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89|回复: 0

[大德开示] 君子修身之道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4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锺茂森博士: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六集)  2011/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50-0006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入则孝》的前八句,属于事亲当中的「居则致其敬」,底下我们来讲「养则致其乐」。这是《弟子规》当中从「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一直往后,到「悦复谏」为止,「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在《论语》当中有一句这样的经文,是在「为政第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是子夏问如何行孝,孔老夫子答了两个字,叫「色难」。什么叫色难?根据《朱熹集注》当中的解释说,「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这个色就是讲脸色,在奉侍父母的时候,惟色为难,色能够做到和悦,和颜悦色,这是最难的。

  底下孔老夫子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事,弟子服其劳」。这个「弟子」是对老师而言,弟子对老师其实是就像儿子对父母一样,要做到尊重奉养。孔子对子夏这样讲,因为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大概子夏也能够做到「有事,弟子服其劳」,老师需要的时候,有事情要弟子帮忙的时候,弟子能够代劳,为老师服务。「有酒食,先生馔」,有饮食可以先让老师享用。「曾是以为孝乎?」只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说上孝吗?这是个反问,实际上不能算是孝。为什么?因为只是在外形上能做到「服劳」,能够供养,但是没有真正内心当中的尊重、恭敬和外形颜色上的和悦,这不能算是孝,所以孔子说「色难」。有和颜悦色是孝心的表现,这是最不容易的。因此孝养不光只是在物质上,更重要的要养父母之心。对老师如此,对父母更要和颜悦色来侍奉,这才叫孝。所以古人讲究尊师重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在家能够孝事父母,在学校才能够奉事师长。如果没有孝道了,就不可能有师道。

  蕅益大师在批注这章经文时这样说到,「根于心而生于色。孝在心,而不独在事也」,所以孝重在心地。虽然在外表上能够服其劳,能够酒食供养父母、供养老师,但是如果没有真正从心地上生起敬爱父母、老师的心,不能叫做孝,孝是植根于心。有了这样的心,自然有这样的色,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它是内心自然的表现。内心有对父母深爱之意,自然就有一股和气,这样的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绝对不会跟父母吵架、闹矛盾,更不会顶嘴,更不会说动不动就离家出走。他自然有和气,有和气自然有悦色,他的行为举止在他父母面前非常和顺,而且对父母总是笑容可掬,这叫悦色婉容。这样的奉养才叫做孝敬,才养父母之心,「养则致其乐」。所以孝是重在心地,不能光看事上,事不能没有,但是心更重要。

  《弟子规》上对应的经句,说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都是讲的事,冬天能够给父母以温暖,夏天给父母以清凉。这是在汉朝时候有这么一个故事,叫黄香温凊。汉朝的一位大学者黄香,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孝敬父母,他是江夏人,家里生活比较艰苦。在他九岁的时候,他母亲就去世了,他非常悲伤,于是立志对他的父亲要尽孝。对他父亲,虽然他自己很小,但是非常成熟,处处都想到父亲,那真是关怀备至。在炎炎的夏日,他就给父亲下好蚊帐,然后在父亲休息的时候,他在旁边搧扇子。过去没有电风扇,他只能拿着扇子给父亲搧搧扇子,让父亲能够在清凉当中入睡。如果有蚊子的时候,就用扇子把这蚊子搧开。到了寒冷的冬天,过去没有暖气,也没有电热褥,所以小黄香就先到父亲的被窝里面用自己的体温把被窝温暖了,让父亲睡觉的时候在暖和的被窝里面安然入睡。所以当时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京城,大家都给他这样的称谓,叫「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赞叹这位大孝子。

