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32|回复: 18

净公上人达拉斯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8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达拉斯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阿弥陀经要解  (第一集)   1993/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01-007-0001

  诸位同修,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我们的主修课程。这个课程我们分做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我们介绍《弥陀经》的大意;第二,我们再讲《弥陀经要解》;第三个部分,我们来研究《弥陀经疏钞演义》,那是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份讲义是我到美国来以后写的,在洛杉矶、旧金山都曾经讲过。同修们对于这种讲法是很欢迎,因为用的时间不多,把《弥陀经》的精华都提出来了。可以说对于将来研究经,以及修学念佛法门,能够提起很高的兴趣。

  第一讲,首先要说的是「认识佛法」。学佛,什么是佛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将佛法误解、曲解了,换句话说,我们从学佛起头就错了,那要谈到成就,当然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首先要来讨论什么是佛法。佛法的定义,佛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法是人生、宇宙一切物相、理事的总代名词。这个我们在星期天,《佛学概要十四讲》第一讲里面详细的来讨论。智是体,觉是用,有体有用,它作用的对象就是一切万法。佛是能觉,一切法是所觉,从这个简单的定义上来看,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到,法是大而虚空,小而微尘,真是无量无边,智、觉当然也就无量无边了。所以佛门里面常说,「佛法无边」,是真正的无边际。这里面我们要注意到的,能觉与所觉是一,能所不二,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为什么能与所是一不是二?这是个很深的问题,将来我们慢慢的会研究到。

  其次我们要讲「佛法所求」,你学佛求的是什么?善财童子在华严会上所表现的,也就是他所告诉我们的,佛法所追求的是无上的智慧。梵文名字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菩提」翻作觉。这个名词,我们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看到的,一定要晓得它的意思。我们先从正觉讲起,正觉拣别无觉,我们凡夫不觉。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我们样样也觉悟,怎么说不觉?尤其是世间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他们对于宇宙人生也有相当的觉悟,也有高度的智慧。但是在佛法里面认为他们那个觉心不正,不能叫正觉,他也有觉,但是不是正觉。怎样才叫做正觉?在佛教的定义里面,必须断了烦恼,破了我执,那个觉才叫做正觉。那我们想想,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的确他还有烦恼,譬如宗教家常说,「信我者得救」,不信我的就不得救了,这就是烦恼,心不平等。所以,他的觉不能称之为正觉。

  正觉一定要破我执,断见思烦恼。什么叫见思烦恼?后面我们会讨论到。在佛门里面,像小乘阿罗汉就达到这个境界了;阿罗汉以前,还不能称之为正觉,所以正觉是第一个阶段。在念佛法门里面,正觉就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是正觉,他是用执持名号这个方法成就正觉。所以事一心等于小乘的阿罗汉,等于大乘圆教第七信位的菩萨。再向上去就叫正等正觉,这个地位比前面要高了,正等正觉就是三藐三菩提,小乘里头没有,小乘只有正觉,没有正等正觉。等,等什么?等于佛,他的觉等于佛。小乘虽然是觉,还跟佛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无明没破,没有见本性,正等正觉是破了无明,见了本性了。所以,必需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个时候才叫做正等正觉。正等正觉从圆教的初住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一共有四十一个位次,在《华严经》称之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通常在课诵本念到的菩萨摩诃萨,摩诃萨就是正等正觉,菩萨是正觉,正等正觉是摩诃萨,是大菩萨。

  从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明了,唯有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再没有比他更高的,佛称无上正等正觉。可是佛又有很多种,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天台讲四教,就有四种不同的佛,有藏教的佛、有通教的佛、有别教的佛、有圆教的佛。所以说成佛,成的是什么佛?藏教、通教、别教的佛,全都是正等正觉,只有圆教的佛才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诸位要记住,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个人,圆教佛。明白这桩事情,诸位要是再读《华严经》,你就会大大的觉悟了。如果要成藏教的佛、成通教的佛、成别教的佛,不一定要往生西方,十方世界哪个地方都能够修成佛。如果要成圆教的佛,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不了。

  怎么晓得?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最后一章里面所讲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才明了,成圆教的佛一定在西方,成别教以下的佛,那不一定,由此可以见到西方净土的殊胜。所以无论是显宗,无论是密宗,没有不崇尚西方净土的,没有不念阿弥陀佛的,这个经、这个法门是直截了当教我们往生西方。所以这个经在一切法门里面,的的确确是第一法门,的的确确是第一经,一切经中第一经。这是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的,成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随普贤菩萨皈依净土,从这个地方看出来了。

  这句话是梵文音译,翻成中国的意思,如果以现代话来讲,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觉了宇宙人生实相。实相就是真相,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通达,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学佛人所求的,这是我们的大目标,决定不能搞错。我们往生西方去干什么?去完成无上正等正觉。目标要是错了,现在是末法时期,佛在楞严会上说得很清楚,「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很容易我们把路走错了,如果我们有了正确的目标、方向,我们就不怕了。邪与正在面前,立刻就有智慧能够辨别,什么是邪,什么是正,不会受这些魔王外道的欺骗。魔外,特别是搞神通、变把戏来骗人,我们学佛的人,不学神通,也不学把戏,我们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所求的明白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求?这里就讲修行了,所以底下讲佛法之所修。佛法所修,在《华严经》里面,善财提出来两个问题,一个是「菩萨道」,一个是「菩萨行」。你看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一定先说,我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已经发这个心,想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但是不知道如何修菩萨道,如何学菩萨行。什么叫道?道是心,存心叫做道;行是造作,就是我们的生活行为。菩萨是觉,菩萨道就是觉心,我的心在一切境界里头觉而不迷,这就是菩萨心,就叫菩萨道。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决定没有错误,与觉性决定是相应的,这种行为就叫做菩萨行。善财五十三参他所修的就是修菩萨道与菩萨行,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怎么个修法?给诸位说,这就是三皈依了。过去跟诸位讨论过《六祖坛经》,《六祖坛经》在第五章里面所讲的「传香忏悔」就是讲修行。在修行里面,他特别提出来「三皈依」,而且讲三皈依讲得非常透彻,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老人家不说皈依佛、法、僧。为什么?怕我们迷了,怕我们一听说皈依佛,你就想到别的佛去,想到释迦牟尼佛,想到佛菩萨的偶像,想到这个形像。三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的意思,佛是大智大觉,所以见到佛像就要想到我们自性的大智大觉,这才叫真正皈依。见到佛,佛是觉而不迷,我们也跟佛一样,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觉,不能迷,这叫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见,换句话说,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决定没有错误,决定没有过失,这叫正知正见。正而不邪,拣别不是邪知见,邪知见就是错误知见,我们要皈依正知正见。僧代表清净,不管那个出家人他清不清净,我们不管他,我们一看到出家人,就想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谁六根清净?不是那个出家人六根清净,我自己要六根清净。没有这个出家人,没有人提醒我,一看到这个出家人,马上就提醒自己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三皈依。

  所以三皈依,诸位要记住,是从迷惑颠倒,皈是回过头来,回过头来依靠觉悟,依靠智慧。迷就是感情,觉就是理智,从迷情那里回过头来,依理智,这叫皈依佛。从邪知见里头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从染污回过头来,皈依到清净,依清净,这叫皈依僧。我们要问,什么叫染污?我们见色闻声,心里面起了贪爱,这是染污。因为你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清净心里面起了爱欲,被爱欲染污;起了瞋恨,被瞋恨染污;起了怀疑,被怀疑染污。换句话说,染污就是贪、瞋、痴、慢、疑,被这个东西染污了,你的心不清净了。所以你要觉悟,心才一动就被染污,赶快回过头来依清净,净而不染,这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

  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底下说了「显密诸宗,无量法门」,那都是修行的方便,都是属于手段,就是修觉正净。所以,不管是哪个宗派,不管是哪个法门,不管是显宗、是密宗,他修的什么?他决定是修的觉正净;如果不是修的觉正净,他这个法就不是真正佛法,真正佛法决定修觉正净。所以佛门讲「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法门平等,无二无别」,就是这个道理,只是手段、方法不一样。我们在《华严》看到「五十三参」,每位善知识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章」也是各个第一,没有第二的。为什么是第一?因为他的方法都能够达到觉正净,都能够圆满觉正净。凡是修觉正净,就叫修菩萨行;觉正净圆满了,就叫成佛,这个意思我们不能够不懂。

  佛法的修学有什么用处?如果佛法修学没用处,我们何必学它?学了马上就有用。所以,底下我们再讲「佛法德用」。这个德与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就是你修学了,你能够得到什么?你所得的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用处?所得的就是大觉,它的作用就是大慈大悲。大慈是「利乐有情众生」,利是利益,乐是快乐,能够叫一切众生得利益,叫一切众生得快乐,所谓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这是它的作用。第二就讲大悲,就是悲心拔苦,要怎样才能真正叫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必需要「教化众生」,教是教导,化是变化,我们古人读书,说读书在变化气质。佛法里面用这个化字用得最多,化就是成就,你教他,他就变化;所谓变凡为圣,变迷为悟,这就变化了,这种教学才能够收到成果。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佛教是教学、是教育,佛教给我们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我们的苦佛菩萨能够帮我们拔掉,我们的乐佛菩萨能够给我们,我们想想,佛菩萨都大慈大悲,何必要我们自己修行?不要修了!我们相信他,他给快乐给我们,我们不相信他,他也给快乐给我们,这才叫大慈大悲。如果说我们信了他,他就叫我们快乐,不信他,他就给我们痛苦,这不叫大慈大悲。说老实话,佛菩萨没有能力,你有苦,佛菩萨救不了你,佛菩萨有乐,也不能给你。我们常在经上看到,「菩萨拔苦与乐」,他怎么个拔法?怎么个与法?教你!把这些道理讲给你听,方法告诉你,要你自己去学。所以,经论里头才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是,《六祖坛经》里面讲得好,「自悟、自修、自度、自证」,统统要靠自己。

  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真是慈悲到了极处,他有善巧方便的设施,可是我们自己还得要肯去。去到那个地方起码的条件,是要念佛念到心地清净,起码的条件。为什么?因为那边的人心都清净,你要不清净,你到那个地方去,你跟人家不能相处,人家不欢迎你,你自己一天到晚生烦恼。你不能跟别人相处,你一定被挤出来,这个道理就在此地。那个地方的人统统心清净,所以叫净土!心不清净,没有办法到那个地方去修行,他没有别的条件,只要你心清净就行了,就与他志同道合。心清净我们讲功夫成片,带业往生,这个到后面我们再来讨论。

  佛菩萨利益我们就是教化,我们跟佛菩萨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我们称释迦牟尼佛称本师。我们修净土的人,称阿弥陀佛也称本师,是我们根本的老师,自己称为三宝弟子,弟子是学生,所以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因此佛法不是迷信,佛法是教育,唯有教育,才能够真正帮助我们达到究竟圆满的智慧,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末后这几句则是欧阳竟无大师所讲的,「当知佛法,方便多门,不拘形式,经权互用」。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佛无法可说,他没有一定的形式,他不拘形式。「经」就是我们讲正面的,「权」是讲反面的,这是正面、反面它可以互相配合着用。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教你开悟,是教你开悟的。譬如说,佛法佛学也有三大纲领,这个三大纲领就是戒、定、慧,称之为三学。

  戒律非常重要,如果你过分执着在戒律里面,死在戒律里面,那又错了。诸位同修知道,在宋朝出现了一位出家人,济公长老。济公长老用的什么?用权,他不用经,用权。道宣律师用的是经,规规矩矩、正正当当的,非常严肃的表现出家人的威仪。济公长老是随随便便的,看到疯疯癫癫的,不像个出家人。都是高僧!在《高僧传》有他的传记,小说不算,小说里头那是胡说八道的,不负责任的,我们要读一定要读《大藏经》里面《高僧传》。你看看「济公传」,他有他一套的做法。为什么?他度的是另一种人,在当时是达官贵人,一脑袋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要叫他把那个东西都丢掉来学佛,不可能的,他就没机会学佛。于是乎他怎么办?他条条戒都开了。「学佛不难,我也可以学」,度了许许多多众生!他心清不清净?心清净,真是大慈大悲。

  有许多人见到戒律很严的人,他很尊敬,愿意跟他学;有些人看到那个严肃的时候,他就敬而远之,不肯跟他学了。于是乎菩萨就示现多门,各式各样的态度,他都示现、表现在世间。哪一个菩萨他示现某种身分、某个形相度某一类的众生,这才叫经权互用,大慈大悲。所以他没有定法,没有一定的方法,不是死的是活的。可是不论是正面或者是反面,决定是修的戒定慧,反面还是修的戒定慧,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他决不是破戒,他叫开戒。开戒不是破戒,开戒目的是「利物济生」,是为这个,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要救度一切众生,给你有闻法的机缘,给你有入佛门的机会,让你能够礼敬三宝,亲近佛法。等到你入了门之后,你大彻大悟了,你才晓得佛法实实在在是慈悲。「一切妄情迷执,非达佛旨者也」,妄是虚妄,情是感情,迷惑执着,这个绝对不能够通达佛法。佛法就是破迷、破执,断除一切妄情,这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我们要学佛,首先要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我们修学的方向才不会错,我们的目标才正确。

  其次,我要跟诸位介绍这部《阿弥陀经》,「认识此经」。第一,我们看看这部经它叫什么名称?我们现在所看到这个经的名称是《佛说阿弥陀经》,这个名字不是它的本名,它的本名叫《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这部经的本名。本名经文里面有,你看看六方诸佛赞叹所说出来的本名,释迦牟尼佛自己在经上也说出这个经的本名。这个经本来的名字,诸位一定要记住,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个名称真是不可思议。

  我们先说「称赞」,能称赞的是「一切诸佛」,所称赞的是「不可思议功德」。诸位,我们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论,今天我们所集结成为《大藏经》,哪部经是一切诸佛之所赞叹的?没看到过这样的文字。哪部经是一切诸佛之所赞叹的?然后你就晓得这部经的分量。你们在哪部经上看到有这部经是一切诸佛之所赞叹的?一个不漏,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没有不赞叹的,只有这部经;除这部经之外,没有看到。或者是某一尊佛赞叹,某几尊佛赞叹,说是一切诸佛之所赞叹,没见过,也没听说过。

  一切诸佛为什么赞叹?因为这个法门是不可思议功德。什么叫功?什么叫德?功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功就是你修行的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19-2-28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的功夫;德就是你修行的成就,「带业往生,顿超圆证」,这不可思议。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有这样殊胜的成就,有这么样的容易,它的妙妙在此地,不可思议就在这个地方。法门是比什么都容易,太容易、太简单了,但是成就是第一,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第一容易,是第一等的成就,这是不可思议。正因为如此,所以变成难信之法,没有人能相信。正因为没有人相信,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你要是能够真正明白了,十方诸佛赞叹你就相信了,因为一切经里头,确确实实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经典。

  「执持名号」是修行的手段,「一心不乱」是我们要达到的境界。所以,真正念佛人一定要记住这两句话,执是执着,持是保持,念念都不要失掉,一天到晚都不要失掉「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阿弥陀佛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量觉,后面会讲到。我们的目的,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希望,我们希望得什么?希望得一心不乱。所以,你一定要提起高度的警觉心。如果你一念迷了,一念邪了,一念染了,你的一心不乱就破坏了。二六时中一定要保持你的觉、正、净,用什么方法保持?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你果然要能够真正做到了,一天到晚你的念头都在觉正净上,都在这一句佛号上,除了这一句佛号一个杂念都没有,你三年决定成功!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想在三年当中成就不容易,的确的确不容易,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这个法门就是古大德所讲的,「万修万人去」,个个人都能成就。问题在哪里?问题就在你自己不肯修,就没办法了。你的警觉心不够,你不能把觉正净保持住,就没法子;只要能保持,这个法门决定成就。你参禅,三年不一定能大彻大悟;修密,三年不一定能相应。这个法门决定能够带业往生,决定能够顿超圆证,所谓是一生成就的佛法。这个功德真正不可思议,任何宗派、任何法门里面统统都没有,所以才是一切诸佛赞叹。

  下面讲,「一切诸佛所护念」,护是「弘护如来慧命」,这是化他;念是自行,「圆证无上菩提」。在此地我也透个消息给诸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成无上正等正觉,统统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才成就的。换句话说,不管你学哪一宗,不管你学哪一派,学哪一个法门,你能够修到正等正觉,你只能到这个位子。如果从正等正觉再往上提升,要想求无上正等正觉,还是念阿弥陀佛。我们要是真实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不一下手就念阿弥陀佛?何必拐弯抹角?这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所以,净土专念佛求生净土,求生西方,求一心不乱的,这个道场就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的道场;真正发心一心一意修这个行门的人,弘扬这个经的人,也就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的人,诸位一定要记住。所以,这个道场是第一道场,一切宗派、一切法门里头第一道场。修学这个法门是第一人,行者里面他是第一,他的功是第一,他的德是第一,他的成就是第一,所以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自行里头,「圆证无上菩提」,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这是本经原题的大意。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这部经,他没有用原名作经题,这也是特别之处,罗什大师翻的经不少,都是用佛所说的题目来译题。唯独翻这部经,他老人家给这个经取了个别号,取了个别名,没有用它的原名,他就直截了当用「阿弥陀佛」名号做经题,所以说《佛说阿弥陀经》。他为什么用佛名做经题?其目的不想而知,希望大家多念一句阿弥陀佛,跟净土结个特别的法缘,这是翻经大师别有用心,这是苦口婆心,希望帮助大家,接引大家往生西方。由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想到,罗什大师必定是念佛求生西方;甚至于可以说,罗什大师可能就是从西方极乐世界再来的,他这点用心不得了。所以我们将来如果要是有机缘,建立一个道场,建立一个丛林,现代的丛林,我上次跟诸位提示过,我们这个丛林叫什么名字?就叫阿弥陀佛。全世界念佛人都到我们这儿来住,我们大家共同在一起生活,共同念佛,将来形成一个区,或者形成一个新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名字就叫阿弥陀佛。这也是劝大家多念阿弥陀佛,所以用名号来做经题。既然以名号做经题,这个名号也要简单的介绍一下。

  「佛」,本师释迦牟尼佛,经题是「佛说」,这尊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的。「广则指一切诸佛」,这是就这个意思来推论。为什么?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护念这部经;换句话说,任何一尊佛,他讲经说法当中必定讲《阿弥陀经》,别的经讲的不见得相同,因为一切世界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佛讲的经不一定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讲《阿弥陀经》。佛佛都讲《阿弥陀经》,所以《阿弥陀经》是十方诸佛世界里面的共同科目,走到哪个地方都行得通的,每尊佛都提倡这个法门,都劝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所以可以说一切诸佛都说,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佛佛皆说。

  「说」这个字的意思是「畅悦所怀」,畅是舒畅,悦是欢喜,心里面实在太欢喜了。为什么?「令一切众生一生究竟成就故」。修其它的法门一生不能成就,修这个法门一生成就。成就什么?一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真正不可思议!我们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圆教佛,成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个法门叫当生成就的佛法,这是不可思议。能说这个法门,将这个法门传授给众生,佛说最快乐不过的,最喜欢的事情,再没有一桩事情比这个更欢喜。

  「经」这个字叫「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个意思就是说,佛的经绝对不违背真理,同时又能适合一切众生的程度,所以经叫契经。「又具贯摄常法诸多妙义,如华严疏说」。《华严经》、《大智度论》对「经」的解释非常之多,非常的丰富,但是最通常讲的,就是「贯摄常法」。不但文字,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章法结构整整齐齐有条不紊,我们从科判里面能看出来,看出「贯」的意思。佛所讲的理论、思想体系也非常的周密,这也是贯的意思,世间最好的文章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第二个「摄」,一般世间典籍就不太容易做到。摄什么?摄受人心。好比说它有一种吸引力,你不接触则已,一接触就欲罢不能,它有这种力量,而且这个力量是无有止境的。世间的好文章也有一点点这个力量,但是力量很薄弱。譬如我们中国人喜欢读小说,年轻的人很喜欢看小说,尤其中国古典小说真是写得好。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看了一遍还想看,看了两遍还想看第三遍,这就是它的力量。可是怎么样?叫你看个十遍,看个二十遍,你就不想看了,它的摄受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像佛经,佛经的摄受力量无限的,从你初发心一直到你成佛,生生世世念不厌,这真正不可思议。一般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你这一部经念到三大阿僧祇劫都念不厌,这个不可思议。为什么念不厌?因为它里头有无量义,你每念一遍都会有一点悟处,愈是念得多愈悟得多,遍遍都有悟处,遍遍都有新意思,这才不厌。假如这里头没有意思,念个几遍就念厌了,就厌烦了。

  现在有人念经为什么念不下去?他不开悟,他不懂得意思,如果真正懂得意思了,他就不会厌倦。这个比那些小说味道要浓得太多!所以,一下能够真正尝到了法味,就是经典里头的趣味,你真能够看懂了,世间什么东西你都会丢掉了。为什么?没味道!电视你都不想看,没味道;什么音乐也不想听,没味道。什么味也没有法味浓,什么样的欢喜也没有法喜这么好,问题就是你有没有尝到!真正尝到了,决定不会把它丢掉。这就是从前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要我们从经典里面求了解。了解不是说了解到一个限度,它是无止境的,天天要求,年年要求。所以,我讲这个经,遍遍都不一样,就是这个讲稿,我第一次在洛杉矶讲的,第二次在旧金山讲的,第二次跟第一次就不一样。所以我在旧金山讲的时候,希望旧金山同修把录音带送到洛杉矶去,让他们听听;洛杉矶的录音带也送到旧金山,让他们去听听,不一样,遍遍不相同。在此地讲的,跟前两遍又不一样,这是它有摄的意思。

  第三是「常」,常就永远不变,换句话说,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这就是常。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在哪个处所,无论是哪一类的根基都能适合,实在是太妙了,所谓是真理永远不变,取这个意思,叫常。在此地,它的意思就是它能够完完全全适合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任何众生,它都适合,万古常新,是这个意思。

  第四是「法」,法是法则,理论、方法。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决定成就,这才称之为经。经最低限度要具足这四个条件,这才能称之经,本经当然不必说。其它还有许许多多讲法,许许多多的意思,像《华严经疏钞》,像《大智度论》里面,都可以作为我们参考的。这是本经经题的大意,从经题我们就能够认识这部经,在一切经里面它的地位、它的分量实实在在值得我们修学。

  其次,我们要简单介绍这部经的内容,先讲它的体性,体性就是天台大师「五重玄义」里面的辨体。「圆融三谛,法性实相,论据所依」,这八个字也很不好懂,有相当的深度。圆是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融是融通,没有障碍;无障无碍才叫融,无有欠缺才叫圆。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真谛是讲体,讲本体,俗谛是讲事,理事圆融,自在无碍。法性实相,性是本体,一切万法的根源,也就是哲学家他们所探讨的宇宙人生的本体。一切法依它建立,它是一切法的理体、原理,是一切法的本体。

  实相是真实的相状,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实相,「如来现量所出」,这在唯识里面讲三昧。现量,现前境界,实实在在亲眼所见,亲身所接触的,这叫现量境界。我们的现量境界太小了,譬如说我们现在在此地,房子以外的境界我们就看不到。我们在想外面有什么情形,在推想,或者外面有声音,我们想到有汽车经过。那是什么?我们没有亲自见到,那叫比量;比量是推理,从推理上所得到的结论,这叫比量。佛是完全现量境界,佛的六根所起的作用无量无边的,因为他没有障碍。佛的眼能见尽虚空遍法界,能见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见,他没有障碍,所以佛是现量境界。我们只能见现在,不能见过去,也不能见将来,我们的现量是非常有限,佛的现量是无限的。佛没有比量,没有推论,佛只有现量;我们有三量,佛只有一量,只有现量。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理因果,是佛亲眼所见的,决定不是假的。

  「实相」是怎么回事情?「平等一相也」。我们今天所见的相不平等,我们今天所见的相千差万别,跟佛所见的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我们着相了,我们迷了,我们执着了。原本一切法确实是平等一性,真相是平等一相,在《佛学概要》里面,我们讲到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知法总相、知法别相,通达总别里面全是说明这个道理。一切现相事有理无,所以《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是把真相说出来了;如梦幻泡影就是一相,一相无二相。众生在平等一相里面迷惑颠倒,虚妄起分别、执着,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本性的作用,这才叫做众生,才叫做凡夫。其实凡夫、菩萨、众生也只是假名而已,迷了就叫凡夫,觉悟了就叫佛、就叫菩萨,其实是一桩事情。正如同一个人现在迷了,叫你做凡夫;你一下觉悟了,马上就叫你菩萨,换个名字,其实还是一个人。你要觉悟圆满了,觉悟也圆融三际,那你就叫佛,还是你一个人,并没有改样子,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体;《妙法莲华经》以实相为体;《大佛顶首楞严经》以如来藏为体,名称虽然不一样,意思相同,「名异义同」。一切大乘经统统是以实相为体,不管它用的什么名词,怎么个说法,意思没有两样。为什么要辨体?体是这部经理论的依据,我们如果明白了,我们对这个经就信得过。所以,学佛首先要建立信心,决定不疑,但是信心不容易建立。如果他说这个没有相当的理论做依据,如何能叫我们生信?所以我们一定要问,它理论的依据是什么?值不值得我们相信它,值不值得我们依这个方法来修学!

