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27|回复: 0

圆瑛大师大乘起信论讲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3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说无始无明。



是无念为觉之故。即显一切众生有念。不名为觉。以从本来三句。显不觉所以。众生从迷本心源。不觉心动而有其念。由是三细俄兴六粗竞起念念相续。长眠生住异灭。四相之梦。未离无明之念。故不得名觉。然前对四相梦之差别。故说渐觉。今约无明眠之无异。故说不觉。末句。即结成不觉义。无始者。无有染法。始于无明。又无明依真。同无元始故也。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



此明究竟心源也。良以真源湛寂。本无生灭。但因一念妄动。遂有四相差别。若觉至心源。得无念者。则知生住异灭。四相平等。本来无念。故云以无念等故。二别辨差别四相竟。



午三结明不异本觉



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首句标。以既得无念之觉。而觉四相本来无起。则无不觉。前云依不觉故。说有始觉。今既无不觉。安有始觉之异。下释成上义。以彼四相。一心所成。俱时而有。其体本空。皆无自立。以当体无生。寂灭平等。同一本觉。是故则无始觉之异。○问。四相差别。云何俱时而有。既其俱时。何故上文觉有前后。答。唯一梦心。四相流转。处梦之士。随其智力浅深。前后而觉。大觉之者。知梦四相。虚妄颠倒。离净心外。实无自体可辨前后。故云俱时。无有自立等。由是义故。四相唯是一心。不觉即同本觉。又何有始觉之异耶。一始觉竟。



巳二本觉二  午一明随缘本觉  二明性净本觉  初中二  未一标列  二辨相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此承上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明本觉随染分别。出缠还净。有二种相。而言生者。以前云阿梨耶生一切法。此即所生净法。由本觉内熏之力。发起始觉之智。转染令净。成此二相。故云生也。然二相与彼本觉自体。不相舍离。智净相者。明本觉还净出缠之相。不思议业相者。明本觉还净业用之相。此之二相。若离染缘。则不得成。故云随染也。一标列竟。



未二辨相即为二  申一先明智净相  二不思议业相  初中二  酉一直明净相  二迭拂疑情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首句牒。下释。先因后果。因中依法力熏习者。地前资粮加行位也。依真如之法。内熏之力。及所流教法。外缘熏力。发起信解熏修。成熟善根。如实修行者。登地以上。证真如实理。称实而修。至十地行终。金刚心中。因位已极。名满足方便。○果中。有智断二果。由前方便。破和合识内。一分不觉之相。显其一分本觉之性。此根本无明尽故。心无所合。即显法身本觉义。乃断果究竟也。即于此时。灭染心之中。业相等相续心相。不灭不生灭心体。遂使始觉还源。即同本觉。染缘既息。圆智淳净。成于应身始觉义。乃智果究竟也。○又阿梨耶识。有觉不觉二义。生灭不生灭和合。今破和合识内。无明不觉之相。灭业识等。生灭相续心相。生灭既灭。则彼不生灭本觉法身。自然显现。智体出缠。而得淳净故。一直明净相竟。



酉二迭拂疑情



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



此征释疑情。疑有二。一疑真同妄。恐闻说动彼净心。成于起灭。今既相续心灭。净心应灭。故释云。以一切业识等。心识之相。皆是无明不觉。熏习而有。今灭生灭之相。非灭不生灭之性。毕竟真不同妄。二疑真妄异体。恐闻识相皆是无明。故说得灭。转计别有体性。离于真如。故释云。无明不觉之相。原依真起。不离随染本觉之性。岂有各体。无明之相。与本觉之性。非一非异。非异故非可坏。非一故非不可坏。若约非异非可坏义。说无明即明。故涅槃经云。明与无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实性。若就非一非不可坏义。说无明灭。觉性不坏。今文依非一义。说相续心相灭。真不同妄。依非异义。说相不离性。真妄一体。如是则二疑涣然冰释矣。



