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96|回复: 19

[大德开示] 锺茂森博士:幸福成功的根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7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锺茂森博士: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07/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01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共同学习《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个课本,这个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家庭的教育,它是以圣贤之道来做为我们指导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人人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落实圣贤的教诲,而能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成功,都要以道德品行做为根基,道德品行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规》。许多人会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大人就不用学了。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弟子规」这三个字,规就是规矩,弟子是什么?弟子是学生的意思,谁的学生?圣贤人的学生。

  《弟子规》我们晓得它是根据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的一句话来做为整篇的纲目,《论语》里的这句话是这样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是出自于《论语》第一篇「学而篇」里面的第六条,整个《弟子规》就以孔子的这句话做为纲目来进行开解。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弟子规》是孔老夫子要求他的学生必须要做到,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冉求,这些都是大贤大德之人,都不是小孩子,他们都是成年人,所以孔老夫子这个教诲不仅是说孩子要去做、要去学,更重要的,大人也要去做,也要去学。我们想要做圣贤人的好弟子就必须要在《弟子规》上面去扎根,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要学习的,都应该学习的,为什么?因为这是孔老夫子的教诲。而孔老夫子自己说得很清楚,他也是述而不作,他所叙述的是古圣先贤之道,都是过去老祖宗代代相传的教诲,孔老夫子自己没有发明创造,是转述前贤的教诲,这种规矩、这种生活的规范教育就是让我们能够得到幸福成功的人生,圣贤的根基。

  我们来细细的分析为什么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习?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孩子要学,《易经》上有句话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是讲童蒙,童蒙养正就是在小孩的时候就要给他很好的良善的教育,能让他奠定德行的根基,这种教育是圣人功业。为什么?因为祖国的未来就在孩子的手里,如果孩子没有德行,纵然他有科学知识,他将来必定也会形成让社会混乱的一种力量,他愈有科学知识而没有品行是愈危险。所以在学校里都流传着一句话,说孩子如果是有才无德那是危险品、是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德有才的是真正的好孩子。现在的社会普遍都强调功利、强调竞争,都以利做为行为的准则,如果这件事情是有利的,大家就趋之若鹜,大家就去做,如果没利的,大家都不愿意干,久而久之,在利面前人们就会忘记了道义。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犯了个错误,那是什么?我小时候很喜欢集邮,很爱邮票,邻居家的小孩刚好他也很爱集邮,所以我们两个小孩就成为朋友。当我看到邻居家小孩的邮票都很珍贵,都很漂亮,心里就起了贪念,就想方法怎么样把对方的邮票骗到手。我的年龄比邻居的孩子要大一些,也有些口才,所以邻居的孩子都很听我的话,我就拿着自己那些普通的邮票跟这个邻居家的小孩开始跟他招摇撞骗,说我这个邮票多么的珍贵,你那个邮票其实也并没有那样珍贵,也是很普通的,你如果愿意换,我可以跟你换。结果就这样子,把邻居家的孩子的邮票都骗到我这个集邮本上,我的普通邮票都给了他。结果大概过了一、二个礼拜,有一天邻居家孩子的父母就找到我们家来,因为这个邻居家的小孩可能有一次把邮票摊给他父母看,父母看到之后大吃一惊,为什么珍贵的邮票都不见了,换成是普通邮票?一问之下,就把我这个骗局给问穿了,找到我的父母。我记得当时我的母亲看到我这样的一种行径,心里面非常沉重,她二话不说,就把我所有的骗来的邮票还给了邻居,而且那些普通邮票也都不要了。当邻居父母走了以后,母亲就很严肃的,用一种很平淡但是又含着很严厉的口吻对我说:「茂森,如果你要再发生这样的情形,我就要把你的这些邮票统统烧掉,因为我不想让你为了邮票而道德质量堕落。」虽然母亲只是简简单单一、二句话,可是自己就觉得非常的羞愧,真正是《弟子规》所讲的「德有伤,贻亲羞」。我还算是有个优点,听父母的话,「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于是就向父母保证,今后再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做人要做得正直。这是我在小学时候发生的情况。

  自从那次父母给我的教训以后,我再也不敢用这种欺骗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弟子规》上讲「过能改,归于无」,所以父母有这样的一种教育的意识,可以帮助孩子不要走歪路。如果说我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会纵容、包庇自己的孩子的话,你想想,今天我哪里可以坐在这里跟大家大谈《弟子规》?我一定是一个道德堕落的人。这种情况都是在孩子萌发出微小的不正的念头的时候就应该帮助孩子去杜绝它。如果纵容、包庇,没有好好正确的引导孩子,将来可能会酿成人生的悲剧,为什么?因为在孩子心目中,假如他只有利而没有义,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我们曾经看到有一则新闻报导,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为了获得一个手机,家里穷,没有钱买手机,为了获得手机,竟然把他的父亲和母亲双双都毒死。为什么要毒死父母?因为毒死父母之后才有一笔人寿保险金,他想用这笔人寿保险金去买手机。这些都是令人发指而又真实的案子,追究根源,都在于从小失掉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一个家庭没有教育,家庭会堕落;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伦理道德教育,这个社会必定是混乱。所以我们希望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用我们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方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根源在于人心,人心都能够向善,都能够遵循伦理道德,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不就是太平盛世吗?而要转化人心就要靠教育。

  中国古代的经典,像《礼记.学记》这篇文章就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对国家来说重要,对世界来讲也是重要,特别是在利与义面前,一定要懂得分判清楚,如果脚跟稍微不稳就容易堕落。我们看到美国MORGAN STANLEY著名的投资银行一位华裔的女副总裁,这位女副总裁的工资是相当丰厚,可是就在前些日子被发现原来她暗中用公司的内幕消息来进行交易,跟她的丈夫、跟她的家人连手进行内幕交易,这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这个女副总裁是高级知识分子,也是个颇具资历的高级公司领导,没有理由干出这种违法的事情,所以法庭对她判处了十八个月的监禁,给她罚款非常重,公司也把她开除。你看一夜之间就搞到身败名裂,就搞到倾家荡产,归根结柢还是没有深厚的伦理道德根基,这是古人讲的没有读圣贤书之过。所以在利益和道义之间,这种黑白分判的时候,她不能够站稳脚跟,为了贪取一时的财利,牺牲自己的品德,牺牲品德的结果便是身败名裂。

  所以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财富,一个君子绝对不会用贪取的手法来赚取钱财,他会安分守命,这是有德君子之所为。《大学》上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富就像一棵树的枝条花叶,看起来是很不错,很美,但是它的根是要扎在土地里扎得深,这个树木的枝条花叶才能得以长久,那个根是什么?是德。所以德是根本,有德的人他自然就有财,无德的人如果有财,反而很快就变得家破人亡,倾家荡产。所以孩子从小就要给他培植这种道德的理念,而道德的根本是什么?道德的根本是孝道。《孝经》上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顺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的圣贤教育都从教孝开始教起。而《弟子规》可以说从头到尾就是教一个孝字,孝是根基,一个人懂得孝,他的德就开展了,他的人生态度就能转变,幸福就随之而来。在教《弟子规》这方面的工作,中国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做得非常好。他们两年来就用《弟子规》来教化汤池镇的四万八千居民,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民风大大的改善,人们有礼了,孩子懂得孝顺父母,夫妇和顺了,犯罪率大大减少,离婚率也大大的减少,这是两年我们就看到《弟子规》教学的这种效果。而他们讲《弟子规》最重要的是从孝道下手。

  汤池镇第二中学有一位初一女学生,这位同学她的性格是很内向、很孤僻,脾气也不是很好,跟她的母亲常常都会吵架,跟同学也没有办法和睦。现在这样的孩子多不多?也真不少。常常找母亲的毛病,每次跟她母亲吵一架,她心里也很痛苦,自己暗地里在那儿哭。所以没有一个道德理念在心里,自己也苦,家人也苦,同学也苦。后来有一天这位女学生听说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有《弟子规》的课,在教室里听了一堂《弟子规》的课以后,这堂课正好是教孝道,听了之后她就明白,她自己认识到自己错误,知道妈妈原来是爱我的,我对妈妈这种无理的态度是不对的。自己为什么会这么苦恼?因为《弟子规》上没做到,所以自己会这么苦恼。《弟子规》上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自己没做到,反而会埋怨父母,这是自己不对。哪怕是父母真正有过失,《弟子规》上教,「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过失,犯了错误,我们要劝谏父母,态度都要「怡吾色,柔吾声」,用温和的脸色、用那种柔软的声音来劝导。父母有过都要这样子,何况是父母平时没过,我自己在耍小脾气,还大哭大闹,这叫做无理取闹。

  这个女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忏悔,怎么忏悔?「过能改,归于无」,她首先想到要回家为她父母做一餐饭,平时都是母亲做饭,自己都没有看到母亲的辛劳,所以她就下了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向父母忏悔。当她回到家里,她买了些青菜,做好了一顿饭,等她的父母下班回来。她母亲回来,这个女孩子就在门口守候,母亲刚进到房间,她就在门口向母亲深深鞠了个九十度的躬,然后跟母亲说:「妈妈,您辛苦了!」妈妈听到自己的女儿这么一句话,又向她深深鞠了个躬,心里有点七上八下,为什么?原来从来没有看到过女儿是这个样子的,女儿今天是怎么回事?又看到这个女儿拉着妈妈的手,跟妈妈说:「妈妈,请妳闭上眼睛,我拉着妳走,我让妳看一样东西。」这个母亲就露出了一丝微笑,女儿要跟我玩什么游戏,就很欣慰的闭上了眼睛,女儿就拉着她妈妈走到了饭厅,然后这时候请母亲睁开眼睛。当这位母亲一睁开眼睛,看到满桌子的饭菜已经准备好了,泪水就已经快要掉下来,当孩子要吃饭的时候很习惯的就先拿起筷子来夹菜,可是刚准备夹的时候,突然想到,昨天我听《弟子规》讲,「长者先,幼者后」,这个筷子马上夹起了菜就放到妈妈的碗里,让妈妈先吃,所以这顿饭下来母亲都是含着泪。

  等吃完饭,这个女同学把碗筷都收拾干净,然后又端着温泉水,因为汤池有温泉,当地的居民都很喜欢打温泉水来泡脚,这个女同学就端着一盆温泉水为她母亲洗脚。这个时候她母亲就不断的流眼泪,非常的感动。这个孩子这时候心里面也非常的感动,抱着她母亲就痛哭起来,就向妈妈忏悔说:「妈妈,我是个坏孩子,我不明白怎样来爱妳。以前都是我太任性,以后我再也不会让妳生气。」这些都是这个孩子写给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老师们的一封感谢函里面讲到的。这个孩子从那次以后,真的懂得孝顺父母,发现原来妈妈真的太爱我了。当她走到学校的时候,她对同学们也都谦恭有礼,主动的向同学们打招呼,同学们都发现这个孩子怎么变了,变得这么彬彬有礼,变得这么谦逊,于是同学们也跟她和睦起来,没有像以前关系那么紧张。

  当这位同学在写给中心的老师们的信中最后说到,她用一句真情的话说「《弟子规》,我爱你」。她真正发现《弟子规》原来可以帮助她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而这个人生的幸福快乐总在我们一念的迷惑或者觉悟之间。当我们迷惑的时候就会看到别人都是错的,我都是对的,样样都要挑别人的毛病,就跟别人对立,连自己的父母都好像变成一个对立的不能够互相交流的人,这个隔阂、代沟就随之产生;而当我们一念觉悟的时候,用圣贤的教诲改变自己的心态,看到别人其实都是好人,原来自己有毛病,错的是自己,反求诸己以后,这个忏悔的心,原谅别人、宽恕别人的心,对别人的爱心随之就生起来,这个时候发现原来妈妈是爱我的,原来爸爸是爱我的,原来所有的人都是好人。你看看,妈妈还是原来的妈妈,同学还是原来的同学,自己的观念一改,一念之间就从苦恼的世界进入了幸福快乐的世界里,这就是教育的功能。试想想,这个女孩子如果她没有听到《弟子规》教育,任由着自己的那种习气、任性来成长,等她长大以后,自己这个习气已经变得根深蒂固,她走入社会,在工作里面她跟领导的关系,跟同事的关系,一定不可能处得好,当她以后结婚,跟她的先生结合在一起,又怎么可能有幸福快乐?常常都是看别人毛病,自己任性,以后如果生了孩子,这个孩子能教得好吗?所以要知道,一个孩子的成长,如果没有这种良善的教育,吃亏的绝对不只是这个孩子,他会影响身边多少的人,影响到孩子的下一代,所以孩子要学《弟子规》。

  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大人也要学《弟子规》。《弟子规》,很多人认为这是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当然这是很重要的,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下一代,必须要接受道德教育。现在成年的人要不要接受《弟子规》教育?更是要接受《弟子规》教育。当我们有优良的品德的时候,自然就能够招感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他能够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走到哪里都能受人尊敬,这不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吗?所以不管你现在做什么行业,都要学习《弟子规》。你看孔子教学,他讲四门教育,第一是德行教育,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四门教育首重德行教育,而《弟子规》正是最好的德行教育,这是不管你做什么行业,行业是后面讲的第三条政事,第二条言语是教我们如何说话,如何跟人交往,《弟子规》也谈到这个问题。所以德行和言语成就了以后,政事才能够真正成功,政事是我们所从事的行业,那是行行都出状元,为什么?他有根,他的事业有根,将来才能够发达。文学是讲文艺生活、精神生活这方面,他的情趣、爱好,因为有了德行这个根基,也能够很高尚。

  我们看到北京有一个汇通汇利企业,这个企业的老总在自己的企业一百多名员工里推行《弟子规》教育,结果发现过去非常难管的企业现在非常好管,员工们都用《弟子规》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所以做老板的不用去那里细致的去管员工,因为员工自己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体制。我看到这个企业的一些员工学习《弟子规》的心得,其中有一位女士,年轻的女士,她在分享她学习体会中说到,她没有学习《弟子规》以前很喜欢下了班就去KTV那些歌厅里面唱歌,一唱唱得很晚,父母很担心自己的女儿,这个女儿不但没有体会父母的那种关怀,反而赌气说「不要你管」,这是在没有学《弟子规》之前这么一个状况。后来在公司里面学了《弟子规》,结果发现原来自己很多毛病,《弟子规》所讲的很多条自己都犯了,自己反省、检点,改正过失,以后她就戒了晚上去KTV歌厅的坏习惯。

  通过学习以后,她发现其实在KTV场所里面喝酒、唱歌、发泄,只是痛苦暂时的结束,就像人吸毒一样,暂时麻醉自己,清醒以后烦恼会更多。她反省说,譬如有一天晚上去完KTV歌厅回来以后很晚,所以睡得就很晚,第二天就起来晚了,一看表,离要上班的时间很近,就赶紧冲出门外,结果冲上了巴士以后,走到半路突然想起自己的考勤卡忘了带,上班没有考勤卡就等于旷工一样,就只好又回到家里去取考勤卡,等她再回头上车的时候路上又堵车,北京市堵车很严重,结果时间就拖得很晚,上班迟到了,结果整个上午她的心情都很不好。你想想,就为了晚上去那里狂欢,暂时的去麻醉自己,结果第二天反而心情更不好。她悟到这点之后,知道《弟子规》上讲「斗闹场,绝勿近」,这些场所真正不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后来她明白要孝顺父母,她就回到家里决心要给父母做一顿饭,以前都是母亲占据着厨房,她今天就发了心,想要给她父母做一顿好吃的。自己平时做饭可能做得少,所以做起菜来并不是很熟练,母亲在旁边就很关怀的看着她,就想要帮助她做些事情协助她。她看到母亲这个样子,就跟妈妈说:「妈妈,今天从头到尾都我来,妳这个地盘今天让给我。」这个时候看到妈妈微笑的那种神情,这个女儿的心里也觉得很踏实、很欣慰。好不容易把这三菜一汤端到了饭桌上,父母跟她一起来享用,当父亲夹了一口菜送到嘴里以后,女儿就问父亲说:「爸爸,今天我做的饭菜做得怎么样?」「好吃好吃,女儿做的菜比她妈还好吃!」这个父亲已经乐得合不拢嘴了。这个女儿自己也反省说,其实我做的饭菜哪比得上我妈?但是自己用孝心做的饭菜,父母一定是觉得最好吃的。妈妈在旁边也笑着说:「这回女儿来了,我就该下岗了。」当这个女儿体会到家里的这种父子有亲,亲情的温暖,突然之间她觉得原来真正的快乐不是从KTV歌厅那里得到的,那种孝顺的温情,真正让我们得到幸福快乐。所以她在写给公司老总的信中讲到:「其实孝顺并不难,幸福并不遥远」。她在体会中特别表露出自己对公司老总让大家学习《弟子规》的那分感恩之情,那真正是由心而发的,让我们看了都很感动,看到一个公司能够用《弟子规》来教导自己的员工,员工在这个公司里面也得到那种亲情的温暖。

  这个老总还常常看了员工分享的心得报告以后批些字,譬如说当看到刚才讲的这位员工的分享以后,这个老总会批到说:「恭喜妳,感受到孝亲的幸福,找到依从经典教诲就会得到真正快乐的正道,这是妳善于力行结出的甘美果实,坚持走下去,我们不再过仅仅是痛苦暂时停止的迷茫日子,我们要过明明白白、从快乐到快乐的日子」。您想想,当这个员工接到老总的这一段批语心里是什么感受?古人说,一个公司的领导,一个国家的领导,不仅是做领导,他有三重角色,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就是领导,不仅是要管理、带领员工,还要作之亲,作之亲就是做员工的父母,以父母之心对待员工,让员工得到这种家人一般的温暖,还要作之师,对员工来说,领导也是老师,要以身作则,为自己的员工做出好样子来,用正理、正道来教导员工,这样子员工对于老总的那种感恩之情,自然能够表露在他的工作里面。你想想,这样的员工能不为自己的公司认真干活吗?你还用去天天看着他有没有缺勤,看着他出去有没有为自己的事情写报销单回来骗取公司的钱财,或者是自己用公款去请客吃饭回来报销?就不会有这些操心的事情,员工自己懂得为人之道。所以当老总学习《弟子规》,带领员工们也学习《弟子规》的时候,这个公司也就是个和谐的团体,「家和万事兴」,它一定业绩会很好的。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企业的老板也意识到《弟子规》的重要性,他们在报纸上登广告招募员工的时候都附加一条条件,必须要懂得背《弟子规》,懂得《弟子规》道理的这些员工,我们才要。这些老总都很聪明,他懂得员工第一要看他的人品,然后再看他的能力。所以对于一个年轻的人,将要踏入社会要找工作的人,我们要知道自己也要第一重视品德的培养,有良好的品德,再加上有一门技术、一种能力,你到哪一个工作单位都是受人欢迎的。《弟子规》运用到企业管理,企业一定会兴旺发达;《弟子规》拿到家庭里面,也一定会让家庭和睦。

  我们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我曾经学习过一个多月的日子里,有很多感人的见闻。其中有一个在汤池镇的女士,她姓姚,姚女士,这位姚女士在家里脾气很大,常常跟她的先生吵嘴,跟她的婆婆吵架,总是一点小事就会引起争执,所以她们家也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有一次姚女士到了中心课室去听《弟子规》,当她听到五伦关系讲到夫妇这一伦,老师们教夫妇之间要懂得遵守一个原则,必定能够夫妇和睦。什么原则?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如果是夫妇之间互相责备,一点小事互不让步,真的整个家里就会搞到天翻地覆;当夫妇之间懂得自责,一件事情错了,譬如说当丈夫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茶杯给碰翻了,这个先生马上向太太道歉:「对不起,我刚才太鲁莽了,把这个杯茶给碰翻了。」然后立即就拿抹布把地上的茶水都擦干净,把这些脏东西收拾好,你想想,太太在旁边看,她会怎么说?一定说:「没关系,不就是一杯茶吗?」你看互相就会原谅,就天清地宁。假如丈夫碰倒了茶,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说:「妳怎么偏偏把这杯茶端到我这儿,让我碰得洒了一地!」那你想,太太听到这句话,她心里什么感受?两个人可能就对吵起来。所以古圣先贤教诲我们,要真正做到和谐,怎么做?就是要反求诸己,错误都是我的,哪怕是对方有错,还是要把错误归到自己,过要归于己,功要推给人,这样就能够把一切的矛盾、对立冲突化解。不能化解对立,不能化解冲突,都是因为自己心中有强烈的这种我的概念,不能够把内心的这些对立冲突化解,才导致家庭不和,乃至于大的,团体不和,社会不和,国与国不和。所以「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这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族群团体之间的关系,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一条真理。

  当这位姚女士明白了这种道理以后,回到家里,她就决心重新生活,改变自己的心态,学着处处宽恕自己的先生,宽恕自己的婆婆,只看他们的优点。结果发现其实自己的先生也很多优点,其实自己的婆婆也很可爱,夫妻之间懂得感恩,所以恢复了和谐。这位姚女士她在分享的时候就说,我今年四十岁,我有信心活到八十岁,以前做得不对,现在学了《弟子规》,重新做人。你看她已经体会到人生幸福快乐。所以人生的幸福快乐不在外,当我们改变心态,以一个谦恭,以一个恭敬的态度、感恩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所有的人,原来自己就已经得到幸福,这就是《弟子规》教育的作用。

  我们还看到《弟子规》不仅对一般人有这样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对很多在监牢狱里面的服刑人员都有良好的效果。在用《弟子规》做为教化服刑人员这个工作上面,海南省走在前头。海南监狱他们搞了试点,不再用以往简单、机械的那种说教形式,而是以传统文化《弟子规》来教育服刑人员,结果发现用传统教育改造服刑人员效果非常好,许多以前脾气暴躁,性格很坏的服刑人员,现在都变得非常的恭顺有礼,这个诀窍就是用孝道来教育。譬如说有个服刑人员学完《弟子规》以后痛哭流涕,反省自己是个大不孝的人,父母辛辛苦苦养大了自己,没想到自己却犯了罪,让家里年迈的父母这样忧心,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就不再要求父母每次给他送钱。每次打电话给父母的时候都会安慰父母,问父母身体怎么样,父母要给钱给他,他都说你不要给我了,我够用了,你自己留着用。

  对待这些干警,监狱里的干警跟这些囚犯、这些服刑人员过去关系都很紧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一种像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那种斗争之间那种关系,当干警和服刑人员同时都学了《弟子规》,干警主动对这些服刑人员恭敬礼貌。每次跟服刑人员谈话的时候,都很有礼貌的请这个服刑人员进来,「请坐,请喝茶」。这些服刑人员一开始听到干警口口声声说个请字,心里觉得毛毛的,有点害怕,不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才慢慢的理解了干警因为学习《弟子规》以后那种改变,所以也让服刑人员很感动。就像有一个干警的干部跟大家开会,跟服刑人员开会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过去我做很多事情对不起你们,今天要向你们道歉。我学习了《弟子规》,以后我一定会对你们恭敬,要像父母爱你们一样。」这话一说完,当下底下服刑人员就有很多人抱头痛哭起来。所以监狱里面《弟子规》学习一下子就蔚然成风,连人民日报都对监狱《弟子规》改造服刑人员的工作做了报导。这些服刑人员和干警都是看庐江文化教育中心那些老师们讲课的光盘,而且中心也派老师到监狱里面来教导这些服刑人员。人民日报还特别谈到海南监狱将会陆续派二百多位素质比较好的干警来到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来学习,要把这种教学的模式、方法带回海南监狱。

  所以真的我们相信古圣先贤的话,《三字经》里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本来都是良善的,就是因为没有好好教育,受到社会的这些污染,才学坏了,那个本性都是一样的,都是良善的,叫本善,而习性人与人之间就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受的教育不同,受的熏染不同。在社会里受不良风气的熏染,他就变坏人;如果是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变成好人。所以你看看,连服刑人员,这是大家都认为最难教的这些人,都能教得好,还有什么人不能教好?所以我们坚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用什么教最好?用《弟子规》教是最好的。

  教《弟子规》,这是要在家庭里父母要承担起最重要的角色,然后还有学校的老师、社会的媒体、公司的领导、单位这些领导,统统都应该有这种意识共同来推动《弟子规》的教学。我们这里再看看为什么父母首先要担负起《弟子规》的教育父母得先学《弟子规》?很多父母都抱怨说孩子真是太难教,总是不听话。那试问一下,监狱里的服刑人员不更难教吗?为什么服刑人员都能教得好,孩子教不好,原因在哪里?细细去看看抱怨的父母,就发现原来父母早上很晚起床,而且很爱看电视,一看电视看到很晚,平时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可能对自己的父母、对老人也并不是很孝敬,对孩子只知道溺爱,像这样子的父母,大家说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得好吗?他虽然也教孩子读《弟子规》,也读传统文化,但是孩子愈读愈不孝顺,他也早上不起床,晚上也爱看电视,这些问题都是出在父母自身。父母自己没做到,怎么可能让孩子们去做到?

