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56|回复: 0

转帖:明安法师-《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第七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3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安法师-《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第七讲)
第七讲

  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在上一讲我们讲到,大众闻佛说法后都得到了不同的利益,为大家介绍到了“辟支佛道”,我们再来看经文:【时众机异,利益亦别。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及菩萨道、阿鞞跋致、萨波若智,于如是事,各得其一;或有证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或有满足六波罗蜜】

  在这一段经文当中,列出了声闻乘的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然后是缘觉乘的“辟支佛道”,这些都是小乘道果,下面是大乘的【菩萨道】,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得到的利益就不同。这是讲与会众生得到的大乘利益。“菩萨道”就是菩萨的修行法门,菩萨修行的法门很多,而归纳起来则有四弘誓愿、四摄法、六度,十大愿王等,这些是一切菩萨想要成就佛道必须修行的法门。我们来简单讲一下这些科目。

  “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一个人想要行菩萨道,首先一定要发四弘誓愿,有愿的引导才能去修六度万行。我们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也告诉我们:“修行要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可见发愿的重要!这四弘誓愿是讲菩萨的发心,我们先看“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一切众生都与我们是同体的,但他们却轮回在六道当中,受无量无边的苦,所以菩萨一定要发广度众生的愿,不能像二乘圣人只求自了。其实,二乘圣人也度一些有缘众生,但不能发起广度一切众生成佛的心,所以被佛呵斥为焦芽败种,不能成就佛道。“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四十二品无明烦恼,菩萨发愿断尽一切烦恼。不像阿罗汉一样,只断除三界的见思烦恼,入有余涅槃,只断人我执,还有法执未除,所以不究竟。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有烦恼,“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要成佛一定要发愿断所有的烦恼!“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无量的法门是成就我们的根本智与后得智,像《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座下开根本智,然后随参随证,最后至普贤菩萨座下,证得等觉菩萨的果位,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学无量的法门即可以自利也可以利益不同根机的众生,所以菩萨要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大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发成就无上佛道的大愿,有了这样的大愿才能勇猛精进,直到成佛,菩萨只有究竟的成佛才能更圆满的利益众生!我们还要知道,“烦恼无尽誓愿断”,是如来断德的正因;“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如来智德的正因;“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如来恩德的正因。所以断德、智德、恩德,合起来就是无上菩提之果,“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也要随学菩萨的发心,随份随力的去落实四弘誓愿!

  下面是讲菩萨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是菩萨万行的总纲领,六度展开来就是万行。六度中的前面五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没有后面的“般若”摄持的话,就不能称为“度”,只是一般的布施持戒而已。

  我们来看布施: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其中财布施又分为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所谓内财布施,就是指布施我们的身体去做利益众生的事;外财布施就是指布施身外的金钱、财物、衣服饮食等帮助众生。布施度悭贪,布施真正的意义是让我们放下。我们一般说财布施的财富;法布施的聪明智慧;无畏布施的健康长寿,这只是一般的布施。而菩萨的布施度,是指在布施时,能够三轮体空,不著一切相,这才是布施度。像《金刚经》上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又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如果心有所住,你虽然行布施,也只是一般的布施,就像入了黑屋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不能称为“布施度”。另外,我们要知道,“布施度”的圆满是依*心来安立的,乃至于六度都要依心圆满。在《入菩萨行论》当中就有“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就是说,如果要圆满布施度,必须除灭外境所有众生的贫困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的贫苦的人,那么以前的佛是怎么成就的呢?实际上,佛已经究竟圆满了,布施度也早已经圆满了,由此就知道,布施度的圆满是依心来安立的!布施是放下,布施的圆满是舍心的圆满,《金刚经》上说:“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如果能够三轮体空,离一切相,“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能够如《入菩萨行论》中说的“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这样布施度就圆满了。我们也不要以为既然布施度是依心来圆满的,那是不是就不用外面的布施帮助众生了?我们这样想又错了,你真正放下了,舍心圆满了,外面的财物等等都不会再贪心了,自然能布施给一切众生,像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行菩萨道一样,乃至于身体都能布施给众生;若还有贪爱,还著相,那就没有圆满。其实,我们现在都是随学菩萨的布施,随份随力就好!比如布施身体,我们能用自己的体力护持道场,打扫卫生这就行,不一定要像菩萨舍身喂虎割肉喂鹰一样,其实我们也学不来,现在好好修行念佛,等往生以后才是真正的行菩萨道!

