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92|回复: 0

[其它] 二棄離親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2018092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2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索達吉堪布開啟修心門扉講記》

二  棄離親友


  無論居於何地,斷絕與親友的牽連也十分關要。
  無論你是居住在城市、寺院裡還是寂靜山林中,斬斷對親友的牽連是十分重要的。
   藏巴加惹云:"如果對世間法感到索然沮喪,則是斬斷牽連的標誌;
  藏巴加惹尊者也說過:如果我們對親友的關係、名聞利養感到興趣索然,甚至倍加反感,就說明這個人真正做到了斬斷牽連。從世俗的角度來說此人薄情寡義,將自家的子女、親友拋之腦後,孑然一身到寂靜處依止上師修學,對很多世俗人來說是百思不解的,但這是真正斷除牽連的標誌。
   如果對世間法有感恩戴德之念,則是沉溺貪嗔泥沼的標誌;
  如果從前某人在世間法上對我有恩德,認為應該知恩圖報,或"此人是我的親人、彼人是我之怨敵"的念頭在相續中不斷湧現,那就說明這個人已經沉溺在貪心和嗔心的泥沼中了。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所提到的知恩圖報與此處的作為修行人應該感恩戴德的說法有所不同,為什麼這樣講呢?雖然作為修行人應該知恩報恩,但是在世間法上的知恩報恩對我們來講不大重要,二者應該詳加分析:倘若一個修行人始終為了報答別人的恩德而在世間做非法行,他終究沒有解脫的機會,會一直沉溺於貪嗔的泥沼中不能自拔。
   如果明瞭世間瑣事皆為迷亂,則是生出厭離的標誌;
  在家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無有任何實義,皆是迷亂之因。譬如有些人這樣講:"工作有什麼意思,我整天忙於同一件事情有何意義?在家裡也是每日做著重複的事情,從一而終,一生中就這樣碌碌無為虛耗此生,究竟有何意義呢?"認為世間的所作所為全部是虛假迷亂的,這說明在他的相續中已經產生了厭離心。正如有些人出家時就認為親朋間的關係、世間的工作和積累財產這類的世間法無有絲毫實義,從來世講"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不如還是做些有益來世的事情。以這樣的想法為因剃髮出家,這是真正的出離心,所以出離心的基礎首先要知道世間的一切皆是迷亂的。
     如果認為一切皆為實有,則是善法油子的標誌。"
  無論你是在家還是出家,如果你認為親朋間的關係、積累財產等一切的所作所為均是真實無偽的,這說明你是善法油子,或被稱為佛教油子。什麼叫佛教油子呢?就像《大圓滿前行》中所講的,裹酥油的牛皮,雖然與酥油長相依伴,但它仍非常堅硬。同樣的道理,雖然這個人滋潤在佛法的甘露中,但此人的相續仍然極難調化,堅硬無比,所以稱這種人是佛法油子或善法油子。
  這裡也說明了如果我們對世間法的執著根深蒂固,那麼無論是所謂的高僧大德還是普通的僧人,如果知曉自己的親朋好友被別人欺負,便氣急敗壞地怨恨於心,"我"和"他"的執著特別重,這說明他對世間法仍然非常重視,沒有看破今生,也沒有斬斷親友的牽連。
  當然,雖然在行為上棄離親友,心裡卻不能捨棄眾生,而應當對他們生慈悲心,但必須斷絕身體、受用的牽連。否則,修法就會一敗塗地。
  雖然行為上你已經離開了父母和親友,但在內心中還是要對他們發悲心,但必須斷除身體和受用的牽連,如果你受用依靠他們,身體也深陷於家庭的牢籠之中,語言上也是經常互通音信。如此一來,自己始終束縛在網罟中插翅難逃,我們如果經常與世間人同流合污,那麼短暫人生的修法不會成功。
  要斬斷牽連,若能得到父母的欣然應允最好不過,即便他們百般加以阻撓,大發雷霆、大失所望、怨氣沖天,自己也不能退縮。
  如果父母真正開許是很好的,我們這裡有極個別人是這樣的,不但支持,甚至自己也陪著兒女去聽法,就是所謂的佛教家庭,這是最好不過。如果他們不但不開許而且百般加以阻撓,傷心失望。對於眾望所歸的你出家修學的決定,他們認為是絕無僅有的損失,即使這樣你也不要隨順他們,你既然已經發心,就要堅持自己的立場,不應隨波逐流。
