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9066|回复: 24

蔡礼旭老师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3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蔡礼旭老师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二十二集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10/4/2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1

  大家早安,昨天睡得好吗?当然,每个人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不同,所以有什么生活上的需要,大家一定要给我们服务人员、工作人员反映,自家人还客气,就叫见外。不只生活习惯有差异,学习的状态也有差异。所以学习的方法,我们说因材施教,这个都需要我们很细心的去体恤当事人的状况。我们就怕学了一个方法,就套在每个人都要这样做,忽略了他的差别性,可能当事人的受益就会有限了。所以因材施教是很有道理的,每个人的差异性我们都要体恤得到。

  昨天我们跟大家交流到「以师志为己志」这个主题,也强调志向的重要性。志向是目标,人生有一个目标,他就有动力,走的每一步,他很踏实。王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个人可能就悠悠放任、因循苟且,时光就蹉跎掉了,就很可惜。立了志,还要坚定,遇到任何的境界绝不退缩,所以志要坚。心要细,志向发得很大,但是他很冷静,他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走千里的长途,也得是老老实实从当前的这一步,一步一步迈过去。所以成就自己的目标志向,绝对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到,目前整个社会风气是非常的浮躁,都想急功近利。想急功近利,做起事来就很容易舍本逐末。所以心不细,看不到自己的心态已经不在经典当中了。心态错了,结果会不会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因为修学第一关要打破自欺。我们现在都很会讲道理,任何情况来都可以一顿道理就让人家「哦、哦,是这样、是这样」。可是我们在讲这些道理的时候,有没有真实面对自己,跟真实面对我们团体现在的客观状况?大话谁都会讲。

  《中庸》里面提醒我们,「小人行险以侥幸」。这个小人不是贪赃枉法叫小人,这一句小人的意思就是,我们在面对人事物的时候,顺着自己的想法,没有顺着真理,没有顺着经典,这个就是有侥幸的心态。所以,有一个教诲时时要我们拿来观照,「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就好像种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本身就不饱满,甚至是空壳子,它怎么可能会长出好的粮食出来?不可能开好花、结好果,结果一定会跟我们所想的不一样。所以在修身、齐家、治国的过程当中,来不得半点虚的东西。就好像建房子,有一根柱子虚,应该影响不大,是不是这样?不见得。真正大地震来,那一个角虚了,可能整栋楼也会塌掉。所以根基一定要牢,树要能够枝繁叶茂,根一定是扎得很牢;事业要长久,就好像建房子,地基一定是挖得很稳固。我们刚刚说的这个因,就是自己的心,心念。这个心念对了,就像一个对的种子,它以后一定会长得很好;这个心念是急于求成,后果一定不会好,它已经不是一个善、一个正念了。孔子讲到,「无欲速」,人想求快,这个念头已经很危险了,「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大家感觉一下夫子这段话,欲速的心态。不达就是绝对达不到,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都是非常坚定的说出来,不能对这些道理打折扣。

  我们感觉到,现在的父母教孩子有没有急躁?有没有急于「你赶紧给我长长面子」?一急的时候,人就很难厚积,人就很难从根本下手,往往就开始为了要应付给人看,就要做表相的功夫出来了。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学到错误的心态。我们为了好看,输了多少东西?而人心的态度错了,要再把它导正,谈何容易?大家想一想,现在要让人不急躁,回到从根本做起,容不容易?可能大家会回我们一句话,「人在江湖」。那叫借口,这句话没有在《论语》里面出现,《论语》里面只出现了要屹立不摇,在原则面前要如如不动,动了就偏离正道了。当然,如如不动,也不要显得清高,这样你会得罪人。你有你的原则,但是不要用你的原则去要求别人就好,总要和气。但是你不要顺着人情去应付很多枝末的事情,到头来我们根本的事都做不了。本是格物,本是修身,家庭的本是教好下一代,本是我们自己的企业这个大家。我们要弘扬文化,结果自己的企业都做不好,常常在外面「传统文化真好!」那麻烦了,人家真的到我们公司来看,不就见光死了?就曝光了。

  孔子这一段话是提醒我们根本。《大学》这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所以治国是本,平天下是末。这个本末不是高下的意思,也不是大小的意思,本末也是一体发展的。有了好的本,当然有好的枝叶花果,这必然的,不能拆成两个单位、两个概念。「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个时候齐家是本,治国是末。所以再这样推演下来,最根本的是「格物」,就是把自己的坏习性去掉。我们很冷静下来,这个是本,人找到本,他才不会急躁,他才能老老实实下功夫。我们冷静问自己,学习了这几年当中,我们的习气去掉了什么?假如都没有,可是现在外面很风光,甚至于我们的名气已经达到很高点了,其实这个是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人家对我们愈崇敬,我们所担负的责任就愈重,这是必然的。人不能享受这个名,却不尽这个名背后的责任,这个就不妥当了。

  所以,我们的祠堂在几千年来常常都是摆一个「天、地、君、亲、师」。为什么君亲师跟天地一起排列?因为君亲师能把天地的无私彻底在他的本分当中展现出来,他值得佩服。领导者的责任,这么多员工信任我们,我们要带他走向幸福的人生、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才对得起人家喊我们领导、喊我们主管。亲,是父母。诸位朋友,你的孩子叫你爸爸、叫你妈妈的时候,高不高兴?(听众默然)你们怎么连这么高兴的事情都没有反应,都让垃圾车拉走了吗?这个怪我没有讲清楚,没有先分类好就全丢掉了。好的都要留,最深刻的感动都要留住,那个是生命的动力,很高兴,这辈子孩子第一次叫我们爸爸、叫我们妈妈,欣喜若狂。《三字经》有一句话在等着我们,叫「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有责任。你不要被叫得太高兴,还得要记住这个本分。被叫老师高不高兴?「教不严,师之惰」在那里等着。

  有一个故事讲到,有个人当医生的,草菅人命,堕到十八层地狱。他在地狱的时候很不高兴,就在那抱怨:「我又不是故意的,给我判这么重,气死我了!」在那里跺脚。这个医生已经堕下去了,还不认错,为什么?他没学过《弟子规》。所以还是我害了他,没早一点给他讲。所以,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道理,真的,随时随地,只要我们肯提起来,它都是真实不虚的道理。我们假如真有心,这个缘就接得上,是我们有没有这一分慈悲的心,去承担起大众的苦难。

  我们这一次的学长里面,就有帮助很多珐輪功转化过来的学长。他遇到这个缘,为什么?他有发那个心,就能结那个缘。可能有学长会说:「我都发了,怎么都没我的事呢?」你的心发出来很好,但是你要提升能力、提升德才,不能发空愿。老祖宗在天上看着,「我发愿了,你派任务给我」,老祖宗说,「你的德行还不够,到时候愿力又不坚,做到一半还耍赖说不干了」。大家看过耍赖没有?坐在地上,「我不管了、我不管了,我不干了,我不玩了」,那怎么办?弘扬传统文化,你走到一半,搞这个名堂很麻烦,你说你不干了,你讲课已经讲三年了,那些人都在看着你,你不玩了,他们不就全倒一片了?所以说到这里,我们要感觉到,没有退路可以走了。我们走上这一条路,时时提醒自己,但求无过,绝对不能给人带坏的影响,不求有功。为什么?这是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本分,该做的事情。所以当下我们假如能提起「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所有的人有错,都跟我有关,我没有去尽这一分道义。有了这样的心境,面对世间所有的恶事,绝没有一点批判跟对立。见到世间的不足,只想我怎么努力才能利益到他,才能补这个社会的不足,就是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我这一生还应该尽什么道义。这个时候,所有世间的错误事情绝不会烙在我们的心上,我们去批评、去指责,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起这些情绪了。

  这个医生在那里抱怨,因为他没有学过《弟子规》说的「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而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我们的孩子去当医生,会不会一分钱都不收?我们的孩子以后当官,会不会能刚正不阿?我们的学生以后是博士,能不能夫妻好合?这个要思考。不能只是好像把孩子推上了一个高的学历,就什么事都解决了,他能不能幸福是看他的修养跟善心,要看得远。这个医生跺着脚,突然底下就有人喊了,「老兄,你就别再跺脚了,灰尘都染到我的身上来了!」这个医生吓了一跳,十八层地狱底下还有吗?就问他,「我是做医生的,你是干哪一行的?」底下的人说,「我是教书的,当老师的」。医生是伤害人的身命,可是老师很可能把一个学生的思想观念给指导错了,他的思想一错,会影响谁?影响他的后代。他假如以后还当老师,会影响多少人?他假如以后当领导,又会影响他所有的员工。所以老师误导了人的思想,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很难评估,而且很深远。当老师,韩愈先生提醒我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没有把真正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有缘的学生,这个就很重要。刚刚也跟大家讲到,我们心真切,往后就有缘分可以去利益到他人。而真切心的人,他的学习是不用任何人推的,我们的学习还得要人家叮咛,这个慈悲心都不够。所以学习是慈悲为本,要有这个根本的基础,鞭策自己:我早一天觉悟,我就早一天利益我的员工,早一天利益我的孩子、学生了。

  刚刚跟大家讲到,名的背后都有责任,君、亲、师,我们也要名符其实。君、亲、师得带领家庭、带领学生、带领员工,所以我们面对事情都要很理智、有智慧才行,不然会把人给带错了。我们反思现在,父母教孩子也是都比较急于要看到效果。就像我那个时候在学校教书,上面的人一要检查,我们那几天全部打印机就在印一大堆的数据,然后呈现出来。官员一走,这些东西马上就收掉了。这个就是「见小利」,做给人家看,不是真实的。我们所有的孩子学到什么?学到应付。一个人的内心学到应付,再要把这个应付的态度去除,要花多少时间?真的,人,污染很快,要去掉这个污染就不容易了,要保护好孩子的真诚心、纯洁心。一滴墨汁滴到清净的水里面可能不到一秒钟,但是要把这个墨汁再从清水里去除掉,要花多少时间?可能要十倍、百倍的时间。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清净心,首先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清净心。我们在修学的路上感觉辛不辛苦,容不容易?不容易。你看大将军在二、三十万大军,他可以长躯直入取敌军元帅的头颅,他毫不恐惧、毫不畏惧,可是你叫他不要生气,他做不做得到?他不见得做得到。所以修身是要真正下功夫,那个叫大英雄,能伏得住自己的这些坏习惯。我们为什么修学不大容易?因为我们是成年以后才学,很多的习惯已经养成,就好像那个墨汁已经滴进去了,你得用很大的功夫再把它清除出去。

  我们现在对带好我们的孩子、员工,一定要思考到我们给予他们心灵的启发对不对、方向对不对。我认识一个校长,我们也很佩服他。他的孩子转到一个明星学校,特别重视成绩。结果孩子快要第一次考试的时候,就跑来问父亲:「父亲,你觉得我这一次会考第几名?」诸位学长,你的孩子问你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他?他转到一个很重视成绩的学校、班级。我们会怎么回答?请问大家有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孔子指导他的学生,冉求来问:「知道了就去做,对不对?」孔子说:「对,赶快去做。」过了没多久,子路来了,「知道了就干吗?」孔子说:「你还有父母在,还有兄弟姐妹在,思考清楚了再说」。结果旁边学生听懵了。奇怪,问同样一个问题,怎么两个答案不一样?幸好公西华这个学生马上请教。假如他不请教会怎么样?他搞不清楚,就会在他的内心开始扩散,甚至于最后会对夫子产生怀疑。所以心地随时随地不能有怀疑,要把它搞清楚。《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有怀疑在,信心就没有办法提起来了,要马上问。孔子就分析了,冉求的性格比较退缩,所以我推他一把,他已经想得太多了,他缺的就是决心。子路可能考虑不是这么周到,就冲出去了,所以我拉一下他,让他冷静冷静。为什么法无定法?因为每个人的状况不同,你设身处地,才能给他最好的方法跟引导。所以体恤对方、了解对方,是我们要把建议给对方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我们都不了解他的状况,就劈里啪啦给一大堆意见,有时候也是太急了。

  这个父亲当听到孩子问,「爸,你觉得我会考第几名」,他是停留在第几名,还是已经感觉到孩子这一句话背后的心情?孔子说「听思聪」,听人家讲话,能不能感觉到对方的状态、心情?这个父亲感觉到了。孩子什么心情?紧张,患得患失。我从小特别容易紧张,大家看得出来吗?要去考大学联考,紧张得睡不着觉,我姑姑还拿了两颗镇定剂给我。真是「凡事豫则立」,一颗不够还两颗,都准备得很周全。结果十一点多吃第一颗,翻来覆去翻到快一点了,还是没睡着,再吃第二颗,还是没睡着。一大早就准备去考试了,全家人怕我心情会起伏,全体总动员给我支持,一台车坐得满满的,五个人就去考试了。到考场之前,遇到我同学的妈妈,她一看到我,说:「礼旭,这么好!两个妹妹都来陪你考试。」我还没考试就受到重大的打击,两个姐姐变妹妹,那个时候我又不知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什么会变妹妹?因为我看起来很老。大家了解,忧能使人老,一看就是愁眉苦脸。我一进考场开始作答没多久,突然感觉到其实这个镇定剂蛮有效的。所以人不积德修善,往往在遇到关键时候你就落马了。

  大家去想一想,真的让我考到好大学,我就幸福了吗?不是这个逻辑,人幸不幸福是看心地。能够乐观进取,能够时时感恩,能够以助人为乐,这样的人,他干哪一行都是幸福的人生。可是假如患得患失、不知足,那干哪一行都不可能会尝到人生的快乐。快乐幸福的根源,是这一个心的素质、正确的人生态度,他才会幸福。大家想一想,我已经紧张成这个样子,假如我的父母还是很强迫式的,甚至于我考不好马上就痛骂我一顿,我会怎么样?大家想一想,我可以紧张到两颗镇静剂都没效,假如我父母见我考不好,马上说「你去死啦!」那我会怎么样?我真的会bye-bye(再见),就下去了。所以愈明理,对父母的恩德体会得愈深。我父母看到我这一点,都是鼓励我,不敢打击我。不过有一次,我爸、我刚好在家,大学成绩来了,考得不好,我一下忍不住,痛哭起来了(今天讲完就算了,别传出去,别把我老底都掀掉了)。我真的就忍不住,得失心太重了,一直哭一直哭。结果我爸知道了这个情况,就上来看我,看一下,「哎哟,有什么大不了,考不好,再一次就好了嘛,不要哭了,不要哭了」,我爸笑着就走了。我爸愈不在乎,我一想,人家都没什么反应,我还哭成这样,好奇怪,害我就哭不出来了。所以父母的平常心愈强,慢慢的就镇住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

  这个校长,当他的孩子问他:「爸爸,你觉得我应该考第几名?」他可以感觉到孩子那颗得失心。结果他跟他孩子讲:「爸爸觉得你应该考最后一名。」孩子很惊讶,没想到爸爸说这个答案,很惊讶问:「为什么?」他父亲说道:「你刚转到这个学校来,对同学、对老师,种种都还不是很适应,所以你考最后一名是最正常不过的。」爸爸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是爱,是体恤,而不是要求。要求传过去了,孩子撑撑撑,最后心灵崩溃的,有。可是是爱、是关怀、是体恤,那会变成他生命当中内在的动力。一个家庭温暖了,孩子无形当中都勇于面对很多的挑战。当下这个孩子感觉到父亲很体谅他。后来一考,没有最后一名,不过算是中后程度。而他父亲抓到了一个根本,就是「以身作则」。孟子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道在迩而求诸远」,其实大道离我们近在咫尺,并不是很遥远,但是人往往会想的是往外去求、往枝末去求,然后想得很复杂,「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道理就在我们当下,不需外求的,可是我们往往想得太复杂;事情其实是容易的,可是我们也把它想得非常困难。所以孟子后面讲的,每个人都孝顺他的父母亲,都恭敬友爱他的兄长、兄弟姐妹,家就安定了,天下就安定了。家庭是整个社会的细胞,每个细胞都健康了,怎么可能这个器官会不好?

  所以我们面对任何事情,都思考「君子务本」,根本在哪里?这个父亲(这个校长)说道,因为他是学数学的、学科学的,他说,「今天我把一颗蛋放在咸水里面,它会变成什么?」它铁定变成咸蛋。如果我们站在这个盒子旁边,每天在那里担心,「它变不变?它变不变?」那不叫自寻烦恼吗?只要给它这样的环境,它自自然然就变了。这个就是身教,就是他整个家庭的境教,他有没有做出来?做出来了,他不需要担忧那些事情。所以老祖宗讲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该做的都做了,自然水到渠成。我们花太多时间在无谓的担忧、烦恼当中了。这个父亲很用心学习,而且他是校长,读书备课都比他儿子还晚,有时候他儿子去睡觉了,半夜起来上厕所,还看到他父亲在那里很用心的准备功课教学,这一幕都会震撼他儿子的心灵,所以他孩子的读书习惯就养成了,而且他的习惯不是被逼出来的。后来他的儿子就在那一班是第一名,保持下去了。

  而且有一次,孩子的老师要求班上的同学能够穿中山装来,教学需要。结果因为当地这个东西真的是太难找了,给好几个班级讲,所有的学生都没有找到,只有这个校长陪着他的孩子一定要找到这个中山装。后来实在没办法了,去请一个裁缝师现做,把它赶出来,而且赶到凌晨才出来,他隔天一大早去拿。结果把这个衣服拿到学校去,只有他这一套,老师讲解。结果那个老师还给他父亲讲:「哎呀抱歉,给你添麻烦了。」大家看,从这个老师说「抱歉,给你们家长添麻烦了」,我们可以感觉到,现在在学校当老师轻不轻松?这很不容易。常常家长不明理,还得看家长脸色,不容易。就是连老师想要教育孩子,都还怕父母不能理解。当下这个校长讲:「老师啊,您可别这么说,这一件事情对我们家的意义太大了,太感谢你了。我跟孩子不管有多难,我们都尽心尽力的去解决这个事情,最后解决了,孩子很高兴。当拿去学校,只有他拿去了,他也觉得很光荣,而且为父亲宁为成功找方法的态度非常佩服。」所以他给这个老师讲:「这一套衣服将成为我们家的传家宝,就一代一代把它传下去。」所以父亲把做人做事的态度完全展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怎么可能学不会?所以身教是根本,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

  所以刚刚一开始跟大家谈的,心要细,我们所有做人做事的态度方法,有没有跟经典是相应的,有没有从根本开始做起?要细到这样的程度。再来,气要和。为什么?现在成就一件事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常常很有脾气的时候,很难达到人和,人家一看到我们都觉得很有距离感,看到我们还得猜一猜我们现在是晴天还是雨天。你看,这么多同仁跟我们相处,我们的态度耗了人家多少能量。所以一个团体再怎么辛苦,只要大家同心协力,都不觉得辛苦,甚至觉得痛快。怕就怕事还没怎么做,内部已经搞分裂,意见都不统一了,然后每天就要在那里劝、在那里引导、在那里安慰、在那里内耗,那就很累人了。所以人和,所谓「六和敬」,很重要。而这个「和」当中很重要的一点,「见和同解」,思想见解要能够统一。尤其带头的人、核心人物,这个见和同解一定要掌握。当然要达到见和同解,也要常常熏习。有一个态度,都是依圣贤的教诲为标准,而不是自己的想法、看法,慢慢的就能达到见和同解的目标了。

  昨天我们谈到「师志为己志」,孔老夫子一生的行谊都是我们效法的目标,所谓「慕贤当慕其心」。孔子以什么心境来面对他当时的整个社会状况?他们那时候是「礼崩乐坏」。礼崩乐坏,还有礼、还有乐。我们现在是什么情境?我们现在是可能礼、乐都不知道在哪了(「李越」老师坐在这儿)。孔子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他说道,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某之罪也。我们不只以孔子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而且我们还要效法他立身处世的这些态度,慕贤当慕他的存心、效法他的心境。孔子也讲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曾经担任过大司寇,判了很多案子。当然判案要秉公处理,也是都依据法律来判案。但是,虽然在判案当中,孔子的内心是希望天下没有争讼、没有人犯罪。其实我们想一想,当原告跟被告站上法庭的时候,事实上原告可能他自己,甚至于他的家庭都已经受到很大的伤害了。而被告我们可能觉得他罪有应得,可问题是,他可能也是人家的父亲,他可能是人家的孩子,他可能背后就是一场悲剧的延续,才会呈现这个结果。所以真正当人都站上法院去的时候,都是很多人生的遗憾在其中了。真正这个被告被人家判罪了,关五年、关十年,问题解决了没有?那个被害人受的伤害还能回来吗?都不容易。所以孔子希望能够让伦理道德教化整个人心,不要再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跟争讼了。而且孔子是用「必」,必就是,我这一生的目标,希望能够好好教化人心,不要再产生这些状况。

  曾子曾经说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们有没有时时把忠恕二字放在我们自己的心上?面对我们的家人,面对我们身边的人,我们都尽忠、尽心尽力,无愧于亲人、朋友的因缘,这是忠。恕,时时能够感同身受。我们看这个恕字,如其心,感同身受。孔子为什么希望没有争讼?因为这一些在法院上的人,他都能感觉到他们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学到孔子的忠恕,学到孔子觉得天下的不好、这些圣贤的教育没有彰显,都是因为我的责任没有尽到,这样的胸怀。圣人都是时时这样鞭策自己、要求自己的,我们更要效法学习了。

  我的师长净公上人老教授,他一生也是致力于整个圣贤、儒道释教育的复兴,做了已经五十多年的岁月了,真的是无怨无悔的在做。而且他也告诉我们这些学生,这个世界这么乱,我们不好好的研究,走出一条活路出来,那我们就不慈悲,就对不起世间的人了。所以才在二OO五年的年底,刚好有缘分,在安徽庐江成立了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这个因缘怎么来的?因为师长老人家参加了十次左右的世界和平会议,把我们古圣先贤这些好的教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告诉了与会的来自各国的有志之士。结果后来下台来,他们都非常赞叹,「讲得真好!」可是后面都补一句话,「是理想,做不到」。这个也提醒我们,世间人现在最缺的是信心,信心是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基础。而谁来给世间人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来给世间人信心。我们每个人把我们自己每个角色都做好了,就给世间人信心了。这个不需要说我要三年、我要五年,我要怎么样了才能怎么样。当下做好了,当下就能够给世间人信心。

  胡小林董事长,他把他的企业经营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给了多少人信心?可能我们在座很多企业家来,都跟听了胡小林董事长的心得汇报有关。他在齐家,他的企业是一个大家庭。他有没有治国?他有没有在平天下?台湾、香港很多企业请他去讲课。所以我们感觉,「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那个「而后」是自自然然发展的,但是它的基础在齐家,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吉林松花江王琦老师跟吕杰校长,他们把他的班级跟学校做好了,我们马来西亚校长职工会邀请他们来演讲,而且参与课程的人是整个马来西亚的校长跟老师,两千五百多人,他造成好的影响跟带动了。所以教育界有一个榜样出来了,大家见贤思齐,都有希求美好的目标。企业界有企业界的榜样,好太太有好太太的榜样,好媳妇、好公公婆婆都要有榜样。就像我们「芳子美容」的总裁,刘芳总裁,她常常分享「生为女人」的话题,大家一听,变得温柔多了。像这种主题,我就没办法讲,我一讲,底下的女众要抗议了,「你以为这么轻松,你来做做看!」那我就没辄了。所以这一生大家所扮演的每个角色都是天命,扮演好了,都会放光芒照这个世间。所以利益他人绝对离不开敦伦尽分,当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人信心。

  那个时候师长老人家听到了,这些从事于和平工作的人都对这些圣贤的教诲没有信心,都觉得是理想,做不到。我们佩服老人家就是,任何的困难,只想着如何去解决它,从不退缩。老人家在台湾弘扬正法,弘扬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还继续坚持下去。请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做到没房子住的情况?没有,所以我们一想到这些长者、圣贤人都比我们困难,我们现在这些境界算小case(意思)而已了。大家有没有七天没吃过饭?孔子陈蔡绝粮,七天都没吃饭,而且没吃饭的时候,还在那里弹古琴,还很优美。这就是定力,不被这些境界所转。我们七天没饭吃会怎么样?还弘不弘传统文化?(听众答:弘。)先饿七天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样会比较客观一点。所以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天必从之,过不了多久,就遇到了一个因缘,老人家在自己的故乡,当地的政府也支持,就成立了这个中心。而这个中心二、三年的办学,让接触到的人认识了传统文化,不然他不是很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所以有一个榜样,人家来了就能产生信心。而榜样应该在所有有华人的地方、祖国大地都能够呈现出来,那是护念一方。大家想一想,就以大陆来讲,应该有几个教育中心才够十三亿人民的教化?所以师长老人家三年下来,因缘告一段落,因为师长在一开始做庐江的时候,就已经告诉我们,三年之后交给政府来做。而我们看到,现在各地的传统文化办课程,都是很多地方的宣传部、各地的政府来主办,确实是到这样的局面。因为本来几千年来,整个伦理道德的教育都是以政府为主导,而确实政府这几年的国策都是往这个方向在发展。

  我当初二OO三年九月份到海口,没有国家的护法,我也做不下去。当时整个政策是「改善青少年道德教育」,没有这样的一个政策,可能我到学校去说我要讲《弟子规》,人家也不让我讲。所以为什么要感激国家的恩德,就在这里了。后来又有「和谐社会」、「八荣八耻」,我那时候到大学去讲八荣八耻,都是有这些因缘在的。最后还有十七大整个方向的确立,「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所以现在由政府来带头,我们相信能够在各地都树立起弘扬传统文化的中心、旗帜,给大众信心。

  有慈悲、有爱心,还要有智慧,才能够化解现在很多的危难。我们跟随着师父学习,佩服的地方也在师父洞察很多问题的根本。而这些道理,老人家也是从经教当中体悟到的。《礼记.学记》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整个中心都是以办班教学为主要的工作。而教学的内容,很重要的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人懂了伦理道德的做人标准,坏事他觉得很羞耻,把人的羞耻心唤醒,耻于作恶。懂得因果报应的真相,就像《书经》里面告诉我们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像《大学》里面讲的,「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个都是因果教育。我们看很多的贪官最后被发现了,财产都充公掉,甚至于他的后代子孙都会被他殃及。在历史当中,很多的贪官最后孩子被腰斩的都有,这个叫「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以前的人都懂这个道理,现在不讲了,人没有因果、没有恐惧心了,什么都敢干,就很麻烦。在财物方面、金钱方面,一个人拿取的是横财,在经典里面讲的,就好像吃腐败的肉来解决肚子饿的问题,肉已经有毒,吃下去命就完了。「鸩酒止渴」,有毒的酒还拿来解渴,喝下去自己的命也没有了。因为我们这一段时间历史读得太少,所以对这些真相体会都不是很深。

  德育故事里面就有很多都呈现了这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相。有一个县令,定远县的县令,姓狄,刚好在他的县里面有一个人去世了,留下了不少财产。结果这个人的弟弟就想要谋取财产,然后就来找他,说:「你把我的大嫂抓起来,把她的财产充公,到时候我分你一半。」这个县令一想,这么多钱,他就铤而走险,贪赃枉法,结果那个女子就冤死了。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故乡,过了不久他就长了疮,疮上面还有蛆,没多久他就死了。而且他有五个儿子、七个孙子,到最后五个儿子跟六个孙子跟他生同样的病,全都死光了,最后那个孙子连立锥之地都没有。这样的故事在历史当中,每个朝代都记在史册里面都有。所以这个因果教育才能让人不敢作恶,有畏惧的心。大家想一想,一个人羞耻心要建立起来要花多少时间?少说也要几年。可是这种因果报应的教育,他可能听一个故事,他就会警惕自己。所以因果教育事实上是让社会安定、人心祥和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但是大家现在好像是,你们假如去跟人家讲「因果报应」这四个字,底下人会不会说「你看,这个都是封建迷信」,会不会这样?会,有可能。那讲不讲?讲,用人家能接受的方式讲。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自己转。所以我们可以告诉他善有善报,孔子的德行庇荫了他后代,范仲淹的德行庇荫后代,所有都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真实例子。所以大家这几句一定要背起来,讲出来,《易经》讲的话,《书经》讲的话,人家就不会说你封建。「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看秦桧的后代、刚刚讲的这些故事,都可以彰显这些道理。这四十五天,跟课程有关的这些故事也会再跟大家分享,大家别着急,一定会装够汽油了,我们再回去。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很重要的元素,我们学习东西要掌握纲领,纲举,目就张了。

