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31|回复: 2

[其它] 0467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6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24 册 No. 0467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24 册 No. 0467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四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隆兴府百福院 宗镜禅师  述

  曹洞正宗嗣祖沙门 觉连 重集

  依法出生。法法皆真。元从一法生。四生六道。情与无情。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依法出生分第八。盖一切诸佛。及阿耨菩提。皆从般若经。大智理中出生。故云。依法出生也。法法皆真者。既从真如理中。流出佛果菩提。则一切有情无情。法法具真理。言诸法揽理而成。故法法皆是真理。可谓。出真理之外。无片事可得也。元从一法生者。言诸佛法身。及所证菩提。无不从此般若一理而生。故般若称为诸佛之母。皆依般若而修。乃得成佛也。四生六道者。此释上文。法法皆真。从一法而生之义。言四生六道。即六凡也。四圣含于其间。情与无情。即三世间也。

  山河大地。体露分明。泥牛吸水。黄河彻底清。

  山河大地体露分明者。呈前法法皆真之义即总含四法界也。可谓。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也。泥牛吸水者。前文依教而说。此中教外别谈。宗门以泥牛木马表正位中事。此言泥牛吸水。显正中有偏。从体起用。以无说中。而有说也。黄河彻底清者。此水本浑。却言能清。表偏中有正。摄用归体。以有语中而无语。妙在体前。可谓。海底泥牛衔月走。岩前石虎抱儿眠。

 山河如掌平  无坏亦无成  千差与万别
 金刚界内生

  此四句。言经中一切诸佛。及阿耨菩提法。皆从此经流出所以。初二句。言无情世界。虽有山高河下之异。于般若理上无一无别。故云。如掌平也。纵山有崩裂。水有枯竭。于般若理上。亦无成坏也。后二句。呈前之义。总言十法界之相。虽有千差万别不同。其实从一法界真心建立。故云。金刚界内生。可谓。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此言金刚界内。无有成坏之相也。

  ○依法出生分第八。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曰。此分名依法出生分。然依般若法。出生佛果菩提也。如来于此。招告当机。须菩提于意云何。佛意欲显无为之福。先将有漏之福。问于善现。若人以满三千世界。尽是七宝以用布施所作得之福德。其福德宁为多不。下文须菩提乃答云。甚多世尊。善现谓。大千七宝。宝多福胜。故曰甚多也。何以故者。自徴问甚多之义。是福德者。即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非般若福德种性。不能成就菩提。此但住相布施。唯成有漏之因。只得人天福报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于世间事福。乃云多也。佛又招告须菩提言。若复有人。于此经中。此经者。指此般若人人俱有。个个周圆。上至诸佛。下及蝼蚁。亦具此经。即妙圆觉心是也。无物堪比。有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受者。直下承受。持者。时时行持。更为他人分别解说。其福胜彼。七宝布施之福。只得人天有漏之报。此言四句之偈。以少况多。四句功德既云无边。况一经功德岂可思议者哉。言其因经悟性。四句现前。福等太虚。历劫不坏。只至成佛。永无退转。故云其福胜彼。可谓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是也。古今论四句偈者不一。各执己见。初无定论。但依铜碑记云。天亲菩萨升兜率宫。请益弥勒。如何是四句偈。弥勒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何以故者。佛意自徴自释。招告善现。何故于此经。受持四句。为人。讲说。所得福德胜于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佛乃自答云。一切诸佛。及所证菩提等法。皆从此经出。言此经之功。极大无穷非指此一经文字语言。乃指实相般若之心也。所谓佛法者。佛于此再呼须菩提。而告之。所谓佛法者。乃指上文。所谓阿耨菩提法也。佛恐人泥着。此佛法。故云。即非佛法也。非是真实有此佛法。乃假名为佛法而已。盖谓佛法本来无有。唯假此法。以开悟众生耳。如来所说佛者。令人觉也所说法者令人悟也。若不觉不悟执取心外佛法者即非佛法也。傅大士颂曰。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宝满三千。财施有尽。偈宣四句。法施无穷。发生智慧光明。流出真如妙道。

  宝满三千者言财施润众生之身。无饥寒苦。得欢喜乐。只是人间天上之福。为有漏之果福尽堕落。依旧沉沦。故云。有尽可谓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也。偈宣四句者。言法施润众生之心。令闻法者。心生欢喜见性明心。超凡入圣得证菩提。听者既证菩提。说者岂不成道。故云法施无穷也。发生智慧光明者。此释呈上文。法施无穷所以。言闻法之人。发生本有智慧光明。又能向自性中流出真如妙道。故经云。一切诸佛及阿耨菩提。皆从此经出也。

  所以称扬德胜。了达性空。彻诸佛之本源。豁一经之眼目。还见四句亲切么处。

  所以称扬者言佛告须菩提。称扬能持四句功德。胜彼七宝布施之福。言持经得见自性。闻法乃证菩提。发生智慧光明。流出真如妙道。又能了达自性本空真心清净。尔得洞彻十方诸佛根本之源。豁开一经之眼目。即指经中般若智为眼目也。还见四句者。此是科家徴问之辞。发明四句亲切之义。此中自问。下文自答也。

 真性洞明依般若  不劳弹指证菩提

  此是科家。答上亲切之义也。言真性洞明者。行人果能洞达明了真性。必依般若大智修持。速证菩提。此言不劳弹指者。般若即一心也。岂心外又有菩提可证。故云。不劳弹指证菩提。可谓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祗劫。

 徒将七宝施三千  四句亲闻了上根
 无量劫来诸佛祖  从兹超出涅槃门

  初句。颂财施有尽以七宝布施人天受福。还有堕落也。次句。颂法施无穷。上根之人闻四句义。心离四相证我空理。直至成佛永无退转。故云。四句亲闻了上根也。后二句。呈前法施无穷。从上佛佛祖祖。见性得道。皆因法施证入涅槃。可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慧灯不灭魔难入  智镜常明梦不侵
 堪叹浮生瞌睡汉  从他万劫恣昏沉