  持戒:持戒度毁犯。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想要成就佛道,而成佛的根本就是持戒,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是戒定慧三学,而以持戒居首,《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如果不持戒,纵然有多智禅定现前,还是尘不可出,四种清净明诲为我们讲的很清楚。佛告诉我们应当“依戒为师”,“戒是正顺解脱之本”,“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佛住世时,有一次在舍卫国演讲妙法。在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听到后,相约前往。当时天气非常炎热,两人口干舌燥,但一路上都没有找到水喝。在两人快要不行时,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口井。他们打出水后,却发现水里面有虫子。其中一位比丘,也不管那么多就喝了。另外一个比丘想到佛的戒律,不能喝有虫的水,否则犯杀生戒,所以就没有喝。这个喝水的比丘就劝他:“你还是喝吧,否则就得要渴死了,见不到佛了。”他听到后说:“我宁愿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活。”结果他真的渴死了,但由于持戒的功德,死后立即升到天上,当天晚上就抵达佛所,顶礼佛陀,闻佛说法后就得了法眼净。喝了水的比丘隔天才到,当他见到佛陀后,立即恭敬的顶礼。佛问他:“你从哪里来,有没有伙伴同行呢?”这个比丘就把路上的是都告诉了佛,佛说:“你现在虽然眼睛见到佛了,但也没有真正的见到佛,持戒而死的比丘已经先见到我了。”佛又说:“如果比丘不持戒,纵然天天与佛在一起,也没有见到佛;若有比丘能持戒修行,纵然离佛数千里,也是见到佛了。”这个比丘听后,心有所悟,惭愧的向佛顶礼。有这个公案,我们可以看出来,持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说:“当知此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在《入菩萨行论》中说:“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就是说,持戒度的圆满,还是依心来安立的。如果心断除了一切的恶,那么持戒度就算圆满了,所谓心平就是持戒。如果以外境来安立持戒的话就很困难,比如不杀生,如果为了使守戒者不杀生,而将所有的鱼类等一切众生全部迁移到别的地方去,这是没办法做到的。心已经断除了一切的恶,在任何环境下都不会造作恶业,都是持戒圆满者;若没有断除自己内心的烦恼,即是外面的环境很好,你的持戒还是不圆满。当然,我们初学佛法,清净的环境对我们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总是随环境而转,好的修学环境容易成就我们。但要想持戒圆满,一定是要在任何环境下,都不造作恶业才可以。所以,持戒圆满以心来安立。另外,我们要知道,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可以总括大乘菩萨的一切戒律。摄律仪戒就是要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摄善法戒就是要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摄众生戒就是要广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我们要好好持戒修行!