  我们再从这三个来看。伦理,它有一个精神的象征,就是我们的宗祠。道德,孔孟学说教道德。宗祠延续家庭伦理,尤其是孝道,所以宗祠都是我们列祖列宗的牌位。因果教育,靠城隍庙。所以我们古圣先贤很会教化,他透过这些硬件设施,把这些软件很善巧的给每一个后代社会大众教育了。我们看到,这个伦理孝道延续了五千年,而当时在文革时代,整个宗祠被大量的破坏,师长在台湾非常的担忧。因为师长他们从小接受私塾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对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体会得非常深刻,知道这可能是把我们文化的根都有可能砍断了。所以老人家就在台湾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是建「万姓宗祠」的理念,师长在几十年前,文革时候就提出来。

  被破坏了,我们怎么再把它重建起来?师长那时候的构想,就是一个姓氏就一个宗祠,这个构想很好。比方您姓陈,进了这个宗祠之后,最上面到大舜,然后历代所有姓陈的圣贤都列在那里。我们一走进去,惭愧心起来了,「我的这些列祖列宗都有这么高的成就」,人的使命感、向上的心就出来了,很好。现在大陆很多地方,万姓祖先纪念堂都建起来了,我们马来西亚也建了不少。所以老人家都是看得很深远,尽力来推动这些文化复兴的工作。而且老人家也洞察到,家庭的力量对我们整个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前是大家庭,一个人在家庭当中成长,家道好,他从小做人处事的根基就非常好,而且对家庭都很有责任、使命感。现在大家庭还在不在?大家庭愈来愈少,都变小家庭了,小家庭还生一个,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人都照顾他。以前的大家庭是生下来就为整个家庭着想,他不自私自利;现在小家庭是所有的人都要照顾他。你看,一个小孩住在医院里面,外公拿着吊瓶,外婆喂他吃东西,爸爸在那里还要唱歌给他听,可能六个大人全体总动员就要照顾他,那他从小怎么形成一种责任心、念念为人着想?就很困难了。师长看到这个情况,都变小家庭了,怎么延续家族的力量、家道的力量?我们好像都不会去想这些问题。所以忧国忧民,都会去想这些根本的问题。师长讲的,可以让企业、团体变成一个大家庭。以前是血缘承传了家道,现在我们用仁义、道义、责任心来承传家道。整个企业、整个团体,甚至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就可以延续整个伦理的关系。

  道德,靠孔庙。因果教育,靠城隍庙。而且这个都有很多艺术的教学,以前在庙的前面,常常都会演很多忠孝节义的历史剧,都能达到很好教化人心的目的。包含城隍庙画出来的十殿阎罗,让人看了印象都很深。大家去城隍庙看过吗?(听众答:没看过。)这次有机会来马来西亚,我再带大家去看一下。然后我们看一看,假如不继续好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一起讨论讨论我们可能会到哪儿去,这个要有自知之明。

  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10/5/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2

  大家早,谢谢!我们前两天都在讨论立志的问题,「师志如己志」。立定此志,能坚定的、有恒的去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我们立的志是效法孔子、效法圣人,所以从今往后,不管说话做事,甚至于是起心动念,都效法孔子会怎么做、孔子会怎么想、孔子会怎么应对。我们以孔子为目标,不自欺的去落实,相信最起码这一生也能契入贤人的境界。取法乎上,以圣人的标准,一定能达到圣贤的境界,所以《弟子规》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学习的过程,确实心量要不断扩宽,古人都是胸怀天下的安危。尤其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面临的是整个地球的危机,这些危机根源还是在人心,心善,降之百祥,《尚书》讲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化解社会、化解地球的危机,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根本,人心的教化。所以《礼记.学记》讲的,「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这个俗就是整个人心、风俗改变了。而这个化,从家庭来讲,是感化家人有良善的家风;企业是感化团体有很好的企业风气。这么好的企业文化,所有的员工都在这个氛围当中转恶为善、转迷为悟,都不断的提升他心灵的境界,都不断的乐善好施,那整个灾难就从根本上开始化解了。

  师长老人家,尤其这十多年,参与很多世界和平会议,遇到一些从事和平工作的志士仁人,有的是宗教领袖,有的是政治领袖。像在马来西亚有位长者,马哈迪先生,他在马来西亚执政,当总理当了二十二年,在马来西亚算是执政最长的一位长者了。他不只是政治领袖,也是宗教领袖。刚好师长跟他谈话的时候,他第一句话就问:「这个世界还有可能和平吗?」一个从事和平工作者,他第一句话就问世界还有没有和平。一来他确实是念念为了这个社会、世界,再来很可能他经历很多事,心里也觉得这件事情很有难度。诸位学长们,这个世界还有可能和平吗?(听众答:有。)信心没有了,是最惨的事情。有一句俗话叫「哀莫大于……」,这个就是信心没有了,就兵败如山倒。「信为道源功德母」,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他才能进德修业,他才能成就、契入圣贤的境界。相同的,我们做一件事业,也都要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师长告诉马哈迪先生说道:「只要把四件事做好,这个世界一定可以和平的。」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四个工作。大家听到这里要了解,下面这一段话是可以恢复世界和平的道理,我们这一生可以听到,挺幸运的,这个都是至宝。「国家与国家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种族与种族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派系与派系、政党与政党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宗教与宗教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把这四件事情做好」。结果马哈迪先生听了以后,皱着眉头说,这四件事都很难。

  这个时代真正要做好事容不容易?真不容易。为什么?人心失去圣贤教诲太久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盘根错节,哪知道刀利不利?没有很重的承担,怎么知道是不是好汉?所以境界是来考验我们的心是真的还是假的。所有的境界、所有的人事物都是考卷,我们要形成一个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气概。曾经听到,一位女校长,她刚好在我们讲传统文化的时候,因为她是贵宾,首先请她给我们勉励几句。这位女校长上台的两句话给我很大的震撼。她说道:「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这个是我们几千年来,所有炎黄子孙处事的态度。他不是先想难或不难,他是先想该或不该。先想难或不难,那都是先想自己才有难或不难。义所当为,怎么样难都咬着牙过去了。大家想一想,三十年前、五十年前,我们的父母,他们维持一个家庭的难度比较难,还是现在的年轻人当父母比较难?(听众答:以前。)以前少说也生五个、七个,多的、水平比较高的还生一打的都有。收入怎么样?很微薄。你看那妈妈,八个孩子的鞋底都是妈妈纳出来的,都不知道妈妈几点睡,然后一大早就起来做事了。那个辛劳比现在的母亲难多了!可是大家想一想,谁喊辛苦比较多?现在的妈妈喊辛苦喊得很大声,可是难度没有以前高;可是以前的母亲很辛苦,一个难字都没提过,甚至于在孩子面前都是笑脸,怕家庭的负担压在孩子身上,父母亲全扛起来,咬着牙。为什么?义所当为,他无怨无悔,没有任何怨言。所以,其实不是难不难的事情,而是我们是不是真正有这一分道义去为家庭、为社会、为世界。

  当马哈迪先生听完这一段话,他觉得不大容易。师长讲到,确实不是很容易做的事情,但是从宗教下手,就可以慢慢让种族与种族和睦、政党与政党和睦,最后国与国和睦。因为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数非常多,而且他信仰宗教,他有仁慈博爱的存心,你把他的那种宗教热忱,把他所有宗教经典里面的教诲能够弘扬开来,那这些宗教徒就有使命去为社会、为世界而努力。我们看到,在祖国大陆弘扬文化,一开始很大的比例都是宗教徒在做。这个我们要客观去看,因为整个社会的洪流,很大的主流是以追求名利为他人生的价值观。没有遇到圣贤经典、宗教经典,他可能一直都是在往这个方向走。而「人之初,性本善」,他遇到这些好的教诲,他的善心也会被唤醒。现在在大陆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不是宗教徒的愈来愈多。因为他们遇到经典,这些儒家的经典,他们也很认同。所以现在不见得宗教徒做得比非宗教徒多了、好了。头确实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带起来的,但是带起来不见得做得比人家好。我们可不能说,我们先做了,就一定比人家高、比人家优秀,这个态度是不妥当的。

  所以师长建议从宗教入手,这是非常有睿智的。但是问题来了,假如宗教都搞形式,也很难利益到社会。比方我曾经听到,有当媳妇的要去庙里做功德,婆婆有需要了都不照顾。很可能这个做法就会让很多人不认同了,「信仰这个宗教到底是干什么的,怎么连家都不顾了?」就是舍本逐末了。就好像林则徐先生说到的,「父母不孝,奉神无益」。你拜的所有的宗教神圣,全部都教我们从孝道做起,不能搞形式去了。我甚至还听到一个例子,是一个教育局副局长跟我说到,他说,「我们那里有个幼儿园的园长,不管幼儿园的事情,常常跑到一个千年古剎去做义工,他说到那里做才有功德」。我们看,这个是愈学愈分别、愈学愈执着,哪来的功德?而且大家要了解,感受一下,这件事情是一个教育局副局长跟我讲的。请问,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中间传了多少人?不知道多少人。而且这个教育局长假如常常把这个例子再去讲给别人听,那不知道多少人会误解。从这里我们就感觉到,不能搞形式,不能只有仪式,最重要是要把教育彰显,教学为先。

  所以师长又建议建宗教大学、建多元文化大学,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最优秀的都能够教给大众,每一个民族都可以感觉到,「那个民族的文化这么好!」互相尊重。不了解,就互相批评,所以了解很重要。现在很多的冲突都来自于种族彼此之间不了解、宗教彼此之间不了解造成的。所以能够学习各个民族好的文化、各个宗教好的文化,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人心就和谐安定了。

  我之前看过《可兰经》一段话,非常感动佩服,提到,「在憎恨与喜悦的日子说公道话」。这个是很有难度的,我们恨一个人、厌恶一个人,他什么好我们都看不到,整个心就偏掉了。所以《大学》里面告诉我们,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这个心偏掉,不是心正的状态了,心不正,身就修不了,要修好这颗心。其实大家想一想,人的心一偏掉,人心就不平了。可是,为什么自己心态不对的时候,都体恤不到人心的变化?还是被自己的欲望给障住了。「我就想这么做」,就不管别人了。从家庭来讲,父母一偏心,这个家就有风波要产生了。心偏了,人心就不平。

  有一个父亲,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哥哥、一个女儿。哥哥成绩比较好,女儿成绩平庸,所以这个爸爸就特别疼这个哥哥。这个父亲是一个单位的最高领导,大家要想想,一个单位最高领导,不见得能把自己的家治好。大家想想,假如你的儿子成绩很好,女儿成绩不怎么好,你要对谁比较好?(听众答:一样好。)一样好是在心境上,在事相上不一样了。一个仁慈的国君,是对富人比较好,还是对贫穷人比较好?在心上一样好,事上你当然要去帮助那些贫穷的人才对,而且你帮助贫穷的人是真正帮助有钱的人。他有钱了,你帮助他什么?他有钱,你再给他钱,那是帮助他吗?你给他最重要、最需要的,那叫帮助他。所以这个时候你接济贫穷的人,不就把有钱人的善心给唤醒了吗?所以这个女儿能力比较差、成绩比较不好,父亲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女儿,不就把这个爱心传给他的儿子了吗?这个儿子的善心不就是他一辈子最好的财富了吗?可是人一有好恶,感受力就一直下降了。所以大家想一想,一个人在什么状况之下智慧最低,哪一段时间?谈恋爱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地,好像这个世界上只剩两个人,旁边的人、发生什么事,哪怕是父母,都不干他的事。好恶心作用会变成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父亲有虚荣在,他就会对这个哥哥很好。但是我们要看到,事物是持续发展的,这个父亲对哥哥非常好,什么都顺着他,「太给我长面子了!要什么我就买给你」,反而对这个妹妹忽视,「太差劲了!给我丢脸,家里的事都妳干,哥哥不用干」。这个哥哥就傲慢了,恃宠而骄。妹妹呢?好一点,自卑,假如性格比较强,就跟父母对着干了。这样的性格,一走到社会上去,就对团体、对社会都不满。所以现在很多孩子走在路上,无名火很多,一把火就把人家几台机车都给烧掉了。他那个无名火的源头在哪里?在于我们父母没有好好爱他,他才有那么多火。其实这个世界没有很复杂,所有有问题的人就是缺爱而已,给了他爱,他慢慢就改善了,不是很复杂的。

  也确实,这个哥哥后来真的拿到博士了,妹妹专科毕业。我每次讲到这个例子的时候,我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我父母没有分别心。因为我成绩比较差,我姐姐都是全校第一名,每次颁奖,又在同一个学校,只要讲到颁奖两个字,我的头就是这样低下去,一念又是念我姐姐排在第一个位置。站在那里,假如地上有洞,钻下去会比较舒服一点。所以大家要了解,我们成绩很好、事业很好,或者是长得又比较帅、比较高,什么条件都比其它兄弟姐妹好的时候,要懂得体恤他们也不容易,那个气势不要去压到这些兄弟姐妹,压到了,就是我们已经傲慢,觉得自己高,兄弟姐妹低,这个态度就不妥当了。所以家人相处,谦让非常重要。谦让是给别人留余地,才能成为一个能为人设想的人。父亲在那里赞叹你,「生你这个儿子我最高兴了」,我们在那里「对呀对呀,爸说得真好」,然后其它的兄弟在那里很难过。当父亲在那里赞叹我们的时候,其实兄弟姐妹也不好受,这个时候你马上说:「哎呀,这几年妹妹最照顾母亲了,弟弟做的哪些特别好」。父亲一想,对对对,也想起其它兄弟的这些好,其它兄弟就感觉「兄长时时都能看到我们的付出」。

  所以人是很容易傲慢的,「勿谄富,勿骄贫」,人一有钱,骄贫的态度起来了。不只人有钱会傲慢,学历高会不会傲慢,双眼皮会不会傲慢?种种一些外在条件比人家好,那个傲慢不知不觉就上来了。所以现在想想很庆幸,自己长得不帅还真是个福报。所以大家要注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假如像刘德华,保证我现在没坐在这里,命还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所以这个慢心时时要观照。有一个企业家,他所有的兄弟姐妹中,他事业做得最好,还借钱给他的兄弟。他上了课以后,知道孝悌太重要,知道感恩心太重要,他就突然想到,「我虽然在打拼事业,长久以来都是我弟弟在照顾我的父母,我都没看到,我只想着我赚钱比他多,而且他还欠我十几万,我借给他买房子的」。企业家,他常常五万、十万在捐款,善不善心?很善心。可是跟兄弟,这个钱都记得很清楚。后来他感恩的心起来了,回去就跟他弟弟讲:「弟弟啊,这些年来多亏了你照顾父母,我实在是太感谢你了,那个十几万你就不用再还我了,都是你让这个家这么好。」他弟弟听到,当场眼泪就出来了。大家想一想,他兄弟的这件事,谁听到了最高兴?他母亲最高兴。而且人孝悌的心现前,真诚心就能够现前了。真诚心现前,身边的所有亲朋好友、员工统统会感觉到,都会被感动的,人和整个就聚起来了。

  刚刚跟大家讲到这个父亲偏心,就不好了。而我的成长过程,成绩一直都不是很理想,但是我父亲就信任我,每一次我很内疚的时候,在楼梯口等着我爸爸上来。大家看得出来,我还是挺有良心的,做得不好,赶紧跑出来认错。我爸爸都是笑着说:「加油,加油,不要气馁。」从来没有用我姐姐的成绩来压过我。我遇到的老师也很鼓励我,因为刚好我姐姐他也教过,我这个老师就讲,礼旭是属于「大只鸡晚啼」。翻作普通话叫做,比较大的鸡,它叫得比较晚。这个是很有逻辑的,那个鸡很大,牠的肺比较宽,牠要吸满一口气的时间花得会比较多,牠才能叫得出来。翻作成语,叫做大器晚成。那个老师讲话的神情现在还印在我的脑海里,坐的位置我都还记得。所以一个鼓励的话会暖人心一辈子!「多说鼓励的话,少说批评的话。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能」。所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是有道理的。心态对了,成就人;心态不对,可能人家一辈子的信心都被我们给打垮了。所以慎言为先,涉世、处世以谨慎自己的言语为首要、重要的功夫。

  结果后来怎么发展呢?这个哥哥博士毕业回来,就跟他爸爸讲:「父亲,你买了很多房子,还有很多钱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你还是早一点给我吧。」大家听完这一段话,他说的话对不对?(听众答:不对。)他说的话有没有犯法?(听众答:没犯法。)其实他说的话,你想一想,「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也没错,人生无常。所以他说的话没犯法,可是足以把人活活气死。这就是一些学历很高、没有道德的人,真的会把人活活气死。他刻薄、没有恩义、没有情义,杀伤力很大的。大家想想,我们在教育界一直在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请问什么是素质教育?在这个时代,我们在了解一个概念,很奇怪,你要了解这个概念,你看第一篇文章的时候还有点清楚,等你看到第十篇的时候会怎么样?就完全不清楚了,会把很简单的东西愈搞愈复杂。其实我们几千年祖宗的教诲就是把很多复杂的东西把它归纳成最重要的纲领,让我们好去掌握才对。所以凡事从根本看,素质的根本是什么?是他的善心。所以「教也者,长善……」一句话就讲透了,这个就叫素质教育。他没有善心,才华愈高愈傲慢、愈自以为是,不知道又会压迫到多少人,甚至于用才华去做非法的事情都有可能。既然是长善,那善才是素质。

  这个大学生读到博士毕业的时候,父亲有没有去观照他的心性往哪里发展?我们没找到根本,等状况出来的时候,我们都搞不清楚,「怎么这个孩子突然变成这么傲慢,这么不讲情义了?」他不是突然变成的,从很小那些细节就慢慢形成了。人有执着的时候就只看到部分,看不到客观的状况,「他成绩好就好了,其它我不管」,就麻烦了。这个父亲听完,真的都快承受不了,进了精神病院。这个时候谁出现了?女儿出现了。女儿有学传统文化,带着自己的丈夫去跟她父亲讲:「父亲,你这一辈子教育我们、养育我们几十年,恩重如山,这一辈子我们绝不跟你老人家再拿一分钱,报恩都来不及了。从今天开始,每个月再给你五千块台币,让你生活都不用再担忧了。」这分诚心就把父亲从精神病院给接回来了。

  我们看,一个心偏掉了,对整个家庭十年、二十年之后的影响会非常非常大。后来这个儿子结婚,生了一个孩子,在一年之内动了几次大手术,儿子来来回回在医院里跑。所以,人最折福的事就是不孝。而事实上,他的孩子在一年之内遭遇这么多的情况,换另外一个角度讲,不见得是坏事,为什么?很可能要藉由这些经历之后,让这个儿子真正明白,养儿方知父母恩。对他的儿子这一生身命最重要的事,就是孝心能唤醒,这才是他最大的福报。

  孔老夫子说,举一要反三,要从这个心境能够观照到所有的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当老师的人,带学生能不能偏心?当然不能。成绩好的都坐前面,成绩不好的坐后面,那完了,全盘皆输。好的傲慢,不好的自卑,甚至看老师不顺眼,所以我们全输了,所有人的心都病了,这个社会还能安宁吗?可是,如果这个时候老师都留下那些成绩不好的,尽心尽力教他们,那成绩好的看了感动,「老师,你这样太累了,这个人我来照顾」,统统开始责任分配了。你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个老师有爱心了,学生统统被带动起来,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他生命中最受用的爱心、感恩心。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很多学生都愿意以后当老师。包含在企业里面,我们对能力比较差的员工都能够包容、爱护,而不去排斥,这样也能把这个爱心变成整个企业的文化。现在还有很多的企业响应政府,让一些先天肢体比较不方便的人都有为社会服务的机会。我们去到他们的公司,看得都被他感动了。我们也相信,先天身体有障碍的人,他的父母、他的家人都会感激这个企业家的成就、成全。所以我们刚刚看到的,在憎恨与喜悦……人产生好跟恶的情况,还要很平等、很公正,就不容易了。

  第二个,「接济与我断交的人,照顾与我绝情的人,原谅对我行不义的人」。有这样的修养,一定能够化解对立、化解冲突。因为人都有良心,我们真的能这么做,真的能这么包容,人家的良心就唤醒了。所以我们看到,各个宗教的教育,民族、文化的教育都是非常优良的。其实我们看《古兰经》这些教诲就知道,现在恐怖分子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些教义,才会有这些现象的。所以显正破邪,得把正的民族文化教育、宗教教育呈现出来给世人明白才行。所以师长建议的宗教大学、多元文化大学,这个都是很急迫的。我们明白了,以后看有没有因缘,自己做也好,或者有一些政治人物你也认识的,都可以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宝贵的智慧跟他们做分享,这个就是我们也能够为世界的和平奉献心力。

  我们的志向立住了,终身不变。有时候人立志还会谈条件,「谁做了我就做」,「谁不做了,我就不做了」,这个立志我看是不可靠。该做的事是没有条件的,道义是不谈条件的。所以孟子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待文王而后兴者」,一定要有文王这样的人出来他才肯做,这个是「凡民也」,就是一般的人。「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真正的豪杰之士,纵使前面没有任何人带头,他也义无反顾的向前冲。诸位学长,蔡老师不做了,你们做不做?(听众答:做!)大家要了解,我们这二、三代人根基都不牢,说不定哪天蔡老师遇到杨贵妃这样的人跌下马来,怎么办?你们还是继续往前走,这样才是理智的。

  在台湾曾经发生一件事,也让我很省思。有一个作者,他的书在台湾都是畅销在前面的,看他书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我也都看过。我曾经听过他一次演讲,让我有点说不上来什么问题,那个时候我智慧也不够。就是他在演讲的时候,跟他的书都一样,我就觉得说不上来。因为一个人重视心灵的时候,他应该是每一天都在人事物当中有新的体悟才对,怎么会几年前写的书跟他现在讲的都一样?我就觉得怪怪的。后来他出问题了,他抛弃他太太,另结新欢了。结果我们台湾的女同胞非常气愤,把他的书放在广场上,集体要把它烧了。每一个场景对我们都有启示。一个作者写的都是心灵的文章,很多人对这些道理、对这些经教的信心很可能跟他牵着。结果现在他出状况了,可能他谈的道理,人家都说那都是假的,就把很多人的慧命、增长智能的因缘都给切断了!这个罪孽就很难算了,可能十九层地狱都跑不掉,这是断人慧命!假如我们带领着大家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自己要战战兢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能给传统文化负面的影响。再来,这些女同胞很气愤的要烧书,理不理智?他讲的对,你学了就好;他讲的不对,你不学就好,他做得不对,你不学就好。怎么一下子火那么大?那不就自己这颗心都护不好了吗?今天,我们的经典已经历经几千年的考验,它是真理,我们不要因为哪一个人出状况了就否定传统文化、否定经典,这是不理智的。

  所以圣贤人提醒我们,依法不依人。人,每个人的境界起起伏伏,没有到盖棺论定,谁都不好说,你的信心不能建筑在一个人身上,尤其我们是从小没有这个根基的。有这个五千年传统文化根基的,师长是最后一代,师长说:「连我弟弟都没有学这些。」师长还有学到私塾教育,那个时候他们的父母都是非常懂得这些做人道理的。所以在弘扬文化的过程当中,肯出来走在前头的,我们佩服他们的发心。可是当走在前头的人出状况的时候,你也不要因为他而丧失信心或者难过。你说:「可是是他带我出来的。」他带着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我们怎么报他这个恩德?我们成就自己就是回报他最大的恩德,这是理智。假如前面引路的人走错了,「哎哟,我跟他感情很丰富,我也跟着他走」,这样对不对?那就不是理智的状况了。现在在各地,很多人很难过,「当初介绍我传统文化的人,好像现在态度不对了,偏了」,自己很难过。不要难过,你走对了,就是对他最好的供养。现在弘扬文化刻不容缓,我们哪还有这么多时间在那里哀伤、痛苦?其实对谁有帮助?对谁都没有帮助。也不要以人情做传统文化,「我跟他交情比较好,我就跟着他」,不是这个逻辑。谁依经典做事,这个才是正确的方向。所以在弘扬的过程当中,时时要理智。

  而且,我们各地弘扬文化的人也是有了祖宗的教诲、有了这个平台,才能介绍给我们。假如今天我们介绍一个人学习,就觉得「他能学习都是我的功劳」,这一念是贪老天的功劳,这要不得!所以颜回说,「无伐善,无施劳」,不要去标榜自己的优点、自己的付出、自己的好处。一标榜,这个心已经在名闻利养里面了。在这一点上,有一个历史故事。晋文公在自己国家以外的国度流亡了十九年,这十九年过程当中,身边跟了几个人都没有走,也是非常忠诚。后来晋文公回到自己国家了,这跟着的几个人当中都在说,「这十九年我的功劳最大,我应该封什么爵位」,在争功了。只有一个人,叫介之推,他连讲都没有讲,默默的就走了。他对他自己国君的尽忠是发自他的赤诚,他不是想着以后要获得哪些东西,所以他默默的离开了。他讲到,「窃人之财」,偷取人家的钱财,「犹谓之盗」,就犯了盗戒了,「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晋朝能复兴,那是他祖上有德,还有多少人流血流汗成就的,怎么当下我们觉得「都是我的功劳」呢?这不妥当的。

  所以,我们面对很多情境都要观照得到我们自己的心态对不对。当然,我们也不要觉得「一定是我对」,很强势的去要别人跟我一样,这样也不妥当。我们很确定我们在依教奉行,就好好的去做、去扎好根,做出成绩来了,自然有非常踏实宝贵的经验可以去跟一切有缘的人分享。把跟人家辩论耗掉的时间跟口水省下来,好好的把事做到,依经典去做,就对了。这也是对所有跟你有缘的人最好的供养。这是跟大家讲到孟子讲的这句话,「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而人与人的缘分,说实在的,不可强求,要珍惜,但不可强求。而且这个缘分,真的有五年的缘分,你怎么拉,那个缘分都还在;可是只有一年的缘分,你怎么扯也扯不回来。为什么?人的思想观念很难能够统一,除非大家都放下自己的想法,都依经典,有这样的态度,三个人五个人的力量都非常非常的强。所以其实放下自己的想法是最难的。四个人完全依照经典做事,这样的力量都能把正法弘传开来。所以我们一开始弘扬文化的过程,不要急着一定要很多人一起来做,整个见解都能依照经典,这个就是最成熟的因缘。不要去攀缘,说一定要很多人,不用搞气派。有三个人,我们三个人一起做;有五个人,我们五个人一起做,扎扎实实的,这样的缘分发展反而非常的稳固。

  再来,我们谈到学习的次序。我们一开始,学习贵在立志,再来,学习的次序:信、解、行、证。其实在学习的次序当中,也离不开人学习的心态。这个「信」是很重要的基础,不相信,就很难深入这些教诲了。孔子给我们很好的榜样,「信而好古」,他相信古圣先贤这些教诲都是真实的,都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他不怀疑。而且古人确实他们的心比我们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我们现在人心比较浮躁,看得比较浅、比较短,所以这个好古也是真正很客观的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确实比较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分析事情都比较冷静。再加上都是几千年印证过来的,所以「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所有的所讲出来的道理,都是依据这个道统讲下来的。所以孔子讲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都是从尧舜禹汤这些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这个是信心。

