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15|回复: 1

[其它] 道次第纲要(下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6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今天我们已经得到修学佛法的顺缘──暇满人身,遇到非常难逢的诸佛教法,又能碰到非常难得的善知识并蒙其摄受,个人本身也具足分辨善说的智慧,在这些条件具足的当下,应该尽可能的把握机会,善用自己的智力,好好的来修学诸佛正法,取其心要。如果在这具足一切,修学菩提道次第教授正法顺缘的当下,却又把智力放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那是对不起自己!
    我们修学正法的动机,不应该仅只为自己下一世能够得到人天的果位,或者是为了能够成办自己寂灭涅槃的果位,而应该要好好祈愿,于修学自他相换之上,来圆满爱他胜自的菩提心,也就是说,为了能够尽速真实圆满众生的义利,我要赶快成佛。为了成佛,我一定要来听闻、思惟、修证教法。现在我们所听受的教法,是十方三世诸佛所共入的康庄大道──菩提道次第教授。它具有三种特色、四种殊胜,它的所诠很圆满,可以含摄整个显经密续的精髓教义,而且是基于调心的次第,一个众生一座间可以修成,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涵盖整个成佛之道,这样的一个修行教法。
    这部教授菩提道次第的《广论》,作者宗喀巴大师在造论时的当下动机是为了让众生能够调心、调伏烦恼。因此,我们在听受、思惟、修学道次第的时候,应该以调伏、净治自己的内心为主。事实上,释迦牟尼佛讲说的八万四千法蕴,这些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非是让所教化的众生能够用来调心,如果我们可以如其教授的来调心,就具有很大的意义。
    就《广论》的科判来说,它分四点,就是:“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师长要以正确的教授来引导弟子;而弟子要能如理如量的接受这个教授,就一定要好好地依止师长,因为道的根本在依师之理。除了佛陀不需要师长之外,一切众生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师长的引导。因此我们应该向常啼菩萨与善财童子效学,以清净的意乐和加行来依止师长。
    摄取佛法的心要是那么的重要,为了让你能够毫不拖延的去取心要,所以要修念死无常。在忆念、思惟不念死无常的过患,和修习念死无常的功德之上,来正视并修学死无常的课题。修学死无常就像一个守护,能督促你一心速疾地去取心要。
    事实上,《广论》像无边的大海一样的的深广,而这大海中的摩尼宝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是三士道次第教授,也可以说是三主要道。依此三士道次第的教授,利根的修行者能够今世成就佛道。即使今世不能成佛,至少我们要寄望来世还能够继续得到暇满人身,继续修道,一直不断地向上增上。
    虽然寄望下一世能够继续修道,然而仅只做到摧破对今世的贪着,是不够的,因为在六道轮回的生死中,暇满人身虽然是善趣,可是它是不究竟的,众生在未能够断除这个由烦恼及业所自在,而感召的有漏五取蕴身之前,都是以痛苦为体性,所以要真实的思惟轮回的总别二苦,以便再进一步地做到摧灭对来世的贪着。
    这个有漏的五取蕴身是以苦为体性,我们应该去思惟这一点,进而生起真实的出离心。而为了希求达到出离生死轮回的缘故,所以修学出离之道──增上三学。共中士道的修学是为了引导行者到上士道,所以关于解脱之道,在行者心中应该先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再修学增上戒学作为基础,要能够受戒,并守护增上戒学。至于增上定学及慧学是止观功德,因为它是共的关系(外道亦有,以后会说),所以在此不说。这整个内涵就称之为共中士道次。
    佛法的心要有三种,现在讲到我们真正要修学的核心──上士道次。什么时候是趣入上士道次、进入大乘道的修学?不论哪个众生,只要他心中开始生起菩提心的当下就入上士道了。因此首先我们应该致力于如何能发起菩提心;在渐次地发起菩提心之上,再更进一步地来修学伟大的菩萨行。“以何次第而发起”菩提心?依次为:如何是发起的方便(方法),然后发起之量,最后是受戒仪轨。