  孔子在《论语》里面曾经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教《弟子规》怎么个教法?自己要做得正,要把《弟子规》当作一个剧本演出来,演给孩子看,一条条,比如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演给孩子看,我对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子孝顺,孩子在旁边看到,你不用跟他解释什么意思,他就明白什么叫「父母呼,应勿缓」,什么叫「父母命,行勿懒」。如果自己没做到,拿着《弟子规》给孩子去背,让他背了自己又不管,那叫「虽令不从」,你的这个发号施令又管什么用?徒然增加跟孩子那种对立而已。孩子心里想,「你自己都没做到,还管我!」反而激发了孩子那种叛逆心理。所以父母自己要立志为儿女做好样子,为这个社会、为这个世界培养出一个人才出来,培养出一个圣贤出来,有这种心愿的父母,那真叫做功德无量,因为他的儿女将来可以帮助社会构建和谐。

  我们看到宋朝宰相范仲淹,他就是一个非常有德行的人,也是个非常合格的父亲。范仲淹他从小,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他的母亲改嫁,改嫁到朱家,一个朱姓的人家。当范仲淹长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朱家的这些族人排挤他,就把他的身世给抖出来,范仲淹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范家的人。于是他就去到范家去寻根,认祖归宗,但是范家人开始就不允许他进来,经过范仲淹苦苦哀求之后,范家才勉强的答应,范仲淹才改了自己的姓氏,重新姓范。他发誓要重振范家,于是就拜别了自己的母亲,就跟他母亲讲,我现在要去读书,将来考功名,可以为天下百姓做些事情,母亲妳等我十年,我十年以后来接妳。于是就佩着古剑、古琴和书,带著书就离开了朱家,到了一个很破的书院里来苦读。

  范仲淹因为心里有很高的志向,他读书非常用功,每天都是古人讲的「三更灯火五更鸡」,五年之内都是晚上睡觉不脱衣服,闻鸡起舞。吃饭非常简单,他是煲一锅粥,冬天冷,就把它冷冻起来,冻成块状,就把它切成一块块,一餐吃一块,然后配一点咸菜末,咸菜叫齑,「断齑画粥」,这是形容古人读书勤苦的一个成语。有一次同学看到这位年轻人这么样的艰苦,生了同情心,送一些美食给他,过了好多天这个同学又来这个书院里面看范仲淹,看到那些美食还原封不动,没有碰,范仲淹每天还是吃稀粥咸菜。同学就问他,为什么我送给你的美食你不肯吃?范仲淹就说,今日吃了你的美食,他日就吃不下齑粥了。所以你看范仲淹这种清苦的生活,用清苦来砥砺自己的心志。

  有一次跟同学们出去外面大家一起玩的时候遇到一位相命先生,大家都相命,范仲淹先生就请教这位相士,说您看我将来能不能成为一个良相?他要当宰相。这个算命先生看了他,沉默了一下,就笑着说,你这个口气也很大,怎么想做宰相?说话的意思听起来好像当宰相没指望。于是范仲淹就改口说,既然我将来做不到良相,那您看我能不能当个良医?他要当医生。这个相士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古时候医生跟老师的行业都是很清苦的,收入都很微薄,老师教学生不会开口要学费,看学生的家境,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医生也是如此,给人看病那是应该的,救死扶伤这是医生的天职,所以绝对不会开口要钱。我认识一位长者他告诉我,他的祖上就是开医馆的,自己的爷爷开医馆,从来不开口要钱,只是在门外放个小箱子,看了病之后,这个病人觉得看病还不错,好了,就把钱投到那个箱子里面,他想投多少就投多少,绝对不开口问。所以医生和老师的行业虽然生活都很清贫,但是在社会里非常令人敬仰,他有德。

  这个相士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一开口想要当宰相,荣华富贵做最高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下又掉到了当个医生,这么清贫的行业?范仲淹就告诉他说,良相可以救人,良医也可以救人,如果我当不了良相,没有当宰相的命,就不能帮助天下百姓,我也要做一个医生,来为世人救死扶伤。当这个相士听到范仲淹的这番话,非常的感动,非常敬佩,就说了一句,「您是真宰相心也」,你虽然现在不是宰相,你的心已经是宰相了。果然后来范仲淹苦读八年以后考中了进士,就当了官,后来真的做到宰相。当他做了官以后马上信守诺言,把他的母亲接来奉养,这是提前了,原来跟他母亲说等我十年,现在八年就成就。这是什么?他的那种厚德,才有这样的成就。要知道,这种成就是他孝心的招感,是他为天下人服务的那种爱心招感的,这是《弟子规》上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种爱心根源还是在于他的孝心,对父母的这种爱扩展到对天下人就是大爱。

  所以范仲淹一生做官,建功立业,到哪里都受到百姓的欢迎爱戴。虽然是一生四上四下,但是绝对不会因为自己暂时的不得志而忧虑,写下《岳阳楼记》这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诗句正是他老人家那种博爱的写照。他自己的俸禄都拿来周济贫寒的人,对自己的族人,范家一开始都不肯认范仲淹,后来做官,有俸禄了,范仲淹不记前怨,以德报怨,给自己的家人、族人很多的奉养,甚至在家乡买了一千亩的义田,给家人、族人来耕种,让他们能够维持生活。家乡有个寺院,因为过去范仲淹曾经在这个寺院里面读过书,在范仲淹没有当官之前,还在读书的时候,在寺院里面,有一天在一棵树下看到有个洞,他把这个洞挖下去以后竟然挖出了一坛白银,这是雪花花的银子,当时范仲淹很清苦,但是看到这一坛的白银一点都不动心,立即把这个银子埋回到原处。这个事情过了好久,范仲淹都已经当了大官,寺院里的人有一天就来找范仲淹求他帮忙,为寺院修治一下,修复一下,需要些银两。结果范仲淹就批了个文让这个人带回去,告诉他,就在你的寺院里那个大树底下你们去挖,会挖出一坛白银,那个银子足够你们用了。结果这个人回去之后,寺院的人真的去挖,真的把这个白银挖出来。你看看,范仲淹先生年轻的时候这么清苦,但是看到这些银子都没有动心,这样的一种定力,《弟子规》上讲「凡取与,贵分晓」、「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范仲淹先生绝对不因利养而动心,这种德行才能使他有这么成功的一生。

  而成功以后仍然不坠这个志向,一生都过着清寒的生活。他一辈子都不吃肉,自己的妻子、儿女甚至没有见过玉器是什么样子,出门儿女可能没有一件很好的服装。范仲淹不以家产来传家,他把家产全部统统都布施给贫寒的人,他去办义学,匡扶传统文化教育,把儒家教育兴办起来。当时他在自己家乡苏州南园那个地方办义学,他的家南园风水家来看过,说你这个家是个风水宝地,将来代代都会有人做官。结果范仲淹听到这样的话,既然这是风水宝地,怎么可以说只为我范家,应该把它捐出来,来为国家培养人才,让整个国家得益。所以就捐出来,当时兴办了儒家教育,为当时宋朝儒家文化的复兴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他是以孝悌传家,真是积德给子孙。司马光所讲的,积财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给子孙,用阴德来庇荫子孙,才真正是替子孙着想。当时范仲淹的厚德,范家所有的族人都非常的敬仰,族人有争执的时候,这个调解的人就会提起,你们怎么还会为这点财利争执,没有想到当年范公是怎么对人的?谈到范公,大家脸就耷拉下来了,面带愧色。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范纯佑,都是大孝子。特别是范纯仁,他因为要服侍自己的父亲,他父亲到晚年,范仲淹晚年得病,范纯仁为了照顾自己的父亲,两次拒绝朝廷的邀请,不肯出来做官,来侍候自己老父。当他父亲走了以后,他的兄长范纯佑也是因为病,范纯仁在家侍候自己的兄长,也跟父亲一样,也两次的拒绝朝廷的邀请,他自己说「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这个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孝顺父母有没有障碍他的事业?没有,范纯仁最后还是官拜宰相,也是一位贤臣。所以古人讲「忠臣出孝子之门」。范仲淹以孝悌传家,把圣贤的风范演示给自己的孩子来看,孩子自自然然就成为一个有德的君子。

  我自己回想小的时候,母亲也是很重视对我德行的教育。我自己也是不幸,在我上大学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我父亲就另外组织了家庭,于是我就跟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我从小母亲就启发我树立人生远大的志向,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当我上了大学以后,母亲就鼓励我,将来要真正为社会做贡献你要有本事,所以鼓励我出国留学。于是大学毕业以后我就考取了美国的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去读工商管理硕士。在出国之前,我也是拜别母亲,我跟母亲说:「母亲,妳在家里等我,等我七年」。因为我母亲跟我讲,她说我希望做个博士妈妈,做个教授的母亲,这是母亲对我的期望,我就请母亲等我七年,因为在美国读硕士一般要二年到三年,读一个博士大概是四年到五年,所以大概是要个七年时间。

  到了美国留学以后,我想着要赶紧的去完成学业,所以用功努力,因为成绩也优秀,所以学校给我奖学金和学费的减免。我自己当时因为家里生活并不富裕,父母给我带去美国的资金也是很少,因为父母这一生也没有什么积蓄,所以在美国留学期间都是省吃俭用。我记得当时跟一些中国留学生,那是一九九五年,我出去的时候,二十二岁,跟同学们一起合租最便宜的房子。冬天冷,有时候下雪,我们都不肯开暖气,为了节约,实在冷的时候,我们棉被都盖上去不够,把所有的衣物盖上来,还甚至把书本都压上来,这样来过冬。当时记得有一个同学毕业了,出去外面要找工作,他用了好多年的一个高压锅,是他从中国带过去美国的,现在要走了就要把它丢弃,我就把它捡回来。因为这个高压锅都已经不高压了,它这个高压锅上面的锤子也都不见了,所以只能当普通锅用,我就把它用来煮饭、煮菜、煮汤都用这个锅,不肯买新锅,一用就用了四年,用到我博士毕业。每个礼拜都搭同学的便车,有的同学条件比较好的,开车去买菜,因为美国住的地方跟商店离得很远,一定要开车才行,开车去买菜,也都是挑最便宜的菜买。在美国最便宜的菜是包心菜还有胡萝卜,那都是一大袋一大袋买的,所以每餐煮的不是包心菜煮胡萝卜,就是胡萝卜煮包心菜,吃了好多年,最后发现原来这两样东西是最健康的。省吃俭用下来,我每个月都节省下来三百美元给父母寄回去,我给我的母亲寄两百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一千六百元人民币,给我父亲寄一百美元,相当于八百多块钱,这是对他们生活上也是个很不错的补贴。

  当时我记得每周都跟母亲通电话,都给自己的父母写信。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去美国之后,这是没有多久,一九九六年一月七号我写给母亲的一封信的一个片段,我在信中是这样说的:「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我可以挺过来,便可省些钱,无须买棉被了。尽管冷,我仍然每周保持一、二次的冷水浴。我目前的学习、生活都较单调,每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菜饭,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使浮躁的心熄灭。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因为我深深懂得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着父母的恩德,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若不努力读书,天理难容!所以我突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因为在冬夜里我才能体会『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清净。这个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场冻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妈妈,请您放心,您的儿子向您保证,向您发誓,我一定会孝顺您,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因为心中有一个目标,要赶紧完成学业来报答父母,所以当时学习成绩很优秀。自己给自己规定一个戒律,我当时叫做「七不」这个戒律,什么七不?第一不看电影,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钱,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所以当时的心非常专,安住在那种专心、清净的学习生活里面,自然学习成绩就能优秀,因此四年就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业。

  一九九九年,当时我二十六岁,博士毕业的时候,我的导师他是一位美国在经济、金融学术领域比较有名的教授,他给我在推荐函里面,我去找工作,他在推荐函里这样子说,「锺茂森是我二十五年学术生涯里面遇到的最优秀的学生」。因为有他这样的得力的推荐,加上他的名气,所以找工作就不是难事,很快的,在美国德州大学的一个分校就给我一个招聘函,请我去做助理教授。二十六岁的时候就走上了美国大学的讲坛,当时我毕业之前将母亲接到了美国,她参加了我的博士毕业典礼,跟我一起去到大学上任。母亲也很欣慰,因为我四年前拜别母亲的时候说让母亲等我七年,没想到四年就把妈妈接来了。从此就负担起对自己母亲、父亲这一家、爷爷奶奶他们的生活。

  记得当时在工作之余,我跟我母亲常常到外面去散步,领略美国野外的风光,在家里常常在一起学习传统文化,跟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净公上人老教授学习,听他讲演的光盘。这位长者今年八十一岁,他一生都奉献给传统文化道德的教育事业,也是我们母子最景仰的一位长者。后来这位长者劝导我们离开美国到澳洲,我们母子也就欣然前往来亲近他老人家。到了澳洲以后,澳洲的一所很著名的学校叫昆士兰大学,就招聘我,请我去教书。昆士兰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它在亚洲排名排第六,是相当好的一个学校,北京大学在同一次的调查当中排名第二十三,所以就可见得这个学校还是很不错。到了这个大学以后,结果因为大学看到我每年都在国际上有论文奖,学校也给我最优的优秀奖,而且看到我连续两次都接受澳洲政府的邀请,承担政府资助的那种澳洲研究委员会的研究项目,这些成绩大学看到也非常的满意,所以二年之内就破格提升我做副教授,而且给我终身制。今年学校本来就要提升我做正教授,所以我三十四岁成为学校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可是事情又有新的进展,当时我在澳洲也算是得心应手,母亲当然也很高兴,因为她原来的心愿是希望她成为博士的妈妈、成为教授的母亲,这些她都已经实现了。所以才体会到《弟子规》里面「入则孝」里面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这也是要很多的努力才能达得到。父母的呼,呼什么?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希望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尽快的去达到。正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厦门大学成立了一个财经研究所,用高薪聘请我去做主席教授,以一年八十万的年薪,再加上很可观的研究经费,以及配一套房子,这个待遇都很好,请我做主席教授。我母亲也有意叶落归根,也想回祖国居住,当时我母亲就在思考着,我以后在澳洲工作好还是在中国工作好,带着这个问题有一天去请教我们的老师净公上人老教授。我母亲就跟着老教授后面散步,就请教他,说茂森将来在澳洲好还是回中国好?结果老教授沉默了一会儿,就说:「要做圣贤」。这句话让我母亲一愣,因为这是好像答非所问,明明是问去哪儿好,为什么说要做圣贤?这也是老师那种教学的善巧,一句话把你的那个妄想、你的疑情给打断。我妈妈回来之后跟我一商量,明白了,学习圣贤教育,读书志在圣贤。我们既然学习圣教,既然仰慕赞叹孔子、孟子、范仲淹,难道我们只停留在仰慕和赞叹而已吗?为什么不行动起来?难道我们这一生满足于做一个商学院的正教授而已吗?

  当时母亲突然也就明白了,我也明白了。母亲在给我的一个生日卡上她这样写到,她说:「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孝经》上说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到了终极是什么?要立身行道,使到父母成为圣贤人的父母,这是大孝,大孝的人要以身济世,救济这个世间。古人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世间天灾人祸很频繁,很不和谐,根本原因在哪里?就在于缺乏伦理道德这个圣贤教育,所以人们只懂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而圣贤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使这个教育能够复兴,使中华传统文化复兴,需要有一批圣贤的老师,有圣贤之德的人出来,而在这芸芸众生里面,有君子之风、有圣贤之德的人叫凤毛麟角。所以这个世间并不是缺乏金融的教授,所缺乏的是什么?德才兼备的圣贤教育的师资。所以我们思来想后,决定重新选择人生,于是在母亲的支持下,我今年便辞掉澳洲昆士兰大学终身教授的工作,回到了祖国,正式向净公上人老教授拜师学道,重新来做一名学生,立志将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复兴起来,复兴从我做起。

  母亲看到我走上这条道路也很欣慰,她自己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那叫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大孝,这是至孝」,她希望我去学做圣贤,做一个至孝的儿子。我为母亲的这种高尚的德行而感动,母亲就我一个儿子,跟她相依为命,好不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一位教授,现在却毅然舍弃,而让孩子去从事挽救中华伦理道德教育、挽救世道人心的这个工作,希望儿女去做圣贤,这真正是父母已经向圣贤迈进了。所以我在拜师以后给我母亲的一个生日贺卡里面我写了一首诗献给我的母亲,为她老人家祝寿,这首诗是这样讲的:「育苗辛苦半生忙,树高方可与人凉,不愿儿为名利汉,便如孟母史留香」。大意就是讲,培养儿女不容易,半生的辛苦才把一个小苗养成一棵大树可以给众人荫凉,服务人民,当母亲的不愿意儿子成为一个名利汉,为了名利而去追逐,而支持我走向圣贤教育之道,学做圣贤,我觉得应该要如母亲的愿,效法圣贤,效法孔子、孟子,也让我母亲将来也能够在青史留香,这是做儿女应尽到的一种孝心。《弟子规》上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所以《弟子规》不仅是教导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成就圣贤。圣贤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所以学习《弟子规》是这么样的重要。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概要介绍,做了一个开场白时间就到了,明天我们就来详细的学习《弟子规》。非常感恩大家,谢谢。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2007/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02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昨天我们谈到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我们认识到《弟子规》是一门非常重要的道德教材,每一个人,不论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习,而不仅是小孩子才要学的。今天我们就来开始认真的学习这一部中华伦理道德的教材。

  《弟子规》这本书的作者,根据清史的记载,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秀才叫做李毓秀先生,李先生根据《论语》的教导编成一本叫做《训蒙文》来训导儿童,后来经过清朝的贾存仁先生改编,把这本书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根据《论语》里面孔子说的一句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根据这句话来做为总纲编订的。《弟子规》文章并不长,总共是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所以很容易念,念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背诵。总共这部书是一千零八十个字,确实是每个人都应该熟读背诵。熟读背诵以后,关键要在生活当中时时提得起来,要落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当中,这才能够有受用。

  整部的《弟子规》,三百六十句,前面一小段叫「总叙」,中间有七个段落,分别是以「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这七个大段来标示的,这七个段落里面总共讲了有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文章最后一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句做为结论和劝勉。所以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九个段落,总叙加上后面结劝,中间有七个段落。我们今天开始先来看总叙,我们先把总叙念一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总叙就是全篇的总纲领,把整篇文章的宗旨为我们和盘托出。这里讲的『弟子规,圣人训』,开宗明义就为我们讲得很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规》这篇文章到底是什么文章?它是圣人的训导。哪一位圣人的训导?具体的说,是孔老夫子的训导,这句话,「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就出在《论语》里面,而《论语》就是孔子的言行,记载着这位至圣先师每天的生活行持而已。所以《弟子规》不是一个普通的文章,而是圣贤的教诲。圣人的训导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原则,这个基本原理原则实际上就在童蒙教材《三字经》里面头几句话,就把圣人训导说得很明白,《三字经》开宗明义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前面八句话可以说概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本善是我们本有的,所以本善是我们人的本来面目。

  本善具体的说是什么?就是道德。《礼记》里面有一篇《中庸》,《中庸》里面有句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命讲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一个东西,不是人为创造的,自然而有的意思,所以性是自然而有的,这个性就是本性。动念、造作如果能够合乎本性的话这叫做率性,率性就是循着本性这样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样的行为那就叫道。所以道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人为去创造的。老子说这个道是宇宙本体,你看他在《清静经》里面说,「大道无名,生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老子他也认识到宇宙有个本体,这个本体就叫做道。这个道其实也不是它本来的名称,大道无名,没有名字的,它是宇宙的本体,生养着宇宙万物;换句话说,宇宙从哪里来的?就从这个道来的。这个道没有形相、也没有名号,老子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我就是勉强的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做「道」。所以「道德」两个字含义很深,道就是宇宙本体,就是儒家讲的天命,就是性、本性。

  圣人觉悟了,我们说他证道了,证道以后是什么样子?他的身心就跟道合而为一,就跟宇宙万物合而为一,没有你我的分别,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一切众生、一切人统统就是一个我,这种境界是圣人的境界。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这个本性,所以每个人都有,都跟道是合而为一,只是我们没见到。我们如何去见到?见到确实不容易,不要说见到,就是体会一下也不容易,为什么?道是无形无相的,没有形相,你说不出它是个什么样子,它又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我们身体的器官没有办法去接触到,眼睛看不到,鼻子闻不到,耳朵听不到,舌头尝不到,我们的身体也不能够接触到,甚至我们的意识、思惟都没办法想象得到,更说不出来,所以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道,宇宙本体,寂然不动,一动的话就有形相,这个形相就是德。道德两个字,道是本体,德是现相,它有形相出来,为什么?因为动了。我们说心不动的时候就跟道合而为一,心一动,一个念头起来,这就有形相,这就有德了,而这个德与道相应,跟道相合。我们没有办法见道,但是我们能够见德。什么是德?最平常的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这个德我们能见得到。孝养父母什么样子?我们能够知道、能够体会得到;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什么样子?我们也能体会得到。所以我们一般人虽不能够见道,但是可以从德上去体会。

  只要循着这个德来生活,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做个有德的人,我们必然有机会去见道。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按照这个德去生活?这是我们有习气,我们放逸惯了,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随着自己的那种习气、习性,造成现在跟道德相违背,所以不能见道。要见道,关键还是要接受圣贤的教育。所以《中庸》也讲,「修道谓之教」,教就是帮助我们从不良的习性回归到道德上来。《三字经》讲「性相近」,本性是相同的,但是「习相远」,有的人成为圣人,有的人是凡人,有的人幸福快乐,成圣成贤,有的人烦恼重重,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这些统统都是有没有接受教育的结果。而教育,目标就是让我们回归到道德上来,回归到本性上来,把我们本性中的本善发显出来。

  所以孔子,这是圣人,教人,《论语》上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概括。立志要立志在道上,「志于道」。这个道是什么?刚才讲的,就是天命,就是本性,就是宇宙的本体。我们立志要见道、要证道,要回归本性本善,要跟宇宙万物合而为一,这就是圣人。怎么去做?要「据于德」,要依靠道德,德就是德行教育。《弟子规》就是德行教育的基础教材,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它的目标是帮助我们证道、见道的,最终成为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的圣人。所以《弟子规》可不能小看它,小的方面能帮你得到幸福人生、成功事业,那都是小的,大的方面来讲,帮助你成就圣贤。

  道和德,道是体、本体,德是相,体现的相是德,这是从内在来讲,表现在外在就要「依于仁,游于艺」,仁它的根本还是道德。仁是什么?爱人,对人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仁和艺这都是道德的作用,所以君子要行仁、要学艺,为什么?因为行仁、学艺就是回归道德,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性本善。怎么样行仁?孔子有一句话讲,「力行近乎仁」,你努力的去修学,按照圣贤教诲去做,这叫力行,力行就跟仁相近。所以我们对《弟子规》不可以小看,每一句我们都要进行反省,认真的落实到我们生活当中,每一句都要做到,不可以马虎,这就是行仁,行仁当中这就已经在恢复道德、恢复本性。「艺」是指艺术,艺泛指才能,你的技艺,古人讲六艺,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现在我们说百工技能,一切的行业。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事业,都是有一门艺,你做这个工作当中把你的仁爱之心体现出来,把你的道德表现出来,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道德仁义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离开我们的工作。

  在我们人类社会里面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的,都是要在人群当中生活,在人群当中就要面临着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道德的体现。这个关系我们讲的五伦关系,这五伦:有父子、有兄弟、有夫妇、有君臣、有朋友。君臣这里面是讲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下级的关系。每一个人一出生他自然而然就要面对这五种人伦关系,这个不是人为创造的,自然而然的。一个人呱呱坠地的时候他必定有父母,所以父子关系产生,父母家族里面必然也有同辈的,兄弟姐妹产生,将来长大了,有夫妇的关系、有朋友的关系,踏入社会工作,必定有君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些关系都要处理好。如何处理好?要在关系当中我们要履行我们应尽的义务,所谓五伦十义,在五种人伦关系里面我们要履行十种义务。哪十种?所谓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兄良、弟悌。

  这五伦的关系,你是在这个关系当中,自然就要承担起你的义务,如果你不承担义务,这个关系必定搞不好,所以做父亲的必须要仁慈,做母亲的也是如此。父母对儿女他的爱心这是天然之理,能够以爱心对待自己的子女,这就是德,这个关系是道,随顺这个关系就叫德。儿女对父母要孝顺,这也是德。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上级对下级要有仁恕之心,要关怀他、照顾他,他犯了错误也要用一种宽恕的心对待,帮助他改过,这是领导应尽的义务;下级对领导也要有一种忠诚之心,不能够有欺骗的行为,这是应尽的义务。夫妇之间要有道义、有恩义、有情义,要互相的体贴,互相的照顾。兄弟之间要做到兄友弟恭,兄长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兄长要恭敬。朋友之间要互相讲信义。这些都是符合道德的。

  古人把道德进行了归纳,归纳成八种,叫八德,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八德的说法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两种说法把它汇集在一起,去掉相同的字,可以说有十二个条目,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条都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德行、人品,这些都是《弟子规》里面教导的内容。具体的说,《弟子规》教我们这七大部分,所谓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和学文,这七大类归纳得非常好。既然说这些教诲是圣人训,这个圣人没有单说是孔子圣人训,虽然是孔子提出的提纲条目,但是孔子自己说他一生述而不作,他只是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所说的是尧舜禹汤的教诲、文武周公的教诲,孔子自己本身没有创作。所以《弟子规》做为圣人的训导就不是说孔子自己发明的、自己创造的,不是的,而是什么?孔子他也证到了,他对于古圣先贤所说的教诲完全认同,古圣先贤所说的教诲都是自然之理,每个人本性本来就有的本善,只是古圣先贤把它彰显出来。我们凡人这个本善被蒙蔽了,被什么蒙蔽?被习性蒙蔽,「习相远」。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听从圣人的教诲,按照《弟子规》上所说的教诲去力行,就逐渐把我们不良的习性给洗刷掉,让我们的本性本善彰显出来,这样不知不觉也就成为一个圣人。当我们成为圣人以后一看,《弟子规》是什么?就是我们平时生活的写照,不是说圣人非规定我们要这样做的,我们本来就是应该这样做的,这是我们本性自然的流露。当我们没有回归到本性的时候,我们要勉强去做,这叫力行,等到回归本性,这个本善自然流露,你就不用刻意,自自然然你就跟《弟子规》完全相符合。

  孔子说他到七十岁的时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矩就是规矩。规矩,最基本的是《弟子规》,你用《弟子规》去对照孔子的言行,一条条的对照,没有违背的,为什么?这是圣人本来生活的样子。你本来也是这样子的,我本来也是这样子的,不是说他制定了一个戒律、清规,让我们去守,不是,我们本来的生活行谊,这是我们的本善,不是给我们外加的。我们明了这个事实,对于学《弟子规》来讲就信心十足,对于学习圣贤之道就信心十足。为什么?我们本有的本性,当然可以把它恢复,本有的本善,当然可以彰显出来。那些不良的习性,像不孝、不义、不忠、不悌这些不良的习性,本来没有的,本来没有当然可以把它去除掉。所以整个圣贤教育的过程就是让我们回归本来面目的过程。既然是你的本来面目,哪有做不到的?当我们恢复本来面目,本性中的本善就像泉水一样汩汩的往外流露,是无量无边的善,举止动念无非是善,那是说不尽的。

  说不尽的善,圣人也为我们归纳,就讲到这七个方面,就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所以总叙里面就讲「圣人训」,底下就用这七个部分来概括。『首孝弟,次谨信』,这里讲了四个方面,「首」是首要,首要做到的就是孝悌。孝悌里面,孝是根、孝是体,而悌是孝的作用。我们来详细来分析这几个字,每一个字里面都涵盖着很深的含义。孝它是一种观念,什么观念?你看古代的字真的很有智慧,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汉字确实是世界上别的国家没有办法相比的,它是一个智能的符号。你看「孝」字,它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这代表什么?老一代和子一代合而为一,这叫孝。所以孝就是老一代和子一代一体的这种观念,这叫孝道。现在人总是说有代沟,子女跟父母之间这两代人都有代沟。有代沟,这老一代和子一代就分开了,分开以后这孝字没有了。所以有代沟就叫不孝,孝里面没有代沟。

  像我过去,大学毕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在美国虽然学习、工作也都很紧张,但是必定坚持每个礼拜给我母亲打一次长途电话,每两个礼拜给我父母写一封长信,汇报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因为我是父母的独生子,只身在外,远渡重洋留学,父母一定会担心。所以,以父母之心为自己的心,想到父母会忧虑,那就要多跟父母沟通,让父母放心。所以我四年留学生活写的信,每一封信,我父亲和母亲都一样,都把它积累起来,都一大箱子,现在有时候回头看一看,自己都很感动。每年我必定回国来探亲,自己平时省吃俭用,花费各方面都很省,把钱积下来,一方面给父母每个月寄回去,每个月寄三百美金,另一方面,积累下来买机票回国。另外打电话的费用,当时打电话费用还挺高的,不像现在话费都低下来了,但是每个礼拜打电话一打总是忘记时间,讲起来都有一个多小时。很多同学都跟我开玩笑说:「像你这样子花费这么多,打电话都不稀罕钱,每年还回家探亲,机票费这么多,买这么多带回家里的礼品,你这钱要是积累下来你都可以买一部小汽车了。」当时我只是骑一部自行车每天上学,冒着风雨都是骑着车上学,四年都没有买小汽车,不像很多留学生到那里没多久,家里也有钱,自己的钱多,就买了汽车。但是虽然我没有买汽车,把这个钱用在跟父母沟通交流让父母安心这上面,我觉得心里很踏实,跟父母就没有代沟。所以我跟我母亲不仅像母子,真的像知心,无话不说。

