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59|回复: 2

[大德开示] 第二十讲扩宽心量,和睦手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1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蔡礼旭老师讲述学祖宗智慧 改人生命运》

第二十讲 扩宽心量,和睦手足


大家早!
俗话常说,「父慈子孝双亲乐,兄友弟恭满堂春」,「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
土化黄金」,所以兄弟和睦、兄弟团结,是一个家庭相当大的福分。我们上一节
课跟大家谈到法昭禅师的一首偈,「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
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
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古代留下来的这些教诲,都是从他们的真性情当中流露的。所以学习古圣先贤教
诲,最重要的是用心感受,所谓「真感情好文章」。我们看,从这一首偈当中,
每一句的心境我们把它体会到了,都是兄弟相处最重要的心态。比方第一句提到
「同气连枝」,从这个「连枝」我们就可以体会得到,兄弟是一体,不分彼此。
而根在哪里呢?根在我们的父母,根在我们的祖宗。所以一个人只要跟兄弟冲突
了,这就是不孝祖宗,不孝父母了。尤其假如你又是大哥,又是大姐,那就罪加
一等,大哥要当得够格啊。所以有这种人格特质,当哥哥当姐姐当得好,那看起
来就很有安全感,就能常为大局着想。讲到这里,有没有当小弟、小妹的心里难
受啊?小弟、小妹有很多也看起来像大哥大姐哦,他假如在同侪当中、同事当中
,都懂得去爱护别人,那他的心量还是很大的。所以真明白兄弟连枝,就会想到
,友爱才能让父母放心,所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又有一句话讲:「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
无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物。」虽然是短短三句话,但
假如从今天开始,这三句话就印在我们的心地上,我们的学问就上升了。「学贵
心悟」,这个「心悟」就好像孔子讲的「举一反三」。这个「一」不是只有这一
句话,是这一句话背后的心地,体会到了,时时是这样的存心了。那这个「三」
是什么?这个「三」就是一切时一切处,都用这一颗真诚心,就「反三」了。都
用这一颗恭敬心,都用这一颗慈悲心,都用这一颗觉悟的心,都用这一颗清净的
心,那这个人就是会学了。会学的人什么时候在学?一切时、一切处,善观己心
,历事炼心。经历每一件事,看看自己的清净心有没有提升,看看自己的平等心
、真诚心有没有提升。这叫心啊,心是本啊。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
而已矣」。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其实我们冷静去看,这每一个字都很有味道。我们长
期学习,尤其在学生时代是知识的积累,就一直灌进去、一直灌进去,那到底这
个知识、这一句话感动了我们的心灵没有?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没有?这个进来的
东西不产生作用,它会发臭呢。所以《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学了一
大堆东西,悟不到心里去,都留在表面、留在脑子,「长浮华,成何人」,很容
易就拿出去要求别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哦。学得多,没有消化、没
有领受,他就产生傲慢哦,甚至于产生学习的惯性,他不会用心啊,他只会记,
记一大堆用不上,用不到生活、用不到工作、用不到处事待人接物之中。
所以这个「旧」就很有味道了。我们以前的惯性有没有打破?不然还是像以前考
试机器一样,记一大堆,背都背得出来,一句都没有用上,所以我们遇到一些境
界,常常手足无措。我们曾经背过多少句经句,那算不清楚了,怎么遇到一件事
,一句都提不起来?那就是学问没有从心上下功夫。假如是从心上下功夫,印在
心上,哪有可能提不起来的道理呢?
所以为什么说,学习首先不要贪多。「啪」(物品掉地发出声响),你们的定力
挺不错的哦,全部都没有受影响,请受小弟一拜。这个就是考试,是吧?你假如
心神不宁,打个雷,你就「啊」,就吓了一大跳。学习要稳重,「稳若泰山」。
这个「稳若泰山」,说实在的,我也是背起来的。后来有一天真的到了泰山,才
知道什么叫「稳若泰山」。哦,因为那个泰山的底非常地广,非常稳。所以这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古圣先贤特别会用天地万物作喻,你一看,哎
呀,印象特别深刻。行万里路,还要阅人无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一天从每
一件人事物当中,做到「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
我们觉得奇怪,「哎,我这一阵子怎么都没进步啊?反而退步了。」贪多了,嚼
不烂。一大堆东西嚼嚼嚼,都嚼不烂,用不上。今天假如我们就持这两句「见人
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每一天会不会进步?铁定进步啊,不可能
哪一天不进步。所以虽然都懂得这些经句了,但是呢,都没有印在心上,就是俗
话讲的「囫囵吞枣」。那我们要很冷静哦,我们又是父母、又是老师、又是领导
的话,那我们囫囵吞枣,我们传给晚辈的又是什么?
我们很想做好事,可是我们的执着去掉没有?我们的分别去掉没有?「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啊。「先后」不是做好事,不是先做好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啊!这个「本」字,用心去悟了,可以在一切时一切处去观
察什么才是「本」。真正知道「本」了,所有的努力才能产生好的效果,这叫「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今天这个「本」没有掌握,根没有扎牢,树一天一天
长大,我们还挺高兴的,因为「挺好看的」。长得很大,「哎呀,太好了,太高
兴了」,可是当真正的强风来的时候,连根拔起。当连根拔起的时候,你想要让
它再慢慢成长,它也没这个机会了。
所以「小人行险以侥幸」,我们在做人做事当中,还是不能够时时依经典来做事
情。这个「侥幸」就是:「一定要扎根吗?一定要这样吗?可能我例外吧!」告
诉大家,没有任何人例外,哪怕是很有智慧、很有德行的人,他都不例外。为什
么?因为他要考虑流弊的问题。他自己很优秀,但问题是后面的人学他学不成,
所以他一定要做出扎扎实实的样子给后面的人看。所以很多人说「我不用守礼啊
,我不用持戒呀,我守心就好了」,真正境界很高的人,他也会守给大众看的。
所以,智慧再高的人,他一定是考虑流弊问题,都从务本开始做起。
大家要了解,人与人的影响是随时随地的,而且不好的影响传播很快,叫「学坏
一日有余,学好终年不足」。所以今天我们有贪瞋痴,一个领导者脾气大,保证
他底下的人脾气也大。什么时候底下的人变得脾气大,下属都不知道,因为那是
潜移默化。
所以我们要护念好自己的修行,也要护念好身边有缘人的修行。但是前提是先护
念好自己的学问、道德,自己能度,才能度他人。因为在这个时代,认同传统文
化的人确实都很善良,但善良不一定能成就长远的功业,一定是理智、智慧才行
。所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教育事业是百年的事业,绝对不是一时激
动、一时情感很浓,就能够做得好的,都要回归到格物、回归到修身这个根上来
做。
其实孟子也讲道,「其进锐者,其退速。」为什么进得越勇猛的人,他反而退步
得越快,或者是不干了,永远都不想再做这件事了?为什么一开始这么样的积极
,最后的结果却是这样呢?因为他在「进锐」的时候,他是激动的,他是感情充
沛的。就好像爱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很可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是恨一个人恨
得牙痒痒。情感就是这样,情感是不可靠的,很会变化的。
你比方说,一般的大众,听了传统文化非常激动,「哇,这个东西太好了」,他
就很积极参与活动。参与这个活动的时候,他情感很强烈,其实人情感很强烈的
时候,同时他也很有希求的。他很有希求,他希望怎么样啊,他很渴望啊。比方
说,一个年轻的女子,当她感情没有依托的时候,她会很希望赶快找一个人嫁了
。对这个男子期望高不高?非常地高。可是当她真正嫁给他以后,看到他种种不
是,又不能够包容,哇,那她情绪会非常非常地强烈。
所以弘扬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使命,是一种理智。我们要不断加深每一个人对这
些经典、圣贤教诲的认知,绝不可单凭情感来做这些事情。所以,熏习就非常重
要,我们不能为了要做好事,把学习的时间都耽搁掉了。而且学习还得持续学,
一天不学,情感、烦恼就上来了,这个都是客观状况。「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我们现在一天不听经、不明理,烦恼就上来了,这个都不能侥幸的哦。
我们没有顾及这些客观状况,忽略了大家每天熏习的重要性,结果统统陷在事务
里面,身心俱疲,又没有足够的理智,一下子所有情绪涌上来,到时候你要劝他
都劝不动,他就非常误解地、非常不能忍受地离开我们的团队。当初来,他也是
非常认同啊!