    发心的方法有两种,就是“七因果”及“自他相换法”。我们当下所讲的应该是两者混合在一起而发起这个心。这混合修的发心法行有十一项所缘境,首先是要遮止行者粗分的爱憎,所以先修住平等舍。之后再修知母、念恩、特别念恩等,依止次第。“特别念恩”是指说,众生不只是在当我母亲的时候对我恩泽无边,就是众生当我的敌人时恩泽却是更大的。在我修行过程的境道果(初轮回(境)、中修行时(道)、后成佛时(果)),众生就像如意摩尼宝珠般的珍贵,他们是来成就圆满我的菩提心,所以恩泽无边。修学住平等舍、知母、念恩、特别念恩以及报恩后,会很自然的生起悦意慈。悦意慈就是不分哪个众生,我都觉得可爱,没有所谓的亲疏爱憎,全都是最可亲爱的觉受。
    今天我们已经得到具足十八种要件的暇满人身,同时也值遇到这个非常殊胜的大乘教法,此时我们修学到悦意慈,在观所有众生都是最悦意、最亲爱的那种心态之上,要让所有众生都能够具足乐及乐因,以此来成办众生义利。所有众生都一样是那么的亲爱、悦意,也和我一样要乐不要苦,而且对我都同样的具有无边的大恩,因此在正修学这种意乐之上,来成办自他平等。在忆念、缘念这种正理之上,以远离亲疏爱憎的态度,平等的报众生恩,以成办众生义利。义利分两种:就是现前短暂的义利,和究竟圆满的义利。
    当你修学此法行,经若干时候,觉得不能够做到远离亲疏爱憎,还是以亲疏爱憎的分别心去报恩的话,那表示你还不能够做到自他平等。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主要理由在于你的“我爱执”。因为我爱执是基于对我好的众生,我对他比较好,以报他的恩;对我中庸的众生,相对的,我也对他中等;对我不好,伤害我的众生,我就不报他的恩,乃至于有不管他的这种心态。这完全是基于我爱执的关系,因此我们若要能够真实远离亲疏爱憎,来平等的报众生恩、成办他们的利益,首先要遮止“我爱执”。
    要能够由“自他相换”生起具量的“爱他胜自”的菩提心,一定要真正地去思惟“我爱执”的过患,同时思惟“爱他执”的功德。我爱执有无边的缺点,没有任何好处;相对的,“爱他执没有任何缺点,修学这种法行,只有功德、只有利益;在分辨两种功过的证成之上,来正行自他相换。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受我爱执的奴役,一直在修学我爱执,就像是轮回的大修行者与大成就者,得到的果报只有痛苦,并没有自利,也得不到圆满安乐。佛陀无始以来就修学爱他执,所以最后从众生位上到成佛果位,成就圆满无边的安乐。修学“我爱执”的过患与“爱他执”的功德,在经由功过的对比之后,来正行“自他相换”。“自他相换”虽然很困难,但是这个法行却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和心要。你不想成佛便罢,想成佛只有往这条路上去,修学佛法的精髓就在这里。有个偈颂说:“我爱执是一切的衰损之门,爱他执是一切的功德之源。因此,祈加持,让我们能够修学自他相换,这个大乘佛法的心要。”我们应该有这种认识。(原偈颂“爱惜自我为诸衰败门,惜母有情为诸功德本;因此加持令我主要修,自他相换瑜伽相应法。”)
    为了增上自他相换,所以要修“施乐受苦”,而且是施乐受苦间杂着修。在你修学“受苦”时,如果对他人的痛苦不敢取受,就先取受自己的痛苦来修心。修学受苦是以大悲为所缘,依着次第来取受痛苦。比如你可以取受,从无色界众生到无间地狱众生的痛苦,由上往下;也可以由下往上,取受无间地狱众生到无色界众生的痛苦,乃至于十地菩萨的障碍。众生成佛之前一切的障碍,都由我来取受。或者说,此国到彼国,此方到彼方,以这样的善巧来训练自心。
    一般来讲,施乐受苦先要修学以大悲心为所缘的受苦,再来修学以大慈心为体性的施乐(布施快乐)。所能布施的快乐有哪些?包括自己的身躯、受用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积累的善根。该如何去布施快乐、施舍自己的身躯呢?应该把自己的身躯幻化为可以满一切众生愿的摩尼宝珠,然后六道净化观,一道一道地去观想。首先是地狱众生,包括热地狱及寒冰地狱的一切众生。以热地狱来说,你观想无边地狱嗔火燃烧,火焰炽然地燃烧着众生,众生正受着热地狱的无边痛苦,而你摩尼宝珠的身躯,能够满他们的愿,所以普降大雨甘露,熄灭了所有嗔心及现行的一些炽然之火的痛苦,然后把地狱众生安置于暇满人身之上,个个具足暇满人身。然后你这个身躯就成为他们的善知识,你是地狱众生的上师,为他们讲道次第,令他们依次修行,最后成佛。同样的,对寒冰地狱的众生也是如此地去思惟,他们受冰冻之苦,所以用你身躯幻化成的摩尼宝珠,像太阳一样的光芒遍照,让他们能够得到温暖,去除现行的寒冰地狱之苦;再进一步,将他们安置在暇满人身的果上,然后你当他们的上师,依次讲说道次,使他们得以闻思修证,最后也成佛。以此类推,这样六道慢慢地净化。