  这个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把这个一体的观念落实出生活言行这叫做孝道。这个一体是什么?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这叫道,这叫做本性。我们把这个一体表现出来,从哪里开始表现?对自己父母开始,对待父母能够尽自己的爱心,然后把对父母的孝心展开,对老师、对兄弟姐妹、对亲人也是这样一体的爱心,另外到了学校里对同学,走到工作里面对领导、对同事,走到社会里面对社会大众,不管走到哪里,都要用这一体的爱心对待全世界的人,这是《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为什么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天同覆、地同载就是讲一体的意思,原来宇宙万物跟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这种观念叫做孝。而且在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还是一体,你看「孝」字,老字头,老一代上面还有老一代,父母上面又有父母,祖宗一直追溯到远古,无尽的过去;子一代下面又有子一代,儿孙下面又有儿孙,一直到无尽的未来。无尽的过去和无尽的未来,无始无终,都是一体,这才叫做大孝。圣人就是把这种大孝、至孝证得,表现出来,所以他不仅爱现前的大众,还爱以后的大众,他有对未来、下一代那种爱心,他起心动念都会照顾到未来,就不会把子孙的资源拿来现在糟蹋。你看现在搞很多这些污染的工业,为了现前暂时的经济腾飞发展,搞这些污染的工业,把大自然资源、环境都糟蹋了,谁承担苦果?我们的儿孙,我们的后代。我们这样子做就是对后代不负责任,没有爱心,这就不是孝。所以讲到这个一体的观念是很深的。整个圣贤的学问可以说用个孝字可以概括,圣人横说竖说,不管怎么说,都离不开这个孝字,因为孝字就是仁爱。如果真正懂得孝的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不是难事,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叫治国、平天下,只要以孝来治理天下、来对待世界各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并不难实现。

  其实这个问题的讨论,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跟他的学生们就展开了这么一个讨论,有一天孔子在跟这些同学们一起座谈,孔子就发问,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孔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他这个问题提出来,这是讲先王,古圣先王,这是讲的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他们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极为重要的道理,可以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顺天下」,让天下人都和顺,「民用和睦」,让百姓都和睦,上下级之间,政府跟大众没有怨恨,你看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吗?「汝知之乎」,你知道吗?孔子提出这个是大问题。在孔子旁边有一个学生叫曾子,曾子(曾参)他是个大孝子,他在老师旁边奉侍,当他听到老师这么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发出来了,曾子在旁边立即就恭恭敬敬的起来请问老师,向老师先作礼,然后再请教,说我曾参并不聪明,我哪里能够知道有这种先王的至德要道?请老师给我详细的说明。你看曾参对老师这样恭敬,这么样的谦卑来请教,老师看到这样的好学生心里很欢喜。为什么曾参能够有这么高的成就?他是孔子的传人,德行第一。曾参有这样的德行、学问,因为他本身是个大孝子,他对于自己母亲奉侍尽心尽力,这种孝心带到了老师这边,自然对老师也是恭恭敬敬。所以孝跟敬是一体的,敬就是悌。「首孝弟」,弟就是恭敬。所以老师见到这样恭敬好学的学生必定是肯教,很欢喜的教,把自己毕生的学问都和盘托出。孔子见到曾参这样请教,马上就把答案说出来,他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他说孝道它是德的根本,它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源泉。

  所以教育从哪里教起?要从教孝开始教起,「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从这里产生。从这句话我们就了解,孔子教人必定先教孝道。所以这就是在《孝经》里面孔子为我们阐述从天子到老百姓,我们说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人之行,莫大于孝」,只要你是人,你最可贵的德行就是孝道,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做国家领导人也好,你做官员、公务员,还是做社会上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乃至下岗的、退休的老百姓,最可贵的德行都是孝。因此《孝经》里面,孔子提醒国家领导人,要真正治理国家,真正要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要怎么做?《孝经》上说得很清楚,天子之孝就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这个意思很清楚,做国家领导人,天子要以身作则把孝道做出来,对自己的父母要尽孝,然后把这种孝心扩展到天下、国家,用孝来教化百姓。

  所以孝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而中华文化,我们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就为我们讲得很清楚,他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大会议当中,他在这个报告里面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说得太好了!中华文化的根是什么?是孝,因为有孝的根,所以中华文化才有这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才能使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我们看到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古国就只有中华文明可以历久弥新而生生不息,别的文明古国为什么都衰败了?主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注重孝道。《弟子规》开宗明义就讲到「圣人训,首孝弟」,古圣先王、圣贤统统都是教导百姓孝道,所以大家有这种一体、一种团结的观念。国家领导人有这个意识要振兴祖国,用什么方法?用孝教育,用孝的教育最好。现在科技发达,媒体作用就很大,国家用国家的媒体来教导大众,效果就非常显著。

  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央电视台在前不久连续播出关于孝的电视连续剧,比如说「温暖」,比如说「家事如天」等等,这些都是教导人伦道德、教导孝道的。像「温暖」这个电视剧,它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它所用的题材是在二00五年初所评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位大孝子的故事改编的。这位孝子叫田世国,他是广州市的一名律师,他的母亲患了尿毒症,要把肾切除,要换肾才能够让他母亲活下来。当时家里面每个儿女都争着要为自己的母亲献肾,田世国是老大,大儿子,三十八岁,所以他说了算,就决定自己把肾捐出来,还不让他的母亲知道,因为母亲非常爱儿女,如果知道儿女为自己要捐肾,母亲宁愿跳楼也不肯接受的。所以田世国跟医院的医生都商量好,告诉他母亲这个肾是从外面买的,不是自己家的,是买来的。然后在换肾的时候,医生先从田世国身上把他的一个肾切下来,然后又立即移植到隔壁手术床上他母亲的身上,这个手术做得也很成功,后来母子都出院了。而令人感动的是,当母亲和儿子同时出院,母亲还不知道自己身上这个新的肾是来自于她儿子的。所以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对于田世国的评价,说这是「慈母身上肾,孝子一片心」,讲捐肾救母这是大亲、大情、大义。田世国一个人为母亲献上肾,他自己对记者说,我自己并不觉得我好像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我自己觉得这是应该做的。母亲生我们、养我们,付出了多少辛劳,我这里献个肾又算什么?这样的一个孝子,就感动了全中国。所以中央电视台还特别拍摄了这部「温暖」的电视连续剧,以他的行为做为题材教化全中国的老百姓,这也是国家政府非常懂得用孝道教化百姓的作用。《孝经》上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真正要想和谐社会,让全国的民众团结和爱、相亲相爱,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孝道。教孝道,利用媒体播放电视片、播放电影进行宣传,包括这种感动中国的活动评选、十大孝子的活动评选等等,现在我们都看到在全国各地展开,这都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方法。你看看《弟子规》上简简单单几个字,「圣人训,首孝弟」,就够我们去发挥,够我们去落实的。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而悌就是孝的起用。孝是讲一体,悌就是讲恭敬。我们跟所有的人是一体,我们不要说宇宙万物,就说人,我们跟所有人是一体的,对待别人必须要用恭敬,对待自己必须是谦卑,这是德。所以悌它也是孝,它是把孝的这种心表现出来而已,这种恭敬也要从对父母开始,然后扩展到对一切长辈、对老师,对比我们年长的人、位高的人、德高的人、声望高的人,凡是有比我们有长处的这些人都要恭敬。这种恭敬也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并不是刻意的,刻意的那种叫虚情假意,那种不是悌,那个是别有用心。所以《孝经》上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爱人、敬人要先从父母亲开始,这叫做由近而远。仁爱的落实,都是要由近而远的,不能够倒过来。如果一个人他对于领导很恭敬,但是在家里不恭敬父母,你想想他这是有悌吗?他没有悌,他恭敬领导是别有用心,为什么?领导管着他,他想升官、想升工资、得奖金,那都得领导说了算,他是为了工资、奖金、为了升官才恭敬领导,不是真心的。像这种人,领导在位一天他就恭敬领导,领导一不在位了,他对领导理都不理,心里完全只有功利,而没有道义,这种人能够重用吗?他想的都是自己,如果真给他升官,他做到高位上去,他能够为百姓去谋幸福吗?当百姓的利益跟自己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必定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上。所以选择官员首先要看他有没有孝,孝敬父母他才可能孝敬别人,爱父母他才会爱百姓。懂得这个道理才理解为什么古代选拔贤能、任人都是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举孝廉,因为他能够孝顺父母就能够忠于祖国,就能热爱人民,这八荣八耻头两条,都是孝心的表现。

  下面讲谨、信,孝悌这个德行建立了,还要在谨信上面去落实。所谓谨就是一种生活态度,要恭谨、要谨慎。做人要谨慎、要小心,不至于会犯错误,凡是犯错误那都是不谨慎。对待自己很多的毛病习气也要懂得常常观照留意,才能够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过来,这叫谨。比如说爱发脾气,爱发脾气,伤人害己,都没有好处。要真正戒掉这个毛病,那就要在谨字上下功夫。真正遇到事情来了,不顺心的时候,这个火要上涨了,马上能够提起一个念头,「我不可以发脾气」,发脾气伤人又害己,还于事无补,对于这个事情来说反而会更麻烦,造成更麻烦。提起一个正念,有这种正念平时就得在谨字上用功,常常都能够关注自己的念头而不忘失正念,这是谨字做到了。真正把谨做好,你这一步一步就是向圣贤迈进。古人讲「克念作圣」,当我们起念头,这个念头不对了,马上把它克服,这都是用谨的功夫,久而久之就能成就圣贤的品格。

  信是讲做人要诚信,要讲信用,如果人不讲信用,人人都会怀疑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因为你没有信用,大家怎么会相信你?所以说话、行动都要以诚信为原则。真正把诚信做到了,自己也是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大家都会信任你,你的感受会幸福,我们的事业必定成功,为什么?真正有信用的人,大家跟你合作会很欢喜,很愿意帮你,特别是在生意场上,做生意最关键的是信用,你到银行借贷,它也要考察一下你的信用如何。所以诚信的人可以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人如此,国家也如此。

  有一天孔子跟他的一个弟子在讨论,他的弟子是子贡,子贡就问孔子,他说一个国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孔子跟他说了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具足了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子贡就问孔子是哪三个条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是讲第一要有兵,兵是讲国家机器,军队、警察这是兵,这是统治的一个工具,第二个食是粮食,百姓得吃粮食,就是生活要满足,第三个是信,国家要有信用。子贡他很会问,好学之人他就懂得再抓住机会问这个问题,子贡就问夫子,他说如果这三者必须要去掉其中之一,先去哪一桩?孔子就说:「去兵。」先要把国家机器去掉,剩下粮食和信,因为一个国家,百姓要生存,国家要讲信用,要取信于民,哪怕是没有军队,没有国家机器,这个国家还能够生存。子贡又继续问,说如果剩下这两桩事情,必须还要去掉一桩,去掉哪个?孔子说:「去食。」人民甚至可以没有饭吃,但是对国家的这种信任不能够没有,换过来讲,国家可以是个贫穷的国家,但是它对于百姓一定要有信用。所以孔子说「民无信则不立」,如果国民百姓对国家政府都失去了信心,那国家就立不起来了,可见得信是多么的重要。

  这个信引申来讲还包括信念的意思,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要有信念,我们讲志向。如果人没有了信念,没有了志向,他的人生没有了方向、没有目标,哪怕他是吃得饱、穿得暖,那叫做混日子,一天到晚,说句不好听的话,叫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个人生怎么可能幸福?怎么可以得到成功?更不要说成圣成贤。所以人要立志,立志做什么?立志做圣贤。圣贤人的生活一定幸福,圣贤人的事业一定成功。所以学习《弟子规》我们要有个正确的信念,这个信念是什么?要学做圣贤,幸福、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

  下来讲『泛爱众,而亲仁』,「泛」是广泛的意思,「爱」是仁爱,「众」是社会大众,以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我们讲博爱。这个爱心从哪里来的?这个爱心就是孝心。我们刚才讲的,孝就是一体的观念,跟父母一体才能对父母尽孝,跟社会大众一体才能够对社会大众博爱,所以爱心就是来自于跟社会大众一体的观念。而一体的观念这是宇宙的真相,宇宙本来是一体的,这是我们前面讲的,道、本性都是生养万物的本体,所以对待大众都有这一种无条件的爱心,为什么?对待自己,有什么条件可言?都是一体的。就像你自己身体上,比如说左手哪里痒、哪里痛了,你就赶快去抚摸它,用右手去抚摸,难道右手跟左手还讲什么条件吗?谈什么价格吗?你给我多少我才帮你,没这个事,一体的!这种爱是无条件的爱。

  要养成一体的爱心也有个次第,从哪里做起?从爱亲做起,孟子讲的「亲亲而仁民」,先要对父母亲尽孝道,要爱父母,才扩展到爱别人,爱别人就是仁,对待比自己年长的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比自己年幼的像对待自己的弟弟甚至是儿女一样。所以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泛爱众。真能做到泛爱众,孟子说「天下可运于掌」,这句话说,你想构建和谐世界,那是小儿科,易于反掌,把这个爱心扩展到世界就是和谐社会,关键是我们自己要真干。

  下面讲「亲仁」,这是亲近有仁德的人,我们讲亲近君子、亲近圣贤。这种亲近就是向他们学习,因为跟这些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我们的德行、学问才能够提升。讲到这里,这个仁不仅是有仁德的人,还包括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仁德的、圣贤的人他们智慧的结晶。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如果找不到真正有仁德的人,可以在古圣先贤的书籍里面找。所以学习传统文化就重要,学习传统文化就是亲仁,帮助我们提升,这些都是圣贤人的弟子,这是我们应该去学、应该去做的。所以上面讲的六条,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是讲我们要修学的,力行的部分。

  底下讲『有余力,则学文』,在前面六条的基础上落实了,有了力行的功夫,就是你做到了,你有余力就应该学文。学文是学什么?学古圣先贤的教诲。在《论语》上面,这句话原话是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我们力行的基础上有能力一定要学文,为什么要学文?因为学文,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帮助我们提升。如果我们自己不学习,凭着自己的那些想法去做,往往可能有偏差,因为自己的思想难保会有错误,因此学文跟力行要把它看得同等重要。所以这里讲力行和学文,不是说先力行再学文,而是边力行边学文,学文帮助我们力行,力行也帮助我们学文。为什么?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真正力行,真正做到了,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的体悟就更深,这种体悟帮助我们更加提升对于圣贤教诲的学习和领会。所以你看《弟子规》上都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从《弟子规》文字上我们看到,力行和学文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真正叫做力行学文合一,相辅相成。学文是帮助你理解,力行是行,解行并重,知行要合一。不学文,你怎么知?不知道,不知道该怎么行?

  所以从总叙这个提纲我们可以归纳《弟子规》的一个宗旨,这个宗旨是什么?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说明,就是「进德学文,知行合一」为宗旨。进德包括《弟子规》前面的六个部分,就叫做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六个部分,六个部分都是帮助我们增进德行的,这是力行的部分。后面「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学文,帮助我们知,知行要合一,解行要并重,这样我们提升就快了,我们的修学就不盲目了。学文这方面要知道也不是乱学,《三字经》里面,刚才讲的前八句里面,第七、第八句叫做「教之道,贵以专」,这是我们学习的方法。教也是学,教学这个方法是什么?贵以专,专就是不杂。学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学要学一门。《弟子规》上讲「此未终,彼勿起」,所以我们不要同时学很多东西,那样学脑子都学乱了,那种学文不能帮你一心,所以学要把心定在一门上。比如说我学儒家,先学《弟子规》,《弟子规》没学好、没做到,我不能够换门,不能够换科目,一定要把《弟子规》做到我才能换第二个科目,这叫专。《弟子规》做到了,再学《论语》,《论语》是孔子的言行,我要学的跟孔子一模一样,《论语》才能学毕业,没有学得像孔子一样我不改变科目,一遍一遍的学,学了之后跟人家讲,边学边讲,教学相长,这样子学就快了。

  学习目标我们要很明确,懂得《弟子规》宗旨叫「进德学文,知行合一」,那我们就明了目标是什么,这个宗旨和目标就有因果的关系。宗旨是因,目标是果,我们这么去学、这么去做,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结果我们说有三桩事情,你可以得到幸福的人生,你可以得到成功的事业,最后你可以成就圣贤之道,这是三个层次不同。当然我们目标要定得高,既然要学,就学做圣贤,圣贤都达到了,你的幸福人生、成功事业当然自然而然得到。《弟子规》可以说是入手处,最方便,它最容易学,为什么?《弟子规》里头教导的方法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从小事当中来学着成就圣贤。在生活的平凡小事当中悟圣贤之道,就在生活当中把自己的不良习气给磨掉,给改掉,慢慢让自己的本性本善彰显出来。所以圣贤的克己功夫在哪里学?就在你的日用平常,离开《弟子规》你在哪里学圣贤功夫?圣贤功夫都得在自己日用平常中去检点、去反省、去改过去习。

  孔子他曾经讲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这句话是说要学仁,学习仁的方法在哪里?要懂得从最切近的事情里面能够学习仁,也就是在你的日用平常当中学习圣贤之道。所以《弟子规》你别小看它,虽然讲的都是平常的小事,小事里面,每一件事情看你会不会用心,你会用心,圣贤之道都并不遥远,不会用心的,哪怕是你把《四库全书》都读通,背熟了,你还不是圣贤,你充其量可以成为一个儒学家,你的儒学很有造诣,可以写论文发表,但是你的仁德、你的本性本善没有显发出来,那不是孔老夫子所希望我们做的。换过来讲,如果我们能够落实《弟子规》,哪怕是我没有读过四书五经,没有碰过《四库全书》,对儒家的经典我一本没读过,我只读过《弟子规》,我能不能够成就仁德?能不能成就圣贤?还是可以,只要我们百分之百做到,把我们的存心真的改过来,不再用那种自私自利的心,不再用那种习气毛病来对待我们周遭的人事物,而是完全用《弟子规》所讲的圣贤之道,那样子我们也能成就圣贤。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仁,仁很遥远吗?孔子说仁并不遥远,「我欲仁,斯仁至矣」,我真想去行仁,力行《弟子规》这叫行仁,那么仁就到来了,不知不觉我就成为一个仁德的人。所以学习的目的我们要很清楚,是成就我们的仁德,成就圣贤,不在乎我们懂得四书五经多少,不在乎背得多少,背不背不是关键问题,关键在我们做到多少,做到了,「斯仁至矣」,没做到,那么仁还是很遥远。

  这样我们就能明了什么人应该学习《弟子规》?再广泛点讲,什么人应该学习圣贤之道?所有的人都应该学习。当然学习,人里面有程度高低不同,这个程度孔子分成三个等级,这是在《论语》里面讲,「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是讲,上根之人,他的智慧,我们说他的程度很高的,是谁?生而知之,就是一生下来他就很仁厚、很有孝心、很有爱心,这种人是上等之人。什么人叫做生而知之?其实每个人本来都是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有程度高低不同?统统都因为教育的问题。《三字经》也讲到,「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你不教他,他就可能从上等人变成中等人,或者中等人变成下等人,甚至下等都达不到,那个人没救了。这都是因为他后天所遭到的熏习,如果他熏习的是善的,他是上等人,如果熏习的不善,他就变成下等人。生而知之的人他也是教出来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教?母亲怀孕的时候就要去教,这叫胎教。

  孔子最仰慕的是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都是这里讲的生而知之的人,那真的叫做圣人。要知道,文王的母亲叫做太任,太任生文王,怀孕的时候那真的是一言一行都非常谨慎小心,因为太任知道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有知觉,假如自己行为造作不善,必定影响胎儿,对他是个污染,所以言语造作,甚至是起心动念,都非常谨慎,不允许有一个不善的心行。所以当时怀孕期间她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凡是那些不好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胎儿接触到的都是良善的教育。所以古人讲「有胎教,致使文王有圣德」,文王的圣德怎么来的?他母亲教出来的,母亲在胎教里面就懂得这个道理,就对孩子负这个责任。文王娶了太太叫做太姒,生的武王、周公,也是这个样子;文王的祖母太姜,她生的是王季,王季是文王的父亲,这三太都是非常贤德的女子,所以养出圣人的儿子。太姜、太任、太姒,周朝开国三太,这三个女人为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要感谢这三个女人,所以胎教多么重要。

  现在人称呼妻子叫太太,「太太」这个名称怎么来的?就是出自于周朝开国三太。所以「太太」的名称那是个非常尊贵的称呼,称呼妻子做太太就是希望你这个妻子将来能养育出文武周公这样的圣人,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世界培养圣德之人。所以太太,女人在家里培养儿女,那都是圣贤人的事业,真的是「蒙以养正,圣功也」,那是太太负起的责任,太太的使命比先生更重要。很多人说中国是重男轻女,好像男子的地位高,女子的地位低,那是种错误观念。你看看中国重视的是妇女的德行、妇女的使命,传宗接代、培养后代都是女子的使命。所以古德曾说,「天下国家的安危,女子手中的权力操之大半」。所以怎么可能说先生地位比太太高?反过来说还有道理,太太地位比先生高,因为她使命重大,从胎教就开始培养儿女。

  当时我母亲也是很重视胎教。我出生在一九七三年,那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这些传统文化的书籍,只有《毛泽东选集》。我妈妈当时跟我的姥姥一起住,我的父亲在兰州,我母亲在广州,相隔很远,生活都很清净,朝夕都跟姥姥在一起。我的姥姥是个非常贤慧的家庭妇女,从来一生没有发过脾气,对自己的先生、对自己的儿女都非常的关爱,性格非常好,真的是温良恭俭让,有很厚的传统美德。我母亲跟我姥姥在一起耳濡目染,感受这种温良恭俭让的德风,也是在姥姥身边尽孝,这种潜移默化这是对我的一个胎教。所以我从小到大,我母亲说我都很听话、很孝顺,很少跟父母有顶嘴的时候,违逆父母的事情没有干过,这就是胎教奠定基础。这是讲上根人要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的那是次一等的,学而知之,教育很重要,小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圣贤的教育,落实他的德行的根基,因为长大了以后再教就很难,教育要从小开始。古人讲「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教育从哪里开始?婴孩就开始;教媳妇,家规,媳妇刚过门就开始教,时间久了她受的污染多了就很难教。

  难教的人是什么?叫困而学之。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小时候都没学过中华传统文化,就像我们这一代,出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革的余毒延到我们青少年时代,「破四旧」,把传统文化都废弃掉了,所以没有真正认真学习过。这是什么?受困了,导致我们这一生行为、观念很多偏差,生活在烦恼痛苦当中。现在有这个机会学到《弟子规》,接触到传统圣贤文化,那得要使劲干,叫亡羊补牢。我们程度就比较低,但是低没关系,只要努力还能补救。怎么努力?《中庸》上面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就是人家看一遍就看懂了,我就看十遍,我也能看懂,人家读十遍,我就读一千遍,这样子发愤图强,即使是根性愚钝的,我们程度低的,也能够赶上来,最终也能够开显我们的本性本善,我们的智慧也是本有的,也能够成就。所以要学必定从《弟子规》学起。《中庸》上讲:「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要学习圣贤之道要循序渐进,走远路从近处开始走,登高也要从低开始一步一步的登,这样渐渐的,《弟子规》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只要自己不灰心,奋勇向前,圣贤学问我们一样可以成就,本性本善必定可以恢复。

  好,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集)  2007/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03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弟子规》。我们昨天共同学习了「总叙」,今天我们从「入则孝」开始学起。「入则孝」是《弟子规》正文部分的第一篇,其中包括二十四则事情。篇名「入则孝」顾名思义,就是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也是圣人教化大众的根本。为什么要教孝?因为圣人懂得宇宙万物跟我是一体的,我跟一切的人、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这个事实圣人晓得,所以他看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看待自己一样,这种一体的观念就叫做孝道。我们昨天有谈到孝这个字就代表着一体,近的来讲,父母跟儿女是一体,展开来说,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体,过去遥远的祖宗跟未来无尽的绵延下去的子孙也是一体,这是从时间上说;从空间上说,整个宇宙、十方都是一体。真正证入了这种一体的境界,彻底认同了一体,这个人就叫做圣人。我们学习圣贤之道从哪里入手?就得从学孝开始入手。所以这篇篇题叫做「入则孝」,这个入也可以引申解释为入手处,圣贤之道从哪里入手?从孝道入手。孔老夫子在《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这个意思,教德、教圣贤之道要从孝道入手。

  圣贤之道就是培养我们一个一体的爱心,这个爱心里头没有分自分他,没有你我对待分别。有人说「爱人如己」,爱人如己这个观念都已经隔了一层,因为还有个人、还有个自己,真正入了一体的境界,哪里有人、哪里有自己?这才是真正圆满的大爱。爱心的原点在哪里?就在父子有亲。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那种亲爱,那是爱的原点,这是我们最容易体会得的。我们跟父母一体,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身体从哪里来?父母那里来。所以《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每一样器官,小到一根毫发,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父母生我们出来,把我们养大,所以我们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开始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敬,这是自爱。自爱才能够真正爱人,自重才能够尊重别人,把这个爱心扩展,父母跟我一体,所以我要尊重敬爱自己的父母,一切人跟我是一体,我也要尊重敬爱一切人,逐步扩大自己的心量,最后这个心量涵盖宇宙万物,这样的人就叫圣人。

  你看曾子在《孝经》里向夫子提问,「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他问圣人的德行可不可以说比孝的德还要再高出一筹?换句话说,除了孝德以外,还有没有一种德可以是更高的,堪称圣人之德?结果你看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孔子说「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孔子说得很明白,圣人的道德哪里能够说比孝更高?换句话说,圣人之德就是孝道,把这个孝心做得圆圆满满那就是圣人。所以儒家的教育是以对父母的那种爱心为中心,从孝开始展开,对待兄弟一定是友爱和睦,对待夫妇一定是讲究道义、恩义、情义,对待领导一定是忠诚,对待人民一定是全心全意的去服务,这是从爱父母的心推展至爱万民。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老人尊重敬爱,然后扩展至对一切比我年纪大的人都要尊重敬爱,这个老字就是尊重敬爱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对待自己的晚辈,比自己年纪幼小的人,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是儿女一样,这都叫孝。所以圣人提倡以孝治理天下,以孝治天下必定能得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孔子在《孝经》里讲什么叫圣治,他说「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圣人用什么来治理天下?用教育。教育又以什么为先?《礼记》上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又以什么为先?以教孝道为先。为什么?因为他所依的,就是所依靠的孝是人的根本,用根本来治理天下,自然得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这叫做「不肃而成」,你不必用严肃的法律去治理,自然就能够有和谐社会。法治哪里比礼治好?要用礼治、用教育,这是个必要的手段,让大家都能够孝敬父母,自然能够民风和睦,孔老夫子说这就是古圣先王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

  所以整个《弟子规》不能小看,它里面含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不仅是修身、齐家,还能帮助我们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现在说的和谐世界,让天下太平。从哪里做起?和谐世界从我做起,不能够要求别人做,要求别人做自己不做,那就会起争执。圣贤之道都是要求自己,没有说拿圣贤教育去要求别人,那就全搞错了。从我做起从哪里入手?就是从生活小事点点滴滴那里去培养自己的孝心。「入则孝」这一篇里面所谈的内容都是生活小事,如果在这里面看不出门道你会小看它,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好像不值一提的,为什么要拿出来大讲特讲?这样子想法就错了,那是不会学。真正会学的人都是从小事、小道理里面去体会圣贤人的存心,去体悟治国平天下的治国要道。所以这些事情,我们立志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确实每一件都要认真落实。这些事情是什么?本篇讲的二十四桩事情,这也是举个大概,每一条里面涵盖的意思都无限的深广。《弟子规》,别看这好像是一本童蒙的教材,可是每一条都具有无限深刻的圣贤哲理,看我们会不会学,所以浅的人看就浅,深的人看《弟子规》它就深。我们来看第一条:

  【父母呼。应勿缓。】

  这句话在字面上解释就是父母叫我们,我们要马上去答应,不能够迟缓。这要求小孩从小就要学,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如果父母叫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表现出来的样子那就是一种傲慢,恭敬心就没有了。所以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孝敬孝敬,孝字下面还有一个敬字,合起来,所以没有敬就没有孝。孔子有一次说到,如果对父母能够用物质去供养,你给父母很丰厚的生活补助养父母,这个算不算是尽孝?孔子否认,这不算是孝。为什么?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就是你养狗、养马那也是养,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有什么区别?夫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你养父母不等于养一个宠物,有什么区别?那能叫尽孝吗?所以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连在一起讲。而真能够有这种恭敬父母的存心,我们说这个人就有福了,他在家里已经养成习惯这种对父母温和柔顺的态度、恭敬的存心,他踏入社会他这种气质一定会引起很多人对他的重视,领导一定喜欢这种人,这种恭敬的存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

  『父母呼』,这个呼,如果是父母开口叫到了,当然要『应勿缓』,父母没有叫到的?我们也要去体会父母有没有这种需要。父母有时候不一定是口上在呼叫我们,口上呼叫已经是万不得已,我们要懂得听到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不待他开口我们就要应勿缓,这叫做真正的孝道。在《孝经》里面请问孔子的学生曾子,他就是个大孝子,他真正「父母呼,应勿缓」做得很圆满。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曾子的母亲一个人在家,结果来了个朋友来找曾子,曾子的母亲一下子慌了神,不知道怎么样招待这个朋友,想着曾子上山砍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怎么样去把曾子唤回来?那时候也没有手机,突然心生妙计,就用牙齿把自己的手指咬了一口,咬出了血,我们说十指连心,一咬破手指,心痛,谁心痛?曾子在山里面已经感觉到心痛。你看曾子是念念都是念着父母,所以母亲的心一痛他都感觉到,在山里面有这种感应,赶紧就跑回家来,不知道家里发生什么事,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有朋友来访。母亲就告诉他说,因为朋友来了,我想赶紧把你唤回来,又不知道怎么来叫你,就只好咬我的手指,让你能够感应。你看纯孝之心可以有超越时空的感应。所以《孝经》上有句话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孝悌存心到了极处,真的可以跟天地万物一切生灵感通,这叫做通于神明。四海都能感通,为什么能感通?因为是一体的,只是我们太麻木了。为什么会麻木?因为我们的心里面都存着自己的物欲、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想法、妄念,把本有的那种感通的功能给障蔽住,屏蔽起来了,所以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呼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不能感知父母的需要。

  有一个单位的年轻女子,在休息日都跟朋友到KTV场所去唱歌,每天唱歌一唱就唱到很晚,晚上又去酒吧喝酒,等到回到家里来的时候都已经是深更半夜,在回家的路上才看到手机上面留着有很多个未接电话,都是家里父母打来的,回到家里看到父母因为在家里等待她,等到面色都憔悴。父母的呼叫都没能够听得到,被KTV的那种大喇叭、大音响的声音给覆盖住了。其实哪里是喇叭、音响的声音可以覆盖得住?是自己的物欲把自己的心给覆盖了,所以不能感知到父母的呼声。为什么曾子可以感到?为什么我们手机、电话都不知道?所以要真正能尽孝,平时要懂得在格物致知上面下手。《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我们的物欲,才能够得到真知、真智慧。如果不格物没有办法致知,为什么?智慧都被物欲给蒙蔽了。真正把物欲放下,让我们的心地清明透彻,这样才能跟天地万物感应。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只要父母有丝毫细微的起心动念,我们也能感知,这是一个纯孝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就要先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慢慢提升自己的境界。要知道,真正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他已经在这里积德积福,如果父母呼他不肯应,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往往会出乱子。

  有个将近三十岁的青年男子,他读《弟子规》,翻开第一页就读到「父母呼,应勿缓」这一句,心里面非常感慨,他说想起自己少年时代遇到的一件事情,让他刻骨铭心,那是他上初中的时候,他住在父亲单位的一套宿舍里面,常常跟院子里的同学一起玩乐,有一天几个男同学招他一起给一个女同学过生日,开生日Party。正在他要出门的时候接到了妈妈打来的电话,告诉他说今天澡堂开放了,你跟我一起去澡堂洗个澡;这是北方人,她要到澡堂洗澡。这个孩子当时就在犹豫,是听妈妈的话还是要跟自己的这些同学一起去玩乐?这个人算是有孝的根基,他想到妈妈从小到大为自己日夜操劳很不容易,妈妈叫到了就应该听妈妈的,所以就毅然拒绝了同学们的邀请,他就不去玩乐,就去澡堂洗澡去了。这件事看起来好像是很平常。当他洗完澡以后,第二天上学了,结果上学以后才发现,原来昨天晚上他的那几个同学跟那个女生一起喝酒作乐搞到很晚,结果那几个男生喝醉了酒,竟然把那个女生给玷污了,当场被警察给抓住,把这些少年人都送进了少年管教所,这一过就是几年。后来这个听他妈妈话的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又考上了重点大学,而且毕业以后到一个很好的单位工作。当他工作的时候回到家里,偶尔也会遇到那些儿时的玩伴,曾经住过少年管教所的人,看见这些人从管教所出来以后也都没有振作起来,年纪已经不小了,有的人就是蹲在大院里面下下棋,有的人可能搞一点非法经营混日子,看到这位事业有成的人回来,大家看到他也都不好意思,躲躲闪闪的,或者是跟他苦笑一下,也没跟他说什么话。你看两条路截然不同。两条路截然不同,在路分判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孩子一念之间的时候,他一念生起感恩父母,他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因此就走上了正路,不至于堕落。假如那时候「父母呼,应勿缓」他没做到,跟这些同学们去玩,自己喝醉了也难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所以回想起过去,这个年轻人非常感激自己的母亲,可能他的母亲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他真正了解听父母的话多么重要。

  我们自己回想一下,从小到大,其实父母在无意之间救过我们多少回,所以父母的恩德真是恩重如山!我们要报答父母这个恩德,要常常提起这句「父母呼,应勿缓」,这就是报答父母的恩德。很多年轻人长大了,也有很好的事业,就很忙了,父母的呼声已经是充耳不闻,父母的需要已经是麻木不能感知。我们看到在去年的母亲节广州日报采访了不少的父母和儿女,特别采访母亲。首先问这些儿女,母亲节来了,你们都谈一谈你们要怎么样尽孝?结果这些儿女们都说,我要挣大钱,我要买洋房、买汽车供养我母亲,他们认为这样是尽孝。又问一下这些母亲,妳希望妳的儿女为妳做些什么?结果这些母亲没有说要儿女给她买洋房、买汽车,而很多父母都说:「我只希望儿女不要太忙,这个周末能够陪我吃一顿饭。」你想想,父母的这种需要,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得到,我们能不能够「应勿缓」?反而可能常常用一个忙字做为借口,这个周末太忙了,公司还有事情,或者是说领导请吃饭,反正种种的借口,就把父母给搪塞过去,总是心里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把他的公司、把赚钱、把讨好领导放在首位。别看这是生活的小事,小事当中就能看到我们有没有真实的孝心。人忙于名闻利养的追逐当中,心就会愈来愈麻木不仁,忙到最后,真的人生的方向都盲目了,到最后心里是一片茫然,忙到底,人生的意义又何在?所以父母的呼声我们不可以忽略。

  当然,父母要培养孩子孝心也要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培养。有一幕这样的情景,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小孩正在地上玩,年轻的母亲就要拉他回家,但是这个小孩不肯回去,在地上耍赖打滚,就是不肯跟他母亲回去。结果母亲叫了好几声,这个孩子都没有理会母亲,这个母亲就想出一条妙计,从她的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果,然后胸有成竹的走到孩子跟前,对着孩子把这个糖果晃了一下,就这么一晃,孩子眼睛就盯在糖果上面,然后母亲就拿着这个糖果在他眼前慢慢的拉了起来,就看着这个小孩一下子身体就直立起来了。我们看到这幕情景就会联想到什么?马戏团训练那些动物就是这个样子。结果当这个孩子站起来的时候,这位年轻的母亲就问他:「你想不想要吃糖果?」那个小孩二话不说就要双手去抓,结果母亲早有预防,把手一收回来:「你想吃你得跟我回家。」于是这个孩子就服服贴贴跟着他妈回家去了。这一幕场景大概很多人看到过,可能大街小巷都能看得到,很多的父母都是用这种方法来管孩子的。我们试问一下,这样去管孩子对不对?你想想,她用糖果可以让孩子服服贴贴跟着回家,而母亲的呼声叫了多少次,孩子居然充耳不闻,所以在这个三、四岁的小孩心目中,糖果已经比他母亲更重要。

  在这么小,父母就已经给孩子心田里种下这种功利的种子,他可以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想想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假如他上了小学,他可能为了要一个手机而千般的来打扰他的父母,因为他的欲望随着他的年龄已经增长,他已经不只是要糖果,他要的是手机。再长到中学的时候,手机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可能父母要去买一台手提电脑才能够满足他的欲望,上了大学,可能父母要给他买一部小汽车才行。随着年龄愈来愈大,他的欲望也就无止境的在这里扩张,最后当父母已经没有能力满足自己儿女的欲望的时候,儿女会怎么做?我们看到一幕幕的人间悲剧,多少的父母到年老的时候被丢弃街头,甚至我在马来西亚还听到有一些华人,听说有「放生」这个词。放生这是佛教里讲,爱护动物,把牠的生命放了,放条鱼到河里或者放鸟到深山。结果这些人对父母也来放生,把父母运到深山老林里面就丢弃不管,去放生了。甚至也听到儿女为了争夺财产而谋害父母,种种的人间悲剧都是从小教育的理念错误,他教的不是「父母呼,应勿缓」,他从小教的是「糖果呼,应勿缓」、「手机呼,应勿缓」、「计算机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他所应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长此以往,社会怎么会不乱?所以现在道德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挽救世道人心。

  「父母呼」,我们看到父母已经不仅是我们自己家里的父母,包括社会里每一个家庭的父母,他们的呼声我们有没有听到?他们呼声是什么?呼吁自己的儿女回头孝顺父母。我们学了圣贤的教育,学了《弟子规》,懂得一些中华文化,面对社会中大众那种急切的盼望,希望伦理道德的教育恢复,那我们年轻人也要应勿缓。既然已经学到了这么好的中华文化、伦理道德,要自己去依教奉行,然后也要把它广泛的宣扬,介绍给社会大众。所以我在去年底就辞掉了昆士兰大学的终身教授工作,重新来到我的老师净公上人老教授身边做一名学生,来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也来讲习,把这些优秀的教育介绍给大众。这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和谐社会教学为先。

  这个父母可以引申,不仅是自己的父母,包括我们的老师、包括长辈、包括一切比我们年长的人、也包括我们的领导,他们的呼声我们要应勿缓。所以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老师希望我们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我们要老老实实的遵循老师的教诲去做到,这叫应勿缓。父母、老师、长辈们对我们的希求、对我们的盼望,都希望我们长大成人做个有德君子,将来能够报效国家、报效人民。再进而把心量扩大,扩大什么?涵盖宇宙万物,真正认识万物与我一体,这就成圣成贤了,这统统都是孝。所以《孝经》上讲,孝分成三个层次,「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道第一个层次是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孝的开始,事亲的阶段;从事奉双亲到事奉君国,君就是领导,他代表祖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终于立身,真正立身行道,修养圣贤的品格,这就把孝做圆满了。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这句意思太深了。哪一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我们做个有德有才、有一番事业的人,我们要去实现。真正的好老师他也是这样子,我们的国家、祖国、人民对我们也是这种期许,真正做到了这才能够把这句做好。

  所以你看《弟子规》里面讲的道理,每一句里面都涵盖着无量无边的意思,看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得。《弟子规》也体现出一个最高的哲学精神,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任何一条,《弟子规》所讲的任何一条都涵盖着一切的意思,刚才讲的「父母呼,应勿缓」这一条也涵盖着圣贤圆满的修学。因为当我们不能够事亲,不能够忠于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不能够成圣成贤,孝道不圆满,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对我们的盼望,我们没有圆满的应到。所以真正把「父母呼,应勿缓」这条做到了,那就是圆满的圣贤,这圣人,圣人所做的也就是「父母呼,应勿缓」而已,你看是不是一就是一切?一切圣贤之道都涵盖在这句话里头,而这句话也涵盖着一切圣贤之道。这样去学《弟子规》,那个受用无穷。所以为什么我们的师长净公上人老教授他跟我们讲,《弟子规》你把它打印出来也就是一页纸,放在天平上面来称,左边放一部《弟子规》,右边放《四库全书》,把儒家所有的典籍都放在右边这个天平上,它们两个重量平等,他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弟子规》的分量、它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儒家一切典籍。《弟子规》是根,根亦涵盖着树木花果,「父母呼,应勿缓」这一句也涵盖了所有儒家的典籍,儒家典籍就是教你成就圣贤,成就圣贤就是父母的呼声,你要去应勿缓。

  所以从这里就能够体会得《弟子规》不是简单的一本给童蒙养正的小教材,它是一本帮助我们成圣成贤的大教材。我们懂得这样学习这就是有悟性,纵然不能够学到像孔子的学生颜回,这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悟性最高的,他能够闻一知十,我们虽然没这个悟性,也得会举一反三,这样学就学活了,不是死呆板的。如果只是把「父母呼,应勿缓」理解成父母叫我一句我就动一下,那就叫做学呆了。下面第二条:

  【父母命。行勿懒。】

  你看看,讲了一个多小时才讲了一句,这是第二句,证明《弟子规》里面是大有学问。这句『父母命,行勿懒』的意思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命令,他叫我们做事情我们马上要行动,不能够懒惰,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这也是小孩学习孝道也要从这里学起,养成一种随顺父母的意思的这种心,孝顺心。孝后面也带一个顺字,孝顺孝顺,顺才能够得到孝,如果不顺父母意思,常常跟父母违逆,甚至顶撞,那就不能称为孝,所以学习就要学「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我们做事,我们能够很迅速的行动,养成这个好习惯,这会一生受益。等到你到学校里面也能做到「老师命,行勿懒」,走到单位你也能做到「领导命,行勿懒」,成家以后,「先生命,行勿懒」、「太太命,行勿懒」,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所以他最后得到的是他自己幸福快乐。

  记得我二十二岁到美国去留学,在那个学校里跟一位大教授来做研究助理,这位大教授在美国也是一个比较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工作效率很高,产出率也很高,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求手下人那个要求也很高。当时我是刚刚到美国,什么都不懂,甚至英文也说不成片,在他手下干活那可太吃力了。他给我们的工作量,通常给我们一份工作,我们都要请问一下他,这个工作什么时候要完成,这位教授就会说:「我昨天就该要了。」意思是说你还要问吗?赶快去做,已经过期了。他给的工作量要求做的时间都很长。像我们按照工资来算,因为我们为教授做助理也能拿点工资,每周要做二十小时,这是我们的奖学金涵盖的报酬。如果是这个教授给我的工作量,二十小时绝对完成不了,我都是要用四十小时才能够完成,双倍的时间。这位教授要求这么严格,也行勿懒,不能够懒惰,要扛着走,也是自己在学习。他要我做的都是一些处理数据,用计算器建立模型,做统计程序的运算等等,自己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也不介意,很欢喜的替他工作,从来没有跟他讲「我一个礼拜本来只要做二十小时,现在给你做四十小时」,我也没这么说。结果摸索着这么走,这么工作,后来他要求的工作量我三十小时就能完成,后来二十小时就完成,再后来我十小时就能完成,因为熟了,熟能生巧,所以效率是愈来愈高,结果自己的工作能力就愈来愈强,最终得利益的还是自己。因此我做研究我也是请他做我的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因为跟他已经合作很多年,他的这些研究方法都掌握了,做起来很快,所以四年就完成硕士、博士的所有课程和论文,毕业了。当时我们的系主任都说我是我们学校博士毕业完成课程最快速的一个人。不仅如此,后来我跟这位教授成为长期的研究上面的合作伙伴,我跟他两个人合作写了很多优秀的论文,都在美国著名的、世界上著名的金融学、经济学的杂志上发表。

  像来到昆士兰大学,昆士兰大学在亚洲排名很高,当时我们商学院每个教授他们的产出率是一年平均每个人产出零点六篇论文,就是每个人平均来说一年写不出一篇论文,但是我平均的产出率是一年四篇论文,而且质量都很高。所以真正肯服务、肯行勿懒的人,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老师、父母或者领导要求我们做的工作,不用介意说怎么这么多工作量,好像自己吃亏了。自己没有吃亏的,天下没有自己真正吃亏的事情,要知道吃亏是福,你吃的不是亏是福。父母衍生来讲可以说是人民,所有的人民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我们也要行勿懒,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司开明的领导都有这种意识,知道「父母呼,应勿缓」也包括「客户呼,行勿懒」。我们认识的一位北京的老总,他在公司里面推行《弟子规》教育,让所有的员工都来学习,结果很多售后服务部的员工分享「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很有心得。有一个员工说,过去接到业主的电话,有的是投诉的,有的是要求上门服务的,总是懒懒散散不肯去动,现在学了《弟子规》知道要把客户也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一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所以只要接到业主的电话就赶紧上门服务,立即行动,结果发现业主对公司的产品那种满意度大大增加,当然这个企业也因此声誉就提升了。所以把《弟子规》里面这句话用到公司企业里面,公司企业也能够很好的发展。这里是讲「父母命,行勿懒」。下面讲的是第三条:

  【父母教。须敬听。】

  这句话字面上的解释是讲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恭恭敬敬的去听取、去领受。父母比我们年长很多,俗话说「他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都多,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都多」,所以他们的教诲对我们身心必定有好处,对我们的人生必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应该虚心恭敬的去听取,能够帮我们避免走弯路。如果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往往会吃亏,俗话都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都是真心爱儿女的,都希望儿女能够好、能够有成就,我们如果能够听父母的话,那就叫有福了。我记得我从小就非常听父母的话,尤其是我母亲,我母亲在我心目中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她的言行举止处处都是我的好榜样。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在思考我的人生规画问题,所以当我上小学的时候,她就帮助我上广州市最好的中学。我们家住在广州,广州中学最好的当时是华南师范大学附中,结果当时在母亲的培育下,我以广州市黄埔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华师附中。上了中学,我母亲又不断的督促我、鼓励我,目标要上重点大学。当时因为我想着我母亲不希望我离开太远,希望我留在广州市内,所以当时虽然成绩还不错,也报考我们广州市的重点大学中山大学。当我上了大学以后,我母亲在我十九岁时候的生日贺卡,这是我上了大学以后第一个生日,她给我一个贺卡里面就给我写下了人生的一种规画,那是十五年前的事情。我把这个贺卡念一念,跟大家分享一下:

  「茂森儿,祝贺你十九岁青春的年华,这是你迈进大学的第一个生日。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只有失去时才知道它的价值,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个智者,身置庐山之中而知庐山之美。你已经成年,今天和你谈谈我对你人生的总体策划。假如环境没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争取到当今世界发达的国家学习和工作。成家要晚,立业在先,遵循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养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三十岁前,学习,积累,打基础。三十岁至五十五岁,成家立业,干一番事业,五十五岁后,收心,摄心,总结人生,修持往生之道。这样,当你回顾往事的时候,可以**的说,我活着的时候很充实,离去的时候很恬静。永远爱你的母亲,一九九二年五月。」

  这是十五年前母亲给我做的规画,回顾十五年走过的路,我也很欣慰的可以说都是在母亲规画的人生道路上走,愈走愈踏实,愈走愈欢喜。确实有不少母亲的希望我已经做到了,比如说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得到了世界发达国家一个很好的工作,包括成家要晚,我还没成家。不过有很多的事情母亲的希望我还没有做到,比如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这些都是圣贤人的品行。所以母亲所希望的,我这一生不仅仅是有一个成功的事业,还要再进一步要成就圣贤的品德,这个确实是我要终身力行的。跟很多同龄的年轻人来相比,自己也非常庆幸自己是一个幸运者,也算是一个成功者。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没有别的,就是听话两个字,「父母教,须敬听」。不仅要听,听了之后要照做,要依教奉行,这个听就没白听,这才叫敬听。听了以后不肯去做,那怎么能叫敬听!而听父母的教诲,得利益的还是自己,父母对我们是无私的爱,我们能够听父母教,父母对我们没有所求,我们自己得到最好的福分。

  「父母教,须敬听」也可以引申不仅是自己家的父母,所有的长者、有德有学的人,他们的教诲我们要敬听。包括我们老祖宗的教诲,孔子、孟子这些圣贤对我们的教诲我们也要敬听,听了之后要照做,不辜负老祖宗对我们后代的期盼,把中华文化能发扬光大。而发扬文化最关键的是人,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够把一个道、一门教育、一种文化发扬光大,而不是这门教育、这门文化把一个人捧起来,不是,所以关键是人要去做到。我们现在做为一个炎黄子孙、做为一个中华儿女,现在还能够得到全世界人的恭敬、都赞叹,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有着五千年的道统,五千年的文化,令世人敬仰,我们这些做子孙的都沾了光,我们如果躺在老祖宗的光荣的本上而不肯依教奉行,怎么能对得起我们的老祖宗?「父母教,须敬听」还可以引申,我们要把一切人看作自己的父母,一切人对我们的教诲我们都要去敬听,别人给我们提的意见我们要虚心恭敬的接受。这些意见,如果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进步,那我们应该对他感恩,因为他能够提醒我们,能够提醒我们的这种人真就是好人。你想想我们步入社会,谁还能够对我们常常提醒,耳提面命?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就是父母和老师。

  所以有人能够给我们提意见的,我们要把他当作父母一样感恩他。如果他提的意见不对,或者是他故意来找碴的、来挑衅的,这样我们怎么办?我们还是要须敬听,对他还是要虚心恭敬,把他还是看作父母一样。为什么?他说的不对,如果我没有这种过错,他提的意见不对、提错了,那我们也不要放在心上,既然自己没过错,心里就应该很坦然,他说得不对那是他的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生烦恼?还要跟他去辩论,没必要。这是把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让自己生烦恼,这是愚蠢的人才干的,聪明的人绝对不会干那种傻事。他能够给我们提这个意见,我们还应该感恩他,起码他有这种胆量,他有这样的一种行为就让我们感动。就像过去唐太宗纳谏,有人跟他讲他的缺点,即使是有人讲错了,唐太宗也不介意,反而会奖赏他。别的臣子看到了,跟皇帝说,他跟你说这个缺点说错了,你怎么还能奖赏他,惩罚他才对。唐太宗说,你们不知道,如果他说错了我就惩罚他,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跟我提意见了,我奖励他是奖励他这种提意见的精神。你看看,圣明的君主有这种心量、有这种智慧,他的成就就大。所以「父母教,须敬听」,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养成我们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好,请看下面一句是:

  【父母责。须顺承。】

  字面上的解释是讲父母对我的责备我们能够忍受,能够好好的反省自己,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一种态度。对待父母的责备、批评,我们都要欢欢喜喜的接受,这是孝心的体现。父母的责备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出自于爱心,没有说父母生了一个儿女,刚生下来就恨这个儿女的,这个我们还没听说过。真正了解父母对我们这种爱心,对父母的责备我们就能够顺承。父母说对了,我们要赶紧改过,假如父母说错了,我们心里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顶嘴,明白之后,对于父母的这种意见我们要记在心里,没有这种过失要注意防范,怎么可以说父母对我们的责备我们心里不满、不服,甚至产生怨恨?

