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27|回复: 1

[大德开示] 太上感应篇汇编定弘法师主讲(第十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3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敬摘自《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集)  2013/1/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10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二十九页第一行:

  【或问敬之貌。谢上蔡曰。于俨若思时可见。问。不免有矜持如何。曰矜持太过却不是。要在勿忘勿助长之间耳。】

  这一段接着上面的先贤的语录讲下来,尤其是讲这个诚敬,真实的学问都要从诚敬心中得来。诚敬心是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这样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哪怕是细节都要认真,都不能够马虎大意,连很小的工作都不敢掉以轻心,你才能够承担起大的工作、大的使命。尤其是弘护正法,这是大使命,如果我们诚敬心不足,做起来一定就会有过失,有意无意就犯过错,这个过错影响可能就很大,甚至可能是一个小的细节,就会影响到众生的法身慧命。很多时候,帮助众生可能机会就一次,如果我们这个机会错过了,第二次重来再补,未必有这个机会了。所以真正想做大事的人,必定不敢忽略细节。那么诚敬是什么样子的?这里用设问,『或』就是有人问,『敬之貌』,诚敬的样子是怎么样的?『谢上蔡曰』,谢上蔡就是宋朝的大学者谢良佐,他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就是程颢、程颐两位大儒的弟子,他是四大弟子之一,在学问上很有造诣,也是宋神宗时候的进士。他讲『于俨若思时可见』,这个俨若思出自于《礼记.曲礼》,「曲礼」是《礼记》的第一篇,这也是曲礼的第一段话,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就是曲礼的第一段话。你看儒家首先教你要诚敬,毋不敬就是没有不恭敬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要恭敬,对人恭敬自然有礼,对事恭敬自然就谨慎、认真,对物恭敬自然就会爱惜,整齐、有条不紊。

  俨若思,是讲容貌像在沉思一样那么端庄、庄重;安定辞,是讲说话很稳重、很谨慎,这样的容貌和言语表现出诚敬,就能影响他人;安民哉,就是使人民都能够安定。如果你是一国之君、领导人,你能够容貌端庄、说话稳重,也能够让一国人民安定;如果你是一家之主,你能够做到容貌端庄、说话谨慎、处处诚敬,就能使一家之人安定。所以从这里就能见到一个人的诚敬心,从表相见他的心。这里又问,『不免有矜持如何?』矜持是刻意造作,装出一个道貌岸然的样子来,你看他好像容貌、举动也很稳重,说话也很少、很谨慎,但是总觉得他不自然,这是矜持。所以这里问得好,故意做出这个样子来,不免有矜持,那是怎么样?『曰矜持太过却不是』,就是刻意、有为而为,这属于太过。自然而然的,这就是诚敬;如果矜持太过、太刻意,这就不是诚敬心了。为什么?因为他不是一贯如此,他是临时做出这个样子,很可能是在众人面前一套,自己私自一个人的时候又是一套,众人面前很矜持,自己私居独处却很放肆,这就不是诚敬,不真诚、不恭敬了。所以诚敬首先要对自己,自爱、自重,你才可能对别人爱、重,自爱才会爱人;如果是自欺,肯定是欺人。什么是自欺?不能够慎独,在暗室屋漏当中自己就会放肆,所谓肆无忌惮,这就不是诚敬了。一定是不管有人没人都是这样,做久了,诚敬就做出来了。『要在勿忘勿助长之间耳』,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勿忘就是不能忘失正念,不能把诚敬心忘了,忘了就会放肆,自己的习气就现行。助长就是刻意,就变成矜持了,所谓拔苗助长,愈想诚敬愈不太像诚敬,不自然了,所以一切从真实心中做,不要装模样、不要搞形式,要在实质上下功夫。底下一段:

  【高景逸曰。每至夕阳。默检一日所为。若不切实锻炼身心。便虚度一日。流光可惧。】

  高景逸就是明朝的高攀龙先生,高攀龙是明代大文学家、政治家,著作很多。他讲过,每天到夕阳西下,到傍晚,一天已经过完了,这时候要检点反省一天的所为,『默』就是自己静静的检点,对自己负责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谓忏悔,最重要的是反省过失、改正过失,不是老对人讲自己有什么过失,又不肯改,那不叫忏悔。用什么来检点自己?最好的就是用《太上感应篇》功过格,要认真,哪怕是纤毫的过失都不放过。这里讲『若不切实锻炼身心,便虚度一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有过失,这正常,凡人不是圣人,一定有过失,贵在能改,要改过,首先要认识自己有什么过错。所以『默检一日所为』就能认识,一天认真的、细细的把《感应篇》一千二百字细细的读、细细的反省,有过错一定要认真的改,第二天不能再犯,切实锻炼身心,身的过错、心上的恶念邪思都要扫除干净,这叫锻炼身心。有过不肯改,这叫自欺,就是连佛菩萨都救不了,他不肯改,肯改的佛菩萨就能救他。