    就像《入行论》与《华严经》所说的,众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他需要桥,就当桥给众生度。他需要饮食、衣服、卧具、药物等等,就给他。甚至于说,他需要血就给血,需要肉就给肉,需要骨头就给骨头,需要骨髓就给骨髓,阿修罗需要铠甲就给铠甲,令众生的一切受用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先把他们现行的痛苦去除,再进一步地令他们离苦得乐,如此一来,他们就能够具足这个堪能修学佛法的暇满人身,能够值遇可以让他易于成就佛道的显密双运圆融之道,然后你当他的上师,幻化成无边的上师,去教育他们显密双运圆融之道,安置每个众生于大乘道之上。以上简要地说明,如何布施自己的身躯给众生受用。
    接着讲如何施舍自己所累积的善根,观想自己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包括十方诸佛菩萨所积累的一切善根福报,都施舍给众生。行布施的时候,你可以遍一切处,遍一切时,尽一切对象地去施舍,包括佛与上师都可以是布施的对象,当然众生更不例外,更要如此去做。
    取受痛苦的时候,除了上师与佛没苦可取受之外,其他众生的痛苦都要取受过来。总之,施乐受苦要能够混合着修学,就像龙树菩萨所说的一样,一切苦由我取受,一切乐皆施予。众生所积累的一切罪障、痛苦、苦因,尽无余地都由我取受过来;我所积累的一切善根福报,也都尽无余、毫无吝惜地给众生。
    如果对于法要可以正修学、能够真正下功夫实修,这是最好不过的了。假使不能够这样实修,能以耳朵听到,也有无边的善根福报。特别是我们现在要谈的修心转念法门,这个法门在五浊恶世的今天是最好修行、也是最超胜的。这种法要很殊胜,但是这个教法并不是很常讲。
    就在这个情器世间恶缘弥漫、一切变化的当下,我们要能够转恶缘为菩提道用是很殊胜的。譬如说,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有善根,很愿意来接受佛教,修学佛法也很勇猛。修学一段时间之后,遇到恶缘,就失去精进心,或退转不学了。什么恶缘呢?例如说你钱太多了,就为金钱所迷惑,不想精进,而忘记了佛法的修学;或者是说名闻利养,受用太圆满丰饶的关系,就迷惑于这些东西的享用及追求,忘记佛法的修学,这些都是恶缘。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女孩,起初她也是很精进的,在我面前受持三皈五戒,也接受灌顶。后来她结婚了,而她的丈夫是基督教徒。她就对我说:“因为我丈夫是基督徒,我继续做佛教徒好象很不方便。”从此她就慢慢离开佛门。像这样,开始的时候,很勇猛的受持三皈五戒,乃至于受灌顶,受持了很多律仪之后,却因为恶缘来了,不能转为道用,被境所转,就不能再修学菩提道了。这是一个很标准的例子。另外,说我多灾、多疾病,所以无法修学佛法,这也是一种恶缘。
    修学能得到利益的佛法时,因为遇到恶缘就放下,而去取受让你吃亏受损的恶缘,这是错误的作法吧!修心法门主要是令行者不管是碰到任何顺逆境、善恶之缘,经由修心转念,都能够转为修学佛法的助伴,特别是可以从这因缘里,帮助你修学佛法,当你的助伴,这叫做修心法门。
    很多人碰到官司缠身或是一切衰损的时候,由于恶缘太多的关系,而放掉佛法的修学,不能这样子修的。你原来发心说:“所有众生的痛苦及苦因都由我取受,所有我积累的一切快乐及快乐之因,都能够成就在众生身上吧!”是这样虔诚的发愿,之后,当你真正碰到所谓的不吉祥,包括打官司之类的恶缘的时候,你应该觉得说:“太高兴了,今天是我所发的愿成熟的时候。”而很高兴的接受。
    修学下士道次时,在你碰到很多恶缘的时候,你赶快把责任推给业,说:“啊!这是我过去恶业所感的果报吧!”上士道次可不是这么修的,而是转恶缘为助伴,任何恶缘的出现都是为了督促你去做善业。从前我在澳洲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修学观世音菩萨的本尊法门,碰到恶缘的时候,有些人真的能够转恶缘为修学佛法的助伴,然后成就善法。其中有因婚姻不协调而离婚、想要自杀的,在修这样的法门之后,结果很不错。方法就是先数息,再修施乐受苦──“把所有的痛苦都由我取受,所有快乐都施予众生。”
    我们总是希望得到轮回界中的一切安乐盛事,并且将之视为快乐,认为那是好的事情,也因此而追求欲望、淫欲,产生骄慢;这在修心法门的行者看起来是错误的。事实上,就是轮回界的安乐让你有因缘产生罪障。所以修心的行者会说,它其实是个痛苦,是让你产生很多问题的根源,所以很害怕得到;相反的,他很喜欢得到轮回的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几项功德可以成就你。比如说,遭遇到轮回的痛苦时,你可以去除我慢,因为苦嘛,就不会那么骄慢了;再来是能让你启发大悲心,我受这样的痛苦,众生一定也这么痛苦吧!体谅众生那么苦,所以对众生启发悲心;第三就是让你能够真实的出离轮回;所以轮回的痛苦功德不少。