所以我们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路上要护好自己,也要护好来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
人。我们今天讲「兄弟」,来的都是兄弟呀,绝不愿意他带着误解、带着情绪,
而否定了传统文化。所以这个护念就很重要了。
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也要对照经典来做事情,要稳扎稳打,循序渐
进,「欲速则不达」。我们都想要很快地影响很多的人,而忽略了可能跟在我们
身边最久的人,他生烦恼了;跟在我们身边最久的人,他有执着了,他产生情执
了,而不是越来越法喜,而不是越来越有智慧。「近处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
。」可是我们可能会在鲜花、在掌声当中,觉得「我做了很多的好事了」。这些
都是我们在弘扬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所以稳扎稳打,时时回到这个务
本上来,很不容易。而且要认知得很深刻,才能这么做。
我们平心而论,大家都是善心来弘扬文化,但是很多的地方,一开始弘扬的人,
三年、五年过去了,这些人还剩下多少?我们可能觉得「倒了一批还有一批来嘛
」,但是倒了一批,为什么还有一批来?那一批来是祖宗的福报啊,是经典的魅
力啊,不是我们的德行啊。可是那一批倒下去的人谁负责?他们对传统文化认知
错了,丧失信心了,谁负责?这个都是值得我们要思考的事情。而为什么会倒了
一批又来一批,倒了一批来一批?因为大家久旱逢甘霖啊,觉得这个经典太重要
,这个经典是真实的智慧。可是假如我们自己没有真正做出经典的教诲,那真是
来一批倒一批。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还觉得「我在当地做了很多事啊,很多人都接受了」,那我们
就是已经被这一些虚幻的掌声肯定了、迷惑了。迷惑到身边的人执着了,身边的
人烦恼了,我们视而不见,等到都要出状况了,甚至于已经出状况的时候,我们
还觉得这些人没善根,而不是反省我们自己,还是指责这些人。那我们本来是来
做好事的,可是很可能反而给传统文化造成障碍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是我们拿着一本经典就能弘道,是我们要做人做事
,尤其做事也要依据经典来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旧有的做
人做事习惯还没剔除以前,很可能我们做传统文化还是照以前的习气在做,急于
看到成果,急于求成。来不得半点虚的功夫啊!这个时候又不能要求每个人能有
这么高的观照,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善友为依、依众靠众,一定要集思广益。就
是要带头的人一定能广纳雅言,多方的情况都要了解,才能够调整好步伐,稳健
地去做。
而带头者最忌讳的,是傲慢。这一傲慢了,人家就不敢提意见了。而且带头者,
我们自己要很冷静,我们自己也在学啊,我们自己的习气去掉多少了?分别去掉
多少了?这个我们可要客观啊。
比方说,带头的人看到哪个做错了,不高兴了,骂他骂半个小时,还觉得自己在
为他好。那这半个小时骂完,请问这个团队人心失掉多少?骂的人自己知不知道
?享祖宗的福报啊,自己在发脾气了,却还觉得在教人啊。我怎么讲得有点心虚
的感觉,我现在是不是在骂人?假如你们觉得很难过,私底下给我讲一下,我好
好改进改进。这个都是不能自欺的,你是发脾气还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在护念人,
人家可以感受得到的。别人给我们反应了,「哎呀,你这样太凶了。」「这个时
代不这么凶不行啊!」我们还给自己台阶下。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没有根基,你一下子骂人脾气很大,没几个人受得了的,
那个还是顺着自己的习性。「君子信而后谏」,人家信任你,你才能劝谏他,而
且谏还要「规过于私室」啊,这好几个条件哦。都考虑不到的时候,统统都是顺
着自己不高兴、好为人师、傲慢。
所以今天假如团体的人都流失的时候,一个领导者一定要谨慎。或者人来了,根
本根基都没牢,你就让他上战场了,这个都不妥当。你让他上战场了,他挡不住
了,可能就「阵亡」了。他抵不了那些压力,抵不了那些境界,烦恼转不过来,
就「阵亡」了。可是为什么一个人没有根基,我们就把他派出去了?还不是为了
求快,还不是为了人家的赞叹,「哇,找你要人最好了,都给我了。」
《论语》里面有标准。子路找他的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
啊?」子路说:「他不就边做官边学习就好了嘛,又不是只有在书本里面才能够
学到东西。」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哦。告诉大家,学传统文化学两年、学三年
的,个个都辩才无碍。可是谁思考事情都是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为整个大局
着想?能有这样的思维,才能够给人家谏言!都是我觉得怎样对,?,就要套在
人家的身上,都是恼害众生啊!
因材施教,你要观机,观人家的接受度。当你给人家的谏言,「嗯,我都是照经
典给他讲的」,讲完之后,人家当天晚上在棉被里哭了一晚,你知道吗?「教人
以善勿过高」啊,「当使其可从」。你看,言语当中,都是柔软,都是设身处地
啊。当我们还没有这个心境的时候,真的,我们少说些话,言多必失。还没有调
到这种设身处地跟柔软,说话不伤人,说话不让人生烦恼,真的不大可能。
你看我们刚刚讲的条件,他得要信任你,信任都还没建立,啪啪啪,话全出去了
。然后还得「规过于私室」,大家是成人,你要给人留面子哦。旁边还有两三个
人,啪,「你知道你做这个多重的罪业吗?以后还得下地狱,你知不知道?」我
都不知道到底谁下地狱啊,是吧?你讲得让人家都丧失信心了,谁下地狱啊?
有两个人,一个是公交车司机,一个是学校教经典的老师。两个人去世了,结果
到了阴间,这个判官就说了:「这个司机生天堂,这个老师下地狱。」哇,这个
老师愤愤不平,「我教书的,他开车的,为什么他生天堂?」结果这个判官跟他
讲了:「这个开车的开车开得非常快,所以坐在他车上的人不是念『阿门』,就
是念『阿弥陀佛』,所以他成就太多的人,提起这些各个宗教圣人的教诲。你每
天教经典,统统讲得那些人家受用不了,全在底下打瞌睡,都不想学了,然后你
的心里还在那里骂每一个人,『真是孺子不可教也』,心里面都是瞋恨,所以你
堕地狱。」所以这个修,都不能看表面样子了。
而且,你今天学经典,它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你在跟人讲课的时候,都是照汉
朝的批注在那里讲给人家听,这不就「守旧」吗?学问是活的,开解的时候,都
是要能观察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状况,而设身处地地去引导;你
守旧,还是很难利益人。所以这个「旧」字,就有很多的意境在里面。我们有没
有打破我们学习的惯性?不是只有记忆,不是硬塞,而是用心去领受。甚至于不
是只有守着「我觉得我挺不错的了」,人一觉得不错,他就上不去了。不可「知
少为足」啊,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啊!
从这个心悟的重要,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三句话。真的「以父母之心为心」了,
你起心动念都觉得能体恤母亲、父亲怎么看这件事情,那绝对不可能不友爱自己
的兄弟姐妹,会体会到「只要我们兄弟有什么不愉快了,妈妈心上就压一块大石
头了」,他怎么可能会做出让父母这么担忧的事情?而且甚至于不只是友爱兄弟
,他还知道同气连枝,那是连到孙子,连到曾孙啊,连到堂兄弟、表兄弟啊。所
以很多的孝子在父母过世之后,对他的兄姐,像父母一样对待;对他的弟弟、对
他的晚辈,尽心尽力地照顾,这才是真孝的人啊。因为他觉得,「父母在天之灵
,一定很挂念他们,我一定要让父母安心」。所以真正体会到父母的心、祖宗的
心,这个心地非常地柔软、细腻、细心,体贴备至。
所以这里讲了,「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我们一起去了马六甲
--我没去啦,就是,我也去了啦。这句话有好几个意思,第一个,我的心跟你
们去了。修行人重实质,不重形式。第二个,我以前真的去过了。当我们走进万
姓祖先纪念堂,我们在读这一句话了,就是以万姓祖先之心为自己的心,这个时
候胸怀整个民族的兴衰,当仁不让,舍我其谁啊。所以,当我们再看到社会发生
的种种情况,我们就不会视而不见、漠不关心了。
而且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确确实实是受万姓祖先的恩泽。我们看,一本《弟子规
》,多少祖先的风范;一本《德育课本》,哪一个姓氏的祖先没含摄在里面?是
啊,我们都感受了他们的风范,他们的教诲。
我们读「冬则温,夏则凊」,说的是谁的祖宗?黄氏家族啊。是不是?对啊,我
们要报恩啊。所以下一个月我们要去黄氏宗祠,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学习最好
的榜样是颜回夫子啊,所以我们上一次也是在颜氏公会分享学习,这都有恩德啊
。「晨则省,昏则定」,周文王就是这么样对待他的父亲王季,武王也是这么对
待文王的。「亲所好,力为具」,哪一个圣贤人?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蔡顺,把
那个甜的桑椹都留给母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谁做到了?
