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02|回复: 1

[大德开示]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7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二
  唐圭峰草堂寺沙门宗密随疏钞
  □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一毫之善。空界尽而无穷。
  □三诠旨圆融。疏。一字法门。至无穷者。上句诠。下句旨。诠者。即善财
所遇第三善友海云比丘云。我从彼佛得此普眼法门。受持读诵。忆念思惟。假使
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此无尽广大海藏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
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乃至少分。尚不可得。何况尽能具足书写。释
曰。乃至少分者。即一字也。以能诠一字。全即所诠法界。故即无尽。不同诸宗
能诠定非所诠也。一毫之善。空界尽而无穷者。即十种行愿。皆结云。如虚空界
无有尽等。如初礼佛行愿结云。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余九例
然也。
  □语其定也。冥一如于无心。即万动而恒寂。海湛真智。光含性空。星罗法
身。影落心水。圆音非扣而长演。果海离念而心传。万行亡照而齐修。渐顿无碍
而双入。
  □四说仪深奥者。文中有五。一明至定。二明妙智。三明真身。四明说本。
五明修证。今初。疏。语其定也。至恒寂。科云至定者。即慧之定也。夫定有多
种。或邪或正。大乘小乘。有漏无漏。有慧无慧。今且随要而说。总有二种。一
事。二理。如遗教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即事定也。起信论云。能观心性。
契理不动。即理定也。故诸经论中。或单说事定。或偏说理定。学者随执一文。
引据互斥。若此宗。必须二俱无碍。又必即定即慧。谓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
禅无以深其照。禅宗七祖云。即体之用自知。即知之体自寂。故次明真智。今云
冥一如者。能冥是慧。无心是定。即契合本源。而无能契。于事于理。无分别心。
亦非无记。但不计有与不有。空与不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
泯绝无寄。于万种纷动之法。本来自寂。何者。以心生故。一切法生。心若不生。
法即本寂。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如在梦中。妄见百千万众。及
乎觉悟。本来空寂。是知法生灭者。由心生灭。起信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
灭则种种法灭。今意明心但不生。体亦非灭。故诸万动。本来自寂。无生灭也。
二明妙智者。疏。海湛真智。光含性空。即定之智。故云妙也。大疏云。湛智海
之澄波。虚含万像。与此大同。而有两异。一则彼约定门。此约智门。二则彼含
万像。此含性空。以定是海印三昧。故含万像。万像即海中所现之印文。法合可
知。智门。无分别智。契合真性。故含性空。性空即所证之理。理即境也。摄境
归智。故云含也。文中两句皆有法喻。如海。波浪澄渟。湛然不动。空无云翳。
廓尔清虚。大海傍无边涯。连天一色。空彻海底。海含空天。由海虚明故含空。
由空明朗故入海。以况真智。识念不生。寂然不动。性无尘境。廓尔空寂。大智
横无边涯。含性一味。性彻智体。智含空性。由智净明故含性。由性空寂故入智。
法喻一一相对。昭然可见。如肇论说古师云。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则心
净物存。物不能入心。如天有云雾。天不能入海。故肇公判云。失在于物虚。三
明真身。疏。星罗法身。影落心水者。由前理智冥合。故得一切诸法无非法身。
十方世界众生有发菩提心。心识净者。无不应现而为说法。如秋天空朗。罗列星
辰。万器百川。不分而□。晴空列宿以喻法身。净水澄川以喻机感。法喻对合。
