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28|回复: 1

[大德开示] 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五八七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3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七卷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八七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长者的论文,今天我们从「此贤首品」看起。「此贤首品,明十信心所忻佛果功德,无有尽极。明初发十信心,诵持此品功德,胜过供养十佛剎微尘数佛,经于一劫,何况随其解行而以修治」,我们看到这个地方。这是极其称赞这一品经的功德。这一品经是十信菩萨六品经里面最后的一品,是讲果地上的功德,前一品修因,这一品要讲修因所得殊胜的功德。十信心就是十信菩萨,所忻就是欣求、希望的意思,十信菩萨所希望的、所希求的佛果功德,无有尽极。

  此地我们要记住,十信位所修的贯通一切地,就是往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所修行的都不外乎这一会里面所讲的。即使成佛之后应化在遍法界虚空界度化一切众生,无论以什么样的身分,他的心行也不离十信菩萨所修的。这个道理,正如同儒家的弟子规、大乘教里面的十善业,从初发心到究竟果地都不能舍,还是修的这个。自行如是,化他亦如是,你才晓得这个重要,这是基础。好比盖大楼,香港高楼大厦太多了,十信菩萨所修的是地基,楼盖得再高,有没有离开地基?没有,都在这个基础上,于是我们才了解这个基础的重要。

  我们多次反复提醒同学们要认真、要落实,百分之百的落实《弟子规》、《十善业道》、《感应篇》,百分之百的落实,这是我们修学大乘的基础,基础要是不坚固上不上去。就好象盖大楼,这个地基不牢,盖上去必定有一天会倒下来。所以千万不能疏忽,以为这是儿童学的。是没错,我们做儿童的时候没学,所以现在儿童学这个他也学不好。过去能学得好,原因是什么?老人都做到了。儿童是看老人,老人是儿童的榜样,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天天在模仿,天天在学习,这种模仿、学习是自然的,没有丝毫勉强。

  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上一代、我们再上一代,三代了,把这个基础的根疏忽了,所以三代下来几乎我们都忘掉了。现在的儿童,我们的祖父、我们的父母没有照这个做,现在要求我们学,信心怎么能建得起来,没有信心。我这样的年龄,做儿童的时候幸亏生长在乡下,如果要是生长在都市也就学坏了。乡下那个时候还能保持一点,老人还受到上一辈的影响,这个上一辈就是伦理道德的观念,伦理道德的落实就是弟子规,所以老人不管他是学过、没有学过,日常生活当中确实《弟子规》上所说的他做到了,所以给儿童做了一个好榜样。

  我给同学多次的报告,大概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就没有了,八、九岁的时候我们农村里面私塾没有了,改成短期学校,教材、教法统统变更,所以小我六、七岁的他们都不知道了。往年在台中,李老师会下的周家麟居士,他大我七岁,他受传统教育的根就比我厚,我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概到七岁,我七岁,他十四岁,他的根、他的基础比我好,我清楚,而这个话李老师当面告诉我。小我六、七岁就不行了,没有遇到过,在战乱的时代。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过去没有学过,现在补习来得及,很认真、很努力,明白了,这个太重要了,没有这个课程,没有这个基础,佛菩萨都帮不上忙,拉都拉不上去。十信菩萨所学的,根本的根本,给诸位说,就是弟子规,这是戒律的基础,十信心才能发得起来,功德无有尽极,上通如来究竟果地。

  下面说「明初发十信心,诵持此品功德」,这一品就是「贤首品」,你读诵、受持这一品经那个功德,你看看,「胜过供养十个佛剎微尘数佛,经于一劫」,这么长的时间。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大家是不是又要换经,我们念「贤首品」好,「贤首品」的功德最大。诸位要记住,念佛法门里面佛告诉我们说「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句佛号跟这个比比,哪个功德大?所以不能够见异思迁。如果跟你讲老实话,老实话功德是平等的,《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跟你讲真话。