汉文帝。都是这些祖宗的风范让我们学习,我们怎么可以不念恩德呢?范公,我
们也受他的教诲啊。我们重视文化,重视历史,尊重圣贤,把我们这个民族才紧
紧地融合在一起。在大陆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存共荣,就是有不忘祖先恩德这样的
孝思,所以这叫「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再来,「以天地之心为心」,我们效法天地滋养万物,扩宽心量,就像天地一样
无私,「天下无不爱之民物」了。假如我们是用心领受这一句话,当下我们的心
量就扩宽了;我们假如越学越觉得嫉妒心上来了,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
顺眼,越学心胸越小,越学越有自己的执着点,所以什么是真功夫?执着越来越
少、分别越来越淡,叫真功夫,不是他一天读经读十个小时叫真功夫。今天一个
人读十小时,还要让别人知道,他铁定没有真功夫,他就怕别人不知道他精进。
一个人想让别人知道他精进,他已经是什么心了?名闻利养的心啊。真的每天读
十遍的人,会越读越觉得自己有哪里不对呀,缺点都被经典照出来了,他怎么可
能去标榜自己精进?所以人贵在不自欺,能观照到自己的念头是觉还是迷惑,是
无私的心还是情感太重,是为大局着想还是只为自己考虑,这个都是值得我们去
观照的心态了。我们每天读《大学》,所谓「毋自欺也」很重要。
所以讲到这个「同气连枝」,就是让我们时时以父母祖宗的心,来对待兄弟跟家
人,而且是不分彼此。《德育故事》当中有「张闰无私」,张闰他们是八代同堂
,而这个无私表现在财产不分家,这些妇女纺织出来的东西,统统放到一个仓库
里面去,由家族的长辈来管。
大家想一想,这样好不好?很团结,不分别。今天假如谁织得多都是她的,然后
她就觉得「我很厉害」,看到那个织得少的,「啊,你很差劲」,这个人心可能
就会不好了。做得多的私心就越来越重了,又瞧不起做得少的,人心可能就开始
不平了。所以不计较,全部放在那里。这个时候,做得多的人都是以家族为重,
她没有私心;做得少的人,会想「人家做多都这么不计较,那我少做了,哎呀不
行,这样对不起人」。都是用无私的付出,去感动人的上进心跟羞耻心啊。谁愿
意不如人?都有羞耻心啊。
包括连孩子都不分别。张闰家里,这些媳妇妯娌之间,哪一个小孩哭了,谁先听
到,谁就哺乳。你看那种心境啊。不是谁先哭了,「啊,那不是我儿子,算了,
算了,哭死算了」,那就没爱心了。或者是跑跑跑,有时候可能找人还要找半天
啊,还没找到,孩子哭得都没力气了,是不是?视同己出,不分彼此,哪有考虑
这么复杂的?抱起来就喂了。他们家的孩子,小的时候还分不清楚哪个是妈妈。
分不清楚好啊!人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烦恼,就是分得太清楚了,太分别、太执着
了。所以张闰他们家只要有小孩哭了,妇女很自然地就抱起来哺乳了,不分彼此

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一个句子我们再来把它举一反三,不分别它。我们今
天假如是一个公司的下属,那「以老板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同仁」,是不是
?「以师父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同修」。但是大家看,真正有事的时候,「
你是你那边,我是我这边」,那请问师父什么感受?「哎呀,讲半天,都不听,
我,我还是离开吧。」好,有德的人离开了,谁的罪过?我们的罪过。更重要的
是我们的这个执着的罪过,计较、分别的罪过了,心胸不大。真正有德的人,以
天下为己任的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地方才留得住他。他又不是去跟我们一起搞名
闻利养的。所以「这个善知识是我的」,越有这个念头越留不住。都是用感情去
留,「哎呀,给你好吃的,给你好喝的」,留不住啊!更重要的是要念念为大众
着想,才是真正留住有德的人。
当然人家给你好吃好喝,你也不要嫌弃人家。当然一开始去的时候,人家至诚招
呼你,那是礼貌。假如每天都要好吃好穿的,那这个讲课的人也受不了。哪有这
么高的功夫,八风吹不动,是吧?今天去了哪一个地方,每天吃好的,一回到马
来西亚就吃不下了,那他贪着了,就很难讲了。听说现在还有邀请一些老师去讲
课,都得要先商量送他们哪些东西。这个风气一起来,讲课的人一个一个都倒下
去了。
「士志于道」,一个读书人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人
说要修大道,但不喜欢穿便宜的衣服,不喜欢吃简单的食物,那这个人连修道都
谈不上。李炳南师公以前派学生出去讲课,连水都是自己带啊,不给人家添麻烦
。为什么?是听众在成就我们的学习跟成长,我们得感恩他,不然我们怎么进步
?我们自己根性都还不牢,习气都还很多,我们讲两堂课了就觉得我是在教他们
了,他们应该给我什么了,那是来一个倒一个,来两个倒一双啊。所以得护念好
自己,也得护念好这些讲学的人。
当然,也要顾及人情,有时候人家当地产的,他自己做的什么,他很诚心,他又
不花什么钱,这个时候实在是推不掉了,你就把他的心意收下来。可是他额外去
买什么贵重的东西给你,是万万不能收啊!这要传出去了,「哦,上次买了什么
」,根基不牢的人听到这个,以后哪个老师站上去了,他心里还在想:这一次不
知是收了手裱还是收了什么东西了。那你说,听课还能听进去吗?所以这一些我
们都要敏锐,要看到它的流弊。
好,这是我们以领导的心、以师父的心为心。我们以后领受每一句经句,都能够
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师生关系去感悟,真的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每一
句都可以用在企业、用在家庭、用在学问、用在学校里边,这个就是用心去悟了

我们看,「以祖宗之心为心」,从这里再推上去,「以祖师之心为心」,那个心
胸就不一样了。我们今天不管扮演哪个角色,都能以天地的无私来做君亲师,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时候你在各行各业都能够期许自己去利益天下的人,因为你在经营这个行业当
中,并没有忘记天地的无私。
现在很多企业家,已经向社会大众办过几十期的「幸福人生讲座」,几千、上万
的人受益。那些人又没有买他的产品,是不是?他以天地之心去做的。不能做了
一个事业,就被这一个格局给框住了。「覆巢之下无完卵」啊,社会真正出状况
了,我们的家庭能好吗?我们的财富还能继续保持吗?
「连枝各自荣」,只要哪个兄弟姐妹有需要,就一起去支持他,帮助他。甚至于
是不用开口,体会到了、看到了,马上就去帮助。而且这个「连枝」,可以连命
都不计较。
《德育故事》里有「虞衮侍疫」的故事。那个地方当时闹瘟疫,他两个哥哥都死
了,又有一个二哥染上,病了。所有的人都要去避难,结果他说:「我要留下来
,我不能眼睁睁看着我二哥去世。」他的伯伯、叔叔、父母都劝他,他说:「你
们不要担心,我天生不怕瘟疫。」没办法,硬拉拉不动,就让他留下来了。至诚
如神啊,一百多天之后,瘟疫退了,一回来,他哥哥恢复健康了,两个兄弟没事
了。所以真的,这种至诚的亲爱是很有力量的。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每天为两
个死去的哥哥吊丧啊,很难过,所以真的是「事死者,如事生」的心境。
「些些言语莫伤情」。真的,就像《弟子规》讲的,「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
,忿自泯」。「些些言语莫伤情」;些些钱财啊,莫伤情。
所以劝导兄弟,这个语言还要懂得柔软。《德育故事》里有一个故事叫「世恩夜
侍」。一开始,陈世恩的弟弟算是比较游手好闲,都到很晚才回来,世恩的哥哥
就受不了了,就骂他这个小弟。结果越骂,这个弟弟越不高兴。所以世恩就给他
哥哥讲了:「哥哥,您这生气,伤了身啊。虽然您为他好,也别伤身体。大哥,
我来劝劝他吧。」你可不能跟大哥讲「你这样不行啦,我来啦」。虽然大哥的方
式可能不是很妥当,但是也要先肯定一下,大哥还是为弟弟好的。
从那一天,陈世恩就守在门口等他弟弟。也不知道等了多久,他弟弟回来了,一
看,「哎,我哥,在门口等我」。那冬天天气也冷啊,所以可能看到了,不好意
思了,赶紧进来。然后哥哥把门关好,安抚一下弟弟:「弟弟啊,你穿这么少,
冷不冷啊?」本来他可能是想「哎哟,又要被骂一顿了」,突然是这么样的关怀
的言语,心就比较安定下来了。接着说:「啊,你一定肚子饿了,我赶紧让你嫂
子给你煮碗热面,吃一吃,暖暖身,也比较好睡。」
第二天,还站在那里等他弟弟。就这样站了好几天,他的弟弟不敢再晚回来了,
总不能这么样一天天地糟蹋他哥哥的这一份兄弟之情!只要让弟弟感觉到哥哥对
他是尽心尽力地爱护,就有羞耻心了,就有向上提升自己、改过的心了。有爱就
有力量啊!
