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84|回复: 3

戒律仪论(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6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菩萨戒律仪论(下)
  菩萨戒律仪论(下)
  大法王白玛旺甲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译
  大神变塔(图)
  丁三、饶益有情戒
  分二:一、真实饶益有情;二、与三律仪有关的学处。
  戊一、真实饶益有情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
  颂曰:饶益有情律仪四摄法。
  首先摄善法戒主要成熟自相续,而后饶益有情戒为成熟他相续。饶益有情戒的内容主要是四摄法,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同利)。
  己二、广说:宣说四摄法
  分四:一、体相;二、分类;三、数量决定;四、摄义。
  颂曰:先以布施摄受眷属众,
  爱语宣说正法令生信,
  引导九乘利行使修善,
  为度彼等自己亦同事。
  子一、体相
  总体来说,饶益有情戒是菩萨持的学处,为了成熟众生的相续,以善巧方便领受利他心及相应法。
  子二、分类
  分四: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
  丑一、布施
  为了摄受的所化眷属,以布施财物来满足其心,令生欢喜。(见布施波罗蜜)
  丑二、爱语
  摄受眷属后,以温和清净的语言宣说正法,使彼断除疑惑,不了知的让他了知,已了知的使令坚固,使他对正行修法产生信解。
  爱语分二类,一是随顺世间习惯语,面目和善,微笑慰问,让有情生起欢喜心。二是随顺正法教语。为利益安乐有情,依此语能引发信、戒、闻、舍、慧等功德,宣说正法。能内心清净地对有仇怨之人,说对他有利之语;对极钝根仍具信心的人,忍受疲劳,为他讲法,令他学习并趣入善法;对谄诈欺师、行为邪恶的人,以无恚恼心说利益他的言语,对如此难行之爱语也应该修学。对那些心相续尚未成熟,想要断除诸盖障的有情,愿意趋入善趣者,教他们首先应行布施持戒;对那些已离盖障、相续成熟的有情,心调柔者,为他们宣说增进四圣谛的法;对那些多行放逸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使他们安住于不放逸行中,进行正确劝导;对那些心存疑惑者,为使他们断除疑惑,宣说正法论义抉择。
  丑三、利行
  比喻喂养婴儿,饮食既不能太热也不能生冷,需要适合于婴儿的食品,同样道理,菩萨度化众生,不能仅以一法来满足一切众生。因为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应根据各自的根器宣说相应的法,让他们依法修持。对应于下根之下根,下根之中根,下根之上根,应分别以声闻、独觉、菩萨乘来引导;对应于中根之下根、中根之中根、中根之上根,应分别以事部、行部、瑜伽部乘来引导;对应于上根之下根、上根之中根、上根之上根,应分别以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无上大圆满乘来引导。众生的根器分为九种,与此相应,以九乘法分别加以引导,直接或间接以方便法利益众生。
  利行,以对境分二:一、对相续未成熟者,使令成熟;二、对相续已成熟者,使令解脱。以现法后法又分三:一、于现法利益有情,指使他如法积集、守护、增长财产;二、于后法利益有情,指劝导有情舍弃财产,清净出家、行梵净行,由此定能获得今后的安乐,不必获得现时的安乐;三、于现法后法利益有情,指劝导在家出家众,趣向世间、出世间离欲行,由此现法能使身心轻安,于后世中,或生清净天界,或般涅槃。《入行论》云:“慧浅莫言深,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
  丑四、同事
  为了让众生通达佛法及修行善法,自己也应当与众生一样地修学。否则,自己若不做让他做,他会因种种理由不肯做。先应为有情义利,不离利他意乐,调伏自己行其加行。如《无边功德赞》云:“有未自调伏,虽说正理教,违自语而行,不能调伏他。尊知此义故,心念诸众生,自未调伏时,暂勤自调伏。”《经观庄严论》云:“施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是为爱乐语,利行及同事。”
  子三、数量决定
  为什么定为四摄呢?因为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先使其欢喜,若施以资财饶益有情,可令他欢喜。既欢喜已,令修道时,先须使他了知如何修行。这样,由爱语宣说正法,遣除他的无知,断除他的疑惑,使他正确受持法义。既然了知法义,由利行劝导令修善行。若自不修,如何教他?自若实行,与他同事,使他信受,便思维教我等所修之善,彼自亦修,若修此善,定能使我获得安乐。这样,先前未修行的人就开始修行,已经修行的,可令修行坚固不退,因此,需要同事。如《经观庄严论》云:“能利他方便,令取令修行,如是令随转,四摄事应知。”
  或者,由四种作业来决定四摄。以布施使他成为闻法的法器,让他对法师生起欢喜;以爱语使他产生信解,对法义断除疑惑;以利行使他依教奉行;以同事使他修行不退,长期住于修行之中。如《经观庄严论》云:“由初为法器,第二令胜解,由三使修行,第四成净修。”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菩萨所摄成熟众生相续的方便法均归纳在四摄当中。如《经观庄严论》云:“四摄于三世,恒时摄众生,成就众生道,非余唯四摄。”此四摄体,世尊于余处说二摄,即财摄与法摄。四摄归纳于二摄当中,布施归于财摄,爱语、利行、同事归于法摄之中。如《经观庄严论》云:“四体说二摄,财摄及法摄,财一法有三,次第摄四摄。”无著菩萨于《经观庄严论》云:“由诸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诸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
  子四、摄义
  通过菩提心摄持,一切直接或间接利益度化众生的行持可归纳在四摄法中,以四摄法摄持并成熟众生相续。
  戊二、与三律仪有关的学处
  分三:一、观待正品与违品而作取舍;二、依止正知正念不放逸的方便而护其心;三、一切行为以善法度时之学处。
  己一、观待正品与违品而作取舍
  颂曰:学修一切正品断违品。
  学修正品,即:未生起的善业令生起,已生起的善业令坚固,未断除的违品应断除,已断除的违品不令生起。《集学论》云:“以何法不成堕罪,此法之关键需了知。”菩萨学基础的关键在何处呢?《集学论》云:“自己的身体与受用及一切善根对有情无有吝啬,并要增长此善法。”也就是说,将凡夫所执著的身体、受用及所积一切善根福德作布施、护持、清净、增长。如此所说四法包含了菩萨一切律仪。那么如何修持呢?初学者需保持身体、受用及善根,不令毁坏,资粮道与加行道要使其清净,一地至七地的菩萨主要修布施舍弃,八、九、十地则令其增长。详细请阅《集学论》清净品、护受品、增长品等。
  此颂把《集学论》中的修法次第以窍诀方便作了圆满归纳。也就是说,对修学无上正等正觉的一切善根,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令增长,通过勇猛清净的意乐精进三门行持,并且一缘安住于善法,住于三摩地中。与此相反,对修学无上正等正觉的违品不善法,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断除,亦能以勇猛清净意乐精进断除不善。
  已发菩提心者,保持菩提心并令稳固增长,也就是护持饶益有情戒。如《入行论》云:“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护持菩提心不失坏的方法,也就是安住在愿行菩提心一切正品的学处,清净障碍菩提心的垢障,远离一切违品不善之心,修持遮止学处。令善根增长的方便即是把自己的安乐与众生的痛苦相交换,修持自他相换法,这也是正品的学处。《入行论》云:“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己二、依止正知正念不放逸的方便而护其心
  颂曰:恒依正知正念不放逸。
  菩萨常护身心,不忘记善所缘之正念,即是不舍正念。以正知观察自相续中是否产生烦恼,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是否清净。于是非取舍处不松懈。不放逸是指谨慎地摄持三门,不造作恶业。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也不执取随形色的妙好,是护眼根。若不护眼根,则依邪妄损恼余根,不善心便随之流转。同样,护持余根,耳所闻声,鼻所嗅香,舌所了味,身所著触,意所缘法都不取相,也不执取随形妙好。若护意根不随法相流转,则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不远离禅观,从而手足无动摇,口无杂言,亦无戏笑,诸根不乱,三业寂静。因此,如《文殊庄严国土经》云:“菩提道根本就是不放逸。舍利子,放逸者,声闻之道亦不能成就,更况无上菩提正道。”《月灯经》云:“如我所说诸善法,谓戒闻舍及忍辱,以不放逸为根本,是名善士最胜财。”《入行论》云:“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龙树菩萨于《亲友书》云:“佛说不放逸,是无死甘露,故汝为增善,恒应不放逸。”
  己三、于一切时中行持善法的学处
  颂曰: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
  犹如华严清净之行品,
  所作相应以句发善愿。