  此地所说的呢?此地所说的也不是假话,你念一遍《弥陀经》,那个功德是不是胜过供养十佛剎微尘数佛,经于一劫?肯定的,在我们一般学佛经验当中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说读诵的功德,这在《无量寿经》里面三辈往生章最后的一段,受持大乘经教,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往生,所以净土法门真的是广大。三辈往生这品经一共有四段经文,前面三段是专修净土的,上辈往生、中辈往生、下辈往生,后面这一段是专门讲受持一切大乘经典,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慈舟法师在科判里面判这一段叫一心三辈,很有道理。

  所以净土法门非常广大,无论你读诵什么经,只要最后回向净土,都能成就。不管修哪个法门,不管受持哪个经典,功夫决定是三等,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功夫成片,这是肯定的。你如果受持《弥陀经》,如是,你要想诵持「贤首品」,亦复如是。所以经教的学习贵专精不贵多,专精就管用,同学们不能不知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为什么?你才能功夫成片。如果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学得很多,学得很杂,你的功夫永远不能成片,就是说你的心定不下来。

  清净心是真心,大乘教里面的读诵是修行的方法,用这个方法让你得到禅定,读诵的方法可以修禅定,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修禅定的方法,读诵是其中之一。读诵的时候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每天就读诵这一部经,把其他都放下了,天天读,这就是持戒,持戒是什么?守规矩。佛菩萨教我们这样做,老师教我这样做,我一定遵守,这是持戒。戒能得定,念久了把心里面妄想分别执着都念掉,禅定就现前。所以你读经不要求解义,不要去研究,一研究功夫全都破坏了。你要想研究,一天可以用一、二个小时的时间专门来研究,这个可以的。读诵是功夫,诸位要晓得,受持读诵是修戒定慧,你可不能分心,这个分心,你一有分别、一有执着,戒定慧全都破坏掉了。所以受持、读诵决定不能够起心动念,不能分别执着,老实念下去。

  经文是释迦牟尼佛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文字,你只要好好的念,它跟性德相应;我们自性迷了,用这个方法可以破迷开悟,可是不能研究,一研究定慧就没有了。这个道理古人懂,现在懂的人不多。你天天去读,天天去研究,以研究为主,读诵是附带的,你的所得是佛学常识。你研究一定看很多古大德、现代学者的一些讲解、注疏、讲义,你看这些东西,用什么心看?意识心看,意识心是轮回心,你用这个心来学佛,你的果报出不了六道,你得不到定慧,但是在世间可以拿到几个佛学博士。佛学博士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比不上老实念佛的老太婆。这些理事都要很清楚、很明白。

  修行读诵比研究重要,因为读诵是修行,真干,信解行证,是在行证上下功夫,而研究求解那是前面信解。清凉大师把我们分成四个阶段,研究是在信解,而受持是在行证,怎么会一样?所以你一定要学会受持读诵,真干。我在诵经的时候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放下,清净心,真诚心、清净心来读诵,所以它有感应,什么感应?烦恼控制住了,虽然没断,读经的时候烦恼不会起现行,伏住了,读久了之后,烦恼伏久了,不断而断,它自然就断了。

  烦恼断了是什么现象?智慧开了。别说烦恼断了,烦恼轻智慧就增长,烦恼断了智慧就开了。见思烦恼断了,开小智慧,阿罗汉、辟支佛;分别断了,开中智慧;妄想断了,开大智慧。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断了,用什么断?诵经断的。现在天天诵经,为什么断不了?他诵经是打妄想,所以说功夫全都破坏了,他要是学古人那种诵经的方法,那个功夫就得力。你诵经的功德胜过供养十佛剎微尘数佛,经于一劫,那你就想到这是如何诵持,有这样殊胜的效果?这个诵持是一心受持,一心,换句话说,诵持的时候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叫做一心,起个念头就是二心。

  心里面有杂念你心就乱了,乱心有没有这么大的功德?没有,乱心诵持,阿赖耶识里面种「贤首品」的种子。可是这个种子是金刚种子,所以「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功德还是不可思议,但是现前不得受用。现前要得受用,一定是一心受持。一心、一念,那个功德就跟这个地方讲的一样,你有妄念夹杂在里面那就要打折扣,如果妄念很严重,功德就少,功德就小,这个道理要懂。受持佛菩萨名号,诵持一切大乘经教,无不如是。

