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63|回复: 3

净公上人关于普贤的讲记敬摘点滴201812319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3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普贤的讲记敬摘点滴


...,悟到原来道是现成的,能看的这一念心始终是存在的。
达摩祖师说:「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看梅花的这个灵性是本具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尚未成道的人不减一丝一毫;成道了,也不增一丝一毫--这个就是菩提心。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
于自由时报91.05.02(四)刊载
古人说:「修行亿万劫,悟在剎那间。」过去没有契悟以前,所修都是在生灭当中,属于方便加行。由于加行用功得力,业障消除,心清净了,因缘成熟豁然契悟心性。原来,这念不生灭心,就是菩提心。
有生一定有灭,物质有成、住、坏、空;人及飞禽、走兽等有情世界的生、老、病、死,都是生灭。仔细观察起来,分分秒秒皆有众多生灭、生死不停的流转,整个世界都属于生灭法。
凡夫的心念时时刻刻也在生灭之中,一动念头就是生,第二念生起,前念又灭掉了,譬如早上起床、穿衣、穿袜、刷牙、洗脸,接着又诵经、拜佛……等等,心念不断地生灭变化,这当中究竟那个是真正的自己?
世间上的人,终日柴米油盐酱醋茶、上班、下班,整天都在妄想中,迷糊糊地过生活,所有一切都是生灭心的作用,甚至于晚上作梦都还在生灭心当中。所以佛法说人从早上到晚上,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这些都是生灭心。生灭心就是自己的烦恼,生灭心带来的就是生死。
那么,不生灭心究竟在那里?就在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当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念觉性始终存在,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一)
于自由时报91.05.07(二)刊载
悟后起修就称为「修道位」。悟了以后,只是如同见到初一的月亮,尚未圆满,还要继续保持这念菩提心,时时刻刻安住在心性上,就是所谓的「保养圣胎」。
此时的修行即是「修而无修,言而无言,行而无行」,还是要修,修除习气、妄想、人我、是非等种种烦恼,修了之后要归还原点,所以修了等于没修、行了等于没有行。原点就是一念不生、就是觉性。无论昼夜、动静、顺逆,时时刻刻始终都要保持这念觉性的存在。
释迦牟尼佛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却说没有度一个众生;演说无量无边的佛法,却认为没有说过一句佛法,正是「言而无言」,归还原点的道理。如果执着自己说了许多佛法、度了广大的众生,就表示并未了悟,因为尚有我执、法执,这念心还在相对的境界之中攀缘,没有契悟绝对的境界。
修道证悟最后达到绝对不染一尘的境界,如同十五的月亮圆满无瑕,就属于「成道位」。这里的「成」是现成、本具的意思,不假丝毫造作而成。
总归修道的历程,可分为「加行位」、「悟道位」、「修道位」、「成道位」四个不同的层次。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二)
于自由时报91.05.09(四)刊载
每个人都有佛性、觉性,是本具的。虽然心性本具,但如果起了烦恼无明,这个觉性就变成众生心了,就变成我执、法执。所以,还要有「始觉」,也就是我们现在开始觉悟的这念心。众生是「不觉」,没有觉悟,所以整日花天酒地、吃喝玩乐、醉生梦死,将来必堕入恶道。
有了「始觉」,要继续保持,如果一曝十寒,没有发长远心,就退失了菩提心。所以要继续不断觉悟、觉察、觉照、反省,以漏尽自己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转化心中这些障碍。如神秀大师所说的「时时勤拂拭」,把心当中的灰尘擦掉。由于用功得力,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个根本烦恼没有了,就达到「正觉」的境界。
烦恼有深有浅,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漏尽这三种烦恼,就得到究竟解脱。所以,无论参禅、打坐、持咒、诵经、念佛……,一切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转凡成圣、转识成智,最后得以成就佛果。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三)
于自由时报91.05.11(六)刊载
由于用功得力,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个根本烦恼没有了,断除「见思惑」,就证到罗汉果,或者证到缘觉果,这就是「正觉」。但是,不可以得少为足,还要进一步回小乘向大乘,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带果行因,修六波罗蜜,行菩萨道,修无修修、念无念念,豁然明心见性,契悟本具的菩提心。
如龙树菩萨,契入了中道实相,就证到初地菩萨,如此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满心,就称为「分证觉」,乃至于达到「等觉」。最后入金刚定,破无始无明,也就是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总之,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我们这一念觉性、佛性、灵性,也就是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如果这念心造作恶业,就变成兽性;反迷觉悟了,又变成觉性。觉悟以后,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有了智慧、感应,心慢慢宁静,就成为灵性,这都是我们这念心本具的作用。不执着一切法,继续用功,就能圆成佛性了。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四)
于自由时报91.05.14(二)刊载
菩提心的修证历程有层次之不同。第一、「发心菩提」,也就是发广大道心,立下志愿,希望证到菩提心,成就佛果,普度众生,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时时刻刻朝这个方向努力,不管是渐修、顿悟,或动、静、闲、忙,都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以地藏菩萨的大愿、观音菩萨的大悲、普贤菩萨的大行、文殊菩萨的大智,落实在日常生活,这就是菩萨行的开始。
第二阶段「伏心菩提」,因为发心用功,时时检讨、反省身心,有惭愧之心,慢慢地就将妄想、烦恼降伏下去。譬如觉察到自己起了瞋心,就能立刻忍下来,不去造作恶业;又如动了贪念,也能觉察并止住;或者起了男女之欲爱、色爱,刚刚一动念,马上就把这念心降伏下去,这就是伏心菩提。
第三阶段「明心菩提」,由于「伏心菩提」加行用功得力,最后就能达到明心菩提。「明心」就是明心见性,见到本来面目,契悟本具不生不灭的心性。
禅宗祖师言:「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只要悟了现前这念心,始终安住在正念上,过去所有的黑暗、业障,全部可以一扫而光。譬如一间千年黑暗的房子,忽然把灯一开,豁然满室光明。但是,如果失去正念,就如同把灯熄灭,又会呈现一片黑暗。因此,悟了以后,还要时时刻刻安住正念、安住觉性上,念念分明,处处作主。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五)
于自由时报91.05.16(四)刊载
禅宗说:「饥来吃饭困来眠。」又说:「终日着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缕丝。」这是什么道理?就是要知而不着,坚住正念。譬如吃饭的时候就吃饭,不胡思乱想,能明辨酸甜苦辣的「知」始终存在,好的东西不多吃,吃了不好的食物,也不会怨天尤人。对任何好坏的境界,都能知而不着,不起贪心、不起瞋心,这就是真正安住正念。
修行就是要得到正念,正念就是清净心、正念就是解脱、正念就是佛、正念就是道场、正念就是净土,所以「挑柴运米都是道」。日常生活食、衣、住、行当中,始终保持正念,这念「知」要存在,如此安身立命就是修道。
第四阶段「分证菩提」,已经契悟心在那里了,还必须要悟后起修,继续坚住正念、保任觉性,分分破除无明,分分显露菩提法身,这个过程称为「分证菩提」。直至破除最后一分无明,漏尽烦恼惑业,就达到「究竟菩提」。所谓自利利他、觉行圆满,达到这个境界,才算是究竟。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六)
于自由时报91.05.18(六)刊载
所谓「一法界显,九法界隐。」一法界即指一真法界,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悟了这个法界,就是入佛法界。
我们这念心具足十法界:如果能受持五戒,下辈子必定保有人身,故五戒感得人道法界;若能更行十善戒法,心中善念光明,则提升至天道法界,将来感得升天的果报;起贪、瞋、痴,是地狱、饿鬼、畜生的法界;修四谛,是声闻法界;思惟十二因缘观,是缘觉法界。若发大慈悲心与利他弘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修六波罗蜜,当下就入菩萨法界。进而修无修修、念而无念,还归原点,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契入不可思议法界,所以这念心当中圆具一切。
「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个人心中,无始劫以来攀缘、颠倒,充满了愚痴、邪见。现在能够听闻正法,是过去的善根、福报现前,所以要爱惜。佛法中有事有理,在事上要脚踏实地用功修行,持戒清净;在理上就要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只是持戒清净,将来升到天上去,也不至于堕入恶道。若能持戒清净,又能发菩提心,理事兼备,这就是大菩萨行,将来一定会圆满菩提,既能自利又能利他。





●[惟觉法师]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说
生命的源泉
──中道思想的介说(一)
于自由时报91.02.26(二)刊载

 

  维持人类生命永续发展的源泉有三种--生活、生存、生命。「生活」属于物质的层次。如果我们的物质生活缺乏,衣、食、住、行就成问题,人也不易生存下去,所以物质生活可以说是个源泉。然而,人的欲望无穷,而物质生活的发展却是有限的,有时候到达一个顶点、到达某个时节因缘,物质就会逐渐退化消减,所以,生活仅可称为小的源泉。

  其次,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能够很尊严地生存,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这也是一个源泉。这个「生存」的源泉又超过了第一个生活的源泉,我们可以称它为中的源泉。

  第三是「生命的源泉」,也就是今天所要谈的主题--「中道思想」。这是无穷无尽的大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我们能够深切体悟生命的源泉,那么,生命就是无穷尽的,活在世界上就变得很有意义,充满了光明与希望。

  「生活」是一个小的源泉,「生存」是一个中的源泉。小的源泉一旦遇到天干、地旱,就会干涸。中的源泉遇到地震、水火等大灾难,这个源泉也会断掉。「中道思想」的大源泉,却是无穷尽的,无论遭逢人祸,或海啸、风暴、地震等天灾地变,只要把这个恒常不变的源泉找到了,我们的生活、生存、生命始终是光明的,乃至于是无有穷尽的。




生命的源泉
──中道思想的介说(二)
于自由时报91.02.28(四)刊载
 

  上一期的禅心世界谈到,维持人类生命永续发展的源泉有三种,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存,一个是生命。其中,「生命的源泉」才是无穷尽的大源泉,也就是今天所要谈的「中道思想」的源泉。

所谓「中道」,一个是思想,一...(●[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心,则必定有感应。



生命的源泉
──中道思想的介说(十七)
于自由时报91.04.04(四)刊载


 

  「对下以慈」,意即对于子弟、学生、部属,乃至对于动物都要有慈悲心,也就是佛经中所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人与人之间若缺乏慈悲心,就会彼此仇恨、斗争、排斥,始终争战不休。要想达到世界和平,首先需将瞋心化掉。

