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06|回复: 0

[大德开示] 【善男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9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个人,发求无上大道的心,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
应该这样把心降伏下去。
  说完这一句话,他老人家又闭起眼睛来了。须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头一看,「唯
然。世尊」,经文中说「唯」就是答应,「然」就是好。我准备好好的听,世尊啊,
「愿乐欲闻」,我高兴极了,正等著听呢!他跪在那里瞎等,佛却没有说下文了。大家
看这个剧本写的好不好?经典是好剧本,我们在座也有写剧本的高手,而写这个剧本的
才是真高手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这样讲?没有错吧?
  现在我们再回过来看佛说的这句话,善哉!善哉!你问的好啊,须菩提,照你刚才
说的,佛要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啊!我是问的这个。
他说你仔细听著,我讲给你听,当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时侯,就是这样住了,
就是这样,这个妄念已经下去了,就好了,就是这样嘛!
  假设我来讲的话,我当然不是佛啦!不过我来讲的话,不是那么讲。如果我当演员,
演这个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侯不是慈悲的,不是眼睛闭下来,眉毛挂下来,慢慢说:
「善哉!善哉!阿弥陀佛!」不是这样。我会说:「你听著啊!你注意,你问的这个问
题,当你要求道的这一念发起来的时侯」,说时一边就瞪住他。
  半天,须菩提也不懂,傻里瓜叽的:佛啊,我在这里听啊!换句话说,你没有答覆
我呀!
  实际上,这个时侯,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止住的持名念佛

  「住」就是住在这里,等于住在房子里,停在那里。但是怎么样能把烦恼妄想停住
呢?佛说:就是这样住。
  我们都知道,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
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
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譬如净土宗的念佛,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专一在这一点上。南无是皈依,
阿弥陀是他的名字,皈依阿弥陀这一位佛。说到念佛,有个笑话告诉年轻同学们知道,
有一个老太太,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诚恳,他的儿子很烦,觉得这个妈妈
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弥陀佛,这个儿子喊:妈!老太太问干什
么?儿子不响了。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念起来,念得很起劲。儿子又喊:妈!妈!
那老太太说:干什么?儿子又不响。老太太有一点不高兴了,不过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儿子又喊:妈!妈!妈!这个老太太气了说:讨厌,我在念佛,你吵什么。
儿子说:妈妈,你看,我还是你儿子呢!不过叫了三次,你就烦了,你不停的叫阿弥陀
佛,阿弥陀佛不是烦死了吗?这个话表面上听起来是笑话,但是它所包涵的意义,实在
是很深刻的,不要轻易把它看成一个笑话。
  念阿弥陀佛是持名,等于叫妈,持他的名字。持名念佛有它的意义,不过现在我们
不是讨论这个问题,而是说这一种修持的方法,是要念到一心不乱,达到止、住的境界。
我们大家普通念阿弥陀佛,一边念,一边也照样的胡思乱想,就像一支蜡烛点在那里,
虽然有蜡烛的光亮,旁边的烟却也在冒。又像石头压草,旁边的杂草还是长出来。这种
情形不能算一心不乱,因为没有住,没有止。真要念到一心不乱,忘记了自己,忘记了
身体,忘记了一切的境况,勉强算是有一点点一心不乱的样子。作到了专一,一心不乱
的时侯是止,念头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百千三昧的定境

