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84|回复: 4

[其它] 卍续藏第49册No.0815成唯识论疏义演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49 册 No. 0815 成唯识论疏义演》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49 册 No. 0815 成唯识论疏义演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七本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论】名随烦恼者所言随者有其二义一云唯是烦恼分位差别至名随烦恼者此释忿等于嗔等上分位假立无别性名随惑二云虽诸烦恼有别自性但是彼等流名随烦恼如无惭等又准瑜伽六十二有二义解一云随恼于心二云随烦恼而生也疏同后义也。

  【疏】余假染心所贪等者即指上念乃至放逸等是贪等根本分位差别也。

  【疏】又说唯四是实者谓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此之四法据下假实门中方悉。

  【疏】言等流者谓同类义至不能生余染心所等者通解上忿等并七惑是实之义也以力劣不能生余惑非根本故但名随烦恼也。

  【疏】此说同时为等流果者答上言非俱时义也此言等流者是俱时之等流也不是前后之等流。

  【疏】此忿等十自类相生者但忿恨名烦恼自类等非是十俱名等流之自类也或当体自类非相望名自类也又准俱舍有四义名十一唯修所断大乘不尔二唯意识起同大乘三无明相应不同大乘四各别现行同大乘。

  【疏】或是有情者谓见有情于己有违而生于忿或是他见者即他之见解也意说闻有他见不饶益事而生于忿忿对现境行相粗浅不深取故不缘无漏无漏是非无现违缘事故言迷谛者依诸谛下烦恼起故故言共皆迷四谛所言依对现前者简瞋恚境通现前不现前故或现前言简过未境谓忿虽缘刹那过去而不能缘一期过去从多为论缘现在境。

  不饶益境者即是违境非如瞋恚通缘顺违准杂集论云心怒为体解云心怒即愤发异名也五蕴论云谓缘现前不饶益事心损恼为性。

  言如前已说者瞋灭道故。

  【疏】显扬论云忿障无瞋故者显扬云能障无瞋为业乃至增长忿为业捡前善中可知下皆准知此云执杖者显身业少分理实所彦具通三业就显故且说身业故云执杖。

  【疏】此对外人并其假实者对有宗也彼许实故。

  【疏】显此等所依者忿等既假必有实所依法即瞋等是。

  【疏】亲对轻故者意说虽忿恨一种生恼然忿亲对现境未必结恨怀怨故轻恨即结怨故重所以但说恨生恼也。

  【疏】彼论随所依之惑者即瞋也所翻实法者即翻瞋为无瞋即为彼障者意说恨障无瞋善根也。

  【疏】此据随惑之类者此释彼论意。

  【疏】如论说掉举是贪分至亦痴故者如说掉举是贪分不妨有体或是痴分何妨此覆虽说为痴分而亦说为贪分也但掉举不唯贪分为例不例假实也。

  【疏】不极成者理必不然者外难意举唯贪分今说且痴分者此不极成故此所牒云不极成者理必不然下文说不然所以。

  【疏】瞋等俱时便应无故者意说痴与瞋等俱时便无贪一分以贪瞋不俱故不可说言唯是贪分。

  【疏】缘过现生者缘谓由也追往恶言蜇螫他故疏云追先忿恨之境触现违缘心多恨戾等有疏云缘过现生者有云追往恶是过去触现违缘是现生心恨戾等然论但说忿不言缘过去所余随惑通缘过去。

  【疏】邪无命为依者集论等邪命所依为业与邪命为所依也。

  【疏】心怀非意同意谋计者意说非寻常意种种矫异也。

  【疏】即是证说胜品功德者别也。

  【疏】五十八说邪见等流至贪不定故者意云彼论说邪见之等流即是痴分不说贪分者依痴立即决定依贪不定且有不依贪时故。

  【论】能障不谄教悔为业意说不谄者堪师作教悔謟者不堪故云障不謟教悔也。

  【疏】为欺彼故謟者由彼不知所以謟也。

  【疏】或掩?之名者论言网??者即是掩?之异名也掩?。

  【疏】虽事不合者意说如前事虽道理不合谓由顺他情望他看好遂生矫诳也。

  【疏】入所陵故者意云谓矫设方便诱引他人令入自所陵之境中。

  【疏】故作网罗之字者此释论中网字也问何故不作余固字而作此网字耶答缘謟能笼网帽他人所以作网罗之字也网者罗网也。

  【疏】或顺己所求者意说为有謟即谄为覆罪之因名为方便。

  【疏】方便所摄者意说谄名方便覆罪之方便故。

  【疏】不尔应许谄覆俱生者意云若不别者应覆谄俱生也。

  【疏】此据修道至下当知者问损恼有情缘事而起云何说言通见修断解云即由此理萨婆多宗唯修所断彼宗见惑有其二义一正迷理二缘彼迷理烦恼而起前忿等下二义俱无故唯修所断大乘不尔若见所断惑所生者见所断摄由此忿等虽缘有情而见所断然非要二义是见所断如五识中分别烦恼此中且据通小乘说说云修道也故五十八约见道害迷理说此论同小乘约修道害迷有情事说。

  【疏】此损有情然有二释至非此害者此者即指此论烦恼有情文也将会瑜伽故有二解且第一依瑜伽解害者即瞋之异名非此中害也即通缘灭道无漏法起不唯缘有情此论损恼有情者依多分说。

  【疏】此唯缘有情至为正者据此论说害唯缘有情生不同瑜伽五十八文故以此文为正。

  【疏】二此害至为正者意云此中明害亦同瑜伽缘无漏生故故知瑜伽为正若据缘有情即此论为正故有此二文不同。

  【疏】前总中亦然由彼论言起恚恼心者指此论前恼中恼亦同此害或就此论恼不缘无漏或就彼论恼缘无漏以彼论云于灭道起恚恼心也。

  【疏】长寿相者如对法说于自盛事者谓随一荣利之事集论或依少年无病长寿之相荣利事者族性色力聪睿财富自在等事五蕴云于自盛事染者倨傲心特为性显扬大同。

  【疏】然此有义但恃知见至后解为胜者此约唯异生有此二解以初解云但恃知见即有漏故若取圣者应合通无漏如何云有漏也。

  【疏】显扬虽复引经至亦不违也者意云会显扬对法文也然显扬对法憍缘兴盛荣乐事生者据通小乘修憍说也。

  言多分者说多分缘荣利事生据实亦缘情生也。

  【疏】然对法中言一分者至非即彼体者意云对法说憍是贪一分者但是贪等之气分品类等相揽彼分成矫故不是贪等之体故非即彼体且如懈怠依四法立非即唯依贪亦依瞋痴等故体非四法此憍亦尔捡对法文亦有疏云然对法中言一分者必彼体也。

  揽彼成故至非即彼体者以假实别即体用别也如放逸依四法立若言即贪者亦是痴分故故知假间与体非无差别疏中言懈怠依四法者错唯懈怠是有不依四法故。

  【疏】此中无惭至显扬同者意说此论言不顾自法通情非情总名为自法显扬亦尔。

  【疏】对法至亦名自故者意云若对法五蕴不耻自法者唯据有情说以于自己身而不差耻也法益于己亦名自者于自身上而不差耻造诸恶之资益于己亦名自也所以对法据有情说此论显扬通情非情二种上起故但言自法即双举也。

  【论】不耻过恶至假说为体者此即护法将破异说先会诸圣教据实无惭愧自性如上所说而集论等云不耻过为为无惭等别相者汝假说通相以为别相。

  【疏】若执不耻至体无差别者论主破异师说也谓有诸师如文执义而用不耻为无惭等别相者护法破云即应此无惭无愧体无差别何以故等无别故。

  【疏】若尔苦乐至俱领纳故者意云此外难如前论主难曰无愧俱以不耻为相是无差别如二若受等俱领纳故无差别者故今返难者苦乐二受既俱领纳应无差别此难论主也。

  【疏】此义不尔至不同不耻者意云此答前难然苦乐受有分别不分别故不同不耻苦受无分别者大地狱中受极苦处也有分别者余小地狱受苦既轻有分别故乐受无分别者若在第三禅极乐之处无分别故故论言安静尤重无分别故余等流乐等有分别故论非受想等者意云非二受二想可得并生何以故以相同故。

  【论】若待自他立二别者外救云虽不耻过恶相无差别而待自他故有差别即不顾自法名无惭不顾世间名无愧故无惭等有别故如下。

  【论】然诸圣教说不顾自他等者此会违文也解云若随一境即有无惭等者何故圣教说不顾自他之言故今会云但说自善法等名自世间王法等名他此以内外胜劣辨自他非约自他身异名不顾自他也。

  又或即此中拒善崇恶于己益损名自他者轻拒善法于己益于无惭之行名自崇重恶法于己不益于无惭之行不益名损得其他名非对自他相续得自他名也。

  【疏】会自中有二者意说会自他中有二复次等如论文就会违文中有二先会诸经后会诸论此即初文。

  【疏】以遍依故者谓无惭等遍于一切恶心犹如于痴亦遍一切染心与痴相似故说无惭等是痴等流也。

  【论】云何掉举等者自下第二释大随八即分为八此即初也。

  【疏】能障行舍至相违障者掉举望舍即是善相违障以行相正相违故也奢摩他正品对治者意说掉举望定即是止品对治谓由于定对治掉举故举前别前约掉举能障舍又云若别善法中等者下约总别相对说如文易知。

  【疏】舍于恶法至说之为障者意云舍者是善也谓烦恼等是恶法若恶法障于善即掉举障于舍行相最增。

  【论】此由忆昔乐事生故者显扬云或追忆昔曾所缘见戏乐事又杂集谓追忆昔随顺贪欲戏笑等故。

  【疏】虽亦有贪现未等者此释外难难云既亦缘现未乐事何故唯言忆昔乐事生乎此乃牒难词也然下通此难修止相至故言忆昔者意云修止时要须莹练其心为掉举忆先时乐事生故所以不能莹练其心而修于定此表掉举为定障所以虽且贪于现在未来生今不谓。

  【疏】又五十五云此非遍染故至有别义故者此意说既言此非遍染明依贪分以不遍染心故也有别义名遍染者如前第五会。

  【论】说掉举遍染心故者对法云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于一切染污品中恒共相应又五十八云不信等十遍染心故。

  【论】有义掉举别有自性等者此第三护法正义。

  【疏】遍染心言是一分证者意说弹诸师说通假实且举一分实者如不信等八遍染心证是实有也据实此遍染心因不定成此是实者以放逸为不定过以放逸遍染心是假有故。

  【疏】此因不定亦不遍故者此立量云掉举有法定别有体宗法因云遍染心故同喻如不信等异喻如放逸又亦不遍故者意说因于异品不遍无故因三相中阙异品遍无一性故外人将放逸为不定过过云为如不信等遍染心故是别有体为如放逸遍染心故无别有体耶准下文说假实之中除无惭无愧不信懈怠四法余惛沉等通假实故更不解。

  【疏】以理逐之亦令实有至故今为喻者唯睡眠不正义亦许是假今取为喻即不成准下论自以理逐之亦令睡眠是实故今得取为喻也。

  【论】不信三相翻信应知者一者不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不能净信二者不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不信信乐三者不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虽有力能而不信受不起希望翻前信说故论说云于实德能不忍乐欲非别有性。

  【疏】由不信至不忍等性者意云于实等法上不忍不乐者即是不信体也若尔即实等上起忍乐体应是信何故乃说是别境中欲胜解耶答不然若实等上起忍乐欲等者但是信之因果何以印可审知是善方生于信然起希求欣乐修习若于实等上起不信者更无别希求所以不同信也又于染法上若故不忍不乐等亦即信也即相例之耳于善上不忍明知是不信返显于染法上不忍等即是信也。

  【疏】不信因果者于染法忍乐即是邪解欲等是不信因果如于实等生忍乐是信因果也。

  【疏】此信等二法者如信不信也。

  【疏】无记行劣无别二相者无别二相者无别信无别不信也有云不信懈怠但有善染二相无记行劣无染净二相。

  【疏】此上二法者谓不信懈怠。

  【疏】对法等言应作分别前因已会论者以对法说是痴分故今应分别之彼论约痴相增说为痴分定有别体也。

  【疏】彼二法分不遍染故者贪瞋相违不俱起所爱所憎不同故。

  【疏】随他相说名世俗有者此会世俗有五十五说世俗有言随他痴说非谓假故名世俗有也。

  【疏】解数转易即一境多解者一境上作可爱不可爱断常等行。

  【疏】即一心易多境者即于一可爱心中缘多境也然此掉乱二心可虽有此能非必一切时皆尔如第七义相应者则非也既是解缘不同应作四句分别一者行解易非所缘易先计色常后计色断二者所缘易非行解易先计色常后计受常第三俱易先计色常后计受断第四俱非于前后念二俱可通。