  很多出家人,開始時對父母、親友的說教並非言聽計從,但是到了寂靜山苦行幾天,便開始左右思量:"哎,這裡很苦,家裡還是比較溫暖的,還是回去吧。"與家人電話聯絡,原來那個不錯的修行人開始脆弱了、退縮了、回去了,不該這樣。作為一個出家人,在他出家的歷程中定會現前很多違緣,這是一個自然規律。比如從歷代高僧的傳記來看,幾乎都受到世人的不解,世間人有他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不理解出家人是情有可原的,但無論怎樣,你還是應該選擇自己的路。
  自往昔的釋迦佛開始,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親友們的依依不捨、淚雨滂沱中拋下一切的,這是一種特定的緣起規律。
  往昔釋迦牟尼佛出家時,國王、王妃等家人都不開許,所有宮門全部已經關閉,但後來他想盡一切辦法,捨棄王位,然後到尼蓮禪河畔苦行六年,最後獲證佛果。
  那天有人對我說:"佛教與俗家的思想相差太遠,沒有慈悲心,拋棄家庭的人是不懂佛教的,我也是信佛教的,佛教以慈悲為懷,在家人不同意的情況下出家,釋迦牟尼佛也沒有這樣開許,既不符合政策,也不符合佛教的教義。"於是我問他是否知道佛陀的公案,佛陀他自己出家的時候家人也是不同意的,家人不同意而出家非常符合佛教的教義,佛陀是在家人未曾同意的情況下出家的,而我們出家時一定要徵求父母的開許,這是辦不到的事情,我跟他辯論。其實這也非常符合國家的政策,為什麼這樣講呢?年滿18週歲的公民都有宗教信仰權,這是任何團體和個人無權干涉的,有關法律中有專門的規定,所以說這既符合法律也符合釋迦牟尼佛的傳統。
  自從釋迦牟尼佛出家以來,我們在出家的過程中雖然是違緣重重,但如果是一個真正如理如法的出家人,今生來世的後果都是可喜的。如同從前弘一大師出家一樣,家人如果一直不能理解、依依不捨,一聽到孩子出家的消息,父親從這邊倒下去,母親從那邊倒下去,倒下去就倒下去,好好為他們祈禱回向就好,反正人總有一死。
  加哲仁波切也說:"親友等以愛心相敦促:操持今生圓滿當勤苦。本欲利益反成損害行,彼即逐今生利之愚夫。
  加哲仁波切也曾這樣說過:親友們在所謂愛心的驅使下勸阻、敦促你:"你一定要為今生的圓滿而苦心經營。"他們還會絞盡腦汁、竭盡全力地給你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合適人選為你組閤家庭,且奉勸你將一生的精力都用於家庭、工作和生活等瑣事中來。他們本想幫助利益你,但卻反其道而行,成為損害之因。華智仁波切說:"從一方面講,父母愚笨至極,因其令孩子行殺生、成家等非法行,以此角度來講無有恩德。"因此,他們是追逐今世利益的愚夫,這些人的好言相勸,表面上非常有道理,實際上是要你做壞事,沒有真正的利益。
  為解脫故當看破今生,精進修習深廣之妙道,為彼勝義今生皆放棄,前往靜處勤修極關要。
  為了解脫的緣故應該看破今生,精進地修持甚深的妙法,比如無上密法和看破今生的法門,為了獲得這些法的深廣奧義必須要看破,如果沒有看破今世,甚深的境界恐怕難以企及。因此,當我們的相續中生起看破今世的想法、因出離心而生起出家的念頭、對上師三寶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知道輪迴是苦想要依止上師的時候,你應當知曉在龐大、無盡的輪迴中,這種念頭是非常稀有難得的,應當倍加珍惜。如《入菩薩行論》中云:"猶如閃電極明亮。"如果遇到有緣的眾生,應盡其所能的將這些善法轉告給他們,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為了獲得如此甚深的奧義一定要拋下今生的一切,前往寂靜山離群索居,精進修持佛法至關重要,因為糾纏於世俗親友間毫無意義。
  富貴之時匿遁亦追逼,衰落之日投靠卻逃逸。兒子尚會弒殺親生父,至愛親眷何者可賴依?
  "富貴之時匿遁亦追逼,衰落之日投靠卻逃逸。"這是一個對偶句,以前教我的有一個劉老師,他講課時一遇到對偶句或者是排比句就好像遇到如意寶一樣,很多人過年的時候請他寫過年用的吉祥語......