  前二句。警行人以智慧。破内外惑也。言慧灯不灭者以法相宗中。因位名慧。言慧能拣择。故于地位中。善能拣择。大小性相邪正真妄诸法一一拣择分明。以慧治内惑。以灯能破外暗。使外魔不能入。内魔不能侵。可谓慧灯不灭也。智镜常明者。法相宗中果位名智。以智能决定。故法身本智。如大圆镜。内外洞明。无不照彻。故云。智镜常明。幻妄之梦不侵也。后二句。赞叹一切众生。不悟本有智慧。被无明烦恼盖。覆。终日冥冥不觉不知。故云瞌睡汉也从他万劫者既不明此智慧。从劫至劫。生死永沉。往来六道。流转无穷。何止万劫而已哉。故云。从他万劫恣昏沉也。

 头发焦然干竹钗  两肩担水又担柴
 一生贫贱多辛苦  厌恶女身归去来

  此四句。行容女人身为苦器。盖有三监。五障。不得自在。又有如此。贫穷下贱。逼迫身心。何不早念弥陀。舍此贫穷困苦之身生于净土极乐之界。此娑婆世界不但女人有如此苦。尽三界二十五有六道众生天有五衰之苦。人有八苦交煎。何啻两肩担水担柴之苦耶。若生西方永离八苦。无诸恶道。但受诸乐。直至成佛。永无退转者矣。

  一相无相。本自如然。不在口宣传。五果四向。谁后谁先。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名为一相无相分第九。盖四果人。虽有差别不同。同证一实相之理。实相者。无相也。本自如然者。本来自具真如妙理也。不在口宣传者。其实此真如妙理。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忘。理圆言偏言生理丧也。五果四向者。即五不还果也。是第三果阿那含人。居五净居天。断惑有五种那含果也。四向者。即第四果人。离四向证四果也。谁后谁先者。言五果四向人。有利钝不同断惑出三界。利根者。先断先证。钝根者。后断后证也。

  丝毫不挂。万法周圆。圆明弥满。无心照大千。

  此论前来五果四句。有先后。有利钝。断惑出三界证四果差别不同也。今言丝毫不挂。似最上顿宗。了万法本空。真心本净。无惑可断无果可证。故云万法周圆。似真如遍于万法故法法周备。圆满具足也。圆明弥满者。此喻本有真心灵光独耀。如中秋月。普照十方。可谓。一点灵明通宇宙。那分西竺与曹溪。

 五果并四向  本体元无相  两目不相似
 鼻孔都一样

  五果者。即五种那含果也。四向者。即四果阿罗汉向。向者。往也。将往四果出三界也。本体元无相者。虽五果四向差别不同。以真如本体理上。元来无相也。两目不相似者。呈前五果四向。从凡至圣。修证阶级各各不同。如人两目。左右必不相似。一般也。鼻孔一样者。言所悟真理。实然不异。故云。鼻孔都一样也。

  ○一相无相分第九。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注曰。此分之义。叙得果之疑因也。从上无为法。不可取说而来论云。向说无为法不可取说。云何声闻各取自果。如证而说也。此下显断疑之义。盖四果虽差别不同。同证一实相理。故云。一相无相也。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佛于此招告当机。须菩提。于意云何。佛恐四种罗汉。不知以无念为宗。尚萌所得之念。故设问告之云。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意云。汝能作。得果得道之念不。须菩提答之云。不也。言不作。得果之念也。须菩提复向佛说。须陀洹人所得之实。故称世尊。何以故者。乃徴问之辞。以何意故。名须陀洹。此人名为入流。言得入圣人之流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离四趣生。证初果位。故云入流也。而无所入者。言此人。心无所得之念。不入六尘境界。断除人我执着之相。以无取心。契无得理。故名须陀洹也。傅大士颂曰。舍凡初入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趣寂不知归。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即第二果阿罗汉也。佛于此招告当机。须菩提于意云何。佛恐于所得果上心有所得之念。故设问告之于汝心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佛意云。汝能作。得果得道之念不。须菩提答之云。不也。言我不作。得果之念。须菩提复向佛说。斯陀含人所得之实。故再称世尊。何以故者。徴问义。以何意。故名斯陀含。此斯陀含者。名一往来。盖以欲界有九品思惑。前六品已断。后三品未断。更须于欲界。一往天上受生。一来人间受生。不复再来人间也。而实无往来者此人证无为果时。而心无所得。不见有往来之相。故名斯陀含也。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即第三果阿罗汉也。佛于此招告当机。须菩提于意云何。佛恐此人。于所得所证。心有执取之念。故设问告之云。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佛意云。汝能作得果得道之念不。须菩提答之云。不也。意云。我不作所得之念。须菩提得向佛言。阿那含人。所得之实。故称世尊。何以故者。自徴问义。以何意。故名阿那含。此阿那含名为不来。盖此人。于欲界思惑已断。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也。而实无不来者。此人已悟人法俱空。心无所得。而实无不来之相。故名阿那含也。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梵语阿罗汉华言杀贼。名含三义。其一杀烦恼惑使。其二后报不来。其三应受人天供养。又名无学。以三界内见思烦恼已尽。究竟真理。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即第四果阿罗汉也。佛于此招告当机须菩提于意云何。此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佛恐此人。心有所得之念。故问云。汝能作。得道得果之念不。须菩提答之云。不也。意云我不作得道之念。须菩提复向世尊说。无所得之实。故再称世尊。何以故者。自徴问义。以何意故名阿罗汉。此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此人自初果。至四果。皆因证此无为之体。实无有法可取可舍。既无取舍。境智俱亡。岂有得果之心。我心既空。无得道念。故名阿罗汉。须菩提又称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意云。若阿罗汉。于道有得。于法有取。作得道之念。有所得之心。即我相未除。是凡夫。行则着我人众生寿者也。