  下面我们对实相略做解释,「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这是对于实相,就是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做个概略的描绘。这个东西找不到,找不到,有没有?有,不能说它没有,它确实有。确实有,是我们眼睛见不到,耳朵也听不到,手也摸不到,心里头也想不到。但是不能说它没有,连心都想不到,不要说身去接触,心都想不到。为什么心想不到?你心里一起念头一想,那是妄心,那就不是法性,就不是本性,本性里头没有念头;没有念头,所以你想不到。那好,我什么都不想,是不是的?什么都不想还不是,为什么?因为你还有一个「什么都不想」,那还是个错误,所以没法子说。因为是这么个情形,所以叫你不能执着空,你要执着空,执着什么都没有,这是错误的,这大错特错。

  这个本体,它没有相,它能现相,虽然现无量无边的相,你不能说它有。为什么不能说它有?因为那个相不常住,所以不可以执着有。这种境界我们讲真的很难讲,体会也不容易,佛经里面常用比喻,《金刚经》不是说「如梦幻泡影」。好,我们拿梦来做比喻,梦从哪里来的?梦是心变现的,现在科学家也认为梦是潜意识,潜意识就是心,意识心!那我们问问,你心里头有没有梦?心里头如果有梦的话,你的梦一天做到晚,你梦决定不能止掉,心里有!心里头没有梦,没有梦能变梦境,当没有梦的时候,那就是「觅之了不可得」。心在哪里,不晓得,你晓得吗?你有没有?有,不能说他无。为什么晓得有?他会作梦,当他一作梦,心是什么样子?梦中的境界相就是你心的样子。全真即妄,真是能变的心,妄是所变的梦,那就是你心的相分。你的心什么样子?梦中境界就是你心的样子。可是梦虽然是有,有这个境界相,就好像「具造百界千如」,他作这个梦,你不能认为那是真有,为什么?剎那生灭,一下醒来就没有了。

  从这个地方我们要细细体会,我们今天看到虚空、世界,一切芸芸众生,乃至于我自己这个身体,跟梦中境界完全一样。如果现在问你,你的心是什么样子?你看看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就是我们真如本性的相分,这个时间好像似乎稍微长一点而已;你晚上睡觉作梦,那个时间短一点而已。可是长短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长短是没有一定的。忉利天人看我们人间,就非常非常之短,就像我们睡觉做个梦一样。忉利天一昼夜是我们人间一百年,我们这里一百年,忉利天人睡了个大觉醒了,这里就过了一百年。岂不是跟梦中没有两样,真的是一样!如果到夜摩天看我们这个人间,就更短了,只有几个小时。到非想非非想天,我们人间百年,在他那里感觉得不过是一、两分钟,几秒钟而已,就是这么一回事。

  所以佛在经上讲真话,佛度化众生是什么?大作梦中佛事,到处建立水月道场,水中之月。佛事是什么?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梦中佛事!一定要觉悟,决定不能执着,空有两边都不执着。怎么样叫这个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念念不离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比什么都重要!世间一切事、是非人我,跟诸位说,统统是生死轮回,人要干这个那是愚痴不可及,聪明的人不干这个事情,不做这个傻瓜事情。「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能变的心跟所变的境界是一不是二。所以当你作梦的时候,你就能见到你的心相,你现在心是什么样子?梦中境界就是你心当下的样子。你作了个好梦,你好心;你作了个恶梦,你是恶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我们要觉悟。

  下面就说个「实相略说」。实,有理有事,通常我们讲事实真相,就从事上说,事离不开理,「理实真相」。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像《华严经》就讲得很清楚,我们这次《地藏经》前面的序文,我们还没讲到《地藏经》的经题,只讲到序文。所以录像录得不好没关系,我们可以不要,因为那是序文。在觉林菩萨十首偈,末后一首还没讲到,下一次星期五可以讲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华严经》所说的,这是讲「理实真相,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境界怎么显出来的?是心,这个心就是真如本性,是真心,真心能够现相。现的这个相,相是剎那剎那在变化,不是真心在变化,真心不变的,妄心在变;妄心就是八识,唯识所变。我们再举个比喻来说,我们把真心譬如做银幕,银幕能显像,但是你看那个像,里面的影像,它在那边动,它在那边变,不是银幕会变,识在变;能变化的是识,能显示的是真心。能作梦的是你的心,心能现梦境;梦中种种的活动,种种变化,那是你的分别、执着,这是意识,意识起变化。阿赖耶能现,能现相,这就是有所现、所变。

  「百界千如」,一般我们讲十法界,上面佛、菩萨、声闻、缘觉,下面是天、修罗、人、地狱、饿鬼、畜生,这十法界。十法界是大分,每个法界里头无量无边,所以天台大师讲,这十法界每一界里头又有十法界,就是一百法界。《法华经》里面讲「十如是」,从「如是性」,一直到「如是本末」。一法界有十如是,一百法界千如是,所以称之为百界千如。百界千如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宇宙人生;宇宙人生的全体,佛门里面术语就叫做百界千如。

  底下这个表里面,我们简单列出来,「能显,心之本体」,就是理实真相。「能变,心之德用」,就是事实真相。可是单单讲能显、能变,从能这方面来讲,都是无相的,真心无相,妄心也无相。但是它起作用的时候,就变现出有相,所以有所显、有所变。能显、能变这是因,所显、所变的,是缘,从缘后面就结果,果就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有相,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佛法,无论讲世间法或者讲出世间法,总离不开因果的定律。无论什么事情决定有因有果,这就是从无相当中它会现相。如果觉了,就不二,就晓得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好像你作梦一样,一下觉悟了,这个梦就是我心变的,整个梦就是我的心。心什么样子?梦就是心的样子,梦境就是心,心就是梦,梦跟心是一不是二,这就觉悟了,就明了了,原来是一不是二。觉了这个境界,就叫一真法界。

  所以真正要是觉悟了,譬如说梦中一下真正觉悟,哪一个是我?梦中当然有自己,这个人是我,山河大地、一切境界,没有一法不是我,全是自性变现的;心外无法,法法皆心,法法皆我。这样一觉悟,你就找到了真我,找到了大我,大我是真我。这个真我在佛法里面叫做什么?清净法身,你几时在作梦里头,把整个梦境认为都是自己,你就证得清净法。法是什么?一切万法,一切万法统统是自己,就叫做法身。你现在迷失了法身,把自己这个身当做身,除了自己的之外都不是自己身,不晓得自己以外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就好像在梦中迷失了自己,梦中只认识梦中那个身相是自己,梦中其它境界认为那不是自己,都跟自己对立起来,这大错特错。

  所以,要真正觉悟了,上至十方一切诸佛,下至恶道一切众生,全是自己心中变现之物,没有一样不是自己。既然是自己,为什么有恶道、有善道?善道是你善心所变现的,恶道是恶心所变现的,统统是自己变现的,没有一法不是自己变现的。不但佛法这个说法,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老子,跟孔老夫子同时代的,他也说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他只是没有详细说而已。可见得能说出这两句话,如果真正到这个境界,他也证得法身了;他证得法身,我执没有了,法执也没有了。只要你有我执、有法执,你就没有办法觉悟,没有办法体会到宇宙人生跟自己是一体,是一不是二。所以,这叫一真法界,唯有一才真,二就妄了。

  我们在这一法界里头,譬如在梦境里面,整个梦境是一,你要觉悟了,这个法界是一真法界;如果再分自分他,就落到二里面去,落到二就是妄,就不是真了。一落到第二个意里面,就变成十法界,就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一迷一切迷。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能彻底觉悟,真正能够住在一真里面,对于一切境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我们的生活多快乐。无论走到哪个地方都是自己的家,无论遇到哪个人都是一家人,不但遇到人是一家人,妖魔鬼怪、诸佛菩萨、地狱恶道,统统是一家人,一点界限都没有。这就是菩萨境界,那就叫一真法界,破了我、法二执,就是大觉之人。

  「故曰」,这是世出世间有许多说法,「佛在心中」,是自己心变现的。「上帝在心中」,天人也是自己变现的,就跟作梦一样,都自己变现的。「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这是外面境界,也是自己变现的。「我人诸法亦在心中」,无有一法不在心中。所以《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觉林菩萨讲的。《华严经》很特别,《华严经》里面,佛代表我们真心、本体,真心、本体里头没有念头,没有形相,觅之了不可得。所以佛不说法,什么说法?从体起用,起作用的时候就变成菩萨,菩萨说法。所以《华严经》自始至终,你去看,统统是菩萨说法。菩萨是什么?是从体起用,起作用的时候就有法可说,不起作用的时候无法可说。本体不说法,佛不说法,菩萨说法就是佛说法,菩萨代表佛说法,《华严》显这个境界。所以,你看到菩萨所讲的,就是毘卢遮那佛所讲的,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就是阿弥陀佛所讲的,他是代表。

  纵然在说法的时候,本体还是不说法。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这些经,他有没有说过一句话?他在《金刚经》上完全否认掉,谁要说如来说法,就叫谤佛,全否定掉了,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天天在说,怎么没说一个字?他的心四十九年没动过,如如不动,确实没说一句话。所说的是什么?人家来问,随问随答。这个经特别,无问自说;无问自说的经很少,不多,无问自说叫特别法门。正如同我们昨天晚上,我们在学录相带,你们又敲木鱼、又敲磬,我们要问那个磬响不响?磬不响,磬如果要响,一天响到晚。本体不响,你敲它就响,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它有没有心?没有心。我们向佛请教,佛给我们讲经,就是有口无心,我们怎么问,他就怎么答,答出来,我们就开悟了,问题解决了。佛有没有说?没说!这叫真正之处,是从本性里面起的反应,自自然然的反应,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虽然鸣,还是如如不动。

  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人去问释迦牟尼佛,舍利弗尊者为什么那么大的智慧,样样都通达?佛给他解释就举了个鼓,他说你看那个鼓没有?看到了。鼓的肚子里头怎么样?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舍利弗就像那个鼓一样,什么也没有,所以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我们凡夫为什么失去了智慧?就是你肚子里东西太多了,太多叩不响了,麻烦就在此地!所以佛法的智慧跟世间人聪明不一样,世间聪明他里头要装得多,装多少他就懂多少,他没有的他就说不出来。佛法怎么样?什么都空掉,空得干干净净,然后什么都通了,一切都通达,这叫做智慧。所以佛法叫无分别智,你要能够一切法都不分别,你的本能智慧就现前,是这么一桩事情。佛法跟世间法绝对不相同,拿着世间法的态度、方法来学佛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8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大错特错,决定是一无所成。

  下面蕅益大师讲,「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体就是实相本体,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我们自己的真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作依是什么?依报,我们的环境,大到太虚空,小到我们贴身穿的一件汗衫,它都做我们的环境。正报是我们的身体,所以诸位要晓得,外面一切人,人也是我们的依报,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人都是属于环境。佛法里面讲人身,就是指自己一个人,除自己一个人之外统统叫环境,统统是依报;就是有情的依报,有情世间、器世间,统统是我们的依报,作依报、作正报,是自己真心变现出来的!你觉悟了之后,作法身、作报身。什么叫法身?法身就是依报,山河大地一切万法,你真正觉悟到那是自己变现的,这就是自己的法身。报身,报身是自己能觉悟的智慧,报身是智慧身,法身是以万法为身。法身会断灭吗?当然不会断灭,法身常住,智身也常住,智身也不灭度。「作自作他」,自是我们自身,他是别人,都是自性变现的。

  「乃至能说所说」,这就讲到本经,能说的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这部《阿弥陀经》,也是自己变现的,也不例外。「能度所度」,能度是诸佛菩萨,所度是我们众生。「能信所信」,能信是我们自己,所信的是这部经典、是这个法门、是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还是自己心中变现的。正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就是这个意思。「能愿所愿」,愿是愿生净土,能愿是我们自己,所愿我们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能持所持」,持就是执持名号,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能念的是我们这个人,所念的是这一句名号。「能生所生」,能生是我们自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能赞所赞」,能赞是十方一切诸佛,所赞是这部《弥陀经》。这几句话就把一切法门,统统包括尽了。

  「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实相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全是自己真性变现之物,离开了真性没有东西。要是真正体悟通达,就可以说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如果你要是迷了,那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悟了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实相,问题就是在迷悟。《无生论》云,(《净土生无生论》也是一部非常好的书)「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圆融两个字前面说过,要记住,佛法里这两个字用的地方非常多,意思都是一样的。圆,圆满无缺;融,融通无碍,《华严经》里面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圆融的意思。法界圆融的本体,作我一念心,这一念心是什么?就是你现在念佛这个一念心;换句话说,你现在念佛这个一念心,与法界圆融体完全相应。可是你一定要通达这个道理,你要是迷,不悟,你这个一念心不相应。不相应,就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不相应,没悟!所以要念念到觉悟,要念到悟。

  蕅益大师、莲池大师给《弥陀经》做这么详细的批注,目的就是要我们觉悟。悟了以后,声声佛号与自性都相应。「我今念佛心,全体即法界」。这一首偈,就是这四句,我们要好好的把它多念几遍,把它多念几遍,然后我们念佛就得力了。有很多人念佛不得力,为什么有人得力,有人不得力?他的心不一样,用心不相同。「达此者,由持名念佛,而悟入实相也」,千真万确的事实,悟入实相是正等正觉,一证实相就是法身大士。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就是悟入实相;念佛人念到了理一心不乱,就是悟入实相,实相就是正等正觉,还在正觉之上。可是你一定要是以「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即法界」,你那个佛号念得就有精神。你要是疲倦、累了,一念佛号,精神就起来了,确实有这种功效。如果是迷了,就没有这个功效,觉悟了,确确实实有这个功效。你做什么事情,你会有疲倦、有累,你念佛、你诵经,决定精神饱满,精神百倍,永远没有疲倦,无有疲厌!这就是讲到经典里头贯摄常法,摄受的功德不可思议。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集)  1993/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01-007-0002

  诸位同修,第一个部分就是性质,我们介绍过了,今天要继续讨论的是「宗旨」。宗旨是说它修行的方法,如果从性质上说,大概一般的大乘经典都差不多,像前面我们所看到的,多是以实相为经体。但是要论到宗旨就不相同了,每部经有每部经修行的方法。所以我们可以说,宗旨往往是单独就本经而言的。《弥陀经》则是「以信愿行三要为修法」,要是精要、是重要,是依这三个条件。本经经文也是依此而分的三个大段落,正宗分里面就是这样的三段,我们向下会看到。

  首先我们讲「信」,信是最不容易建立的,信心要建立,我们的修学一定有成效。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略举六条,第一个是要「信自」。这是建立信心的根本,如果不相信自己,你就是相信佛,相信因果、事理,都不会成就。所以头一个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本性与阿弥陀佛、释迦如来、十方诸佛是无二无别,要相信这个;相信自己的智慧、德能也与佛没有两样;相信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己心中所现之物。正如地藏会上列举《华严经》觉林菩萨偈赞里面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极乐世界没有离开我们的自性,也是自性所显现的,阿弥陀佛也是自心变现出来的。除了自性之外,没有一法可得,要相信这个。

  能信自己,才能「信他」,此地所说的他,是专指阿弥陀佛,也指本师释迦牟尼佛。相信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句句话都是真实的,绝没有一句是妄语。相信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有这个人,极乐世界也确确实实有这个事,距离我们娑婆世界十万亿个佛国土的那一边,西方。这个西方不是指我们地球上的西方,是指娑婆世界的西方,这点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娑婆世界的西方。相信阿弥陀佛因地里面,四十八愿愿愿都真实,而且在现前他是愿愿都圆满了,他才成佛。如果四十八愿有一愿还没圆满、还没做到,他就不会成佛。他现在成佛了,他是愿愿都做到了,都圆满了。相信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

  所以不要怀疑西方到底在哪里?太虚空这么大,到底哪个星球是阿弥陀佛所住的地方?你这一怀疑,问题就大了。这么多的星球我们到哪里去找去?其实怎么样?不要你找,到时候他来接你去,这个多稳当!也不能怀疑,这么多人念佛,阿弥陀佛他能分得了身吗?同时大家都念佛的,同时都在一个时候往生,阿弥陀佛怎么办?到底是接哪个,不接哪个?诸位要知道,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分身,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的时候他就现身来接引你去,这也是真实不虚,这叫做信他。所以说,单单信他不信自,不能往生,信心里头,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

  其次,「信因」。因与果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相信善因一定结善果,相信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世间法、出世间法离不开因果的定律,成佛有成佛之因,做人有做人之因,变畜生、变饿鬼,也有变畜生、饿鬼之因;造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报,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今天修净业之因,必定能得净业之果。我们仔细去想想,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六道里面没有,三恶道里面没有阿弥陀佛,三善道里面也没有阿弥陀佛。所以你修这个法门,心里面只念阿弥陀佛,就决定与西方世界相应,与它相应,因果不错。所以,要信因,要信果报,我们信因,我们才肯修;我们信果,我们将来才有个指望。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晓得所修行的功夫绝对不虚,这个种子种下去,后来一定成熟,一定结果,必定是有收获的,这是「信果」。

  「信事」,有事当然有理,有理也有事,必定有事。我们在《佛学概要十四讲》第二讲里面会讲到这个问题,不过第二讲恐怕要到下个星期。因为底下这个星期,大家已经决定到休斯敦去观光去,所以我们要停一次,当中停一次,下个礼拜我们就讨论到事与理的问题了。能信事,一切事里面都可以修,真正像古大德所说,「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明白这个有什么好处?好处大了!因为他这六条是三对,第一对相信了,你决定往生,带业往生,绝对靠得住。你能够相信因果,你可以到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如果再信事理,那你就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不一样!

  所以,理一心里是六种信心具足,圆圆满满。事一心的,具足前面四条,末后两条或者有,但是他不圆满。所以决定要把这些事情讨论清楚,我们在一生当中,一生时间并不太长,就有非常殊胜的成就,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正是经典里面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你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所以,事要明了,理也要明了。经中所讲的一些事,样样清楚,而这些事会归到我们眼前,就是实际的生活。从早到晚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这些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理事不二,理事无碍,这才叫真正的修行。所以,第一要信。

  有了信之后,要发愿。你的信根具足了,如果你不愿意去那也没办法,那还是去不了,所以一定要发愿,要愿去。也许有些同修要问,十方诸佛世界无量无边,为什么一定要到西方世界去?我到东方药师佛如来的净土也一样,何必一定要到西方!或者还有人说,弥勒菩萨成佛不远了,而且就在我们这个世界,他现在是后补佛,我们为什么不生弥勒净土?将来他老人家示现成佛,我们做他的大弟子,这是大菩萨、大阿罗汉,这不也很好吗?何必要往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些话乍听起来,好像满有道理的,其实不然,这也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前面跟诸位说过,他方世界、他方净土好是好,可是不容易去。为什么?条件都太高了,没那么简单的,同时在成就不算很高;换句话说,你到他方净土可能成个阿罗汉,可能成个菩萨,不能成佛。如果说成佛,可以成个别教以前的佛,不能成圆教佛,这是我们要知道。

  所以古德说我们这个法门,下手容易,成功高。高在哪里?他这个地方可以成圆教佛,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不一样。何以晓得?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对象是谁?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别教佛、通教的佛、藏教的佛,统统还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去完成他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西方世界里成就高,就是一定要发愿,一定要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句话是形容一个初学的人发愿之心理,发愿的心。对于这个娑婆世界决定没有留恋,一心一意就想超越,想离开;对于极乐世界,心心念念的希望赶快到达。所以,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或者能早点成就,你要记住,如果对于这个世界还有牵挂,还有放不下的,都变成了障碍。这个事情又有实际上的困难。

  譬如现在我们为了生活我们要工作,如果工作不认真做,你的工作就会丢掉。你有家庭,你有儿女,儿女很小,总不能说是不闻不问,不顾他了,那也是错误的。这要怎么办法?如何能够厌离娑婆,做到这一点?这是实际上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明了,一定要知道如何来解决。眼前一切事物,面对着现前,要认真的去做,要把它做到尽善尽美。什么叫尽善尽美?就是尽到我们的心,尽到我们的力,尽心尽力就是尽善尽美。虽然尽心尽力,做完之后心里面不能有一丝毫的贪恋。诸位要知道,关心不是贪恋,这里面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譬如子女在外面,父母总是常常关怀着,虽然关怀不能有贪爱之心。关怀是什么?是你应尽的责任。

  你要晓得苦,娑婆世界苦!这个世界只有苦,没有乐。看看一切众生,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不值得留恋,一定要求解脱之道,要求出离。一切解脱道里面,求生净土是第一解脱,这点我们要知道,我们要真正的发愿。世尊在本经,本经经文不长,佛劝我们发愿就劝了三次,一而再,再而三。可见得佛是多么恳切,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来劝勉我们,我们要体会佛的苦心,体会佛对于我们的照顾。不但释迦牟尼佛三番劝勉我们,在本经我们又看到,六方诸佛异口同声在那里赞叹,赞叹就是劝勉。要我们要相信诸佛所说,相信「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都是劝我们发愿。

  有了信、有了愿,就决定往生。蕅益大师说的,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不同,有人生实报土,有人生凡圣土,悬殊很大。品位的高下决定在持名之浅深,这就讲修行,讲行。行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是执着,此地的执着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择善固执」。这个法门是世出世间第一善法,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八万四千善行里面第一善行,儒家讲「止于至善」,至善到了极处,到顶头了。什么叫止于至善?执持名号就是止于至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没有再比这个高,没有再比这个究竟。这一法得到,一切法都得到了,这是至善之法!

  我们修什么?修一心不乱,诸位千千万万要记住、要搞清楚,你学佛不是学神通,目的不是在学神通,不是在那里见神见鬼,不是学的这个。也不是向外去攀缘,求佛、求菩萨、求那些鬼神,那都不是我们要学的。我们求什么?我们求一心不乱,这才叫正行。执持名号是方法、是手段,一心不乱是功夫。理一心不乱,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能得相似的一心,就是没有得到,真正的一心不乱没得到,得到相似的一心不乱,我们叫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

  所以念佛人二六时中,一天到晚就是求一个心地清净。清净到什么程度?除了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一念不生,一个妄念都没有,你的烦恼虽然没断尽,就叫功夫成片了,往生西方是决定有把握。大家听了,好像是容易,仔细想起来,好难!难怎么办?现在就是教给你一个办法,你念头才起来的时候,马上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不管是什么念头,善念也好,恶念也好,不要去理会它;一有念头就换成阿弥陀佛,只有弥陀一念,没有杂念。我们办事,办事的时候刚才说过了,尽心尽力去办事,事情办完了,阿弥陀佛提起来,就行了,就没错。如果到了功夫真正成就了,一面办事一面阿弥陀佛还没离开,那是功夫非常好的人,我们初学的人办不到。初学的人办事,就暂时把阿弥陀佛停下来,事情办完了,阿弥陀佛再提起来,开始这样的学法。尽可能叫佛号不要中断,我们一生当中,最大的一桩大事就是念佛,就是要保持这句佛号不间断。

  「莲池大师云,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着就是执着事,事就是执持名号。我们执着事,只要这句佛号昼夜不间断,你一定能往生,这就是不虚入品之功。功是功德,决定能生净土,所以佛号一定要念!如果说「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大师这几句话用意是在末后这两句。理,「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我们不念了,不念就是念,这个不行!这对于理并没有搞清楚。理,确确实实他没有明,结果怎么样?结果他这一生空过了,他这一生往生无望。这是我们要牢牢记住,因为这些言论似是而非,很容易迷惑人。

  我们再看看大势至菩萨(今天是大势至菩萨的圣诞,真正是难得,机缘巧合),大势至是等觉菩萨,在西方世界,他老人家地位跟观世音菩萨是相等的。在楞严会上,他自己说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可见得他念阿弥陀佛没中断,没断!他怎么成就的?等觉菩萨了,理,明不明了?当然透彻。事怎么样?事,这句佛号从来不中断。理事不二,理事一如,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所以说决定不能够执理废事,到后来吃亏、损失的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对于事相上的修持,一定要重视,理与事上都要下功夫,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决定往生。这三个字也可以解释为善根、福德、因缘;信就是善根,愿就是福德,行就是因缘,执持名号这是缘。所以信愿持名,这个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再看下面一段。

  修行的方法我们晓得了,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有什么用处?换句话说,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这样的苦修,修到最后没结果,没好处,那我们何必要修学它?所以前面宗旨是讲修因,这一段是讲结果,也就是收获。「此经以往生为功,以不退为德」,这个德与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就是你得到什么?你能得到什么?有什么用处?这两句话两个字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经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功,功是功勋、功劳,什么功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功劳就太大太大了。为什么?一往生西方世界,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世出世间法的问题总解决了。而以不退为德,得到什么?三不退。这个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修行最困难的就是会退转,进得少,退得多,退到最后连信心都没有了,这是我们不能成就的原因。假如你学佛要不退转,佛经里面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个话就得要修正了。为什么说要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因为你进得少,退得多,所以要那么长的时间。如果只进不退,那都是一生成就,成佛不要等到第二生的,就是退得太多了。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证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一往生都能证得三不退,这是不可思议,这到下面我们再来讨论。因为这三种不退,如果在我们娑婆世界来讲,你要证到小乘初果须陀洹你才有位不退,这是最起码的。为什么?他再不会退到三恶道。只要你证得须陀洹,不管这个世间有佛出世,或者没有佛出世,你一定是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证阿罗汉果了。有佛出世的时候,你证阿罗汉果,没有佛出世的时候,你证辟支佛,你就成了辟支佛,不会再等到第八次,不要了。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六道里头只有这两道,其它的四道都不去,所以这才叫做位不退。所以,小乘须陀洹叫入流,入圣人之流,不再退转。

  要证到阿罗汉以上,证到阿罗汉这才行不退。要证到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到念不退;念念趣向一切种智,才念不退,所以真正不容易。可是念佛之人,我们讲带业往生,什么样的身分?凡夫的身分,比不上须陀洹,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三种不退统统都得到了,这个真正不可思议。到底下经文我们要细细再来讨论,太奇妙了,但是它是事实。下面我们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其实它本来不是问题,可是现在却变成了很严重的问题。「极乐有四土,各论九品」,就是每一土里头都有九品,「故说带业亦得,消业亦得」。

  我是前年到美国来讲经的,一下飞机,周宣德老居士就来找我,一见面就告诉我,他说现在在美国有个很麻烦的事情。我说什么麻烦事情?他说有人主张不能带业往生,一定要消业往生。结果把我们念佛人搞得迷惑颠倒,不知道如何是好了,给修净土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惑。问我怎么办?我一听,我就说,这不是问题,消业跟带业一样的!带一点消一点,消一点带一点,这不是一样的事情吗?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一听也有点道理。他说带业往生,经里头没有这个名词,找不到。我说找不到的东西太多了,不能说找不到就没有,所以我就倒问他,我说经上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他说有,这个经上有。我说如果要不带业,哪里来的四土三辈九品?不带业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等觉菩萨还带一品生相无明,他怎么不带业?如果说不带业,成佛才不带业,成什么佛?圆教的佛,别教的佛还带业。

  所以不带业只有一个人,圆教佛,除圆教佛之外,藏、通、别佛,所有菩萨统统带业。消得多就带得少,消得少就带得多,所以说消、说带都一样,没有冲突,怎么会被这个名词迷惑了?一桩事情!所以这是特别提出来与诸位讨论,不要被这些名词所迷惑了。下面我要说一说「消业、带业」的用意,带业这个说法是祖师说的,经上虽然没有,但是确实有这个意思;没有这么个名词,但是意思真有,一点都不假。「旨在令人发心求生,人人有分」。带业可以去,那我也可以去,哪个都可以去,所以这个法门古德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的。不管什么样的人,你说我的罪业太重太重了,行,太重太重了也可以往生!《十六观经》里面,五逆十恶临命终时,十念都能往生,那就是下品下生,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所以,再重的罪业都可以往生,这是给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带来了无比的信心,我们可以去了,可以认真修学了。

