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02|回复: 1

[大德开示] 历代名人与佛教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5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状元学佛  作偈而逝
——吴潜

吴潜(? - 1262),字毅夫,南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资质聪明颖悟,孩童之时,即能咏诗作对,宁宗时参加科考,一举登嘉定进士第一名。累有迁升,理宗继位之后,于淳祐中迁升为右丞相。
吴潜虽身为右丞,但他一直奉行“直心是道场”,从不阿谀奉承,曲意逢迎皇上。他眼见南宋半壁江山风雨飘摇,累累上表,加强战守之备,抗御元军南侵。是其时,皇帝尚苟且偷安度日,哪管国家的安危,故尔对吴潜的表章深感不满。吴潜不顾个人的荣华富贵和安危,每每与理宗据理抗争,理宗一怒之下,将吴潜谪贬到循州。吴丞相对谪贬泰然处之,不怨天尤人。到了循州,他怀着一腔热血,时时忧国忧民,展抱负不遂,或寄情山水,或寓物抒怀,写了不少忧怨的诗和偈颂。原有集面世,后散失,到了明末梅鼎祚,收集刊校出版了《履斋遗辑》。
吴潜,在未当官之时,潜心究悟佛法,深有悟人。其后为官,以佛法驭世法,忠于国家,勤于政事,体恤民情,以国家为己任,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常负疚身为丞相,却不能改变偏安之现时。失官之后,一面写诗作文,抒发报国之志,忧国忧民之怀,以希冀皇帝能回心转意,挽救国家,拯救黎民;另一方面,研习佛法,广行六度,坚持净戒。故到了循州谪贬之所后,不居官署,而移居枫亭接引寺,勤参法要,亲近大善知识,每听寺僧说法,不以丞相之身参加。人或问之,答曰:履斋居士。如是廿年如一日,景定三年(1262年),吴潜预知时至,撰写遗表,遣人送往朝廷,以尽最后一点报国之力。同时,遍别亲友,甫毕,作诗偈,端坐而逝。

寺院培育的文学家
——党怀英

金国文学家党怀英,兼工书法,特别是小篆,当时称为第一,赵沨亦是书法名家,虽与党怀英齐名,但时人列为第二。
党怀英(1134 - 1211),字世杰,号竹溪,先世冯翊(今陕西大荔)人,父官泰安军(今属山东),遂为泰安人。年少之时,因父从戎在外,怀英不得已辞母到本地名刹读书。该寺住持很有学问,一边教习怀英诗文、字画,一边不时讲授佛教常识。随着年岁增长,知识增多,寺僧见怀英性慈善,进而教授佛教义理,因为怀英聪明颖悟,举其一便能反其三。在寺之时,常与禅僧辩论,总是对答如流,议论与教义相吻,众僧佩服怀英聪明有智慧。怀英在寺院寒窗十年,学业大有长进,博通经史,旁及佛典道书,能诗能文,尤以篆楷称善。
功夫不负苦心人,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1161)年间赴科考,一举而登进士。随之授应奉翰林文学,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大定廿九年(1189)充任《辽史》刊修宫。金章帝完颜璟继统,党怀英于昌明三年(1192)迁翰林学士,继为翰林学士承旨。党怀英虽然身为朝官,除忠于职事、效命国家之外,还致力于佛教研究,修习佛法,颇领佛法旨要,见性开悟。故当时高僧圆寂,遗嘱碑文多延请怀英撰写,一时高僧之碑铭行状,悉出于怀英之手。大安三年(1211)预知时至,寂然而化。

宰相耶律  赏赐赠寺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 - 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法名从源,蒙古大臣,辽东丹王突厥八世孙。自幼好学,宿负奇志,常以天下为己任,博学多才,贯通经史百家乃至医卜、工巧、农田之技。仕金为小吏,久之厌弃,乃从万松寺行秀禅师参究佛道,依住数年,得其心要,秀传其衣拂,以继衣钵。1215年,成吉思汗攻取燕京(北京),闻其名,召而用之,呼为“吾图撒合里”(长髯人)。每从西征,楚材劝之戒杀伐。太宗窝阔台即位,拜为中书令,军国大计,悉听从楚材,深受信用。于是令楚材制定朝制,定君臣礼仪,制定《便宜十八条》,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蒙古国粗有礼制和法制。公元1231年,任必阇赤(书记官,即中书令),随太宗窝阔台灭金,废屠城旧例,活人无数。破汴京之时,奏封孔子51世孙孔元措为衍圣公,编印儒家典籍。1236年定天下赋税,翌年陈《时务十策》信赏罚、正名分、给俸禄、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选工匠、务农桑、定土贡、制漕运,多被采纳。百废待兴,遐迩悦服。每裁决一事,帝嘉叹累日,赏赐愈恒,数可百万。而楚材虽人在宦海,心仪佛道,诵经藏、劝杀戒、素粗食、穿布衣,淡泊如常人,帝臣虽劝,婉言谢绝。1243年预知时至,告家人将帝所赐越百万之资财,悉数不动,盛辇送佛寺充作供养。李之纯(字纯甫,号屏山居士),读华严经撰写《鸣道集》,请楚材撰序,耶律楚材不顾年迈,欣然应诺。