由于有了慈悲心,就能把心中这把瞋火化得干干净净,心当中就是一团和气、一片光明,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社会上的争执也就能慢慢化解。进一步,不但是对人要慈悲,对于动物也要有慈悲心,例如,现在有保护动物的法令,就是由仁民而爱物--慈悲心从人扩展到动物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对别人慈悲才是对自己真正的慈悲。一般人在山林里看到毒蛇猛兽会害怕,就是因为深怕对方伤害自己,心当中都缺乏慈悲心,所以彼此相见会感到恐怖、深怕对方伤害自己,于是干脆先下手为强,彼此之间的斗争就是由此而起。所以,慈悲心是很重要的。

佛经上有一则公案: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和舍利弗走在路上,看到一只鸽子被老鹰追赶。鸽子很有灵性,知道世尊来了,马上飞到世尊的影子里,感觉很自在、很安祥。过了一会儿,世尊转个方位,舍利弗的影子覆盖到鸽子身上,鸽子马上全身发抖,心里很害怕。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舍利弗虽然已经证到声闻四果,断了瞋心等六个根本烦恼,可是还有最后的无始无明,还有微细的瞋心。而佛漏尽了一切烦恼,破无始无明,所以一点瞋心都没有。不但人看到佛很欢喜,就是毒蛇、猛兽,看到佛也感觉很祥和。



生命的源泉
──中道思想的介说(十八)
于自由时报91.04.06(六)刊载


 

  「对人以和」。对任何人都要和气、和合,所谓「家和万事兴」,和气才能致祥。人人都希望达到世界和平的目标,如果每个人把贪心、瞋心、痴心化掉,养成了和气、和合,家庭就能和气,社会也会和谐,乃至整个世界也就会和平。

「对事以真」,做任何事情都不可敷衍、居功、诿过、失职,否则都不能有所成就。只要认真、脚踏实地去做每一件事情,一定就能够成功。譬如,做学问要真,时时刻刻复习功课、不偷懒、不放逸;如果等到考试时才来抱佛脚,这就是不真。上班族也要真,不迟到、不早退、不居功、不诿过。做善事也要真,不是沽名钓誉,而是以慈悲心、平等心,本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来作善事。以研究学术的人来说,对事以真,就能成就自己的思想理论,成一家之言。

北宋范仲淹先生有《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就是真。

修行也是要真,要从「心」当中来修。打坐的时候要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不落昏沉、不打妄想,自己确实在心地上用功。有很多人不了解,以为学佛打坐是来附庸风雅,这种观念就是不真。所以,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真。

「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是一个桥梁、方便,从这四个方向去努力,最后连四箴行也不执着,就真正回归中道实相了。




生命的源泉
──中道思想的介说(十九)
于自由时报91.04.09(二)刊载


 

  由于我们的思想不正、不净,不圆融、不自在,假使有了中道思想,做任何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并且有很大的空间;如果达到中道实相的境界,则人生的道路必是愈走愈光明,功德、事业也愈来愈有成就,这一生必定很光明,具足福德、智慧,进一步,将来必能超凡入圣。若想证到中道实相,则要依照「中台四箴行」的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来实践。要达到四箴行的最高境界,则要起「四觉观」。

所谓「四觉观」,就是心当中的四个方便:觉观、觉察、觉照、觉悟。「观」就是注意;「觉察」是察觉到我们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昏沉、各种毛病;「觉照」就是把烦恼照破;觉照之后,还要安住正念、安住实相,这就是「觉悟」。举例来说,大众听法时忽然打起瞌睡来,假使没有「观」,就不知道自己在打瞌睡,甚至朦胧间作了个梦,忽然醒来,还以为自己入了定,这就是没有「观」。如果有观、有注意力,一打瞌睡马上就会知道。所以,以打瞌睡的例子来说,知道自己在打瞌睡就是「观」;既然不对,一定要想办法来对治,这个就是「觉察」;用各种方法对治之后,没有瞌睡了,就是「觉照」;照破了,还有能照之心和所照之境,因此,又要归还原点,保持正念,这就是「觉悟」。

古人说:「捉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心中有很多贼人,时时刻刻都在偷取功德,因此藉由四觉观之方便来落实中台四箴行,最后必能达到中道实相最圆满的境界,达到了这个境界,我们的生命就会充满光明和无穷尽的希望!

(一)
行山愿海入不思议解脱门
于自由时报90.03.15(四)刊载
 
  普贤十大行愿,出自《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为唐朝般若三藏所译《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普贤菩萨为大众揭示,若欲成就如来殊妙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及普皆回向。菩萨即是以此十大行愿,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古德云:「行如山,愿如海」,愿与行如鸟双翼,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翼相辅便能展翅高飞。经云:「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大乘菩萨,初发心即誓愿救度一切众生、誓成无上正等正觉。此十大愿,是普贤菩萨的弘誓,菩萨即此大愿,于自证之心性中,发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之大行,利乐一切众生;因此愿行而生起不可思议大智慧,超越一切世出世间的束缚,证入解脱境界。此解脱,非属众生受生死束缚之分别境界,亦非二乘出离生死而求涅槃之境界;乃是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不可心思口议之大乘解脱境界,亦即如来境界。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法行愿之典范。吾人效法菩萨发普贤十大愿,修普贤十大行,当下就与普贤菩萨的法界相应;以万行因花,庄严无上佛果,必能圆满福慧,成就如来功德,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十大行愿(二)
一者礼敬诸佛1──礼佛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90.03.17(六)刊载
 
  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为人天导师,循循善诱,化导众生趣向佛果,堪受众生归依、恭敬礼拜。《大乘法苑义林章》云:「虔恭曰敬,轨仪称礼。」以敬信虔诚之心,具足威仪,向佛陀、诸大菩萨,乃至庄严的圣像,行五体投地礼,即是礼佛。

  礼佛,亦是净化三业的行门。身作礼拜,口念佛名,心存恭敬,得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清净,烦恼销融,自然能显发内心无量的慈悲、智慧及本具的光明性德;如此,则由事上之礼佛,进而契入理上之「礼敬自性佛」。

  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为度众生,而精进不懈,广行六波罗蜜。一世中为菩萨行者,值遇燃灯佛,亲见如来庄严相好,威德具足,生起无量恭敬之心,至诚顶礼,以身及发掩盖污泥,头面顶礼,手接佛足,归命礼拜。因为至诚恭敬,而证无生忍,体悟这一念心性,等虚空遍法界,与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同入体性平等之觉海。即于此时,六度圆满,天人咏叹,得燃灯佛授记,未来当得作佛,清净庄严广度人天,名为释迦牟尼佛。

  所以,礼佛除了身体的礼拜,更有其深远广大的涵义。一方面藉此发大愿,效法佛陀因地中精进不懈之难行能行,礼佛学佛,当愿作佛;一方面,于精诚恭敬的礼敬中,与清净、平等、不动的心性相应,了达「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的深义,契入圆妙湛然不可思议之心地本源,则更是体悟到礼佛的真实意义。




普贤十大行愿(三)
一者礼敬诸佛2──礼佛的功德
于自由时报90.03.20(二)刊载
 
  波斯匿王有女名为赖提,形貌极为丑陋,因此,长年深居宫中,不能外出。赖提独自思惟:如来住世,慈济众生,而自己却无法亲见如来,蒙受法益。自觉业障深重,生大惭愧,遂于住处竭诚礼佛忏悔,感得佛陀慈悲应现,从地踊出。赖提初见佛发相好,心生欢喜,如棕毛般的头发即转柔顺;次睹佛额宽广明净,乃至眉目耳鼻一一妙洁端严,益发恭敬,其丑恶面容形貌,遂一一转变,端正妍丽犹如天人。波斯匿王见状,请示佛陀何以如此,佛言:因其以惭愧心礼拜,故能见佛;以欢喜恭敬心礼佛,故身相转变。由此可知,缘由一念恭敬礼拜而得心清净,因心清净故,四大身相乃至六根、六尘、六识皆得清净,自然感得殊胜庄严之果报。

  《增一阿含经》记载,礼佛能得五种功德。一者端正:佛陀清净相好百福庄严,乃由圆满善法所感,故见佛相好,恭敬顶礼,以身虔修善法,能得身貌端正。二者得好音声:正礼佛时,一心称念佛名,口业清净,感得声音清雅,人闻敬信。三者多饶财宝:以花香灯明礼敬供养,学习佛陀于因地中广修布施供养,能财宝丰足。四者生高贵处:佛陀为三觉圆满,三界之中最尊最上,若人以殷重心至诚礼佛,心诚故,觉性圆满,三界独尊,得生高贵处,为人敬重。五者得生天上:心念佛陀果德殊胜,归命想念佛于因中所修众善,愿之行之,能令福德增胜,后世得为天人。

  古德云:「念佛一句,罪灭恒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以至诚恭敬的心,一瞻一礼,深心信解,如佛在前,能令众生于一念净心中灭无量罪而深植慧根。以此敬信心为因,恭敬顶礼福慧具足的佛陀,自能成就庄严圆满的果德。




普贤十大行愿(四)
一者礼敬诸佛3──礼自性佛
于自由时报90.03.22(四)刊载
 
  古德云:「礼属身业折慢幢,敬属意业敬心田。」意即折服自己的高慢,以谦卑心及最恭敬的形仪礼佛,如此身心一致,方能表达对佛菩萨的敬意。

  礼佛有事有理,事上的佛,指外在的圣者乃至圣像;理上的佛,则是人人这念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之觉性。在事相上,五体投地为佛门中最恭敬之礼敬方式,将头部、双膝、双掌等五处,贴伏于地,以最尊贵的额头着地,然后手掌外翻,承接如来双足,因此又称「接足礼」。若能透过事上恭敬的礼拜,去除自己的骄慢染习,进而提起觉性返照,只要一起贪、瞋、痴的念头,随即觉察、觉照,最后归于寂照一如,安住于觉性理体;以此照破烦恼,内调心性,即是理上的礼佛。

  昔日达磨祖师将传付衣法之时,门人各自陈述心得,唯有慧可无言无说,向达磨祖师顶礼一拜,而得达磨祖师之印可。慧可大师藉礼敬之事,彰显自性理体,为心境一如之全体呈现,乃是最真实的礼拜。

  所谓「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能礼的身心和所礼的佛,皆为仗因托缘所生,其性本自空寂。于礼佛时,泯绝一切事相分别,心与境、能与所,皆了不可得,体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而契入能所一如、事理不二的境界;进而于日用行住坐卧之中,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时时「礼自性佛」。