理亦昭然。故大经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但
彼以月喻菩萨。此将星喻法身。余义同也。然应感相对亦有四句。一。一星入一
器中水。如一佛应一众生。二。一星入一切器中水。如一佛应一切众生。三。一
切星入一器中水。四。一切星入一切器中水。二三句生佛相对。一多之数可知。
下文云。于一佛前见不可说尘数身。一一身礼不可说尘数佛。即是此第二第三句。
大疏云。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但得一二两句。阙于三四。以月唯一也。此
取星喻。义则备矣。四明说本者。疏。圆音非扣。至心传者。圆音者。一音中具
一切音。一切音即一音。或一音应一切音。皆圆音。出现品有十喻喻如来圆音。
言十喻者。一劫尽唱声喻。喻声无主。如彼经说。譬如世界坏时。无主无作。法
尔而出四种音声。如于欲界出如是声。汝等当知初禅安乐。离诸欲恶。超过欲界。
众生闻已。自然而得成就初禅。舍欲界身。生于梵天。乃至第四。于第三禅出如
是声。四禅寂静。超□净天。闻已。自然成就生彼。如是皆从众生善根所生。佛
音亦尔。无主无作。从佛功德出四种声。谓示众生苦。令修人天行。乃至第四。
超过二乘。说无上道。然无有主宰。故曰圆音。二响声随缘喻。喻声无生。经说
譬如呼响。因于谷出。及音声起。无有形状。不可□见。但随缘应。佛音亦尔。
但随众生欲解缘出。其性究竟无言无示不可宣说。三天鼓开觉喻。喻无主无作无
断。□入一切。经说譬如诸天有大法鼓。名为觉悟。无主无作。无起无灭。若天
放逸。空中发声告言。汝知一切无常虚妄变坏。勿生恋著。若放逸者。后悔无及。
诸天闻已。皆悉忧惧。请法行道。皆得安乐。佛音亦尔。不住方所。无有言说。
而能演出无功用声。□于法界。警悟群有。四天女妙声喻。喻随声信解。经说譬
如善口天女。出一妙音。则与百千种乐相应。一一复有百千音声。佛音亦尔。于
一音中出无量声。随众生心欲。各生意解。五梵声及众喻。喻化不失时。经说譬
如大梵。住于梵宫。出梵音声。梵众皆闻。而谓一一皆同己语。然不出众外。佛
音亦尔。众会皆闻。皆谓同其语。而根未熟之所不闻。六众水一味喻。喻无曲。
经说譬如众水。皆同一味。随器异故。水有差别。水无念虑。亦无分别。佛音亦
尔。一解脱味。随根差别。七降雨滋荣喻。喻称根。经说譬如阿那婆达多龙王。
兴大密云。□阎浮提。普注甘雨。百谷苗稼皆得生长。江河泉池一切盈满。其水
不从龙身心出。而能种种饶益众生。佛音亦尔。兴慈普□。雨甘露法。令众欢喜。
增长善法。满足诸乘。不来不出。饶益一切。八渐降成熟喻。喻无迟速。经说譬
如摩那斯龙王。将欲降雨。未便即降。先起大云。弥覆虚空。凝停七日。待诸众
生作务究竟。过已渐降。普润大地。佛音亦尔。先兴法云。成熟众生。待根熟已。
然后普降。令其满足无上法味。九降U难思喻。喻虽差别。同一性故。经说譬如
海中大庄严龙王。于大海中降百千种庄严雨。而水无差别。龙难思力。令其庄严。
佛音亦尔。无所分别。或以十音百音千音八万四千音无量音等各别说法。随众生
根。皆令欢喜。十□降种种喻。喻其普□。经说譬如娑竭罗龙王。欲现自在力。
饶益众生。咸令欢喜。兴云弥覆。色相多般。或白或红。若干差别。出众电光。
四天下中。雨种种雨。龙心平等。无有彼此。但随善根异而有差别。佛音亦尔。
欲以法化。先布身云。弥满法界。随其乐欲。为现不同。振大法雷。雨众法雨。
具斯十义。故曰圆音也。言非扣而长演者。则常说□说。不待机请也。如下教起
十因中第一法尔中辨。言果海离念而心传者。果海离念。则非情识所解。既绝所
解。则言之不及。须亡言得意。得意即是心传。故别行十地经云。我今说一分。
论释云。十地有二分。一因分。二果分。以果分不可说。但寄因分以明。故云一
分。今言心传。即传说不及者。果分也。亦即楞伽宗说二通中宗通也。二通之义。
下立宗中辨。亦即达磨无念为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义也。故禅经序云。禅
定之门。此是阿难曲承旨诏。若遇非其人。则幽关莫辟。罕窥其庭。若得意忘言。
则途中授与等。斯则句句言说而无说。念念智契而无契。无说无契者。常说常契
也。五明修证者。疏。万行亡照至双入。上句修。下句证。言亡照者有二意。一。
亡则都息万缘。为定也。照则照真觉妄。为慧也。此同古德说无作戒定慧。彼云
无妄心是定。知无妄心是慧。妄心不起是戒。亦同蜀中金禅师无忆是戒。无念是
定。莫忘是慧。今云亡者。即彼无忆无念之戒定也。今云照者。即彼莫忘之慧。