  像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身上、心中有不善,如果不肯改,你怎么能去西方?你说「我这个过错不是一天、两天能改的」,那没关系,你只要肯改,佛菩萨就可以救你;你要是不肯改,「这过失我改不了,算了」,不去努力、不去切实锻炼身心,换句话说,你不想去西方、不想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说「我改不了」,没有这个话,没有说改不了的,自己不肯改而已。真想改,佛菩萨都会加持你,哪怕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到临终时悔悟,发愿求生净土,他也发了真心痛改前非,罪业就忏除了,佛菩萨加持、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他,接引他往生西方,带业往生,他有这个心才行。我们现在当然尽量的把过失都改掉再去西方就更好,品位就更高了。所以自爱、自重者,必定是认真改过,这才不至于虚度一天,一天一天的虚度,这一生也就虚度。多少年轻俊秀的这些人,到老的时候最后一无所成,没有别的,就是因循度日,错过了一生,来生还要搞六道轮回。所以流光可惧,『流光』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所以叫流光,『可惧』就是我们要生敬畏心,时光一去不复返,把光阴浪费了,再也找不回来,修行愈年轻愈好,年纪愈大愈难修。所以当下明白、当下觉悟,就要当下修行、当下努力,不要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又曰。所以要惜分阴者。不使邪思妄念。瞬息据我灵府。庶几日就月将。缉熙于光明。】

  这又是一段话,高景逸先生讲,正因为流光可惧,时不我待,所以要珍惜光阴。这个『分阴』就是寸寸光阴,分分秒秒,这个阴意思就是日影,阴影就是日影。古时候用日影来看时间,所以分阴、光阴都是讲时间,要珍惜。修行有成就的人没有别的,就是能珍惜时间,不空过一天,甚至不空过一小时、一分钟。『不使邪思妄念,瞬息据我灵府』,这是功夫得力,一秒钟的时间都不能让妄念落脚、邪思妄念有它容身之处。邪思是什么?我们师父老人家讲了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就是邪思,佛家里有个术语叫「见思烦恼」,我们师父讲这十六个字讲得很白,大家都能听得懂,这是我们轮回六道的因,就是这些邪思不肯放下。妄念就是起心动念、妄想,心定不下来,这些就好像障蔽太阳的乌云,乌云好比我们的这些邪思妄念,太阳好比是我们的真心、自性。现在太阳被挡住了,自性不能现前,我们要拨云见日,把这些乌云给扫荡干净。乌云本来没有的,太阳本来是当空朗照,现在被挡住了,挡住了太阳也不是没有了,还在,只是不起作用,光透不出来。所以现在我们就要努力的把障碍去除,不使邪思妄念瞬息之间占据我的灵府,灵府就是我们的心、心灵。心要空,别放东西,不要装人、装事、装物,刘素云老师讲,心里装人就爱憎多,心里装着事就是非多,心里装着物就贪念多。什么都别装,只装阿弥陀佛多好,心里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净念相继,你的心就灵了,邪思妄念就没有落脚之处,念久就得定了,就是念佛三昧;再继续用功就能开悟,就能念到理一心不乱,就能成佛了。就怕你不肯用功夫,虚度每一天。

  现在我对这方面就感觉特别明显,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告诫自己,不可再虚度这一天,一定要用功念佛,在待人处事接物我们随缘过,但是心里这句佛号不能让它断。结果晚上检点反省,断的时间还是很多,佛号一断,邪思妄念就很容易进来,很容易占据我的灵府,那怎么办?继续努力,这时候也不能气馁、不能灰心。知道自己业障重、习气重,想念佛就是念不成片,不想打妄想,妄想偏偏打成片,那就做生处做熟、熟处做生的功夫,把佛号念熟、妄想生疏,尽量少说话,尽量不想事,时间久了,心就能定得下来。我们现在紧用功,宽为限,我们预计三年扎根,就扎这个根,让自己的心空灵,只念佛号,那么行为自然就纯善,等到你念佛达三昧,你这三个根就全扎好了,你绝对不会犯过错、不会造恶了,这叫定共戒,得定了,戒律就圆满了。所以,但凡你造恶,但凡你发生过错,全是因为你把佛号给忘了。所以我们既要在身、行上面努力检点改过,同时也要努力念佛,双管齐下、正助双修,你决定成功。我们学《感应篇汇编》也是这样子,正助双修,学《无量寿经》以《感应篇》为戒律,我们就以《感应篇》做为自己修行的标准,持戒念佛。这样庶几日就月将,缉熙于光明,『庶几』是差不多、近似的意思,就是差不多可以说日就月将,缉熙于光明。这是《诗经》上的话,『缉熙』就是光明的意思,『缉熙于光明』意思是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的光明起来,就是一天一天进步了。这个光明我们可以解释成自性光明在显发,天天改过自新、天天念佛,自性光明就一天一天的显发出来。下面:

  【又曰。先儒入敬法。曰整齐严肃。曰常惺惺。曰收敛不容一物。今日我辈胸中。劳劳攘攘。千万物俱容在此。岂止一物。若要免此。须是常惺惺。要惺惺。须是整齐严肃。三法又有次第。】