  底下说「何况随其解行而以修治」,这个功德就更殊胜了。随其解行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随文入观,你持诵十信菩萨经,你就是十信菩萨,你持诵十住菩萨经,你就是十住菩萨,你持诵《普贤行愿品》,你就是等觉菩萨,你持诵《无量寿经》,你就是无量寿佛,随文入观,念到什么地方自己的心行与经教完全相应,念念契入,句句契入,这一句是说这个意思。后面这两个字要注意,修治,随其解行而以修治,修是修正,治是对治,都是讲我们的烦恼习气。

  譬如十善业道,我们举最浅的例子,我们念到不杀生,把我们过去今生杀害众生的念头断掉了,我们要不杀生,断杀生的意念就是修正、就是对治,用十善对治十恶。没有学佛之前,甚至学佛之后,十恶还是断不了,蚊子来咬我们,是不是一巴掌就打死它?那是杀生。晚上房间蚊子很多,点个蚊香或者喷杀虫剂,杀生,老修行人都免不了。看到蚂蚁,有意无意一脚就踏死了。在日常生活里面,从早到晚,十恶我们犯了多少,在念《十善业道经》的时候觉悟了,可是经本一合起来,毛病又犯了,你才晓得修治之难,但是没有修治的功夫,经上讲持诵殊胜功德得不到。持诵功德的大小,完全看随其解行而以修治功夫的浅深,功夫深的得功德大,功夫浅的得功德小。佛给我们讲经总是讲圆满的功德,这是一定道理,最低的功德那就是阿赖耶识里面落种子,不管你有心、没有心,都落种子。有心听闻读诵比无心落的种子力量不一样,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头,现在人家讲能量,能量有大小的差别,不相同,我们想这些道理大家都能够体会得到。

  他的功德之大,我们看看下面所说的就能体会到一些。「如此经」,此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初心」,这是这一品后面,就是「十住菩萨品」,十住初心是发心住,因为这个地方是十信位圆满了,十信心满自然就提升到十住,十住的初住。「纔发心时,法尔身遍十方,示成正觉」,这句重要!第十信位开始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才破就是初住菩萨,无明没有破,要破未破之时,这是十信菩萨,真的破了就是初住。诸位一定要晓得,十信菩萨在十法界里面是最高的佛法界。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我讲的时候把它分配,就是十信位的分配,七信位断证的功夫等于阿罗汉,所以七信位是阿罗汉,八信位是辟支佛,九信位是菩萨,十信位是佛,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十信位就是破最后一品无明,这一品无明是什么?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自自然然的起心动念,这很难断。什么时候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看得很清楚,耳听得很清楚,不起心、不动念,就没有无明,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初住菩萨。

  所以我们在这段时期讲到第二会,说了很多,众生跟佛实在没有差别,尤其昨天跟诸位所做的报告,说明众生怎么迷的,迷了才有世界,才有十法界依正庄严,觉了没有。为什么会迷?为什么会觉悟?什么时候迷的?经教上常讲无始无明,佛祖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听不懂。无始,大概是很久很久,找不到开始,这个说法都错了,你错会了意思,无始是没有开始。没有开始,那几时迷的?就是当下,一样没有开始。你们想想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什么时候起心动念?不就是当下吗?当下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是佛。

  初住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他见性了,性遍十方、遍法界,性是真心,所以你见性,你自己的性相跟十方法界就融成一体,实在讲它本来是一,是你现在迷了不晓得。我们昨天用《楞严经》上的比喻,把心性比作大海,我们的迷就是海里面的水泡,这一迷就好象水里起个水泡,这个水泡破掉之后就是大海,不破还是大海,没离开大海,性海。所以说才发心时,才发心这个发心是发菩提心,就是真心。怎么叫发?不起心不动念,真心就现前了,起心动念就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你那个心就是真诚,就是清净,就是平等,就是正觉,就是慈悲,统统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只要你肯放下。

