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5-16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第三讲 八识心王》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1.小随烦恼十: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乔。
│ 2.中随烦恼二: 无惭、无愧。
│ 3.大随烦恼八: 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散乱、失念、不知知。
│
│不定心所四: 悔、眠、寻、伺。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一 种子
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 [万法唯识] ,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由上所述,可知种子只是一种功能,此功能非物质而有物质的力用。世间万法,皆自此能、此力生起。於此,种子有下述定义:
一. 种子非色非心,只是一种功能。
二. 此种功能遍宇宙,故种子亦遍宇宙。功能一旦起用 (起现行) ,宇宙万象森罗。故种子无尽,宇宙亦无尽。
三. 种子无大小轻重之分,种子起现行时, [相分] 由 [见分] 而显示。故心识分别一生,即摄尽全宇宙,无一法不在心识之中。
於此可知,所谓宇宙万法,皆是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的万法种子变现而来。因此,
<成唯识论> 卷二曰: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 谓本识 (阿赖耶识) 中,亲自生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以上这段论文,如果加以语译的话,就是说: 什麽叫叙种子呢? 就是阿赖耶识中,能够亲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这种功能,与阿赖耶识,及所生果法,既不是一,也不是异。
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有万法种子,此种子从何而来呢? 这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 唯本有说: 这是印度护月论师等的主张,他认为,阿赖耶识中的一切有漏无漏种子,是无始以来, [法尔本具] ,後来再从薰习新生。
二. 唯新薰说: 这是印度难陀论师等的主张,他认为,一切种子,皆是无始以来,从现行薰习新生的。
三. 本有新薰并有说: 这是印度护法论师的折衷主张,他认为,无始以来,阿赖耶识中,有 [法尔本具] 的种子,同时也有从现行薰习的新薰种子。
以上三说,後世以护法的说法较为圆满。
在 <成唯识论> 中,为种子的体性立有六条定义。这六条定义是:
一. 刹那灭: 种子只是一种功能,不可以色、声、香、味、触去测量,但在发生作用却有力用。这种力用,才生即灭,即所谓 [无间即灭] ,中间没有 [住] 的阶段,这叫做 [刹那灭] 。
二. 果俱有: 种子起现行,虽然刹那即灭,但不是灭後始有果,而是刹那生灭之际,[正位转变,能取与果] ,也就是即因生现果,这果就是新薰的种子。
三. 恒随转: 种子起现行,刹那灭,果俱有。但不是灭了即断,而是前灭後生,相似随转,恒常不断。
四. 性决定: 种子随其能薰因力的善恶,而决定其性别,成为善业种子或为恶业种子,而在起现行的时候,善业种子起善的现行,恶业种子起恶业现行。此一原则,决定不变。
五. 待众缘: 种子起现行,要众缘具足,心法生起要具备四缘,色法生起具备二缘,关於各种缘,将在下一节课讲述。
六. 引自果: 种子并不是一类种子生各类的果,而是色法种子生色法的果,心法种子生心法的果,此一法则不能错乱。
二 薰习
种子是为第八识所摄持 (即储藏於第八识中) 、能生自果的一种功能。这种能生起万法的种子,在第八识中,是前念种子生後念种子,前灭後生, [自类相续,有如瀑流] ,这叫做 [种子生种子] 。另一方面,某一类种子,在众缘和合 (四缘具备) 的时候,能生起各自的果法,这叫做 [种子生现行] 。当其生起现行之刹那,有强盛的势用,刹那之间,再薰习各自的种子,这叫做 [现行薰种子] 。被薰的种子成为新种子,则仍储藏於第八中。不过认真的说,所谓 [现行薰种子] ,是具有见闻觉知作用的前七识。前七识的见闻觉知作用,就是 [现行] ----现在的行为,身、语、意三方面的行为。