  那消业说,「旨在令人精进修学,增上品位」。这个说法意思也不错,亦不错,有它可取的地方,这就是勉励你最好能多消一点业。何以?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增高。四土三辈九品怎么形成的?就是业带得多少、消得多少而分的。譬如说我们现在发心念佛,执持名号求一心不乱,你执持名号,你要晓得就是消业。消什么?消现行的,消现行的烦恼、习气。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了贪瞋痴慢,起了邪知邪念,刚才说了,这念头一起来,马上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就是消除,把现行消除了,变成阿弥陀佛,用的是这个方法。那个烦恼的种子断了没有?没断!换句话说,只断现行,没断种子。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

  如果我们把见思烦恼统统都消了,都断了,见思烦恼断了,但是尘沙烦恼没断,根本无明没断。见思烦恼消了,不带了,带的什么?带的尘沙,带的无明,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地位就高了,生方便有余土。为什么?你带得少了!三大类的烦恼你消除了一条,见思消除,你只带尘沙、无明。凡圣同居土里三个都带,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他都有,他都带去。如果再有能力,把尘沙烦恼也消除了,无明也破了个一分、两分,那你带的就更少了,你往生西方极乐的时候,品位就更高了,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那就不一样了。所以说消得多就带得少,消得少就带得多,形成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这么来的。

  再看下面,「带业生凡圣同居土,证位不退」,这已经是不可思议了,可是更有不可思议之处,那就是「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道理,这种功德利益他方世界所没有的,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有,这是我们应当要记住的。即使是下品下生,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证位不退。「补处」就是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俱」就是跟他们在一起,凡圣同居!这也是在他方世界所没有的,跟他们在一起。你们同修有问的,我们带业往生的人,生凡圣同居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没开,在莲胎里头,在莲花里面。可是这个莲花很大,所以你不要着急,不要说莲花那么小,我在那里头怎么办?莲花大得很,大的莲花比我们这个地球还要大。

  那你又会想到,这么大的莲花,我一个人住在里头不是很寂寞吗?告诉你,不会寂寞。为什么?里面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量无边的这些等觉菩萨,都在里面,你怎么会寂寞?这从哪儿来的?跟诸位说统统是化身的,阿弥陀佛的化身,诸佛菩萨的化身,天天陪着你,天天给你讲经说法,给你在一块用功办道,化身来的。等到什么时候你念佛功夫成熟了,把尘沙、无明都念掉了,破了一品无明,花就开了,花开见佛,见报身佛。在花里面见化身佛,花开见报身佛,那个不一样。但是那个化身也是真佛,也不假,变化所作的,不假。

  所以说是能够与补处菩萨在一起,天天接近他,你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请教他,他给你说法。天天跟阿弥陀佛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8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不离开佛,这个好处就太希有了。虽希有但是什么?你一生必补佛处,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等第二生。西方极乐世界人寿命长,各个都是无量寿,你一生到那里,也是无量寿。你在一生当中一定成佛,这里讲的必补佛处,就是你一生当中一定可以证到补处菩萨的地位。补处菩萨就是后补佛,就像观音、势至一样,你一生能成就。如果到其它的世界去,修学其它的法门,一生不能成就,要多生多劫;唯独修净土是一生成就,所以这个法门叫一生成就的法门。我们往生是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是一生,你看多简单!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

  「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以横生上三土」。上善这个名称就是指的等觉菩萨,西方世界各个都是善人,没有恶人,都是念佛的,都是修一心不乱的。善人里面的上善,就是等觉菩萨,像观音、势至称为上善;等觉菩萨才称为上善,等觉以下的我们称为善人。所以上善就是指等觉菩萨,凡圣同居土的人能够天天跟等觉菩萨在一起,那就等于你也生到上三土了。你现在去的是带业往生的人,生凡圣同居土,上善之人他们住在哪里?他们住实报庄严土,可是你天天跟他们在一起,那也就等于实报庄严土,这个事情不可思议。我们再从比喻来说,希望从比喻当中,诸位能够体会到一点意思。

  譬如我们念书,小学的程度只能上小学,小学校里面程度都差不多,都是小学生。中学的程度去念中学,中学不是小学,都不在一起的。再念到大学,大学不是中学,也不在一起的。小学生要想见到大学生,不容易见到,大学生要见到小学生,也不容易见到,为什么?不在一起!可是这个学校很特别,就是在一个教室,这一个教室里头有小学生、有中学生、有大学生、有研究生,都在一班上课,你们想想这个奇怪不奇怪!他虽然是小学一年级,那个人是博士班的同学就坐在他隔壁,他也等于读博士班,这很特别的地方,这是一切世界里头没有这个情形,唯独西方世界有。诸位想想,小学生能够跟大学生坐在一张桌子上课,小学生占便宜了。他随时有不懂的问题,老大哥随时指点他,太方便了。这种情形他方世界没有,别的法门里头没有,净土法门里头有,所以你不怕,就怕你不能往生,你一往生,下品下生都不在乎。为什么?你同坐的是等觉菩萨,这是不可思议。所以就是等于说横生上三土,上面三土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是难信之法,不可思议!

  「一生补处,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这跟你讲了,都是一生必定能证得等觉菩萨,一生补处是等觉菩萨。所以说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位不退,位不退同时也就等于圆满证得了行不退跟念不退。因为凡圣同居土是位不退,方便有余土是行不退,实报土、常寂光土才是念不退。这个情形就跟刚才讲的一样,他们同班上课,所以他们不退转。一证一切证,一生一切生,等于四土同时都生了,这是不可思议的德用。

  「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展开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我们今天把它编成在一起,称之为《大藏经》。《大藏经》里头任何一部经典,没有这个说法,唯独西方极乐世界弥陀法门才有这个讲法,所以是未曾有。这个法门,我在前面跟诸位介绍,经题跟诸位介绍的,是第一经,一切经里面的第一经,一切法门里面第一法门。我们修学这个法门,所以自己要明白,在修行人里面你是第一人;修行念佛法门这个道场,在一切道场里面是第一道场。样样都第一,没有第二的,自己要明了,要认识,要不怀疑,这样才行。

  修学其它法门,碰到净土法门,心里动摇了,想把它舍掉,回心归净土,这个可以的。如果修净土法门,听到别的法门,心里动摇了,去搞别的,那叫大错特错。为什么?从第一等法门,去找第二法门、第三法门去了,那是往后退!别的法门归心净土,他是往上增进,这个意思不相同。所以我们看古来多少高僧大德,在宗门里大彻大悟之后,皈依净土,来修念佛法门。没听说念佛法门里头得一心不乱了,他去修禅、修密去了,没听说过。你们去查查《高僧传》里面,看有没有查得到,查不到,没有的;只看到他们那些人有成就之后,回过头来修净土,有。《净土圣贤录》里面,《高僧传》里面都能找得到,这是事实。所以一定要认清法门,要认识这个经典,要认识它的功德利益,而后才能死心塌地的修学这个法门。

  再看末后一段,「教相,大乘圆证,三根普被」。这一段的大意,是说明这个法门应当是什么条件、什么样的资格才可以修学。换句话说,就是要来看看课程标准,他适合哪个学校,哪个班级,才好开这个课,这就很特别了。所以这门课程,从幼儿园到大学统统合适,这个课程不可思议!它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法,而且是大乘法里头圆顿法,圆教顿法。圆顿,天台家所判教的叫五时八教。化法四教是讲藏、通、别、圆,化法是讲什么?实际上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课程标准,他适合于哪个学校,哪个班级,有这个意思。化仪四教是讲方法,是对于就是什么样程度的人来说的,是最聪明人讲的,还是那个最钝根人讲的。在课程里面讲,它是圆教,圆满而没有欠缺的。在教学方式上来讲,它是顿教,顿超的,不离阶级的,这是了不起的。

  而且是三根普被,普是普遍,被是各个都有分。三根怎么样?上等根性的人、中等的人、下等的人统统都行,好比是大学、中学、小学统统合适,而且都是一生成就。不是说大学一生成就,中学恐怕要两生,小学恐怕要三生,不是的,统统一生成就,这叫顿,圆顿。底下我做个简单的解释,「大乘菩萨藏摄」,这个经在大小乘里面,它是大乘经,不是小乘经。佛说经,有为声闻说的,有为辟支佛说的,有为菩萨说的,这个经是为菩萨说的,拣别不是为声闻、缘觉说的,所以它是菩萨藏所摄的。在佛说经十二种不同题材的里面,它属于「无问自说」。本经从头到尾,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说话,没有第二个人说话,也没有人问,佛是自己说的,无问自说。

  「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佛说一切经都可以说大慈大悲教导众生,唯独这部经叫彻底大慈。为什么?佛虽然讲一切经,这一切经,任何一部经,教我们在一生当中成就,很难,不容易做到,所以起了其它的经典。学其它的法门都要多生多劫,所谓是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而这部经是当生成就,所以跟我们说这个法门才是究竟圆满、彻底的悲心,慈悲到了极处!不再教我们走迂回的道路,不再浪费宝贵的光阴,一生就成就。特别是对于末法众生,末法多障,障碍太多,烦恼太多,知见混乱,这都是障碍。有情就是有情识的这些凡夫,我们只要看到「多障有情」这一句,换句话说,你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不容易成就。你修禅不能成就,修禅的人得烦恼轻,业障要少,学密的人更轻、更少,你只要是烦恼、业障深重,你不能成就。这些人怎么办?这些人依这个经典道理、修行的方法,很快就能够证得三不退,能往生;换句话说,成功比那些业障轻的人还要高,还稳当,这叫难信之法。

  「方便门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八万四千法门都叫做方便门,所以俗话说,讲佛门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叫方便门,我们这一门也不例外,也是方便门。一切方便门当中,我们要找一个最直捷的,不拐弯抹角的,不走迂回的道路,走一条直路,最近的一条路,至直捷最快速的一条路。现在大家都希望快快成就,结果怎么样?还偏偏找了不能成就的去学,这叫冤枉。最快的,跟诸位说,就是净土法门,不但最快而且是最圆,最圆满,第一顿超、顿证,「莫若念佛求生净土」。这些句句都是真实话。

  我虽然没有学过禅与密,但是都接近过,我的老师是密宗大德,我亲近他三年。禅,禅的经论我讲过不少,像《六祖坛经》、《金刚经》、《大珠和尚语录》,永嘉大师《禅宗集》、《证道歌》,《信心铭》都是禅宗的,我都讲过好多好多遍。我自己还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那些学禅的人他讲不过我,我的口头禅很厉害,讲不过我。他那个东西我都懂,我很内行,我不外行,我懂得它的理论,也懂得它的方法。但是我自己心里有数,如果在那个法门上用功夫,一生不能成就。为什么?一定要断烦恼,烦恼断不掉没法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断不了。所以那个要想成就不可能,理论很好,方法也不错,实在是太不容易。

  诸位想想,你要做到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摆在面前真正不动心了,才是个初禅而已,我们欲界二十八层天,你才到第七层;二十八层才到第七层,初禅天,好不容易。如果有这种功夫,移到念佛法门里面来,那就不得了,决定往生,而且往生的品位还不低,相当高的品位。所以我为什么不修净土?等于就是你今天口袋里有同样多的钱,现在叫你到洛杉矶去,一个坐飞机去,一个坐巴士去,巴士跟飞机钱都是等的,那我为什么不坐飞机?我为什么坐巴士?你统统都搞清楚了,帐就会算了,决定舍弃禅,过来念佛,我们来念佛。

  「念佛法门,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念的经典,我们常讲的弥陀净土有「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就是《十六观经》),跟这个《弥陀经》三经,还有一部《往生论》,三经一论。三经一论里面所讲的方法不一样,方法把它归纳起来可以有四大类,就是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跟持名念佛,可以分为这四大类。在四大类里面,我们要找一个最简单、最容易,而且最稳当的、最靠得住的,绝对不会出错误的,莫若信愿专持名号,这就是介绍你小本《弥陀经》。

  这个经实实在在是太好了,不但修净土的人,专依这部经典来修学。其实拿中国的禅宗来说,中国禅宗的丛林,是唐朝百丈大师跟马祖道一和尚他们两个人发起的。而这两个人在中国禅宗都算第八代,就是六祖的徒孙,六祖是第六代,能大师第六代,怀让大师是第七代,怀让是六祖的徒弟,马祖道一是怀让的徒弟,所以说是第八代,他们创办的,发起创办的。你看禅门日诵里面,他们的诵课本,晚课都念《弥陀经》,都念佛。禅宗里头晚课还要念《弥陀经》、念佛,可见得禅净双修是中国的禅宗。他为什么要念《弥陀经》?当然晓得这个法门之好,所以禅宗的课诵本里头有《弥陀经》;他们早课是以「楞严咒」为主,晚课是以《弥陀经》为主。所以,从这些地方我们要仔细去观察,就晓得古人用心之所在。

  专修净土的人早晚课诵都一样,一卷《弥陀经》、一千声佛号。如果有工夫的人,一天可以念十二支香,一支香一个半小时,每一支香的课诵完全相同。这是《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之好。一个人修很好,大众在一块儿修也很好,因为它很简单,没有一切这些仪规。譬如说像我们定的星期二、四来念佛,这几天我们都在练习敲法器,觉明妙行菩萨定的这个课诵本上,没有法器。所以它简单,不需要这些仪式。就是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再就拜佛,他也拜一百拜,念完的时候拜一百拜。如果你十二支香,那就是《弥陀经》十二卷,佛号一万两千声,就是这样的修法。所以它是有动、有静,对我们现代人来讲,的确太适合了,尤其是生活在工业时代、工业社会的同修们,非常适用。

  末后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心要,菩萨万行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奥是奥秘,藏就是藏得非常深奥,好像这是最宝贵的东西,它藏得最密、藏得最深。什么东西?念佛法门,你看看《华严经》一直讲,讲到快讲完了,才「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行愿品》最后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正是《华严》奥藏!普贤菩萨劝勉,领导着华严会上那些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共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会上我们所见到是集体去的,集体去往生的,《华严经》最后的结论!

  《法华经》里面也不例外,在梵文经典里面,也明白的说出来,也是以往生西方世界为归宿。近代,就是民国初年,有一位吕碧城居士,她读梵文的《法华经》,看到里面有一段,是我们中文本里面所没有的,她把它翻译出来。那一段经文,过去李老师也印成单张分给我们,让我们补在《法华经》里面。是属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后面还有些偈颂,大概还有六、七首偈颂,这是原文里头有,那个偈颂都是指归净土,所以「法华秘髓」。「一切诸佛心要」,这句我们可以从本经六方诸佛的赞叹能够显示得出来,是十方一切诸佛自行化他最重要的法门,心要是最重要的法门。

  「菩萨万行司南」,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六度万行都是以一心不乱求生西方为指南。司南就是大方向,像指南针一样,诸佛菩萨修,往什么地方修?统统都是往净土上修。修的什么?都是修的一心不乱,所以统统不出于此。「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要是详细的说说不尽,说一劫、说无量劫,都说不尽。所以,大师劝勉我们,聪明人、有智慧的人自己应当要明了、要明白。第一讲我们就介绍到此地,把佛法介绍给诸位了。认识佛法,认识《弥陀经》,将《弥陀经》介绍给诸位。从第二讲,我们就要介绍本经,我们一共分做七讲,下面六讲介绍本经。

  请看讲义的第六页,第二讲,题目是「经序的启示」。下面有一行小字,叫做经文起止,经文从「如是我闻」到「今现在说法」,就是我们这一讲讨论的内容,就是这段经文里面所说的。首先,有些专门的术语要简单的解释一下,叫「释名义」。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以及舍利弗等等这十六位大比丘们。这是一切经里面,我们都看到有这样的形式,这在佛经里面叫做证信序。「如是」是「信顺」的意思,信,一定要顺从,如果要不能够依从,那就不叫信了。「我闻」是「标师承」之意,佛当年讲经的时候并没有现场记录,只有言说,没有记录。经从哪里来的?经是佛灭度之后,释迦牟尼佛不在这个世间了,我们一般人讲佛死了,不在这个世间了,由学生们把佛过去所讲的记录下来,这样才称之为经典。

  这种情形我们又怀疑了,这个记录的靠得住吗?或者有人听错了,或者是记漏掉的,那我们今天不是发生困难了吗?这个我们要看佛教史,诸位就能够明了。佛灭度之后一百天里面,这些大弟子们就发起要集结经藏。就是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才能够流传、流通出去,才能够留给后世的人。集结,就是五百阿罗汉,这都是佛的学生,有五百人,差不多佛讲经的时候他们都在会,都在听。集结是以阿难尊者,阿难是多闻第一,就请他覆讲,把佛当年怎么说的,你也就原原本本就像佛来一样,把它讲出来,下面做笔记把它记下来。而他所讲的,要叫五百阿罗汉在那听的各个人都满意、都同意。如果有一个人举了手,「阿难,你这句话我觉得不大妥当」,这一句就删掉。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不是的!一个人不通过就不行,一定要五百个人各个都通过才能算数。

  所以,集结经非常谨慎,非常的严肃,决不是简单的事情。阿难这个人也特别的聪明,他的头脑恐怕比我们这录音机还高明,这是了不起的人,所以,他在弟子当中是多闻第一。他听一遍,永远不会忘记,他有这么好的记忆力。所以在集结经藏的时候,他就当了主席,他就上台来覆讲,这样集结。所以我们对于集结的经藏要相信,决定不能怀疑,你要怀疑吃亏的是你自己。何况我上一次跟诸位说这部《弥陀经》,从梵文翻译到中国,玄奘大师、窥基大师又给我们做了一次有力的证明,证明鸠摩罗什大师翻的没错,一点都没错。所以窥基大师做《弥陀经》的批注,就用鸠摩罗什大师的本子,这个《通赞疏》我们在此地很多,这个意思非常非常之深。

  这也真是三宝加持,叫末法众生对于这部经要生决定的信心,不能够疑惑。玄奘大师、窥基大师对我们末世同修有很大的功劳。所以,「我闻」是有师承的意思;「如是」就是如同佛所讲的一样,不增不减。我闻,我是阿难尊者自称,我亲自听佛所说的,佛怎么说我怎么样重诵,怎么样来覆讲,不增加一个字,也不减少一个字,这才叫如是我闻。所以它能够叫我们生信。时间到了,好,我们就讲到此地,下一次我们还从这一章从头讲起,一个段落。


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集)  1993/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01-007-0003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研习报告》第二讲,今天的讲题是「经序的启示」,在经文,从「如是我闻」到「今现在说法」。我们先简单的介绍经典几个名相。

  首先,我们展开佛教的经典,就会看到「如是我闻,一时」,有这些字样,几乎一切经都相同的,这在佛法里面叫做证信序。「如是」是「信顺」的意思,「我闻」是「师承」的意思。部部经里面虽然都有这几个字,它的意思大多数是相同的,但是也有部分不一样,也有部分就是与当部有密切的关系。从理上说,「如」,是讲宇宙人生的实相,拿佛法的名词来讲,就是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二,这个叫如。从这个意思上来说,就是一切大小乘经典都能讲得通,换句话说,都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浅而言之,这是指这部经,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阿难尊者在集结的时候,说出如是我闻,如是就是指这部经典,是我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佛怎么说我就怎么讲,不增不减,这叫如是。所以「我闻」这两个字就显然含着有师承的意思。

  「一时」,这是讲机感,机是众生,所以佛经从经序上来看,就如同会议记录一样,它有时间、有地点、有主席,也有参与的这些大众,很像会议记录。但是它时间并没有标明年月日,没有注明年月日,只用个一时,一时含着有很深的意思在。一,实在说就是师资道合的时候,或者是说感应道交的时候,众生有感,佛来应的这个时候。什么时候才起感应道交的作用?通常讲是机缘成熟的时候。什么是机缘成熟?如果以本经来说,是一心不乱的时候。一心不乱,我们与佛就感应道交了,所以一时是通指机缘成熟的时候。其实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个真实法,不仅仅在太空当中这许许多多星球,时间不相同,就是在我们地球上,现在大家晓得有时差,可见得也不相同。我们这个地方说的是下午七点钟,到加州就不一样,所以时间也不容易记载的很正确。何况印度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当时,他们有许许多多的小国家,跟我们中国春秋战国的时候差不多,都是些小国,每个小国家所用的历法不相同,要记载都相当的困难。印度没有统一,而我们中国到秦才统一,但是在周朝的时候,许多小国家都用周历,都用周朝皇室的历法,所以在时间的记载比较上有个准则。在印度就相当困难,这也是用一时的原因。

  「佛」是主席,当然一个法会一定有个主席,尤其这一会是属于教学的法会,讲经教学,所以佛是老师。教,我们称教主,是他主持教化,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称的「和尚」的意思,是相同的,和尚叫亲教师,教主也是亲教师的意思。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标处所,这是说明这部经最初佛说的处所,佛说经的处所。舍卫国是当时印度一个比较大的国,首都就叫做舍卫。舍卫是梵语,它的意思古人翻作「丰德」,是说明这个地区,丰是物产丰富;德是说这个地区、这个时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很多。要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它是当代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地区,也是经济发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都市,生活水平、文化水平都相当之高。这个城市相当之大,在这个城市什么地方讲的?这个地方有个精舍,这个精舍就叫做「祇树给孤独园」。是在舍卫大城的城外,距离舍卫大城很近,经上记载只有一里多路。这本来是祇陀太子的一个花园,就是他自己的别墅,太子的别墅,它的建筑也很理想,场所也非常之宽大。

  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邻国,就是王舍城,在那边讲经。偶然有个机缘,就是须达多长者,他有个亲家住在王舍城,他到亲家那里去走动的时候,看到他亲家非常的忙碌,好像招待贵宾一样。他就问说:你为什么这么忙?他的亲家就告诉他,说:我接待释迦牟尼佛,佛在王舍城讲经。他对于佛的智慧、道德、学问都倍加赞叹,于是须达多很受感动,也去听经。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当面就邀请,就礼请释迦牟尼佛到他们国家去讲经,佛也就答应了。佛这一答应,因为佛当时的团体很大,一共连他的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所以不是招待一个人,他一来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你要准备这么大的场所来接待他。

  所以,回到舍卫国之后,到处找合适地方,都找不到。结果看中祇陀太子的花园,有这么大的范围,足够住一千二百五十人,还有余,有这么大的场所。于是就跟太子商量,想买他这个花园,太子就跟他开玩笑。他说你是我们国家最富有的长者,就是大财主,国家大财主,你家里黄金很多,你能把黄金把我这个地铺满了,我的地就卖给你。结果须达多长者就真的回家去派人去搬黄金来铺地。祇陀太子一看到:我跟他开玩笑的,他当真的了。于是乎祇陀太子很受感动,就问:你买这个地干什么?为什么要黄金铺地,买我这个地?他就跟他说,我要请佛到这儿来讲经。祇陀太子一听之后也非常欢喜,他说这样好了,这个功德我们两个人做。须达多不肯,他说我要一个人做,我不要两个人做。祇陀太子一想,他说:好,你用黄金可以铺满我这个地,这个地卖给你,我这里头很多树木花草,你黄金铺不上,这个东西你要不合作,我全部把他砍光。砍光就变成荒地,那就没有意思了,于是给孤独长者没法子,不得已就答应了。所以,两个功德主,就是两个施主来供养释迦牟尼佛这个僧团,这是一段就是黄金布地的一段故事。

  须达多,当时人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给孤独就是他很慈悲,凡是有孤苦伶仃的人,他都愿意救济,只要去找他,他一定肯帮忙。所以大家不叫他的名字,就叫他给孤独长者,送他这么个称号。这是真正对于佛法能认识,他才有这样的信心、毅力、诚意来礼请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弘法。佛在舍卫国的的确确讲了许许多多重要的经典,像大家晓得的《金刚经》,我们这部经,都是家户喻晓的,都是在舍卫国讲的。「舍利弗等」十六位上首弟子,以及菩萨众们,这是标听众。所以从这一段里面来看,所谓六种成就具足。这是讲到正信,下面我们略微介绍一下。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这是从理上说的。「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这底下解释如是完全依据本宗的教义,就是净土宗的教义来说的,这是决定没错。「又万法俱寂,一心不乱为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为是」,这也是依本宗教义说的。前面一个说法,是坚定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信心;第二个说法,是坚定我们当生成佛的意念。「如是」,说到究竟圆满,不可思议。

  「际遇良时,师资道合,曰一时」,一时,就是机缘成熟的时候。我们今天虽然生在释迦牟尼佛末法的时代,但是我们有幸能读到佛的经典,而且所读的这部经典是决定可靠,决定没有疑问的;的的确确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的的确确是罗什大师所翻译的,翻译得完全没有错误。我们依照这部经典来修行,一生决定往生,决定成佛,这是一时!这个一时真是千载难逢,就像开经偈里面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8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这个一时我们遇到了,实实在在不容易。我们讲这部《弥陀经》的时候也不容易,尤其是讲《弥陀经疏钞》跟《要解》,不但在国外难,在国内也是相当不容易,所以这个机缘我们一定要珍惜。在此地,我们不得已利用录像的方法,介绍给没有机会来参与这个法会的。但是听录音带或者是看录像带,总不如现场来得亲切,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一时我们一定要把它把握住,这个一时是稍稍疏忽一点就过去了,所以这个机会非常非常的难得。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天人大师,名佛」,这种三觉,我们在「佛学概要」里面讲过。自觉,拣别凡夫的,凡夫是迷而不觉,佛觉悟,所以佛不是凡夫。觉他,拣别不是二乘,小乘人虽然有自觉,但是他不肯教别人,不肯帮助别人。觉行圆满是拣别他不通菩萨,菩萨虽然自觉又能觉他,但是他没有圆满,佛是圆满的。前面两种我们还容易懂,后面这一种,免不了我们就要起疑问,究竟什么样才叫圆满?自觉圆满还能体会得到,说度众生也圆满了,我们就怀疑了,我们现在是众生,佛没有把我们度了,他怎么就算圆满?诸位要晓得,圆满是从他本身上说的,不是从教化众生这一边讲的。教化众生可以帮助他自觉圆满,所谓是教学相长。