常居佛寺的宰相
——刘秉忠

刘秉忠(1216 - 1274),初名侃,字仲敏,本辽世族,邢州(今邢台)人。武人出身,祖父及父均任武职,秉中十七岁任节度府令史。未几便弃官入山读书,对易学及邵康节皇极数很有领悟。随着岁月推移,知识面增加,遂又接触了佛典,读之有省,尽弃前学,入武安山中(河南彰德)剃发为僧,法名子聪。拜万松寺行秀禅师,行秀器重,留住多日。行秀命他拜谒海云寺印简大师,简师又推重。当此之时,元世祖忽必烈召见印简大师,秉中偕行。世祖欲任印简为官,拒不接受。世祖无奈请求推荐人才,简不得已而推荐秉中。秉中初不接受,印简开示菩萨利乐有情为道,万松行秀亦驰书劝慰,方接受世祖之任。世祖见面与之交谈,出语珠玑,心中大悦,命主机要,每征战必要秉中同行,而中又每以戒杀为劝,大军所到之处,活人不可数计。
元世祖忽必烈践祚称帝,命其还俗,赐名秉忠。领中书省事,拜受太保,制定朝廷制度仪规,推荐人才,建设大都,皆有特殊功劳,深受世祖欢心。于是世祖赐以华宅美女,秉忠正色以待,居于佛寺中,素食如常,诵经不辍,其清俭之行,一贯如初,唯一收养一子用作私事。至元六年(1269),预知时至,遗言以僧礼安葬,世寿59岁。帝十分哀悼,赠号为常山王谥文正公,有《长春集》行世。

无心官场  热心道场
——赵孟頫

元代大书法家、文学家赵孟頫(1254 - 1322),宁子昂,号雪松道人,水精宫道人,祖籍湖州(今浙江湖州),赵匡胤十一世孙。他善画山、水、人、马、花、竹,山水师法董源泉、巨然,人马学李公麟,并用书法写木石、花草。其字能篆、籀、分、隶、真、行、草,尤精正楷、行书和小楷,独立成赵字体。
至元廿三年(1286)程钜夫奉诏访贤,赵孟頫被引见给元世祖忽必烈,必烈见他才气英迈,神采焕发,似如神仙中人。一见欢心,先任为兵部侍郎,后又迁集贤殿学士,不久承旨荣禄大夫。延祐时任翰林院学士承旨。元仁宗也很喜欢他,见面之时总以字呼之,说他是唐时李白、宋时苏轼。
但赵孟頫对官并无多大兴趣,除热心书画之外,就是喜欢谈禅论道。他很早就慕中峰明本禅师之大名,诚心前往参拜。无论赵孟頫怎样提问,明本总以《略义》一卷所讲内容回答。佛门有一名言:“一经通一切经通”,明本以此之理开导后学赵孟頫,孟頫对佛教谛理颇有省悟。接着明本禅师又将《金刚经》、《般若经》等送与孟頫。每接受其书,都要焚香望拜,并回书作谢,而且还言必称“弟子”,对佛教之诚可鉴。因对明本特别敬重,还画像一轴,以便参拜。



魏国夫人信三宝  持诵观音到毕命
——管道昇

元朝仁宗皇帝很敬重大书法家赵孟頫和他的夫人管道昇(? - 1319)的字写得绝妙。于是命管道昇书千字文,并命工部着玉石工匠打磨装成玉轴,送秘书监装裱收藏;又命赵孟頫书六体字六卷;再命他们之子赵雍书写一卷。完毕之后,仁宗皇帝说:“我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后世人知道,我朝有善于书法的妇女,并一家都善书法,以让世人惊叹。”故史典评道:“魏夫人之后,无与俦者。”
管道昇,字仲姬,一字媱姬,乌程(今浙江湖州)人。自幼聪俊,博通多闻,善辞章,工书画,尤善画竹、梅、兰,真是翰墨辞章,无一不善。她宿信三宝,常持八关斋戒,执身不犯。亲手书写《金刚经》数十卷,送给名山有德之僧,不少博通经藏之僧都希翼能得她的真迹。据传《晴竹新篁》是她创制的。延祐四年(1317)被封为魏国夫人。她跟中峰明本大师受教,参究佛法心要,有省悟。诚信观世音菩萨,终身执持菩萨圣号。延祐六年(1319)无疾而终。
管道昇与夫赵孟頫,天作之合,不仅郎才女貌,而且兴趣爱好相同,自然感情酬合。但赵孟頫身在官场,难免有色情之癖欲。有一年,赵欲娶心羡之歌伎为妾,但不敢启齿,乃书一词送给夫人。其词曰:
我是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娶几个吴姬、赵女,何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管夫人看后,内心明白,未道究竟,也填了一首词回敬。其词云: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俩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管夫人回答很巧妙,也形象道出两人无法分割之情谊,令赵孟頫打消了娶妾念头。

学士血写《华严经》
——宋濂

宋濂(1310 - 1381),字景濂,号无相居士,又号潜溪,明初浦汀(今属浙江)人。自幼贯通五经,元朝至正中,荐授编修,未就,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太祖朱元璋取婺州(今浙江金华),聘为《五经师》,次年因李善长举荐,征至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师,随之编修《元史》。洪武十年(1368)致仕,洪武十三年连坐胡惟庸案贬茂州(四川茂汶),途中病死。
宋濂,是明初硕儒,他亲佛是很有名的。幼奉佛法,参究佛教,研习佛法,曾撰《心经文句》、《高僧塔铭》三十九篇。母卒之时,刺指血和墨,书写《华严经》八十卷以追福德。平时又多与高僧云游,临殁之时,怡然自得,书偈作毕而逝。后云栖袾宏莲池辑其文为《护法录》,刊刻行世。