  “忍辱”:忍辱度嗔恚。我们学佛就要懂得忍辱,所谓忍人所不能忍。如果随外面的环境而转,常常发脾气,心就不能清净,对道业是很大的妨碍!以前人对侮辱看得很严重,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我们学佛人“辱”都能忍,还有什麽不能忍的,样样都要能忍。别人对我们不好,侮辱,甚至打骂,我们决定不生嗔恨心,要能够以正念来对治自己的嗔恨习气。为什么他对我不好呢?要反省自己哪里做的不对;要知道一切都是因果,今世他无端的伤害我,这是我的果报,前世我肯定也这样对待过他,我要忏悔自己的罪业;他伤害我,我很欢喜,来成就我的忍辱,没有他我怎样提升自己呢?而菩萨的忍辱就更高了,像《金刚经》上:“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曾做忍辱仙人,当时有歌利王外出打猎,带了不少的宫女。歌利王打猎累了以后就休息睡觉了。这些宫女就四处转转,结果看到忍辱仙人,忍辱仙人为她们讲法,大家都很欢喜。歌利王醒来后,看到人都没有了,于是找到忍辱仙人这里,非常生起的问:“你是什么人,在这里干什么?”忍辱仙人回答:“我是修忍辱的修行人!”歌利王说:“我砍你一刀你忍不忍?”忍辱仙人说:“你砍我一刀,我不生嗔恨,能忍。”结果歌利王把忍辱仙人节节支解了,但忍辱仙人始终没有嗔恨心,并且感恩歌利王成就了他的忍辱波罗蜜,发愿成佛后第一个度他。所以佛成道后,第一个度的憍陈如,憍陈如就是以前的歌利王。忍辱仙人当时修的就是“忍辱波罗蜜”,因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另外还有,我们对不好的环境也要忍,比如去放生,天气很热,你能够忍受,去做利益众生的事;身体不太好,但学佛法还是不间断这也是忍等等。忍辱也是从心来安立的,《入菩萨行论》说:“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就是说,如果我如果从外境上来说,想要把所有令我们不顺心的人都除灭掉,那是不可能的,灭掉了我们的嗔心就可以了。这就像地面上到处都是荆棘,我们的脚如果走在上面很容易受伤。如果要把这些荆棘都去掉,很困难。但只要我们穿上一双好的鞋子,就可以保护我们的脚了,走在哪里都不用怕脚受伤,修忍辱也是如此。所以,只要我们调伏自己的心,任何环境都可以修忍辱!

   “精进”,精进度懈怠。我们学佛修行不能马马虎虎,不论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坚持不懈,若能精进不退,必定能够成就。我们读祖师大德的传记著作都可以看到,他们在最初修行的时候也有很多的障碍,但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都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如夏莲居大德净语中记载:【紫柏尊者自述其用功云:“初以龙树《破四性偈》用之境缘顺逆之际,多败绩。败愈多,战愈力,自是敢战而拼死,予始胜。】由此可知,只要精进,一定能战胜自己的习气,一定能成就。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业障重,很容易退心。如何才能保持精进不退呢?那就要*“缘”,如果我们周围都是善缘,自然容易引发我们的道心,精进心;如果是恶缘,心可能慢慢就退了,可见这个“缘”很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到一个如法的道场,*大众的力量可以不退,为什么呢?你纵然内心想偷懒,但道场大家都在用功,也就把你带起来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机缘去道场,自己也要给自己定功课,决定不能缺少,可以防止懈怠;有时间多听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供大家参考。精进不仅仅是从身和口来说,最重要的是心要精进。如果表面上看起来拜佛、念经、持咒都很用功,但如果是有口无心的话,也不能叫精进。如果说内心时时刻刻在道上,纵然是在穿衣吃饭走路,也是精进。像以前一些禅宗大德,他们穿衣吃饭都在用功参话头,开悟后,时时做保任的功夫,“念起即觉”,他们是在心上真用功啊,我们念佛持咒也都要如此。所以《入菩萨行论》说:“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就是说,如果心中仅仅生起一念明清的禅定善心或者慈悲心,也能获得转生梵天界(色界初禅)的果报。身体和语言纵然勤行善业,但如果心的力量微弱,也很难产生如此大的果报。当然,这样讲只是说明心的重要,我们也不能说身口的行善没有什么利益。在其它的地方也记载:佛世时,有一老人因为过去生念了一声“南无佛”,而今世成阿罗汉果的。可见身口的行善也很重要,我们千万也不要偏在一边,身口意都要精进才对,但也要知道,精进度主要是以心来安立的。

  “禅定”:禅定度散乱,六度当中的禅定不是世间的四禅八定,而是自性大定。世间的四禅八定有出定入定之分,不究竟;而自性大定没有出入,时时在定中,所谓“普陀落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禅定很重要,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外境所转,那要成就佛道是不可能的。在《入菩萨行论》中说:“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就是说,虽然长时间念诵经文和修苦行,但如果心散乱,是利益不大的。当然不能说毫无利益,若以散乱心念佛,也能给将来的解脱种下种子,但若要解脱成佛,一定要有禅定,禅定当然是以心来安立的!