普贤十大行愿(五)
一者礼敬诸佛4──普行礼敬 无有疲厌
于自由时报90.03.24(六)刊载
 
  佛陀有「无见顶相」,一切天人,以再大的神通力,也无法测量其头顶有多高。他曾自述,此乃「过去生生世世,都以虔敬之心礼敬一切佛菩萨、圣贤、父母、师长,乃至一切众生,无有疲厌」所得之果报。

  《佛说迦尸罗越六方礼经》记载,迦尸罗越遵从父亲之遗训,每日清晨向六方行礼敬,但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过佛陀开示,才明白:东方代表父母,南方代表师长,西方代表夫妇,北方代表亲属朋友,地代表奴婢,天代表道人沙门。向六方礼拜,不仅是身拜,而且要心思父母、师长、夫妇、亲属朋友、奴婢、道人沙门对自己之恩德,履践相处应注意之事,方是真实的礼敬六方。例如,子女事奉父母,要积极从事正当的工作,负起家庭经济责任;须及时供给饮食生活资具,不令乏少;谨言慎行,不令父母忧恼;若父母生病,须立即送医诊治;并且不可暂忘父母之恩。对于师长,当心存恭敬,常念师恩,称扬师德,并且实践师长之教诲。……乃至对于修行人,须心存敬意、口说善语、身行礼敬、向其请法。如此行之,虽不强求富贵,但自然一切具足;也才是体达礼拜六方的真义。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因缘具足,皆能作佛,都是未来佛。因此,佛陀有一世为常不轻菩萨,见到一切众生,皆礼拜赞叹,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行者若能以全然真诚、清净、平等、恭敬的心,视一切众生等佛无异,普遍礼敬一切众生;乃至「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念念清净、精进不懈,于一切众生,常行恭敬;又能从事上的身心恭敬礼拜十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进而与理上清净、平等、不动的自性相应,渐渐就能契入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如此,就是在修普贤行,即与普贤菩萨之行愿相应。  



普贤十大行愿(六)
二者称赞如来1──为什幺要称赞如来
于自由时报90.03.27(二)刊载
 
  为什幺要称赞如来?

  由于众生内心有种种瞋心、嫉妒、骄慢等烦恼,因而易犯种种口过,例如:说话挑拨离间、恶口骂人、说不实的话欺诳他人;或说秽语、无意义的话,乃至毁谤佛、法、僧及一切众生等。由于口犯种种过失,导致今生有所言说,人不喜听、亦不信受;乃至后世贫穷下贱、容颜丑陋。若能一心敬慎,称赞如来,则能使我们灭除因口过而生的障碍,成就口业清净的功德。

  佛世时,有一铃声比丘,梵呗之声极为清雅美妙,凡是路过之人车、象马等,闻之皆伫足不肯前行。然其容貌丑陋至极,使人睹之不忍再视。原来,过去迦叶佛入灭时,基里王为佛起塔,铃声比丘当时为一监工,因懈怠而受人诃责,于是瞋而怒言:「这幺大的塔,什幺时候才建得好!」落成之后,举见佛塔崇伟庄严,于是心念一转,顿悔前过,旋即尽其所有,购得一金铃,挂于塔头,并发愿:「愿我生生世世,音声极好,一切众生莫不乐闻,将来有佛号释迦牟尼,使我得见,度脱生死。」比丘由于往昔恶口之缘故,致使容颜丑陋;又因持铃供养、发愿之故,五百世来,恒具妙好音声,最后又能随释迦牟尼佛出家、证罗汉果。

  经云:「法与意相应,皆以意为性。」口业的过失,是由于内心瞋恚等烦恼而起。藉此称扬赞叹如来的法门,可以清净口业,进而转化内心瞋恚、嫉妒等无明烦恼;当烦恼垢尽,自然而然就能与清净光明之心地相契合。




普贤十大行愿(七)
二者称赞如来2──赞佛的意义
于自由...(●[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境界,亦即如来境界。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法行愿之典范。吾人效法菩萨发普贤十大愿,修普贤十大行,当下就与普贤菩萨的法界相应;以万行因花,庄严无上佛果,必能圆满福慧,成就如来功德,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十大行愿(二)
一者礼敬诸佛1──礼佛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90.03.17(六)刊载
 
  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为人天导师,循循善诱,化导众生趣向佛果,堪受众生归依、恭敬礼拜。《大乘法苑义林章》云:「虔恭曰敬,轨仪称礼。」以敬信虔诚之心,具足威仪,向佛陀、诸大菩萨,乃至庄严的圣像,行五体投地礼,即是礼佛。

  礼佛,亦是净化三业的行门。身作礼拜,口念佛名,心存恭敬,得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清净,烦恼销融,自然能显发内心无量的慈悲、智慧及本具的光明性德;如此,则由事上之礼佛,进而契入理上之「礼敬自性佛」。

  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为度众生,而精进不懈,广行六波罗蜜。一世中为菩萨行者,值遇燃灯佛,亲见如来庄严相好,威德具足,生起无量恭敬之心,至诚顶礼,以身及发掩盖污泥,头面顶礼,手接佛足,归命礼拜。因为至诚恭敬,而证无生忍,体悟这一念心性,等虚空遍法界,与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同入体性平等之觉海。即于此时,六度圆满,天人咏叹,得燃灯佛授记,未来当得作佛,清净庄严广度人天,名为释迦牟尼佛。

  所以,礼佛除了身体的礼拜,更有其深远广大的涵义。一方面藉此发大愿,效法佛陀因地中精进不懈之难行能行,礼佛学佛,当愿作佛;一方面,于精诚恭敬的礼敬中,与清净、平等、不动的心性相应,了达「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的深义,契入圆妙湛然不可思议之心地本源,则更是体悟到礼佛的真实意义。




普贤十大行愿(三)
一者礼敬诸佛2──礼佛的功德
于自由时报90.03.20(二)刊载
 
  波斯匿王有女名为赖提,形貌极为丑陋,因此,长年深居宫中,不能外出。赖提独自思惟:如来住世,慈济众生,而自己却无法亲见如来,蒙受法益。自觉业障深重,生大惭愧,遂于住处竭诚礼佛忏悔,感得佛陀慈悲应现,从地踊出。赖提初见佛发相好,心生欢喜,如棕毛般的头发即转柔顺;次睹佛额宽广明净,乃至眉目耳鼻一一妙洁端严,益发恭敬,其丑恶面容形貌,遂一一转变,端正妍丽犹如天人。波斯匿王见状,请示佛陀何以如此,佛言:因其以惭愧心礼拜,故能见佛;以欢喜恭敬心礼佛,故身相转变。由此可知,缘由一念恭敬礼拜而得心清净,因心清净故,四大身相乃至六根、六尘、六识皆得清净,自然感得殊胜庄严之果报。

  《增一阿含经》记载,礼佛能得五种功德。一者端正:佛陀清净相好百福庄严,乃由圆满善法所感,故见佛相好,恭敬顶礼,以身虔修善法,能得身貌端正。二者得好音声:正礼佛时,一心称念佛名,口业清净,感得声音清雅,人闻敬信。三者多饶财宝:以花香灯明礼敬供养,学习佛陀于因地中广修布施供养,能财宝丰足。四者生高贵处:佛陀为三觉圆满,三界之中最尊最上,若人以殷重心至诚礼佛,心诚故,觉性圆满,三界独尊,得生高贵处,为人敬重。五者得生天上:心念佛陀果德殊胜,归命想念佛于因中所修众善,愿之行之,能令福德增胜,后世得为天人。

  古德云:「念佛一句,罪灭恒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以至诚恭敬的心,一瞻一礼,深心信解,如佛在前,能令众生于一念净心中灭无量罪而深植慧根。以此敬信心为因,恭敬顶礼福慧具足的佛陀,自能成就庄严圆满的果德。




普贤十大行愿(四)
一者礼敬诸佛3──礼自性佛
于自由时报90.03.22(四)刊载
 
  古德云:「礼属身业折慢幢,敬属意业敬心田。」意即折服自己的高慢,以谦卑心及最恭敬的形仪礼佛,如此身心一致,方能表达对佛菩萨的敬意。

  礼佛有事有理,事上的佛,指外在的圣者乃至圣像;理上的佛,则是人人这念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之觉性。在事相上,五体投地为佛门中最恭敬之礼敬方式,将头部、双膝、双掌等五处,贴伏于地,以最尊贵的额头着地,然后手掌外翻,承接如来双足,因此又称「接足礼」。若能透过事上恭敬的礼拜,去除自己的骄慢染习,进而提起觉性返照,只要一起贪、瞋、痴的念头,随即觉察、觉照,最后归于寂照一如,安住于觉性理体;以此照破烦恼,内调心性,即是理上的礼佛。

  昔日达磨祖师将传付衣法之时,门人各自陈述心得,唯有慧可无言无说,向达磨祖师顶礼一拜,而得达磨祖师之印可。慧可大师藉礼敬之事,彰显自性理体,为心境一如之全体呈现,乃是最真实的礼拜。

  所谓「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能礼的身心和所礼的佛,皆为仗因托缘所生,其性本自空寂。于礼佛时,泯绝一切事相分别,心与境、能与所,皆了不可得,体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而契入能所一如、事理不二的境界;进而于日用行住坐卧之中,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时时「礼自性佛」。




普贤十大行愿(五)
一者礼敬诸佛4──普行礼敬 无有疲厌
于自由时报90.03.24(六)刊载
 
  佛陀有「无见顶相」,一切天人,以再大的神通力,也无法测量其头顶有多高。他曾自述,此乃「过去生生世世,都以虔敬之心礼敬一切佛菩萨、圣贤、父母、师长,乃至一切众生,无有疲厌」所得之果报。

  《佛说迦尸罗越六方礼经》记载,迦尸罗越遵从父亲之遗训,每日清晨向六方行礼敬,但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过佛陀开示,才明白:东方代表父母,南方代表师长,西方代表夫妇,北方代表亲属朋友,地代表奴婢,天代表道人沙门。向六方礼拜,不仅是身拜,而且要心思父母、师长、夫妇、亲属朋友、奴婢、道人沙门对自己之恩德,履践相处应注意之事,方是真实的礼敬六方。例如,子女事奉父母,要积极从事正当的工作,负起家庭经济责任;须及时供给饮食生活资具,不令乏少;谨言慎行,不令父母忧恼;若父母生病,须立即送医诊治;并且不可暂忘父母之恩。对于师长,当心存恭敬,常念师恩,称扬师德,并且实践师长之教诲。……乃至对于修行人,须心存敬意、口说善语、身行礼敬、向其请法。如此行之,虽不强求富贵,但自然一切具足;也才是体达礼拜六方的真义。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因缘具足,皆能作佛,都是未来佛。因此,佛陀有一世为常不轻菩萨,见到一切众生,皆礼拜赞叹,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行者若能以全然真诚、清净、平等、恭敬的心,视一切众生等佛无异,普遍礼敬一切众生;乃至「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念念清净、精进不懈,于一切众生,常行恭敬;又能从事上的身心恭敬礼拜十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进而与理上清净、平等、不动的自性相应,渐渐就能契入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如此,就是在修普贤行,即与普贤菩萨之行愿相应。  



普贤十大行愿(六)
二者称赞如来1──为什幺要称赞如来
于自由时报90.03.27(二)刊载
 
  为什幺要称赞如来?