  总的来说,于一切时中观察身口意三门,不失坏正知正念来行持四种威仪:走路时,眼视一木轭地;遇到他人,面容当慈善,呈微笑,以柔和语予以问候;坐时,以金刚跏趺座安坐行持讲闻等善法;吃饭时,忆念三宝,行上供下施,吃时应断贪心,为养活这个身体及体内诸虫等而食,为修禅定而食,当知量而食。食毕,结斋回向;卧时,应当右侧正卧,犹如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头向北,面向西,狮子卧式,同时观想三宝在自己的头面前方,观想死亡无常,当勤精进,观想光明,安住于法性光明本性中休息,忆念醒后要做的善业。早晨醒来后,忆念三宝,发菩提心。若在梦中造恶业,醒来当立即忏悔,若在梦中行善业,醒来当随喜。种种威仪以成办自他二利来度时光。如《经观庄严论》云:“异根于异处,异作有异行,凡是诸所作,回以利众生。”也就是说,菩萨随眼等诸根所作种种威仪业行回向利益众生。凡有所行,与事相应及以相似,皆发善愿回向一切众生。尤其身行种种威仪。如《华严经·净行品》所讲,心发善愿,口念偈颂回向众生:“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相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佛子,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孝事父母 当愿众生 善事于佛 护养一切。妻子集会 当愿众生 怨亲平等 永离贪著。若得五欲 当愿众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隐。妓乐聚会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了妓非实。若在宫室 当愿众生 入于圣地 永除秽欲。著璎珞时 当愿众生 舍诸伪饰 到真实处。上昇楼阁 当愿众生 昇正法楼 徹见一切。若有所施 当愿众生 一切能舍 心无爱著。众会聚集 当愿众生 舍众聚法 成一切智。若在厄难 当愿众生 随意自在 所行无碍。舍居家时 当愿众生 出家无碍 心得解脱。入僧伽蓝 当愿众生 演说种种 无乖诤法。诣大小师 当愿众生 巧事师长 习行善法。求请出家 当愿众生 得不退法 心无障碍。脱去俗服 当愿众生 勤修善根 舍诸罪轭。剃除鬚发 当愿众生 永离烦恼 究竟寂灭。著袈裟衣 当愿众生 心无所染 具大仙道。正出家时 当愿众生 同佛出家 救护一切。自归于佛 当愿众生 绍隆佛种 发无上意。自归于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自归于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受学戒时 当愿众生 善学于戒 不作众恶。受阇棃教 当愿众生 具足威仪 所行真实。受和尚教 当愿众生 入无生智 到无依处。受具足戒 当愿众生 具诸方便 得最胜法。若入堂宇 当愿众生 昇无上堂 安住不动。若敷床坐 当愿众生 开敷善法 见真实相。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提座 心无所著。结跏趺坐 当愿众生 善根坚固 得不动地。修行于定 当愿众生 以定伏心 究竟无余。若修于观 当愿众生 见如实理 永无乖诤。舍跏趺坐 当愿众生 观诸行法 悉归散灭。下足住时 当愿众生 心得解脱 安住不动。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着下裙时 当愿众生 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 检束善根 不令散失。若着上衣 当愿众生 获胜善根 至法彼岸。著僧伽黎 当愿众生 入第一位 得不动法。手执杨枝 当愿众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净。嚼杨枝时 当愿众生 其心调净 噬诸烦恼。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 弃贪嗔痴 蠲除罪法。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以水盥掌 当愿众生 得清净手 受持佛法。以水洗面 当愿众生 得净法门 永无垢染。手执锡杖 当愿众生 设大施会 示如实道。执持应器 当愿众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发趾向道 当愿众生 趣佛所行 入无依处。若在于道 当愿众生 能行佛道 向无余法。涉路而去 当愿众生 履净法界 心无障碍。见昇高路 当愿众生 永出三界 心无怯弱。见趣下路 当愿众生 其心谦下 长佛善根。见斜曲路 当愿众生 舍不正道 永除恶见。若见直路 当愿众生 其心正直 无谄无诳。见路多尘 当愿众生 远离尘坌 获清净法。见路无尘 当愿众生 常行大悲 其心润泽。若见险道 当愿众生 住正法界 离诸罪难。若见众会 当愿众生 说甚深法 一切和合。若见大柱 当愿众生 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若见业林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应敬礼。若见高山 当愿众生 善根超出 无能至顶。见棘刺树 当愿众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见树叶茂 当愿众生 以定解脱 而为荫映。若见花开 当愿众生 神通等法 如花开敷。若见树花 当愿众生 众相如花 具三十二。若见果实 当愿众生 获最胜法 证菩提道。若见大河 当愿众生 得预法流 入佛智海。若见陂泽 当愿众生 疾悟诸佛 一味之法。若见池沼 当愿众生 语业满足 巧能演说。若见汲井 当愿众生 具足辩才 演一切法。若见涌泉 当愿众生 方便增长 善根无尽。若见桥道 当愿众生 广度一切 犹如桥梁。若见流水 当愿众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见修园圃 当愿众生 五欲圃中 耘除爱草。见无忧林 当愿众生 永离贪爱 不生忧怖。若见园苑 当愿众生 勤修诸行 趣佛菩提。见严饰人 当愿众生 三十二相 以为严好。见无严饰 当愿众生 舍诸饰好 具头陀行。见乐著人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欢爱不舍。见无乐著 当愿众生 有为事中 心无所乐。见欢乐人 当愿众生 常得安乐 乐供养佛。见苦恼人 当愿众生 获根本智 灭除众苦。见无病人 当愿众生 入真实慧 永无病恼。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见端正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常生净信。见丑陋人 当愿众生 于不善事 不生乐著。见报恩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能知恩德。见背恩人 当愿众生 于有恶人 不加其报。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见婆罗门 当愿众生 永持梵行 离一切恶。见苦行人 当愿众生 依于苦行 至究竟处。见操行人 当愿众生 坚持志行 不舍佛道。见著甲胄 当愿众生 常服善铠 趣无师法。见无铠仗 当愿众生 永离一切 不善之业。见论议人 当愿众生 于诸异论 悉能摧伏。见正命人 当愿众生 得清净命 不矫威仪。若见于王 当愿众生 得为法王 恒转正法。若见王子 当愿众生 从法化生 而为佛子。若见长者 当愿众生 善能明断 不行恶法。若见大臣 当愿众生 恒守正念 习行众善。若见城郭 当愿众生 得坚固身 心无所屈。若见王都 当愿众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乐。见处林薮 当愿众生 应为天人 之所叹仰。入里乞食 当愿众生 入深法界 心无障碍。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门。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见不舍人 当愿众生 常不舍离 胜功德法。见能舍人 当愿众生 永得舍离 三恶道苦。若见空钵 当愿众生 其心清净 空无烦恼。若见满钵 当愿众生 具足成满 一切善法。若得恭敬 当愿众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不得恭敬 当愿众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见惭耻人 当愿众生 具惭耻行 藏护诸根。见无惭耻 当愿众生 舍离无惭 住大慈道。若得美食 当愿众生 满足其愿 心无羡欲。得不美食 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 诸三昧味。得柔软食 当愿众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软。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著 绝世贪爱。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若说法时 当愿众生 得无尽辩 广宣法要。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若入水时 当愿众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盛暑炎毒 当愿众生 舍离众恼 一切皆尽。暑退凉初 当愿众生 证无上法 究竟清凉。讽诵经时 当愿众生 顺佛所说 总持不忘。若得见佛 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 见一切佛。谛观佛时 当愿众生 皆如普贤 端正严好。见佛塔时 当愿众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敬心观塔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共瞻仰。顶礼于塔 当愿众生 一切天人 无能见顶。右绕于塔 当愿众生 所行无逆 成一切智。绕塔三匝 当愿众生 勤求佛道 心无懈歇。赞佛功德 当愿众生 众德悉具 称叹无尽。赞佛相好 当愿众生 成就佛身 证无相法。若洗足时 当愿众生 具神足力 所行无碍。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隐 心无动乱。睡眠始寤 当愿众生 一世智觉 周顾十方。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丙三、摄义
  分二:一、大法王无垢光尊者所撰摄义;二、大成就者白玛旺甲所撰摄义。
  丁一、大法王无垢光尊者所撰摄义
  颂曰:胜智自在龙钦绕降尊,
  愿心学处修习四无量,
  行心学处修行六波罗,
  归纳摄集黑白八法中。
  依靠修习四无量心增上坚固愿菩提心,不令失坏,为利有情获无上正等正觉而发坚固的愿。即愿菩提心学处归纳于四无量心当中,行菩提心的学处则能包括在六波罗蜜中。前面已作广述。此义如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修四无量愿学处,护心断除其违品,行持六度行学处,当勤断除其违品。”又云:“总之当舍四黑法,应当精进四白法。”
  丁二、大成就者白玛旺甲所撰摄义
  颂曰:今生有利乐者应当做,
  现世无有利乐之行为,
  及损害后世者悉应断,
  二大车轨学处尽含摄。
  具有菩提心的菩萨以普度众生为己任,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对自他有暂时的利益或可获得究竟安乐之事都应当行持;若对自他现世无有利益,后世感受恶趣痛苦之事,以及现世暂时有利,后世有害之事,都应当断除。如上所述内容在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二大菩萨戒仪轨学处中全部含摄了。
  乙五、发起菩提心所依之身
  颂曰:所生依身天龙夜叉等,
  罪业之人龙树亦承许;
  先须获别解脱无著宗,
  总须佛法菩提果生信,
  如海佛子行亦欢喜信,
  即可生起殊胜菩提心,
  佛于宝灯经中如是说。
  龙树菩萨承许生起菩提心的所依身即能解义的众生,包括想获取菩提心的六道众生都能生起真实的菩提心,所以依身范围较广,如天、龙、夜叉等,即使罪业深重之人及非人等身形低劣的众生,也能获得愿菩提心。如《大宝积经》云:“闻是法已,会中天、龙、夜叉、阿修罗、紧那罗、莫呼罗伽等无量大众皆发无等等三藐三菩提心。”
  无著之宗承许生起行菩提心的所依身是三界之中的欲界、四洲之中的东、南、西三洲的男女,必须具足七种别解脱戒之一。如阿底峡尊者在《道炬论》中云:“恒具余律仪,七众别解脱,有菩萨律仪,善根而非余。”相对龙树之宗而言,所承许的依身范围不广,只限于人。
  二大车轨互不相违,而是一致的。根据有二:一者,龙树菩萨主要从愿菩提心方面而言,无著菩萨主要从行菩提心而言,洛钦大译师也如此说。二者,发起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前提,二轨均需遣除别解脱戒的违品,也就是说菩提心利益众生,无论是否已受小乘别解脱戒,都必须遣除损害他人的身口等恶业,否则与菩萨戒的学处相违。总之,受菩萨戒的所依身如上所说,以下讲所依之心。