  【疏】俱生念定等力增者据一念说念定力增若论多念即掉乱力增念定力微且实非无也掉乱亦尔。

  【疏】名俱慧者令知不正者此会前烦恼相应慧故者文对法说是烦恼相应慧者但是痴等令知不正名不正知准正知即合是慧也前师会云不正知是痴一分摄者但是烦恼相应慧故非是痴分也。

  【疏】如法蕴解杂事经中有多随烦恼者即法蕴足论引此杂事经解更有多随烦恼也。

  【疏】谓杂藏者即三藏外别立杂藏杂藏明事故得杂藏名。

  【疏】杂蕴者即律中说此杂蕴。

  【疏】如彼法蕴足等广解谓忿等者等取諀訿等并瞋分研求等分是贪分等。

  【疏】贪等亦名随烦恼至烦恼皆随者对法云又贪瞋痴名随烦恼心所法中此随烦恼烦恼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名随烦恼如世尊说汝等长夜为贪瞋痴随所恼乱心恒染污不得解脱得随烦恼名。

  【疏】随烦恼等流故者对法云随烦恼者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又随烦恼非烦恼谓除烦恼外所余染污行蕴所摄一切心所有法此复云何谓除贪等六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忿等诸心所法解云诸心法言论意不同集论杂集但说忿等二十随惑不言余者五十八说二十二加邪欲胜解五十五说有二十四种谓忿等二十加四不定又五十八说二十六种忿等二十加邪欲解及不定四八十九说有七十种随惑故五十八云若有随顺如是烦恼烦恼品类烦恼俱行名随烦恼又云云何名随烦恼略由四相差别建立一者通一切不善心起谓无惭无愧通一切不善心起名随烦恼二者通一切染污心起谓放逸掉举惛沉不信懈怠邪胜解邪念散乱不正知三者于各别不善心起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謟憍害若一生时必无第二四善不善无记心起非一切时处寻伺恶作睡眠若极寻求伺察便念身痴忿失念心劳是故寻伺名随烦恼如彼广说。

  【疏】不为念分故说者意说失念遍染心但取痴分为体不取念分为体者何以故非通三性故。

  【疏】以有痴分至无不定过者谓成失念是随烦恼故立量云失念有法是随惑宗法痴分故因如放逸等喻若如此立量因有不定过过云为如放逸痴分故是随惑耶为如别境中染念是念分故非随惑耶此亦不然是痴分因言亦念摄得念分为体者如何知耶如前论云失念者念一念摄说是烦恼相应念故故痴分言兼摄染念在中无不定过。

  【疏】具此三义者一非根本烦恼简贪等故二唯染污简邪欲胜解及四不定通三性三唯粗起简行相微细。

  【疏】或此分位至假法者此瑜伽八十八文也如邪欲解等依不信等假立故如愤发等依忿等分位立如趣向前行等依无惭等分位烦恼也如瑜伽杂事品中说更有多随烦恼依不信及无惭等上分位假立捡彼文一一自明无劳此述。

  【疏】或此等流谓身语业亦名随烦恼者以不善身语业亦由随烦恼心所等起故故亦后随烦恼名言随其类别者或是分位或是是等流随烦恼上各别建立名随其类别。

  【疏】以十三门分别者就诸门辨随烦恼中总有十三门分别第一假实分别门第二俱生分别门第三自类相应门第四诸识俱起门第五五受相应门第六别境相应门第七根本相应门第八三性分别门第九三果分别门第十以下缘上门第十一三学分别门第十二见断等分别门第十三有事无事门。

  【论】引理教者理谓如前别说自性教谓瑜伽等。

  【疏】对法第一云至有实假者意说如对法第一说忿等二十皆是假有此是总语不妨二十中有实也如前已明各别者谓二十随惑分为三类小十中二大八三类之中有假有实故云各别之中有实假者小十假中二实大八有假有实也。

  【疏】随他相说总名假者意云若据各别说有假有实据随他相假有瑜伽说随烦恼或是贪等等流或是贪等分位故。

  【疏】凡世俗者至而体非假者意云凡世俗者亦有是假有亦一有是实有且如忿等十三即是假有无惭等四对胜义说随他相说名世俗有故而体是实。

  【疏】见等之后贪等之上至十法故者意说贪瞋痴等见修道烦恼后亦得假立忿等十法也。

  【疏】便解云此唯对修道说言细和者和字或去声呼之。

  【疏】此中但有后师正义者取前释体业中最后师护法正义。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如萨婆多寻伺行相粗细不同亦得俱起掉举亦尔大乘不许寻伺俱起外人约大乘不俱生为难言不互然者意说寻伺粗细各定不互增也故云不互然。

  【疏】增不增时者意说惛掉一增一劣时无乖返故得俱生。

  【疏】高下增者意说寻伺行相何谓粗细一向各定然惛掉行相或增不增高下不定若俱增即不相应一增一劣即俱生。

  【疏】贪瞋应尔亦有增不增者意云贪瞋二法行相若一增一劣应同掉举亦得俱起问也答如疏明故知掉举惛沉行相不并增故说不俱若一增一劣许遍染心也。

  【论】违唯善故者意说不信等五违唯善法说之为遍即所违法唯是善也。

  【疏】非如妄念等许违三性者意云妄念等三法违于念等以彼所违念等许通三性然不正知障慧慧之通三性故然散乱障定定通三性许有染定专注一境得有定也以说别境通三性故言非如善法中者非如善中信行舍等唯善也。

  【疏】取痴分念等舍念分念等者即痴分妄念得遍染心以念等上之妄念等不遍染心所以云舍不取彼念上妄念等也。

  【疏】遍行之中余四义定不说之也者意说随烦恼与诸心心所等俱不俱也且随二十是前根本六烦恼等或是等流或是分位如前既说就遍行中余触等四心心所起时皆有义定更不说也以具四一切故受虽亦总今更说随惑受俱者今约别解辨此随二十与五受俱不俱义故须再说其别境五如下自同。

  【疏】由现行疏无不字遍于不善等者意云不同善俱所由以善十一由不遍于不善故此不论俱义所以不同也。

  【疏】非通上界无意乐故者此释小十与受相应有二师说此初师也忿等七种与三受相应瞋者欲界非通上界意地法故无苦乐俱不在五识于欲界中复不通苦乐地狱之中纵有苦受不在意识故不苦俱意说纵通上界亦不与苦乐俱以上界身等三识无苦乐故此意地法故何况不通上界纵在欲界亦无苦乐意地法故忿等与喜俱者瞋遇顺境喜乐俱故。

  【疏】四受俱除乐者欲界意识有苦受故七四俱。

  【论】忿恨恼嫉害忧舍俱者以是瞋一分故覆悭喜舍者以是贪一分故余三增乐者谄诳憍乐与喜乐舍俱者通上界故。

  【疏】行相顺多分起故者以忿等五法行相多与舍相顺所以言忧舍俱据实亦得与喜等俱也。

  【疏】亦如此前自实义说者即指前文中云由斯中大五受相应文文以中大随行通欣戚故复与喜乐忧苦俱谓舍受不违苦乐所故故总得五受相应也。

  【论】染念染慧虽非念慧俱等者下逐难释于中三第一释染念慧第二释忿念俱第三释乱定相应此即第一明染念慧也然染念为体者自性不相应但与痴分上立妄念者而得相应故不正知亦尔以慧为体者不与慧俱是痴分者得与慧相应。

  【疏】次前刹那至现在一念故者此说念缘过去所由谓现在一念即落谢在过去故。

  【疏】念缘分位至亦缘刹那过去者说忿缘过去何以故忿亦缘刹那前念之法若尔何故说忿缘现在耶答忿缘现在者约所缘前事危害等事分位究竟总名现在不妨于中刹那迁谢也意说约营事究竟名缘现在若约刹那生灭名缘过去故忿与念亦得相应。

  【疏】俱生者与俱生俱者意说俱生随与俱生根本俱分别亦尔故分别不与俱生并俱生亦尔。

  【疏】小十定非等者下解小十有二初解小十非见疑俱第一忿等五法下解俱起于中有四一解忿等五法第二释悭第三释憍第四覆诳谄三。

  【疏】前说瞋疑及二见一少分至细行相说者今此不俱者据忿等行相粗说前嗔与疑边见邪见三法各一分俱者约细行相说。

  【疏】又憎嫉灭道由疑不决等者谓更由不决便愤发故愤即忿等由疑不决故与忿俱此言疑不与忿等俱者约多分说。

  【疏】得慢痴二法俱者前云所蔑所憎境可同故说得相应痴与九种皆得相应故忿等五法与慢疑得相应也。

  【疏】由此证知至此义应思者意云瞋是忿自体忿不与瞋俱不共无明是忘念不正知之自体如瞋忿等亦不俱故云不遍此心者即不遍无明心所也即痴分故释忘念等是痴分不与无明俱所由有云由此证知至即痴分故者此意云瞋忿分决不与贪俱故知是主不共无明上所立忘念等亦不与此忿等心俱由彼主无明不与忿等俱故各别起故虽有此解前解为胜。

  【疏】不言不共无明定得与俱者意云虽不共无明上立忘念等不言不共无明定得与忘念等俱也但言各与十俱者意说但言忘念等容有十个烦恼俱不言定与无明俱有云不言不共无明定得与俱者意说但总聚言烦恼与无明相应不约是说即令不共无明十俱也以各别起故不共无明不与忿等俱亦无失矣虽有两解二皆有理。

  【疏】即此无明时或有慧分故者意说说忘念等与不共无明俱也如有不共无明时忘念等若是痴分者虽不与无明俱然是念慧分者不妨得与无明俱也。

  【疏】然痴分者至一切染心聚故意说虽依痴及念慧立忘念等然是痴分上立者遍染心余者不尔。

  【疏】非言不共无明至定与恶慧俱者意说痴上立忘念等遍染心念慧上立者不遍染心既言不共无明不与恶慧俱明知念慧上立者不遍染心有云虽说忘念等遍染不妨念慧分者不遍何妨虽说妄念等遍染心不痴不共无明上立者不遍也况论所言不共无明定与恶慧俱而名不正知等故知无明上立妄念等不遍染心也于相应聚中立者遍虽有此解理未可依。

  【疏】即于无明假建立故者释妄念等遍染心也如前第四卷论末八遍染心中说几于无明假立可捡叙问若言不共无明上妄念等与不与不共无明俱如何无明与妄念等为体耶答妄念既依无明上立理令相应但以行相作用不俱增故所以不说妄念等与不共无相俱据体得俱故若言体不俱者未知忘等依何法立不可牛角依兔角立故故知忘念等与不共无明体必俱时但约行相不俱增名不俱也。

  【疏】岂彼三生皆是定有贪也者意说岂谄诳覆三生之时必有贪答如疏。

  【疏】欣戚别故者覆欣瞋戚二行别故不与瞋俱。

  【疏】若如前解无违理失者即指前者覆等俱时必有贪分故文也。

  【疏】余通色界有三者意云小随忿等中上七中一唯是不善除谄诳憍三法以通色界有故又通无记故故知除通色界三也。

  【论】生在下地至憍谁故谄者然由大八遍染心起显故不释今此裎但解三种谓耽定故起于憍醉矫现有德于欲界有情起诳为网帽故于他下有情起谄曲得彼定方起此等又云如已得上定者起上界诳谄诳谄欲界有情等谄他令从己谄他我得胜法等。

  【论】若生上地至容起彼故者此释生上起下得十种所以者何如前分别第静虑中有现前时便起下地谤灭邪见由此定知能起中二起八者又命终起爱时虽是无记而得八定相应起以八遍染心故故九种命终心云俱生爱俱故。

  【疏】除此二时生上必不起下心者意说此二时得起下者但起下得十而不起下忿等十法以忿等非是正润生惑故不同爱故所以不起又非是谤灭故不同邪见故不起。

  【疏】嫉上地至不以彼地为质故者谓欲界之释得上界定已有好名闻而嫉他名闻也意说小十行浅不能缘上设言缘者但缘彼名闻依欲界声故准此意但以欲界声为本质而缘不许小十缘上行相浅故不远取故。

