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93|回复: 0

[大德开示] 转帖:南怀瑾老师:世界上的人有太多已被淘汰了,青年人要铭记这句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4 19: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告诉大家这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比这个更升平的时期。但不能说二十多年来是太平哦!只是由乱世改变到达不乱,变成升平社会而已。如果认为现在太平了,在中国文化的架构上说,还是差一大截的。你们年轻同学们不知道,这样二十多年的升平,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你们太幸运了,教育也普及了,都读到大专以上,可是你说我高兴吗?我的心情还是这两首诗上所表达的,“忧患千千结,山河寸寸心”。



开放以后你看到了平安,但更危险,因为国家的教育方向、宗旨、目标同个人教育方案都没有。你们只晓得开放发展,拼命搞建筑发财,每人都活得很高兴。但是要注意孟子的两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中国文化。孟子说,国家、个人、社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才能使国家民族兴盛健康起来;如果大家放松了,只向钱看,光搞享受,结果就很可怕。孟子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是看到这两句话。



我在美国时批评他们,我说你们快要完了,不到五十年你们就结束了。我这个预言在台湾讲过,现在看来我也替美国悲哀,他们也很可怜,他们西方的文化向科学科技方面发展,科技也是一种文化,但是精神文明的境界没有。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



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个公司也好,一个家庭也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如果无“法家”,法律不上轨道,法治不上轨道。无“拂士”,是没有人讲难听、批评你的话。一个领导人,没有人给你讲不同的意见的话,就危险了;讲话批评或纠正领导人的,叫做“拂士”。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家庭,没有“法家”不行的。“法家”除了懂得司法以外,另外一个法家是什么?像诸葛亮,是刘备的法家,给他出主意的,有方法的,所以也叫“法家”。我们有会写字的人,譬如写给朋友,某某法家正之,就是这两个字。意思是,你的字比我写得好,请你纠正我。这个法家,不是司法的法了,指内行人,善于用智慧。



一个国家,一个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来没有人挡在前面,那是危险的。换句话说,你公司生意做得很好,非常骄傲、得意,年年赚钱,事事如意,没有打击,那你就开始有问题了。个人也好,社会也好,团体也好,国家也好,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啊。所以,叫你有忧患意识,一个人要活着,想创业成功,在痛苦中会成长,得意了就死亡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是孟子的话。



《南怀瑾讲演录》

------------



左丘明的《国语》一书中,有一篇敬姜论劳逸,叙述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对儿子的一番教训,政治思想非常高。她说人必须要接受劳苦的磨练:“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一个人环境好,什么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堕落。民族、国家也是这样。所谓“忧患兴邦”,艰难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来的。

所以古代许多懂得为政的人,都善于运用“劳之”的原则,使得官吏、百姓没有机会耽于逸乐。“劳”包括了勤劳、劳动、运动许多意义。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人在辛劳困苦的时候,对人生的体会较多,良善的心性容易发挥出来。不过这是好的一面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有把这个原则反用了的,就是不使人太过安逸,尽量使他劳苦,永远不能安逸下来,没有机会思想,也不敢思想,这就是用反的一面。



我们翻开历史一看,每一代在开创的时候,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子孙的手里,就慢慢不行了。政治安定、经济富庶、社会繁荣之后,逸乐就来了,这就开始走向衰败了。


一般家庭也是如此,祖父那一辈,天寒地冻时尚且赤了双脚,鼻尖冻得红红的,手执锄头,在田里一锄一锄地翻土松泥,准备春来播种。到了他的儿子这一代,虽然由种田的父亲培育上了大学,但亲眼看见父亲辛勤劳苦,也许自己也下田帮过一些小忙,还知道赚钱的艰辛,所以生活朴实,也努力振兴农业,继续置产。



可是到了孙子的一代,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已不知祖辈、父辈的辛劳艰苦,于是“般乐怠敖”的毛病都出来了。到他的下一代,不但汽车要最时髦的,还要年年换新,吃喝嫖赌样样都来,于是就走向了衰败。也许传到第五、六代,差不多又要顶着寒风冷雨,佝偻着在田地里挥锄头、踩泥巴了。人世间之事,总是这样反复轮回。
  
这都是人类的一种惰性,家庭、社会、国家政治,都在这一惰性下循环起伏,交替兴衰。所以孟子说“忧患兴邦,安逸亡身”,又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没有困难,就容易死亡了。家庭、个人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于是孟子下了一个定论,也在人生哲学上给后世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个人、家庭、国家、世界的灾“祸”,未必是神力所降;至于“福”,也不是上天所赐,都是自己造成的。由此看来,有人会说孟子不信神,不信上帝,不信菩萨。孟子究竟信什么?他是有神论或无神论,我们暂且不论,但是孟子这句话正是世界上任何宗教所奉行的最高宗教哲学。你信上帝而不做善事,上帝也拿你没办法,上帝与你接不上线的;信佛的,就姑且算是唯心吧,但明明说心即是佛,此心不正、不善,求菩萨也是枉然。
  
撇开宗教不谈,福与祸,不是外来的,的确都是自己求来的,求福则是福,求祸则得祸。行仁则是求福,不仁则会招祸,这是孟子此处的看法,也是今古不移的定论。



《论语别裁》《孟子与公孙丑》

------------



我们读了这一段书,就深切感到世界上的人,有太多已被淘汰了。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其中之一临到身上时,不能“动心忍性”,经不起磨练,没有坚强的意志站起来,而自杀的,精神分裂的,消沉的,都下去了。千千万万的人,能够成功的,能够创造划时代事业的,没有几个。



多难兴邦,忧患兴家,贫苦家庭的子弟,大部分都有出息,几十年来,就看到这样的人发大财,也看到不少有钱人家子弟的失败。所以为人父母的,对孩子不可太优容骄宠,该给他们多些磨练,否则是害了孩子。



孟子最后讲一句话:“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不管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离不开这个原则。人越在艰难困苦中,越有希望,会奋斗,能站起来。尤其青年们,环境越舒服,生活越优裕,前途越有限,越暗淡。所以有大学刚毕业的同学来问我,他将来的前途如何,我告诉他,前途有限,后患无穷。因为他们几十年来,太舒服太安乐了,连天有多高,历史有多长,钞票是什么纸印的,都不知道,还不满意这里,不满意那里,这里埋怨,那里生气。这样的修养,这样的见解,这样的学识,那还不构成前途有限,后患无穷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4-3 10:22 , Processed in 0.26905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