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31|回复: 3

[其它] 卍续藏第21册No.0375盂兰盆经疏孝衡钞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7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21 册 No. 0375 盂兰盆经疏孝衡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21 册 No. 0375 盂兰盆经疏孝衡钞




  佛说盂兰盆经疏孝衡钞卷下

  【疏】四正解经文。于中复二。初释题目。

  【钞】疏科分二。初翻译时主又二。初通叙三译。

  【疏】述曰。此经总有三译。一晋武帝时。刹法师翻云盂兰盆经。

  【钞】旧本云刹法师。盖传写之误。藏本云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梵语昙摩罗刹。此云法护。今略云刹也。

  【疏】二惠帝时。法炬法师译云灌腊经。应此文云。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等故。三旧本别录。又有一师翻为报恩经。约所行之行而立名故。

  △二正指此本。

  【疏】今所释者即初译也。

  △二正释经题二。初能说之佛。

  【疏】义净三藏云。颁自我口。畅之彼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

  △二所说之法二。初释所诠三字复二。初别明三字。

  【疏】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

  【钞】盆乃东夏之音。即今大宋翻经者言。旧云盆佐那。略言盆也。新云门佐罗。亦云门佐曩。华言救器。如前已释。若言骨拏迦翻为盆。非经之本意也。

  △二总显行相。

  【疏】斯由尊者之亲。魂沈闇道。载饥且渴。命似倒悬。纵圣子之威灵。无以拯其涂炭。

  【钞】闇道之言虽通于三涂。今明鬼趣。载。则也。且。兼也。皆语词。涂炭者。鬼趣危苦。如陷泥坠火。无救之者。

  【疏】佛令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即从此义以立经名。

  △二释能诠经字二。初随文释义。

  【疏】经者。正明为线。义曰契经。线能贯华。经能持纬。谓所诠之义。似纬似华。能持之文能持能贯。今顺此方典诰是以目之为经。借义助名仍加契字。

  【钞】经者。法苑云。西域呼汲索。衣线。席经。圣教。皆名素怛缆。此有六义。藏教摄三。谓线。经。圣教。圣教谓律与论。以是经中一分义故。皆名素怛缆。天亲慈恩各四义释。如前已录。佛地二义。杂心五义。由此多义故但言经。不言线等。疏弃通经而取局线。违自引论寐之胡甚。

  △二指同余论。

  【疏】此释符佛地论二义中贯穿之义。(如上已释)杂心论五义中结鬘之义也。(余四者。涌泉。出生。绳墨。显示也)。

  【钞】五义者。一出生义。令生出苦故。二涌泉义。义味无尽故。三显示义。明因果相故。四绳墨义。去邪取直故。五结鬘义。如线贯花集诸义故。

  △二释经本文二。初科判经文复二。初总科一经二。初科经三分。

  【疏】次解本文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二指古规模。

  【疏】以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

  △二别科序分二。初信起科复二。初释证信意。

  【疏】初序分中诸经多有二序。一证信序。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标记说时说处分明。大众同闻非谬。以为证据令总信受。经无丰约非信不传。由是经初必须证信。故智度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

  △二释发起意。

  【疏】二发起序。发明生起正宗之法。如净名宝盖。法华毫光之类。

  【钞】说维摩经时。宝积等五百长者各献一盖。佛受得已。合成一盖。略有四义。一由佛神力合多为一。欲令施者生不思议想故。二合盖现土。发起施者修净土业无上心故。三明诸法无定。或多为一。多不定多。或一为多。一不定一。悟实相者未曾一多。四表诸长者。现在同悟无生。未来同成佛故。广如彼疏。说法华时。佛于眉间放白毫相光。疏云眉者。面首之媚。表所说胜一乘宗媚。间谓两中。表说中道。白为众色之本。显此法是三乘之源。放光破闇。警觉群机也。

  △二通别科。

  【疏】然证信亦云通叙。诸经皆同故。亦云经后序。佛说法时而未有故。发起亦云别序。诸经各别故。亦云经前序。佛先自发起方说正宗故。

  △二随科解释。

  【疏】初证信序者。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钞】疏科二。初说佛因由复二。初总叙问答。

  【疏】述曰。则佛临灭度时。阿难请问四事。佛令置此言也。

  【钞】大术经说。佛受波旬请已。将入涅槃。阿难悲咽。优波离等。教示阿难请问佛灭度后所为之事。谓问四事(云云)。

  △二别叙四事。

  【疏】所问四事。佛一一答。谓一依四念处(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

  【钞】戒为师者。训匠轨范名师。师有二种。谓人与法。如来在日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法为师。轨则仪范依戒法故。别解脱戒为汝等师。恶性比丘梵坛治之。梵。净也。坛。法也。以清净法默摈治之。作一羯磨。七众不得共语。故云梵坛治之。

  【疏】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人俱。

  △二释经文义二。初显经阙异复二。初显经所阙又二。初叙述余经。

  【疏】诸经多具六种成就。文或阙略义必具之。谓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

  【钞】依佛地论通叙有五。一如是我闻为信成就。总显已闻令生信故。二一时之言为时成就。三佛为教主成就。四在舍卫国等为处所成就。五与某等众若干人俱为众成就。此略第五。文具应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目犍连四辈弟子俱等也。然今疏主。依般若灯论作六种成就。故云如是者信成就也。文窄旨隐。行相难知。指陈何法令生信乎。所宗既殊。可从佛地。

  △二指此经阙。

  【疏】今经阙于列众也。

  △二显经所异二。初指陈标异。

  【疏】又闻成就为初。异余经者。各是译人之意。

  △二释其所以三。初余经四字正倒。

  【疏】谓或云。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或云我于佛边闻如是法。皆是指法之词也。

  【钞】或云如是我闻。或云我闻如是。佛地论云。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乃至云。是故闻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真谛三藏依微细律。明阿难升座集法藏时。身如真佛具诸相好。下座之时还复本形。集法藏传亦云。众生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槃起更说妙法。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住此说法。三疑阿难转身成佛为众说法。为除彼疑。指如是法。我昔侍佛亲所曾闻故云如是我闻。

  △二此经不言我意。

  【疏】不云我者。意彰圣人皆证无我理故。

  △三余经言我之意。

  【疏】余经有者。即阿难自指五蕴假者。不同情计之我。亦无过也。

  △二随文正释五。初释闻如是又二。初释闻字。

  【疏】闻谓耳根发识。听彼外声。

  【钞】佛地论云。闻谓耳根发识。听受所说佛教音声若但闻声可唯在耳。若缘名句便在意中。瑜伽亦云。闻。谓比量。废别耳意。总言闻也。

  △二释如是。

  【疏】次云。如是者。信成就也。夫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公云。信顺之词也。

  【钞】法华疏云。如是者感应之端。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立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传法圣者。欲显名教出于感应。故建言如是。

  △二显一时言二。初正释一时复二。初二义正释。

  【疏】一时者。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名一时。简异余时也。

  【钞】一时者。佛地论中二义释之。一说者听者。刹那相续。说听究竟。法席事毕。总名一时。二说者听者。共相会遇。无前无后。说听同时。故名一时。配疏应云。说听究竟。总名一时。师资合会。名一时也。

  △二以义释成。

  【疏】谓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能别举。一言略周。故但云一。诸方时分延促不定。故总言一时。

  【钞】即以疏云。年月春秋等无量时也。若一一别举则成繁杂。若止定一时。则不能普应诸方凡圣利钝机宜。为欲普应一切机故。总言一时。意取说听事讫。名一时也。其中具含长短等义。利根时短。悟解速故。钝根时长。悟解迟故。若举年月等。不应利根。若举须臾等。不应钝根。若举四时十二时等。不应四洲诸天机故。由此但总言一时也。诸方下。释成次上无量时义。意说四洲诸方时分不定。凡圣利钝延促不定也。

  △二会释例难二。初牒前例难。

  【疏】然诸经中不指定时。指定处者。

  △二会释文意二。初指慈恩解。

  【疏】有解招难故不用之。

  【钞】有解招难。如玄赞疏云。问。处中有净秽。随机定说处。时中凡圣殊。何容不定说。答。说处标净秽。净秽可定知。(标舍卫等。十地菩萨谓是净土。声闻等众谓是秽土。一处见异。净秽双彰也)说时有短长。凡圣不可准。一会机宜。有利有钝。长时短时。如何定准。(一时之言具含长短。利根谓短。悟解速故。钝根谓长。悟解迟故)故处可定说。而时但总言一时也。

  △二疏主自解。

  【疏】今详其意。以处则不过十六国中。游化住止之处。而有其数。易为标指。

  【钞】十六国者。仁王经云。毗舍离国。憍萨罗国。乃至瞻波国。今疏云。以处则不过十六国中者。虽依智度论。彼约游化境界而言。其义局也。然法王自在。天上说法。龙宫集会。于一切处普化六趣。非唯十六国中。招难之言。复归疏主耳。

  【疏】时则年月春秋寒热昼夜寅卯须臾等时变异迅速。积数无量。不可说录难为标指故。

  △三彰说教主。

  【疏】佛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之者也。觉有三义。一自觉我空。简异凡夫。二觉他法空。简异二乘。三觉满俱空。合于本觉名究竟觉。或名大觉妙觉。简异菩萨。