    不是讲过月童子的故事吗?他因为捶打自己的父母亲,最后受到旋火轮旋在他头上的痛苦,那时他发愿说:“所有造与我同样业的众生,愿他们所要受的痛苦,都在我身上成熟。”他因一念的大悲心,集聚所有的资粮于是超脱了,这就是标准的转恶缘为菩提道的修法。
    转恶缘为道用的转法有三种,就是:从意乐上、加行上,还有从见地上转。以意乐来说,就是你一直发愿,愿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的因,都成熟在我身上,所有我的安乐及安乐之因,都能够成熟在众生身上。因为发愿“众生尽无余的痛苦给自己,尽无余的安乐给众生”,所以当你遇到恶缘的时候,心中就要很随喜、很高兴,因为这正好满了你的愿。
    在加行上转就是指四种加行:首先是为能够积福报,祈求上师本尊,让我能够继续修心,依此恶缘而继续修心;其次是忏罪,忏除导致不能修心的障碍;再来是施舍朵马给魔众。第四是供养朵马给护法。特别是施舍朵马给魔众的法行是很特殊的。一般来讲,当我们碰到魔怪精灵来干扰的时候,我们会说:“啊!赶快修法把他摧灭掉!我施舍朵马给你,希望你不要再来干扰我了,我很苦呢!”修心法门可不这么想,会说:“啊!太好了!给我这样的障碍,让我能够继续修心,即使是善知识也不过如此,真是上师、善知识!太感谢你了,给我更多伤害吧!”修心行者是这样的供养朵马,因为他让你修习、考验你修心的程度,所以你会觉得说:“我太高兴了,你能够这样,真是太感谢你了!”
    同样的,供养护法的时候,我们一般常祈请:“请您护持,让我没有病痛、灾难、痛苦和障碍,请护持我!”然后行供养。修心的人刚好倒过来:“我现在碰到这恶缘,是因为无始以来修习我爱执的结果,不能怪别人。谢谢您的慈悲,让我供养您,您的护法事业做得很好,让我得到此恶缘而有机会修心,以破除我爱执,太好了!希望以您的事业继续护持我,希望我能取受无边众生的痛苦,让我更痛苦,好让我能修心破除我爱执!”以这种意乐去供养护法。
    有个故事,从前有位国王一直认为障碍、伤害的品类是在外面,请人来修诛法。结果在修诛法的时候,行者没有把摧灭障碍的供品抛在外面的魔怪上,而说这魔怪是在你(国王)身上、在我爱执上,就把供品打向国王。
    如果胆量太小,不敢这样修心也没关系,就说:“我供养您朵马,希望让我没有病痛!保护我不要再受害了。”这样也可以。如果没有能力、没有胆量,就暂时不要这样修好了。
    能够帮你调伏“我爱执”的人,就是上师,就是善知识,这包括敌人。依敌人的因缘,可以让你调伏我爱执,所以这个敌人是你的上师。一切的伤害,比如说魔怪来伤害你,他就是来伤害我爱执的,他是上师,好感谢喔!护法也是,护法护着我,让我能够遇到很多恶缘,就是来让我摧灭我爱执,好感谢!疾病、恶缘都如上师一般,来摧灭我爱执的。能够让你调伏我爱执的人就是上师,能这样想的话,就很好。
    五浊恶世的今天就如国庆日一样,是聚集所有恶缘的节日。处于这么多无边恶缘聚集的当今,如果你可以将恶缘转为道用来修心,那真的,无论何时,对你来说,都是极乐世界,你走到的地方也都是极乐世界,没有任何逆缘,这样不是很好吗?碰到任何逆缘的时候,都能转为修法的助伴,那是多么好的事情啊!过去在修学佛法时,可能碰到很多的恶缘,就放弃佛法,退了下来。现在不是,刚好迎上前去,越是碰到恶缘越能修心,然后才能转念,与法相应。
    至于如何以苦乐为道用呢?当你得到安乐的时候,如果知道修心,就不会因自己的圆满安乐而骄傲,这种我慢的垢染就去除了。你会想说,我这种安乐本来就是要给众生的,所以幻化自己的安乐遍满虚空,给众生去享受,然后众生能与我一样的享受安乐,没有任何的自我。要这样去修学转快乐为道用。当你碰到恶缘,受苦的时候,想说:“啊!太好了!它是来督促我、激励我修学善法,摧灭我爱执的。痛苦的出现就是我爱执的过失,不是别人的过失,所以希望能有更多的痛苦,苦越多越能够摧灭我爱执,连同众生的痛苦都给我吧!”所以有一句话说:“敌人是你的上师。”为什么是你的上师?就是他来帮助你破除我爱执的,怎么不是上师呢?恶缘督促你修学善法,以此恶缘让你能够修转念,然后对善法的欲求更增强,是这样来修转痛苦为道用。
    这样修行的所在不就是极乐世界了吗?像我们的修行是以乐为苦,很怕恶缘、很怕痛苦,所以一直持佛名号,持阿弥陀佛名号。菩萨可不是这样,哪里有苦他就去哪儿,直至众生界尽,轮回界尽,在众生的痛苦没有净除之际,他永住世间。他是专门找众生苦的地方去,不会因为怕苦而去念阿弥陀佛,这不是菩萨的作法。菩萨说:“我怎么可以把这么悦意可爱、珍贵稀有的殊胜众生放掉呢?他们在那边蒙受这么多痛苦,而我一个人去极乐世界净化、享受,怎么可以这样做呢?我需要更多痛苦来成就增上,让众生离苦得乐。”
    在五浊恶世的今天,痛苦就像大雨一样,无间无边的遍降,就以此痛苦因缘来摧灭自己的烦恼及障碍,特别是我爱执。因此让我祈愿,能够以此因缘转恶缘为菩提道,来更增强、更坚信自己能够破除心里的我爱执。祈请加持,不论遭遇任何苦乐,都让我能够转为菩提道用,能够很安然的承受所有逆境、顺境。(“情器世间充斥众罪果,不欲之苦滂沱如大雨;加持认此尽恶业果因,然后转为逆缘为道用。”)