  这个世间全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可不能贪恋,可不能执着。我一切都不执着,放下执着,小悟,那就是阿罗汉。放下执着,给诸位说,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我们身还在,身还在叫什么?叫有余依涅槃;不要这个身?无余依涅槃,小乘涅槃。身虽然在这个世间,确实于世间法没有丝毫留恋,统统放下了。执着放下了,还有分别,确实是无余依涅槃,阿罗汉的境界;如果把分别再放下,不但不执着,分别都没有,证菩萨果位。所以放下执着,小悟,放下分别,大悟,不起心、不动念,彻悟。

  受持读诵的时候就是我们训练放下,我们把这个精神集中在经教,其他什么都不想,什么都放下,这叫修行,这就是此地讲的修治,修行、对治。功夫久了、熟了它就得力,可是在事上要真干,事上要不做的话困难,为什么?你妄想习气断不了,所以要用事上来帮助。事上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的就是把事放下,他是王子,王位不要了,荣华富贵不要了,世出世间法他都不要了,身在,身需要生活,过最低的生活,三衣一钵,够了,每天只要吃饱穿暖,其他都不需要,这是教什么?教我们放下。

  初学的人一定要用这个做助缘,就是把贪瞋痴慢疑放下。我们拥有的,现在讲是资生,佛家讲是资具,就是养身所需要的这一切,衣食住行都需要,这个东西你多了,放不下,麻烦大了,这个也喜欢,那个也想要,要想得功夫成片可难了!我们看看念佛往生的,他为什么能往生?他彻底放下。在家学佛的同学,虽然他有妻子儿女,他有些财富,好象看到他一样没放下,实际上他心里面一丝毫不染着,他才能往生,如果有一丝毫牵挂就不能往生,清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所以在家居士给我们示现的,有跟没有是一样的,有,很好,不碍事,没有,也好,也不碍事,那叫什么?不二法门。

  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两尊佛给我们做示现,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给我们做明显的样子,彻底放下,维摩居士是佛,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在家,一切拥有,心里头没有,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妄想,那个示现,事上有,心上没有,释迦牟尼佛示现,心上没有,事上也没有,你看看多有味道。学要从哪里学?先学释迦牟尼佛,事上放下,为什么?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事上有它会障碍你心上不清净。所以中下根性的人决定要修小乘戒,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你先把事上放下;大乘戒论心不论事,难!不容易,大乘戒拥有,若有若无,那个境界高。我们看到这两尊佛的示现,你应该要有所领悟。

  所以你只要把妄想一断,妄想才断,十信圆满就入了初住,初住菩萨见性了,所谓是断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真性遍十方,所以才发心时,法尔,自自然然的,因为你见性了。这个身是法身,昨天给诸位讲过,法性遍十方,法身也遍十方,法性跟法身都是不生不灭的。法性不生不灭还容易体会,法身,我这才始成正觉,才证得法身,你没证得法身之前法身在,不是说你证得法身的时候法身才有,不是,所以法身没有生灭,法性没有生灭,那才是自己本人。就像大海一样,水泡起来你迷了,水泡消失了,水泡没有破的时候大海也在,大海决不是因为水泡破了之后你才证得,大海才形成,不是的,你从这里去体会。法身、法性不生不灭,无明才破就证得了,所以这是身遍十方,示成正觉。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这个论文,我们从「如此经十住初心」看起,「如此经十住初心,纔发心时,法尔身遍十方,示成正觉。在十住位,发心功德品中,至位方明,文繁不引」,这是一段。前面我们学习过,最重要的就是把十信心满跟十住初心这个意思要搞清楚。后面还有详细的讲解,就是佛在下一会上要详细告诉我们。这就是初发心的时候,法尔身遍十方意思说过了,无明一破,境界完全就变了,无明破了十法界就没有了,现在面前的就是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净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所以极乐是法身,华藏是法身,华藏跟极乐是一样的。

  古德跟我们讲「不一不异」,不一就是不能说完全相同,不异就是没有两样。这种境界必须契入方知,你要不证得,怎么讲都讲不清楚,为什么?不思议解脱境界。诸佛如来给我们介绍也只能够介绍少分,一定要你亲身到过你才了解,给你讲的时候你的印象完全现前,你没有去过,听人家说的,听书本介绍的,甚至看录相带的,也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录相也不能把它完全照下来,一定要亲自契入,你就明白了。