  “般若”:般若度愚痴,般若就是智慧,但不同于世间的智慧,而是开悟后的根本智与后得智。菩萨修行六度,度过生死烦恼中流,到达涅槃的彼岸,最主要就是般若,六度前面五条都离不开“般若”。般若又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凡是写成文字的都是属于文字般若,是用来表达“般若”的;然后需要实修,起“观照般若”,最后所证的就是“实相般若”!“般若”是明心见性后的智慧,当然是以心来安立的。在《入菩萨行论》说:“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这个颂词与禅宗五祖所说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的意思是一样。就是说,我们如果不能够明心见性,学习佛法所得的利益就不大,可见明心见性“般若”的重要,要成佛一定需要“般若”!当然,《入菩萨行论》和五祖的话都是正确的,那么讲是说明“般若”的重要,我们也不要错会祖师的意思,以为没有明心见性,我什么利益都没有了,这样就错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菩萨修行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是菩萨最高级的修行,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华严经》是经中之王,明一生成佛之法,末后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菩萨各个都是“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可见它的重要!至于十大愿王若要细讲,那需要很长的时间,大家可以多看看《普贤菩萨行愿品》,现在讲十大愿王的也很多,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也要清楚,真正能与十大愿王完全相应的不是一般人,比如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就是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我们修礼敬诸佛,那么对一切众生都要平等的恭敬,这个恭敬心与对待诸佛如来的恭敬心无二无别,这样才是真正圆满的落实礼敬诸佛。我们想想自己能做到吗?对于自己的冤家,你能像对待佛一样吗?如果没有一定的证悟,是很难的。我们也不是说,很难做到就不做了。我们一定要努力的随学十大愿王,学一分就得一分的受用,对自己的道业是很大的帮助。

  【菩萨道】是说与会的大众在闻佛说法后,得到了菩萨道的利益,或者发起了四弘誓愿,或者于六度、十大愿王中得到了相应等等。佛还没有讲多少宝箧印经法,但大众就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利益,可见此法的殊胜!下面还有更不可思议的事,我们来看经文:【阿鞞跋致】是不退转的意思,一,位不退,如圣人之流,不会再退转为凡夫;二、行不退,永远都是利益众生的大乘行,不会再退转为二乘;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萨波若海,也就是一切智海。阿鞞跋致是什么样的水平呢?最少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菩萨的水平,最少是破一品无明的法身大士。说的再高一些,是八地菩萨的水平,因为只有到了八地菩萨,才能真正的离开一切的心意识分别,真正得念不退。【萨波若智】就是一切智的意思,也就是佛的果觉智海。【于如是事,各得其一】这是总结说,大众得到了上面所说的不同利益。仅仅是闻佛说简单的几句法要,就得到这样殊胜的利益,甚至是【阿鞞跋致、萨波若智】,确实太不可思议了!【或有证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这是说与会的大众证得了地上菩萨的果位。菩萨有很多位次,我们前面也讲过了,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再上面就是佛了。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位的菩萨;”“十地”是十圣位的菩萨,十地菩萨是真正的大菩萨,大菩萨为什麽要称做十地呢?地,能生万物,树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萨以地分阶位,是因地能生万物,因地能生诸功德,登地的菩萨就快要成佛了。

