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01|回复: 11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转帖:文殊菩萨的九个问题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5 21: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叫明?就是明白。明白而回答所问的问题。若是明白才能答覆,若是不明白就不能答覆。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说知,这是妄语。知而说不知,也是妄语。所以用明字而不用答字,关键在于此处。我们学佛法,就是学不妄语的法门。明白这种道理,才答覆这个问题。不明白这种道理,便不答覆这个问题。这是修道人的本份。
  这一品属于本经第十品,所以称为菩萨问明品第十。这一品十分重要,研究佛法的人,要特别注意,应静心听讲。这是开智慧的机会。大家将心猿意马的妄想收住,一定会得到法益。我们为什么不成道?就因为懒惰,不修佛法,或者不认真修行,敷衍了事,所以没有成就。空费光阴,到最后一无所得。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听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前生所种的善根,才有今天的机会。
  希望大家转劝诸亲好友,来金山寺听华严经,这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听经对身对心都有利益,可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比欣赏不正当的娱乐胜过万倍。若将平常看电视的时间来念佛,就有妙不可言的好处。例如,在临命终时,心有准备,便不会牵肠挂肚,手忙脚乱。能一心念佛,便能安详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化生,没有诸苦,但受众乐——这是人人的究竟归宿处。凡是爱看电影、爱跳舞的人,应该即时回头,趣向菩提路!要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有说法的道场,不要错过机会,否则到时候便后悔莫及了。所谓“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当光明品说完之后,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大智文殊师利大菩萨,乃向觉首菩萨请法,问道:“佛的弟子!如果说心和性是一个的话,那么,为什么有种种不同的业报呢?若往善趣,应该都往善趣。若往恶趣,应该都往恶趣。为什么有的往善趣,有的往恶趣?这是什么道理呢?请你开示一番,我洗耳恭听。
  人的诸根,为什么有圆满或有缺陷?生的时候,有的诸根相同,有的诸根不相同。这是什么道理? 若是一样,为什么有人的相貌生得端正?有人的相貌生得丑陋?有的受苦?有的受乐?为什么苦乐不同?那么,所受的业,业不知心是怎回事?心不知业又是怎回事?为什么彼此互不相知?受不知什么时候又报?报不知什么时候又受?心不知这个受,受不知这个心。因不知道缘,缘不知道因。这个智慧不知道那个境界,那个境界不认识这个智慧。这都是什么缘故呢?请你详细说明,令一切众生明白这种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21: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明?就是明白。明白而回答所问的问题。若是明白才能答覆,若是不明白就不能答覆。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说知,这是妄语。知而说不知,也是妄语。所以用明字而不用答字,关键在于此处。我们学佛法,就是学不妄语的法门。明白这种道理,才答覆这个问题。不明白这种道理,便不答覆这个问题。这是修道人的本份。
  这一品属于本经第十品,所以称为菩萨问明品第十。这一品十分重要,研究佛法的人,要特别注意,应静心听讲。这是开智慧的机会。大家将心猿意马的妄想收住,一定会得到法益。我们为什么不成道?就因为懒惰,不修佛法,或者不认真修行,敷衍了事,所以没有成就。空费光阴,到最后一无所得。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听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前生所种的善根,才有今天的机会。
  希望大家转劝诸亲好友,来金山寺听华严经,这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听经对身对心都有利益,可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比欣赏不正当的娱乐胜过万倍。若将平常看电视的时间来念佛,就有妙不可言的好处。例如,在临命终时,心有准备,便不会牵肠挂肚,手忙脚乱。能一心念佛,便能安详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化生,没有诸苦,但受众乐——这是人人的究竟归宿处。凡是爱看电影、爱跳舞的人,应该即时回头,趣向菩提路!要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有说法的道场,不要错过机会,否则到时候便后悔莫及了。所谓“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当光明品说完之后,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大智文殊师利大菩萨,乃向觉首菩萨请法,问道:“佛的弟子!如果说心和性是一个的话,那么,为什么有种种不同的业报呢?若往善趣,应该都往善趣。若往恶趣,应该都往恶趣。为什么有的往善趣,有的往恶趣?这是什么道理呢?请你开示一番,我洗耳恭听。
