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47|回复: 0

[大德开示] 转帖:南怀瑾老师:知道而做不到有什么用?起心动念要“于微小罪见大怖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1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四种现象在修定当中是大障碍。
“一于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第一,你对修定的方法没有弄清楚,譬如修念佛,念佛方便你都没有懂;又像修密宗各种的观想,但你观想方法没有弄清楚;修白骨观的方法方便也没有懂,那当然不能得定,因为有障碍,而你又懒得研究。不是你懒得研究,是你那无记与昏沉来了,呆鹅的习气就现行,呈现出来了;不能善巧运用方便,善巧是很难的。
“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有时候念佛,念到烦恼妄想都没有了,佛也不想念了,空了,既不昏沉亦不散乱,那就定了。方法是要懂得善巧方便。有时候晓得身体不对,或者吃多了定不下去,就下来运动一下;再不然找个朋友聊聊天,调剂一下。但不要妨碍别人修行。或者另用其他方法,随你了,此身此心最难调伏,要懂得善巧方便,调伏自己。
所以小乘道的比丘戒,唱歌跳舞说笑话都不准的;大乘菩萨戒,戏鬘歌舞都是许可的,因为可以调心。心不能不调,当此心活起来,像猴子一样跳时怎么办?如果是学密宗的,在想发脾气时,他有一个地方把你推进去,里头有很多人,老幼男女都有,都是影子,你就一个一个指着骂,甚至于打,打了半天,也没事。打完了,你也没得气了。师父就问:“你好了吧?”“师父,我好了,我忏悔。”“好吧!打坐去。”你想唱歌跳舞,他也有个地方给你去唱,让你去跳。在没有得定以前,身心很难调适,人就是那么麻烦,吃饱了就想拉,拉完了又想吃,就是一个那么讨厌的东西。所以必须善于调整,要懂得善巧,如果不懂善巧,修行就有妨碍。
“二于一切修定方便全无加行故。”修定方法是有了,还要加行。比如要你们修白骨观,本来你们都观不起来,因为现在没有尸陀林,白骨都没看过,所以我就花了很大的心血金钱,买了白骨的模型来让你们看。这是方便,方法,也是加行。
“三颠倒加行故,四加行慢缓故。”“慢缓”就是慢慢的,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知道是错了,现在很惭愧、后悔,但下次依旧,照样慢。也知道不应该这样,但都是事后再后悔,那有什么用?一辈子有多少后悔?“慢缓”就是这样。
这样一听修行多难啊!几时才能做得到啊?算了,我不干了。不难,有一条路可以对治这些毛病,就是多做善行,增延白法,念兹在兹为善的人,很容易得定。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定?恶业太重了。所以哪一种是心理的关系?哪一种是生理的关系?都要搞清楚。“疾疾”就是很快,能得“正住”,就是定境,心住三摩地,不只身能证到,心也能悟到。
*****
“复有异门,谓佛世尊,此中略显三种戒性:一受持戒性,二出离戒性,三修习戒性。”这是讲戒律与修行的重要,佛告诉我们,声闻地有三种戒性。“一受持戒性”,这是戒律上的心念的行为,以现代的学问来讲是心理行为。其实我们一切凡夫起心动念的心理行为都与戒有关,尤其是一个学佛的人,心理行为要先转,这叫做接受忆持戒性。“二出离戒性”,就是跳出三界。“三修习戒性”,慢慢练习转成善根,而修成佛。
“谓若说言安住具戒,由此显示受持戒性。”出家男女二众真正接受了具足戒,就是受了戒,声闻地暂时不谈菩萨戒。“若复说言,能善守护,别解律仪,由此显示出离戒性。”别解脱戒是一个特别的戒,一个本来的普通人,现在穿了如来衣,出离了世间,所以叫做别解脱戒,这与凡夫法菩萨道是有差别的,这也就是“出离戒”。守护修别解脱戒,意思是为了快速出离世间。
“所以者何,别解律仪所摄净戒,当知说名增上戒学,即依如是增上戒学,修增上心,增上慧学。”别解脱戒是一种增上戒、增上缘,使你起心动念,起善行,依戒而行,念念不敢乱来,而都学善法之学,能很快地成就。这样你心就在转了,心转了自然得定;虽不谈定,定就在其中了。有了定自然得慧,所以这个里头没有讲到定,知道了吧?否则你会奇怪,怎么少了一个定呢?在什么地方定啊?定是心定,修“增上心”学,定就在其中了。