  大经里面讲得很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之所以成佛,都是在一切众生边成就的。怎么成就的?教化众生。尤其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看得非常的清楚。所以,学佛不能不读《华严》,不能不在《华严经》上认真的讨论。《华严》末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代表一生成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他怎么成的?他在一切境界里头锻炼成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修行人,凡夫只有自己一个人。除自己之外,恶的人、恶的环境是自己的善知识,是自己的老师。为什么?这些境界现前,帮助你修无分别心,断我的瞋恚、嫉妒、障碍,断这些。一切的善人,顺境、善人、好的环境,也是善知识,也是佛。他教给我们什么?因为凡夫在顺境里面就起了贪爱,贪爱也是烦恼。所以你要能够在顺境、善人这边去炼,炼什么?把你的贪心断掉,把你染污心也断掉。所以顺、逆都是善知识,顺、逆境界统统是佛,菩萨成佛是这样锻炼成的。

  我们修行不能成就,一读经一反省就明白了。我们遇到善人,遇到好环境,心里喜欢,舍不得丢掉;遇到恶人、遇到恶境,心里就怨恨,这怎么能成佛!我们是心为境转,这的确很可怜,自己在境界里做不了主,心被境转。修行人修个什么?就是把这个错误的修正过来。怎么修正?我的心不随境转,就修这个。不管什么境界现前,我修清净心,我修平等心,这叫修行。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我们要修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顺境里面修的是这个,逆境里头也是修的这个。善缘里面,善缘就是人事环境,恶缘也是指人事环境,统统修的是这个,这修的是一心不乱,这才能够达到觉行圆满。「天人大师」是对佛的尊称,佛是天人师。

  「舍卫,此云闻物,祇陀、须达多」,这是祇陀太子跟须达多长者,「施供佛僧,建立道场,普利众生」。如果当年没有祇陀跟须达多他们两个人发心建这个大道场,舍卫国大众闻法的机缘就难得到了,所以这两位大德是佛的护法。这个道场的所有权,就是这两个人的,须达多、祇陀太子并没有说把这个地方送给佛,没有,是供养佛。佛出家了,如果把这个地方送给他,佛不又有家了,佛就又还俗了,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诸位要记住,建道场确确实实是在家人的事情,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事情。出家人自己道业成就,什么地方来请,看看这个启请的人很虔诚,听众都很欢喜,他就来了。如果这个地方因缘不成熟,他就到别的地方去了,实在找不到因缘,像达摩祖师也可以面壁九年,面壁九年在等,等一个人。只给这一个人讲经,只给这一个人说法,只叫这一个人开悟,一个传一个,他就不中断了。所以到第六代,六祖大师他的法缘殊胜,把整个佛法展开,普度众生。

  假如达摩祖师当年来一看,都没有人愿意跟他学,他就回去了,那咱们中国的禅宗也就没有了。他很有耐心,他面壁九年就等一个人,等一个可以能够相信他的,能够继承他的。这也说明,我们怎样建道场,用什么态度来建立道场,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弘法利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佛陀跟这些长者大德们,在最初建立了榜样,就建立了规矩。后世人如果真正能够仿照,依教奉行,佛法就不会灭亡,一定能够常住在世间,正法久住。这是我们一定要提高警觉的,就是出家人有出家人本分的事,在家有在家本分之事。实在讲,就是真正要想佛法兴,像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所讲的,出家人应当托钵,佛法决定能兴。但是托钵在中国还行,中国要真是托钵的话,真有人供养,哪条街上都能托得到吃的。今天在美国就很难了,托钵还得开汽车去托钵,这很困难。可是如果真正是像中国人住得比较密集一点的地方,托钵还是有好处,也能叫很多外国人看看。外国人很好奇,趁着这个机会灌输他佛法的教义,所以会有很多很多的机会教育。

  第二段,我们要介绍的是「大众同闻」,这里面所说的是「为后学示范,善自取师」。这一句是我们自己应当要做的,就是古德这些榜样,我们应当要师法。「声闻居首,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经,序里面列的有这些听众,听众在上首里头排列的顺序,它是把这些阿罗汉排在前面,小乘排在前面,把菩萨摆在其次,人天大众那个听众摆在最后。这个排列的顺序都含着有很深的意思在里头,声闻,换句话说,这些人跟释迦牟尼佛学,还没毕业,还不能够离开佛单独去教化一方,还不能够离开老师。这个我们一般叫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佛到什么地方,他们这些人就跟到什么地方,一生都跟着释迦牟尼佛的。这些人统统是出家众,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说一千二百五十人,零头略去了,还有五个人,零头就不说了,说一个概数。

  他们所示现的都是出家相,示现的出家相,又是佛的常随弟子,所以无论在哪个法会,前面所坐的座位总是他们这些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意思,佛是希望后世人对于出家人尊重。出家人纵然是凡夫,那是菩萨,可是我们对出家人比对菩萨还要尊重三分。原因在哪里?因为出家人要住持佛法,要负这个责任,就是我们讲三宝里头的「住持三宝」。住持三宝里头一定是出家人,虽然僧宝,菩萨也包括在里面,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讲声闻,还是讲剃发染衣,还是以这个为主,并不以在家菩萨为主,还是以出家人为主,这就是佛法一定要出家人来承传。

  可是这毕竟是一个大事业,所以四众弟子一定要能够充分的合作,才能达到传法的目标。如果四众不和,出家人也没有办法,那么佛法就逐渐逐渐要衰微了。今天我们看佛门里面现象,确实四众不和,这种情形佛早就晓得了。所以《金刚经》里面讲的五五百年(我们现在是第五个五百年以后)斗诤坚固,如果四众和合,就不斗诤了;既然斗诤,当然就不和合。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真正懂得,明白了,他斗我不斗,他争我不争。几个人能成为一个僧团?跟诸位说,佛在戒经里面讲,四个人就是一个僧团。人多了不容易,和合困难,四、五个人不难,真正能找到志同道合,四、五个人在一块共修,僧团就建立在世间,这个世间又出现僧宝了;只要有僧宝,必定佛宝、法宝,三宝具足。

  在这个星期天,佛光寺举行「盂兰盆会」。诸位要是展开《盂兰盆经》来看一看,他是要供养十方僧的,而且是要供养夏安居自恣的这些出家人,我们到哪儿找去,找不到了,所以非常非常难。假如能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小道场,有五个出家人,五比丘在一起静修,举行结夏安居,这个自恣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要想真正叫佛法常住在世间,利益人天大众,我们一定要向这个方向来努力,求出家人安居在一处,专心办道,弘法利生。诸位如果向这个方向去做,你们大家都是须达多,都是祇陀太子,这是真正在家菩萨。所以,出家众是传法的。修行也是传法,修行是身教,以自己行持做大家修行的榜样。所以,有身教、有言教,讲经说法是言教,著作传播是言教的推广,这些我们都应当要常常提高警觉。

  「菩萨居中,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故」,菩萨的位子排在当中,因为菩萨有出家、有在家,所以相就不定。在我们中国,可以说与佛有特别的缘分,虽然佛法出兴于印度,等于说出生在印度,而它的生长、开花、结果都在中国。所以我们中国人对于中国的佛教,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展开整个世界的佛教史,在佛法上修学成就,我们中国人第一。当年玄奘大师在印度求学,他的威德使印度人尊称他为大乘天。他的雄辩,当时在国际上没有一个人能够辩得过他。他在印度开过无遮大会,无遮大会就是他自己建立宗旨,在那里,坐在那里等于说打擂台一样,任何人可以来跟他两个人辩论。他十八天当中,没有一个人敢给他提出问题,敢跟他辩论的。所以当时印度十六国的国王尊称他为大乘天,真是有不可思议的成就。

  在中国,我们有四大名山,这四大菩萨。四大菩萨除了地藏菩萨示现的是出家相,其余三位都是在家相,在家的菩萨多,出家的菩萨实在讲没有在家的多。很显然的,我们讲到底是出家人多,还是在家人多?一定是在家人多。中国出家人统统都受了菩萨戒,所以菩萨比丘,可是菩萨比丘要比起菩萨居士,还是菩萨居士多,菩萨比丘还是占少数,所以菩萨的相不定。比丘常随众,菩萨不常随,为什么不常随?菩萨要教化一方,代佛弘法,这是菩萨唯一的使命,所以他代表中道。

  「天人列后,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天人像祇陀太子,像须达多长者,这都是人众,他们是佛门的护法。这些都是从表面上看的,实际上这些人全是大菩萨应化而来的,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些佛菩萨变现人天,来护持佛法,所以一个真正护法,绝对不是普通人。不是佛菩萨怎么能够真正热诚的来护持佛法?护法统统是菩萨再来的!所以四众一定要合作,这才能使佛法广大,僧团健全。

  下面我们有个简单的表解,说明「僧伽」,就是佛法要靠僧传。僧伽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和合众」。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两个人在一起也不能称僧。佛教戒律里面规定是四个人在一起,有四个人以上在一起,遵守这六个戒条,而且实行羯磨制度,这才叫和合众。羯磨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会议,无论大小事情开会决议,每个人都要服从决议。所以,佛法从三千年前就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大小事情都是会议来解决。遵守这几条戒条是非常的重要,第一,这是讲理,分做理、事两方面。理,我们以净土宗本宗的教义来说,「同证一心不乱无上菩提」。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在一块儿住、在一块修行的宗旨、目标。我们到这个僧团里面来干什么?求一心不乱的,我来求一心不乱,我来求无上菩提,我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为别的来,我就为这个来的。这是理,我们的目标完全相同。

  那么在事上面就有六条,我们平常讲六和敬,一定要遵守。第一个是「见和同解」,就是见解一定要相同。见解如何相同法?这就要读经,所以寺院里头为什么天天要讲经,释迦牟尼佛当年率领的僧团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么多人怎么会不闹意见?就靠天天讲经!三天不讲经,意见都出来了,所以天天要讲经。就跟学校一样,学校里的学生为什么那么好?天天上课,老师天天严格的督促他,他就规规矩矩的,循规蹈矩。如果学校三天不上课,没有老师,学生你看又是吵、又是闹、又是打架,不知道出些什么乱子出来。所以,我们要求的见和同解。你看从前寺院当中,佛陀在世,经典上也是如此的教给我们,二时讲经。那个二时是现在的八小时,因为印度把一天昼夜分做六时,我们中国分做十二个时辰。所以,印度的六时里头的二时,它的一时等于我们四小时,二时就是八小时。每天八小时听经,听了八个钟点经,还要去修八个钟点行,譬如念佛,还要念八个钟点。一天已经去了十六个钟点了,其余时间都已经精疲力竭,只好睡大头觉,不会闹意见了,他闹意见没有精神闹了。何况在那个时候日中一食,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饱,每天十六个钟点课程,他还有什么精神去闹意见?没事,天下太平。所以,要求的是见和同解。

  正因为如此,这一个寺院、一个道场,它有一个宗旨、有一个目标、有一种见解,所以另一种见解要深入到这个地方,就把我们见和同解分化掉了,这是不可以的。所以,佛教在我们中国形成了许多的宗派,宗派里头宗旨不一样。譬如华严宗的,是以《华严经》为主,你要到他那个寺院去讲《法华经》,那就不行了。为什么?跟他的见解不一样。天台家是以《法华经》为主修的,他们天天讲《法华经》,研究《法华经》,你要去跟他讲唯识、讲禅,也不行,他不能接受。这就等于说办专科大学一样,他请这个法师来讲经,一定是跟他的思想相同的。我这里是专研究《华严》的,某个人也是专研究《华严》的,我们可以请他来讲。他不是研究我这一门的,就不能请他来讲,怕动摇了我们自己的根本。就是我们走的路不一样,虽然目标是相同的,但是路不一样。同样达到一个目标,都是成就无上菩提,可是路不相同。这不是排斥,是便利我们自己成就。

  所以有各宗各派不一样,我们兴之所好,喜欢哪个法门,喜欢什么样的经典,你去找这个道场,去找这些老师、同学,大家在一块学,和合众。否则的话,就不和合了,把和合破坏,那叫破和合众,那个罪就大了,破和合众罪过是在阿鼻地狱。所以,破和合众不是说这是个道场,我们把它捣乱,把它破坏掉,这叫破和合众,这个当然也是。如果我们请了一个法师来,这个法师所讲的跟我们所修学的理论完全相背的,背道而驰,也是破和合众,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今天大家统统都是修净土法门,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你请一个禅宗的大德来给你讲禅,叫破和合众;您请一个密宗大德到这个地方来给你灌顶,也是破和合众,诸位要懂这个道理,要明白这个道理。

  譬如你们在学校,你们这个学校是学文学的。另外也是个名教授,他是个学医学的,他到你那里讲,跟你所学的风马牛不相干,你听也听不懂,岂不是破坏你们学习的风气?这是决定不能够相融的。他学医学的,他能拿博士,你学文学,也能拿博士。你文学院请医学博士天天来给你上课,你文学博士决定拿不到,你医学博士也拿不到。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今天有许许多多人在佛法里头,的的确确是走错了路子,错了方向,古人所讲盲修瞎练。这是见解一定要相同。

  第二个就是「戒和同修」,戒律是生活规范。因为是团体,团体一定要守纪律,要守规矩,一定自己要能够约束自己,这样才行,大家才能够共住。如果每个人都放逸,不遵守同住这些公约,那么这个团体就变成散乱而没有秩序。所以,戒律就是生活规范。「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这个好懂。意同悦就是心里面每个人都是法喜充满,为什么?他天天在那里修持,无论在解门、在行门,他的境界天天都在提升,他很快乐。读经天天有悟处,修行天天有境界,这个乐!所以「意和同悦」。

  「利和同均」,利是利养,在家信徒的供养,出家人的享受决定平等。一切供养都要归公,没有私人的,个人需要用的,由常住来给。常住一定按照规矩,譬如说普通零用钱,斟酌需要,大家平等。如果说某个人生病了他需要医药,常住一定要开医药费用。或者有某个人受别请,就是外面或者请他去讲经,旅途上的费用,常住一定要给他;他外面有供养的,回来一定交给常住,这样才如法。所以,我们以这个标准要来建立一个僧团,今天五个人都找不到,你到哪里去找?人家供养我的钱,我怎么可以给你?这就不行了。

  五比丘的僧团难求!尤其五比丘要修一个法门,依同样的经典就更难得了,到哪里去找?我们要想佛法常住在世间,确确实实要建立如法的僧团。因为如果这个世界上有这一个如法的僧团,那个功德不可思议,十方诸佛护念,龙天鬼神护持,这个世界就不会遭难;换句话说,这个世界绝对不会有毁灭性的大灾难。为什么?有诸佛菩萨、护法神在护持着,它正法住世。没有这样一个僧团,就不能代表正法住世,就不能代表;没有正法住世,妖魔鬼怪就来扰乱世间。这些现象,如果同修们很冷静的观察,你就会发现,现在确确实实是如此。这是我们应当要警惕的,应当要晓得我们如何来努力。这是讲僧团,和合众,简单介绍到此地,这也是我们必需要晓得的。

  下面有十六位尊者,当然佛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只列了十六位。这十六个人不是随随便便列的,我们看佛的经典上面,每部经列的上首的名字都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为什么?这些人就代表了这部经,所以我们要懂它的意思;懂得它的意思,你就晓得这部经讲的是什么。就好像开会一样,你看到出席的是些什么人,你就能够猜得到他们是开什么会议。如果这个会议你去一看,都是管理财政,管理这些人的他们在开会,你就晓得一定是讨论经济、财政的问题。如果是教育界的那些什么学校校长、训导主任、教务主任,他们在一起开会,那一定是讨论教育上的问题。佛法也是如此,你看看这些人,这些是什么样的人,佛的这些弟子都有专长,所以各个人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各个都第一。

  下面列的十六个人,「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摩诃目犍连」是神通第一,「摩诃迦叶」是头陀第一,「摩诃迦旃延」是议论第一,「摩诃俱絺罗」是答问第一,「离婆多」是无倒乱第一(倒是颠倒,乱是错乱,他从来不颠倒,从来不错乱的)。「周利盘陀伽」是义持第一,这一位尊者,佛说他的因缘。他的记忆力实在是太差了,记性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简直我们无法想象。佛教他两个字,念到下面一个字,上头忘掉了,再教他上面,下头又忘掉了,这么样差。到底是什么原因?佛就说了,他过去世是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是讲经说法的,因为吝法得这个果报。他也教人,但是教人自己留一手,怕将来人家学的好在他之上,叫吝法,所以得愚痴果报。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是得愚痴果报,这佛说出他的因缘。但是毕竟是多生多世佛法熏修,他种子在,是业障障住了。佛就教他持之有恒,两个字念了九十天,念了三个月。念哪两个字?笤帚,扫地的笤帚,念了笤,帚忘掉了,念了帚,笤忘掉了。三个月,三个月当中念下去之后,他开悟了。悟了以后,那也是一等的聪明人。笤帚真的把他心里面的业障都扫干净了,所以他叫义持第一。悟了以后的境界就跟六祖大师一样,虽然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什么问题你去问他,他都能答得上来,什么问题去请教他,他都能够给你解决。

  「难陀」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仪容第一。仪容第一,这是一般经上说的,在《要解》里面讲的是声妙第一。但是这个意思我们在其它经论里头没有看到过,我们只看到仪容第一,这是最常讲的。「阿难陀」就是阿难尊者,这个我们非常熟悉的,他是多闻第一。「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密行第一。他当年在会是个小沙弥,是个小孩,非常顽皮,一天到晚都是在玩,从来没看到他修行。释迦牟尼佛晓得,他怎么修行?他一天到晚玩耍就是修行,所以他叫密行,别人看不出来。他真用功,真修行,可是绝不耽误他去玩,他这是很巧妙的一个功夫,别人不知道。

  「憍梵波提」受天供第一。这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牛呞。古时候印度人取的名字,不见得名字很好听,但是这个名字都有来由。有的人,他的特征,比方「摩诃俱絺罗」,俱絺罗是什么?是大膝,他的膝盖长得比别人大,摩诃是大,俱絺罗是膝,也是他的特征,所以人家叫他大膝盖,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这位尊者憍梵波提,牛呞,他的嘴一天动到晚,就像牛吃草一样。他是阿罗汉,所以怕人家见到他的时候就笑话他,笑话他要造罪业的。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他过去世做了五百世的牛,所以带着有牛的习气,没事坐在那里他嘴巴就会动。为什么他堕到五百世变做牛?他从前也是个修行人,有个阿罗汉,证阿罗汉果的阿罗汉,那个阿罗汉念经嘴巴动,他就笑话他,他说你念经不太好看,像牛吃草一样。阿罗汉听到之后,就叫他忏悔,他说我已经证了阿罗汉果,你讽刺我,将来你要背因果的,你会堕恶道的,你赶紧忏悔。他也是真心忏悔,虽然忏悔还堕在恶道里,堕在牛身五百世。所以,释迦牟尼佛看到他这个情形,他今天也证阿罗汉了,别人看到他也讽刺,不就害了人。所以你别在人间,到天上去供养去,天人都有神通,天人有五通,一看晓得你是圣人,大家对你很尊敬,不会笑话你,受天供养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是福田第一,「迦留陀夷」是教化第一,「摩诃劫宾那」知星宿第一,「薄拘罗」寿命第一(在同修大众当中,他年纪最大,他那个时候已经有一百六十岁了,这位尊者)。「阿[少/兔]楼驮」天眼第一,这位尊者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就是听经的时候喜欢打瞌睡,有一次被佛呵斥了一顿,他自己生了惭愧心,七天七夜没睡觉,把眼睛搞坏了。眼睛,睡眠的时候是养眼睛,用眼过度,眼坏了。佛就教他修一种定,修「乐见光明定」,这个定修成功之后,他就得天眼通。所以在阿罗汉当中,他的天眼是第一,半头天眼。他见东西不要用眼睛,半个头都可以见,前后都看得到,这叫半头天眼。

  这十六位尊者代表的意义,我们在前面用线条上画出来的,这是李老师依古大德来分类的。代表「德慧才能」,这是讲修净土法门的,我们自己道德、智慧、才能,能不能比得上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这些人,他们这些人都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你要说净土法门太高了,我这个人业障太重,没有资格去,你再看看,「愚昧钝根」像周利盘陀伽,大概你比他聪明多了,他也能去,你为什么不能去?所以,底下有「显示因果」,也有几位,「善藏养晦」宾头卢颇罗堕,「世法方便」的也有两位,密行的罗睺罗、迦留陀夷。「精进破障」的阿[少/兔]楼驮,因为精进,他能够得天眼通。周利盘陀伽虽然愚笨,他能够精进,所以他能开悟。这是分出六大类,说明这个法门,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资格学,无论什么样的根性都一样的成就。

  在这边,我提示给诸位,舍利弗智慧第一,相当于我们现在人所讲的「哲学家」,哲学家应该学佛,应该求生净土。目犍连神通第一,相当于现在「科学家」,也应当要学佛。大迦叶尊者是「禅宗初祖清高苦行」的人。迦旃延「评论家」,俱絺罗「博学才艺」,离婆多「正觉不迷」,周利盘陀伽「困学成功」的,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胞弟,憍梵波提是「宗教家」。宾头卢颇罗堕「应末世供,为人天福田」,所有阿罗汉都灭度了,释迦牟尼佛不许他灭度,这位尊者现在还在人间,但是他是随类化身,他是什么样子你也不会认得,就是跟你一天到晚坐在一起,跟你见面,你也不知道,凡是有斋僧,真正斋僧供养,你想真正修福,他就来应供,这是世尊特别交代的。迦留陀夷我们今天来讲,他是「教育家」,劫宾那尊者「天文学家」,薄拘罗尊者「善因善果」,他长寿,长寿的果报是不杀生、是不嫉妒、不障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8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才能得这个果报。阿[少/兔]楼驮是「福德困学」。

  所以,这些都是社会上有大成就的人,这些人都来听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这些人都能够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求生西方净土。经前面列的这么多人,后头信受奉行,信受奉行里头有没有包括禅宗的初祖摩诃迦叶?如果没有他,信受奉行后头要注一注,「摩诃迦叶除外,他是禅宗的」,没说!由此可知,他也是信受奉行之一,我们要觉悟。这几位尊者可以说把禅、律、教、密统统包括在其中,你要是拿佛门十个大宗派来讲,也都全部包括在里头。「此等大众,本是法身大士」,都是大菩萨,来帮助佛弘法的。「示作声闻,证此不思议法」,为我们做证明,来劝我们,「从佛转轮广利人天,今闻净土摄受功德,信受奉行,实乃以身作则,劝吾人深信莫疑也」。这十六位尊者排在这里,是让我们信,他们都相信,我们怎么能不信?他们这些人都乐意去修,我们为什么不修?所以,他们在此地的用意是劝信的,无论你是哪一行、哪一业,你是修学的哪个宗派,都应当要皈依净土。

  下面列的这四大菩萨,菩萨居当中,本经的条件就是信愿行,所以前面声闻众劝信,菩萨众劝愿、劝行。「文殊表无上正等正觉」,文殊是等觉菩萨,为什么加上无上?我们晓得文殊菩萨是古佛再来的,曾为七佛之师,他做过七尊佛的老师,古佛再来。我们学佛是不是求无上正等正觉?他代表这个目标。「弥勒」是什么?是代表地位,「表一生补处」。中国人造的弥勒菩萨像,就是布袋和尚像,这个像代表什么意义?代表「平等喜悦」,就是极乐的意思。你看弥勒菩萨一天到晚欢欢喜喜,极乐!他没有忧愁,他没有烦恼,他就代表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今天要求无上正等正觉,到哪里去,要到西方极乐世界里求。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证得一生补处,这个经里头含这个意思,所以这两位菩萨劝我们发愿。

  后面两位菩萨劝我们修行,怎么个修法?「干陀诃提」,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不休息」。「常精进菩萨」,就是精进不退,永不退转,「如善财之参学,一生修证寂光净土」,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两位菩萨劝我们修行,修行要精进,要不休息,一定要把精神提起来。到自己很倦、很累的时候,想一想我这一生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我怎么敢懈怠?怎么敢懒惰?这个菩萨代表这个意思,所以名字不是随便列的。

  第六条是「凡众劝修」,这就是末后凡夫众,劝修就是讲弘护。「释提桓因」就是忉利天主,一般其它宗教里面所讲的上帝,大概都是讲的忉利天主。「无量诸天」,印度还有些宗教,他们的确比这些宗教要高,像婆罗门教他们讲到大梵天,那比忉利天主地位要高得多,这些代表一切宗教之士应修。所以佛门广大,我们要把这个教义让那些宗教人统统都要明了,使他们不怀疑。他们信仰宗教,来学佛,来修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绝不违背。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上帝也护持这个法门,也修这个法门。宗教徒里,他们教徒跟上帝的关系好像父子关系,天上的父都修西方净土,求生极乐世界,儿子也修,那个父亲当然高兴,还有什么话说?绝不违背,一定要把这个教义宣扬。

  「大众表一切众生,欲离苦得究竟乐者应当修」。这就是指我们一般的众生,特别对我们人道来说的。你要想真正离苦,想得真乐,想得究竟之乐,你只有修这个法门。「弘护此经,畅佛本怀」,要弘扬、要护持这部经,这个法门。为什么?唯有这部经、这个法门是真正畅佛的本怀,佛度众生的本愿在此。佛说一切经都是不得已,说这个经是最痛快了。为什么?说别的经,你不见得能成功,指点你别的路子,你的障碍还很多。说这个经你是决定能成功,一生决定成佛的,所以这个经是第一经,这个经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道理就在此地。

  「不问自说,慈悯深切,急度众故」,佛一看到这些学生还满不错,都很听话,能接受,不问也说了,急着要说,等不及大家问,都说了。其次就是「义理玄秘」,太深了,「难信,无人启请」,等人家来请佛才说,没有人请,这是佛的境界,连菩萨都不知道。所以佛不问自说,这是慈悲到了极处,期望我们众生各个在一生当中圆满得度,所以才说出这部经。