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此立喻。初二句喻真随妄转。水不自动。因风波动。海水喻真心。风喻无明。波喻业识等。次二句喻真妄相依。水不自起波相。因风而起。故水不离于风相。风不自现动相。依水而现。故风不离于水相。是谓不相舍离。第五句喻真性不变。显非自性动。但随他动也。末三句喻妄灭真存。动相喻妄。湿性喻真。由水非自性有动。但随风而现动相。若风止灭。水之动相随灭。湿性不坏也。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此法合。净心合海喻。因无明风动者。净心觉海。本自澄淳湛寂。但随无明缘。生诸识浪。合因风波动喻。心与无明三句。合风水相依喻。俱无形相者。净心随缘。全成识浪。故无心相。然彼识浪。无非净心。故无无明相。合水因风动。全成于波。故无水相。风动之波。本来是水。故无风相。心非动者。合水非动性。无明灭者。是根本无明灭。合风灭也。相续灭者。业识等灭。合动相灭。智性不坏者。随染本觉。神解之性。本非动性。故不坏。合湿性不坏也。一先明智净相竟。



申二不思议业相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此明本觉不思议业用。以本觉在缠。众生依惑造业。乃云业力不思议。今出缠还净。圣人称体起用。是谓妙用不思议。故能作胜妙境界。如观世音菩萨。寂灭现前。获二殊胜。上同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能现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本觉出缠还净惑穷智满。同佛作用。故云以依智净相也。无量功德之相者。横显业用。差别不一。常无断绝者。竖显业用。深穷来际。随众生根下。并显业用横竖应机。任用自在。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随机示现。令得利益。一明随缘本觉竟。



午二明性净本觉二  未一总标  二别释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本觉有随染性净之别。前智净相。由始觉所显。属修生。下四种义。乃本觉原具。属本有。体相者。以四种中。初二体。后二相。又初二就因性隐时说。后二就果地显时说。又初二有性净义。后二有离垢义。故举虚空宽廓绝相。净镜圆明离垢。喻此觉体。一总标竟。



未二别释四  甲一如实空镜  二因熏习镜  三法出离镜  四缘熏习镜



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首句总征。初明本觉自性。由来清净。称真如实体。空无妄染。非先有后无。故云如实空也。远离一切心境界相者。无一切能分别心。及所分别境。妄心妄境。而云远离者。非不与之合为远离。乃本无故。为远离耳。如前云。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但妄染之法。情有理无。相不可得。譬如兔角。故不可现。非觉照义者。以本觉之于妄法。非由观智觉照故无。妄体本无故。亦如镜望兔角。○问。若是何故下因熏习中。悉现一切世间法耶。答。彼约依他似法。是此真心随熏所现。此约遍计所执实法。故无可现。以似法如影。实法如形。真心如镜。由不现形。故云如实空镜。以能现影。故云因熏习镜。



申二因熏习镜



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因有二义。一能作现法因。二能作内熏因。亦可初是因义。又下熏习义。故云因熏习也。如实不空者。以有自体。及性功德故。如大圆镜智。能现一切也。世间。指情器正觉三世间。十界染净依正因果。皆在心中。分明显现。楞严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离此心外。无别自体。以体即真如。真如本无内外。故不从内出。亦不从外入。缘起之法。显现不无。故不失。所现全体。一一皆真。故不坏。如镜中影。无有出入。缘至即现。非刃能伤也。常住一心者。会相归性。离诸生灭。以一切法。即真如实性。本来平等。犹影之体。即镜之体。不异真如。故云即真实性。○又一切下。明自性本净。虽随缘现染。不为染法所染。正以现染不染。反显本净智体。由来不动。非今始净也。如净镜能现秽物。不为秽物所秽。反显镜体。本净无动故。末二句。以性具恒沙无漏净德。能与众生作内熏之因。令厌生死。乐求涅槃故。胜鬘经云。由有如来藏。能厌生死。乐求涅槃。实仗此体。为内熏之因也。



申三法出离镜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法出离者。乃本觉真如之法。出于二障。离于和合。前明在缠性净本觉。今明出缠离垢法身。如宝性论云。有二净。一自性净。以同相故。二离垢净。以胜相故。不空者。举法体。谓众生觉体。本来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为二种障所碍。和合识所缠。不能证得。碍即障也。一粗细染心。昏烦恼乱。名烦恼障。二即染心所依无明。能障真智。名智障。智本非障。被无明障故。乃从所障得名也。和合识。即业相。生灭不生灭和合。今由本觉内熏。始觉有功。返染还净。出二障碍。离和合识中。一分生灭相。无明染心。一切皆尽。故曰淳净明。以离和合杂相故淳。灭粗细染心故净。破无明盖覆故明。显现本有觉性。并非新生。但一向在缠。今始出离耳。