  相信之后,我们要深入经典,能够理解它。理解完之后,要能去做,叫解行相应。这个解,比方说我们了解到要行孝,从经典当中我们了解,行孝要从哪些生活细节当中去落实。了解了,我们就知道怎么去行、怎么去做。比方《孝经》里面讲到的,「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方方面面都讲到了,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甚至养父母之志,都提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理解了,我们就知道在这些生活细节去落实。更细的,就像《弟子规》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个就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冬则温……」,这个都是养则致其乐。「晨则省,昏则定」,让父母很欢喜、很安心。包含「亲有疾,药先尝」,这个就是病则致其忧。这个很具体的,怎么在生活中去落实。

  所以师长有一句话提了非常多次,就是每一句教诲要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每一句教诲都从这里去思惟,我们就知道,都要在这些方方面面去行、去落实。《弟子规》也提醒我们解行相应的重要,「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解行必须要并进,它不并进,人的心态还是会出现问题。不力行,只是一直学习这些经典,无形当中懂了很多道理,长了浮华,自己可能没有注意到。孟子在这一点也是很提醒我们,说到「人皆好为人师」。为什么好为人师的心会起来?就是行得不够,就比较容易用道理去看。因为「力行近乎仁」,在做的当中,会慢慢客观能理解到,一件事情要成就,它必须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种种的因素去配合,这个时候他设身处地的态度会因为在力行当中而提高。所以有一句话叫「事非经过不知难」。尤其文化在复兴的过程当中,万事起头难,所以我们应该去体恤很多的不容易,然后自己能够去带头把它扛起来,而不要指手划脚,「这边不好,那边不好」。批评太容易了,真正去做,才知道个中的酸甜苦辣。所以学文一定还要再加上力行。

  但是,「但力行,不学文」,一直做一直做,都没有去听经,没有去深入经典,做着做着,可能自己处事待人接物就没有依经典在做了,就「任己见」,这样也不理想。因为做着做着,尤其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一直做事,心就会比较容易浮躁起来,会着急起来,连带的,可能脾气也会大起来了。这个时候能常常听经,把心的浮躁稳下来,然后对照对照,现在做的跟经教、跟师长教诲的一不一样。这个是行当中也不忘观照自己有没有跟经典是相应的。而且在力行过程当中要保持熏习,这个是谁都不能够忽略掉的,为什么?宋朝这些很有学问的人,他们就说过一句话,「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整个心境就顺着习气在走了。我们现在客观来讲,我们多久不读书、多久不熏习经教,这个心态可能就不知不觉偏掉了?一天都不行。我们说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一天不听经。所以很多护持传统文化的大护法,他们发心也都很大,很不简单,可是假如忙到没有听经了,迟早都会因习气而出现状况。当人习气起来的时候,都会觉得他比师长还厉害。这个不得不冷静。你说做这个好事,世间的人追名逐利,他也知道,看到你做这些公益事业,他哪怕是总统、总理,他也挺尊敬你的。可是总统、总理跟我们平起平坐,坐在那里谈话,可能无形当中都觉得自己好像走路有风了,「那当然,我都可以和总理平起平坐了」,人的傲慢不知不觉就上来了。

  师长老人家常说,找一个好老师很难,找一个好学生更难。我们的习气傲慢一起来,可能连师父都不放在眼里都有可能了。所以这个也是警惕我们,熏习不可以断。所以学习能提升,恒心是一个关键,而且是不间断的。就像钻木取火,要钻到什么时候才行?要钻到火出来才行,不能懈怠,停下来可能就前功尽弃了。

  解行也可以在解当中,心念一转变,解中就有行了。比方说,师长曾经提到,最傻的人,就是把别人的不好、过失放在自己纯净纯善的心中。纯净纯善的心应该拿来装什么?拿来装最好的教诲,拿来装所有人的恩德、优点。当我们听最傻的人,听到心里面去了,那我们还做不做最傻的人?在听的时候,这个心转了没有?你们怎么没反应?所以佛陀那个时代,讲经的时候,有人当场就开悟了,他就是解中有行,他当下听教诲的同时,就把习气给放下来了。而我们平常在工作、处事的时候,行中有解。比方我们在面对一切的人,我们都保持笑容,然后提醒自己,《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时时这个恭敬心要观照得到。这个时候行中就有解,就把经典时时提起来观照自己的行为有没有符合。包含在跟人家谈话的时候,难免情绪会有起伏,所以这个时候要提醒自己「怡吾色,柔吾声」,这个都是行中就有解。

  所以解行是相应的,甚至是可以并进的。师长很多好的教诲,我们假如在听的过程当中,马上把它转变成我们的心态,就受用无穷了,那也是善学。比方我们大家坐电梯的时候,就有看到一段很好的教诲,「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们念一遍,「感谢伤害我们的人」。我们现在念这一段,是念着念着解中有行,念完,所有那些人都不见了。我们来测试一下。「感谢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磨炼了我们的心志」。我都可以感觉那个磁场很强,你们念着念着就把它放下了。「感谢欺骗我们的人,因为他增进了我们的见识;感谢斥责我们的人,因为他助长了我们的定慧」。大家有没有想起被人家骂得很凶?有。他是来考验考验我的定慧够不够。「感谢绊倒我们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们的能力」。大家去想一想,一个人进步最多的时候,就是逆境考验最大的时候,反而进步最多,就是他们成就我们的。「感谢遗弃我们的人,因为他教导了我们应该自立」。有没有觉得现在心地光明不少?这个就是解中马上就去行了,不用等到下一个因缘,自己就在用功了。师长也讲到,「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随顺境,处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所以所有的人都在成就我们福慧双修。真的体会到每个人都是来成就我功夫的,那看每个人就很可爱了,就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都在我们这个心念。理解之后马上把它转过来,马上把执着、习气给放下,就可以受用了。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集)  2010/5/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3

  大家好!我们这几天上的课程,是如何有效的学习,而学习首要的是立定志向。有目标、有方向,我们所有的努力都跟这个目标是相应的,而不是背道而驰的。而这个目标,我们以孔子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师志如己志。

  要力行这个目标,从哪里开始下手?我们在念《弟子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念得很激动,激动完,要从哪里开始努力?我们看「圣与贤,可驯致」,什么是圣贤人?圣贤人绝对不是头顶放光,圣贤人是演什么像什么,把每一个角色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是圣贤人。绝对不是他在事业上可以赚很多钱,但是孩子教不好,这个绝对不是圣贤人。而且说坦白话,他事业好,那只是个假象。事业好,一般现在是说财富。只是看财富,这个不准,怎么说?比方巴林银行,好像是一九九五年倒闭。这一家一百多年的连锁银行,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它的分公司,这么大的一个银行,宣布倒闭,被一个期货员给搞垮了。请问大家,倒闭前一天,你觉得它成功吗?世间人说成功。可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很可能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就已经看出来这一家必定倒闭了。为什么?它忘了本。本在烂了,哪怕它现在是参天大树,它是迟早倒下来,没有侥幸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现在在各行各业,撑着一个场面给人看,这是太普遍的现象,而当事人事实上心里都有莫名的恐慌,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现在世间的人,他有财富,那个是他的福分,能不能守住财富,那要靠他的智慧。没有智慧,钱财来得愈快,可能是灾祸而不是福分。所以老子提醒我们「祸福相倚」,福气来了,不战战兢兢,不广施恩德给贫穷、需要的人,积财,就增长贪心了。积财伤道义,旁边的人都很可怜了,我们一点都不管。所以怎么保住财富,这个是学问。赚钱靠机会,很可能祖上有德,可以赚到钱,花钱要靠智慧。很多人一花钱,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把家庭都破坏掉了,这个就是没有智慧。所以,我们刚刚跟大家提到,今天他对孩子都教不好,他不可能把团体带好。「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在《大学》里面讲得很斩钉截铁,不可能,连他最亲的人都不能感化,他还能感化更远的人吗?所以,今天家里的人都不听我们的,公司里的人还挺听我们的,真的假的?他是挺听money(钱)的,今天是因为你发给他薪水,他不是打从内心里佩服你,这个时候团队里面没有真正的人和、真正的凝聚力。没有真正的凝聚力,要垮掉是可以在一夕之间垮掉的。

  有一句话说到,「国不务大,而务得人心」。国家、团体不务很大,最重要的是凝聚力、民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人同心,其利都可以断金。可是你组织很大,大家的见解都不同,很可能都变多头马车了。所以我们发展一定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不可以操之过急,跟人家比一个场面,这个就麻烦了。无欲速,欲速则不达,整个组织的发展,最重要的,让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就像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让它很成熟,而不是去硬把它摘下来的,不是去强求来的。再来,「佐不务多」,这个佐就是辅佐的贤才,你旁边的股肱大臣、左右臂膀,这个非常重要。不在你有很多这些高级主管、这些给你意见的人,最重要的是他贤不贤德。你高薪请来很多的主管,他无德,你花的钱都白花了。而且,贤俊的人很直率,他会对你直言,把一些你不喜欢听的会告诉你。一个人要得很贤俊之人,首先要有度量,你才感得来这样的人。所以《弟子规》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有这个雅量,才能感来魏征,自己要是唐太宗,才能感来魏征。不然我们又说,「唐太宗运气好啦,他能遇到魏征,像我都不行」,那又把责任怎么样?又推给别人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会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很多都跟我们的心是相应的。我们喜欢听好话,阿谀谄媚的就来了;我们很喜欢听正直的言语,很希望能找到自己问题,正直的朋友就来了。

  有一句话提到,「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商汤、周武王,这个谔谔就是他在朝廷之上,都是主动的纳谏,希望这些大臣从方方面面给他指出问题,生怕他们不讲,所以这些大臣都对他直言不讳,把很多客观的状况、基层的状况告诉他。桀纣,这些是暴君,他在朝廷之上,底下的人都不敢讲话,讲话很可能就要拖出去被修理了。所以为什么会兴?能纳谏。为什么会亡?就是暴虐,听不进去意见。魏文侯有一天刚好在哼着一首歌,他哼着哼着就说:「啊,我最高兴的事,就是所有的人都听我的。」他就这么唱着哼着这个词,在那儿唱啊唱啊。他旁边刚好有一位琴师(乐师),这个乐师是瞎子。为什么乐师是瞎子?因为他从事音乐,怕自己的专注力被眼睛分散,为了要能够做出真能教化人心的音乐,他要专注他的耳力,他就把眼睛给弄瞎了。所以古代人那种舍自己的身去成就别人的心,让我们非常的动容。当他听到自己的国君在唱着这句话,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所有的人都听他的,这个乐师马上抱着他的琴就往国君讲话的地方整个冲过去,冲撞他的国君,而且是非常的勇猛。因为他瞎了,他也看不准,他就听着那个声音就冲过去了。结果魏文侯被他吓了一大跳,赶紧闪开,但是因为太紧急了,魏文侯也跌下去,把国君的帽子都摔坏了,前面的帽带撒在地上。

  魏文侯很惊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马上说到:「冲撞国君判什么罪?」旁边的士兵马上说:「判死罪。」「好!」就把这个乐师师旷抓住,要去行刑了。这些读书人每当要被行刑的时候都是很从容,都会让那个想杀的人觉得很奇怪。师旷就很从容的对他国君讲:「国君啊,我既然是死罪了,你可不可以让我讲两句话?」「好,你就讲吧。」师旷就讲:「我从小就听到,尧舜都是希望别人给他很多的意见,桀纣就是自以为是、自大自尊,都不听人家的意见。我刚刚听到『我最高兴就是所有的人都听我的』,我以为我是听到桀纣。所以国君,我是要撞桀纣,我不是要撞你啊!」所以事实上劝人不是很复杂,就是把人的正念给提起来就对了,而不是要跟对方比高下,「我比较有德,你比较无德」,不是这个样子的。只要把对方的正念提起来,他马上就能转过来了。

  有一次齐景公最喜欢的马被部下给养死了。齐景公很生气:「来人啊,马上给我拖出去砍了!」就要杀了那个人。然后晏婴马上就说:「这个人太可恶了,不用别人动手,我来就好了。」晏婴马上就上前去要杀那个人,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告诉你,你犯了三个大罪。第一,把君王最心爱的马给养死了。第二个大罪,是让国人听到君王居然为了一匹马杀人。第三个大罪是什么?是让所有的诸侯国都轻视我们的国君,居然为了马杀自己的人民。你看你罪重不重!」齐景公说:「好了好了,放了他,放了他。」所以劝诫是用一切的善巧,把国君、把领导的正念提起来就对了,而不是很冲,去抵触国君,或者抵触领导者。

  结果魏文侯听到乐师师旷这么说,他马上就很惭愧,「不是他错了,是我错了。所以,把这个琴(就是冲撞他的琴,都撞坏了)放在我们的城门,让所有的人都看到我的过失。这个帽子也别修了,我每天带着它就想起师旷给我的提醒」。你看这个领导者不简单,这么样严于律己。诸葛孔明也是很好的领导者,他就提到,「布所失于天下」,「集众思,广忠益」,集思广益、广纳雅言,「勤攻吾之阙」,把我的缺点一定要指出来。这些好的领导者,他最重要的希望是能够利益他人、利益人民,生怕自己的问题障碍了国家、人民,所以希望大家指出来,而且自己的过失他都公开来,不隐瞒。也能够时时广纳雅言,这样子做决策的时候才能客观,才能顾全整个方方面面、顾全大局。这是我们刚刚提到的。

  刚刚也跟大家讲到,什么是圣贤?演什么像什么。在家是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他能齐家,家齐而后才能治国。我们现在这个基础都忽略掉了,一下子就要治国平天下,这是没有根的人生,慢慢的就会出现种种状况。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很多的主义出现,很多的思想出现。尤其在清朝末年,那个时候种种主义统统都出现了,都是很好的思想。但是我们冷静看看,人心提升了吗?家庭安定了吗?好像不是这样。并不是这些主义不好,而是我们要寻求到根在哪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花太多太多的时间,都在想什么样的制度、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很多的管理都出来了,很多民主制度都出来了,可问题是,民主制度出来了,社会愈来愈乱。我们看西方,它是谈民主最多的,可是现在西方的青少年犯罪率吓死人,连他们都束手无策。下一代都完了,还有什么前途?很多国外的报纸上,一个青少年一不高兴,拿着枪在校园里扫射(这个不是一例、两例),几十个人倒下来。他被带到警察局,问他,「你怎么干出这样的事情来?」他怎么说?他说,「今天是星期五,我心情很不好」,就是黑色星期五。大家想一想,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死掉了,他有没有感觉到?没有,他觉得「我心情不好」。在他的思想里面,都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自私自利,才会做出这些伤害人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只着重在制度当中,解决不了问题。最重要的是人心,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道德,这个才是根本。所以我们努力在太多枝末的事情上面,没有顾到本。

  大家今天有没有读《孝经》?昨天有没有读《孝经》?前天有读吗?我差点要问以前有没有读《孝经》?山不转路转,反正我就一定要大家都读过,我们才好举例。大家翻开第一页,「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大家读了这一段,相不相信?(听众答:相信)这个就是根,懂了孝道之后,家庭、团体、社会就和睦了。为什么?我们老祖宗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顺着人性、顺着根本来教,孝是根。今天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了,他还能有仁爱心吗?我们人生时时都能从根本思考,很多问题就解开来了;不从根本思考,都在枝末打转,那问题层出不穷。《论语》也告诉我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爱心的根本,就是对父母的孝心,对兄弟的悌、友爱,这个才是仁爱心的根本。我们这个时代都强调仁爱和平、大同世界,都强调这么高的目标,却不知道源头活水在哪里。耗了这么多精力,在这几十年来,多少人为整个国家社会的兴旺流血流汗,可是这个社会愈来愈乱,他们也觉得很无奈。所以人生能找到根本,这是最幸运、最痛快的事情。我们看,根是在孝道,悌忠信是本,礼义廉耻是枝干,仁爱和平是花果。

  我们今天根不要了,就要花果,挺好看,但是看几天,花就谢掉了,所以都变成很多美好的口号,撑不了几天。它无根,就烂了,烂了以后,反而否定了这些理论不好,其实不是的。我们现在人很容易认同一个东西,后来出状况了,就完全否定。这个是很要不得的,不是太过,就是不及,都失去理智、失去客观了。枝叶花果很好,但是它要长久的整个生长,长久的兴旺下去,它一定要有根才能生生不息。这个根的整个成长是顺着人性的,为什么?人一生下来,最亲爱的就是父母,所以是「事亲」。我们中国人的教育,就是让一个人跟父母的天性(父子有亲的天性)终生保持,这是教育第一个最重要的功能。第二个功能,就是让一个人对父母的亲爱延伸到对家族、对邻里乡党、对社会大众,再对世界人民,把这个爱整个扩展出去。这个是我们几千年教育第二个重要的目标。

  大家想一想,一个人三、四十岁了,见到父母,表情就跟三岁的婴儿一样,看到他妈妈然后跑过去,很欢喜的那个表情。大家感受一下,这个人幸不幸福?你看,他的心里都是感受着父母的爱。所以翟俊杰翟导演,他六十多岁了,他说他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进家门还能喊一声「妈」、喊一声「娘」。这个难得,他保持了这颗赤子之心不失。而且这样的人去当官都是爱护人民,大家从德育故事里面看,这些孝子一当官,都把人民视如己出一样的对待,因为孝心是爱心的源头活水。今天假如我们跟人相处产生摩擦、产生冲突,没有能提起爱心,根源在哪儿?根源在我们对父母的孝还不彻底。真的,人在修身的过程当中,只要跟人有不愉快、冲突了,铁定是我们对父母也有这样的情绪在心里面,对父母不是完全的至诚。真的能对父母至诚,这个孝心完全发出来,对人的爱心也能做得到。所以我们学习重在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任何跟人家不愉快了,马上,「我这个孝心还没有完全发出来」,赶紧找到自己心上偏颇的地方。

  什么是学问?能够融得性情上偏私,是人生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家庭里面有很多的误会、误解、隔阂,能够把它消融掉、化解掉,又恢复到和和乐乐,是人间一大经纶。所以我们今天修学的功夫好不好,不是看你学三年、学五年还是学十年,这个是形式的东西。修学是重实质不重形式,你改掉了多少习气,这个才是我们的功夫。所以性情上贪心去不掉,不行;情绪化去不掉,不行。我们自己在做事的时候、跟人相处的时候,完全感觉不到别人好不好受,都如入无人之境,只有自己了,这个也都是性情上的偏私。私,私心,把自私自利能够放得下。偏,在性格上不能心正,有好乐、有恐惧、有情绪,这个都是性情上不妥当的地方,或者常常忧患、害怕,这个都不好。自己的性格改了多少,自己又能让家庭内很多的冲突化掉,因自己的真诚而能化解多少,这个才是学问、才是经纶。而且这个是人把学问、经典演出来,人能弘道,这个才是真实的。

  因为我们在修道的过程当中,往往做给别人看,时间久了,都觉得自己学得不错。我之前常常在听的时候,听到一些朋友讲到,「我吃素都五年了」、「我吃素都十年了」。请问,说这句话,他的心态是什么?在表扬自己,「你看我多不简单,我吃素这么久了」。这个心已经动了、已经偏了,我们自己要知道,时时要观照自己这颗心对不对。吃素是应该的,是我们每个地球人应该做的,哪有常常表扬的?哪有一个孝子常常说,「我父母生了我,真是他的大福气啊!」先生常常说,「我太太能嫁给我,真是她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这个心态都有问题了。所以我们时时在言语、行为甚至念头都要观照到自己心有没有偏掉。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心偏掉了,马上能够把它拉回来,这个是学问。人家圣贤人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一切人都是恭敬,向他学习好的地方。我们刚刚讲到根,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跟人家有不愉快、摩擦,往往就是我们对父母,很可能在互动当中都有这些情绪产生,从根源要把问题解掉。

  人事亲了,在家庭里面又有长辈、又有兄弟,他敬长,就在家庭里面养成了孝养父母、尊重师长的态度,孝悌的精神。经典当中告诉我们,「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可见得孝悌这两个字、孝悌这两个德行,延伸出去就是一切美好的品德了。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学校,尊重老师,因为老师叫师父,同学叫师兄、师弟,还是孝悌,还是家庭的一种心境自然延伸出去。他到工作上去,不管他是哪个行业,以前都是手把手教,手把手教才能教出个中的学问。现在都是到大学去,教科书,经济学、管理学,一本经济学里面还有好几个专家讲的,请问大家听谁的?而且告诉大家,教科书里的内容一定正确吗?不一定。他没有经过时间、空间的检验,怎么可以证明他是对的?而且现在社会为什么乱?乱在思想。这些思想从哪里来?很多从教科书来的。打一个比喻,「企业唯一目的:赚取利润」,这句话教科书有没有?有,而且好几十年,还是企业界奉为圭臬的一句话。这句话用我们老祖宗的经典一对照,那根本就是邪说!赚取利润,为自己赚取利润,私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看,都是强调利、利、利,教出谁来?教出小人来。所以我们看到企业界很多的人,破坏了大自然,他还是要赚钱,他哪管以后的人怎么样,他不管。这个是利的引导。所以教科书里的书假如没有用经典对照,那人被误导多远都不清楚。在这个时代,知识爆炸,我们自己可要有判断力,不然什么错误的思想污染我们,自己还搞不清楚,还觉得很正确。

  所以,整个中华文化的核心道德是孝悌,延伸出去,学校,也是伦理的关系,到各行各业,也是伦理的关系。每一行也是叫师父,一起学习这一门技能的也是师兄弟。从这里我们就感觉得到,只要孝悌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人心就定了,社会就安了。现在是无孝无悌,人心没有这样的一种心境,走到哪里,哪有不冲突的道理?事亲、敬长,再来,出社会了,到不同的团体去,在古代是侍奉自己的君王,这个是「事君」。现在当下属的,动不动就跟领导吵架,为什么?他在家都跟他爸吵架,没有根。假如他从在家里就是「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他就懂得事君了。再上去才是「爱众」,把自己的团体都治理好,然后回馈社会,从事公益事业,去爱社会当中的大众,甚至于是鳏寡孤独、最可怜的人。我们看到这个是很自然的,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的发展,顺着人性教的。

  我们看,其实孝悌忠信就是修身齐家,礼义廉耻是治国最重要的德行,仁爱和平是平天下,不同种族、不同宗教都能够和睦相处。我们看,现在很多的学说都强调民族团结,但是大家想一想,连父母都不孝、兄弟都不爱了,民族团结是什么?口号。现在都强调要成为民主国家,很注重民权,但是大家想想,人没有礼义廉耻,这个制度能好吗?但是大家要注意,民主政治是要把好的人才选出来,谁会选好的人才?一般人会选吗?一般的人就是只看眼前利,他哪看得远?所有的工程里面,教育最重要。可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选上的人才四年当政,教育是百年树人,他管不管?教育都不管了,会怎么样?就完了!所以以前选人不是用投票的。而且你说投票看得准人吗?那个候选人上去,骂人骂得很凶,底下一直鼓掌,「痛快!痛快!」他都选那些很尖酸刻薄的人,老百姓没有想那么深远。

  所以他是恭敬的人,他才不会给整个人民不好的影响。再来,他有道义,才会时时以人民的福祉为念。他假如只是想自己,那他就想着,「我四年要捞回成本,再加利息」。那不就完了吗?现在贪污的现象有没有因为民主政治而改善?没有,我甚至于觉得好像变成一个正常现象。无廉无耻,政治怎么会搞得好?现在大陆的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一个从政者的品德,「常修为政之德」,胡主席强调的,「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贪了老百姓的钱,你就完了,甚至于殃及子孙。最近也发表很多关于一些政治人物的文章,观察到贪污的官员,后代子孙都很惨;很廉洁的,后代子孙都很好。现在也在观察统计这些真理,呈现给我们的真相。要有礼义廉耻才能民权,才能真正有好的政治。仁爱和平,有了仁爱和平的存心,才能去利益每个人的生命、生活。我们看到,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在这里,伦理道德,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的德性才是根本。再加上制度,就能发挥得好。有了制度,没有德,反而制度、法律变成这些聪明人谋私利的工具了。

  我们要想,孝是根,根是能生,「百善孝为先」,有了孝心,其它的德行就能够生长出来。我们明白了孝能长一切的德,再读「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那愈读愈有信心。也知道,不管是教育学生,还是现在有机会跟大众交流,最重要的,要从根本教起,就是孝道。我们感受一下,一个小孩,对他的兄弟姐妹产生一种关怀、照顾的心,源头在这儿,「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不忍心让他父母担忧。再来,忠,一个人对父母忠,才能对其他的人忠。忠是尽心尽力,「亲所好,力为具」,他对父母忠诚,对人的忠诚就整个油然而生起来了。信,父母交代的事,绝对不敢马虎,如期完成。「父母命,行勿懒」,但是我们思考一下,现在我们长大了,父母交代的事常常忘,客户交代的事,一件都不敢忘,守不守信?值得思考。那不是为道义守信,还是为money守信,看到客户跑掉,「我就没钱赚了,妈家里的事,改天再说,没关系」。我们现在处世都是先利后义,这种信不是真实的。

  很多人都会说,人家西方人很重视诚信,一个人的诚信都要有记录。你的信用卡一刷,对不起,你的信用破产了,不让你借钱。但是大家要了解,很多大公司轰然倒下,是因为他的这些高级主管贪污。请问这个高级主管贪污以前,他的信用有没有任何污点?很多时候没有。可是为什么他能干出这样的事来?他假如真诚信,会这样吗?大家细细去感受,他为什么守信?「我要在我的社会当中有形象」,他还是为了自己,而不是良心。等到他觉得,「假如这次我贪了,我后半辈子就无忧了」,那他可以把诚信卖出去。所以诚信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境上,是良心的标准,而不是自己利益的考虑,要对得起良心。信也是从对父母的守信开始的。

  再来,礼,对父母恭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教,须敬听」,这个都是很恭敬。「长者先,幼者后」,这个是礼。义,对父母有道义。我们看到,这个道义到什么程度?父母离开了,这个情义都没有丝毫的改变。「事死者,如事生」,吃饭的时候还是摆着碗筷给父母。很多人对父母孝的,对夫妻也很有情义。我们见到一个长者,他太太走了之后,每一次吃饭,他还是给他太太摆一个碗筷。这个是「事死者,如事生」这种义。廉,「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大家不要小看「入则孝」,每一句都是人的德往外涌出来。耻,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也是孝。「德有伤,贻亲羞」,我小时候最怕一句话。小时候还是比较顽皮,曾经爱玩,跌倒把牙齿都跌断了;喜欢爬树,从树上摔下来,把手都割破了。这个都是战利品,现在还留着。虽然很顽皮,但是只要邻居讲一句话,我们就很害怕了。「真没家教!」一下子就觉得太丢脸,赶紧回家了。这个是人羞耻心的源头。仁,两个人,仁是时时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进而为一切人着想。「冬则温,夏则凊」,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心出来了。而且每个行业都是服务大众,这个员工假如能「冬则温,夏则凊」,保证他有仁心,这样的人才一定要用。

  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就讲到,在家里都是他给奶奶剪脚趾甲,手指甲、脚趾甲都是他剪。后来他长大了,去读大学,他奶奶还要等他回来才剪,其它人奶奶还不给,他拿到专利了。他说,后来,每次回来不止给他奶奶剪指甲,还给奶奶掏耳朵,大一点了,技术比较好,可以掏耳朵了。有时候掏得太舒服,他奶奶就在床上睡着了,然后他就蹑手蹑脚,一步一步都很缓慢的离开,生怕把他奶奶给惊醒。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能这么细心的去对待他的奶奶,他就能这么细心的去对待他的客户,无微不至,哪有事业做不好的道理?所以找员工要先看他「冬则温,夏则凊」做得怎么样。这是仁。爱,我们看,「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就是体恤,用心去感受父母的心。这是爱。和,「怡吾色,柔吾声」,对待父母都非常的柔和、体贴,这是和。平,「号泣随,挞无怨」,连父母打他骂他,都没有任何怨言,这个人心平不平?平。所以孝心真正入心了,这些德行就能增长出来。