  【经】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至)我是离欲阿罗汉。

  此言须菩提。再称世尊云。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者。乃是善现明佛先许。我得无诤三昧。言无诤者。一念不生。诸法无诤也。梵语三昧。此云正定。离诸邪定故也。人中第一者。言得此无诤。精妙之处。于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也。然善现所证之果。不过无学。而世尊独称第一者。以无诤故也。第一离欲者。以三界烦恼贪心。即名为欲。以善现微细四相。皆以灭尽。爱染不生。故云。离欲阿罗汉也。世尊我不作是念者。须菩提复向佛说。无所得之念。故再称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得道果者。以须菩提。外不取离欲之名。内不执所得之果也。

  【经】世尊我若作是念(至)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此明须菩提恐大众不知去所得心。是以启咨世尊。至于再四。我者。即须菩提自称也。我若作是念。我是得道得果阿罗汉。世尊则不说我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梵语阿兰那。此云无诤。我若作是念。世尊则不应。记我无诤之行。最为第一。以我须菩提实无所行。盖以心无所得。离三界欲。证四果法。得无诤三昧。方受须菩提名。所以佛许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傅大士颂曰。无生即无灭。无我复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瞋。无悲空有智。翛然独任真。

  人天往返。诸漏未除。道果双忘。无诤第一。超凡入圣。从头勘证将来。转位回机。透底尽令彻去。委悉么。

  人天往返者。言初果人。七生天上。七生人间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尽方证初果。言二果人。一生天上。一生人间。断欲界五趣杂居地中。前六品思惑尽。方证二果。言三果人。一往天上。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方出欲界再不来欲界受生。方证三果。居五不还天。断后八地中。七十二品思惑尽。方出三界。故云。人天往返也。诸漏未除者。言六根发识。六尘牵引。皆为漏也。凡夫漏于有为。二乘漏于无为菩萨漏于中道。今正言初果。二果三果及四果。阿罗汉。虽断三界内。见思二惑得出三界。已是漏在界外。尚滞偏空。堕于无为。故云。诸漏未除也道果双忘者。言阿罗汉。已断见思二惑。证无为理。遣去得道得果之执。方称无诤第一之行。故云。道果双忘。无诤第一也。可谓。迷悟到头俱莫恋。眼中金屑无难留。超凡入圣者。言初果至于四果。无诤三昧。阿兰那行。谓之从头勘验次第。皆是断惑证果而来也。转位回机者。此科家拈情意云阿罗汉虽是从凡入圣得证无为。住在二乘。灰心泯智。舍有趣无。精进研穷。灭受想定。须要转去二乘之位。回滞小乘之机。于此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谓之转位回机。将前滞小之意尽令透底彻去纤毫不存可谓。眼中拨尽黄余屑。触处纵横鸟道玄。还委悉么者。乃科家审问之辞。要人着眼也。似我如上所说。汝诸人会么。下文伸答是也。

 勿谓无心云是道  无心犹隔一重关

  此二句。是同安察禅师。颂心印偈中。末后两句。科家引来比无心之义。言初果不入六尘。不着圣流无心也。二果不着往来之相。无心也。三果不着不来之相。无心也。四果不著有无之相。无心也。涅槃经云。阿罗汉已离子缚。以因中为子。即八十一品思惑。故得无心也。无心犹隔者。此阿罗汉果缚犹存。执涅槃果。有苦依身在。有说涅槃之苦。依着法身故隔一重关也。故大论云。二乘虽破三毒烦恼。不了了尽。如香在器中。香虽去而余气犹存。若乳母衣。久故垢着。以淳灰水洗净。虽无有垢。而垢气犹存。此喻二乘。既有余习。故谓之隔关也。

 果位声闻独善身  寂然常定本非真
 回心顿入如来海  倒驾慈航逆渡人

  前二句。行容二乘行相。如獐独跳。不顾本群。唯能自利。不能利人。所以独善其身也。虽是寂然常在定中。非是大乘真实之道。无余涅槃。故云非真也。后二句。指示大乘真实之道。谓二乘人。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回二乘人趣寂之心。顿入如来妙觉果海也。从妙觉海。倒驾慈航逆流而出。即返入尘劳。分身九界。兴慈运悲。广利有情。故云。逆渡人也。

 楼头画鼓五更阑  争柰众生被眼瞒
 不见性天光灿灿  但于夜后黑漫漫

  此四句。明大地众生从昼至夜。只贪世事。不明真性。眼被色牵。耳随声转。鼻舌身意亦复如是。阑者尽也。言五更之阑。谓五更将尽而天明也。众生被眼瞒者。言众生。尽此一夜。只贪睡眠。及至日间。又被色转。不知日用见闻。皆是当人自性。所以被眼瞒也。后二句。谓被眼瞒之义。不见性天者。言世人。只知贪眠见色。被物所迷。不知见色即是见心。闻声即是闻性。所以不见性天之道也。但于夜后者。既不明性天之道。只管向外驰求。迷头认影。如处长夜梦寐莫晓。故云。夜后黑漫漫者矣。

 极乐国中真快乐  永无八难及三灾
 常闻天乐空中响  敢劝众生归去来

  此四句。叹西方境胜。令人归向也。初句。言生西方人。莲华化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无生死苦。无忧悲苦。故曰快乐。可谓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也。次句。言彼国众生。无诸众苦。即八难三灾也。八难者。一地狱难。二饿鬼难。三傍生难。
 楼主| 发表于 2018-4-26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盲聋喑哑难。五世智辩聦难。六佛前佛后难。七北拘卢洲难。八无想天难。故云八难也。三灾者。大三灾。即水火风也。小三灾。即刀兵疫病饥馑也。净土无有此苦。故云。永无八难三灾也。三句。言彼佛国土常作天乐。又云。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故云。天乐空中响也。四句结颂。乃是科家慈心太切。既是净土如此之乐。娑婆如此之苦。我今普劝汝等众生。急早念佛。同归净土。优昙颂曰。老来死至怎生医。乐土风光谁得知。到者同名无量寿。因从此界念阿弥。故云。敢劝众生归去来也。