  由于众生内心有种种瞋心、嫉妒、骄慢等烦恼,因而易犯种种口过,例如:说话挑拨离间、恶口骂人、说不实的话欺诳他人;或说秽语、无意义的话,乃至毁谤佛、法、僧及一切众生等。由于口犯种种过失,导致今生有所言说,人不喜听、亦不信受;乃至后世贫穷下贱、容颜丑陋。若能一心敬慎,称赞如来,则能使我们灭除因口过而生的障碍,成就口业清净的功德。

  佛世时,有一铃声比丘,梵呗之声极为清雅美妙,凡是路过之人车、象马等,闻之皆伫足不肯前行。然其容貌丑陋至极,使人睹之不忍再视。原来,过去迦叶佛入灭时,基里王为佛起塔,铃声比丘当时为一监工,因懈怠而受人诃责,于是瞋而怒言:「这幺大的塔,什幺时候才建得好!」落成之后,举见佛塔崇伟庄严,于是心念一转,顿悔前过,旋即尽其所有,购得一金铃,挂于塔头,并发愿:「愿我生生世世,音声极好,一切众生莫不乐闻,将来有佛号释迦牟尼,使我得见,度脱生死。」比丘由于往昔恶口之缘故,致使容颜丑陋;又因持铃供养、发愿之故,五百世来,恒具妙好音声,最后又能随释迦牟尼佛出家、证罗汉果。

  经云:「法与意相应,皆以意为性。」口业的过失,是由于内心瞋恚等烦恼而起。藉此称扬赞叹如来的法门,可以清净口业,进而转化内心瞋恚、嫉妒等无明烦恼;当烦恼垢尽,自然而然就能与清净光明之心地相契合。




普贤十大行愿(七)
二者称赞如来2──赞佛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90.03.29(四)刊载
 
  称赞如来,即是以欢喜心、恭敬心,赞叹如来在因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之菩萨行持,也称扬已圆满无上福慧果地如来的功德。而此赞叹当下之敬信清净心,就是吾人本具佛性之妙用,上根者藉此即能契入妙明真心。

  佛陀时代,舍卫国之给孤独长者,一日至王舍城友人家,夜见友人全家欢喜洒扫、慎重办置嘉肴,探询其友是否为嫁女、娶妇或宴请上宾?友人满怀欢欣,称扬佛德,言:「明日将迎请佛陀至家中供养。佛陀舍太子之尊贵,而出家学道,已证无上正等正觉,为觉行圆备、至尊最贵之圣者……」给孤独长者,一闻友人对佛陀的赞叹,举身欢喜愉悦,心生无比敬仰,立即前往拜谒佛陀;又听闻如来开示之法要,而心开意解,便发心布施祇洹精舍,成为助佛转*轮的大护法。由于友人赞叹如来之因缘,而令给孤独长者得以启发善根、发心修行、护持佛法。而此位对给孤独赞叹如来功德者,在赞叹的当下,不仅口业清净,而且内心更是全然的清净、恭敬欢喜,当下即是本具光明性德的彰现。因此,称赞如来,实为自利利他之殊胜行持。

  佛弟子经常发自内心赞叹如来功德,非唯与清净自性相应,也为自己累积福德资粮,更能使听闻者对于佛法生起敬信,乐意亲近佛法。对着一切众生赞叹佛德,如同在一切众生的心中播下成佛的种子,无形之中,就与一切众生结下学佛得解脱的法缘。对于自身而言,在不断的赞佛之中忆佛、念佛,心与佛相应,不仅口业清净,意业也清净;进而扩大心量,对一切众生所做的涓滴善法,悉皆欢喜赞叹,即是称赞未来佛。如此,更是深契称赞如来之积极意义。




普贤十大行愿(八)
二者称赞如来3──赞佛的功德
于自由时报90.03.31(六)刊载
 
  佛已圆满无量功德,是世间无上的福田,为众宝所生之处。一句赞佛的话,能令自己与他人种下成佛的种子,亦可获福无量,正契合菩萨度一切众生、广集福慧资粮的愿行,实为掷一得万、最殊胜的功德。

  有位沙弥名叫「香口」,在多劫前,因赞叹佛的功德,而生生世世口出花香。故今生只要见他人有一点长处,便毫不吝惜地欢喜赞叹,而且口中常出莲香,人们闻到他口中的香气,无不欢喜敬信,乐意亲近。

  久远劫前,释迦牟尼佛曾为一外道仙人,上山采药时,见到弗沙佛在宝窟中入火光定,放大光明。仙人见此殊胜景像,生起无比的欢喜敬信,于是双手合掌,一心而观,赞叹道:「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七天七夜谛观弗沙如来,未曾稍有转瞬。因此功德,而得超越九劫,提前证得佛果。 

  经云:「假使以虚空为口,须弥为笔,香海为墨,大地为纸,略举如来三十二相中之一相,八十种好中之一好,赞之经劫,所不能尽。」如来为三觉圆满之圣人,众德悉备,行果极圆,实非吾人三寸之舌所能赞尽。然非由称赞之行,亦无以表示吾人之敬信。以佛德深远故,令行者发起殷重至诚之尊敬心;复以口发称扬赞叹之音,舌根得以清净;于赞叹之际,激起希欲成佛之愿,而身效法佛陀之行持。因此,行者于「称赞如来」之时,身口意悉得清净,即与如来清净之三业相应。

  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论称扬如来之因地或果德、赞叹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皆能启发行者清净欢喜之心,契入本具之自性如来;以此自性如来为根本,发而为身口意自利利他之六度万行,福慧具足,则能圆满成就万德庄严之果地如来。




普贤十大行愿(九)
二者称赞如来4──殊胜的舌根
于自由时报90.04.3(二)刊载
 
  《楞严经》较量六根功德,将舌根与耳根、意根判为最上品功德。因为舌根能宣扬世间法,穷尽一切世间的俗谛智慧;又能宣扬出世间的解脱法门,穷尽出世间的真谛智慧,令众生得解脱。

  佛灭度后,印度有二兄弟,一名无着,一名世亲。二人皆青年出家,受持三藏,博学多闻。无着致力弘扬大乘教义,世亲则执小乘教法,毁谤大乘。后来,由于无着的善巧开导,世亲方悟大乘殊胜妙义,而深自悔责,欲割舌以谢罪。无着即告诉世亲:「同是此舌,既可毁佛,亦可赞佛;毁佛得罪,赞佛即可邀福。今以此舌转而弘赞大乘,罪则可灭。」世亲自此即积极弘扬大乘佛法,广造诸论诠释大乘经典,后有「千部论主」之美誉。

  古德言:「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舌根可造罪,亦可修福。一般人利用舌根自赞毁他,处处造口业;佛法则教我们以舌根来赞叹别人的功德,启发舌根之大善,故能得福。犹如菩萨因赞佛功德,而启发舌根的殊胜功德,获四无碍辩:一、法无碍辩:对于如来所说教法皆能通达无碍。二、义无碍辩:于教法中所诠释的义理能够通达无碍。三、辞无碍辩:善用辞令,并通达各种语言,令听者明了。四、乐说无碍辩:随心所欲、毫无障碍地为各种根机的众生解说佛法,利乐一切众生。菩萨又以此四种无碍辩才称赞佛陀,复因赞佛的无上功德,使其舌根更益增胜,一...(●[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量其头顶有多高。他曾自述,此乃「过去生生世世,都以虔敬之心礼敬一切佛菩萨、圣贤、父母、师长,乃至一切众生,无有疲厌」所得之果报。

  《佛说迦尸罗越六方礼经》记载,迦尸罗越遵从父亲之遗训,每日清晨向六方行礼敬,但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过佛陀开示,才明白:东方代表父母,南方代表师长,西方代表夫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代表亲属朋友,地代表奴婢,天代表道人沙门。向六方礼拜,不仅是身拜,而且要心思父母、师长、夫妇、亲属朋友、奴婢、道人沙门对自己之恩德,履践相处应注意之事,方是真实的礼敬六方。例如,子女事奉父母,要积极从事正当的工作,负起家庭经济责任;须及时供给饮食生活资具,不令乏少;谨言慎行,不令父母忧恼;若父母生病,须立即送医诊治;并且不可暂忘父母之恩。对于师长,当心存恭敬,常念师恩,称扬师德,并且实践师长之教诲。……乃至对于修行人,须心存敬意、口说善语、身行礼敬、向其请法。如此行之,虽不强求富贵,但自然一切具足;也才是体达礼拜六方的真义。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因缘具足,皆能作佛,都是未来佛。因此,佛陀有一世为常不轻菩萨,见到一切众生,皆礼拜赞叹,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行者若能以全然真诚、清净、平等、恭敬的心,视一切众生等佛无异,普遍礼敬一切众生;乃至「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念念清净、精进不懈,于一切众生,常行恭敬;又能从事上的身心恭敬礼拜十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进而与理上清净、平等、不动的自性相应,渐渐就能契入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如此,就是在修普贤行,即与普贤菩萨之行愿相应。  



普贤十大行愿(六)
二者称赞如来1──为什幺要称赞如来
于自由时报90.03.27(二)刊载
 
  为什幺要称赞如来?