  【疏】悭相亦尔者但于欲界名闻起也虽悭上法必于欲界声名句惜不说也以悭行相不能远取彼地法故云以欲界声名句文而为本质也。

  【论】有义嫉等亦得缘上等者嫉等三法于上地法嫉他所得悭自所证憍恃所证上地法故除覆诳谄者于上地有情不可谄诳及覆藏故然小十中后起惑者诸师不同略叙五解一云起四于嫉等三上加害律等说调达杀心于佛身起虽即是瞋义准有害于理无违由此道理于上有情起害无失二云起五于嫉等三更加谄诳如涅槃经说善星比丘作现鬼形欲令佛怖发言鬼来即是诳故即准此义于上有情容得起诳又律文中说于无记诳立得罪名故谄诳类同故亦又有谄三云起六于前五上更加于害理如前说四云起七六加覆与谄诳体类同故五云十一如上所取余以理椎徴皆容起故限有情说且依于初说。

  【疏】定者谓嫉他所得静虑无色故者牒论中于胜地法生嫉言静虑者即是色界四静虑也无色者即无色界定也总名胜地法谓此界有情嫉他所得上定等故得缘上也。

  【疏】无谄诳色界胜有情故者以于胜人不起谄诳故准此亦有于佛起诳谄者此言不缘者依多分说如下许缘。

  【疏】于自界胜上地起谄诳者是欲界得上定者引诳是谄也恐失利养故行诳望他顺己故行谄自界者说上界也谓证上定得自界名有疏云自界胜上起谄诳者恐起字错应言为地字。

  【疏】必非是忿至现境生行相细故者以忿粗不能缘上言缘上必是瞋行相细故。

  【疏】梵王执马胜手者问马胜既是阿罗汉何不知四大种灭处耶有云不解非一切种智故有说解意问梵王一切智故问何不问佛答以佛世尊决定知故又威重故欲试梵王浅深故故马胜起彼眼见彼地色或起彼地天耳闻彼地声。

  【论】烦恼俱生者谓此后十与四谛下根本烦恼俱生俱生者相应起义总别迷谛皆如根本烦恼说。

  【疏】缘他身见生忿者意说忿亦缘前人我见上见起他人执我生忿等故云汝有何所趣起高心我慢耶。

  【疏】出佛身血害缘无漏生者是此佛害故缘无漏故知迷灭道生故见道断。

  【疏】憎嫉出离者灭谛名出离也故知迷灭理生。

  【疏】或嫉姤性至种种事者引此文既言发恶业故知通见断以正发业者是见惑故。

  【疏】更有八十六已去至不知处者彼亦有解今忘其处读者捡之。

  【疏】又于谛言嫉等即非是嫉等者此解直以又责之也于事于理论之嫉何故于理即非嫉于事即是嫉耶。

  【疏】又设缘谛而不是迷者此意既知是灭道即易生憎嫉恼害故但缘而不迷以知灭道故准上解瞋中亦有此意举不缘而迷为断岂以缘故即迷不缘应不迷如二取。

  【疏】瞋迷灭者此通言谓不分别言迷而不缘缘而不迷不作如是分别但通言迷也此会瑜伽文有疏本云瞋迷灭者。

  【疏】准此谛皆有者此约疏迷缘彼谛下烦恼起故上欲或七或五得迷者约亲缘迷说。

  【疏】此据人执心本质等者意说实我无本质假我法依蕴假立故实我既无我见所缘而无本质也故云本质我无故。

  【疏】唯有无漏所起事所起名准上烦恼说者唯约有无漏缘门有无事缘门名境事境门等准前应说。

  【疏】其嫉等名缘无漏所起名等至有漏所起事者此意以嫉等得缘无漏缘不苾体但依影缘故云无漏所起名也以忿等行相浅不缘无漏但缘现境等故名缘有漏所起事也言此事名缘者结上也此别约上论文言小十缘灭道或不缘灭道故约此相分无漏有漏名境事境别也或此上来至此事名缘等者此第二解如前解唯据上根本烦恼说名缘有事等今第二解据忿等自行相说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七本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七末

  【疏】一解显不定义此界性识等皆不定故者此解意通约诸门显不定义以等中摄识界故兼是别简三染净性门故若对善染即唯约性门不遍界识也第二解以体对所简善染。

  【疏】云彼类非一者解等字也即举性等界识类非一品以善等或可等取无记或以善染名类非一故云等也意说四不定皆通三性悔眠二法唯欲界寻伺欲界及初禅于八识中四种唯在第六识余识皆无。

  【疏】于五七八识至多分无者五七八识全无四种上界多分无以初禅有寻伺故余者无故二禅已上总无四种。

  【疏】作用先故者意云既于善染等不定立不定名者如何论云非如触等定遍心答以触等五于六位中居初所以先举故云作用先故。

  【疏】此界系局亦非遍无漏者意云界系局者悔眠唯在欲界不通上界也若寻伺唯欲及初禅有不通二禅已上也亦非遍无漏者然初禅未至定中无无漏初禅根本定中亦有无漏然此无漏中有根本后得智根本无漏智中无寻伺后得智中有寻伺故曰亦非遍无漏故论下文云后得智中为他说法必假寻伺然初禅已上根本后得智中与无寻伺地法故谓有者借起故。

  【疏】悔谓恶作者以体即因者解悔体名即恶作名也故云以体即因也。

  【疏】即诸论说至可智者但是叙诸论悔与恶作别义不是引证。

  【疏】恶作非悔悔之体性追悔者是者解云恶作是悔之因也悔是果也悔以追悔为体性也然论中不明恶作性故已下疏中有于恶作体性而有解。

  【疏】若所作是恶作至此义应思者意云更重问恶作体为悔不是悔耶汝若言前所作恶事名恶作然悔先时恶时名悔者悔即应唯善如何下文说言悔通三性耶又汝若言心重嫌旧恶事名恶作者恶作体即应是悔何故汝前云恶作为悔因意云所作恶事既是所嫌能嫌恶之心体宁非悔云是悔因又汝若言由先作恶后方追悔悔不是恶作者未审恶作以何为体但问恶作体不问悔体也量此最遂无逃避处决既有三失恶作宁故疏云此义应思准前正义恶作即悔也既不重云如下别有解。

  【疏】此中有解此唯是厌者有释云恶作体即是厌也。

  【疏】若尔厌至唯善有意云此难前解云若言恶作是厌者厌通三性何故有宗说厌唯善然大乘厌通三性今依小乘宗难故不相违若厌善体即深若厌不善即是善若厌中容厌体即无记。

  【疏】若同于彼即有如前妨者厌通三性妨疏有云此厌至无别体性者意云此是释前妨者若大乘同萨婆多厌体唯是善者即有如前通三性妨若许是善者云何大乘前说厌通三性。

  【疏】有云此厌至无别体性意云此是大乘异师解亦释有如前妨今应更解厌者即总省察者意云一切心所名为厌也有云省智也察者觉察即觉察心等功能外更无别体省察是慧即同下解三性俱体是慧也故大乘然厌通三性于义无违者或云省察心心所以为恶作体此省察中亦通三性此解亦好此师解厌。

  【疏】若尔至俱依何立者意难云若如大乘说厌通三性者未审此三性之厌依何法定假立答如疏。

  【疏】有欣上恶法者意云若于上恶法起欣者但可名贪不得名厌厌下恶法亦是瞋分者如云如此恶事我嫌不作等此释厌通不善所以有云染中欣即是贪故若善中厌即慧俱无贪一分若善中欣体即是无瞋也有云如疏言欣上恶法有缘中为欣上厌下相对解不尽理也应云欣上恶法是贪若厌善法是瞋无记之厌体是欲也。

  【疏】若尔无记之厌至名为厌者意善染之厌如上所明今无记之厌依何法立今解云即是无记之欲也问岂有无记之上皆生欲答虽于无记之上若不欣作亦无欲起若于此事不欲得作时亦有欲也如何者如世言今于此事我不欲作故亦有此不欲之欲此不欲之欲即是厌也以厌此法不欲作故故体即厌也。

  【疏】如信不信至此亦应尔者意云引例以明且如信与不信但于善染上立不于无记法上立信若于无记法上起信者但可名欲胜解不得言信此亦如是于无记上起厌但可名欲不可厌故云应尔故知厌唯善不善若尔如何大乘说厌通三性答言通三性者从悔果说也。

  【疏】悔因即是前之厌欲二法者意云恶作既是悔因也故知恶作体即是如上所明厌欲二法于善染上生厌于无记事上生欲此总说然说恶作以下至通三性故者此会厌通三性所由如前已说更不重云。

  【疏】或有解云所作是境至其实恶者即是悔也者各别师解非疏主意就此文中总有二解第一解云即疏中或有解云至是悔恶义是第一解此文意说作即示境是所作事故恶即则示心即此心加所作事而嫌恶之恶是悔恶义第二解云即疏中从今言作者乃至依之生悔等即是第二解此中意说作者是境境是所作故恶者亦是境境是所嫌恶故恶作即是此境界为因方生悔故有云境界依因者境界依思恶为悔因所作即境界恶者是心故总说言恶作能生于悔又解应言作即是境恶通心境若境即是所嫌恶也故恶字通心境也其实能嫌恶心即是悔也如疏中言恶作言通说彼心境者此文即双结前二解。

  【疏】恶作善是愧者意云此明恶作通三性所由悔即恶作今悔恶修善名恶作善也不善可知。

  【疏】无记者是慧威仪工巧所摄故者问此无记追悔不是缘威仪工巧心等性故无记悔乃在威仪等摄不同余所摄答无记性悔者即是慧也此慧强威即是威仪工巧中慧摄亦不是异熟无记异熟无记慧即劣弱故亦不通通果心有也。

  【疏】或即俱时者意云恶作是悔之因者约同时因果说也如世言彼事甚多我当令作何故不作故知悔与恶作同时言前后者是假说之虽先见好事而不作今时悔言前好事我合作今不作者是恶作故同时也今此疏文意是前疏或有解云乃至即是悔之文也以立同时因果即恶作是境悔即是心由同时境为因方生同时果故名同时因果此文亦即今论文中说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之论文也。

  【疏】非是五盖之中止至止下心故者意云五盖中所障止相者止通定慧也即制止之义若心高举多起嚣浮定慧功能制令不起故名止相下心者谓掉举为心高举今此定慧止此高心令下故名止下心故五盖之中所障止相应通定慧也今止者谓奢摩他能止住心专注一境即唯是定不通于慧即是此论之所明也非令止下者显此止相不同前五盖中止也。

  【疏】如是之事是我恶边作者此据前所作生悔非先不作。

  【疏】此以单名即诸教复者意云论但单言眠者意显睡眠也即以眠睡故名为眠诸教中云睡眠故是复号也。

  【论】昧略为性者昧为闇昧略为轻略取境不深称轻缘境不审名略言不明利沉重故者一不字贯通于下。

  【疏】非如盖中能障于举举通定慧者意云今言障观也不同五盖中能障于举意说惛沉睡眠为能障举为所所即定慧也故疏云举通定慧今意者谓心多沉没复不明利极闇劣故今此定慧?发此心不令沉没增加于明利即唤此定慧及明利心名为举相由定慧故心得明利故所障举即定慧也令心高者?发此沉没心令极明利名之为高非高举也。

  【疏】唯一意识至无明了时者意云意识与睡眠俱时都无五识何以故以极闇劣转故无明了时故若与五识俱时意必明了故。

  【疏】为别余心亦有五识者简别也为意与眠俱与余心不同故故云为别余心余心者有二解一云余心者即是贪嗔痴相应有五识心故云余心二云余心者即余境时心有五识也。

  【疏】虽无五识至无明了时故者此释外伏难难云定中无五识定中意明了今今此散意无五识应劣亦明了答不然今此散意虽无五识而不明了何以故以与眠俱故故极劣无有了时故不可以无五识即令同定中意识而得明了定中不与眠俱故故得明了亦不相违也有云虽无五识至无明了时故者此约独头意识为难难曰独头意识既无五识应同定意识而亦明了答不然独头意识有昧劣故无明了时故若尔应是所简不然下然云虽有闇与不离取境审故又论云一门转者简与五俱意识也极闇劣昧者简虽无五识俱有明了者如定心等。

  【疏】余散心至广故者意云除定心外余散心虽亦闇昧而不轻略轻者即行相浮浅取境不深亦不明了所以轻略之言以简余窹时心等言窹时广故者即然取种种境行相广故。

  【疏】然俗中言汝等至亦言睡故者意云如上言眠者是有心实睡眠以昧略为性今此文意辨似睡眠如言汝等睡在无心等亦名眠也意者非但有心名眠无心时亦得名眠也由眠所引至在无心眠故无心时假立眠也故论云令显睡眠非无体用者意说有体眠简无体眠也。