  黄香做到「冬则温,夏则凊」,这个动作其实也并不难做,难是难在他有这种至孝的心,对父母能够关怀备至。他不是只是为了做一个表面的样子,他是由衷的要这么做的。这些事情,当然到现在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做。譬如说,冬天我们不一定要用身体来暖和被窝了,可以事先买好电热褥,插好电。电热褥最好提前一个小时就插上电,因为它暖得比较慢。一小时之后,整个被窝都暖了,然后请父母入睡的时候,你要把电热褥插头要拔掉,不要带着电睡,否则对身体就会产生辐射,就不好。你看这也是小节。夏天,现在有空调了,如果实在很炎热,可以事先把空调打开。打开之后整个房间都凉下来了,让父母进入房间休息,最好能够把空调也关上,就趁着这股凉气,让父母一觉睡到天亮。如果是晚上一边吹着空调一边睡觉,那身体会出现毛病。所以现在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这个精神是一样的,就是让父母能够安适。真正有这样孝心的人,处处就能想到父母,让父母身心都得到安乐。「晨则省,昏则定」也是,早上去给父母问安,帮父母迭被子。晚上父母要休息的时候,也是可以陪着父母说会儿话,让父母心情能够安定,安定的心情入睡,睡眠的质量会好,这都是孝养。实在讲,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不是我们的行孝之处。只要真有这个孝心,真能用和颜悦色来安慰父母,这就叫尽孝。

  我的母亲对自己的父母就非常的孝敬。记得在文革的年代,那个时候因为我的外公在大学里教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家庭出身不好,所以就受到冲击。在那个非常困难的日子里,我的母亲始终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同甘共苦,共度患难。当时我的外公工资被冻结了,家里没有收入来源。因为我的外婆没有收入,是在家里的家庭妇女。我外公当时他们住在广州,就被调到广东北部粤北山区去劳动,并且接受审查。我的姥姥年纪也大,她就不能够常常去看望公公,过去没有像现在的高速公路,去一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的舅父还有我的姨妈都在外省工作,也不能够常常回来看望公公。所以我的母亲就常常带着衣服、带着食品走很远的路,到山区去慰问那里的父亲。之后文革结束了,我母亲又积极的设法为我公公落实政策,一直到了北京,因为我公公是在教育部门,所以我母亲找到教育部部长,去跟他要求,陈述理由,递交报告,最终为我外公问题平反了,使我的外公能够重返大学教书。就在那一段文革当中,政治压力很大,经济生活又很困难的日子里,我母亲就始终跟我的姥姥在一起,照顾我的姥姥。事后我姥姥提起这段往事,总是对我深情的说,「你妈妈是跟我一同共过患难的」。我想,上了年纪的人可能对那一段的历史还是记忆犹新的。在文革结束以后,家里重新能够团聚了。

  在一九七九年,正是改革开放的那年,我的姥姥生日,我母亲写了一篇长诗,叫「献给亲爱的妈妈」,奉献给我的姥姥,对我姥姥赞叹、感恩和祝福。我想把这首长诗读出来跟大家分享,那年是我姥姥六十九岁的生日。「哪一朵葵花不向着太阳?哪一个孩子不热爱自己的娘?亲爱的妈妈,一个幸福的家庭,您是舵手,有了您,爸爸才有成就;有了您,哥哥姐姐才能上大学;有了您,我的户口才能从农村转回城。您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你是我们成功的后盾,您是大北路之家的砥柱栋梁!亲爱的妈妈,您的性格就是:永远给予,不求报酬。您的爱,像大海那么深广。而我们回敬的,却是一滴水啊!您给予我们生命、学识和财富,您给予我们温暖、快乐和幸福。我们说上帝,就是指您,亲爱的妈妈!我们说您,就是指降福于我们的上帝!小女良玉敬呈,一九七九年正月。」

  我的母亲对自己的父母这样的孝敬,常常想着让自己的父母开心,即使是在困难的时期都能够振作的生活,走出黑暗。她对于母亲这样的欣赏、感恩和赞美,我做为一个孩子在身旁自然也就学到了。所以我也是常常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生日的时候,都会给自己的母亲写下感恩和赞美的诗词,这所谓上行而下效。所以父母教导孩子孝敬父母,怎么教?最重要的是身教。

  在《论语》第十三篇,「子路第十三」,孔老夫子就有这样一段话说,「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父母的你自己行得正,孩子自然就能够学到,你不用给他下命令,他自然就实行。实际上父母对儿女是这样,那老师对学生不也一样吗?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领导对员工不也是一样吗?我们希望下面的人能够执行自己的旨意、命令,最重要自己要做得正。如果自己不正,「虽令不从」,下达的命令,儿女、下属都不会听从。就像我母亲,如果她自己不是以身作则孝敬父母,她要求我每年母亲节或者她的生日给她写一个贺卡、写个赞美诗词,我恐怕也写不出来,「虽令不从」。她从来没有要我这样写过,都是我自己自愿自发的,从心里、内心深处由衷的感恩母亲,自然就会写出那些真挚的话。一九九二年,当时我十九岁,我在母亲节的时候,给我母亲写了一首比较长的赞美诗,写在一个贺卡上,奉献给我母亲。我想在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下:

  「亲爱的妈妈,母亲节快乐!您和爸爸的爱,长出了我的胚胎,一团模糊不清的心肉,损耗了您的生命精华、窈窕青春。才有了嘴巴、耳朵、眼睛,创造未来的大脑和胸怀。您以痛苦的受难和乳血,使我从无到有,庄严存在!您教我呀呀学语,您教我认识世界,走第一步路,念第一个字,读第一首诗……您凭着伟大的母爱与超人的远见,在我很小时就开始了对我的教育。您把我送到幼儿园全托,以锻炼我独立生活的能力。您在家里的门板上教会了我唐诗宋词,ABCD。您手把手教我写毛笔字。您是我人生启蒙的第一个教师啊!您循序渐进,诲人不倦,把一个淘气顽童教养大。您孜孜不倦辅导我升中考试,使我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市一流中学——华师附中。您犹如一位向导,带着我走上了光明之路……我上了大学之后,您对我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您为我规画一生的道路,给我讲如何处理人际和社会关系,提高我的综合素质,为我做留学的准备……您用心良苦,望子成龙。从衣食住行到书本用具,处处都有您慷慨的给予。您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给予儿子很多很多,这,全是基于您无私圣洁的爱!如今孩儿的翅膀逐渐硬朗,羽毛逐渐丰满,然而饮水思源,我一切的一切,哪一点没有您的关心、爱护、劳动、智慧、教育和启迪?您是母亲中的典范,是我心目中永恒不灭的星斗!在母亲节之际,我要深情的说一声:谢谢您,亲爱的妈妈!儿茂森叩敬,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号。」

  在我们的家庭当中,这是我们家庭文化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我们母子之间经常有心灵的沟通。每到节日或者是彼此的生日,我们都会写上祝福的贺卡,互相的劝勉,这是促进母子之间感情交流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所以我自小到大,就觉得跟我的母亲在一起没有任何的障碍或者是说代沟。我母亲曾经这样说,她是亦母、亦师、亦友,也就是说,她也做母亲,也做老师,也做朋友。对我来说,她是母亲关怀我,又是老师教导我,又是朋友帮助我、勉励我。所以母子之间感情没有任何的隔阂。「养则致其乐」,让母亲真正的欢心,成为了我自己的一个习惯。如果说见到母亲心里不高兴的时候,自己内心里面都会觉得是一种压力,一定会千方百计的帮助母亲疏导,从调整自己开始让母亲能够愉快。在这种心里变成习惯的时候,实际上待人处事接物很容易就达到和谐。所以我从小到大很少说跟人闹矛盾的,一般很少有什么冲突、互相之间不和的,这很少。所以真正要达到和谐,必须从孝亲开始。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要齐,就是家庭要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了,世界才有可能和谐。所以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的目标。从哪做起?从自己家庭和谐开始。而家庭的和谐,是以修身为本。修身,从哪里修起?从孝悌开始,对自己的父母做到和颜悦色,深爱婉容,这自然就形成感格天地的和气。人有了这股和气,到哪里都能够吉祥如意。为什么?因为你有这股和气,跟任何人都能够和睦相处,自然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在家是靠父母,在外得靠朋友,朋友之间一定要和睦才能共事。所以要能够修身修好了,家能够齐了,才能够谈到帮助社会和谐、世界和谐。

  我自小到大,很多人都觉得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从小到大好像都是在我母亲的指导之下成长的,自己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头脑都很单纯。像我上小学的时候,母亲希望我考华师附中,我就考华师附中。那个时候在母亲的辅导之下,我在黄埔区(就是广州市黄埔区),考了第一名进入了华师附中。上了中学之后,母亲就希望我将来读中山大学,我就完全按照母亲的指导,上了中山大学。后来让我出国留学、让我做教授,乃至后来辞掉职务走上圣贤教育之路,基本上都是在母亲的指引下走人生的道路。有的人会问我,「你这样是不是太没意思了?自己没有任何的想法,完全是听你母亲的」。其实我自己倒没有觉得好像很委屈,反而觉得这样很快乐。为什么?自己想,非常累,而且想出来的未必是好的。俗话有讲,我们走的路都没有长辈走的桥多,吃的饭没有长辈吃的盐多。这是讲我们的生活阅历非常少,如果从小就要自己做主,自己决定一切事情,那难免可能会走弯路。