  这是高景逸先生又说了一段,『先儒入敬法』,先儒是儒家的先贤,没有一个不是讲诚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这种功夫。怎么个入敬法,入到诚敬的方法是什么样的?底下讲了三条,第一是『整齐严肃』,这是讲我们居室、我们所处的环境要整齐,像《弟子规》上讲的,「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什么事、什么物都有条不紊、整整齐齐,用这个把诚敬心给养起来。你一样东西要摆得很正、不能乱,这就是整齐,摆的时候就是用诚敬心;如果我们随随便便,东西乱放、乱丢,那诚敬心也给丢掉了。严肃是讲我们自己的行为、容貌都要庄严、要肃敬,不能有轻佻、浮躁的这些行为,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稳重,怎么稳重?缓慢就稳重,要急、要快,那就没有稳重,就没有那种庄严肃穆。我们师父老人家讲他学佛法的第一位老师章嘉大师,行为、言语都非常稳重、缓慢,真是经上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整齐严肃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去落实,养成习惯了,就不用刻意,自然做到,你的诚敬心就养出来了。我们现在见到师父上人真是这样,你进到他的房间,整整齐齐,什么东西该摆什么位置他自己很清楚,端端正正、干干净净,让人看了就肃然起敬。办起事来也是整整齐齐、有条不紊,什么事该先办,什么事该缓一步办,知其先后,则近道矣,他就是一件件事有条不紊,事情再多、再忙都不乱,心总是安详、总是稳重。待人、说话,你看言语不多、句句到位,「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你没见他讲废话、讲无聊的话,从来没有,不讲则已,一讲都是警策人心,鼓励人修学、劝人觉悟。

  第二『曰常惺惺』,惺惺就是觉醒的样子,永远保持觉醒、觉悟,不昏乱、不颠倒。这个也确实很不容易,一般人为什么诚敬心会丢失?就是因为颠倒、迷乱,在境界上忘失了正念,贪瞋痴慢就起来了,邪思妄念就起来了。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来保住自己的觉悟,保住自己秒秒觉醒不迷,怎么保持?只要这句佛号能不断,就是保持。所以常惺惺就是净念相继,这句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断了,说明你迷了,忘失正念,那邪思妄念就插进来了。这要练功夫,要下死功夫真干,干上个三年,你功夫就得力了,就能成片,以后日子就好过了,你就不会再迷惑颠倒,你不会再造恶业了。第三『收敛不容一物』,就是收心,这就是都摄六根,前面常惺惺是净念相继,你看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的要诀。心里不容一物,不能想事、不能想人、不能想物,就是刚才讲的刘素云老师的「三不装」:不装人、不装事、不装物,只装阿弥陀佛,你的心就收住了。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就是收敛身心,这是真实学问。『今日我辈胸中』,不要看别人,就看自己,自己问问自己,我这心里是不是劳劳攘攘?『劳劳攘攘』就是纷乱的样子,心里很乱、念头很杂,不是昏沉就是掉举,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掉举是妄念纷飞,心定不下来,心里『千万物俱容在此』,心里的东西太多了,何只千万,『岂止一物?』

  所以,我们为什么精神、体力提不起来?就是因为心里想的东西太多,耗精神,真要用功念佛的时候就没精神了,学习圣教的时候精神就提不起来了,这是功夫没到家,怎么办?你也不能够自己跟自己生气,你还得要去练。所以,『若要免此』,要免除这个毛病,『须是常惺惺』,必须要常常觉醒、提起正念,要有警觉心。特别是修道人,这一生要了生死、要求生净土,就要知道轮回可怕,不能再搞轮回了。这一生要是我没有往生净土,我肯定要到三恶道去报到。印光大师当年就是这样警策自己,他说,「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我把印祖的这个话贴在床头,我也是天天用它来警策自己,我自己知道这一生也造了不少地狱业,自己什么时候要死不知道,但是肯定要死的,没有人是不死的。所以自己要死了,还不赶快念佛,还不猛然提起警觉?心要是不专一,自己的这个恶业肯定会让我们下恶道、下地狱。师父老人家就告诫我们,尤其是像我这样出家的,在家同修当然也有一分,我们在家、出家都有护持正法的使命,佛法为什么那么衰微?都是我们不肯真干,所以人家看不起佛法,我们当然有责任。我们没有好好修,那佛法就会在我们这个身上灭了,我们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那就是参与灭佛法的工作;如果你真干,那你是兴佛法,你一定能往生极乐。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觉,这就是常惺惺,常想到我为众生做一个什么榜样。

  『要惺惺,须是整齐严肃』,自己能够保持觉醒,在日常每件事都要保持觉醒。所以你能够事事物物都整齐、一言一行都严肃,这就是惺惺、就是觉醒,这就没有忘失正念,这就是修定、修慧。整齐严肃是持戒,收敛不容一物是修定,常惺惺就是开慧,戒定慧三学。你看高景逸先生讲的跟佛法讲的一样,一切圣学都离不开戒定慧。『三法又有次第』,这个次第用佛法一说大家就清楚了,基础是戒,戒就是整齐严肃;有戒才能得定,你的心才能收得住,收敛不容一物是得定;常惺惺是开智慧,这就是次第,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虽然说有次第,三者又不能分离,一而三,三而一,下手处从戒容易,当然也可以从定上下手,定和戒两个一起来做。开智慧就是保持心里要空、保持正念。戒定慧三学用念佛方法就可以统摄,你看你常念这句佛号,你不会有邪思妄念,戒圆满了;你心定在佛号上,这就收敛不容一物,只容阿弥陀佛,其它都不容,心里就是阿弥陀佛,定得到了;用这种清净心去待人处事接物,自然你能够做到觉醒不迷,你就有智慧,你不会迷惑。所以蕅益大师讲菩萨六度,就用一句佛号,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就是大持戒。大禅定、大智慧都是可以从念佛中得来。底下又说:

  【无欲故静。有主则虚。此心学纲要。】

  所以儒家跟佛法讲的异曲同工。『无欲』就是心里一切欲望都放下,无贪,贪是所有烦恼的根,把贪放下,烦恼就没有了,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自然就化除,心就能静,这个静就是得定、得三昧。《大学》里头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修行提升的次第。知止就是无欲,心止在一处,不为这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动摇,不受诱惑,这是知止,你就能得定;定久了心就静,心静就一念不生;静而后能安,就是三昧;安而后能虑,虑就是智慧现前了;虑而后能得,就是功德圆满了。

  『有主则虚』,主就是心里有主宰,念佛人心里有一句佛号,佛号是我们的主宰,阿弥陀佛是我们的主宰,心里只想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就虚了。心就如虚空一样,没有任何烦恼,而能包容一切,智慧现前,这是心学的纲要。这个心学是儒家两大学派之一,理学和心学,朱熹是理学的代表,王阳明先生是心学代表,当然两者虽有不同,实际上都是可以圆融在一起的。心学最主要的主张就是明本心、致良知,这跟佛法讲的很相似。人人本来的心性是一尘不染、纯净纯善,正因为有业障,才迷失了本心。什么业障?你的烦恼、你的邪思、你的妄念、你的欲望,把你的本心给覆盖了,要把它们去除,本心就现前,你就能致良知了。良知是在待人处事接物当中就知道该怎么做,不用人教你,这就是常惺惺,心就有智慧了。这智慧不是学来的,心性里本有的,像六祖惠能大师,没有文化,什么都没学,经典也没读过,他把自己的这些烦恼习气断除,明本心了,自然致良知。所以他待人处事接物一点过失都没有,人家不懂的问题来求教他,他都可以跟人解答得很圆满,还让人开悟。所以心具足万法,圣人之学就是心学而已,也就是明心。下面第三十页:

  【宋程明道先生弟伊川。渡江舟几覆。人皆惊惧。先生独正襟危坐如常。问之曰。心存诚敬耳。】

  这是儒家圣贤的榜样。『宋』是北宋,『程明道先生』就是程颢,跟他的弟弟程颐,人称为二程,两位贤人兄弟。这个『弟伊川』先生就是程颐,有一次渡江坐着船,江上起了大风浪,这个船几乎要翻了,船上的人都非常的害怕、恐惧、慌乱,这生死关头没几个人不慌乱的,只有程颐先生独坐在船头上,『正襟危坐』,依然是保持那种整齐严肃的样子,一点都不乱,正襟就是他这个衣服很整齐,危是直的意思,坐得很直。『如常』,平常他就是这样的,不是说在众人面前才这样,平常已经养成习惯了,不是刻意的,更没有任何造作,临危不惧,在最危急的时候都不改他的威仪。结果后来风浪就停了,想必是天地鬼神都被他感动。这江也有龙,这个龙王兴风作浪,看到这有一个真的修行人、大儒,牠也会尊敬,于是就保护。佛门讲护法神,就是因为他佩服你的道德、你的戒行,所以他来护持你。有人就问他,『问之曰』,问之就是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在这急难关头,还是能够这么样的安详、这么样的诚敬?就是你一点都不乱」。他就回答说,『心存诚敬耳』。这个诚敬是真的,假如他有丝毫的造作、刻意、掩人耳目,在这种危难关头他肯定没办法能这样安详自在。这就是真正儒家修身的学问做到家了,不管遇到什么情形,颠沛流离的时候、有生命危险的时候都不改他那种诚敬,所以平常不用功,怎么可能做得到?下面:

  【真空寺老僧曰。凡人妄想不一。或追忆数十年前。荣辱恩雠。悲欢离合。及种种闲情。此是过去妄想。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此是现在妄想。或期日后富贵荣华。子孙发达。与夫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来妄想。三者妄想。或生或灭。谓之幻心。照见其妄。随念斩断。谓之觉心。故曰不患念起。只患觉迟。此心若同太虚。烦恼何处着脚耶。】

  这一段说得特别好,告诉我们怎么来修心,怎么来做诚意正心的功夫。真空寺有一位老和尚,这肯定是得道的高人,他说过,凡人,就是我们自己很多妄想,妄想种种,不一样、不一定,想东想西,什么都会想。这里把妄想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大类,总不外乎就是这三大类,要不就想过去的,要不就是想现在的,要不就是想未来。或追忆数十年前那些事,『荣辱恩雠,悲欢离合』,这难免,尤其是人上了年纪,想到过去得意的时候怎么样,失意的时候怎么样,人家对我有什么恩、有什么仇,有恩的想报恩,有仇的又想报仇。悲欢离合,种种的这些遭遇,及种种闲情,『闲情』就是情执生出来的妄想,这些无聊的念头,这都是过去妄想。或者事到眼前了,现在遇到事情,可以顺应、随顺那个事情,随缘做。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随缘,什么是不随缘,不随缘是什么?『却乃畏首畏尾,犹豫不决』,这就是不随缘,思前想后,得失心很重,成败的念头放不下,做好了就觉得沾沾自喜,做不好,面子又放不下,所以他有所畏惧,畏首畏尾、忧患。《大学》里头讲,心里面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做事犹豫不决,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思前想后,总是决定不了。为什么没有智慧?妄念太多,把自性的智慧给障碍住。智慧是本来自性具足的,你只要把妄念放下了,事到眼前能顺应,事情没到,念佛,没到眼前别去想,到了眼前自然知道该怎么做,这就是放下现在妄想。还有未来的妄想是什么?『或期日后富贵荣华、子孙发达』,这是属于名利心、贪,种种的希望、欲望,想得到名闻利养、得到福报,子孙发达是福报。这些东西想不来,你要真想得到,有方法,佛教告诉你布施,布施财就得财富,布施法就得聪明智慧,布施无畏则健康长寿。你要勇猛的行三种布施,福报自然会来,你不用去想,它都会来,不是想来的,是修来的,愈布施愈多,与其在那想,不如去干。