  【钞】佛陀。翻为觉者。无漏五蕴假者。有主宰义。故名者也。觉体是慧。觉察断障。觉了二谛。谓本智觉了胜义真性。后得觉了世俗妄相。此有三觉简诸凡圣。一者自觉。由证我空无为理故。自觉断障。简异凡夫。二者觉他。由证法空无为理故。觉他利物。简异二乘。三者觉满。由证人法俱空理故。至究竟位。名为觉满。依起信论。以无为理。名为本觉。以有为智。名为始觉。由以始觉圆合本觉。名究竟觉。方广无际。亦名大觉。胜无比等。亦名妙觉。简异菩萨。彼虽二觉。然在因位。未圆满故。唯有如来具足三觉。独名为佛。

  △四辨所化处二。初释二处意复二。初真谛记释。

  【疏】在舍卫等者。处成就也。

  【钞】上生疏云。梵语室利罗筏悉底。旧云舍卫国。讹略也。此云丰德城。在中印度。憍萨罗国之都城名也。为简南憍萨罗。故以都城为国之称。言丰德者。一足财物。二妙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国丰四德。故以为名。所言在者。游化居止之义。游化国中。居止园林。故名为在。

  【疏】真谛记云。住处有二。一境界处。(游历之境)谓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谓统出家之众。初即舍卫。后即祇园。

  △二婆沙释论。

  【疏】婆沙论云。举舍卫者。令远人知。(国是总名)举祇园者。令近人知(园是别故)。

  △二释二处文二。初释游化处。

  【疏】舍卫此云闻物。谓具足财宝之物。多闻解脱之人。远闻诸国。故义净三藏译金刚经云。名称大城。

  △二释居止处二。初别释园树名义分三。初园树名义又二。初释园树名。

  【疏】祇树等者。即祇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长者所买之园。

  △二释施主名。

  【疏】祇陀。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也。生时王与外国战胜。因以为名。

  【钞】言祇陀者。讹也。正云誓多。此翻为胜。是钵剌犀那恃特王。旧云波斯匿王讹也。此云胜军王。彼王之太子也。太子生时邻国怨至。战而得胜。故为名也。

  【疏】给孤独者。是臣之号。本名须达多。此云善施。谓给孤独即是善施。又常行施故名善施。乡人美之号给孤独(孤者少而无父也。独者老而无子也)。

  【钞】梵语苏达多。旧言须达。讹略也。此云善施。是胜军王之大臣也。

  △二园树先后。

  【疏】然园是须达所买。树是祇陀所施。园总树别先合标园。今以礼别尊卑。故树先园后。

  △三因显伽蓝此方名寺。

  【疏】西国呼寺为僧伽蓝摩。此云众园。以佛教东流初至中国止鸿胪寺宾异域僧。僧既渐多散置别馆。存其本号皆曰寺焉。

  【钞】众园者。是出家众所住园故。后汉第二主孝明皇帝时。摩腾竺法兰初到洛阳。权住鸿胪寺。别创堂殿安之。二僧移入新居。不忘其本故标寺号。又以白马?经至此而死。建塔葬于寺中。因名白马寺。僧史略云。至后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创立伽蓝名为招提。隋炀帝大业年中。改为道场。至唐复为寺也。

  △二买园施树因由二。初叙致因由。

  【疏】其买园施树者。涅槃经说。须达长者为儿娉妇。诣王舍城。因见佛发心请入舍卫说法。佛令舍利弗随归先拣住处。择得祇陀太子之园。长者问买。太子戏云。侧布黄金满即卖之。长者便欲交付。太子云是戏言。共请断事之人断之。被断令依先语。长者载金侧布唯少一隅。太子见其不惜财宝。知佛殊胜。遂施所余之地置立门屋。施园中树以为林荫。

  【钞】被断等者。涅槃等说。净居天子化作断事之者。断与须达。于是布金满地。高敷五寸。壁方十里。少五百步。未满十里。一库金尽。更欲取金。太子知意。自思念言。彼尚倾库修诸福慧。我何所乏而无修建。语须达言。地虽汝主。林树属我。共助成功。具陈供佛。余未遍者五百步地。不须复金。请以见与。我自为佛建立门楼。常使如来经游出入。须达许之。是时须达七日。成立大房足三百口。禅坊净处六十三所。冬屋夏房厨坊浴室洗脚之处。大小圊厕。无不具足。所设已讫。即执香炉遥请如来。佛时悬知是长者心。即与大众至舍卫城。祇陀园林须达精舍。即住其中。佛告阿难。园地须达所买。林树祇陀所施。二人同心共崇胜福。自今已后。应谓此地为祇树给孤独园。如佛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说法华经。慈恩释云。城胜余城。无丽物而不出。法胜余法。无嘉德而不具。山胜余山。为好鸟之所栖止。法胜余法。为上人之所游心。故知玄妙喻通教理。或教妙如城。含妙理故。理高如山。出二乘故。有所表矣。此在舍卫国。国丰四德。表此经中。孝顺设供。?苦报恩。四义胜故。树胜余树。为释子之林荫。经胜余经。为孝子之依禀。园胜余园。布金买而施佛利生。法胜余法。设胜会而奉僧拔苦。祇陀太子依父王命。修仁蕴德。表佛弟子依法王教。修慈行孝。须达长者济近远之孤贫。行孝顺者救父母之幽苦。佛所施为。事不虚设。皆有表矣。

  △二结归名号。

  【疏】二人共成精舍请佛居之。故云祇树等也。

  △五议所化众。

  【疏】阙众成就者。但文略也。如无常经等。然有其时必具徒众。故经末云。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二发起序二。初释其定趣。

  【疏】二发起序者。此经既以孝顺拔苦为宗。故托救母之缘而为发起。

  △二科经解释。

  【疏】文分为六。第一目连道满。第二知恩欲酬。第三攀慕遍寻。第四得见所在。第五恸哭往救。第六恶习现前。今初。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钞】疏科二。初目连名氏又二。初显姓释名。

  【疏】述曰。此人姓大目犍连。唐言采菽氏。彼国上古有仙常食菉豆。尊者。是彼之种族也。名尼拘律陀即树名也。尊者二亲。因祭此树神而生尊者。故名此也。

  【钞】法华疏云。梵语摩诃没特伽罗。大目犍连讹也。此云大采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姓。尊者之母是彼种族。取母氏姓而合其名。得大神通。简余卑姓。故名大采菽氏。从父本名俱利迦。亦云拘丽多。旧名俱律陀讹也。

  △二呼姓所以。

  【疏】是王舍城中辅相之子。时人贵其种所以称其氏。

  【钞】上生疏云。目连是婆罗门种。与舍利弗少为亲友。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厌俗尘各求出离。互相谓言。若先尝甘露必同其味。后舍利弗。王舍城中逢于马胜为说偈言。诸法从缘生。缘谢法还灭。我师释迦文。常作如是说。舍利弗闻已。即证初果。复为目连说所闻偈。目连闻已。复证初果。遂与徒众二百五十人俱来到佛所。世尊遥见。指告众曰。彼来之者。我弟子中神足第一。佛呼善来苾刍。净修梵行。得离苦际。闻是语已。须发自落。俗裳自变。戒品清净。经七日已。证阿罗汉果。神通第一。按十二由经云。佛成道后五年度目犍连也。

  △二始得六通二。初总释经意复二。初正释。

  【疏】始得六通者。始即是初。初得圣道便度二亲。本因亲而修道故也。

  △二释妨。

  【疏】道虽无异本愿各殊。故诸圣者不必皆尔。

  △二别释六通二初释别名分六。初神境通。

  【疏】六通者。一神境通。智证神境故。亦名如意通。身如其意欲往即到故。

  【钞】神谓神变。灵妙之德。境谓境界。雨花等事。神所变境。名为神境。境体即神。名为神境。通者。无拥滞义。变现神境之通。名神境通。

  △二天眼通。三天耳通。二科合。

  【疏】二天眼通。三天耳通。谓能见能闻。若近若远。障内障外。色声等故。

  【钞】天眼通者。清净色根照境发识。名之为眼。依天修得。名为天眼。有人趣身。引得天眼。眼属色界。亦名天眼。谓由天眼引发通故。名天眼通。天耳通准此。

  △四宿命通。

  【疏】四宿命通。能知宿世本生本事故。

  【钞】宿命通。亦名宿住通。宿世所住寿命。本生族望。本所造作。善恶事业。如是一切皆能知故。

  △五他心通。

  【疏】五他心通。谓于定散漏无漏心。一切能知故。

  【钞】他心通者。他人心品。若定若散。有漏无漏。善恶无记。皆能知故。

  △六漏尽通。

  【疏】六漏尽通。谓身中漏尽而能知故。

  【钞】漏尽通者。漏尽身中。得此通故。又知自他漏染尽故。又无为理漏尽显故。得漏尽名。漏尽之通名漏尽通。六通克性皆智为体。三乘圣人所得神通。胜劣有异如别处说。

  △二释通义。

  【疏】六皆无拥。故总名通。

  第二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钞】疏科二。初子行孝顺报恩之相分三。初正显报恩孝顺之相又二。初总释经文。