  依靠信心等,即可生起菩提心。如《宝灯经》云:“对于佛与佛法生信心,无上正等菩提也生信,诸佛子行海亦欢喜信,能生菩萨殊胜菩提心。”
  菩萨戒所住依身。已经生起菩提心的现世之身及后世身中,菩提心都可安住,如果没有失坏菩提心,即便到后世,此补特伽罗也没有失掉菩萨戒体,所以,后世中他自然会欢喜利益众生的修行,欢喜遣除有损众生的行为。如果在转世时忘却菩提心,则于下一世中遇到大乘善知识,经善知识指导,很容易忆念菩萨戒,使戒体坚固增长,不必再重新受菩萨戒。理由是若没有产生失坏菩萨戒的违品,菩萨戒体一直可保持到获得无上正等觉果位。因为受戒正行发誓说:“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此与小乘别解脱戒不同。
  乙六、犯已还净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丙一、略说
  颂曰:最后宣说犯已还净相。
  受持愿行菩提心学处不令失坏,假如失坏,应当忏悔清净。
  丙二、广说
  分三:一、宣说四边堕罪;二、了知开缘犯缘后之善行;三、宣说真实忏悔义。
  丁一、宣说四边堕罪
  颂曰:何者不察合理与非理,
  做或不做以及无记舍,
  当做不做违越成堕罪;
  修大义舍小义为影事;
  非自境界不做无堕罪;
  无能力而做是无罪影。
  受持菩萨戒者,无论何人对当做与不当做之事都应以智慧进行观察。如果不了解开缘与遮持,不观察其事合理与不合理,当做的事不做,不当做的事反而去做,当作取舍而不作取舍,以无记之心度日,那么,大多数人会造业,违越菩萨学处。
  堕罪依四边分四:一、经观察后,明知当做而不做,犯堕罪。譬如,应断杀生,但因嗔恚心去杀生,所做非理。再如,当行布施,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因吝啬而不布施。此二皆犯堕罪。颂曰:“当做不做违越成堕罪。”二、修大义舍小义,譬如,因行布施而影响持戒,若为了持守净戒而不行布施,看起来未行布施好象违犯菩萨学处,但为了戒律清净,未行布施只是随罪之影事,不犯堕罪。如《等持王经》云:“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大宝积经》云:“何者欢喜意,百年作布施,不如一日间,受持清净戒。”所以持戒为大义,布施为小义。颂曰:“修大义舍小义为影事。”三、不是自己的境界不去做,或者是自己的境界无误地作取舍行持,都不犯堕罪。譬如布施头目手足不是凡夫初学者的境界,不行此种布施无堕罪。颂曰:“非自境界不做无堕罪。”四、凡夫初学者等,虽然自己无能力做,譬如布施自己的头等,但他还去做,或者相续中没有生起那么高的见解,不具清净之发心而去行持那种布施等,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犯堕罪的行为,其实是犯堕罪。颂曰:“无能力而做是无罪影。”
  此四边堕罪对应菩萨三律仪而言,如下所说。就禁恶行戒而言,若以嗔恚心杀生犯堕罪,若以菩提心等的善心去杀生,是堕罪之影事。杀生是严重损害众生的事,以大悲心不杀生是无罪的,但若杀众生对他有大利益,不去杀他是无罪的影事,实则造罪。以其它烦恼心造罪业情况依此类推。就摄善法戒而言,若以吝啬心不行布施犯堕罪,以大悲之善心不行布施,是堕罪之影事,是无罪的。以清净心行布施当然无罪,若以损害他人为目的而行布施,是无罪之影事,实则造罪。其它持戒度等依此类推。就饶益有情戒而言,若有病人应当探望而不探望犯堕罪,但为做更有意义之事而舍弃看病人之事是堕罪之影事,是无罪的。以慈悲心照看病人当然无罪,若病人本有人照顾,舍弃自己之闻思修等又复去照看,表面看起来无罪,是无罪之影事而已,实则造罪。其它方面依此类推。
  丁二、了知开缘犯缘后之善行
  颂曰:对他有利身口七不善,
  可有开许其实成善法。
  当对他人获得利益成了殊胜方便的时候,十不善业中身口之七不善业有开许的机会。譬如为了救度很多众生的生命而杀一屠夫;遇到一个快饿死的人,自己去一个富人家偷东西给他吃,使他免于死亡;若有一女人贪淫烦恼炽盛,若不与淫,她将死亡,为救度她而行邪淫;若有一人即将被杀,藏于自家而妄语说见他逃别处;若有一恶友欺骗另一人,将彼引入堕落险地,为救彼而作两舌;若有一人内心痛苦,为减轻其苦恼,或有喜欢言语之人,为引导他进入佛门,有这种必要而绮语;或为调伏某人而呵斥责骂等作恶口,如上所说皆为开缘,表面看起来为不善业,实是善法。身口七支之开缘如下作详述。
  一、杀生开缘。如果菩萨得知有一盗贼为了获得财物即将杀害许多生命,或者将杀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者他将造多种无间罪业,菩萨这样想:“如果我杀死那个恶人,自己就会堕地狱,如果不杀,他将造无间罪业,受无量大苦。我自己宁可杀那个恶人堕地狱,而不让他受无间地狱大苦。”菩萨如此思考之后,生起意乐,为将来的缘故生起怜愍心而断恶人性命。在正行杀时,自己怀着善心或无记心,不间杂恼恨。又因为没有其它方便可得,所以深生惭愧。由这样的因缘,虽然杀了那个恶人,但不违犯菩萨戒,反而能引生很多功德。
  二、不与取开缘。如果菩萨看到国王大臣等暴恶成性,对民众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心生悲愍,为利益众生,废止或夺取王位,不违犯菩萨戒,并能引生很多功德。又菩萨若看到盗贼夺他财物,或盗僧伽物、塔庙物,盗取众多物品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生起怜愍心,为了利益那个盗贼,不让他受用这些财物,从而使他免受长久的痛苦果报,随自己所能夺回财物,归还物主;或者,如果菩萨见执事人及守园人取僧伽物、塔庙物纵情受用,菩萨思维抉择其人之恶业,生起怜愍心,为了不让他因此邪受用而受长久苦恼,随力所能废除其人的职务,如上所说,菩萨虽行不与取,但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三、欲邪行开缘。如果在家菩萨见有女人熏习淫欲法,希求菩萨行非梵行,菩萨思维:“不要让她心生嗔恨,多生非福,若随顺其欲,便得自在,若不随者,她将死亡。”于是随她方便安处,并且让她学习善法,舍弃不善之业。如此菩萨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行秽染之法,但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出家菩萨为护持别解脱戒,一切时一切处不应行非梵行。《梵网经》云:“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集学论》云:“诸梵行者,为利他故,于彼应作母姊之想,无离邪行。”《律仪二十颂新疏》云:“淫欲行者,是有罪犯,无间能令堕那落迦,令多所化不信圣教,诸世间人多住此行。由见此故,大士不应习近淫欲。”
  四、妄语开缘。如果菩萨为了使许多众生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剁手足难、割耳鼻难、剜眼等难,虽然菩萨为自命难也不明知故说妄语,但是为了救脱那些有难众生,故说妄语。即菩萨观知有情义利,自己没有染着心,只为饶益有情的缘故,掩盖正知而说妄语,如此说时,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五、离间语开缘。如果菩萨观见有情被恶友所引诱,菩萨心生怜愍,为了使他得利益安乐,不让他因接近恶友而受长久损害,随己所能说离间语,使他远离恶友。菩萨以此饶益心说离间语,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六、绮语开缘。如果菩萨观见有情喜欢猖、吟、咏、歌、讽,或喜欢谈论有关王贼、饮食、淫荡、街头巷尾无义之事,菩萨为了使他出离不善行,安立善行,而说绮语,先使他欢喜,再以善法方便引导。菩萨如此说绮语,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七、粗恶语开缘。如果菩萨见有情离开正路而行非理事,为了让他出离不善行安立善行,菩萨说粗恶语,猛利呵斥责备,菩萨如此以饶益心说粗恶语,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所谓行非理事,《传释》说:“行十不善,或虽善知大乘道而行小乘道,及知小乘而行外道,名越路行,虽知正理而于学处不敬缓慢,名非理行。”越路行即离开正途,非理行即行非理事。
  如上所说,表面上看起来不善之行为,其实于众生有利益,为善法,佛均开许。《大日经》等经论只开许身语七支,于意之贪嗔痴不开许,因为判别善与不善唯依发心。《清净心之罪障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颂云:“善意将鞋垫,置于能仁顶,他人舍弃彼,二者得王位。”《中观四百论》云:“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菩萨戒二十颂》云:“具足悲心与慈心,及善心者悉无犯。”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宁玛巴大成就者无畏持明洲在《功德藏》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因此,判断善恶的根据是发心,意之不善业何时也不开许。
  丁三、宣说真实忏悔义
  分二:一、龙树菩萨所宣忏悔义;二、无著菩萨所宣忏悔义。
  戊一、龙树菩萨所宣忏悔义
  颂曰:超越座时失坏圣者前,
  黎明祈祷梦中忏堕罪,
  余罪昼夜念诵三聚经,
  三遍清净罪障龙树宗。
  一般来说,失坏菩萨戒或舍菩萨戒归纳为三种情况:一、基础是舍弃基础的愿菩提心;二、违品,违犯上品缠的根本罪;三、舍缘,舍菩萨戒的缘现前。
  第一和第三两种情况,立刻就失掉菩萨戒,要想恢复,只是忏悔是不够的,必须重受菩萨戒。若犯上品缠根本罪,于六座时的一座时中造罪,于其次一座时没有产生对治法而超过时间,为超座时堕罪。如此产生失坏戒之堕罪,其忏悔方法是观想本尊,在本尊前作忏悔。观想菩萨戒行者共同的本尊——圣者虚空藏菩萨,于菩萨前昼夜不断洗浴、燃香、念圣号,顶礼等,而后现见虚空藏菩萨本身,祈求加持,清净堕罪,依靠勇猛祈祷现见本尊,或于梦中见种种验相,如梦见日月、雪山、穿白色衣服,出现与自己根器相应的人或旁生、非人等来宣说清净罪业的方便方法,此为清净堕罪之相。如果上述验相没有出现,则在黎明时,于东方阿噜拿天与虚空藏菩萨俱来其人前。以如此相忏悔堕罪,谓大智方便、知见方便、善巧智方便。
  其余恶作罪等,于白天念《三聚经》(即礼佛大忏悔文)三遍,再于夜晚念《三聚经》三遍,即得清净。此是龙树之宗所讲忏悔方法。
  总的来说,失坏菩萨戒犯堕罪,有三大过患:过患之一,受戒的时侯,在佛、菩萨、上师面前立过誓言,失毁誓言则欺骗了诸圣者,使他们不欢喜;其次,发菩提心的对境是六道一切众生,失坏菩萨戒则欺骗了众生,他们得不到满足;再次,欺骗了自己,失坏自利,所以成为佛、菩萨、上师、六道众生及自己共同呵责之处。《十地经》云:“是菩萨于诸佛如来现前戒学发生乐欲正行应别授学,彼或无有善知识者,向十方现在佛菩萨前,专念作观随力称量。已坚持是戒,勿复欺诳十方一切佛菩萨众,及彼世间诸天人等。”《法集经》云:“善男子,菩萨应当尊重实谛,何以故,善男子,以集实谛名为法集。善男子,云何名实谛?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舍弃身命不舍是心,不舍诸众生故,是名菩萨实谛。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复于后时弃舍是心,及舍诸众生者,是菩萨为大妄语,实可呵厌。”