  还有,『与夫』这个夫是一种语气助词,与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你想这些。这事到底能不能成还未可知,未可知的事就是还没来的事,不必去想它,想什么?现在到眼前该做的时候,那就要想,没来的时候你想,就是妄想。所以,其实用不用去殚精竭虑,想怎么计划未来、筹划未来?不需要,事情来了自然有智慧去应付。所以人有愿,不必去想「我这个愿怎么能实现?」自己去规画,按自己的意思去安排,未必能够如愿,你那些全是妄想,所以佛教我们安住于当下。这是未来妄想,放下。既不忆往,也不期来,放下将迎的念头,事没到,别去想它;明天该怎么样,也别去想,明天还没到,到了明天再说。

  所以我出家的时候,我自己给自己就订下了三条戒律,第一个我不会去做寺院的住持、方丈,我不管人、不管事、不管财;第二个我绝不去化缘,为了自己能生存,我去问人讨钱,我不去,宁愿饿死,该饿死就饿死,今天有饭吃,今天就好好修行,念一天佛,明天没饭吃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我,要有坚定的信心;第三个我不收出家徒弟,更不会给人传戒、传三坛大戒,这些我不去做,我自己没那个资格。老老实实的把佛念好,把我这个《无量寿经》学好,把《感应篇》做到,我这一生就感觉足矣,再想别的都叫妄想。为什么不想阿弥陀佛,为什么不想极乐世界?所以三者妄想,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妄想,『或生或灭,谓之幻心』。我们自己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这些妄想生了又灭、灭了又生?这种心叫幻心,也叫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没有这些妄想。能照见其妄,这就很可贵,现在觉悟了,「我想这些东西不行,放下,想这个错了」,这叫照见。「这是妄念」,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照见就能够把它斩断,随念就斩断了。就怕你没照见,你的心迷了、颠倒了、忘失正念了,妄念就相继。只要一觉悟,妄念就断了,妄念断就是净念相继。『谓之觉心』,觉悟了就要真干,知道一切想都是妄想,一切境界都是幻境,《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凡所有相都是你幻心变现的幻境。所以看得破、放得下,要练真功夫,咬着牙把这句佛号提起来,换掉种种的妄想,这就是真修行。

  『故曰不患念起,只患觉迟』,患就是忧患,不怕念起,妄念生起来不怕,这是习气,人人都会有,就怕你觉太迟了,就不能照见这个妄念,所以你就断不了。此时如果你能够猛然提起《金刚经》的这个教导,「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赶快断除,「为什么我把佛号给忘了?」这一念起来,觉悟了,那个妄念就没有了,我们一天到晚就是在这个觉和迷当中摇摆不定。凡人,像我们现在初学佛的,迷的时候多,觉的时候少,但是你不要害怕,感觉「怎么我自己控制不了我自己的念头?」很纠结,愈纠结妄想愈多,因为纠结本身也是妄想,本来只有一个妄想,现在又添一个妄想,当然这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不要害怕,也不要纠结,就提起佛号,什么时候觉了,什么时候知道要提起佛号,就提起来;如果忘失了,那没办法,等到什么时候再觉了再提起。就这么练,练久了就有功夫,觉的时候多,迷的时候少,到最后觉连成一片了,这就是念佛三昧。佛号要真念、要老念,念得心空了,『此心若同太虚』,太虚是宇宙、虚空,心就像虚空一样,『烦恼何处着脚耶?』这烦恼自然就没有了。所以特别适用,念佛法门最方便,不用断妄想、不用断烦恼,只要老念这句佛号,念久了、功夫纯熟了,烦恼自然就没有了,业障就消了,什么是业障?烦恼是业障。下面说:

  【以上俱精微神化之论。有志者。所当深思力勉。期造纯熟自然而后已。】

  以上所说的这些格言、先贤的教导都是(『俱』就是都是)『精微神化之论』,精是精神,微是微妙,神化是出神入化,这是到登峰造极了,这些言论太精彩了,每一句都可以做为我们的座右铭。最关键的你得真干,要立志成圣成贤、作佛作菩萨,学贵立志,你要肯成圣贤、肯成佛才行;你不肯,那佛来也没办法。你肯往生,佛就能帮得上忙,肯往生必须要断烦恼,你要立志断烦恼,但烦恼没断除可以带业往生,阿弥陀佛可以帮你忙;你要是没有立志断烦恼,那阿弥陀佛也帮不上忙。你不想断烦恼,你到极乐世界干嘛,到极乐世界生烦恼?真想断烦恼、真想成佛,你才能到极乐世界去,这叫发菩提心,立志重要。真正立志,佛菩萨就能帮忙,而你必须真干才行;你不肯真干、你没有立志,那是虚的,不是真实的。『所当深思力勉』,深刻的去思惟,「我这一生遇到圣教不容易,遇到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遇上了,这是我有善根,有诸佛的加持,我可不能够把这机会错过」。所以力勉,要努力,要勇猛精进、依教奉行,特别是这个《感应篇》一定要做到,一定要百分之百去落实,不能有丝毫苟且、放逸、因循、懈怠。『期造纯熟自然而后已』,期是期望、希望,造就是到了纯熟的地步,自然了,没有丝毫勉强、刻意,完全是跟自性融合了,自然流露,怎么做?纯熟就行。断烦恼、念佛这些功夫一开始做是刻意的,没关系,你就努力去做,做个三年五载,慢慢就熟了;做一辈子,纯熟自然了,完全是自性自然流露。就像孔老夫子,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踰矩,自然了。而后已,这时候就圆满了,已就是完成,修行到家了。下面举一个古人的例子:

  【昔宋赵康靖公。置瓶豆二物。起一善念。投一白豆。起一恶念。投一黑豆。初则黑豆甚多。继而渐少。久之善恶二念都忘。瓶豆亦弃而不用。盖消磨至于莹澈矣。】

  这是讲过去宋朝『赵康靖公』,他叫赵概,宋朝仁宗时候的进士,是一个非常有道德学问的人,当时被封为太子少师(太子的老师),后来过世之后被追封为太子太师。康靖是他的谥号,就是人走了以后朝廷给他尊称、尊号,一般是皇上给他立的,等于是对他一生的道德功业的一种评定。赵康靖公怎么修行?他拿两个瓶子,还有豆子,譬如说绿豆、黑豆、红豆、白豆,他拿了两种豆,大概白豆(像扁豆、眉豆那种白的)、黑豆这两种。如果起了一个善念,就把一个白豆投进瓶子里;如果起了一个恶念,就把一个黑豆投到瓶子里,一天下来就看瓶子里的黑豆多还是白豆多。刚开始,『初』就是开始,『则黑豆甚多』,这是很自然的。你不信自己试试看,你也找个瓶子,找点黑、白豆,现在可以用围棋,白子、黑子,拿个大玻璃瓶你往里头投,看看一天下来是不是黑豆很多?但最重要是你要知道什么是黑的、什么是白的才行,就怕你都不知道,那你怎么投?所以学《感应篇》你就知道了,《感应篇》里把善恶两种心行讲得非常具体、详细,就依这个《感应篇》做功过格来修行。我刚开始学《感应篇》、学《弟子规》都是这样,也做成功过格每天对照,没做到的打叉。发现一天下来,像《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桩事,得打五、六十个叉,一半以上都没做到。《感应篇》那更不得了,《感应篇》是修心的,基本上有一条没做到会连带很多很多都没做到,因为你这个心是邪的,它自然引发很多很多邪念。

  所以赵康靖公刚开始修学就发现黑豆很多,继续努力,『继而渐少』,白豆多了、黑豆少了。『久之』,时间久了、日子长了,发现瓶中全是白豆,纯善无恶,到最后善恶二念都忘了,这个心就空明了。原来是刻意的断恶修善,还有断恶修善的念头,知道这是恶,就把它断掉,这是下功夫断、刻意来断;「这是善,我要修」,也是起心动念。这没办法,一定得下这个功夫,这叫做钝功夫。不能一开始就说这善恶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也不刻意去断恶修善,实际上自己蒙骗自己了,那叫自欺。所以一定要下死功夫,用功过格断恶修善,修到纯熟的时候,善恶二念都忘了,不起念头了。所以赵康靖公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那瓶子和豆都不要了,没用了,修到家了,这瓶和豆是善巧方便。就像你要过河,要坐那竹筏过,过了河就把竹筏给扔到那里,不需要再带着走了。这瓶、豆对初学有用,到修成了就可以把它抛弃,弃而不用了。『盖消磨至于莹澈矣』,这是因为修到他这功夫,练熟了,对恶念、烦恼消磨至尽,莹是很晶莹剔透,澈是很清澈,也就是纯净纯善了。就好像古时候那个铜镜上面很多灰尘、灰尘很厚,现在要把它磨掉、擦掉,擦干净,擦得很铮亮,那要真下死功夫,擦到最后什么灰尘都没有了,铜镜的光明显现,晶莹剔透,你就修成了。下面:

  【又阴骘文曰。】

  这是《文昌帝君阴骘文》。

  【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盖存心在我。只求克私复性以事天。任天之报施。则气类相从。自然不爽。是知去祸召福之道。端在存心矣。旨哉。】