  我们讲到志在圣贤,圣贤在家里一定是一个孝子,一定是敦伦尽分,扮演好家中的每个角色,进而在单位是一个好领导、好部属,在每个团体里面他都能够尽心尽力做榜样,这个就是作圣作贤。所以我们这个作圣贤的目标,都离不开我们当前的力行、当前的家庭跟工作。我们立了志,接着,学习的次序,那天跟大家交流到,信、解、行、证。《中庸》也提到我们学习的次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是学习的次序。其实,前面是解,笃行就是行。我们没有笃行,叫做研究学问,行了才是真实的学问。所以,前面解了叫儒学,你可以用这个学问拿到硕士、拿到博士,可是家庭不一定美满,人生不一定快乐。可是你笃行了,这样才叫学儒。我们不是来搞学术研究的儒学,我们是学儒,所以力行就很重要,学一句,做一句。今天学了不做,叫玩弄学问!连圣贤人我们都玩弄,这个心太狠了。所以要解行并进,《弟子规》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个博学,我们感受一下,今天我们学习假如很杂,好不好?就不专注了。所以这个博不是学一大堆东西,那都变成记知识了。我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学伦理道德,先把做人的根基要扎稳。有了德,你学任何的技能,你才能很好的去服务人群。有才而无德,就麻烦了,可能就会危害人。在《论语》里面提到,颜回说,孔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其实就是「博学于文」,所以这个博字我们还要跟「博学于文」来看。这个博是能够在学习的时候把它融会贯通,但是在哪下功夫?在文。这个文是指经典,文以载道的经典,不是去看一大堆的书,看得头都乱了。这个学习的次序,其实《三字经》就讲得很好了,「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事实上这个文是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的基础在《小学》这本书。《小学》是宋朝编的,它的整个纲领其实就是《弟子规》的纲领。《弟子规》是清朝的,离我们很近,我们一看就能明了。去看朱熹编的《小学》,很多是那个时代的一些情境,有的看不懂。你们就别看了,我帮你们都看过了。学了《弟子规》,就是《三字经》讲的小学终,接下来是四书五经。

  而且大家感受感受,其实很多道理,不是说我今天要来说服大家,很多道理是我们自己去感受就能明白。假如今天让大家礼拜一读《论语》,礼拜二读《孟子》,礼拜三读《诗经》,礼拜四读《尚书》,礼拜五读《礼记》,礼拜六读《春秋》,请问大家,滋味怎么样?所以这个博学当中,又跟一门深入不违背。你在专精,比方说我们今天学《弟子规》,你就要专在《弟子规》的教诲。什么时候领会《弟子规》?随时随地。比方说今天这个人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跟「事勿忙,忙多错」非常相应,我们赶紧把这个故事记在「事勿忙,忙多错」,我们对这句经文的体会就愈深刻。所以茶余饭后都是跟人学习的好机会。曾国藩先生每天固定有几件事情。第一,就是每天晚上把今天所见所闻都记下来。所以大家每天晚上,静下来提笔,今天遇到的人、事、物,哪些跟《弟子规》很相应的,我来领会领会。那每天对这部经典就深入了。不止跟现代的人事物学习,曾国藩先生每天看十页历史,鉴往知来,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古为镜知兴替,整个家庭、团体的兴衰存亡,在历史当中每个朝代都可以印证。跟现在人学习,又跟古代人学习。

  这段话讲完了,大家怎么学曾国藩先生?每天看德育故事看两则。我讲了有点心虚,我也没做到,从今开始,我们每天看两则,坚持下去。当然,可以重复看,再咀嚼、再体会。大家想一想,一年过后看几则?这一套书就看完了,那就不得了,你的见识广博。从今天开始,来,Give me five(给我掌声),不然我们听完曾国藩这么好的习惯,然后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还讲给别人听,两则、两则,自己都没做。真正每天看两则,你再去给人家分享那个益处,人家一听都感觉你很大的受益。这个每一天的体会,都可以加深你当前学习这一部经的深度跟广度。

  再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跟师长学习,不管师长讲哪一部经,都会把各部经的精髓融到这一部经来讲,大家有没有发现?(听众答:有。)所以我们学一部经,其实也在学其它的精髓,而因为从其它的精髓,以经来解经,就会让我们对这一句经文有更深的体会。可是你不能今天学这本,明天学那本。所以真正有学问的人都会在讲一部经的时候,让其它部经的精髓统统融在里面,让你很好的去体会。比方说,我们都知道北京的天安门有故宫,故宫有太和殿、中和殿、宝和殿,我们的文化里面非常强调和。「和为贵」,《论语》里面有出现这一句。我们在强调这个和的时候,我们讲解很可能会引到《易经》说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我们讲的时候,人就去感受,「哦,两个人完全心连心的时候,那个力量是很大的」,这个是《易经》里面的话。再来,《尚书》里面有讲到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他整个家族团结起来,「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他的家族很团结了,然后再去领导百官,还有其它的姓氏,「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又把其它的邦国都团结起来,这个是指尧帝的德行。我们从这一句当中知道,这个和是很自然的从家庭慢慢延伸到社会团体去。包含《论语》里面又讲,「君子和而不同」。《礼记》里面讲的「敬业乐群」,要合群。《孟子》又讲,「乐民之乐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今天你都把老百姓的乐放在心上,把老百姓的忧放在心上,都为他们着想,老百姓就会为你着想,这个就团结和睦在一起了。《孟子》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我们在谈这个和的时候,能够从四书五经里面,它们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和这个字,我们把它汇集下来,我们对和的体会,那个广度、深度就上来了。当然,演讲的人、讲课的人,他要是有这个功夫,他就可以在一部经当中讲解,让大家都能够很通达每一句经文怎么用在生活当中。这个是博学于文,因为文、经典都能把这些道理彰显得非常好。这个是跟大家讲到的,博学跟一门深入是不冲突的。学了之后有疑问,要懂得去请教,《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学了之后要去正思惟,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我们看了整个学习的次序,还要有很正确的心态,方法跟心态事实上是分不开的。《中庸》里面告诉我们,「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意思就是,不学则已,学了,不能会,他绝对不会停止。这是一个人决心的展现。有弗问,问之弗知,不问则已,问了而不能知道,弗措也,我绝不停下来。这个是恒心毅力。「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他常去辨别是非、善恶、邪正,「辨之弗明,弗措也」,你要把事情给搞明白、想通达,解得彻底了,你才能行得正确。有弗行,你去做了,可是也要做得非常的笃实,不自欺,「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我们要遵循学习的次序,还要把决心、毅力、恒心拿起来。这个是《中庸》给我们的教诲。而且后面有一句非常精彩,「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一次就会了,没关系,我素质差,不怕,我做一百次总可以了;人家十次会了,没关系,我做一千次。一个人有这样的态度,百折不挠,能够坚定意志了,「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样的心境去做,「虽愚必明」,虽然愚昧,也会变得聪明,虽弱必强,本来软弱,也会变得刚强。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路上,人家学得比我们好,难不难过,气不气馁,会不会没信心?不会,因为大家都装着这句话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会把气馁、没自信的时间统统省起来,就好好老老实实的去做就对了。这个是学习的次序。另外再用康熙皇帝学习的方法,给大家讲一下,其实跟这个学习次第完全一样。康熙皇帝讲到,「讲论得之最速」。你从别人的演讲当中可以很快的得到他学习的一些宝贵经验跟体会,讲论得之最速。所以去听人家已经积累得很好的这些心得报告,那真的是很有福气的,讲论得之最速。慎思明辨,就是「思虑得之最深」。你把听到的这些经验、道理,再把它跟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联系起来,去思惟怎么用出来,思虑得之最深,你对这些理的体会就会愈来愈深刻了。最后,「力行得之最实」,最实在的,最后还是得要力行才对。

  其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叫「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你没做,怎么感同身受?最后,「知耻近乎勇」,知耻对自己来讲,学习绝对不能自欺,不能欺骗自己,要很清楚自己的心态对不对,才有办法改得了。当然,对外「见义不为,无勇也」,我们也要提起这一分道义、悲心,这样我们的道德学问才能上得去。所以这些经典也好,或者历史当中的圣贤人,他们的见解都是殊途同归,都是呼应的。

  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10/5/4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4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早安,早上好!大家很好学,最近常常听到学长在讲马来话,早安是Selamat pagi,午安是Selamat petang,晚安是Selamat malam。因为人不亲土亲,到一个地方,能讲它当地的母语,老百姓听了觉得很亲切。我记得我刚到庐江汤池,刚好他们有一个安排,安排我跟手工编织班的这些妇女们交流一堂课,结果我发觉我走进去的时候,每个人神经紧绷,因为他们听到「老师」两个字都很紧张。所以我坐上去的时候,感觉他们很紧张、很难受,我就跟他们说,今天来跟大家「拉拉呱」。拉呱是当地的「交流」,就是东北话叫唠嗑,在那个地方叫拉呱。结果我一说拉拉呱,她们都逗笑了,气氛就很轻松了。

  为什么要入境随俗?这个都是通达人情。之前跟大家讲到,宗教的融和对于整个社会安定,甚至是世界和平,非常的关键。刚好有一次,师长跟印度教的教友们有一场聚会,谈得非常高兴,然后一起吃饭。随从有几位学生跟着师长去,印度教的教友们非常欢喜,就煮出他们最好吃的菜出来。结果端到面前来一看,没有叉子也没有筷子,因为印度他们吃饭用手抓。结果师长很自然,「赶紧吃,真好吃」,赞叹人家这么用心的准备。结果就看到其中一个学生如如不动,脸上的表情很痛苦,皱着眉头看着那个东西,吃都没有吃。大家想一想,人家印度教这些教友们看到这个场景会怎么样?他们会很难受,没把你这个客人给招呼好,甚至于会觉得,「你怎么不能融入我们印度人的生活方式?」这个隔阂可能就是我们不能入境随俗造成的。甚至于是师长这么多年很努力的在宗教团结,就因为我们有一个执着,把那个氛围都破坏掉了。所以人不能有执着。

  我们接着跟大家继续来谈如何有效的学习。我们常说,态度决定成就、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后再来改变态度。不管是事业也好,还是学习圣贤的学问,首先心态一定要摆对。所以我们学贵立志,这是正确的目标。我们之前谈了「以师志为己志」。再来学习的次序,我们昨天谈到的「信解行证」,这个解行当中,《中庸》又告诉我们,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没有笃行,就变成学术研究了。所以学了我们就一定要去力行,这个就是重要的学习态度。学习的内容,我们学些什么?有一句话点出了学习相当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人都是在这个五伦关系当中生活、处事、待人,所以学问其实就在这个五伦的道理当中。伦理是指关系,能不能把这五个关系处好,这个就是学问了。

  昨天我们讲到,「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这些话其实都告诉我们,学问都要在自身、在人与人当中下功夫。「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我们常说,要把经典变成生活、工作、处事、待人,这样的人就叫转经,把经典转成他的人生剧本、转成他的生活,这个叫「立身行道」,这样的人才叫在弘法,叫「人能弘道」。而不是我们说归说、做归做,这个不只不能弘道,让社会大众看了,不能认同学习传统文化的人。说跟做不一样,变伪君子了,这个不是弘道,叫谤法,在给世间人起坏的影响了。我们看到,消得性情上的偏私,所以学问的功夫还在把这颗心调到真诚、调到平等、调到清净,调到不贪、不瞋、不痴,这个才是功夫。我们之前会觉得「这个人好有学问!」那可能只是看到表面,他可能出口成章,我们就觉得他学问很好了。苏东坡先生,在宋朝是大学问家,人家都很恭维他,你看他读了这么多书。可是他有一天,他跟佛印禅师交情很不错,就写了一首偈子。当时的读书人都是儒、道、释三教都在熏习,他突然当下觉得他的境界不错,就写了首偈子,说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天中天是佛,他对佛陀、佛像很恭敬,觉得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可能是在打坐,觉得他当下心地非常清净,八风都吹他不动,端坐在紫金莲上面。

  这个八风,盛、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境界来考验人,人很难不在顺境当中贪着,不在逆境当中发脾气。人一贪着,清净心就不见了,人一发脾气,真诚心、平等心都不见了,自己就不是在觉悟当中,就更谈不上去利益他人了。我们感受一下这八个境界,盛,事业愈做愈好、愈顺,人很不自觉的就得意起来了;衰的时候,难过了;人家毁谤的时候,忿忿不平或痛苦了;人家赞誉的时候,所谓尾巴就比较容易翘起来了,这是称赞你。讥讽你、用话刺激你,或者是你生活得很苦,这个时候难不难受?或者是很多快乐的境界,会不会乐极生悲?这些境界是八风。我们观照一下,这八个境界来,我们动不动?不动不容易。结果苏东坡先生说他八风吹不动,厉不厉害?(听众答:厉害。)基本上写这句话的时候,请问八风动了没有?(听众答:动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禅宗有一个公案,一群修行人在那里切磋的时候,刚好风吹着幡动了。第一个人说,幡动了。第二个人说,风动了。结果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了。我们的心动了这些不好的念头的时候,我们自己知不知道?

  这里苏东坡先生在说他自己八风吹不动,其实他写这个偈子的时候,他希望什么?希望「人家觉得我境界很好」。希望「别人觉得我境界很好」,其实已经动了,希望人家赞誉了。结果就把这个偈子送去要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看完,马上给他回了一个字,就拿回去了。说实在的,苏东坡先生的心什么时候动,动了多久?从一开始写的时候就动了,而且送过去的时候动得更厉害,因为他在等着「境界真好!」在等别人称赞的时候,动动动,动得更厉害。结果一打开来,本来是想的赞叹他几句,居然上面写了一个屁字,放屁的屁。他一看,离他心中的期待差得太远了,他马上火气就上来了,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冲到佛印禅师那里,要去找他理论,这个过程还得坐船过河。结果到了山门,还没进门,佛印禅师已经在门口贴了两行对联,上面写到,「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当下苏东坡先生看了,怎么样?何处是道场,何处是考卷?一切境界都是考卷。道场在哪儿?心就是道场。假如当下苏东坡先生说,「哎呀,佛印禅师真是把我最严重的毛病都点出来了」,当场叩头三拜,可能第三个头叩下去,苏东坡先生可能就觉悟了。有没有可能?有,当下那种至诚的感恩,可能他就觉悟了。所以在学习的路上,不进则退,能感激每个人的提醒,感激每个境界的考验,才能够逆水上游。这个时候,我们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在对治性情,对治这颗心的偏失?有没有把傲慢去掉,有没有把贪着人家的赞叹给去掉?后来苏东坡先生没有顶礼三拜,可能心里还有点不舒服,「哎呀,真不给我面子!」后来又有一天,他们两个刚好在一起修行、禅坐,坐下来心也非常的宁静。突然苏东坡先生就问佛印禅师,「您觉得我现在看起来像什么?」佛印禅师笑着说,「你现在心地清净,看起来像一尊佛」。苏东坡先生一听,「我看起来像佛,佛是最高的」。人家说我们像佛,高不高兴?不要高兴得太早,风又动了,八风又动了。结果苏东坡先生又问:「那你觉得我看你像什么?」佛印禅师就笑着说:「你觉得呢?」禅师心广体胖,所以他比较胖,蛮有肉的,结果苏东坡先生说:「我看你像一坨粪。」他一讲完,觉得今天挺高兴的,「我像佛,他像粪」,就回家了。结果这个妹妹看到他今天喜上眉梢,表情很不一样,就问他:「哥哥,你今天有什么事这么高兴?」他就把这个过程讲给他妹妹听了,「你看,我是佛,他是粪,今天我赢了不少」。其实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赢的时候,事实上他输得很惨,「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结果他妹妹就跟他讲:「哥,你不只没有赢,你输得太惨了!人家是心中有佛,你是心中有粪。人家心中有佛,见人是佛;你心中有粪,见人就是粪。」

  《弟子规》当中说,「恩欲报,怨欲忘」,一个人心里面假如还有人的不是,还记了很多怨,这个就是把粪放在哪儿?放在纯净纯善的心,这个就是很傻的事情了。我们的学问,就是把心里面这些傲慢、偏失、记怨、记恨统统要放下,这个就是学问。有这样的真心、诚心,再与家人相处,诚则能感化,「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我们的诚够不够?就像我们之前学到的,大舜感化了他的父母(父亲跟继母),这个就是消得家庭内嫌隙。其实家人相处,不可能没有摩擦,在面对这些摩擦的时候,我们的心平不平,有没有对立?假如有不平,只会更严重。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动态的,处理得好,就化解;处理得不好,就愈来愈恶化。

  有一位读书人叫周文粲,他的哥哥吃他的、用他的,住在他们家,连喝酒都拿他的钱去喝。结果有一次喝醉了,回到家里还打他弟弟。诸位学长们,假如你是弟弟,当下会怎么样?大家想象一下,吃你的、用你的、喝你的、住你的,还打你。连邻居都看不下去了,就要找他哥哥理论,冲过来了。结果他赶紧阻止这些人,他说,「你们不要破坏我兄弟的感情,不要讲我大哥的坏话,是我做得还不够好」。大家当下想一想,听到的人能不能感觉文粲对他哥哥那种至诚的恭敬?没有掺杂一丝毫的怨在里面。这些邻居很感动,这样的话语,假如有丝毫记住兄弟姐妹的不好,不可能讲出这种至诚的话。所以,我们今天家里人相处,人家的谗言能够进到我们的家庭造成不和,不能只怪人家进谗言,更重要的是,根源是我们的内心,有把家里人的不是放在心上,人家进谗言才有空间,才进得来。像文粲这种心境,任何人都破坏不了他的家庭关系。甚至于我们现在夫妻相处有一点不愉快了,旁边的人一讲几句坏话,可能关系就破灭掉了。

  当然,人家夫妻有冲突了,可要好好的劝告对方先反省自己,你不要批评他的另一半,让人家的关系更破裂,这个是造孽了。「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你把人家的婚姻破掉了,他的后代子孙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一个读书人,刚好几个人聚在一起,正准备进京赶考。其中另外一个读书人刚好作梦,梦到去看了榜单,他还问,「这个读书人学问很好,他有没有上?」竟然没上。下面还注明,因为这个读书人曾经给人家写过离婚诉讼,破了人家的婚姻,所以把他的功名给削掉了。果不其然,考出来的结果真的没上。这个读书人赶紧回到这对夫妻住的地方,然后调查,他们两个虽然离婚了,还没有另外找人家,他赶紧晓以大义,让这一对夫妻又合起来了。后来下一次考试他又考上了。所以人生的吉凶祸福,每一天都有加减乘除,要顺着伦理道德因果去做事才好。

  我们刚刚讲到的,他的大哥这么样无理对待他,但是只要他不跟哥哥冲突,这个关系就不会再恶化下去。而所有的人都会感觉到他的德行,都会说文粲这个弟弟太难得太难得了。这件事情一定会传到他哥哥的耳中,「你看这个弟弟,全心全意照顾他哥哥,结果他哥哥还打他,我们这些邻居要替他抱不平,他还觉得是他不对,他还觉得我们不可以破坏他兄弟的感情」。请问大家,他哥哥听到以后会怎么样?人的惭愧心就起来了。所以感化他人不是用道理给人家压下去的,一定是做到让人家的惭愧心很自然的提起来。怎么能提起来?就是一个人真性情真诚的流露,就能够让人提起这一分惭愧心了。这个是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

  所以我们这一次的课程,五伦的课程,我们每一伦都要好好跟大家再做一个探讨,怎么在很多生活的情境、细节当中真正去落实这个伦常的大道,五伦是学习的重点。孔子也讲到,在《论语》里面有提到,「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然他可能说他没有很好的学问,但是他只要能把这些道理都做到了,这个是真有学问的人。我们在读《孝经》的时候有读到一句话,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在东北有一位老人家王善人,他对父母竭尽全力的孝敬,他对自己的兄弟也是不遗余力的去爱护、去协助,包含兄弟姐妹的下一代,他都尽心尽力去做。孝悌做到极处了,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他不识字的人,都能通达很多天地的这些做人的道理,还可以给人家开导。这些都是在印证经典里面讲的道理是正确的。

  我们看到子夏讲的贤贤易色,在五伦关系里面,这个就提到夫妇之道了。今天一个人走上婚姻,他选择对象是以什么为标准?这一题这么难吗?(听众答:以德行。)标准答案。我们现在都很会讲标准答案,「德行很重要,不过,长得漂亮也很重要」,虽然标准答案是德行,不过那个「不过」,就是真正遇到情况的时候就守不住了。我们看《诗经》里面第一篇文章就讲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什么这首诗摆在第一位?因为学问都是在讲伦常、在讲道德。整个五伦关系当中,很核心的一个部分是夫妇的关系,有夫妇,而后有父子、而后有兄弟,夫妇关系处得好,这个家就安定了,夫妇和,则家道成。子夏在叙述什么是有学问的,首先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夫妇的相处,重德不重色。

  谈到这一点,我们男士最难过的关就是色关。女众不要笑,听说现在女众好色的情况也愈来愈严重了。这个不是我乱讲,我有证据,现在说什么话都要讲证据。我跟大家讲过了吗?(听众答:没有。)这一次我回台湾,我们有一位同仁是在地方法院工作,他就讲到最近发生几起,不是一起,是几起案件,比方英国人到了台湾,英国的男士长得很高、很帅,开着BMW(宝马车),又声称他是什么名流,还是什么马术比赛的国手,就是有很多的头衔,都是在网上写上去的,网上去找朋友。结果就很多的女生跟他交往,还跟他谈一起买房子、买家具。而且不是一个,抓到的时候,都是七、八个女孩子被他骗了。他已经被抓起来的时候,还有一个女子是大着肚子到警察局去,说「我被骗了!」而且那些女孩子统统都是社会地位跟学历很高,都是什么会计师这一类的身分。最后我们分析起来,她们有两个问题才会陷到这个陷阱里面去。第一个,好色,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女子好色翻开了历史的第一页,我们希望不要再翻开第二页了,这个不得了!第二个就是虚荣心,她觉得跟这样的男人在一起,显出她的身分,她好像更受人家恭维的样子。所以人活在虚荣当中,真是要栽跟头的。

  所以孔子就感叹,「已矣乎」,这个已矣乎就是「罢了、罢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有见过喜好道德、喜好学问甚过于喜好女色、美色的态度,我没见过。诸位男士,你们有没有回想你们以前追女朋友那个时候的状态?你们就拿那种状态学《弟子规》、学伦理道德,你绝对成就!你的好德胜过好色,那不得了。而且大家要了解,其实天理跟人欲是互相消长,你的天理、你的智慧德行愈高,欲望自然减少;你欲望愈来愈多了,你的德行一定是下降下去的,你就被些欲望给控制住了。

  我们有时候看《论语》里面讲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们一看完,效法颜回,开始一箪食、一瓢饮,三天就撑不过去了,然后就说「太苦了!不要修了、不要修了」。所以学习的方法要循序渐进。有的人一看人家,「哎哟,人家只吃两餐,我还吃三餐,很丢脸,不吃了」,就一餐不吃了,结果一个礼拜下来就瘦了好几公斤。不可以这么干,因为你们假如用力过猛,伤了身体回去,你们家里的人会说,「到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都会瘦成这个样子,原来是因为蔡老师在那里」,这个是不好的影响。所以诸位学长们不要用力过猛,要循序渐进为好。其实只要我们肯精进,慢慢欲望就可以淡掉。当然很重要的,主要还是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我们不要回去了,对待另外一半,吃的,还有生活上的一些需求,我们一下子就整个都把它给拿掉,那他可是要抓狂的。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应该体恤他人,学习都有一个过程,不可以太苛刻对人。所以面对另外一半的一些生活上的欲求,我们应该慢慢把这些伦理道德不断的引导对方学习,他都是在法喜当中,他的欲望就慢慢会减轻了。所以,做什么事都要体恤到是有过程的,要体恤到人心、人情,不可操之过急。心柔软了,就能体会得到,不要操之过急。

  这里又提到,事父母能竭其力,这个是孝道;事君能致其身,这个是尽忠。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关系,这一句里面就包含了四个伦常关系。只要这些伦常都能处理得好,虽然他说他没有学问,但是吾必谓之学矣,就是这个才是真实的学问。

  我们这一段时间学习的内容,五伦,还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这个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最宝贵的财产,也是最大的特色。我们看,各个民族都很难找到像我们这个民族那种忠义的精神,你看「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我们深入这几个主题来探讨,就是掌握了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纲领。这是学习的内容,四千五百年的内容都是在谈这个五伦八德的内容。再来,学习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弟子规》当中告诉我们,「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我们学习一本经教,就深入的去学习它,把它学习好,再学第二部经。假如今天学学这本,明天学学那本,心不容易专注,而且很容易就变成好像研究一样了,只是知识的记忆而已,没有真正深入到自己的内心,进而去转变自己的习气。所以一门就是我们当前学习最主要的经典,是《弟子规》。这里面,《弟子规》涵盖的精髓,其实都不离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精神在里面。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把它回归到《弟子规》当中,来体会个中的人情事理的道理。每天遇到的人事物给我们的启发,我们都记下来,「这个情况就是『事勿忙,忙多错』」,「今天遇到的这件事情就是『言语忍,忿自泯』,『事非宜,勿轻诺』」,我们就整个把生活跟经典完全融在一起了,这样就能深入理解每一句经句。这个是学习的方法。

  朱子,朱熹夫子,他为学的方法有提到循序渐进,这是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个是朱子读书的方法。其实这个方法跟心境也是相互呼应的,我们看循序渐进,就是不要操之过急。我们学习的心态,第一,学贵力行,而力行当中,首先从最难处下手。当然每个人的最难处不见得相同,不过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难处就是急躁。所以那天我们也提到,「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能定下来,一急,心就不在道中了。所以朱夫子提的这个循序渐进,很重要的也是在对治我们这个急躁的心、急于求成的心。我们昨天也提到「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对治急躁最重要的是要平缓,所有的言语、行动,都要提醒自己要缓和。因为人一急,「处事大忌急躁」,处理事情最怕的就是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安能治事?我们的心一急躁,则自己先是自处不暇,就是自己已经乱了方寸,就不能从容了。自己心乱了方寸,怎么能接着把事情给做好?所以首先要对治急躁。

  再来,朱子读书法里面讲到的熟读精思。熟读了,我们才能记住这些教诲,在我们的生活点滴当中,马上能提起观照。所以修学一定是一开始要先重「量」,就是你读的遍数要够,才观照得了。不要一开始就说「我重质,不重量」,忽略了量,可能熏习的力道不够,生活当中都提不起观照来。所以这个也得要老实,要熟读。这个又牵扯到我们学习的重要态度,要老实,老实听话去做。所以遍数就不能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比方师长老人家说《了凡四训》要读三百遍,诸位学长,我们读了吗?《了凡四训》对很多道理讲得非常通透,但是我们假如不读到三百遍,就很难了解师长要我们读的苦心是什么。所以老实听话其实不容易的。再来,虚心涵泳,很虚心的去领受,诚心的去领受每一句教诲。切己体察,就是每一句经文都是拿来对照自己有没有做到,而不是去对照别人。因为孟子也提醒我们,人有一个态度很容易起来,就是「好为人师」。懂的多了,很可能都变成要去要求别人,就不妥当了,这个心态是切己体察。所以在学习的心态当中,只有自己是学生,这样的心态才能切己体察,也才能调伏得了我们傲慢的态度。不然这个习气你不用打招呼,它就自己会来了。着紧用力,这个就是提醒我们要有恒心,而且不可以懈怠。求学问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像钻木取火,你不把火钻出来就休息,可能前面的功夫又退下去了。钻木取火一定要把火钻出来,火烧起来就好像智慧出来,才能得受用。没到智慧出来就懈怠了,就很难提升自己。所以恒心重要。