我们自己可以去感受一下。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比方有一个老师特别爱护我们
、信任我们,比方那个自然科老师很爱护我,我们的成绩在自然科方面一定会比
较好,是吧?就觉得不能糟蹋这个老师对我们的爱护啊。所以有爱就有动力了;
所以我们给予兄弟亲人,是给他爱护,绝对不能是言语的谩骂指责,不然会适得
其反。尤其大人都好面子,你得留面子给他。
包括钱财,不要伤情,要让。「泰伯让国」的故事中,连国家都能让了,还有什
么不能让?但很微妙,泰伯让国还有另外一个重点。他把国让出去了,该是他的
国,还有。所以泰伯、仲雍到了江苏浙江一带,照样做国王。「有德此有人,有
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一来,他有德,会感召;二来,命里有
时终须有,让了,该你的还是你的。理得心安啊,不要去计较了。
五代十国的张士选,他有七个堂兄弟,父母都去世了,他的叔叔有七个孩子,七
个男孩。他的叔叔因为他已经长大了,就跟张士选讲了:「我把财产分成两份,
一份是你父亲的,一份是我的,现在这一份要给你。」结果张士选说:「不可以
这个样子,应该分成八份,兄弟都一样。」他叔叔坚持不可以这样,他就更坚持

大家想一想,他七个兄弟了解到这件事情,对他这一个堂兄弟什么感受啊?佩服
他。「财物轻」啊,整个家族反而更团结了。后来他去考试,遇到很会看相的人
。年纪轻轻,二十岁上下,居然一看就是积了很厚的阴德的相,看相的人就很好
奇了,后来了解了,原来是轻财物。张士选当年就考上进士了。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这个感受,人二三十岁以后,特别深刻
。可能兄弟姐妹一年见个两次、见个五次,不多啦,每一次见可能都几个月过去
了。然后突然会发现,「啊,哥,你怎么有白头发了?」「哥,你最近好像比较
累哦。」就很明显地会感到,岁月不饶人啊。「一回相见一回老」,要珍惜兄弟
的这个缘分,这一份亲情啊。
唐朝李绩,他是开国元勋,他本来姓徐,后来因为功劳大,唐太宗封给他国姓,
所以才叫李绩。有一天他的姐姐生病,他回去看望,就希望自己给姐姐煮粥吃。
一大把年纪,那胡须都很长啊,他就在那里扇风、点火,煮粥。结果那个风太大
,把那个火吹过来了,就把他的胡子给烧了。他姐姐一了解这个情况,「你那么
大年纪了,何苦啊?」而且他是开国元勋啊,家里应该是很有福报的,「这么多
仆人,你找他们去做就好了,你又干吗自己动手?」李绩讲了:「你年纪大了,
我年纪也大了。小时候都是你照顾我,我帮你多做些事啊,我心里才安啊,所以
想多孝敬姐姐一下。」
真的,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都是非常爱护的。我自己在念大学的时候,吃中药。
那中药要熬,可是我住在学生宿舍,你一熬中药整个楼都是那个味道了,就不好
意思了。我姐姐住在校外,她就帮我熬,每天还得端两次来。那一熬可能就要一
个小时左右,熬好了,端着大老远走进校门,结果宿舍都是在学校边上,都要走
很远。走来了,因为「女宾止步」,我姐姐得在那个窗外敲窗户,然后我就看我
姐打手势,「吃药了,吃药了」,叫我吃药了,我就赶紧跑出去。说实在的,不
是那个药很有效了,是什么很有效?是姐姐这么细腻的爱护,也同时喝下去了。
所以这个药有没有效,其实是看有没有加持,有没有爱心的护念。这个是科学的
哦,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善的意念,那个水的结晶都特别好。
所以这一句我们体会体会,「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这个就是在
兄弟姐妹的相处当中,时时感激对方对我们生命的付出,时时想着报恩。《弟子
规》讲的,「恩欲报,怨欲忘」。每一句当中,都是兄弟相处最至情至爱的表现
。这些心境我们都提起来了,那不可能兄弟相处不好的。
「弟兄同居忍便安」。住在一起,难免有一些摩擦,正常的,牙齿有时候都会咬
到舌头。所以当有一些摩擦或者是误解的时候,要懂得忍下来,「忍一时风平浪
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唐朝高宗皇帝听说张公艺家里已经九代同堂,九世同堂人口很多,相处得很好。
皇帝心里想,我家里这些孩子、亲属常常处得不是很融洽,就赶紧去请教请教这
个张公,就到他们家去了,就问他:「你是怎么带领你整个家族的,这么和乐?
」结果张公艺先生就在纸上写了一百个字,就呈上去给皇帝看。皇帝是问他家里
怎么经营好?假如吵架了怎么办?结果一看,这一百个字全部都是「忍」。所以
一不高兴了,忍。他们实在很过分,怎么办?忍。我实在忍不住了怎么办?一个
人能念一百次「忍」,我看脾气也没了,可能到第十次的时候自己都哈哈笑了,
为什么?终于知道一个事实:脾气也是假的。是不是?
所以我们彼此有默契了,看到有人发脾气了,马上过去,「你心不安吗?拿来,
我帮你安。」可能生气就变成笑了。生气是假的了,知道它是假的,你就不会被
它控制啦。我们已经有好几个锦囊妙计了,是吧?有一个是「拿来,我帮你安」
,一个是忍、忍、忍,百忍。这个是「忍便安」。
而且,还不只是忍住脾气啊,有时候是忍住被误解,为大局着想。所有的人都不
理解你,把你骂得狗血淋头,你都还「人不知而不愠」,这个是功夫。一般的人
看事都看得短浅,包括我们现在真正用正确的方法教孩子,你的亲朋好友就骂你
:「哪有人像你这样子凶的,这么严的,虐待孩子。」会不会?「还不给他吃麦
当劳,真是活在地狱。」哦,他不了解,都觉得你不对哦。那你也得忍得住。
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赵彦霄,他的哥哥叫赵彦云。祖上有一些基业传下来,
结果他的哥哥比较挥霍,游手好闲。父亲去世以后,可能情况又更严重。所以有
一天,他就提出来:「哥哥,我们还是分财产吧。」他也是读书人啊,「财物轻
,怨何生」,他主动提出来跟他哥哥分财产对不对?对不对不能在相上看哦,每
一个经句都有通权达变哦,不然我们会死在经句下面。其实不难,为大局想、真
正为对方着想,就会权变了。
后来分了家产了,他的哥哥没多久财产全部败光,甚至于已经被人家逼债在逃了
。他跟他媳妇知道这个情况,赶紧把他哥哥跟嫂嫂找回来了。当天一起吃了一顿
饭,接着就跟哥哥讲:「我们祖上传了这么久的基业,我实在觉得,我们有责任
要把它护好。之前跟哥哥分家产,是我觉得我也得把祖宗这个产业护好。所以,
这个产业现在还在。」说完,把当时分家产的这个文书数据,当场就把它烧了。
然后把手边积下来的钱拿出来,说:「哥哥,你把这个钱先拿去还债,这些财产
以后就由哥哥跟嫂嫂来管。」我们去感受一下,这个哥哥把自己的祖产都败光了
,人有良心啊,他也觉得很惭愧。可是弟弟跟弟媳妇不计前嫌,还让他们来管这
个家,从此又住在一个屋檐下,惭愧心唤醒了,哥哥就改过了。
而且我感觉不只他不容易呀,他的太太也实在是不太容易了。一个圣贤人的背后
,一定是有好妈妈、好太太的扶持、成就,助夫成德,成就他的德行。后来,他
跟他的孩子都考上进士,德厚啊!所以这个「忍」当中还有要为大局而忍。可能
当初他分了财产了,他哥哥或是别人都骂他,但是日久见人心啊。
所以「莫因毫末起争端」,不起争端,真的要忍得住脾气,忍得住指责,忍得住
别人的谗言啊。要忍住指责不容易哦,「他不对,他不对」,我们要忍得住,不
去批评别人,真的是不容易。
故事「缪彤自挝」中,缪彤不只不指责别人,「我读圣贤书的,还不能团结我的
家,我实在是太惭愧了」,还自己打自己的脸。后来弟弟、弟媳妇都跪下来忏悔
了。这个是很好的榜样哦。诸位学长,我们回去关起来打嘴巴好不好?你打嘴巴
,打到全部肿起来,「他们怎么还不跪下来?」假如是这样的心境,保证人家不
会过来的,反而在旁边说:「早该打啦!」所以我们把圣贤人的动作一学,「怎
么差这么多?」这个叫看事情只看到一个点,没看到整个面,学样子而已了。
缪彤他不是这一次反省自己啊,他是长久以来跟兄弟、跟这些弟媳弟妇,都是用
德行感化他们,内心里面他们还是很佩服这个大哥的。后来刚好遇到一个情境,
他们的贪心都起来啦,这个时候又是发自内心地自我忏悔,他们当然感动了。假
如我们以前都是跟兄弟计较来计较去,然后一回去马上就要让他们跪下来忏悔,
打打打,可能效果就不是这样了,是吧?所以任何时候都是要用真诚的心、无求
的心去做。不要做了都要求别人,「哎,他怎么都没变?他怎么都没改?」夹杂
这些东西,都不是真诚。
包括能忍得住谗言。「文灿拒谏」中,他的哥哥吃他的、用他的、喝他的,结果
喝醉了回来还打他一顿。旁边的邻居都看不下去了,要来找他哥哥理论。他一看
到人家过来了,赶紧冲出去:「你们不要离间我兄弟的感情,我不好,我哥哥没
有不对。」当下那些邻居听了都佩服他:「哎呀,哪有这么善良、这么至诚的弟
弟啊。」这个话一次、两次通过邻居又传到他哥哥的耳里面,哥哥是什么感受?