    同样的,在意乐之上也有四种加行要修。就是在碰到恶缘的时候,供养上师本尊来祈求积集资粮,让我能够继续修心,如果我正该死,就给我更多恶缘吧!另外就是净除罪障,祈求让我能够去除不能修心的障碍,同时施舍朵马给魔怪、精灵,以及供朵马给护法等这四加行。在贯彻四加行之上,让我能够以修心当我今生修法的核心,让这暇满人身不空过,这样去求加持。(“惟愿加持善巧用四行,立即结合所遇于修习;且持修心誓言与学处,使得暇满具足大意义。”)
    菩萨的修行不离菩提心,他在不离菩提心的基础上,更以五力来修学,来成办佛法。即使临终修颇瓦法时,也是以五力来修学菩提心,最好的颇瓦法就是菩提心的修学,没有比菩提心更好的颇瓦法。五力的第一力是牵引力,比如说,坚持明天我一定不离菩提心,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明天整天,无论白天晚上,不管碰到什么逆缘、顺缘,我都不离菩提心,我一定要以菩提心作为我的将护(执持维护、保护)以及主要的修学。即使要死,特别是临终的时候,引导我绝不能离开菩提心的意乐而死。这样的牵引力量,是很重要的一个关要,任何时候都需要这种引导力量。(“总之无论善恶何相现,加持能以五力诸法心;转为二菩提心滋长道,而所修习纯为安乐意。”)
    也许你会怀疑说:“我不离菩提心之上,修颇瓦法会往生净土吗?”其实这种怀疑是不必要的,格西博多瓦一生修菩提心,临终的时候,他发愿到地狱去:“我毕生修菩提心,所以我愿意所有众生的痛苦在我身上成熟而往生,我愿意到地狱去承受众生的痛苦。”发愿之后,就兴办广大的供养,这个心已经决定往赴地狱了,临终时候所显现出来的却是净土。伽喀巴大师也这样子的,他一生修菩提心,临终的时候发愿:“我决定要去地狱救众生,代众生受苦。”所以他广兴供养,可是临终看见的景象也是净土。他还怀疑的说:“这不是我要去的地方,怎么会到这里来?”
    今天我不是教《修心七义》,不过是因为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法”里,有讲到这个转念的修心法门,而在五浊恶世的今天,修心法门又很重要,所以我想这样提一提,可能对大家有一点帮忙、有一点好处吧!既然不是讲《修心七义》,所以“修心誓言”及“修心学处”就不讲了。
    接下来讲如何施乐受苦,主要是以“呼吸法”来修。运用呼吸法,以一呼一吸的方式来施乐受苦是很善巧的,如果能像机器一样,一直运转的话,很快就可以成办,所以让我们能够运用呼吸法来训练施乐受苦。“呼吸法”就是,吸气进来的时候,观想所有众生的痛苦、罪障、病障,一切障碍都让我吸取过来,一直修,几乎是把所有众生的所有障碍、恶障都完全地吸取过来,观想众生都成佛了;呼出去的时候是施乐,布施快乐,把身躯、受用以及三世善根,都给众生。有很多西方人,当他碰到痛苦、病障的时候,就修施乐受苦。也许有人会担心:“我要施乐受苦,可是正当我受苦的时候,又把别人的痛苦取过来,不是苦上加苦吗?”如果心不能容受,就不要做好了;如果心可以容受,就尽可能的做。
    修施乐的时候,有一点很重要,当我们借由呼吸法布施快乐给众生时,因为功德是可以借用的,虽然你没有证得,但是你可以取受,可以观想把五道十地的功德都取过来,然后都布施给众生,让众生都得到五道十地的功德。而行供养的时候,也可以供养无主物,没有主人的东西一样取来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身上五道十地的功德也是无主物,就将它取过来,然后供养给众生,施舍给众生。
    有人会问:“这样施乐受苦做完之后,到底是不是真能把所有众生的痛苦去除,让他们安乐圆满了呢?”事实上,这样的修法只不过是自己得到好处,可以提高自己的心量,修心得到圆满;众生的痛苦根本没有真正被你取过来,快乐也没有被你圆满,这只是观想修罢了。
    所以修完施乐受苦之后,还要更为增上,修“增上意乐”。就是修“众生的离苦得乐,
 楼主| 发表于 2018-6-16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由我一个人来承担,不假他人。”决定由我一个人承担众生的离苦得乐,叫增上意乐。增上意乐分两种:一种是大悲心为体性的增上意乐;一种是以大慈心为体性的增上意乐。也就是说,让所有众生具足乐及乐因,就由我一个人来成办,这是大慈心的增上意乐;令所有众生远离苦及苦因,就由我一个人成办,这是大悲心的增上意乐。增上意乐好好修的话,菩提心的生起,就不是很困难,所以这整个法行,取决于增上意乐。
    增上意乐的核心是去除你之外的其他众生心中的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并圆满一切安乐,把众生安置在无住涅槃的果位上,这个工作是我一个人要成办的。欲求利他之上还要加欲求自己的菩提,这也是为了利他,因为要让所有众生都成佛。像梵天王或是创世主的世间神,都不可能真正能够利他;即使是证得涅槃果位的阿罗汉,也不可能真正利他;还有那十地菩萨也都不可能,只有成佛才能真正利他。