  人的诸根,为什么有圆满或有缺陷?生的时候,有的诸根相同,有的诸根不相同。这是什么道理? 若是一样,为什么有人的相貌生得端正?有人的相貌生得丑陋?有的受苦?有的受乐?为什么苦乐不同?那么,所受的业,业不知心是怎回事?心不知业又是怎回事?为什么彼此互不相知?受不知什么时候又报?报不知什么时候又受?心不知这个受,受不知这个心。因不知道缘,缘不知道因。这个智慧不知道那个境界,那个境界不认识这个智慧。这都是什么缘故呢?请你详细说明,令一切众生明白这种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21: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真实的本性吗?有的。就是佛性,就是真如。人为万物之灵,借假修真,借四大假合的臭皮囊,本修本有自在如来大觉的佛性。所以一举一动,不要有个我,不要把我放在前边,认为我是第一、我是最大,或者着住在名上或利上——这都是虚妄!只有本来的智慧光明才是真实不虚的。
  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年前,就把自性本有的智慧发现出来,研究明白,且很详细地记载于经藏里。我们现在学佛法,志在研究本有自性天真佛,我们本来就是佛,因为从真起妄,就迷惑了,所以到现在还是众生。
  依水有流注,譬喻依真妄想续。就是真妄接接连连不断,从真起妄,说它是真的,又有点假的;说它是假的,又有点真的。
  依火焰起灭,譬喻依真妄起灭。就是真妄生起来又消灭。妄生出来就现妄,妄灭了又现真,这是从真起妄。
  依风有动作,譬喻妄用依真起,就是无明,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是由无明所生出来,这是从真起妄。
  依地有任持,譬喻妄为真所持。妄还是在真的里边,好像手心和手背一样。手背不离手心,手心不离手背。所以说烦恼即是菩提,也就是这个道理。烦恼没有离开菩提,另有一个烦恼;菩提没有离开烦恼,另有一个菩提。它是一个的。好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冰化为水,水冻为冰。有烦恼就是水成冰,无烦恼就是冰成水,就是烦恼化为菩提。返本还原,就是返回我们本有的自性,不要使水冻成冰。
  诸法本来是空寂的。既然是空,为什么佛要说法?因为众生有种种分别心。说一切法是为对治一切分别心。众生本来没有分别心,其本有的自性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就因为被环境所转,无中生有,所以生出许多分别心来。菩萨用种种理论来形容一切诸法,但是这些理论也是虚妄的;不过,目的是令众生知道一切有为法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亦如大火聚 猛焰同时发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文殊师利菩萨问:“心性是一,怎样还有种种果报现出来?”觉首菩萨就用种种譬喻来形容一切诸法,说心性好像流注的样子,这流注有很多自然的现象,但各不相知。这个道理还没有说完,又举出来四大之中的火大来说明。
  也好像大火聚一样,堆聚在一起,就发出很猛烈的火焰,跟着前边的火焰向上燃烧,但各不相知。佛说一切诸法,众生的心性也是这样,互不相知。
  又如长风起 遇物咸鼓扇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又好像长风起来一样。长风就是时时有风。这个风接连不断,前边的风,摄引后边的风;后边的风,又推排前边的风。这如同水流一样的道理。有时,风生起来,但没有来的地方。有时,风又停止,也没有去的地方。有风的时候,遇到物则鼓荡扇动。风是看不见的,那么,怎知道有风呢?就看花草树木在摇动,就知有风,这就是鼓扇。
  风是互不相知,前边的风不知后边的风,后边的风也不知前边的风。因为风是没有实体自性的缘故,一切诸法的本体,也是这样。
  在往昔的时候,皇帝有福报,百姓有幸福。所谓“风不鸣条,雨不破块”。那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时候。那时候,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所刮的风是微风,不会把柳树枝吹出声音来;所降的雨是细雨,不会把泥块淋得破碎了,气象都是很自然:及时风和及时雨,应该刮寒风的时候,就刮寒风;应该刮暖风的时候,就刮暖风。应该降雨的时候,就降雨;应该降雪的时候,就降雪,但绝对不会狂风暴雨,这就是风调雨顺。因为风调雨顺,所以五谷丰登,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人人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这时,国家也太平,百姓也安乐,这就是国泰民安。古时的气候就是这样,不像现在的气候,在反常状态中,一切不正常,该风不风,不风而风,有时飓风而至,将房屋吹倒,将树木拔出,造成严重的灾害。或者该雨不雨,不雨而雨,有时剧雨而降,将良田淹没,变成泽国,造成无家可归的灾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心不古,贪瞋痴太重,自私自利,一切为自己,不为他人着着想,所以要遭受这种集体的果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21: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又如众地界 辗转因依住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又好像一切大地(地球),互相辗转,依虚空而住。所谓“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如果地球不转动,就会被毁灭。为什么?因为风轮摄持不住它在虚空转动,地球就会出离轨道。地球在旋转,才能发生摄持的力量,而能存在。地球和地球都在虚空中旋转(在太阳系有一个地球,在银河中有无量数的太阳系),彼此互不相知。一切诸法的本体也是这样。
  眼耳鼻舌身 心意诸情根
  以此常流转 而无能转者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意六根,常被境界所转。为什么?因为有情根的缘故。如果能把一切情根断了,就不会流转于生死,就没有烦恼的麻烦。并没有任何人来主宰支配你的六根流转于生死,而是你自己的情根在流转,这都是互不相知,而是自己在生死中流转于六道。