  我们昨天讲到,我们每天都跟古人学习,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可以重复看,从昨天开始了,大家保持下去。曾国藩先生就讲到,「敬字、恒字」,恭敬跟有恒,这两个字是「彻始彻终功夫」,自始自终要保持的态度。「大凡进德则持之以敬」,曾国藩先生的学问也很了不起,这些心境都是他真实体悟到的,「修业则贞之以恒」。我们看,时时保持对人事物的恭敬,主敬存诚,学问就可以成就了。但是不容易,大家想一想,恭敬心好不好保持?不容易,懂几个道理了,连自己的父母、师父都瞧不起。所以时时要切己体察,这颗心有没有偏掉。以至于曾经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帮助过我们的长者、亲朋好友,有没有因为我们今天有地位、有钱、有名气了,而对他们的恭敬减少了,对他们的感激减少了,反而变得好像高高在上?这个不止不能弘扬传统文化,这让人寒心,「怎么学了之后不念旧了、不恭敬了?」这个是敬字,还有,有恒心才能进德修业。我们看,这里也提到了朱夫子提到的居敬,时时都要恭敬,志向都放在心中,每一步都是跟目标相应的方向在迈进。所以我们今天遇到了一些事情、起了一些烦恼,要时时提醒自己,「这个跟我的目标是不相应的,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赶紧放下这些习气、执着,往目标迈进。怎么做才能利益自己、利益家庭、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后代?这个才是我们的目标。人时时提起这种目标,整个情绪就能转得过来了。

  提了这几个点,包含刚刚跟大家提到的学贵力行,什么时候开始力行?古圣先贤给我们的风范,就是一懂道理了,马上就去做。我们特别尊崇的舜王,孟子谈到舜王的时候有说到,舜王还没有听到好的道理、看到好的榜样以前,他是住在深山里面,跟这些野鹿、野猪常常走在一起的,与一般的这些农民没有什么太大差异。关键在于,大舜只要「闻一善言」,听到一个善言,「见一善行」,看到别人善的榜样了,他马上就去效法他。而且效法的那种态度「若决江河」,就好像黄河溃堤,任何人都挡不住他要去力行这些善言善行的力量,谁也挡不了他断恶修善。这个是力行的榜样。所以我们几位学长,姓陈的学长、姓胡的学长,这些姓氏都是大舜的后代,一定要把这个精神继续保持下去。其它不是大舜的后代,有没有说「好险,我不是」?那就是自暴自弃了,不是自己直接的祖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祖,要效法。

  周朝的后代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比例也是相当高。我是周文王的后代,我怎么知道的?看《德育故事》知道的。因为《德育故事》的作者是蔡振绅先生,前面有一篇就是蔡氏的始祖蔡仲写的开示,里面就有提到是文王的后代。所以我现在讲一个文王的故事,真的,人这种血统是很有感情的,我只要遇到跟我同姓的朋友,感觉特别不一样。甚至于是在历史课本里面,看到某一个奸臣叫蔡某某,我就全身不自在。所以这个确实是「德有伤」,贻所有家族的人都羞。人真正能念着祖先,就会战战兢兢,不敢做出有辱祖先的事出来了。像秦桧,干了这么不好的事。后来有一个人到岳王庙去,他很感慨,说「人自宋后少名桧」。他说到了宋朝以后,就是秦桧以后,就没有人再拿这个字来取名了,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我到岳王的坟前,很丢脸我自己跟秦桧同姓。他也姓秦,所以他觉得很惭愧。这个故事是在周朝的时候,刚好周文王有一天问姜太公,说到怎么样治理好一个国家。姜太公说到,「王国」,很兴盛的国家,「富民」,让人民真正得到利益,「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即将要灭亡的国家,「富仓府」,仓府就是天子自己放粮食的地方、放一些财物的地方。其实意思就是说,要亡的国家就只有天子自己有钱,而真正兴盛的国家就是人民都安居乐业,都不用为生活担忧。

  我们假如在企业界来看,哪个企业要倒了,就看那钱都只在他老板的手上。哪个企业可以永续发展下去?就是他服务的客户都能够真正得到他企业的服务跟利益,这个才是他企业长久之道。所以我们看到古代这些例子,我们也要懂得怎么用在现在的企业、现在的社会,精神是相同的。昨天我们陈学长提到企业内部现在推行《弟子规》的一个情况,我们今天在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冷静一点,不能学一个东西,就否定前面所有的东西,这个就太不冷静、不理智了。哪怕前面有不对的地方,改变都要顺着人心,循序发展。你一下子调得太大了,当事人都搞不清楚状况,这个时候人心会乱掉的。你要让他理解了,慢慢去修正,他才很能接受。并不是说我们学了传统文化,前面的这些都不对,这不妥当的,我们还是要理智、客观的去看。再来,我们要推行传统文化,我们的制度也要跟《弟子规》、整个传统文化的精神要相应,不然我们学的是伦理道德,可是制度并不是以这个精神为主,底下的人就无所适从了。《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可是为什么出现一些跟客户的问题的时候,都是先想到要维护公司的利益,这个时候就跟《弟子规》的精神冲突了,这个时候就要调整公司的制度。

  在这个部分,胡小林董事长今年初,一月一号、一月二号在新加坡讲到的,很详细。他都是把这些制度完全改成跟《弟子规》相应的制度,甚至于他给他的员工讲,「你可以没卖出产品,可是你一定要把《弟子规》光盘送到这一户人家,让他们的家庭都要受益」。这个就是利从义生,利益从道义生出来,利自义生,财自道生,这个才是商道。这个义就是很好的去服务好我们的客户,这种心才是义,而不是想着我要去赚到钱。我们今天从事一个健康的事业,我们卖出这个东西,最希望的就是他健康,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把这个产品给他介绍清楚,以至于后面要把他服务好,让这个产品利益他的家庭达到最大化,这个就是义。但是大家想想,接受的人都得到很大的利益了,他的事业会不好吗?更多的人口碑就出来了。所以我们以前几千年的商道,都是真正用心的去爱人、去服务人,口碑自然相传。

  现在很注重打广告,可是砸了这么多钱做广告,很可能是在创造业绩,而不见得是真正服务好客户。大家都在冲业绩、冲业绩,服务在哪里?假如只是为了业绩一直冲、一直冲,没有好好服务,这个事业是做不长久的,很自然的口碑也出不来。我们有一个企业家很难得,他就反思,他的业绩确实是很好,他是在所有的机场卖练习打字的产品,卖出的产品很多。结果他后来了解到,真正把他的产品放在计算机里面练习的,比例好像还不到百分之十。真正受益的人多不多?很少。都训练每个去销售的人能达到讲得让人不得不买,他觉得他的业绩愈来愈好。能不能长久?长久不了。我们不能从事一个事业,变成只看到业绩,而没有看到企业最重要的本质,就是服务好我们的客户。这个义是服务好客户,而且这个义里面还有什么?照顾好我们的同仁。这个企业家也反思到,「我这几年业绩这么好,可是我几个重要主管统统身体垮下来」。他讲到这里,眼泪都流下来了。这些人跟他打江山,最后的结果是一个一个都病倒了,都是很严重的病情。所以服务好客户,照顾好我们的同仁,这个事业才能长长久久。

  当下文王听了姜太公这一席话,他说,讲得太好了,「善!」接着姜太公先生就给文王讲,你虽然说这个很好,但是「宿善不祥」。这个宿字可以作什么解?可以作,知道善而不去做,这个是不吉祥的。或者是另外一个说法,宿就是隔一天,听到的善隔一天才去做,那也不吉祥。所以什么时候做?当下就去做。所以文王听了姜太公这一句宿善不祥,马上交待下去,「赶紧把我的粮仓打开,去接济鳏、寡、孤、独这些苦难的人」,马上就去做了。周文王为什么被尊为「视民如伤」?因为他看到人民就像看到自己的家人一样,生怕他们没有被好好的照顾。

  这个是提到我们学习的心态,好的东西马上就要去落实、去力行。今天先跟大家交流这四个学习的心态。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五集)  2010/5/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5

  大家早!大家特别的好学。所谓「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记得第一次我们在古晋,也有一次进修学习,我在房里面,一进门,看到一个「十心语」,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十心语,「做人要爱心,对人要宽心(多宽恕、包容),帮人要耐心,说话要细心,做事要专心,逆境要忍心,修学要恒心,时时要观心,事事才顺心」。

  这个十心语也告诉我们,我们修学、求学问,根本下手处在这颗心,在起心动念处。第一句,「做人要爱心」。我们所有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有这样的态度非常好,为什么?慢慢的把自我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这个是会用功。所以师长一直说,从哪里开始下手?念念为人着想。「对人要宽心」,包容。人家做得不妥当的地方,不要计较。「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文化已经断了好几代了,大家现在不是很懂这些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没人告诉他,我们不应该去责怪别人。其实当我们在想着师长这些教诲的时候,这句话有没有入我们的心?入了我们的心,我们就在道中;没有入心,叫知识。师长讲经讲得非常的透彻,假如我们没把老人家的话入心,那是增加了一些知识而已、学识而已,没有去转变自己的心态。积累的知识愈多,没去改心,没去力行,那会像《弟子规》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我们同修之间互相观察,听师父讲经三年之后,一般的人都可以辩才无碍,大家谈起道理来都是一串一串的。可是在讲的过程当中,可能讲得对方已经听不下去了,已经口吐白沫了,我们继续讲,都体恤不到对方了。这个时候,我们增加了知识、增加了傲慢,却反而没有能时时提起为对方设想的心。

  所以,我们要很谨慎学习的态度。学习是不断淘汰我们的习气,而不是增加很多的傲慢,甚至增加很多的贪着。我们学习也会贪着,这部经我也要听,那部经我也要听。我曾经还没有学传统文化以前,在社会上曾经参加过一些课程,结果发现一些朋友是这个课也上,那个课也上,每一次上了课就会发一个奖状。一进他们家,奖状贴了整个墙面,然后告诉大家,「那个课我也上过了,那个课我也上过了,而且上那个课还花了几千块钱」。我们感受一下,他的学问上去了吗?学的东西变多了,可是他的心性在往下沉沦,他傲慢了、他炫耀了,他自己不知道。所以我们听师父讲经贵在内化,把道理变成自己的存心,这个才是正确的。我们听完师父讲的「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没人告诉他,你不要跟他计较、不要责怪他,这个心就平了。假如我们看到别人不对了,还很气愤,这一句话又白听了。这个就变成我们拿师父的话来消遣,或者拿师父的教诲来要求别人了,这个都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所以对人要宽心。

  「帮人要耐心」,帮助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得要设身处地,你得要善巧方便,以他能接受的方法来协助他。再来,「说话要细心」。像《常礼举要》里面有提到的,说话以前要可以感觉到周围的人事状况,「见失意人不谈得意事」,最近他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结果我们还在那里「哎呀,我最近好得不得了」,讲着讲着,人家就很难受了,这个心柔不柔软可以感觉得到。再来,细心,很重要的,信、达、雅。信,是如实的把人家交代的话传过去,不要加加减减。我们现在很容易听人家的话,又加自己的意思传过去,有时候都会造成误解。这个信很重要,听仔细,然后传话过去,这个都是要很细心才做得到。假如我们在听人家讲话,进而要传,听的时候就很急,很可能就没有办法达到如实的把话给人家传过去了。所以时时心要调伏、要定、要柔和,听清楚了再给人家传过去,不然我们说话,无形当中都会犯过失的。假如怕记不住,常常身边带个小簿子,人家交待什么事,写下来、写清楚再去传。这个都是体现我们做事的谨慎跟负责任,体恤他人,不忍心把人家的事情办坏。这颗心都是从这些细微之处开始练起的。

  达,当然我们在讲的时候要讲得清楚,字句分明,不要讲得太快。甚至于要传的时候,如实的传,然后自己整理整理,怎么样讲,听的人会更容易明白。这就是通达,讲话很通畅,让人家听了很容易理解,这个是达。有时候你确实把交待给你话的人的话记清楚了,但是很可能他讲得比较没有系统,可能东一句西一句,这个时候透过你把它整理好,怎么讲,听的人会听得更明白。这样就很好,达。你假如有这个心境,身边的人都会觉得给你办事他特别放心,让人放心叫不恼害众生。我们修学的人都说要持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这个不杀不是只有字面上杀害生命而已,更深的意义是不恼害众生,就是不要因为自己做得不好、自己的行为不好,而让身边的人痛苦,或者是不放心、不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让上司操心、都要让上司提心吊胆(听说现在不只吊胆,还要吊肝),这个就是恼害,尽添乱子,那就不行了。期许自己,在这些做的事当中更谨慎,让人更放心。这个雅就是文雅、柔和。比方说,给我们交代话的人带着情绪,透过我们,这个情绪消掉了,传过去是柔和的。甚至于有些对立的话,消掉了再传过去。比方说一个男子妈妈讲完话,要他传给太太,这个时候他要会传。把一些好的传过去,不好的自动消音。这个就是在传话的过程当中,雅,修养,能够增加人和,而不增加对立、增加误会,这个就是雅的功夫了。

  所以「说话要细心,做事要专心」,我这里怎么空一格(黑板上少写一个字)?刚刚就恼害众生,很多人都在那里想,「怎么这个字不写?」刚刚那五分钟都没专心听,有没有?(听众答:有。)这叫执着,放下就好了。当然,你这个执着是我造成的,所以我有过失。「做事要专心」,专注,才能把事情做好,才有定力。不能坐在椅子上做事情,脑子都在想其它的事,这个就不妥当了。而且这个是没有尽忠职守,我们该做事的时候心都定不下来,这就对不起领导、对不起工作了。「逆境要忍心」,逆来顺受,也是考验人肚量要大。修学要有恒心,确实,修学绝非一蹴可几、一日之功,最忌急躁、急于求成。所以修学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去学。而且用心要在当下,人一想「还要多久、还要多久」,他的烦恼、恐惧就起来了。就像爬楼梯,今天你去爬九华山,怎么爬?大家去爬过九华山没有?山很高,假如你一看,「这么高!」你脚就软了。你假如就看着前面这一梯,你都不去烦恼,「怎么这么高,怎么这么多!」你都不去想,安住在当下,尽心尽力做好每一分钟、走好每一步。可能当你走到的时候,「怎么到了,怎么一点都不累?」因为你没想累,它就不累。你一直想「好累哦,好累哦」,它就累给你看。所以有恒心,「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我们要很清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自己心境的提升。因为我们都没有觉悟,怎么去帮人家觉悟?假如我们现在在做事的过程当中,心都很烦躁不安,我们的觉照已经失去了。我们办再多的课程,好像人家听了很感动,好像在利益他,事实上自己没有觉悟,而能觉悟别人,无有是处,是不可能的。我们办了课程,他很受益,那也跟他的家教、跟他过去世的善根有很大关系。绝对不是只要我们办一个课程,他就改变了。我们办一个课程是缘分,当然也是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有他的家教跟他的根基在那里支持着他。所以我们办课程,更重要的是历事炼心,提升自己。我真正在服务别人的时候,有没有办法「做人要爱心,对人要宽心,帮人要耐心」,有没有能够提得起这些态度来?

  所以办活动是在历炼自己,别人是来成就我,来让我了解我现在的功夫到哪里。不然我们都觉得,「你看我帮多少人、帮多少人」,傲慢又起来了,居功又起来了,清净心又不见了。所以修学最重要的,时时要守住、守好自己这颗清净心。当前负责的事情,随缘尽力,但是不可以操心,一操心,心烦意乱。而且自己心烦意乱,旁边的人能不能感觉到?那就麻烦了,就一堆人愈学愈苦。你说,「可是事情太多,我实在整个心没有办法定下来」。那就要量力而为,你就不要做那么多事情,能做三件,做三件就好,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做五件、做十件。打肿脸充胖子能充多久?我也没经验,没实验过。撑不了多久的,要稳扎稳打。尤其是时时要观心,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在道中。都有这样的心境观照自己,事事是好事,都是来成就我的;人人是好人,都是来帮助我,都是来给我发考卷,让我能知道自己的状况。你就会感谢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那就没有坏事了,这样事事就能顺心了。

  我们的同仁做了这个十心语,那都是他们对我们的用心,我们好好的来领受这些宝贵的智慧。包含最近大家吃饱饭都是在湖边散步,请问大家,你们多久没有在湖边散步了?Long time ago(很久以前了)。其实我们的心可能常常都是在急躁当中,都不知道原来日出这么美,原来月亮这么圆,原来湖水这么清澈,原来树随风飘逸这么样的美好。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常常都在这些天地万物体会做人的道理。因为他的心很定、很安。定,一接触人事物,他开智慧,所以叫处处留心皆学问。树也是我们的榜样。大家看那个树,它根基扎得很牢,它根是不变的。可是风一吹它,它有没有说,「你不要吹我?」它没有,它随缘。随缘,大原则不变,其它的不要太执着。跟人家配合的时候,能随顺,随顺,可是根不动。所以枝叶在飘,叫随缘,但那个根扎牢了,叫不变。不变的是仁爱心,不变的是清净心,不变的是真诚心。但是跟人相处就以众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跟他们互动就对了,不要执着一定要怎么做。树是完全无求的在对待一切人,甚至一切生命。你看树叶,每天都放出氧气,让生命延续;它的树干、树枝可以给人建房子,可以给鸟做窝;它的果实可以给生命食物。所以整个树的所有部分全部都是奉献给自然,它无求。我们反观自己,我们好像做了一点事情就希望别人回报了,比起树的牺牲奉献精神,我们就差一截了。处处留心,都可以给我们启示。

  我记得前不久,我到深圳去了一趟,遇到了我们吴小兰副市长,大家认识吗?是叶选平先生的夫人,叶剑英元帅的媳妇。老人家已经八十二岁了,站在台上讲了两个多小时,脸不红气不喘。这是我学习的对象,我二十八岁的时候都办不到,她八十二岁还办得到。那是有道理的,她自己学过中医,很谨慎养生。所以她能这样,都一定有她下的功夫在,不是偶然的。当下了课以后,我们跟吴市长坐下来,她有几个动作让我非常的佩服。我们给她端上了一盘水果,她说:「我不吃了。」「吃两个,没关系吧。」「吃两个,其它的就浪费了。」大家注意,吴市长,在古代叫一品夫人。以前的官员分九品,她先生已经当到最高的行政职务了,他是一品官员,这么大的福分。可是我们在这些细节当中看到什么?她节俭到连几片水果都不愿意浪费。她福为什么这么大?我们那天讲到,人假如把自己福报花完了,本来可能是八十岁,六十岁就走人了。可是她本来命有八十岁,她很节俭,她可以活到一百岁。难吗?难在哪?我们今天没有这么高的福报,节俭不难。这么高的福报还能节俭,那个就不容易了。当我们的同仁把她的皮包放在旁边的椅子上,吴市长顺手就把自己的包又放在自己的屁股后面。大家看懂没有?她这么大的福,她可以指挥很多的人,可是她居然一个皮包都不愿意去占一个位子。

  师父讲的,人在顺境当中最难修。顺境,福报现前,容易贪着。你福很大了,「谁照顾我都是应该的」,就堕落了。这么大的福,还时时会为身边的每一个人着想,不要去占到人家的位子,还勉强自己坐比较小的位子,把皮包放着。人情练达皆文章,事事留心都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所以《弟子规》才说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今天我们读了这句话,把它记起来,没有入心,这个还是知识。而且很可能我们会拿着这句去要求别人,那就不妥当了,学习就会愈偏愈远。但是这两句是拿来改自己的心,那就有味道了。「见人善,即思齐」,一定把自己的嫉妒心去掉,看到别人好,高兴,随喜他的功德。嫉妒心会造很大的业,在团体里嫉妒一个有德才的人,对这个团体的损失就很大,甚至还会造成人与人失和,这个就罪孽深重了。

  在历史当中,因嫉妒心最后被腰斩的人太多了。我们看秦国的李斯,他当到宰相,福已经很大了,但是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把师弟给害死了,最后他的儿子跟他被判腰斩。所以一个人去掉嫉妒心,能不断的推荐有德行的人,叫「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推荐贤德之人,这个受上天最多的赏赐。在历史当中,鲍叔牙推荐管仲,让齐国兴盛,而且推荐管仲当他的上司,他完全不嫉妒,他只想着让国家团体好。鲍叔牙的后代十几世都是名大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因为他的父亲、他的祖上念念为天下百姓着想,难得。蔽贤,甚至是害贤,会遭受到非常明显、非常快速的报应。刚刚我们举的李斯,他就断子绝孙了,而且嫉妒的还是自己的师弟,就更要不得了。所以修道,我们要心量扩宽,嫉妒心一定要放下。「见人之得,如己之得」,人家获得什么了,我们替他高兴;人家有什么能力了,我们赞叹他、学习他。

  大家这几天有没有读《大学》?(听众答:有读。)这一段大家再配一句经句来体会,「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家有很好的德能、才能,他就觉得跟自己有是一样高兴。「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人家很积极读古圣先贤的经典,他在旁边说:「哎呀,读这些书太好了,我也好好来学习。」完全没有嫉妒心,肚量非常大,去成就别人的心,这样才是好的领导、好的干部。但另外一段又说了,「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他嫉妒、厌恶了。「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他还去破坏人家学习,这个就是嫉妒心起作用。

  所以诸位学长,你们以后要起用团体里的重要干部,首先他一定要「见人善,即思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有嫉妒心,不然杀伤力太强。我们今天真的能时时保持这个「见人善,即思齐」,每天见的人事物,都从中效法学习,今天快不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不快乐?(听众答:快乐。)我们这一路上学习,有没有每天愈来愈快乐?(听众答:有。)我很惭愧,我没做到。你假如能保持时时「见人善,即思齐」,每天都有体会,每天都觉得很充实,一定快乐;提不起这个态度,见人过,就不快乐了。

  「见人恶,即内省」,这个也提醒我们,学问都是往内,不是去要求任何人,跟别人不相干。我们自己学问有没有成就,跟别人不相干。而且我们身边每一个人、每一个景象都是来历炼我自己的修养,他们都是来演戏演给我们看的,来启发我们的,我们可不能执着。而且「见人恶,即内省」,我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甚至于见人恶,即承担。我们看到社会不好的行为,就代表这个社会缺乏了什么,我们就去把它补上什么。这个叫见义勇为。这个世间不讲孝道了,我们把孝做出来;这个世间不讲信用了,我们「凡出言,信为先」。不去批评现在的情况,而是积极的尽自己之力,把这个状况给扭转过来。可能有人又会想了,「哎呀,我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够」。不够就不做吗?还是要做,「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而且,事实上至诚是可以感通的。我们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真的有一千只手吗?那个是表法的。当一个人至诚的慈悲心现前的时候,他一个手动了,千手都被他感动,都一起来做了。

  我们河北就有一个观世音菩萨,白方礼老先生。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回到家乡,看到有一些小学年龄的孩子怎么还在那里耗时间玩耍,没学习,他老人家看了很心疼。因为他不识字,一生感受到没有文化的苦。了解情况,原来这些小孩家里没钱缴费用。当天老人回去,辗转反侧,没睡着。这个事情已经是二十多年前了。他就起个大早,开家庭会议,把他的孩子统统召集起来,对着他们讲:「我要把我这一生五千块钱积蓄都捐出来,让这些没钱读书的孩子读书。」他的孩子说:「爸,你疯了!这是你的老本,你都捐出去了,你以后吃什么?」可是老先生说:「你们别管,这是我的钱。」结果他拿去学校捐,人家不敢收。他在那里哀求,最后大家觉得再拒绝这个老人实在是太残忍,就收了。而且不只这样,老人家从那一天开始重操旧业,踩三轮车,把赚来的钱积累到一定数了,统统捐给没钱读书的小孩,以至于到大学生都有。光是大学生,好像就接济了三百多个大学生。一天差不多赚个二三十块、三五十块而已,他就这样踩了将近十五年,快九十岁了。把他统计一下,他这十几年踩的三轮车总共可以绕赤道(地球最宽的这个赤道)十八圈。

  一个七十几、八十几将近九十岁的老人,他能这样子去付出,他那颗慈悲心是达到极处,完全忘我。我们看到那个报导,他在天津火车站前面搭个小房子,在那里卖东西,帮人家看车子。那个环境到冬天是几度?我们想一想,他到底是怎么过来的?确确实实,养天地浩然之气,「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他完全无我的时候,正气凛然,都不生病。那个是「义理之身」,他的身体完全充斥着对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使命感。有一次甚至于是半夜了还没回来,家里的人着急了,赶紧出去找,找了一夜都没找到他,在家里等。后来太阳出来了他才回来,家里的人说:「爸,你昨天去哪里了?」他说:「昨天那个客人路途比较远,我赶了一夜把他送回去了。」他孩子说:「爸,你不要命了!」他父亲笑一笑,就进去了。在十多年的岁月当中,不知道在车上吃了多少餐,而那一餐是什么?一个馒头配着白开水,就这样过来了。

  有一次,白老先生到大学去捐款,学校就打电话,要派车去接他。他给学校讲:「你车子不要来了,你把那个油钱省下来,捐给他们读书。」他自己想办法到了。结果到了以后,因为捐钱的都是西装笔挺的企业界,或者各方的名流捐钱,只有他穿着非常朴素的军大衣。他一进来的时候,大家愣了一下,但是接着是一片掌声。后来他们亲自把助学金颁给学生,很多接了老人家助学金的孩子都说到,他握着老人家粗糙的手,他一生都不会忘记。所以白老先生接济过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能随分随力的去付出、去做公益。我们感觉一下,这个老人家的精神传递给了多少人?他一手动,千手都动起来了。当场结束之后,突然有一个学生,新疆的一个孩子,他举手说:「校长、老师,可不可以让我讲几句话?」就让这个孩子上来了。他说,河北当地的一个很好的企业已经跟他谈好了,他毕业之后到那里去工作,他说,「今天我看到白老先生的精神,我决定回到我自己的故乡,尽心尽力回报我自己的故乡,我不打算再留在这个大都市了」。当场这个孩子的善心、知恩报恩的心就被他给唤醒了。

  后来,老人不能骑车以后,他就专门卖东西,帮人家看车子,再收一些费用。就是做到他完全不能动了,他心里还在挂念。后来他九十多岁的时候生病了,这个消息传开,整个天津一带(河北附近)的人要求报社每天都要登他的新闻,捐款就像雪花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过来。我们看白老先生,他有没有钱?可能我们都比他有钱、比他有体力。他是在物质上、在身体上,他的条件可能排起来是最后的、最不足的,可是他的至诚心却唤醒了无数的人。所以我们不管社会现在怎么样,我们只问我们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拿出来没有,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我曾经听到佛家的一个故事,有一只鸟叫欢喜首,牠居住的森林失火了,结果牠就赶紧飞到河边,含起一口水,以完全忘我的速度赶紧回到火场,把水吐下去,然后又继续飞回河边,就这样一直在那里拼命的飞。天上的天神看到了,说:「这个鸟是在做什么?这么救怎么可能把火给灭掉呢?」所以天神化身下来,就问这个欢喜首(这只鸟)说:「你这么救火,怎么可能把火给灭掉呢?」欢喜首说到:「我坚信我可以把火给灭了。」他说:「你可能会丧身火海,那个火愈烧愈旺。」牠回答道:「纵使我丧身火海,我下一辈子再来把它灭掉。」当下这个至诚的心感动了天帝,当下雨就下下来,就把这个火给灭了。所以至诚感通、至诚如神。我们修学的路上,不断提升我们的慈悲跟至诚的心,我们不把社会的问题去责怪任何人。我们想到、看到这些事,「我能做什么,我能尽力做什么?」「见人恶,即内省」,见人恶、见社会的不足,即能感觉、即能明白,我这一生来,我的责任是什么,我的使命是什么。我们有了《弟子规》这一句经句入心,我们每天都有收获、都有反省、都有承担。