    为了能够圆满利他,让众生成佛,所以你要先成佛,因此对你所要成就的佛果位要有认识,这在讲皈依时已讲得很多了。佛有哪些功德呢?佛的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事业功德以及佛有大智圆满,大悲圆满的成就,每个光芒普照十方,都能够成办无边众生义利,这功德是无边的。我们在忆念三宝皈依境里佛的功德之上,来欲求佛果位,也就是你知道佛能够圆满利他,所以一定要成佛。因为这个缘故,《现观庄严论》讲说:“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是为了要圆满利他的缘故,所以要成就自己的菩提。
    欲求利他并欲求自己证菩提的心,它们都同具欲求菩提心的心所,这样的心王称为与菩提心相应的心。这样的菩提心分造作与非造作两种。当然造作的菩提心不是具相(真实)的,造作菩提心如同蔗皮,是假立的菩提心,这在《宝蔓论》有讲说。大乘三法──大悲心、菩提心与无二慧──是成就大乘菩萨的主因。大乘三法里的菩提心不是具相菩提心,是造作的。不过由造作到非造作,在任运自然的菩提心生起的当下,具量菩提心也就生起,当下就同时趣入大乘下品资粮道。
    接下来,你可以开始修以菩提心果为道用,就是当你经由修学前面这几个法行,而生起具相菩提心之后,因为你原先修学顶门有上师观世音(上师佛)安住,所以就观想上师佛从顶门融入你身中。将上师佛融到你身中的缘起,就是修学菩提心果为道用。怎么修呢?你要观想自己真的成佛了(是把未来要成就的佛果现在就成办,因为佛已融入你身中了)。之后,就想说我已经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的佛身了。具有佛陀身口意的功德,所以我就是佛,从我这尊佛的心口放光,普照十方三界六道,一一遍照,修六道净化观。心口的佛光照射到情世间及器世间,器世间成为净土,情世间的六道众生也都快乐的成佛了,他们一一的经由你而转化成佛的,观想自他众生全都安住快乐,然后随喜等持几分钟,这样的修法称为菩提心果为道用。
    以上是间杂着七因果及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发心法,这种发心法是经由发起菩提心而行的。可是在你的菩提心还没有真正具量生起(不是任运自然生起)之前,如果你对菩提心已经有一种相应的觉受,你要受持一个愿心仪轨,这无非是让你能够快速的生起菩提心,并增长、坚固你的菩提心。受完仪轨后,你要能够生起愿菩提心。
    菩提心有“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种。怎么分的?就受菩萨戒来说也有《愿菩提心仪轨》及《行菩提心仪轨》两种。一般来讲,有两种宗规(主张):像《入行论》的说法,可以同时一起受;但也可以分别受持,先受愿心仪轨,再受行心仪轨的菩萨戒。不管是依什么宗规受戒,我刚讲的程序是以先发起菩提心来修学,经若干时候,当你心中生起与菩提心的觉受相应之后,再来受持这愿心仪轨。受愿心仪轨之后,发起菩提心之后,就要能够生起很猛利,想要修学菩萨行的欲求,再受持菩萨戒。受完菩萨戒之后,此时的心称为行菩提心了,之前的心称为愿菩提心。在此提到的菩萨六度行,是你受菩萨戒后的修行。如果你学菩萨行六度,可是没有受戒,那不算是六度行,一定要先受完菩萨戒才算六度行,否则只是愿菩提心所摄持的菩萨行罢了。在受过这个行菩萨戒之后,再行持,就具有行菩提心了,这种菩萨行就称为六度万行,要从这里发出来。
    在《入行论》有讲到这行心与愿心的分野。就像说我要去市场:“我想要去市场”和“我要去市场,而且已经在路上了”。我想要去是愿菩提心,我愿成佛而已。我不但是想而且起而行,踏上往市场的路了,走在成佛道上了,这样叫行菩提心,讲到这里,把大意依着科判的方式讲过,这样就把发心之量带过了。
    关于仪轨受法,由生起、不舍、坚固、增长、圆满,这样次第的,在发完心且具量之后,为了让你发起的心不会衰退,能够坚固猛利,所以我们以这个仪轨来受法。科判分三,就是(231页)“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护不失坏;三、(假)设(失)坏(的话能够)还出(还净的)之方便”,总共有三种。在“未得戒令得戒”部分主要分三项,就是:一、所受戒的境(对象是谁);然后二、能受戒的所依(自己的条件是什么);以及三、如何正受戒的轨则。
    一、受戒仪轨的对象应该是,这个人已具相的安住于菩萨律仪当中。二、能受菩萨戒的所依身──行者要能够经由发心次第,对菩提心有相当的觉受及相应,然后真的很想受持、很想修学这个菩萨行才来受。我不是来传菩萨戒,就很简要的带过去。三、如何受这仪轨则分加行(前行)仪轨、正行仪轨、还有完结仪轨。