  富貴的時候即便你匿影藏形,逃遁在外,仍有人緊隨其後、卑躬屈膝,是因為你有財富,所以無論你怎樣藏匿,他們還是窮追不捨。當你萎靡頹廢、衰落敗壞的時候,投靠這些親朋好友,他們就會倉皇逃逸,不難看出世間人的趨炎附勢。
  我剛來的時候沒有房子,上師借給我一個小小的土坯房子,我的親朋好友全部反對我,我回去的時候他們都不理不睬、冷眼相待,後來我稍有財產的時候,他們又開始攀緣做客。"我是你父親的什麼,母親的什麼,我們是親戚,只不過你現在看不起我們......"所以,所謂親朋好友之間的關係均是虛假的,他們要看情況來親近你。
  也有為了財產和名聲殺父的情形,父子之間如若實有的親戚關係存在是不應該互相殺害的,我們依靠這些親朋又有什麼益處呢?沒有一點利益。
  當面喜笑顏開和氣狀,背後種種惡語相中傷。利濟反以損害相回報,凡愚伴侶縱親定相欺。
  還有當面笑逐顏開,以和氣狀前來供養,或者美言讚歎,但卻背後使壞,背地裡用種種的惡語來中傷你。
  你幫助利益他,他反而以怨報德,加害於你,所以凡夫愚笨的親友,縱然再親密無間,實際上一定會欺惑你,因此無有任何利益。
  盛時媚笑阿諛且諂曲,權施巧計令自財物離;頹時顰蹙爭鬥無毫利,護養親友悉皆為魯迷。
  當你興盛時,對方便顯示出一種歡喜獻媚的姿態來,想盡一切辦法將你的財產具為己有。當你衰敗時,他們也是愁眉苦臉,顰蹙爭鬥,無有意義。扶親嗔怨者就是魯莽執迷的愚笨之人,衰敗時誰也看不起你,興盛時沒有不對你好的,所以所謂的親友關係都是虛假的。
  眾親興盛聯合摧他眾,各自分離內部起貪嗔。緊要關頭弟兄相殘殺,親友能成利樂實罕稀﹗"
  親友們興盛時會聯合起來傷害其他眾生,他們內部也會產生無盡的矛盾和貪嗔之因。
  最關要的時候,兄弟父子間也互相殘殺,所以,親友之間若能達成互相利樂的情形是稀有罕見的。但我們每一個人從無始劫至現在都存在此類習氣,比如我的親友來了,我就一定會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盡其所能地關照他,而其他人與我無有任何關係。但這種執著是不合理的,我們應該看清。從前噶當派的高僧大德修行很好,對親友的執著非常淡薄,這樣的話修行不會受到違緣。我們很多人修行的違緣就是來源於沒有拋棄故鄉和捨棄親友。
  喀巴也殷重地告誡弟子:"此生父子及子孫,親屬黨羽皆如同,萍水相逢之過客,心中當無牽掛意。"
  喀巴也曾語重心長地對他的弟子說:今生的兒子、父親、子孫,還有親屬、黨羽(手下的人)就如同萍水相逢的過客一般。什麼是萍水相逢呢?浮萍漂泊在水上,即便偶爾接觸,也很快會分離,在河岸邊仔細觀察,萍水相逢的道理就會清楚。我們親友之間的關係實際上與這個比喻全無差別。你暫時的家庭就像匆匆的過客在路上偶然相遇,想要相聚終生是辦不到的。帕單巴尊者也這樣說過:"親人猶如集市中過客,望莫惡語相傷當熱瓦。"《大圓滿前行》中也曾引用過這個教證。所以對於萍水相逢之過客一般的親朋好友,心裡最好不要牽掛,如果一直對父母和子女牽腸掛肚,修行根本不會成功。
  以前噶當派的修行人,看待自家的親朋好友與其他眾生並無差別,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是平等的。比如自己的母親和山外面的一隻山羊,他們會平等對待,無有差異。但我們並不是這樣吧?看到山羊和犛牛的時候,我們會認為這只是一般的眾生,再可憐也無所謂的,看到母親就會喜形於色,出去迎接。這是悲心沒有修好的緣故。我們對待每一個眾生,只要他快樂,我們也應該非常歡喜,這才說明我們的慈悲心修得不錯。
  昨天我到醫院去,一些道友從上午十一點為別人看病,晚上六點鐘才吃中午飯,我對他們說:"你們很累,很感謝!"有一個道友說:"只要對他們有一點利益,我們累一點也沒有關係。"我就特別歡喜,我們講了大乘佛法,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應該有這樣的一種崇高的精神,如果是這樣,那麼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對世界和平、人民團結也是有利無弊的;從佛法的角度來講,自相續的大悲心和菩提心很容易生起。無論是不是我們的親人,"凡是有生命的眾生能夠得到一點快樂,我們再苦也不要緊"的念頭在心中生起,就是很可貴的。所以,如果能做到對所有的眾生與自己的父母平等相待,就是我們大乘菩薩應做的行為。