然皆是对治方便。未为称性之修也。二者。照亦都不当情。为亡照也。照尚须亡。
况于识念。然其本性灵知不昧。故非断灭。即荷泽大师说空寂照为自性戒定慧之
意也。故疏主答顺宗皇帝心要云。无心于亡照。则万虑都捐。任运以寂知。则众
行爰起。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见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毕称法界。皆万行
亡照而齐修之意也。亦同起信。性无悭吝。顺本性故。修行檀波罗蜜。乃至性离
愚痴。随顺修行般若等也。言渐顿无碍而双入者。先通释渐顿偏圆。后正销疏意。
初中法相宗云。从小入大为渐。直从大乘发心为顿。今则不然。即以法相宗行位。
地前伏惑。登地断惑。分证真如。乃至等觉后心。金刚喻定。解脱道中。方始妙
觉圆明。为渐也。无相宗一向不说地位。如四卷楞伽第四卷中文云。十地则初地。
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
无所有何次也。已上并是彼经文如此超间。意显圆融之行不依行布位次。又禅宗
看净拂尘。及诸家调伏心法。皆为渐也。或说贪嗔即是道。举动无非佛。无证无
修。皆为顿也。然如上等文。各是一门之意。并非称性圆证圆修也。今既圆宗。
直谈真界。则非渐非顿。随缘修证。则具渐具顿。如经云。初发心时。即得阿耨
菩提。然始从十住十行。乃至等觉妙觉。不坏行位。故具渐顿也。禅门悟即刹那
而登妙觉。一悟之后。念念相应习气唯微。本智唯莹。具渐顿也。故荷泽大师开
示顿悟渐修为圆妙也。后销疏意者。然随缘说。有凡圣迷悟。故言渐顿。缘起无
性。举体但是真源。故云渐顿无碍。即由无碍而渐顿冥契妙极。故云双入。问。
据上所说。即先顿后渐。一念顿悟。而长时渐修。如何得成双入。答。一念悟时。
即离染著。便是修行。一悟永悟。尽未来际。而无间断。修亦念念相应而无休息。
故始终相收。皆名双入。又问。此句是证。何故兼修说耶。答。上句是证之修。
故云亡照。此句是修之证。故云渐顿。又无碍无相。修证皆妙。故云双入也。所
以四十二位。位位成佛也。
  □虽四心被广。八难顿超。而一极唱高。二乘绝听。
  □第五约器明。非器不测者。疏。虽四心被广。至绝听者。初二句约器也。
上句应。下句感。言四心被广者。四心即是四无量心。亦名四平等心。谓慈悲喜
舍。缘境宽多。名为无量。俱舍二十九云。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又有二义。一引
无量福故。二感无量果故。名为无量也。依杂心中有其二种。一大。二小。大无
量者。唯佛所得。体即后得智。是平等智故。一向无漏。二小无量者。慈悲即无
嗔。喜即喜受。舍无贪性。与俱舍同。故彼颂云。慈悲无嗔性。喜舍无贪欲。若
依成实论。大小皆以智慧为性。故彼论云。以智慧心。利益心。清净不浊心。名
慈悲喜舍。又以四心等行无偏。故名四平等。又此四心皆具三缘。谓众生缘。法
缘。无缘。今略明慈心三。余可准知。此有三义解。第一直就化益解。如涅槃云。
缘诸众生。欲与其乐。名众生缘。缘诸众生所须之物而施与之。是名法缘。缘如
来者。名曰无缘。第二化益观入分别解。缘诸众生。欲与其乐。名众生缘。缘其
一切化众生法。名为法缘。(此二化益。)缘法空寂。名为无缘。(此一观入。)
第三还就化益观入分别解。缘生与乐。名众生缘。(此一化益。)缘众生无我。
但是因缘五阴法数。名曰法缘。观彼阴空。名曰无缘。(此二观入。)又有一解。
一生缘。缘于众生。犹如父母妻子亲属。二法缘。缘于众生。但是缘生。三无缘。
不住法相。及众生相。四心皆有此三。广如涅槃梵行品中说也。言八难顿超者。
宿闻圆教。成金刚种。今生再闻。不简凡圣。必亦能入。以对下二乘多劫不闻此
法。未发此心。故虽修行证果。亦不能入也。若准诸说。八难障于圣道。今明以
圆教力故。障难之凡尚入。况无难之凡耶。况贤圣耶。即以此经功力。超于诸教。
昭然可见。言八难者。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洲。五盲聋□哑。六佛前
佛后。此是古说。若唐三藏新译云。法前法后。后解胜也。七世智辩聪。八长寿
天。故论云。三涂北长寿。前后辩聪根。此八名难者。以不堪受教。难入佛法中。
故名之为难。又准教中有摧八难法。令发正愿。不堕彼中。说有四轮。能摧八难。
第一愿生中国轮。能摧五难。但如法持戒。用心求生中国。若得生已。即便超却
地狱饿鬼畜生北洲及无想天也。第二愿值善友轮。若得逢善知识。及蒙教导。听