宰相发心修庙
——陆光祖

印光大师讲:“一切诸佛莫不以流通法道为嘱……流通之人,应以真修实践之高僧及有权势财力之王臣绅商”。
佛门都很熟悉明末四大高僧,即莲池、蕅益、紫柏、憨山,然而紫柏真可和憨山德清之师则是云谷禅师。因为紫柏、憨山名声很大,反把师傅淹没了。明朝末年,国运日衰,禅法末落,云谷禅师感叹,便到南京栖霞寺。其寺虽说创于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后梁武帝又派能工巧匠在山崖上凿了许多塑像,取名为千佛岭。到了明末,千年古刹,大雄宝殿,竟成了野兽的巢穴,寮房客堂竟成了贼窝。一天,又有贼人到寺偷物被猎人捉住,送去云谷处置,意欲送官府治罪。云谷非但不送,反而给物。
刚好,陆光祖以礼部之事南巡,闻之此事到寺走访。见云谷不凡,暗自心喜,论及此事,云谷以“一阐提人(作恶者)也有佛性之理”,阐发此事处置之由。越谈越投机,竟连谈三天。陆光祖由此而萌发修葺栖霞寺的善心。寺复,请云谷作住持,云谷推辞,陆光祖只好请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善老和尚作住持了。
陆光祖(1521 - 1597),字与纯,号五台居士,平湖(属浙江)人。明嘉靖进士,授浚县(今属河南)知县,后迁升任礼部主事,吏部郎中,得尚书严讷信用。万历年间迁工部右侍郎,因议漕粮与丞相张居正意见相左,遭弹劾。张居正死,复起用,官至吏部尚书。后因荐人忤旨,遂乞骸归里。居家之后,研究佛乘,潜心参究,意欲汇通儒佛,融合禅教。在家开堂讲经,从学者众,曾摹刻《五灯会元》,又曾乞请宰官居士,重兴修复明州育王塔。晚年从紫柏尊者云游,协力刻制方册大藏。预知时至,迎请紫柏尊者为之说偈,遂安详而卒于家中。

集理学与佛学于一身的兵部尚书
——王阳明(守仁)

到了明朝中叶,心学开始兴起。心学者称“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又提出“致良知”学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要求人们“格物致知”、“去私欲,存天理”,发展了陆九渊(南宋哲学家)的主观唯心论学说。心学的创始人,就是王守仁,合称 “陆王学派”,门徒遍全国。因王守仁曾在阳明洞讲学,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王守仁(1472 - 1528),明朝大臣,理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弘治进士,历任刑部、兵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上疏解救言官曾铣等,得罪了权阉刘瑾,受廷杖,谪贬贵州龙场驿丞。瑾败,任庐陵知县,擢右佥都御史,再巡抚南康、赣州。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叛,征兵卅万进剿,生擒朱宸濠,同时又镇压福建、江西等地农民起义。以功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自称平生所作两件事:一是“破山中贼”,即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二是“破心中贼”,即“心学”之传播。
就其实际看,王阳明也是一个亲佛主义者。一生做官,每达一处,便遍求佛刹,寻拜高僧,而自身也有一段漫长的参禅学佛的经历。并对他的弟子“令看《六祖坛经》,会其本来无物,不思善,不思恶,见本来面目,为直超上乘,以为合乎良知之至极。”他的心学以“致良知”为宗旨,而“致良知”又是深受佛教“明心见性”思想的影响。因此,阳明“心学”,实际上是在吸收禅宗本体论、心性说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后来的僧人都对阳明致以礼赞,如智旭蕅益以为“王阳明超汉宋诸儒,直接孔颜心学。一生示人,惟有‘致良知’三字。良知者,性德灵明之体”。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等名僧还以阳明心学来驳斥程朱理学。

内阁首辅持诵《金刚经》
——王锡爵

明朝王锡爵(1534 - 1610),字元驭,号荆石,太仓(今江苏太仓)人。为人谦恭温厚,广积阴功,位居内阁首辅,虽显贵终身,未改其本色。逝世后,加封为文肃,后世称为文肃公,有《王文肃集》行世。自幼聪明颖慧,愤发用功,年未及冠,就一举登进士,万历五年(1577)以詹事执掌翰林院。张居正当朝,锡爵不附,遂省亲归里不出。万历十二年,复召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要。见国事转非,遂奋而建言:上表疏奏、请禁谄谀、抑奔竞、戒虚浮、节侈靡,均被神宗采纳。同时很体恤民情,凡遇饥馑之年,首创用官仓米粮,煮粥救济灾民,深受黎庶敬爱。随后,因立太子不得,借而乞归奉母,万历二十一年,又复召为内阁首辅,旋又因立太子之事,为朝官攻击,乃自弹劾乞请致仕归里。
王锡爵,居庙堂首辅,然笃信佛法,归依三宝,每至黎明,即盥潄礼诵。从十五岁起,就这样持诵《金刚经》,垂垂八十老朽,亦不辍诵一日。所建梵宇,无论大小均书匾额予以护持。晚年命工匠以金银汁画大士像,亲书《心经》于其上,施人供养。据《现果随录》记载:同里孝廉陆允升,夜梦到一大寺,见六人挑豆到寺,黄豆中杂以蚕豆。陆见而问道为何,旁有一僧答道:“此皆锡爵翁前生所积善行也,大善记一蚕豆,小善记一黄豆,一共有六担”。孝廉醒后,将所历梦中之事告之乡里,于是撰《现果随录》才将这事记录下来。文肃公共生九子,孙子廿余人。子缑山,字衡,中榜眼;第八子王掞,亦登相位。