“由此能得一切苦尽,究竟出离。”为什么出家?出家可以跳出三界之苦缚,离苦得涅槃之乐,所以能得一切苦尽的解脱,毕竟跳出三界。“如是出离,用增上戒以为前行,所依止处,是故说此别解律仪,名出离戒性。”要想真离苦得乐,跳出三界,只有用增上戒,增上就是加工,有加工就快了。以增上戒做前锋部队,然后才能跳出三界,所以说别解脱戒,就是出离三界之戒律。
“若复说言,轨则所行皆悉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再说修比丘、比丘尼戒,内在与外表行为,以及做人的标准,初步就算上了圆满成就的轨道。受了别解脱戒会有什么结果呢?注意!真正受了戒的人是真懂得戒,自己心理动一点小错误念头,就知道害怕因果,怕犯大罪。永明寿禅师说“隔墙闻钗钏声”,已经犯了淫戒。隔着墙壁,听到高跟皮鞋声,想到这是女的,走路很轻,三围一定很好,你早就犯淫戒了。有分别心就犯戒了,贪嗔痴慢疑都是如此。
譬如问你,你们这里有赠送的佛书吗?给我一本。这是犯了贪戒,严格地讲是如此。所以真正心行之戒,不只出家人要这样,真正学佛的人都必须如此。平常于起心动念处,“于微小罪见大怖畏”,要在这个地方学,才是真正学佛修行。“由此显示修习戒性”,为什么要受戒、守戒、修戒呢?是要转这个业根,这也是属于种性地内容。
“所以者何,若由如是所说诸相别解律仪,修习净戒,名善修习,极善修习,如是一种尸罗律仪,现前宣说,当知六种。”尸罗就是戒律,以大乘菩萨来讲,只要守好一个戒律,包括六度等都在内了。“又即如是尸罗律仪,由十因缘,当知亏损,即此相违十因缘故,当知圆满。云何十种亏损因缘。”讲到戒律,心理的行为,有十种因缘是有亏损的,那样就不是修行人。如果没有这十种过失,而且心行戒律圆满,才是真修行人。这一段要特别注意。
“一者最初恶受尸罗律仪”,“恶”是厌恶的恶,“恶受”,受戒不是真心去受,心中讨厌戒,可是既然要想出家当和尚,当主持,当当家,不能不受戒;有人为了想当居士,不能不去受三皈五戒。如果是这样地动因来受戒,基本上这一念的错误,三大阿僧祗劫都转不过来。虽是微小的一念,但因果太大了。
“二者太极沉下”,整天昏头昏脑的,在昏沉中,“终日昏昏醉梦间”,昏沉散漫,光想睡觉,书也读不会,教他也教不会,一天到晚莫名其妙,虽不像猪老兄一样,已经与孙悟空的师弟差不多了。不好的,要注意。
“三者太极浮散”,心太散乱,东想西想,偶尔有一下清净,多半都在散乱中,或发脾气,贪、瞋、痴、慢、疑一齐来,我们大家自己检查一下吧。
“四者放逸懈怠所摄”,“放逸”就是任性。年轻人很任性,说什么民主时代,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说这个是解脱,其实是任性。“懈怠”是马虎,做人做事绝不可马虎。有人虽在佛学院学习,但是放逸又懈怠,满口佛话,一脸佛气,其实似是而非,糊里糊涂,只是把佛学名字记住,有什么用?如果你经常很任性,很马虎,那根本不要谈戒了,对于戒性已经有所亏损了。
“五者发起邪愿”,现代有一位禅师,发愿要带领多少比丘到龙宫,向龙王那里取宝,要救济这个世界的贫穷众生。我当时看了这个语录,当然不是虚构,他还是当代大禅师,他发这个愿不是笑话吗?这叫做邪愿。所以有些人修持想修到神通,能十八变,把卫生纸一变可成钞票,然后盖个大禅堂,这也是邪愿。你们同学当中有人看到老师没钱,就发愿要去弄点钱来给老师做事。我如果要钱的话多得很,我为什么不要?注意!你们要参话头,我由头到脚底心全身都是话头,你们好好参一参吧!关于邪愿,钱是一个问题,其他你们的邪愿多得很,有些人还想放光动地给人看得。有一个密宗行者,他自己说在印度著作一本密宗的书,写书时常放光,大地六种震动。我也告诉他,我在台湾写书也是六种震动,也放光!这些都是邪见、邪愿。大家一定要知道。
“六者轨则亏损所摄”,不规规矩矩地做人,不规规矩矩守戒。“七者净命亏损所摄”,不是净命活着的,譬如有些出家人挂牌算命看相,看风水,这不是净命,而是邪命。除非是在家或出家大菩萨,可以作为方便外,其他修行人都不可以。中国庙子的抽签都是勉强用的。所以邪命活着就是净命的亏损。