闻正法。即是摧却法前法后难也。上至诸佛。下及凡夫。解佛法者。于我有益。
总名善友也。第三能发正愿轮。摧却世智辩聪难。谓若于三宝中。起深信乐。常
发正愿。世世相续。即能摧却世智辩聪难也。第四种诸善根轮。能摧生盲生聋等
诸根不具难。若能依佛正法修行用心。当来感得身相诸根具足。便是摧却诸根不
具难也。所以颂云。善处摧前五。值愿植余三。即是四轮能摧八难也。此八难有
情不能入佛法中来。诸经论中无不此说也。若约华严圆教之力。亦得入佛法中。
进修证果。故随好品。说地狱天子。得生兜率。顿证十地。即知地狱有情非障。
故经云。佛子。我为菩萨时。于兜率天宫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刹微尘数世
界。彼世界中地狱众生遇斯光者。众苦休息。得十种清净。眼耳鼻舌身意亦复如
是。咸生欢喜。踊跃称庆。从彼命终。生兜率天。天中有鼓名甚可爱乐。彼天生
已。此鼓发音而为说法云云。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即得十地等。由此
即知地狱非障也。又十地品云。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言住海水者。
龙等所居。即畜趣非难。言劫火中者。若约通途说。劫火中无其有情。若约佛境
界。佛力所持。变化施为。及法威德力所加即得。如法华经云。众生见劫尽。大
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乃至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等。此多是
法前法后难。谓劫火中不合有有情。逢佛岂得有闻法。今既得其见闻者。即难中
非难也。今此华严说地狱畜趣尚自得闻法。得证圣果。岂况余类凡圣者也。故云
四心被广。八难顿超也。又大疏云。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刊定记云。若
乃具金刚种。虽八难而闻经。皆同此也。如出现品云。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
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若于如来
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何以
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此说称性而修少
善法也。疏。而一极唱高。二乘绝听者。即非器不测也。一极者。即一乘至极之
教也。如世歌词。唱高则和寡。且巴歌一曲。和者百千。阳春白雪。和者一二。
言二乘绝听者。即此品初。世尊入师子频申三昧。会中菩萨大众。皆见逝多林及
宫殿虚空三处。有种种庄严佛境界等事。又闻不思议等法。诸大声闻不见不闻。
故经云。尔时上首诸大声闻。大智舍利弗。神通目□连。摩诃迦叶。(具列十大
弟子。)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来严好。如来境界。如来游戏。如来
神变。乃至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等事。何以故。善根不同故。彼于过去本不
修习见一切佛种种神通妙善根故。乃至云。本不曾于生死之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故。如是种种。皆是普贤智眼境界。不与一切二乘所共。以是因缘。彼诸
上首大德声闻。不能闻。不能见。不能信。不能知。又云。佛子。如恒河岸有百
千亿无量饿鬼。裸形饥饿渴乏。举体□然。乌鹫豺狼。竞来搏撮。为渴所逼。欲
求水饮。虽住河边。而不见河。设有见者。见其枯竭。何以故。深厚业障之所覆
故。彼大声闻亦复如是。虽复住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广大神力。舍一切智。无
明翳瞙覆其眼故。不曾种植萨婆若地诸善根故。所以疏云二乘绝听也。又大疏云。
若夫高不可仰。则积行菩萨曝鳃鳞于龙门。深不可窥。则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
此则兼权教六度菩萨亦绝听也。故古赞云。最初佛入正受。定名师子频申。大众