  法性本无生 示现而有生
  是中无能现 亦无所现物
  法性就是诸法的实相,实性是空的。因为是空,所以无所生。虽然无所生,但是它会现示而有生,生出这个法,这是生而无生。法性本来是真空,示现而有生,这是妙有,可是也不实在的。虽然说法性本来是空的,但能在真空中生出妙有。这个生是不究竟不彻底,而不是常住不坏的。
  在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并不是有主宰者,能令它生、令它现。它是真空中自然示现出妙有,所以说是中无能现。在这里边没有主宰者,不是说我教它生、我教它现。这是什么缘故?因为根本就是从法所现出来的,没有一个物体。也没有一个能现的主宰,也没有一个所现的东西。本来就是虚妄的,没有实在的境界。
  我们把虚妄没有实在的境界,认为真实的。不知它是无常,所以执着幻有,而忘了本来的真空,把幻有认为实体。若是把幻有的执着破了,就合于本有真空的妙理。
  马胜比丘(鹿野苑五比丘之一)到舍卫城里托钵乞食。他走路时,目不邪视,威仪严整,在路上被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遇到,他们从未见到像马胜比丘那么庄严的威仪,甚为惊异,心里便生起恭敬。于是走到马胜比丘面前,合掌问讯之后而问:“善知识,请问你从何处学来这种的威仪,这么庄严肃静,我们敬佩之至!”马胜很谦虚的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大意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从缘所生所灭。因为缘生无性,没有一个自体。我师父就是大沙门(译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他老人家常常是这样的说法,来教导我们,依法修行。
  这时舍利弗和目犍连(他们是学外道行者)二人一听,茅塞顿开。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二人便去礼拜佛,请佛说法,蒙佛开示,改邪归正。二人率领弟子二百人,同时皈依佛出家,作为佛的弟子,后来成为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皆证阿罗汉果。这是诸法从缘生,缘生无性的道理。
  佛教刚刚在美国兴起,凡是出家人,都要向马胜比丘学习,严肃威仪,给西方人一个良好的印象。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威仪。无论是比丘,或是比丘尼,到外边去的举动行为,都要十分小心谨慎,不可随随便便,有损威仪。金山寺的金字是从沙中澄清而来,经过一番辛辛苦苦磨练而成的。否则,金山寺就变成银山寺、铜山寺、铁山寺,甚至变成土山寺,那就无威可畏,无仪可敬。
  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一切法,都是逢因缘而生出来,不会单独而生。必须依赖境界,才能生出这种法。道虽然是无为,可是要遇到因缘,才会产生感应。因为有位居士捐一栋房子拨作道场,所以金山寺拟在洛杉矶成立支会。道场多,佛法才能宣扬于全世界。
  眼耳鼻舌身 心意诸情根
  一切空无性 妄心分别有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属于情根。眼能见色,为色尘所转。耳能听声,为声所转。鼻能嗅香,为香尘所转。舌能尝味,为味尘所转。身能觉触,为触尘所转。意能知法,为法尘所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生出六识,这是一切诸情所生的根。除这六识之外,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故称八识。在小乘教义中有六识,在大乘教义中有八识。
  第七识名叫传送识,它将第六识的意传送第八识。它好像送信邮差,互相传达消息。又为染污根,因为和四种的根本烦恼相应,就是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我痴是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我见是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我慢是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我爱是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着。又为末那识,译为思量。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没有丝毫间断,这是一切众生妄惑之根本识。
  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译为藏,能藏一切善恶的种子(神识)。第七识所作的一切行为,都藏蓄在第八识的仓库中。若是善的种子,将来便得善的果报。若是恶的种子,将来便得恶的果报。换言之,迷惑时,是阿赖耶识;开悟时,是大光明藏。
  虽然六根对六尘,而生六识,可是没有自性,没有实体。因为众生有分别心,所以有种种的识。若是无分别心,便是真空,无有实体可寻。好像一切山河大地,本来是空寂的,我们有分别心和执着心,才现出这些境界。
  如理而观察 一切皆无性
  法眼不思议 此见非颠倒
  依照理来观察一切事和一切法,都是没有性和体。如用法眼来观察,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用法眼来观察一切理事,所见的不会颠倒的。若是凡夫肉眼来观察一切理事,都是颠倒见。开五眼的人,得到无障碍的神通力,这个见,才不是颠倒见,而是正知正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21: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若实若不实 若妄若非妄
  世间出世间 但有假言说