  过患之二,舍弃或失坏菩萨戒后,菩萨之名字及实义全都丧失,积集许多不悦意之痛苦。譬如国王失掉王位,多受苦恼,菩萨失菩萨戒,现世中产生许多不吉祥事,并于临命终时,会有诸多痛苦压迫之觉受。如《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云:“譬如世间若王王臣欲饷一切城邑人民,集已弃舍,若饮若食不为办设,于诸人民则为虚诳,而(诸人民)于饮食少不可得,高声呵责忿恚而出。佛言,海意,是菩萨亦复如是,(初发心)于诸众生未度者令度,不应但修捷语利辨,乃至而不勤修多闻积集诸善菩提分法,(否则)彼菩萨者则为虚诳诸天世人,是圣所呵厌,于智大智无上胜智俱极难得。是故当知,菩萨不应但以语言虚诳一切天人世间。”
  过患之三,失坏菩萨戒之罪业极重的缘故,后世堕落恶趣,难以得到解脱。如《地藏十轮经》云:“如是十善业道佛所证果,若不真实守护一善业道,乃至临命终时,而自称言,我是真实行大乘者,我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是人是极虚诈,是大妄语,于十方佛世尊前诳惑世间,说空断见诱诳愚痴,身坏命终,堕诸恶趣。”尤其是因失坏菩萨戒犯根本罪的过患更大。往昔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时,曾迎请上师及诸佛菩萨作证,并发下誓愿,若失坏菩萨戒犯根本罪,将堕落三恶趣,并转入无间大地狱中感受长劫痛苦。《集学论》云:“彼等根本堕落罪,为大地狱众生因。”《入行论》云:“意若思布施,微小凡常物,因悭未施与,经说堕饿鬼,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若是小乘别解脱戒因特殊因缘不能受持,可开许舍戒,若舍弃菩萨戒则是严重的恶业。《入行论》云:“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又云:“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正法念处经》说:“先少思惟已,后竟不施,堕饿鬼趣,语已不施,堕地狱趣,况复无上菩提具足许施无余世间诸众生故。”因此,若已受持菩萨戒,永远不应舍弃,即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可舍。《文殊庄严国土经》云:“守持了清净的菩萨戒后,即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舍弃!”《弥勒狮子吼经》云:“希求菩提誓,恒时当坚固,犹如须弥山,永不可动摇。”
  菩萨戒之根本罪与支分罪均不染污自相续十分重要。初始应当专心精勤护持令无违犯。如由无知、放逸、多惑、不敬四缘违犯,即当如法悔除还净。四缘违犯如下所说:由无知故,于所犯不了知,无有觉悟,对所犯罪起无犯想,如此而犯众罪,虽已了知所犯罪,但因放逸忘失正念,由不住正念而犯众罪;由三毒烦恼炽盛故,虽知此事不应做,但身心无自在而犯众罪;由轻慢故,虽于所犯有所了知,但因信解极为下劣,无有强盛宿善因行,于涅槃无忆念,对佛法僧无敬、无惮、不乐所学,因轻慢而随欲犯罪。当知四缘违 犯中,前二所犯为非染违犯,后二所犯是有染违犯。对治四缘所犯罪,当恒常安住正知正念,学习对治所犯的善巧方便,勤修猛利对治法,有惭有愧,恭敬大师佛菩萨,尊重所学圣教学处。
  以四缘违犯所造堕罪应当如法发露忏悔,使令清净。每昼夜分为六个座时,每座时四小时,若于其中一座时中再三发生根本罪,若于以下座时生起相应的菩提心所摄持的对治法,如法忏悔,可得清净,无需再重受菩萨戒。如果超越座时,于下一座时没有生起对治法,则失坏菩萨戒的戒体,仅仅发露忏悔不能恢复。应当先行发露忏悔,然后重新依靠仪轨受菩萨戒。佛陀教导说:作为佛弟子应善护戒律,以不造罪为好,倘若犯戒造罪,应尽快发露忏悔,还令清净,也不失为清净的佛弟子。
  在相续中生起甚深证悟的主要障碍是罪障、习气,为使阿赖耶之明镜中显现证悟的影相,净除罪障至关重要,如同要使镜中显现影相,擦拭镜面十分关键。众生沉溺在轮回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从无始时来所造作积累的数不清的十不善罪业、烦恼障、所知障,尤其在末法时代,随着真正的修行人和培植善根福报人的减少,真正的佛法开始隐没,影子佛法开始盛行,因此业障的黑暗越来越浓,三宝的加持更不容易感受到,各种违缘、灾难频频发生,现世感受惊恐痛苦后,来世多数人还将转到三恶趣去偿还业债,感受更大的痛苦。如上所说,忏悔罪业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对应于众生的上、中、下的根器,忏悔也可分为三种方式。中根者的忏悔方法是依各位本尊修法修持,在本尊圣者面前作七支供,进行忏悔而得清净。在续部中共同的忏悔对境本尊是圣者虚空藏菩萨,在彼圣者面前忏悔:于造堕罪之后,先行洗浴、清洁卫生、烧香、顶礼、念诵佛号等,昼夜不断,然后速速迎请虚空藏菩萨,现见本尊,清净堕罪。或在本尊像前祈祷,于梦中梦见本尊以人或傍生或非人的形象宣说忏悔罪障的种种方便,如果没有出现这种验相,那么于黎明时分,洗浴后,烧香祈祷,向东方顶礼,而后入睡,于黎明青光相现时,在梦中见虚空藏菩萨以相应自身的身相宣说忏悔清净的方便法,按此方法行持,便得清净。如《虚空藏经》云:“若诸菩萨闻虚空藏菩萨名已,无有疑惑,欲睹见者,畏堕恶道忏彼重罪,于虚空藏菩萨称念其名,恭敬礼拜。善男子,如其福力住其人前,或见本身,或现梵王身,乃至或现童男童女等身,令初行菩萨如从座起,于所犯罪悉皆忏悔。及为演说甚深方便善巧大乘之行,乃至住不退地。又总略云,设不现前彼初行菩萨面,于东方阿噜挐天子住立其前,烧香劝请,作如是言,汝阿噜挐天,有大慈悲,具大威德,照阎浮提悲愍覆护,速自劝请虚空藏菩萨起大悲愍言觉悟我,而于梦中方便显示所犯罪报,授我忏悔得圣大乘智慧方便。彼阿噜挐天出现阎浮提时,与虚空藏菩萨俱来,以本色相即于梦中住其人前。忏悔重罪于如是相,谓大智方便,知见方便,善巧方便。彼初行菩萨获三摩地,名不失菩提心,依此大乘得坚固住。”
  下根者依靠四种对治力进行忏悔:一、所依力;二、追悔力;三、现行力;四、恢复力。
  一、所依力分二:(一)外所依力;(二)内所依力。外所依力是在忏悔对境阿阇黎面前,或观想于本尊面前进行忏悔。内所依力指归依与发心。也就是说,归依三宝。为了一切众生获无上佛果而发菩提心,这是内所依力,勇猛的祈祷心也是内的所依力。
  二、追悔力(或称破恶力),追悔并破除以往的恶业。如《大忏悔文》云:“发露忏悔,不敢覆藏。”恰美仁波切于《极乐愿文》中说:“若无追悔不净业,先作之罪内成毒,以大惭怯悔心忏。”忏悔方法是忆念往昔所造堕罪,于长老面前宣说堕罪名,以勇猛的后悔心忏除。
  身体威仪:先对忏悔境合掌礼拜,于卑下位蹲跪合掌。
  正行:言说“长老专志,我如是名,如所称事违越菩萨毗奈耶法,犯根本罪或恶作罪,如是众罪,我于长老前发露悔除,更不覆藏。发露悔除,我安乐住,不露不悔,则不安乐。”长老专志,指请长老专心致志听我言说。我如是名,讲自己的名字。如所称事,讲所造罪事。于恶作罪后应添加所犯罪之名称,如自赞毁他等。长老问:“汝于此等见罪否?”答言:“见!”问:“后防护否?”应答:“如法如律善为奉持。”如上言说三遍,第二遍,第三遍也如此说。
  三、现行力。现行力之六门:念诵诸佛菩萨的圣号;建造佛像、塔等;绕佛、绕塔、绕神山等,顶礼三宝;念诵殊胜经、论及忏罪仪轨;念诵心咒、百字明等;相似安住无缘大空性中。此六门称为现行对治力。尤其是念百字明咒很殊胜。百字明为十方三世诸佛共同加持,是所有咒语的精华,由一百个寂静、忿怒本尊心咒总集而成,其甚深义再归纳为金刚萨埵心咒:嗡巴札尔萨垛吽。
  百字明咒
  嗡班札萨埵萨玛雅,嘛努巴拉雅,班札萨垛底诺巴底叉知桌美巴哇,苏埵卡约美哇,苏波卡约美巴哇,阿努?埵美巴哇,萨哇斯德玛美札雅叉,萨哇嘎嘛色匝美,则当协央格热吽,哈哈哈哈吙,班嘎万纳,萨哇达他嘎达,班扎嘛麦母杂,班扎巴哇,嘛哈萨玛雅萨埵啊。
  四、恢复力(返回对治力)即发誓今后纵遇命难也不复更造前所造罪。如经云:“后当永断禁。”《极乐愿文》云:“若无戒心不净故,发誓今后遇命难,亦将不造不善业。”如果没有更不再犯之防护心,即便先前已作忏悔,也难以清净。如《弥勒狮吼经》云:“弥勒!后五百世,正法临没时,颇有自称我是菩萨出生于世,彼等不护身语意业,多犯众罪,多行恶业,意谓悔除便得清净,而于当来不善防护,为尽先造诸恶业故,我曾宣说三蕴法门。愚人于彼,贪造众罪,既造罪已,思惟悔除便得清净。”由此可见忏悔还净之方便,是清净戒律最重要的支分。
  另外,对众生发嗔恚心,须于十位具有大乘菩萨戒的僧人前忏悔,以无明痴心对正法作诽谤等,须于五位具有大乘菩萨戒的僧人前忏悔,此二种罪业非常严重。以贪欲心及轻的嗔恚心所造罪,须于具有菩萨戒的一人或两人面前忏悔。《邬婆离请问经》云:“舍利子!菩萨违犯有二重罪,谓嗔相应,及痴相应。”又云:“舍利子!执母邑手,及眼瞻视,并损恼心诸轻违犯,应昼夜专诚对三十五佛,悔除重罪”。
  如果没有相应的忏悔对境,可在三宝前发露忏悔,于昼夜六座时中,对三十五佛顶礼,再忏悔、随喜、回向,念诵《三聚经》,可忏悔前述根本重罪之外的由忘念、不正知所造的非染违犯之根本罪及恶作罪。如《入行论》云:“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礼佛大忏悔文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词,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花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南无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灯佛, 南无宝月光佛,
  南无现无愚佛, 南无宝月佛,
  南无无垢佛, 南无离垢佛,
  南无勇施佛, 南无清净佛,
  南无清净施佛, 南无坚德佛,
  南无旃檀功德佛, 南无无量掬光佛,
  南无光德佛, 南无无忧德佛,
  南无那罗延佛, 南无功德华佛,
  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南无财功德佛,
  南无德念佛, 南无善名称功德佛,
  南无红燄帝幢王佛, 南无善游步功德佛,
  南无斗战胜佛, 南无善游步佛,
  南无无周匝庄严功德佛,南无宝华游步佛,
  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
  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诸世尊,当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蔑戾车,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德,愿成无上智。去来现在佛,于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我今归命礼。
  愿将以此胜功德,回向无上真法界,
  性相佛法及僧伽,二谛融通三昧印,
  如是无量功德海,我今皆悉尽回向。
  所有众生身口意,见惑弹谤我法等,
  如是一切诸业障,悉皆消灭尽无余。
  念念智周于法界,广度众生皆不退,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四法广无边,愿今回向亦如是。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三称)