  【疏】或复有义至置令言者意云此第二义简也无虽经部师于五蕴总别聚心心所法上假立睡眠而无实体今言令显睡眠非无体用之意简假眠也睡若有体可令身心而不自在若如无心假眠及经部假眠云何能令身心不自在有云总聚者即爱想思识四蕴名总根也别聚者即依行蕴中通三性上立若不善睡即是行蕴中贫土染性若善睡即是行蕴中信上善性无记了知又云总者色身也于此总聚身上假立睡眠别聚者即是余别聚心心所法等。

  【疏】由眠所引似起眠时故亦名眠者意云如在无心时虽不得名眠谓先有心睡眠所引起故所以无心亦假得睡眠名谈体非眠也故论说云无心睡眠也。

  【疏】宁知睡眠至非即无心者此即经部师问曰何以得知无心不是睡眠更别有睡眠体疏如余盖故者答也立量成云睡眠体有法定不是无心法也心相应故因也如余盖缠喻也。

  【疏】由嗔谏犯障觉正行者如有比丘受具于己由烦恼重故则耽邪淫及四重罪等自余傍人见此比丘犯重罪已即谏彼比丘令其觉察语言汝既出家何故犯重罪犯重比丘被他觉察自身罪已则起嗔忿由起嗔故傍人更不取觉察谏悔也此嗔即障谏及障觉邪行意说若不犯者名正行若犯者名邪行。

  【疏】惛沉障止引沉没故者意云止者即是定慧谓高举之心定慧俱能制止增加明了不令高举亦不沉没故得止名今此惛眠引心沉没不令明利得障止名故疏云障止者即通障定慧也。

  【疏】掉悔障举引散乱故者以掉悔令心演浮多起散乱故障定慧明利之心所皆说掉悔能障于举举即定慧定慧令心不沉没能明了取境名举即定慧之能也如前应知问止举两种俱通定慧何故惛眠偏障于止掉悔偏障于举答且各据增胜而说其实总得通障于理无违。

  【疏】疑不快定障舍位故者意说而八缠中所障舍不同今疑所障舍者即定心中舍但于定中心不止举即名为舍若八缠中所障舍者即是平等之舍于自他得利善生平等心亦不嫉者即是平等普供养亦为舍也。

  【疏】此总五盖能障三位者贪欲盖能障出家嗔恚盖障修正行自余三盖障入正定惛眠障止悼掉障举疑障于舍即止举舍三位皆是定故后三障定也修止举舍如次为障者意说止举舍三是定也然后三障普皆障定即惛掉疑如次障止举舍也故止等三一一皆通定慧总得定名三盖能障。

  【疏】若言盖因缘至非必是心所者意云此经部故云如睡眠盖非必是心所何以故睡眠因缘皆名盖故如无心等盖因缘者即无心睡眠也或所得食势间澫重名[山/段][此/方]因此睡无心也皆名睡眠因缘总得盖名。

  【疏】应如余缠唯心所故者破者救立量云如睡眠盖定唯心心所法是缠性故犹如余缠也。

  【疏】嫉悭障舍于自他利吝妒心中数动心故者谓嫉嫉于他人有好财法荣利事心中数数动心而生嫉妒若吝即于自身所有财法荣盛等利心中而生悭吝等嫉即妒悭即吝也吝悭名利动增身心心行既高故非平等故辨嫉与障舍也即障不嫉不悭平等之行也又有云悭嫉障舍者即弃舍财物名舍也嫉他得利不令他舍自悭吝不舍言非止非举者意说非高非下名为平等舍也疑谓障此。

  【疏】言通三性者意云此初师说悔眠二种以痴为体若瑜伽对法说悔眠通三性者会之彼据悔眠同时相应一聚心心所聚为论以彼聚相应受想思等通三性故若悔眠唯是痴分即唯深也故云痴染中。

  【疏】若唯痴者如何善中至为体者意云是难前师也难云若言悔眠唯染者如何善中悔则总用心心所多少总数为体耶次有此理明知染中用痴分为体若通善时即用无痴为体故论云净即无痴分也又难云若唯痴分者及其通善何故即会对法云约多聚心心所为体耶无故悔眠先通染净不唯痴分。

  【疏】不言无记彼是通言者显扬第一解恶作但言若染不染不言无记者彼是通言以无记宽故但说染不善时即摄无记以无记亦通染净故染无记者谓有无记我见相应净无记者谓威仪等四无记次通染净但说染不染言即摄无记故云通言有云通言者对法通言三性此论为别体所以不论无记又以别体总说通无记亦无妨。

  【疏】又无记之中是总数者谓此师说悔眠通善不善性不通无记性余论说言悔眠通无记者今会云约与悔同时总聚心心所许心王受想思等通无记性故说悔通无记故故是总数故说通无记。

  【疏】文明其四者一者斥前师二者立理第三申义第四会违。

  【论】无记非痴无痴性故者意说悔眠通三性也若是善不善即以痴无痴为体是无记者以何为体无记不以痴无痴为体故云无记非痴无痴性故。

  【疏】何故染净至依总立者破第二师云何故说悔眠通染净即依别数立其无记悔眠而不别依但依总聚心心所立。

  【疏】由此亦有依余上立者意云如前所明或说此二唯依痴分或有说云亦依无痴今不同彼故言依余上立余者即思慧思想也是前二师所说痴等之余也又解云依余上立者意云前解余者对前师名余今更解余者后师依体名解之恶作用思慧为体睡眠用思想为体思义悔眠俱用为体无颂并说唯有慧想二法不同即慧想是思家余故云由此亦有依余上立也幸审思之必有此理二各别依者谓悔眠二也依思慧想各别有立一者思慧二者思想也亦者亦寻伺寻伺既依余法而立悔眠亦依法上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一以理如前说故者今以道理云恶作睡眠有别依也谓如前说明了知所作故思择所作故故恶作以思慧为体谓次前说思想种种梦境相故故睡眠以思想为体。

  【疏】二以教故知无别体者谓瑜伽五十五说恶作睡眠是世俗有故知悔眠无有实体。

  【疏】彼说增上者解云增上者即是欲也由欲睡眠起故忆已前余事即于梦中起欲若余不忆而睡者即梦中无欲也。

  【疏】非思慧想缠彼性故者意云思慧想不是缠性今师不许故量非言非将思慧想以为缠性谓前师许为缠性欲今破也。

  【疏】此合为因者意云如恶作用思慧为体眠用思想为体故论不许合为一因破云非思慧想缠彼性故所以言此合为因即两法合一处故名合为因也。

  【疏】有二分破者意云不许悔眠以思等为体故总分作二分破以染净及无记别论故名二分破此以各各别破且先破染者。

  【疏】初破欲界至染分为缠者即第一先破染也量云欲界染思慧至一分为眠以成有法非为缠性是宗法是思慧想故因也如余思慧想喻也余思慧想者即取净思等也此净思等是染分之余即取上二界今以上二界思等是净故及此界一分净者或如余染思等者更解喻也余染者即除前染分为悔体已外余有染思等不为悔体者总取为喻即欲界一分染者及上二界一分染者是。

  【疏】第二破至为彼眠体者如上破染思慧等为悔等体讫次即第二破净及无记思慧为悔等体也遂总难立量云为恶作等一分至思慧想是有法非彼恶作至二法性是宗法因云是思慧想故如余上界思慧想喻也然上界净思等不为恶作等性以恶作睡眠唯欲界有故故将上界思等为喻。

  【疏】此量准文有宗具足者意说将以前非染思慧想等比量准其论之文论文非思慧想缠彼性故两句中有法宗法等具足谓言非思慧想此为有法文中界无染字又取第一句中非字第二句彼性之字为宗法也彼者即是恶作等也此即有法及宗法具足也或可有宗具足者有法及法和合为宗故云有宗具足。

  【疏】取宗中有法至为因亦得者意说取论初句中思慧想三字及下句中性故二字为因亦得量云恶作一分非染思慧想有法非彼恶作等法性体因云是思慧想性故如余上界思慧等。

  【疏】然此文中有宗中法至及因具足者意云唯此比量论文中合有宗法及因皆悉具足寻此比量配论宗因理可明矣然此文中意指论文非思想总合为量悔眠合破以非思慧想为宗等如此比量即是顺文。

  【疏】言义如前说者获法正宗准前无出体业中解即释论中行别言。

  【疏】以单相即复名者意云如颂说寻伺二各二等者意说寻即是单名言寻求即是复号伺者即是单名言伺察即是复号。

  【疏】二从喻为名乃至与言相似者且名言能诠一切法其意识亦能取一切境故意识与言相似故名意言境也。

  【疏】从境为言者言是意之境名意言境也。

  【疏】亦通一切心所法等至胜故偏说者若耳识唯能取声不能缘名若意识能缘名也通一切心所者即唯是第六识中心心所能缘于名言也余识皆不能缘也而意是主胜者虽一切心所亦取此境今偏说意言者为是主胜故所以但说意言也。

  【疏】今此境者通一切法者意云今此论中意言境者此境即通一切法皆是所缘境。

  【疏】大论第五云至为所缘者瑜伽意说能诠名等及所诠义皆是寻伺所缘为境也。

  【疏】然此中但举意言之境摄法即尽者若如瑜伽说名义等为寻境即不及无分别智及证涅槃摄此不尽若如此论但说意言境即摄无分别涅槃尽问此明寻伺于意言境岂可同无分别智答但不同名等像即是言伦不及非要正智也故知名所诠义疏远故故名不摄于义瑜伽若以名义为境者云何得摄离言之法。

  【疏】身心前后至故名所依者问其三行中若寻伺是语加行寻伺无明语亦无故二禅已上无寻伺故即无有语此论亦应寻伺是语言之所依何故说寻伺是身心所依所依身心不依寻伺有故若且附一人由寻伺行相有粗细故欲发语时遂合身心有安不安故说寻伺是身心所依非是身心唯依寻伺更念三行者寻伺是语加行出入息是身加行受想是心加行。

  【疏】二云思虽不如慧有染推度者寻伺是心思增慧少位名寻是初起伺以慧增思少位在后起。

  【疏】然对法配此如是次第至非此相违者对法云推度不推度推度是伺不推度是寻即对法先言推度慧后言不推度思即慧在先思居后说今唯识则并通寻则在先说伺在后说慧则对法上句推度配唯识中下句中慧慧能推度故则将彼论下句中不推度逆配此论中上句中思思有不深推度故故二论不相违。

  【疏】梵言特缚至言一种二者意云如梵言特缚炎即但名为二即是一名身中自得一种二若但自得一个二名一名身也若自明两个二名二名身也解立名身者若如一个字唯名而不得名名身若两个字得名名身即上二字也且一种二者即寻伺一种下二字但泛说耳次梵云特缚炎唯目得两个字两个字即一名身也。

  【疏】今梵本至显二种二者意解云二名身目二种二者即悔眠两字是一个名身又寻伺两字是一个名身既有四个字故有二个名身也即上二字目得两今二故云二名身也故今一种二言显二种二与前特缚炎别至声转别故者意特缚两字虽同与炎曳声有别有二种二种二不同乃至论中云故一二言显二二种以成总是解初二字论中此名有二以下方解下二字至文当知。

  【疏】一界系种类别者谓悔眠唯欲界系若寻伺通欲界及初静虑故二依思慧种类别者谓寻伺依思虑悔眠别体三假实种类别者谓寻伺即是假悔眠是实有问此第三及第二依思虑有何别答第二但论思慧不思慧不论假实此论假实故有别也四断时种类别者如寻伺若离欲界不断以初禅有等也恶作离欲界即断也若睡眠离欲界亦不断即阿罗汉离欲界染身中亦有眠故五上地起不起种类别者若生二禅已上起下地初禅寻伺若上地必不起下欲界悔眠六支非支种类别者若寻伺即是禅支若悔眠非是禅支七缠盖性类别者悔眠即是缠盖寻伺非盖缠也八语行非行别者寻伺是语加行悔眠非语加行九通定散门别者若寻伺通是散悔眠唯散非定十通无漏类别者寻伺通有无漏悔眠唯有漏不通无漏。

  【疏】其二无记随应配故者二无记者谓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若有覆无记配入染中若净无记配入不染中以威仪等不是染故我见等非是净故。

  【疏】自下第二诸门分别者于中略以十二门分别等一假实分别门第二自相应门第三诸识相应门第四五受俱不俱门第五别境相应门第六与善俱起门第七烦恼相应门第八随惑俱转门第九三性分别门第十界系分别门第十一三学分别门第十二三断门此即第一明其假实也。

  【疏】问彼何故至世俗者此问意云悔睡寻伺既俱是假何故瑜伽方说寻伺即是假悔眠乃言世俗有举疏答云所对别故言所对别者若寻伺依思慧立论说是假若悔眠虽言世俗有世俗有中有假有实也唤不信等为世俗有即实如悔眠等为世俗有即假有也是故此前四俱假有又云寻伺言假据假实门说是假有悔眠说为世俗有者约胜义世俗门说故云世俗有。