  示成正觉,示是示现,成正觉了,这是举一个例子,也就是说证得法身之后,法身没有身,虽没有身能现一切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普门品》里面讲三十二应是举三十二类,把所现的无量无边身归纳为三十二类,每一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身怎么现的?跟众生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为什么感应?共同一法身,共同一法性,它怎么会不起感应道交?在这个地方诸位又必须要晓得,讲到法性,法是一切法,我们今天讲,佛家讲有情众生、无情众生,现在我们学术界里面讲,动物、植物、矿物,还有一个自然现象,所有一切现相它的体性就叫做法性。它的体性,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的体性,跟十方诸佛的体性是一不是二,跟你我他的体性也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性识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大乘教里面称之为菩提心,无明一破,性识就现前,你就见到了,这就叫什么?明心见性,你就见到了。

  示成正觉是举一个例子,这时候跟众生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众生求佛度他,你就示现成佛,示成正觉。众生不知道佛,想一个神仙来救我多好,你就现神仙身去帮助他,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跟现在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一样,我们把水比作真心,外面的感,外感,或者是文字,或者是声音,或者是意念,它都起感应。我们用文字来感,它有应,它应的时候显现出来结晶的图案,这个诸位看过了,用音声,水会听音乐,我们用音乐演奏给它听,它有反应,再我们用意念,我们用善的心、善念对它,或者是用不善的,恶意对它,反应都不一样。这个道理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叫做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没有感就没有应,有感就有应。水如是,为什么?它的体性是法性,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包括虚空,体都是法性,它怎么会不起感应?

  所以示成正觉这一句,示成,无量无边的应化,或者是应身,正觉是佛身,什么时候有?初住菩萨就有了,就有这个能力。跟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究竟佛果对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示成正觉,初住菩萨亦复如是,也示成正觉。然后你才晓得真正修行在哪里?十信位,十信位有修有证,初住以上无修无证,为什么?人家不起心不动念了。十法界里都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他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确实是入了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里面,《华严经》讲还有四十一个位次,就是四十一个阶级,这个我跟诸位说过,这四十一个阶级不能说有,不能说没有。你要说有,真找不到,为什么?初住示成正觉,等觉菩萨也是示成正觉,妙觉佛果也是示成正觉,没有分别,哪有阶级,如果说没有阶级,无始无明习气没断。前面我举过很多例子,诸位应该要记住。真有习气,厚薄不一样,但是习气不碍事,习气也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断,没有方法,只有让时间久了慢慢自然淘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需要多长的时间?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你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之后,三大阿僧祇劫以后习气自然就没有了,一点都没有了。

  所以这四十一位法身菩萨修行,佛经上叫无功用道,我们现在是有功用道,他们是无功用道。你要问,为什么我们有功用道?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有功用。他们为什么无功用?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诸位要知道。他示现在十法界,我们不说十法界,我们讲我们人间,示现在我们人间,无论是什么身分,示现出家佛,像释迦牟尼,示现在家佛,像维摩居士,全是无功用道,跟我们不一样,换句话说,他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真的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点都不假。罗汉也有应化在世间的,跟他特别有缘他也示现,他确实没有执着,所以他六种神通具足。但是他还有妄想分别,所以他的烦恼没断尽,他超越不了十法界,超越六道轮回,超越不了十法界。

  示成正觉的意思就懂得了,就是他成正觉之后,因为初住就是正等正觉,菩萨正等正觉,法身菩萨,能现无量无边身,不但现人身,能现动物身、能现饿鬼身,他到地狱里去度化众生,他就现地狱身,他能现山河大地身,能现树木花草身,什么都能现,绝对没有意思;如果说有意思,有意思是凡夫,十法界里面才有意思,一真法界里头没有意思,意思是什么?起心动念。那时候你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意思!然后你才能够明白,佛经为什么不能思惟?为什么不能研究?它没有意思。