  在龙树菩萨所著中论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一首偈颂,是说凡是从因缘所生的法,都没有自性,也没有实体,所以我说是空寂。它也有个假名(诸法)而已。空假合起来,就是中道。中道了义,不偏于空,不偏于有。不落二边,就是中道。又有一说,不执断,不执常,就是中道。若是执断,就偏于空。若是执常,就偏于有,空有二边不着,就是中道。
  实是有,妄是空。或者说是有,或者说是空,或者说有而不有,或者说空而不空。在中论上说:“一切法真实,一切法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假名而已。只有个说法,而没有实际的本体,凡是能说出来,皆不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说不出来的,没有言语可说出来,也没有文字可写出来,所以说但有假言说。
  这首偈颂,是把前边所说的偈颂,再总括说一遍。此段经文将地水火风四大来譬如诸法。在每种大中,有种种的譬如,来显明诸法的实性。现在只用水来说明诸法实性的道理。因为水有相同的道理,所以举出水来譬喻真如自性,也就是真心。今举出十种譬喻:
  ①水的自体是澄清的。由上边看,能看见水底,这是譬喻自性清净的真心,光明遍照。
  ②水和泥混合在一起,即变成混浊不清,这是譬如清净真心不染而染,变得没有清净光明。
  ③水虽然混浊,但是清净本性不失,仍然存在,这是譬如清净真心染而不染,清净还存。
  ④若把泥土澄清到水底,水的清净本性又现出,这是譬如人之真心,惑尽性现。就是把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破了,自性(真心)就现出来。
  ⑤水遇到寒冷时,便凝成冰,有坚硬性,这是譬如如来藏性(真心)和无明合起来,生出八识作用。
  我常说:“假设用一碗水,泼在人的头上,不会伤害人,也不觉得痛。如果将一碗水冻成冰,打在人的头上,那么,轻者,则头破血流;重者,有生命危险,甚至死亡。同是一样的东西,而作用就不同了。”
  ⑥冰虽然有坚硬作用,可是在冰中不失其软性,这是譬如我们的真心随缘去了,还是不变。就是在事相上,也会显出真理来。
  ⑦水虽然成冰,但遇热力,则溶化成水,这是譬如人的八识,虽然很强盛,难转为四智,可是若会转的话(修道)八识仍可转为清净,恢复如来藏性。
  ⑧水随风而有波浪的动相,但改变不了水本来平静的自性,这是譬如我们如来藏性被无明的风所吹动,而生出波浪的起灭。
  在六祖坛经上有这样记载:六祖在法性寺时,有一天听到二僧在辩论“风动幡动”的问题。有一僧说,“风动,不是幡动”。有一僧说:“幡动,不是风动。”为什么?若是没有风,那幡不会动。若是没有幡,怎能显示风动?因此之故!二人诤论不已。这时,六祖在场,便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意思就是你们心中的波浪在动。
  风吹浪动,而水的静性不动。水的本性没有生灭,没有波浪。所以说:“不是风动,不是水动,仁者心动。”这个心有些动摇,心若平静,波浪也没有了。
  ⑨水随地势高下,才有推排。前边的流引导后边的流,才有流注的相,可是水的自性是不动。这是譬如人的真心,随缘流注,但是自性还是湛然不动。
  ⑩水在器中,随器形而变。盛在方筒中,则成方形;盛在圆筒中,则成圆形,但是水的自性不变,这是譬如人的真如自性,普遍到一切有为法,但自性不动。
  这是用水来譬喻真如自性。清净真心,本妙明心,都是譬喻这个。其余火、风、地都有种种的譬喻,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讲水大一种,其余的可以自己去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21: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财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非众生。云何如来随其时、随其命、随其身、随其行、随其解、随其言论、随其心乐、随其方便、随其思惟、随其观察。于如是诸众生中,为现其身,教化调伏。
  在觉首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向财首菩萨请法,便问:“佛的弟子!一切众生本来都是非众生(空),既然是空的,为什么佛还要度空的众生?佛若是见众生不是空的,这是智慧不够,便成谤佛。佛要是见众生是空的,还来度空的众生,这岂不是空有相违背吗?请你详细解释一番。”
  怎样解释这十个问题呢?如来随着众生的根性来教化,不管成熟或没有成熟,都一律教化。众生没有种善根者,佛令他们种善根。因为种善根,才能生菩提芽。已经生菩提芽善根者,令其善根增长。善根已经增长者,令其善根成熟。善根已经成熟者,令得解脱。
  ①佛是观机逗教:就是到教化的时候,佛便来教化他;没有到教化的时候,佛就等待着。总之,机缘成熟时,佛一定会来教化他。那么,众生既然是空的,佛为什么又来教化众生?这又是怎样讲法?
  ②命就是寿命:众生的寿命,有长或有短的不同。众生应该在寿命长的时候得到佛的教化,佛就在其长寿时候来教化;众生应该在寿命短的时候得到佛的教化,佛就在其短寿时候来教化。那么,众生是空的,佛为什么又来教化众生?这又是怎样讲法?
  ③众生有种种类、有种种身,各不相同:例如人有人身,畜生有畜生身,一切众生的身类有很多种。佛能随顺其身类来教化。身是累赘的,所以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大患就是大忧患,也就是大病。我们有大忧患的病,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个身体的缘故。有了身体,就生出自私心。为这个身体,一切要照料它,为它找房子住,为它找衣服穿,为它找东西吃。住衣食这三个问题,一定要俱备,不可缺其一。若是不圆满,便觉得有忧虑之患,因为有个我身,便有大患。若无我身,便是无我。到了无我的境界,我又有什么忧患呢?在这世间的杀盗淫妄酒,都因为有这个身。如果把身看破了,不为身体去贪去瞋去痴,就没有忧患了。若是没有自私心,身体也不会成为累赘。如果能修道,借假修真,就是借着假的身体(色身),来修法身的慧命,而成就佛果。若是不借假修真,那么,佛果不会成就。所以佛随众生的时、命、身来教化。本来众生是空的,为什么又来教化?这是什么道理?