  这几天跟大家谈学习,我们看这个学字,孔子讲到,「好学近乎知」,就告诉我们,好学的人,智慧可以提升上来。我们再思惟一下,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清净心来的,所谓「净极光通达」,清净心现前,智慧就来了。清净心被什么障住了?烦恼。所以要格物,烦恼轻,智慧就能长。我们知道修学、学习从格物下手,格物是把习性去掉、淘汰掉,所以学是放下、学是减法,把污染自己清净心、真诚心的东西把它去掉,这个是学。而不是好像增加了很多东西,「这部经我听过了,那部经我也听过了」,增加傲慢、增加贪着、增加好为人师,这个学的态度就不妥当了。所以我们儒道释的教诲叫「内学」,都是往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的心有没有又染上了贪瞋痴慢这些东西,把这些东西去掉,这个叫学。所以「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下手的功夫就是把这些习气、凡情去掉,就是孟子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迷失的真心找回来。把虚伪放下,把真诚找回来;把傲慢放下,把平等找回来;把染浊放下,把清净找回来;把自私自利放下,把慈悲找回来。

  我们明白了学习是不断放下自己的分别、自己的执着,学每一句,比如「父母呼,应勿缓」,我该放下傲慢了;「冬则温,夏则凊」,我该放下自私自利,细心的为父母着想。每一句都是往我们的心地下功夫。「怡吾色,柔吾声」,把我们的急躁、把我们的情绪放下,用一个柔软的心去提醒、去劝告我们的亲人。所以这个学是减少习气,绝对不是好像要增加很多的学问才是学习,这不妥当的。我们看到这个世间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可是夫妻不和,连他的孩子都不听他的话。这个就不是真实的学问,真实的学问是能感动别人、正己化人,这个才对。我们看习字,这个习,上面有羽毛,下面是白,那个就是鸟学飞。你给小鸟说飞的时候要几度,讲得很详细,牠可能体会也有限,还是得要让牠飞看看,去行,才能够理解这些道理,所以解行要相应。意思就是,学了就要马上去试看看、去力行。翅膀一张开,白白的羽毛、肚子就露出来了,这个就是习。学习就是学一句要做一句,那才是学习。

  我们整理了学习的心态,要解行相应,要学贵力行,而且我们从最难处下手。今天我们回去了,没有把自己最难克服的找出来,那这一段话叫知识,还是利益不了我们。而且不只不能利益,还会障碍,因为我们觉得我们懂了。没有身体力行,不可能真懂。很多时候我们听经、读经很高兴,那个高兴是可以闻到这些法。可是那个高兴,我们不要误会成我们都明白了,那就不妥当了。每一句都完全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那个才是真明白了。所以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们听懂很多道理之后,没有消归自性、对治习气,然后就拿着这些我们懂的道理开始去看别人、去量别人,那傲慢就自己增长了,自己不知道。所以真正是不是走在学习的状况,我们时时要勘验自己,不自欺。假如我们体会对了,不断放下习气,法喜会愈来愈多,对人的慈悲心、感恩心愈来愈自然,自己的心愈来愈清净,就对了。但是我们假如愈学好像愈看到别人的过失,心里愈烦恼,有增无减,哪怕三藏十二部都读过了,那个学习的心境跟方向也是错误的。这个是我们得要看清楚自己,不可以自欺,勘验自己的心态是不是在道中。恭敬增加了、慈悲增加了、真诚增加了、柔软增加了,是因为很多习气放下了,自然流露的心境。

  我们今天大家一起谈到了力行,我们找出《弟子规》哪一句我最难做到,下决心。孔子说,一个人要行仁爱大道,首先要从「先难」,最难的地方来突破自己。当然,每个人是哪一句,不知道,像我是「凡出言,信为先」要先下手。当领导当习惯了「没问题」,你看,每天在打妄语,跟十善业不相应。还有第二条(其实很难的,有好几条),比方说人家劝我们,连思考都不思考,马上就开始解释了。「倘掩饰,增一辜」,真的是习气使然,啪一下就出来了,自己都还没意识过来,这个习性就上来了。从最难的地方开始来做,这个是我们强调学贵力行。再来,我们不自欺,勘验自己的状况。孔子告诉我们,修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才是修学的态度。知道了、明白了、搞清楚了、理通达了,然后赶紧去力行。但是没有明白的、不知道的,不要装知道,修行不要装个样子,好像修得很好,这个就是自欺了。不知道的,赶快「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个是对自己的心不能欺骗,要真实面对自己去求学问。

  再来,知过必改,这个也是不自欺。孔子提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感叹。我们在看《论语》的时候,每一次看到孔子的感叹,诸位学长,我们一直谈到至诚感通,当我们打开《论语》的时候,孔子有没有在我们面前?你们怎么无辜的看着我?这个得每个人去感应,谁也帮不上忙。我们看到《论语》的每一句,就好像孔子在我们面前,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老人家在你面前「唉,唉!」你是什么心情?我们能不能做好,让老人别再叹气了!当我们看到师长说「都没有人真干」,我们的心很惭愧,要挖一个洞钻下去,无地自容。师长不疲不厌教学五十多年,换得的是我们学生都不肯真干,那太对不起老人家了。我们能时时感受到,我们不能糟蹋孔子的学问、糟蹋他的教诲,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就更警惕自己了。孔子讲到,我没有看到能见其过(知过)、内自讼的人,就是懂得看到自己问题、批评自己问题,这个是悔过。知过、悔过,都还没有到改过的程度,能知、能悔,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所以人的傲慢,倘掩饰的习气,我们很深,得下大功夫,痛定思痛。

  我们看很多的圣哲人,他们在改的时候也不容易。俞净意公,他一开始要改,都一直重复犯这些习气,结果他实在是很惭愧,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磕头磕到流血,请大士加持他,说,「愿善念永存,善力精进,倘丝毫自宽」,我们看,这个是下大决心,倘是假如,假如有丝毫放纵自己、宽恕自己,「永堕地狱!」我们可以感觉到,俞净意公是下永不回头的决心,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就怕不能依教奉行。这样的气概出来,所以他三年把命运给改了。他本来好像是五个儿子,只剩一个,后来那个孩子好像八岁的时候走丢了,孩子都没了,四个女儿也好像死得剩下一个。除夕夜,跟他的太太、跟这个女儿,很凄凉,他就写了一个疏文昭告上帝。结果有一位老者就到他们家里来,就是灶神爷,到他们家里来了,说,「你们家可能有什么不如意」。就听他说。俞净意公也是读书人,懂了不少道理。说坦白的,我们现在任何人,我们在座任何人的学问、懂的经教,绝对不可能比俞公先生多,因为他们是从小就读了。这样的基础都很难突破,除非他真正不自欺、真干才行。所以修身的功夫来不得半点侥幸跟虚假。

  当他跟灶神爷抱怨的时候,灶神爷就提醒他说,「你虽然说你做了很多善事,可是你那些善事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你是『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我们感受一下,修行不是只有修言行,假如意念没有修,那都是修一个伪善,做给别人看,要别人肯定,「这个人真是君子!」就愈学愈后退了。所以我们时时都要把这个虚荣心给放下,甚至于,比方说忏悔,好不好?忏悔很好,可是忏悔的时候,心里都想着,「等一下人家要来赞叹我忏悔了」。真的,人一不小心,做什么都执着。忏到最后,愈忏,「哎哟你看,人家都赞叹我,这么敢于、勇于发露忏悔」。所以人不时时观这个心,执着只会有增无减,没有侥幸的。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因为他一直在抱怨,「我做了这么多好事,怎么果报是这个样子?」我们要了解,「天道无亲」,上天是很公平的,假如我们行善没有好的果报,还是要反省自己,不能责怪老天。接下来一句,渎陈上帝,常常抱怨老天爷,这个意念都是折福。

  知过不容易,灶神爷这么一讲,俞净意公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我做了这么多,怎么可以说都是虚名呢?」所以承认容不容易?不容易。当下他马上就反驳了,「我毕竟也做了这么久、这么多事情了,怎么会都是虚的呢?」灶神爷就具体说明,你说你们都放生,你都放给别人看,你们家厨房里面常常还有虾子、还有螃蟹,你那个放生根本就不是发自真心的。你说惜字纸,是旁边有人的时候,赶紧去捡起来,然后人家说,「哇,真是有道德!」就是去求那个赞叹的。平常在家里一随便,可能字纸「啪」就贴在窗户上面了。而且你们说戒口过,看起来好像在强调要戒口过,可是你自己在讲话的时候、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讲得很顺,骂人骂得很顺,当下你自己也觉得有伤厚道,可就是停不下来那个嘴。最后你说戒色,你说「我又没有犯淫欲」,结果灶神爷说,「你是还没遇到机会,其实你看到美女,头就晃起来了,整个心,心猿意马,都控制不了」。就把几个他们所谓的行善,一一把它点出来(当然也要有灶神爷这种功力,不然点出来人家也不服)。点出来之后,俞净意公「啪」就跪下去了,「你一定是尊神,来指导我的」。所以对俞净意公也提醒他「意恶太重」,一定要善观己心,从起心动念、不自欺去对治。他指出来俞净意公「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

  我们从这一段也可以感觉到,学问的功夫在哪儿?在放下,放下贪瞋痴慢。我们学习的心态,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就是从意恶下手;形式,就是专务虚名了。所以《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说,「古之学者为己」,不断的把自己的习气给克服掉,「今之学者为人」,学个样子,就是要给人看,说我是老修、我的功夫很好。所以虚荣很障清净心,一定要把它放下。所以修学首先要把面子放下。时间快到了,垃圾车快到了,我们今天再扔一个东西,叫面子。准备好了没有?我们一起把它撕下来。结果一撕,这么多层,来个痛快,全撕掉。

  我们看,贪,财、色、名、食、睡,不贪着这些东西。瞋,坏脾气。有一句话讲到,「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我们一发脾气,前面修的一把火全烧光了。所以我们说「我修了、积累了多少粮食?」就看你上一次什么时候发脾气,假如是刚刚才发完,那就是啥都烧掉了。我们看到,嫉妒也是瞋,恩仇报复,这个都是瞋,瞋心。痴,一个人会常常恐惧、担忧,这个就是不明理、愚痴。一个人会忆往期来,都是对道理不明白。「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有什么好担心的?君子是「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我以后有没有福报,我以后有没有好的善缘,都是我的心感召来的。要用真心去感,而不是在那里担忧害怕,这些念头都是妄念,都不是觉悟。忆往期来,这个就是痴。《大学》也告诉我们,心有所忧患,不得其正;有所恐惧,不得其正;有所忿懥,不得其正;有所好乐,不得其正。大家有没有发现,儒、道、释的学问,英雄所见略同,相通的。贪瞋痴慢,高已卑人,我们好,别人比较低,这个就是慢心。

  我们刚刚讲到学习的心态,刚刚列了三点,不自欺。第四个就是要重实质不重形式,不是虚名,不是做个样子,而是要从意念、从习气去下手,这个才是实质的学问。

  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昨天饼干吃了吗?好不好吃?(听众答:好吃)。想不想再吃?想是贪念。所以在世间要不贪着,要在每一个当下觉照,吃的时候没长贪心,长感恩心、长使命感,以后这种东西我们要把它做出来。而且大家看那个饼干有一个特点,愈咬愈香,为什么?它是自然的。一个人修行很自然,他是慢慢的就「香」起来了。他不是去告诉别人「我很香」、「我很有学问」,不是这个逻辑。是自然而然,「桃李不语,下自成蹊」。我们现在都是告诉别人「我很厉害」,到时候人家都来了,我们也不知道把人家带到哪里去,这样就不妥当了。所以「为天下者」,治理天下、治理团体的人,「不于天下,于自身」,最重要、最着急的事情,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境界。

  这节课先跟大家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集)  2010/5/6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6

  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小组讨论德育故事,讨论得都很热闹。对于一些故事,我们可能觉得,一定要这么做吗?一定得要死才行吗?问到这里,一定得要死吗?这个也告诉我们,古代人他们在思考事情,有比死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伦理道德。他宁可遵守伦理道德而死,他也不愿违背伦理道德而活。这样的心境值得我们佩服、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很怕死,就做不出来了。

  慕贤当慕其心,他们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气概,那样的胸怀是我们所不及的。而且他们的考虑,就像《了凡四训》里面的一句话,「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这是有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他都会这样去思考问题。我们现在,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自己有没有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不知不觉就影响了。所以我们比较容易急功近利,会求眼前,会比较重视自己的感受,就是「我的喜好」、「我的厌恶」,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心境给牵动。我们看前面的不论现行,而论往后会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故事里面的主人翁,他的身分可能是王妃,她影响的层面可能是一个国家,所以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她都会考虑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以前读书人,每个人都有这种态度,「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一切言语行为都要给世间做榜样。师长为什么一直提醒我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心境,我们没有行为世范的心境,就不是叫读书人了。因为有这样的心境,感得社会大众几千年来对读书人尊重。哪怕他是家徒四壁,他被请到祠堂里面来教四书五经,所有的爷爷、奶奶、曾祖父、曾祖母,一家的长辈,只要有什么好吃的,一定告诉他的孙子、这些晚辈,赶紧先拿给先生吃,就是赶快拿给老师吃。我们从这些老人家就可以感觉到以前读书人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说到这里,我们也很惭愧,现在的教授、老师在人民的心中是什么地位?可能印象当中,已经有为数不少的人,现在都在追名逐利,老师也在拼命赚钱,可以买Benz(奔驰车)、可以买BMW(宝马车),是不是叫做「双B」?请问这样的行为能让老百姓打从内心尊重老师吗?所以社会在变,但是一些做人的态度绝对不能变。读书人没有胸怀天下,那书都是白读了,人家会耻笑我们,读归读,做归做,最后下了一个结论叫伪君子,那就完蛋了。不只对我们厌恶了,我们更怕的是,对圣贤学问都没信心,那我们就变千古罪人了。只看眼前能过好日子,把文化的形象都破坏掉了,这怎么得了!我们这几天读《孝经》,其中有句话一定要读进去,那我们就是名符其实的知识分子了,叫「言思可道,行思可乐」,「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你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对进退,都可以给世间作表率。有了这样的心境,谨慎的态度就出来了。言语不会随便,涉世以慎言为先。

  我们昨天讲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知里面还要包含,「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我们今天考虑不深远,不要乱讲。不要好(音耗)去跟人家谈,谈自己的看法,自己没有很清楚的,不要乱讲。这个是对言语要负责。因为我们可能思惟里面说,「这个没什么关系」,「这个都小事」,「明天再做就好了」。这样的心境,带动的都是没有当下去力行,都是把事情给轻忽了,「明天再做就好了」。我们前几天也跟大家讲到,姜太公先生劝文王,听到的道理没有马上做,不吉祥,叫「宿善……」你们都入定了吗?「宿善不祥」。其实,人之所以这一生不能成圣成贤,两个字害的,「因循」、「苟且」,「明天再说了,这个没什么大不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一个王妃的一言一行,她有没有守信,这是攸关天下的事情。她假如不守信,给全国老百姓什么心理?「哎呀,没关系啦,下次再守就好了」,这个信很可能很快速的在这个风气之下就下降了。所以她时时以考虑到全国人民、她带了什么头为念,她不愿给老百姓不好的影响。这个就很可贵了。

  我们看到,现在的社会跟以前的比,变化很大。社会在变,我们要不要跟着变?这是一个很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思考一下,社会在变,我们也跟着它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会变到哪里去?我们常常听到成语说,不要「随波逐流」,我们跟着它变,会怎么样?结果会怎么样,谁知道?所以一个人要变,要变得愈来愈好,要变得让社会走向正确的方向,首先他要知道不变的原则是什么。他不知道不变的原则,他变到最后一定是随波逐流。我们学贵立志,我们不随波逐流,我们是「圣与贤,可驯致」,人的志气要提起来。我们自己掌握了不变的原则吗?假如还没有,不要轻易动,宁静以致远,先静下来看清楚,可以想得更远。老子讲,「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个是老子的教诲。《左传》告诉我们,「弃常则妖兴」,人背弃了常道,很多家庭、社会的种种乱象都浮现出来了。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太多的理论、太多的说法,我们自己心里假如没有正确的做人做事的准绳,真的是人云亦云,都被影响了。

  大家可以去做一个实验,您遇到一件事,你去问五个人,很可能五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请问大家听谁的?「哪个人我最喜欢就听他的」,这样叫愚痴,叫感情用事,不理智了。其实我们要去问别人问题,很多时候都比较喜欢找那个跟我们想法差不多的。反而那个会批评我们、指正我们的,心脏有点怕受不了,看到他赶快跑。所以人能接受忠言,是有修养的。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却是利于病。我们今天面对种种的说法、看法,首先我们要形成我们的判断力,我们才能吸收正确的价值观。而这个判断力一定来自于智能,可是智能一定从学习当中来,「好学近乎知」。我们昨天提到,好学为什么能跟智慧相近?主要是因为这个学字里面能从格物下手,把烦恼给放下了,烦恼轻,智慧长。这个学不是一直挤进去很多的知识、学识,而没有去内化,没有去力行。只要是挤进去而没有内化、没有改习性的,一定产生傲慢,一个都逃不掉。所以《弟子规》提醒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学习的认知一定要正确,学习是放下的过程,明理以后去放下这些习气,恢复我们本有的明德、本善。

  学习产生智能,跟谁学?要跟圣人学,因为圣人不在了,跟经典学习。所以经典开人的慧眼,没有经典,真的我们对似是而非的道理没办法判断。这个我们侥幸不得。所以我们以后要判断什么事情,把《弟子规》、把《太上感应篇》、把《论语》翻开来,它里面一定有让我们可以判断的标准。因为现在名师很多,名师上一次课要多少钱?说到这里我就很惭愧,因为好多这种名师都是从台湾来的。我在这里代他们向大家道歉,让大家花了不少钱。我们假如了解这些经典,一举其中的一、二句,就可以马上判断他到底有没有学问。比方说,有一个名师上来了,上一次课还要上万,有没有符合师道?(听众答:没有。)有没有符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听众答:没有。)

  师道,以前两个行业最受尊重,医生还有教书。我们看,医生有没有跟人家谈收多少钱?(听众答:很少。)不是很少,没有,他说不出口。为什么?因为他是宅心仁厚,他就是人饥己饥、人病己病的胸怀在行医。很多好的医生,半夜有病苦,他是闻声救苦。所以老百姓觉得他们都念念为人着想,特别的尊重他们。他们不谈利,只谈义。当然,现在很多课程也要有相当的花费,他也要让这些老师,还有他们的整个工作人员都要生活稳定。这个时候收取合理的费用是对的,所以才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是他收得很贵,然后拿着钱,晚上还跑去卡拉OK、跑去酒店,你判断他这个人怎么样?有没有学问?铁定没有学问。还这么放纵欲望,甚至于旁边的女孩还常常换。有这样的名师,收的费用又很高,而且他那些道理真是胡来。什么道理?「多换女人,才有灵感」。现在这种价值观,包含在演艺圈、搞艺术的人,都真的是那种逻辑。他假如在古代,我敢跟大家保证,他会被乱石击死,你相不相信?真的,时代不同了,现在他们能活着,真的是万幸。可是人间的罪他逃得掉,上天的罪他逃不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是《左传》上面写的。

  我们刚刚讲到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这些道理,在演艺圈特别的明显。大家注意再去看看,香港有一些都提倡暴力色情的,很多这一类的人现在都不在了。所以事实上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我们现在人太浮躁了,真正静下心来,统统在我们身边,都看得到。这个是他带了一个不好的头,罪报就很重了。这些收取很高费用,又行为不检点的,罪孽比他们都更重。为什么?因为底下的人称他什么?称他老师。他断了人家的慧命,这个罪比杀人家的命还要重!人死了,他没造什么恶,十八年之后他可能又是一条好汉。可是把人家的思想观念引错了,他可能这一生错误造成万劫不复的后果。这个时候,这个老师就麻烦了,常常阎罗王调他去问话,他到时候就忙碌了。

  所以韩愈先生提醒我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告诉我们,「士志于道」,一个读书人说他志于修道,可是却很难过、很羞耻穿得不够名牌、吃得不够好,这个根本就不用跟他谈修身了,不足以议也,他的心还是重视欲望。所以人不进则退,重视欲望,「给我怎么样怎么样了,我就怎么样怎么样」。我常常听到、遇到一些人,他们就说了,「等我赚到几百万了,我一定支持你做传统文化」,「等我有钱了,我一定来支持你」。告诉大家,经过了六年半,我还没等到一个人回来找我。所以人当下都不能行善了,还能保证六年以后来行善吗?保证不了。而且老祖宗提醒我们,欲似深渊,它是没有底的。所以,追求心灵的提升相当重要。人生就好像读书一样,人生其实什么都带不走。诸位学长,我们哪一样东西带得走?这个身体带不带得走?连身体都带不走,其它都更不用讲了,连最近的都带不走。既然都带不走,那我们每天苦苦在追求什么?人生像读书一样,学习,只有自己智慧的生命(慧命)带得走,智慧带得走,所做的一切善事带得走,所做的一切恶事也带得走。人一想通了,就知道人生应该怎么经营了。他要经营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利益自己,又长久利益子孙的东西,而不是留一些带不走,甚至于留一些会让子孙去争、去夺的东西,那就没智慧了。

  所以「勿以财货杀子孙」,我们台湾很多企业家,留了不少钱,这个企业家还没有埋葬,他的孩子们在做什么?大家看,第一代争财产,到他的孙子怎么样?可能开记者会对骂了。留与儿孙作好样子看,人现在都想不到那儿了,都是争眼前,「这口气我忍不了!」谁能考虑到给后代子孙带个好榜样?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这些企业家在整个社会的名气也是很大,他要不要对这个社会负责?(听众答:要。)他的名气很大,他做错了,这个因果他要负。名符其实,你名不符实了,这个叫造不好的影响。所以《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每一个名背后都有相对应的职责。你有好的名,你要去做好事;你不做好事,你糟蹋这个名,就对不起老百姓了。人有这样的认知,他的位置愈高,愈谨慎。所以《孝经》里面告诉我们,「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他才能够把这个团体带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把它换作现代的说法,叫「保其企业而和其同仁」。经典都可以用在现代的整个社会状况,它的精神绝对不会变。

  刚刚我们跟大家讲到的,人这一生,带得走的是智慧,是所行的善,人这一生学得很好,就升级了,灵性提升。孔子讲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个是在《易经》里面讲到的。我们这个身体,精气为物,有物质(五脏六腑)再加上整个气在运作,这个身体是为我们灵魂所用。可是游魂,这个身体不能用了,怎么办?诸位学长,你骑脚踏车,脚踏车坏了怎么办?(听众答:修理。)就好像人生病了就看医生。修理到最后,实在没办法用了,怎么办?(听众答:换一台。)那你要越换越好还是越换越不好?(听众答:越换越好。)那是人之常情。可是你要越换越好,你要有判断力,假如这个男子想要越换越好,可是他很好色,他一换身体,醒过来,「我的鼻子怎么这么大?」他可能就变猪去了。你越换越好,是你的灵性很高,你才能够越换越好。大家注意看,要换哪有那么容易?我们传统文化说「五福临门」,一个人有财富,一个人健康、长寿、好善(他的心很善良),第五个叫考善终,叫好死,俗话讲「好死好超生」。但是现在问题来了,现在人好不好死?你看,时代变得很快,以前骂人的话,现在已经不是骂人了。

  现在人真的都不得有善终。我有一次到香港遇到一位朋友,他帮我们服务,他开车,刚好早上车子很多,开得很快,他就说到:「我们香港人什么都快,就是死比较慢。有的你看,躺在医院弥留,有的躺五年、十年都有,很辛苦很辛苦。」所以这个五福,最大的福,就是死得很好,甚至是没死。大家看,那个坐着就走了的,你看他死了没有?他是活着去好地方了。所以我们看德育故事里面,很有德行的女人,晚上她的家里人都听到从来没有听过的美妙音乐,结果一看,她走了,没病就坐化了。德育故事里面都有。那音乐从哪里来?从天界来,你们听过没有?(听众答:还没。)时间还没到。听过了也别执着,到处炫耀,你就麻烦了,你有贪着,魔就来了,就来引诱你。好境界,心不罣碍,多好,我们行善又不是因为要听好音乐,行善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人生就是学习,学得好,智慧提升了,灵性往更好的地方去走;假如学得实在是差强人意,就留级;学得太差,降级。大家注意,地球所有的动物有多少,是人类的几倍?所有动物的总数,昆虫、蚂蚁、无尾熊……人类的几倍?太多倍了。所以大家想一想,堕落容不容易?很容易,提升不容易。所以《弟子规》提醒我们,「流俗众,仁者希」。这个人间挺美好,也会容易让人留恋、让人堕落,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孔子提醒我们,人生的几个过程,都有非常重要要对治的习性。「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昨天给大家写错了,就是孔子讲的「足兵、足食、民信之」,这三个治国应该要建立的事情。足兵、足食,有很好的国防,有很好的老百姓的食粮,让他们都生活无忧,吃得饱、穿得暖,还有一个是民信之。当这三个只能留两个,第一个是先把军队去掉,不要让老百姓饿死了。再来是去掉食物,因为自古人都难免一死,可是只要人民对领导、对政府的信心失去了,这个国家就可能很快的毁于一旦,「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所以一个企业团体,纵使现在有很多的财富,只要失去人民的信任,很快就会瓦解。

  我们看孔子这个提醒,少年的时候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这个以男士来讲,中年男人就常常喜欢跟人家比高下,常常嫉妒人家的才华,就会造成团体的对立,在那儿内耗、搞党派,争起来了,对组织的损失非常非常大。历史当中,好多朝代都有党争,就是这么搞出来的。所以人不能有好胜心、争斗心,要有宽容心、欣赏别人优点的心、随喜别人好事的心才好,不然会对组织伤害非常大。以至于跟同业的人造成很严重的竞争,搞得整个领域都乌烟瘴气的,这个不好。为什么?我们同业的争起来之后,整个消费者会瞧不起我们,会对我们没信心。有钱大家赚,何必钱都一定要我赚?其实人就是爱贪、就是爱争斗。我们冷静想一想,真正那个大公司拼命赚钱,他真的幸福了吗?你人生只把钱放在第一位,其它的都没想到,怎么可能幸福?一天二十四小时,工作二十个小时,拼了命,请问他的身体会不会好?请问他的家庭会不会好?都不会。干嘛一定要所有的钱都到我旁边来,我才觉得我这样叫成功呢?钱够用就好了,让每个人都能赚到钱,干嘛要钱都到我身边来?结果真的拿到那么多财富的时候,他的人生已经失衡了,铁定出事的。所以人看不开,该是我们的,迟早是我们的,干嘛去争?争到最后,身体垮了,家庭也毁了。所以这个贪字对我们人生的障碍非常非常大,贪、争,孔子讲得很准。

  最后,「及其老也」,年纪大了,「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老了,患得患失,「我以前当董事长的时候,人家一看到我马上给我倒乌龙茶,现在都没人倒了」,患得患失了。有一个人当官退下来了,每天很郁闷。他身边的人看他这么难过,就想了个办法,差不多过几十分钟,就在他的门口喊:「某某部长来啦!某某县官来啦!某某书记来啦!」然后他就舒服多了。大家讲,他能舒服多久?(听众答:没多久。)人不把执着放下,灵性是一直在往下沉。戒之在得,人老了,应该享清福,应该知足常乐。他假如又在那里比,「哎呀,你看人家娶那个媳妇,嫁妆有多少」,「你看人家那个儿子,一个月收入多少」,他每天就烦恼一大堆事情。我们真正爱我们的父母,他们年纪大了,最重要的,养父母的智慧。智慧怎么来?得放下这些人生的执着、欲求。引领父母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这是大孝,利益的不只是父母这一生,还能利益父母的来生。不然他一直贪着下去,他就很难提升了。我们刚刚讲到的,一个读书人厌恶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代表他的贪欲重,这个就很难修道。我们今天奉养父母,一定要让父母衣食无缺,但是不要增长父母的贪心,这个就有爱而没有智慧了。引老人重视精神生活,这个就对了。不然我们都顺着整个世界的价值观,不断的在追求名利,到头来自己不快乐,家庭也都不快乐,老人也不会快乐的。这个是「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人有时候要看得破,要放下带不走的,努力带得走的。