种子生起现行的时候,种子是因,现行是果; 而现行薰习种子的时候,现行是因,受薰的新种子是果。这三者 (种子、现行、薰习) 之间的关系,是 [刹那生灭,与果俱有]。所以古德曾说: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三法 (种子、现行、薰习) 辗转,因果同时。]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刹那灭,果俱有 (种子六义的第一二义) 。而受薰的种子成为新种子,新种子又起现行,这种前灭後生,有如瀑流,亘古不息者,就是 [恒随转]。在这前生後减的随转中,具有 [三法] 和 [二重因果] 。
所谓三法,是能生的种子,生起的现行,和受薰的新种子。所谓二重因果,即种子生现行,种子是因,现行是果,是一重因果; 现行薰种子,现行薰种子,现行是因,种子是果,这是又一重因果。这三法辗转,刹那之间,成为二重因果。
种子与第八识的关系,以因果来说,种子是因,第八识是果,因为第八识是现行,种子是生现行之因 (第八识是种子所生之果,後面另有解释。) 另以体用来说,第八识是体,种子是用,故摄用归体,摄果归因,这二者的关系,是 [非一非异] 。
种子与前七识的关系,是在 [因能变] 中,种子生出第八识。在果能变中,第八识生出前七识,同时八个识体上各各生出 [相分] 、 [见分] 。前七识以其见闻觉知的认识作用,又薰习了起现行的种子。因此,就薰习面来说,前七识是因,受薰的新种子又成为果了。
什麽叫薰习呢? 我人身、口、意三者所表现的善恶行为,其 [气分] 留於第八识中,就叫做薰习。也可以说,第八识把我人行为经验的痕迹保留下来,这经验痕迹就就是种子,亦名气分,也叫习气。<大乘起信论> 曰: [薰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於香,若人以香而薰习故,则有香气。]
在薰过程中,前七识是能薰,第八识是所薰。在能薰与所薰之间,各要具四种条件,所以在 <成唯识论> 中立有 [能薰四义] ,在 <摄大乘论> 中立有 [所薰四义] 。能薰者是前七识,它所具备的四种条件是:
一. 有生灭: 能薰者要有生灭,有生灭变化方有作用,方能薰习种子。无为法是不生灭的常法,不能薰习,前七识是因缘生起的生灭法,可以薰习。
二. 有胜用: 胜用有,一者能缘的势用,二者强胜的势用。心法中的前七识,具此二条件,所以为能薰。譬如用香料薰衣,香料要有强烈的气味才能薰,气味微弱不能薰,第八识性唯无记不能薰,物质无缘虑作用不能薰,唯前七识为能薰。
三. 有曾减: 有了胜用,且高下不定,有增有减,方是能薰。佛果是圆满的净法,不能薰; 前七识是杂染的有漏法,所以能薰。譬如以樟脑球放在衣箱中,衣服薰香了,樟脑球也散发了。金球玉球本身无增减,不散发,也不能薰衣。
四. 与所薰和合而转: 能薰与所薰同时同处,不即不离,和合而转。本身之前七识,唯能薰本身的第八识,不能薰他人的第八识。
在 <摄大乘论> 中立有 [所薰四义] ,所薰者是第八识,它所具备的条件是:
一. 坚住性: 受薰者要一类相续,能持习气,始可受薰。前六识有变易,第七识是染污识,不能受薰,第八识一类相续而不间断,可以受薰。
二. 无记性: 第八识性唯无记,法体平等,无所违拒,能容习气,故可受善恶现行的薰习。所以清净的佛果,和有漏的前识不能受薰。这好比沉麝不能薰成臭的,蒜薤不能薰成香的,因为它本身气味已固定了。
三. 可薰性: 这是指受薰体性非坚密,有隙可乘,始可受薰。真如坚密,不能受薰;第八识体性虚疏,能含容种子,可以受薰。这好比衣服体性虚疏,可以受薰,而金器玉器体质坚密,不能受薰。
四. 与能薰和合而转: 此与能薰的第四条相同,即第八识唯受本身的前七识所薰,不受他人的前七识所薰。
三 识体四分
宇宙万法,都是阿赖耶识含藏的万法种子变现而来的。它是如何变的呢? [识变] 、是唯识学中、是非常深奥难解的一部分,若要细说,几个小时讲不完。简单的说,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生起现行,这时以种子为因,生出现行的果。此现行的果,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此处有个疑问,种子含藏於第八识中,种子又如何生出第八识呢? 原来无始以来,第八阿赖耶识,与它所藏的种子,是同时而有的。种子是生识之因,是能生; 第八识是所生之果,是所生。这能生与所生之间,是 [因果同 时] , 同时是念念相续, [恒转如瀑流] 似的,不停的转变、变现,因此,种子生出第八识,第八识同时也含藏、摄持种子。这种子生出第八识,以种子为因,第八识是果,这叫 做 [因能变] 。
在种子生出第八识的同时,第八识种子生出前七识,并且包括第八识及前七识在内的八个识,自识体上各各生出 [相分] 、 [见分] 二分。这第八识生出前七识,同时八识体各各生出相分、见分的变,是第八识识体的变。第八识识是种子生出的果,因此这种变叫做 [果能变] 。