    加行仪轨分三项,就是“一、受胜皈依;二、积集资粮”以及“三、净修意乐”。关于“受持殊胜皈依”分三项:“一、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二、劝请归依,三、说归依学处。”。关于“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232页)“远离罪恶众生之处,善治地基令其平洁,以牛五物涂洒其地,以旃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浇洒,散妙香花。设三宝像……等。”这与前行的作法是一样的。广兴供养,准备一切供物做为预备。“又当预备伎乐饮食诸庄严具。用花严饰大善知识所居之(法)座。”所依境一定要有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像;法宝经函至少要《大般若经》以上的教典。(第8行)“次如尊长事次第说迎请圣众,诵念三遍供养云陀罗尼,应赞诵之。其次弟子沐浴著鲜净衣,合掌而听,尊长开示福田海会所有功德,令其至心发生净信,教彼自想,住于一一佛菩萨前,徐徐(依着仪轨)念诵七支供养。”依次而做。
    第二项是劝请皈依。(233页第2行)“第二者次说于师须住佛想(于师长安住于佛想),故应作佛胜解,礼敬供养(乃至于献曼达),右膝著地,恭敬合掌,为菩提心而正请白。”为了菩提心的缘故,要作三次祈求请白:“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初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称自己名),亦请阿阇黎耶,(存念我、摄受我),今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这样三称之后,再来是受持大乘不共皈依──殊胜皈依。皈依境是佛(释迦牟尼佛);法是大乘灭道二谛,无住涅槃的道法;僧是大乘菩萨贤圣僧(不是声闻贤圣僧),以为三宝皈依境。(第5行)“时从今起乃至未证大菩提藏,为救一切诸有情故”,目的是为了能够救护有情,希望能够成就佛位,所以直至成佛之前,我一定要以佛为皈依师,法为皈依处,正皈依于法,皈依僧是皈依助伴,这是总意乐(第7行)“当发猛利欲乐,令如是心一切时中而不退转。威仪如前而受归依。”并以不退转的心受皈依。三皈依就是大乘不共皈依,“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诸佛薄伽梵两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寂静离欲诸法众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不退菩萨圣僧诸众中尊。”这样三说、三称之后是皈依学处的说明。皈依学处的内涵与下士道次所说的雷同。
    积集资粮主要是修七支供养。(233页最后1行)“忆念诸佛及诸菩萨,若昔若现诸善知识,应如是行。供诸尊长者,前供养时亦应了知。七支者普贤行愿,入行论文,随一即可。”接着是净修意乐,主要是以众生做所缘境,修慈心与悲心。
    “正行仪轨者。谓于阿阇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发其心。……故非仅念为利他故,愿当成佛而为发心。”(234页第5行)不是只为利他而已,要有个誓言说,愿当成佛而为发心,是缘所发心,所发的意乐和所求的果位,乃至未证菩提藏之前誓不弃舍,故当依仪轨发此意乐。(第8行)“若用仪轨仅发是念,为利一切有情我当成佛者,则于发心学处,能不能学皆可授之,愿心容有如是二类。”受行菩萨戒的时候,如果说没有能力修学布施等学处,你可以发愿心,受持愿心仪轨,可是不能受戒(第9行)“若用仪轨受其行心,若于学处全不能学,则一切种决定不可。” 你必须要能够修学菩萨行,才能受戒。
    “受心仪轨者,‘惟愿现住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以此善根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从今为始乃至菩提,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解脱者而令解脱,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说。归依仪轨,及此二种,虽未明说须随师念,然实须之。此是有师之轨,若未获得阿阇黎者应如何受,觉窝所造发心轨云,‘若无如是阿阇黎耶,自发菩提心之仪轨者,自当心想释迦牟尼如来及其十方一切如来,修习礼供诸仪轨等,舍其请白及阿阇黎语,归依等次第悉如上说,’如此而受。”(235页第2段)