  这里引《文昌帝君阴骘文》的话,『人能如我存心』,这个我就是文昌帝君自己,他十七世为士大夫身,真正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存心纯善。如果人人都像文昌帝君那样的存心,没有丝毫的自私自利,大公无私,天必定赐你福报,这个『锡』就是通赐,赏赐的赐,古时候是通用的。所以天降福给你,也是因为你自己心地善良,人以善感,天以福应,天没有自己偏好、没有好恶,只要你行善积德,你就得到好报;你要是造恶,那你就得恶报。『盖存心在我』,存心是我自己的事情,这个盖是提起这个话,语气助词。存心由我自己掌握,我这个心是善是恶,自己可以把握的,什么是善?为自己的是恶,不为自己的是善,大公无私、利益众生,这是善。『只求克私复性以事天』,克制自己的私心,那是邪思妄念,为什么?本来没有自己,自己跟天地万物本来一体,你为什么要生自私的念头?就好像我们这个身体,现在我这个左手以为它是自己,它要跟这个身体分家、要对立,甚至自己打自己,这就是伤害自己。所以自私是太愚痴了,想自利,实际上是自害,不自私、真正利人,你就是利己,你恢复你的本性,本性纯善,「人之初,性本善」。用这种修德来事天,侍奉上天,意思就跟佛家讲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异曲同工。庄严天地,古人有句话说参赞天地,参赞就是帮助天地立德,这叫事天。宗教里面常常也讲事天,天上的天父、上帝,我们要侍奉他、我们要荣耀他,怎么去荣耀、怎么去侍奉老天?克私复性,从心中断除一切自私自利的念头、一切邪思妄念,让本性光明显发,这就是事天之道。

  『任天之报施』,任由天给我报应,这个报应一定是好的、善的,这个任字是你根本不用去想那个报应。你还想得好报,有这个念头,都没有克私复性,没到家,你还有一念私心在里头,你还想得好报,还有个「我」在,把这个要克服掉、去除掉。这个任字说得好,随它去,任由老天爷来安排,任由老天爷给我报应,不管是善还是恶,我都欢喜接受。即使我现在行善积德,还是有恶报,这是过去生中我造过恶,现在报了就没了,将来善报就现前,善报现前也不生欢喜,很自然,本来就是这样的。善恶报应丝毫不爽,这里讲『则气类相从,自然不爽』,根本不需要为之欢喜或忧虑。这个气类相从出自于《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最后「则各从其类也」,这就是气类相从。这个也是讲因果,善有善的报,恶有恶的报,一个人行善积德,自然跟善人在一起;一个人造恶,自然跟恶人在一起,他们的果报都是一起的,各从其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然不爽,爽是差错,没有任何差错,这是自然之道,就是天道,不是人为、刻意的安排,也不是什么上帝、神灵的安排。宗教里说上帝安排,上帝就是自然,宇宙本来如此,没有纤毫的意思在里面。有纤毫的意思,告诉你,都不是上帝的意思,不可以用我们人的凡夫心去量度上帝、量度老天爷,老天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自性,因果就是自性本来的道理。所以怎么做?一味的断恶修善就好了,不求名闻利养果报,什么都不求,不求人家恭敬、赞美,做得好应该,做不好有罪过,这就是真心。

  『是知去祸召福之道,端在存心矣』,《感应篇》我们现在还是讲这头两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我们都想避祸,避免灾难、灾祸,希望得到福报,这个方法端在存心,端是当首字讲,就是开始,首在人存心,就是下手处,从哪落实?从你存心上落实,心地上断恶修善,自然去祸招福。所以《易经》上讲,君子趋吉避凶,吉凶祸福君子很明白,为什么?君子对自己的念头很明白、能觉照,知道一起恶念就会招凶、招祸,一起善念自然招来吉、招来福。『旨哉』,这是要旨、这是纲领。下面举了宋朝卫仲达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了凡四训》上有讲。

  【宋卫仲达。初为馆职。被摄至冥。核善恶二录。恶录盈庭。善录只一小轴。冥官色变。索秤称之。小轴反压起恶录。官喜曰。君可出矣。】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是讲宋朝有这么一个官员叫卫仲达,『初为馆职』,这个官不大,做个小官,大概是当一个秘书,政府里的秘书工作,那时候很年轻,三十多岁。『被摄至冥』,这个魂魄就被小鬼抓到了阴曹地府、冥间地府,判官要审判他,阎王爷、判官专门是审判人的,把他的善恶录拿出来核查。一个人造作了善、恶,鬼神都有记录,阎王爷那里都有档案,档案很齐全,比我们现在计算机还要完整,他绝对不会漏掉,也不会出差错。核查他的善恶两个录,两种本子,发现恶录盈庭,记载他的恶的那个本子很多很多,把整个庭院都布满了,不是一本、两本,肯定是好几百本。『善录只一小轴』,就是一个小本子记的,过去是用竹简写字,所以用轴把它卷起来,一小轴。『冥官色变』,这个大概是判官,判官脸色很不好看,生气了,「这是个恶人,你看那个恶录这么多,善录只有这么一点点,不成比例」。命小鬼索秤称之,拿秤来称一下,看哪个重,善录重还是恶录重?结果小轴反压起恶录,记录善的那小轴竟然还比那恶的所有的本子加在一起还重,那天平上善的压起那个恶的。这个判官才转怒为喜,『喜曰,君可出矣』,好,可以放你走了。这时候卫仲达就说:

  【仲达曰。某未四十。安得如许恶状。】

  我还没到四十岁,怎么会得这么多的恶录?就是记录我恶的那个状子这么多?