  【疏】俱所对别者此言种子是世俗有者谓对胜义得世俗名也。

  【疏】非是调然离识有体如心心所者不离本识调然有体亦如心心所虽然别有体还与心相应非调然别也种子亦尔。

  【疏】如上下地受等者意说寻伺粗细则不并生亦如一心之中上地受下地受不得并起上地受下地受一心之中亦不得并以粗细异故。

  【疏】问若寻伺二不得俱生至二不俱起无此地故者今此疏文是萨婆多师难大乘也难云小乘宗中寻伺二法则得并生故有三地汝大乘中寻伺不俱应无三地此如欲界起伺无寻时应名有伺无寻若唯起寻无伺者应名有寻无伺地二俱不起时应名无寻无伺地即汝大乘三地应皆不成以寻伺二法不俱故故无此三地也。

  【疏】此简至许现起故者意说生第四禅中净寻伺亦许现起故若依现起立三地者是第四禅亦有三地所以知不依现起立前三地问地法有寻伺纵离寻伺染时得名寻伺地不又地法无寻伺染纵起寻伺时得名无寻伺地不答如欲界及初禅地法有寻伺设离寻伺染若后起自地寻伺亦是有寻伺也以寻伺是此地法故总名寻伺地若中间禅离寻染名之无寻唯伺地设离伺染亦名有伺地由此设生第四禅起寻伺等时地法终是无寻无伺地不可以起寻等既说为寻伺等地。

  【疏】然伏寻染至未离故者意云要伏初禅第三天贪等寻染方得中间禅或生于彼无寻唯伺地若言不假须伏但此寻染暂时不起名得中间定者应与欲界无别欲界染寻伺亦有暂时不起故问欲界如何有染寻伺暂时不起答如作不净观时染寻伺亦暂时不起也问疏说离染寻不言离染伺何故疏举染伺成无别离答染伺既等寻明知等取寻也以欲界寻伺未离染故疏文增略影在举也有云然伏寻染至未离故者生初禅已要伏于寻染得初禅上品定则入中间禅中间禅名有伺无寻地若中间禅不伏寻染但不起寻则名有伺无寻地尔者即欲界无别欲界中亦不伏寻染亦有起无寻唯伺时欲界应名有伺无寻地故知中间禅能伏寻禅则与欲有别唯此文意疏合云寻染未离故今言伺等染未离者错也问初禅根本定与中间禅何别答初天是下中者名根本第三天上者名中间禅。

  【疏】如身在欲界至此如是者意云如有人身在欲界若不作欣厌六行等观则不能离欲界中一品烦恼乃至多品烦恼谓此人但作不净观唯能伏欲界贪心也若后出不净观时或是起欲界贪欲心或不退起此中间禅等亦如是何者即次下说。

  【疏】初定中间至非以品离者意云释通外难兼释得定所由问如初禅与中间禅既同一地系若伏寻染时伺染亦应伏名无寻无伺地如何但言有伺无寻地故疏答云初禅中间虽同一地系要伏寻染方得入中间禅有伺无寻地定者其中间禅定出观时或退修定即却起寻染若不退修定即不起寻染然亦不能离初禅地中一品烦恼乃至多品烦恼言得彼定但于初定及中间禅少制伏寻染故名得静虑也意说暂伏不断也非以品离者意说非以惑品断故云得定也但于初定及中间禅少制伏寻染故名得静虑也。

  【疏】其无漏定至摄法不尽者意云然无漏言依初禅等立三地别者依断惑说若无漏定依此初禅有寻有伺地者其无漏定即名有寻有伺地无漏定若依中间禅有伺无寻地然还名无寻唯伺地其无漏定若依二禅以上心离寻伺染处此无漏定即名无寻无伺地故无漏定依此有漏三地而立三地皆约离染立三地别言彼三地法是比类者意说有漏三地法是无漏三地之流类也即有漏者寻等地亦名三地若不言是比类者即成摄法不尽亦如无漏定断惑而立三地然有漏定等既非此类不名三地未审是何地所摄故知摄法不尽或可言有漏定立三地无漏定无三地者则三地摄法不尽唯摄有漏定不摄无漏故是不尽也。

  【疏】前二与自及与后二得相应者意说睡眠与悔相应亦得与寻伺相应。

  【疏】问生第二定至有寻伺故者意云此是第一师引瑜伽五十六文证五识中寻伺于中问答并是大论自问答故引为证也云何此地无寻伺者意说云既许第二禅以上有寻伺眼等如何说第二禅名无寻无伺又难云若不许有寻伺眼等识现前者彼地诸根云何能领受彼地境界等今现此大论许二禅已上有识有寻伺其不许五识有寻伺家如下会此文论文说寻伺即七分别谓有相等者此意引七分别七分别中得有任运分别皆是寻伺故。

  【疏】谓有相至染污不污等者即有相者谓现在境及过去境名有相故过去之境唯已前时曾类现故亦名有相无相者谓缘未来未来境曾未起故故名无相任运者谓不作意缘境也寻求者谓俱而缘境也伺察者谓与伺俱起染污者谓贪嗔等俱起不染污者谓与善十一俱起然此中寻者即是寻求此中伺者即是伺察分别也如更引瑜伽第一广解。

  【疏】此师分别谓在五识至即是分别者此师说五识在任运分别非五识中皆具七分别及随念计度分别也具即会违也然会所教中说五识中无分别者意说五识自体无分别何妨五识得与分别相应分别者即是寻伺也。

  【疏】然摄论第二破上座等至是寻伺者此中意说如破上座以胸中色物为意根应同五识唯有自性分别也故知虽无随念计度二分别而有自性分别也以下如演秘说。

  【疏】非直义通大等者小乘有宗寻伺与五识俱以三分别中许有自性分别故。

  【疏】大论第一说寻求分别至总十五种者彼摄论云又诸意识望余色身有胜作业一谓分别所缘二审虑所缘三若醉四若狂五若梦六若觉七若闷八若醒九若能发起身业语业十若能离欲十一若离欲退十二若断善根十三若续善根十四若死十五若生上依论列其次依论释初云何分别所缘者由七种分别谓有相乃至不染污分别等且有相分别者谓于先所受若诸根成熟若善名言者所起分别二无相分别者谓随先所引及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三任运分别者谓于现前境界势力任运而转所有分别四寻求分别者谓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五伺察分别者谓伺察安立六染污分别者谓于过去顾恋俱行于未来希乐俱行于现在执着俱行所有分别七不染污分别若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容分别或随与一信等相应等是等是则名为第一分别所缘也第二审虑所缘者谓如理所引非加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也三醉者谓由依止性羸劣故或不习行或极数饮或过量饮故便故重醉四狂者谓由先业所引或由诸界错乱或由惊怖失意或由打触未摩或由魑魅所着而发狂也五梦者谓由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过失或由食所沉重或由闇相作意或由体息一切事业或由无串习眠睡等六觉者谓眠睡增者不胜疲极故有所作者要期睡故或他所引从梦而觉七闷谓由风热等八醒谓抱闷已而复出离九发身语等有谓由发身语等者谓由发身语等起前行故后此发起身语等十离欲者方便正修无倒思惟故能离欲十一离欲退谓性钝根故虽修善品者数数思惟彼倒状相烦恼所漂恶友所发故离欲退十二断善根者谓利根者成就上品诸恶音乐现行法得顺彼恶友故十三续善根者谓由性利根现亲朋友修福业故诸善无大夫闻正法故还续善根也十四死者谓由寿重极故而便致死十五生者由我受无间已上故无始乐着戏论已熏习故净不净等因薰习故后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而生。

  【疏】触非爱境至忧俱者由寻伺触非爱境能引发五识中苦受故寻伺与忧俱娆恼意等也。

  【疏】故知五识定无者意云依初师计五识中有若乐受今寻伺既不与苦乐受俱故知五识无寻伺也。

  【疏】不说与乐俱初定无寻伺者若寻伺不若俱即证五识无者既不说乐俱初定意识应无寻伺以意地有乐故。

  【疏】即一喜受义说为乐者初定意地喜受据税重边虽得乐名不离喜总名喜受然不离有二义一者不离上地喜初禅与喜相应故二者不离意识即说意中乐名喜受故具此二义故云而不离喜总得喜名。

  【疏】欲界寻伺至何不别说者意云复无寻伺师难前有寻伺有云如我初禅第六识有善亦有乐俱说喜时亦摄乐所以但说寻伺与喜受俱汝欲界喜乐受在五识及意既名别云何但说寻伺与喜受相应而不说与乐受俱耶既许别识与喜俱亦分别五识说乐受俱然次俱说喜不言乐者明知五识无寻伺也体性相离者以喜乐二受各在别识故云体性相离。

  【疏】彼意地若至摄彼若者相似者即逼迫自心相似此意地若与托受若处忧相似欲显此若忧受俱在意识俱轻重稍别又其相似但说忧时亦得摄苦有分别者据实纯受苦处苦逼迫重故而无分别今言有分别者从前欲受俱时为名名有分别或亦无登业分别有任运分别又如初二禅中虽有乐受少悦身多悦心故初二禅乐受亦得名有分别故地狱中若少逼身多逼心故意地苦亦得少分有分别也故但说忧俱不说与苦俱也。

  【疏】余趣至何缘不说者此亦后师难前师云既许余趣等忧在意若在五识者何故说寻伺与忧俱不说与苦俱既是别识亦合说也但说忧俱不说苦者明知五识无寻伺也。

  【疏】谓彼文说至由彼寻伺意识起者意云此会前瑜伽论五十六云云何彼地论诸根而能领受彼境界等文也彼论许二定已上地有寻伺眼等识如前说今会不然二定以上起下五识等者意说此人生在二定以上若起下初定眼等三识时还以初禅寻伺俱意识引生缘境等何以故二禅已上意识无寻伺故今论说有寻伺意识引故故知但取初禅意识还引初禅眼等识也即会前瑜伽文也唯除卒尔心余者皆由寻伺意识引生故论云显由彼起者正会此文言五识有寻伺者但由彼寻伺意识引生不通五识中而有寻伺也故云由彼起。

  【疏】曰若在欲界至俱时起故者此引例也如大目乾连身在欲界入无所有处定闻象王哮吼声即无所有所心与欲界耳识率尔心俱时时同缘前境故耳识不由寻伺意识引生故知如是除唯率尔五识余者皆由寻伺意引也上定亦与至俱时起故者意云非但初禅意识与自地眼等识率尔但时即此无所有所意识亦与欲界定中耳识但时也此释由彼起。

  【疏】五识余时多由至亦通初定有故者意云此释多由彼起也如前在二定之已上起下识名由彼起如前说今言多由彼起者不约生第二定等说但约自地说问既约自地说者如何言多由彼起耶答除率尔心以自地强境不藉寻伺意识引以能自越故除率尔外余等流法除净心起时必寻伺意识引生故言多由彼起也疏二会合为一文故云显多由彼起非说彼相应也。

  【疏】其显由彼言正会至傍会者此会大论五十六论说五识中有寻伺文也疏傍会者意云即除瑜伽二定以上等文已外约自他说等名傍会非是此师本意但傍乘文势会也如有论文说欲界初禅等寻伺引地自五识者但多分由寻伺引起意云若作意观境即由寻伺意识引生若任运缘境虽起五识即不由寻伺引也。

  【疏】设有初定至第五卷中广解者意云是总释会多由彼起所由也无是事者谓有宗诸识不并生故在定中不起耳识由此不说率尔起时无寻伺等故云无是事。

  【疏】二禅以上至除率尔心者释会前二定已上由彼所由也二定以上唯欲界率尔五识等意起故如率尔五识闻象王声次不由寻伺引准知前三所说二定以上起下眼等识亦不由寻伺引生上来虽有多义不同总是第一解也。

  【疏】又解至由彼起者意云此第二解此中有二第一解多由彼起第二解显由彼起且第一云若在初禅自地及欲界自地眼等识起时唯由有意识引生然此意识未必与寻伺俱以自地法强故即率尔等五心皆由意识引然意识不必与寻伺俱故与前别也前除率尔解余四心皆由寻伺引问既言意识无寻伺引五识者何故云五识多由寻伺等引生答此约增胜说许余时五识亦寻伺引故故云多由彼起即多分由寻伺引起非一切时也第二显由彼起者第二定以上起眼等识必藉寻伺意识引非自地法故者非是二定以上法也必假寻伺者上起初禅率尔眼等识时必藉初禅寻伺意识引生二定以上地无寻伺故问与前第一初会何别答彼除率尔余心必藉寻伺意引今此兼率尔亦是寻伺等引生故与前别故云显由彼起也。