  有这么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子因为跟她的母亲吵了架,她母亲骂她,她自己忍受不了,就离家出走,就到了一个饭店,自己身上身无分文,又饥又渴,在这个店的门口徘徊着,很想吃一碗汤面。大概是这种神情被里面饭店老板看到了,老板很慈善,走到门口就问这个女孩子:「妳是不是饿了,来来来,我请妳吃一碗面。」这个女孩子听了之后心里就非常高兴,这下遇到好心人了,就跟着老板进去店里头,老板给她端出来一碗热腾腾的汤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她就欢欢喜喜的吃下去。吃完以后老板就问她,「女孩子一个人出来做什么?」这么一句话一讲,这个女孩子又忍不住泪如泉涌,就哭着对这个老板说:「老板,你真是个好心人,给我一碗这么好的面。我因为跟我妈妈吵了一架,所以我就跑出来,结果遇到你这么好的好人,哪里像我的妈妈这么绝情!」这个老板听到这个女孩子这样说话,就马上跟她纠正说:「妳不可以这样讲话,妳想想,我给妳这一碗汤面妳就已经这样的感恩,这么欢喜,妳的母亲从小到大把妳养大,给妳做了多少汤面,为什么妳对妳母亲都没有一点感恩?」这句话提醒了这个女孩子,是自己错了。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给她布施一碗面,她都这么样感恩戴德,认为他是一个好人,那自己的母亲?母亲对我们付出了多少,哪里是一个萍水相逢的人对我们的付出可以相比的。所以父母偶尔对我们的责备,竟然就积怨在心,这叫大不孝,要知道,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就是对我们的成全,让我们积累福分。

  我的母亲常常跟我讲,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真心批评你、责备你,除了父母、老师以外,只有父母和老师才有这样的爱心,能够对你严厉要求。她跟我讲,我们从小到大,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灾难,没有受到什么运动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一帆风顺。她跟我讲,你的祖辈、你的父辈都遭受过战争的苦难,都遭受过很多各种各样的运动的折磨,很多的坎坷,而你从小到大一帆风顺,要知道,没有受过磨炼,很容易栽跟斗。所以如果有人能够对我们责备、批评、来磨我们,这种人就是大恩德。我妈妈常常告诉我,「福是逆着加的」,真正是你的福分,怎么来的?逆着来的。就是一种责备,一种批评,甚至是打骂,加到你的头上就是给你加福。我从小到大,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读完博士毕业当教授,真的一帆风顺,这多大的福分!要知道我们自己修了多少福,能不能够有这样的福分享用,如果说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我们不能够忍受,这种人就没福,等着他的是苦头。

  我的母亲很有智慧,她对我的培养绝对没有溺爱,虽然我是一个独生子,但是她对我教养非常严格。我记得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的母亲带着我上幼儿园进行全托,当时我们在广州,母亲把我送到广州市最好的幼儿园,叫广州市第一幼儿园,礼拜一把孩子送过去,礼拜六父母才接回来,这是全托。当孩子的总是念着父母,不肯上幼儿园,每逢星期一早晨要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总是拖拖拉拉,总是在那里找借口不肯去。母亲也一点没有心软,拉着我就上幼儿园。我们上幼儿园走路去,翻过一座山,大概要走四十分钟,母亲让我自己背着上幼儿园用的这些书、衣物,书包很大,我才四岁的孩子,就背着这个书包,我妈妈就拖着我走。结果在路上有些妈妈的朋友看到,就大吃一惊,对我妈妈说:「妳怎么可以让这么小的小孩背这么大的书包?」就批评我妈妈。我妈妈也没有跟他辩论,就在他面前把我的书包接过来继续走,等那个人走过去了,然后把书包还给我让我继续背。所以我从小身体就锻炼得很硬朗,小腿就很粗,那是走路锻炼出来的。母亲是为了锻炼我的素质,为我加福。到我长大以后体质就不错,所以上了中学、上了大学都是学校田径队的选手、游泳队的选手或者是篮球队的选手,都是在孩童时代奠定的基础。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我母亲对我从不溺爱。

  送我上幼儿园,我当时是很调皮的一个孩子,经常违反纪律,很多老师就抱怨,说妳这个孩子很难管教。大概我从小就好动。结果我妈妈就对这些老师说:「请你们尽量的严格管教茂森,如果茂森调皮捣蛋,违反纪律,你们就进行处罚,甚至骂他、打他都可以。」结果老师得到我妈妈这种授权以后,真的对我就不客气,我就老实了。你看看,现在有像我母亲这样开明的父母都很少了,现在我们常常听说孩子在学校里遭到老师的批评,稍微严厉一点,孩子就哭哭啼啼的回来跟他父母告状,父母就卷着胳膊要去学校跟老师论理,甚至要告这个老师。所以现在的老师哪敢认真教孩子,就让孩子放任自流,不可能真心教他的,父母没有这种意识。所以真正要把孩子教得好、让他听话、让他孝顺,父母首先自己要有这种理念,要懂得来责备我孩子的,批评我孩子的,不仅孩子要顺承,我自己也要顺承。有这种态度,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而孩子长大以后必定会感恩父母。我到现在三十多岁的年龄,回想过去,对自己父母是无限的感恩,严格要求,真的让孩子能够成才。古人讲得没错,「棒头之下出孝子」,你对孩子有打有骂的,拿棒子的,那种可以出孝子。我就是这样出来的,我的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对我也是有打有骂的,这都是帮助我形成孝顺这种品德,所以这是父母为我们加福。

  谁有这种观念?我们看到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写过一篇「训子文」,叫做《了凡四训》,给他的儿子,四篇的文章,这是他的家训。《了凡四训》里头怎么教导孩子的?它里头有句话说,「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实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这就是常常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哪怕是你自己很荣显的,要常常有一种贫困、落寞的心理准备,人哪里能够保证一生平平坦坦、顺顺利利?要在有富贵的时候,要在顺利的时候,要在丰衣足食的时候,要在家世望重的时候,修养自己承受风雨苦难折磨的那种心理承受能力,这是孩子的素质教育。古人都常讲,「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常常想到我不如意的时候怎么办?即使是自己很有学问,也要常常想到自己还是很浅陋,有一种谦卑、恭顺的态度,这样的人就叫有福的人。要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如何培养?就是要从「父母责,须顺承」这上面来去养成,不怕吃亏,不怕被人责备。被人责备、吃亏,正是增福的时候,学会恒顺,学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你的福分才能够长久,你的学问才能够提升。

  在明朝有一个读书人叫张畏岩,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很有文采,写文章写得很好,也小有名气。有一次他去考乡试,就是考举人,结果在考场把榜揭出来以后,发现榜上无名,自己落榜了。于是他非常的气愤,就大骂考试的那个主考官,说他是有眼无珠,老子写文章这么好,怎么你都没看上,真是有眼无珠。正在他骂的时候,旁边站着一位老道人笑咪咪的看着他,好像看什么马戏团演戏似的,张畏岩看见这个道者这样一副态度,心里愈发气愤,就迁怒于这个道人,道士就说:「相公,你的文章一定写得不好。」张先生听了之后更加气愤:「你也是瞎眼,你怎么没看过我的文章就说我的文章写得不好?」结果这个道士说:「我只听说写文章最关键的是要心平气和这四个字,像你这样子心不平气不和的,文章怎么能写得好?」结果这几句话张畏岩听了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古代的读书人都很讲道理,你跟他把理一提出来,他能明白他就屈服了,气焰也就下去了。然后就问这个道士说:「如何把文章来写好,如何能考上功名?」张先生请教道士。这位道士跟他讲:「中不中、考不考得上全在命,你有这个命就能考得上,你没这个命,你虽然写文章写得好也没用,你自己需要转变你自己。」张畏岩听到道士这么说有点不明白,他就问了:「既然是有命定的,怎么可能转变?」道士就跟他讲,(讲的这句话是一个很深的道理),道者说:「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这说明什么?虽然有命运,但是立命之人不是老天爷,是我自己,我自己掌握我自己的命运。

  怎么样得好命运?要力行善事,广积阴德,这样子你的福就多了,哪能说福报求不来,你想得功名富贵都能得到。结果张先生说:「你说去做善事是好,但是我是一介贫穷的书生,我没钱,要做善事都很难。」结果道士说:「善事、阴德都是我们心造的,只要有这个心,常常都为善,起善心、起善念,自然就是功德无量。比如说谦虚,这是一种美德,它又不费钱,你刚才考不中,在这里大骂考官,说他是有眼无珠,你这不是等于损了阴德吗?为什么不好好反省自己,自己德行不够,不够这个福分,所以你考不中,你有好文章也考不中,没这个福报。」张先生听到道者这么一说,明白了,知道原来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君子养德行。孔子说得好,就像射箭一样,你这个箭要是射不中,你会不会说这个箭是哪个厂家生产的,怎么质量这么差!这个弓是哪个地方出口的,怎么这么差,害得我射不中。真正有理智的人绝对不会这样抱怨,他只会抱怨自己射箭的功夫不够,所以射不中靶心,行有不得反求于自己。当张先生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他就回去好好积累自己的品德,每天护持自己的善念,不动恶念,增长德行,别人来批评我、责备我的,我都能够顺承,「父母责,须顺承」他做得很好,果然三年以后考上了举人。所以要知道,功名富贵,我们说一生的吉凶祸福,其实都是要靠自己去创造。自己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养自己的厚德,我们福分就会愈来愈大,幸福人生、成功事业能做到,乃至于最后成圣成贤都不是难事。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四集)  2007/12/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04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弟子规》,我们来看「入则孝」这一章:

  【冬则温。夏则凊。】

  这句话的意思,在字面上解,就是子女对父母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在冬天要给父母温暖床被,好让父母晚间休息的时候比较暖和,在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儿女应该给父母搧凉,让父母也能够舒舒服服的休息。这些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处处都表现出一个孝子的那种纯孝之心。对父母的爱护,对父母的关怀,久久能养成习惯,这个心地就变得非常的善良。当这个纯善的心养成以后,他不管做什么事,待人处事接物都有那种温良恭俭让的态度,他做事都是为人着想,而不是为自己求名求利,这种人也就自然得到大家的尊敬爱戴,他离圣贤也就不远了。在历史上有个很著名的「黄香温席」的故事,这是在东汉年间,有个孩子叫做黄香,黄香九岁的时候他母亲就病故了,只有他父亲跟他在一起。他深深懂得孝道,黄香每天都思念自己过世的母亲,非常的哀痛,把自己这种哀痛的心都转成对父亲的孝顺。所以在家里事情无论大小他都主动去做,虽然年纪很小,但是他服侍起父亲却是无微不至。在盛暑天气酷热的时候,黄香一吃完晚饭就会在父亲屋里的床边为席子搧凉,当他的父亲要入睡的时候,黄香就给他父亲搧扇子,左手搧完用右手搧,一直搧到他父亲入睡之后,这时候黄香的双手都已经又酸又累,但是黄香日复一日为他父亲这么做。到了冬天,北方下雪,严寒,黄香在吃过晚饭以后就早早的钻到父亲的被窝里面,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都温暖了,然后再请他父亲入被窝,这样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乡里的人都非常赞叹这位孝子,后来等他长大以后,他的这个孝行也传遍了华夏大地。当时的太守听说有这样一位孝子,也非常的赞美,特别推荐黄香出来做官,古人叫做举孝廉。做官的人他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国家推荐栋梁之材,推荐人才的两个标准,一个叫做孝,一个叫做廉。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他一定会忠诚于国家;他能够廉洁,他就不会贪污,他能够奉公守法,他能够做官做到刚正廉明。所以太守把黄香推举出来,后来黄香官做到了尚书,尚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尚书令,他做官的时候处处都是为民众着想。因此黄香温席这个故事流传于千古,《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就是黄香孝行最好的写照。

  我们现代人要学习这句,不是说也学着黄香那么机械的去做,现在我们有科技设备,如果是夏天炎热,我们能够出钱为父母购买一台空调机,当晚上炎热,我们先把卧室里的空调打开,把气温给降下来,当父母要休息的时候我们要把它关上,因为空调机晚上睡觉的时候最好不要开着,这样可以保全人的阳气不散,这是一种生理卫生。所以我们要学习「夏则凊」也要懂得科学。冬天,特别是北方天气寒冷,我们可以给父母添置一台暖气机,让父母也能够睡个安稳觉。不管是怎么做,它的原理原则我们都要知道,就是要处处体贴关怀父母。老人家年纪大了的话,我们也要常常想到如何能够让老人过上幸福美满的晚年。像我们的师长他就提到建立「老人乐园」这个建议,「老人乐园」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老人院,但是跟老人院有不同之处,就在于老人在这个「老人乐园」里面他生活很快乐。怎么个快乐?每天都有给老人家开设课程,老人家喜欢的一些文艺的课程,或者手工艺的课程,或者是传统文化等等,让老人家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常常也为老人家举行一些文艺表演。老人家自己如果有一门手艺或者是一门技术,也可以开班来教徒弟,老人家他的这些技艺也能够有传人,这也是让老人开心的事情,老有所用。如果是像传统文化这方面造诣比较深的,就请老人家出来讲课,可以有个摄影棚为老人家录制这些课程,制成的这些光盘可以免费的赠送给学校或者是家庭,做为一种义务的社会教育,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老人家可以把他们的心得跟年轻一代人分享。在老人院服务的这些员工,他们都要受《弟子规》的培训,真正生起那种对老人的孝顺心、恭敬心,伺候老人如同伺候自己的父母一样,所以老人在这里面不会感觉到孤独寂寞,因为每天照顾他生活的人都是他的孝子贤孙,每天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里面,他会感觉到愈老愈快乐,不仅是老有所养,也是老有所乐,这些都是对老人的照顾。要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敬老爱老的精神,这就是「冬则温,夏则凊」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能够爱护老人、恭敬老人,到我们老的时候也能有年轻人来爱护我们、恭敬我们。古人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真正以一颗孝心对待老人,这个孝心就会结出丰硕的福德之果。我们再看下面一条:

  【晨则省。昏则定。】

  这讲的是第七桩和第八桩事情。字面上的意思是说早晨起来要向父母问早安,晚上睡觉之前为父母铺好床枕被褥,陪伴父母,让父母能够在安定当中入睡。这些生活的小事处处都是体现着儿女那种孝心、那种知恩报恩的心。要想想我们小的时候,还是婴儿,在襁褓中,是谁日夜的来照顾我们、关怀我们?只有父母是这么做。我们晚上可能会大吵大闹,不断的啼哭,甚至会尿床,把床铺都尿湿了,也是父母无微不至的来呵护我们,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人到了三岁才可以说真正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的恩德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当我们的父母年长了、老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父母进行回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我们为人子应尽的这一分心。在周朝周文王他就是这么做的,他在侍奉自己的父亲的时候处处都非常的体贴,每天都三次到父亲那里问安。当问到父亲如果是身体还不错,文王都会心里很放心;如果父亲身体不适,文王心里就很忧虑,就一定要在父亲那里照顾,甚至晚上睡觉都衣不解带,一直到父亲的身体好转以后,文王的心才安下来,这是著名的历史上讲的「文王三省」。可见得文王之所以被孔子誉为是圣人,他确实有那种纯孝的圣德。这些事情虽然都是很小,但是能够坚持这么做的人,他就有难能可贵的品德。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父母的生活需要,其实处处我们都有这个机会来回报父母。我在美国和澳洲都是跟母亲一起居住,常常我也会发现母亲晚上睡觉之前是最喜欢我在她旁边跟她说一会话。说的话话题并不重要,反正随便的聊天,可能是聊一天下来自己在工作单位上有什么见闻,遇到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是自己学习传统文化有些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反正天南地北聊得很多,聊着聊着就发现我母亲眼皮就耷拉下去就睡着了,就看见她睡着之后的脸庞还露着一丝微笑,我想到母亲她入睡这么安稳,晚上一定会做个好梦,所以就静悄悄的、蹑手蹑脚的离开。「晨则省,昏则定」,我们如果有这分心,其实做起来并不难,而能这么做的,不知不觉就在积累自己的厚德。

  这句话引申的意思就是要常常懂得安慰父母,父母假如有不顺心的时候,或者心里面有烦恼有忧虑的时候,我们要常常懂得开导父母,让父母的精神愉快。而开导父母最重要的就是用传统文化,因为中华古圣先贤他们都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人,他们并不一定是很富裕,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像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喜悦无比。我们如果能够常常用这些传统伦理道德修养的这些教诲跟父母分享,也能够让父母心开意解。很多时候忧虑烦恼都是自己心里面自设障碍,只要我们想开了就没有烦恼,所以烦恼都是自己找的。我们学了传统文化,帮助父母也在精神、灵性上提升,这也叫做尽孝。所以孝顺父母不仅是说供养父母一点钱、一点物质,给父母好吃好穿,那叫供养父母之身,那不能够叫尽孝,因为父母有好吃有好穿未必快乐,特别是富裕人家的父母,愈有钱的你看他的脸色是愈苦恼,真正让父母快乐的,那是帮助父母在精神、灵性上提升。我们自己要努力学习,然后把所学的跟父母分享,这叫孝养父母之心,让他心开意解,这叫快乐。再上一层,孝养父母之志,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努力的去实现。假如父母对我没什么期望,我们是不是可以吊儿郎当、随随便便这么过日子?不能够。父母如果对我们没志向,我们也应该帮助父母立志向,可能父母并没有学过很多传统文化,我们学习了以后我们也要启发父母立志,自己立志做圣贤,启发父母也立志做圣贤。父母如果说我都老了,还做什么圣贤?不能这么说,圣贤跟凡俗之人有什么区别?就在于存心不同,不是在年龄不同。圣贤的存心是为天下人着想,绝不为自己,凡俗之人都是自私自利,凡俗自私自利的结果总是患得患失,他没有快乐,圣贤人没有得失,起心动念都是天下为公,他得大快乐,那种快乐绝对不是我们凡俗私心能够体会得到的。我们也应该帮助父母这么去做,自己做好榜样让父母看到,那才是真正的欢喜。所以要做圣贤,我们还得从小事开始做,「晨则省,昏则定」,不能说小事无所谓,只要做大事就好了,要知道能做大事的这种品德、能力都是从很多小事当中培养成的。老子曾经告诉我们「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告诉你起高楼大厦怎么起的?一点点一点点累积起来的,一沙一石这么积累起来的;你要走千里之行还得一步一步的迈,不能够一下就跳过去。所以要做大事就得先从小事上训练,要养成大德就得在小的行为上去培养,古人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下面我们再看底下两句:

  【出必告。反必面。】

  这个「告」字,古音读「故」,告就是报告的意思,讲的是儿女要出家门,必定要先向父母禀告一声,说「爸爸、妈妈,我走了,我要上学去了,或者我要上班去了,我要去探亲访客」,总要知照一下父母。最好事先要跟父母打好招呼,征得父母的同意,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出去,这些都是必要的礼貌。『反必面』,就是回到家里必定先跟父母报告我回来了,让父母看得到我,他的心也就安了。这些行为都是体现出一个孝子心里常常存着父母,因为心里存着父母,所以他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如果心里面把父母忘了,很可能这些细节他也就忽略了,出门他就会忘记跟父母打招呼,父母也不知道他上哪儿,等了很久也没有音信,在家里非常担忧。回到家里也不吭一声,可能自己就到房间里关上门来,父母都不知道你回来,等你一出来反而把父母吓一跳。

  这句话我们要体会得,它主要就是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常常记在心里,常常有一颗安慰父母、让父母安心的这个意念。我们现在的社会,儿女长大了往往会离开父母,或者是出去外面读书、考大学上大学,或者是出国留学,或者是工作要到外地去,或者是出差等等,要知道父母总都是惦记儿女的,所以我们常常要跟父母有一个信息,像打个电话或者是写封信,这都是保持联络让父母心安。我记得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自己一个人远渡重洋,我又是独生子,父母在广州,他们肯定都记挂着我这个独生子。我自己也就每个礼拜给父母打电话,每两个礼拜必定要求自己给父母写一封长信,很多时间就花在煲电话粥、写长信。信写起来洋洋洒洒,一写就是五、六页,都是告诉我们留学当中的一些生活情况,老师、同学还有自己的一些心路历程,可以说是无话不说。父母每次接到电话、每次收到信都是非常欢喜,这我们都能够体会得出来。有时候妈妈很高兴,她会把我好几封信里面的内容摘抄出一些重点出来,还写一些评论,然后把这封信寄到美国给我,让我自己看到我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妈妈是怎么评论的,就这样很多的问题母子之间进行沟通,我自己也从中获得很多的利益。确实感到古人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确实是我们的宝,他们的人生经验、智慧给我们来指导,就让我们避免了很多的弯路。

  在美国留学期间,留学生里面会有句风凉话,那都是说出来的那种大家闲聊的话,说「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这是出外面留学的人,第一年看起来土里土气的,结果第二年就洋气起来,融入了西方社会,第三年连他在国内的爹娘都忘了。我们也见到很多这样的留学生,过几年你去看他,他有没有得到幸福?没有。因为他为人处世都是用功利的思想,交友也是功利的思想,有利益的他才会去做,他才会去交往,没有利益的,连爹娘都忘了,你想想这样的人会有真心的朋友吗?会有真心帮助他的人吗?即使是跟他一起结了婚的先生、太太,也不一定跟他以真心交往,所以他生活在烦恼、痛苦当中。因此「出必告,反必面」也是帮助我们修养德行,这种德行能够让我们的学业、事业顺利。

  「出必告,反必面」不仅用在父母,在工作里面也用在领导。像在单位里面工作,对领导我们应该常常做汇报,因为领导他可能因为很忙,不一定样样事情都了解,我们如果了解情况,有这个机会要多向领导报告,请示工作,这也是对领导的忠诚。这个忠心也是从孝心里面发展起来的,我们跟领导请示、报告,忠诚于领导,这个并不是为了讨好领导,不是光为了自己升官、涨工资,不是,这是一个本分,应该这么做的,做人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向领导负责、向单位团体负责、向国家人民负责。能够这样做,我们可以想到在单位里面一定是上下和睦,所谓君仁臣忠,领导一定是非常喜欢这样的下属,自然对下属很仁慈,下属也对领导很忠诚,彼此之间互相都以道义相交,真正单位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像公司如果是面临有危机的话,员工也不会舍弃领导,这都是一种忠义。

  不仅是君臣关系用这个「出必告,反必面」可以能够做得好,即使是跟朋友之间、跟同事、跟一切人之间,这种多交流、多沟通都是帮助处理好关系的。人如果常常能够跟别人沟通、交流,别人对我的这种猜忌、怀疑也就少了。人如此,团体也如此,宗教之间也如此,党派之间也如此,国家之间也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这条是通的。比如说宗教与宗教之间很多的矛盾冲突都是因为互相不了解,我这个教说你那个教是魔教,你信的那个神是假的,我这个教又诋毁你这个教,互相都不了解,互相都在诋毁,其实如果一沟通,宗教讲的都是劝人为善,都是讲伦理道德,何必互相诋毁?党派之间、国家之间、种族之间也是这样,只要多沟通、多交流、多互相访问,很多的误会、很多的猜忌就能够化解。只要能够互相建立信任,合作起来就很容易,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互助合作、共存共荣,这是和谐社会。所以你看看,《弟子规》每一条里面的学问只要能够融会贯通,真的你处理当今社会任何的事情都能够处理得好。请看下面第十一、第十二条:

  【居有常。业无变。】

  『居有常』讲的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老搬家。为什么不要老搬家?因为老搬家的人心不定。我在美国很多朋友都告诉我,说他最怕就是搬家,为什么?因为搬起家来,人真的是累得脱一层皮。一搬家,那肯定是搬到很远的距离,中间的那种包装、清扫、卖房子、买房子,这些事情真的让人很费心力,很多时间都被浪费掉了。如果是父母年纪老了更不能够随便搬家,因为老人家禁不起折腾,如果是上了年纪的,往往是一折腾可能人命就没了,所以家不能老动。人静下来的时候能生福、能够生智慧。我们求学的人也要懂得「居有常」的道理,居住的地方不用求好,不要求十全十美,只要有一个小房子住,能够打扫起来很方便、很容易,我们的时间可以节省下来用在我们的学业、道业上面,这样子好,心比较容易集中。我自己可以说在学术上有一点点成绩,很大一部分得力于「居有常」。我以前在美国的时候,大学博士毕业了,到美国德州大学教书,当时在大学的附近租了一个小公寓,跟我妈妈一起住,我妈妈也很主张住小房子,因为住大房子住得很累,打扫起来真的是费工夫,如果自己打扫不了还要请人,那也很麻烦,还要费钱,小房子可能半小时、一小时就能够把它整理得很干净。所以三年,很多人劝我们为什么不买个房子?租房子,房租很贵,而且租下来十几二十年那个房子还不是你的,你要买了房子,你的贷款、你还的利息其实跟你租金也差不了很多,为什么不买个房子?都这么劝我们。当时我们就觉得没工夫,心不在这种生活方面去浪费时间,全心全意专注在自己的学业、工作方面,所以工作成绩也很突出,在美国也好,在澳洲也好,我的学术成就都是在整个商学院里面最好的,虽然年纪是最小,但是出产的这些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是学院里面最高的。

  所以「居有常」不仅可以让我们不浪费时间,而且帮助我们心安定,安定的心可以让我们生智慧。《大学》里面就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我们懂得知止,知止是什么?我们可以放得下。你说房子很贵,那我们就租,你说租房子不合算,也没关系,不浪费时间,不在这个经济上面考虑问题,在经济上能放得下,这叫知止。人一生目标不可以太多,又希望有学术界的成就,又希望同时能赚大钱,房屋上面又省钱,种种的这些想法,常常会让我们的心不定。所以知止了,很多事我们就不做了,这就有定,定了之后心就能安静,安静的心学习你就能够考虑得周详,你有智能,你这个智慧帮助你得成就,这个「得」就是最后成就。我们凡人一般来说都受环境的影响,所以让我们自己在环境上面自己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帮助我们学业能够长进。

  「居有常」在古代他们都做得非常好,你看古人造一个老屋,一个房子造好了,可能是四代、五代人都居住在里面,都不动,不动,他的家业能够兴旺,老动的气就不稳。引申的一个意思,「居有常」也可以解释为我们的起居、我们的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一个人生活起居规律他就能够健康。我们所谓的早起早睡,这是健康的一个重要前提。很多中医都强调,晚上九点钟以后人这一天好像进入了冬天。一天也有春夏秋冬,晚上九点钟以后进入冬眠的状态,晚上九点到第二天早上三点这是应该睡觉的时候,冬天;早晨三点到九点这一段是春天,春要发了,这时候应该起床了;九点到下午三点,这一段时间是人一天的夏季,夏季是最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时候,这时候工作效率会很高。当然中午,我们说盛夏的时候,中午午时十一点到下午一点这段时间是午时,如果能够休息个半小时、一小时,这能够保养我们一天的元气。下午三点到九点,这是人一天的秋天,慢慢的收藏。所以一天之内有春夏秋冬,就像四时寒暑,我们要循着天时而作息,这叫有常。这种人往往他能够长久,生活能够早起早睡、规律的人,你看他的脸色都很好,他有阳气,他的生活跟天时是同步的。如果是起居无常的、生活没有规律的,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你看这个人的脸色总是灰暗或者是枯黄,为什么?脸上没有阳气,他不能够与天同步,这对身体不好。对身体不好这也是不孝,《弟子规》后面就讲到,「身有伤,贻亲忧」,父母都很忧虑。所以在清朝,曾国藩先生他曾经教训自己的子弟,他说人必须要早起,看一个家庭能不能够兴旺,其中看一条什么?这个家庭的子弟能不能早起,早起的家族它有兴旺之相。

  我记得我从小的时候母亲就对我生活作息方面有严格要求,人总是有一种惰性,早上要起床的时候总想赖赖床,特别是冬天,被窝里很暖和,不想起床,这个时候,母亲很早,天没亮把我叫起来,起来洗漱一下,读读书,然后出去外面锻炼身体。锻炼身体等到天已经亮了以后,太阳已经升起来,这时候出去锻炼吸收阳气,锻炼一下,不用很剧烈,但是你这个精神提起来,你吸收外面的阳气、好的空气,这一天都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所以晚上都早睡觉。我母亲她身体也很不错,精力也很饱满,说话声音也很洪亮,她一生就得力于早起早睡和有规律的作息、锻炼身体这个好处。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在广州华师附中,那时候我们是住校的,住校的生活确实是很有规律的生活,早上必定是铃声叫早,然后组织出去操场做体操、跑步锻炼身体,白天学习,中午有短时间的午休,下午有锻炼身体的时间,然后晚上必定十点前熄灯睡觉。这些都是帮孩子养成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我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真的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让我们终身受益。

  「居有常」,这个常是要恒常,规律才能恒常。《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他的生活行为都要效仿天,天的运作非常的有规律,你看日月星辰、四时寒暑,都非常有规律,一点都不会紊乱,君子的生活行持也应该像这些日月星辰、四时寒暑一样做自强不息。所谓持之以恒,恒常这才是中庸的思想。中庸是什么意思?中就是不偏不倚,行中道,不激进。像我们要把学业搞好,或者把事业搞好,不是靠突击的,要有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久了自然成绩就出来了。庸就是长久,因为行中道,他才能够持之以恒。像我们过去中学,那是广东省重点中学,它的高考率每年都是广东省最好的。它为什么有这么样的成绩?我看来,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是因为这个中学有很好的生活作息,所以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有很好的身体、有很好的能力,这样子叫做持之以恒。「欲速则不达」,想要突击猛进,很多孩子在考试之前所谓开夜车,打着电筒在床上还看书,这种激进的态度往往不能够得到成功,反而把身体搞坏。

  下面讲的『业无变』,业是讲我们的职业、讲我们的事业,事业不能够变化。我们一生要立定一个志向,选择好了这个事业,只要是正确的,我们终身不改,决定能够在这个事业上面得到大成就,因为你心专注,专注的人他的成绩就高、就快。我们看到现代的人心都很浮躁,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人老跳槽,找到一份工作,做没两天就不喜欢就换掉,又到另外一个单位工作,一年恐怕换上好几次,这样他的心怎么能安定?他怎么能够学到真实的学问?所以我们讲人要有个专业,专业就是你要专才能够出业绩,老变化就没有办法出成绩,换来换去,到最后把这一生的光阴都浪费掉。当然我们选择职业、事业这就非常重要,因为如果选择一个很好的职业,我们能够一生不改变,我们在这个事业上、职业上能够做出突出优秀的成绩,能够为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如果选错行业那就麻烦。俗话都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男人选择行业就跟女人选择丈夫一样不能选错,选错了就很多麻烦事。选择的行业,我们要懂得有个标准,标准就是用道德做为标准。我们前面讲过,道就是宇宙的本体,我们没有办法那么容易体悟,那就从德上体悟,循着德的这些事业我们去做,帮助我们见道。所以那些不好的事业,像这些杀盗淫妄那些行当不能去选择。杀,不仅是说杀人,杀动物都不能去做,因为杀动物把自己的慈悲心、自己的爱心,我们说跟天地万物一体的心把它破坏了。所以儒家不主张杀生,也不提倡随便吃肉,孟子都说七十以后才吃肉。偷盗的这些事情也确实现在很多,比如说侵占版权的行业,生产那些没有版权的音像产品,就是没有得到版权授予的音像产品,盗版,或者是偷税、漏税,这些行当都不能做。邪淫的行当更不能做。