“八者堕在二边”,空是一边,有也是一边,不落空就落有,结果落入二边了,空也空不了,有也有不来,堕二边已经是过错了,我们凡夫甚至有堕三边四边的。“九者不能出离”,真要修行,真要了生死,跳出三界外的,心没有发起的话,就是犯戒。“十者所受失坏”,所受的戒都没有守,整个戒都没有了。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

守戒等于保护自己的色身,使身心两方面永远是充实的圆满的,没有缺点、漏洞。《大智度论》比喻受戒有如乘坐一个空气袋渡海到彼岸,这个空气袋不能有一点缺漏,若一点点的破洞,水就会灌进来而沉没下去,到不了彼岸。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同时也点出了修行的功夫和道理。一个修行人犯戒后,身心漏失,精气神不充沛,永远到不了彼岸。所有药师如来愿一切众生在他的法门中修行,毫无缺漏。

所有佛法的戒律有一统称叫“三聚戒”,三个要点。聚是累积之意,积功累德,我们的功德是一点一滴累积而成,好比作生意赚钱,是一分一厘慢慢累积成很多钱。修行也是慢慢一点一滴累积善行,功德方能圆满,这是“聚”的道理。哪三种聚戒呢?(一)摄律仪戒。(二)摄一切善法戒。(三)饶益一切有情戒。

一般人学佛受三皈五戒,乃至受八关斋戒或比丘、比丘尼戒、沙弥戒等,这些在戒律是属于“别解脱戒”,是特别的戒。别解脱戒是只求解脱这个世间,没有求成就这个世间。换句话说,只求自己跳出这个世间,没有做到改造、完成这个世间。别解脱戒又属于摄律仪戒的一部分。摄是包括的意思,律是道德规范,仪是修道的端正威仪,也就是儒家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属于三聚戒中的摄律仪戒。
菩萨道大乘戒的一部分也属慑律仪戒。然而慑律仪戒守得好只能说成就了“一聚戒”,累积此一种戒律而得的成果,其最高成就仅是梵行清净,尚非“摄一切善法戒”。要达到摄一切善法戒非常难,换句话说,戒律有许多是消极的、躲避的;摄一切善法戒是积极的,利他利世的。

何谓“摄一切善法戒”?简单明了地说,就是大家都晓得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诸恶莫作”是摄律仪戒,“众善奉行”是摄一切善法戒。这两句话是佛学的重点,也是中国文化的重点,其所涵盖的意义谁都知道,但是谁都做不到。

知道而做不到有什么用?如果做到了就是“摄一切善法戒”。摄善法戒是行一切功德,然而功德成就还不够,必须饶益一切众生行菩萨戒,亦即成就他人的戒。天下一切众生没有不自私的,所有永远成不了菩萨,也成不了佛。只求利益一切众生,不求利已,才是真正的菩萨,做到“饶益一切有情戒’”才能成佛。

饶益有情戒更是难办,实际上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非发愿饶益一切有情不可。你看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首先发愿都是利益一切有情,而不是利益自己,因此他成就得特别快。许多学佛、打坐或修道的人常常跟我说:“老师啊!我都没有什么进步。”唉呀!凭你那种行为、心性想要进步?如果有进步,那真是无佛理、无天理了!一切为自己,自私自利,那你进步了,我怎么办?他又怎么办?

所以你不要问为什么没有进步,没有成就,为什么做人做事有那么多困扰,先问你自己发心、发愿了没有,做了几件好事。三聚戒包含了以上所说那么多的意义,要想做到三聚戒不缺,谈何容易?那么究竟容易不容易呢?上面有一句话可供你参考,修行一切清净之行——梵行。

《药师经的济世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02:56 , Processed in 0.11828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