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敦煌密码36 世界最早雕版印刷物《金刚经》出自四川?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二亲敬造普施”。 这一行字刻在敦煌《金刚经》的卷尾,正是这几个字让中国乃至世界的雕版印刷历史第一次有了确切日期,公元868年。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美国学者卡特说:“在这个已经封闭了将近九百年的古代图书馆所藏写本中,发现了世界最古的雕版书。” 卡特研究认为,这部雕版《金刚经》应该是在四川制作。 今年78岁高龄的樊锦诗,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在成都敦煌大展期间在《关于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的讲座中,对四川的读者说:“这部《金刚经》是四川人做的,是为了父母做的雕版印刷,后来传到我们敦煌。” 在以雕版《金刚经》为代表的背后,是当时四川发达的雕版印刷活动。作为中国雕版印刷业的起源地(或者说起源地之一),四川的雕版印刷,通过蜀道上出川,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四川以外还只域外的广大地区。 “佛教卷轴经卷的绝妙样本” 敦煌发现的一份建武四年(974)的写本《金刚经》 公元1900年,敦煌莫高窟中发现了一个密闭的暗室,里面藏有相当数量的唐代经籍文本。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率考察队来到敦煌,盗走了大量文献,其中就有著名的雕版印刷文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原件现藏伦敦大英图书馆,此次敦煌大展上展出的也是复制件。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纪年的雕版印刷书籍,被称为“佛教卷轴经卷的绝妙样本”。 这部《金刚经》由7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宽30.5厘米。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说,这部金刚经的“刀法很好,用墨也很熟练。” 《金刚经》的首页尤其精彩的。刻的是释迦牟尼佛为须菩提说法的情形一幅纸张上,刻印有十九位人物,刻画极精,刀法纯熟。 据敦煌研究院的官网的介绍,《金刚经》被大英图书馆专家小组修复过,遗憾的是被分成几段,置于不同的展板之中。 《金刚经》,中文版本有两个最重要的译者,一是四世纪末年从新疆库车来华的法师鸠摩罗什,一是七世纪中去印度求经的玄奘法师。这本咸通九年的《金刚经》为鸠摩罗什译本,而日本最早的木刻则为玄奘法师译本的一部分。 这部金刚经,经文每行十九字,卷末题记有云:“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 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懿宗李漼的年号。 李漼时代,佛教兴盛。由此也带动了佛经大规模的需求,从而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 这部雕版《金刚经》保存得状态很好,几乎完整如新,,而且每一张刻版的体积很大,樊锦诗说,刀法这么熟练的印刷,说明不是868年就有,可能很早就有。 这表示,这部《金刚经》应该是经过此前一个很长时期演进的结果。 美国学者卡特说,这部《金刚经》是年代确切可考的最早的雕版书。在敦煌或其他地方所发现的没有写明年代的书,可能更早,但不能断言。 “这部《金刚经》是四川人做的” 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纪年的雕版印刷书籍——《金刚经》。扉页刻有十九位人物,刻画极精,刀法圆熟。 再回到《金刚经》本身,卡特认为,卷末“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这句话表明,王玠是世界上有记录的最早的刻书人。 像众多石窟的开凿者、壁画的绘作者一样,关于王玠的生平,除了姓名此外别无他载。 从当时王玠所处的时代背景看,抄写《金刚经》是最通行的积德造福的方法。武则天也曾组织人力为已逝父母做功德抄写《金刚经》三千部,在敦煌还出土了相关的文献。 因为对佛经的大量需求,需要找到一种能够快速满足需求的方式,雕版印刷无疑是当时最好的手段。 另外,卡特认为,当时的有有钱人为了还愿,习惯请人绘制把所绘制佛像。而力不足以绘像的人,似乎就需要有一种比较廉价就能制造的方式,刻印应之而起。 《金刚经》的刻印年代为公元868年,此外还发现有另外三件刻印书卷。