  【论】彼说任运即是五识乃至相应寻伺者然杂集论说七分别即不约寻伺说故任运分别即是五识然瑜伽任运等七分别即是寻伺故任运分别即是五识然瑜伽任运等七分别即是伺故任运分别即是寻伺故五识无寻伺也任运分别虽同义各别。

  【疏】但言寻伺有七分别至故无过也者意云瑜伽虽说寻伺即七分别然对法不言七分别皆是寻伺故五识有任运分别而无寻伺故无过也。

  【疏】随顺理门者即随顺有宗说也以师许五识自性分别故。

  【疏】自性不是任运所收者意说五俱意识自性分别不是对法说七分别中任运所收者有云此既言自性是有相不是五识中任运收者何妨五识有自相不是意中自相摄以任运即五识故。

  【疏】说五识自性分别是者此文即解前第一体即是五识文意说五识有自性分别不是寻伺又无过也非由也不也。

  【疏】了者疏前教为证不成了别者别结上文云由此理故五识定无寻伺故上了字非前教恐依异本欤下别字结理成。

  【疏】何故五识即是任运至方名任运者此中问意者何故五识体即是任运其意识体不名任运与意俱时寻伺体方名任运。

  【疏】答意俱分别者意说与七分别俱多起寻伺五识不尔俱者相应义非是同时俱。

  【疏】自性等亦然者意俱寻伺分别强故以为自性五无相应寻伺故五识体即是自性云自性等亦然即如摄论说自性分别也。

  【疏】七分别收法不尽者意云五识俱意识次不与前强任运寻相应者即七分别摄法不尽意说七分别中任运等分别不摄此五俱意识也问五俱意识既七分别不摄者不审五识七分别收尽答亦不尽以五识无寻伺等任运分别故所以偏难五俱意识其五识无寻伺此问不难。

  【疏】或无五俱散意无寻伺者此第二解意说无有散意不与寻伺俱所以七分别收法亦尽若无者即违解深密经彼文云五俱意识必有一分别意识故知许有不违经文。

  【疏】此违定中闻声等事者若全说五俱意识定有寻伺分别者便违定中闻声等事以目连定中率尔闻声五俱意识无分别寻伺故故不取此解。

  【疏】遍行中五受俱不俱门者意云此等相应受即是遍行中受数也。

  【疏】问若善恶追悔亦通舍不者此中问意无记之悔则得与舍忧俱未知善恶性之悔得舍受俱不。

  【疏】答曰不尔恶作强思生至工巧心中俱者此第一解云如善恶性悔必与忧俱起不与舍俱其威仪工巧既通舍受故无记悔即与威仪工巧心中舍受俱也善悔者悔先作恶悔不修善也染悔者即悔作善悔不作恶等是无记悔悔工巧围等。

  【疏】或舍善染至方与舍俱者此第二解即通相续解也若善恶性悔约强盛时即唯与忧俱若善染性悔势力微劣末位亦得与舍受俱也。

  【疏】故善染时俱即无舍受至可与俱者此文意说若善染悔初强盛时即无舍受俱唯与忧俱若善染势分尽至相续末位即与戚行舍受俱戚行者但不说名戚也故总有三种一者顺益舍如得饮食等顺益是二中容舍非苦乐等三戚行舍不多分别名戚行舍若多分别即是忧故善染悔末位即戚行舍受俱强思生故者意说善染末位有有舍通戚行者谓此舍是染悔相应强思引生故通戚行也故舍受不是忧忧离欲舍故又强思生故者有云此释外难难云既许舍受通其戚行善染恶作何非舍俱解云善染悔体强思生故舍虽通戚而非强思故不得与善染悔俱但可说与无记悔及善染末位俱也。

  【疏】与别至违下文故者然小乘说善染性悔唯与忧俱乃至善染悔至相续末位亦唯与忧俱非舍俱也故有宗说不还果等离欲界染已即舍悔也若初二果人未离欲界故初二果人犹有悔故故大乘说善恶悔未位既舍受俱又无记悔亦与舍受俱即第三果人虽离欲身中由有悔故若作此解即违下文下文云悔非无学离欲舍故故此义不正由此义故疏文又明。

  【疏】应说恶作至亦离欲舍者此第二解也意云然悔多与忧根相应者行相相顺故是伴类故者意云与舍相应无记之悔是善染悔家之伴类也若善染悔无之时此无记悔亦无离欲舍者以忧悔次舍相应无记也悔俱戚行转所以同忧俱悔亦离欲舍。

  【疏】圣者起悔但是恶作者意云如圣者却观昔日在凡位中作不善时唯是恶作非体是悔何以故已得圣故更有何忧行相而言是悔故知非悔若于善中生悔二不早偏但是厌也厌恶欣善故问若尔如何前云悔谓恶作耶答前文通凡此唯约圣故不相违也。

  【疏】世间离欲至退可起故者意云如有漏心于世间道六行状悔还复起悔不同圣人即外道凡夫多作此行。

  【疏】以不言与若欲界乐俱者此师意说然欲界五识中有苦乐受寻伺唯在意故说寻伺在欲界不得与苦乐受俱也。

  【疏】悔增至三等者前师悔与忧舍相应后师加苦受于地狱中亦得悔悔先作所罪也余者唯加苦受次第配眠寻等地狱有眠者眠是惛昧义所以极苦处得有眠故有寻伺者由寻伺发言显我伺时当舍此命此命众同分等。

  【疏】初二唯与十善容俱者此唯不与轻安相应余者许俱故问此悔如何得与付十一善中行舍相应行相相违舍以平等无功用住为性悔者行相粗动也何相违之法而得俱答悔通三性善中有悔于理何违眠得与十善相应者即善心等皆引眠故或可于眠梦中亦起善故。

  【疏】无是正文故者此有二意一云无由不也许欲界有轻安者不是正文二云欲界无轻安者是正文也具此二意故无正文。

  【疏】设许亦有者即许欲界亦有轻安亦无轻安者悔眠亦无轻安也悔眠不与轻安俱故何所以者由轻安是定引生悔眠不是定引生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疏】有人云三藏言西方至说初静虑者有人云传三藏法师说未至定中有寻伺者不然唯论云即四禅根本定中应有十八禅支非未至定有寻伺支若许立支者初禅未至定中有喜受应立为支又二禅未至受三禅未至定中有乐受此等应立为支若不立支者明知依根本定立支不依未至定中立支也所言支者由如依于树林根茎等有多种支叶生即显此树林荣盛相也禅支亦尔依于根本定为根茎故而生十八禅支此支即是功德支叶也说未至定中有寻伺者亦不是禅支乃至为未至定中根既未来如何能生支叶虽为此难或可未功又难云未至定中有寻伺即立为禅支欲界有寻伺应立为禅支彼既不尔此云何乃然由此道理虽地法令有立禅支要依根果定立也支者支分之义也然禅支有十八种者瑜伽六十三俱舍二十八云初静虑有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二定有四支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三定有四支一舍二念三正智四乐五心一境性四定有四支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四心一境性此名十八禅支具如瑜伽六十三叙。

  【疏】悔行相粗必独生者意云不贪等俱称为独生或可不与忿等俱名独生也。

  【疏】合嗔邪见贫我见至不得者此言悔与嗔邪见及痴而五法俱起故此解亦好论文且为粗相云不得与九或俱据实亦得俱也问此悔何故不得与慢疑边见见取戒取等俱答思之可知。

  【疏】又解必不得俱与悔间起者此言不与根本惑俱者且顺论文作此解也。

  【疏】如本得相应者意说嗔与慢俱然忿等既决是嗔分如根本嗔亦与慢相应也依斯瑜伽第一明七种分别其中有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若染污分别者即通不善染有覆无记不染污分别者即通善净无覆无记故于寻伺差别立七种分别。

  【疏】何故忿等名别起耶者此义前解意又作此难云既许忿等与根本或俱起者如何言忿等十各别头生得名独何烦恼耶答如疏。

  【疏】此中恶作何以通无记至无记业故者意云此有问答且问云恶作何以通无记耶答以于无记业亦追悔故意云舍却无记事业之时亦生追悔故于无记业虽不定起无记之悔者此显无一切无记上皆生于悔也故云虽不定等。

  【疏】问何记宽悔狭也意说但随一无记事业而生追悔非于悔故显扬第一至不言无记者不染即善染即不善也彼顺小乘等者即会彼显扬文也。

  【疏】多分起故者由善恶有损益故多生于悔悔通二性不言无记非令不通无记论云有义初二唯生得善者意云悔眠通三性若是善者唯生得善以此善非是强故然善悔等二行相粗近昧略行相相顺如悔言我何故作此恶事不作善耶此悔等虽善由是微劣行相非强故非如行善以如行善心精勤用行行相不同故非加行。

  【疏】闻思位中至而非加行者意说睡眠性昧略非方便善所起以方便善心性相明利故若于闻思修位中有引起者体性昧劣非加行善故。

  【疏】于闻思修三位皆有寻伺故等者故瑜伽第一曰闻所或地者谓从闻所生解文义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思所成地者谓从恶生解义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修所成地者谓从修所生解理事慧及相应相应所等闻谓听闻即是耳根发生耳识闻言教故思谓思虑即是思数发生于慧思择法故修谓修习即是胜定发生于慧修对治故解云三慧即用别境慧为自性若据瑜伽释论说三慧地故通心等为三地体。

  【疏】皆是此故者意云闻等位中所成诸法皆是闻思修三位所摄皆有寻伺故若但云闻慧等不言所成者即狭故言所成即宽兼摄余法。

  【疏】次应并染至先不说者意云既说悔通善性次即合说悔通不善何故不言通不善及说通无记答以次第明合说悔通不善谓后说悔通见修二断即于彼处自说所以今时不述也。

  【疏】染谓有覆至眠等三皆通者意说染无记者谓我见俱时无记心等净无记者谓威仪等四今言眠等三法通染净二无记者如何通耶答与欲界修道身边二见俱时即通于染意说眠位之中得起任运身边二见身边二见即有覆无记性故得与眠俱如何寻伺通染无记耶答寻伺既通任运分别故我见俱时得有寻伺问若尔者即第七识中我见应亦有寻伺俱答此不应尔寻伺说为第六识有不识第七有寻伺故知且据第六识问五识既许有寻伺五识应当有我见答不尔五识言有寻伺者由第六识引故言有五识实无寻伺故不相违此据欲界说其悔行相粗猛未通染无记染无记行相微细故若悔通染者乃是不善非是无记故恶作即不与欲界中俱生身边二见俱起也上来攘欲界辨初定岂有二无记寻伺故者意说寻伺通染净无记也初定岂有有第六识中俱生身边二见相应寻伺初定中亦有威仪等相应寻伺故云初定有二无记寻伺。

  【疏】染无记中无别相故略而不说者以无别相界不辨此悔相应也。

  【疏】二谓法执至不通恶作者意说此法执无记心心所以通染故不与恶作俱前说染无记不与恶作俱故此明于净无记法执染故此不说也此中云异熟生无记是业果异熟心心所故不摄法执无记所以此中不说也法执无记名异熟生者非是业果异熟生但从异熟识中种子生故名异熟生。

  【疏】其余无记心至亦是彼摄者第一解云其恶作通无覆无记性者若缘威仪工巧即是威仪工巧无记摄若无覆无记恶作设不缘威仪工巧亦是威仪工巧心摄是缘威仪工巧心之类故非余异熟生心摄也此解即顺论文故云不通异熟性又其余无记心至亦是彼摄者有云同萨婆多宗威仪宽故说大乘余无记心虽不缘威仪工巧是威仪等摄问威仪何不与法执无记心心所俱答谓威仪等唯无覆无记性法执有覆故非彼俱又设除业果及法执异熟无记并缘威仪心等外余泛起无记心者亦是威仪中收许令是异熟生摄今且随小乘亦威仪摄也周曰其余无记等者即指前法执染无记是四无记之余虽不缘威仪等以是缘威仪心之流类亦威仪中摄此义未详谓法执心是染威仪心是非染如何言是威仪心之类答俱无记故据此意者悔与染法执无记俱谓悔不通异熟性故所以法执无记非向异熟生中收若许与染无记俱者违前疏文不许恶作与染无记俱故解云虽不与我执无记俱不妨法执无记俱也。