  从前有一个六十多岁、一个七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的三位老年人,常聚在一起研究自身问题。有一天,大家讨论生死问题:人来时,糊涂而来;去时,糊涂而去。生而死,死而生,这又怎么办呢?各人发表各人的意见,六十多岁的老人说:“今年酒席筵前会,不知明年又缺谁?”这时,七十多岁老人说:“今晚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八十多岁老人说:“这口气出去,那口气不知回来不回来?”所以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趁着现在未老的时候,赶紧用功修道,了生死最要紧。这三老是非常用功修行的人,用功念佛、用功参禅,精进修行。为了生脱死,所以一天吃一餐,也没有妄想,结果三老都了脱生死。古诗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等到老的时候,再想学道,了生脱死,时间已来不及了。你们看孤坟里所埋葬的人,都是少年人。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人随时随地都有死亡的可能。
  普贤菩萨的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我们这一天已经过去了,生命就减少一点。好像河中的水,渐渐减少,鱼在水中,便有生命的危险,这还有什么快乐呢?大众!要注意,应当时时精进,不可懈怠。好像扑救头上着火一般的急切,保护生命的安全,修道也是这样的急切。但念无常不知何时就来了。所以不可放逸,要时刻谨慎。到生死自由时,能控制生死,欲生则生,欲死则死(不是自杀),能有这种把握,那么,什么病症也没有了。这一点,各位要特别注意,不要随生死流转。
  ④随着众生的根性,众生应该修什么法,佛就用什么法门来教化。例如,众生应该以六度法门得度者,佛就教这一类众生修行六度法门。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智慧能度愚痴,所以叫六度,即是能从生死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而度到涅槃彼岸。众生应该以四谛法门得度者,佛就教这一类众生修行四谛法门。四谛就是苦、集、灭、道。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若能依法修行,便能证得道业。众生应该以十二因缘法门得度者,佛就教这一类众生修行十二因缘法门。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互有缘起,如果把无明断了,其他便无缘所依,则能了生死。这样依法修行,便能得到道果。佛是观察机缘,而说修行之法门,这是随其行。
  ⑤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因为众生的智慧不同,所以佛说法的道理,各有浅深。佛为六道众生说法,为令众生明白而了解,这是随其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21: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⑥众生有很多种类,他们的根性也不相同。不要说飞潜动植、胎卵湿化,那样多的众生;就单单以人来说,其语言和文字或多种语言,完全不相同。明白什么语言的众生,佛就说什么语言的法,这是随其言论。
  ⑦众生都有自己的希望,佛随顺众生的心乐来说众生所欢喜的法。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为了令众生入佛的智慧,先用他所喜爱的法,来接引他,这样才有效果。这样依法修行,便证道业,这是随其心乐。
  ⑧佛教化众生,是用种种方便法门,所谓“善巧方便”。如果不了解众生的心意,不随其方便而说法,那就不能有良好的效果,这是随其方便。
  ⑨众生都有自己的思惟。佛要随顺众生的思想来教化,否则事倍功半,费了很多言语,但收到很少效果。所谓“因人说法”,见到什么思想的人,便说什么法。这是佛教导众生的方针,这是随其思惟。
  ⑩佛不但随顺众生的思惟而教化,而且又要随众生所观察而观察。佛观察众生的因缘,应用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为令众生可以接受佛法。
  在前边说众生非众生(空的),那么,佛为什么要用种种方法来教化、来调伏,这是什么道理?究竟佛看众生是空还是不空呢?
  时财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财首大菩萨用偈颂来答覆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种种问题。
  众生执着一切诸有法,没有能明白诸有是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所以就染苦为乐。名利是个小问题,可是,所有的人,都迷恋在名利上;不是求名,就是求利,多数人是名利双求。生死虽然是个大问题,可是,没有人在事前作准备;待临终时,手忙脚乱而去。所谓“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无人防”。就这样子在六道轮回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所以叫众生。
  众生就是众缘假和合而生,又是由众多生而成的。因为生的太多,所以名叫众生。有众生就有众死。生的多,死的也多,所以又叫众死。一个众生不知在轮回中受多少次的生死?那么,为什么不停止生死轮回呢?因为爱欲不断的缘故。爱欲是生死的根,有爱欲就有轮回。有轮回就有生死,如同作梦一般,所谓“人生一场梦,人死梦一场。梦里身荣贵,梦醒在穷乡。朝朝是作梦,不觉梦黄梁。梦中若不觉,枉作梦一场。”人活的时候,正在作梦;人死的时候,才作完梦。在梦中,升官发财、娇妻美妾,或者中状元,或者作宰相,荣华富贵,享受不尽。等待梦醒时,还是身无分文的穷人,流浪在街头。在梦中的七宝现前,什么都好,应有尽有。可是梦醒,什么都没有,仍然是孤家寡人,一无所有。天天在作梦,作的是黄梁梦。什么是黄梁梦?就是在梦中,中了状元,做了大官,子孙满堂,富贵荣华,就是几十年的时间。梦醒来,店主为他所煮的黄梁饭尚未熟哩!在梦中如果不觉悟,便白作了一场春梦!