  所以很多人也对我挺羡慕的,说我年纪轻轻的二十多岁拿到博士学位,能够在大学里教书,还赠我一个什么「青年才俊」这些称号。实际上我回想我自己并不是资质很高的人,智商也并不算很高,我估计是比较低的人。何以见得?我的母亲跟我讲,说我在小的时候是一个很笨的孩子。我母亲教我唐诗,我刚上幼儿园,大概是三、四岁的时候,我母亲就教我念「游子吟」,这是唐朝孟郊的一首诗,也是讲孝道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只有这几句话,如果一般的孩子可能念上十来分钟他就会背了。可是我,我母亲足足教了我一个多月,我才会背。连我的姥姥在旁边看到了,都有点不耐烦了,说「这孩子怎么这么笨,这样教都教不会」。证明我从小资质是比较差的。可是我的母亲对我非常耐心的教导,对这个笨孩子也没有放弃,笨,只要听话就行。如果笨了不听话,那是没办法救了;笨,只要能听话,还能教得好。

  听话,首先要在孝道上扎根,母亲以身作则,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的幼小心灵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现在我还记得,那年麦当劳刚刚在广州开业,这是个新鲜的事情,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吃过麦当劳的汉堡包,而且麦当劳的那个门市装潢也很漂亮、很吸引人。于是我妈妈就想到,让我姥姥去尝一尝麦当劳的汉堡包。那时候我们家里并不是很有钱,麦当劳都是属于高消费,在美国它是低消费,在中国变成高消费了。所以当时她就带着我姥姥还有我一起去品尝。这样的一种小小的事情,她常常做,都是促进老人家开心,促进家庭和谐。这都属于「养则致其乐」的事情,养父母,让父母欢乐。所以我自己也是建立一种思惟习惯,凡是能够令母亲开心的事情,我们就做,凡是令母亲不开心的事情,我们就不做,所谓「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自小到大到现在走过来,我的母亲在几年前做了一个总结。因为我母亲很善于学习、很善于总结,所以我跟着她也学了很多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她爱读书,我也爱读书;她能够写文章,我也能够写文章,这都是母亲的教导。她对我做了个总结,从小到大我做过十件令母亲开心的事。这个让我看了之后也觉得心里挺欣慰。我母亲总结的这十件事我把它念出来跟大家分享:

  「第一,小学四年级时,能主动独立做好一桌饭菜,让父母下班享用。第二,能以健康的身体、品学兼优的成绩完成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全部学业,在二十六岁时,让母亲成为博士妈妈。第三,在整个读书过程,特别是赴美留学期间,能遵照母亲的要求,不谈恋爱,不结婚,专心致志的求学。第四,以刻苦的求学精神和俭朴的留学生活,用四年时间完成硕士、博士全部课程,而赢得美国著名教授的称赞:「茂森是我二十五年教学生涯中最优秀的学生」,为中国人争光。第五,在留学期间,能以勤工俭学的收入与节省使用奖学金的钱每月孝敬父母。工作以后,以工资每月供养父母及乡下的爷爷奶奶。第六,善于赞叹和感恩母亲,写下许许多多的信件、贺卡、诗词,让母亲开心,让亲友们感动。第七,以优秀的教学成绩和多次获奖的论文,而成为年轻的教授,儿子实现了我要当教授母亲的愿望。第八,为姥姥送终守夜,为锺氏家族修祖坟,为爷爷奶奶在广州市内买房子,使二老颐养天年,敬老悦老,令母亲开心。第九,在大学任教的业余时间,注意修养品德,弘扬圣贤教育,在世界各地演讲,「明道德、知荣辱—八荣八耻的科学观」、「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应有的美德」等等专题报告,把孝心、爱心奉献给社会。第十,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为和谐世界做更积极的贡献,而辞职拜师,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弘扬圣贤教育的工作。」