    完结仪轨,阿阇黎应该为弟子宣说愿心学处。
    “第二得已守护不令失坏(得戒以后守护让它不失坏)者,谓当知学处故应宣说。”(235页科判)有两种,就是:“壬一、修学现法不(令)退(失)发心之因”,还有“壬二、修学余(来)生不离发心之因”。修学现世不退发心的因有四种:“癸一、为于发心增(长)欢喜(的缘)故应当修学忆念(发心的)胜利”;“癸二、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这样昼三次夜三次的修学发心;再来是“癸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任何一个)有情”,最后是“癸四、修学积集福(德)智(慧)资粮”,让菩提心能够顺利发起。
    壬一、修学现世不退发心的第一因是说 癸一、要观想忆念发心胜利、发心的功德,或阅经藏或从师闻,思惟菩提心的所有胜利,如《华严经》所宣说,应当广大参阅。(238页科判)第二因“癸二、正令增长所发心故修学六次发心”分两项:第一个是 子一、不弃舍所发的愿菩提心;第二个是 子二、令它增长。关于不舍所发心愿,如(238页倒数第4行)“谓当思念我得此者极为希有,于一切种不应弃舍,更当特缘此心,多立誓愿刹那不舍。”也就是说,发这种心的时候,你应该为对你而言特别难发起的对象,刻意对他发起:“我一定不能舍弃他,我要成就他的义利!”的誓愿。
    只是不舍还不满足,(238页末段) “第二者如是不会尚非满足,须昼三次及夜三次励令增长。”要令其增长。“此复如前所说仪轨,若能广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就是简轨)则应明想福田(很明白观想资粮田、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六返摄受。”六次仪轨,一天六次,这是皈依发心偈。
    修学心不舍有情的第三点是(239页第2行)“癸三、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缘及其胜利,发心轨则,共同增长及不忘故,应当守护。”那什么是弃舍?心弃舍众生的量是:(第4行)“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从今终不作此义利。”也就是说,有些众生特别的暴恶,你说这个人我不要度他了,一旦生起这种心,就是弃舍众生了,这样不行。
    第四个 癸四是(第6行)“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从以仪轨受愿心已,当日日中供三宝等”,以三宝的供养作为勤行积集资粮的因缘,然后以此因缘增上你的菩提心。
    “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两种就是“癸一、断除能失去菩提心的四种黑法”以及“癸二、受行让你不失去菩提心的四种白法”。第一个黑法是欺诳上师、阿阇黎、善知识、尊长。第二个黑法是于他无悔令生追悔──别人做善事,你却让他追悔,是一种黑法。第三个黑法是以嗔恚心去说、去传布大乘菩萨有情的恶名、毁谤他。第四个黑法是你对任何众生不存真正的善心,不是很真诚而行谄曲。
    四白法是说:一、对所有众生都要能够如实语,不妄语。二、对一切有情要能够正直、实在,具足增上正直的心。三、必须观众生如佛,修清净观。四、众生不管是什么根器,令他能够修习善业,最后能够带领他到圆满的菩提果位。在修学四种白法之上,生起“生生世世,包括作梦,都不舍菩提心。”要有这种誓愿。又说:(242页倒数第3行)“若其四法不舍大愿”这四法是什么呢?摧伏我慢、断除嫉妒,去除悭贪,以及见他富乐心生欢喜。“若于一切威仪路中”应该修菩提心,“随作何善”都以菩提心作为前导,这样摄持,并发愿生生世世不离菩提心。
    第三个 辛三,是犯了戒之后还净的道理。
    今天到这里,下一次讲六度。

【解惑篇】
    问:由于所剩时间不多,请问会不会讲到止观的部分?
    答:看看吧!之前讲的那些好好修学才是真的吧!就像雨滴一直咚咚咚地掉落铁皮上,如同我们得到很多法,都不修行,都掉到一边去,不好吧!说起来,前面这些法,三种出离心可以好好修:出离三途苦、生死苦及一切有情苦就是大悲心。这三种出离心再加上菩提心,这样好好修学的话,就太有善根了。当时大师撰写《广论》的时候,他只写到上士道次,没写止观,他想,写了共下、共中还有上士道次就可以利益很多众生了,并不想写止观。是文殊菩萨劝他说:“还是可以利益到一些众生的,你还是继续把止观完成吧!”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6:46 , Processed in 0.10850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