  【疏】述曰。度谓度脱。然报恩两字。但是通标虚位度脱正是其报。乳谓母乳。哺是嚼哺(乳哺如济食。是恩之实事。度脱如扶轮。是报之实事)。

  △二别释三事二。初列三事。

  【疏】然父母有远近。恩有轻重。报有分全。

  △二随列释三。初父母远近分二。初略指远近。

  【疏】远者七世乃至多世。近者即生此身。

  △二广明远世二。初七世父母复二。初依外典说。

  【疏】七世者。外教所宗。人以形质为本传体相续。以父祖已上为七世。故偏尊于父。

  【钞】偏尊于父者。以说此身是父遗体。皆从父姓矣。

  △二依内教说二。初约理正陈。

  【疏】佛教所宗。人以灵识为本四大形质为灵识所依。世世生生皆有父母生养。此身已去。乃至七生所生父母。为七世也。

  △二会经文意。

  【疏】然寄托之处唯在母胎。生来乳哺怀抱。亦多是母。故偏重母。是以经中但云报乳哺之恩也。

  △二多世父母。

  【疏】乃至多世者。于中偏取归依佛已来。所有生身父母。能生我身修道器故。诸佛成道之时。多生父母。皆相会遇闻法获益。

  【钞】此指其时分以分轻重。故说已前已后。若无其身不归依佛。由其父母生于身器。方归依佛。故恩重也。

  △二恩有轻重。

  【疏】恩有轻重者。此生父母最重。余渐轻也。

  △三报有分全二。初双标分全。

  【疏】报有分全者。侍养一生为分。度脱多生为全。

  △二别释分全。

  【疏】故经云。左肩担父。右肩担母。遍行大地。亦不能报恩。故知此生所报为分。设同孟宗董黯董永之类。亦为分也。今经云。欲度父母者。意令得道明其全也。

  △二古圣恩深难报之相二。初直显负恩。

  【疏】若总不报。便是不孝罪人。况加逆事。

  △二举轻况重。

  【疏】且泛论一切人恩。华严经云。不知恩者。多遭横死。观佛相海经云。有恩不报是阿鼻因。诸恩尚然况于父母。父母之恩。无可校量。

  △三父母恩深难报之相二。初引诗显示。

  【疏】故诗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乃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第十三周幽王好征伐。人民劳苦。孝子不得终养耳)。

  【钞】蓼。音六。蓼蓼者。长大貌也。匪。非也。伊。唯也。劳苦所役心昧目昏。见长大者莪草。谓非莪草而唯蒿草也。哀哀者。苦恨之貌也。哀嗟苦恨。恨己不得终养于父母也。父母生我勤劬劳苦。不得终于侍养。所以自恨。衔者。含也。恤。忧也。靡。无也。无父依怙。无母倚恃。我出含忧。我入无至。父兮生我。母兮鞠养。拊拍怜我。畜起悦我。长我知见。覆育我身。顾者。旋视也。而旋视我。反复(音覆)视我。父母出入腹厚于我。我今欲报如是之德。恩如昊天。罔无穷极。而难报之。

  △二三藏指陈。

  【疏】故三藏云。父母义高天地。恩深巨海。是以系仰顾腹之恩。思答劬劳之德。

  【钞】系仰者。系心仰念顾视腹厚之恩也。

  △二父母恩重子逆之相二。初引经显示分三。初父母恩重复二。初略示恩深又二。初养育劬劳。

  【疏】父母恩重经云。父母怀抱。含笑未语。和和弄声。饥时须食。非母不哺。渴时须饮。非母不乳。云云。十指甲中食子不净。云云。

  【钞】恩重经云。佛告大众。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育。是以寄托母胎。十月怀身。岁满月充。子母俱险。生堕草上。父母养育。卧在栏车。父母怀抱。含笑未语。和和弄声。饥时须食。非母不哺。渴时须饮。非母不乳。子若饥时。咽苦吐甘。推干就湿。非父不亲。非母不养。慈母养儿。去离栏车。十指甲中。食子不净。子饮母乳。八斛四斗。故言云云。

  △二恩深难报。

  【疏】计论母恩。昊天罔极。呜呼慈母。云何可报。云云。

  【钞】次云。阿难白佛言。世尊。父母之恩如何可报。唯愿说之。佛告阿难。若有慈孝之子。能为父母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造盂兰盆。献佛及僧。得福无量。能报父母之恩。若复有人。书写是经。流布世间。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当知是人。能报父母之恩。故言云云。

  △二广明恩重二。初母暂离儿心惊乳溢复二。初引经显示。

  【疏】至于行来东西邻里。井灶碓磨。不时还家。母忽心惊。两乳流出。即知我儿。家中忆我。即便还家(反如啮指心痛)。

  【钞】啮指者。先贤传云。蔡顺。字君仲。汝南人也。侍母至孝。曾略出。有客来急须见之。母遂啮指。顺乃心痛走归。后汉时人。彼以母思于子。其子心痛。此以子思于母。其母乳流。故云反如。

  △二问答释疑二。初指经伸问。

  【疏】问。详此经文浅朴。偏诫贫贱之流。何也。

  △二三义释之。

  【疏】答。君子自孝。故偏诫小人。又君子有箪瓢之贫。何妨碓磨等事。

  【钞】论语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笥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也)颜回君子尚有箪瓢之贫。何妨富者而有碓磨之事。

  【疏】又偏叙艰勤之语。始彰鞠养之劳耳。

  △二子欢母喜养育忘疲。

  【疏】又云。其儿遥见母来。或在栏车摇头弄脑。或复曳腹随行。呜呼向母。母为其子曲身下就。长舒两手摩拭尘土。呜和其口。开怀出乳。以乳乳之。母见儿欢。儿见母喜。二情相交。恩爱爱重。莫复过是。云云。

  【钞】次下云。二岁三岁。弄意欲行。至于食时。非母不知。父母行来。值他坐席。或得饼果。不敢啖啜。怀归与子。十来九得。恒常欢喜。一回不得。娇啼佯哭。娇子不孝。必有五摘。孝子不娇。必有慈顺。

  △二子长不孝四。初子长忘恩父母系念。

  【疏】既生长大。朋友相随。梳头摩发。欲得好衣。服盖其身。弊衣故破。父母自着。新好绵帛。先与其子。至于行来官私急疾。倾心南北。逐子东西。

  △二夫妻娱乐疏弃二亲。

  【疏】横簪头上子渐长大。为与索妻。得他女子。父母转疏。私房室内。共相语乐。

  △三亲老无依日夜嗟叹。

  【疏】父母年老。气力衰微。终朝至暮。不来借问。或复父孤母寡。独守空房。犹如客人。寄止他舍。常无恩爱。或无襦被。寒冻苦辛。厄难遭之太甚。年老色衰。多饶蚤虱。夙夜不卧。长吟叹息。何罪宿愆。生此不孝之子。

  △四违骂父母喜顺妻儿。

  【疏】或时呼唤。瞋目惊怒。尽不从顺。妇儿骂詈。低头含笑。乃至云云。

  【钞】乃至云云者。彼云。妇复不孝子复五摘。夫妻和合同作五逆。彼时呼唤急疾走使。父母之语十唤九违。尽不从顺。骂詈瞋目何不早死。强在地上。父母闻之悲哭懊恼。流泪双下啼哭目肿。汝初小时非吾不长。但吾生汝不如本无。佛告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为父母受持读诵书写。父母恩重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一句一偈一经于耳。所有四重五逆十恶等罪。皆悉消灭。永尽无余。常得见佛闻法。速得解脱。

  △三闻者悲伤。

  【疏】帝释梵王诸天人民一切众会。闻经欢喜发菩提心。号哭动地泪下如雨。

  【钞】发菩提心修行作佛。誓报多生父母之恩皆得道果。

  △二释彼经意三。初母慈子逆。

  【疏】评曰。细思其事。诚哉是言。或有母不如此。儿不如彼者。百中无一也。

  【钞】或有母不如此初慈后叹。儿不如彼初娇后逆。而能自幼至长。母慈子孝。儿妇养亲者。百中无一也。若百中有一。千中有十。万中有百。亿中有千。孝者甚多也。目观时事。行孝顺者。万中有一也。

