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41|回复: 0

[大德开示] 转帖:执着行善也是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3 22: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若无尽忘照,则万累都捐

若任运寂知,则众行圆起

... ...



前面那一段是以「破」的方法让我们去认知,这一段是用「立」的方法来说明。「无心忘照」告诉我们修行不要太用心,忘是不刻意,忘照是自然现前。「万累都捐」指种种累赘统统捐掉了,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会执着在某一点修,那是不能成就的。



常告诉各位当执着生起时,正见已消失。不管你执着的是什么,正见一定消失,包括佛法。若执着行善也一样,行善是自然的,不是执着的,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行善的意义?在生命体里什么叫做善?为什么不能行恶?什么叫恶?这个基本定义要有所认知。



 所谓善是你做了以后,对于你的生命能量,它有「十」(正)的作用、增加的作用。恶就是无法增加你的生命能量,乃至于消耗你的生命能量。也许你会说自己在行善,那么自己的生命能量就会增加,如此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执着呢?因为当你执着时你的生命能量就消耗了。执着于行善本身就是恶,行善本身会增加你的生命能量,可是行善是不能执着的。



执着于行善本身还是恶,要行善则是有机会行善就去做,那是随缘的不是故意要做的,差别就在行善是不能执着的;换句话说,只要你不执着,随缘都可以消旧业。



这一句话有很深的道理,你那个要故意去做的「意念」,可能就是前辈子所造的业。当我意念要去做,我告诉自己不要做,我要随缘,这时候前辈子所带来意念的业,就在这个地方被消掉了。意念起就是执着的动机,而随缘没有执着的动机,所以说修行我们都是莫名其妙的修,各位自己去观照内心,这样子的自在没有那个意念就叫无心,因为意念不起就不执着,所以无心就是不执着。



忘照不是忘记照,灯光、智慧没关掉,而是继续在照,但并不是刻意的去照。各位若与人有过约会等过人的话就知道,随着约定时间的将近、到来、过去,过往的行人由清楚而渐模糊,直至现而未见,到最后心焦如焚总觉得前面那个就好像是我要找的人,我得仔细看一下,其实那个人根本就没出现。



若自己是迟到的人,则赶着赴约定地点,走起路来像飞弹一样,其他从旁经过的路人都像影子一般,那是有照有心啊!「看」已变成有照。当你今天没事时,悠闲的走在街上看看众生相,每一个过路人你都会看得很清楚-忘照。当你锁定一个目标时,所有的过路人你都是视而未见-有照,这就是忘照与有照的差别,分别心实在是非常的强烈。



所以能达到不执着、不刻意的时候,则万累都捐,那些操劳全部可以丢掉了,以上例子各位去体会看看,内心的执着是不是一种累赘?当无心忘照的时候,累赘就统统丢掉了,今天我们在修行,但我们是有心明照,我们背负重要的使命,我一定要做什么……,所以修了老半天成了怪物一般不正常的情形,这就是弄错了。



「若任运寂知」。任运就是自在如行云流水,寂知是寂静。知与智有少许差别,智是名词,知是动词,在寂静当中本体现前,所知道的知不是认知,知是一种能力,是认知的能力,但没有起认知的作用。



在寂知本身来讲,「寂」是本体的能力、智慧观照的能力,在任运自在的时候,那本体观照的能力现前,在现前的时候众行圆起,众行圆起就是我们所要行的统统圆满。各位若能真正掌握核心,确实有所认知,这时候怎么做怎么对,这叫「众行圆起」。



若是不知道为什么,则怎么做怎么错,自己却还一点也不知道,还自认依教奉行做得很好。其实你只是从名字相、文字上来执着而已,这在佛法的本体来讲毫无意义,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修行人应当要如何自在、悠游于菩提道上。



菩提道并不离开我们的生活,你的心要如何用在道上?而用在道上的时候,自己要能够掌握住,从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导进来,这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确实是在菩提海里,你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无有一事、无有一法不是真理。若不是这样子的话,你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没有一个好人,我们自己更是非常的孤独。



学佛若有很多标准订下来,人家和你相处时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这时候你就没有在菩提道上,而是在条木上。既是在条木上就容易造成虚伪,因为真法无法修,只好在形相上去让人家认为你在修行。



而真正的修行人并不在形相上取得人家的认可,因为修行是为自己修的,自己要怎么进入那个状况,就必须掌握菩提道上的方向,自己若能掌握到方向的话,就可以不在乎别人,若是不能掌握到方向的话,问题就来了,你一定会在事相上去跟人家认同。



当你在事相上跟人家认同的时候,你在本质上就已经丧失了,那你要去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期望各位自己掌握好怎么进入菩提道,在整个进入菩提道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在、悠游。



怎样把日常生活当中的一切都转化过来,使它成为我们觉悟的领域,若能这样子做的话,则整个社会生活会像在菩提海里一样,这时你会发现娑婆世界已经变成了极乐世界,你已转变成功。当你不是这样转变的时候,即使是极乐世界,也会被你转成娑婆世界。因为你没有趋向于觉悟,反而会把觉悟的境界转变成娑婆世界,觉悟的境界是清净的,娑婆世界是污浊的。



好多人他本来生活的环境非常的好,到最后为什么会弄得很糟呢?这就是转极乐为娑婆,好的生活没掌握到,却反而弄成不好的生活环境,这是一种类举法。我们既然在修学,既然进入佛门中,应该进入真的境界,要把妄的转过来,体妄即真。



可惜一般人进入真的境界却不会用,反而舍妄求真,为了舍妄,于是整个烦恼都起来了,这就是会修与不会修之间的差别,关键差别不大,只在于自己能不能够转,你要是抓住根本核心,怎么做都对,否则怎么做都不对。

——文节选自海云继梦法师《解心-心要法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7 02:07 , Processed in 0.31636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