  一、欢喜地∶初地的菩萨,断除了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不再有执著恐怖、颠倒、梦想。不忧虑生活,不惧怕死亡,不怨人毁谤。进入初地的菩萨,等於生到诸佛如来的家中去了。助人为本,以布施为乐,能绍隆佛种,能弘法度生,因为分证了佛陀的法身,相应了菩提,欢喜踊跃,所以叫欢喜地。

  二、离垢地∶二地的菩萨,自己修行十善,也劝人勤修十善,不再误犯微细的戒律,远离垢染,获得三业清净,能够广行慈悲,饶益有情,所以叫离垢地。

   三、发光地∶三地的菩萨,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动心,精修定学,得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定,不再为贪嗔愚痴暗蔽,圣格升华,像光明一样,驱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发光地。

   四、焰慧地∶四地的菩萨,精进修习三十七道品,除了我执、法执,见解上没有愚痴,思想上也无谬误,不生爱染,不起嗔怒,智慧的光像火焰一样炽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焰慧地。

  五、难胜地∶五地的菩萨,不但修满了禅定,而且更证悟真实的谛理,离诸戏论,证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这是极难到达的阶位,所以叫做难胜地。

    六、现前地∶六地的菩萨,圆满了般若智慧,经常安住在灭尽定中,不起有漏心识分别,照见缘起性空,彻悟诸法自性,可说真实的佛法已现前,所以称现前地。

    七、远行地∶七地的菩萨,安住在灭尽定中,出定入定,随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诸佛法,度众生而有无限方便,远大的目标,即将到达,所以叫做远行地。

    八、不动地∶八地的菩萨,功德任运增进,愿恼不再现行,不为名利所动和境风所诱,只有大愿度生,所以叫做不动地。

    九、善慧地∶九地的菩萨,无相无功用行,自证的固然无功用行,为他说法,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净法力,守护佛法宝藏,以纯善的智慧开示众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十、法云地∶十地的菩萨,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谓补处菩萨,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云朵,严密护身,可以发为电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诸魔外,终成佛道。

  再往上就是等觉菩萨,然后就是成佛了。

  又《楞严经》上说:【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上面是对于十地菩萨的介绍,至于菩萨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凡夫是不能测度的,更不能以凡夫的情见来宣说菩萨的境界,那样只是盲人摸象而已!印光大师讲:【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宝,随意受用。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

  我们把教理供养给大家,以供参考学习。不过在末法时期,不用说是证十地菩萨果位,即使是证小乘的阿罗汉,乃至初果须陀洹也几乎很少,前面我们提到的智者大师、藕益大师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尚且以凡夫自居,更何况是我们呢?现在一般人不学教理,修行得到一点轻安与感应,就以为自己证果了,是菩萨了,甚至祖师大德都不放在眼里,真是愚痴狂妄。甚至有些人入魔而不自知,以为说自己是菩萨都太小了,还讲自己是佛,真是大妄语,狂妄至极,若不努力改过忏悔,命终必堕阿鼻地狱,无量劫也不能得出。

  讲到初地,想起了龙树菩萨。我们所读的《华严经》《楞严经》等许多经典,都是龙树菩萨从龙宫请出来的。他老人家在佛教史上,对于佛法的弘扬与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大的,有“释尊第二”之称,在中国被尊为八宗共祖。《楞伽经》中有佛对龙树菩萨的授记:“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像龙树菩萨那样的成就,所证得的是欢喜地初地菩萨,我们要学习教理啊,千万不要走错路!

  与会的大众听佛说法,有很多证得了十地菩萨,可见此法的威德!确实佛住世时,有很多证果的,很多经典都可以看到,但末法时期很难,因为我们的根机太陋劣了,虽然我们也听到这部经典,但“时众机异,利益亦别”,我们从自身断烦恼的角度来说,确实还是凡夫;但只要努力的读经持咒,就可以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就可以与菩萨看齐,这个我们要有信心啊!