  △二不孝所以。

  【疏】良由众生无始无明。迷真执妄。既根本颠倒。故枝末一一皆然。

  △三念彼沉沦。

  【疏】祸哉凡愚。云何可度。

  【钞】祸哉者。惊叹之词。

  【疏】三攀慕遍寻。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钞】疏科二。初别释经文。

  【疏】述曰。观求生处是天眼通。由证道而得。故云道眼。世间有二。谓三界是器世间。六道是有情世间。

  △二总释经意。

  【疏】然尊者丧亲之日犹是凡夫。不知父母生于何道。今成圣果力可追求。故以天眼上下观视。于三界处寻六道身。得通便观。故云即也。

  四得见所在。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钞】疏科二。初会不言父。

  【疏】述曰。本观世间。俱寻父母。父生乐处。不假施劳。既非经宗。故此不述。

  △二正释见母三。初总释经意。

  【疏】母生鬼道已属三涂。复在饿中是鬼之极苦。拔济苦者唯盂兰盆。发起正宗意在斯也。

  △二别明因果。

  【疏】生饿鬼中是异熟果。酬引业故。不见饮食是等流果。酬满业故。是悭贪业之果也。皮骨连立是增上果。

  【钞】此况论五果。一者异熟果。谓有漏善不善法。所招隔世自相续身。异熟无记。谓前世造业今世受果。或今世造业来世受果。异时而熟名为异熟。或因通善恶。果唯无记。异类而熟名为异熟。此上二解异通因果。或善恶业未得果时。兴取果用。至得果时。兴与果用。取果与果功用有殊。名之为异。复是能熟。变令熟故。异即是熟。异熟之果名异熟果。二者等流果。此有二类。一真等流。善等三性自类相望。种子引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同等流类名等流果。二假等流。果似先业假名等流。实增上果。如由杀生招短命报。不杀招长命报等。故唯识云。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随转名等流果。三者离系果。圣道离系证无为果。四者士用果。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得成就故。此有二师解。一云。谓如农夫假诸作具办稼穑果。士用之果也。二云。非唯外色。通于色心。如俱舍说但有因。得俱生。无间。隔越。不生。士用果。如心心所。同聚多法。更互为俱有因。更互为俱生士用果。前念一聚。齐等有力。引次后念。为无间士用果。今世造业来世受异熟果。亦名隔越士用果。无漏心聚断障证灭。亦名不生士用果。无为不生故。五者增上果。因有胜力名为增上。果从彼生。增上之果也。然善恶业。总有三种。一唯感总报。二唯感别报。三通感总别二报。由贪瞋痴发不善业招感地狱鬼畜之果。间断十善感人趣果。纯十善业。感天趣果。总别报业。亦名引业满业。旧钞云。问。如何是引满二业。答。善不善业皆有三品。此复有三。一约境。善则于劣不杀为上。谓蚊蚋等。于胜不杀为下。谓父母等。余者为中。不善翻此。思之。二约心。于善不善。但猛利心作为上。泛尔心作为下。余者为中。三约时。亦通善不善业。三时无悔为上。二时无悔为中。一时无悔为下。此善不善业虽通三类。然取有力引生诸趣果者。而为引业。若无胜力引总报果。但于总报之上别别庄严者。而为满业。又凡作业。有加行根本后起三心。亦取强胜有力。名为引业。除别力劣。名为满业。此中所明悭贪发业。能得四果。除离系果。感总报业。能引鬼趣。总异熟故。感别报业。悭思吝食。能满鬼趣饥饿事故。果似先业是假等流。此能感业有增上力。感鬼形状皮骨连立。是增上果。业有士夫力用之功。招感鬼趣色及心品。是士用果。

  △三重广鬼趣二。初正明鬼趣复二。初引文广示又二。初正理论说亦二。初鬼类差别复分三。初鬼住处。

  【疏】准正理论。鬼本住在此洲之下五百由旬。纵广亦尔。有琰魔罗界(一云在此赡部四边直下等)从此展转。散取余方。

  【钞】由旬。正云瑜缮那。限量义。十六里也。南北曰纵。东西曰广。梵语琰魔罗王。旧名阎罗王。讹略也。此云静息王。能善说法。令受苦者息瞋等故。亦名饶益王。众生受苦不忆旧事。王诲示之令忆旧事。知诸众生各自作业。各自受苦。不生怨恨。新业不作。故业已尽。便得离苦。由此益物。名饶益王。婆沙七十二云。鬼世界主。名琰魔王。鬼趣摄也。瑜伽云。由杂染业。生地狱中。作静息王。按纂疏云。静息王者。琰魔王也。此有二类。一大菩萨化作。二实有情。鬼趣所摄。由治罚鬼。兼地狱生。故生地狱。非地狱趣。如人治罚诸畜生等。

  △二鬼寿量。

  【疏】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积月积年。寿五百岁。

  △三鬼流类三。初总有三种。

  【疏】然鬼有三种。一无财鬼。以无福德不得食故。二少财鬼。少得净妙饮食故。三多财鬼。多得净妙饮食故。

  △二别开九类三。初无财三种分二。初引文显示。

  【疏】此三种鬼复各有三。无财三者。一炬口鬼。谓火炬炎炽常从口出。由是前生烧坏村栅。焚炙贤良。以此求财堕于地狱。从地狱出堕此鬼中。故正法念经云。若人贪嫉枉夺人财。破人城郭。杀害抄掠。得财奉王大臣。转增??暴。堕炽然饿鬼中。二针咽鬼。谓头大如山。咽如针孔。由于破斋夜食。盗窃众僧之食故。故斋法清净经云。目连路逢数百万鬼。头如大山等。三臭口鬼。谓口中腐臭。自恶受苦。以多贪名利。自是非他。赞叹恶人。毁谤贤善故。

  △二警诫后人。

  【疏】据此三种。宁吞铁丸。不食信施。

  △二少财三种。

  【疏】少财三者。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为贪利故。妄行针灸。及刺畜生。但为求财不愈疾故。二臭毛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由于贩卖猪羊。烹宰鹅鸭。汤烂刀剥。楚痛难堪。地狱罪终堕斯鬼趣。三大瘿鬼。咽垂大瘿。自决啖脓。由嫉妒于人。常怀瞋恨故。

  △三多财三种。

  【疏】多财三者。一得弃鬼。谓常得祭祀所弃食故。由于罪多福少。少施多悭。弃掷之物方惠施故。二得失鬼。谓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以于现财常生悭着。疑欲失者而方舍故。三势力鬼。谓夜叉罗刹毗舍阇等。所受富乐类于人天。或依树林。或住山谷。或居灵庙。或处空宫。形竖而行。属于鬼趣。此等变化多端者。由于因地罪福不精。苦乐之因相杂作故。

  【钞】夜叉。正云药叉。翻为勇健。亦云暴恶。飞行空中食啖生类。此雄者也。雌者地行。名罗刹婆。此云可怖畏鬼。毗舍阇。正云毕舍遮。此云丑鬼也。

  △三余指他文。

  【疏】付法藏传说。僧伽耶舍比丘游大海边。见妙宫殿。其家锁二鬼等。云云。

  【钞】付法藏传第六卷说。僧伽耶舍尊者游大海边。见七宝宫殿。即往乞食。见锁二鬼。各着一床。舍主以食供养比丘。语言大德。慎勿以食与此饿鬼。比丘见鬼饥困。与少许食。鬼得食已。即吐脓血。遍流在地。污其宫殿。比丘怪问。舍主答言。斯鬼前世一是吾息。一是儿妇。我常布施作诸功德。彼恒恚恼。我数教诲。都不纳受。因立誓曰。如此罪业。必获恶报。若受罪时。我当看汝。由是因缘。得斯苦恼。更有多类。如彼说之。

  △二归经所说。

  【疏】今尊者之亲。是无财鬼中炬口鬼也(无财。不见饮食故。炬口。食未入口。化为火故)。

  △二瑜伽论说二。初鬼类差别。

  【疏】又有处说。饿鬼有三种。一外障。得遇水时。即见有人执刀仗等。而障碍故。二内障。口有火炬。或咽如针故。三无障。见河是猛火。或食粪秽。或自割身肉食啖等。

  【钞】瑜伽论说。饿鬼有三。一外障碍饮食鬼。二内障碍饮食鬼。三饮食无有障碍鬼。

  △二归经所说。

  【疏】今尊者之亲。当内障也。

  △二法喻释成。

  【疏】上来诸鬼。皆由自心因行所招。果报必应。譬如影响。由于形声。

  △二劝人省察二。初直劝修善。

  【疏】虽父母至亲。不相替代。故诸智者宜各励心。傥遇善缘不应空过。一朝去世谁为修崇。纵托子孙七分获一。况无孝子悔恨何追。

  【钞】言七分获一者。修福子孙自收六分也。仍须修者运大至诚。仗于三宝威德力故。能令亡者获一分福。若不至诚全无所获。随愿往生经说。父母兄弟亲族为其亡者修福。七分之中获一分也。何以故。缘于前世不信道德。故于七分获一。若以亡者严身之具。堂宅园林以施三宝。此福最多。拔地狱苦。往生浮土。

  △二指事令省二。初示无仁孝复二。初指陈世事。

  【疏】且浊世凡流鲜怀仁孝。唯忧妻子。岂念幽灵。贫贱者迫以饥寒。富贵者荒于财色。设能追福。厌课者多。竭力罄心。万中无一。世途目击岂不昭然。

  【钞】内心不欲外鼓虚名。谓之厌课。竭罄。皆训尽也。击。触也。

  △二引经释成。

  【疏】故恩重经云。夫妻和合。同作五逆。彼时呼唤急速走使。父母之语十唤九违。不相从顺。骂詈瞋目。生存尚尔。殁后可知。

  △二子父相承。

  【疏】自既不仁。儿岂能孝。故昔有送父林野。乃持舆回归。以古观今。虽途迹异而心同也。

  【钞】孝德传云。孙悟之子。元启。时年十岁。其祖年老。启父舆送深山。启苦谏之。父不从谏。启收舆返。父曰何用。子曰。后当送父。父遂感之。收亲侍养。启父不孝。送父深山。启亦效之。收舆送父。上行下效。不孝相承。以古观今。古今迹异相效心同也。