  还有些妄语的、说大话骗人的,比如说那些欺骗消费者利益的广告,或者是生产那些不真实的伪劣产品,这统统都是造恶,这些行业决定不要选择,如果这个公司要做这些行业,我们不要去参与,参与进去没好处。即使是选择了正当的行业,我们也要常常检点,要奉公守法,不能有一种私心,有私心往往就会利用自己的行业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中饱私囊。比如说一个律师,他的行业应该是匡扶正义,应该是让法律得到公平,对一切人有一种公平,维护是公平法律。如果是律师他为了自己得到一些诉讼费而故意怂恿人家去诉讼,这种心态就叫唯利是图。又比如说一个医生,这是一个正当行业,救死扶伤,这是无量功德的,假如说为了推销一个很好的药品而去故意给病人开一些很贵的药,自己从中得到回扣,这就叫做伤天害理。甚至听说有的医生,比如说做外科手术的,一个肿瘤本来可以一次切除干净的,他偏偏要分好几次来进行切除,让病人经过好几次的手术,经历这些痛苦,每次手术必定有很多的收费,这种行径真叫做谋财害命。所以种种的行业我们都要晓得,这个行业我们要秉着一个公心去做,不要为自己的私利。又比如说一些媒体,媒体的职能应该是为社会大众宣传真善美的理念,把好的节目放出来给社会公众,让大家能够生起伦理道德的心,生起正念。现在我们看到媒体里面很多节目都是很污染、很肮脏的节目,用这些节目来挣广告费,来提升收视率,这些节目往往让人起邪思、起邪念,这些节目不好,那都是把正当的、神圣的行业给污染。所以这句「业无变」要讲起来意思是很多的。

  说到我们自己要求学,「业无变」就是我们选择一门专业,选择恰当了以后就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样你必定会在这个学问上面得到成就。我们看到很多的科学家他们都是在他自己的专业领域上几十年的去下功夫,所以有相当的成就。每一个行业里面,不管是文艺界的、文学界的,乃至包括士农工商,每个行业里头都能够出状元,而出状元有成就的秘诀就在于他的专,他是一门深入他就成为专家。我在昆士兰大学我带两个博士生,我带博士生的要求会很高,我不像很多老师带很多博士生,甚至有时候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博士生,那个博士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他怎么能够很好的指导?我带博士生只带两个,我的要求水平很高,我告诉他们,你跟我学一定要老老实实,不要求快,不要求新,要脚踏实地的去学习。我跟其它老师不一样,所以能够接受我的理念的人不多。像这些博士生们他们选择课题,做老师的为博士生选择一个研究课题以后,基本上剩下的工作让博士生自己去干,老师在旁边给他指点。所以我告诉他,你读的这些论文、这些书目,是我指点给你的,你就去看,每篇论文要求你看十遍,整个论文你要非常的熟,烂熟于心中。像我们金融领域的论文常常都是比较深的,而且需要用很多数据建这些数学的模型来进行运算来求证,我要求学生你把这篇论文读懂,而且读通,通到什么程度?给你同样的数据你自己就能做出来,你能够完全重复这个论文里面的实验,读到这个程度才能够算毕业,然后你才能看第二篇论文。所以规定给他们看的论文并不多,但是都是这个领域里面中心的、主要的这些论文,他们都能够看通了,一通百通,学术领域里面的研究其实并不是很困难,只要我们能通一门,其它这些题目是触类旁通。这两个同学他们能够这么做,成就也不错,写的论文写得也很不错。

  这些都是要懂得古圣先贤教给我们的这个方法,你学起来就快。在《三字经》里面就讲到「教之道,贵以专」,教和学的方法是什么?贵以专,你能够专注于一门,成就就大。学习传统文化、古圣先贤这些教育也是关键在贵以专,像我们的老师净公上人老教授,他要求这些跟他的学生就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理念。我们首先要扎好德行的根,德行的根最起码的把《弟子规》百分之百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儒的根在《弟子规》,道的根在《太上感应篇》,佛的根在《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都扎稳了,然后你选择一门,这一门可以是任何一部经典。比如说《论语》,《论语》你就十年用功,怎么个学法?就是讲这部《论语》,参考数据你可以自己看,然后去讲,边讲边悟,然后边用到自己的生活。一部《论语》大概讲下来,如果每天讲个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这等于你的心得报告,大概四个月你能讲下来,然后讲完之后再重新讲。一年可以讲三遍,十年讲三十遍,讲三十遍以后你也可以成为《论语》的专家,世界上没几个人能够像你这样对《论语》这么融会贯通的。当然我们讲,也可以旁听别人的科目,比如说我学《论语》,他可能学《礼记》,我可以旁听他的课,把他讲的这些思路我们拿来做参考,融会到我讲的这篇《论语》里面,这样子融会贯通,既能够深入又能够博学,这是我们老师为我们提倡的古圣先贤的教学方法。下面看第十三句: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这句话的表面上意思就是说为人子,哪怕是小事,都应该常常去请示父母,不能够擅自做主张自己去做,如果自己擅自作主,往往可能把事情做坏,这对不起父母,对不起父母则为人子之道就亏损。这是告诉我们不能够增长自己的主观意识的那种想法,对于父母我们要常常进行报告、请示,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观意识往往不成熟,容易造成不好的、不良的后果。当我们能够培养出这样一种处处以父母为重、以大局为重,顾及到父母、顾及到大局的心,而不是只主观任意凭着自己的任性爱好而去作主,这种心我们慢慢的修养,这叫孝心。如果是常常自作主张,就很容易任着自己的一己之私,为着自己的名闻利养、自私自利的企图,而不顾父母、不顾他人,那就失掉了孝道。父母如此,我们对待父母应该这样,对待老师也是这样子。老师教诲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不要擅自违背老师的教诲,这也是这条含的意思。我们想到父母跟老师都希望我们成才,都希望我们做个有德、有学的人,哪个父母、哪个老师希望自己的子弟将来成一个杀人犯?哪个父母、老师希望自己子弟将来会坐监牢狱?不会的。所以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要想到,我这么做有没有亏欠道德,如果亏欠了道德就亏欠了父母,就对不住老师,虽然事情再小,我们也要谨慎。

  孔子的弟子颜回,这是孔子最赞叹的学生,他一生就奉持「四勿」,就是他的四条戒,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句就讲了,凡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不道德的行为,我们不能去看、不能去听、不能去说、更不能去做,这些事情,哪怕是再小的事,再细微的事,我们都要处处依礼行事,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修持功夫。如果是平时在起心动念生起了私心,往往就会把自己的良心给覆盖,所做的事情可能是循着自己的欲望而亏欠了天理。所以事情虽小,不能不重视,小事不注意,积累起来这将会造成对道德的大的亏损。下面这句讲: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句是讲做儿女不应该私藏物品,因为在没有长成人的时候,要晓得自己身从何来?父母所生的,跟父母是一体的,我的东西就是父母的东西,怎么可以私藏?这个关键是个「私」字。有这个私心藏匿东西,背着父母,不让父母知道,当父母真正发觉了,他心就会很伤。他所伤的不是说你把那个东西拿走,那个东西并不是值得希罕,关键是你那个孝心已经被你这一己之私破坏了,这是父母亲难受难过的地方。所以处处如果都有跟父母一体的这种观念,就不会有这种私心要藏匿自己的东西。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父母很注重我孝这方面的行为,像逢年过节大人们通常都给我们小孩子一些压岁钱,我们小朋友拿了压岁钱一般来说都不会自己藏匿,不会自己要,而把这个钱去交给父母,这个时候父母他一定会收下来,因为什么?如果父母说「你这个钱自己留着用,将来你可以自己使用」,小孩子久而久之会养成「这是我的钱,我的钱是我自己用的」,那个私心就逐渐在增长。所以父母在这个时候要有一种教育意识,孩子童真,初初第一个行为他把钱交给父母的时候,他里面没有私心,这是「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是父母不懂,让自己孩子去存私钱,慢慢就把他的私心培养起来,当这个私心愈来愈重的时候,可能就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父母于不顾,这些细节的问题都要很注意。所以我到长大成人工作了,我自己的钱都跟我母亲同一个账号,所有的工资入到我们二个人的帐上来,绝没有自己的私财,到现在都没有私财。我的钱统统是父母的钱,父母生我养我这么大,那个恩德报都报不完,怎么还能够跟父母计较,藏匿自己的私财?所以自然出来工作了,赡养父母、赡养老人,我们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一种行为,本来应该这么做的。所以圣贤人教诲我们这句,关键是要断我们的私心,私心要断,从孩子那里要下手。不是说物不准你藏,而是不准你私藏,如果你要藏物,不是为了私,你是为了公、为了父母,那没什么关系。

  像古时候东汉时期有个孩子叫陆绩,这个小孩从小就很孝顺,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当时在江西九江的太守袁术请这个孩子一起来吃饭,吃饭的时候就看到陆绩偷偷把桌上的橘子藏到自己的衣袋里面,结果在孩子吃完饭告辞的时候橘子就滚了出来。这个太守就批评他:「孩子,你这么小,为什么要私藏物品?」这时候陆绩就跟太守说:「请太守息怒,您给我的橘子实在是非常好吃,所以我想拿个橘子回去供养我的母亲,让她也品尝一下,分享一下太守您这橘子的甘美。」太守听了之后就非常的高兴,也非常的赞叹他有孝心。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陆绩怀橘」,他的私藏不是用私心,真正以孝心藏这个物品,反而成为历史的美谈。所以断的是这个私欲,物虽然小,但是如果是私心而藏,一定要把它断掉,不断,将来引发的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

  像美国前不久有个消息,摩根斯坦利,著名的一个投资银行,一位华裔女副总裁跟她的先生一起进行公司的内幕股票交易,非法盈利了六十万美金,结果被查出来,剥夺了她的工作,把她送进了监牢狱,坐牢十八个月,同时罚她一笔很重的罚款,让她真的是身败名裂、倾家荡产,这是因为一念私心。这个女副总裁哪里会不知道内幕交易是违法行为?这是知法犯法。本来有这么好的工作,一个投资银行的女副总裁,那个工资相当高,本来可以用这个钱好好的赡养父母,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一念徇私就违背了天理,堕入了人狱。这事情是从小就没有在这方面扎下很好的根基,造成日后的后果。所以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可能这个参天的大树,大家都抱不过来的大树,它都是从毫末,小粒的种子那里开始长成的。所以你看,从小如果有私心没有把它断干净,将来可能酿成苦果。

  我们常常听到西方的企业界、金融界的丑闻,像著名的一个经济金融丑闻,就是美国一个辉煌一时的能源巨头公司—安隆公司(Enron),它是美国第七大企业,结果在二00一年,因为企业的财务欺诈行为败露,而最终破产,引起美国金融界动荡,上万名的美国员工失去工作、失去他们的退休金,当时整个股市受到震撼,数十亿的美元也付之东流,这都是因为公司主要的领导在财务上欺诈造成的。你看看,公司里的三大要犯都没有好下场,安隆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前CEO首席执行官肯尼斯•莱,他知道自己的欺诈行为曝光以后,法院给他判决四十五年的监禁,结果他自己不久之后就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另外一位前首席执行官杰弗瑞•斯基林,他对公司破产这个金融丑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法院判处他二百七十五年的有期徒刑。另外一位副总裁约翰.巴克斯特听到公司破产的消息以后,自己饮弹自尽在自己汽车里面,人们发现他的尸体的时候看见他的座位旁边有一个左轮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和一纸遗书。所以贪一时之利,最终的果报都没有好下场。古人有说「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非义之财不能拿,为了一己之私而取非义之财就好像漏脯救饥、鸩酒止渴。脯是肉,肉放在屋檐底下,那个屋檐的雨水滴漏下来浸在肉里面,这个肉就腐坏了,就有毒了,吃了之后人就会死,用那种肉来饱肚子。鸩酒是什么?毒酒,用毒酒来止渴,那还没等到你饱,死就来了。所以『物虽小,勿私藏』真正帮助我们杜绝这些凄凉的结果发生,是很重要的根本的伦理道德。

  现在很多的公司都推出所谓的「全面质量管理」,叫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现在也发现全面质量管理已经不能够让公司永续经营,要转成全面伦理道德管理(Total Ethical Management)。在报纸上登,一九九五年英国一家二百年的历史的银行,因为一个职员徇私舞弊,结果导致银行最终倒闭。看到台湾也有一家卸任的公司董事长把这个公司掏空,携着巨款逃到国外,而让这个公司摇摇欲坠。像这些的案例多得不胜枚举。所以美国著名的媒体CNN在二00二年的夏天做了一次民意调查,调查当中说到,百分之七十一的受访者认为企业的执行官(CEO)比一般人更缺乏诚实和道德,而在欧洲只有百分之二十一的人认为公司领导人诚实,换句话说,五个人里面四个人都认为公司领导都是缺德的。你看这种普遍的意识,大家都认为所谓的公司企业的精英变成一个高度不道德的人,所以这个全面伦理道德管理现在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一个公司,特别是股份公司,倒闭了,直接受损的是股东,而间接受损的是社会上很多的行业、很多的老百姓。我自己本身是在商学院教书的,教过公司金融,我教的是研究生,每次上课第一堂课是简介,都介绍公司经营的目标是什么,所有的教科书都讲公司经营的目标是股东的资产市值最大化,换句话说,以挣钱、让我们的股票价格上升,这是目标。纯功利的行为,最后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就正如美国第七大企业安隆公司的倒闭、英国二百年的银行的倒闭,这些都是因为功利造成的损害。每个公司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员工都是为自己的私利,这个公司怎么可能长久?所以这种教学,一代代的MBA的学生毕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踏入工商管理界做企业的领导精英,都有这种意识,这就很麻烦的事情。所以现在应该用全面伦理道德管理,叫TEM(Total Ethical Management),提倡真诚领导(Authentic Leadership),帮助人重视修养德行。在企业界、商业界能做到见得思义这就行了,不取非义之财,正当的财我们才取,不取不道德、不义之财,这些都是从「物虽小,勿私藏」这里来培养的。下面一句《弟子规》上讲:

  【亲所好。力为具。】

  这句是讲父母喜欢的东西,为人子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去帮助父母来得到。父母喜欢的东西很多,衣食住行,样样的东西,我们只要留意就知道父母的喜好,我们应该帮助父母去得到、去解决,让父母生欢喜心。当然,大部分的父母对儿女都没有什么要求的,他都希望儿女好,儿女好就是他的要求。所以我们真正做到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这些就能够让我们的父母高兴。如果再提升,能够成一个君子、成一个圣贤,为世界、甚至为后世做出大的贡献,让父母真正荣显。

  我记得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因为读的是金融,所以自然就会有一种功利的思想。虽然我每个月都寄钱回家供养父母,第一次从美国回去探亲的时候我也买了不少礼品,但是我就有一桩事情开始在盘算,想到在美国剪发很贵,因为剪一次发要十二美元,回到中国在广州街边一个理发铺,五块钱人民币,最多十块钱就能剪到一个很好的发,于是我当时就盘算,我就干脆回家剪,省点钱。所以我就带着很多的行李回家,这一路上从我的学校转机到达拉斯到洛杉矶,然后到香港转车到广州,几经辗转,路上也费了一天多的时间,所以也是风尘仆仆,满脸也是尘土,加上身上也有尘土,头发又长长的,真的像个小乞丐。当我叫门的时候,妈妈在里面听到了,赶紧给我开门,把我让进家里。我进门深深跟我妈妈鞠了个躬,说「妈妈,我回来了。」然后一抬头,就看见我妈妈从头到脚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满脸的笑容。我心里突然高兴之余很惭愧,自己头发长长的,像个小乞丐,回来就用这副嘴脸来给妈妈看。结果妈妈已经给我沏好茶,让我坐下来,跟我讲:「茂森,我知道你今天回来,昨天我特地去烫了个发,我们好团圆,一年多没见了。」我这一听,心里是非常的惭愧,你看看我自己的想法跟母亲想法不一样,母亲想着一年多没见儿子了,拿个好形象出来让孩子看了之后很高兴、很放心,而我自己想的是美国剪发贵,中国剪发便宜,盘算的都是利益,而把供养母亲欢喜心忘掉了,这个心态就已经把利放在义之上,该做的没做,这怎么能算是孝?很多年轻人现在见到异性朋友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是回家见父母有没有这个心?所以孝心从这点点滴滴要去养成。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朋友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08/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05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新年好!今天是二00八年的元旦,古人曾经说过元旦是人间第一日,而孝道是人间的第一事,在今天的元旦佳节我们来一起学习《弟子规》,学习孝道,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今天继续从「入则孝」这一篇的中间看起:

  【亲所恶。谨为去。】

  『亲所恶,谨为去』,意思就是说父母双亲如果是不喜欢的、厌恶的这些事情或者是东西,我们要谨慎的、小心的把它去除掉。父母不喜欢的东西、不喜欢的事情包括很多,不仅是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比如说我们在道德上面有所亏欠,这是父母不喜欢看到的,或者是我们的学业成绩不能够优秀,这也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我们都应该谨为去。谨包括我们平时要留心注意看看父母亲的好恶是什么,让父母能够常生欢喜心。所以这句兼前面那一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都是对父母亲供养欢喜。谨是指我们平时日常生活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每一言每一动都要以父母做为主要的考虑。小心到什么程度?小心到我们念头起动的地方都要留意。当我们起个坏念头,这个坏念头对不起父母,比如说起了贪心,起了跟人家斗争的心,不能够原谅别人,不能够好学,不能够进取,种种的不善的念头,我们都要小心的把它去除掉,这才叫真正的大孝。所以真正的孝子处处都管好自己的念头,凡是有不善的念头,违背本性、违背道德的,不要说不能做,连想都不可以去想。

  记得我在大学里就曾经遇到一件事情,我在广州中山大学念书,在念书的时候我学习还算不错,而且在活动方面也很活跃,我是大学里头的经济学社的社长,我们那个学社有七百多个社员,因为自己有一定的才华,有一定的能力,大学里面难免有些女同学就注意到。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常细致的人,她对我的一言一动都很留意,真正是慈母关怀孩子是无微不至的,包括我们的思想行为都在她观察当中。我的母亲曾经二、三次无意中接到一位我们大学的女同学的电话来找我,我母亲也曾经跟这个女同学见过面,她长得也很漂亮,学习也非常好,而且家境也很不错,各方面都很优越,对我也产生好感,我当时对她也很有好感,两个人也就产生了感情。当时我的母亲曾经跟我提醒过,人应当立志高远,在上大学的时候一定要把书读好,把学业放在首位,不能够在男女感情上面受到羁绊。现在你在读大学,年龄还小,可以说人生的阅历还是很不成熟的,不适合现在来谈恋爱,无论对方的条件如何的优越,现在还是应该把学业放在首要位置,不能够去分心。

  我妈妈对我管教也很严格,担心我在男女感情问题上会走入深渊,所以就曾经跟我做过两次非常诚恳的谈话。她对我提出三条意见,她说:第一,读书的期间就是读书,不谈恋爱,这是做学生的宗旨。父母供你上大学,不管出现什么情况,这个宗旨是绝不动摇的。男孩子应当先立业后成家,包括谈恋爱都要放在后面,要先完成道德、完成学业。我母亲说这是大道理,这是硬道理,其它的都要放在脚下。母亲提的第二条意见,如果现在谈恋爱一定会分心,会影响到学业、影响功课。在大学里面谈恋爱可以说是一场消耗战,消耗人的时间、精力、金钱,这一场消耗战现在你不宜参加,应该把时间、精力、金钱都用在自己的学业上面,在学业上面有所成就,将来你要出国留学深造,以后的路还长着,不能急。第三个意见,她跟我讲,我们读圣贤书要懂得学以致用,《大学》里面告诉我们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什么意思?物是物欲,格是革除,革除物欲才能够让自己的智慧显发出来,这叫格物致知。我们读圣贤书不是搞纸上谈兵,在诱惑当前的时候,当自己处在这样的境缘里头,自己要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够动摇自己的志向,要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革除物欲,不可以在男女情感上受到缠缚,这样你才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我母亲跟我进行了两次长时间的谈话,母子两人是开诚布公真诚的交流。最后我自己也听从了母亲的劝告,于是就把这个女同学的照片也退回给她,从此把心专在学业上。

  所以父母亲不希望我们做的事情,我们知道这是对的,要懂得把它去除掉,这才叫做孝道。孝是一种理智的、理性的爱,是把父母摆在自己的私情之上。当人处在理智和感情,或者说是天理和人欲之间要去抉择的时候,要懂得把理智、把天理提起来。所以真正要做到孝顺父母是要把自己的七情五欲放淡,不能够全部放下也要把它放淡,这种孝顺比起拿金钱供养父母还要难能可贵。拿金钱物质上去供养父母,那是供养父母之身,真正做到这样「亲所恶」而「谨为去」,放下自己的贪欲,放下自己的情执,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样的孝才真正叫孝方贤。

  其实当我们能够放得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得到的更多。在大学里面放下感情的纠缠之后,这个心就专了,学业也就能够提升。所以后来我出国留学很顺利,在留学当中也可以说清心寡欲,二十六岁就完成硕士、博士的学业,走上美国大学的讲坛,带研究生,当时我的研究生里头有很多年纪都比我大,在美国,这是很多同龄人都很羡慕你有这样的一种成绩。我工作以后就把母亲接到美国奉养,而且能够供养我的父亲、爷爷、奶奶。这样才懂得原来放下之后得到更多,退一步其实真正是向前。所以从小能够听父母的话、父母的教诲,我们能够放下自己的主观意识而随顺父母的教诲,发现自己真是获益无穷。我们这里学《弟子规》一定要懂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父母亲的「亲」,我们要晓得,它不仅是包括我们自己现在的父母,也包括我们的长辈,包括我们的老师,也包括祖国人民。所以老师不喜欢我们做的事情、人民不喜欢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不能做,这叫做「亲所恶,谨为去」。下面我们来看:

  【身有伤。贻亲忧。】

  这一条的意思是说为人子如果身体有损伤,就会使父母很忧虑。《孝经》上有句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从哪来的?都是父精母血逐渐长大而成,所以我们的身体就如同父母的身体一样,我们爱护自己的身体就是爱护父母,我们身体受到损伤,父母就觉得很心痛、很忧虑,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来保重自己、爱护身体。爱护身体我们要知道,第一有规律的起居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个要有定时定量的锻炼,第三我们要晓得爱护自己的精神、爱护自己的心,因为身体是由心理来决定。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多思,整天爱胡思乱想、思虑很多,伤他的精;如果是这个人话很多,伤他的气;欲望很多的,伤他的精神。所以要保养我们的精气神要懂得少思、少言、少欲,这都是爱护身体。要知道身体是我们任何事业的一个本钱,我们想这一生有成绩,在学业上、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身体就是一个关键。不要求快,不要激进,如果是太激进、太忙乱,操之过急,往往你的心走得太前,身体的体能跟不上,这就容易累倒,所以要有一种恒常心,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有成功的基础,身体是成功的基础。下面看:

  【德有伤。贻亲羞。】

  这是讲在道德上有亏欠,做了不好的事情就让父母蒙羞。一个有孝心的人绝不会去做出伤天害理、让父母痛心的事情,也就是说他绝不会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因为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就是对不起父母。即使是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也要管好自己的存心,不可以放纵自己,因为放纵自己就是德行在往下堕,这就会让父母蒙羞。儿女对父母如此,学生对老师也是这种心态,比如说我们跟随一个老师学习,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他是首重德行,我们跟这位老师学习,假如自己没有真正落实老师的教诲,而在道德上有所亏欠,这叫有辱师门,父母、老师都会蒙羞。别人说「这个孩子是谁家养的,是哪个老师教出来的,怎么这么缺德?」这句话就是对父母、老师最大的羞辱。

  我们看到中国海南省海口监狱有不少的服刑人员学了《弟子规》以后,忏悔自己过去所犯的这些罪恶,对不起父母。有一位服刑人员看到『德有伤,贻亲羞』,心里非常的悲痛,他在自己的反省录里面写到,过去父母非常爱护他,但是自己并没有珍惜,反而对父母的那种严格的要求不仅是不接受,而且逃离,离开家乡,后来跟一些所谓的江湖朋友在一起,就学坏了,追求物质的享受,满足自己的虚荣欲望,就犯罪了,犯罪的时候自己全把父母亲人忘在脑后。结果入到监牢狱里面之后学习了《弟子规》,就彷佛是茅塞顿开一样,真正体会到原来天底下最爱自己的是自己的父母,而自己竟然犯下这么大的过失,让父母亲蒙羞。他自己反省说,如果当时没有被这些欲望、虚荣心理控制,就不至于有今天。自己从小没有认真的学习过传统文化,所以走入了社会,哪里能够顶得住诱惑?追求那些都是虚幻不实的物质享受,那些虚荣享受都叫做水中月、镜中花,真正得不到,所得到的是自己的悔恨。他现在明白了要孝顺父母,很希望自己刑期满了以后回归到父母身旁,能够天天为自己父母尽孝,给他洗洗脚、剪剪指甲,他也能够心安。请看《弟子规》下面一句:

  【亲爱我。孝何难。】

  这句是讲父母亲如果是疼爱我的,孝顺起来并不算难。要知道父母跟子女之间的那种亲情是天性,所谓天性是自然而然,没人教他就会的,这叫天性。父母跟儿女本来是心连着心,所以孝顺父母有什么难事?很多人谈孝道都觉得孝顺父母很难,要知道孝是天性,有什么难?既然是不难,为什么不能去做?所以知道孝顺不难要更努力去做,努力去行孝,甚至连细节我们也不能忽略,处处要对父母尽心尽力,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到以后有悔恨。古人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一天天的年老了,我们要抓紧机会尽孝,有一天的日子就尽一日的孝道。父母跟我们这样的心连着心,孝不难,如果不难还不能够尽孝,这就叫做自暴自弃、自甘堕落,那就成什么样的人?下面又讲:

  【亲憎我。孝方贤。】

  这是说父母亲假如是憎恨我的,我也不改我的孝心,这样的孝才真正叫贤德。要知道父母亲对我们的爱是一种本性的爱,如果父母亲憎恨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己实在做得太缺德、太不孝,让父母都寒心,所以父母对我都会起憎恨,那我的德已经可以说去尽了。这时候要赶紧回头向父母忏悔,努力的改过自新,父母一样会重新爱我们的,这是一种天性,憎恨我们是暂时的,这是一种可能。另外一种可能是父母他迷惑颠倒,他自己可能被物欲所蒙蔽,或者是受人挑唆,听了人家说的坏话,对我起了憎恶的心,我这个时候也绝不能够用憎恨的心来对抗,要知道如果我用憎恨心对父母我自己是大不孝,父母即使是憎恨我我也要对父母尽孝,这样的孝真正是难能可贵。