  此是乐寂灭 多闻者境界
  我为仁宣说 仁今应听受
  这个法,是人所欢乐的寂灭法。什么是寂灭?就是其体寂静,离一切相。离烦恼为寂,绝苦患为静,也就是涅槃之理。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为法忘躯。为求半句偈而舍身命,在所不惜,只要求到法,便遂心满愿。有一生,佛在雪山修行,有一天,听到有人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说到这里,便停止不说。老修行(释迦牟尼佛前生)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罗刹鬼说的,乃问罗刹鬼:“这首偈颂,还有下两句,你为什么不说呢?”罗刹鬼说:“我三天没有吃东西,饿的没有力气,不能说出来。”老修行说:“你再勉强说出下面两句,我便心甘情愿将我的身体供养于你。”罗刹鬼说:“一言为定,你不可后悔,说了不算数。”老修行说:“修行人不打妄语,但我有个条件:你说出这两句偈之后,让我刻在树上,将法流传后人,然后把身体供养于你。”罗刹鬼说:“可以!满你的心愿。”于是罗刹鬼说出下两句偈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老修行很快将偈颂刻在大树干上。又一想,刻在石头上,时间更能长久,令后人依法修行,乃向罗刹鬼要求,请他等待片刻。老修行说:“请你再等一会,我想刻在石头上,比较长久,后人受益一定很多。”罗刹鬼见老修行如是诚心,便同情的说:“你要刻快一点,我实在饿的受不了。”老修行在石上刻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十六个大字。刻完之后,对罗刹鬼说:“我已完成心愿,请你来吃我吧”,于是,闭目静坐,心无恐怖,一心供养。所谓“为善最乐”,老修行心中快乐无比,视死如归。等了多时,不见罗刹鬼的行动,睁眼一看,罗刹鬼已腾空而起,在虚空现出天人身——原来是天人下来试探老修行的定力,这时天人说:“善哉!善哉!汝是真心求法,功德无量。”言毕而去。
  释迦牟尼佛为半句偈而舍身命,我们能不能这样做呢?我们非常悭贪,什么也舍不得布施。不要说是身体,就是身外物,也舍不得。如果能布施内财(头目脑髓)和外财(国城妻子),才能修成福慧圆满。福慧双足,就是两足尊,也就是佛。
  多闻就是博学广闻。深入经藏,增长闻慧。善于思惟诸法实相,就是思慧。思惟之后,就去修行,这是修慧。闻思修三慧会用,就是多闻的境界。
  阿难尊者,就是多闻第一。佛所说的经典,他都记住,因为他的记忆力特别强,所以能博闻强记,好像录音带一样。凡是经过阿难尊者的耳根,他都能一字不漏说出来。
  佛灭度后,阿难尊者结集经藏。他在升座说法的时候,大众顿起三疑。第一疑,认为释迦牟尼佛复活。因为阿难尊者蒙十方诸佛加被,现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和佛一样的庄严,所以一般佛弟子,以为是佛再世。第二疑,认为阿难尊者已证佛果,即身成佛。第三疑,以为他方诸佛来说法。阿难尊者开口说“如是我闻”,意思就是:像这样的法,是我(阿难)亲自所闻。此时,大众的三疑顿息。
  财首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我现在为仁者宣说佛为什么度众生的法。仁者你是代表来问法,请你特别注意,代表众生谛听这种法,而接受这种法。”
  分别观内身 此中谁是我
  若能如是解 彼达我有无
  我们人的执着太大。执着什么?执著「我”。这个“我”比须弥山还要高,比四大海还要大。这个“我”争强论胜,争名夺利,逞英雄、论豪杰。因为有这个“我”,给它吃喝玩乐的一切享受。天天给它作奴隶,也不知道看破,也不能放下,所以天天不自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21: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财首菩萨说:“仁者你要详细分别来观察,在身内和身外来找这个‘我’,是找不到的”。从头顶到脚下,各有其名。头有头名,五官有五官名,四肢有四肢名,足有足名。在身外来找“我”,是找不到的。在身内的五脏六腑,亦各有其名。五脏就是心、肝、脾、肺、肾;六腑就是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这里面也找不到“我”。究竟谁是“我”,既然找不到“我”,还执着什么“我”?要明白内也无我,外也无我。所谓“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或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身体本来就是空。身体是空,为什么还要执着?为它颠颠倒倒,这又是何苦?
  若能有这种想法,就明白“我”究竟是没有的。假设有个“我”,那么我是谁?谁是我?在清朝顺治皇帝的偈颂云:“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个道理,应该深深研究一番。既然找不到“我”,为什么要尽力帮助“我”?心里执着: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有人骂一句,也受不了;有人打一下,更受不了。被一个假“我”支配得颠颠倒倒,所以如来说:“这一类众生,真是很可怜!”
  此身假安立 住处无方所
  谛了是身者 于中无所著
  所有众生的身体,都是由四大假和合而成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若想找它真正的住处,却找不到一个地方它是存在的。若能审谛明了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和合所现的,便应该无所执着。不执于身,不执于我,这样就把我执破了。如果我执破了,法执便很容易破。我执不破,法执更不容易破。这一点,希望大家注意。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应该首先知道要把身体看空或看假,这样就不会有所执着。那时候,便是解脱、便是自在。
  于身善观察 一切皆明见
  知法皆虚妄 不起心分别