  庄严净土。锦上添花。徒劳任算沙。然灯昔日。授记无差。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庄严净土分第十。盖菩萨以清净心。不住六尘。均修万行。庄严法身净土。故名庄严净土也。锦上添花者。言此法身净土。人人本有。如锦相似。菩萨复假万行庄严。如锦上添花。乃是称性庄严净土也。徒劳任算沙者。此是科家。与人拈情。恐人向庄严处认着。既是法性本有净土。何假庄严。故云。徒劳任算沙也。然灯昔日者。如佛问须菩提。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答云。于法实无所得。佛言。如是如是。以实无有法可得。是故然灯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科家意谓。似此实无有法可得。方是于理。无有差错也。可谓。分明不受然灯记。自有灵光耀古今。

  因风吹火。末后拈华。谁人会得。迦叶便笑他。

  此科因然灯授记。而言无法可得。故云因风吹火。所以世尊末后拈华。仿效成风也。谁人会得者。此言世尊。既因然灯授记。无法可得。所以末后拈华。谁人会得。唯有迦叶破颜微笑。会得无说无传。本有之道。所以便笑他也。

 庄严生净土  金粟眼中沙  初生全泄漏
 末后又拈华

  前二句。拈情也。庄严生净土者。前来有为教中。菩萨以六度万行。为庄严法身净土。佛恐须菩提。执着实有庄严。故问云。菩萨庄严佛土不。此须菩提。即以大乘理答之云。庄严净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此明自性之土。不在庄严。自性无相。量等虚空。如何庄严也。佛又云。菩萨生清净心。不着六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方是庄严净土。科家意云。须菩提。虽然称理庄严。还有此庄严之念。所以云。金屑虽贵。落眼成尘。故云。金粟眼中沙也。初生全泄漏者。此是科家。把住世尊之义。言真净界中。本无诸佛出世。今生梵宫。已是漏泄真机。谓初生时。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古德云。指天指地语朗朗。送语传言出画堂。使者尚能多意气。主人应是不寻常。此贬传言送语。漏泄真机。故云。初生泄漏也。末后拈华者。言佛住世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即是应机而说。至理本来无言。所以末后拈华。迦叶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迦叶。汝善流布。勿令断绝。此明拈华。虽显无言之道。争柰付嘱。已落第二门头。岂非漏泄也。

  ○庄严净土分第十。

  【经】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至)于法实无所得。

  注曰。此分之名。为庄严净土分者。以菩萨修六度万行。布施戒定慧等。一切善法。皆名庄严。外不染六尘。内无我人相。不着断灭。故名净土也。时佛于此招告当机。须菩提于意云何。于汝心意如何。又云。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此乃佛恐须菩提。疑佛因中。昔受然灯之记。于法实有佛果菩提所得。故兴此问也。须菩提向佛答云。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意云。于般若真空理上。实无所得之法也。傅大士颂曰。昔时成善慧。今日号能仁。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佛于此招告当机。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佛意。恐须菩提起疑。前来既言法不可取。云何诸菩萨。以修六度万行。取庄严净土耶。故佛问之。汝谓菩萨修行六度庄严。欲取佛净土不。须菩提自答云。不也世尊。意云。不取相庄严。佛土。故称世尊也。何以故者。乃是自徴之义。以何意故。菩萨不取相庄严佛土。又答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意云。此庄严佛土者。谓菩萨修六度万行。造寺写经。布施供养。此是著相有为庄严。故云。即非庄严也。若菩萨。心常清净。不向外求。任运随缘。一无所得。行住坐卧。于道相应。故云。是名庄严佛土也。傅大士颂曰。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瞋。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常俱不染。颖脱出嚣尘。

  【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故者。乃结上起下之辞也。以前文云。菩萨于法实无所得。又不取相庄严佛土。以是之故。佛再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佛意劝勉菩萨。应当如是。生真如无染清净之心也。下文。显生清净心。所以不应住色者。即不住六尘境。是生清净心也。应无所住者。即不住六尘。不住善恶。不住凡圣。不住生死涅槃等也。而生其心者。即是诸佛清净心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尽十方世界。独露此一个真心也。

  【经】须菩提譬如有人(至)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梵语须弥卢。此云妙高。以此山四宝所成。曰妙。独出众山。曰高。又名山王者。谓在众山之中。故称王也。佛以此为喻。故招告须菩提言。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佛意。以人身高大。如须弥山。实无此理。谓之非喻而喻。比况真性无相。色褁太虚。虽须弥山。不足比其高大。故托大身。所以为问。故云。是身为大不。须菩提答之云甚大。以须菩提。深悟佛义。遂有甚大之对。故再称世尊也。何以故者。乃自徴之义。以何意故。名之为大。又恐大众未晓。重为辩之曰。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言非身者。即法身也。真心也。以谓法身。心量广大。等虚空界。无形无相无可比类。方名大身。傅大士颂曰。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

  如来续焰然灯。实无可得之法。菩萨庄严佛土。应无所住之心。诸妄消亡。一真清净。

  如来续。焰者。即释迦因中为善慧仙人。献华于然灯佛。证无所得法。然灯佛授记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曰释迦。故云。续焰然灯。实无所得之法也。菩萨庄严者。菩萨以无所住心。不住六尘。生清净心。庄严法身净土也。诸妄消亡者。即不染六尘。诸妄消亡。唯显一真清净无染之道也。

  昔究法华妙旨。亲感普贤诲言。清净身心。安居求实。冥符奥义。豁悟前因。直得心法两忘。根尘俱泯。且道庄严个什么。

  此是科家。举自证验他也。言我昔究法华妙旨。至八百身功德处经云。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于此有疑。然后作观思惟。亲感普贤菩萨诲语云。汝有身心在。未得身根清净。科主于是。清净身心。安居静室。复起观智以求实相。忽然有省。冥符经中奥义也。豁悟前因者。即科主自悟前世之因也。心法两忘者。此明豁悟前因所以也。直得心忘四相。法忘二执。内根不生。外尘自泯也。可谓。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也。且道庄严者。乃科主徴问之义。竟云。既是心法两忘。又庄严个什么。可谓。虚空无面目。何用巧妆眉也。