专家考证时间大致是九世纪和十世纪最初十年内。其他一些单页的刻印文献,年代在947至983之间。 专家发现,刻印的单页制品要比书卷简陋得多,基于这个事实,从当年盗取文物的斯坦因开始,历代均有学者认为敦煌刻印的书卷文献是由外地输入的,而粗糙的单页制品则在本地印制。 而这个“外地”,包括卡特等人在内,诸多学者认为很可能就是来自四川。 在这版最早雕版《金刚经》之后,来自敦煌的文献证明,当时还有其他刻本来自四川,其中有十多份“西川过家真印本”《金刚经》,说明当时四川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刻印作坊”。 今年78岁高龄的樊锦诗,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在成都敦煌大展期间在《关于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的讲座中,对着四川读者说:“这部《金刚经》是四川人做的,是为了父母做的雕版印刷。” 事实上,四川也确实有诸多标条件符合专家的推断。 当时中国“印刷业的中心” 建武四年(974)写本《金刚经》。 在中国的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提到雕版印刷是在唐中和三年(883年)柳玭在四川所看到的雕版书,这个时间是在《金刚经》刻印后的15年。 柳玭是朝中官员,在唐末随唐僖宗避难入川。据《柳氏家训序》记载:“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銮舆在蜀之三年,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版印纸浸染,不可尽晓”。 柳玭是一位藏书家,所以会在家训中如此郑重记上当时这一书市体验。据《蜀中广记•安居县》记载:“志云:县太平里有唐柳玭墓。”安居县就是现在的四川遂宁安居区。 在柳玭的这段记述中,可以发现诸多隐含的丰富内容。卡特认为,当时的印刷,显然为了刻印经典以外的作品,而且主要是供应初学和平民所用的书籍;新方法的经济价廉,对普通人特别具有吸引力。同时也很明确,道士和佛教徒也都利用了这种新的技术。 在柳玭之后,宋朝学者朱翌还在一段笔记中记载:“雕版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宋•国史志》中也提到:“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术数、字书、小学。” 此外,四川还满足雕版印刷的另一项重要条件——纸张,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认为:“四川从唐代起就是造纸中心。” 因为满足以上种种条件,卡特说,在唐宋时期的学者眼中,四川已经是当时中国“印刷业的中心”。 虽然目前,关于国内雕版印刷的起源地有所争论,但毫无争议的是,成都是起源地之一。 通过蜀道,沿着丝绸之路进入敦煌 樊锦诗说,这部最早的雕版《金刚经》,在四川做好后,“后来传到我们敦煌。” 可以想象,这部《金刚经》应该是通过蜀道经河西走廊,沿着丝绸之路进入敦煌,从而为中国的科技、文化、宗教史留下极为重要的“一印”。 作为当时的起源地(或者说之一),四川雕版印刷的影响也随着丝路上的交往向中国本土乃至外域扩散。 卡特说,在唐代中国的文化中心在西部长安,各国的留学生都在长安居住深造。而在唐朝末期,因为唐僖宗在公元881年避难四川,文化中心有更向西移的趋势。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当年曾接待过僖宗的四川将领王建建立“蜀国”。此后的中国处于历史上最为动乱的五代时期。而这时的蜀国,保持了基本的统一,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殷富、无疑也文是化最发达的一个区域。 卡特还指出,在敦煌发现的《切韵》残卷,被视为当时四川世俗方面早期印刷活动的产物。它们没有确切的年代,但法国人伯希和断定为约在900年左右,“它们是敦煌和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唯一的佛教经文以外的印刷物。” 《切韵》是现今可考最早的韵书,成书与隋代。 结合唐宋典籍里关于成都雕版印刷的记载:“又有字书、小学”“多术数、字书、小学”。 “这显示了四川在宗教领域以外印刷使用勃兴的开端。”卡特说,“正是这些字书、小学,为下一世纪的伟大进步——刻印经典书籍开了先路。” 在公元965年,宋朝统一四川,此后在大宋朝廷的支持下,那些原在蜀境内流行的刻本,通行于全国。
http://fo.ifeng.com/a/20170119/44533788_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