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67|回复: 0

[大德开示] [转载]八十华严-导读目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1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代·华严—海云继梦和上作品荟萃之
八十华严目录
初会菩提场 二会普光明殿 三会忉利天宫
四会夜魔天宫 五会兜率天宫 六会他化天宫
七会普光明殿 八会普光明殿 九会释多林
八十华严简介
壹.初会菩提场
此会总有六品,十一卷经文,分为两大段落,悉是“本体论”论述之范畴,穷“三世间”之圆满。古称“所信因果周”,亦即“一乘不共别圆”之思想体系。
有别于古典华严义学的传统理论。海云继梦和上重新诠释初会经文之思想脉络,如下:
X
贰.二会普光明殿
此会总有六品,四卷经文,前三品为“相”,即依体显相。此即佛宝<如来名号品>;法宝<四圣谛品>;僧宝<光明觉品>。尽言三宝常住世间之实相。古称“差别因果周”。
次三品为“用”,即依体起用,其中<菩萨问明品>即在显明真俗与一异(即体用)之间的实际状况。用显依体起用之依据,此品经文实为发起之序。
而后,包括<净行品>与<贤首品>在内的两品经文,则为《华严经》中“方法论”之总纲领,亦即普贤乘行法之总序。此中智首菩萨之问,实为《华严经》中行法之总问,亦从此展开“方法论”,即实践学之大门。
有别于古典华严义学的传统理论,海云继梦和上略解第二会经文思想脉络,表之如下:

叁.三贤十圣位【三会忉利天宫→六会他化天宫】
“三贤十圣位”经文之内容,即自三会忉利天宫<升须弥山顶品>开始,终至第六会他化天宫<十地品>。总有十四品,二十四卷经文。
其中经历有十住(初贤位),十行(中贤位),十廻向(上贤位)与十地(十地位)之渐次阶位,为“次第道”行法之核心主轴。表之如下:

海云继梦和上绘制之“三贤十位”表解,亦于澄观大师之科文有别。表中“解,行,德”之称呼,乃援用清凉分判第二会末三品经文之科目。
和上以为,将其用于“三贤位”之权实上,似乎更为恰当。此因“住位”本意,即为“解”义,古称“解位”。“十行位”简称“行位”,亦极恰当。“十廻向位”本是将“行、果”加以扩大之意,具有确认追认行德的用意。故曰“德位”。是以援用清凉之语汇,能收“德用该收”兼“胜进趣后”之效,正双符也。
叁.三会忉利天宫
第三会总有六品,三卷经文,于此略解经文之框架结构,表列如下:

肆.四会夜魔天宫
第四会总有四品,三卷经文。于此略解经文之框架结构,表列如下:

伍.五会兜率天宫
第五会总有三品,十二卷经文。于此略解经文之框架结构,表列如下:

于此三贤位中,“初贤位”重义理之铺陈,约“解位”。“中贤位”重行法之实践,言“行位。“上贤位”强调德行之扩大与无穷,故称“德位”。
此中皆以“三昧境”为核心。初贤位在“尝三昧境“,中贤位“行入三昧境”,上贤位则“住三昧境”中,以穷尽三昧境及三昧行之状态。
也正因此,第四、五会经文的份量,皆有逐渐缩减之趋势,或云经文有缺,似亦为一说;然就禅观行法之角度言,《华严经》经文至此,无论是在文义或法义上,尚无缺漏也。
陆.六会他化天宫
第六会唯有壹品,六卷经文。于此略解经文之框架结构,表列如下:

此会经文既已登地,必有如前第三、四、五会中<升须弥山顶品><须弥顶上偈赞品><升夜魔天宫品><夜魔天宫偈赞品>等经文铺陈,然缺,故知经文有漏!
且,第五会乃出<兜率天宫品>,今此第六会却约“他化天宫”,而独漏“化乐天宫”一段,故知生化乐天宫之经文,系属“加行位”经文,亦即登地前之前行阶段也。又,此加行阶段属“资粮位”,应亦不计阶次,然以仍属于“三昧境”中,故知此会会主亦入定矣。
此外,初地至七地属“有功用行”,与十行位之行同质也;而八至十地之行属“无功用行”,与前述之行不同质也。故此<十地品>,宜区分为“七圣位”及“大人位”,约此大人位可及“等、妙觉果”。
词汇经文唯独<十地品>壹品,全然无有他会经序之文,亦无德用及安住之品目;实则乃圣位之已然;亦即由“两仪”入“太极”之境,莅临至极,言语道断之相已显,固有“解脱月三请”,“金刚藏三拒”之戏剧性桥段。此乃表征十地圣位已然超越世间言辞、文句之相,无从形容及诠释。
又,十地菩萨之生命质感,乃超乎可思议之范围,何有语言能以描述,况皆以证真,且恒在三昧境中,又何须繁言多赘。
柒.七会普光明殿
第七会总有十一品,十三卷经文,重述修行之果地境界,关于生命中的“本来面目”与“本地风光”,实难运用语言、文字而作表达,是故经文籍“因、果”及“体相用”以表述之。有别于古典华严义学的传统理论。兹就此会经文之思想脉络,分为四大段落,表列如下。