  初学者因种种业缘,对诸律仪难免有一些违犯,因此我们每天都要修一些忏悔法,令罪业清净。最好是在昼夜六座时各作一次忏悔。《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南赡部洲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这么多罪业,如果不及时忏除,怎么能保持清净的菩提心呢?修忏方式主要是读诵《三聚经》。《三聚经》即我们通常念的《三十五佛忏罪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称《礼佛大忏悔文》,因文中有礼忏、随喜、回向三支修法,所以叫《三聚经》。因为三十五佛在因地发心时,特别发愿将来遣除众生的罪障,修此忏悔仪轨者,能依佛菩提心,悔除根本堕罪以外的罪堕。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弥勒狮吼经》中说:“慈氏,后五百岁,正法衰微。颇有自称我是菩萨,彼等不护身语意业,多犯重罪,多行恶业……。我为净除往昔所造诸恶业故,乃为宣说三聚法门。”佛陀在《优波离所问经》中也说:“若菩萨犯五无间罪,由女人所生罪,……及犯余罪,即应向三十五佛昼夜独处,殷重悔除。”
  关于四种对治力,佛陀在《四法经》中说:“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复次悔过行者,于不善业行多所改悔;二对治行者,谓造不善业已,极为善业,及余利益之所对待;三制止力者,由读诵禁戒得无毁犯;四依止力者,谓归依佛法僧宝,亦不弃舍菩提心,由能依止是力,决定灭彼罪等。佛言,慈氏,是为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久积过罪。”此四法名字虽与前述四对治力不全相同,意义是一样的。《正契大乘经》云:“百千俱祗身,积造诸重罪,忏悔自性作,罪障不复增。”譬如有人去大海中采宝,如果船遭损坏,本来会淹死在海中。但他如果抱着破船板也能到达岸边,获得新生。同样,破了根本戒的人本来要堕入地狱,但他如果依佛、菩提心来忏悔,重守律仪,就不会堕入恶趣,而能顺利到达善趣彼岸。《四十二章经》云:“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治,渐有痊损耳。”忏悔给每一个犯有堕罪的行者提供了解脱的机会。对一般修行人来说,念诵《三聚经》是最相应有力的忏悔方法。印度大小乘均念此经作忏悔,雪域各派中,宁玛巴与格鲁巴等的行者对此特别重视,宗喀巴大师亲自作过三十五佛忏仪,汉地净宗的早晚课诵中也有这段经文,望每一位要忏悔罪业的修行人能够每天不间断地诵修忏悔文。
  对上根者,大德们说,可安住在如幻如梦的境界中,迎请充满虚空的一切诸佛菩萨,以《礼佛大忏悔文》发露忏悔罪业。进一步通过观察堕罪之自性,了知并安住在如清净大虚空般的无缘大空性中,可解脱一切罪障。
  如上所说分上、中、下三种根器的忏悔罪业的方法,印度那波巴尊者云:有些下根者,通过实有执著心,于他人前忏悔前所造罪,未来再不犯此过,依靠恢复力逐渐解脱堕罪。有些中根者,通过念诵明咒与密咒,被虚空藏菩萨等本尊欢喜摄受,赐给悉地,解脱堕罪。有些上根者,所作堕罪自性了知为胜义菩提心的本体,无勤任运安住在大清净的自性本体中而净除一切罪障。以上龙树之宗的忏悔方法讲述完毕。
  戊二、无著菩萨所宣忏悔义
  分二:一、认定毁戒之因;二、如何忏悔堕罪。
  己一、认定毁戒之因
  颂曰:行四黑法内心舍众生,
  以此因缘毁坏愿心戒,
  相续不断无惭亦无愧,
  欢喜无厌见彼为功德。
  此属上品缠犯毁戒体,
  即成他胜中下非重罪。
  行持四黑法为缘。从此以后,在自心相续中虽有能力却不利益众生,不拔除众生之苦,也不与乐,舍弃为众生而求无上菩提果,这成为破戒之因。上述因缘和合便毁坏愿心菩萨戒。所依之愿菩提心戒毁坏后,能依的行菩萨戒失去了基础,随之便失掉了。
  前述根本罪,如自赞毁他等,需具足四个条件才成为他胜罪。四个条件为相续不断,数数现行;毫无惭愧心;对罪业无有厌离并生欢喜;对罪业执著为功德。若具足此四个条件,属于上品缠犯,从而彻底摧毁菩萨戒体,也称为他胜重罪。若仅具备其中二、三条,如稍微有一点惭愧心,或经善知识劝导而停止继续造罪业,则为中品缠犯。若有惭愧心,能自行中断罪业继续现行,并不欢喜见为功德,如此违犯为下品缠犯。此等中下品缠犯就不会毁坏菩萨戒体,不犯他胜重罪。
  己二、如何忏悔堕罪
  颂曰:既造他胜犯戒应重受,
  三一人前忏悔中下缠,
  若无相应忏境自心悔,
  广大行之宗派无与等。
  如上所说舍弃愿菩提心,造上品他胜罪就毁坏戒体,因此,造罪业犯戒后应发露忏悔,并依忏悔之法认真修持,然后依仪轨重新受戒。中品缠犯,当于具有菩萨戒的三人面前忏悔;下品缠犯及其余四十六恶作罪,当于具有菩萨戒的一人面前发露忏悔,可令还净。如《菩萨戒二十颂》云:“上缠犯戒应再受,中缠应向三人悔。”于三品缠犯,如果没有相应的忏悔对境之补特伽罗,则在自己的心中观想充满虚空的诸佛菩萨,于佛菩萨面前发露忏悔。
  如上所述,广大行之宗派行者受持菩萨戒与护持菩萨戒的学处,以及忏悔还净等,针对初学菩萨要求比较严格,因此颂词中称“无与等”。
  乙七、护戒的利益
  分三:一、相续产生福德之利益;二、成为佛之意子的利益;三、获得无上菩提果的利益。
  丙一、相续产生福德之利益
  颂曰:如是依菩提心能摄持,
  眠等放逸福德相续生。
  首先,依靠愿菩提心的功德,暂时可转生善趣帝释天等处,其果报无尽,究竟成为获得菩提果之因。在具备愿菩提心的基础上依靠行菩提心的摄持,随眠、嬉戏等无记之一切事,其果报也无尽,而且能相续增长福德。如《入行论》:“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又云:“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菩萨戒品》云:“乃至未证无上菩提,依此无量菩萨戒藏正勤修习,常能获得五种胜利:一者常为十方诸佛护念;二者将舍命时,住大欢喜;三者身坏已后,在在所生,常与净戒若等若增诸菩萨众为其同分,为同法侣,为善知识;四者成就无量大功德藏,能满净戒波罗蜜多;五者现法后法,常得成就自性净戒,戒成其性。”
  丙二、成为佛之意子的利益
  颂曰:并成十方三世佛意子。
  补特伽罗的相续中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同时,立刻成为十方三世佛之意子。《入行论》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若不失坏愿菩提心,最低位的菩萨也彻底超越小乘声闻阿罗汉。详见前述《华严经》中弥勒菩萨谕善财有关菩提心之比喻。
  丙三、获得无上菩提果的利益
  颂曰:三七三三祗劫得菩提。
  总的来说,大乘菩萨之根器有三种,获证菩提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也分三种。如牧童之发心的菩萨,需经三大阿僧祗劫获证菩提;如舟子之发心的菩萨,需经七大阿僧祗劫获证菩提;如国王之发心的菩萨需经三十三大阿僧祗劫获证菩提。《菩萨戒品》云:“如是菩萨大尸罗藏,能起当来大菩提果,谓依此故,菩萨净戒波罗蜜多得圆满已,现证无上正等菩提。”下根的菩萨发心即如国王之发心。国王们首先要摧伏一切敌方,得到自方的拥戴,自己登上王位,随后维护属下臣民。同样,菩萨希求自己首先获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如此发心,要经历三十三大阿僧祗劫获菩提果。资粮道和加行道需三大阿僧祗劫才能圆满,十地中每一地均需三大阿僧祗劫来圆满。中根的菩萨发心如舟子之发心。所谓舟子即船夫,他们欲求自己与所有的船客同时趋向江河彼岸。同样,中根菩萨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如此发心,资粮道需经两大阿僧祗劫圆满,加行道需经两大阿僧祗劫圆满,见道位需经一大阿僧祗劫,修道经两大阿僧祗劫,共需七大阿僧祗劫圆满菩提果。上根的菩萨发心如牧童之发心,又称无与伦比的发心。牧童们为使牛羊先食草饮水,免遭豺狼等猛兽的侵害而将它们赶在前面,自己随后而行。同样,上根菩萨希求先将三界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果位后,自己最后成佛。如此发心,加行道、资粮道经历一大阿僧祗劫得圆满,一地至七地经历一大阿僧祗劫圆满,八、九、十,三清净地经历一大阿僧祗劫。如是《大宝积经》与《中观宝灯论》云:上述所谓历经“三七三三祗劫得菩提”,其实并不需要那么久,经论的密意仅是针对凡夫地位入下资粮道时,其能力不再增长,不再广大,一直到获证菩提果需这么久远时间;或者指调伏自己身、口、意三门,或为调伏三界众生遣除三毒烦恼喻为历经三大阿僧祗劫。其实按了义的经论,经历那么久获得菩提果是不可能成立的,三大阿僧祗劫犹如虚空中的莲花一般。如《解脱经》(全名《佛说大方广解脱忏悔梵行净罪成佛庄严经》)云:“为了清净身口意趣恶道的障垢,以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分类,划为三大阿僧祗劫需要精进。”《金刚藏庄严续》云:“三大阿僧祗,乃为身口意。”譬如一个人走路步行从成都到北京需两个月时间,而坐汽车或乘火车就不需要那么久,若乘飞机当天就能到达。同样,以凡夫下资粮道起点的能力,若不再增长,获菩提果需三大阿僧祗劫,然而,上资粮道、加行道、地上菩萨,其能力在不断以成千万倍地增长,那么就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了。譬如如山王那么多的草以一星火来烧,似乎要很久才能燃尽,若起大风吹鼓,在很短的时间中便会烧完。再说得到一地的菩萨可将很多劫促成(压缩)一劫来积累资粮。消除业障、度化无量众生。如《般若二万五千颂》云:“得一地后,若欲者,七日能成佛。”我等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在《胜利道歌》中说:“甚深妙道光明藏,仅闻词句断有根,六月修要得解脱,唯此铭刻于心中。”
  《菩萨律仪论·第三品》菩萨戒之学处终,即二大车轨菩萨共同学处于此宣说完毕!
  如意戒树清香飘溢十方界,
  禅定枝叶智慧花开极庄严,
  殊胜解脱妙果赐与有情众,
  孰若守持必获一切功德藏。
  大乘经论菩萨律仪善说海,
  具戒智者金口所宣甘露味,
  以利他心归纳摄取成醍醐,
  恒时利众乃至虚空坏尽间。
  俱生智慧广大无云虚空中,
  戒律日轮清净圆满显现时,
  遣除意中取舍学处之痴暗,
  愿此利他光芒普照无边界。
  末法守戒寥若白昼之星辰,
  佛敕以戒为师清净月轮光,
  息灭众生热恼获得清凉乐,
  愿戒律之教法兴盛遍天下。
  自他三世所积一切之善根,
  回向一切众生超脱轮回海,
  到达圆满一切功德之宝洲,
  迅速获得一切种智如意宝。
  无垢密意虚空慈愍大云积,
  大悲名声闪电雷震彻长空,
  降下法露滋润有情莲盛开,
  上师恩德深切忆念我敬礼!
  《走向解脱·菩萨戒品》依据《虚空藏经》《梵网经》《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集学论》等诸佛菩萨之经论而著,释迦如来教主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之金刚弟子——宁玛比丘释迦戒贤(益西彭措),于公元二〇〇一年结夏安居期间,造于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北方宝剑洲清凉圣境。吉祥圆满,善哉!
  大菩提塔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
  益西彭措堪布 著
  皈依上师三宝!
  为度化一切众生获得究竟佛果,发无上的菩提心!