  【或有满足六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六波罗蜜”就是“六度”,“满足六波罗蜜”,就是六度圆满,就是究竟圆满的成佛。看到这里,我们太惊讶了,与会的大众居然有成佛的!可见此法与华严、法华是一样的,都是讲成佛的法,都是一乘了义的经典!此经更是圆顿之教,不用通途的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越三祇于一念”,快速成佛!由此可知,此经确实能满一切愿,我们能够值遇此经,必定是无量劫广修福慧的结果,要珍重啊!

  我们今天虽然听到此经,但烦恼没有断,没有成佛,可是我们若能如法修持,在修持时也是“满足六波罗蜜”!像藕益大师在讲念佛时说:“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确实,真能念佛,就具足了菩萨的六度。我们真能如藕益大师说的那样,真能诵经、持咒,那也是具足六度的,而且全摄诸佛圆满的功德,为自己的功德,岂不是于修持时“满足六波罗蜜”吗?

  再看下面【其婆罗门远尘离垢,得五神通。】这是讲无垢妙光得到的利益!“远尘离垢”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远离了尘垢,“尘垢”是烦恼的总名,一般主要是指小乘初果断除见惑而言。下面“得五神通”就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若得“漏尽通”就最少也是阿罗汉的水平了。由此可知,无垢妙光从断烦恼的程度来说,还没有证阿罗汉果。至于是什么果位,最少是初果以上,阿罗汉果以下。当然,这只是从断烦恼的角度来说的,若从无垢妙光的发心,他是大乘菩萨的种姓;若说所的利益,也不仅是这些,由于他的祈请,才有佛讲此法,我们才能修行此法,婆罗门所得的利益更是广大无边,前面也引用《无量寿经》讲过这个道理了。

  说道【神通】我们也要讲一下,因为现在很多人迷信神通,希求感应,甚至误入歧途,不知道如法的修持正法,所以要讲讲关于神通的问题。

  什么叫神通呢?“妙用难测为神,自在无碍为通”。我们任何一个众生,自性当中都有和佛一样的神通。因为我们有有种种的妄想执着,所以虽有神用而不通。真正的神通是【道通】,就是要好好的修行,把自己的烦恼习气都去掉,那么自性的神通就开显出来了。《大日经》说:“菩萨住此,勤除五盖,不久即五通齐发。”修行是“但得本,莫愁末”,神通只是枝末。若能如理如法修行,明心见性以后,然后好好的保任,去除自己的习气,那时不求神通,神通自得,那个神通是自性的真神通。像历代的祖师大德,他们都是有神通的,但很少显露,只是在利益众生的情况下,才略微显一点。他们从不卖弄神通,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神通,是去除习气以后才有的,若是卖弄神通、炫耀神通,求别人的恭敬供养,那还是烦恼习气啊,那个神通都是假的。

  【报通】就是前世修行,今世得到的报偿,有神通。像元音老人为我们讲的明朝的破山祖师,他在宁波天童寺跟密云圆悟禅师学法参禅。他没有开悟,但能出“意生身”,所以经常在定中出去玩,有一次偷乡人的鸭子玩,被发现追赶到寺院。但乡里人找遍了寺院都没有找到他。后来圆悟禅师带他到禅堂去找,一下子找到了破山禅师,把鸭子从袖子里拿出来。圆悟禅师指着破山说:“神通是有啊,佛法未梦见在,赶出山门!”破山原以为自己已经成道了,原来佛法还未梦见在,就祈求方丈:“请和尚慈悲,为弟子开示。”圆悟说:“你破坏清规,庙不能住了,出去参‘父母未生你之前是什么样子’。”后来破山祖师经过修行开悟后,成为了一代大德。像这样的神通就是前世修行所得报通,与开悟是两回事,当然也不是真正的“道通”。