  【官曰。】

  这个冥官就说了:

  【但一念不正。鬼神无不知。知即书之。不待为也。】

  只要一念不正,有邪思、邪念,鬼神没有不知道的,这是把真实话跟他讲了,鬼神知道之后马上把他的恶念给记录下来。还不等你去犯那个恶,就已经被记录了。我们看到这句话,会不会毛骨悚然、寒毛直竖?真的我自己都是寒毛直竖,我们相信他绝不骗人,真的天地鬼神就在头顶,天天监察我们。过去卫仲达犯了这么多恶,他没到四十。我今年四十了,那我想我的恶录也很多很多,只要有一念私心,肯定就造恶,这时候必须要痛改前非。所以小朋友从小就能听到这种圣贤教诲好,自然就不敢造恶、不敢起坏念头,有机会能够学到这种圣贤教诲,终身都受益。我们很可惜就是小的时候没学这些,没有,我出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候别说《太上感应篇》,《弟子规》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了,纯粹就是靠家里父母、老人身教的影响,圣贤书是没有机会读了。假如从小学因果,父母能带着我们读《感应篇》,扎这个因果的根,知道『一念不正,鬼神无不知,知即书之,不待为也』,知道这样还敢造?孩子自然从小就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敢起恶念头、不敢得罪天地鬼神。天地鬼神绝对是真的,你看历史上这么多的记录,如果是假的,早就被推翻了。所以卫仲达这时候就问了:

  【曰。小轴中何事。】

  看到记录自己善的有一小轴,那小轴里记的是什么事?

  【官曰。朝廷尝大兴工役。修三山石桥。君力谏之。此疏稿也。】

  这冥官告诉他,有一次朝廷要大兴土木工程,修『三山石桥』,劳民伤财。『君』就是对卫仲达的尊称,说「您力谏之」,你奋力写了一个疏稿劝谏皇上不要去大兴土木,这就是你的疏稿。

  【曰。】

  这时卫仲达又说了:

  【谏之未从。善力何能至此。】

  我当时是劝谏了,是有这么回事,但是皇上没听从,我这善力怎么能这么大?你看把所有的恶的那些记录都压过去了。

  【官曰。】

  冥官就说了:

  【公用念甚真。言可训世。向使听从。功德何量。乘此度世何难。奈恶念太多。善力减半。不可复望大拜。后果官止吏部尚书。】

  卫仲达问,「我这么一点点善,还没有成就,居然有这么大的力量?」冥官就给他回答,回答得特别好,说「公」,这对他也是尊称,『公用念甚真』,你当时写这个劝谏的疏稿,那个念头是很真的、真诚,不为自己,只考虑天下万民,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不会想「我这个劝谏给皇上,皇上要是不高兴了,我会不会得罪皇上?」没有想这些,没有私心,所以用念甚真。人有真诚心,那写出来的文稿就『言可训世』,你的那个语言、文字可以做为教导世人的好文章。所以最重要是要无我,特别是从事圣贤教育、弘法利生的人,最重要是要无我、无私,你有私心,你绝对不可能明白圣贤教诲,你更不可能给世人纯真无妄的教诲。所以自己要真修,要养大公无私的心,处处为别人着想,不要为自己着想,有好的东西首先想到给别人,不要想到先自己自利,养成这个善心了,自然就有机会做大功德。所以卫仲达当时就这么一个念头,发起这一念真心来,大公无私写了这篇文稿,递上去给皇上,可是皇上没听。『向使听从』,向使就是假使,皇上听从了你的劝谏,『功德何量?』功德还有限量吗?无量无边。当然你即使现在这个善念没有成就,但是你发的是真心,你的功德也是很大的,所以能盖过所有的恶。

  『乘此度世何难?』乘此就是借着这种善念,你可以度世,救度世间愚痴颠倒的人们,这都不难。换句话说,你能成圣人,这都不难,难就难在你这个念头不能保持。奈何恶念太多,起了这个善念,没多久就忘失掉,恶念就起来了,自己私心杂念又起来了,善力就减半了。所以你的命运就不可能很好,本来你可以做宰相,但是这里说『不可复望大拜』,大拜就是拜相,就是做到总理这样的高位,你现在没有了,不要再望了。『后』,后来,果然『官止吏部尚书』,吏部也是很重要的部门,专门主官员的升降、任免,就像我们现在中国讲组织部,尚书就是部长,这个官很大,但是比总理要低,宰相是总理。底下有句感叹说:

  【呜呼。仲达之恶。空有其念。尚损作相之现福。仲达之善。空有其言。即压盈庭之恶录。况实作善恶者乎。可见一念起处。即祸福之门也。】

  这是画龙点睛。『呜呼』是慨叹,卫仲达的恶只是『空有其念』,他是念头而已,他没做什么坏事,尚且损他作宰相的现生的福报;卫仲达的善『空有其言』,劝谏也没有落实,皇上没听他的,即能够压盈庭之恶录,充满庭院的那个恶录都敌不过他那一念善,更何况实际上作善、作恶?这个例子很说明问题。所以可见得『一念起处,即祸福之门』,原来祸福真的就是唯心,你这一念善就招来福,一念恶就招来祸,祸福之门就是你的念头,怎么能够不谨慎?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14:30 , Processed in 0.14055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