申四缘熏习镜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此即上出障离垢之本觉。能与众生。作外缘熏力。此体生佛等同。向为众生。但作内熏之因。今证法身。即能遍照众生之心。起同体大悲。现无作妙力。摄化众生。为作外缘熏力。令修善根。随众生种种差别心念。乐见何身。乐闻何法。一一应机示现。○问。此法出离。与前智净相。缘熏习。与不思议业相。何别。答。前约随染还净。俱就始觉说。业。即始觉之智用。今约自性离障。俱就法体说。缘。即自体之法用。此就义开说也。若合说。法智虽殊。体无差别。以始觉即本觉故。一辨觉义竟。



卯二辨不觉分三  辰一根本不觉  二枝末不觉  三结末归本  初中二  巳一依觉成迷  二依迷显觉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首句标。次三句释不觉之义。问。觉性圆明寂照。何以而成不觉耶。答。由不称实理而知。真如法一故。忽然心起。而有其念。即此一念。为根本不觉心。亦名独头生相无明。由此无明。即失本明。但此一念。本无自相。以依觉成迷。不离本觉之体。如迷方人。惑南为北。依正方故有迷方。若离正方。则无迷方之相可得。合处可知。一依觉成迷竟。



巳二依迷显觉



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问。不觉者。乃众生无明妄想之心。何以即真觉耶。答。前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众生虽一向不觉。今若指示即心是佛。即便能知名义。盖此能知之性。皆是真觉内熏之力。轨持生解。故说众生不觉。即是真觉。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譬如全波即水。若离不觉。则无真觉之相。如离波则无水相可得。○又前不觉。不离本觉。如迷方不离正方。此真觉不离不觉。如正方不离迷方。彼此交互。真妄相依。足显迷悟只一途。圣凡无二路也。一根本不觉竟。



辰二枝末不觉



○先约喻述意。后分文释义。此枝末不觉。依根本不觉而有。根本不觉。依真如本觉而成。真如本觉如净眼。根本不觉如热翳之气。业相如翳气热发。动彼净眼。而成病眼。即如来藏转为识藏。转相。由眼病故。转成见病。现相。以病眼所见。即有空华妄镜发现。智相。依空华镜现。起心分别好丑。相续相。由此分别。念念不住。执取相。由分别既定。妄生取舍。计名字相。由所取相上。复立种种名言。即未对之相。闻名亦必起执。而起业相。乃循名造业。发动身口。业系苦相。依善恶业。受苦乐报。长眠生死。不得解脱。皆根本无明之咎也。如楞严云。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此合论依真起妄。本末不觉之相。连环钩锁。辗转相依。总摄不出惑业苦三。无明三细。及前四粗属惑。五六属业苦。不相舍离。如恶叉聚。今分文释叉有二。



巳一细相  二粗相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此标无明为因生三细也。无明为根本。业转现三。依无明不觉而有。末不离本。故云相应不离也。



云何为三。一者灰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首句征。无明业相者。以拣本觉不思议业相。及第五粗起业相也。业有二义。一动作义是业义。以依最初一念不觉。动彼净心。即此动心。名为业相。觉则不动者。反显真觉则无动念。只由不觉故心动也。○二为因义是业义。动则有苦者。反显离念不动。即涅槃妙乐。动则无边生死苦患。从此而生。是业识为生死因。故云果不离因也。但此虽有动念。而极微细。缘起一相。能所不分。即晦昧为空之境。当梨耶自体分。亦名根本业识。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此释转现二相。能见相即转相。亦名转识。真如智照。本无能所。今既迷智体。依一念动心。失彼精了。转成妄见。故云以依动故能见。反显真觉不动。则无见也。此但约能缘。以明本识转相义。然虽有能缘。而所缘不可知。如摄论云。意识缘三世境。及非三世境。是则可知。此识所缘境。不可知故。○境界相即现相。亦名现识。以无相真心。由一念妄动。转为妄见。依此见病。妄现空华之界相。故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反显翳病若除。华于空灭。故云离见则无境界。此但约所缘。以明本识现相义。下文云。能现一切境界之相。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此三并由根本无明。妄动一念。成此三细。即不相应心。属赖耶位摄。如楞严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根身器界。无非见病所成。俱是赖耶相分。一细相竟。