  下面别序里头,前面讲的都是通序的意思,底下别序里头有三个纲目。实际上,别序的经文完全在此地,「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就是这部经的别序。第一段是讲西方世界的「依报庄严」,这个「有」,是非常肯定的告诉我们,有一个世界名字叫极乐。顾名思义,这个世界里头没苦,只有乐,我们要是听了,怎么能不动心?第二,是「正报庄严,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个「有」,又是非常的肯定,这个佛是现在佛,不是过去的,不是未来的,现在佛,现在的佛住世,佛的德号叫阿弥陀,这无量的意思。第三,「说法庄严」,这事业,佛从事什么事业?说法!「今现在说法」。后面有个简单的注子说,「有、今现在」,这是劝你要信;「极乐世界」,听到这个名词,劝你要发愿;「阿弥陀佛」,劝你持名妙行,只要你念这句佛号,临命终时佛就来接引。这个意思把本经的宗旨也是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了。

  就是底下表里面所列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这一句「阿弥陀佛」,绝是绝对的,圆是圆满,融是融通,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正如清凉大师讲《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圆融,真正不可思议。所以,本经是「唯心为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是《观无量寿佛经》的经文,佛说的。「唯佛为宗」,就是阿弥陀佛为宗,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唯佛为宗。「绝待圆融为宗」,真的,无论哪个经,无论哪一个法门,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比这个更圆融的,没有比这部经、比这个法门更快速的,没有。这个经如法修行,一天能成功。你们看看,哪个宗派、哪个法门说一天能成功的!本经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所以窥基大师在《通赞疏》里面,也是在讲「至圆至顿」,这是到了极处,圆到极处,说顿得快,顿超,快到极处了,没有比这部经更快的。

  《往生传》里面、《净土圣贤录》里面,你看看莹珂法师,三天成就的,这一点都不假,历史上记载的。他是什么?他是破戒的出家人,不守清规,但是他自己觉悟,他晓得自己破戒,不守规矩,恶习气很重,将来一定要堕地狱。他是因为怕堕地狱,所以就问别的同参道友怎么办?人家就劝他,你念佛求生西方。他就把门关起来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饭也不吃,水也不喝,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好好的用功,十年以后我接引你」。这个法师说不行,我的恶习气太重,我自己不能把持,再过十年不晓得造多少罪业。他说,我十年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去。结果阿弥陀佛就答应了,他说「好,三天以后我来接你」。

  他好欢喜,高兴,房门一打开,跟大众宣布,三天以后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一个人相信,谁相信他?你这个人,你怎么能往生?没人能相信他,结果大众看他那个态度又不像是说假话,不像在骗人的。好,看你三天往生不往生!他到第三天,换了干净衣服洗了澡,做早课的时候请大众帮他助念,就是那一天早课不照平常的做,全部念佛。佛号才念了几声,他就告诉大众佛来了,别人看不到,他看到。「佛来接引我,我走了」,他就那么走的,三天!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说,像莹珂那样的人三天都能往生,我们怎么不能往生?我们至少还不像他那么样堕落。我们为什么不能往生?现在还不愿意往生,还舍不得这个世间,还有所贪恋,所以你去不了。他是真正觉悟,晓得什么?晓得这个世间太可怕了,自己习气又很重,改过自新好难,不如干脆往生算了,人家是打的这个主意,抱着这个决心。所以,念了三天就成功。

  这个法门不难!真正关起门来,你念上三天也能往生,这是一点都不假。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懂这个理论。我们在经论深入,尽量的劝一切同修修这个法门,替阿弥陀佛宣扬,替西方世界多带几个同修去。如果带了几个去,比自己一个人去好多了。如果带了一大批,阿弥陀佛在那里开欢迎大会欢迎你,那就不一样了,比个人要强得多。我们懂得这个法门之后,我们今天唯一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多多的接引一些众生,多多的带一些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当然更好的是把这个法门永久建立在世间,普度众生。所以「绝待圆融,超情离见」,超情离见是《楞严经》上最高的境界,这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这是以这个为宗旨,一句阿弥陀佛。

  不但如此,这一句阿弥陀佛「具足三学、三慧,一切法门」,一句佛号统统都包括了。「古云」,古人说,「八万门中,念佛第一」,八万四千法门,念佛是第一。我们在《华严》上看,善财童子也是修的这个法门,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也是这个法门,这个到以后我们都会讨论到的。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要解  (第四集)  1985/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01-007-0004

  请掀开第九页,第三讲「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经文从「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一大段的经文。前面介绍了序分,从这以下是本经的正宗分。「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福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了,有些学佛的同修对于净土往往产生许多的误会,认为念佛法门里面不修智慧,佛门般若智慧是最重要的,念佛人不求智慧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因为佛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所求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假如不求智慧怎能得无上正等正觉?只要能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换句话说,他一定是要求智慧,不求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信与愿都是属于慧,对于这个法门信不过,生不起愿心,都是缺乏智慧,或者我们讲智慧不足。而持名正是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信愿是善根、是慧行,持名是福德、是福行。

  现在大师是讲往生,这部经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池大师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完全看你有没有信愿,真信切愿必定往生。往生之后,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品位高下就看你念佛的功夫浅深,你念佛功夫深,往生的品位就高;念佛的功夫浅,品位就低,品位高低完全在持名。这是我们应当觉悟的,这个世间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这是要觉悟的。以忉利天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忉利天一昼夜是人间一百年,忉利天要是看我们人间真是可怜,人生百岁也是朝生暮死,所以一定要觉悟,一定要求生西方,那么信愿持名是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大事。

  「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这也是念佛法门里面重要的纲领。「持名时」,这底下要特别注意的,我们怎样念才相应。「持名时,心如佛」,这是要紧的事情,心要与佛的心相应。「言如佛,行如佛」,这样身口意三业都能与佛相应,「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念佛怎么不相应?不相应就是口里念的这句阿弥陀佛,身口意三业都不相应。什么叫相应?什么叫不相应?南无阿弥陀佛是皈依无量觉,我们念这一句皈依无量觉,我们心里还是迷惑颠倒,口里面还是人我是非,这就是不觉,身口意都不觉与无量觉不相应,这样念法就是古人所说的「喊破咙喉也枉然」。念念要觉而不迷才有用处,果然念念觉而不迷那就念念见佛。

  「故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是现在,当来是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这是指当来,没去之前是讲现前,当来见佛当然不成问题,现在呢?现在见佛,忆佛念佛,必定见佛,这也是我们在功夫上的一种勘验。这几句都是念佛非常重要的纲领,要牢牢的记住。

  这段经文里面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先讲「依报妙」,依报就是生活环境。「经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什么叫苦?什么叫乐?我们看底下这个解释。先总说「无众苦」。在我们这个世间苦处太多,说之不尽,佛讲经的时候把一切苦归纳为三大类,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这三大类把一切苦包括尽了。苦苦,后面的「苦」字是名词,前面这个字是动词,是动词是形容词,这里面又把它分成八大类,所以我们常常讲八苦交煎,八苦就是讲的苦苦。三苦的范围比八苦要大,三苦里头包括八苦,八苦不包括三苦。第一是生苦,生之苦是大苦,我们都忘掉了,所以人实在是非常的健忘。佛在经里面给我们说得非常详细,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是因缘和合而来的,我们自己神识是「亲因缘」;我们向人道攀缘,起了这个念头,攀缘了,这是「所缘缘」;攀缘而没有间断,这是「无间缘」;父母是我们的「增上缘」,所以在「四缘」里面前面三种缘是属于自己,父母只给我们作增上缘而已。

  从投胎,神识入胎,入胎就苦,经上形容神识在入胎的时候叫胎狱,那个苦跟地狱没有两样。小孩在母亲肚子里面,母亲喝一杯凉水,小孩在里面感觉到像寒冰地狱一样,喝一杯热水像在八热地狱一样,苦不堪言,那十个月是受罪,所以十个月胎狱再出生下来之后,他前生的事情都忘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太苦,假如没有这些痛苦,他前生的事情应该记得,所以我们一般人出生之后,对前生的事情都不记得了。这种情形我们可想而知,因为我们仔细去观察,有很多小孩非常聪明,害一次大病之后也许就变成白痴,记忆力就丧失了,我过去有一位老朋友的小孩就是如此,一场大病害了之后就傻傻的、呆呆的,就变成低能,非常聪明的人,那么那是病苦。佛讲的生苦跟死苦是最大的苦,任何病苦都比不上,所以都忘得干干净净。也有极少数的人生下来之后记得前生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给诸位说,这叫夺胎,他没有受这十个月胎狱之苦,受十个月胎狱之苦的是另外一个人。这个小孩一出胎就死了,另外一个灵魂、一个神识,不是他,他看到这个身体就钻进去了,就夺过来了,所以他没有受十个月胎狱之苦,这样的情形他能记得前生的事情,为什么?他没迷,他没受过苦,这是很少数的特殊情形,确实有这个情形,叫夺胎。

  坐胎也不是容易事情,找哪个人做父母也不是随便找的,你要跟他没有缘就不能聚到一起。佛讲中阴身,中阴身是迷迷糊糊的,看到外面空间就像大雾一样,又黑暗是又看不清楚,哪个地方有缘分他就看到那里有光明,他循着那个光明他会去找,缘分。那么光的色彩、大小都不一样,这就是六道的差别。以人道来说,佛跟我们讲了最显著的四种缘,报恩的、报怨的、讨债的、还债的,如果没有这四种缘不来。你看有很多人家境非常好,非常富有,想儿女他老不生,没有钱的人家他不喜欢儿女偏偏来,来了好多个,不能做主宰,全是缘分,纵然今天科学发达有试管婴儿,还是缘分,没有缘分还是不来的。说穿了人与人间就是这四种缘,最亲密的就做一家人,父子、兄弟、夫妇就搞成一家人,缘稍微疏远一点就是亲戚朋友,再疏远像同事,关系愈来愈远,总而言之,统统都是有关系的,没有关系不能聚集在一起。学佛的人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善缘也好,恶缘也好,恶缘你要丢掉丢不了的,总而言之一句话,要把这些善缘、恶缘统统转变为净缘,这就好了,这就是佛法里常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你自己先要觉悟,只要有缘就能够度他,就怕的是没有缘,没有缘,佛来了也无可奈何,经上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只要有缘就可以度,善恶缘都一样。这是生苦,我们要觉悟。

  第二是老苦,老苦与病苦我们能够看得到,也能够体会到一些。你看到老人、病人多可怜,看到他们现前在受这个苦,心里马上要觉悟,这种苦转眼之间就轮到自己。你能不老吗?你能不病吗?老的时候什么毛病都来了。所以看别人要马上回光返照想自己,几十年光阴一剎那就过去了,我二十三岁到台湾,一转眼,现在六十岁了,想想当年到台湾就像在昨天一样,三十多年一剎那,还有个三十年吗?再有三十年我差不多一百岁了,不可能。所以我们仔细去想想的时候,想想过去再想想未来,实在可怕,这是事实。修道得要好好的修,要如法的修,如果不如法,纵然出家还是免不了老苦、病苦,要觉悟,要真正觉悟。古德告诉我们念佛人如果有病了,不管是大病、小病,只要一有病了,马上就一心一意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必找医生,也不必吃药,这个时候什么念头?就想去,趁这个机会想走。如果你在这个世间的寿命还没尽,你念几天佛就好了,身体好了,没病了,如果寿命尽了正好往生,所以一个真正念佛人无忧无虑。二六时中什么要紧?一句阿弥陀佛要紧,执持名号。

  第四条,死苦,死是最大的痛苦,佛在经典上举比喻跟我们说,他说人,神识,我们俗话讲灵魂,离开我们身体,这个叫死,犹如生龟脱壳,把活的乌龟的壳拔下来,这是形容我们第八识离开肉体就像这样的痛苦,这在前面说过,我们这是相信圣言量。所以死是大苦。生老病死,六道里面的众生各个都有,谁都逃不了,上自帝王,下至庶民,这是一律平等的,哪个人没有生老病死?一律平等,各个人都有,这是讲我们身体之内的。

  身外的有求不得苦,凡夫在世间都有所求,求有求不得,纵然得到了,得到了又苦,得到又怕失掉,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时候想求,求得到又怕丢掉,总是忧虑,总是没有快乐的日子。其次是爱别离苦,无论你喜欢的人或者喜欢的物,都不能常常在一起,中国俗话说「恩爱夫妻不到头」,这句话要拿佛法的眼光来看有一点道理,为什么?爱别离苦。后头有一个怨憎会,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对头希望早一点离开偏偏不离开,像这些我们在生活当中都能够体验得到,只是程度上有浅深的差别,都能够体会得到。一定要觉悟,这个世间没有值得我们留恋之处,即使学佛了,我们讲的要普度众生,如果你要贪度众生的相还是苦。我们想要怎样去建一个道场,我们先有求,求不得苦,集合起这些志同道合的再建一个道场,这我都见到过的,李老师跟我们讲过,大家刚刚在建道场的时候各个都是菩萨,这是同心同力、出钱出力来建,道场建成之后,各个都变成罗剎,为什么?争权夺利,道心都没有了,我们看得太多了。

  这个世界众生是可怜没错,他没有福报,如果真正有福报,诸佛菩萨为什么不来?像中国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隋唐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菩萨?那么多的高僧大德?那么多的丛林寺院?众生有福报。一个寺庙住几千人,他不打架、不吵嘴,没有一个争权夺利的,都是心在道上,多少这些祖师大德都是佛菩萨再来的,有些身分暴露了我们知道,还有绝大多数的身分从来没有露过,我们就不晓得了。一般大家都知道的永明延寿大师,今天悟明法师跟我们谈话常常提到的,是阿弥陀佛再来,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傅大士跟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宝志公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丰干和尚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是大家晓得,比较上著名一点的,没有露身分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近代印光法师大家也晓得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

  现在人就是业障重没有福报,别人的业障重没福报我们不要去理他,首先反省自己有没有业障、有没有烦恼。我跟大众在一块,我嫌不嫌别人,我跟大众在一块看到这个也不满意那个不满意,不是别人不是,是自己的业障烦恼太重。古人那么多在一起住,每一个人不看到别人过失,他看自己过失,所以大家就能相安无事,如果我们把眼光调转头来专看别人的过失,那怎能共住?不能共住。你的家庭能不能兴旺就看你的家庭能不能和合,团体、寺院,乃至于国家、世界,统统一样,一个道理,人人都能够反省,都能够责备自己,都能够体谅别人,自己有福了,你家庭有福了,寺院有福了,众生有福了。所以佛门里常说学佛要发愿,要有度众生的愿,不能有度众生的欲望,不能有这个念头,什么事情都是因缘自自然然成就的,没有一丝毫的勉强,这才是正法。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要怎样做怎样做,那这里面就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统统都来了,到后来西方世界也去不了,还是六道轮转,所以这个得失利害我们自己要看得清清楚楚。

  前面这七种是果报,后面这一种是因缘,果里面有因,因里面有果,所以生死轮回就永无休止。「五阴炽盛,烦恼逼身心故」,这是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自己内里面的,色受想行识,自己生烦恼,在一切境界里面分别执着妄想,制造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制造这么多苦,你要想离开这八苦(就是苦苦)只要把一切的分别执着妄想息掉,这八苦就没有了。苦苦在三界里头只有欲界有,欲界里包括六层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包括阿修罗道、人道、地狱、饿鬼、畜生,这统统是欲界,欲界里面有苦苦,欲界这三种苦都有,苦苦、坏苦、行苦统统都有。

  第二类是坏苦,「乐是坏苦,不久住故」。乐是享受,享受固然是乐,但是不长久,到它变坏的时候你就感觉到苦。譬如做官的,现在民主,选上了,地位得到了,很乐,大家都来奉承你,任期满了,下台了,苦了,没人再理你了,社会非常的现实,诸如此类的就叫做坏苦。色界天人没有苦苦,因为他将欲界里面最重的五欲(财色名食睡)统统离开了,他都断掉了,所以前面这八种苦他没有,但是他有坏苦。因为他还有身体,他有色身,他那个色身是化生,不会害病的,也不老,所以虽然有身体,他没有病苦、没有老苦,也没有生苦,他生是化生不是胎生,所以他没有这些苦,但是他也有寿命终了的时候,纵然到非想非非想天,佛说他的寿命八万大劫,有这么长的时间,八万大劫到了他还是要往下堕落下来,所以他不常驻,他不是永生。所以许多宗教都求生天,人误会了,以为生天就得到永生,佛看得清楚,不是永生,寿命长一点而已,还是要变坏的,所以到他寿命终了的时候他就感觉苦现前了。

  行苦,「非苦非乐是行苦」,这个境界很好,是相似于定中的境界,心地清净没有苦也没有乐,那为什么也叫它做苦?「性迁流故」,它也是不常驻的,剎那剎那在变化的。我们欲界的人这三种都有,我们有苦苦、坏苦、行苦,行苦是什么?行苦是剎那生灭,我们人从生到老,不是一年一年老,这个要聪明,不是一年一年老,不是一月一月老,是剎那剎那在那里老,你停不住,这就是行苦,不能停在那里。哪一个人不想十八岁?十八岁好,十八岁只有一年,没有第二个十八岁,如何能到年年十八?年年十八那就没有行苦,行苦是讲剎那变异,才晓得人真苦。

  无色界天人没有苦苦、坏苦,他有行苦,所以佛跟我们说「三界统苦」。一个人如果真正觉悟到人生苦就容易入道,真正认识人生只有苦没有乐,这个人他要想念佛,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谁叫他念佛?苦叫他念佛,他不愿意受这个苦,要把这个苦离开。所以佛在戒经里也常说,教给我们「以苦为师」,老师来督促,谁是老师?苦就是老师,它来提醒我们、督促我们,要发愤,要认真的修行。

  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这里恰恰相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8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它那里叫极乐,所谓极乐就是娑婆世界所有的这些苦,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所以它是「但受诸乐」。此地也从纲领上来说,「无罪报之苦」,这是讲世间的苦果,西方世界没有,为什么?西方世界不是善恶业生的。这个诸位要记住,造作恶业不能往生,造作一切善业也不能往生,恶业所感的是我们娑婆世界三恶道的果报,善业感的是三善道的果报,这桩事情诸位要看看灌顶大师《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注疏里面,《疏钞》里面他讲得很清楚,同样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有一百种不同的果报,所以造善恶业都不能往生。怎样才能往生?经上说得清清楚楚,「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不颠倒就是不迷惑,阿弥陀佛是无量觉,念念觉而不迷,这样才能往生。因此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纵然带着前生善恶的习气,带着善恶习气没有关系,它不起作用,他这个佛号的力量能把善恶习气压下去,所以叫带业往生,因此那一边没有苦报,道理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懂得。不要以为我存的好心,我尽做好事,到头来不能往生,怪佛菩萨不灵,那就不得了,那罪业太重,为什么?你一怪佛菩萨,你是谤佛、谤法,你毁谤三宝,那个罪业是阿鼻地狱罪业,不是佛经没讲清楚,是你自己误会了,不是佛不灵,是你看走眼了,你错会了意思,这不得了,所以我们学佛有疑一定要问,要问得清清楚楚。疑问,如果这个疑要不问,往往产生重大的障碍,断疑才生信,信愿是往生第一个要紧的条件。

  那么先说西方世界没有苦,我们娑婆世界种种苦事,西方世界找不到。那么西方世界人造不造罪业?不造业。「无享受而造恶业之集」没有这个。回头看看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世间人的享受,他造业,享受是造业。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有钱的人家吃得好、穿得好,吃的是一些众生肉,要杀害多少众生的生命,满足他什么?满足他三寸的舌头。你们想吃东西,再好的味道,从口里到喉咙就不晓得味道了,山珍海味为什么?为舌头而造的罪业,因为到食道以下肠胃里头不知道味道,它不能辨别味道,造业。穿的要穿皮毛,畜生的皮,这是讲你享受里面我们最常见到的,造业。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了,不造业了,那我们要问,我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吃牛肉,西方世界有没有?我告诉诸位,有,有不造业,为什么不造业?变化所作,牠那个没有生命的。如果我们这个科学再过几十年发达了,研究了,晓得肉是用些什么分子造的,我们就可以能造了,这人造肉,那就不造业,可以人造的。西方世界科学发达到极处,而且他制造不需要工厂,不需要机械,随心所欲,想吃什么东西经上讲了,吃的东西就变现在面前,他那个原理我们晓得,就是今天科学家所发现的能与质的互相转变。他要想吃东西,要用的东西,他马上由能变现出物质,不用了、不要了再把这个物质解放成能,所以西方世界没有垃圾,因为他不用就把它变成能量,没有了,这个世界太好了。我们在这里吃肉造业,那个地方吃肉不造业,西方世界是无障碍的世界,不造业。

  「无求寂灭之退转」,这是讲修行。我们这个世间修行苦,为什么?会退转,学道跟求学都是一样的,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没有退转,一生到西方,哪怕是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能够圆证三不退,这是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之处,经上跟我们说得清清楚楚,只有进没有退,这个快乐,每天都有悟处,所以讲到修行、修道最理想的环境是西方极乐世界。

  末后一条说「无修道之障碍」,我们此地修道障缘太多了,障碍太多了,西方极乐世界只有助缘没有障缘,一切的人事环境,一切的物质环境,统统是帮助你修道的,没有障碍你修道的,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圆满菩提,这是真的。两个世界仔细比较,那个世界的好处太多了,为什么不去?不是去不了,经论上这么说,古人祖师也是这么说,「万修万人去」,就怕你不肯干,你要肯干决定去。怎么个修法?跟诸位说明,就依这部《弥陀经》就够了,真的就够了。所以我们修这个法门,《弥陀经》是我们的正课,主修的法门,我们今天选的《华严》、《梵网》是助修,是帮助我们主修的这个课程。因为《华严经》经文长,讲解得详细,讲的什么东西?统统是《弥陀经》,可以说就是《弥陀经》的批注,《弥陀经》的详细说明,《梵网经》的修心修行帮助我们一心不乱,正助双修,其它的都不必要了。

  我们自己每一个人发真心在这里修学,如果这个世间众生还有福报,诸佛菩萨龙天会护持,我们不要操心,有这个机缘你们想做道场顺便问一问可以,不必急着求,缘要成熟了,诸佛菩萨把土地也送来了,钱也送来了,人也送来了,都会送过来的,非常妙,妙不可言,只要我们自己如理如法的修行。说老实话,今天建一个大道场,诸佛菩萨福报太大了,给我们建一个大道场那真是有如反掌,太容易了。道场建立了,我们自己都不成才,我们没有能力教化众生,没有能力统理大众,反而给我们带来无量无边的罪业,那不是害死我们了,诸佛菩萨只成全人不害人。所以我们要问我们这个道场什么时候能成功,你们自己好好努力,一方面努力念佛,一方面努力讲经,佛念好了,念到心清净了,经也讲好了,能够感化一切众生了,道场马上就来了。求自己不求别人,我们的心多清净,这样求就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了凡四训》教给我们就是这个求法,一切要向内求不要向外求。这段是总说。

  其次,经文里面给我们说得很详细,真正是言简意赅,话不多,意思非常的圆满。我们看西方极乐世界,「地利之乐」,这是李老师以前讲这部经,他看出来的。我们这个世间常讲天时、地利、人和,西方极乐世界全都具足了,天时、地利、人和,地利之乐。我们很希望将来我们达拉斯这个小环境里头一定也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那才能有感应道交。这是居住,居住的环境,这是讲地利,经文从「又舍利弗」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一段。

  下面我们来看经上所讲的,先说「众宝栏树」,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这个「七」实在讲不是数目字,所以有些人读了《弥陀经》起反感,好像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没什么好处,每家房子都一样的,都一个形式的,这有什么意思!这个想法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七」与「十」在佛法里通常都代表圆满的意思,什么叫圆满?合自己的意思就圆满了,不合自己意思就不圆满,换句话说,事事如意就圆满,它代表这个意义的。七是讲东南西北四方,上、下、当中,这圆满了,取这个意思。十是数目字的一个圆满,从一到十是个圆满的数字。所以《华严经》用十代表圆满,《弥陀经》用七代表圆满,所以晓得它代表的意思那对于这个就没有疑问了,才晓得西方世界是尽善尽美,居住环境不是一样的,你喜欢什么样式就什么样式,随着个人喜好不同,行,那个样式就不一样。古德也有把它配在经上讲的,这个讲法也能讲得通,这是讲理,「七重表七科道品」,这是讲表法,这也能讲得通,也很好。「又表圆满之意」,我刚才讲的,七代表圆满。七科道品下面会说。

  「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这是真正的宝。其实西方世界的宝物无量无边不只四种,这个「四」也是表法的。常乐我净真正之宝,常是永恒,永远不变的,这是常,乐是没有苦。我们今天讲苦跟乐是相对的,所以乐是坏苦,乐不是真乐,苦乐两边都离开那才叫真乐,才叫真正之乐,苦乐两边都离开。心永远是清净的,清净心最乐,清净心里头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所以才是最乐。「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己能做得了主。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自己做不了主,这是真的。我希望我这个身体干干净净不要流汗,它偏偏要流汗,就做不了主。我出了家,希望头发不要长出来,它天天要长,长了要理,做不了主,没有主宰。自己对自己都做不了主,还能为别人做主吗?西方极乐世界自己能做主宰,身心世界都能够随心所欲,这才真正叫大自在。虽然常、乐、能做主宰,还清净,决定不染污。这个「净」字是讲,你发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当然你要度六道众生,你在六道里面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分,你要度人,你要示现成人;你要度畜生,你也要变个畜生;你要度饿鬼,你还得变个鬼,才能跟他在一起来度他,那么你染不染?不染,永远是清净的,他染我不染,这才是真正之德。常乐我净分配在法身、般若、解脱,解脱我们今天讲自在,自在里面有常乐我净,智慧里面有常乐我净,法身里面也有常乐我净,所以西方世界处处讲四宝代表这个的,讲七宝也是代表这个的。

  「自德深」,自己修行的功德深,一心不乱,常乐我净,这是你自德深,你自己修行的功德。「他贤遍」,除了自己之外是别人,是什么人?经上讲「诸上善人」,也许你会怀疑,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我念到一心不乱去了,还有人功夫才成片,带业往生的,那他都不如我了,你们想想西方极乐世界会不会有这样的人?如果有这个妄念存在,还有这个分别计较,打妄想,他不会往生的。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决定是没有分别执着妄想,就像《华严经》上的善财童子一样,除我一个人之外统统是上善之人,这就对了,如果我们现在就能运用这个方法,就能认真的学习,除自己之外,每一个人都是佛,都是等觉菩萨,那么我们对任何人都会恭敬,这个恭敬之心从内心真正生起来的。你看你见到佛那样恭敬在这里磕三个头,你回家见你妈妈有没有磕三个头?见你爸爸有没有磕三个头?没有,对佛才这么恭敬。能把这个恭敬心恭敬一切众生,虽然在形式上不必见到人就磕头,不必要,那个恭敬心没有两样,对待任何一个人跟对待佛完全没有两样,你现在在此地就跟在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两样。西方极乐世界任何一个人,他除自己之外看别人都是看作上善之人,上善是等觉菩萨,唯有等觉菩萨称上善,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菩萨,这都是等觉菩萨,后补佛,我们要时时刻刻作如是观,都是上善之人。