 弹指圆成八万门  刹那灭却三祇劫

  此二句。以显大乘圆顿境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于一念之间。顿成佛道。不经三阿僧祇劫而修。当下圆成八万法门佛事。可谓。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矣。

 正法眼中无所得  涅槃心外谩庄严
 六座空寂无人会  推倒须弥浸玉蟾

  前二句。颂如来受记然灯。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佛佛授受。祖祖相传。不立文字。名为教外别传。虽有传而无法可传。虽有授而无法可受。故云。正法眼中无所得也。既是正法眼中。无有所得之法。即今涅槃心外。谩说庄严净土也。此言即心之道。心外无法。可谓。有灯堪照世。无法可传人也。后二句。牒经文义。经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既是不住六尘。却是六尘空寂。显出涅槃妙心。争柰无人领会。如推倒须弥相似。玉蟾即月之别名。以日月绕须弥行。故有昼夜之隔。今言推倒须弥。日月同处。不分昼夜。亘古常明。既是天上之月常明。水中玉蟾亦常浸也。境喻六尘。既是空寂。涅槃妙心常显。即心即境。寂照不分。故云。推倒须弥浸玉蟾也。

 百岁光阴一刹那  凌晨净口念弥陀
 看经读诵无休歇  必免当来过奈河

  此四句。叹时光易度。刹那不停。何不念佛看经。礼佛行道。坚持一念之真。勿逐六根之妄。必免当来不堕三途。可谓。诵一卷经通身庆快。念千声佛满口光明。

 造论弘经大辩才  马鸣龙树及天台
 圭峰乃至清凉老  总劝西方归去来

  造论弘经者。即马鸣龙树。各造诸部之论。弘大乘经也。天台。圭峰。清凉。弘宣大乘诸部经典也。皆具戒定慧。有大辩才也。马鸣菩萨。依楞伽经。胜鬘经。密严等经。而造起信论。佛性论。宝性论。以弘诸大乘经。而起信论中。其末结归曰。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谓不能常值诸佛。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恐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大论云。此菩萨道成劫。号大光明佛。今乃助化。示居八地。父名卢伽。母名瞿耶。又名功德日菩萨也。龙树菩萨。乃依八部般若及诸空宗经典。而造大智度论一百卷。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亦弘大乘经也。入楞伽经。佛告。大慧汝当知。善游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国土中。大明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法宝。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后造大智度论。中云。佛是无上法王。诸大菩萨为法王臣。诸臣所尊者。唯佛法王。是故菩萨。应当念佛也。后昙鸾法师。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居净土久矣。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曰。何以见教。树曰。已去不可及。未来未可追。现在今何在。白驹难以回。言讫不见。昙集众念佛而终也。天台智者大师。制造法华玄义二十卷。涅槃疏。金光明疏。天台止观。及四教仪。净土十疑。折摄二门。师于新昌大石像前告灭。弟子请问生方。曰吾诸善友。皆从观音而来迎我。及夜见有佛至。临终说诸法门。令唱无量寿经。及观经题目。及顾大众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罪人。火车相视。一念改悔尚得往生。况戒定慧熏修。圣行道力。实不唐捐。言讫称三宝名。安然而灭。后有僧求知生方。乃梦观音金容数丈。智者从后而告僧曰。汝心有疑。决不得生。故知智者。已生西方决矣。信不诬哉。圭峰。释经造疏钞。亦勉入念佛。求生西方。清凉国师。制造华严疏钞。百有余卷。普贤菩萨。教善财发十大愿。清凉曰。若有行人。于此大愿。受持读诵。是人命终。一切诸根。悉皆坏散。一切亲眷。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是失。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生莲华中。蒙佛授记。言于十方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成等正觉。拔彼众生。得生彼国。总十有四颂。皆劝念佛往生净土也。

  无为福胜。四句堪夸。如尘比数沙。住相布施。凡圣皆差。

  无为福胜者。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无为福胜分第十一。以持经功德。显般若智能出生佛果菩提之法。故名无为得福胜也。四句堪夸者。以持经四句功德。胜前七宝布施功德。故云堪夸也。如尘比数沙者。此科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宁为多不。须菩提答言甚多。以此喻有为布施福多也。住相布施者。此科佛说以沙数七宝。布施于人。得福虽多。乃是住相有为人天之福。未出有为。福尽堕落不免轮回。故云凡圣差也。

  无来无去。月照帘下。无根树子。常开四季华。

  此科若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之福。以持经见性成佛永无退转。所以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此显般若真空无为之道。如月当天。光通玉户。千江普应。一月无亏。故云。无来无去。月照帘下。可谓。家家门掩蟾蜍月。处处莺啼杨柳风也。无根树子者。此明般若真智。无形无相。如无根树子。常开四季之华。可谓。枯木花开。漏出先天境界。冷灰豆爆。冲开鼻祖玄关也。