渴仰生疑。念诸法王开演。如来示相而答。意显德用无涯。人法浑而何分。因果
齐归法界。会中声闻小果。权举五百比丘。同处逝多园林。不□如来嘉会。一则
法门深远。二则因非大心。三则自利亡悲。四为失求胜果。今亦巧彰佛德。二乘
浅智难知。意表圆教希逢。又显不共之典。非但小乘不了。守权尚自高推。唯明
普眼之境。非他劣见所窥。
  □当其器也。百城询友。一道栖神。明正为南。方尽南矣。益我为友。人皆
友焉。
  □当其器也下。六指例显。当机益深。文中有四。一约人以显益。二约法以
显益。三始末交彻以显益。四得失相对以显益。今初。当其器者。即善财童子。
指此为例。依教皆然。故弥勒云。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百城询友者。但举
圆数。其实一百一十城询问善友也。故八十经初云。尔时善财童子依弥勒菩萨摩
诃萨教。渐次而行。经游一百一十城。已到普门国。思惟观察。一心愿见文殊师
利。一百一十。表十地及等觉。一一皆具诸地功德故。或不分等觉。即开十信。
进退皆表一百一十。此宗三贤行相。不殊十地。故不别表。所谓初住初行初回向
初地也。二。三。乃至十住十地行相皆然。此依大疏辨也。一道栖神者。栖托心
神也。一道有三义。一唯向南。二唯一因一果。三万圣千贤皆修。万行更无异路。
三皆一道义也。明正为南者。谓善财始自发心福城东见文殊。便渐次展转。一向
南行。历诸善友。明者。以南主火。是阳是明。北主水。是阴是闇。正者。不住
东西二边。(东左西右。故是二边。)当南北中正之道。表求法者背闇向明。离
边当正。故云明正。更有三义。一。一方已有多友。余方例然。二。南主生长。
表求法者生长善根故。三。西域居人宅多东向。顺日月转。表于善财顺人法故。
故旧疏云。善财求友。表随顺以南行。方尽南矣。方是假法。二无定体。东西南
北相待立名。但取明正之义。所向尽名为南。如此始名悟入法界。故善财至寄十
地之友。多在菩提道场。又不言却回向北。故知若触向明正。一切皆南也。益我
为友。人皆友焉者。有二义。初随相说。二称性说。随相说者。谓见善者生不及
之心。见恶者发探汤之智。既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况多者也。但能择善者从之。
不善者改之。则触向皆师也。又见贤而思齐。即为益也。或见不贤而内自省。亦
为益也。又老子云。善人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是善人之资。皆是益我为友之义。
故人皆友焉。二称性说者。夫法界圆宗。触类成教。但因之生解。即名为师。如
推一尘见具无边之德。尘即是师。所以善财再遇文殊。智照无二之后。便遇三千
世界微尘数善友知识者。意在兹焉。
  □遇三毒而三德圆。入一尘而一心净。千化不变其虑。万境顺通于道。
  □二约法以显益。疏。遇三毒而三德圆。至顺通于道者。三毒成三德有通有
别。通者。三毒本空。元是三德。迷情执取。以德为毒。今悟则贪无贪相。元是
戒也。嗔无起灭。本自寂然。元是定也。故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又云。嗔心
等阳焰。痴无痴相。是为慧也。又心王经说三藏云。贪相不生。是为戒藏。嗔相
不生。是为定藏。痴相不生。是为慧藏。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
然。如是三事中。有无量佛法。是知迷为八万四千尘劳门。悟成八万四千波罗蜜。
尘劳虽众。根本不过三毒。波罗蜜虽多。根本只是三德也。别者。即善财所遇善
友。其类不同。表一切类中皆有法门。令后学者。于人不观种性。于法莫存取舍。
故婆须蜜女示贪欲之相。所以邻里生疑。抱持□吻。皆获功德。其所得法门。名
离贪欲际解脱门。无厌足王示其嗔相。伤煞无量众生。所得法门。名如幻解脱门。
胜热婆罗门。四面火聚。中有刀山。令投身入中。向上兼日。五热炙身。示现外
道痴迷邪见之相。善财见之。所得法门。名般若波罗蜜普庄严解脱门。三毒之相。
尚有法门。况余类耶。是知契合华严圆教。婆须爱水而不溺。无厌恚火而不烧。
胜热邪见而不侵矣。言入一尘而一心净者。有二义。一以情念为尘。念即无故净
也。二即微尘。尘体称性故净也。一尘一念既尔。千心万境总然。故次云。千化
不变其虑。(故心要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万境顺通于道也。(即
处处道成。无一尘而非佛国。)