李太后弘法  人尊九莲菩萨
——李太后

明神宗朱翊钧生母李太后(1567 - 1614),是皇后中信佛最虔诚者,据史载,她崩殂之后,人尊之曰:九莲菩萨。李太后,漷县(今北京通州)人。自幼俊俏聪明,父母视若掌上明珠,记忆尤佳,凡诵经史诗文,过目不忘。及长被选入宫,侍明穆宗朱载垕于官邸,后生明神宗,隆庆元年(1567)三月被封为贵妃。明神宗即位,年号万历,是年元月尊李后为慈圣皇太后。神宗对太后是为至孝。
李太后课子甚严,穆宗崩时,神宗尚在幼年,方在读书,一切教授,悉由大学士张居正训导。大学士张居正为让幼主学习有成,躬请太后亲自关照起居,为之太后便从慈宁宫移居到乾清宫,关照幼主一切学习、生活和政务。太后为让神宗成为有为之君,教大学士张居正把我国历代帝王得失,书写张贴在宫内,以让神宗时时学习和记住。太后教帝颇严,帝设若荒废学业,动辄召致面前长跪。直
至神宗大婚,万历六年(1578),太后才返回慈宁宫。李太后素信佛法,持戒诵经,日有恒课。太后深知,自明世宗朱厚熜提倡朱程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大力抑制佛教之后,域内正法颇显困顿。太后辅政之时,力扫旧风,大兴佛事,优礼高僧,创建梵刹,动辄耗费巨万,神宗亦助设无数。虽张居正,每每劝阻,而太后均听而无用。是其时,佛法隆盛,法门龙象辈出,高僧憨山名德清、紫柏名真可即出自此时代,李太后礼敬尤加。万历十一年(1583),憨山大师去山东崂山那罗延窟结庐安居,太后遣使赀黄金三千以助憨山建庵居住。三年之后,为延国祚祈福,便施印十五部《大藏经》,也派人给憨山送去一部。憨山大师与紫柏大师交谊甚笃,一次紫柏到京与憨山同游住于北京房山的石经山(又名小西天)的藏经洞,发现佛座下小匣子内装有隋代高僧静(晋)琬所藏的佛舍利三枚,引起轰动。李太后闻之,便请入宫内供奉三日,又出帑币重藏于石窟之中,并将一袭紫袈裟赐与紫柏。是故佛教史籍评道:“明末清初,佛法隆盛,高明辈出,塔庙庄严,未始非太后之力也”。万历四十二年(1614),李太后崩,人尊之为“九莲菩萨”,清人呼之为:“万历妈妈”,而且祭祀也不因世之有变而停止。

戏曲家的两梦因缘
——汤显祖

明朝初期“心学”伊始,其创始人王阳明,而王则是一个亲佛主义者。心学创立之后,士大夫文人倾向佛学日众,特别是万历以后,晚明“四大高僧”的出现,此种倾向更加突出。比如莲池祩宏的弟子有数千人之多,其中居士又多于僧众,当时士大夫、社会名流,都主动投拜、问道、交往。当此之时,正因为佛学界高僧的化引、士大夫的亲趋,使嗜禅谈佛成为一时盛尚,而且也直接给文艺界带来生机。比如戏曲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两梦”—— “南柯梦”、“邯郸梦”即是。
汤显祖(1550 - 1617),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苦士,别号清远道人,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幼年拜罗汝芳为师,文才优绝,万历年间考中进士,任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汤为人正直,不阿谀逢迎,因弹劾贪官,遭贬,在任遂昌知县时,又因压抑豪强、触怒权贵,又被免官放回故里。汤对官场的失意本已料及,在为官之时,常与高僧往来,探讨人生本源,研究佛学奥义,早有出世之心。比如早年游南昌西郊云峰寺时,题诗:“搔首向东林,遗簪跃复沉。虽为头上物,终是云水心。桥影下西夕,遗簪秋水中。或是投簪处,因缘莲叶东。”该诗为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大师看后说:“未出仕即有归隐之心”。两人交谊日笃,过从甚密,汤显祖对佛教深受感染,颇有领悟。故在归隐临川之时,精研词曲和传奇,专事著述,用体现佛教义理从事著述,所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世称《临川四梦》即是征验。这四梦中的《南柯梦》、《邯郸梦》,巧用“梦”来阐述人生实质的空性,借用人们熟悉的“梦”来阐发佛教理论,独具匠心,影响很大,巧妙至极。细看两梦的内容,足见汤显祖对佛教理解之深,用心之妙。
《南柯梦》,描写书生淳于棼在梦中到槐安国,被招为驸马,任南柯太守,后拜丞相,骄纵弄权,被遣回家。梦醒,老僧指点,才知是庭中槐树洞的蚂蚁王国,因而醒悟,遂归依佛门。汤在戏中写道:“人生的一切苦乐兴衰,南柯无二”。
《邯郸梦》,描写卢生梦中娶美妻,中状元,当宰相,列鼎而食,最后身亡。一觉醒来,才意识到“六十年光景,原来釜中黄梁未熟。”