  在中国历史上,《二十四孝》里面的第一孝是四千五百年前的舜,当时大舜是生长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他的亲生母亲很早就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后母,后母憎恨他、嫌弃他,后母自己生了儿女,偏爱自己的亲生儿女而虐待舜。他的父亲也是胡涂,听信了后母的话,父亲、母亲两个人就合起来虐待舜,甚至要谋害舜。舜虽然他尽心尽力的去行孝,但是却常常受到父母的那种恶骂、欺负,而舜绝没有因此而生怨恨,反而处处回头检讨自己,是我自己做得不好,不能够孝顺,才会让父母的心起这些烦恼。有一次舜的父母要害舜,就让舜下到一个枯井里面去干活,当舜下到井里之后,他的父母就一起把土埋到井里面要把舜活活的埋死。幸好舜他很有智慧,事前他已经知道父母的用心,于是在这井里面事先挖好了一条通道通出去,结果没死,从这个通道里钻出来。当他回到家里面,父母很惊讶,怎么这个儿子没死,看到舜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还是这样老实、还是这样温顺孝顺自己的父母。后来有一次舜的父母又把舜骗上草屋的顶上去,当舜上到房顶以后,父母就把梯子拿走,舜就下不来了,结果父母就在底下放火,想把舜活活烧死,结果舜他也早有预料,事先准备好了两个大斗笠,就从屋顶上拿着这个大斗笠跳了下来,像降落伞一样慢慢的降到地上,也没死。所以你看,父母这样的对待他,而舜绝没有因此有一句的怨言,甚至不生一念的憎恨,这样的大孝感动天地,传说舜在耕田的时候大象都帮助他拉犁,小鸟都来帮助他播种,衔着种子给他下种,也感动了这些百姓,感动了当时的帝王。当时帝王是尧,尧帝听到有这样的大孝子,非常欢喜,把舜请出来辅佐他治理天下,甚至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舜给尧做助手做了二十八年,然后尧就把帝位传给了舜,这是有名的历史上的禅让。你看看,正因为舜能够在这样的困境里面依然行孝,他的德就厚,他的结果竟然是这么样的美满,你看他得到的是幸福人生,他娶的是尧帝的两位公主,得到了天下的皇位,做天子。他治理下的天下国家百姓也都能够幸福快乐,因为舜他是以孝治天下。这样的一种福分从哪里来的?从孝德而来的。福报是逆着加的,如果我们能够承受得起,就叫有福,如果不能承受,就没福,叫薄福之人。

  这句话也可以有些引申的意思,「亲憎我」可以理解成父母亲对我们所做的事业可能不理解,假如我们做的事业是好的事业,比如说真正是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谋福利的,创造和谐的这些事业,假如说父母不能理解,那我们应不应该干?应该干。虽然父母不理解,但我们真正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为人民做真正的贡献,这是对父母在尽孝。《孝经》上讲孝有三个层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第一个层次是孝养我们现前的父母亲;第二个层次是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谋福利,这是尽忠;第三个层次,这是最终极的层次,叫立身,立身行道,做出真正的为国为民的好事,这是让父母得到了光显,父母那个时候也就能够理解了。比如说我们要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推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教育,要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这些道德规范向社会传播,帮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是古圣先贤赞叹的事业,我们现在也来立志从事这个事业,可能要做出一些牺牲。父母如果能同意,这个父母是大贤大德,如果父母他不能同意,这也很正常,我们这个时候要能够委婉的跟父母劝说,让父母明白,自己努力的在圣贤之道上学习,自己做到了以身来做示范,让父母了解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伟大、崇高。在父母不理解我们的时候或者不支持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懂得尽心尽力的劝导,让父母能够理解、支持,这样的孝叫孝方贤。下面《弟子规》上,这是「入则孝」里的第二十一句: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句话是说父母亲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劝谏父母,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只要不是圣贤都会有过失。想想我们自己,过失也很多,以前没有学传统文化,还觉得自己了不起,一学了传统文化,才发现自己确实是一无是处,比起古圣先贤差远了,所以要自责就自然对别人也就能够包容。父母他有过失,我们不可以去强求父母改正,甚至还要批评父母,对父母可以说是词严色厉,像批斗一样,把关系弄得非常的紧张,父母受不了。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要懂得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要把传统文化学了以后就用这个文化当做一面镜子一样去照别人、去衡量别人,别人要是做不到就去骂人、去批评人,说别人「德有伤,贻亲羞」,别人跟你辩论的时候,你又加一句:你还不承认,「倘掩饰,增一辜」!句句都是矛头对准别人,没想到当我们对人求全责备的时候自己已经犯了《弟子规》,犯了哪一条?「扬人恶,即是恶」。古人讲责己之心重的话,自然责人之心就轻;责人之心重的话,责己之心就轻。我们学习圣教要处处检讨、反省自己,事事懂得反求诸己,这是应有的一个学习态度。所以父母真正有过失,我们当然希望父母改过,但是你要看他能不能够接受我们劝谏,如果不能够接受劝谏,我们就淡淡的提一提,不可以让父母生烦恼,对人要多宽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让人生欢喜心。

  劝谏,这是『谏使更』,「更」就是很多次,劝谏要好多次、很耐心的慢慢去引导。我们反省自己一个过失毛病要改,可能要改上好几年才能够改得过来,怎么能够要求别人听一次劝谏就改得过来?所以『亲有过』,我们要慢慢的进行劝导,而且劝导也要注重艺术、注重方式,所谓『怡吾色,柔吾声』,这是让我们的脸色变得很喜悦的样子,对父母要有恭敬的态度,也要用很温柔的语言,因为如果我们用强硬的态度和言词,往往效果适得其反,所以往往一句温柔的劝谏,那个效果特别好。原则上就是讲,在欢喜心的时候,父母能够接受劝谏。假如父母不能够接受劝谏的时候,你怎么办?甚至是父母听我们劝谏都听腻味了,甚至还要打我们、骂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样?我们也不能够退心,对待父母绝不会有怨言,帮助父母的心绝不退,这是讲『号泣随,挞无怨』。

  唐朝李世民在年轻的时候他跟随父亲一起打天下,父子两个都是能征善战,结果在一次作战的时候父亲做了一个不善的决策,这个决策会引起全军覆没。当时李世民了解情况,他知道父亲这个决策错误,所以力谏父亲,让父亲改变主意。但是父亲开始的时候不听,甚至骂他,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当军事行动准备要开始之前,李世民非常焦虑,晚上睡不着觉,在父亲的军帐外面大声的哭泣,哭得很凄惨,让他父亲听了之后也很难受,结果重新把心定下来再考虑一下儿子的建议,人心静的时候考虑问题就比较清楚,忽然就想通了,于是就改变了原有的主张,改变了军事行动,保全了这个军队,不至于全军覆没。李世民后来也当了皇帝,就是唐太宗,他之所以有这个福分做皇帝,有这种德才可以,他的孝心就表现在他的「号泣随,挞无怨」。因为对父母的劝谏是真心的,父母不听的时候,我们想方设法让父母感动,如果父母不能感动,那是因为我们诚心还不够,诚心够了自然可以感动父母。不仅父母能感动,连天地都可以感动,更何况是肉团做的父母心?

  当父母不听我们劝告的时候,甚至鞭打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不可以有对父母丝毫的怨恨之心,为什么?因为我们劝谏父母的心是真心,真是要为父母好,不是为自己私利的,自己是一无所图的。有所图的心这是不真诚的,所以遭到拒绝,甚至遭到鞭打,他会起怨恨。假如无所求的心,真诚的为父母好,哪怕是父母打我,我也不起怨恨心。

  我们看看现在社会里的这些儿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因为物质条件很好,在家里父母对他也是百依百顺,所以养成他那种骄慢的态度,父母批评两句他就受不了,他就会起怨恨心,别说父母去鞭打他,可能批评他重一点他就离家出走,有的甚至会对父母下毒手。这种不孝的现象,归根结柢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要真正帮助社会、帮助下一代,关键就在于把这个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复兴起来,这个社会就能有救。《弟子规》「入则孝」第二十二句: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这句是讲当父母亲有病的时候,我们做儿女的当然心里是非常难过,也非常的焦虑,日夜思考的都是为父母解决病痛,替父母医治。古人熬中药在给父母服用之前都要试尝一下,这是一种孝心的流露,侍奉在父母的床前昼夜都不休息。在汉朝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仁孝皇帝,他的母亲不是正宫皇后,叫做薄姬,这位薄太后她的生性非常仁善,她养的这个儿子刘恒也是生性仁孝。后来刘恒长大以后,汉高祖刘邦就派他出去边疆镇守,平定了叛乱。刘恒当时也是尽忠为国家效力,把边疆治理得井井有条,让边疆恢复安定。结果不久以后吕后的宗亲谋反,忠臣就把这些叛贼给平定了,结果众臣就拥护刘恒登位,就是汉文帝。虽然他不是正宫皇后所生的,但是大家都非常敬仰他的仁孝德行,把他扶上了皇位。所以一个人有这么深厚的道德,才有这样高的成就。

  他做了皇帝,虽然日理万机很忙,但是他每天必定向自己的母亲请安,每天必定抽出时间来陪伴在母亲的左右。有一次母亲因为患病,一病就是三年,当时汉文帝请了最好的太医为母亲医治,而且自己亲力亲为守候在母亲的床前,还亲自学习药的煎熬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药效用什么样的温度最适宜,给母亲去食用,给母亲服药之前也必定是把药自己先尝尝,看看火候到了没有,非常的细心。他侍奉在母亲的床前三年如一日,都是衣不解带,他晚上都不脱衣服,就侍奉在母亲的床边来照顾母亲。母亲有时候看不过去,说宫里这么多宫女,你就不用亲自忙了,让宫女做就行了,但是汉文帝不放心,非要自己亲力亲为。汉文帝贵为帝王,日理万机,他也能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当时他以这种仁孝之心治理天下国家,为国家百姓减税,照顾孤寡老人,而且自己的生活享用非常俭朴,二十三年从没有增添过宫室或者是园苑、花园、车骑、华丽的服装,二十三年来都没有增添过,真正为天下人民做孝廉的示范,所以让天下万民爱敬,边疆的少数民族也都心悦诚服,天下大治,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历史时期。我们看看做皇帝的也能做到这一条,我们现代人也没有做皇帝这么忙,还没轮到我们治理国家大事,为什么终日忙于名利的追逐,而对父母却这么冷淡?认真的去反思自己,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不肯做。孝亲不是难事,只要我们肯承担,只要我们真正生起对父母那种报恩之心,就没有难的事情。

  现在我们也看到很多孝子他们的行为也不让古人,像山东电视台评出的「天下父母」里头有个真人真事的故事,叫做王希海,这位王希海二十四年如一日照顾他的老父。他的父亲在一九八0年就患了脑出血,成了植物人,母亲因为体弱多病,王希海的弟弟又是先天性的肢体残疾,也不能就业,一家的重担就落在王希海身上。当时王希海才二十三岁,他有很好的出国工作的机会,但是他为了照顾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和帮助家里人,舍弃了这么好的机会,甚至舍弃了成家的机会,二十四年来每天不间断的照顾自己的父亲,到今年他已经五十岁。这二十四年,这是算到二00四年为止,当时他四十七岁,今年五十岁了,许多人问他,为什么你没有成家?王希海怎么说?他说如果成家,肯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但是我不成家,我的父亲永远是第一位,这样我才能够一心一意的照顾我的父亲。当他的父亲躺在病床上,王希海每隔半小时要帮他的父亲翻一次身,每天给父亲换一次床单。有人问为什么要换得这么勤?他回答说,父亲中风很难受,身上有体温、有热气,会把这个床单弄得很潮湿,这样让父亲很难受,所以要每天换床单。卧床的病人,植物人只有呼吸,但是不能动弹,如果口里面有痰就是很危险的事情,很容易就憋死,王希海几十年就用一根吸管,这一头插到父亲的嘴里,这一头放到自己嘴里,然后猛吸一口,把父亲口里的痰吸到自己口里,然后自己吐出来。这样的动作,连他的母亲都很叹息说我自己都没有这样的恒心做二十四年。王希海每天晚上十二点钟要侍候他父亲吃下第六顿饭。到二00四年他的父亲过八十大寿,王希海曾经对他父亲说:「爸爸,你就好好的活着,我要一直侍候到你八十大寿,只要你活着我就永远侍候你。」结果他如愿以偿,父亲真的到二00四年,二十四年之后过上八十大寿。

  二00四年九月的时候王希海发现他的父亲身上有一块瘀肿,就把父亲送到医院去,有一位从医四十多年的老教授检查了他父亲的身体状况,就问你父亲卧床有多久?王希海说二十多年了。这个老教授听了之后把脸一沉就离开了,他认为王希海讲这个话是骗他,怎么可能二十四年,你给他料理,让他父亲这个身体还能够这么好。结果后来他出去之后捧着王希海父亲厚厚的一大迭病例回来,流着眼泪说,我已经行医四十年了,从来没有见到像你这样来侍候你自己的老父亲,你的老父亲真正有福。然后他对王希海说,你能够二十几年给你父亲做护理做得这么好,你可以在医学院给学生们上护理课,因为再有水平的护士也没有办法像你这样做得这么细腻,做得这么精微。王希海家境很贫穷,甚至要靠过救济金来维持生活,曾经有一位大款的女子向王希海求婚,感佩他的德行要嫁给他,但是王希海婉言拒绝了,他说只要父亲还在,我就不能成家,把父亲永远放在第一位。古人讲的「大孝终身慕父母」,我们自己扪心自问,问一问自己对待父母有没有尽心?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尽力的去服侍父母?有没有让父母身心得到安稳、得到愉快?我们的德行有没有亏欠让父母蒙羞?想想王希海,真的让我们生起无限的感佩和向往之心。

  在二00四年初,中国也评了「十大孝子」;十大孝子这种评选实在是太好了,在十三亿的人口里面能够找到我们学习的榜样。孔子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能够把孝悌之风弘扬起来的话,让孝子的精神得以在全国推广,民众自然就懂得相亲相爱。在二00四年初评选的「十大孝子」里面,有一位叫戴永胜,他是山东省枣庄的一个煤矿工人,当时他二十七岁,他的母亲患了癌症,已经是癌症晚期,医生说没救了,跟戴永胜讲可以把母亲接回去准备料理后事,已经放弃对她的治疗。这位孝子家境很贫穷,但是非常的孝顺,看到母亲那种病痛的样子,发高烧、呕吐、下不了床,心里面非常的难受,就决心一定要把他母亲的病治好,发起这个大愿出来。由于西医已经拒绝治疗,他就找中医,找很多民间的医生,到处寻医找药,有时候为了找医生或者是去找药要靠步行三天三夜。根据报导,他为了寻医找药曾经徒步走过九个省找回来这些治疗癌症的良方,他自己也成为专家,因为用心就是专家。他为什么能这么用心?要救母亲的心切,所以这个潜能就被激发出来,一个初中毕业的煤矿工人,竟然成为治癌的专家,每天熬药给他母亲喝,经过了半年他母亲的病况得到了很大的好转。后来又到医院去检查,医生看了吓了一跳,怎么还在?给她检查了,发现他母亲的癌细胞已经萎缩了百分之七十,也就是说她的病好了七成。当时医生们都很赞叹,说这样的一个病例可以说是医学史上的奇迹。要知道这个奇迹从哪里来的?奇迹就是孝心的感召。

  很多人觉得这种现象不可思议,好像不太能够用科学解释得通,其实现在的科学也都已经在探索新的能量。像日本的一位著名的科学工作者江本胜博士,这位江本博士他专门研究水的实验,他的研究表明人的心态、人的念头、人的语言对水的结晶会产生影响。他做实验的方式就是拿两个试管的水,这是其中一个实验,这两个试管的水是相同的,同样水源来的水,在同样的温度里头、同样的湿度,在这个试管上面贴上一些不好的语言、咒骂的语言,像「我恨你、我讨厌你」,把这个纸贴上去,然后进行冷却结冰,在显微镜下面观察,拍下来它结晶的相片。另外一个试管也是如此,但是他贴上去的语言是美好的语言,比如说「我感谢你、我爱你」,这是对水的一种感谢,还加上人的意念,对水感恩,然后也是这样冷却结冰。结果拍下来的相片一对照,发现贴上咒骂语言的水结晶非常难看,看起来很恶心,那个好的心态和语言下面的水结晶就非常的美好,很漂亮。你看同样的水,结晶形状截然不同。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人的心态会对水结晶结构产生影响,因为语言也是人心态的反应,所以心能够改变物质结构。江本博士做的这个水实验做了几十万次,做了十年,这种实验结果是没有出入的,为我们有力的证明人的心的能量确实不可思议。

  我们再看看这位戴永胜孝子,他侍候自己的母亲,给她煎药,帮助她治癌症,他这样熬的药让母亲喝下去,用什么心去熬的?真是真纯的孝心,这种孝心熬出来的药它里头的水结晶一定是很美丽的,喝下去以后帮助她治病。要知道人身体上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细胞里百分之七十都是水,用孝心可以改变人身体上这些水结晶的结构,所以她的癌症细胞也都改变了,这是奇迹的原因。古人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真正用这个至孝之心,可以创造医学史上的奇迹。《弟子规》这句话,「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要晓得不是只做一个形式,关键要有那种至诚心,至诚心可以帮助父母脱离病魔。请看下面一句: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这句是讲当父母亲离开我们的时候,去世了,孝子心里非常悲痛,常常哭泣,三年之内心里都免除不了这种悲伤,常常怀念父母,叹息自己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没有尽到心,没有来得及报恩,父母就离我们而去,所以常常的悲叹,常常的哭泣。『居处变』,这是讲居住的地方都变了,我们讲如果是夫妻,夫妻分房,酒肉都戒绝,这是讲生活上的一切享受全都停止,因为心里对父母的那种悲伤哀痛,一切世间的享乐都不忍心去受。「居处变」,古时候特别要讲到三年守墓,守在父母的墓前来缅怀自己的父母,真正反思过去父母对我教诲之恩、养育之恩,把心静下来能够提起对父母那种报恩的心,立愿要做一个君子、做一个圣贤来报答自己的父母。古人很多人都是父母过世以后就不再喝酒吃肉,不仅是三年不吃肉,他一生都不吃肉。

  像唐朝的崔沔,他侍奉母亲非常的孝顺。母亲在世的时候双目失明,崔沔为了让他母亲高兴,常常带着母亲出去外面郊游,或者是跟一些兄弟姐妹们大家一起团聚,然后把这些良辰美景说给母亲听,让母亲一起来共享天伦之乐。后来母亲过世,崔沔终生吃素,以此来缅怀自己的母亲,而且对于母亲的其它儿女,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非常的照顾。他说母亲如果在世,心里一定都记挂着自己的儿女,现在母亲不在了,我也要替母亲来照顾儿女,这是报答母亲在天之灵。崔沔在唐朝做到了侍郎的高官,我们现在讲的副部长。

  我记得在一九九四年我的外婆去世,当时我还在中山大学读书,老人家走之前身体也有些因为老化,所以常常大便不能够自主,母亲和我就在她身边为她清洗这些大便之后的床褥、衣物,有的时候一天好几回,但是我母亲带着我来做,不仅没有一点厌烦的心理,而且心里也非常的哀痛,知道外婆在世不久了,要更提起那种奉养老人的心。所以孝亲不能等,再一等可能以后没机会了。我的外婆去世以后,母亲就带着我一起吃素,这里讲「居处变,酒肉绝」,当时我们想吃素吃四十九天,用这个来纪念自己的外婆,但是后来我们也发愿一生吃素。吃素其实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结果四十九天吃完素以后,以后真的再也不想碰酒肉,身心都比较清净,酒肉的味道就觉得很难受、很污浊。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医学的报导讲,吃素确实会帮我们减少很多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的这些疾病可以大大的降低机率。像我的一位在美国的亲戚,他是华盛顿大学心脑专科的教授,他曾经就告诉过我,他说现在心脑血管的疾病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杀手,死在这上面的人很多。究其原因,根本就在于吃肉太多,要防治最好的是吃素。要知道人的身体小肠、大肠的长度都很长,这都属于吃素、吃植物性的食物的消化系统,不像老虎、豹子牠们的小肠、大肠都很短,吃东西下去很快就排出来,不会在肚子里积留很久。人如果是吃肉吃多了,在肚子里面积留的太久,消化不了,你想想,一个肉假如是一天不放冰箱,放在外面,它都会发臭,何况在体内温度这么高,经过这么长的肠子。人的肠子是脊椎的七倍,通过这么长的通道,在里面发酵、发臭,产生的毒素,影响身体健康。古人的这些开示都是对我们身心有很大好处,真正依教奉行,自己得到很大的好处。「入则孝」里面最后一条: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一条是讲当父母亲离我们而去,走的时候我们要『丧尽礼』,这是讲举行丧礼、举行哀悼的仪式,这是尽自己的一分诚孝。父母走了以后,每年定日子要祭祀父母、祭祀祖先,祭祀的时候要诚心诚意,这是孝道的落实。孝顺父母,父母生的时候、死的时候都是一样,孝心没有改变。《孝经》上讲,「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讲父母走了以后,我们每逢春秋二季都要祭祀父母,春天的祭日是清明节,后半年是冬至,清明节、冬至节都是祭祀的日子。我们祭祀父母,这是一种缅怀父母恩德的活动,这是一种学习孝道的一堂教育课,我们一定要尽我们的诚心,对待父母的灵位如同父母站在眼前。父母在生的时候我们要爱敬自己的父母,父母不在了,我们对父母的那种怀念也是一生不改,特别是要更加努力的来做人、来行义,不可以做出亏欠父母,让父母在天之灵蒙羞的事情,这是对父母的尽孝。

  孝顺的人能够常常不忘父母,这种人他就有福。像我的爷爷他这一生就是『祭尽诚』这一方面做得很好。我爷爷现在还健在,已经将近九十岁的人,他很早就失去了双亲,虽然双亲不在,但是他祭祀父母那种诚心却让我们做儿孙非常的感动。每到春秋祭祀的日子都带着全家人,像我父亲、我的两个叔叔,还有我们这些孙子辈的,到后山我们说太公、太婆祖先的陵墓之前来扫墓、来除草、来祭祀,一辈子没有停过。这种诚心、这种孝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我自己也可以说是高级知识分子,读了博士,当了教授,但是我也是每年春秋祭祀,在家里到祭祀的日子必定是为祖先上香,朗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在祖先的牌位之前,发愿要好好做人,古人讲光耀门楣,我们希望这一生的德行不要有亏缺,让祖宗也能够开心。所以祭祀祖先不是一种迷信的活动,它是一个孝道的落实,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如果社会有祭祀祖先的风气,大家都能祭祀祖先,要知道,对祖先都有这样的孝顺心,那对眼前的父母怎么会不孝顺?所以民风自然就纯厚,和谐社会这一条是非常好的做法。

  因此前年二00六年我在全国各地也有做过演讲,讲孝道、讲八荣八耻、讲青少年的美德教育,所到之处也都向当地提出一个建议,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把清明节、冬至节定为法定的假日来做祭祀父母的日子、祭祀祖先的日子,这是提倡孝道。孝是人之根,是德之本,当一个人有了孝心的时候他的道德也就自然展开,孝心一发,善心就发起来了。所以古人讲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那个根就在孝道。你看孔子在《孝经》里面极力赞叹孝的德用,因为孝道可以使天下和顺,可以使上下无怨,可以使社会和谐,它的作用太大了,这是对社会国家而言,对自己来说,可以使自己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成功的事业、圣贤的品德。

  孟子有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是圣贤,圣贤之道在哪里?也就是落实孝悌而已。所以《弟子规》「入则孝」这一篇是一切道德的根,我们要从这里入手来学习,关键要学到心地上,自己真正把孝道做到了,自己成为一个孝子,然后要把这个孝道向社会广泛的推扬。所以教,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要教育大众首先教孝道,最能够启发人的良善之心,连囚犯他都因为孝道而改变他的存心。教孝道,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途径。孔子在《孝经》里曾经说过,「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能够用孝道来教导民众,用悌道,悌是恭敬,教孝敬,这就是敬天下的父母,就是敬天下的兄长,敬天下所有的人,能够敬天下所有的人,也就得到天下所有的人的恭敬。这就是「入则孝」里面所教导我们的,让我们从孝入手,培养自己那种圣贤的美德,自然就得到无限的福分。

  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明天我们从「出则悌」开始学习。我在讲课过程中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朋友多多的指正,谢谢大家。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六集)  2008/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06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第二个部分「出则弟」。在第一章里面,「入则孝」是讲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第二篇「出则弟」是教我们出外对尊长要有恭顺的态度和行为。要知道,在家里能够对父母养成一个孝顺的心,自然就能够对兄长对师长也能够敬顺。对兄长的敬顺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因为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和睦,互相团结、互相关怀、互相爱护。到学校去求学,父母也希望我们对老师尊重,因为尊师就是重道,对老师能够恭敬就是对道业、对学业重视,才能够学到真实的学问。而踏入社会也自然把这种恭顺的态度带进自己的工作岗位,对领导、长上也有一种恭敬的存心,自然我们的工作关系会很和谐,工作得也很欢喜,效率也会很高,工作就会有成绩。扩而展之,对社会上一切的长辈,比我们年长的、位高的,学问、道德、威望都比我们高的,我们也要对他恭敬,为他服务,这些都是悌道。

  孝是一种对内的存心,那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一体的那种观念,那是天性的爱心,把这个爱心表现出来一定是对父母、兄长、师长有一种恭敬的、承顺的态度,这就是悌道。「入则孝,出则弟」,入是代表内心,内里面有这一分一体的爱心,外表表现出恭敬的态度,所以孝悌二个字实际上是一体的,它们不二,没有分别的,是一不是二,孝为体,悌就是用。在《孝经》上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我们为了让百姓相亲相爱,现在说和谐社会,那要教孝;让大家都懂礼,都能互相温顺、合作,就要教悌,教恭敬人。古人教孝、教悌会有所分工,父母在家里面如果是教孩子「你要孝顺我」,这好像常常不好意思说出口,所以教孝往往都是先生教、老师教,孩子到了学校,老师教学生「你要恭敬我,你尊师才能重道」,让学生恭敬自己好像也说不出口,所以教尊师要父母去教,父母跟老师互相的合作,父母教孩子尊敬老师,老师教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父母跟老师一合作就把这孩子教好了。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这门教育是一门师道,道家、佛家也是师道,儒释道三家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主流,三家都注重师道,所以中国人他不管有多大的成就,他都念念不忘老师教诲之恩。

  我们看到著名的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他是一位非常尊重老师的人。根据报导,说他有一次回到母校厦门大学参加学校六十周年的校庆活动,当时陈景润回到学校里,虽然他已经是很著名的数学家,但是没有一丝毫傲慢的态度,反而回到母校真的觉得像久离父母的孩子回到了家乡。他说:「在厦门大学学习是我一生中最难忘和最幸福的情景,我永远不会忘记教过我的老师,我非常尊敬这些热心教育事业、给我以谆谆教导的教师们,是他们给予我许多的指导和帮助。从离开厦大到现在,我每时每刻都怀念着我亲爱的母校,怀念教过我的老师。」这位数学家还特地去拜访已经过世的厦门大学的老校长的家里,老校长叫王亚楠先生,去拜访老人家家里,见到七十多岁的王师母,陈景润握着师母的手非常的激动说:「我非常想念王校长,非常感激王校长对我的培养和教育。」王师母这时候拉着他的手说:「我们在报纸上看到你的照片,听到你取得成就,我们也感到特别的亲切,如果王校长今天还活着,一定也是很高兴。」