  □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
  □三始末交彻以显益文中二。一始终。二本末。今初。契文殊之妙智者。即
善财历诸善友。再遇文殊。当智照无二相。契合本心。绝能所相。故不见身。但
遥申右手摩顶得法。义在下五相中解也。宛是初心者。最初在福城东得见文殊。
表信智。今又见文殊。表证智。意明信证虽说始终。智体元来不别。所以皆是文
殊。如第二十信会在普光明殿说。第七因圆果满。重会普光。亦表证极不离初心。
正同此也。故大疏云启明东庙。智满不异于初心也。二本末。疏。入普贤之玄门。
曾无别体者。善财求友。最后至普贤菩萨处。微细观察普贤之身。见一一毛孔中。
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海(云云)。乃至善财所见佛刹微尘数诸善友。往诣亲近。
积集智慧。比此暂见普贤所得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善
财从初发心。乃至普贤。于其中间。所入刹海。相续不断。今于普贤一毛孔中。
一念所入。过前不可说不可说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一一相好。一一支节。
悉亦如是。善财于普贤毛孔刹中。行一步。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如
是尽未来际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种种刹海。种种佛海。种种菩萨众会海。如
是等海。皆悉不知究竟边际。故云玄门也。然不离一心一性一毛一尘。故次云曾
无别体。又经最后结云。善财则得普贤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
等。正觉现前等。乃至不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既前后横竖皆等。何有别体。
故大疏云。寄位南求。因圆不逾于毛孔也。
  □失其旨也。徒修因于旷劫。得其门也。等诸佛于一朝。
  □四得失相对以显益者。疏。失其旨也。至于一朝。有二义。一通相而言。
由此经境界。一念一尘。皆全收法界。故一念失则全乖。旷劫修而无益。一念得
则全契。刹那证而无遗。若指经文。则出现品意简权教六度菩萨非器。对前二乘
绝听。则积行菩萨曝鳃鳞于龙门之意。经云。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具
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
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即前句云
徒修因也。)若闻此法。信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具足一切诸菩萨法。远
离一切诸世间法。深入如来无量境界。(即后句云等诸佛也。)故大疏云。良以
有作之修。多劫终成败坏。(即前句也。)无心体极。一念便契佛家。(即后句
也。)故知无念为宗。实为妙也。既得意失意悬殊。诚见此经大益也。
  □杳矣妙矣。广矣大矣。实乃罄诸佛之灵府。拔玄根之幽致。升慧日以廓妄。
扇慈风以长春。包性相之洪流。掩群经之光彩。岂唯明逾朝彻。静越坐亡而已矣。
  □三结叹文三。初以四德名叹。次以六德义叹。后形外义结。今初。疏。杳
矣妙矣。广矣大矣。杳冥。微妙。德相意也。广则业用。大则体性。次以六德义
叹。疏。实乃等是。一。诸佛灵妙所集之都府。如千珍万宝所集之库藏。唯此经
罄而竭之。无有遗隐。二。名相蔽于玄理。如土埋根。唯此经玄妙之法而令露现。
故云拔也。三。日出而云雾散。慧发而妄想除也。四。阳和照物。远近齐敷。枯
木不生。过时则已。佛慈利生。平等普度。阐提不受。穷尽未来。又阳气所滋者。
后终凋落。佛慈所度者。究竟涅槃。有此两重之意。故云长春也。五。涓涓滔滔。
无流不纳。大海也。若性若相。无义不诠。大经也。大疏云。千门潜注。与众典
为洪源。万德交归。摄群经为眷属。六。杲日丽天。夺众景之耀。(众景。即月
与星辰也。)圆宗布世。掩群经之辉。(群经。即权教二乘也。)后形外义结。