成为禅宗余脉的尚书
——董其昌

禅宗传到明朝紫柏真可,已到顶峰,实际上已到衰微颓废之日。紫柏是明末四大高僧中像貌魁伟,舍金出家,又混俗和光,文才出众,机锋联珠,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据书载他像貌奇特云:“旋尺之面,合围之腰,坐如熊蹲,行如象步,士大夫得晋见者,不言而意已消,未施棒喝而魂虑已摄”,故不少上层和社会名流都仰慕他的禅风,拜倒在他的麾下。比如湖北公安派三袁及董其昌、黄慎轩、吴观我、王性海等都受极大影响。并与李贽、汤显祖、陶望龄等人结成挚友。明神宗的生母慈圣皇太后李氏,也很敬重,故引起朝廷警觉,欲以“异端邪说”加以迫害。
刀历廿三年(1595),明神宗不怕得罪母后,先将紫柏的道友德清(即憨山)以私创寺院下狱,后发配雷州半岛。再将李贽下狱致死。最后于万历卅一年秋(1603),借京城散发神宗改立太子传单的事,诬为“妖书”,紫柏尊者坐化狱中,生前嘱侍者南下,找董其昌,续弘禅法。
董其昌(1555 - 1636),字元(玄)宰,松江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年间登进士后,充东宫讲官,后督学湖广,为势家所恨。光宗即位,升为太常寺卿,撰《神宗实录》,天啟五年(1627)书成,成为南京礼部尚书。董是明朝大书画家,时人称为“三绝”,更以首倡“南北家论”震惊画坛。他既是江南有名的才子,又是佛门著名的佛子,号“香光居士”,有《香光集》传世。
董其昌在官场虽混了十四五年,然他无心,将其余时间,大多告假在家,读书作画,是名符其实的乡宦。同时也是参禅的老手,他曾拜紫柏真可为师,是在家弟子。董其昌博览大乘,力究“竹篦子话头”,遍参诸宗门之要。一日,乘船过武塘,因想起香严击竹之因缘,又以手张帆敲竿,遂猛然省悟。后读《华严合论》,乃作偈:
帝网重珠遍刹尘,都来当念两言真。
华严论主分明举,五十三参钝置人。
将偈送到紫柏面前,紫柏不以董其昌曾参过沩仰宗、华严宗有杂,反而欣赏他无有门户之见兼收并蓄的学风,点头印可。
所以,当紫柏在狱中,自知不能生还,想到李贽已死,余者作鸟兽散,眼看禅风狂潮趋于覆灭,便寄希望于董其昌。因之,临终前,吩咐侍者田性,打来热水,沐浴更衣。小和尚田性啜泣不止,而斥之日:“跟我廿余年,难道还不知生死如一?生又何欢,死又何愁!今我归家,应当欢喜,但我归家之后,务必到南方找到元宰,弘我禅法!”
后董其昌闻其遗命,抚膺拜受,摒除所学,执身佛门,撰了不少弘法书籍。


囹圄之地  学道之所
——吴中彦

明万历卅一年(1603)秋,一代高僧紫柏真可被涉嫌 “妖书”而下狱,慑于紫柏道威,法官和牢狱吏卒,不仅没了尊严,反而敬重起来。不得已,神宗亲自审问,紫柏以 “沙门不敬王者”之态对待,神宗怒起,以手指着紫柏说:“你敢慢朕!有什么值得自负?”
紫柏回答:“憨山不归,则我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我救世一大负;《传灯》未续,则我慧命一大负。若释此三负,当不复走王舍城矣。”所说憨山不归,乃神宗以 “莫须有”的罪名把憨山逐放雷州半岛;所说矿税,乃南康太守吴宝秀拒不执行征收矿税的诏书而入狱,夫人自缢,以示抗议。紫柏一生旨在度生弘法,今被下狱,抱负何施!他想起道生“顽石点头”的公案,便把囚牢当法坛,对同一牢房两个狱友开示佛法。
一位狱友叫曹学程,乃全州的一个儒生,万历十一年登进士,后升为御史。不料,在朝鲜外交事务上触怒龙颜,明神宗令锦衣卫抓捕,交刑部问斩。群臣保奏,方免一死。紫柏在狱中收为俗家弟子。万历三十四年(1606),获释,自此皈依佛门,潜心修佛。
另一位叫吴中彦,是因“妖书”入狱。之前就十分羡慕紫柏道威,听人传说冷峻,不敢贸然亲近。经一度观察,面威心慈,即虔心向紫柏求道。紫柏见其真诚,先说半偈令其持诵,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并释其要旨说道:“是身无从,合由四大。是心无从,起因前境。试推四大及境,更何所从乎?凡夫不知性变为情之旨,随情起执,生死浩然,圣人以理析情,
 楼主| 发表于 2018-8-25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性斯复矣。性复情空,何生死之有哉。”(《续藏经第一辑》)。
吴中彦是一介儒生,很容易接受“性理”之说。加之他身处狱中,又有断臂求法的决心,一点即通。紫柏用有别于朱熹“性即理”和王守仁“心即理”的观点开导之后,又进一步地说:“天下皆知富贵与贫贱,有而不无者也。何天堂之与地狱,或者决以为无,殊不知富贵与贫贱,既有而不无,奚独天堂地狱,无而不有也哉。”
接后又说:“大凡逆境,生则不过遭毁谤骂詈,死则不过相杀相戮,能观身非有,观心如幻,则骂詈杀戮,何损何害?”吴中彦听后,更加心领神会,顿忘牢狱之苦,仿佛已闻万劫出苦之因,不觉对人生有悟,对大道有觉。获释之后,杜绝俗事,足不出户,数十年如一日。

状元刺血写佛经
——冯梦祯

冯梦祯(1546 - 1595),字开元,明朝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万历年间,一举而登龙虎榜,状元及第后授编修,次进国子祭酒。为人豪放,崇尚气节,时与名士屠隆、沈懋学相善,以文章砥砺气节,不以名利为意,故尔官场很不得意。随后,借中流言之机,辞官归里。好收藏,其收藏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故将其堂,名之为《快雪》,撰述有《历代贡举誌》、《快雪堂集》、《快雪堂漫录》。
冯梦祯向来信奉佛法,乐于与禅僧结交,吏部尚书陆光祖(名五台)在禅学上很有研究,融通儒释,冯与之交游论谈。先从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祩宏受菩萨戒,礼敬有加,持诵无懈。后又拜紫柏真可大师修念佛三昧,针刺身血和墨,书写佛经,其虔诚之心足见一斑。家虽薄积,亦出资刻印大藏经典,咸共流通。辞官既归,更是日日持诵《楞严》,根据他的心灵感悟,撰述《释钞》行世。万历卅三年(1595),预知时至,称念佛名而逝。