 四句绝堪夸  河沙数渐多  算来无一法
 静处娑婆诃

  前二句。牒持经功德最胜。故云。四句绝堪夸也。若人能持四句之功德。胜过恒河沙布施之福德。故云。河沙数渐多也。后二句。科家恐人。闻四句福胜。于此执着。故与拈情。虽四句功德。胜过七宝布施之功。若以真空理上算来。无有一法可得。不如有人。于寂静处。受持一婆婆诃功德。速到彼岸也。梵语娑婆诃。此云速疾到彼岸矣。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经】须菩提如恒河中(至)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注曰。此分经文。佛欲显无为福胜。故先以恒河沙数等恒河。问之云。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乃至宁为多不。此恒河者。正云殑伽河。此翻云从天堂来。周围四十里。佛多近此。以取为喻。盖因众人而所常见。故取为譬喻也。然佛以此恒河沙数等恒河。问于须菩提宁为多不。欲使先悟此沙之多数。然后以持经之四句。比之犹多。故乃问之也。须菩提领解佛义。答云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意云。以恒河中沙数。一沙即为一河。是诸河中。各有其沙。河尚无数。何况其沙也。佛乃复告当机。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男子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佛乃重显无为之福。胜有为之福也。前第八分中。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之福问之。此分。以恒河沙数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之福。问之云。得福多不。佛意。重显持经是无为福。倍倍转胜也。须菩提答之云。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男子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佛意。受持此经四句之偈。即自见性。得证菩提。又为他人。讲演解说。教人见性。成无上道。永出轮回。高超三界。所以胜过前来。以恒河沙数七宝布施之福。盖谓有相福德。未出三界也。智者颂曰。恒河数甚多。沙数更难量。举沙齐七宝。能持布施浆。有相皆为幻。徒言智慧强。若论四句偈。此福永为长。

  满积恒沙七宝。周回布施三千。福德分明。因果不昧。能宣四句之偈。胜前万倍之功。用真智以照愚。如急流而勇退。且道。退后如何。

  前四句。牒经文之义也。以满积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于人。此但受人天之福。未出有漏。修有漏因感有漏果。故乃福德分明。因果不昧。先标喻文。后以法合也。后四句。显受持此经于人宣说四句之偈功德。胜前七宝布施功德。万倍之多也。用真智者。此行容持经功德胜之所以。此言持经。以显真智。当人自性也。照破愚惑。如明来暗?。智起惑亡。故云照愚也。如急流勇退者。喻众生心内。杂思妄惑。如急流之水相似。若是行人。大智现前。妄惑勇退也。且道退后者。此是科家自徴问义。向下伸答是也。

 象踏恒沙彻底过  大千沙界百杂碎

  此二句。答上问之义也。教中有兔马象。三兽渡河之喻。兔喻声闻。浮水而过。马喻缘觉。入水而过。象喻菩萨。彻恒河底而过。河喻真空之理。三人虽悟一理。见有深浅。此金刚经。穷诸法底蕴。若大乘菩萨。用真智以照愚。如急流而勇退。直得诸法皆空。大千粉碎。可谓。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也。

 重增七宝满恒沙  如弃甜桃觅苦瓜
 豁悟真空元不坏  百千三昧总虚花

  此四句。总是拈情也。前二句。以世界七宝。布施于人。是有为福。不能见性。如弃甜桃觅苦瓜相似。后二句。直指本源。若是行人。受持此经。悟真空理。元来不坏。此真空者。即实相真空。不同断灭之空。即指色相之上当体全空。故云真空也。此理无成无坏。故云不坏也。傅大士颂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若能悟此一段真空。就是百千三昧。也是空中之花。三昧只为遣有。今既悟真空。一切有为事法决定无有也。可谓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百岁光阴捻指间  奔驰不定片时闲
 烦君点捡形骸看  多少英雄去不还

  起句。叹光阴迅速。如捻指间便过也。二句。叹每日奔波不定。无有片时之闲也。后二句。令人省会。向自己形骸之上。检点看。多少英雄一去不还也。傅大士颂曰。精魄随阴路。游魂入死关。只闻千万去。未见一人还。宝马空嘶立。庭花永绝攀。早求无上道。应免四方山。

 势至悲光绝点埃  尘尘刹刹现如来
 真心量与观音等  接引众生归去来

  前二句。颂二菩萨。光明各照千佛世界。其中人民。有急难恐怖。官词苦楚。一切恶事逼迫。一心归命。光照之处悉皆解脱也。势至者。言菩萨有大势力。拔济众生。但有称名礼拜。菩萨即至其前。故云势至也。绝点埃者。赞菩萨悲光炽盛之极。一切众生肉眼。仗菩萨光。即得彻见十方世界。尘中之刹。刹中有佛。于众生说法也。古德云。高超净土舍娑婆。一步归来快乐多。常寂光中都坐断。尘尘刹刹是弥陀。后二句。美此菩萨。心量行愿。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随逐弥陀化主。接引众生。同归净土也。

  尊重正教。谁敢轻慢。塔庙在身边。人人本有。个个皆然。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尊重正教分第十二。以此经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有弟子。持诵此经。即为三宝俱在。感得天人供养尊重持经之人。故云尊重正教也。谁敢轻慢者。此言三宝既在。天人尚重。谁敢轻而不信。慢而不敬也。塔庙在身边者。乃科家。分明指出此塔。在人身边。不可远寻也。故经云。随说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言其般若之智。是佛法身舍利。故云塔庙在身边也。人人本有者。言此塔庙。既在当人身边。人人本具。不从外得。故云本有。不假修成。本来自然。故云。个个皆然者耳。

  金刚宝藏。体自周圆。若还信受。拈来自检看。

  此是科家。分明指示。上云。塔庙在身。人人本有。今乃教人。受持此个金刚宝藏。周遍法界。圆褁十方。头头显现。法法全彰。眼见耳闻。无非宝藏。故云。体自周圆也。若还信受等者。科家意云。我今如此分明指示。汝若信受此法。尔试拈来自家检点看。是也不是者哉。