  佛法教主三界师,顶礼释迦牟尼佛。
  智慧之源妙吉祥,祈慧加持入相续。
  般若精蕊光显者,顶礼怙主龙树尊。
  广弘离戏中道义,由衷敬礼圣月称。
  曼殊师利意化身,显密融通麦彭尊,
  精要日光炳照世,稽首顶礼哀摄受。
  显密中道大圆满,一味善说智慧藏,
  意传加持入心间,我与如我众道友,
  直至菩提永不离,金刚上师哀摄受。
  诗韵虽甚不善巧,然依圣教略宣说,
  循此善法修学者,灯光般亦除痴暗,
  并生中观胜定解,启蒙智慧诣深道,
  增益顺缘赐吉祥,祈礼三根本摄受。
  《入中论》是着重解释第二大怙主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中论》之释论,故属于第二转*轮的般若法要。全文分二:传法之相,所讲真论。
  甲壹(上师传法之相)分三:乙壹、导师佛陀之传相;乙贰、阿阇黎罗汉之传相;乙叁、班智达之传相。
  乙壹、导师佛陀之传相:
  导师佛陀以身语意三门显示神通变化而传法。身神变:“佛身发光现祥瑞,广长舌遍覆三千”,佛的白毫间放大光明,复现广长舌相,周遍三千大千世界;意神变:佛陀遍知一切众生的根器而应机施教;语神变:“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首以身神变摄受所化众生,次以意神变观察根器,再以语神变为其传法。
  乙贰、阿阇黎罗汉之传相:
  阿阇黎罗汉以三清净而传法。闻法者法器清净:阿罗汉以他心通观知闻法者的心相续,知闻法者于所传法必定不生邪见而能欢喜生信受持,如是必定对众生有利才为传法,故闻法弟子们皆为清净法器;传法者能诠之声句清净:阿罗汉已断俱生我执,已清净烦恼障,亦泯灭了亲怨等分别执著,故彼发心及音声都微妙清净;所诠义清净:阿罗汉已证得不忘陀罗尼,故于所闻之法无论自己通达与否(虽达四谛十六行相,但大乘法未必能证达),然于佛法的句义均不会增减错谬,而能圆满准确无误地传述佛陀的意趣。
  乙叁(班智达之传相)分二:丙壹、戒香寺之传相;丙贰、那烂陀寺之传相。
  藏汉佛法均来源于古印度,在古印度有众多寺院,其中最著名的两大寺院,即那烂陀寺与戒香寺。二大寺院中常有众多大班智达讲、辩、著。后世讲法的方式除弥勒菩萨所传、世亲菩萨发扬的五种传法方式(必要、略说、解义、连贯、辩答)以外,多数班智达都遵循了这两大寺院的传法方式。
  丙壹、戒香寺之传相:
  令听法者法器清净,即先讲作者之功德,其次再讲该论著之功德。又依《华严经》强调闻法者于闻法时应作四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己作病人想,于传法上师作善巧医师想,于自己闻法修法作疗病想。
  佛法兴起、弘扬的过程:即是讲佛陀在因地间如何发心、行持十度,证得佛果后如何广转*轮,最后又在有粗重分别心的凡夫面前示现涅槃,经阿罗汉三次结集经、律、论三藏,班智达们著论弘法等。雪域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即是遵循了戒香寺的传法方式,因彼传承上师阿底峡尊者来自戒香寺故。
  丙贰、那烂陀寺之传相:
  此寺传法分讲经与讲论两种。若传讲经典,则按环境、上师、眷属、时间、法五圆满而传讲。若传讲论典,则按作者、属何经论、总义、为谁而说、造论必要的作论五支而传讲。
  虽然两大寺院的传法方式皆可依随,但自宗宁玛派多以那烂陀寺的方式而传法,因为宁玛派的传承上师,如莲花生大士、龙树菩萨、月称论师等都曾经在那烂陀寺任过大堪布,故按造论五支而传讲本论。
  一.作者:首先介绍作者。在本论的结尾时说:“入中论颂,是萨曼达国,光显龙猛深广理趣,证持明位、得如幻定、住无上乘、成就逆品不可夺之殊胜智慧,能于所画乳牛挤乳、破除有情实执之月称大阿阇黎所造。”故本论的作者月称菩萨已经圆满具备了上等造论者之殊胜功德,是一位获得希有成就的大菩萨。
  月称菩萨生于印度一婆罗门家族,幼年学习外道典籍,长大后,经父母同意而入内道出家为僧,赴那烂陀寺礼月护阿阇黎受沙弥十戒而得月称之名,年满岁足受具足戒。他广闻博学显密教法,修证生圆次第,获证甚深法性,具足希有神变等,但外现凡庸之相,好吃懒做,由此引起了寺中凡夫僧人的不满,导致对月称迁单。阿阇黎月护知其乃大成就菩萨的示现,非凡情所能揣度、窥测。凡夫由于无知而诽谤大菩萨的罪业极大,为除众惑、免众造罪,派遣弟子日称伴随月称在寺院的附近山林中放牛。待牦牛都放到山那边林中吃草去了,月称就在他们住的帐篷里显示希有神变:在石板上画一牦牛挤奶,并将牛奶提炼成酥油,熬制为奶渣,经常将奶制品送回寺院供养僧众。一天,寺院的执事和几位僧人又给月称与日称送来食物,同时给牦牛送来饲料,他们看见先前送来的食物与饲料都没有动用过,又见牦牛虽然都到山那边吃草去了,而帐篷中却摆放着很多新鲜牛奶、酥油、奶渣等食物,甚觉奇怪而问言,这是怎么回事?日称就将月称菩萨显示希有神变的一系列事实告诉了他们。执事等人回到寺院后就将此事告诉了月护阿阇黎与全体僧众。阿阇黎月护说:月称已经获得希有证悟等自在功德,理当如是显现。大家闻言心里无不折服,并都对月称菩萨生起了敬信之心。
  复次,略述得文殊菩萨摄受的月称论师与得观音菩萨摄受的大圣者旃扎古昧(旃陀罗阁弥)辩论七年的事迹。一次月称论师正在为众弟子敷演大乘妙法时,见一位身量如孩童般的人徐步来到法堂中,却站立不坐(当时印度的规矩,若人来到法堂,不愿落座而站立者,表明有辩意),月称论师见后,暗自疑言,是否来了一位善辩者,故停止讲经,问道:“您从何处而来?学过什么法?”来者答曰:“我从印度的南方来,学过《声明巴那论》、《般若一百五十颂》、《真实名经》。”月称论师想:从间接的意义上推知,已承认自己通达了深广教理,但语句上却很谦虚,仅学此三论而已。月称论师怀疑来者是南方的旃扎古昧,又问道:“您是不是旃扎古昧?”答曰:“世间人都如是称呼。”月称论师闻言说道:“大班智达不应突然到来,您应该退后一段距离,我们要击犍椎隆重地迎接您的到来。”月称论师停止讲法,告知僧众准备二辆马车迎接大班智达。前一辆马车中安放着文殊菩萨木雕像,后一辆马车中坐的是旃扎古昧。这时旃扎古昧以偈颂赞叹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像喜而回头,从此这尊木雕像再没有转过头来,据说这尊具大加持的回首文殊菩萨像在那烂陀寺至今犹存。众所周知,两大论师为使众生理解甚深法义,于自空与他空的观点上互相辩论长达七年之久(按自宗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二宗本是无别一致的)。月称论师直接主讲了二转般若*轮,间接也承认三转*轮的如来藏光明,旃扎古昧在直接主讲光明如来藏时,间接亦讲述了二转*轮的大空性,因此实际的本意等无差别。如是要义将在下文叙述。
  复次,一天月称菩萨在寺院附近的森林中安住,一时森林突然着火,火势很猛,似要吞没大片森林,目击者很难过的说:月称菩萨定被火烧,必死无疑。那烂陀寺中对月称有信心者冲去救护,无信心者跑去看热闹。他们到了月称菩萨住处的附近林中,见一帝释天女现出半身,天女说道:“大家切莫惊慌,具甚深智慧的大成就者、慈悲的怙主月称菩萨已经超离了四大的损害(火不能烧、水不能溺等)。”但他们不听,径直往前欲看个究竟。当他们来到跟前时,见四周林木全被猛火烧光,唯独月称坐处完好无损,未受到一点火势的威胁,众人见后生大信心,月称菩萨慈言道:“我的上师龙树以无生的般若智火已经烧毁了执著之薪,阿阇黎月护亦复如是,我也用无生的般若智火烧毁了执著之薪,如实证得了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如同虚空般的大空性,安住如是大空性的本体中,不论是火、还是水等皆无能损。”众人听后对大乘的般若空性亦生起了异乎寻常的极大信心,并随月称菩萨修学无生的般若法要。类似的种种希有神变与功德等多不胜数,可详见其传记中。
  此后,月护阿阇黎请月称作那烂陀寺主要传法的大堪布,他广著中观诸论,专事弘扬甚深了义中观应成派之义理,使般若大法盛传于世,如日中天。
  月称菩萨开显了龙树菩萨的究竟密意,抉择了第二转无相*轮中最为甚深了义的大中观,造有很多显密论著:如以百万正理抉择诸法本体空性的论著是《中论注释·显句论》;从共同前行引入无上密法,获得灌顶,受持三昧耶戒,入密乘后所修的生圆次第以及所得果等圆满抉择与讲述的论著是《密集金刚注释·灯显论》。印度大智者们赞叹这二论时说:“天上有日月轮,地上有二显论。”意即这两部论著在整个世间是胜无伦比的。此外,讲述正行究竟见解的论著有《中观四百论大疏》、《六十正理论注释》、《中观五蕴论》、《中观七十空性论注释》、《入般若波罗蜜多颂》、《皈依七十论》、《祈祷观音菩萨仪轨》、《密集金刚六字加行注释》、《密集金刚现证庄严论注释》、《金刚萨埵修法仪轨》、《忿怒甘露旋修法仪轨》、《赞叹度母文》等,特别对调伏分别心、打破一切实执、涵盖深广法义、最具权威的论著就是《入中论》及《入中论自释》。《入中论》是直接趣入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观六论,间接趣入般若经,亦入密宗的大清净等,是汇集了甚深中观的无数正理与无上窍诀的一部殊胜论著。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疏》与《定解宝灯论》中亦再三赞叹过,以月称论师为主的中观应成派是无上系派。宗喀巴大师在面见文殊菩萨时咨启白曰:“圣者龙树的密意,纤毫无误最为了义抉择的是否唯有月称论师?”文殊菩萨答曰:“如是!如是!因为月称曾于上方世界刹土中的一位如来面前发过菩提心,所以他具有甚深的智慧与猛厉的发心,勇于来到娑婆世界,专门光显龙树菩萨的密意,理应深信不疑,欢喜信受。”尚有大菩萨上师金刚丹毕在赞叹印度八十大成就者时说:“文殊菩萨身化身,龙树尊者胜意子,圣月称师我敬礼。”
  尤其在藏地雪域,以无上的中观正理来抉择自空时主依月称论师。是故欲入菩提正道者应诚心祈祷月称菩萨,若能诚心诚意地祈祷,彼之意传加持决定会融入心间,因为他已经证得了究竟的金刚身,如今正在南赡部洲度化无量众生。比如,大译师尼玛扎巴(日称)对月称菩萨生有强烈的恭敬信心而祷言:“将来若能在藏地雪域真正弘扬起中观法要,该多么地好啊!”因而他往赴印度求受中观的甚深教理,当他抵达印度后,经再三祈祷月称论师,面见月称菩萨,为他传授诸多殊胜教言,由此他翻译了月称菩萨有关中观等方面的很多论著。从那时起,藏地开始弘扬中观甚深法要,并流传至今,此等来源主要依月称菩萨的意传加持所致。故彼希有成就之功德绝非口笔所能尽宣。以上对作者仅作了简单的介绍。
  二.属何经论所摄:本论云:“如彼通达甚深法,依于经教及正理,如是龙猛诸论中,随所安立今当说。”胜比丘月称论师主依龙树菩萨的《中论》来著作了《入中论》。论中讲到胜义谛“深”方面的大空性时,则为第二转般若无相*轮的经典所摄。如《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五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般若一万颂》、《般若八千颂》、《般若心要摄颂》这是六部般若母经。《般若七百颂》、《般若五百颂》、《般若三百颂》《般若一百五十颂》、《般若五十颂》、《一字(阿)般若》、《少字般若》、《般若二十五门》、《朗波?扎楞祈祷般若经》、《帝释般若经》、《般若心经》这是属于十一部般若子经。其余六部般若有:《日藏般若》、《月藏般若》、《金刚手大乘经》、《金刚胜利幢般若经》、《般若一百八颂》、《普贤般若》,共有二十三种般若经现有藏文译本,还有龙宫等其它般若经尚未译成藏文。月称论师所造的《入中论》就是属于大乘的彼诸经典所摄,亦随龙猛菩萨所造的中观六论的甚深正理而宣说。论中讲到世俗谛“广”方面的福德时,则属于《十地经》与《宝鬘论》等经论所摄。