医学家钻研唯识学
——王肯堂

明代医学家王肯堂(1549 - 1613),字宇泰,金坛(今属江苏)人。自幼聪明,博闻强记,文才出众,一举而登万历龙虎榜,由庶吉士授检讨,官至福建参政。
王肯堂嗜书成癖,博洽经史,精研医道。其医术和医德称于朝野。在朝堂之上,公署衙门之中,坐堂为官,疏理刑狱,审决政务;退班下堂,未稍休歇,便为人诊脉处方,疗治病人;为除病痛,常常是三餐并二,夜以继日。无论是官是民,凡来求治者,莫不解痛而去。凡有闲暇,总枕肘书房,不是阅经即是参研医籍。他曾搜集历代医书,编成《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又著《证治准绳》,分为杂病、类方、伤寒、疡病、幼科、女科,故又称《六科准绳》,为后世医家所宗仰。
王肯堂不仅医道精通,而且博通教乘,尤精于唯识相宗。他初拜明昱(字高原)为师,研究唯识。是时,明昱法师给讲《成唯识论》,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使王肯堂颇有领悟。王肯堂是一个学术忠实钻研者,老师随讲随记,若有不明和疑难,寻根到底,不致明暸,决不掩卷。在学懂悟通的基础上,将其记录,整理成《成唯识俗诠》,顾名思义,此书乃为初学唯识者人门手册。此稿编成,自费刊刻印行。与之同时,还有《相宗八识要解》、《唯识证义》十卷、《因明入正理论集解》一卷等。这些书籍均由后世参修唯识,提供人门方便。
此外还有《郁罔斋笔尘》传世。

僧舍中的状元
——张元忭

《古文观止》有篇《徐文长传》,乃明代“湖北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所写。徐文长是一个狂放不羁的才子,后虽为官,但官声不如他的文声。而他有个状元同学叫张元忭,却鲜为人知。
张元忭(1538 - 1588),字子荩,号阳和,明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乃张天复之子。少年之时,勤奋好学,寓居香炉峰寺中,足不出户,埋头十载,后在隆庆年间高中状元。然在高中之前,却有一段奇趣的故事。
张元忭,一夜作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长者彬彬有礼的向他施礼后讲:“我是山里的龙,已修炼千年,去年一天就该出去,只因你座位在我头上,你是大贵人,若伤了你,影响我的道业。后天正午又是我出头之期,错过了又要等三百年,乞你把座位移一下,助我成道,定当后报。”张点头同意,但提出两条:一要给寺里一口泉水,二不要伤害村民。老者点头应允。
张元忭,醒后只觉是梦,也未在意。不料隔日正午,密云四合,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这时,他猛然一惊,想起前夜的梦,随即将座位移动,座位之地,立冒一股清泉,一条若蚯蚓的小蛇随水而出。到了山门,被拦住,张用手掏开一洞,蛇随水而出。顿时,霹雳一声,蛇变成带角巨龙腾空,龙旋又入地,旋又腾空,向张频频点头。
此时村民惊动出房观看奇景。虽大雨滂沱,却秋毫无犯。张元忭看见,龙钻的地方,变成一眼清泉,这泉到了清代还存在。张元忭后于1571年高中龙虎榜,头名状元。张为纪其事,树碑泐文泉旁。张后来官翰林侍读,著述甚丰,成为明代文学家。晚年喜佛,参究有省。

由斥佛到学佛的总督
——李文进

蜀人李文进,明朝嘉靖年间任宣大都御史。好理学,初任都御史,便以佛教之学为异端邪说,上奏朝廷,帝未准,回到府第,郁郁不乐。时有方外之和尚,见问何故。李公答道:“我在幼年时,读孔孟圣贤之书,即知道释氏之佛教,是圣道的蛀虫,便欲除之,因未发达不能遂愿,今已发达为官,应当可以铲除蛀虫,仍亦不能,将奈何?”
和尚乃说道:“此之用心真大丈夫也,心虑孔孟圣道之贼,成为万民之害……,请问夫子,今欲除灭释道,必阅其典籍,方可说明释道是孔孟圣道的蛀虫。”
李文进答道:“我听朱晦庵言:佛教乃虚无寂灭之教。依此虚无寂灭之说,岂不为仁义忠信之贼又是什么呢?”
和尚乃曰:“夫子有自知之明,怎么可以被他人一两句话蒙蔽聪明呢!我知道,释迦牟尼有万德,普贤有万行,岂止是虚无寂灭耶!今夫子欲除,应当熟读释氏之书,果然无一善可取,当尽除之,则天必助其成功,你也不会被天下人取笑。”
李公觉得有理,便决心阅读佛经,刚三月便对和尚说:“承蒙你的教诲,得见大圣人之心法,与我孔圣人不仅不异,而更加深邃明智。佛所说众生心者,亦名如来藏,义有空与不空。所谓空者,从本以来,无私欲之染,无有外物之所累,广大之心,淡处于物欲。所谓不空者,真体无妄,中实灵明,净德充满。然空与不空,并非两极,唯在吾人之一心耳。朱晦庵所谓虚无寂灭,只是空理,而不知空性一面的众德实性。昔有程子理学,提倡以仁义礼智四德为性之本具,又说是天之所赋予。今观佛教之宗旨,如来藏中,本具之德有如恒河沙数,岂只那仁义礼智四德呢!天地万物,固然是我心现,则天理本我之心,非我心乃天之所出。大哉,佛教!若非是出世之大圣,何能达到如此境界啊!过去我认为,我是天地生,而今知我生天地也!”
和尚叹曰:“夫子今破凡夫之格了,尔后见道固不难矣!”
嘉靖辛酉,文进虽任总督,但修佛之心日切。他想,要欲启开佛智,必造访有道高僧,便上五台山,参拜楚峰大和尚,并邀请到云中,开讲于公馆。李公便以昔日之悟,告之和尚。楚峰和尚答曰:“噫!李公已见佛影了,如若我佛法王之心不见,犹如梦醒其境亦失矣!”李公闻之,惊诧道:“法王之心,怎么可见呢?”楚峰和尚说道:“你若要参究法王之心,必究竟空理,而后可以契合不空之万法妙智。不然,则为物欲所闭塞,情爱所阴蔽,杂念纷纷,此起彼伏不断,憎憎懂懂,杂念都未除灭到没有了时,岂可说见法王之心呢!”公于是修观空三昧,闭关六识,目不受色、耳不受声、鼻不受香、舌不受味,六情悄然,运动如偶。一日,闻秋风落叶声,忽尔念尽,廓然大空。楚峰见而问曰:“公于此道信乎?”李公曰:“只是个李文进,更信阿谁!”峰曰:“夫子信矣!”