  在众生的身体善于观察。观察什么?观察究竟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假设是我的,为什么我做不得主?眼睛花的时候,不能教它不花;耳朵聋的时候,不能教它不聋;牙齿掉的时候,不能教它不掉;皮肤皱的时候,不能教它不皱;所以我做不得主。身内身外都要观察,才能知道一切法皆虚妄。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既是这样,所以不要有执着,便不起分别心。
  寿命因谁起 复因谁退灭
  犹如旋火轮 初后不可知
  人的寿命,因为谁而起呢?又是那个主宰使它退灭呢?这生命好像旋转的火轮一样,找不到前后。因为互相旋转不停,那个在前?那个在后?无法可以知道。因为无始无终,所以始终不明白。这是说我们的寿命,来时,不知怎样来的?去时,不知怎样去的?来,糊涂而来;去,糊涂而去。对生死问题,一点也不清楚。
  智者能观察 一切有无常
  诸法空无我 永离一切相
  怎能会有智慧?先要持戒,然后修定。由定中得到真正的智慧。有了智慧,心才清净。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如水。若是把泥土掺到水中,搅拌不停,便成混浊的污水。我们人就是混浊不清,因为清净的真心,和无明合而为一,所以混浊成妄心。这时候,若能严持戒律,没有分别心,也就是不打妄想。若能诸恶莫作(没有自私心),众善奉行(大公无私),这就好像水和泥混合在一起,若不去动它,水自然会慢慢澄清。若想澄清,就要修定,这种定力,能使混浊的水恢复清净。清净就有智慧。浅言之,有一缸浊水(愚痴),使用白矾(修行)放在水中,水便渐渐澄清(智慧)。这时,不可再去动它(妄想),否则,沉到缸底的泥土(无明),又起作用,将清水再度变为浊水(愚痴)了。
  有智慧的人,具足择法眼。是法非法,善法恶法,他都能分别得清清楚楚。本来是没有分别心,但这是择法眼的分别,而不是用虚妄心来分别。换言之,是用智慧来分别,这好像澄清的水,从上边能看到下边。凡夫观察事情,好像看一缸浊水,尚未澄清,无论如何的分别也不会清楚。等水澄清后,有了明辨是非的智慧,便会明白这件事情。没有智慧,但有分别,这仅是一种妄真的分别。这种分别心不能助你明白这件事情。只差一点点,便大错而特错,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智慧人观察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在金刚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一切法中,都是空而无我。若能把一切有形有相有为法都离开了,到这个时候,就无所执着。
  众报随业生 如梦不真实
  念念常灭坏 如前后亦尔
  我们在世间上,起惑、造业、受报。起惑是从无明生出来疑惑,生出之后,便去造种种业。因为有种种的业,所以要受种种的果报。这是不变的字律。什么时候能把惑破了,真心便显现出来。那时候才能停止业报。所以说众报随业生,一切果报就是从众生所造的业而生出来。换言之,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报。所谓“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这是丝毫不爽的定律。
  众报虽然随业生,但是好像作梦一样,不是实在真有的。我们的身体都是假有的,何况其他,更无真实。不要执着身体,它不是好东西。你对它无微不至的照顾,来保护它、喜爱它;又怕它冷、又怕它热、又怕它饥、又怕它渴。一天到晚为这个臭皮囊忙忙碌碌、颠颠倒倒,无有暂歇。结果到时候,它先跑掉,不管你啦!
  这个身体和一切业,都在念念之中,有生住异灭;在念念之中,有成住坏空。恒常是这样,没有停止。这种业报,犹如波浪,前边的波浪吸引后边的波浪;后边的波浪又推排前边的波浪。前浪消灭了,后浪又生起,前后都是这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2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所见法 但以心为主
  随解取众相 颠倒不如实
  在世间所见一切法,都是由心来支配。所谓“一切唯心造”,如果没有心,就没有法。这是随着心中的妄想执着而取一切相,没有认识清楚自己的真心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自性。因为随着妄想分别而取众相,这就是颠倒、不实在的法。本来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怎会有执著相呢?
  世间所言论 一切是分别
  未曾有一法 得入于法性
  世间每个国家,都有它的言论,都是一种有分别的有为法,而不是无分别的无为法。这种法里没有一个法,能入自己真实的法性;也就是说,没有一法有自己法的体性。
  能缘所缘力 种种法出生
  速灭不暂停 念念悉如是
  能顺着妄想去追求境界,这是能缘。所追求的境界,这是所缘。能是主动,有这分能力;所是被动,也有这分能力,在这里就生出种种的法。可是这种能缘和所缘的力量,所生出的法很快就消灭的,所谓“念念迁流,念念不停”。因为不停,所以无常,都是生灭不已的法。
  我们众生有妄想执着,在没有麻烦中生出麻烦,在没有事情中生出事情,这就是背觉合尘。背觉就是没有智慧,合尘就是愚痴。有了愚痴之后,在有为法中,执着一切虚妄的境界,认为是实有。
  在前边所说的偈颂,总括来说,有三种性:①遍计执性、②依他起性、③圆成实性。什么是遍计执性?就是周遍的计算,执着一切是有的性。什么是依他起性?就是依因缘而起心动念。这个性,是迷悟的分水岭。向上悟真空,就是圆成实性;向下起分别,就是遍计执性。什么是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功的真实灵性。
  譬如在黑夜中走路,在路上见到一条长细的黑影,便生起怀疑:“可能是蛇吧!蛇有毒,咬人会死的。”于是骇怕的不得了。后来仔细看清楚,原来是条麻绳。复次把绳拆开,变成麻。麻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没有自性,所以是空的。总之,普遍计算于一切法,计实我法,就好像认绳为蛇,这是遍计执性的作用。依靠其他众缘和合而起,好像麻上见到是绳,这是依他起性的作用。因心圆明,不被迷识所执,远离依他起性和遍计执性,得无生法忍,唯一真空,圆满成实,好像麻成空,这就是圆成实性的作用。
  我们都有虚妄的执着,认假为真,以苦为乐,一切一切看不清楚。因为看不清楚,所以越迷越深,这就是背觉合尘的境界。若能背尘,就能合觉。把世间法的染污心放下,这就是清净的自性。染污心不放下,本有真正的智慧,就显现不出来。