  我们都听说过老僧入定,真正入定到某一种境界,时间没有了,他会坐在那里七八
天、一个月,自己只觉得是弹指之间而已。不过大家要认识,这不过是所有定境中的一
种定而已,并不是说每一个定境都是如此,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佛法讲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有一种定境是,虽日理万机,分秒都没有休息,
但是他的心境永远在定,同外界一点都不相干。心,要想它能定住,是非常困难的。像
年纪大一点的人睡不著,因为心不能定。年纪越大思想越复杂,因此影响了脑神经,不
能休息下来。
  等于说,我们脑子是个机器,心脏也是个机器,但是它的开关并不是机器本身,而
是后面另一个东西;那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心里的作用。所以一切学佛,一切
入道之门,都是追求如何使心能定。有些人打坐几十年,虽然坐在那里,但是内心还是
很乱,不过偶尔感觉到一点清净,一点舒服而已。一点清净舒服还只是生理的反应与心
境上的一点宁定,而真正的定,几乎没有办法做到。
  佛学经常拿海水来说明人的心境,我们的思想、情感,归纳起来,只是感觉与知觉,
它们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不断的流,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
那么一个现象。所谓真正的定,佛经有一句话: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一个有大智慧、
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连弯都懒得转,
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了。假使我们做功夫有这个气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觉
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把它切断得了,那正是净土的初步现象,是真正的宁静,达到
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渐渐的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的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这
样,初步的修养就有基础了。现在金刚经里还没有讲「定」,先讲「住」。
  「住」这个字,与「止」,与「定」是不一样的,而且很不一样。
  先说这个「止」。止可以说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觉、感觉停止,用力把它止
在一处。等于我们拿一颗钉子,把它钉在一个地方,就是止的境界。
  所谓「定」,等于小孩子玩的转陀罗,最后不转了,它站在那里不动了,这只是个
定的比方。
  这个「住」呢!跟「止」、「定」又不一样。住是很安详的摆在那里。这些不是依
照佛学的道理来说,只是依照中文止、定、住的文字意义来配合佛学的道理加以说明。
  不管学佛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中文有一句俗语:
「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
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理由可以讲很多,追求事业,甚至于有
些同学说人生是为了追求人生,学哲学的人说为了追求真理。你说真理卖多少钱一斤?
他说讲不出来价钱。真理也是个空洞的名辞,你说人生有什么价值?这个都是人为的藉
口,所以说在人生过程上,「随遇而安」就很难了。
  例如,好几位学佛的老朋友们,在家专心修行不方便,与修行团体住一起又说住不
惯。其实,他是不能「随遇而安」而已!他不能「应如是住」,连换一个床□都不行了,
何况其他。实际上,床□同环境真有那么严重吗?没有,因为此心不能安,所以环境与
事物突然改变,我们就不习惯了,因为这个心不能坦然安住下来,这是普通的道理。
  须菩提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开始学佛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心不能安。现在
佛告诉他,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住了,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没有妄想烦恼了。这个
意思也有一个比方,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时侯,就在这个时侯,我们的心是
住的喔!像普通讲的楞住了,这一段的住,虽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当这个心理现象,
受到突然刺激的时侯,好像凝定住了,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从这个现象
可以了解,心的住确实有「定」的道理。

    三步曲

  大家都听过佛教一句俗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
佛在西天,越来越远了。那天有一个同学说,他也该回去对父母尽点孝心了,他说这话
时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后,爸爸说:你怎么又回来那么晚!他看到爸爸
那个脸色,实在不是味道,这一下与想回家孝顺那一念相比较,又变成佛在大殿了。爸
爸再嘀嘀咕咕训他一顿,结果本来是想回来尽孝心,现在却到房间躺在床上睡了,那就
是佛在西天了。佛法的道理与普通的心理也是一样的。
  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样
住,就是这样降伏你的心。换言之,你问问题的时侯,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
个时侯,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
  譬如我们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宁静的时侯,就
是佛的境界,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再没有第二个方法。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
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够使你安住,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
  再进一步的道理,金刚经的内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
同之处,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这个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
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如何住和无所住

  现在讲大乘的智慧,「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个时侯,已经安住了;不
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因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一刹那之间的安住,就
可以到家了。这个是重点,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
不须要住。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学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几个月,
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积来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可是,此心本来不住。怎么说呢?譬如我现在讲话,从八点钟开始讲到现在,廿分
钟了,每一句话都是我心里讲出来的,讲过了如行云流水都没有了,「无所住」。如果
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讲几分钟,我就不能讲话了,因为心住于时计。诸位假使听了一句
话,心里在批判,这一句话好,那一句乱七八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听不进去了,因
为你有所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
无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乾
乾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
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他是
学禅的,他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的境界相合。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
  这是千古的名句,因为他学佛,懂了这个道理。人似秋鸿来有信,苏东坡要到乡下
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
情过了,象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
痕迹。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老年人常
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
无痕的。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须要再研究金刚经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须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
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侯,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8:38 , Processed in 0.12898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