一师三徒,同心念佛
——李贽、袁氏三兄弟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李贽(1527 - 1602),号卓吾,又号笃吾、宏甫、温陵居士等,回族,晋江(福建泉州)人。嘉靖领乡荐为举人,授共城教谕,后升南京国子监博士。万历五年(1577)任云南姚安知府,喜与僧和大善知识游,比如与王龙豁、罗近豁辩难,抉择真伪,发明本心。即使判案处理公务亦在寺庙。居三年,以病告归,上不许,乃入鸡足山闭关阅读经藏。言官弹劾,客居黄安麻城,楚发披缁,登座说法,风动一时,男女从学者万人。士大夫狂噪,按以左道逐之,遂复旧衣。御史马输往问道学,深为钦服,事以师礼。御史北任,李贽随往住于通州,言官又以侮辱儒学,意欲下狱,李贽不服,自刎而死,御史乃葬之。
李贽为学不羁,出入佛儒之间,而以空宗为归。湖北公安派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影响较深,均从其受教。后三兄弟认为空论有失偏颇,弃而更辙,究心净土。
长兄袁宗道(1560 - 1600),号香光居士,亦署名香光子,万历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母龚氏,笃信佛法,幼承母教,宿解经论,长于禅法,受教李卓吾,参究有省。未几又感空谈,遂改修净土,礼诵持念,精进超人。其二弟袁宏道(1568 - 1610),字中郎,号石公。万历进士,任吴江知县,听讼敏快,公庭鲜事,终官稽勋郎中。性聪慧,工诗文,厌古人窠臼,倡主清真自然,人号公安体,时号大家。辞归之后,城南筑围,植柳万株,号曰柳浪。与诸禅人,游宴其中。初学李贽,以辩才著称。后回向净±,晨夕礼诵,严持禁戒。更博采群经,作《西方合论》,圆融性相,人不二法门,为四众所乐诵。论成,其兄袁宗道为之写了很长的序言,力辟禅人空疏之失,重阐净土普度之理,世推为佳论。三弟袁中道(1570 - 1623),字小修,号上生居士,睿敏聪慧,尤在诸兄之上。十岁能撰赋,十二尽穷经史,万历登进士,历官府学教授、国子博士、礼部郎中。初与二兄就学李卓吾,习禅法,未几感到空谈,又改修净土,精进异人,屡见瑞祥,后坐逝斋中,有《珂雪集》行世。

谏官学佛  《四训》传世
——袁黄(了凡)

明朝吴江(属江苏)人,袁黄,字坤仪,初号为学海,后改为了凡,嘉善人。因为先前他相信宿命论,后遇云谷禅师,受其指点,广作善事,积极改造了命运,他深谙作凡夫之道。于是将其一生学佛、做善事、改造命运等四点写成书,作为家训,传之子孙,于是世称《了凡四训》,在信众中广为流传。
该书述道:了凡幼年丧父,依母志弃学就医。在慈云寺遇着深谙邵康节皇极数的云南孔先生为之算命,说他有官运,县考14名,府考72名,提学考9名,俸禄91石,某年任宝坻知县,三年半辞归故里,53岁无子寿终。先是不信,后每次考试,如其所言,便信:“升官发财,迟速有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命运理数。从此心灰意冷,淡然无求。
一次,到南京栖霞寺拜访云谷禅师,二人对坐,三夜不眠,了凡竟不起杂念。云谷奇怪,而问其故,了凡将孔算命之事讲了。禅师却不以为然,用六祖慧能“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心,从心而觅,无不感通”,以及佛经里“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的道理对袁了凡讲了,并告知以积福造命的功过格法,让了凡作善事,而且还传授了准提咒法。了凡发愿要作三千善事,日日用功,结果孔先生所算之命就不灵了。隆庆四年考中了进士,放任宝坻知县,有善政,擢兵部主事。日本侵略朝鲜,随经略使宋应昌军往征倭寇,多所策划凯旋,因功升拾遗(谏官),并育一男,而且也进士及第。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安然无恙,写《了凡四训》时,已69岁,实际寿高74,官居五品。反观一生,他认识到《书经》里讲的“天难谌,命靡常”和“惟命不欲常”的道理,即是天命之说虽可信,但不是一成不变,积福可以造命,“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他在书中特别讲到云谷禅师对他的开导。说:“云谷禅师所赐给我的为生民主性命的大义微言,就是最精微、最高深、最真确、最正大的大道理”。云谷禅师圆寂之后,了凡还为之写了碑铭。
袁了凡博学多才,凡天文、数学、水利、军事、医药无不涉猎。一生著述甚丰,除《了凡四训》外,还有《两行斋集》、《历法新书》、《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袁了凡纲鉴》等。

