒施灸面积大,火力集中,灸后作用明显,可用于治疗腰背部、腹部、肘膝关节等病变部位较大的病症,比其他灸法大大节约了人力,操作简便,易于控制温度,安全性高,是一种理想的艾灸疗法。

  病案3:患者,女,52岁,教师。右膝关节疼痛、肿胀、变形3年余,关节腔积液较多,浮髌试验阳性。曾服用中西药不见效,贴膏药效果不明显。用艾灸盒灸右膝关节,每日1次。治疗5天后,患者疼痛有所减轻,但关节仍肿胀明显,为增强艾灸除湿消肿止痛之功,于第6天起先在患者膝关节上均匀涂抹捣碎的鲜姜再放艾盒施灸,治疗3次后肿胀减轻。使用该法治疗10次后,患者膝关节肿胀、疼痛消失。

  灸法在许多难治病的治疗上有显著的疗效,关键要采取适当的操作方法,准确选取施灸部位(或穴位)和掌握恰当的灸量,定会提高治疗的效果。

[ 本帖最后由 仁心仁术 于 2010-1-27 10:15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6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29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献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09:32 , Processed in 0.14286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