 起坐皆尊重  常亲塔庙前  如如元不动
 处处得安然

  前二句。牒经文义。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如佛塔庙。若是有人。受持此经。于四威仪中。常自尊重保守。如亲在塔庙之前相似。塔庙者。唐梵兼举。梵语塔波。唐言庙冢。又云。藏佛舍利。谓之塔。供佛形像。谓之庙也。后二句消归于理。而得自在。若是行人。不随境转。其心如如不动。于四威仪中。安然自在也。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经】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至)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注曰。此分经文。名尊重正教分。以般若是诸佛母。能出生佛果菩提。一切诸法。但能持诵四句之偈。乃感天人尊重供养。故云。尊重正教也。佛于是再呼须菩提云。此经随其所在之处。若有人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乃至一四句偈。则其功德利益。甚深广大。当知此处。感得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即为有佛。以般若是如来法身舍利。经云。佛告药王言。若经卷所住之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此中已有如来全身。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人。皆近阿耨菩提是也。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者。上云。持四句之功。如佛真身。舍利宝塔。在于此处。何况有人。尽能具足受持读诵此经全文。当知此人。即能成就无上佛果菩提第一希有之法也。若是经典所在之处者。佛意云。此般若经典。即法宝也。则为有佛。即佛宝也。尊重弟子。即僧宝也。故云。经典所在之处。即三宝共居也。尊重弟子者。又因经胜。故当尊重。学居师后。故称弟。解从师生。故称子也。傅大士颂曰。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法门游历处。供养感修罗。经中称最胜。尊重似佛陀。

  慈愍三根。随说乃人天敬仰。受持四句。皆应如塔庙尊崇。常行无念之心。实为希有之法。如何是最上第一句。

  此文。牒经中之义也。佛说此般若经。以慈愍之心。随三种根器。说三乘教法。又随说者。若有行人。随其所在之处。解说此经。或受持读诵。但以四句。乃感天人敬仰。如塔庙尊崇。似佛与大弟子。现在之说也。常行无念之心者。若是行人。常行无念。即心离四相。境绝六尘。以无著之心。读诵讲演。实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微妙之法也。最上第一者。乃是科家徴问之义。经云。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故问云。如何为第一句。下文。伸答而显露也。

 非但我今独达了  恒沙诸佛体皆同

  此二句。答上之辞也。科家。以永嘉证道之文。比此中第一句之义。此理非但我今独自达了。至于恒沙诸佛。所证一体皆同也。此乃分明指示。果能如是之人。亲证实到此理。方得如是受用。可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说处随宜不滞空  劝持四句为流通
 天龙覆护尊如塔  功德无边赞莫穷

  此四句。牒经之义也。经云。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科家意云。若是行人。随其所在之处。随顺机宜。观根逗教。而说四句之偈。令闻法者。不滞偏空。直取中道佛果菩提。复劝行人。受持四句。流通无尽也。天龙覆护者。若有人。受持四句流通之处。感得天龙覆护尊敬供养。如佛塔庙。功德无边。赞扬无有穷尽也。

 百岁光阴老尽人  青山绿水至如今
 开眸认取来生路  莫学愚顽错用心

  前二句。叹人生百岁。七十者希。言百岁光阴。为人寿老尽之处。此叹人寿不长。命不久留也。唯有青山绿水。古今长在。纯阳云。惟有两般长不改。青山依旧水长流。开眸认取来生路者。科家勉人。山水虽长。劫尽崩枯。唯有本来真性。万古常存。无去无来。无生无灭。故云。开眸认取来生路也。又叮咛云。莫学愚顽错用心。意云。莫学愚痴之人。迷而不省。顽而不信。只管错用心机。广置田园。多修宅舍。古德云。眼视仙庄境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若如此省悟。必不错用其心也。

 念佛临终见宝台  宝幡宝盖满空排
 弥陀势至观音等  合掌相随归去来

  此四句。明念佛之人。有此效验。若是行人。从初发心念佛。直至临终更不退志。乃见七宝金台自至。又有宝幡宝盖满空排布。弥陀势至观音三圣。垂光接引此念佛人。合掌相随。同归净土。

  如法受持。谁敢谩他。须菩提。意如何。我今为汝。一一言破。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以须菩提。虽闻前来种种深义。而未知经名何等。云何受持流布。故乃请问经名。佛答。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汝当奉持。又恐于般若上。而生执着。故云。即非般若。以显法性本空。不可取着。复于般若。无有所说。方为如法受持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6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敢谩他者。科家意云。既是法无所说。般若非名。如此受持者。谁敢谩他也。须菩提意如何者。此分经文。佛问须菩提。总有三个于意云何之问。初问。如来有所说法不。二问。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三问。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下文伸出所以也。我我为汝一一言破者。此明佛以三次。问于意云何。乃告须菩提云。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故云。一一言破也。

  白云散处。月照禅河。文殊不远。休巡山土坡。

  上二句。科经文云。须菩提。不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法身。故云。白云散处也。月照禅河者。既不著相见法身。即是真空实相。无相可观。如月照禅河。光水一体也。下二句。科经中。以恒河沙身命布施。不如受持此经四句偈等。其福甚多。今云。文殊不远者。以文殊表智。喻此经。四句偈。即是当人本有真智。能趣菩提无漏果也。故杜顺祖师。送弟子游五台山偈曰。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更觅弥陀。故云。文殊不远。休巡山土坡也。

 如法谨受持  福胜等须弥  白云消散尽
 明月始光辉

  前二句。颂经文之义也。如法者。科家意云。若是行人。不执般若之名。不著有法可说。方是如法受持。称理而修。其福胜过须弥山之高广。以持经是无为福。能成胜果。故云。福胜等须弥也。后二句。以白云消散尽。喻经文云。不著有法可说。不著有世界微尘。不着三十二相。故如白云消散尽也。明月始光辉者。既于一切法。不生执着。独显实相真理。如明月当空。性天朗耀。故云。明月始光辉也。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至)世尊如来无所说。