  上善之人在我们现前,他都是来教我的,有的现好的相,有的现恶相,现好相的我跟他学什么?学不贪,学断贪爱,没有贪爱的心;现那个恶相跟他学什么?学断自己的瞋恚心,断自己的嫌弃心,所以好相、恶相都是善知识,我在这里头修什么?修一心不乱,修一心。如果我在好相、恶相里起心动念了,那我已经是二心、三心了,一心不乱修不成了。要这个修法,这叫真修行。所以真正修行没有障碍,谁能障碍你?心地法门没有人能障碍你的。所以他贤遍,极乐世界他贤遍,我们这个世界也是他贤遍。「是极乐之真实因缘」,西方极乐世界确实环境好就好在此地,自己清净,一切人事都是上善之人。

  「此等庄严,同居是增上善业(念佛)所感」。善业,增上善业,增是增长,上是最高、最好的,什么善业?念佛,一切善业都比不上念佛,念佛是一切善业里面最上的善业,最殊胜的善业,做什么样的善事、好事没有念佛好,做善事要念佛。「亦圆五品观所感」,圆是圆教,这就是智者大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跟他的学生说的,他学生问他,老师,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他就告诉他,他说我因为领众,自己是牺牲了,只落得一个圆五品位,圆五品就是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换句话说,如果他要是不领众,不管这些闲事,他的品位就会很高很高。

  「圆五品」我们在此地略说一说,第一个「随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教给我们随喜功德。随喜不容易,为什么?十大愿王好比十层大楼,盖大楼是底下一层,再盖第二层,再盖第三层,这么盖上去的,由此你就可以晓得了,能够做到随喜功德必定具足前面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这才到随喜功德,前面都没有,哪来的随喜?十大愿王是我们佛门修行的总纲领,因为《华严经》是根本珐輪,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华严》是最高指导原则,十大愿王是《华严经》的总结论,到最后的时候用这十条把全经的意思统统归纳。我们修念佛法门的也离不开十大愿王。所以随喜不容易,随喜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人,这才叫随喜,的确不容易。见到人家善事、好事,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他,我们没有这个力量我们生欢喜心,这是随喜;有这个力量,生欢喜心还要拿力量帮助别人,这才叫随喜,不能我虽然有这个力量我还是不帮,心里很欢喜,这不行,这不叫随喜,随喜是要心到、身到,力量统统都到。真的,智者大师做到了,智者大师看到那么多人学佛,那么多人想出离娑婆、离苦得乐、破迷开悟,他老人家真的尽心尽力帮助大家,建立天台宗,他真做到随喜了。

  第二「读诵」,天天要念经,为什么天天要念经?经就是老师说的话,念经就是亲近老师,听老师的开示,所以天天要念经,念经就是亲近诸佛菩萨。经要是不懂,不懂没有关系,只要你肯念,你一心的去念,我们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说过,念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是这个意思,所以不必求懂,求什么?求一心。我不念经的时候心里打妄想,我念经就不打妄想,所以念经是修行。诸位要晓得念经是修行,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是修自己的一心不乱。你看你念经的时候一心一意在念经,你不会胡思乱想,不胡思乱想就是持戒,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胡思乱想就诸恶不作了,念经的时候不会想坏事,诸恶不作了。一切善里面,佛经至善,佛经是最善的,我们念经就是众善奉行,世出世间所有的善法都在佛经里头,我们念经岂不是众善奉行了吗?所以你看戒律,圆圆满满的,不要一条一条去麻烦了,一念经什么五戒、十戒、菩萨戒统统都具足了,一条都不会犯的,所以念经(戒律)就是修戒的。

  念经的时候一心,专心去念,专心就是修定,可能定在其中了,戒有了,定也有了,念的时候字字分明,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没有念颠倒,那就是慧,慧是了了分明,所以你要晓得念经是干什么,念经是戒定慧一次完成,这个方法妙绝了。你可不能去想这句什么意思、那句什么意思,你一想戒定慧统统没有了,为什么?心乱了,戒没有了,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所以念经不准讲解里头意思,就是这部经从头念到尾,什么意思也没有,你在这里面得清净心,别人问你的时候那你意思统统都来了,那叫后得智。所以念经求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念经求无知,无知起作用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从无知里头得来的,就是从清净心得来的,念经的功德在此地,意思也在此地。所以有人念经,这部经,什么都不懂,他就不念了,就糟糕了,不要你懂的,你一懂就坏了。所以念,念上几千遍,念到几万遍,豁然大悟,悟了之后怎么样?悟了之后你心里干干净净一片光明,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这读诵的好处。我们研究讨论专门是讲后得智,帮助你开智慧。所以学佛的人每天要读经,读经是主修,讲解、研究讨论是助修,正助双修,要晓得这个道理。读经是主修,念佛是主修,讲解、研究讨论是修助,增上缘,帮助你的。

  那我们读什么经?诸位要记住,读《弥陀经》就够了,一部就行了,我这一生没有别的希望,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这一生不想做个大通家,什么经教我都懂,不想,我就把一部《弥陀经》念通了就行了,其它的都不要了。如果觉得这部经太短太少了,好像念久了没什么味道,凡夫要调剂调剂,那我就劝你了,你就念《弥陀经要解》、念《弥陀经疏钞》就行了,让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帮助你,给你讲讲经里面的意思,这样就好了,再加一部窥基大师的《通赞疏》,三个批注够了,不要再搞太多了,《弥陀》三注,三种批注,我们就够了,其余的统统放下,正如同莲池大师所说的三藏十二部让给他去悟去,我自己不搞了,你们哪个要去悟去,你去搞去。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我专修净土,八万四千法门你们要想搞,你们去搞去,我不搞了。所以我们充其量就是一经三批注,一门深入,真这样搞法不要多,三年成功,那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

  我今天跟诸位讲这个大义,是在没有读经、学经,让你先晓得这部经的好处,讲大义,大义明了之后我们就正式讲经。在这之前先讲一部《地藏经》,这个用意非常之深,首先明因果,首先要明孝道,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佛法是建立在大孝的基础上。星期天的佛学概要那是佛学常识,是帮助你们将来接触一些没学佛的、初学佛的人,他们提出些疑难你们能够解答,让他不生误会,如此而已。所以我们自己修学宾主要分清楚,主修的课程是读诵,就是其它的什么经、什么咒都不要去操心,我们连《梵网经》、《华严经》,这是我们提倡的三经,那两部经也是助修,主修是《弥陀经》。

  第三「解说」,「解说」前面是你自己成就,你随喜、读诵是你自己成就,随喜是修福,读诵是修慧,福慧双修。解说里面福慧都有,为人解说福慧都有,解说就是讲经,如果你要不讲经不能报佛恩。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哪个不讲经的?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四十九年要不讲经,我们今天哪有佛法可学的?一定要讲经,唯有讲经才能够续佛慧命。所以释迦牟尼佛我们称为本师,那真是老师,天天教学从来没有一天休息过,天天讲经。所以你们同修们要真正发心在一年的时间学会讲经了,诸佛菩萨他就着急了,护法神也着急了,为什么?道场不够,赶快给你扩充道场,赶快到外面去招生去了。我们不要去招生,护法龙天去招生,我们不要操心。今天护法龙天都把学生找来了,我们没地方容纳,我们也没有人去讲给他听,所以自己先要成就,每个人要认真的去努力,求三宝加持。我现在讲不好,要怎么讲得好?天天要拜佛,求佛菩萨神力加持,求佛菩萨智慧加持才行,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初学的时候感应特别显著。

  我那个时候初学讲经,遇到难的地方讲不下去了,看古人的批注看了也不懂,或者看注子,好像注子对这个经文的意思没有能够发挥出来,怎么办?把经本子合起来,拜佛,拜上个二、三百拜意思忽然来了,写的时候停都停不住,意思都来了。什么都不要想,二、三百拜佛拜下去忽然意思就起来了,那个里头统统都通了。要真干,不能怕苦,我初学讲经的时候不晓得多少个晚上没睡觉,一直到天亮的时候,晚上要准备经,因为第二天还要上班工作,第二天累不累?不累,为什么?法喜充满,精神好得很。那个悟出来的意思比你看批注那味道浓得多了,看批注看的是别人的,这个悟处是自己的。所以这个「解说」一定要发心,要发心弘法,要晓得弘法是世出世间第一等事业,任何的事业没有这个事业功德大,要发心。

  第四「兼行六度」,兼行是附带的,以六度作助修,度谁?度自己。布施度自己的悭贪烦恼,悭是悭吝,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这是很大的烦恼;贪是自己没有的想得到,贪是一切烦恼的大根大本。所以佛将八万四千烦恼归纳为三毒:贪瞋痴,如果贪瞋痴再归纳就是贪,为什么?贪不到才瞋。一切都贪到了,他就不瞋恚了,所以瞋还是从贪起来的,愚痴也是从贪起来的,所以贪是最毒的,用什么手段来对治?就是用布施。自己有的肯给别人,不吝啬,自己没有的不贪求,我们的心才会清净,念佛才能到一心不乱,往生西方世界我们品位才高。持戒是度恶业,身口意造恶业,用持戒方法对治恶业,叫自己不造恶业了。所以这次书到的时候,《在家律要》我们要找时间来讨论,正修是念佛,助修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恶业太多太重,得要用些方法来对治。

  忍辱对治瞋恚的,度自己的瞋恚,精进度自己的懈怠,禅定度自己的散乱。禅定怎么修?刚才讲读经就是修禅定,比面壁好多了,面壁有的时候坐在那里虽然样子好像很定,里面还是在打妄想,不如读经,读经真的不容易生妄想,因为经摆在面前就像听佛说法一样,专心去听,确实我觉得比静坐的方法好多了。般若度自己的愚痴。这叫兼行六度,是以这个来度自己。

  末后一条叫「正行六度」,就是自己成功之后帮助别人,这叫正行。这个六度的范围就包括得非常的大,譬如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讲经说法是布施,讲经说法里头三种布施具足。什么叫财布施?讲经的时候是不是要体力,我体力消耗的时候就是财布施(内财),道场一切设施也是财布施,讲的这个经教是法布施,你听明白了,你的烦恼消除了,心里得到自在了,这无畏布施,所以讲经三种布施具足,叫正行六度。这是圆教菩萨在观行位,观行位就是在修行的地位上还没有证果,只是在刚刚开始功夫得力了,修行的位子上,叫五品位,这是凡圣同居土,我们一般讲带业往生,要记住,这是带业往生。

  「人民表因缘生法,声闻表即空,菩萨表即假,佛表即中,圆融无碍也」。极乐世界,这是讲极乐世界里面这些有情众生,有阿弥陀佛,诸上善人是菩萨,实报庄严土的都是菩萨,方便有余土的是声闻,凡圣同居土的是人民,这是从表法上说。凡圣同居土代表因缘生法;方便有余土代表即空,天台的三观;实报庄严土代表即假,从空出假;阿弥陀佛代表中道,三观三谛,圆融无碍,这是以天台家的教义来看西方极乐世界,如果用《华严经》来看也完全符合,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的法界,跟天台家讲三观三谛圆融是一个意思,说法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

  再看第四「宝池德水」,这里头的意思太多了,以后我们到讲经文的时候再说,再给诸位来细细讨论,你才晓得《弥陀经》不可思议,我们一生有这一部够了,不要再贪多了。如果讲《弥陀经疏钞》,一天像这两个钟点的时候那整整讲一年,一部《弥陀经》。一年讲完之后,明年从头来,又从头来一遍,一年一部,这样讲一辈子,我们这个地方就是阿弥陀佛国了。从前清凉大师讲《华严》讲五十遍,一遍讲完了从头再讲,讲五十遍,人哪有不开悟的道理?我们如果讲《弥陀经》,一年讲一遍,如果讲上十年、二十年,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不可能的事情,没有不往生的。就是我们这几个人在此地,不必要人多,真这样下去的话,凡是有缘的,成熟的众生,自然有佛菩萨冥冥当中把他赶到此地来听,我们用不着去拉人,用不着去介绍人,死心塌地在这个地方一部《弥陀经》念到底,各个都成功。宝池是七宝池,八功德水,这是「无老病苦」。

  「上明住处,此节明生处。」前面一节是讲居住的环境,这个地方是讲我们自己受生生活环境。「此土同居是有漏惑业所感」,先说明我们这个世界跟西方极乐世界不同的地方。「此土」是指我们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地方是凡圣同居土,许多的菩萨住在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也有些阿罗汉住在我们地球上。我们这个凡圣同居土是有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众生各个都有烦恼,都迷惑颠倒,是这样成就的,这种善恶业、无明烦恼所感的果报。

  「彼土」,西方极乐世界是「无漏净业所成」,这跟我们不一样。所以每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的条件就是要断烦恼,带着烦恼不能去,带业往生是只带种子不带现行,你虽然有烦恼,但是不起作用,好像我虽然心里很不痛快,表面还是欢欢喜喜的,这没有障碍,不妨碍别人,也能控制自己,也不妨碍别人,这样才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那里的人等于说各个都是有选择去的,挑选去的,十方世界挑选去的,不是随便可以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8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低的条件就是你的烦恼要控制得住,绝对不能发作。你要是烦恼发作出来了,不能去,有能力控制住,永远不发作,这样的人才行,才能够带业往生,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想想,我们常常发脾气,常常生烦恼,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去。怎样叫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把我们的烦恼习气都念掉了,念到不起现行、不起作用,这叫功夫成片,念佛就得力了。所以那个地方是无漏,无漏就是没有烦恼,净业所成的。

  还有一个特别因缘,「又为阿弥陀愿行之所庄严」,这个我们到后面会详细介绍,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他在初发心,在因地里面发的四十八愿,然后他在修行过程当中愿愿都做到,愿愿都圆满了,所以才有今天西方净土。弥陀的愿力、行力,众生的无漏净业合成的,所以才有这么庄严、这么好的世界,这个世界等着我们去,我们要不去那辜负佛太多了,真正是千生万劫难遭遇的因缘,我们这一生遇到了,遇到了不去那真该死,那对不起佛菩萨,也对不起自己。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要解  (第五集)  1993/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01-007-0005

  讲到第三讲,第三讲的第二页,总页数是第十页。我们介绍过「五品观」,我们今天接着讲,看第四「宝池德水」,前面一段讲「地利之乐」,这一段讲「无老病苦」。

  「上明住处,此节明生处」,上面一段经文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居住的环境,住处庄严,这一段是讲往生到那边的人生的处所。「此土同居是有漏惑业所感,彼土乃无漏净业所成,又为阿弥陀愿行之所庄严」。这个地方要特别给诸位介绍一下的,我们这个世间也是个报土,但是跟西方世界不相同的所在,当然果报不相同,果报不相同一定是因不相同,西方极乐世界也离不开因果的定律,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正因为业因不相同,所以我们的果报非常的恶劣,反看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是无比的殊胜。我们要想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是去不成的,一定要修因,佛法里面没有人情。实在讲,不但佛法里面没有人情,外教的上帝也不讲人情。说是信了他就得救,没这个道理,在理上决定讲不通的,也是要修因。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要想生到欲界天,一定要修十善业道,那是生天之因,因与果一定相应。如果要生到色界天,你一定要修四种禅定,还要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要修四无量心才能生到色界天。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三恶道,饿鬼道有饿鬼道的条件,畜生、地狱都有它的因。造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是学佛人一定要懂得的。西方世界的因就是本经所说的,本经只讲个大概,因为经文少,详细的在《无量寿经》、在《观无量寿经》里面。学佛社过去曾经印过「净土五经」,五经里面就有《无量寿经》跟《观无量寿经》,那个经文长一点,说得详细些。

  要讲到更详细一点的,那就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批注里面讲得详细。《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说得详细,那是智者大师做的,智者大师批注注得非常的详细。所以,修什么样的因,就结什么样的果报。贪心重,这也是因,悭吝,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自己没有的贪求。贪心重的,修的是饿鬼道;瞋恚心重的、嫉妒心重的,地狱道。愚痴心重的,什么叫愚痴?真妄、是非、邪正搞不清楚,颠倒了,把正法当做邪法,邪法当做正法,这是愚痴,愚痴果报在畜生道。所以,我们看看我们现前这些众生,你看他造什么业;看他造什么业,就晓得他来生要往哪一道去。我们自己来生会到哪一道去?在六道轮回,我们来生到哪一道去?你自己仔细反省一下,我们这一生所造的业。当然统统都有,有佛、有菩萨、有声闻、缘觉、饿鬼、地狱统统都有,全都造了。全都造了,哪一个最重,起心动念就是的,这个力量就最大、就最重,你就晓得将来我会到哪一道去。

  假如你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这个六道里没有,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修罗、人、地狱、饿鬼、畜生里头没有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怎么办?阿弥陀佛的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想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句阿弥陀佛要抓紧,起心动念统统是阿弥陀佛,没有其它的杂念,那么你就注定了,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去问别人,「我能不能往生」,跟你说,你决定往生。如果你起心动念还有别的杂念,那就靠不住了,所以这是比什么都要紧。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此土同居」,凡圣同居土。

  「有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量无边的迷惑、颠倒、烦恼,这种业因所感的果报。看看西方极乐世界,那就不一样了,他们那边的众生是「无漏净业」,他没烦恼,他不迷惑。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量觉,念念都觉而不迷,他没烦恼,他不迷惑,所以说是无漏净业成就的。那个世界那么庄严,固然是阿弥陀佛的行愿,但是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心地都清净。带业往生是带烦恼业习种子,不带现行;换句话说,从现行上来说,西方世界的人没有。什么叫现行?烦恼发作。心里面是有烦恼,他不发作,能够杂念、妄想一起来,马上就换成阿弥陀佛,所以这个不一样。同时又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行力,愿力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过,他老人家在因地里面最初发心的时候,曾经在佛的面前发四十八愿,如今是愿愿都圆满了,这是他的愿力。

  行力,他讲他修行,累劫修行。经上告诉我们,他曾经参学过两百一十亿佛国土,一个佛国土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他曾经参学过两百一十亿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一尊佛,他参拜过两百一十亿尊佛。见一尊佛,诸位想想看,总要学到些东西,我们讲老师,最好的老师无过于佛,跟一尊佛学就不得了,他曾经亲近过两百一十亿,这是讲修行,这行力,愿力、行力。所以,他这个世界有这么庄严,换句话说,就是集诸佛庄严之大成,是这么样建设的。他看得太多了,这尊佛他有哪些地方特别庄严,他学会了,回到极乐世界如法去指导。那个世界有那些庄严,别的世界所没有的,他把两百一十亿尊佛世界的庄严之事,统统去庄严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集诸佛庄严之大成,这是西方世界之殊胜。

  再看底下「四色莲花」,其实莲花的光与色无量无边,四色前面也讲过,是表法的意思。这一段重要的意思是说明没有胎生苦,没有爱别离苦。胎生,从神识入胎,一直到出生,这十个月,神识在母亲肚子里面,感受就像在地狱一样,所以佛经把它形容为胎狱。母亲吃点凉的东西,胎儿就感受到像在寒冰地狱一样;喝一口热汤,他就好像在八热地狱一样,苦得不得了。所以你看胎儿一生下来,你们有没有看到小孩生下来笑笑的,有没有?他快乐他就笑,他苦他就哭,生下来就叫苦,苦!苦一辈子,生生世世都苦,生下来就叫苦。他要不受那个痛苦,他怎么会哭?

  因为有胎生,就有父子、母子的缘分,这个缘分恩爱深重,难分难舍,能不能常住在一起?很难。你看你们今天的父母,在台湾、在大陆,没有办法常住在一起,注定了就有「爱别离苦」。谁天天跟你在一起?冤家对头,「怨憎会苦」,不喜欢的人偏偏看到,喜欢的人偏偏要别离,爱别离苦。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它没有胎生,换句话说,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投胎,不要父母的,没有父母。所以你的心比较上平等,很容易证得平等心现前。这是什么回事情?因为那是莲花化生。你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哪里?生到莲花里面。

  「莲花大小光色不同」,有的莲花大,有的莲花小,光、颜色都不一样。「经云,众生发心信愿持名」,这些我们一定要相信,佛决定没有妄语,句句话都是真实的,所以你要有真信。真信,真正发愿,愿什么?愿我这一生往生西方世界,决不等来生,我这一生决定要去,你只要发这个愿。如果你说我念阿弥陀佛,这一生生不了没关系,来生!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莲花就不生,为什么?你的愿不切,你的愿力不足以在莲池里头长一朵莲花,生不出来,力量不够。所以一定要发恳切之愿,我这一生决定要生。

  这就是蕅益大师前面所说的,「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看你有没有信、有没有愿,「品位高下,全在持名的浅深」,所以我们一定要有真信切愿,执持名号。一天到晚,这一句阿弥陀佛不要让它间断,为什么?这一句名号与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大小、光色有很大的关系。你念佛念得勤,你的花一天一天的大,光一天一天也就殊胜了,光色都好;你念得少,花就小,光也小。你只要真正发心,现在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有你一朵花。这个花上很奇怪,花上刻了有你的名字,你的名字在花上,决定错不了。我们今天这个世界,计算机还有错误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会错的,将来你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拿着这个花来迎接你。所以你现在拼命念佛,花愈念愈大,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统统都去了,看看谁的花大,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这个地方住大房子,发大财,那是假的!为什么?你将来一样带不去。你要想将来到极乐世界你的花要大,光色也好,那你只有拼命念佛,除这一法之外没第二个法门,所以大家一定要明了。

  「若精进念佛,花则日大」,一天比一天大,「光色日鲜,如中途退心」,你念了几年你不念了,懈怠了,真所谓是「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好精进;「学佛二年,佛在天边」,逐渐逐渐懈怠了;「学佛三年,佛化云烟」,到最后变成老油条。这样学佛怎么样?那个花慢慢慢慢就枯掉了,就没有了,所以一定要精进。还有一个,你改学其它的法门,看到禅好,学参禅去了,传密的来了,跟他学密去了,这个花也枯掉了,没有了。「改习他法门,则花渐枯」,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莲池大师曾经给我们说过,我们这一生只要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见弥陀、观音,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些经论,我统统都不学也不遗憾。为什么?我去跟阿弥陀佛学,绝不遗憾,这些话都是劝人专心、专攻。

  所以,诸位心里头要有主宰,我学什么?就是一部《阿弥陀经》。今天我给台北打电话,那边还有些新印的《西方公据》四种合刊,是精装本。上一次跟诸位说过,我们寄了一千本到洛杉矶,结果不晓得搞到哪里去,找不到了,只找到大概只有四百本的样子,其余六百本不见了。所以我问问,那边还有,还有赶快寄过来了。我们有这一部书,再加上《弥陀经疏钞演义》,那么是持戒念佛,今天《在家律要广集》已经到了,等一下诸位回去都可以带一本回去,持戒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真的主意定了,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诸位从今天起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是这个娑婆世界人了,现在暂时在娑婆世界作客,这多自在。所以你不能退心,你不能改学其它法门,那就大错特错了。

  「信心坚固,一生不改」,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则临命终时,佛持此花,接引往生」。西方世界这个莲花,还是你自己信愿持名修来的,不是阿弥陀佛在那里种的,是你自己种的。阿弥陀佛给你一个增上缘,等于说他那里有七宝池,给你增上缘,莲花是自己种的,是自己修的。所以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二力是自己一份力量,佛有一份力量,佛给我们做增上缘。佛拿这个花来接引你,你就生在这个莲花里面。「名为托质莲胎」,质就是我们身体,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个物质的世界,到那里确确实实还有个肉身,但是这个肉身是从莲花化生的。生到莲花里面,绝对不会像我们这边的小孩,要养好几年他才懂事,不会的。一生到那边,你就亲近佛,就听经,就修行。

  莲花里面你所见的佛是西方三圣的化身,应化身,就跟当年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一样。「花开见佛」是你在花里面修行,修到什么时候?修到理一心不乱。由此可知,没有到理一心不乱,你还是在你的莲花里,花没开。可是花虽然没开,你不要以为那个花很小、很拘束,那就错了,花很大。那个花甚至于比我们地球还大,花是非常大的,你在里头用的功夫,功夫愈深花愈大。所以经上讲,小的花一由旬,有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万由旬的。一由旬是讲直径,一由旬四十里,这是最小的花,四十里,你想想看这花多大。你住在那里头很舒服,那里面有佛、有菩萨,也有很多诸上善人,统统是化身,化身就跟我们现在这个感觉完全一样。

  到花开见佛,那是见报身佛,那就不一样了,报身佛太大了。我们「赞佛偈」里面赞叹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金色,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的眼睛比我们太平洋还大。阿弥陀佛眉心当中我们看到的珠珠,那不是珠珠,是一根白毫,白色的毛卷在一起。有多大?五座须弥山那么大,见到的是大身佛,报身佛。花没有开的时候,你见到的佛跟你差不多,比你大一点,花开之后就见报身佛。为什么花开之后见报身佛?因为你自己的身也大了。你念到了理一心不乱,你自己是法身大士,你的身体也有那么大,所以一定要见大的佛才能度你。这些都是在七宝池中莲花里面培养的。所以,世尊以及历代祖师常常劝勉我们,要我们在现前就念到理一心不乱,那个便宜就占大了。因为你现在念到理一心不乱,你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真是太大了,你一生到那里去花就开了。因为花大,花大你生到那里你人就大,你就是法身大士,关键在这个地方。

  所以,在此地修行,严格的说也比西方极乐世界殊胜。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去修行,它确实是不退转的,天天都有进步,进步得很慢。我们这个世界要不退转,进步得快,比那边快,所以在一生当中可以能够念到理一心不乱。如果你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到理一心不乱,恐怕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要经几个大劫,要那么长的时间。所以你要晓得这种情形,我们应当在此地发愤努力,真正求一心不乱。「光色实无量,略言四色耳」,这是特别提醒我们,莲花的光色无量无边,说四色,刚才讲过,它有表法的意思。诸位看《疏钞》、《要解》的注子,都说得很清楚。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弥陀因地,以四十八愿,摄取二百一十亿佛剎,清净之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也」,这是刚才跟诸位讲的。我们读到这节文,一定要能够想到,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成就学问。因为你读书只是在书本的记载,你知道了一些事情,你没有亲自见到。常言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亲自见到的不一样。我们在台湾,常常听到从美国回去的同学告诉我们美国种种情形,我们这是听闻,不是亲自见到的;到美国各地方走一圈,那你了解才真正透彻。阿弥陀佛真正是个非常勤奋的好学生,他游览的地方太多太多了,这是讲他自己的成就。换句话说,阿弥陀佛在十方诸佛世界里面,有他特别殊胜之处,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他的法缘殊胜,他的国际关系很够,两百一十亿个佛国土跟他都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我们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至少这两百一十亿个佛国土,我们随时爱去就去,爱来就来,绝对不要签证的。为什么?一听说是阿弥陀佛的学生,哪个不欢迎?个个欢迎!阿弥陀佛与他们的关系太深了。所以,你想往生他方国土,你要去参访另一尊佛,不太容易,这是真的。有人拜弥勒菩萨,想往生到兜率天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你到了兜率内院,你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容易。弥勒菩萨是你老师,他也许不让你去,不准你到那边去。可是你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再想到弥勒内院去玩一玩,那太容易了,弥勒菩萨非常欢迎你,这个不一样。这些事情你统统搞清楚了,你才晓得西方世界殊胜。所以前面说过,往生一个佛国土等于往生一切诸佛国土,因为后面说了,「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见一尊佛等于见一切诸佛,殊胜处在这里,禅、教、密、律统统比不上。所以,这是真正释迦牟尼佛的彻底悲心,奈何人不相信,这么殊胜的机会当面错过,可惜不可惜!