  【疏】又解云虽不与仪业心至亦恶作俱者第二解也意说其恶作无记性者若缘威仪等即威仪心等摄若恶作无记性者若不缘威仪等即合是异熟生无记摄如有率尔生悔悔昨日遇见悔不问问破人在如是之心既非染净若非异熟生者更是是心收答据大乘中异熟生心宽余不摄者皆异熟生摄如增上缘也今此解者即违论文所以会云论中且据业果无记说说云不俱不妨异熟生中一分无记亦得俱也故云异熟生无记亦恶作俱。

  【疏】此异熟生心非实异熟寻伺亦然者意说睡眠寻伺但名异熟生不名真异熟若现行第八识名真异熟若现行第八识名真异熟亦名异熟生以从异熟识自种子生故得异熟生名不同六识别报心心所等。

  【疏】不与第三第八识中文相违者第三卷说异熟者是第八真异熟此言异熟者是异熟生非真异熟故与前第三论不相违也。

  【疏】说不染污分别此有善净无记等者谓今引不染污分别者意说寻伺通净无记兼言善者文同故成所言不染污分别者瑜伽伦中说有七分别其中有染污分别不染者别染污分别者即通不善有覆无记等不染污分别者即通善及净无覆无记等。

  【疏】非谓信等别唯起一者意非唯与信等一法俱瑜伽谓但十一中随与一善相应即名为善。

  【疏】非法执类异热心也者意说虽不与业果异熟心俱不妨与法执无记异熟心俱也法执强故与寻伺行相相顺相应无失。

  【疏】若身有疲极至方有悔眠者身有疲极多引睡眠意地有忧根故得有悔妙简于悔眠静即简寻伺。

  【疏】或静及妙皆通二种者意说妙静简寻伺二种有云皆通二种者意说如通简悔眠寻伺二种静亦尔也。

  【疏】无所用故者是粗恶作法望土地无用所以不起不假起者此释不起眠所以也眠要由食等起上界既无段食不假起眠也若尔唯下论说有邪见者悔修定故义准生上亦起下悔邪见容与悔俱起故举疏答之。

  【疏】见本有位非谤涅槃等者意云悔修定者但于本有位悔修定非是谤涅槃若于色界中有中起谤涅槃但是邪见而非是悔以中有中无容起悔故即无于有位起悔其中有位方起邪见谤也据此第一解即无闻比丘于中有位不得起悔若作此解即违下论文邪见者悔修定故由此妨故有第二解。

  【疏】云又解至亦是生上起下者第二解即无闻比丘于色界中有中亦得起悔今言上不起下者据多分说等者此会违也据多分说者如无闻比丘于中有位起悔余时不起故云多分及生有故言无也者又据色界生有说也若有生在色界不得起下地海据此一时故云不起下悔也时疏。

  【疏】此二非上地至下不起上者意云悔眠二种不通上界所以下不起上。

  【疏】欲界入初定名下起上者即身在欲界入禅初定亦得起上初禅寻伺名下起上。

  【疏】或缘上名非缘上也者意说但可上地法名悔眠名缘故然缘彼地法不得以行相浅近极昧界故。

  【疏】有邪见者悔修定故悔得缘上者意说或有余人初学修定虽不得上地定起自闻思位多用功失而不得定无闻比丘得第四禅定谤灭堕地狱悔修定也自余人始用功失暂学修定虽不得定亦悔修定故下地亦得缘上定。

  【疏】上烦恼等皆以三界分别者即上卷明烦恼等约三界上下分别皆得起故准此亦应生上起下悔。

  【疏】论不许悔至故不相违者此明得起下悔所以也且如前第六卷既将烦恼三界分别上下得起准知悔亦合约三界明所以今说生上得起下悔如何知以邪见者悔修定故故得起下若尔何故论文不许耶答论但据十根本烦恼中但与无用相应更不与余九惑相应所以中有起邪见不与悔俱今言得起下者起别时说别时者即邪见前得起故名俱故知得起下悔故与论文亦无违返。

  【疏】论据多分至嗔等俱等者意说其实得起但言悔不与余九烦恼俱者据多分说多分者是隐显义显即不俱隐即俱也。

  【疏】许俱义隐者然许悔与邪见及嗔俱起义稍隐故故云不俱其实亦俱然此一段疏总有四解第一与第四品别下知俱如嗔也。

  【疏】悔非无学离欲舍故者此是三学分别然有宗悔眠二种非学无学是有漏故寻伺具三通无漏故依经部宗四皆通三无学身中有悔眠故今依大乘悔非无学离欲舍故犹如忧根问如诸律说无学无记犯戒生悔是非恶作解云是厌假说悔名于无记而生悔者未见诚文应是慧及胜解义亦无失。

  【疏】如彼虽有愁戚或是舍受等者意明虽有恶作即是厌乃至慧也如彼不还愁戚不是忧根如无漏后得引五识中苦根后得智不妨与喜乐舍俱也有云如何罗汉见佛涅槃虽有愁戚但是舍受相等或不还上界见下三灾等悔不得无学离欲舍显不通第三果。

  【疏】说是学者意说悔顺诸有学若悔先作恶还修无漏见道故知有学身中善法皆名学若大乘从善法欲已去皆名学法即顺学法名学之体非学法善法欲者从初发大乘心已去欲者希求也即求善法故名善法欲谓资粮已去若小乘说学无学身中有漏染无记除戒定慧皆名非学非无学大乘不然约身判无学息求总名无学有学身中不然有进取者是学无进取者是无学无进取者不是稍别以下第十二明见修所断门。

  【疏】谓苦根在五识由无漏故者释所以也意说圣人身中有苦根者以由无漏故有也后得位引者意云五识中苦根圣人得成就者由无漏后得俱时能引五识中谓精进等得有苦根此约苦根无漏后得俱时名引即五识同时意识无漏智引起也。

  【疏】或引后时五识等生者意云或者念无漏后得能引得后念五识中苦根也此约前后念相引故与前解不同也者云必初地已上菩萨身在欲界者见诸众生在地狱中有种种苦即无漏后得智引起大悲然地狱中诸众生或地狱火烧菩萨身心在厌离即菩萨五识中有苦生也即是无漏后得智引起五识中苦也起第六识正入无漏后得智同时起五识中苦亦得成前念无漏后得智引起后念五识中苦亦得今此菩萨被烧有苦即是分段身分段身粗故被烧苦变汤身是微细眼尚不能身岂彼火烧而生苦也问菩萨第六意识中有苦不答虽在地狱救生既非恶业戚果故亦是无苦故知苦根是无漏亲所引生无界等有无漏不引悔悔眠断不能救生又后无用故圣人无无漏眠也。

  【疏】二十二根中仍名不断者意说忧根深求解脱是无漏根故通不断故对法第十云求知根者谓信等五根意喜乐忧舍已知根数亦同之故不同恶作。

  【疏】随顺行相者忧行相修于所求如忧果不得解脱等又后非无漏道亲所引生故亦非如忧深求解脱故者不解云此文别释眠悔二种眠虽无漏道引非亲所生故非如苦根悔虽求解脱而非深求故非如忧由断悔眠非非所断。

  【论】若已断故名非所断者重释睡眠容非所断谓若已断名非所断者无学身中善无记眠亦非所断于中缘缚先已断故故于此起眠无缚所断名非所断此即约缘缚断名为非所断故六十六云云何非所断法谓一切有学世间法一切无学相续中所有诸法此中若出世法于一切时自性净故名非所断余世间法由已断名非所断。

  【疏】据求无漏无漏所引即非非断者此文意说若忧即能深求无漏忧何时卑证等若苦即无漏所引苦根亦名无漏今者眠若望忧能求无漏苦无漏所引者其眠即合是断法不通不断何以故眠不能求无漏又眠无记性者无漏后不引然眠善性者虽余无漏远引以不亲引生故以亲言简若将眠同忧苦即不通非断若约缘缚名非所断即通非断又由无学者有段食故有眠眠通不断。

  【疏】恶作虽至故深言简者意云且知悔若悔先不求涅槃等虽亦是善悔然行相不深不如于忧忧行相深故。

  【疏】又解此据多分不得者意云说悔不通不断者据多分有不求涅槃不起善悔者说不妨有求出世深生悔故悔亦通不断。

  【疏】远引生故者意说无漏远引者如圣者或经一日二日等入观疲劳与睡眠是也。

  【疏】寻伺二法虽非无分别智乃至此解即通无漏师义者此师意然虽本智中即不与寻伺俱然由加行位中寻伺能引真见道故或后得智中伺时亦引起寻伺故寻伺得通无漏名非所断故后解虽非乃至即不通无漏师义者此义意说若根本后得智中皆无寻伺然由寻伺能引无漏智由如于忧或被后得智引相应寻伺由如于苦故寻伺如忧苦亦名无漏。

  【疏】诸寻伺皆分别者寻伺能分别境故有分别非寻伺者即二禅已上心心所及欲界初禅中不与寻伺俱者自余心心所者名分别不名寻伺故四故者第一句无有是寻伺非分别者所以无第二句有分别非寻伺第三句亦分别亦寻伺第四句俱非。

  【疏】显扬第二至故有等言者显缘等意说彼思惟即是寻求故彼后云彼正思惟令心起八极趣入寻求极寻求现前寻求觉了计算观审思惟性此论中有等言者除寻求外向上等取趣入极趣入向下等取极寻求等言引发证寻即思惟是无漏故故趣者向也入是解也寻是唯寻此趣等各有胜义故致极之言也有云寻求是加行位极寻求是胜进位趣入等唯此相似或约初修久修有别也故正思惟支证寻是无属何问伺不入八道支答未见大乘所明之文且依有宗婆沙论九十云伺无彼相是故不立复次菩提分法行相猛利伺用微劣是故不立复次伺用为寻所覆摈故于?正见寻用偏增故伺不立菩堤分法有云显扬论云寻求极答求此即寻趣入极趣入此即是伺二种总名正思邪支与小乘别文瑜伽二十九云由此正见皆之力故所起出离无恚无害分别思惟名定思惟若心趣入诸所寻伺彼唯寻思如是相状所有寻伺若心趣入诸所言论所以通取寻伺。

  【疏】问既引十地至语言威故者此问意云其如十地梵本经论颂有思惟之言亦不说有正字若据新译十地谛即有何故净觉人念智功德具等文不言思惟论释言觉者觉观即是寻伺亦是语言之因何故今时但引梵本文而不引新译十地论文耶一种皆是语言因故此总问也云言三论中文云谓金刚藏菩萨入于三时而不解释十地言解脱月菩萨说偈三请云何故净觉人念智功德具说诸上妙池有力不解释颂意云菩萨既有起言说因何故不解释净觉者即是言说因也其金刚藏菩萨是第十地菩萨八地已上第六心聚定是无漏故知寻伺亦通无漏。

  【疏】答若依梵本至彼但应言净思惟者意云此答上问若依梵本毗唯迦者是寻无义若言僧羯腊波是思惟义今依梵本但有僧羯腊波而无鬼咀迦言所以但引梵本经论亦无正学者依梵本但有思惟亦无正字正字既无何咒说有觉观之言寻者即觉观也问梵本既有思惟无净觉等文何故新译十地论而说有净觉之文答但是翻译家增加也彼但应言净思惟者彼新译论依梵本经论不引旧译经论。

  【疏】前八地至犹有者自利名前即八地已上无利地名后后即八地已上犹有问何以得知答准下文云第九地菩萨断于利他中不欲行障故八地已上利他便作功用。

  【疏】又解十无学中得无正思惟支以无碍故者此师意说正思惟即是寻伺故知佛十无学法中除正思惟唯有九无学法又八圣道支中既许正思惟是一数即应佛有七圣道支。

  【疏】八地已去无漏观心既相续转至有漏正识者此即难也难云五识要由寻伺引者八地以去无漏心常相续若无寻伺时如何发起有漏五识答不尔之目连定中用声非有寻伺引五识故知八地菩萨起五识未必由寻伺引无漏意识相续虽无寻伺不妨五识亦得起前显五识多由彼寻伺起非说一切时要由寻伺引五识起也此随转门说者随小乘者宗说寻伺二法为遍行言三伺等义如枢要说者即身译心三行义枢要说。

  【疏】和地已去至劣不行故者意云十地中起无漏后得智皆在寻伺若至金刚心时寻伺即不行以得胜舍劣故即此寻伺无彼同时心心所一时不行故。

  【疏】唯后得俱非乃至四句为证者今说寻伺唯通与后得智俱不与正智俱者以七十三说寻伺四句分别云有思惟真如不观惟真如也观者证也有且思惟真如亦观真如谓无漏后得智有寻伺故名思惟真如心中拟写观真如有不思惟真如亦不观真如谓余业果异熟生心心所等。