  【术通】就是*念咒、画符等起用的神通。元音老人提到:【海灯法师在学佛前,是和他舅舅一起练武的,他舅舅是四川青城山的剑客。有一天,海灯法师在四川边境看见两个小喇嘛抽鸦片,就对他们说:“哎!你们还是和尚呢,怎么抽鸦片,不学好!”一个小喇嘛说:“你别看不起我们。别看你有刀,有剑,我们念一个咒,你这刀剑就砍不破我们的手臂。”海灯法师摇摇头表示不相信。小喇嘛说:“你不相信?等我抽完,让你试试。”这个小喇嘛‘呼呼呼’地把鸦片抽完,精神足了,嘴里嘟嘟嘟念个咒,然后把袖子卷起来让海灯法师砍。海灯法师开始不敢砍,只是用刀背轻轻一踫,‘啪’刀被弹起来了。他又用了一点力,刀又被弹起来了。海灯法师想:咦?还管点用!小喇嘛说:“嗨,你用刀刃使劲砍,我这个法很灵的。’这次海灯法师用刀刃轻轻的一踫,‘啪’刀又弹起来了。小喇嘛说:“你用劲砍,没关系。’海灯法师这回用力一砍,‘啪’刀又被弹起来了。这下海灯法师信服了,开始发心学佛法。海灯法师讲他学佛的因缘就是这么来的。】还有些外道,画符,念咒给人治病等都属于“术通”,也不是真正的神通。

  【鬼通、妖通、魔通】就是鬼妖魔附体的通,他本人没有通,而是*这些附体的东西才有通。鬼也有五通;妖就是像黄鼠狼、狐狸、蛇、刺猬等这些比较有灵性的东西修行后也有通,附人体给人看病等,黄大仙是比较多;魔,像《楞严经》上所说的五十种阴魔,个个看起来都是大神通啊。现在有神通的人很多都是附体的。大家往往还比较相信他们,听说找他们问事情的人都排队,大家都迷惑颠倒啊!鬼神纵然是有神通,能看出你一点事情来,但它并不能让你长寿、富贵等,你自己得要修因才能结果啊。你经常与鬼神打交道,对你自己绝对不好,它们都是世间的鬼神,脾气贪心有些都很大,有些需要血肉供养,你造业啊;甚至它们也为了贪你的供养,经常作怪等。学佛的人绝对不要去找他们问什么事,否则三皈依你都失去了,学佛要相信因果,断恶修善才是正路。

  要知道神通抵不过业力: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琉璃王带兵攻打迦毗罗卫城,还没有开始打仗以前,佛曾经三次坐在路上阻拦琉璃王的大军,但琉璃王怨恨没有消除,佛知道定业难转,所以就不再阻拦。后来琉璃王的兵攻入城内,将居民乱杀。这个时候,神通广大的目犍连尊者,用钵装五百人,投上天上,以为这五百人可以避过灾难。等到琉璃王战争停止后,目犍连尊者就把钵拿下来一看,钵中的人已经变成血水了。目犍连尊者就向佛陀请问此番大灾难的因果。世尊说:“这是定业难转,因为过去多生以前,迦毗罗卫城附近,有一个渔村,村中有一个大鱼池,村中的人民把池内的鱼全部网来吃完,最后一条大鱼也被杀吃掉,只有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过鱼肉,只是好玩敲了大鱼头三下。”世尊又说:“诸位要知道,当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小鱼们就是现在他的军队,渔村的人们就是现在被他们杀的释迦族,当时那个没吃过鱼肉的小孩就是我,因为当时我敲了鱼头三下,现在就为这件事情头痛三天。”

  由这个公案可以看出,神通再大也抵不过业力,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但由于业报的缘故,是被裸形外道用石头打死的。所以我们要想将来好,就要好好的行善修行才好,“种善因,得善果”;要想没有灾难,一定要断一切恶;要想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好好的信愿念佛。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学佛的人要深信因果,要老老实实从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上断恶修善;在念佛诵经时能够了了分明,不打妄想;心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慈悲,越来越有智慧;这就是最好的境界。绝对不要贪求神通感应,纵然念佛修行有境界,也要“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不执著才好,千万千万要注意!