巳二粗相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



此标境界为缘长六粗也。以粗相由微而著。不离细相。前细相境界。依能见所现之境界。非境界而动能见。此后六粗。为彼境界所动而有。非此六种。能现彼境也。



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首句征起。智相者。即分别心也。依前现识所现境界。不了唯心虚妄。创起慧心数。分别逆顺。执有定性。可爱与不可爱。○相续相者。即依智相。所分别逆顺二境。可爱则生乐受。不可爱则生苦受。觉心者。即苦乐二觉之心也。数数起念。与境相应。无有间断。此明自相续也。复能起惑润业。引持生死。令他相续。故下文云。住持苦乐等也。此二乃事识中细惑。下五意内四五摄。属法执。地上菩萨所断。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执取相。于前所缘念苦乐等境。不了虚妄。深生取著。故下文云。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前四句牒上相续相。末句方是执取相。○计名字相。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言相。是为分别。楞伽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故云依于妄执等。此二乃事识中粗惑。下五意后。别明意识摄。属我执。二乘等所断。上四皆惑。下二业苦。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



谓依前所分别假名言相。循名著相。发动身口。造种种业。即苦因也。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谓先造善恶不动等业。为因。依因感果。受苦乐等报。轮回三界。长缚生死。无自由分。不自在。即苦相。非但下界苦是苦。即上界乐不久长。亦是坏苦。不苦不乐之舍定。亦即行苦也。二枝末不觉竟。



辰三结末归本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此显无明为生死染法之因。前三细六粗。总摄一切染法。皆由根本无明。不了真如而起。故云能生。下二句释其所以。言一切染法。虽粗细不同。皆是无明热翳之气熏成。所起不觉之差别相也。二辨不觉竟。



卯三辨同异二  辰一标列  二喻释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此辨生灭不生灭。非一异相。前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觉不觉二义。皆生灭门摄。今既明生灭心要显生灭即不生灭。故此辨同异也。一标列竟。



辰二喻释



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



此明即异而同。先喻后法。喻中种种瓦器。若净瓶染缸等。譬染净诸法。言同性相者。器以尘为性。尘以器为相。器之性。即尘本性。器之相。即尘别相。真如诸法。亦复如是。无漏者。本始二觉也。即觉义。无明者。本末不觉也。即不觉义。觉有不思议业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不觉有无明业力。能生一切生死苦乐。染净二业。皆非实有。故云种种业幻。所谓生死涅槃。皆如幻梦也。同真如性相者。以动真如门。成此生灭门中。染净诸法。诸法同以真如为体。则性同也。真如亦以诸法为相。则相同也。



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



此引经证成。修多罗中。依上本末不觉。即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不生不灭。入于涅槃。如净名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此望因说也。又依上本始二觉。即真如义故。说诸佛究竟菩提之法。本来原具。无修无作。即证时。亦毕竟无得。如楞严云。狂心苦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又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望果说也。○又前约不觉即如故。众生旧来入涅槃。后约觉智即真故。诸佛菩提非新得。智断二果。俱性净本有故也。