  三.总义:本论云:“善巧深广诸士夫,渐次当得极喜地,求彼者应闻此道。”本论的全部内容归摄为两大类:即“甚深空性法,广大福德法”。从深方面讲述了般若大空性的法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从广方面讲述了五道十地的方便功德。只要依靠深广法义而修持的诸大士夫,渐次当得极喜地之见道功德。凡是希求大乘菩萨果的行者,应当闻受修持深广法要之道。也就是说,月称菩萨对现空二谛采用了深、广两方面的教言来进行论述。如果依随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科判来分析理解,则讲述了“凡夫三法,登地十法,无学果地一法”。全论即可如是归纳。
  四.为谁而造:本论云:“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月称论师是为何等根器的弟子造作了此论呢?当知非为普通根器的学者,而是为与大乘中观相应并能契合的具慧法器者所著。那么当如何了知谁为甚深空性法的契机者呢?设若在异生凡夫位中,一旦闻受空性法要时,内心数数欢喜,眼泪自流,汗毛竖立等,以此相比量推知,彼补特伽罗已经具有了佛慧(法身智)的种子,是可以宣说甚深空性的真实法器,这就是中观契机的殊胜法器。
  五.造论的必要:本论云:“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胜果。”解说第二转般若无相*轮的甚深密意,真正抉择大空性的殊胜正理,特别为使契机者闻受殊胜的深广法要后,对现空二谛的究竟本义遣除疑惑与增损等邪见,树立起究竟的中观正见,以致于稳速地证悟大空离戏的法界本体,圆满成办自他二利的殊胜道业,获得正等正觉的果位。因此月称论师造了圆具深广法义的《入中论》。
  以上是依随那烂陀寺班智达的传法方式,对“造论五支”作了摄略的介绍。
  所讲真论
  所讲真论——诠释第二大佛陀吉祥怙主龙树的究竟意趣之《入中论》分四:甲壹、名义;甲贰、译礼;甲叁、论义;甲肆、末义。
  甲壹、名义:
  梵语云:摩陀耶摩迦阿波达罗纳摩
  藏语云:哦玛拉久巴益夏瓦
  汉语云:入中论
  无倒抉择深广二义之胜《入中论》,主要是直接趣入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即《中论》),同时又间接趣入彼之其余中观五论,即《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精研论》和《名言成立论》,这是宁玛派所承许的中观六论。(若按嘎单派讲,非以《名言成立论》,而许《宝鬘论》为第六论。而萨迦派果仁巴大师只许中观五论,认为《名言成立论》、《宝鬘论》皆非中观所摄的论著,因其并非主要抉择般若空性故)彼诸中观六论究竟开显了佛陀第二转般若无相*轮的真实密意,抉择了大中观最为了义的殊胜正见。总而言之,无论何派,凡是安立龙树“中观理聚论”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作者必为圣者龙树,二是诠释第二转般若*轮,三是着重抉择般若空性的正见。
  趣入“中论”分三:
  一.依何者而入?即依全论的十一品来入(一至十地以及佛功德品)。
  二.入于何者?即是直接入于《中论》二十七品,间接入于佛陀宣说的深广经典与龙树菩萨的其它中观五论,以及《十地经》、《宝鬘论》等。
  三.依何法而入?入的方法有两种:
  初、依圣教量而入:本论云:“月称胜比丘,广集中论义,如圣教教授,宣说此论义。”具德月称论师于本论中所广泛汇集的中观论义,皆以佛陀的圣教与传承上师的教授(窍诀)而如理宣说。
  次、抉择深广而入:本论云:“善巧深广诸士夫,渐次当得极喜地,求彼者应闻此道。”从“深”而言,月称菩萨以应成派的不共理论抉择甚深空性来入于《中论》及《般若十万颂》等;从“广”而言,以随顺众生的方式,讲述了名言谛,同时又抉择了五道十地之功德,故名为“入中论”。
  中观又分所诠义中观与能诠句中观两种:
  一.所诠义中观:即中观之实相深义。诸法的究竟本体不偏任何边际,远离四边八戏,即是了义大空性的法界本性。如《三摩地王经》云:“谓有或无即二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善灭诸二边,智者亦不住中间。”如是深义将在本论的第六品中广述。
  又从派系来说,中观自续派抉择菩萨出定的单空,中观应成派抉择菩萨入定的究竟大空性,虽然二派从抉择义上暂时有别,但究竟的密意却是一致的。龙树菩萨云:“出定入定智,如来智知故。”
  二.能诠句中观:分经、论两种。
  经者:指佛陀第二转*轮的六部般若母经和十一部般若子经,以及其余六部般若经,此等均属能诠句中观。
  论者:“论”分属于经藏(三藏)的论部与属于论典(印藏大成就论师们所造)的论部,但此处所言之论部是属于高僧大德们解释佛陀密意的论典,因此凡是属于中观类的论部,皆为能诠句中观。
  又从了义与不了义而分:所诠义中观是真实了义的中观,因其抉择了诸法的真实本性。能诠句中观是不了义的相似中观,因为它主要是从文句上对中观的内容作了详细论述,即是趣入所诠义中观的一种方便方法而已,仅从这一点给它取名为中观。
  又以所诠义中观的内容可分为:基中观——现空大双运,道中观——方便与智慧双运,果中观——色法二身双运。
  取名的方法与必要:
  佛在《楞伽经》中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为了方便辨析取舍,各法皆有属于自己的名称,故于经论取名亦有如是必要。譬如上根者依经论之名能通达其中内容,如善巧医生摸脉即知内在病情;中根者依名能理解论中大意,并知该论属于三藏中何类所摄,如世人根据服饰、冠帽及胸章等仪表来判断别人头衔身份;下根者依名能辨认书类,易于找取该书,如见药名,便于无误取药。
  一般经论命名的方法有八种:依传法的地方而取名,如《楞伽经》等;依传法的时间而取名,如《父子相会经》等;因弟子请法而取名,如《宝月请问经》等;以所说义而取名,如《十地经》等;以颂词数量而取名,如《般若十万颂》、《唯识三十颂》、《七十空性论》等;以作用而取名,如《现证庄严论》等;以比喻而取名,如《佛说稻杆经》《白莲花经》等;以作者而取名,如《维摩诘经》等。本论则以作用与意义和合而命名,“入”即作用,“中”即论中本义。
  于论首标有梵文名有四种必要:一是获得加持。贤劫千佛于印度金刚座成道皆以梵语宣教,故冠首梵名能于心相续中获得极大加持;二是见者种下善根。论典之首的梵文名称能使见闻者于自相续的八识田中种下梵语的习气与善根;三是来源清净。若见论首立有梵名,则知该论必由梵文译成,表明来源清净,决定准确可信。因为古印度造论非常严谨,一般不准随便造论,凡有内道造论者,待该论著好后,由国王居中作证,并集中众多班智达、学者、作家将该论念诵一遍后,由众多班智达来辩驳其中观点,经百辩无过者,则共许为殊胜正论,并将该论供于尊胜幢上供大家瞻仰礼拜。若辩中有过者,则将该论著拴于狗尾上,以火烧毁,不准流传,据说嗅到此烟者,皆会招来很多过患,其作者虽然不被斩首、剁掉手足,但亦不准再行造如此之论,并终身服于极苦刑役,甚至驱出教外;四是忆念恩德。若见论首梵名,能促使我们想起著作、宣说、翻译这些论典的大班智达、大论师、大译师们。因为我们福德浅薄,不能亲见如来、聆听如来法音,唯有凭借历代高僧大德们延续佛法的清净之流,方有学修正法的机会,故应忆念彼诸先贤之大恩大德。故于论首标有梵名有如是众多必要。
  本论之首署有梵名,则可断定本论是由印度大菩萨月称论师直接流传至今,故正确无误,应该欢喜信受。
  甲贰、译礼:
  顶礼曼殊师利童子
  此句是雪域大译师尼玛扎巴(日称)在译作之前的顶礼句。在此为示皈敬,祈求加被,增上顺缘,消除违缘诸障而礼敬本具无二的大智慧、对众生具有无缘的大悲心、智悲双运的童子妙吉祥菩萨。
  藏地曾有金刚手菩萨化身的藏王赤热巴巾,他执政时对经、律、论三藏分别制定了三种不同的译作顶礼句:若是翻译“经藏”则应以十方诸佛菩萨为译礼的对境,因为经藏是诸大菩萨于佛前启请,佛陀慈悲诲谕善巧酬答而有之故。若译“律藏”则应以遍知释迦牟尼佛为译礼的对境,因为因果微细奥妙,持犯善恶之业果难测难辨,唯佛遍智能洞明鉴知,并正确无偏地加以宣说。若译“论藏”则应以曼殊师利童子为译礼的对境,以森罗万象之诸法体相千差万别,分类极多、微妙难测,唯依智慧方能如理破析、辨别了悟。而文殊菩萨乃三世诸佛智慧的总集,故为求得智慧的加持与悉地而如是称颂顶礼。因《入中论》属
  于论藏中的论部所摄,故循王敕钦定译作的顶礼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的必要:主要是为了在译作过程中遣除一切违缘,增上一切顺缘,亦为明确该论属于三藏何类所摄以及遵循王敕钦定的必要。
  甲叁(论义)分三:乙壹、造论分支;乙贰、所造论体;乙叁、造论究竟。乙壹(造论分支)分二:丙壹、总赞菩提三因;丙贰、分别礼赞大悲。
  丙壹、总赞菩提三因:
  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小乘的声闻与中佛(独觉)皆从能王(佛陀)之语所生,而诸佛复是从菩萨所生,以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是佛陀意子(菩萨)的三种根本正因。
  丙贰(分别礼赞大悲)分二:丁壹、总赞大悲;丁贰、分别赞大悲。
  丁壹、总赞大悲: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大悲心是菩提心与无二慧的根本,其与成就佛果之间的关系为:最初发菩提心时,是由大悲心为因,喻如种子;中间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历经三大阿僧衹劫的苦行后方成佛果,若无大悲心摄持,则菩提心易退失,喻种子在田中,若无阳光水土,必霉烂腐坏;最后成就佛果时,因大悲而不住涅槃,回入娑婆,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故知凡夫趣入大乘圣道至成就佛果,初、中、后三时皆不可缺少大悲心。如《王明菩萨经》云:“大悲心是诸佛菩萨功德之本,亦是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之母,乃诸佛菩萨之祖母。”因此我(月称)在这里首先赞礼了如此殊胜的大悲心。
  丁贰(分别赞大悲)分二:戊壹、赞缘有情大悲;戊贰、缘法和无缘而赞。
  戊壹、赞缘有情大悲: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众生由于无明业惑,把五蕴假合之身安立为我,而起我执,因执著有我而起我所执,以此颠倒执著世间苦乐诸法为实有,从而造诸恶业,流转生死。最初的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次第流转,犹如水车循环不息,不得自在,若谁以众生为缘而兴起无伪大悲心,我(月称)也恭敬的向他顶礼。
  戊贰、缘法与无缘而赞:
  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
  众生流转三界,本无实体,由于无明妄执诸法实有,造作诸业,被业风识浪推动,随所造业漂流于善恶趣中感受诸苦。犹如水中月影,本无实体,因缘聚合就会显现,为风所动刹那生灭,菩萨由此而生起大悲心此为缘法大悲,观众生犹如水中月影,显现而无有自性,菩萨因此而生起大悲心,此为无缘大悲。
  乙贰(所造论体)分二:丙壹、宣说暂时地;丙贰、宣说究竟地。丙壹(宣说暂时地)分二:丁壹、分别说十地;丁贰、说诸地之功德。丁壹(分别说十地)分三:戊壹、极喜地等五地;戊贰、现前地;戊叁、远行地等四地。
  第一胜义菩提心
  戊壹(极喜地等五地)分五:己壹、极喜地;己贰、无垢地;己叁、发光地;己肆、焰慧地;己伍、难胜地。己壹(极喜地)分二:庚壹、宣说一地;庚贰、结尾本品。庚壹(宣说一地)分三:辛壹、略说本地;辛贰、广说功德;辛叁、结说此地功德。
  辛壹、略说本地:
  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
  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