  由于众生内心有种种瞋心、嫉妒、骄慢等烦恼,因而易犯种种口过,例如:说话挑拨离间、恶口骂人、说不实的话欺诳他人;或说秽语、无意义的话,乃至毁谤佛、法、僧及一切众生等。由于口犯种种过失,导致今生有所言说,人不喜听、亦不信受;乃至后世贫穷下贱、容颜丑陋。若能一心敬慎,称赞如来,则能使我们灭除因口过而生的障碍,成就口业清净的功德。

  佛世时,有一铃声比丘,梵呗之声极为清雅美妙,凡是路过之人车、象马等,闻之皆伫足不肯前行。然其容貌丑陋至极,使人睹之不忍再视。原来,过去迦叶佛入灭时,基里王为佛起塔,铃声比丘当时为一监工,因懈怠而受人诃责,于是瞋而怒言:「这幺大的塔,什幺时候才建得好!」落成之后,举见佛塔崇伟庄严,于是心念一转,顿悔前过,旋即尽其所有,购得一金铃,挂于塔头,并发愿:「愿我生生世世,音声极好,一切众生莫不乐闻,将来有佛号释迦牟尼,使我得见,度脱生死。」比丘由于往昔恶口之缘故,致使容颜丑陋;又因持铃供养、发愿之故,五百世来,恒具妙好音声,最后又能随释迦牟尼佛出家、证罗汉果。

  经云:「法与意相应,皆以意为性。」口业的过失,是由于内心瞋恚等烦恼而起。藉此称扬赞叹如来的法门,可以清净口业,进而转化内心瞋恚、嫉妒等无明烦恼;当烦恼垢尽,自然而然就能与清净光明之心地相契合。




普贤十大行愿(七)
二者称赞如来2──赞佛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90.03.29(四)刊载
 
  称赞如来,即是以欢喜心、恭敬心,赞叹如来在因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之菩萨行持,也称扬已圆满无上福慧果地如来的功德。而此赞叹当下之敬信清净心,就是吾人本具佛性之妙用,上根者藉此即能契入妙明真心。

  佛陀时代,舍卫国之给孤独长者,一日至王舍城友人家,夜见友人全家欢喜洒扫、慎重办置嘉肴,探询其友是否为嫁女、娶妇或宴请上宾?友人满怀欢欣,称扬佛德,言:「明日将迎请佛陀至家中供养。佛陀舍太子之尊贵,而出家学道,已证无上正等正觉,为觉行圆备、至尊最贵之圣者……」给孤独长者,一闻友人对佛陀的赞叹,举身欢喜愉悦,心生无比敬仰,立即前往拜谒佛陀;又听闻如来开示之法要,而心开意解,便发心布施祇洹精舍,成为助佛转*轮的大护法。由于友人赞叹如来之因缘,而令给孤独长者得以启发善根、发心修行、护持佛法。而此位对给孤独赞叹如来功德者,在赞叹的当下,不仅口业清净,而且内心更是全然的清净、恭敬欢喜,当下即是本具光明性德的彰现。因此,称赞如来,实为自利利他之殊胜行持。

  佛弟子经常发自内心赞叹如来功德,非唯与清净自性相应,也为自己累积福德资粮,更能使听闻者对于佛法生起敬信,乐意亲近佛法。对着一切众生赞叹佛德,如同在一切众生的心中播下成佛的种子,无形之中,就与一切众生结下学佛得解脱的法缘。对于自身而言,在不断的赞佛之中忆佛、念佛,心与佛相应,不仅口业清净,意业也清净;进而扩大心量,对一切众生所做的涓滴善法,悉皆欢喜赞叹,即是称赞未来佛。如此,更是深契称赞如来之积极意义。




普贤十大行愿(八)
二者称赞如来3──赞佛的功德
于自由时报90.03.31(六)刊载
 
  佛已圆满无量功德,是世间无上的福田,为众宝所生之处。一句赞佛的话,能令自己与他人种下成佛的种子,亦可获福无量,正契合菩萨度一切众生、广集福慧资粮的愿行,实为掷一得万、最殊胜的功德。

  有位沙弥名叫「香口」,在多劫前,因赞叹佛的功德,而生生世世口出花香。故今生只要见他人有一点长处,便毫不吝惜地欢喜赞叹,而且口中常出莲香,人们闻到他口中的香气,无不欢喜敬信,乐意亲近。

  久远劫前,释迦牟尼佛曾为一外道仙人,上山采药时,见到弗沙佛在宝窟中入火光定,放大光明。仙人见此殊胜景像,生起无比的欢喜敬信,于是双手合掌,一心而观,赞叹道:「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七天七夜谛观弗沙如来,未曾稍有转瞬。因此功德,而得超越九劫,提前证得佛果。 

  经云:「假使以虚空为口,须弥为笔,香海为墨,大地为纸,略举如来三十二相中之一相,八十种好中之一好,赞之经劫,所不能尽。」如来为三觉圆满之圣人,众德悉备,行果极圆,实非吾人三寸之舌所能赞尽。然非由称赞之行,亦无以表示吾人之敬信。以佛德深远故,令行者发起殷重至诚之尊敬心;复以口发称扬赞叹之音,舌根得以清净;于赞叹之际,激起希欲成佛之愿,而身效法佛陀之行持。因此,行者于「称赞如来」之时,身口意悉得清净,即与如来清净之三业相应。

  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论称扬如来之因地或果德、赞叹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皆能启发行者清净欢喜之心,契入本具之自性如来;以此自性如来为根本,发而为身口意自利利他之六度万行,福慧具足,则能圆满成就万德庄严之果地如来。




普贤十大行愿(九)
二者称赞如来4──殊胜的舌根
于自由时报90.04.3(二)刊载
 
  《楞严经》较量六根功德,将舌根与耳根、意根判为最上品功德。因为舌根能宣扬世间法,穷尽一切世间的俗谛智慧;又能宣扬出世间的解脱法门,穷尽出世间的真谛智慧,令众生得解脱。

  佛灭度后,印度有二兄弟,一名无着,一名世亲。二人皆青年出家,受持三藏,博学多闻。无着致力弘扬大乘教义,世亲则执小乘教法,毁谤大乘。后来,由于无着的善巧开导,世亲方悟大乘殊胜妙义,而深自悔责,欲割舌以谢罪。无着即告诉世亲:「同是此舌,既可毁佛,亦可赞佛;毁佛得罪,赞佛即可邀福。今以此舌转而弘赞大乘,罪则可灭。」世亲自此即积极弘扬大乘佛法,广造诸论诠释大乘经典,后有「千部论主」之美誉。

  古德言:「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舌根可造罪,亦可修福。一般人利用舌根自赞毁他,处处造口业;佛法则教我们以舌根来赞叹别人的功德,启发舌根之大善,故能得福。犹如菩萨因赞佛功德,而启发舌根的殊胜功德,获四无碍辩:一、法无碍辩:对于如来所说教法皆能通达无碍。二、义无碍辩:于教法中所诠释的义理能够通达无碍。三、辞无碍辩:善用辞令,并通达各种语言,令听者明了。四、乐说无碍辩:随心所欲、毫无障碍地为各种根机的众生解说佛法,利乐一切众生。菩萨又以此四种无碍辩才称赞佛陀,复因赞佛的无上功德,使其舌根更益增胜,一直达到最圆满无缺的成佛境界。 



普贤十大行愿(十)
三者广修供养1──供养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90.04.5(四)刊载
 
  供养,为供给资养之意。「广修供养」即以恭敬心、慈悲心、平等心,用饮食、衣服、医药、资财、赞叹语、柔软语,乃至受持修行妙法等,奉养三宝、父母、师长等长辈,或布施予平辈及一切众生。

  佛世时,有一比丘,一日拈线穿针,欲缝补破损衣物,但因年迈视力衰弱,始终无法将线穿过针孔,不禁黯然神伤,言:「不知有谁可来为我穿针?」佛陀以神力得知老比丘的窘境,即来到其住处,以慈祥的音声安慰他,说:「比丘!就让我为你穿线缝补衣物吧!」世尊已圆满福德、智慧,为三界所尊,犹不舍穿针之善,在在处处仍以身口意行布施供养,利乐一切众生,此亦是「广修供养」之慈悲身教。

  任何事相上的供养,皆有其微妙之义涵。以供香为例,香烟袅袅上升,代表行者无间无杂的精进心;香火不断燃烧,彰显行者焚尽无明烦恼的智慧;香气普熏,犹如行者心香周遍法界……如此,藉由事相的燃香供养,就能启发行者自性中戒定慧之真实心香。同理,燃灯供养,即显殊胜之智慧心灯;供花,则是庄严自性之因花。若能了知一切事相供养之意义,则皆能启发吾人理上之究竟供养。

  修行学佛,欲解脱烦恼,乃至成就无上佛果,须具足福慧资粮。供养,即是积集福慧资粮之首要行持。藉由广修一切供养,以舍去自心悭贪的烦恼;由于能布施,自然就长养了恭敬心、慈悲心与平等心,能去除慢心、瞋心;视一切众生为自己累世的亲眷,对于有缘、无缘、缘深、缘浅的众生,皆能恭敬供养,即是了达因果之理,能除去痴心。如此去除贪瞋痴慢等烦恼,就能启发智慧,进而不执着自己所修之一切供养,回归这念清净的自性,则是供养自性如来,为供养之极致。

  经云:「一切诸佛皆修供养。」可知修行学佛,欲效法如来因地行持,成就如来的果德,当在日用中依循诸佛之行持,广修供养;进而发广大愿心,化导一切众生,也能以恭敬心、慈悲心、平等心广修供养、修善积福,以去除内心的贪瞋痴等烦恼,而远离一切灾厄,令家庭安乐、社会祥和,乃至圆成佛道。如此而行,无有疲厌,则与普贤菩萨「广修供养」的行愿相应,当下即入菩萨位。




普贤十大行愿(十一)
三者广修供养2──三福田(上)
于自由时报90.04.7(六)刊载
 
  福报不是凭空能得,必须种广修供养的因,方能享受福报现前的果。佛法将供养的对象比喻为「福田」,因为「田」能生长一切植物;「福田」则能生出一切世间、出世间的福报与善法。就布施供养的对象不同,福田又分为敬田、恩田与悲田,称为「三福田」。

  供养佛法僧三宝,称为供养「敬田」。《过去现在因果经》言:「于诸福田中,佛福田为最;若欲求大果,当供佛福田。」佛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过去生曾为贫农,遭逢饥荒,生活艰难。有一次,见一独觉圣者出外乞食,却空钵而回,就忍下自身之饥渴,将仅有之粗米饭供养圣者。由此供养功德,使其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苦,最后得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证圣果。供养独觉圣者,即能获此胜福,若是供养佛,其福报更是不可思议。