  熱比旺修也云:"欲妙恰似真仇敵,親屬宛若羈縛繩,驕蠻猶如魔盤踞,切莫貪婪嘉麻瓦。"
  同樣,熱比旺修尊者也有類似的開示:世間的色聲香味等欲妙與仇敵沒有什麼差別,錦衣玉食就像仇敵一般。親戚眷屬與捆綁你的繩索別無二致。傲慢心就如同你的心裡盤踞著魔王,驕慢的人看不到別人的功德和自相續中的過失,所以我們常說:"傲慢的山坡上流不住功德水。"很多驕慢的人認為自己無有驕慢心,但實際上很多人心裡盤踞著這樣的魔。
  基巴曾講過一段精闢的教言:"依靠故鄉長貪嗔,具厭士當速動身;
  依靠故鄉,增長我們相續中的貪嗔等一切煩惱,具有厭離心的人定要快速起身,不要留在故鄉。如果你回去探望父母,應速去速回。
  我們這裡有一個道友回去吃一頓飯後就要回來,他三年都沒有回家,所以家人很不理解。但是他卻說:"反正我看了就可以了,故鄉如同毒蛇一般,不能長久駐留,所以我吃了一頓飯就回來了。"世間人都認為我們這些有出離心之人的言行舉止怪模怪樣,而真正有出離心和厭離心的人看世間人之所作所為也都是顛顛倒倒,互相都判斷為是精神病。
  依靠親友萌憂情,修士情意當寡輕;
  依靠親友會產生內心不悅的情感,所以所有的修行人對情意應該寡輕。
  從前有一個人到寺院裡去看一個出家修行人,修行人明知而不欲相見,這個人後來心生嗔恨,回想昔日之好,覺得這個出家人現在是不是有精神問題了呢?但是真正依靠這些親友,會產生不計其數的痛苦,因此 "寡輕"很重要。
  依靠財物貯積生,具離心士當灑脫;
  依靠財產還是會產生貯積的煩惱,具厭離心之士不該如此,應該灑脫,應該無有牽掛,遠離財產的牽纏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依靠甘饈衍貪婪,斷欲之士當苦行。
  依靠甘美的飲食會增長自己的貪婪之心,現在很多人過年的時候喜歡吃火鍋,為一時的口腹之慾而殺害很多眾生,增長貪心,想要斷除欲妙的人一定要斷除這些苦行。
  不得饜足此親友,愈護需護者愈眾。
  對於這些親友,即便你整天幫助他,他都毫不厭足,越來越保護他們,他們就需要越來越多的人保護,他們的要求越來越高。
  斬斷深情方妙勝,此即忠言務鏤心。"
  斬斷親情,首先他們不會理解,到後來他們把你當作已故的人,就不會管你了。米拉日巴尊者也說過,首先他們會痛不欲生,到後來,雖然你這個人是活著的,但在他們的心目中,會將你看成死人一般,再也不管了,所以無牽無掛的修行人是很快樂的。
  有些修行人,首先無牽無掛,與家裡沒有聯繫,但光是依靠八十元錢生活也有一點困難,還是去打電話,看哥哥不能寄的話,其他的人能不能寄一點錢,不然也有一點痛苦是吧?
  基巴尊者意味深長地說:這些是我的肺腑之言,你務必要銘刻於心。一言以蔽之,這裡的意思是說,作為修行人,親友有很大的危害性。
  巴瓦也云:"親友本無親疏分,旺時察言又觀色,貧困潦倒卻相輕,勢卑不見勢盛趨,濁時親朋割捨難。"
  巴瓦尊者也對此問題做過抉擇:與親友之間本無親近和疏遠的差別,當你興旺的時候他們也是察言觀色;當你貧困潦倒之時,他們也會凌辱、輕視你;當你勢力卑微的時候,他們不會理睬你,倘若你財富圓滿,勢力強大,他們一定會來探望你。
  我們給有些生病的修行人的家人打電話,他們都說:"我們不想管,這樣的人不好管。"我當時心裡想,如果他有錢有勢,他們肯定來看望的。還有一個病人的家屬稍微好一點,我們把他送到成都,打電話給他家裡人,請他們來接,他們說:"畢竟他是我們家裡的人,雖然家裡的錢不多,但是我們依然會把他接回來養病。"有一些人稍微好一點,但有些人當別人卑微的時候不會去接近的。
  所以作為修行人來講,濁世的親朋雖然難以割捨,仍要遠離親友,只有這樣,我們的修行才會成功。
  因此,這裡表面上似乎在講親友間的關係,但是作為修行人,對此修法如果能真正如理的去修持,在我們修行的道路上便會有很大的助益。
  
  第二棄離親友品釋終
  
  
2004年1月30日                                 第25節課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3:12 , Processed in 0.11788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