  【疏】五恸哭往救。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钞】疏科二。初目连悲哀分二。初疏主润释复二。初以义广释。

  【疏】述曰。悲哀者。生育恩重如上所陈。死别隔生忽然再见。纵使颜容仍旧。亦可啼泣悲伤。况睹鬼形皮骨连立。喉中烟??。腹里空虚。苦似倒悬。命唯喘息。岂不能碎身擗踊竭气号啕。恨罪逆之偷安。痛慈亲之受苦。

  △二显经总相。

  【疏】经标总意。但曰悲哀。细察当时。何疑不尔。

  △二引古证成。

  【疏】故三藏科云。摧恸。释云。感激彻于骨髓。号叫动于天地。

  △二以饭饷母。

  【疏】钵饭往饷者。母既气绵夕漏。厄在朝饥。饥而且渴。理须救济。济此之急。饭食为先。故以钵盛饭。持饷于母。

  【钞】气绵夕漏者。夕。夜也。命唯残喘。气弱绵微。夜永苦长。漏刻难晓。厄在晨朝。饥火所逼。对上夕漏。且云朝饥。实于朝夕皆饥虚耳。

  【疏】六恶习现前。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揣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钞】疏科二。初正释此文分二。初总释经意又分三。初业果决定复二。初总明因果。

  【疏】述曰。境随心变。果藉业成。饿因未除。饱缘宁致。

  △二法喻释成。

  【疏】鬼是炬口。食近口而炽然。水作坚冰。冰近汤而确耳。

  △二小圣难移。

  【疏】即知神力不禁业力。除饥要且除悭。故六通往饷而招殃。百味盆维而致苦。

  【钞】禁。平声。盆。器也。百味饮食罗列器中。以奉于母。食变成火。故言致苦。

  △三惊叹劝思。

  【疏】大哉业熟。可思者焉。

  △二别释经文。

  【疏】今左手障钵。悭恐余侵。右手揣食。贪于自给。悭贪猛盛。如此现行。饭食劣缘若何充济。故化为火。不得食也。

  △二结归序分。

  【疏】上来序分竟。

  自下第二正宗分。文分为二。初目连悲陈苦厄。后如来广示因缘。

  【钞】今详三分。第一序分。序致说经初起之源由。为正宗之渐始。名为序分。第二自此已下。至慈爱之恩。为正宗分。正是世尊对机说法。逗令修学进趣本旨。所敬所崇尊主义故。名正宗分。第三末后五句为流通分。说利已讫。付嘱时机。大众护持。流通不坠。名流通分。正宗分二。初别示目连救母方便。后普示大众资亲要门。后一复次文是也。初文分二。初目连悲陈苦厄。后如来广示因缘。

  【疏】今初。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钞】疏科三。初白佛之意。

  【疏】述曰。子急告父。臣急告君。自力不如。理宜投佛。

  △二叙自所得。

  【疏】弟子勤观四谛。已证三明。可以反覆山河。回转日月。

  【钞】三明者。宿住智证明。生死智证明。漏尽智证明。即六通中三通也。为破三际愚故。立此三明。如次能知去来今世三际之境。明了证知不虚谬故。智即证明。名智证明。对三际境。依主可知。

  △三正伸哀恳。

  【疏】岂料母萦极苦。命若倒悬。竭其孝诚。尽其神变。而竟不能令除恶报。暂济饥肠。所以叫泣奔还。备申哀恳。

  【疏】后如来广示因缘。且依三藏大分八段。第一彰母罪深。第二明子德劣。第三斥邪无力。第四显正有能。第五许以救方。第六示其正法。第七孝子领悟。第八慈母获益。

  【钞】疏分八段。今束为二。初六如来广示救母之方。后二众闻欢喜利益之相。学者随文。提举说之。

  【疏】今初。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

  【钞】疏科二。初引经总释。

  【疏】述曰。有经中说。定光佛时目连名罗卜。母字青提。罗卜欲行。嘱其母曰。若有客来。娘当具膳。去后客至。母乃不供。仍更诈为设食之筵。儿归问曰。昨日客来若为备拟。母曰。汝岂不见设食处耶。从尔已来。五百生中悭悭相续。故云罪根深结。

  【钞】上生疏云。定光佛者。即然灯佛也。

  △二释自经意二。初次第释经又二。初正释经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疏】罪谓身口之业。根谓悭贪之心。多生相续为深。交固难解为结。从悭所起。皆是罪业。非唯彼时。一度妄语。

  【钞】罪谓身口之业者。唯识等云。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能发语思说名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取不善思可怖可厌。名之为罪。又罪者摧也。摧善法故。根谓悭贪之心者。耽着已得财法。不能惠舍秘吝名悭。于诸未得。有及有具希欲名贪。由此悭贪。引生诸恶悭贪名根。根者。出生义故。而此悭贪近于心故。名悭贪心也。身语意罪。及悭贪根。皆深厚故。皆结缚故。名罪根深结。

  △二释成三事。

  【疏】谓悭贪是苦根。所作是苦业。饿鬼是苦果。为三事也。

  △二重释根义。

  【疏】若准十重戒中。悭亦是业。唯贪为根。起罪业故。

  【钞】悭吝为自困之本。弃生之因。不悭为自富之源。摄生之首。教示菩萨。摄化众生。制戒遮悭。故名悭戒。既遮悭已。业无由起。翻以无贪。发起施行。摄化众生。唯识瑜伽说业是思。遍行法数。悭依贪立。随烦恼数。业体是思。思通三性。故有善恶之业。悭体不尔。无善悭故。许悭是业。违理背教。

  △三问答释妨二。初多生何趣妨复二。初问。

  【疏】同。五百生悭。为人为鬼。

  △二答。

  【疏】答。人鬼相间。造受相资。若唯人身不名恶报。若唯鬼身不应造业。或亦为畜。于理无妨。但悭习不除即名相续。

  【钞】人趣身上造鬼总业。当受鬼报。鬼趣身上造别善业。助鬼身中昔时所作感人趣业。即受人果。故云造受相资。疏反释云。若唯人身。由善业招不名恶报。非悭业感故。若唯鬼身。不应恶趣造总报业。感人趣果。论说三涂无分别烦恼。不能造业感总报故。畜趣准此。诸趣通论经五百生。

  △二偏救青提妨二。初问。

  【疏】问。目连自定光佛世已来。所生之母不一。如何偏救彼之青提。

  △二答。

  【疏】答。青提与目连缘深。今生复为其母。但救此身所生之母。非谓救彼远世青提。余论云云。皆为未达。

  第二明子德劣。

  非汝一人。力所柰何。

  【疏】述曰。汝母悭心。悭于一切。时经多世。事历多人。岂汝一人力可济拔。

  第三斥邪无力。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柰何。

  【钞】疏科二。初总释经意。

  【疏】述曰。三藏云。纵汝感天灵于上界。激地祇于下方。纵摄邪魔。横罗外道。统六合以同一家。总八部以为一众。并其神力。亦不柰可。

  【钞】六合者。四方上下也。八部者。天龙夜叉等。

  △二逐难别释。

  【疏】外道道士者。外道中之道士也。简内道中之道士。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故。四天王者。毗沙门等。护持世界者也。

  【钞】邪魔者。梵语魔罗。此云破坏。破坏胜事。立此号也。名波卑夜。此云恶者。旧云波旬讹也。外道道士者。三乘法外妄生推求。别为途道。名为外道。外道自谓我是道德之士也。姚石书云。始乎汉魏。终洎符姚。皆号众僧以为道士。至元魏武帝世时。(太建二年)有寇谦之辈。始窃道士之名。私易祭酒之称。四天王神者。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毗沙门。此云多闻也。皆住妙高第四层级。各居一面统御四洲。亦住七金山顶。灵通自在。四皆名神。

  【疏】第四显正有能。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钞】疏科二。初正释此文。

  【疏】述曰。三藏云。一缕不能制象。必假多丝。一人不能除业。必资众德。

  △二通前总释。

  【疏】今详前后经文。以邪正一多相对。乃有四句。一正而非多。此不能救。故前非汝一人柰何。二多而非正。亦不能救。即前神祇邪魔外道等也。三亦多亦正。方可救拔。即十方僧也。四不多不正。居然不可。故无经文。

  第五许以救方。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疏】述曰。今当说者。正是许词。救济法者。是所许事。令一切等者。千钧之弩。不独为鼷鼠发机。三界之尊。岂偏令汝母离苦。