疏。岂唯明逾朝彻等者。庄子中事。此有二意。总意云。尚掩诸经。况于外典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二》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言朝彻者。庄子第三。南伯子葵问乎女□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子葵曰。可得学耶。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
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
为圣人乎。(注云。圣人之才。谓其有慧。圣人之道。谓其有真。以真教之。能
成彼之道矣。)吾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谓亡天下事也。)已外天下矣。
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物。谓凡有物象。)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
而后能外生。(不见是身。何生之有。)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不有万物。
唯真独存。如朝日升明。洞彻无碍。人皆有此。不能自知。)朝彻而后能见独。
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不生不死也。言坐亡者。亦庄子第五。颜回
以契道之言白夫子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亡仁义矣。(仁即不周。
义则不及。)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亡
礼乐矣。(礼过则烦。乐则心动。)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坐亡矣。仲尼□然曰。何谓坐亡。曰。回堕支体。黜聪明。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亡。(心静为坐。物空为亡。)仲尼曰回果至贤乎。
丘也从而后矣。今疏意云。据诸教所诠鉴用之智。寂灭之理。早以逾于朝彻之明。
坐亡之静。若以华严圆妙之旨。不唯超彼而已。兼诸权教小乘亦皆超越。故有岂
唯而已耶之言也。
  □然玄籍百千。幽关半掩。
  □然玄籍百千下。第三教起由致。庆遇希奇。文中二。一明昔翻未具。二明
今译多具。今初。龙树菩萨至龙宫。见华严经有三本。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
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
四天下微尘数品。上中二本。阎浮提人力劣。不能住持。龙树菩萨遂将下本流布
天竺也。言玄籍者。玄妙典籍也。百千者。即下本经十万偈也。言幽关半掩者。
谓晋译三万六千偈。唐加九千偈。成四万五千偈。经来未具。故幽微关键之教而
半掩也。
  □我皇御宇。德合乾坤。光宅万方。重译来贡。东风入律。西天输越海之诚。
南印御书。北阙献朝宗之敬。特回明诏。再译真经。光阐大猷。增辉新理。澄观。
顾多天幸。钦属盛明。奉诏译场。承旨幽赞。□跃兢惕。三复竭愚。露滴天池。
喜合百川之味。尘培华岳。无增万仞之高。
  □二明今译多具。疏。我皇御宇下。但展法界品二十一卷。成四十卷。亦未
全足。故云多具。文中三。一明圣朝德化广被。为译之缘。二明外国远献梵本。
是译之因。三正明诏命。述译赞之相。今初。疏。我皇御宇。德合乾坤者。谓临
御区宇。德合天地。干天坤地。光宅万方者。尚书尧典篇曰。昔在帝尧。聪明文
思。光宅天下。孔安国注云。谓圣德之风远著。今意云。风光远及。以天下为宅
也。今我德宗皇帝德及外国。故彼以华严梵本来贡也。重译来贡者。夫外国贡献。
经历数国。即展转译语。从一国至一国。乃至于此。故云重译。如献白雉。九译
至此也。二明外国远献梵本。是译之因者。疏。东风入律。至朝宗之敬。言东风
入律者。汉武帝十洲记。说西胡月氏国遣使远进三种物。谓小师子。续弦胶。反
魂香。经半年不问此事。使者因随帝入苑射。帝弓弦断。使者曰。何不取续弦胶
续之。遂取胶□之。果如其言。帝曰。彼君有此。何以远贡。使者曰。臣国去此
三万里。国有常占者。见东风入律。十旬不休。青云干(或作观)吕。连月不散。