  那个人很聪明,记忆力很强。为什么?因为前生妄想少,所以今生聪明。今生妄想再少,来生一定比今生还聪明。如果今生妄想多,就把前生的聪明智慧用光了,等来生便又愚痴了。不会用自己的智慧,就生颠倒妄想,若会用自己的智慧,便没有妄想。总而言之,聪明人妄想心少一点,愚痴人妄想心多一点,为什么?因为智力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
  妄想就是有分别心、有执着心。有智慧的人,很少有妄想,见事省事出世间,不要去想,就知道了,这样便能出离三界。愚痴的人,有很多妄想,见事迷事堕沉沦,见到事情就迷惑了,分不清真假是非,这样就堕落三恶道。有智慧的人,人能办事;没有智慧的人,事能办人。有智慧的人,能转境界;没有智慧的人,被境界转,关键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听经闻法,不能在头上安头,多此一举。本来是很容易明白的,可是却跑到另外一方面去想,本来应该明白的也不明白了。越找越远,离自性就远了。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没有择法眼的缘故。若有择法眼,无论什么法来了,都能迎刃而解,不费吹毛之力。
  我们研究佛法,主要是要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不要尽在皮毛上用工夫。好像蚂蚁啃西瓜,在皮外边啃,白费功夫,那是没有用的。要想法子钻到西瓜里边,才能得到甜味。我们研究佛法,也是这样。要深入经典,才能体会到佛法的妙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2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
  在财首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又向宝首菩萨请法,便问:“佛的弟子!所有众生的身体是平等,由地水火风四大成就的。在这四大之中,没有一个我,也没有一个我所有。既然无我无我所,那么是谁在受苦报?又是谁在受乐报?这个问题,我不明白,请你详细解释。”
  又问:“既然没有我,没有我所,没有受苦,没有受乐。怎会有的相貌端正,有的丑陋?有的内心非常好?有的外相非常好?有的少受,有的多受?或者今生造业,今生受报;或者今生造业,来生受报?为什么会有这样多不同的境界呢?既然是这样子,在法界之中,本来没有一个好,也没有一个不好。那么,苦乐从何而生呢?这实在是百思不解的问题。”
  在三世因果劝世文(宋朝佛印禅师所著)上说:“今生富贵是何因?前生舍财装佛金。今生贫贱是何因?前生不肯济穷人。今生端正是何因?前世香灯供佛尊。今生丑陋是何因?前生污身佛前行。”由此可知,人生之寿夭、富贫、贵贱、美丑、顺逆,都是前生所造成。所谓“前生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来生苦”。修什么?修功德、修福慧。功德修多了,福慧自然满足。佛在往昔时,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因为有此功德,所以今生才具足三十二相的庄严,有超人的大智慧,这都是修功德得来的。
  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宝首大菩萨听完文殊师利菩萨所问,乃用偈颂来答覆,为什么有的众生受苦?有的受乐?有的少受?有的多受?有的现报?有的后报?种种的问题。
  随其所行业 如是果报生
  作者无所有 诸佛之所说
  随顺众生所造的业,应该受到所应受的果报。老子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也无门,福也无门,就是看自己造的是什么业,就受什么果报。作善业受善报,作恶业受恶报。好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不能离开。例如,造杀生的业,将来受被人杀的果报;造偷盗的业,将来受被人盗的果报;造邪淫的业,将来受被人淫的果报;造妄语的业,将来受被人妄的果报;造饮酒的业,将来受沉溺醉梦中的果报。所以说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果报,是丝毫不爽的,这样果报就生出来。
  这不是有人来主宰你去造业,而是你自己去造的。因为起惑,所以造业。造了业障,就要受报,这是一定的道理。绝对没有侥幸而不受报的,因为这是自然律。也不会有人来审判你、来帮助你,而是完全由自己负责任,即是所谓“自作自受”。
  诸业中没有一个操作者,也没有一个支配者。没有一个人教你这样做,也没有一个人教你不这样做,而是你自己顺着所造的业来受果报。这就是诸佛所说的道理。
  譬如净明镜 随其所对质
  现像各不同 业性亦如是
  譬如一面清净光明的镜子,有什么人来,就现什么形相,所现的相各不相同。所谓“佛来现佛,魔来现魔”,非常的清楚。业的性,也是和明镜一样,就是造什么业,便受什么果报。每位众生所造的业,所受的果报,也是不一样的。
  亦如田种子 各各不相知
  自然能出生 业性亦如是
  也好像田地的种子有种种不同,有的是麦种,有的是稻种,甚至所生出来的苗也不同。麦的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荞麦等。稻的种类也很多,有水稻、旱稻、糯稻等。无论那一种类的五谷(麦稻粱黍菽),都分出很多的类别。把这些种子种在田地中,各各不相知。虽然不相知,但是自然而然又生出来。种子播种于田地,因受种种的因缘而生长。业性也是这样。所造的善业、或恶业、或无记业(不知是善,不知是恶),都和种五谷的道理一样。所谓“种麦得麦,种稻得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便得什么,绝对不会错误的。
  在中国古时,有井田制度。就是将一块地,划分为九份(每份百亩)。每家各种一份,为私有田,所收获的五谷为自己用。中央一份为公田,是八家共同耕种,所收获的五谷,要缴纳于政府,也就是等于现在缴粮税一样。该田形成为井字,所以称为井田。田字成为四方形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07:25 , Processed in 0.13444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