  【钞】十钧者。三十斤为一钧。计斤可知。机。弩牙也。说文。鼷。谓小鼠也。

  ○经言令一切难离苦者。由此标举生下通别救苦之两意。别示目连。通示大众故。

  △六示其正法三。初科判经文。

  【疏】第六示其正法。于中分二。初教孝子献供之法。后教众僧受供之仪。初复有五。一定胜时。二发胜意。三设胜供。四赞胜田。五获胜益。

  △二释五段意。

  【疏】谓自恣日为胜时。如春阳之月。孝心为胜意。如精新种子。百味五果等为胜供。如好牛犁。以之供养。如能耕垦。贤圣为胜田。如膏腴之地。存亡父母六亲眷属乃至七代。离苦生天为胜益。如千箱万斛秋收冬藏。经文意势岂不然乎。智者详之如指其掌。

  【钞】箱。大车也。诗云。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郑氏注云。求千仓以处之。万车以载之。斛者。百升为斛。秋既收成。冬则藏稸。喻意可解。岂不然乎者。五段文势。岂不道理如是乎。意趣不远。如指其掌中之物。

  △三随科解释。

  【疏】今初第一定胜时。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钞】疏科二。初释经本文三。初十方众僧分二。初别释僧义又二。初通释众和。

  【疏】述曰。梵语僧伽。此云众和合。谓若众而不和。如群商群吏。及军众等。不名僧宝。若和而不众。如二人同心之类。亦非僧宝。众而和合。为福之因。方名僧宝。

  【钞】僧有二种。证理圣者。名理和僧。未证真理具大戒者。名事和僧。三人已上方名为众。众义狭故。若于身中有和义者。一人两人亦得名僧。是彼类故。如三千界中麟角圣者。名僧宝故。言二人同心者。易系辞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解云。君子出处语默不违其中。则其迹虽异。其道必同。如金虽断而分之。其性不异也。佛教以四人和合成众。故二人虽和。亦非众矣。

  △二释成和合。

  【疏】和合者。此有六种。谓身和同事。语和同默。意和同忍。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也。儒说小人君子或和或同。今释子比丘和而同也。

  【钞】论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解曰。君子心和。然所见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之。然各争利。故曰不和。释子比丘具六和德。同出世道。亦和亦同也。

  △二总释文。

  【疏】今云十方者。法无限局。岂隔亲疏。众僧者。唐梵重标译人之拙。

  【钞】译人拙者。如疏云众僧受供。盖取文词稳顺。令人易解。所以华梵双标。

  △二七月十五。

  【疏】七月十五日者。前三月夏安居竟。故可自恣。自恣有三日。或十四十五十六。今举中间也。

  【钞】西域记云。坐两安居。旧云坐夏坐腊。斯皆边制。非中国之正旨。僧祇亦云两安居。起世经云。五月十六日。(注云。西域此时安居汉地安居已经一月)至八月十五日。安居满也。(注云。西域此时自恣。汉地已经一月)然准四分。五分。十诵及正法念。成佛经。善见。明了毗尼母。萨婆多摩德勒伽论等。或自披赞。或章疏引。或问先德。略有三十余本教文。皆言夏安居。议曰。印度节气稍晚。说两安居。汉地节气稍早。说夏安居。或随方应机所说有异。未爽通途。佛制安居。总有三意。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世事业。二损伤物命。违慈悲心。三招世讥嫌。世讥之云。雀鼠尚有窟穴。沙门释子何不知时。佛因制之。然安居有三。谓前中后。四月十六日结前安居。众僧两两相对。各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于某聚落某僧伽蓝所大界内。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三说)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相续结之。为中安居。五月十六日结后安居。其前安居。至七月十五日满。后二安居。随前安居自恣。住待日足。方得出界。若闰四月。前四月结夏。若闰七月。前七月解夏。闰五月六月。亦一百二十日安居。若前安居满受功德衣。后二安居满不受功德衣。以不及时无功劳故。然此方僧尼依四分律。具戒住持安居之内。或为三宝事。父母病亡。生善灭恶事等。若当日往还者。但白同意比丘即得出界。要护来日明相。若有经宿乃至七日缘。应作对首法。七日出界已。还来此中安居。若七日已外缘。应受半月法。若十六日已外缘。应受一月法。此二名众法。须众僧和合白二羯磨。方得出界。事讫还来安居。至安居日满。僧尼受岁。解夏自恣。集众行筹等。同布萨法。但以自恣字。替布萨字。应差二人。各具两种五德者。谓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自恣不自恣。此五名自恣德。又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虚妄。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此五名举罪德。意欲无诤。令人忏悔。美德外彰。能善劝喻。离过愍物。故差二人。各具两种五德者也。上座筹量。令人白二羯磨。差之。索欲。问和。如常。末后答云。差受自恣人羯磨。羯磨者牒云。差受自恣人羯磨。大德僧听。苦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白如是。(作白成不。答云成)大德僧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谁诸长老忍。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羯磨成不。答云成)五德受差已。至上座前胡跪作和。(答云。单白和僧自恣羯磨)大德僧听。今日众僧自恣。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自恣。白如是。(作白成不。答云成)白已。令人行草。人别一剪。次第行之。各说偈云。吉祥长者施软草。如来受已成正觉。我等比丘学佛慧。坐草自恣净三业。行草已讫。五德至上座前胡跪告云。一切僧就草坐。偏袒右肩胡跪合掌。(僧皆依唱)次正对僧自恣法。第一五德至上座前。大敷坐具胡跪合掌。上座亦胡跪合掌。众僧皆随上座仪式。应云。大德一心念。众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见闻疑罪。大德长老哀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常如法忏悔。(三说)第二五德至第二座前。第一五德复至第三座前。乃至下座皆尔。众僧说已。五德至上座前跪云。僧一心自恣竟。便礼已而退。若五德及众僧举得罪者。依法忏之。律中又云。僧十四日自恣。尼十五日相依问罪。故十六日方得出界。

  △三僧自恣时二。初评议僧字。

  【疏】此剩僧字。去之又句阙。亦是译人之失也。何不云共自恣时。

  △二正释自恣二。初释名显意复二。初以义正释。

  【疏】自恣者。自己之过恣他所举。谓一夏安居九旬加行。不阶四果亦得四禅。佛设教门本意如此。正像末法僧等皆然。

  【钞】佛灭度后有教行证。名为正法。但有教行而无果证。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证。名为末法。记正像法皆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由度尼故正法减半。或说不减依旧千年。为尼行八敬法故。

  △二引经释妨。

  【疏】虽后五百岁。亦有持戒修福者故(福是定也)。

  △二重广行相三。初自恣之意。

  【疏】然将超苦海。谨护浮囊。犹恐当局者迷。必藉傍观得失。纵不断惑证果。还希罪灭福生。

  【钞】谨护浮囊者。涅槃经云。如世有人欲渡大海。得一浮囊。专心保守。不令少损。时有罗刹言。如是浮囊可全乞我。彼人不从。如是乞半。乞如手许。乞如指许。乃至一微尘许。皆不从之。彼复思惟。一尘虽少亦不得与。渐令囊损不能渡海。如是比丘保守五篇净戒浮囊。亦复如是。乃至不与烦恼罗刹。一微尘许破戒因缘。若有少损。则不能度生死大海也。当局傍观。棋喻。可知。

  △二自恣之词。

  【疏】故褊袒于众中白大德长老。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举。哀愍语我。我当忏悔。

  【钞】忏悔者。梵语忏摩。此云悔往。亦云悔过。追悔已往之过罪故。

  △三自恣之益。

  【疏】如此则身心清净。犹如琉璃。禅定解脱。或有之矣。

  △二显福殊胜二。初疏自显示。

  【疏】供养此者。力用可知。岂不拔济先亡。资熏现在。

  △二引古释成。

  【疏】故三藏云。比丘受岁之日。大众自恣之时。僧多获道于四果。故能济厄于七代。

  二发胜意。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钞】疏科二。初疏释经文二。初正释经文。

  【疏】述曰。当为者能救之心。七世下所救之境。约境明心故云胜也。七世者所生父母。不同儒教取上代祖宗。厄难中者通于存殁。殁则地狱鬼畜。存则病痛枷禁。皆名厄难。

  △二别释疑难。

  【疏】七世父母虽似转疏。皆是生我修道之器。既蒙鞠育。岂负深恩。

  △二引古释意。

  【疏】故三藏云。天地覆载。既无惮于劬劳。幽显沉沦。理合答于罔极。

  三设胜供。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钞】疏科二。初别释经文二。初敷设胜供复二。初释上五句又二。初次第释经又分三。初别释味尘。

  【疏】述曰。具饭百味者。总标也。如人盛馔盘筵。邀命宾客。唯云吃饭。故饭为总。统于百味。百者大数。非定一百。五果者。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如瓜梨柰椹等。三壳果。如胡桃石榴等。四糩果。如苏荏等。五角果。如菱豆等。上皆舌所尝也。