  久远以前,有位比丘收一小沙弥为徒。比丘对沙弥教导甚严,沙弥除了每日出外托钵乞食外,还须背诵经文,若未能如期完成背诵进度,便会受比丘的责备。一日,小沙弥因托钵而延误背经,受了比丘训斥后,心觉委屈,便独自一人边走边啼泣。此时,恰巧遇到一位长者,长者问明原委后,便安慰小沙弥:「今后一切所需均由我发心供养,你就可以每日安心背经,不用再沿街托钵。」从此,小沙弥每日都欢喜背诵经典,精进用功,最后成佛,即释迦牟尼佛。这位长者由于供僧、助人修道的缘故,因此感得后世对佛陀所说教法皆能忆持不忘、多闻第一的果报;此位长者,即是阿难尊者的前身。

  佛为福德、智慧圆满的圣者,所宣说的佛法能使众生走向觉醒之道,而僧伽乃绍隆佛法,弘范三界之人。因此,供养三宝,非但能获大福报,同时,也植下出世间法的种子,得有因缘听闻佛法,依循三宝的教化而修行,终必离生死缠缚苦,证涅槃解脱乐。




普贤十大行愿(十二)
三者广修供养3──三福田(下)
于自由时报90.04.10(二)刊载
 
  孝养父母、尊敬师长,称为供养「恩田」。父母、师长对我们有教养之恩,《父母恩重难报经》载:「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经典亦言:事奉父母、师长当如事佛。佛曾开示弟子:假如将所有财宝堆起直到天上,用以布施,其福德不如竭尽所能孝顺、供养父母所获之福德。师长则启发吾人之智慧,开导做人处事之道,其恩不亚于父母,故知供养师长,福亦无量。

  孝为百善之先,若能以恭敬心奉养父母、师长,必能增长福慧。例如,中国古代,有位贤人舜,虽然父亲与继母偏袒幼弟象,曾多次要将舜害死,但舜仍不改其孝养之恭敬心,竭尽所能奉养双亲,慈爱幼弟...(●[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喜赞叹,而且口中常出莲香,人们闻到他口中的香气,无不欢喜敬信,乐意亲近。

  久远劫前,释迦牟尼佛曾为一外道仙人,上山采药时,见到弗沙佛在宝窟中入火光定,放大光明。仙人见此殊胜景像,生起无比的欢喜敬信,于是双手合掌,一心而观,赞叹道:「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七天七夜谛观弗沙如来,未曾稍有转瞬。因此功德,而得超越九劫,提前证得佛果。 

  经云:「假使以虚空为口,须弥为笔,香海为墨,大地为纸,略举如来三十二相中之一相,八十种好中之一好,赞之经劫,所不能尽。」如来为三觉圆满之圣人,众德悉备,行果极圆,实非吾人三寸之舌所能赞尽。然非由称赞之行,亦无以表示吾人之敬信。以佛德深远故,令行者发起殷重至诚之尊敬心;复以口发称扬赞叹之音,舌根得以清净;于赞叹之际,激起希欲成佛之愿,而身效法佛陀之行持。因此,行者于「称赞如来」之时,身口意悉得清净,即与如来清净之三业相应。

  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论称扬如来之因地或果德、赞叹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皆能启发行者清净欢喜之心,契入本具之自性如来;以此自性如来为根本,发而为身口意自利利他之六度万行,福慧具足,则能圆满成就万德庄严之果地如来。




普贤十大行愿(九)
二者称赞如来4──殊胜的舌根
于自由时报90.04.3(二)刊载
 
  《楞严经》较量六根功德,将舌根与耳根、意根判为最上品功德。因为舌根能宣扬世间法,穷尽一切世间的俗谛智慧;又能宣扬出世间的解脱法门,穷尽出世间的真谛智慧,令众生得解脱。

  佛灭度后,印度有二兄弟,一名无着,一名世亲。二人皆青年出家,受持三藏,博学多闻。无着致力弘扬大乘教义,世亲则执小乘教法,毁谤大乘。后来,由于无着的善巧开导,世亲方悟大乘殊胜妙义,而深自悔责,欲割舌以谢罪。无着即告诉世亲:「同是此舌,既可毁佛,亦可赞佛;毁佛得罪,赞佛即可邀福。今以此舌转而弘赞大乘,罪则可灭。」世亲自此即积极弘扬大乘佛法,广造诸论诠释大乘经典,后有「千部论主」之美誉。

  古德言:「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舌根可造罪,亦可修福。一般人利用舌根自赞毁他,处处造口业;佛法则教我们以舌根来赞叹别人的功德,启发舌根之大善,故能得福。犹如菩萨因赞佛功德,而启发舌根的殊胜功德,获四无碍辩:一、法无碍辩:对于如来所说教法皆能通达无碍。二、义无碍辩:于教法中所诠释的义理能够通达无碍。三、辞无碍辩:善用辞令,并通达各种语言,令听者明了。四、乐说无碍辩:随心所欲、毫无障碍地为各种根机的众生解说佛法,利乐一切众生。菩萨又以此四种无碍辩才称赞佛陀,复因赞佛的无上功德,使其舌根更益增胜,一直达到最圆满无缺的成佛境界。 



普贤十大行愿(十)
三者广修供养1──供养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90.04.5(四)刊载
 
  供养,为供给资养之意。「广修供养」即以恭敬心、慈悲心、平等心,用饮食、衣服、医药、资财、赞叹语、柔软语,乃至受持修行妙法等,奉养三宝、父母、师长等长辈,或布施予平辈及一切众生。

  佛世时,有一比丘,一日拈线穿针,欲缝补破损衣物,但因年迈视力衰弱,始终无法将线穿过针孔,不禁黯然神伤,言:「不知有谁可来为我穿针?」佛陀以神力得知老比丘的窘境,即来到其住处,以慈祥的音声安慰他,说:「比丘!就让我为你穿线缝补衣物吧!」世尊已圆满福德、智慧,为三界所尊,犹不舍穿针之善,在在处处仍以身口意行布施供养,利乐一切众生,此亦是「广修供养」之慈悲身教。

  任何事相上的供养,皆有其微妙之义涵。以供香为例,香烟袅袅上升,代表行者无间无杂的精进心;香火不断燃烧,彰显行者焚尽无明烦恼的智慧;香气普熏,犹如行者心香周遍法界……如此,藉由事相的燃香供养,就能启发行者自性中戒定慧之真实心香。同理,燃灯供养,即显殊胜之智慧心灯;供花,则是庄严自性之因花。若能了知一切事相供养之意义,则皆能启发吾人理上之究竟供养。

  修行学佛,欲解脱烦恼,乃至成就无上佛果,须具足福慧资粮。供养,即是积集福慧资粮之首要行持。藉由广修一切供养,以舍去自心悭贪的烦恼;由于能布施,自然就长养了恭敬心、慈悲心与平等心,能去除慢心、瞋心;视一切众生为自己累世的亲眷,对于有缘、无缘、缘深、缘浅的众生,皆能恭敬供养,即是了达因果之理,能除去痴心。如此去除贪瞋痴慢等烦恼,就能启发智慧,进而不执着自己所修之一切供养,回归这念清净的自性,则是供养自性如来,为供养之极致。

  经云:「一切诸佛皆修供养。」可知修行学佛,欲效法如来因地行持,成就如来的果德,当在日用中依循诸佛之行持,广修供养;进而发广大愿心,化导一切众生,也能以恭敬心、慈悲心、平等心广修供养、修善积福,以去除内心的贪瞋痴等烦恼,而远离一切灾厄,令家庭安乐、社会祥和,乃至圆成佛道。如此而行,无有疲厌,则与普贤菩萨「广修供养」的行愿相应,当下即入菩萨位。




普贤十大行愿(十一)
三者广修供养2──三福田(上)
于自由时报90.04.7(六)刊载
 
  福报不是凭空能得,必须种广修供养的因,方能享受福报现前的果。佛法将供养的对象比喻为「福田」,因为「田」能生长一切植物;「福田」则能生出一切世间、出世间的福报与善法。就布施供养的对象不同,福田又分为敬田、恩田与悲田,称为「三福田」。

  供养佛法僧三宝,称为供养「敬田」。《过去现在因果经》言:「于诸福田中,佛福田为最;若欲求大果,当供佛福田。」佛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过去生曾为贫农,遭逢饥荒,生活艰难。有一次,见一独觉圣者出外乞食,却空钵而回,就忍下自身之饥渴,将仅有之粗米饭供养圣者。由此供养功德,使其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苦,最后得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证圣果。供养独觉圣者,即能获此胜福,若是供养佛,其福报更是不可思议。

  久远以前,有位比丘收一小沙弥为徒。比丘对沙弥教导甚严,沙弥除了每日出外托钵乞食外,还须背诵经文,若未能如期完成背诵进度,便会受比丘的责备。一日,小沙弥因托钵而延误背经,受了比丘训斥后,心觉委屈,便独自一人边走边啼泣。此时,恰巧遇到一位长者,长者问明原委后,便安慰小沙弥:「今后一切所需均由我发心供养,你就可以每日安心背经,不用再沿街托钵。」从此,小沙弥每日都欢喜背诵经典,精进用功,最后成佛,即释迦牟尼佛。这位长者由于供僧、助人修道的缘故,因此感得后世对佛陀所说教法皆能忆持不忘、多闻第一的果报;此位长者,即是阿难尊者的前身。

  佛为福德、智慧圆满的圣者,所宣说的佛法能使众生走向觉醒之道,而僧伽乃绍隆佛法,弘范三界之人。因此,供养三宝,非但能获大福报,同时,也植下出世间法的种子,得有因缘听闻佛法,依循三宝的教化而修行,终必离生死缠缚苦,证涅槃解脱乐。




普贤十大行愿(十二)
三者广修供养3──三福田(下)
于自由时报90.04.10(二)刊载
 
  孝养父母、尊敬师长,称为供养「恩田」。父母、师长对我们有教养之恩,《父母恩重难报经》载:「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经典亦言:事奉父母、师长当如事佛。佛曾开示弟子:假如将所有财宝堆起直到天上,用以布施,其福德不如竭尽所能孝顺、供养父母所获之福德。师长则启发吾人之智慧,开导做人处事之道,其恩不亚于父母,故知供养师长,福亦无量。

  孝为百善之先,若能以恭敬心奉养父母、师长,必能增长福慧。例如,中国古代,有位贤人舜,虽然父亲与继母偏袒幼弟象,曾多次要将舜害死,但舜仍不改其孝养之恭敬心,竭尽所能奉养双亲,慈爱幼弟,期盼父母得展欢颜。由于此孝行,而感动尧帝,不仅将二个女儿嫁予舜,而且在多次的勘验后,证明舜的确堪任大事,遂将天下禅让给舜。