邻里乡党说:「哎呀,老周啊,这个天底下你去哪里找这个弟弟啊,一心一意为
你,被你打了,还站在你这边,你去哪找啊?」讲几次,人的良心就唤醒了。
假如哥哥跟我们有什么不愉快都记在心里,突然那个邻居要来找你哥哥理论,你
在旁边「赶快来,赶快来,好好骂骂我哥哥」,是吧?那骂一骂,你哥哥一定说
:「有什么了不起,就你好,我不好!」那可能就更糟糕了。
所以「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真正当长辈,时时要以一言一行启
发后代、启发晚辈才对。甚至于是启发身边的亲朋好友,留与子孙作样看。
故事「陈昉百犬」中,陈家十三代同堂,家里很和睦,吃饭的时候都是全家到了
才吃饭。他们家的狗,养了快一百只,结果后来就「一犬不至,群犬不食」。人
的德行能感动到连狗都效法,不简单。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一个故事,「人家连狗
都感动了,我们连人都感动不了。」惭愧心是性德啊!
另外,女子也很不简单。有一户人家,儿子叫张孟仁、张仲义。哦,这个名字取
得多好,可见他们祖上就是重仁义,取张孟仁、张仲义,「孟」就是大的,「仲
」是老二嘛。娶了两个媳妇是郑妙安、徐妙圆。你看这名字多好,女人又可以让
家里安,又可以让家里圆满。嫁过来之后,这个郑氏是老大的太太,郑氏家里穷
,徐氏家里富有,可是她们像姐妹一样。这个徐氏绝不以有钱傲慢,郑氏也不以
没钱谄媚、自卑,这都很难得。她们有什么东西了都给婆婆去管,纺织的东西都
放在一起不计较,从自己婆家拿回来好东西,都是全家一起吃,一起分。然后郑
氏回娘家去了,徐氏就帮她哺乳;徐氏回去了,郑氏就帮她哺乳。结果后来,他
们家的母猫被偷走了,那个猫宝宝没有人养,结果他们家的狗就去给这个猫宝宝
哺乳。哦,真是不简单!至诚如神,感通啊。
后来朝廷知道了,封给他们家「郑徐二难」。后来我想想,这个「二难」应该一
来是指,她们两个做得实在是太难得了,是吧?另外,这个「二难」是那只狗跟
那个猫也很难得,能做到这样。这个感通了。
所以我们从这一首法昭禅师的偈子,感受到兄弟之情。好,那我们下一节再跟大
家来谈君臣关系还有朋友关系。家里面的三伦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下一节课有时
间,再跟大家谈。回答完一些问题之后,我们再来谈说话的智慧、修养。好,谢
谢大家。
二?一?年六月七日
课程研讨(十五)
蔡老师:大家早安。我们有几个问题先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啊」,子路就
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干吗一定要学完之后才去当官啊?
好,那我们冷静思考,子路了不了解他这个同学的境界到哪里?他不了解这个同
学的境界到哪里,他能不能自己出主意?这个都是要比较深入思考的问题。我觉
得可以,代不代表别人可以?不代表哦。所以给人家出主意一定是设身处地,而
且要很清楚他的状况才好,不然我们随便给人家乱出主意又不是适合他的,最后
我们一个热心就干了坏事了。而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就说啦,「最讨厌那个特别会
狡辩的人。」
被孔子骂最多的是谁?假如你是子路感觉怎么样?我认识一个同学,他说有一次
师父骂他,他特别高兴。是师父信任他了,才骂的啊,知道骂了以后他不会对师
父说,「好,你给我记住。」不会这个样子,所以他受得了。为什么骂子路骂得
最多?就是怎么骂他都不会走的,这可以骂。一骂就怨恨人,那不能骂。所以师
父在讲经的时候就说了,说李师公对学生,真正要学的,有打有骂,把门关起来
,打记性啊,大人还是打。告诉大家,这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五十多年、六十多
年前。现在打不打得?我不知道,这个得要视客观状况而定。只是表面恭维、阳
奉阴违的、骂了还记恨的,很客气。这个也是对的,不要跟人结恶缘,「随缘消
旧业,不再造新殃」,不要再跟人家结新的梁子了,我们来是为了尽心尽力的,
不是要跟人家对立冲突的。好,这是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可以体会到的。
所以我们也得提醒我们自己,听课听了两年、三年,讲起话来也是口若悬河,都
不用逗点的了,嗒嗒嗒嗒,道理很会讲。到底有没有针对这个人的需要跟状况去
告诉他,这是值得思考的,不然我们很容易就掉到「好为人师」上面去了。所以
子路是我们思考的重点,孔子在这个应对当中,含有的是什么道理,也是我们学
习的重点。
今天他推荐同学出去做官,这个同学对于做官,对于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则是不是
已经领纳于心,遇到了不会被转,不会迷惑了?假如虽然读了很多的书了,但是
还没有达到能判断是非、邪正,甚至于没有办法判断流弊--我们说的「不论现
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假如都没有这
样的能力基础的时候,去当官,很可能老百姓变成他的实验品。而且他去了以后
谁护念他?老百姓对他恭维,又没有人能集思广益。所以一个人他的成长到放手
,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不客观哦。
所以护念「如保赤子」,这些都要很审慎、准确地评估。最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该是什么呢?不是让他马上去当个县官、县太爷,而是能跟着一个,比方他的
同学已经当县太爷当得非常好的,孔子也很信任的人,先让他去跟着这个师兄跟
一段时间,整个实际的状况方方面面他就能积累经验。学问跟实际的结合,他得
要有人带啊,有人给他开解,他这个理事的结合就很快,他才能活学活用。所以
都还不清楚他能不能活学活用,一下子又去当人家的父母官,是不是太快了一点
?所以,以前不要说当官员了,各行各业都要手把手教是有道理的。
所以一般在企业、组织里面要培养这个人,往往都是先让他做副手,跟着正直的
人,副科长跟着科长,副总跟着总经理,慢慢慢慢学习,然后再放手给他做。所
以当老师、当领导、当父母都得要护念他的整个成长,他能力的整个提升过程,
有时候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做没把握的尝试。为什么?没把握的事做了以后,
当他在这个位子上染上了名利心、染上了傲慢,要去掉可能要花几倍的时间。所
以什么事情还是谨慎,「慎于始」会好。好,这个故事跟大家交流完了。
再来,下一个问题。
您讲,我们要隐恶扬善,那您举过的例子算扬恶吗?什么情况可以扬恶?