  底下这是我记的一点,「读经史摄取古人之经验」。这是讲我们自己修学。我们中国人读经,「经」就是讲的《十三经》,儒家的,「史」是《二十五史》,我们图书室里面都有。这是几千年古圣先贤他们的智慧,他们对于待人、接物、处事的经验,记载下来告诉我们后人,这个东西是我们民族的宝藏。「参学摄取今人之成果」,参学就是到处去游历,每个国家都去看一看,看看人家的成就。好的地方我们要模仿,不好的地方我们如何来防止,譬如说他有些弊病,我们要如何改进,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的国家建得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师法弥陀行也」,阿弥陀佛真是我们的老师,他是到处参学,今天他成就了,他的修学都圆满了,所以建造了西方极乐世界。

  底下这一段,「天乐雨花」,这是讲「天时之乐」。我们先看表里面的大意,「衣裓盛花」,衣裓是盛花的工具。「他方供佛」,经上说得很清楚,说明西方世界人民生活状况,他们优哉游哉,没有像你们现在工作这么大的压力,没有。也不要去赶上班,也不要去那么苦,一天到晚都是在那里游乐,自在!赶快去,这儿太苦了。他们早晨吃了饭,在吃饭之前,清早起来,洗了脸,漱了口,其实那里也不要洗脸,也不要漱口,为什么?它不脏!它净土,它不脏,所以那个地方人这些都用不着。早晨起来去玩去,到十方世界去玩去,净土。喜欢到哪个世间就到哪个世间,去见佛。见佛总要带一点供养,带什么去?带花去,花也不要去买,也不要去种,想要什么花天上就落下来,你就拿个东西,这个衣裓盛着就是了,接着这个花去供佛,送一盆花给佛做礼物。你去供养佛,当然一定听佛说法,早晨出去溜达一圈,已经供养了十万亿尊佛。一尊佛给你说一句佛法,你这个早晨已经听了十万亿句佛法,你怎么不开悟,你当然开悟!天天如此,真是快乐无比。

  这个经上讲十万亿尊,讲十万亿佛国土是最少的。底下第二条我这边有说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此句特为此土众生而说」,就是特地为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来说,其实是绝对不止的。因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距离西方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国土。所以他说这个话的用意,就是你要想怀念娑婆世界那些亲戚朋友,你每天都可以回来,溜达一圈看看他们,随时可以回来,有这个意思在里头。那个地方每个人是神通广大,岂止每天早晨就看十万亿尊佛,太少了。底下讲「饭食经行」。

  这一段讲的里面有「无求不得苦」。你想求的,是随心所欲,想要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现前,随心所欲,没有求不到的。「得神通乐」,六种神通都具足,神足通里面,可以变大,可以变小,可以飞行自在;很远的地方,一动念头就到了,身体就到达了,得神通乐。他方供佛是「侍多佛乐」,你能够亲近无量无边的诸佛。饭食经行是衣食行都乐,没有一样苦,没有一样要你操心的。

  那么西方极乐世界,你要问问,咱们要修多少时候才能去?好像是莲池大师说的,七天,念七天佛,如果说不能往生,是你用心不诚,你要是真诚的去念上七天七夜,决定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这古大德跟我们讲的。可见得这个经里面讲得没错,一点都不错,七天是真正能办得到。《西方公据》里头有,《安士全书》里面也有。宋朝莹珂法师,是一个破戒、不守清规的出家人,他念三天三夜,他就往生了。所以,即使罪业再重的人,只要他真信切愿,七天当中必定能往生。诸佛菩萨、祖师都这么说的,这是真话,绝对不是假的,我们要相信。所以,善导、永明大师才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的。不像其它的法门,其它的法门是一万个人修,难得有一、两个成功,这个法门是万修万人去。我们把第二段念下去,「特别为此土众生而说,意显往生之后,有能力随时返来,供养本师、弥勒,普度怨亲,皆不难耳」。这就是十万亿的意思,「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意思在这个地方。刚才给你讲了,其实不止,不止十万亿。

  「食时,即清旦」,就是早晨,「故曰即以」,即以食时,「明其神足不可思议」,就是六种神通里的神足通,「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可见这个速度之快。心里面想亲近诸佛,诸佛的面前就现了身相,就在诸佛身边、面前,这是不可思议的神力。从诸佛国土再回到西方极乐世界自己的住处,时间很短,不过是一餐饭的时间,很短的时间。「此文显极乐」,显是显示极乐世界,「一声,一尘,一剎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这个意思也非常重要,就是刚才说了,你生一佛世界,就生一切诸佛世界,这是西方世界无比殊胜之处。

  又显示出(这是比较,两个国土的比较)「在娑婆,则浊重恶障」,浊是五浊、五种,五种里面最严重的是见浊、烦恼浊,五浊是以这两种为主。见浊是什么?见就是见解,见解是错误的,没有正确的。为什么?你没有见性!佛在《四十二章经》里头明白的告诉我们,你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绝对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这就是见解),因为你那个见解是邪知邪见,绝对不正确。你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思想,你的思想是胡思乱想,你的见解是邪知邪见,所以才造成五浊恶世,这是浊重。恶障是造恶业,身口意都在造业。我们如果认真去检点一下,我们从早到晚,我们心里面想的,我们口的言语,我们身体造作,几善几恶,这个帐要好好算一下。如果恶的多善的少,那不到三恶道到哪里去!所以你要问我们来生,六道里面我们会在哪一道?这不要问人,问人家,人家会骗你,那是假的,靠不住,问自己。自己把这个帐好好的算一算,清清楚楚、明明了瞭,我到哪里去,我知道。

  今天你知道念佛法门了,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因缘,为什么?知道这个法门了,来生六道,六道我超越了,不再轮回了,我们轮回身,这个身是最后身。无量劫来生死轮回到今天为止,到这一身为止,再不轮回,这多愉快,这种快乐没有法子形容的。我们这个身是娑婆世界六道的最后身,再下次没有了,再下次西方世界去了。今天经典里面所讲的这些环境,就是我们明天所享受的处所。「与极乐不隔而隔」,本来法界是一真的,是无障碍的,因为我们自己浊重恶障,所以这才有了距离,有了隔碍。「在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斯意极深矣」!阿弥陀佛给我们做增上缘,可惜我们不肯听、不肯信、不肯接受,这无可奈何。这一段跟你说障碍在什么地方?是在自己,自己除掉了知见,除掉了烦恼,我们与西方极乐世界就感应道交,就没有障碍了,障碍都在我们自己。这是将依报庄严都介绍了,底下再讲「说法庄严」。

  经上没说阿弥陀佛说法,也没说观音、势至说法,只说到「众鸟」,白鹤、孔雀、鹦鹉、迦陵频伽,这一类的众鸟,所以「众鸟化迹」。西方世界是清净的世界,没有恶道,怎么会有鸟?好在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那些鸟是阿弥陀佛变化的,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现一个佛的身相来给你说法,因为现佛的身相说法,你要规规矩矩坐在那里,你要恭恭敬敬坐在那里。他变一个孔雀给你说法,那你就很开心,可以逗牠玩,这就很自在。你看阿弥陀佛真是慈悲至极!你坐在那儿听也可以,躺在那儿听也可以,走着听也可以,很自在。他现个佛身、菩萨身,那你得恭恭敬敬的。所以他让你自在,不让你有一丝毫的拘束,自由自在的,你就开悟了,你就解脱了,你就证果了。所以佛法里面的确是无障碍的法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8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自在的法界。

  「六时演法」,六时就是说法始终没有停止的,这个六时也是比喻说的。因为印度计算时辰,一昼夜就是六时,它是昼三时、夜三时,印度把一天分为六时。而我们中国人比它分得细,我们中国人把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所以佛经翻到中国之后,我们中国人常讲昼夜六时,昼夜六时是什么?昼六时、夜六时,是我们中国的时辰,我们中国两个时辰是印度的一个时辰。现在我们都用西洋的,西洋的时辰就更小了,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它做小时,小时就是这么来的。它比我们中国时辰还要小,它是二十四小时,两个小时等于我们一个时辰,四个小时等于印度一个时辰。所以,六时就是现在讲的二十四小时,没有中断的,说法不中断。

  阿弥陀佛变化的太多了,也是随众生的心。你想阿弥陀佛跟你说法,他就现个佛身给你说法。你觉得太拘束了,最好一个白鹤、孔雀给我说法,马上就有白鹤、孔雀来给你说法。或者你看到白鹤、孔雀,看到还是太麻烦,那么他风的声音给你说法,树叶敲击的音声给你说法,六尘都说法!你想听什么经,他就给你讲什么经,我想听《华严经》,你听听他讲的就是《华严经》;我想听《法华经》,他讲的就是《法华经》。这个地方不去,你到哪去?这个地方不去才叫做愚痴,才是真正的没福报、少善根。这是「闻正法乐」,佛给你说法,决定没有错误的。「悉念三宝」,这是讲你修行的功夫,每天听经,听经的时间不中断,这是解门。有解当然还要有行,解行相应。行门他修什么?就是念佛,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就是念觉、正、净。三宝是一而三,三而一,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三宝具足,「得正念乐」。

  所以这个法门,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都念阿弥陀佛,我们现在从初学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真正不可思议。就是等觉菩萨所修行的法门,我们现在跟他修学一样,没有两样,这个不得了!诸位再细细看看蕅益大师《要解》里面所提示的,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他因什么成佛的?念阿弥陀佛成佛的。《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念阿弥陀佛,这真正不得了,不可思议!所以,不晓得念阿弥陀佛的人,可以说是没福报的人。真正第一等有福报的人,就是念阿弥陀佛的人。「明无三途,无堕落苦」,这是特别说明这些众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没有三恶道。

  「极乐普摄法界众生」,法界是讲十法界,不仅仅是我们娑婆世界,不只是我们这一个地球。这个太虚空当中,无量无边的世界,一切世界里面那些众生,诸佛菩萨在那里教化,统统都是劝他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说「根尘一一圆妙,知此文亦特为此土而说」,就是这些经文,也是特别针对我们世界众生习气来说的。我们喜欢这些,佛就能够随顺我们的爱好,变现这些来给我们说法,所以我们闻法是一点都不勉强。那个世界是自然的,是纯正的,我们今天即使是藉用这些科学工具,也是相似的,跟西方世界比较,差得太远了,无法相比。

  「大智度论云,三十七道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说的是什么法?经上只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只说这些,这是三十七道品的后面四科。三十七道品一共有七科,三十七品,它只讲后面的四科,从五根、五力讲起。三十七道品就代表了所有的佛法,大小乘佛法统统包括在其中,它是纲领,出不了这个范围。底下我们就将三十七道品也做个简单的介绍。三十七道品第一科,就是第一个科目,是「四念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个三科经上没有,诸位要晓得,这个三科一定是在我们现前完成的。所以,我们修行不管修哪个法门,修念佛法门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你就不能往生;换句话说,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要把这十二个科目完成。七天能往生,这个七天当中,就是把这十二个科目完成了,所以他能往生。

  「四念处」是智慧,「以智观境,看得破」,这个四条就是「念处慧」,非常非常重要。学佛人常讲提起观照,这个观照的功夫就是念处慧,是我们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你要是失掉观照你就迷了。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加上南无,南无阿弥陀佛是皈依无量觉,你没有念处慧那就迷了,那只是名字觉而已,实际上没觉悟。口里喊着觉,实际上还是迷惑颠倒,这个不行,要真正觉悟。真正觉悟,要从四念处来观照。这里也是提了一个大纲,「此土」,是我们现前的环境,第一个「观身不净」。你要觉悟,我们这个身不清净!你天天要洗澡,你身上洒再多的香水也没用,还是不干净。所以你要觉悟,每天,你看看毛细孔里流出来是什么东西?里面到底干不干净,流出来的,你就觉悟,你就晓得,知道我们这个身不清净。「净」这个字在我们娑婆世界没有,所以对这个身不要太爱惜它,过分爱惜你自己的身是个大障碍,这个要觉悟。

  身是个幻相,不能常住,身不是我,真正要觉悟。佛法里头讲借假修真,身也是假的,借这个假的修真的,佛法也是假的,借假佛法统统修真实的。什么是真实的?跟诸位说,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的,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常乐我净」,它真有,它真清净。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至少省掉了洗脸漱口的麻烦,不需要这个,干净!省事!这些肮脏事情没有了,污秽的事情没有了,「莲花化生」。再跟诸位说,那个莲花不是我们此地的莲花,我们这个地方的莲花不干净。为什么?草本的,不干净。人家那个莲花为什么干净?七宝的,金的、银的、琉璃的。我们经上讲玻璃,在那个时候我们这个世间还没有玻璃,那个玻璃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水晶。琉璃是我们现在讲的翡翠,绿色的玉。那个莲花是七宝,不是草本的,所以清净,莲花化生真清净!

  再说我们现在的受用,享受,现在你的享受是苦,「观受是苦」,这一句我们将要在「佛学概要」里面第四讲,就是讲这个题目,观受是苦,我们的享受只有苦没有乐。如果你要是说,享受你有乐,你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你感觉的乐是什么回事情?是你的苦暂时停了一下,你觉得很乐;是苦暂停,不是真乐。你要不相信我举个比喻,你每天要吃三顿饭,你一顿饭不吃就饿得很苦,你到那个时候就要吃。可见得你吃了之后,你的苦暂时停下,你要不吃,苦又来了。所以我们这个身是个病身,病态,三餐饭就是吃药。到时候你就吃,不吃苦就来了,你要吃,可以暂时缓一下,就这么回事情,确实是苦。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这儿不一样,「但受诸乐」,它不苦,它没苦。经上讲饭食经行,前面也跟诸位提到过,专门为我们这个世界众生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人哪里需要吃饭?不需要。而是我们这边人有吃三餐饭的习惯,到那个地方去,这个习惯一时还改不掉。到时候应该吃饭了,饭就现前,他总随心所欲的。如果你把这个念头改掉,我不需要吃饭,那就更自在了。所以现在是养成这么一个习惯,那个地方是真正之乐,一切苦都没有。

  「观心无常」,「观」统统是观照,就是你要觉悟,「心」是什么?妄念!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你的妄念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你不会想一个东西。你要是一天到晚想一样东西,那叫得定,你心定在一桩事情,你不会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他不只想一样,乱想,胡思乱想,无常!现在我们要训练什么?就是要从无常训练常,训练一心不乱,所以什么都不想,只想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台北运来的书、佛像,统统到了,这个佛像就是跟我们这个油画像一样的,给我们寄来了两千张,今天每位同修都可以带一张回家去。因为这个油画像,我请他画了两张,一张我带来了,另外一张是供养在我讲堂。这次印的这个,就是讲堂那张油画像照相翻印的,跟这是一样的。我们的「佛学概要」还是在星期天,我们的地址换了,等一下传荣跟诸位报告,就是星期天的「佛学概要」我们改了地点,不在此地讲,因为这个地方毕竟是个住宅区,星期天有很多不方便之处。现在我们有这么个机缘,借到一个地方,所以星期天我们的学佛社可以对外公开活动,希望来听的人愈多愈好。如果将来听众有几百人、几千人,我们不怕没有道场,就是希望人愈多愈好。我正是愁着,到外面去讲,我们的佛像怎么办?刚刚好今天佛像就到了,所以我们不要紧了。我们到外面讲,佛像随时可以挂起来。所以「一心不乱」很重要。

  第四「观法无我」,法是一切法,我是本体,这句话意思就是你看一切法都没有自体;换句话说,统统是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没有一样东西是实在的,所以说无有自性,没有自体。「我」,当做自体讲,一切法没有自体。明白一切法没有自体有什么好处?对一切法就不执着,晓得一切法的真相。反过头来看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有自在,真正的自在、有主宰。「我」也是自在的意思,也是主宰的意思,他在一切法里面真的随心所欲,他能够做得了主。这是四念处观,两个世界不一样。所以,我们对于自己身、受、心、法,法包括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都能够看破。能看破就能放下,所谓是看破身心世界,我们用这一句阿弥陀佛要能够看破身心世界。所以,这四念处常常记住。

  「四正勤」,勤就是精进,正是正当的,正当的勤奋,正当的精进。四正勤分为善恶两边,这是要做,它的标准就是戒律。从「断恶」,恶是要断,「已生恶令断」,我们自己晓得已经做错的事情,或者已经心里头有恶念,从今之后要断掉。「未生恶不生」,我们晓得哪些是恶,我们没做,我们也没起这个念头,好!从此以后,不要再起这个念头,这叫断恶。善法里面,「已生善增长」,是善法,我们现在在做的、我们心里面所思的,是善法已经在做的,继续不断的努力,这善法;「未生善令生」,还有许许多多善法,我们还没有生、还没有做,应该要生起,要生善心,要做善事。反过来再看西方极乐世界,是「无恶唯善」,那边人都叫诸上善人,都是善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做恶事的人,也没有起一个恶念的人,没有。那边的人都是起的善念,都是做的善事,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无恶唯善。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净念相继」,成就「无上菩提」,这是四正勤,精进而不懈怠。

  就念佛法门来说,什么是善中之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第一善法。心里面想阿弥陀佛,这个最善,我们应该如是。每天读经本,天天听老师说法,「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人真正要努力,这句佛号二六时都不中断,要这样子才好。我们念佛再念几次,熟了之后,我想我们同修在一起我们录一个带子。录个带子然后我们拷贝,每个同修自己拿去助念,帮助自己念佛。现在的机器方便,随身听很小,可以买一个放在口袋里,用个耳机,你就二六时中不会中断。打妄想想别的东西,听到阿弥陀佛,就把你的妄念打掉了,这个方法非常之妙。好像昨天我看到有一家减价的,这个机器卖得很便宜,将来如果每个人需要,我们都买一样的,好好的来用功,四正勤。

  「四如意足」就是「放得下」。前面是叫你看破,看破之后要能放下,能看破、能放下,念佛才能得一心,往生才能真正有把握,所以要放下。它叫如意,足是满足,足就是圆满、满足了,四是四种。什么叫如意?我们中国人这个如意,它造的形态,那个头是转过来的,意思怎么样?取回首如意,你回头就如意了,取这个意思,跟我们佛门所讲「回头是岸」一个意思。古时候你看凡是大福报的人,他手上拿个如意,警惕自己福不能享满,享满了祸就来了。所以有福的时候,赶紧我要回头,回头就如意了,取这个意思。在佛法里面就是定,也是福报,所以这是讲修四种定,定里面有福。它这四种名称第一个是「欲」,第二个是「精进」,第三个是「念」,就是「念如意足」,有些地方写了叫「心如意足」,是一个意思。第四个叫「慧如意足」,也叫「思惟如意足」。

  这些名相,确实初学的人很难懂,今天我们的《佛学辞典》也到了,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带一本回去,你去查查这个「四如意足」怎么讲法。恐怕你查了《佛学辞典》,查了、看了还不懂。但是你看我这个一看就懂,我这个注注得很简单,又好懂,真的就是这个意思。「欲如意足」就是知足,你在欲望里面知足了,你就会得定。所以,欲望里头你要回头,如果欲望要是不止,那是苦恼无边。所以欲如意足,就是叫你知足。「精进常乐」,精进如意足是常乐,真乐,愈精进愈乐。你想想看我们精进,精进求一心不乱,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你自己会觉察到,你跟阿弥陀佛,跟西方极乐世界,一天比一天接近,感应道交,他怎么不快乐!真正是无有疲厌,真正入了这个轨道,上了这个轨道,世间什么乐趣你都不会想了,为什么?一点味道都没有。好比你看佛经一样,佛经如果你要是读下去,在里面体会到法味了,世间什么书你都不会去看它。为什么?没意思,浪费时间,枯燥无味。这里头有真乐,常乐,这是精进如意足。

  「念如意足,心安」,「慧如意足,理得」。我用这两句话来解释这四个名词,「知足常乐,心安理得」。道理明了了心就安了,今天你们真正要是明白西方极乐世界这回事情,你们的心安了,没事情了。为什么?真正拼了命用功夫,七天就能往生,天下还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七天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还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谁能比得上你,比不上。七天成功了,你不去,不去为什么?因为现在去莲花还不大,情愿多念几年,愈念愈大了。再过几年去,莲花更大,光色更好了,这是对的,这个想法绝对正确,没错。

  那么你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什么样的事情你都不会放在心里。为什么?我在这个地方干什么的?我在这个地方天天念莲花的,念得愈大愈好,我干这个事情的,我不管你们那些拉拉杂杂什么事情。你们人间这些拉杂事情,对也好,不对也好,反正与我都不相干。我在这个地方是拼命去把我的莲花念得愈来愈大,光色念得愈来愈好,我干这个事情,我不干别的事情。念佛人干的事情。再一个事情就是多劝几个人往生,把这个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门,介绍给有缘的众生。什么叫有缘?他肯相信,他肯发愿,这就是因缘成熟的。还有他听了,听了他相信,他不肯发愿,这是因缘没成熟的。成熟的,帮助他往生,没成熟的,帮助他成熟。还有些根本不知道的,没有这个种子的,帮助他种善根,这是我们要做的。

  所以,我们在外面念这一声阿弥陀佛,别人听到了,不管他懂不懂,他阿赖耶识里阿弥陀佛的种子种下去了,这都是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这些人将来往生,你是介绍人,最初这个因缘是因为听你说的。所以我们学佛社的同修,你们将来不管学讲什么经典,《阿弥陀经》是第一重要,学其它的都是方便,真正要学的就是《阿弥陀经》。而且自己当然也不能太自大,也不要太自卑,自己要承当,我是阿弥陀佛派到此地的代表人,来接引大众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你要有这个愿,要发这样的心!我们这个学佛社就是阿弥陀佛住在这个地球上的大使馆,统统是极乐世界的人。一定要发这个心,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能发这个心,你怎么会不往生?你念佛怎么会不成功?当然成功,决定往生。所以,我们自己修学的是这一门,我们弘扬的也是这一门。其它经论都是什么?接引初学的。你喜欢这个我讲给你听,慢慢把你接引过来,到最后还是劝你念佛,还是劝你修学这个法门。

  所以,前面这个三科十二个目,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要在我们现在完成的。如果你能够完成这十二个项目,最低限度你功夫成片了;如果程度好一点,你就能够得事一心不乱。假如你念佛,这十二个科目没有,你的念佛只能说是种善根,这一生不能往生,那就是你的功夫没成片。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这三科不要修,他毕业了,从哪里学起?从五根、五力学起,从根、力学起。所以经上从五根、五力开始,前面这些科目你都已经修学完毕了,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

  再看下面第四是「五根」,第五是「五力」,五根五力合在一块,因为它的名称是相同的,就是「信、进、念、定、慧」,这是相同的。每一条里面都包括有正道、助道。我们先说这五条简单的意思,然后再辨别什么叫根?什么叫力?「信」,信如果有根了,它就能生长,由此可知,信不是个容易事情。你看信为什么不摆在第一个?三十七道品应当摆在第一科第一条,现在按这个顺序,它摆在十三条,前面三科是十二条,它摆在第十三条。由此可知,到这个时候才相信,没有前面这三科十二目,你的信没根,不要说没有力,信了没根。没根的信叫什么信?我们古人有个比喻,水上的浮萍,就是那个信。风一吹到哪里,你就跟着去了,没根!所以那个信心不管用,信心要有根才管用。所以我们今天讲信,你的信有没有生根?信生了根,就不动摇了,才能够生长,这是信心之难。

  我记得我出家受戒之后,我是出家两年之后才受戒的。受了戒到台中去看李老师,给李老师见面,他老人家第一句话就叫我要信佛。诸位想想,出家受了戒,我是一出家就讲经,换句话说,也讲了两年经,受了戒回来,他教我要信佛。然后把信佛的意义跟我说明,不容易!多少人出家一辈子他不信。什么不信?没有真信,没有信根,我们俗话说露水道心,禁不起考验的,禁不起考验的露水道心,信心建立之难。所以前面我们也说过,蕅益大师在本经第一大段里面,第一大段讲信,教给我们「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六条具足信才有根;六条不具足,信没有根。所以,根的意思是「能持」,就是能够保持得住,我们所谓能保得住,不会失掉;这是能保得住,不会动摇,不会改变,不会丧失,这是根的意思。不但能持而且「能生」,能生能长,就是你现在念佛能够到功夫成片,再继续增长就到事一心不乱,再增长就到理一心不乱,它能增长。四土、三辈、九品,都从信根里头生长的,换句话说,从初发心到无上道,都要依赖信根。信力,力就是它有了力量,它能够增长。所以,力是什么?「断疑成德」,一切的疑虑都没有了,成就功德,功德就是定、慧,成就定慧。