  对于一般众生,乃至鳏寡孤独、残疾者,发慈悲心布施财物,或给予安慰,使其生活无虞,心情开朗,进而为其解说佛法,令其欢喜学佛修行,即为供养「悲田」。例如,佛世时,有一条狗,因为盗人食物,被打断腿,弃置于荒野,饥乏将死。命终前,幸蒙舍利弗尊者慈悲,给予饮食充饥延命,并为说佛法,以此欢喜心及善根,往生为人。后随舍利弗出家,修行得道;此人即是七岁出家,便证阿罗汉果的均提沙弥。经云:「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而且,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所以,供养一切众生,就是与一切的众生结下善缘,也是供养未来佛。

  田,能出生芽苗百物,供养敬田、恩田、悲田,犹如植福种于田亩,必能缔结香甜美果,令供养者得福无量。是以菩萨发广大愿,对于佛法僧三宝、父母师长乃至一切众生,悉以恭敬心、报恩心与大慈悲心承事供养、愍念布施,此即是「广修供养」之具体行持。




普贤十大行愿(十三)
三者广修供养4──供养与救济
于自由时报90.04.12(四)刊载
 
  救济贫穷,是对于世间鳏寡孤独、残疾困苦者,出于一种怜愍、不忍的心,而布施财物资具,使其暂时免于生活的匮乏,属于世间的善法。佛法中的「广修供养」,其意义及涉及的层面,则是更广大而深远,济贫,仅属于供养三福田之悲田所摄。

  世间鳏寡孤独、残疾困苦者之所以受苦,是因业感所致;由于过去造了恶业,致使今生受苦。而佛法之供养悲田,是先将财物、资具布施给受苦的众生,令其暂离生活的窘境,然后为其说法,教其修福修慧,从根本上拔除苦因,并植下解脱种子。例如,明朝顺治九年,江南蝗旱,粮食欠收,灾荒四起,数百千计的村民纷纷奔上宝华山求食。时见月律师任宝华山住持,悲愍众生,今生受此饥馑之苦,皆因前世不信三宝,悭贪不施,于是在各施每人三文钱之前,对大众开示:「今施予汝等每人三文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但每人须口中念佛,各以其中一文钱,恭敬供养僧宝,植清净福田,令未来永离贫穷苦。」又取出寺中所有余粮,炊煮成饭,尽施灾民,令得饱餐。

  所以,「供养悲田」不只是救济贫困,而是要令众生植福培福,以得解脱;其内涵不只是怜愍,而是更大的慈悲与智慧之展现。佛之弟子广修供养,施者、受者皆能得福、得解脱;其所供养的对象,非止于贫苦之众生(悲田),还有父母、师长(恩田),及三宝(敬田),亦普及一切众生;在时间上,亦不止一时一世,乃是穷未来际,永无止尽。

  以财物资具供给众生,只是度众生的方便,最重要的是使众生皆能听闻、受持佛法,修善积福,乃至修道证果,令众生皆得解脱,此乃佛法救度众生的终极目标。所以,「广修供养」不只是世间的善法,更是使贫人得富贵,使富人成贤者,使贤人成道证果的无上法宝。




普贤十大行愿(十四)
三者广修供养5──法供养(上)
于自由时报90.04.14(六)刊载
 
  《法华经》言:若能如法修行者,名为法供养。「法」,即佛菩萨所宣说之真实谛理。依法修行,能长养法身慧命,令混浊染污的烦恼心升华为清净平和的智慧心,远离生老病死之束缚,臻于解脱自在之境地。

  《涅槃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过去生时曾为雪山童子,在雪山中修菩萨行,一日遇一罗剎鬼,口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半句偈,童子闻此殊特妙法,心大欢喜,请其说出后半偈,罗剎言:「我身此时饥乏困苦,须饮人血食人肉,方能诵此偈。」童子为闻半偈,遂允诺舍身,罗剎于是说出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童子闻偈后,将手指咬破,用血书此四句偈语于岩石,以流传后世,便攀至树上往罗剎鬼之血盆大口纵身跳下,在半空中却被人接取安置于地,定神一看,罗剎鬼恢复其真实面目,原来是释提桓因前来勘验童子求道之心。世尊于因地中修菩萨行,每每为求佛法而敲骨取髓,三千大千世界,无一寸地非世尊往昔为佛法、为众生舍身弃命之处所,实为力行法供养之典范。

  又如唐代时,中印度般剌密谛尊者,为将国王下令禁止流传之国宝《楞严经》弘传至中国,以极细的字体,书写此经于极细之绢布上,然后剖开胳臂,将经典藏匿于其中,待肉长好才出关,方能顺利将经典带到中国。至中国后,又再度剖开胳臂,取出经典,用乳汁化去绢布上的血渍,将经典翻译成汉文。若没有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为法忘躯之行持,后人亦无以得闻稀有珍贵、难遭难遇之佛法。

  古德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因此,吾人于闻法之际,生起珍重希有之感恩心,以敬慎心闻法,不仅能与尊贵无比的佛法相应,当下之清净心即是佛性之作用,进而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口意三业皆得清净。如此,看经闻法之同时,也是在修「法供养」。  




普贤十大行愿(十五)
三者广修供养6──法供养(下)
于自由时报90.04.17(二)刊载
 
  佛弟子中有一周利盘特,根器极为驽钝,出家之后,诵习经典,总是得前忘后、得后遗前,大众皆不知如何教导如此愚笨之人。周利盘特万念俱灰,竟生起自我了结之念,正欲自缢时,佛陀出现在前,慈悲地安慰劝谕盘特,令其为大众扫除环境以培福,并于扫地时忆持「扫尘除垢」一偈。周利盘特听从佛敕,依偈行持,镇日拿着扫帚将精舍内外打扫得一尘不染。一日,见到清洁严净的环境,盘特忽然契悟「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之理,顿时除尽心地尘垢,证得阿罗汉果。《法句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佛法平等普被众生,无论何等根机,只要依教行持,皆能蒙受法益,如法而修行,即是法供养。

  不仅如法修行、弘扬佛法属于法供养,以财物、智慧、体力建设道场、护持佛法,若能称合于法,亦为法供养所摄。例如,昔日给孤独长者以清净心、欢喜心布施祇桓精舍,作为佛陀、众僧居止、修行及弘法的场所;又如佛灭后之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造八万四千佛塔,大兴佛法;乃至今日之信施檀越,...(●[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粗米饭供养圣者。由此供养功德,使其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苦,最后得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证圣果。供养独觉圣者,即能获此胜福,若是供养佛,其福报更是不可思议。

  久远以前,有位比丘收一小沙弥为徒。比丘对沙弥教导甚严,沙弥除了每日出外托钵乞食外,还须背诵经文,若未能如期完成背诵进度,便会受比丘的责备。一日,小沙弥因托钵而延误背经,受了比丘训斥后,心觉委屈,便独自一人边走边啼泣。此时,恰巧遇到一位长者,长者问明原委后,便安慰小沙弥:「今后一切所需均由我发心供养,你就可以每日安心背经,不用再沿街托钵。」从此,小沙弥每日都欢喜背诵经典,精进用功,最后成佛,即释迦牟尼佛。这位长者由于供僧、助人修道的缘故,因此感得后世对佛陀所说教法皆能忆持不忘、多闻第一的果报;此位长者,即是阿难尊者的前身。

  佛为福德、智慧圆满的圣者,所宣说的佛法能使众生走向觉醒之道,而僧伽乃绍隆佛法,弘范三界之人。因此,供养三宝,非但能获大福报,同时,也植下出世间法的种子,得有因缘听闻佛法,依循三宝的教化而修行,终必离生死缠缚苦,证涅槃解脱乐。




普贤十大行愿(十二)
三者广修供养3──三福田(下)
于自由时报90.04.10(二)刊载
 
  孝养父母、尊敬师长,称为供养「恩田」。父母、师长对我们有教养之恩,《父母恩重难报经》载:「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经典亦言:事奉父母、师长当如事佛。佛曾开示弟子:假如将所有财宝堆起直到天上,用以布施,其福德不如竭尽所能孝顺、供养父母所获之福德。师长则启发吾人之智慧,开导做人处事之道,其恩不亚于父母,故知供养师长,福亦无量。

  孝为百善之先,若能以恭敬心奉养父母、师长,必能增长福慧。例如,中国古代,有位贤人舜,虽然父亲与继母偏袒幼弟象,曾多次要将舜害死,但舜仍不改其孝养之恭敬心,竭尽所能奉养双亲,慈爱幼弟,期盼父母得展欢颜。由于此孝行,而感动尧帝,不仅将二个女儿嫁予舜,而且在多次的勘验后,证明舜的确堪任大事,遂将天下禅让给舜。

  对于一般众生,乃至鳏寡孤独、残疾者,发慈悲心布施财物,或给予安慰,使其生活无虞,心情开朗,进而为其解说佛法,令其欢喜学佛修行,即为供养「悲田」。例如,佛世时,有一条狗,因为盗人食物,被打断腿,弃置于荒野,饥乏将死。命终前,幸蒙舍利弗尊者慈悲,给予饮食充饥延命,并为说佛法,以此欢喜心及善根,往生为人。后随舍利弗出家,修行得道;此人即是七岁出家,便证阿罗汉果的均提沙弥。经云:「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而且,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所以,供养一切众生,就是与一切的众生结下善缘,也是供养未来佛。

  田,能出生芽苗百物,供养敬田、恩田、悲田,犹如植福种于田亩,必能缔结香甜美果,令供养者得福无量。是以菩萨发广大愿,对于佛法僧三宝、父母师长乃至一切众生,悉以恭敬心、报恩心与大慈悲心承事供养、愍念布施,此即是「广修供养」之具体行持。




普贤十大行愿(十三)
三者广修供养4──供养与救济
于自由时报90.04.12(四)刊载
 
  救济贫穷,是对于世间鳏寡孤独、残疾困苦者,出于一种怜愍、不忍的心,而布施财物资具,使其暂时免于生活的匮乏,属于世间的善法。佛法中的「广修供养」,其意义及涉及的层面,则是更广大而深远,济贫,仅属于供养三福田之悲田所摄。

  世间鳏寡孤独、残疾困苦者之所以受苦,是因业感所致;由于过去造了恶业,致使今生受苦。而佛法之供养悲田,是先将财物、资具布施给受苦的众生,令其暂离生活的窘境,然后为其说法,教其修福修慧,从根本上拔除苦因,并植下解脱种子。例如,明朝顺治九年,江南蝗旱,粮食欠收,灾荒四起,数百千计的村民纷纷奔上宝华山求食。时见月律师任宝华山住持,悲愍众生,今生受此饥馑之苦,皆因前世不信三宝,悭贪不施,于是在各施每人三文钱之前,对大众开示:「今施予汝等每人三文钱,但每人须口中念佛,各以其中一文钱,恭敬供养僧宝,植清净福田,令未来永离贫穷苦。」又取出寺中所有余粮,炊煮成饭,尽施灾民,令得饱餐。