这个问题太好了。我假如拿着麦克风到深圳的街头去喊,这个就扬恶了。我们今
天都在弘扬文化,都在办教育,假如我们对社会这些状况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
然,那怎么改善?所以扬恶,第一个,从讲话的人的心态。他看到那个人有恶了
,赶紧要去讲,为什么?本来就看人家不顺眼,好来个落井下石。扬恶,这个是
瞋恚心扬恶,看人不顺眼。还有是傲慢心扬恶,平常看他挺风光的,早就想把他
压下去了,哎哟,有错了,赶紧批他一顿,傲慢心。贪心扬恶也有啊,哎呀,他
的风采比我多了,赶紧压压他,名闻利养的心扬恶,讲人家的不好。嫉妒心扬恶
,都有可能。这是心地上的问题。
而假如我们是扬弘扬文化的人的恶,他可能已经在台上了,听他讲课的人很多,
结果我们大肆去宣扬,哎呀,你都不知道哇,他以前怎样怎样啊,那所有的人「
哎呀,真的啊,好恐怖啊」,全部丧失信心了。把人家学习正法、传统文化的缘
给断掉了,那这个影响面就大了,所以这个都要很冷静了。
之前也跟大家说,「曾子杀人了」,听了几次可能这个信心都会动摇。所以我们
今天在听别人讲恶的时候,要有判断力,讲话要有智慧,听话也要有智慧。「谗
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但是这些道理都不能
执着,什么时候能进退得当、能判断清楚、能通权达变,都要回到根本的心地、
心态,才容易分辨出来。
比方有一个人过来跟你讲,「他最近好像有点状况」,然后你回头跟他说,「来
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样对不对?你说,「对啊,他要来讲别人不对了。
」他跟你探讨这个人不对的目的在哪里?学都不能学到相上去啊,不然学到最后
了,所有的人都很压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什么情况都不反应。等
出状况了,「哎,怎么都没人讲?」「不见世间过。」那不就学呆了吗?所以现
在的团体里面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讲原则了,都做滥好人。「左丘明耻之,丘亦
耻之」,孔子说,滥好人、乡愿,不行,为什么?滥好人就是是非善恶,人家从
他的反应都判断不出来,就感觉不知道到底怎么样叫「善相劝,德皆建」。
所以《了凡四训》里面讲到善恶,一开始那故事特别有味道啊。读书人跑去问中
峰禅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读书人说,「打人、骂人是恶,礼敬人、赞叹人
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不一定啊。最后给他开解:今天「利人者公,
利己者私」,是为了利益他,打人、骂人是要把他打醒,是善;「利己者私」,
赞叹他是为了跟他关系搞得更好,有所目的的,这个恭敬人、赞叹人都是恶,私
心啊,贪名闻利养。不从心地上看,很难把事情看清楚。所以这个「见未真」,
这个「真」要看到心地才能更清楚、更明白。
比方我们赞叹人,一听一个人讲得很好,「哇!哪里我特别有共鸣。」他一下台
了,我们很激动冲过去,握着他的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太感激
你了,是你救了我。」好,赞叹了。我们讲这个话,这个人受不受得了这个赞叹
?再来,赞叹是他讲得好,他有没有做得好?所以很多年轻人到了这个传统文化
的单位,很危险。因为大家赞叹很随性。
我为什么很清楚啊?因为我以前都干过这种事。我到澳洲净宗学院,看到一个年
轻人二十来岁,长了一百八十公分,好帅,然后我看他这么年轻就学习传统文化
,我就很激动,「哎呀,这么年轻,善根太深厚了。哎呀,我都要跟你学习,真
不简单啊。」结果过了几天,他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我想,我年龄最起码大
他个五六岁,也是哥哥辈的,应该给他提一下。结果当我讲第一句提醒他的时候
,他的整个脸就揪起来了,我突然感觉到前面做错了。只是一时很激动就称赞他
了,是不是理智?年轻人受得了吗?我们自己八风吹了,我们都没把握了,年轻
人还没做什么,也还没学什么,我们就一句一句的「善根深厚,了不起啊」,你
说几个人受得了?
所以孔子讲,「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读《论语
》啊,我们很多处事的判断力就会不断地提升,不然我们不知道这些应对的分寸
,就「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我们也是好心肯定他了,但是吹得太厉
害了,反而让年轻人傲慢,听不进去人家批评。
所以我们看,孔子说,「谁毁谁誉」,我不会乱去毁谤人,乱去赞叹人。如果有
赞叹的人,「其有所试矣」,「试矣」就是了解了、确定了这个人是真正做到的
,真正有德的,才可以这样赞叹,不然他根基不牢啊,赞叹过了都会晃,都会连
根拔。我感觉现在的风气一般都很容易激动,然后什么「哎呀,孔子再世啦」,
什么啦……都来了。真是--这个时候我也没有其它的词语可以形容了。
所以真的,你说学理智不容易啊,讲话都是要很理智,而不是一时很冲动。大家
看被孔子赞叹过的,比方晏子,「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蘧伯玉,这些
都是贤人啊,「直哉史鱼」,是忠臣啊。孔子赞叹大禹,赞叹尧、舜,这绝对都
没问题的。孔子赞叹的都是有真实德行的人,绝对不会还根基不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就赞叹
。那鼓励还是必要的,赞叹要很确定,甚至盖棺论定再赞叹。鼓励可以,但是鼓
励当中呢,也要有提醒,「你这个发心是很好,但是一定要好好保持,要谦虚。
」是不是?你也肯定了他,但是又提醒了年轻人,要有恒心,要时时谦虚受教。
我们不要一鼓励,一肯定了,然后就让他自满了,那这个就是我们在赞叹的时候
缺乏理智的应对。
所以刚刚这个问题就是说,什么是扬恶?首先我们的动机假如是贪、瞋、痴、慢
、嫉妒、斗争的心,这个就是扬恶了。假如今天这个朋友过来,「哎,他最近有
什么情况,我们商量商量怎么帮助他,探讨一下,而且他比较听你的,你来给他
讲。」是吧?这个朋友又没有让其它的人知道。人与人之间有缘分,虽然可能他
学问高,可是他劝那个人,那个人不一定听啊。虽然这个人学问比较没有那么高
,可是他一劝,那个人就听,不同的缘啊。
佛陀那个时代有一个人,佛陀去劝,怎么劝都没办法,还得派阿难去跟他讲,就
讲通了。佛陀那个时候,东西南北的人都站在那里等佛陀,他还是不愿意见佛陀
。缘不同啊。所以并不是说讲人家的情况就是扬恶,就是是非,不是这个逻辑,
要看是不是为对方着想,这个很重要。
当然我们还是要冷静,有时候我们自己嘴巴还是太大,话很容易见谁就讲,最后
传到他那里就不好了,所以还是要忍得过。很多好事,「事以密成」,越多人知
道,口舌是非越多。甚至于这个密到什么程度呢?密到他得利益了都不知道是你
帮他的,最好。这人就真的是不为任何东西去付出的,这积的是阴德。我们一帮
人家了,就生怕让当事人不知道,这个心态还是值得商榷的。
所以这位学长提这个问题,我要好好反省,我在讲例子的时候,我是什么心态?
我今天给社会大众讲解传统文化,举现代的一些情况,我想这样他的感受会比较
深刻,让他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当然,大家回到自己的故乡,您在讲例子的时候,就不要再加人名了。我们还是
在讲的过程当中,是让大家是去体恤这些人的苦。真的,像这样发生自杀事件的
学校、团体、企业,一个人跳下去了,那多苦,他苦啊,没完没了,他的家人都
苦。我们借这个事情,怎么样从家庭、从学校以至于从整个企业团体来改善,不
要让这些现象继续下去了,这才是我们讲这个例子最重要的目的,是吧?大家看
得出来,我跟当事人是无冤无仇的,我也不会嫉妒他很有钱,这一点,你们要对
我的人格有点信心。
当然了,我们在论这些事的时候,还是要带点厚道。比方说,我们当领导要当好
,要像家人一样去关心员工才好,这是道义啊。现在的领导他没有做到,因为他
也没有学过。「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没有人跟他讲,
你不要怪他,不是他今天当了董事长,当了总经理,这些道理他就懂,是吧?所
以讲到这里了,我们是期许自己,要把正知正见、传统文化传递给这些领导者,
让他了解。其实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这些领导人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其实问题出现的时候,都绝对不是只有一个例子。大学里面有一个学生跳楼报出
来了,也绝对不是只有一个学校在跳楼,因为它只是突显了一个状况,其它的地
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去改善,社会教育不改善,这个情况是不可能减少的

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总拉回来根本,总拉回来「我能做些什么?