  【疏】大论第五解此二是三界心心所者大论约此二种分别辛一者漏心名分别二遍计心名分别解此二种有漏即是三界心心所名分别也。

  【疏】虽据有漏作论者意云分别于五法中属第三者据有漏作论不言唯属第三等以寻伺亦通无漏后得智也。

  【疏】今于此中第一师说寻伺体至阙无寻伺者意云初师既说寻伺唯是有漏即无漏初禅五克中阙无无漏寻伺二支即无漏支唯有喜乐定三克通无漏也。

  【疏】若准第二师至佛便无乃至此义应思者据第二师说因中十地及二乘等无漏心中有无漏寻伺佛果全无寻伺若尔佛果但有思慧而无寻伺言无粗细者意说寻是粗伺是细故可立为能治支佛果思慧既无粗细故无能治支若自余人有在烦恼初修初修初禅中有寻伺及能治欲界中恚害不善法故故说寻伺支是对治支喜乐是摄益支定体是所依支此定体是余寻伺喜乐之所依也如来身中烦恼既无故无寻伺为能治支同不放逸能对治放逸如来无断有不放逸寻伺既名对治支如来应有寻伺支答护法须防如来则有不放逸寻伺是语行佛无漏语行故无寻伺支。

  【疏】缘有无漏有无事等皆唯为之者解云此四下定缘有无漏有事境等除悔余眠寻伺三法得缘无事以悔不得与余根本惑俱故其我见近见能缘无事有漏名境唯悔不得与俱生身边二见俱寻等许缘俱生惑俱故此即第三准上分别门。

  【疏】此双问者问意云为离心体有别自性如萨婆多为即是心分位差别如经部等。

  【疏】其楞伽师乃至差差别者诸楞伽师即执楞伽经中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执八识尚不别何更别有心所故不立心所中百论师执诸法皆空诸法尚不许立岂别立心所经部师及妙音师唯立三心所所谓五蕴中受想思三余善染中皆依思上假立无别有体若更立有心所即经文应云多蕴不令唯立五蕴故知心所唯有三种此筑虽不心所少故名无妙音尊者亦伺经部作此说即是婆沙论中四评家师大德中一人也余者谓觉天世友等彼虽不言一切心所并无等者经部计有三心所等少始条深善等是思分位假也处此道理总为此难如前第一卷解思想等是实触等是假如前既难。

  【疏】如俱舍至说唯有识者俱舍解触支中叙经部计又婆沙中亦叙妙音等计习说有识。

  【疏】远行及约行者无始时来游历境界名为远行无第二故名为独行今外难云若有心所则名时行不应名独行故知无心所也有宗云六识不并故言独行若依经部宗解无别心所故说独行若依大乘一类师说无五识唯一意识故云独行若依瑜伽诸识一一差别而转无主宰故云独行无身??于窟者谓无形色今心者无形色而不可见故云无身但??伏在于色身窟中调此难谓心既言调心不不言心所明知无心所。

  【论】士夫六界者此第四引多契经说四大空识成有情身不言心所然释此文诸家不同异本宗同大乘说故瑜伽五十六云六界界是蜜意说唯欲显此色动心心所最胜所依是经蜜意意说说四大是色所依胜空是动所依胜识是心所所依胜意说据与三为所依胜故且蜜意说六界成有情身其实无诸心所等若经部宗四大及空同大乘说心所离心无别自性觉天说云离四大外别无造色离心已外无别心所故依经部觉天为难。

  【疏】或现能取及所取者问能取所取与见相二分何别答执不执别依他遍计别讫有第一句讫。

  【疏】牒已成义者意云此第一句义即已前论文中在八识心王六位心所此成立心王心所之上皆能现似见相二分或现似能取所取疏主意若哲法师云许心似二现者即心似贪等现似信等现名似二现今此两解哲解稍亲本意引颂证无心所不论现似见相二分故疏主错解此文或可无错举见相心现例染净亦是心现也。

  【疏】初以经证者即无垢称经等后以理成者即指庄严论也。

  【疏】十卷楞伽颂第九十卷者即楞伽第九第十卷也。

  【疏】自性至二体不俱者意云如二心二文等自体不得并也余者准知。

  【疏】离日轮外有光明者光有二种一近轮光二远轮光有经说云日有千光五百下照五百傍照也。

  【疏】五法品说者说相名等五法名五法品言十卷成者十卷成部者或可十卷中第七卷证成心心所别有体。

  【疏】彼觉天等言非别有所但心前后分位别故说有五者解云觉天等许前后分位差别说有受想思等如初缘境领纳时即名受次第二念缘境施设名言复缘像等即名想次第三念缘境造作时即名行次复于境了别时即名为识即一识体缘境前后分位别即名受想行识离心之外无别心所余贪信等皆依思上假立故知无别心所也即前后分位说有五蕴也。

  【疏】有无皆成失故者意云既是一识如何前后分位立有五蕴等性别如下解过失所以若有诸分位作用至无相故即解有失无作用已下解无种性异。

  【疏】如乳等前后变异故者证色法有变其心法不然有计依缘如心有前后转变意说心法但依根缘有变异不同于色如乳等有转变也。

  【疏】谓现在一念有种种行相不同者今难云谓现在一念识有多行相谓一念中有领纳行相取像造作惊心了别等众多行相许唯有一识有何故以今此一念识有多行相因缘者所以义也。

  【疏】说多念变异根境相似因缘无别亦成过失者此难多念变异也设许汝前后多念则令一识有种种行相别者今难云且如一眼识前念眼识亦依眼根亦缘色境后念眼识亦依缘此根境既眼识前后念根境相似云何则令一眼识前后有了别领纳等取像造作等行相差别故成过失。

  【疏】又言如是诸法和合非不和等者为别有多分所可言和合由如多人得名和合一人不名和合既唯有一识无心所者如何得名和合既言和合明知有多心所故和合者是相应义。

  【疏】又经说灯明喻乃至如何前引者如依一灯有众多光明即依一心有多心所长行如前引者即前文引之如日与光喻与行明喻相似今引灯明喻意取光明与灯同时以喻相应义也。

  【疏】又违三喻乃至或唯有心唯有想也者今以义唯以后三句即配前三界也其事云何言唯有色即配前欲界既说欲界中记四大种为我岂欲界中唯有色故知亦有心心想等言或唯有心者即配上界色界中既言意生意生者即是心定岂色界唯有心故知亦有色心所等言唯有想者即配上无色界无色界中即言无色想生岂无色中唯有想而无余心心所故知亦有余心心所也或云谓乳酪苏乃至唯有想也者今引此喻意说证有心所岂唯有色必应有心亦有想受等有色意生者即是化生随意即生也。

  【疏】即彼所说粗四大种以之为我者即如欲界中人及天皆执此粗四大种以之为我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疏】故六界经等至种种质彼者质云若汝谓说士夫六界则唯有心者乳喻经中说界有粗四大种乳乃至无色想生如苏岂欲界唯有粗四大耶上二界准此应质。

  【疏】即五经也者若言唯有心无心所者便违五种经教故云与圣教相违如疏具引五经。

  【疏】恒决定非如所等有时不定者意云虽恒有识所乃不定如贪嗔疑慧等不并生故问五遍行岂不恒决定耶答虽恒决定非为主故亦非为依等故以为主等四义而简于心所故但言唯识不言所等。

  【疏】说六界者唯显色动心所三法乃至故今总言以心胜者意说四大种与十一种色法为所依十一色者谓内五根外五境并无表色空界非无为等者意云空界者不是六无为中空无为但是有情身中骨节间隙所名空界此空界得有行动来去等事及手眼等而有动转也其心所所依可知界因也经义也有云空界者亦取外空色若无外空界色者即单善有相即独动行不得前解胜故有情色动必以内空界为依。

  【疏】色心之身依空动者意说如人欲远行时即由能等起心牵起等流色方始依空有运动行住等事此文令向前然后说心心所依等。

  【疏】又次前引乳等喻经应为返质者即返质前觉天等汝若许心前后变异差别者应质云乳酪苏等前后变异乳酪等则名为色者既许心体前后变异心体应亦名色又质云汝谓士夫六界则唯有心者乳等喻经中说欲界有粗四大如乳乃至无色想生如苏岂唯欲界有粗四大耶余二界准此质之。

  【疏】非谓所似贪等亦无者意说心王似心所也若心王起染时心王似贪等若心王起净时即似于信等故颂许心似二现即是心王能似也或似于贪等或似于信等即自所似之贪信等也。

  【疏】非一为例者意说二义总取若但取后一义者他即将见相二分为例以无别体复心生故又云非一为例者意说总取二义名之为似非取一义为例名为似也此解是本。

  【疏】前经可知者即前所引染净等经。

  【疏】若尔贪信至是何者此问也问意云心王是能似心所是所似若言许心似二现亦摄心所者即心所摄入能似之中今更说如是似贪等未审似何贪等此问也总心所中已下至亦在其中是答词。

  【疏】以义说文总别聚异者意说心所虽摄入总心聚中合同一聚然以义说之分总别聚心王为总聚心所为别聚意云王变似见相二分现其信贪心所自证分各各变似二分贪信故意说贪自证分所变相上亦有贪信二其信自证分所起相分中亦有信贪二也即显次二句非上总句此解顺疏有云心王自证分上所变相分中有贪信先说三性法其正信自证分所起相分亦有信贪无记三性法也其染贪自证分上所变相分上亦有贪信无记三性法也故无记法有顺善染所以相分中通有三性法如别抄说下亦自顺此解约心王并贪所变信所变皆能变似贪信等也与前解别。

  【疏】不过染净二位中故者此释伏难难云且如心心所有多分位通三性等何故但说许心染净二现耶答诸位用强莫过染净二位所二说心似贪等现即显胜隐劣亦似无记故疏曰故此总言亦摄无记不违善染法故。

  【疏】其无记法有顺染者等如缘妻孥而起染心有顺善者如缘染龛素像起善心等。

  【疏】如诸部中执无无记法者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此之四部唯立善恶二法不立无记其山河等既有所顺等者如缘山河世间等是善业所感如秽恶世间及地等是恶业所感小乘有宗意说好恶山河等随恶善业感既善恶性此亦如是但言似贪信等不说似无记。

  【疏】总结前载至非解后伦者意云此有二义第一总结前经论即言无相违之失是第二云或此后通但通前经非解后伦者意说此伦文但通前引经如何圣教说唯有识等文不解后伦中许心似二现等文问若第二解不许后伦者如何此文说及现似彼等文答以道理不违故二处说未以须会。

  【疏】今此所说四世俗中第二道理世俗乃至法尔因果非即非离者然此论中言此依世俗即蕴处界等心王心所各各有别即依道理世俗中解若论文中言若依胜义心所与心非即离非即者即依四胜义中第二胜义以第二胜义中诸法因果非即非离故以心王为因心所为果亦非即非离以心所为因心王为果亦非即非离以心王心所相望得有相应因俱有因故。

  【疏】又约第三胜义至八非定离者意云若据能诠说八识各别若约二无我说八识皆是二无我以八识皆是人法空摄。

  【疏】又即推入第一真中亦非即离至何有定离者今约四胜义中第一真中亦有不即不离既说诸法如幻化水月阳炎何有定离故约此如幻等殊胜道理明蕴处界非即非离也。

  【疏】或是第四乃至彼文自会者若依第四胜义说心王心所不可定说即离然八识自体性亦不可言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又一灭时余不灭故亦非定异经说八识如水波等广如下解。

  【疏】颂中义有至依俱隐者意云据论所问但问现起分位若据答中乃有三门谓所依及俱转并现起等三门今据现据相显故偏问余二门隐故不问。

  【疏】若偏对第二胜义非即离者因果性故非即非故离等所以四谛因果道理非即非离也若第一俗即遍计所执有名无实如计我等第二俗即说蕴处界等各别第三俗明四谛因果果非因因非果因果各别第四俗即二空各别由断我执显生空由断法执显法空真如虽无别由断二障显得所以二空有别若据胜义门说即不可定说是诸法皆不定故若第一胜义蕴处界等皆如幻化水月等八喻皆不真实依第二胜义因果不即不离以苦集是一切因果故二空又心王为因心所为果或种子为因现识为果皆非即离若依第三胜义真如体是一但约诠显了故即假说二空有别若依第四胜义即一真如法界心言路绝故第二俗与第一真法体虽是一但约真实如幻等故有差别余者准知问后三俗前三真体皆是一如何于一法上而分真俗答据体是一俱约所为说有别也然佛为入佛法众生及余有情说曰世俗法定有蕴处界等实有因果等事各各真实若久修道行者各入圣位佛即约现行次第说诸法如幻因果不离等四胜义也故动机有异不可齐责。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七末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0:35 , Processed in 0.14672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