  刚刚我们一直在思惟,面对现在种种的思想观念,我们要形成判断,得要根据这些恒常不变的人生道理。这个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诸位学长,母亲出去工作,而没有能把家庭照顾好,没把孩子照顾好,请问符不符合仁义礼智信?这个时候你就不能说:「哎呀,现在女人出去工作的都很多,这个正常啦!」不是这个逻辑。大家要注意,这三、五十年,女子统统出来工作了,请问我们的下一代情况怎么样?不好。再下去会怎么样?这个民族文化就整个断根了。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天下的安危,女人太重要了!安危的安字、安全的安字怎么写?这个家,谁在了就安?(听众答:女人。)大家注意,女人在家,安了哪些东西?第一,孩子的人格、孩子的心灵很安,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我每天都不去流连忘返,去打什么电动玩具,我都是先回家,门打开,「妈!」还没看到妈妈,「哦,今天有红豆汤,赶快上去喝」。时时处处都感觉到妈妈的爱。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爱,他不跟人计较的,为什么?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满足,他就希望去给予;一个人觉得内心很匮乏,他就要去控制,他就要去夺。所以人为什么没有安全感?这个根源在家庭没给他足够的爱,源头,病都病在这里。所以今天你看到所有这些行为很偏颇,告诉大家,他没啥病,就是缺爱而已。所以也告诉大家,我也没啥病,就是缺睡觉而已。真的,我五脏六腑都还挺支持我的。所以事情都不复杂,你回到源头才能解决,不然解决不了。你说在那里心理辅导,他一天能接几个电话?接得连耳朵都快坏掉了。假如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这些有问题的人会像雨后春笋继续出来。

  所以大家想一想,我们这三、五十年确实做了一个实验,就是女人出来工作。你们出去不要说我反对女人工作,你们不要出卖我,我从没讲这句话,我现在只是客观分析给你们看。刚刚我们在思考的就是,现在的人就只能感受到现在,感受到下一个月有薪水,就只能感受到这么短。他感受不到孩子的心、孩子的人格、孩子的一生,感觉不到,甚至他感受不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有的女子就不服气了,「我可以工作,我也可以把家庭照顾好!」对,妳行,别人行吗?你看我们讲这句话的时候,只想到谁?自己。可是事实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不行,真的,我自己一个人住的时候,都觉得理一个家挺难的。我只是理家,把家里给弄好而已,我都觉得累得不行了,更何况还要相夫教子。相夫教子是真本事,那个心要很静。妳的孩子第一次说谎,他的眼睛在那里飘浮的时候,妳马上可以知道。「慎于始」,把他导正过来,他一辈子都不会再犯。可是当我们的心很浮躁,没有办法体会到孩子的状态,等到我们发现他会说谎的时候,都已经很难再拉了。

  母亲陪伴孩子,当然不是说父亲不用陪,因为你一个家里面,很重要的两个任务,第一个就是经济的承担,第二个就是照顾家庭、养育后代的重责。大家想一想,是赚钱重要,还是养孩子重要?都很重要,但是较量起来,还是教育孩子重要。为什么?孩子没教好,财富都经不起败家子去花。「成家犹如针挑土」,你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成就这个家庭,积累财富,好像拿着针把沙子一点一点聚起来,这叫成家犹如针挑土,小心谨慎、省东省西的。「败家好似水推沙」,一个家庭的财富要败,就好像浪拍起来,水一下子就把土全部卷掉。我自己亲身听闻到一个例子,不知道跟大家讲过没有?一个企业的创始人之一,一生赚了二十亿台币,二十亿台币最起码也是四亿多人民币,很多了。他七十岁中风,他的儿子跟孙子在一年之内把他的二十亿全部花光,一年。结束了吗?(听众答:没有。)当他的孩子跟孙子把二十亿花光之后,有没有走到他的面前,「爸,我对不起你」,「爷爷,对不起你」,然后在那里磕头磕到流血,是不是这个结局?那个是他爷爷作梦的时候梦到的,事实上不会这么演。所以二十亿花光不是结束,是刚刚开始。他的儿子跟孙子会继续成为赌博的奴隶、欲望的奴隶。

  所以为什么教育摆在第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教学为先」,治国、治家都是如此,我们看,安了孩子的心、安了孩子的人格、安了孩子的健康。现在多少人得中风、癌症,连十八岁、二十岁的都大有人在。从哪里来的?从乱吃来的。现在都不在家吃,都在外面吃,不卫生、油腻,致癌物一大堆。再来,男人都不回家吃饭,在哪儿吃?我不知道。他假如到这些饭店、酒店去吃,会发生哪些事?「英雄难过……」这一句不对,这一句《论语》里面没有,应该叫「男人难过美人关」。很多读圣贤书的人,遇到这些境界他都不一定有把握,更何况现在的男人都没怎么读圣贤书,我们这里的男士除外。都没有这个定力了,你还常常让他在花丛里面转啊转,哪有不晕头转向的道理?所以现在当男人也不容易,诸位女同胞要多体恤一下。现在想当君子的,一想到颜回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看了会让自己起心动念的,不能看,结果一看到女同胞都穿成这个样子,他们走路只有埋着头这么走,连广告都不能看。所以不能再把男人推到这些地方去了,要让他回到最温暖的地方,让他回到可以学传统文化的家、可以享天伦之乐的家。

  大家想一想,看起来是赚到钱了,孩子、家人多花了多少医药费?我们在那儿忙前忙后,又有「妇功」,能力又很强,省了多少家庭的开销?再来,陪孩子读书,养成好习惯了,补习费可以省掉。再来,孩子以后不懂事,创业花了很多的冤枉钱,有没有省掉?有,而且他创业乱搞,你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再来,当孩子人格有问题,得忧郁症要花多少钱?得癌症要花多少钱?以后他交女朋友,结婚了吵吵闹闹,不要说花钱了,你要操多少心?大家算盘打完了没有?当然,大家听完不要太激动,落实传统文化要理智,要循序渐进。妳不要回去桌子一拍,「先生,我不干了!」这样不行。到时候我走在路上,会有一个很壮的男人跑过来,「你是不是蔡某某?」我一看他的状况,好汉不吃眼前亏,「我不是,我是他弟弟」。结果这个男人说:「他只有两个姐姐,没有弟弟。」因为他在家里被疲劳轰炸「幸福人生讲座」,所以对我们家的家事了解得特别清楚。当下他说「他只有两个姐姐」,我说:「对不起,我是他堂弟。」

  所以我们人心要柔软,所有的调整都是循序渐进。而且调整有一个前提,是什么?建立沟通、建立共识,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做什么事愈急,反而适得其反。我们北京有一个企业家,他这一次也在青岛论坛,第三届青岛论坛,也跟大家分享。他的餐厅非常成功,我们都去过,做得是相当的用心。他现在循序渐进,慢慢把它改成素食,而且我们去的时候,他们素食确实做得非常好。他很清楚都有一个过程、步骤,你马上调过来,家人不能接受,员工不能接受,好事之后还是没有结果。所以人心要柔软,要体恤、要循序发展。很多,比如我们一个同事,回去之后就跟她先生讲:「素食好!从今天开始,我不煮肉给你吃了。」这么干就麻烦了,家里就出问题了,所以她来的时候皱着眉头,很难过。今天我们在落实传统文化遇到障碍,不能怪别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不就是我们急于求成,要不就是我们控制的欲望太强,才会造成这些烦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个心境很重要。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标准,我们之后再以这来做一个专题,跟大家再交流。

  我们现在先观照一下,父母都忙在工作上的时候,能体会仁是两个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吗?想到自己,有没有想到自己亲生孩子的需要?他现在最需要什么?其实说实在的,天地很微妙的,道法自然。女子给孩子哺乳,这个是自然。所有的牛奶做得再好,技术再高,现在还做不到母乳的素质。而且那里面含有很多的好菌,可以让一个孩子肠胃非常健康。一个人从小肠胃健康,他就不生病。万病的根源在脾胃,他吸收都不好了,你给他吃得再好有什么用?补品再多也没用。所以能哺乳是最好的。母亲从孩子在胎中到生出来,三年哺乳,共要喝掉母亲差不多一千公斤的血。所以为什么女性老的时候,骨头会里面比较空?都把自己奉献给孩子了。

  我们看义,我们有没有对家庭的义,对下一代的义?还有智慧,想得多远?还有我们对于家人的一个信诺,我们守了多少?但是,其实还是有人很罣碍,就是说,「不出去赚钱不就没钱了吗?」就好像我道理讲了很多,家长都会说:「你讲的很对,不过分数也很重要啦!」我们刚刚讲了这么多教育孩子重要的原则,「你讲的很对啦,不过钱现在就是没有」。大富由天,小富由勤俭。在历史当中绝对没有一句话叫「小富从拼命赚钱」,没这句。其实我们人都很健忘,都只顾眼前在那里思考。我们就看两代人就好了,我们的上一代,父亲一个人赚,还养了五个、七个孩子,省吃俭用,还可以买个房子。他怎么积攒来的?我们现在是夫妻一起赚,只养一个,终生房屋贷款还付不完。差别在哪儿?所以现在有很多思考不一定随他们意。「拼命赚,就有钱」,不尽然,假如不节俭,怎么赚都补不了,欲似深渊。大家注意,一个孩子假如好虚荣,请问,从他的头发到他的脚,要花多少钱?洗一次头发要到美容院,眼镜要戴雷朋的,吃都要吃好的,连刮胡刀都要用飞利浦刮胡刀。穿的衣服、戴的表、穿的鞋子、拿的手机还要半年换一次,还是一年换一次,打手机也要花钱。请问大家,他这一生要多少人民币?赚,够他花吗?而且还不是他在花而已,假如这个太太也很奢侈,那麻烦了,这个先生再怎么会赚也扛不住。所以勤俭才是致富的关键所在。我们看这些古圣先贤留下来的智慧,我们才有办法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才不至于随波逐流。

  我们复习一下。昨天跟大家讲到,有效学习的方法、心态,第一个是解行相应。不要翻书。告诉大家,脑子是愈用愈活,你不用它,它就钝。真的,李炳南老师九十几岁讲课,不用拿稿子。「《诗经》说……《书经》说……」他就是脑子常用,很精明、很清楚。有时候人太有福了,依赖的东西愈多,人的能力愈下降。听说现在打计算机很轻松,打打打,现在连字都不会写了。第二,学贵力行。我们昨天讲到,从《弟子规》看,哪一句最难做,自己先力行。报告大家,我昨天有看两则德育故事,因为我跟大家give me five(击掌约定)。但是记住,不要赶进度,假如觉得这个故事体会得还不够深,重复再看,不要囫囵吞枣。这个是学习,还是深入。真正感觉到这个圣贤人的德行、存心印到我的心上了,再看下一则,这就有味道了。第三,不自欺。我们说的,第一个是时时自知之明,勘验自己的状况。第二,知之为知之,不可以装懂。第三,有过必改。孔子对改过的态度重复提醒,因为改过是提升自己学问最重要的一环。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没有活得糊里胡涂;改正自己的过失,人就提升了,这个叫真修行。孔子也讲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我们昨天建立一个默契,看到孔子讲「已矣乎」、「如之何」,我们神经要绷紧。就是孔老夫子在叹气了,我们不能再做出让他老人家很失望的事情。这一段,孔子后面也是说到,假如人这个样子,我也拿他没办法了。哪些情况?法语,就是经典的教诲,就是别人给我们义正言辞讲的、跟经典相应的这些话,都属于法语之言。我们打开《弟子规》、打开《大学》,这些都是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我们听了、看了,「讲得好!」认同。可是,不是这样就结束了,能够对照自己,赶紧改正不符合经典的这些行为,叫改之为贵。不能只是口头上在那里「太好了!讲的都对」,结果自己习性还是习性,那个就是有口无心。

  巽与之言,有一些是人家的肯定,有一些是人家委婉的劝告。面对人家的肯定,我们要谦退;面对人家委婉的劝告,我们要反省。这个是巽与之言告诉我们的。我们听了挺欢喜的,「没有没有,谢谢你鼓励,谢谢你提醒」,欢喜的接受。可是欢喜完,也没有反思,也没有修正,其实还是糟蹋了别人的鼓励跟提醒了。高兴了却不去反思、修正,觉得这些法语很好,却不去改正自己,其实这个都是修到表面,甚至修到虚伪去了,就很不好。这个是有过必改,很重要。

  再来,不自欺还有一点很重要,是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言行一致。所以师长一开始给我们的一个叮咛,老人家说到:「做到再说,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是骗人。」这个就提醒我们,我们来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是希望利益别人,绝不愿意骗人。但是假如我们不时时观照自己有没有言行一致,就很容易骗人。比方我们都劝人「看开一点,放下啦!」自己看开了没有?自己放下了没有?「别迷惑了!」那我们的迷惑解完了没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我们自己烦恼还揪在那里,怎么帮人家解惑?这个心态,其实在经典当中重复提醒这个重要性。我们看,孔子在《论语》里面谈了好几遍,「古者言之不出」,以前的、古代的人,言语不轻易出来,为什么?他们很羞耻自己说了没做到,「耻躬之不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一本《论语》,这样的心境重复提醒,就告诉我们太重要了。只要我们讲得很高,做得很低,第一个,人的傲慢会起来;第二个,会不知不觉以为自己就是这么高,就很麻烦了。人以为自己高的时候,你要请他下来,容不容易?就很难。所以那个时候师长说学《弟子规》,我们很多同修都说:「我是学《无量寿经》的,我是学大乘佛法的,那个是给小孩子学的。」就麻烦了。「我爬到三楼了。」底下的人说:「下来吧,下来吧,下来打地基吧。」「我在三楼了,还叫我下去。」但是一楼二楼是四根竹竿架的,随时会晃的。所以人贵自知,自己真实的状况是怎么样,老老实实依经典、依师长的提醒去做就对了。

  孔子因材施教,可以在他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当中流露得非常的透彻、精彩。子贡口才最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你把你要讲的话先去做到,这个都是在提醒言行要一致的态度。这个也是针对子贡的情况。所以我们今天有机会跟大众交流传统文化,每一句是提醒我们的,是劝我们自己的。一对照还差很远,战战兢兢,不敢懈怠。师长很疼爱我们,保护我们,提醒我们:「台上的是学生,台下的是老师。」一生,老人家都是这样的心境,「台下的都是在鼓励我,都是我的监学,都是我的老师,给我提出问题」。唯有这样的心境,才能让我们的傲慢不起来。不然我们这个时代的根基都比较浅,得要在心境上不离老人家这些提醒、劝告才好。不然说实在的,傲慢、好名闻利养,太容易了,什么时候上身都不知道。

  我举个例子给大家听。我有一次,因为那个时候两岸还不能直航,我每一次都要经过香港。结果有一次在香港转机要飞合肥,我一边走的时候,就有一个女子一直看我。我发现她看我,我就走得比较快,「是不是来讨债的?」结果走走走,好像不在了,我就坐下来。没多久,她刚好坐在我对面。告诉大家,该来的还是会来,但是你要有定力。我就坐在那里,头低低的。她还是继续看,最后她终于忍不住了,她就站起来,往我的方向一直走。然后我的心脏就「砰砰、砰砰」,我在想她一定认识我,因为在台湾的电视播「幸福人生讲座」已经播了四年多,四年多应该有,从二OO五年开始的。我就在那儿,「她一定认识我」,砰砰砰砰。然后她一看到我就,「你就是那个长庚的医生嘛!」你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的八风动了多少次?无数次。最后她说我是长庚的医生,差点没有昏倒。所以人的名利心,名闻利养心,太无形了,你一不小心,它整个就上来了。所以时时要戒慎恐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集)  2010/5/1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7

  大家早安!我们这几天都在谈到学习的心态,我们也再复习一下前几节课谈到的重要学习心态。第一,解行要相应。其实《弟子规》在「余力学文」当中,一开头就强调了这个重点。「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个没有侥幸的,只要学了不去做,无形当中就会增长傲慢,自己不知道。

  比方有一次,刚好有一位刚学习传统文化的女士,她住在澳洲,师长那时候刚好也在澳洲,她就邀请师长到她开的饭店,能够让她供养一下师长,师长也去了。她就给师父身边负责的人说到她很想亲近师父,这个负责安排的人点点头,「好,没问题」。结果当天师长就坐在她的旁边,安排她就直接坐在师父旁边。还没坐下去,她就说了,「你怎么排这么近?」对方说,「妳不是要亲近吗?」那最近的位置就给她了。就坐下来,坐下来以后,这位女士看到,因为很近,看到师父整个容光焕发,皮肤跟婴儿的皮肤差不多。结果她就忍不住讲了一句话:「师父,你真是天生丽质!」结果我们对面一位同修,都是学好多年的,马上就接话了,「什么天生丽质,是法相庄严!」大家感受感受,当时的气氛怎么样?气氛就很僵。他这句话出来就是在训人,就是拿道理要压人了。我们感觉一下,他说法相庄严不是天生丽质,讲这句话的时候,第一个,能不能感觉到对方的心?不行。能不能感觉到在场所有人当下的尴尬?他不见得感觉得到。所以你看人的感受能力,就因为傲慢,拿着道理去压人,如入无人之境,所有的人都很尴尬,他也不知道。现在怎么办?现在好像整个气氛像在冰库里面,也没有人敢说话了。结果这个时候师父就说了,「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大家哈哈笑,就把这个气氛给化掉了。

  所以,道理都是要求自己,不能去要求别人,会给人难堪的,会给人压力的。甚至于人家一接触,说怎么愈学愈傲慢,都拿着道理压人?就不好了。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是愈把我的贪、我的瞋、我的傲慢把它去除掉,这个才是学问。「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迷失的真诚找回来。真诚被什么障住了?被自私自利给障住了,被虚伪给障住了。把平等找回来,因为被傲慢给障住了;把清净的心找回来,因为贪着、染着了很多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欲望。所以修学的路上是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就是我们背了多少书、看了多少碟,这个是形式。实质是放下了多少欲望,放下了多少执着、分别、习气,这个才是实质的学问跟功夫。所以当下假如我们能感觉到对方的心,人只要能放下自己的执着,能感受对方当下说话的存心,所谓见性不着相,与人交往,见人家的心性、人家的善心,不要执着在言语或者动作上。比方,淳朴的父母拿着家里的、故乡的香蕉、水果、特产,跑到大都市孩子读书的大学去看孩子。你看母亲那种心多么的可贵,多么的真实、真诚。可是那孩子一看到爸爸妈妈,第一个反应是「哎呀,拿这个来干什么!」「哎呀,穿这么土干什么!」有没有看到妈妈的心?没看到了。为什么?「我的面子都被你们给丢光了」。所以人的虚荣时时都会起作用,就感觉不到父母的心,感觉不到朋友的心了。比方说人家送我们东西,我们一看到,第一个念头,「这个东西我又不需要,我太多了」。你看,有「我」的时候,「我的好恶」、「我喜欢不喜欢」,这个念头一起来,根本就感觉不到人家的善心了。

  所以,要诚意正心,得把好恶的心放下才行,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我们看,人有喜欢不喜欢,情绪就上来了,喜欢的就高兴,不喜欢的就生气,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所以这些经句,还得要回到我们的心性去调整、去放下,《大学》这四句话才能真正利益我们。所以当下,其实这位女士说「天生丽质」,我们不要着在她的文字上,从她的角度来看,她已经是把她的词汇里面最好的词拿出来了,因为她又不知道「法相庄严」这四个字。人家都还不知道,你就拿那个去压别人、去要求别人,这个就不妥当了。所以,我们能不能感觉到她是用最高的赞叹了?天生丽质是她最高的赞叹了。所以我们处世不能傲慢,心要柔软,能听到别人的善意、好意才好。这也是一个修学的误区,容易拿着道理去要求别人,就不妥当了。

  在经典当中也曾经提到,有一个老太太,她非常崇敬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是在印度,很多的人都燃着油灯去供养佛陀,有的很有钱,他拿的油灯就特别大、特别豪华,大家都准备供养佛,听佛讲经说法。结果一位女士,她非常的贫穷,她根本身上一文钱都没有,可是她又非常崇敬佛陀,所以她就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然后去要求、请求、哀求这个卖油的老板,可不可以给她一些油。老板心里想,「我现在又不需要这个头发」,可是他看她苦苦哀求,实在很不忍心,动了怜悯心,就给了她一点点油。她就拿了一个破碗,拿了那一点油,就进去要供养佛陀。当她走进去的时候,在场的人看着她,当下起的念头,想到,「这么简陋,这么一点油,还敢拿来供养佛陀」。很多在心上都瞧不起她了。其实我们为什么瞧不起那个老太太?我们还是用表相、外在的物质在衡量别人的高下,其实这个也是我们都用虚荣在看事情。结果,佛陀在讲经的过程当中,刚好提婆达多(佛陀的一个堂弟)就来捣乱,他卷了一阵很强的风(他看到人家供养佛陀,他就嫉妒,很不高兴)。结果这风一吹,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只剩下那个老太太(这位女士)的灯还依然明亮,怎么吹都吹不熄。佛陀就讲,因为这个女子供养是真心,它不会灭的。所以我们得看到人家的存心,不要只是在人家的言语行为当中,我们就去下定论,这是「见未真,勿轻言」。

  我们今天生活在大都市里面,乡下老百姓淳朴,他拿着他自己做的东西给我们吃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体会到他那一分心?还是我们已经全部都用大都市那些物质的标准在衡量这一切?那我们也被污染了。我都感觉到,回到乡下喝那豆浆特别香,那是用心做的东西。在另一个公案也提到(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佛典故事」这个动画片,特别好看,尤其从事教育工作,佛陀是老师),佛陀有一次走在路上,有一些小孩看到了,他们本来在那里玩耍,拿着石头、土壤在那里堆。结果看佛陀来了,佛陀让人一看就生起恭敬心,小朋友就想送佛陀东西,他就马上把这些石头都把它聚集起来,看佛陀来了,就把石头跟沙子倒在佛陀的钵里面。旁边的侍者起一个念头,「搞什么,那钵是装饭的,小朋友搞什么东西!」正要骂人,佛陀马上讲,「今天收到好东西啦!」佛陀就感觉到孩子那分真心,「赶紧拿回去涂在我的墙上」。其实我们收到别人真心的祝福,也要把它贴在墙上,不要忘记。真心的东西要把它放在我们看得到的地方,时时让我们念这个恩,时时让我们不忘别人的鼓励,不要辜负了这些人对我们的爱心、对我们的期望,这就是把这个心放在心上,一辈子都不忘记了。

  刚刚跟大家讲到,解行要相应,这个道理是「严以律己」,拿来要求自己,「宽以待人」,能宽恕别人不知道、不了解,宽恕别人没做到,但是严以律己。包含刚刚讲到的,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更重要的,要把心中分别的心、好恶的心要放下来,才能真正得这句话的利益。再来,学贵力行。从最难处下手,急躁要对治、好色要对治、嫉妒要对治。惩忿,坏脾气要对治,都从最难的地方下手。而且很微妙的就是,人肯真干了,真正去面对自己习气的时候,他才知道修行不容易。他那种深刻的体会,他对人自然就宽恕、包容,他自己都走过来了。我们仍对人还苛刻,显然我们自己还没有在自己的习气当中下功夫。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真正自己走过来了,就体会别人在其中也是相当辛苦,只有想着怎么样协助他们能够度过这些考验,哪有还在批判人家问题的?所以真正对治得了自己习气的人,绝对宽容,他知道那个不容易。假如我们都还没有真正对治习气,看到别人错,批评的心就起来,显然我们误会自己已经调伏得了习气,那就错估自己的程度了。

  所以要不自欺,不能错估自己的境界。我们说勘验,有一句话就提醒我们,「学问深时意气平」。我们学问真的有境界了、到家了,表现出来的是心平气和。其实我们常常会动气,主要的就是强势,主要的就是控制的念头,「你要听我的,我是对的」。控制的念头一起来,人的脾气就容易控制不住了。所以修学首先我们要把控制的念头放下,正己化人,先要求自己,不要想去控制别人。不控制别人,心就柔软。我们勘验自己,跟孔老夫子效法,处事待人,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这个善良包含宽恕别人、善解别人的意思,哪怕人家是恶意,我们都觉得他也是一分善心。人家是恶意,你都理解成善心,三次、五次以后,对方都生惭愧心了,人都有良心的。我们修学,学儒就学孔子,常常以孔子的风范来砥砺自己。「德比于上则知耻」,我们道德都跟孔老夫子比,羞耻心就上来了,德比于上则知耻。再来,我们求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是修学很重要的态度,不知道不能装知道。不知道了,我们主动学习,「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第三个是勇于改过,有过必改,「过则勿惮改」,「宿善不祥」,懂得道理我们马上就去做。第四,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再来,我们不自欺之后就要开始真干。真干,要主动找到改过的方法,要对治自己的习气。当然这个对治就是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实质就是抓根本。我们《大学》开篇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个是很宏大的目标,能够让天下和平、天下的人都觉悟,要从哪里下手?最后是「致知在格物」。从「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到最后,下手处还在格物上。「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烦恼轻了,致知,智慧就增长了,而且烦恼少了,人的良知就往外透出来。大家有没有经验,自己流下忏悔的眼泪,流完以后好像觉得世界变光明了一点,看谁都可爱,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感受?更重要的是要保持,看谁都可爱,隔天又不行了,那你得要找到原因,是我们又起了什么念头,这种感觉才不见了。这些念头往往就是又见人家过了、又有怨了、又有烦恼了,把自己这种真诚又给障住了。所以,实质的用功还在对治习气上面,而且要靠自己。人家给我们方法了,我们就得要自己下功夫。师父领进门,修行要靠我们各人,不能去依赖。我们刚刚说主动,孔子的一句话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都不会去主动的想方法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克服。「天助自助者」,你肯下功夫了,冥冥当中祖先都会保佑;你自暴自弃了,谁都帮不上忙。要主动去突破,主动去克服。

  「天赐之福,先开其慧」,上天要赐福给这个人,而且它是真正的福,先开他的智慧。因为有智慧,你福来了才不会堕落。「天降之罚」,这个人要遭大难了,「先夺其魄」。怎么看一个人是要有福、要开智慧了?惭愧,他每天都能反省,都能找到自己的问题,而且找到以后,是奋发、改过的态度。「皆天开其慧」,这样的心境都是自求多福,而且也会得到冥冥当中的保佑,天开其慧。我们看,觉得惭愧了,奋发图强,然后勇于去改正自己,甚至于是从根本的起心动念去克服。人没有恶念了,他就不可能有恶的言语行为。这个是下功夫了。所以很多修养很好的人都说到,「修学要真干」。什么是真干?不自欺才是真。这个真干,「真」的表现是不自欺,不夹杂邪念,这个才是「真」的表现。什么是「干」的表现?不懈怠,确确实实「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真正干的人不懈怠。还有不自恕,这个自恕就是自我宽恕,得过且过,那就很难提升上去了。我们从这里去观照我们是不是真干。真干的人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宁肯碎骨粉身,都不愿意忘记正念。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有这种态度了,这个是真奋发,真勇于从根本去改正自己了。您看袁了凡先生、俞净意公,他们是读圣贤书读了一辈子,可是命运愈来愈不好,像俞公家里这么糟糕。有没有惭愧?没有。有没有奋发,有没有改过?没有。所以读的书再多,也利益不了自己的人生。但是后来经过点化,他是真正奋发、真正改过。我们看那个奋发的态度,他说「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丝毫的自宽自恕,「永堕地狱」,他奋发改过的心出来了。而且他是真惭愧了,为什么?他发觉自己的问题在「意恶太重」。