  △二通释四尘。

  【疏】汲灌盆器者。沐浴等所用。并下床敷卧具。皆身所觉也。香者。鼻所嗅也。油锭烛者。照燎等用。眼所见也。亦可香油涂身。亦属身摄。西域如此。尽世甘美者。亦属舌也。

  △三结指阙具。

  【疏】上来于五欲境中。唯阙声也。

  △二重广意趣二。初依经释意。

  【疏】尽世之言。详其意趣有二种尽。谓富贵则尽世所有。有即须求。贫贱则尽力所及。及则须觅。即知不定少多之物。但在竭尽其心。

  △二引俗类显。

  【疏】亦类彼享于克诚。馨于明德也。

  【钞】尚书云。鬼无常享。享于克诚。又云。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彼以克诚之恳。明德之馨。感于鬼神。此以孝诚之恳。戒德之馨。感于圣贤。赴会垂恩。救济存殁。

  △二释下一句。

  【疏】着盆中者。译经讹错。如何床等可置盆中。应云着盂兰盆供会之中也。

  △二供十方僧。

  【疏】供养二句者。正明行也。

  △二总释经意二。初疏自释意。

  【疏】据经本意。但以可受用物。供养大德之僧。不必雕镂金玉。剪割缯彩。高耸栏架等也。

  △二引古释成。

  【疏】故三藏云。汝须物华四事。盆美八珍(房舍衣服饭食汤药为四事。食之米面。味之盐醋。果之李柰。菜之芥姜为八珍)历十方而运想。澄一心而供养。

  四赞胜田。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钞】疏科二。初科指文意。

  【疏】述曰。初二句约人赞时而总标。末二句以威仪赞人而总结。中间人法有其五对。但文不次。

  △二依科释义二。初分对总释又二。初开为五对释。

  【疏】谓处有山间树下对。证有四果六通对。行有自利利他对。(经行自利。教化利他)学有戒定对。(各有其文)人有大小对。亦名权实对(声闻缘觉。为实为小。十地菩萨。为权为大)。

  △二束为一对释。

  【疏】又总束之不出人法。谓三学三乘对也。从初至四果。禅定也。次从或在下至自在教化。智慧也。皆同下三句。净戒也。三乘。即声闻缘觉。十地大人也。

  △二逐难别释二。初释同一心。

  【疏】皆同一心是意和合。谓受供时。皆同运惭愧殷重心。慈悲报恩救济心。人虽位有凡圣。德有优劣。而所运心一而无异。故云同也。

  【钞】皆同一心者。疏五义释。一惭愧心。崇重贤善。轻拒暴恶。二殷重心。殷勤郑重。离憍慢故。三慈悲心。愍覆众生。拔苦与乐。四报恩心。念于施主。与福利故。五拔济心。资益施主。父母等故。经标圣众。有圣之众故。疏兼凡夫。于设会处有凡僧故。凡圣总尔。故曰皆同。

  △二释受钵饭二。初别释经文又二。初释经文义。

  【疏】受钵和罗饭者。钵中饭也。梵云钵多罗。此云应量器。和字讹也。今时但云钵者略也。

  【钞】钵和罗者。经音义云。钵和兰。此云自恣食。此义为正。顺经意故。

  △二因会经题。

  【疏】经题云益。即是钵也。译时随俗题之云盆。盆之与钵。皆是器故。故三藏释题。翻为救器。

  △二总指经意。

  【疏】此一句经。正明自恣大德。受盂兰盆供也。

  【钞】此一段经今详分二。初正示胜田。后指喻叹德。示胜田中初标后释。当自恣日。赴会圣众。略示四德。一禅定。谓得四禅及九定故。二圣果。得预流等四道果故。三经行。自喜法乐念利他故。如经布绢之往来。名经行也。四得通。六通自在化众生故。具此德者。谓声闻缘觉十地菩萨。菩萨大人位高难见。现比丘相。在大众中。此三乘人。皆同一心。受自恣饭。后佛叹云。此三乘人。具清净戒。圣众道德。深而复广。如水汪洋。

  【疏】五获胜益。

  有其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钞】疏科二。初科指经文。

  【疏】述曰。此一唱经有两节意。初一半者。蒙悲愿之力而离苦。后一半者。蒙慈愿之力而得乐。乐中有存亡之异。

  【钞】两节意者。初二句文贯后节意。初节复有离苦得乐二意。如经可知。

  △二依科释义二。初别资殁故分二。初父母亲眷复二。初生身父母又二。初依经正释。

  【疏】初云。此等自恣僧者。指前五对所说也。现世父母者。生此身父母也。非谓未亡名为现世。故指得益。云出三涂。其现在未亡之父母。下自有文云。福乐百年是也。不应重举。

  △二指古说非。

  【疏】三藏错会。故作异释。甚非文意。

  【钞】三藏错会者。三句破古也。义净三藏云。云何现在。言出三涂。答。验因知果故。若尔。次说现在。便是重繁。故错会也。

  △二六亲眷属。

  【疏】六亲者。父母兄弟夫妻。(或云男女。不取兄弟)眷属者。一切姻戚。通于表里。

  【钞】六亲者。郑氏注周礼云。父母兄弟妻子也。善见论云。六亲有二。一父六亲。伯叔兄弟儿孙。二母六亲。舅姨兄弟儿孙。皆是同姓义亲。不杂余姓也。眷属者。亲眷明属。通于表里。父母枝派也。

  △二离苦解脱。

  【疏】出三涂解脱者。总名离苦也。衣食自然者。且翻三涂生于人天。故属拔苦之文。亦可得乐。属于后也。

  △二普利存亡。

  【疏】若父母下。明存亡得乐。文相可知。天华光者。天上妙华光明也。略快乐之相矣。

  自下第二教众僧受供养之仪。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疏】述曰。此中前半净三业。后半具三宝。前中咒愿口业。禅定意业。受食身业。后中塔前是佛。咒愿是法。受食是僧。从他受而后食。法律如此。即受字亦属法也。塔者。边国讹语。正云??堵波。此云高显处。此中意通殿塔。塔安舍利。殿安佛像。

  【钞】经家。佛敕众僧受供仪式。应净三业然后受食。咒愿语业。受食身业。意业为先起身语故。而必有之。故略不言。其禅定意属所为机。不须杂于众僧三业。如来在世。众僧受供安在佛前。如来灭后安塔寺中佛前。供养佛故。众僧咒愿。即是法僧。三宝具矣。咒愿虽是僧语。本是佛说。僧但传之。故属法宝也。

  【疏】自下大文第七孝子领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疏】述曰。净业既成。必知离苦。观因验果。声响不差。故喜而止啼也。如处世刑狱。嘱大力人。财贿既行。其心已喜。

  【钞】经言释然除灭者。释。解也。忧悲解散。心喜豁然。啼声除灭也。

  【疏】第八慈母获益。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钞】疏科三。初评议释经二。初议经阙略。

  【疏】述曰。目连闻经且是受教。施设盆供合在余时。今说经次便云脱饿鬼者。译经阙略也。

  △二以理润文。

  【疏】应于正宗终处。叙结集家文云。尔时目连闻是法已。至七月十五日施设盆供。供自恣僧已。其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则文义俱显矣。

  △二引古释意。

  【疏】故三藏云。孝子既献供于此晨。慈母乃除殃于是日。大哉圣力。速疾如斯。

  △三指陈余义。

  【疏】其饿鬼受苦。年劫时分待检叙之。

  【钞】此一节经。结集序致。七月十五日目连设供之时。母于是日脱饿鬼苦也。次云目连复白佛言。显是一会蹑前而起。故云复白。不须加文。

  【疏】自下大文第三流通分也。

  【钞】流通分者。如何世尊于付嘱遗法流通分中。普为大众显示盆会利益之相。逗令修学奉亲行孝。佛心平等。必不于正宗分中开示目连。流通分中遗言示众。若谓此经前后两会说者。如何后会抑为流通。进退详之。定是正宗。故目连云。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父母。可为尔不(为众请法救度父母。非是请问受持遗法)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乃至广说设供救亲利益之相。(非是付嘱。受持遗法)正义。释者。此经一会正宗分二。初别示目连救母方便。后普示大众资亲要门。初段如前。后段分二。初目连启请。后世尊为说。说中分二。初赞印许说。后正答所请。答请分三。初教起胜行。二教起行意。三教常设会。随文提举可知。

  【疏】流通分中有三。一申请。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不。

  【疏】述曰。说此语时。亦是设供之后。非一席之事。至毕钵罗窟。方始总集为经也。目连爱其亲而及他人。如颍考叔谏庄公也。

  【钞】颍考叔言。春秋传广。略其要云。郑武公。娶姜氏。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欲立以为太子)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京城。今荥阳京县也)大叔完聚。(完城郭。聚人民)缮甲兵。具卒乘(步曰卒。车曰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掩不备曰袭。启。开也)庄公遣使伐之。大叔出奔共。(音恭。国名也。共国。今汲郡共县)遂置姜氏于城颖。(置置也。城颍。郑地也)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封人。典封强者)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也。颖考叔曰。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隧中。其乐也融融。(融融。和乐貌也)姜氏出隧。其乐也泄泄。(音曳。舒散貌也)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纯。犹笃也)爱其母。施(音异)及庄公。