」那大家就不是指责任何人了。
下一个问题。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如果团
体中有这样的人,而且这样的人都处于领导者的位置上,怎么办?
好问题。我们刚刚讲到「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常
跟大家探讨在五伦关系里面首先要反求自己,我先做好。所谓「正己而不求于人
,则无怨」,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我自己要做对。我们现在每一
个人都应该有这个态度,不然越学越觉得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就麻烦了。
越学越去要求其它的人要做好,不要求自己,情况不会改善。所以「工于论人者
,察己必疏」了。
所以我们一冷静了,在五伦关系当中,我们都会先想,我当丈夫对不对?我当下
属对不对?我当兄弟对不对?我当朋友我做到了没有?先下功夫在这里。领导不
妥当,先要求自己。我们自己做好了,「正己化人」嘛,而且感化都是有过程的
。就好像儿子劝父母,「谏不入,悦复谏」,下属劝谏领导也是这样。所以只要
依据经典去做了,应该都能够从容应对,怕的是我们在其中情绪起来了,指责、
对立起来了,关系就会比较不好。
那这样的人怎么会当领导者呢?这又是一个问题了。第一,他有福报。第二,推
荐他的人也要负因果责任。是吧?哎呀,怎么刚刚有人表情很意外?做事的人要
不怕事,不惹事,不怕事。什么事东怕西怕,什么事都做不成。但是要谨慎就对
了,要有判断力,这很重要。
以前哪一个官员出事了,当初谁推荐的,降一级,处罚。这个人做得很好,哦,
范仲淹推荐的,奖励,为国家举才。所以有责任心的人,他不随便推荐人,他有
把握才行。
就好像今天你的叔叔、你的伯伯帮你介绍人认识,或者帮你介绍工作,「我叔叔
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嘛」,那我们真是不肖子孙啊,这个态度就不对了。要了解,
叔叔、伯伯是在用他的社会信用在给我们作担保。
所以当我们被推荐去一个领导位置的时候,要能感激人家的信任,还要能理解,
我们做得不好,那推荐我们的人都觉得对不起国家、团体,都有这些道义的心境
,做事就谨慎了。
但谨慎不是恐惧哦,你吓得什么事都不敢做,那个叫太过,过犹不及。要不就是
不负责任,要不就是紧张得胃抽筋,睡不着觉要吃安眠药,那都太过了。中道,
要把这一份谨慎跟责任化成动力就对了。
所以不管怎么样,人提升自己的修养就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因缘。但是人往往
就是没有办法安住当下,历事炼心,境界上不去。假如我们都在想,假如给我换
一个领导我就会很好了,有没有道理?假如给我换一个太太我就会很好了,那都
是骗人的话。有真爱的人不会去挑,有真情真义的人在五伦关系当中他不会去挑
的。
就像大舜,遇到这么样恶劣的父母了,他还是觉得自己做不好,这才是真的修养
。「亲憎我,孝方贤」,这句话太有道理了,「亲爱我,孝何难」。而且「亲爱
我」时,那个孝是不是真孝,还得打个问号。父母对我很好了,有一天不如我意
了,可能我们就发脾气了,那靠不住。今天假如朋友本来都很好,突然一件事,
两个人不说话了,前面那个很好也是假的了,那是贪爱。顺着自己的意思了,高
兴;不顺着自己意思了,脾气就来了。
人要不贪着、不挑境界,才能提升。安住当下。人现在修行修到都想去花很多的
力气,去营造一个喜欢办公的地方、喜欢住的地方、喜欢见的人、喜欢做的事,
那他怎么修行?花了一大堆的气力了,不都是贪着吗?一个人都不安住当下,尽
心尽力尽他的本分,都在冀望未来一个美好的境界,他能教给别人安住当下吗?
他能教给别人什么叫「亲憎我,孝方贤」,什么叫「不挑境界」,什么叫「境缘
无好丑」吗?那全部都是一句空话啦。那我们是讲学,不是讲道了,道是要自己
做到的,道是要不分别、不执着啊,这个才是真的功夫。你说我们今天去弄个房
子,去找一些我们喜欢的人,享的是谁的福?是祖宗的福啊!那我们享祖宗的福
,越来越贪着,怎么对得起祖宗的福报呢?是要在祖宗的庇荫当中千锤百炼、百
折不挠,成就自己的智慧,成就自己的见识,这样才对啊。
凡事都有盘根错节的时候,凡事都有极困难的时候,打得过的才是好汉啊!干吗
去挑境界?越挑越贪,越挑越怕,贪了就会有害怕,贪不到了,求不得了,就怕
了、就苦了、就怨了。无求了,什么都不苦了,烦恼不都从求不得来的?什么都
好,没事。
而人往往在安住当下的时候,他才会全心全意地去付出。他假如还想着以后了,
他的精神都是分散的。人没有集中,他的真诚怎么出来?他的尽心尽力怎么出来
?夹杂了,功夫没有办法成熟。又夹杂好恶,又夹杂愤懥,又夹杂忧患,又夹杂
恐惧。每一个缘分,适合自己的缘分,往往都是在我们上一个缘全心全意才会出
得来。为什么?老祖宗知道你能力提升了,再给你派个任务啊。假如我们在这个
境界当中都退缩了,不想干了,那哪里还敢给我们派任务?这个时候我们还给自
己台阶下,讲了一大堆的理由,全部就是在搪塞自己的回避,搪塞自己的不敢面
对。所以修行不打破自欺一关,没办法修,不看到自己的分别、执着,没办法下
手。所以要学「用心像镜子」,「境来不拒,境去不留」,尤其男众,一个男子
没有展现出一种气概,人家不可能信服我们,担当要提起来。不要怕事,当然不
要去惹事,就对了。
所以我们面对五伦的关系,不要求别人,先要求自己,这样就不会有难受了,不
会有这些烦恼了。而当劝这个领导者,最后他还是不能接受,方向都错的时候怎
么办?离开这个地方。但是不是带着情绪?你离开的时候,「哼,这辈子我都不
认识你了」,那这个心又变了。他曾经是你的领导,你就要一辈子都是这样的心
,这叫真心啊!哪有说你一生气了,他曾经给你的付出通通一笔勾销,那都是情
绪化的人,是吧?人就要从这些地方看到厚道啊。他对我再怎么不好,我还是只
记他的好。修养就这样上去的,不然心里面就充填着愤怒、情绪了。
《弟子规》讲「恩欲报」,这个是修养啊。所以劝不动的时候离开,也是为了劝
他、提醒他。今天离开了,他还是没醒,我们也不能挂碍。人生不可能所有的事
都如我们的意,管得上的尽力去管,管不上的放下,别自找烦恼。该是我们的缘
,尽心尽力去管,管不着的事,不要每天在那里烦恼,精力都散掉了。
安住当下的因缘。做好了,其它因缘你才能够供养他,你才有经验去告诉他。现
在你跟他讲半天,「你也没做多好啊」,不是白讲?自己做好了,是给所有人最
好的供养。所以什么都不急,自己赶紧做起来最重要了。成就自己德行、成就当
下自己团队的宝贵的弘护的经验,以后人家才知道怎么做,怎么学啊。所以处在
这个伦常关系当中,「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而当我们的领导突然觉得他不对了,找你回来,欢欢喜喜合作。你不要找你回来
时,你还在那里闹情绪,「你当初都怎么对我,我才不要呢。」所以心上都没有
任何人的这些不是,一有缘了,我们帮得上忙,就尽心尽力帮。
不过也要看那个时候的缘了,是吧?那个时候你已经到另外一个团体去了,然后
前一个老板又要找你,怎么办?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怎么办?有这
么难吗?你帮他就一定要到他的公司才能帮他?是不是?第一个,不能再离开这
一个单位了,为什么?人家信任你,人家支持你,给你一个成长的地方,是吧?
对呀。这个时候虽然不是你原来领导的下属,但是尽心尽力绝没有分别。那你看
,人家心里会多么感动。
下一个问题。
执着越来越少,分别越来越小?