  在《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故事,也是提醒我们。卫仲达先生,他那时候也是当官的,刚好有机缘,被叫到阎罗王那里去了。被叫到阎罗王那里去,好不好?(听众答:不好。)好!你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忆才深刻。阎罗王说,「来,把他这一生的善跟恶都拿出来」。结果那个恶等于要装满一间房子了,他就很惊讶。因为他是读书人,他说,「我才四十来岁,怎么会有这么多恶呢?」阎罗老爷的话对我们都很有帮助,「一念不正即是」,一个念头不对了,就是造恶,「不待犯也」,不待你变成恶行恶言,就已经是造恶了。这些经典都是提醒我们,也一定要从意念来修学。后来把他的善拿出来,善才像筷子这么粗的一个卷宗而已。到秤(天平)去称,结果反而这么小的善录重,装满一屋子的恶录轻。他就很惊讶,「给我看一下,那一卷到底里面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是卫仲达先生劝皇帝不要建三山石桥,那个三山石桥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就很惊讶,「我虽然劝了,皇帝没有听我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善力呢?」阎罗王讲,「君之一念,已在万民」,你这一念是为万民着想,「向使听从」,假如皇帝真的接受了,那善就更大。没有实行,但是他这一念已在千千万万的人民,这个力量是很大的。我们前几天说,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考虑什么事情都以天下为重,这样的人后福无穷,念念都是为人着想,而且心胸非常宽广。量大,福就大了,福田是靠我们心去耕。故事听完了,对我们的人生有没有什么影响?有,我们听完真入心了,念头就很谨慎,不能再造业了。再来要造福,扩宽心量,时时起心动念为天下人着想,给天下人一个好的榜样,从我们自己做起。

  这个是天开其慧,一个人智慧要增长了,从他这些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而「悠忽、昏惰、自欺、饰非,皆天夺其魄」。我们常说这个人魂不守舍,这个就是天在夺他的魄了。为什么?因为,比方说一个人常常要找借口,他心神不宁,都在为很多事情担心,因为人要掩盖一件事情,得要用好多理由去搪塞,这个是饰非。甚至于我们饰非已经变成一个不自觉的反应,人家一说我们什么,我们马上解释,马上找借口了,这是饰非。自欺,我们刚刚分析的那些都是自欺的状态。再来,很容易懈怠,这是惰。很容易昏沉,好像悠悠放任,一天过一天,都不是很专心在每一个事物当中,混日子,这个就麻烦了。我们其实写了这一段话,也都是要勘验自己,是往开智慧的路上走,还是慢慢的都往浑浑噩噩去走了。我们肯真下功夫了,就能得到祖宗、圣贤的庇荫。

  接下来,怎么对治这些习气?有格言就提到了,「轻当矫之以重,急当矫之以缓,躁当矫之以静,褊当矫之以宽,暴当矫之以和,粗当矫之以细」。这些是我们可能发生的问题、习气。轻浮怎么来矫正?稳重。我们看,现在的孩子都很轻浮,轻浮的人成不了大事的,稳重才成得了事。所以我们整个传统文化从小就教稳重,我们说「小大人」,走路吃饭都有他的威仪,不浮动。稳重才有定力,处理事情才能不乱;轻浮,就不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心境了,思考事情也是比较短浅。急当矫之以缓,我们比较容易急躁起来,要用缓慢来对治,所以吃饭要缓、走路要缓、说话要缓。诸位学长,有没有感觉到我们这一阵子讲话缓慢多了?尤其你在讲话的时候,假如对方愈听眉头愈皱起来,那就是我们速度太快了,要调整一下,缓和下来。有朋友就讲,「听师长讲经,怎么讲这么慢,我心脏都跳得很快了,都受不了(音瞭)了」。不是师长讲得太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我以前讲话也很快,看我的身材就知道了,人急躁了就吃不胖。可是,因为常常听师长讲经,潜移默化,自己讲话也就慢下来了。急当矫之以缓。

  躁当矫之以静,很容易烦躁,常常提醒自己静下来、静下来,不要乱了阵脚。褊当矫之以宽,这个褊就是心胸太狭隘,要扩宽自己的心量。暴当矫之以和,暴躁要转成太和之气,以大局为重,不要给人难堪,要给人台阶下。粗当矫之以细,粗心,我们慢慢的藉由一些方法,让自己细心一点。比方说,怕东忘西忘,常常身上带一本小册子,随时可以记,就不会忘。「凡出言,信为先」,还得要透过工具才容易做到,有一句话叫做「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有时候多记一下会比较稳当。这个格言也提到我们种种这些习气。不去掉习气,说实在的,我们是根本不改习气,连门(圣贤的门)我们都进不去。所以师长常常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个字一定要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而最核心的,事实上还是意念上的贪瞋痴慢,才会做出损人的事情出来,所以我们要去贪、去瞋、去痴、去慢、去怀疑。这个贪,所谓贪着财、色,好名、好吃、好睡。我不要念完,大家又不敢吃、又不敢睡,这个最重要的还是观察到自己有没有贪着,有没有「不吃不行」。假如不吃不行,嘴巴都在抖了,那就是贪了。你有什么吃什么,边吃,怀着感恩的心,就很好了。这个贪财,其实人假如明理,他就不会去贪财了。该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不是我们的强求不得。而且不是我们的财,我们去贪了,这叫横财。道家讲,横取人财者,就好像喝毒酒要解渴,拿在手上,他的祸就跟着来了;就好像吃腐败的肉,吃下去想要止饥,可是一会儿就死掉了。所以不能贪财。

  卢叔叔送给我一个杯子,叫做戒银杯。你看这个杯子好用,一个银字,包含的范围很多。你看,贪财、贪银子、贪色;再来,贪盈,志得意满、傲慢;贪赢,事事要比人家好、比人家强,这叫好胜。所以有一句格言讲到,步步占先者,走都要走在人家前面的,「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一定有人撞他,看他不顺眼,挤他。所以我们的人生路上遇到一些同仁都尽跟我们较劲,不要怪他,首先要把原因找到,可能我们性格当中就跟人家喜欢逞强斗胜。「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什么事都要争胜利的,一定会遇到人家打击他、折磨他。所以凡事都是感应,我们的心态就感那些境界来。

  说到这个财,师长老人家一生不跟任何人争。「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师长讲到,「此法本无诤」,古圣先贤没教我们争,「诤则失道意」,争的心起来,就与道相违背了。道在哪?在这一颗心上。所以师长都让,走到哪里,只要人家要,都让。愈让福气愈大,师长本来命中无财,自己养活自己都不容易,可是修财布施,有的都布施掉,布施到最后,财富自在。大家知不知道财富自在是什么感觉?不需要钱的时候,很轻松。今天你有一万块人民币,放在口袋里,你轻不轻松?不轻松,还想会不会被人家看到,挺累的。财富自在就是不需要钱的时候,没有负担;需要钱的时候,要多少来多少。痛不痛快?谁可以修得到?每个人依教奉行都能修得到。大家不要又说,那只有师长修得到,这个念头叫妄念,叫分别执着。我们接受圣贤的教诲,要有志气,圣贤的教诲是真理,真理是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印证才叫真理。没有说只能在某些人身上印证,那就不叫真理了。谁依教奉行,谁就可以达到。你看师长在故乡想要建一个教育中心,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侨赖居士就把钱拿出来了,善心感这些善的缘分。所以人明白了,不贪财。

  不知道跟大家讲过没有,有一个县令贪了人家的钱财,谋财害命。一个人死了之后,他的太太继承了财产,可是这个人的弟弟动了歹念,就找这个定远县的狄县令,「我们合作,诬陷这个女子,把她的财物都拿过来」。他们真的这么干了,这个县令拿到了钱财,就回家里去了。结果回去之后没多久,他就生病,长了一个恶疮,紧接着他的儿子跟孙子都开始长。他有五个儿子、七个孙子,后来五个儿子都死了,六个孙子也死了,剩下一个孙子没有立锥之地。横取人财的果报相当恐怖。这个故事在《德育古鉴》里面的「交财类」,大家可以翻一下。

  再来,我们看这个贪色。有一个读书人姓李(一讲到姓李,好像很多人好像不大舒服,因为现在四大姓,李、王、张,还有呢?没有固定说法吧?四大姓,刘,刘好像有点道理,我们知道姓刘的朋友特别多,这几个是大姓,都是几千万,有的都快逼一亿了。因为李氏的祖先是圣人,李耳,老子,还有李世民,唐朝这么大的盛世,所以他后代也很兴旺,我们华人叫唐人,所以他有这么大福也是有原因的)。他去考试,结果到了一个客栈,这个老板就跟他说了,「昨天土地公来跟我讲,今天有一个廪生(这个读书人),他会考上进士,叫我要好好款待他」。这个廪生就很高兴,「我命中可以考上进士」。隔天要去考试了,当天晚上他就起了个念头,「我那个太太长得又不怎么样,我考上进士了,她走出去挺不好看。考上以后,我当官再把她给休掉」。结果他去考试,没考上。你看好色,一念就把福给折了。他就垂头丧气回来了,刚好又在这个旅馆住下来,这个老板就说,「你去考试,我作了个梦,土地公说你起了一个念头,要抛弃糟糠之妻,所以你的功名就被削掉了」。所以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而且经典上还有一句叫「天道祸淫最速」,老天降罪给淫乱的人是最快的,我们看每一次亡朝灭国,都是淫乱占了很大的因素。

  有两个兄弟,双胞胎,几乎同一个时间生出来,跟大家讲过这个故事没有?在《德育古鉴》的「性行类」,最后一则就提到。他们两个几乎同时间生出来,连父母都认不出来,得要穿不同的衣服来认。同一年考上贡生、考上秀才,同一年娶妻,同一年同一个月生子,所有福分几乎都一样。所以亲朋好友说他们两个命完全一样。后来两个兄弟一起进京赶考,刚好隔壁有一个年轻的女子(他们都已经娶妻了),就去找他的哥哥献殷勤。哥哥很有正气,以前的人都懂考功名要积阴德,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就拒绝了这个女子。哥哥心里想,「我长得跟我弟弟这么像」,一定要提醒他的弟弟,就交代他弟弟绝对不可以犯下这样的过失。他弟弟点点头,但是后来还是没有把持好,跟这个女子发生关系了,而且还骗这个女子,说回来之后要娶她。钱债好还,情债难还。欠了情,你看现在社会版,男女发生冲突的、丧命的,几乎每天都有。这个淫为什么这么恐怖?因为它不只毁了对方的名誉,甚至于毁了彼此的家庭。或者是邪淫之后,前几天刚好上网看到,就是有个太太犯淫戒了,居然是跟自己的侄子。结果她的丈夫就怒气冲天,把太太、侄子都杀了,还把太太的父母也杀了,他说「你们没有教好!」杀了以后又自杀,后来没自杀成。所以我们看,真的,老祖宗看得很准,这个淫欲会让很多人一生都遭难,都会蒙羞一辈子,这个不得不慎。

  后来兄弟俩进京赶考,他的弟弟就没考上,哥哥考上了。没考上,他还回去找那个女子,然后还跟她要钱,说,「我进一步还要再考,更进一关」,又把她的钱给骗走了。结果他哥哥真的考上进士,那个女子还以为他考上了,然后等了很久,等不到,郁郁寡欢,临终前还写了一封信寄给他哥哥了。他哥哥拿到了,就知道弟弟做了亏心事。结果他弟弟没多久,自己唯一的儿子就死了,重病而死。他因为太伤心了,哭到双眼失明,没多久也死了。而他的哥哥考上进士以后,家道非常兴盛,后代都很好。我们看,本来同样命运的人,就因为犯了淫戒,整个命运完全不一样。这个是不得不让我们谨慎的。说实在的,常常男人都说色戒太难伏了。当然,现在连女士也要小心,因为刘德华这样的人太多,看太多了,现在也都很崇拜那个。我们有时候看,在飞机场,看到那些女生在等男歌星,也是只能摇头。那个男歌星一出来,「啊!」能叫多大声就叫多大声。还有一个更扯(离谱)的,好像是为了去看刘德华演唱会,跟她爸讲:「爸,你拿钱给我买票。」他爸说:「我没钱。」农民。她说:「爸,你可以去卖肾。」所以你看,人的情欲上来的时候,愚痴到什么程度?为了去看一下刘德华,叫她爸爸卖一颗肾给她去看,愚痴!后来好像刘德华劝她不可以。歌星也要给社会带一个好榜样,孝道重要。

  事实上我们假如了解一个真相,就是所有这些欲望、烦恼,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你把它当真了,它就好像很有力量,你知道它是假的就没了。打一个比喻,就好像小偷爬上你们家的围墙,小偷要进来了,就好像要爬到你的心里面去了,这个时候只要主人警觉到了,桌子一拍,「哼!」那个贼会怎么样?他作贼心虚,你这么桌子一震,「啪!」他就从墙上掉下去了。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大家有没有看过「达摩祖师传」?你看二祖慧可问达摩,「我的心不安」,烦恼,心不安。达摩祖师说,「来,你把心拿来,我帮你安」。(大家把不安的心拿来,我帮大家安。对不起,我的功力不够。)不安的心在哪儿,坏脾气在哪儿?大家把坏脾气拿出来,Let me see(让我看一下),没有,它是假的,剎那在那里变化的。你把它当真的,它就常常来给你捣乱,你知道它是假的,它就没力量了。有一个男子,他的朋友跟他讲,「我把城里面最漂亮的女子帮你安排在哪一个饭店,你赶快过去,今天晚上她陪你」。一下子欲火焚身,以最快的速度,平常不坐出租车,那一天都坐出租车,就赶过去了。你说欲是真的还是假的?那个当下他觉得太真了,挡都挡不了。结果一进房子,把门一打开,他妹妹坐在那里。当下,「妳怎么在这里!」请问,刚刚的欲在哪儿,都快要冲上天的那个欲在哪儿?假的。他马上从欲念转成脾气,自己的妹妹。所以愈能了解到欲是假的,这些欲念是假的,愈能够放下它。「不行,人一定要吃,人一定要这些」,你愈觉得那些欲望是真实的,你就愈难调伏它。

  这个色戒,古来这些有德行的人有几个方式。第一个,看到年龄比你大的女子,当妈妈看,就不会犯邪淫;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当姐妹看;比自己小的,当女儿看。这是第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就是假如这个女子要引诱你,你就把她当毒蛇看,就是马上就把你的家给毁了,把你的命给咬掉,你这个时候警觉性就高了,就不会陷在这个诱惑里面去了。以后看到很漂亮的女孩子给你抛媚眼,你马上想,毒蛇来了,「沙沙」,那个嘴巴「呲……」。(你们的鼓掌是说,我挺可惜的,没有到好莱坞去,是吧?)第三个叫不净观。人为什么会产生淫念?因为对这个身体,女子的身体产生这种贪爱。这个身体有什么好爱的?大家注意看,现在把显微镜拿出来,把我们的身体看一看。我们每天为什么要洗澡?三天不洗澡,搓一搓,药丸都出来了。垢、汗、涕、唾……大家看,一个人三天不刷牙,美不美?这个毛发、爪齿、骨肉、脓血、大小便利,讲白了,我们这个身体是包一层皮而已,就是一个很漂亮的花瓶里面装着大便,这个就是真相。漂不漂亮?里面是大便,所以为什么叫臭皮囊?不只是男人不能贪色,女人也不能贪这个身体。但是这个身体也很可贵,你藉这个身体提升了你的灵性,你成佛作祖,那你这个身体就有价值了。你执着这个身体,贪爱,造一大堆业,那就是愚昧了。这个叫不净观。

  诸位男士,假如我们一想,人都有这些东西,你那个贪爱就不见了。然后你还想,她假如八十岁长什么样子?然后你看人死了,几个小时就开始腐烂,里面都生虫了,你还有什么念头?心如止水。所以不能执着身体,要看女子的美德。这样,太太愈看就愈庄严。大家有没有看?我们有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长者,五、六十岁,你看他坐在那里就有威仪,看着很庄重、很舒服,他有气质。气质才能够让人看一辈子都非常的舒服,尊重他。所以要重德,不能重色,不能只重外貌而已。

  这节课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八集)  2010/5/1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8

  大家早安!我们这几天一起在探讨修学的心态,很重要的,要主动学习,而且还要主动对治自己的习气、自己的不足,要真干。我们不真干,每天悠悠放任,这时光就过去了,所谓「寸金难买寸光阴」。

  《了凡四训》的一段话提醒我们珍惜时光,好好提升自己的德行。《了凡四训》提到,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不知道非、不改了,不进则退。安于自是就是自以为不错了,自以为修得很好,就麻烦了。真正修得好,反而是觉得愈来愈多的问题、愈来愈多的缺点,因为他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更容易发觉自己的问题。所以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了凡先生说到,很多人素质都很好,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为什么会「德不加修、业不加广」?「只为因循二字」,因循苟且,「耽搁一生」。可惜就在这里,耻辱也在这里,「世之可羞可耻」,就是糟蹋了自己、糟蹋了岁月,这个是我们要最感到羞耻的事情。这个因循苟且,我们就要反思,人家说我们问题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当下感激人家的劝,好好去改,让朋友觉得劝我们是很有价值的,我们肯受教。假如我们回人家一句话,「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啦!」更麻烦的,「要你管!」那就更是因循苟且了。别人告诉我们过失,我们感激,而且还要自己发现自己的过失。所以时时要观心,这个心是在觉悟还是迷惑?是在真诚还是在虚伪?是在平等恭敬还是在傲慢?这个我们不能自欺再欺人。修学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就是我们自己放下了多少执着、放下了多少习气,这个是真功夫。

  我们昨天讲到放下贪、放下瞋、放下痴、放下慢、放下疑,这个叫五毒,毒害我们的良心、毒害我们的真心,就是这个造成障碍的。我们了解了就很明确,息灭贪瞋痴慢疑,勤修戒定慧的功夫。我们要改正缺点,所谓先明其道理,明理了,人就肯去奉献,就不会很勉强。比方说知道贪不好,就不贪了。而贪,我们看,老祖宗在造字很有意思,「贪」的人不富有,时时都「贫」穷。因为他觉得不足,他再有钱还是贫穷,因为他不会有知足感,而且多了还继续贪,那真是贫贱,让人瞧不起。所以真正的富贵,我们得要了解,富者,知足的人是富有的,不是有钱的人富有,你看有钱的人都得忧郁症的很多。人为什么会得忧郁症?很根本的一个问题,苦苦哀求物质,哀求好的人事环境。太多的求,求不到,造成他心理上长期的痛苦,最后就发病了。所以富在知足,知足者富。人敬者贵,做出让人家非常尊重、赞叹、认同甚至效法的事情,这个人是贵人。人家一看到他,都对他尊重、佩服。我们看新加坡许哲女士一百一十多岁了,她穿的衣服是T-shirt(T恤衫),而且是从垃圾堆里面捡出来的衣服。现在的人衣服都没坏就丢掉了,为什么?退流行了,他就丢了。这么浪费,请问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下一代不就穿三次就丢了吗?这叫赶流行。所以就有人说了:「你穿那个衣服都退流行了,穿出去会笑死人的!」人要冷静思考,笑死是他笑死,又不是你死,你担心啥?

  所以人现在很可悲,顺着这些虚荣,把自己幸福的心交在别人的手上。人家一讲两句批评你,「穿这多难看!」就难过了,「你好土!」就不舒服了。虚荣作祟,人家一批评,幸福的钥匙全交给别人了,都活在别人的眼光当中。别人的眼光假如是要你成圣成贤还好,要你随波逐流,那你慢慢就变成欲望的奴隶了。所以自己得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这一生是追求灵性的提升,追求对家庭社会实质的贡献,而不是追求虚荣,更不是追求享乐的人生。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得搞清楚了。所以贪者反而是贫穷。贪的人给人家的感觉是贫穷,贪的人是必定以后会贫穷,为什么?我们真正了解财富的真因、福报的真因,在哪里?我们中华民族以农立国,只要曾经在田地上走过,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规律。福报是结果,就好像果实长好了,那得种种子、得培养才能得到。种子在哪里?财富的真因在财布施。在历史当中,范蠡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三聚财,三散财。他做生意有钱了,看到这么多贫穷的人,统统布施掉,又从小生意做起,没多久又变成大富翁,又把这个钱财散掉。历史记载是三聚三散。老祖宗是明白人,所以立这样的人叫财神,他是真正懂得财富的道理。这个历史典故让我们知道散财。而我们对于很多事理,不要只停留在听了这个故事,就是范蠡三聚三散,就只有这个印象而已。要用心去感悟看不到的部分,你的收获就更大了。什么是看不到的部分?人心是看不到的部分。

  大家想一想,当范蠡第一次把钱财都散出去,钱没了,真的没了吗?在哪里?在所有老百姓的心中。所以《大学》讲财散民聚。人现在都只看眼前,只看摸得着的,他感受不到人心,被他自己的控制欲望、贪欲遮住了他的真心跟体恤别人苦的心了,叫欲令智迷,欲望把他给障住了。真有,在民国初年,在上海有一个很有钱的人姓周,他开钱庄,就是现在所谓连锁银行的老板。清朝末年发生一次很严重的水灾,很多人都快要饿死了,他一个分公司的掌柜捐了五百两赈灾,被他骂得要死,「拜托,我致富的方法就是,只要进到我口袋里,再要把它挖到,那太难了。我就是这么有钱的,你还乱给我捐款!」结果后来到了民国,他的财富是三千万大元。诸位学长,三千万大元换作现在,差不多是多少?应该是用亿来算了,富可敌国。这么有钱,一毛不拔。他把这三千万大元分给了他十个子孙,一个人分三百万大元,却在几十年当中,他十个子弟全部钱都败光,还有沦到乞丐的地步。这个是曾国藩先生的外孙聂云台先生,他在上海住了很长的时间,上海是繁华之地,亲眼看到大起大落的人太多了,他把它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书,叫《保富法》,怎么真正保住财富。积财伤道,他的良心泯灭了,他见死不救、见义不为,哪有不损德的道理?一损德,他福就折了,所以贪慢慢感来的就是贫穷的结果。所以周氏这么有钱的人,最后子孙沦为乞丐,不就是很明确的一个证明了吗?

  昨天也跟大家谈到取非义之财的人,这个也在我们《德育古鉴》,抢了非义之财,五个儿子、六个孙子全部都犯同样的病死了,只剩下一个孙子,没有立锥之地。所以人明理了,绝不干贪的事,绝不干犯法的事情,绝不干抢老百姓、抢人民钱的事情。我们看,刚刚跟大家强调的,要看到人心。范蠡先生散财出去了,所有的人都感激他,他那个磁场很和谐,他纵使卖个绿豆汤都会变有钱人。为什么?每个人再远都要走来喝他的绿豆汤,「老爷在那做,我们一定要去支持他,我们在最辛苦的时候就是他照顾了我们,不然我们哪有今天!」他得到的是无形的人和,那是没有办法计算的。所以他做什么事业,这个人和就来帮他,他就发财了。他开什么店,很多爸爸都把孩子送到他的公司去,「跟着这个老板准没错!」这个是看不到的力量。相反的,今天这个有钱人都不帮助别人,别人这么苦难,他视而不见,人家是很不能认同他,「就有几个臭钱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突然他们家失火了,当下旁边的人说,「苍天有眼,烧得好!」但是,假如是广施恩德的人,家里突然冒了点火苗,邻里乡党大家百米赛跑冲过来,「是我先扑灭的!」人家很高兴,有回报的机会了。

  我们今天了解到财的真因,就不去贪求,懂得布施了。福田心耕,恩田、悲田、敬田。恩,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古圣先贤的恩德,报一切人对我们付出的恩德。时时满怀感恩的人,他一定有大福,包含他身体的结晶一定很漂亮,他的念头都是感恩。所以日本江本胜博士说,研究了这么多年,结晶最漂亮的就是「爱」与「感恩」。其实爱就是悲,慈悲、爱人。感恩就是自爱,让自己时时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把这颗良心一生都保持。而且感恩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为什么?知恩的人时时想着要报恩,报四重恩,他就不会懈怠了。爱与感恩,是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而且感恩的人就是珍惜别人对他的爱,他不糟蹋。所以爱与被爱,宇宙其实核心就是一个爱字。这个是恩田、悲田。敬田,恭敬一切的人,包含我们负责的事情,「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样的人都很有福。忠心,恭敬心。这个是我们现在从贪财讲起,只要明白这些道理,就不会患得患失,不可能会有投机取巧甚至于铤而走险的做法,就不可能了。

  再来,我们昨天跟大家还有提到财、色、名、食、睡。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夫妻的结合是道义的结合,我们说是孝道的落实,「上以祀宗庙,下以继后世」。大家冷静回顾我们成长过程几十年,什么时候才听到「夫妻的结合是孝道,是上以祀宗庙,下以继后世」,什么时候才听到,现在吗?我一次刚好参加大专营,在台湾,讲完的时候,大学生跑来,「结婚还是道义,我这辈子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是大学生亲口讲的。还有,我们在上面讲,那个大学生在底下一直哭,我想我到底是讲了哪句话得罪他了,他怎么一直哭?下了台我问他一下,他说:「怎么没有人给我讲这些道理?我一听到,我不知道造多少孽了!」他惭愧了,不简单。孩子还是很单纯、很受教的,他也不愿意这样,因为没人告诉他是非善恶,他很忏悔。这个叫「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没有经典,人根本不知道是非善恶的标准在哪里。他们的感觉,男女关系就是什么?就是「西雅图夜未眠」,就是「Oh,my love」那种,先入为主,我也是被这个误了很多年。人在该专注提升、专注读书的时候,统统脑子里都在想那些儿女私情,这不知道误了多少岁月!

  所以,人的这一生明理,这一生有正确效法的方向目标、效法的人,很重要。我记得我念初中的时候,我的桌子前面,我的正对面墙壁上贴了一个偶像的照片,叫席维思.史特朗。你们不认识吗?就是「第一滴血」,拿着一支冲锋枪,比谁酷,然后就「哒哒哒哒」,那个叫英雄。胡来!你「哒哒哒哒」,那个倒下去的人,他有父母,他有妻儿,开什么玩笑!哪有说把人都杀死了,他就是Hero(英雄)?所以我们这个时代逞强斗狠,暴力色情都污染了我们,我们都不知道。太多的电影都误导,让人觉得男女就是欲望的满足,就是你侬我侬(情意缠绵),就在那岁月耗掉了。请问大家,那个你侬我侬的人最后真幸福了吗?(听众答:没有。)这是我们理智的男人,掌声鼓励。真的,这么你侬我侬,大家要了解,玩物丧志,玩人丧德。你看拍那个片子,那段时间谈恋爱,天上还飘着花。那个时候的人只要贪爱到那种程度,就是无父无母、无国无家,什么都没想到,如入无人之境,这个生命当中only one(只有你)。一个人爱人只有only one,那叫爱吗?那叫欲、控制。所以为什么结完婚之后感情就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就觉得另一半「没有像以前这样对我了」。你看,都是形成贪心、形成欲望,这样的人生怎么会提升?而且说实在的,讲这个实在有点不容易,又要讲得让大家能接受,又不要得罪大家。真的,西方那些片子好像让我们感觉爱情就是一切了,那是错误的,那是欲望。

  一个男人能孝父母,对家庭有道义,他才有真情真爱。那个每天守着你,跟你卿卿我我,在纵欲的,他是欲望很重。改天他遇到另外一个更漂亮的人,他可能就移情别恋了。所以大家看,现在谈恋爱谈得死去活来,可是现在离婚率愈来愈高,就代表人在两性关系当中都是一种欲望。欲望哪有满足得了?一不满足,移情别恋就出来了。所以一定要回到夫妻男女是情义的结合、道义的结合。而且我们昨天也提到,「天道祸淫最速」,淫欲感来的恶报最大。而且欲望,人要马上无欲不大可能,所以儒家教「窒欲」,节制欲望,不要放纵,能让它愈来愈淡,身心轻安,愈来愈自在。诸位学长,假如我们觉得什么东西吃不到,我嘴巴都发抖。你说这个人快乐吗,快不快乐?你一看到他吃下去,「啊、啊」,笑得这么灿烂,就好像昨天吃榴莲,大家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07:53 , Processed in 0.14660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