八个识的识体,在果能变时,识体上各各生出相分、见分。什麽叫做相分、见分呢? 原来相分的相,就是世间万法----世间各种事物的形相。相分的分,是一部分的意思。因此,所谓相分,就是识体上事物形相的一部分。见分的见,是能 [了别] ----了解分别的作用,也就是我们认识作用的一部分。
原来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就是 [万法唯识,识外无境。] 我们六种识所触对的六种境----色、声、香、味、触、法方六境,都不是实境,全是我们心识上变现出来的。我们心识变出相分 (世间各种事物的形相) ,再由心识的见分去认识。这叫做 [识所缘,唯识所变。]
<成唯识论> 卷二上说: [以所缘相说名相分,以能缘相说名见分。] 又解释说: [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
现在再换一个方式来说,在果能变中,识体上变现出相、见二分,这时识体本身就叫做 [自证分] 。如以眼识为例,了别 (认识) 色境的作用,是见分; 所了别的色境,是相分。换句话说,见分是主观做能认识的主体,相分是客观的所认识的对像。而所谓 [客观] ,并不在心识之外,仍是在心识之内。原来我们眼识所见之境,是我们第八识的色法种子 (相分色) ,变成我们眼识的相分,因此,我们所看到之相,是八识种子变出出来的相,不是心识外的境相。
当心识上变现出相分、见分的时候,八个识的识体就叫做 [自证分] 。譬如以眼识为例,眼识了别外境的作用,即是见分; 眼识所了别的外境,即是相分。那麽,见分了别外外境,会不会发生错误呢 (此即所谓非量) ? 这时识体要来验证一下,因此识体就叫做自证分了。可是,识体的验证是不是正确呢? 这时识体还有一种 [再度证知] 的作用,这再度证知的作用叫做 [证自证分] 。这样一来,每个识体就有了四分,那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所谓四分,就是识体的四种作用。相分是外境的影相 (这影相是第八识色法种子变现的) ,见分是心识的认识作用; 自证分是心识的验证作用,证自证分是心识再度证知的作用。如果以镜子为喻,相分好比镜子中的影像,见分、好比镜子能见照的作用,自证分好比是镜体,证自证分好比是活动镜架,镜子在活动镜架上,就可上下左右随意活动见照了。
再以尺子量布为比喻,眼前有一块布,它由第八识的色子种子,在眼识的相分上映出影像,此就像是相分。而见分相当於尺子,去量布的宽度与长度; 自证分的作用,是根据尺子所量的结果,知道这块布的宽度与长度,证自证分就是再检查所量的结果是否正确。
此处特别加以说明的一点,所谓 [识体四分] 之说,正确的说,并不仅限於八识识体,而是包括各各相应的心所在内。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 种子的分类: 种子,是阿赖耶识中、能亲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它有种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如下表所示:
│----本性住种,是无始以来法尔本具的,是先天本有的。
依生起分类--│
│----习所成种,是种子生起现行,受现行薰习而成的新种子。
│----有漏种子,是三界六道众生轮回生死的种子。
依有无漏分类│
│----无漏种子,是大乘菩萨转染成净、修行证果的种子。
│----善、不善、无记种子,是三界众生的有漏种子。
依三性分类--│
│----纯善种子,是出世圣者转染成净的无漏种子。
│----名言种子-- 表义名言│即等流种子│名言习气
有漏种子分类│ 显境名言│ │我见习气
│----业种子----即有支习气----亦名异熟种子
二. 识体四分: 是八识识体在 [果能变] 时生起的四种功能。
│----见分: 八识识体主能观的认识的功能。
识体四分--│----相分: 为见分所认识的影像。
│----自证分: 识体证知见分所见有无谬误的功能。
│----证自证分: 识体再度验证的功能。
│ 圆成实性------真空妙有│
第六讲 九缘生识
一 缘起
缘起,是佛教的基本理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他所证悟的就是缘起。不过佛陀最初证悟的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的缘起。像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中说:
[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 若离於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 ....]