  再看下面:【时金刚手见此奇特希有之事,白言:“世尊!妙哉奇异,但闻此事,尚获如是殊胜功德,况闻深理,至心起信,得几功德?”】

  当金刚手菩萨看到这些奇特稀有的事情后,就问佛:“世尊!太奇妙奇异了,只是听到您说的这些事情,都获得了殊胜的功德,更何况是听闻更深的法理,然后还能至诚的生起信心,能得到多大的功德呀?【奇特希有之事】就是指上面与会大众所得到的利益,确实“奇特”,可见在佛一代时教当中也不多见,所以称“希有”,由此可知,此法是超越通途的特别法门。【“但闻此事”是因,“获如是殊胜功德”是果;】【“闻深理,至心起信”是因,“得几功德?”是请问果报。】这两段是比类发明,只是听到就如此不可思议,更何况听深理至诚生信心呢?“殊胜功德”,大众所得的都是“功德”,“功德”与“福德”不一样。像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盖了很多的寺院,度了很多人出家,他以为自己功德很大,就问达摩祖师:“朕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回答:“毫无功德!”“功德”简单说,就是离相修善,比如布施时,我们能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功德”,“功德”中就有“福德”;而在布施时,以为自己很好,在做善行,这是“我相”,当然也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就是“福德”。梁武帝还是执著的,“朕有多少功德?”这是没有离相啊,所以就是福德,毫无功德。功德是自己的功夫,没有办法分给别人,像《楞严经》上阿难以为自己不用修行,“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福德则可以与人分享,比如自己有钱可以帮助大家。这是简单讲“功德”与“福德”的差别。另外,我们也要知道,我们没有离相,念佛是功德还是福德呢?当然是功德!在《佛说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在因地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功德宝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佛号是佛已经成就的无上功德,密咒也是。佛号密咒都不是从我们众生这里来说的,是佛已经成就的,佛成就的当然是“功德”了!这个我们要清楚!

  “况闻深理”是相对“但闻此事”来说的,是更深的法理,这一句也是金刚手菩萨代我们请法!“至心起信”是相对“但闻”来说的,“但闻”就不可思议了,更何况是“至心起信”!“至心”就是至诚心,就是诚心诚意到极点的心,有了这个心对法,那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谓至诚感通!在阿弥陀佛摄生三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中都有“至心”,十八愿是“至心信乐”;十九愿是“至心发愿”;二十愿是“至心回向”;在《观经》上品上生章提到:“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也提到“至诚心”;在下面的经文中也多次提到“至心发愿,至心诵咒”!可见至诚心的重要!我们对于佛法一定要有至诚心,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的利益!“起信”就是对法有信心,信心很重要,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是道的本源,是功德之母,从信才能出生一切功德。

  以前在西藏,有位对佛教很虔诚的老太太,她儿子戒傲常去印度做生意。老太太想到佛是印度人,于是,她要儿子下次回来带点佛祖身上的东西好供养。戒傲满口答应母亲的要求,可回来时,把母亲的嘱托忘得一干二净。之后,戒傲做生意时,老太太一次又一次的嘱托,可是戒傲却一次又一次的忘记。最后老太太便对儿子说:“你下次要是再忘记我说的事情,我就死给你看。”戒傲又去印度做生意,在回来时,结果又忘记了母亲的嘱托。他想怎么办呢?突然看到路边有一条死狗,于是他把死狗的牙齿取了下来,清理干净,再包上漂亮的绸缎,拿回到家里对母亲说:“你看我给你带回了一颗佛祖的牙齿”。老太太非常激动,把牙齿放在佛台上,每天非常虔诚的顶礼。几年后,结果狗牙忽然长出了很多舍利,老太太修行也获得了成就!老太太这样的心就是至诚的信心,我们要学习啊,有了这样的心修宝箧印法,功德更不可思议!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14:27 , Processed in 0.16610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