占者云。东有好道之君。遂令远献也。(彭伉诗云。祥辉上干吕。郁郁复纷纷。
远示无为化。将明至道君。势凝千里静。色迥九霄分。已见从龙意。宁知触石纹。
状烟殊散漫。逾月更氛氲。因使来宾国。西瞻仰瑞云。)西天输越海之诚者。既
皇帝德风及于西天。故彼输奉过海之忠诚。远贡经本。如昔三物也。南印者。都
望天竺。即是此国之西。就彼五天。即是南印土也。御书者。彼国表云。手自书
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刹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
五圣者。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谨奉进上等。北阙献朝宗之敬者。百川
朝宗于海。万国朝宗我唐。故以献经而申远敬。疏。特回明诏下。三正明诏命。
述译赞之相。于中三。一圣垂诏命。二庆承诏命。三译赞之相。今初。但是展演
旧经入法界一品。故云光阐大猷及增辉也。猷。谓嘉猷。嘉美之德也。二庆承诏
命。疏。澄观顾多天幸。至幽赞者。反顾我有天然之幸。得遇盛明之时。奉诏译
经制疏也。三译赞之相。疏。□跃至之高者。□。谓手舞。跃。谓足蹈。兢。谓
战战兢兢。惕。谓悚惕。三复竭愚者。谓再三反复。竭尽其心。不敢孟浪也。谦
故曰愚。然三复之言。即论语云。南容三复白圭。谓毛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
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谓圭玷可以磨治。若过言一出。驷马追之不及。南
容读诗至此章句。再三反复。以将诚慎其言也。今用此意。露滴天池者。智度论
中指海为天池。意云制疏译经。一言一义。得契佛心。如露滴海也。尘培等者。
即子贡对鲁哀公赞夫子之言。谓哀公问子贡云。汝师贤乎。对曰。贤。哀公曰。
贤复如何。答曰不知。又问何以不知。子贡曰。吾于夫子门下。如人终日戴天。
不知天之高。终日履地。不知地之厚。饮海知饱。安知其深。哀公曰。誉师太过
欤。子贡曰。捧土培山。宁有益仞。(七尺曰仞。)上皆谦辞。
  □大方广所证法也。佛华严。能证人也。极虚空之可度。体无边涯。大也。
竭沧溟之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离觉所觉。
朗万法之幽邃。佛也。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
贯摄玄妙。以成真光之彩。经也。总斯七字。为一部之宏纲。则无尽法门。思过
半矣。
  □大方广者下。第四略释总题。令知纲要。于中三。一标名。二释名。三结
叹。今初可知。二释名者。疏。极虚空至经也。极虚空等三句。即普贤偈赞佛德
结归无尽之文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
说佛功德。今取虚空释体大。海水释相大。尘刹释用大。唯不取心念及风也。碎
尘刹者。碎尘数之刹并为微尘也。离觉等者。能觉即菩提。所觉即涅槃。故楞伽
云。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亦无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既理智俱泯。能所两
亡。始本不二。是究竟觉。故虽俱离。而朗照万法之无遗。非一向同楞伽也。芬
敷万行者。草木感果之华也。荣耀众德者。草木兼通金玉庄严之事也。圆兹行德。
饰彼十身者。双以二华二德严饰佛身也。贯摄等者。贯穿摄持玄妙之义门。门门
焕烂。无量无边。门门寻之。一一皆彻佛智。如寻影以至于本。故大经云。如因
日光照。还见于日轮。然以智慧光。通达于佛智。佛智体如日轮。演无量义如日
光。三结叹者。疏。总斯七字等。尚书云。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紊者。乱也。
孔氏序云。举其宏纲。撮其机要。思过半矣者。周易系辞文势。孔子云。学者观
其彖辞。是以尽过半之思。今意云。若解七字之义。即一部之功已过半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22:44 , Processed in 0.15595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