  陈景润也拜访了好几位过去曾经教过他的老教授,其中有位老教授有一次到北京,陈景润在北京工作,他在时间上是非常的节省,可以说是分秒必争,因为一个人在学术上有成就,他最珍惜自己的时间,所以一般人来他都不去见的。可是当有一位曾经教过他的老师去北京,陈景润对老师安排的时间就格外的大方。这位老师叫方教授,陈景润特地从他住的地方到方教授的住处,中间路上要花一、二个小时,北京很大,车也比较拥挤,但是陈景润前后五次去探望这位方教授,但是都没有碰上面。这位方教授后来回到厦门大学还收到陈景润的一封道歉信,说老师到北京这段时间里,学生在各方面工作很多,都没有能够对老师招待,请老师原谅,下面署名叫「生陈景润」,这个「生」字还写得特别的小,表示对老师的那种敬意。我们看到一个真正在学业上、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有一种德。陈景润这种尊师重道,我们看到他这种德行,也能够想到他有这样的学术成就确实是他应得的。

  人的福分、人的成就都是以德行做为根基的,因此孔老夫子教人,所谓「孔门四科」,首重的就是德行教育,先是德行,然后是言语,然后是政事,政事就是你从事的专业,再谈文学,文学就是你文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这些消遣这些学习。德行是人之根,而整篇《弟子规》就教我们德行教育,所以不能不从这里下手学习。我们在文革以后长起来的这一代应该补上这一门德行的课,也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有良好的教育,这样对得起下一代。我记得我从小母亲就教导我尊敬老师,在学校里虽然我也很调皮,经常爱玩,但是对老师总是很恭敬的,总是很听话的。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我是在幼儿园全托,就是母亲把我放在幼儿园一个礼拜,周末才接回家里。当时老师们都会跟我妈妈讲,说我很调皮,我母亲就跟老师们说,孩子如果调皮捣蛋,请老师们一定要严加管教。对我要求很严格,让我一定要尊敬老师,所以自小心里面就留下一个印象,对老师一定要尊重。

  古人是父母带孩子去拜师的时候,父母总是带着一点礼物,带着这个孩子去跟老师请求收下自己的孩子做为弟子,老师如果答应了,就献上礼物,然后请老师上座,老师后面是孔子像,父母首先带着孩子给孔子像三跪九叩首,然后再请老师坐在上面,向老师三跪九叩首。当一个孩子看到父母的这种表演,对老师这么尊重,父母都给老师磕头,孩子怎么敢不尊敬老师?老师受到父母的这种重托,也就特别认真的来教这个孩子,因为如果不把孩子教好对不起孩子的父母。父母跟老师之间这种配合、这种表演,给孩子留下一个深刻的尊师重道的印象。所以我母亲对我的这种教导,为我幼小的心灵植下了尊敬老师的印象,到了美国留学,这个教导就体现出很大的好处。当时我在美国留学时候所跟的那位教授,这位教授要求非常严格,其它的博士生都不敢跟他学,因为这个人大家认为是太苛刻,脸上很少见到有笑容,而且做起事来是雷厉风行,有时候让人下不了台。我跟这位教授可以能做到百依百顺,教授叫我做的,基本上没有半句违逆的话,也没有那种违逆的心。所以不出半年,虽然我去了美国,很多东西不会,甚至英文也讲得不好,但是半年之后进步很快,教授给我的工作我也能赶得上,教授也发现我是个很听话、很好学勤奋的孩子,所以也特别乐意来教我。原来才发现这位教授其实也是很有爱心的人,表面上虽然是道貌岸然,但是内心里是很热情的。既然看到我好学,他也就毫不吝啬的来教导我,因此在他的手下学习、工作了四年,掌握了很好的经济学、金融学研究的方法。

  在毕业前,我记得写了八篇论文,或者是发表,或者是被接受发表,当时这位教授为我写的推荐函说,八篇的论文在金融学里面可以说是一位资深的教授的成绩。这确实也是,因为在经济金融学里面发表一篇论文很不容易,好的论文至少也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把它弄得出来,这是科学的研究,很费时间,但是掌握了方法其实就可以效率很高。所以得到教授的那种栽培,我在学术界成长也特别快。回想走过来的路,并不是自己聪明,不是自己资质很高,我的资质很低的。怎么说?我在很小的时候,我妈妈很耐心的教我,但是我常常都学不会。比如说学一首唐诗,背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得三春晖。」就这么一首简单的唐诗,我妈妈教了我足足一个月,我才把它背下来,智力比一般水平都要低。我的外婆看到我妈妈这样耐心的教我,而我又老学不会,她叹息摇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教都教不会!」所以并不是我有智慧、能力或者是聪明,关键只要有好的教育、有好的素质培养起来,一个人可以说得到成就也并不是难事。

  我记得在二00六年(前年)我回到家乡广州,跟以前的母校华南师大附中老师们聚会,拜访老师,老师看到我从国外回来也很高兴,知道我在海外的这些成绩,就请我回到母校给这些中学的师弟、师妹们讲讲自己走过来的路,启发这些孩子们如何来过一个幸福成功的人生。当时我记得在母校讲了两个钟点的课,题目就叫做「幸福成功的根基」。我就给这些师弟、师妹们讲到,一个人有没有成就,他的聪明、智慧、资质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人品,而人品当中最关键的是孝悌,孝是孝敬父母,悌是尊重老师、尊重长辈,这是孝悌。孟子讲孝悌可以帮助我们成圣成贤,他说尧舜之道也是孝悌而已。《论语》上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它是仁的根本,当然也是你的成就、你的事业的根本。

  这两年我的大学母校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请我回去给他们的研究生开班讲课,讲我的专业—财务金融,是用英文为他们上课,上国际MBA的班,我也欣然的同意。一般来说,像我们这些教授回到祖国来教书,很多大学都邀请我们,包括北京大学曾经请我讲过课,厦门大学也请过我,他们都有费用提供,而且费用也满高的。但是母校请我回去,我跟他们讲,我跟你们免费教这个课,这是报答母校的培育恩德,报答老师教诲之恩。当时母校说不行,我们这些是有规定的,你一定要收。我就把讲课的这些费用捐出来做为母校的一个助学金,成立了「孝悌助学金」。母校问我助学金用你的名字好不好?我说不要,就用「孝悌」。《论语》上讲「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这是《弟子规》上讲的,所以当弟子、当学生的,首重的德行是孝悌,成圣成贤也是孝悌而已。

  设立这个「孝悌助学金」是帮助那些贫困学生,月收入低于三百块钱家庭里出来的学生,在中国还真不少,他们家里困难,上大学不容易,需要助学金来帮助,我们也是出一点绵力,这是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报恩,这也是孝悌。没想到成立了「孝悌助学金」以后,也有很多热心的朋友,他们觉得这个助学金很好,他们也乐意解囊捐助,让这个「孝悌助学金」能够年年维持下去。虽然我们能力很少,但是总有这颗心,希望这个社会重视伦理道德、重视孝悌之道,不敢为人师,但是希望能够开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讲「出则弟」,这里面学问很多,我们又从哪里学起?《弟子规》里面讲了十三条,具体的教我们如何行悌道。我们先看第一句: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这条可以说是一个总说,兄弟姐妹之间要做到互相的友爱、互相的恭敬,正所谓兄友弟恭。为什么要兄友弟恭?因为兄弟和睦孝就在其中,父母看到儿女和谐团结,那是最高兴的、最开心的。所以兄弟姐妹之间要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兄友弟恭的样子,这也叫供养父母。我们现在常常在报纸上会看到一些悲哀的现象,那就是看到可能父母的财产儿女之间互相的争夺,可能父母一死,兄弟姐妹就上法庭打官司,全把父母的养育之恩忘在脑后,为了财产、为了利益去争夺,或者是父母如果还在的,儿女之间互相都推托责任,不肯孝养父母,都要把父母推到另外一个兄弟姐妹那里,谁都不愿承担赡养的义务,甚至兄弟姐妹可能言语上稍微讲得过分一点,结果就变成仇人,在父母眼中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情。当然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缺少伦理道德的教育,缺少对那些好人好事的宣扬,大家很少看到兄弟和睦的,兄弟互相支持、互相奉献的这些善行为,所以社会风气好像愈来愈差。如果能够把孝悌的这些善人善事多加以宣扬,在学校课本里面多加入伦理道德的课程,让全民重视道德教育,相信社会风气扭转并不是难事。

  我们看到这两年媒体确实在积极的推动道德教育,这是中国的幸事。我们看到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共同关注的节目,在二00五年四月二十八号播放了一个感人的事例,这是讲在成都郊区一个姓何的家里,一个弟弟患了肝癌,病入膏肓,生命有危险,这个弟弟的两个姐姐都捐出自己的肝脏来救自己的弟弟。这个弟弟是癌症晚期,救助的方法只能是接受肝脏移植手术,但是肝脏很不好得到,最好的肝脏的来源就是两个亲生姐姐,于是两个姐姐同时争着要给弟弟捐肝。但是一个人不能没有肝,如果是做手术,在一个人身上切肝最多切一半的肝,因为肝它有再生的能力。虽然有再生能力,但是对身体是个非常大的损伤,而且不可能恢复到跟原来一样。两个姐姐后来商定,大家平分,把她们的肝一人捐献一部分,合起来供养自己的弟弟。

  在做完手术以后,移植手术还算做得成功,是在成都一家医院做的。记者闻讯之后赶来采访捐肝的这两个姐姐,问她们:「妳做手术之前要插胃管,插进去难不难受?」这个姐姐说:「难受是很难受,管插到胃里面,但是想到要救弟弟的命,难受我们也心甘也情愿。」记者又说:「做手术的时候比插胃管难受得更多,你们能受得了吗?」姐姐说:「只要是能够救弟弟,再多的苦难我们都能够接受。」姐姐说:「只要能够让弟弟延长寿命,比方说他有我们的肝就能延长二十年、三十年,我们的命少活十年、二十年,那也没有问题。家里面我们从小就有这个观念,如果姐弟其中一个人有困难,这些姐弟们互相都会帮助,都会为他牺牲奉献。」所以两个姐姐为弟弟捐肝是义无反顾!让我们很感动的是看到其中一位姐姐她是在农村里面生活,因为要做手术,家里的猪可能没有人照顾,所以她临走之前把猪全都卖掉,把这个家里面也放下,一心一意来到医院救自己的弟弟。姐弟三人这么样的团结,能够互相牺牲奉献来帮助对方,做妈妈的心里面是非常的感动。记者采访她妈妈的时候,她妈妈就说:「这两个姐姐无私奉献,姐妹同心协力,这就是最大的幸运。」母亲虽然是心痛,但是心痛之中又有无限的安慰。所以兄弟的和睦互助,孝道就在其中,这就叫孝道。底下《弟子规》又分别讲了十二条,具体的来教我们如何学习悌道,请看下文:

  【财物轻。怨何生。】

  要做到兄弟和睦首先应该把财物方面的那种贪欲要放轻、放下,能够在财物上看淡一点,互相之间重情意而轻财力,哪里会有怨恨?兄弟之间怎么可能会起争执,怎么会因为争夺财产而去上法庭,还打官司,最后反目成仇?人如果心里面私心很重,心里面那个本性的道德、本善就被覆盖掉,所以那个孝心、那个友爱的心都已经给冲垮了。古人有很多兄弟和睦、互相奉献的故事,像在汉朝就有一对兄弟,他们姓赵,兄长叫赵孝,有一天弟弟被土匪抓住了,当时汉朝的那个时代经济不景气,可以说是民不聊生,土匪作乱,这些土匪抓了人之后要把人吃掉。这个弟弟被抓住了,结果哥哥知道了,他就闻讯赶来跟这些土匪哀求说:「弟弟他的身体比较瘦,你们吃他的时候他没有肉,你们就吃我吧!我的身体比较胖。」结果弟弟在旁边一听,马上争着说:「你们不要吃我的哥哥,因为是我给你们抓住的,你们应该吃我。」兄弟俩就你一言我一句,就在这些土匪面前争了起来,争什么?他们是争死,争着被这些土匪吃掉,不像现代人争的是财产,你看那种心地相差真叫天地之差。土匪也被这兄弟二人那种真挚的友爱打动,结果就把这兄弟俩都放了,谁都没有吃。可见得强盗他也是性本善,他也有那种恻隐之心,孝心、友爱之心也是每个人本来有的本性,所以这对兄弟就能够把强盗的那种本性本善唤发出来。从这里也看到其实人都是善人,就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他们的缘分不一样,会学坏,看起来就有善恶的分别,实际上在本性上看,我们说从他良心上看,都是本善的,都是有良心的。

  我们再看到现在的社会里,也不乏像兄弟争死的这些兄弟友爱的例子。在前不久广州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新闻有个报导,有个家庭父亲患了尿毒症要换肾,肾源比较缺乏,结果这个父亲有五个儿女,这五个儿女都争着来给他父亲献肾,最后争来争去,在医院一检查,就发现五个儿女里面,大儿子的血型、肾脏比较适合他的父亲,所以选择了大儿子的肾脏,这些都是很感人的例子。你看连身体都能够奉献出来,那身外之物又有什么舍不得?在《大学》里面有一句话说,「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这是讲兄弟之间能够和睦,这样就能够教导国民,才能够构建和谐社会。所以真正要对这个社会起积极的贡献,就需要自己把孝悌落实,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我要从孝悌开始做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句话可以引申,不仅是在家里兄弟姐妹之间不能因财物而起争执,跟任何人也都不应该在财物上起争执、起怨恨。当我们有私心的时候,对财物起了贪婪,怨恨才会起来,贪而不得才会有怨恨,所以怨恨的根由是因为我们有贪心。而这个贪心不是我们本有的本性,本性是纯善的,本性是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体的,天地万物与我一体,所以我们起了贪念,这叫违背本性、违背天良。如果不能够及时克制,那跟本性就愈离愈远,天良就一日一日的泯灭,到最后会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古人说很不客气的话,如果是重财力而轻道义,这种人叫衣冠禽兽,虽然这个人还是个人的样,但是心地已经跟毒蛇猛兽一样没什么区别。所以财物要让,真正明了我们的财物该有多少它就自然有多少。古人也有句话讲「命里有时终须有」,何必去强求?不强求的它自然得到,这叫君子;以贪求心、妄求心去贪得的财物,亏损了自己的德、亏损了自己的福分,这种人叫小人,小人也没有好报。所以古人讲得好,「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请看下面一句:

  【言语忍。忿自泯。】

  这句是讲兄弟姐妹之间讲话要谨慎,不能够说过激、太过伤人的话语。讲话里面留一些情分、留一些体面,给对方一分尊重,不要逼人太甚,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不会让对方起怨恨。所以言语在孔门四科里面排在第二位,这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古人常讲三寸之舌是祸福之门,讲话一不留意可能就种下了祸根,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候自己无心说了一些太过厉害的话,往往使对方怀恨在心,而自己还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懂得戒慎自己的言语,多给对方留有余地,即使是对方犯了过失、犯了错,也不能够严厉的批评,也要看对方能不能够接受,能接受的我们才可以规劝,不能接受的也就轻描淡写过去就好了,何必因为一点过失而导致双方结恨,兄弟反目,这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不仅是兄弟之间如此,你看五伦关系当中每一伦也都应该如此,五伦讲的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都需要『言语忍』。好比说父子,父母跟子女之间讲话也要注意,特别是现代社会年轻一代的孩子,受的污染太深,很少能接受传统美德的教育,所以孝心很淡薄,往往父母教孩子,批评得太严厉了,不仅是不能够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反而让孩子怀恨在心。

  我们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寻人启示,是一个老父亲寻找他十六岁的女儿。这个父亲在家里管教女儿很严格,大概方法也不对头,批评很多,而正确的引导启发很少,都是机械式的教育,命令式的教育,因此女儿从小就有一种叛逆心理。长成到十六岁,有一次父亲就给她说了句比较严厉的话,结果女儿一气就离家出走,好多天都没有回来,父亲非常担心,正值二八年华,女孩子在社会上这样游荡很危险的。父亲到处去找,报警,警方也协助他。后来这个女儿在网吧里面发了一条信息给她的同学,她的同学收到了,报告她的父亲,马上请警方去寻找,结果找到了网吧也没找到他的女儿,到报纸寻人启示的消息出来的时候,父亲还在焦急的找。父亲多少天都没有睡觉,在每个地方的网吧去找,竟然在一夜之间白了头。我们看到这种情形心里也觉得很难过,对于传统文化熏习得太少了这些年轻一代,他们自己已经没有对父母那种敬顺的心理。如果讲到孝道,他们都会讲这叫愚孝,对父母能够百依百顺的他叫做愚孝、愚蠢,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自己的知见,要独立,这都是在民主开放的时代所提倡的。这种教育的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孩子从小他就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话他可以不听,父母如果严加管束,他马上起了叛逆的心理,这都是失教那种悲哀的后果。有识之士应该大力的提倡孝道,同时也要积极的为年轻的父母讲解如何教育儿女。教育儿女也要有很好的方法,统统都在古圣先贤的教育当中,我们应该学,就不至于出现那种悲剧。

  父子之间如此,兄弟之间如此,君臣之间,我们说领导与被领导,上下级之间也要懂得「言语忍,忿自泯」。古人讲「君仁臣忠」,做领导的和蔼,对于自己的部下有爱心、关怀,少求全责备,多一些的关怀照顾,下级部属对领导感恩,那种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装出来的,所以即使领导不在的时候,这些部属、这些下级的员工都能够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领导在场不在场都是一样的,这叫忠诚。夫妻之间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很多的离婚案件发生,追其根本原因,也不过是夫妻之间因为一件小事发生口角,结果互不相让,导致最后家庭破裂。等到他们到法院去签离婚协议书的时候,法官如果问他们,你们最初为什么会想到离婚,什么事情导致你们决定走上这一步?夫妻之间可能都没想起来当时是因为什么小事发生口角,就被这个口角被吵架,互相之间的争吵的现象给迷了,都忘记了为什么小事,纯粹是一种没有理智的行为。当我们能够忍一忍,要想到对方可能身体不适,可能因为在单位里面不愉快,有些什么难过的事情,所以今天的心情不是很好,说了一些难听的话,我们不要在意,很多的悲剧也就可以化解。

  朋友之间也如此,朋友的交往要注重道义、恩义、情义。夫妻之间也是如此,怎么可以说因为一、二句过分的话,而伤了多年的交情?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过孔子,能不能够有一个字我能够一生奉行?你看子贡也很会问,他都是问很简单的,让你能够一生奉行的,请孔子说这个字是什么。孔子就说了一个「恕」字,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宽恕的恕。对待别人要行恕道,多一分宽恕,少一分苛求,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到别人的需要,我们要尽力的去帮助他满足,不要过分要求对方,如其心这是恕道,替对方着想,常常用换位思惟,想到如果我是他我应该怎么做?所以当对方发脾气,能够提起一个念头,「如果我是他,今天可能被领导批了一顿,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所以脾气上来了,把这个脾气冲着我发」,换位思惟以后就能够宽恕对方,言语当然就能够忍。他对我发脾气,我还能够微笑着给他端杯热开水,甚至他骂我,我请他坐下来慢慢骂,让他喝杯水润润嗓子,这些行为让他就不好意思骂下去,自然他的怨气就消了。请看下面一句: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这是讲长幼有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懂得礼节,这个礼节基本上就是长幼有序,长者在先,幼者在后。这条举出两个例子,讲饮食、讲坐走,这是代表日常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细节、饮食起居,都要尊重长者,让长者先行、先用,这是符合礼的。礼它叫天地之序,所谓天地之序就是没有人规定的,它是天地自然而然的一种秩序。所以如果你做事符合礼节,看起来就顺眼,为什么?因为这是自然的顺序。如果不符合礼节,大家就觉得不顺眼,即使是没有学过礼的人,看见那种非礼的行为他也看得不顺眼,为什么?因为这个礼是他本性的一种起用,他自然就懂得这个礼。而不懂礼的人往往是因为后天缺乏教育而被社会污染,或者是被自己的私心欲望给蒙蔽,所以才做出不符合礼节的事情来。这条是告诉我们尊重长辈,『长者先,幼者后』,这个长和幼当然可以从年龄上来分,也能够从辈分上来分,长辈走在前,幼辈走在后;也能够从级别上面来分,领导走在前,部属走在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里面,长幼它的定义就有不同,不能够死板,总之要有一颗尊敬长上的心。

  这种先后的顺序是一种自然之道。《大学》里面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然界它就自然有了那种先后的顺序。物有本末,本是根本,末是枝末,每件事情也有始有终,所以人知道了先后的顺序,这就已经近道了,也就是知道自然的法则、客观的规律。我们看到自然界里面它确实都有这些次序的,像天体的运行,它都有它的轨道,地球有地球的轨道,月亮有月亮的轨道,每个行星它有它的轨道,如果这个轨道打乱,互相就碰撞,那就起灾难。这种轨道、这种运作的规律叫做序,大自然如此,人也如此。人要符合礼节,符合礼节就是符合自然,在这个有序当中我们才能够得到平等。有的人批评礼教,说什么这是不平等的,这是封建的,但是这种批评礼教的人,假如别人对他不讲礼貌,他是一个长者,如果一个晚辈走在他前面,他也会不高兴。证明什么?他自己虽然批评礼教,可是他也从内心当中要求别人对他有礼貌。这说明什么?礼是自然的法则,所以遵守自然的法则才能得到真正的平等。

  社会上有分工,乃至宴会的时候都有主次的座位不同,这些统统都要讲究礼,能够有这个礼才有平等,大家在这个环境里面才能够心平气和,要不讲究这个礼,大家就起哄、就乱了。说到深处,平等和不平等是一不是二,在宴会厅里面,主桌的客人和旁桌的客人要分次序,公司里面,领导和被领导它是有次序的分别,不平等里面就体现平等了。所以平等不平等,看我们人心怎么样去看这个问题,假如我们心里面有不平等,看外界也就不平等;如果我们心平气和,那我们看外界也就平了,就没有那种不平、那种争执,所行的自然就符合中道、符合礼节。下面一句讲: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这句是说当长辈叫一个人的时候,做晚辈的应该怎么做?要马上代他去呼叫这个人,因为长辈的年纪很大,或者是他的地位很高,我们做晚辈的要有一种服务的精神,要代人之劳,代替他做这些事情。如果所呼的这个人不在,那要马上回到长辈那里报告,看看长辈还有什么吩咐,能不能够代长辈做些事情,这些都是对长辈的恭敬。像我们跟长辈在一起,如果长辈要打个电话,我们可以帮助长辈拨通电话,然后把电话再交给长辈,或者甚至长辈、领导需要写书信,我们也可以协助他们来书写代笔。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常常有服务于长辈的心,常常喜欢服务别人的人,到哪里都受到欢迎。下面一句讲:

  【称尊长。勿呼名。】

  对待长辈、对待领导、对待老师,对这些有地位的、辈分比我们高的,我们不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甚至跟别人讲话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直呼他们的名字,这是对尊长的一种尊重。应该怎么称名?可以称他的头衔、他的职称,或者是称他跟我自己的关系。比如说如果是领导,那我们称领导的头衔,像刘省长、陈部长、胡董事长,这些都是称头衔;也可以称跟我的关系,特别是自己的亲人,像自己的父母,如果是一般来讲,讲得很普通的,就是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如果讲得文一点的,可以说是家母、家父、家兄;或者是对老师的,我们直接可以讲我的老师,或者是冠以姓氏,像蔡老师、刘老师等等,这些都是尊重。一般在交际的场合里面直呼人的名字这都是不礼貌的,哪怕是比我要小辈的,如果关系不是很熟的,或者是他跟我们没有一种隶属的关系,也都尽量不要直呼其名,可以用像张先生、李小姐这些通常的称呼,都是对人的恭敬。在这些小事上面,对人的称呼上面都培养自己的恭敬心,养自己的本善。下面是:

  【对尊长。勿见能。】

  这个『见』是念「现」的音。它是讲在尊长面前我们不要随便的表现自己的才华、能力,在尊长面前,像在领导、在老师、在父母、在长辈面前我们要懂得守谦,要谦虚,不可以有那种显耀自己才华的心。当我们谦卑下来的时候,反而能从这些尊长那里学到很多学问;如果自己爱好表现,尊长就不愿意教我们了,看见我们傲慢。所以真正好学之人一定懂得韬光养晦,处处谦卑,养自己的谦德。在过去我就有一个毛病,很爱表现自己的才华,自己有一点能力、有一点才能,或者懂得多一点,就很爱表现,很爱发表意见评论,结果事后想起来,自己觉得自己很浅薄。尤其是如果在一个尊长面前表现自己的话,事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尊长是一个大家,他看到我这个样子,没有对我做批评,反而让我自己觉得无地自容,这叫班门弄斧。在长辈面前大言不惭,没有一种谦卑的心,那都是轻薄的表现。所以这两年学习了传统文化,真正对自己过去的这些过失也是觉得要好好的改正过来,「过能改,归于无」,即使是有才华、有能力,也要多隐藏一些,这是养谦德,谦德就会获得很大的福分。像《了凡四训》上说,这是引用《易经》上讲的,「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这是《易经》上的教诲。《易经》是儒家五经之首,它是告诉我们天的道理,「亏盈而益谦」,像月亮,月满则亏,天道自然对满的东西要让它亏损,反而亏损的时间长。满月一个月只有一天,其它二十九天都是不圆满的,这样能长久。地的道理也是如此,如果是水满起来它就要流走,所以大海它叫水中之王,为什么?因为海纳百川,它能够容纳千百条江河流入,这是多大的胸量。为什么?因为它能够下百川,它谦下,它的地位最低,所以江河的水统统都流到大海里面;如果它很高,它就不可能让江河的水流到自己那里。天地鬼神也都是帮助谦虚的人,而讨厌那种骄傲自大的人。人也是如此,一个谦谦君子在哪里都能够受人欢迎,何必用表现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才华?真正有德、有才之人,久而久之让人发现,就自然获得人家的敬佩、人家的爱戴,不用刻意有心的去表现自己。《易经》上讲的六十四卦,每一卦里面的六爻都有吉有凶,没有说六爻都吉的,除了一卦之外,这一卦就叫谦卦,谦卦是六爻都是吉祥的。所以《书经》上说,「满招损,谦受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对尊长,勿见能』是培养我们谦虚的好习惯。下面请看: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这是讲我们走在路上遇到长辈,应该赶紧走上前跟他鞠躬作揖,这是对尊长的恭敬,对他行礼。这里关键是『疾』,疾是快速的,『趋』是走上前。看到长辈来了,这个长辈可能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老师、或者是领导,见到了赶紧快步上前行礼,这是恭敬。如果见到长辈来了还慢吞吞的大摇大摆走上去,这种形象就已经充满傲慢,谁会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被人批评指责?傲慢的人。所以像傲慢的、高傲的人反而被贬低了,谦虚的人、恭敬的人反而大家赞叹,把他捧起来。在路上遇到了长辈,行礼之后,长辈如果没有话了,我们就应该退立一边,或者是在家里、在学校、在公司、在机关单位都是如此,长辈进来了,我们赶紧上前行礼,长辈如果没有要讲话的意思,我们要懂得察言观色、处处留心,见到长辈有事不想讲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20:20 , Processed in 0.16220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