这就是因缘二字的来源。因缘、简称为缘起或缘生。什麽是缘起或缘生呢? 在 <阿舍经> 中这麽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又说: [譬如有两根□芦,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们,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 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正复如是。朋友们,两根束芦,拿去这根,那根便竖不起来,拿去那根,这根便竖不起来,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正复如是。]
名色和识互相依存,才有生命体的存在。所以因缘二字,简单的说,就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关系和条件。生命体的存在,是以名色和识互相依存而有的。但其存在,有其前因後果的依存关系(因果关系),也有识和名色 (精神主体和物质性身体) 同时的依存关系。这异时的因果和同时的依存关系,就叫做因缘。不过最早的因缘----即缘起,是生命流转的缘起,到後来则扩大到万法生灭变化的缘起。譬如 <入楞伽经> 中说:
《八识规矩颂》讲记
《八识规矩颂》讲记
于凌波居士 讲述
第一讲 解释颂题
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三讲 八识心王
第四讲 六位心所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第六讲 九缘生识
第七讲 三境、三量、三界
第八讲 修行五位
第九讲 前五识颂
第十讲 第六识颂
第十一讲 第七识颂
第十二讲 第八识颂
第一讲 解释经题
一 识者心之别名
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於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於唯识学中的 [八识] ,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八识的行相、业用、性别、识量、所缘、相应等,全包括在颂文之中。唯颂文辞约理著,言简义丰,每一颂中都有许多佛学专有名词,若不详加讲解,一般人很难了解。因此,乃有八识规矩颂讲座的开设。
八识规矩颂这五个字颂题,重点在 [八识] 二字,尤其是这个 [识] 字,要特别加以诠释。识是什麽? <大乘义林章> 曰: [识者心之别名] 。因此、识就是 [心] 。在唯识学上称识而不称心,只是一种方便,因为心与识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大乘广五蕴论> 上说: [云何识蕴,谓於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 这样看来,心、意、识三者,也全是一样东西了。那麽,或有人问: [心又是什麽呢? ] 依照佛经上说, [心] 是我们精神作用的主体。原来依照佛教的教义,所谓 [宇宙] (物质世间,我人赖以生存的环) 和人生 (有情世间,我人的生命体) ,不是神 (大梵天或上帝)
所创造,不是无因而生,这一切,都是 [因缘和合] 而生起存在的。
照佛经上说,构成宇宙和人生的质料有五类,叫做色、受、想、行、识。这在佛经上叫做 [五蕴] 。蕴是积聚的意思,积聚许多同一性质、同一系列的事物或心理活动,把它归成一类,就叫做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现象、和我人的心识活动,可以归纳成五类,就是前面所说的五蕴。由五蕴的 [因缘和合] ,而有 [有情世间] ----有情识、情见的众生,和 [器世间] ----我人所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生起和存在。兹再分释五蕴如下:
一. 色蕴: 色蕴的色,是物质的意思 (不是颜色、美色的色) ,组成色蕴的内容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其实真正所指的不是地、水、火、风四种实物,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由此四种物性,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著我们物质性的身体在内,此即所谓 [色身] 。
二. 受蕴: 受蕴是我人感官接触外境所生起的感受。此感受,有使我人愉快的乐受,有使我人不愉快的苦受,和既无愉快亦无不愉快的舍受。其实这就是感情作用。
三. 想蕴: 想蕴是知觉作用,也就是我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外境,心识上生起分别、认识的作用。这在现代心理学上,相当於 [知] ,由知而形成概念。
四. 行蕴: 行蕴是我人的意志活动,这是心识中 [思心所] 的作用。思心所作了决定,由身 (动作) 和口 (语言) 去执行,这就是身行、语行、意行。行就是行为,也称为 [造作] ,行为的後果就是 [业] ----身、语、意三种业。
五. 识蕴: 佛经上说,识蕴是 [於所缘境了别为性] 。事实上就是我人认识作用的主体,也就是心识。在小乘佛教时代,只说 [六识]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大乘佛教发展为八识。就是在六识之後,发展出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在唯识学上称为 [八识心王] ,也就是 [八识规矩颂] 中八识二字的来源。