抗倭名将持诵《金刚经》
——戚继光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 - 1587),字元敬,号南塘居士,晚号孟诸,明未定远(今属安徽)人,又说山东蓬莱人。嘉靖中,世袭受职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卅四年(1555)调浙江充参军,召募金华、义乌兵三千,以镇守三江(指太湖下游的吴淞江、东江、娄江),教以战法,数败倭寇,时号“戚家军”。
戚继光,虽出身将门,世袭受职,但信奉佛法,持诵《金刚经》,即使军中,亦不忘持诵。正因为持诵不辍,故尔在镇守三江之时,出现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一夜有一阵亡士卒给戚继光托梦说:“明天遣妻到你军营,乞请戚公为我诵经一卷,以资冥道。”果然翌日,有一妇人悲泣求见,诉说夫君托梦之事。二梦相合,戚将军应允,诵经。是夜,亡卒又前来致谢说:“荷公大恩,然仅得半卷,原因是诵经之时夹杂‘不用’二字。”梦醒戚公思之,盖因夫人在诵经之时送茶与饼,远处看见,挥手示意“不用”‘次早,戚公又闭门诵经。是夜亡卒又来致谢:“已获超度。”自是戚公深感佛法之妙用,自后每早持诵《金刚经》不辍。
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犯闽,奉命往援,大获全胜。明年,再将兵人闽,与巡抚谭纶、总兵俞大猷会兵大败倭寇于平海卫,升都督同知,遂代俞大猷为总兵。嘉靖四十四年与俞剿灭广东残寇,东南倭患悉平。隆庆二年(1568),以总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兵事,在蓟十六年,边备修饬,节制严明,军威大报,冠于九边。

护持佛法的进士
——陶望龄

明朝会稽人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居土。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悟,少年之时,名冠乡邦,万历年间连科及第,一举而登进士榜,受职编修。陶进士身虽在宦海,心向佛门。时常与同榜状元同授编修的焦豌友善,文人相敬,彼此倾心倾慕,立誓共同鞭策,探讨性命之学。一次回家省亲,遇到“湖北公安派”三袁中的袁宏道,字中郎,讲经论道,谈论十分契合,并参谒周海门,力持不懈,有所省悟。随《又读方山》合论,遂贯通佛儒。
明朝末年,当时有四大高僧一蒲益、莲池、憨山、紫柏,名冠当时上流社会,影响极大,引起朝廷的警觉。特别是紫柏真可,上层和社会名流,如“三袁”、董其昌、黄慎轩、吴观我、王性海、李贽、汤显祖、陶望龄等结成挚友,就连明神宗的生母慈圣皇太后李氏也很敬重。明神宗意欲铲除,多次受到母后的阻拦,万历廿三年    (1595),不怕得罪母后,先将紫柏道友德清(即憨山)以“私创寺院”之罪名下狱,而发配雷州半岛。进而再将李贽下狱致死,最后于万历卅一年秋(1606),借京城散发神宗改立太子传单为“妖书”,先拘捕后杀害了紫柏。此事影响很大,波及甚众,许多缁衣白衣都被卷了进去。陶望龄不顾个人安危,以身犯险,奔走呼号,解救危难,无数无辜因而幸免于难。事平之后,陶望龄辞归乡里,布衣素食,诵经不辍,不辞路途遥远,往诣云栖祩宏受菩萨戒。自是之后,早参晚拜,持念不忘,并与诸善友结放生会,共修福业。于万历卅七年(1609),在诵念中迁化。

状元弘法  撰著宏富
——焦竑

明朝焦竑(1541 - 1620),字弱侯,号澹园,又号漪园,江宁(今南京)人。自幼不仅聪睿,而且刻苦好学,除师授业所学之外,博览群书,尤好佛教经籍。在乡人推誉之下,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第一,按惯例当地有司应当为之建立状元牌坊。焦竑力辞,有司决意要建,不得已焦竑恳请将此之款项,移用于赈救灾民。随又升任修撰,东宫讲官,再迁升司业。
焦竑为官,淡泊名利,勤于职守,正直无私,直言犯谏,皇帝恶之,上司不乐,借故罢职,返归故里。既罢归,心安理得,潜心悟道,先拜师耿天台、罗近溪研习佛法。随之又笃信李卓吾,力事参究,有所省悟。居家之后,用己所学开导后学,跟从焦竑学习佛法者甚多。晚年修念佛三昧,日持不辍。同时,将修学之悟,奋撰弘法书籍,焚膏继昝,笔耕不辍,比如有《笔乘》、《频林》、《易筌》、《老子要》、《庄子要》、《焦弱侯问答》、《楞严经精解评林》、《楞伽经精解评林》、《法华经精解评林》、《圆觉经精解评林》等,都是数十卷至百卷之巨,这些书刊行于世,为后学提供了方便。


知县率众念佛  却敌护城
——黄翼圣

明朝末年太仓黄翼圣,字子羽。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喜释教,及长跟从云栖株宏修学佛教,精修净业。后应科考及第后,授新都(今属成都市)县令。
黄翼圣既任县令,勤于政务,体恤民情,深受黎庶拥戴。他虽为一县之长,却无县太爷之尊,恰似缁衣无异。县署大堂,有事是大堂,平时却成为僧堂,县境僧人常来此接受供养,讲经说法,听众缁白满堂。每逢斋僧,亲呈食具,奉斋布施,顶礼膜拜。
是时,崇祯年间,朝政腐败,加之天遭大旱,饥馑之年,农民不断起义。张献忠率众起兵,占据四川,进兵新都,扰害百姓。为避张献忠的侵扰,黄翼圣亲率军民防御守城,千余僧人感黄翼圣之德,相率登城,扬幡击鼓,助防守卫。其僧齐称圣号,威声震天,献忠士卒,不知就里,旋急退去。黄翼圣因而升任吉州知府。
明朝灭亡,黄翼圣亦弃官归里,隐于印溪。闭关精修净业,数年如一日,圣号不断,诵经不辍,人不知其姓氏,只知莲蕊居士。后自知时至,沐浴更衣,面西而坐,奄然而化,世寿64岁,著述有《莲蕊居士诗钞》。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06:22 , Processed in 0.14631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