  注曰。此分经文。名如法受持也。以须菩提。既闻此经。实为希有之法。未知此经。以何为名。所以白佛。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受持流布。佛乃答之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如是答者。佛意谓前所问答。种种义理。不过安住降伏。能断能空。总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之义。一经大体。一题尽矣。此约俗谛之说。故有此名也。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佛乃叮咛。尊奉行持也。所以者何者。佛自徴问。以何所以也。佛又呼须菩提云。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意云。我所说者。对机之谈。如来恐人生断灭见。不得已而强安其名也。可谓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若约真谛之义。妙明本性。湛若太虚。体既尚无。何名之有。故云。即非般若波罗蜜也。佛于是。再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佛恐须菩提。闻佛说此经名。疑法有说。故乃问云。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即会佛义。答云。如来无所说。意云。佛虽有说。随顺俗谛。故有是说。若约真谛。实无所说。是名真说。故云。无所说也。故下经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是也。傅大士颂曰。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贞。若别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注曰。佛于此再告当机须菩提云。于汝心意如何。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问之。须菩提领解佛义。答云。甚多。故称世尊也。佛又呼须菩提言。诸微尘等。此一节大意。由前来。以满恒河沙数。三千世界七宝布施得福而来。谓前宝施得福虽多。不离性执贪等。烦恼染因。有为福报。未出有漏。故佛以大千世界微尘为喻。尘界乃无情之物。无记所摄。不生贪等烦恼染因。返显前来宝施。是烦恼染因。以能成就烦恼果报。况持说此经。是远离烦恼因。能趣菩提果。而岂不胜耶。又云。非微尘非世界者。以非贪等烦恼。尘界染因也。是名微尘是名世界者。乃是无记微尘世界也。以无记犹无情。谓不起善恶等情念也。佛又告须菩提言。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意云。以我色身三十二相。见如来法身不。须菩提即会佛义。答云。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意云。宝施感者。三十二相即应身佛也。持经所感者。即无相法身佛也。故云。不可以相见如来也。何以故者。佛自徴问。以何意故。不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自答云。如来说三十二相。者是如来应身也。即是非相者。是如来法身也。是名三十二相者。以应身即是法身。以法身全是应身。亦不妨说三十二相也。此言宝施之福。纵能成佛。但是应身之相。不及受持演说功德。能成无相法身也。佛又呼须菩提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者。此言前文。以七宝布施为外财也。今乃以身命布施。为内财也。纵舍身命布施。而不见佛性。于理无益也。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者。此显持经。倍胜财施之福。能见性成佛。证无为果。出生一切菩提法也。傅大士颂曰。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兰??拾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又颂曰。经中称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无实相。凭何见有人。

  大觉尊。本来不立一字。而直指人心。须菩提。无端特请标名。而强生枝节。纵使析微尘如世界。无相可求。施身命等河沙。无法可说。且道。奉持个什么。咄。

  此节之文。明佛出世。只是于人传心。本来不立一字。昔佛将入涅槃时。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佛言。吾四十九年。未道着一字。以佛言虽有说。正显无说。尝云。始从鹿野苑。终至?提河。于其二中间。未曾说一字。故云。不立一字。直指人心也。须菩提无端者。乃科家显手眼把住说话。意云。言如来无所说法。而今无端。却又请标名题。所以强生枝节。如钵盂上安柄。可谓虚空无面目。何用巧妆眉也。纵使析微尘如世界者。乃牒经类释也。即佛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以类下句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故云。如世界也。无相可求者。以世界之相。即众尘所积之相。今云。析一微尘。为七分极微尘。又析一极微尘。为七分极邻虚尘。以邻虚尘。实虚空性。更不可析。以同虚空故。既同虚空了不可得。岂能成就世界耶。既不能成就世界。故云。无尘相可求也。施身命等河沙者。科家意云。经中施河沙身命。不如说四句法。直饶你施身命等河沙。求其说法亦不可得。此言。至理超名相之阶。真智出思议之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云。无法可说也。且道奉持者。科家令人审察。若是有相有说。可言一个奉持。既云无相可求。无法可说。且道如何奉持耶。可谓。直饶眼似流星。未免口如楄檐也。

 金刚宝剑倚天寒  外道邪魔俱脑裂

  此二句。所显无受持之义也。科家以金刚王宝剑。喻般若智。此智之外。更无片事可得。除一心之外。更无有法。可传可受也。如宝剑光寒。群魔胆碎。所谓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是也。

 个里本无元字脚  空中谁敢强安名
 等闲点出金刚眼  照破魔王八万城

  前二句。颂经中之义也。言般若无名。真空无相。所以科家。当阳显示。不隐丝毫。故云个里本无一字。所说真空理上。谁敢安名。可谓。有名呼不得。无位可安排也。后二句。若是行人。于般若真智。直下会得。如等闲点出金刚正眼。此金刚眼。即当人本有之智眼。斯眼若开。能破一切众生。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之惑。故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照破魔王八万城也。

 百岁光阴不自惊  老来何物作前程
 只凭经卷三千藏  莫把虚华过一生

  前二句。叹人生在世。只有百岁光阴。从朝至暮。惟贪名利。不肯自惊。光阴有限。世数无多。一旦老来。欲将何物。而作前程路费。如行路客。先辨资粮。不遭饥饿之苦。喻人修道。必免三途之难。古德云。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柰何。似此之人。亦是前程未辨也。后二句。颂辨前程所以。要令行人。向日用间。不可唐丧光阴。虚延岁月。须是精勤六念。谨守一心。诵三藏之玄文。究五乘之奥义。故云。只凭经卷三千藏也。莫把虚华过一生者。乃科家诫勉行人。莫认三界虚华。以为实有。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可谓。迷诵千经只是少。悟来一念也须多。故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般若现前无挂碍  横身宇宙莫疑猜
 虚空拶破难藏覆  大道分明归去来

  初二句。明三界之法。从一般若出生。今云。般若现前。诸法悉空。即是般若。故云无有挂碍。可谓。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也。横身宇宙者。言此般若既无挂碍。所以横身宇宙。充满太虚。可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故云。莫疑猜也。后二句。言般若大用现前。将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也。大道分明者。谓般若现前。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无纤毫可得。古人云。浮生易过休空过。大道难明要讲明。故云。大道分明归去来也。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com/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net/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印光大师-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orde ... =%E5%8D%B0%E5%85%89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soft.ctfile.com/info/IU599850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9:45 , Processed in 0.12866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