佛经上说,我人的身心,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即所谓; [五蕴假合之身] 。五蕴又称 [名色] ,色是物质的组合,名是精神的组合,如下表所示:
色---------------------- 物质组合----物----色
受--------------------|
想--------------------| 精神组合----心----名
行--------------------|
识--------------------|
五蕴是构成宇宙万有的质料 (包括物质世界和各类有情----一切生命体) ,识蕴是 [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 ,色、受、想、行四蕴是 [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 ,如下表所示:
识---------------------- 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我
色--------------------|
受--------------------| 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我所
想--------------------|
行--------------------|
识者心之别名,识就是心,亦名月意,也就是我人精神活动的主体。
二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以正圆,矩以正方,所以古人说: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与矩,本来是木匠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思,有轨范、法则的意义。所以八识规矩,表示八识行相,各具境、量、性、界的不同,有其规矩井然而不可杂乱者,於此,先抄录出全部颂文,再依次解释颂题: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後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後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後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後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十二首颂文,如上所录,於此先解释颂题如下:
一. 八识: 识者心之别名,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体。在唯识学上,把识分析为八种,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是五种感觉器官,合称前五识; 意识称为第六识,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的综合中心; 末那识称第七识,是有情 [自我意识] 的中心,阿赖耶识称第八识。它含藏 [万法种子] ,是生起宇宙万法的本源。
二. 规矩: 规矩是规范或法则,这八个识,在众生位上,它们的行相、业用、境、量、性、界,固然有其规矩法则,即是在修行证果位上,也有其规矩法则,所以称八识规矩。
三. 颂: 颂是一种文字体栽,含有赞美的意思,印度梵语称为伽陀,义译为偈。颂的形式似诗而不用韵,通常四句一首,用四、五、六、七字均可,若意思未表达完,可以继续下去。佛经中用颂,目的在便於记忆。本颂用的是七字一句。
四. 唐: 朝代名,公元六一八年建国,传十九帝,公元九零六年为後梁所灭。 [盛唐] 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国威伸张於全世界,现在世界各大城市都有 [唐人街] 的存在,是以 [唐人] 代表中国人的意思。
五. 三藏: 佛经结集,有经、律、论三藏,合称大藏经。即佛陀所说的法称之为经,佛陀为僧团所订的戒律称之为律,後世佛弟子注释佛经、或依据佛经而发挥其义者,称之为论。
七. 法师: 法者轨则,师者教人以道,所谓 [传道、授业、解惑] 也。指通达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若仅通经或律,称为经师、律师。造论阐扬经义者,称论师。法师是一个很尊贵的名词,经律中广载,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具足以下十种条件,称为法师。这十种条件是:一者五官端正,二者六根圆备,三者出身望族,四者品德善良,五者守持戒律,六者通研三藏,七者威仪具足,八者胜辩言词,九者声音美好,十者忍辱知足。<瑜伽师地论> 卷八十一中,对此有更详尽的说明。不过这个名词现在已通俗化了,变成泛称出家众的名称了。
八. 玄奘: 我国最有名的三藏法师,曾到印度求法,下一节再详予介绍。
九. 造: 造是著作的意思,如各种论典,均称某某造
三 历史上伟大的译经家玄奘大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