好,比方说我们从「扬恶「的这个问题来看,什么是执着?贪、瞋、痴、慢、疑
、嫉妒、斗争、烦恼,就是执着。当我们有这一些执着的时候,坦白来讲,要明
辨是非就不可能了。因为已经被烦恼给障碍住了。所以说清净心生智慧,才能明
辨是非。
分别,对人分别、对事分别、对物分别,分别之后就会产生贪着。是先有分别,
后有执着。比方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好了就贪着,不好了就跟他对立或者嫌
弃他。因为好不好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就是执着了。
有一段格言讲,「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我们在应对事情的时候,能不
能大公无私?能不能真诚?能不能从容?有了这些心态,才能够很冷静地去明辨
是非。今天假如私心来了,怎么明辨是非?所以,公就「不蔽于私」,不被私心
所障碍。
其实人要没有好恶,没有私心才真的帮得了人。今天这个人跟我们关系非常好,
我们产生感情贪爱了,他跟同事之间有什么不愉快,一回来跟你讲,你马上说,
「对啊,你那个同事真过分。」帮到朋友没有?让他的贪、瞋、痴更严重。为什
么?你袒护他了嘛,我们一袒护了,一有私心了,我们讲出来的话,就不是对的
了,更帮不了当事人了。所以没有这些冷静的态度,说想帮人,谈何容易呀。
诚则「不杂以伪」,不夹杂虚伪、应付在里面,真诚。这个是在弘一大师的《格
言别录》里面,这个书太好了,到时候我都送大家一本,这都讲得非常透彻。人
一慌张了,就迷惑了,看事情就不冷静了,好像都搅在一起了,就不明白了。所
以「事勿忙,忙多错」,做什么事情得从容去应对才好。所以怎么练功夫呢?就
在面对的一切人事物当中,不要去挑,都好,历事炼心,都是最好的安排,分别
执着就越来越少了。
要执着少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念念为人想,执着就越来越少。贪瞋痴慢疑有一
个前提叫「我」,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没有「我」,这些就都没有。念念
为人想,这个「我」就越来越淡,执着就越来越少,这是很方便的下手处。师父
讲这一句讲得最多,「要念念为人想才是学问」。
所以假如说,念念为人想,我们境界才能提升,我们的执着才能放下,那我们要
问问自己,谁在帮我们啊?一切的人在成就我们的道德学问,是他让我们有机会
放下我执。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感激一切人对他的成就。假如还觉得都是我帮他的
,我慢又来了,我贪又来了。是要感激他让我有机会放下执着;他让我有机会体
会施比受更有福,扩宽我的心量;他让我可以修大福田啊;是他给我机会,修福
又修慧,生活在感激的世界里面。不会傲慢,不会邀功,不会就着在这些名闻利
养上面了。不然我们推展传统文化,动不动就「那个人是我度的,是我帮助的」
,那就完了。所以时时要回到心地这个最重要的道场,所有的人事物的境界都是
为了炼我们这一颗心的,只有一个学生就是我们自己,借由这些因缘看到自己的
不足才上得去。自己的心提升了,所有的境界就转,「依报随着正报转」。
有一个老师,下了课在那里整队,然后越整越乱,自己就快发脾气了,可是他突
然观照自己,「奇怪了,今天为什么整得这么乱?」因为他今天赶着要回家,所
以他那颗心已经动了,所以他浮躁的时候,学生也被他传染,怎么整也整不明白
了。结果突然他这么一想,放下这个急躁,很柔软地去引导学生,哇,就整好了
,孩子的心也被他转了。所以确确实实「依报随着正报转」,根在心地。所以找
不到人,聚不了人,都跟境界无关,「有德此有人」,还是要回到我们的心地上
。不能感动别人,还是要回到心地上来,「德未修,感未至」啊。
下一个问题。
德与才能怎么界分?
现在大家问的问题都很重要,也很不简单。为什么会问这么好的问题呢?因为大
家是真干的,真想把事做好了,看事就越看越深入了。为什么?「治本在得人」
。一件事情要做得成,关键在人,所以叫成事在人。
《中庸》里面谈管理谈得特别多,太精辟的管理学。其中说的「其人存,则其政
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用对了一个有德行的人,他的整个推展的工作就很顺
利,但是这个人假如去世了,哪怕有很好的制度,这个政治也会下来。
我们看,周公在的时候制礼作乐这么兴盛,后来周朝衰败下来,请问周礼还在不
在?在呀,得靠人以身作则去带啊。所以现在这个时代就是花太多时间在枝末,
没在根本,根本是德行,而不是制度。制度是为人所用,所以很多民主制度的国
家变成什么?那个小聪明的人在利用法律、利用制度,那有什么意义?所以有德
行了,制度纵使不是很完善,这个社会也不会乱。所以我们从根上来讲,人的德
行才是治理社会安不安定的根本所在。
《论语》里面又告诉我们,「举直错诸枉」,举一个正直的人,所有的小人他就
不敢造次,他就赶紧走了,哎哟,要遭殃了,赶紧走了,他不敢再贪污了。所以
我们看,历代的盛世都是用了一个很好的人,结果整个朝代就兴旺起来了。「舜
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
矣」。把这个好人一提起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好人全过来了,不好的
人就走掉了,风气就起来了,好风气。
所以《资治通鉴》才告诉我们,「治本在得人,得人在慎举」,谨慎地去推举人
才,「慎举在核真」,我们得考核他是不是真有德行。
我们看汉朝的王莽篡夺了汉朝,那是一个大奸臣,自己想做皇帝。可是王莽还没
有露出他的马脚以前,绝大部分的读书人觉得他是好人,看不出来他在巴结谄媚
。那就代表很多人还是贪哦,他用种种好处拉拢人心,就判断不出来了。
所以《资治通鉴》里面有一篇《才德论》,就是分辨什么是才,什么是德。而且
这个「才德」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篇文章里面都有讲,今天我就是借讲「
才德」先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在讲君臣关系的时候再来看这一篇文章。为什么
?因为领导者用人太关键了,我们得要搞清楚这个「才德」的分辨。
「正直中和谓之德,聪察强毅谓之才。」我们看大公无私的,公正、正直,这个
都是「无欲则刚」才做得到。人有什么情感的希求,人有什么物质的希求,他就
不可能刚了。他就在攀关系、拉拢、袒护,都来啦。绝没有为自己的人,才能正
,才能直。
「中」,做什么事情不偏激,没有过与不及,都懂得适中去做事情,考虑事情的
来龙去脉,客观去应对,这个是「中」。当然从心性上来讲,这个「中」就是没
有好乐、没有愤懥,这些都属于心地上的修养。「和」,时时能和气对待他人,
心平气和,时时能以大局为重,调剂团体里面的对立冲突,绝不去增加对立冲突
。和,以和为贵,这个是有德之人。
所以一个人讲到谁,那个表情就皱着眉头,凶相都出来了,这个人绝对没有正直
中和,他的内心里面瞋恨心还很重。可是人往往会被他吸引是为什么?因为这样
的人脾气虽然大,但很聪明,观察力很厉害,人家想不到的,他想得到,他给你
讲几句,你就「哦,你怎么这么厉害,能想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被这些东西
吸引。聪明的人,观察力很敏锐,然后做事很有魄力,说干就干,勇往直前,这
个不是德,这个是才。毅力哦,谁拉他都拉不回来。所以这样子的人做错事的时
候,谁也拉他拉不回来。
我们刚刚说「恶果敢而窒者」,是不是?那果敢的人就是强毅呀,可是他顾及不
到大局,他的理没有通达,可是他又「我一定要这么干」。那个时候他也没领导
了,他也没师父了,这些东西他都提不起来了。但是他很强毅,他的能力不是一
般人能比的。所以我们去冷静看,一个朝代里面,哪一个很有才的人出状况了,
国家可能大伤元气,甚至于救不回来?一个安禄山,唐朝几乎灭国。他聪不聪明
?你找不到几个跟他有一样能力的人哦。
所以德才都很好的,德才到极点的是圣人,德才都不错的是贤人,德胜过才谓之
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才德都不好谓之愚人。当我们没有圣人、没有君子可以
用的时候呢,宁用愚人,不可用小人。为什么?你用愚人,他最起码不会给你添
乱;可是你用小人,等出现情况了,很难收拾。所以司马光先生是从所有的家族
败落、所有的朝代出现大问题,都跟用错人有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个让我们了解
。我们在讲君臣关系的时候,再跟大家来一起研究这一篇文章。
好,谢谢大家。
二?一?年六月七日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com/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net/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印光大师-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orde ... =%E5%8D%B0%E5%85%89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soft.ctfile.com/info/IU599850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1:53 , Processed in 0.12901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