  所以,「供养悲田」不只是救济贫困,而是要令众生植福培福,以得解脱;其内涵不只是怜愍,而是更大的慈悲与智慧之展现。佛之弟子广修供养,施者、受者皆能得福、得解脱;其所供养的对象,非止于贫苦之众生(悲田),还有父母、师长(恩田),及三宝(敬田),亦普及一切众生;在时间上,亦不止一时一世,乃是穷未来际,永无止尽。

  以财物资具供给众生,只是度众生的方便,最重要的是使众生皆能听闻、受持佛法,修善积福,乃至修道证果,令众生皆得解脱,此乃佛法救度众生的终极目标。所以,「广修供养」不只是世间的善法,更是使贫人得富贵,使富人成贤者,使贤人成道证果的无上法宝。




普贤十大行愿(十四)
三者广修供养5──法供养(上)
于自由时报90.04.14(六)刊载
 
  《法华经》言:若能如法修行者,名为法供养。「法」,即佛菩萨所宣说之真实谛理。依法修行,能长养法身慧命,令混浊染污的烦恼心升华为清净平和的智慧心,远离生老病死之束缚,臻于解脱自在之境地。

  《涅槃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过去生时曾为雪山童子,在雪山中修菩萨行,一日遇一罗剎鬼,口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半句偈,童子闻此殊特妙法,心大欢喜,请其说出后半偈,罗剎言:「我身此时饥乏困苦,须饮人血食人肉,方能诵此偈。」童子为闻半偈,遂允诺舍身,罗剎于是说出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童子闻偈后,将手指咬破,用血书此四句偈语于岩石,以流传后世,便攀至树上往罗剎鬼之血盆大口纵身跳下,在半空中却被人接取安置于地,定神一看,罗剎鬼恢复其真实面目,原来是释提桓因前来勘验童子求道之心。世尊于因地中修菩萨行,每每为求佛法而敲骨取髓,三千大千世界,无一寸地非世尊往昔为佛法、为众生舍身弃命之处所,实为力行法供养之典范。

  又如唐代时,中印度般剌密谛尊者,为将国王下令禁止流传之国宝《楞严经》弘传至中国,以极细的字体,书写此经于极细之绢布上,然后剖开胳臂,将经典藏匿于其中,待肉长好才出关,方能顺利将经典带到中国。至中国后,又再度剖开胳臂,取出经典,用乳汁化去绢布上的血渍,将经典翻译成汉文。若没有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为法忘躯之行持,后人亦无以得闻稀有珍贵、难遭难遇之佛法。

  古德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因此,吾人于闻法之际,生起珍重希有之感恩心,以敬慎心闻法,不仅能与尊贵无比的佛法相应,当下之清净心即是佛性之作用,进而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口意三业皆得清净。如此,看经闻法之同时,也是在修「法供养」。  




普贤十大行愿(十五)
三者广修供养6──法供养(下)
于自由时报90.04.17(二)刊载
 
  佛弟子中有一周利盘特,根器极为驽钝,出家之后,诵习经典,总是得前忘后、得后遗前,大众皆不知如何教导如此愚笨之人。周利盘特万念俱灰,竟生起自我了结之念,正欲自缢时,佛陀出现在前,慈悲地安慰劝谕盘特,令其为大众扫除环境以培福,并于扫地时忆持「扫尘除垢」一偈。周利盘特听从佛敕,依偈行持,镇日拿着扫帚将精舍内外打扫得一尘不染。一日,见到清洁严净的环境,盘特忽然契悟「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之理,顿时除尽心地尘垢,证得阿罗汉果。《法句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佛法平等普被众生,无论何等根机,只要依教行持,皆能蒙受法益,如法而修行,即是法供养。

  不仅如法修行、弘扬佛法属于法供养,以财物、智慧、体力建设道场、护持佛法,若能称合于法,亦为法供养所摄。例如,昔日给孤独长者以清净心、欢喜心布施祇桓精舍,作为佛陀、众僧居止、修行及弘法的场所;又如佛灭后之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造八万四千佛塔,大兴佛法;乃至今日之信施檀越,输金捐诚,供养三宝、护法卫教,皆为法供养之实践者。

  《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布施供养世间资财,可得人天福报,然由于未出三界,福报享尽,犹须轮回生死;若欲永离生死,必须行法供养。但若能于供养财物之后,放下对能施者、所施人、所施物之执着,了达三轮体空之理,则称法而行之财施,亦皆是法供养。行者发广大菩提心,求法、闻法并且如法修行,进而发大慈悲心弘法、护法,即是真实以法供养如来,是为殊胜难得之最上供养。  




普贤十大行愿(十六)
三者广修供养7──发心贵恭敬虔诚
于自由时报90.04.19(四)刊载

  一般人往往认为,供养的功德大小,视所供养物资之丰厚与否而定,其实,更重要的,在于供养者的发心是否恭敬虔诚。《大丈夫论.功德品》云:「有人等以财物施一福田,心不同故,得报有种种。」意思是说,有人以同等的财物布施同一对象,由于布施的心念不同,所得功德也有种种的差别。

  佛陀住世时,阿阇世王举办燃灯法会,于祇洹精舍四周遍燃油灯供养佛陀,灯火辉煌,人民竞往观看。有一贫女难陀见此景象,满心欢喜,也想燃灯供佛植福田。于是将行乞所得,全部换得一钱,至油店购油。店主见了贫女,疑惑的问:「你好不容易乞得一钱,何不用它买食物充饥,买这一点点油,要做什幺?」贫女说:「燃灯供佛!」店主听完,心生欢喜,立即给贫女加倍的油量,请她一起代为供佛。贫女取了油灯,便欢喜地前往祇洹精舍。这时,佛陀告诉阿难尊者:「有一大长者,来植无上福田,赶快开门让他进来。」不久,贫女来到精舍,燃起手中油灯,虔诚地供养佛陀,并发大愿:愿一切众生皆能悟入佛法妙义,以此灯之光明彻照十方,令幽冥众生皆能离苦得乐。次日清晨,目连尊者检视灯火,众灯皆灭,惟有贫女所燃之灯,光明如故,尊者吹不灭此盏油灯,于是施展神通力来灭灯,但始终熄灭不了。此时,佛陀开示:「因为难陀供养之心,至诚恳切,所以所燃之灯,常明不灭。纵使以罗汉,乃至辟支佛的神通威力,也不能灭此灯。而且此女寿终后,由于供佛功德,二十劫中不受三恶道苦,且能转生天上,享受天乐,最后出家修行,成就佛道,名为三曼陀优诃佛。」由此可知,以至诚恭敬心修供养,果报实在不可思议。

  以同等的财物布施相同的福田,由于心念不同,所得果报便有差别。若能以广大、恭敬、虔诚、清净之心念,广修供养,所供养之物资即使微薄粗鄙,亦胜过以散乱心供养七宝之功德;若以净心供养上妙七宝,功德更复增胜;若以虔恭至诚之心,发菩提心如法修行,利乐众生,功德更是难思难议。
 


普贤十大行愿(十七)
四者忏悔业障1──忏悔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90.04.21(六)刊载
 
  《坛经》云:「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忏悔」是华梵合译,「忏」是梵语「忏摩」的略译,即请求他人容忍、宽恕自己所犯的罪过;「悔」为悔过,字义与「忏摩」相似,所以合译为「忏悔」。「忏悔」,即是发露所作的旧恶,改往修来,不再造作新殃。「业障」,是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的恶业,能障碍行者修行正道,故称为「业障」。所以,「忏悔业障」就是以至诚悔过的心,发露、忏悔,乃至修种种善法,藉以转除无始以来的恶业。

  佛世时,有一位阿阇世王,性情暴虐,为了夺取王位,不惜杀害父王;并听信提婆达多的唆使,谤佛害佛,后来全身长满毒疮,痛苦万分。他的御医耆婆知道这是业障所致,非医术能治,所以劝谏阿阇世王,唯有到佛前求哀忏悔,才能忏除罪愆。当阿阇世王于佛前至诚发露忏悔时,佛以慈心入于三昧,放大光明,遍照王身,国王顿感身心清凉,毒疮一时间竟然痊愈了。此时,佛陀更进一步为他说法,使其了达因果及缘起性空之理,令他降伏烦恼恶心,并发起无上菩提心。从此,阿阇世王力行仁政,并成为佛门的大护法。

  至诚忏悔,就能消除业障,佛法云:「病从业生,业从心生。」生病固然要看医吃药,但只是治标,未必能药到病除。最要紧的,还是要知道惭愧、忏悔,反省身口意三业,去恶行善,发菩提心,护法护教,才是治病的根本之道。

  《大涅槃经》云:「虽先作恶,后能发露,悔已惭愧,更不敢作。……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人人本具的这念心犹如天上的明月,本自清明,只因一念不觉,而造作诸恶,致使恶业缠身;若能一念回光,以至诚心忏除业障,则能回复清净的本心,如云除月现,明月依旧清朗如昔,无有损减。忏悔业障的目的,就是要使这念心回复本来的清净。修行学佛,须时时反省检讨,起了恶念马上觉察、照破,以善念转除恶念,最后连善念也不执着,契入这个境界,则无始以来的罪业,自然销融尽净。




普贤十大行愿(十八)
四者忏悔业障2──回头是岸
于自由时报90.04.24(二)刊载

  佛法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法皆唯心所造,造善、造恶,乃至成佛作祖,或受三涂苦报,都取决于当下这一念心。心如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众生由于心起恶念而造业受报,因此,要想忏除罪愆,应当转除造恶的心,使成为修善的心,断恶修善,便能消业、转业。

  往昔印度有一位国王,名叫月氏王,因战争之故,南征北讨,杀人无数。一日,忽然自觉:「我造了这幺多杀人的重罪,将来必定要受地狱苦报。」因而心生怖畏,至诚忏悔,不再造作恶业,甚而发心持戒,作种种布施:造立僧房,供养众僧饮食、医药、衣服等生活所需,令能安心办道。大臣们见了,心中存疑,于是纷纷议论:「大王!您先前杀戮无道,造种种罪,现在虽然广修...(●[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1 18:28 , Processed in 0.55574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