  这是我母亲总结的我自小到大十件令母亲开心的事,直到现在,母亲每逢谈起这些事情,她都很开心。她开心,当然我也会很开心,因为心与心之间是相通的。所以当我们能够对父母常常怀有感恩的心、孝顺的心,实际上自己就能够得到幸福和快乐。一个人能行孝,他的幸福和成功就有了根基。在《大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现在人都很想赚钱,很希望事业有成。实在讲,这个事业,你赚得的财富有没有根本、能不能够长久,关键看你的品德,而品德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孝者,德之本也」。

  那么我们问,如何才能够培养儿女的孝道?最重要的是父母,一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带动儿女孝养老人;另一方面也要真实的给儿女教化和关怀。我母亲在这一点确实做得非常好,在老人生日的时候或者新年的时候,她都会召集自己的孩子和亲戚家的孩子,一起到老人家膝下来团聚。孩子们必定要表演一个什么节目,像朗诵诗词或者是唱歌,有一个节目奉献给老人,让老人看到之后很开心,承欢膝下。这就是孔子说,「色难」,要用和颜悦色来让老人家欢心,这是难能可贵的。而且母亲她是亲自先带头表演,所以形成了我们家庭的这个文化。我们家庭的文化,可以说就是「孝」的文化。

  我母亲对我不仅是在生活上关怀,更重要的,在我品德修养上、我的学习上非常的关注。她常常让我看一些对自己德行修养有帮助的书籍,她自己先看,然后介绍给我看。有些好的电视节目,她就会放给我看,一般的普通的电视不让我看,免受污染,除非是真正好的节目,或者是买一些光盘,好的故事片,真正对自己德行修养有帮助的电视片,让我看。她自己非常好学,如果在社会上发现有良师益友,她也常常带着我向他们请教。譬如说我以前中学的老师,有一些品德学问非常好的,我母亲就带着我给他们拜年,也养成我尊师重道的态度。在老师面前也就像在家里对父母、对老人一样,我们也会献上自己感恩的诗词。后来我出国留学了,我母亲一个人在家,她自己深入传统文化。她退休之后每天都学习,她是提早退休,她愿意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圣贤教育,听我们老恩师的光盘,一天时间调整得都是非常的紧凑。虽然她现在这么大年纪了,六十多岁,依然每天学习不间断,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给我显示好学的榜样,所以我自己也养成学习的习惯。

  孩子其实他的很多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学习来的。如果父母喜欢看电视、喜欢吃喝玩乐,孩子自然就染上这些习气;父母要是能好学,儿女自然也就好学。而好学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目标锁定在成圣成贤,那好学是最最重要。你看孔老夫子曾经就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说,在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这个小镇,必定能找到有像孔子那样忠信之人,我们知道忠信是德之根本,但是找不到像孔子那样好学的人。所以只有孔子能成为圣人,其它的人为什么不能成为圣人?虽然他也有孔子那样良好的根基,也有忠信的根基,但是他没有像孔子那样好学。孔子一生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经典,在待人处事接物当中,学习每个人的长处。这些好学的习惯建立之后,一生受益无穷。所以孩子成长以后,长大了,他建立了这些良好的习惯,他会非常感恩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因为他得到真实的受益。

  所以,父母如果真心为了孩子,就要用传统文化、用《弟子规》来培养他。这就像播种一样,现在我们播下了善良的种子、好的种子,将来我们就能收获好的果实。而这个果实会陪伴你一直到终老,而且你能够真正为社会培养出一位良民、一位君子。这就属于莫大的功德,这个比我们在世间任何其它的工作都要有意义。古人讲,「至要莫若教子」,教导儿女是甚大的功德,特别是从小给孩子奠定好德行的根基,以及良好的素质。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在童蒙的时代、幼儿的时代,你给孩子能够养正,他的根正了,心地善良、有德行、有孝心,这是圣人的功绩。他将来为这个社会会建功立业,会为人类造福。所以,父母以身作则好学,这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良缘。

  我们自己要保持孝心,也要通过常常的学习,因为学习圣贤的文化教育、听良师益友的提醒,才能够保持我们的孝心、我们的善心不退。如果有一段时间没有接触圣贤书,那往往就会退步。古德讲得好,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可憎。那是在古代,那现代社会污染更严重,不要说三日,一日不读圣贤书都会觉得面目可憎,就会产生种种的不善、不孝的心行。所以归结起来还是要多学习圣贤的教育。

  「养则致其乐」,我们就讲到此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明天再跟大家一起分享,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23:26 , Processed in 0.13381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