  「进」是精进,此地的精进跟前面所讲的精进不一样。四如意足里头也有精进,四如意足的精进是在定上的,就是我们讲的法喜充满,是这种的精进,得法喜。此地的精进是正道跟助道的精进。如果是依蕅益大师的讲法,我们这个法门正助都是持名,因为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佛号所谓是「该罗八教,圆摄五宗」。他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一切经论、一切法门,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一个都不漏。不但包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讲的、所修的,这一句阿弥陀佛统统都包括了。所以,正修是念佛,助修还是念佛。我教给诸位这个方法,就更显然了。正修是我们自己念佛,心念、口念;助修,我们用录音机在那里放阿弥陀佛佛号,提醒我们不要忘掉了,我叫诸位用随身听,用个耳机听,那是助修,助修也是阿弥陀佛,正助双修。二六时中这一句佛号不断,这个精进是这个意思,所以跟前面那个不一样。

  前面很重要,前面是什么?对我们现前的环境要知足,知足一般人看起来消极。不错,我们对于现在物质生活享受是消极,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追求是积极的,要知道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对于现前的物质生活环境追求得太积极,对西方极乐世界就消极了,这是得不偿失的。这个世界怎么样享受,也没几年,你能享受几年?人生不满百,一百岁的人有几个?所以享受不了几年,为什么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里是无量寿。短暂的幸福的追求要能够舍弃,你心里面就安了,就知足了。所以,这个事与理都要把它看破,都要能够放下。

  「念根」,念在此地,就是教你念三宝,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三宝具足。「定」,定是定在这一部经,定在这一个法门。果然能够定在一部经、一个法门,这是真正的智慧。就像我刚才提到,莲池大师教给我们的,真正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经论法门我都没有涉猎过,也不遗憾。这是大智慧!你涉猎许许多多经论,耽误了多少宝贵的光阴,增长了多少邪知邪见,都叫打闲岔,都是一心不乱的闲岔,实在讲是得不偿失。这要真正大智慧,他才能看破,他才能放下。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要解  (第六集)  1993/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01-007-0006

  从五根看起,「讲义」第十二页,「五根」与「五力」名相相同,都是「信、进、念、定、慧」。信正道及助道法,这就叫信根。我们一般学佛,信可以说有一点,但是讲到信根,很少人有。为什么?这就讲到正道以及助道法。我们首先要明了什么叫做正道?什么叫做助道?正道就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圆觉》,世尊都是给我们这样的开示,几个人能够相信,我自己与释迦、与弥陀、与毘卢遮那如来,原本不二!几个人能相信?本来是佛,现在怎么搞成这个地位?怎么搞成这个样子?能相信这个,这个叫信正道。助道就是佛所有的教法,依照这个方法,我们能够恢复我们本来是佛的这个地位,这就叫做助道法。我们今天在无量无边助道法里面,选择这个念佛的助道法,能不能相信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恢复我们自己本来成佛?这个信就不太容易了。所以,从这个条件上来讲,信的人就不多了。此地讲的信佛,不是平常讲的信佛拜拜,不是讲的这些。这才叫信有了根,从这个根它才能生长,才能长出菩提芽、菩提树,才能开花结果;开花是菩萨地位,结果是如来的果位。

  「进」就是精进,真正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修行里面最重要的,是破迷开悟。为什么?悟了,我们就是佛,迷了,就是凡夫。所以,修行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来破迷,破迷自然就是悟,要破迷开悟,一定要修戒定慧。而且佛在圆寂之前,曾经答复阿难尊者的启请。佛将要灭度了,阿难很悲伤,流眼泪,很伤心,阿难那个时候没有得道,他只是一个初果须陀洹,所以感情还很重。同学们看到他这个样子:不行!佛走了,将来还有很多大事情他还没有交代清楚,赶快问。所以同学提示,里面就有一条,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大家跟着佛住,佛不在世了,我们依靠谁来住?佛告诉阿难,也就是嘱咐后来的弟子,「依四念处住」。我们前面讲过,他一共问了四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老师,佛不在世了,谁能做我们老师?佛告诉他,「以戒为师」。

  你们就想想,四念处跟戒律是修学佛法的根本,如果要不相信,就没有法子成就。所以四念处重要,常常记住四念处,不要忘掉,那是观慧。戒律不是容易的事情,今天讲经的法师还不少,讲戒律的没人了。所以,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这也是菩萨再来的,传说当中(这个传说是可以相信的)他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的,等觉菩萨。他看到我们现在这些人业习太重,我们念《地藏经》,要深深的反省,已经没有法子讲持戒了。

  但是离开了戒律不能成就,所以他是苦口婆心教给我们,依三本书代替戒律。第一种就是《了凡四训》,第二种是《安士全书》,第三种就是《感应篇汇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8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这三样东西来代替戒律。因为这三样东西比较上浅,文字也浅,容易看,容易懂,要大家拿这个来代替戒律。我们最近所印的《在家律要广集》,这是本非常好的书,这是真正戒律,戒经,诸位可以好好的去研究,要依照这里面去做。所谓受戒,你能做一条就是受一条,能做两条就是受两条,持戒念佛这是助道法,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精进。对于正道的精进,是深深的相信,我这一生决定往生,往生之后决定成佛,没有一丝毫的怀疑,这就是正道的精进,这叫做进根,就是精进的根。

  第三,「念」。念也是教你在二六时中没有其它的妄念,只是念正道与助道,就念这个。可是阎浮提众生业习深重,一天到晚打妄想,妄想止不住,念就是念头。那怎么办?念佛!把所有的妄念都换成佛这个佛号,这是个办法;另外一个办法是读经。所以,诸位发心出来讲经,这对于你修学根力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你要发心讲经,你不得不读经,不得不认真的去研究注疏。每天能够花上相当的时间来研究批注,研究经典,起心动念都是念的经,都是想的经里面的道理。如何把这些道理、方法用我们的言语表达出来,叫人家能听得懂,听了能相信。你天天想这个就好了,这就是想的助道法,这就叫做念有了根。念根不能中断,前面讲精进,每天都得要精进。

  「定根」,定是讲摄心,我们一般讲收心。这个心一天到晚攀缘外面的五欲六尘,或者是攀缘到其它的法门,都不行。佛法就是以中文所翻译的经典来说,已经是相当的丰富了,这一部《大藏经》,恐怕不是一个人一生所能够读得完的,所能够研究得透彻的,它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所以,古大德在这个浩如烟海的经典里面取它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一宗。以某几部经论为主,然后再取与这些经论有相关的经论来辅助,这在中国成立了十大宗,等于分科一样。还有些大德们,他们认为这一宗的东西也太多了,经典、注疏,加上历代祖师的语录,总是上千卷以上,也觉得太多了。于是乎连研宗都不敢尝试,只在经典里面选择几部经,一生专攻,这样成就的人不计其数。他能收心,把这个心收在正道与助道上,这叫做定根。我们自己这个小道场,我与诸位同修在一起共修,我们研究经论的范围,大概也不会超过二十种,而这里面以《弥陀经》为主修的课程,以这个为中心,念兹在兹,这是定根。

  「慧根」是为正道及助道善法,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时时提得起观照,使念念都能与般若相应,这就叫慧根。跟般若相应的样子是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与般若相应了。不但是五欲六尘一切世间法,就是连佛法也不例外,也不能着相,这才是真正契入般若智慧了。

  再讲五力,力是什么?根增长了,它有力量了,就是它起作用了。根是初学,力是有作用,发挥了。「信根」要增长,它能够破疑,能够破邪见、破烦恼,于正道、助道都没有疑惑,这叫信有根了。譬如今天我们相信念佛法门,如果来了一个禅门的大德,跟你讲讲参禅,你那个心就动了。他那里再劝你: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你听了:我这个念佛最好还加点禅,那我就是戴角虎了。你这就是对于净土的信没有力。还好怎么样?你还没放弃,你没有力,见到别的法门心会动摇,虽有信根没有力量。真正有了力量,别说什么禅师,什么上师,就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来了,告诉你,我还有一个好法门,叫你学了马上就成佛。你要是真正这个信有力了,你要感谢释迦牟尼佛:我就修这个法门就好了,你那个好法门教给别人去。这才有力!什么人都不能动摇你,这个信算是有力量了。

  「精进」增长怎么样?它的现象就是没有懈怠,不放逸,不懈怠,不懒惰,真精进!它才能成就,真正能帮助你增高品位。「念根」增长,能破一切邪念。「定根」增长,能帮助你得一心不乱。「慧根」增长,能破一切迷惑颠倒;换句话说,在世法、出世法里面,在一切法门里面你都不迷惑,这才叫做慧力起用了。所以,力有断疑、有成德,成就功德。

  底下这一科叫「七菩提分」,七是数目,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的意思,所以也称作「七觉支」,七菩提分也翻作七觉支。七觉分里面,「于一切法善能觉了」,这是讲功夫。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善」字,善能觉了,有些人他虽然觉,觉怎么样?他不善。善,怎么样叫善?觉了而不着相才叫善,只要你有觉,觉里面有执着就不善了,那不是真正的觉。

  第一条「择法」,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条,「善别真妄正邪是非善恶,不取虚伪法」。这在我们今天来说,确确实实是大学问,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如何去选择?等到自己每个法门都浏览一下,观察一下,然后再来选择,这对不对?当然是对的,可是要花多少时间!那不得了,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寿命。这样才不得已效法古人,前人他们是过来人,他们在这个法门里面,也是费了许多的时间、许多的精神去选择的,看看他们选的是什么?

  当然我们所考虑的,一定是在历史上很有成就的人,他们选的什么法门?我们看看每个宗派里面特别著名的祖师大德,他们所选择的经典,可以说在大乘佛法里面,具有决定性的代表作用。再看看他们所修的法门,几乎十之八、九都是修念佛法门,无论是贤首的、天台的。智者大师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识宗的窥基大师,诸位看看《弥陀经通赞疏》,你就晓得了。乃至于禅宗的大德,连百丈大师,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中国的丛林制度就是他们两个人最初创办的。百丈大师亲手制定的禅门日诵,就是禅宗里面的早晚课,晚课里面特别列了《弥陀经》,禅宗晚课念《弥陀经》,念阿弥陀佛,而且临命终时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中国禅宗。由此可知,我们就有了选择的方向,换句话说,他们提供了许许多多择法的条件,我们就有所依据来选择法门,哪个法门是真的,哪是妄的,哪是邪、哪是正。

  这些真妄、正邪、是非、善恶,只有诸位自己用你的智慧、善根、福德去辨别,你今天要去问别人,人家纵然是明眼人也不好说。为什么?说了要得罪人。用智慧去择法,千万不能听「这些人都说这个大德不错」,你一窝蜂也跟着去,到最后吃亏上当的是你自己。你要晓得,世间明眼人少,盲从的人多,正知见的人少,邪知见的人多,所以才叫做五浊恶世。我们择法的标准,当然是依经典,依祖师的开示。我在讲习当中也常常劝勉同修,古人的东西是经过历史的考验,总有几分可以相信。今人的东西还没经过历史的考验,现代人信奉再多,也不敢断定。要紧的是绝不取虚伪法,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这底下七条,都是「慧力所发无漏正智」。

  第二,「精进,常勤于真正,不取无益苦行」。佛赞叹苦行,但是不赞成你修无益的苦行;换句话说,苦行一定要有代价,要有利益。如果修这个苦行什么东西都得不到,这个苦行,佛不赞成我们修学,一定要勤于真正的法门。

  「喜觉支」,喜是法喜充满,人只要一喜欢,精神就来了,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一有喜事来了,他的疲倦都忘掉了。所以,你在修学里头要能得到法喜,证明你的功夫上轨道了。没有法喜,就会疲倦、懈怠,你看念佛,叫你念几个钟点,就很不耐烦,念不下去,不是心里很烦躁,就是打瞌睡了,这就是没有法喜;如果有法喜,念上三天三夜愈念愈欢喜,愈念精神愈来。假如你要是疲倦了,没有精神了,一念佛,精神就来了,法喜!「住真法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颠倒之法,世间你得五欲六尘你也欢喜,你今天发财了你也欢喜,你今天升迁了你也欢喜,那是世间颠倒的法喜,不是真正的法喜。为什么?颠倒法不真实,颠倒法很容易失掉;真正法得到,决定不会失掉,这才真正值得可喜。

  「除觉支,断除诸见烦恼,不损真正善根」。这里面所说的,就是指见思烦恼。诸见就是见惑,我们平常所讲的一切错误的见解,思惑是一切错误的思想。你能把一切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把它断除掉,就不会伤害你真正的善根,真正的善根是正知正见。

  「舍觉支,舍所见念着境,永不追忆」。这一条跟前面不一样,这一条就是一切境界不要执着,不要追忆。追忆有什么不好?不好。这次《地藏经科注》到了不少本,希望诸位同修把那个批注要好好的看一遍。灵椉法师他在批注里头,引用的经论相当丰富,有许多经典你们没有看到,你看批注等于看了很多经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每起一个念头都有果报,一个念头就是一次生死的亲因缘,可怕!一个善念,三善道受生,一个恶念,三恶道受生。没有事情,想想过去,想善的,又是一个三善道,想恶的,又是一个三恶道,不得了!所以,不要想过去事情,不要想未来的事情;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想它干什么!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去想阿弥陀佛,去念阿弥陀佛?是叫你舍的这个。

  「定,于诸禅定境界,不生爱见妄想」。定中有境界,这些境界不要执着。定中可能也见到许许多多的这些,甚至于见到佛菩萨,见到许多境界,你记住佛在《金刚经》上告诉你的一个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楞严经》上说的很好,在定中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能够不执着,这是好境界,你一执着就上当了,所谓是着魔。所以,什么境界现前都不要执着,境界现前,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不执着。对境界还是要抱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绝对不为境界所动摇,这叫定。

  「念」是讲到「定慧均平」,这才能开智慧,如果说定多慧少会出毛病,容易昏沈;慧多定少,心不能摄心,就是经上常讲掉举,心里面妄想很多;妄想很多是慧多过于定,昏沈多是定多过于慧。所以我们初学人,尤其是像念佛的时候静坐,叫你静坐下来坐几分钟,有一种人一静坐他就睡着了,那就是定多于慧的;有一种人一坐下来,妄念不知道有多少,止都止不住,这种情形很多很多,这是很普通的情形。诸位要有,不要害怕,这不足以为奇,释迦牟尼佛当年那些学生里面,哪个不是这样的,初学的人都是这样的。凡是有这种情形,你就要懂得来对治,你要懂得方法。人昏沈多的时候,就是精神提不起来,别人在静坐,你可以起来拜佛,也不妨碍大家,就在你位子上拜,用这个方法。或者是经行,起来在旁边不干扰别人的地方走着,走着念佛,像散步一样,你要想办法对治。

  如果妄念太多了,那就是用念佛的方法来对治。譬如说,有人佛号念得很长,慢慢的念,他能摄心;有的人这个念摄不住,妄念很多。有个什么方法?追顶念,追顶就是佛号接着不断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子他的妄念才不起来,这叫追顶念佛。有高声念、有默念,方式很多,你自己去适应,哪一种方法能摄心,能够叫你妄念不起来,你就用哪个方法。所以,这是每个人情形不相同,要是用一个方法叫大家共同来修,的确许多人得不到利益,真正要得利益,因为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还是讲求的个别对治,才是最有效的。所以一定懂得方法,「此等功夫,均在日常生活中修炼也」,这是真功夫,这就是真正修行人的生活。

  第七科「八圣道分,又名八正道,修学成就,正智现前,觉不迷也」,这八正道是成就。由此可知,七菩提分是修行,是对治我们毛病的,八正道才是成就。第一个是「正见」,这个次第也是不能乱的,先后次第不可以乱的,第一个是正确的见解,此地只提示一个纲领。什么叫正见?「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这个话我们说浅一点,修无漏行,行就是行为,起心动念是你的意业行为,言语是你的口业行为,身体的动作是你身业的行为。行为无量无边,不外乎这三大类,身口意,这个三类就包括尽了。漏是什么?烦恼,你的行为里生烦恼,这错误的。无漏行就是什么?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是没有过失,有过失就有烦恼,没有过失,这叫无漏的行为。观是观照,是照见。

  四谛分明,简单的说就是因果分明,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世出世间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说,因为你因果明白,所以你才不造恶业,不但不造恶业,连与恶相对的善业也不造。你造的业叫什么?不得已说的,叫净业,善恶两边都不染,清净之业,这才叫真正的无漏行,这是正见。那么引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正见就是对于念佛的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一丝毫疑惑,这就是正见。「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这是修净土人的正见。

  第二,「正思惟」。思是思想,「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是思」。可见得这个思惟跟我们世间人的思想不一样,世间人的思想是落在第六意识里面,这个不落在心意识,不落心意识的思惟就叫做正思惟。我们念佛人天天想佛,天天念佛,纵然是以第六意识,也叫做正思惟,这是很特别的。为什么?因为你用第六意识去缘阿弥陀佛,决定超越三界,决定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也是一生成佛。所以,在净土法门里面用第六意识,行,也可以。所以,凡圣同居土与方便有余土都没有离开第六意识,如果舍心意识,那就是理一心不乱,那要往生,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个要记住,用心意识修其它的法门,不能超越三界,唯独修净土法门可以,因为西方有带业往生。

  「正语,除四邪命,摄诸口业名正语」。语是言语,这个三十七品小乘人正修,大乘的修学也离不开它,主要的是对比丘与出家菩萨们说的,于是这就拣别四种邪命。摄诸口业,这一句包括戒律里面的四种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离这四种口过才叫做正语。在念佛法门里面,它的正语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在寺院丛林里面,二六时中,你心心念念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连禅宗也不例外。人家喊你某人,你不会说「啊?」不会这样答应。你们如果在庄严寺受过戒,我想戒师一定要告诉你,你怎么答应?阿弥陀佛。无论什么事情,开口、闭口都是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句话,正语。

  第四条叫「正业」,业是事业,「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特别对僧说的。以出家人来说,他的正业就是修行,礼拜、恭敬、赞叹、供养,或者是讲经说法、领众修行,这是他的正业。如果他要搞其它的慈善事业,这不是正业,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你想想我们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社会,每个人都有他的工作岗位,他把工作岗位上的事情做好了,这叫守本分,负责尽职。连孔老夫子也说过「君子务本」,你要是不务本分,天下就大乱。出家的佛弟子,他的本分的事业就是传道。他的职务就像现在所说的老师,你看称出家人称法师,法师是要以佛法教给众生,这才是法师。如果他不守本分,去搞别的事业去了,那就错了。

  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在家居士可以办,因为他的本分的事业不是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的,他的本分是护法;当然也可以弘法,弘法是他兼任的。出家弘法是本分,本分没有做好,去搞别的,这是大错特错,这就是佛法衰败的原因,我们一定要清楚。所以出家的比丘菩萨,只有弘法利生是他的正业,在我们这个法门里面,专修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的正业。如果我们兼修禅、兼修密,就不是正业,正里面掺着有杂,这个要知道,正里头掺着有杂,不是纯正。纯正,二六时中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读什么经?就是一部《弥陀经》,我刚才说我们选择有关的经典,大约二十几种,其余的都不容易懂,不能不求助于批注。等于说这个地方我们没有能力来理解它,不懂,只好请两个导游,请他们来给我讲解介绍。我们请的两个人,一个就是莲池大师,一个是蕅益大师,请他们两个人给我们讲解,给我们指点,使我们对这个经的义理能够明白、通达而没有错误。

  下面「正进」,其实要讲到精进,每个人都有,问题就是正与不正,这就是我们在《十四讲》里面讨论的积极与消极。这个世间哪个人不积极?他积极干了什么?底下这是「正命,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这条就是生活方式。生活的方式特别是出家人,佛的制度是三衣一钵,出家人的生活是托钵,接受在家同修的四事供养。这个四事是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接受这四种供养,除这个之外,没有一丝毫的积蓄,这是「正命」。可是这里面也有些出家人,就这里讲的五种邪命,给人看相算命,以这个得到的供养,这是邪命。还有给人讲仰观星宿、推论吉凶,这是邪命。还有些给这些国王大臣们传达意见,好像外交官一样,这一类的交际应酬,这是邪命。乃至于自己耕田、耕种,都是属于邪命。

  我们中国的出家人,从百丈大师以后都是种田,尤其是百丈大师自己,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他做什么?就是耕种,他种田、种菜,这样违背了戒律。所以,当时就有人请教大师,他说你这是邪命。大师说是,没错!他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师说,我不是一个真正的比丘,真正比丘大福报,我的福德还不够,每天还要领众,自己来耕种。当然大师是谦虚的话,那都是再来人,不是普通人,这一点我们要晓得。佛当年在世是在印度,印度的风俗习惯跟我们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在印度托钵是要饭,大家都非常尊重,一定供养;在中国,你要出去讨饭,谁都瞧不起你,中国人看是乞丐,没人瞧得起你。如果你在讲经,「这是乞丐讲的,谁听他的」!没人听了。所以,到中国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要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不能不有所改变。

  从前出家人树下一宿,在中国,你看寺院都盖得宫殿式的,富丽堂皇,出家人在那里办道,没有树下一宿的。所以,佛教一到中国来,这两个制度就没有了,一个托钵没有了,一个树下一宿没有了,这是环境的不相同。现在的出家人,我在以前也跟诸位说了,自己有私有财产,自己这个道场所有权是自己,自己也有积蓄,这完全是邪命。可是你想想现代这个社会背景,你就理解,他今天为什么这么做?他生活没有保障。在从前中国大陆,寺院叫十方丛林,只要你是出家人,任何一个寺院可以挂单,你可以去住,在那边吃饭,没有人问你要钱。今天不行了,我们拿台湾来说,任何台湾的一个寺庙,你想在那里住一天,不太容易,甚至于吃一餐饭,他都不招待你。那怎么办?逼着没法子,只好自己去搞地方,自己去积蓄,否则的话,日子过不下去了。

  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时代的背景,不能够看到这些人:这些人邪命,这些人都犯戒。你要晓得,谁叫他犯戒的,谁叫他邪命的,他要照着正当的方法修行,他的日子能不能过得下去?心不安,如何能办道?古人所谓说「身安道隆」,身心都不安,没法子办道。换句话说,今天就是出了家的,正如同弘一大师所说的,弘一大师不敢自称比丘,他自称什么?出家优婆塞。他说我也是居士,我示现的出家的样子,我还是优婆塞,不敢说比丘。出家优婆塞不是他最先说出来的,最先说出来是成时大师,成时是蕅益大师的徒弟。因为蕅益大师自己一生不称比丘,称沙弥,他说比丘他没分,不够资格,沙弥他当得起。他的徒弟说,我的师父是沙弥,我沙弥也当不起,我只能称优婆塞了,所以成时大师自称出家优婆塞,从他开始。

  这个历史也有五百年了,这就是真的众生的福报一代不如一代,今天我们找一个真正清净比丘,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他不能活在这个世间,他会饿死、会冻死,没有人照顾他。所以这个世间不会有真正比丘存在,只有一些出家优婆塞来代替,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学佛的同修,特别是修学念佛法门的同修,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向往着西方极乐世界,在现前我们修这个法门,弘扬这个法门。弘扬这个法门要以清净心弘扬,换句话说,不攀缘,不要求我要做到什么样什么样,不可以,一切随缘而不攀缘,你就清净了。一念攀缘,心就不清净了,你就会起烦恼,一切随缘,那好自在!我们今天这个小小地方,把它当做什么?当做阿兰若来看待。阿兰若是一个人静修的地方,没有人来干扰,一个人静修。到什么时候你就不住阿兰若?跟诸位说,等觉菩萨还要住阿兰若,就是一个人独居,专心办道,一个人独居。

  你看《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参访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因为这一章里面内容非常的丰富,有很多要紧的东西,我们过去在台湾大专讲座特别提出这一章跟同学们讲解。这里面有十二种头陀行,是菩萨的头陀行,跟小乘不一样,名称相同,境界不相同。德生童子劝善财童子要住阿兰若,德生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是等于像是住茅蓬一样,阿兰若就是我们中国讲的茅蓬,一个人清修。随缘利益众生,决定不攀缘,决定不坏自己的清净心,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则。有这个机缘来了,你不能不做,你不做没有慈悲心,没有这个机缘,不要勉强去做。

  下面一条就是「正进」,就是正精进。「勤行精进,修涅盘道」,这个涅盘道是大涅盘道,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正念,念正道及助道法」,跟前面五根、五力所说的一样;五根五力是因地上,此地是果地上。「正定,以无漏慧相应入定」,这才叫做正定。在我们念佛法门,它正确的指的就是理一心不乱,事一心跟功夫成片也可以含摄在其中,但是它正指是指理一心。「八圣道由择法觉分,不依偏邪,故入正道,无漏圣法曰正,能通涅盘曰道」,这是简单解释八正道的名相。由此可知,这个觉法非常重要,根力是培养我们的基础,真正修行是在择法。

  我们再看底下一页,「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前面说过,这个三十七品可以说把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方法都包括尽了,总不出这三十七类。但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机缘不一样,所以这三十七品,就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开合。开是展开来说,从一条把它再分开来讲,合是归纳;这样一开一合,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无量法门。讲三十七道品,是合、归纳,展开来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所以名义不同,无不演畅。特别是讲西方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法门一样都不缺,经上只提三十七道品,是提纲领,归纳起来讲。所以,以前印光大师讲,只要把一句阿弥陀佛念好了,成佛都有余。说不学其它法门又有何憾?还有什么遗憾?他老人家教我们,就把一句阿弥陀佛念好就够了,不要再去搞这个、搞那个,分心!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

  那么就问了,几个人肯死心?死心塌地去念这句阿弥陀佛,他决定能成功,那才叫上上根的人。他一点疑虑都没有,真的死心塌地去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想学什么法门,就有什么法门,阿弥陀佛亲自来教你,来指导你。所以,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今天什么是最要紧的?取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第一要紧的事情,其余的事情都是次要,最重要的是如何赶快的取得西方极乐世界。底下一句,就讲西方世界那些人了,他们听经闻法,目的?目的都是教「念三宝」,念三宝就如同惠能大师所说的,念觉、正、净,念佛、念法、念僧,念觉正净。「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觉心,大觉之心!菩提心一发,当然烦恼就覆灭了,因为烦恼从迷来的,迷了才有烦恼,觉就没有烦恼,破迷开悟当然断烦恼。

  底下「三宝略释」,三宝有很多种,这个地方只简单的列了两种,一种是「别相三宝」,一个是「一体三宝」。我们从别相下手,一定要会归一体三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12:43 , Processed in 0.16395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