一、<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
此三品经,具言“法界即法身“之”大不思议体“,即重于“显体”。本体的存在,乃是大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不能及,故以“无极而太极”之模式,显一用二,而以“法身” 表体一,并以“法界”为所依,实则“法身即法界”矣。言“用”乃有法身,法界之别,约“体”则实无二无别也。
与<十定品>中,特以“佛陀”与“普贤”的关系,用表“无极”及“太极”的关联,亦以“普贤”与“普眼”的关系,阐释“太极”与“两仪”的互动状态。此中,佛陀开导普眼以“恭敬心”至诚礼敬,殷勤求请普贤菩萨,而普贤菩萨则自“形而上”的“无极”太虚之境(即法普贤),显真容以现身(即人普贤),遂表“形而下”的“太极”境界。而后,佛陀勤勉普贤菩萨,为此会众具言“十大三昧”。
此品经文所言“十定”,即上述“十大三昧”。以入此“十大三昧”,故得十法同于诸佛,此知“三昧”为成佛正途。“入三昧”乃上菩提道之基础条件。正与初机禅观途中,即要求以“入正定”为要件;遂云禅观为因行,此品乃果相是也”。此一阶位菩萨摩诃萨,以得十种法同于诸佛,故号“等觉”,实同于佛也!
普贤菩萨开示“十大三昧”圆满,随即演说菩萨摩诃萨具足的“十种通”,此即第七会<十通品>之内容。
<十通品>经文结束,普贤菩萨随即告诸菩萨“十种忍”,此乃第七会<十忍品>之内容。
纵观<十通>与<十忍>两品经文,无论就“大神通”或“大智慧”而言,亦皆彰显佛果之体,表本体之大不思议解脱境界,李长者遂称“定体遍周”。
二、<阿僧祈品><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
<阿僧祈品>乃心王菩萨就教于佛陀,如来智慧境界甚深之义,并由佛陀亲自宣说。籍用“数量”说明如来智慧的甚深境界,彰显“佛德”深广的种种面向。
<寿量品>更以时空表“福慧”圆满之深度。
<诸菩萨住处品>以东南西北,四维空间之无碍,表征智慧的无方妙用。
上述三品经文,可谓以“数量”“时间”“空间”呼应于佛教中的“德”,“福”“慧”。古德将前述六品经文,归于等觉位,成为“因圆”,此后物品经文,则属“妙觉位”,约为“果满”。然海云继梦和上于本书中,则将等觉比“太极”,妙觉类“无极”,乃属一开创性主张也。
三、<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
此三品经,古德称为“差别果相”,属“妙觉果位”,简言之,第七会的前六品经为“差别因相”,故此后三品乃“差别果相”。然此划分过于明显,海云继梦和上总觉不妥,实则此九品经文同属一系列。总言佛果之“体相用”,前述六品已显佛果之“不思议体”与“无方大用”,仅此三品旨在全显佛果之“妙相庄严”。亦即佛陀身语意业之极致化。
<佛不思议法品>体现如来语业之极致化,显佛果之语相庄严。
<如来十身相海品>中,普贤菩萨为众演说如来所有相海。此即<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之大义。此种,前者为大相品,后者则称小相相品。充分体现如来身业,意业之极致化,显佛果之身相壮严,以及如来意业清净污染,念念益生的德行之相。
四、<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
纵观前述,若约“普贤行”总结此会前九品经文,乃至此会前六品“方法论”经文,则<普贤行品>实为“普贤乘行法”思想之总纲领,亦即“普贤乘”存在的经典依据,若将此壹品经作为<如来出现品>之因行代表。则“普贤行”乃是成佛之总纲领。更是佛陀本质的全体显现。
<普贤行品>乃“圆融道”中“修行态度”之总纲领,更是融“次第道”入“圆融道”之总枢纽。换言之,次品经乃是成佛的总关键。此会经文则为“成佛之道”的总归宿。无论约“普贤乘”或“普贤行”,此即大乘佛法之核心主轴,遂称“一乘圆因”固有大量“普贤乘符号”之出现。
第七会九品经文具言法界真理存在之体相用,是乃广说,然,经文再举<普贤行品>做总结因行圆满之存在,虽有再次重述法身存在之必要,固有<如来出现品>。此乃就根基而言,实则着重“太极”而“无极”之返源也,亦即从“形而下”入“形而上”的具体呈现。
按此品经文为第一番“遍明六位因果”之解位,若就传统的经文科判结构,定位此壹品经,实属流通分。又,此番遍明因果是为“理事具明”之细说,因此,于逻辑的前后对应,及行法的理事兼备方面,皆显得完整且略举繁富质感。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经文结构上所欲表达之意涵(即思维模式),或文义上所要传递的讯息(即语言模式),对于一般的读者,学者或行者,皆易造成疏忽大意,故而常有遗珠之憾。
内容摘自《堪玄记之华严经枢纽》(海云继梦·著)
-未完待续-
纵观前述,若约“普贤行”总结此会前九品经文,乃至此会前六品“方法论”经文,则<普贤行品>实为“普贤乘行法”思想之总纲领,亦即“普贤乘”存在的经典依据,若将此壹品经作为<如来出现品>之因行代表。则“普贤行”乃是成佛之总纲领。更是佛陀本质的全体显现。
<普贤行品>乃“圆融道”中“修行态度”之总纲领,更是融“次第道”入“圆融道”之总枢纽。换言之,次品经乃是成佛的总关键。此会经文则为“成佛之道”的总归宿。无论约“普贤乘”或“普贤行”,此即大乘佛法之核心主轴,遂称“一乘圆因”固有大量“普贤乘符号”之出现。
第七会九品经文具言法界真理存在之体相用,是乃广说,然,经文再举<普贤行品>做总结因行圆满之存在,虽有再次重述法身存在之必要,固有<如来出现品>。此乃就根基而言,实则着重“太极”而“无极”之返源也,亦即从“形而下”入“形而上”的具体呈现。
按此品经文为第一番“遍明六位因果”之解位,若就传统的经文科判结构,定位此壹品经,实属流通分。又,此番遍明因果是为“理事具明”之细说,因此,于逻辑的前后对应,及行法的理事兼备方面,皆显得完整且略举繁富质感。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经文结构上所欲表达之意涵(即思维模式),或文义上所要传递的讯息(即语言模式),对于一般的读者,学者或行者,皆易造成疏忽大意,故而常有遗珠之憾。
内容摘自《堪玄记之华严经枢纽》(海云继梦·著)
-未完待续-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945acc620101gnyu.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5:16 , Processed in 0.13489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