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此释伏疑。疑云众生本入涅槃。何故不见报化之色相耶。答曰。真如自体。本来绝相。故云亦无色相可见。转疑云。真体既无色相。何故诸佛证菩提时。现报化等。种种色相耶。答曰。而有见诸佛色相者。但是随众生染业幻心中。变现所作耳。既由幻心所变。自是幻色。属后异相。随染幻差别之义。非是本觉智色。不空之性。以本觉智色之相。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故无可见。所以如来不思议业相。乃随根而现。圆顿之机见报身。有缘众生见应身。俱是随众生幻心所作。若是实有。何不人人见佛相好耶。此中见佛相。亦为幻心所作。未免致疑。更为释之。真如界内。不立纤尘。本来无相可见。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声求。俱是邪道。则是幻非真明矣。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此明即同而异。先喻后法。喻中种种瓦器。虽同微尘。但随造作缘异。则各各不同。○法中随染幻差别者。无漏法也。诸无漏法。顺平等性。直约其性。则无差别。但随染法差别相。故说无漏法有差别耳。如下文中对业识等。差别染法。故说本觉恒沙性德。又对治此诸法差别。故成始觉万德差别。别记云。是故无漏。但随彼染而有差别。不由自性有差别也。○性染幻差别者。无明法也。以本末无明。违平等性。是故其性自是差别。故下文云。如是无明。自是差别也。然染净相待。皆是真如随缘显现。似有非实。故通名幻。一释上心生灭义竟。



丑二释上生灭因缘二  寅一明生灭因缘义  二显所依因缘体  初中二  卯一总标  二别释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此明生灭因缘之义。以显阿梨耶。生一切法也。染法因缘有二。一梨耶心体。不守自性为因。根本无明。熏动心体为缘。生三细。二梨耶返熏无明为因。境风吹动识浪为缘。生六粗。所谓众生下。正明依是因缘。故有生灭法。众生。乃诸识相集而生。即生灭法也。依心。即依因缘也。心指梨耶自体心。此心具足因缘。为诸法之本。依梨耶本觉真如。不守自性因也。不觉无明。妄动心体缘也。依此因缘。生业识转识现识。复依业识返熏无明之因。境风吹动识浪之缘。依此因缘。生智识相续识。合为五意。故曰意。又依意取著转深。曰意识。即第六识。此等俱依心转。转即起也。○问五意梨耶在内。意意识依心转者。依自起自。岂有是理耶。答。所依心。双约觉不觉二义。具足因缘。如前解。所起业识。单约梨耶心中。一分不觉妄动。而心如水。无明如风。业识如波。波依水动。理所当然。岂离水而有波耶。○又识藏即如来藏。经云如来藏若生若灭。此心字。不可看作全真。亦不可看作非真。以有觉不觉二义故。楞严经云。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一总标竟。



卯二别释二  辰一先释意转  二释意识转  初中三  巳一略明  二广辨  三结归



此义云何。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初句总征。下释依心。则五意转。阿梨耶。即上所依自体心。是生灭因。无明。即此心中不觉义。是生灭缘。此二句明所依因缘。不觉而起下。即五意转。由依心中不觉缘故。动彼净心。遂成业识。即起动义是业义。所谓转如来藏。而为识藏也。○问。既依不觉而起业相。则业相在后。与前文不违。此中上二句云。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则无明在后。岂不自相矛盾耶。答。前后无乖。梨耶具觉不觉二义。若就本说。由无明动真心。成业识。此业识依迷而有。则无明故在前。若就末说。无明即梨耶心中一分不觉义以在梨耶中。亦得说无明不离梨耶。则梨耶故在前。二义一时。本无前后。不妨说前说后耳。○能见者。由梨耶返熏无明。增其不了。则本有智光。转为能见之妄见。即转识。能现者。即此心体。由妄见故。妄有境界发现。如病眼妄见空华。即现识。上属三细。在本识中。依本觉为因。无明为缘也。能取境界者。谓能取现识所现境界。不了虚妄。取以为实。起智分别。可爱与不可爱。即智识。起念相应者。于所取境。起苦乐二种觉心。念念无间。与境相应。即相续识。此属六粗前二。依业识为因。境界为缘也。依此五义。说为五意。意以能生依止为义。彼此辗转。相依相生。第五意。对后意识。亦有能生义。一略明竟。



巳二广辨



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初二句标征。下释。一业识。即梨耶心。心不自起。起必由缘。无明力。即所依缘也。不觉心动者。由根本不觉。无明风力。动彼真心。起成业相。此正明起相。兼释业义。以起动义是业义故。○二转识。言依动能见者。即依前业识之动。转彼真智。而成能见之相。但能见之相有二。此约无明风动。转成能见。在本识中。非事识中。境界风动之能见也。



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6:17 , Processed in 5.90980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