  此颂主讲大乘见道菩萨的本地。菩萨一大阿僧衹劫修行圆满,始登初地,入见道位,相续中已有无漏的智慧和大悲心,通达法无自性,为度化流转轮回的一切众生,时时随大悲心所转,将自己三门所造的一切善根皆依普贤行愿来善加回向。从此远离凡夫位而接近佛位,并成为一切众生的导师而数数欢喜,安住于此极喜地者,名初地菩萨。
  辛贰(广说功德)分三:壬壹、庄严自续功德;壬贰、超胜他续功德;壬叁、一地增胜功德。壬壹(庄严自续功德)分三:癸壹、得具义之名功德;癸贰、得生家族等功德;癸叁、灭尽恶趣功德。
  癸壹、得具义之名功德:
  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由于初地菩萨获得了胜义菩提心的缘故,为相应彼之功德唯以胜义菩萨之名而称呼。《大智度论》云:得智慧分,名为菩萨。”
  癸贰(得生家族等功德)分五:子壹、种姓功德;子贰、所断功德;子叁、所证功德;子肆、能力功德;子伍、增上功德。
  子壹、种姓功德:
  生于如来家族中,
  初地菩萨有入定的甚深智慧和出定的广大悲心,相续中具有胜义菩提心,可自在度化众生,续佛慧命,肩负如来家业,且无有退转,因此诸多功德而真正生于如来家族中,将来必定成佛。
  子贰、所断功德:
  断除一切三种结。
  显宗中大乘道次第断障法一览表
  (宁玛派自宗)
  表一
  大乘种姓者直入大乘道次第断障法
  资粮道:压制粗大的二障烦恼
  加行道:压制粗的二障烦恼
  见 道:第一极喜地,断二障的遍计种子
  表二
  小乘无学道者入大乘道次第断障法
  资粮道:压制粗大的所知障
  加行道:压制粗分所知障。
  
  无学道:与表一所述相同
  注一:小乘无学道中已经断除一切烦恼障并已遣除了部分的所知障。
  注二:种子亦称为习气,但种子和习气二者同时出现时,种子是粗分,习气是细分。
  初地菩萨现量见到法界本性的同时,就断除了二障的一切遍计种子,主要断除的障碍分别有三种结,即萨迦耶见、疑见、戒禁取见,此三结为烦恼障的种子、生死流转的根本。
  子叁、所证功德:
  此菩萨持胜欢喜。
  初地菩萨由于已现见一真法界的本面,预示了具足永不退转果位之佛慧,具备诸多出世不共的功德,生起不同于凡夫的殊胜的诸多无漏欢喜心。
  子肆、能力功德:
  亦能震动百世界。
  初地菩萨以其所证功德之妙力而具有在一刹那间震动百世界的能力。
  子伍、增上功德:
  从地登地善上进。
  修行者从凡夫位至见道位需要很大的精进和勤作,一旦登地后,增上精进就任运自成,从一地到二地、以致于佛果等地道都欢喜进取。
  癸叁(灭尽恶趣功德)分二:子壹、真实;子贰、比喻说明。
  子壹、真实:
  灭彼一切恶趣道,此异生地悉永尽。
  初地菩萨获得无漏戒体,知取舍之处,恒时不造恶业,故灭尽恶趣之道;又现证法界本性,彻底远离凡夫异生之随业流转生死位。但以悲愿力而于轮回中利益众生。如《现证庄严论》云:“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
  子贰、比喻说明:
  如第八圣此亦尔。
  月称菩萨引用比喻来遣除小乘中还没有获得证悟的傲慢声闻对大乘佛法产生的疑惑及邪见,因为彼等根器卑劣,不用说了悟大乘法要,就是小乘自宗的真实见解亦尚未具足,从而对大乘中宣说的空性教义无法接受,而大肆妄加诽谤,为了清除彼等邪见疑惑,月称菩萨在这里例举了小乘自宗的道地分位来说明大乘法乃真实佛语:大乘与小乘的道地分位比较相近,大乘见道位类似于小乘自宗的第八圣位。
  壬贰(超胜他续功德)分二:癸壹、真实;癸贰、别义。
  癸壹、真实:
  即住最初菩提心,较佛语生及独觉,
  由福力胜极增长。
  此初地菩萨安住于最初的胜义菩提心,以其广大发心和对众生的悲愿,在一刹那所生的功德福德力,比起百千劫中只求自己解脱而修行的声闻(佛语生)和独觉阿罗汉的功德还要超胜,如《弥勒解脱经》中云:“善男子,如王子初生未久,具足王相,由彼种姓尊贵之力,胜一切耆旧大臣,如是初发业菩萨,发菩提心虽然未久,但由生如来法王家族,以菩提心及大悲力,亦能超胜一切久修梵行的声缘罗汉。”
  癸贰、别义:
  彼至远行慧亦胜。
  有问:初地菩萨以广大的福德力超胜声缘罗汉那么到哪一地智慧才超胜声缘?答曰:菩萨到达七地(远行地时),心相续中已彻底远离一切行相的执著,真实生起了本来无生的大般若智慧,具有刹那任运出入定的慧力,因而超胜声缘罗汉。如《十地经》云:“今此菩萨第七地中,于自所行安立智故,出过一切声闻独觉所作事业。”
  壬叁(一地增胜功德)分三:癸壹、此地增胜施度;癸贰、赞布施;癸叁、布施之分类。
  癸壹、此地增胜施度:
  尔时施性增最胜,为彼菩提第一因,
  虽施身肉仍殷重,此因能比不现见。
  证得极喜地时,菩萨所修十度中,以布施波罗蜜多最为增胜,此布施乃成就无上菩提之第一因。经云:“初地中随施内身外物,不起少分违逆施度之悭贪。”故初地菩萨非但殷重布施外物,即便布施自己的身肉亦极殷重。此地菩萨所具有的其他不可现见之智德,即由布施而可比量推知。
  癸贰(赞布施)分二:子壹、真实赞叹布施;子贰、菩萨行施生欢喜。子壹(真实赞叹布施)分三:丑壹、赞下劣布施;丑贰、赞菩萨布施;丑叁、如是结赞。丑壹(赞下劣布施)分二:寅壹、真实;寅贰、布施功德。
  寅一、真实:
  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
  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这一颂讲不仅菩萨应行布施,凡夫亦应勤行布施。因为一切众生皆欲解除饥渴疾病寒热诸苦,而希求安乐,但若无饮食、医药、衣服、房舍等诸受用具,则所求之乐,必不得生。由于见此等受用资具,皆从往昔布施的福德而生,故了知一切众生意乐的世尊,于最初即宣说了布施的理论。
  寅贰(布施功德)分二:卯壹、行施能得轮回乐;卯贰、行施能得涅槃乐。
  卯壹、行施能得轮回乐:
  悲心下劣心粗犷,专求自利为胜者,
  彼等所求诸受用,灭苦之因皆施生。
  此颂赞叹下劣布施的功德。凡夫行布施,并非象菩萨随大悲转、施不求报、专为满足求者的布施。因而悲心下劣、意乐粗犷、专求自己此生的异熟果报或来世的善趣利乐而布施。纵然如此,他们所希求的诸多受用以及能灭除饥渴等苦之因皆由布施所生。
  卯贰、行施能得涅槃乐:
  此复由行布施时,速得值遇真圣者,
  于是永断三有流,当趣证于寂灭果。
  此颂讲布施不但能获暂时人天之乐,而且能获得究竟出世涅槃之乐。因为乐于布施,“善士常往施主家”故,能很快值遇圣者来应供,圣者应供后,为其解说轮回过患和解脱功德,以及如何断恶行善等,施主若能依教奉行,就能逐渐走上解脱圣道,从而永远断除了三有轮回的生死流转,当来必定趣证于寂灭涅槃之乐果。
  丑贰、赞菩萨布施:
  发誓利益众生者,由施不久得欢喜。
  发誓利益众生的菩萨,不同于小乘圣者或异生凡夫之自利心行施,因具足唯愿众生离苦得乐的强烈悲愿,不求自利,唯求利他,以此广大发心,故于满足求者愿望之时,便感受胜妙欢喜从而于一切时中皆欢喜布施。不久将能获得最胜欢喜。
  丑叁、如是结赞:
  由前悲性非悲性,故唯布施为要行。
  由前所述,以大悲心为体性的布施与不具悲心的下劣布施,都将获得一切增上生与决定胜的福德资粮,故一切修行者最为首要的修行要道唯有布施。
  子贰(菩萨行施生欢喜)分二:丑壹、行施时如何生喜;丑贰、如是施身。
  丑壹、行施时如何生喜:
  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
  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
  初地菩萨恒时观照众生,一旦听闻求施的声音,即思维“此人是向我来寻求布施”,仅此思维之乐阿罗汉入寂灭涅槃之乐也无法比拟,更何况菩萨布施内外一切财物以满足众生,所生的妙乐较之寂灭涅槃之乐,更是无可言喻。
  丑贰、如是施身:
  由割自身布施苦,观他地狱等众苦,
  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勤精进。
  加行位的菩萨,在割身布施之时,虽有苦的感受,但他以自受的苦,进而观想八寒、八热地狱众生恒时遭受粗猛难思的无量重苦逼迫,从而了知自己的所受的痛苦是极其轻微的,以自身所受之苦为因,为断除众生的地狱等苦而起大精进。
  癸叁、布施之分类:
  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
  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蜜多。
  在修行布施时,于施者、受者、施物之三轮本体了悟为空性,如此布施则名出世间波罗蜜多,倘若于施者、受者、施物之三轮生起实有的执著,则名世间波罗蜜多,般若经中也如是宣说。
  辛叁、结说此地功德:
  极喜犹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
  所依光明获端严,破诸重暗得尊胜。
  极喜地的功德犹如水晶月轮,居高尚之位,安住在彼地佛子的意空之中;此所依的虚空以能依的月轮之光明来严饰,显得格外清朗端严;进而破除一切遍计执著的重暗,故得最为尊胜之称。
  庚贰、结尾本品:
  入中论第一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第一胜义菩提心终
  第二胜义菩提心
  己贰(无垢地)分二:庚壹、真实无垢地;庚贰、结尾本品。庚壹(真实无垢地)分三:辛壹、差别体地之释词;辛贰、地之差别;辛叁、结说此地功德。
  辛壹、差别体地之释词:
  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
  身语意行咸清净,十善业道皆能集。
  二地菩萨的戒行功德悉皆清净圆满,不但醒觉位戒行清净,且睡梦中亦远离了毁犯戒行的一切垢染,身语意的一切行为悉皆清净,并于十善业道的一切功德皆能圆满修集。
  辛贰(地之差别)分三:壬壹、此地增胜净戒度;壬贰、赞戒度;壬叁、戒度之分类。壬壹(此地增胜净戒度)分二:癸壹、真实;癸贰、宣说清净戒相。
  癸壹、真实:
  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
  彼如秋月恒清洁,寂静光饰极端严。
  上述的十种善业道,乃诸乘行者共修之法,但唯二地菩萨于修持十善业道所增胜的功德最为清净,如同秋季的月轮恒时清洁光明,彼菩萨诸根寂静,如同清朗的虚空被月光严饰而显得格端严。
  癸贰、宣说清净戒相:
  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
  故彼恒于三轮中,二边心行皆远离。
  如果持戒者于别解脱戒持守最极清净,但却有自相实有的执著,那么他所持守的戒律不能称为最极清净,所以二地菩萨在断除犯戒垢染的同时,对由谁能断、于谁所断、当断何事之三轮,恒时远离有、无二边的心行。
  壬贰(赞戒度)分二:癸壹、真实赞戒;癸贰、诸菩萨如是持戒住相。癸壹(真实赞戒)分二:子壹、劣体亦须具持戒;子贰、戒为诸功德之依处。子壹(劣体亦须具持戒)分二:丑壹、离戒之过患;丑贰、具戒之利益。丑壹(离戒之过患)分四:寅壹、离戒者不得善趣之过;寅贰、乐果一次受尽之过;寅叁、恶趣中难得解脱之过;寅肆、为除诸过而施后说戒律。
  寅壹、离戒者不得善趣之过:
  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趣受布施果。
  在修布施的同时,若能具足净戒,将于人天中感得最圆满的福德。至于那些在恶趣中感受很多福德的众生,如独一地狱、龙、象等畜类,以及大力鬼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06:55 , Processed in 3.48971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