  【疏】二赞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疏】述曰。初句标赞。大善快问者。深契圣心。后二句释所以。以正欲说。即遇问词。机感相投。潜通密应。故言快问。佛本意者。欲说孝道最大故。拔苦事重故。盂兰法胜故。世尊睹众胜缘机熟。可教化故。

  三答请于中有五。一教起行。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钞】疏科二。初释孝顺之人。

  【疏】述曰。虽贵贱品隔。僧俗道殊。自非化生湿生。无不有父有母。慈乌鹦鹉。尚解思恩。岂况人伦。而不济拔。

  【钞】杂宝藏经说。过去世时。雪山之中而有鹦鹉。常采花果稻谷奉盲父母。是时田主案行苗稼。见诸禽虫剪谷穗处。便设网罗捕得鹦鹉。鹦鹉告言。田主先有好心。言所种谷。要与众生而共食啖。由是之故咸来采取。如何今日而见网捕。但以种子如父。田似于母。实语如子。田主如王。拥护由己。我等如民依之而住。田主闻已。即放鹦鹉。佛言。田主者。舍利弗是。盲父母者。今净饭王摩耶夫人是。取谷鹦鹉者。我身是也。慈乌如常。

  △二释孝顺之行二。初总释孝行又二。初正释经意。

  【疏】孝子利害。已具悬谈。既识是非。须依正道。故云应先为所生等也。

  △二因辨藏摄。

  【疏】据制令。必为不为。即是违制。故亦当于制教。是以前判。亦属律藏。

  △二纵夺释成。

  【疏】然佛无悲喜。今于此日示现欢喜者。应机缘也。以佛本出世。只为劝人修行。见人造恶则悲。见人修善则喜。今比丘九旬加行日满。倍更恳诚。三千界中皆同如此。称佛本意宁不欣欢。此日设供。其福甚矣。

  【钞】九旬者。六艺论云。黄帝佐官大挠。造甲子。立干神十。谓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神十二。谓子丑等。支干合数。干尽为旬。谓甲子乙丑乃至癸酉。而为一旬。余甲戌等例知。三月安居故成九旬。三千界者。具云三千大千世界。谓四大洲日月乃至初禅。各有一千。以铁围山总而围之。量等二禅。名小千界。复以十个小千是一万。百个小千是十万。千个小千是百万。以铁围山总而围之。量等三禅。名中千界。复以十个中千是千万。即此千万总为。一亿。百个中千是十亿。千个中千是百亿。此千中千。即是大千世界。以铁围山总而围之。量等四禅。以大兼小。合此小千中千大千。名为三千大千世界也。

  ○经言。善男子者。成就信等诸善根故。比丘者。正云苾刍。言含五义。一曰怖魔。初出家时魔宫动故。二曰乞士。乞食济身。乞法资道故。三曰持戒。渐入僧数持净戒故。四曰净命。不依于贪邪活命故。五曰破恶。渐依圣道灭烦恼故。尼者。女声。女具五德。名苾刍尼。宰相者。宰。主也。相助也。为主割断。助于君故。三公者。起自周时。谓太师太傅太保也。公。正也。有功之臣。忠正无私。曰公。百官者。百司之官。官。公也。观也。依公执政。观察人情。决断是非也。万民者。兼有位者万类人民也。庶人者。庶。众也。无位之众。故曰庶人。总有十类。行慈孝者。如经可知。

  【疏】二教发愿。

  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疏】述曰。所修必假行门。所获必由心愿。愿者心之乐欲。欲得存殁咸安。存者保寿于人间。常无病恼。殁者迁神于天上。永绝冥涂。行愿相资。无所不利。

  三教常作。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疏】述曰。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反明非佛弟子及不孝顺者。即任不设盆供也。念念常忆者。无终始也。长养是事。慈爱是心。故前起行。及发心愿。以报之也。余文可解。三藏云。父母结爱。既念念不去心。孝子报恩。须年年不绝供。

  【钞】念念常忆者。孝无终始也。逆推孝行。法尔常规。故无其始。顺推孝行。尽未来际。故无其终。所生父。母者。意说其子所有生身父母也。

  【疏】四劝受持。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疏】述曰。智度论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今云奉者。即受之义。应当者。勖此二力。

  【钞】此下流通分也。复分为二。初二句世尊付嘱。后三句众喜奉行。今初。若凡若圣。在家出家。信佛弟子。汝等应当奉行其事。利益存亡。受持其教。领纳文义。故经云尔。

  【疏】五喜而奉命。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钞】疏科二。初释四辈弟子。

  【疏】述曰。四辈者。僧尼士女。或云人天龙鬼。疑故两存。

  △二释欢喜奉行。

  【疏】然凡厥生灵。皆依恃怙。故父母恩。均于天地。此虽至孝。不得其门。今受神方。信知灵验。必能除七世之所难。报二亲之劬劳。自知心有所之。是以欢喜承命。

  【钞】自知下。之。至也。四辈弟子闻佛说已。自知孝心而有所至。是以颜舒而欢。心悦而喜。承佛敕命。信受奉行。

  ○经言。四辈弟子者。药师经云。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然四众。四部。四辈。经论常谈。疏中二解。初是后非。不须两存。智生师后名弟。解从师生名子。故名弟子。天亲菩萨释伽耶山顶经云。欢喜奉行。有其三义。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依学之者。究竟得果清净。由此三义。欢喜奉行。乃为偈曰。

 盂兰盆奥旨  略释赞幽邈
 福利自他亲  度苦证常乐

  佛说盂兰盆经疏孝衡钞卷下(终)

  经疏钞音释

  经疏

  刹法师

  (旧本作利字误)。

  窘

  (巨陨切迫也。又音郡)。

  有解招难

  (旧本六慈恩有解。今勘浙本及川本古疏皆无慈恩字。况慈恩法门宗匠。必时人不敢容易指斥。故从而削去)。

  鸿胪

  (下音闾。九寺名也。鸿大也。胪陈序也。言大陈序所须。以礼待外国之宾也)。

  菉菽

  (音绿。叔豆也)。

  拊

  (音抚拍也)。

  箪瓢

  (上音丹。竹器也。下毗消切。蠡也。即匏片持水耳)。

  弄脑

  (旧本作弄义同)。

  襦

  (音儒短衣)。

  蚤虱

  (音早瑟)。

  厌课

  (上音魇塞也。课责也。当二亲斋忌。无至诚修福。但厌塞人之课责故为之耳)。

  揣食

  (上初委切。私取也。又准藏中本经音义。亦团呼之。揽取也)。

  岂料

  (料量也。岂料者不能测量也)。

  居然

  (上音基。语助。出礼记注文)。

  膏腴

  (音高俞肥也)。

  鼷

  (音兮名甘口鼠好食牛角)。

  核

  (音鹘。本下革切。语忌也)。

  糩

  (苦外切。准四分律行事钞云。糩果柔修净。音义指归云。糩。粗糠也。果子壳如糠。注云。松柏之子也)。

  苏荏

  (下音稔。说文桂荏苏也)。

  菱

  (音陵芰也)。

  锭

  (音定灯也)。

  燎

  (音了火也)。

  汪洋

  (深大也)。

  财贿

  (下音晦财也。此喻时人所忌。然疏文盛行。未敢辄改)。

  颍考叔

  (上庾顷切。说文。水出颍川阳城也。钞申引春秋云颍考叔为颍谷封人。注云。典封疆者。春秋疏正义曰。周礼封人掌为畿封而树之。郑玄云畿上有封若今时界也。言颍谷封人。皆以地名封人。盖封人。职典封疆居在边邑。颍谷是国之边邑也。如今之守边城寨主)。

  勖

  (许六切勉也。劝也。即劝勉信念二力)。

  今受神方

  (结前目连问教)。

  信之灵验

  (结前设供获益)。

  钞

  载则也

  (上音再。则也。即是语助。与且字同。不须云荷载)。

  钵剌

  (下音辣。梵语弹舌呼也)。

  隋炀

  (下音漾。隋朝帝号)。

  圊

  (音青厕也)。

  莪

  (音俄)。

  和和

  (二皆去声呼之。应声也)。

  厌课

  (厌。去声。疏音义中音魇。别作一义解。详义取舍)。

  稸

  (敕六切积也)。

  箱

  (旧本疏中作厢。传误。钞文随而解释。今依古疏勘定。改正作箱。故引毛诗并注证之)。

  易系辞

  (系音系。联也。旧本钞引千字文注解。二人同心。且非经史。况彼人姓管名宁字幼安。又将一人名字分作两人说之。难为依据。故今从周易系辞并注文改正耳)。

  安居

  (此段钞文数处差误。极害义理。已依律中改正。其余义稍可通。故存旧说)。

  浮囊

  (下奴当切。有底曰囊。无底曰橐。此所引涅槃经有五重乞喻。五篇罪犯。今次第引之配合可解)。

  至治

  (下音雉。旧作理字者。以唐高宗讳治。故作理呼。今依尚书正文也)。

  亟请

  (上音器数也)。

  完聚

  (上音洹兮也)。

  舍肉

  (上音舍置也)。

  遗之

  (上去声呼赠也)。

  已上两卷音释并依原本略取舍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1:11 , Processed in 0.14103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