  佛讲经说法从自性流露,自性根本就没有起心动念,你怎么可以研究它?我们对于佛经怎么搞也没有办法了解它的意思,总是求了解意思,没有法子了解,为什么?它没有意思。早年我在讲经时候都说过,因为没有意思,我们凡夫看这里面就有无量义,要有意思是死的,决定没有无量义。你看看报纸杂志里头的文章,真的它只有一个意思,它决定没有第二个意思。可是佛经,你看看祖师大德的注解,每个人注解的不一样,你在这里面发现到它的意思真多,这个法师讲得有道理,听听那个法师也有道理,这是什么?法尔具足无量义,无义才是无量义,《华严经》讲的「一即无量,无量即一」。

  所以,你什么时候到一心,无量义就现前,同样一部经,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一句经文可以讲无量劫讲不尽,无量无边的经文可以一二句话、一个字就讲完,所以称之为妙法,无一不妙。妙怎么来的?妙是心性本来就妙,它的根妙,能现能变的性识妙,所以所变所现的同样的妙。你入了境界之后,不但佛经如是,法法皆如是,不过佛经最敏感,最容易感觉到,其他世间东西比较迟钝,你有高度的感性你也能够发现它跟佛经一样妙。这就是菩萨等级,六根感触六尘境界不相同的地方。

  说穿了我们凡夫也不例外,同样是一个境界,两个人看两种感触,三个人看三种感触,各人有各人的感触。有大同小异,有小同大异,这是什么?我们烦恼轻重厚薄不相同,烦恼轻、烦恼薄的,看的就深,看的就广,烦恼重的、习气深的,看的范围就小,就这么个道理。实际外面境界没有大小,也没有浅深,大小浅深全在人迷悟不相同。这个细说在十住位,就是在下一品经里面,十住位发心功德品,初发心功德品中,至位方明,到那一品经再详细说。文繁,经文很长,不引用了,交代过去就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五八七卷

续-《●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七卷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大意明此经发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议乘,一切智乘,而发其心」,虽然不给我们细引发心功德品的经文,可是把发心功德品的大意略略介绍一下,下面这是略略介绍初发心功德品的大意。发十信心,这个十信心就是十信心满,圆满了,这时候六根对六尘境界,起心动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动念了。只要放下虚妄,真相就大白了,原本你是有障碍,你看不到真相,现在障碍除掉了,真相看到了,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晓得。没有看到真相,真相不是不在,在!在,你没有见到。在哪里?就在现前。在现前,就看不到!正如我们现在看电视,频道不同,它在不在萤光幕上?在,你换个频道它就现前了。我们收的电视台,电视台有三十个频道、有五十个频道,换句话说,它就有三十个画面、五十个画面,同时在,可是我们现在有障碍,我们只能看到一个频道,看不到第二个频道,要看第二个频道必须重新按钮。

  这个障碍突破,就好象妄想断掉了,不起心、不动念了,频道频率突破了,无论多少个频道,这里面的影像同时现前,它妙就妙在虽同时现前,它又不杂乱,你会同时看得清清楚楚,重重无尽。我用这个比喻,诸位从这个比喻细心去体会能得到一点消息。我们今天换频道看到很多画面,到什么时候不换频道同时能看到画面,全都展现在面前,这叫不思议境界,而且它又不乱,不会说两个频道放在一起的时候重叠就乱了,它不乱。所以诸佛与法身菩萨,圆教初住就是法身菩萨,他对于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讲过去未来,我们讲有过去未来、有十方三世,他没有,他们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我们有十方、有三世就好象我们今天看电视有频道,他们没有,他们全部都看到,又不凌乱,互相又不干涉,这真是妙不可言,佛教称妙法,这是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是我们自己心性变现的,然后你要晓得,所有这一切诸法跟我们是什么关系?一体,你说这个关系多密切。为什么众生有感菩萨就应?非应不可,一体,不是一体可以不管他,一体。像我们这一个身体,无论是哪个部位有一点痛痒,一定去摸摸它,很自然的,法尔如是,哪里还要说什么理由,都没有。所以诸法实相不能不明了,明了之后,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心行自然就不一样,不再像凡夫,会有一点像佛菩萨,慈悲心生起来了,真诚心、恭敬心生起来了,那是你自性本有的。

  真诚、恭敬是性德,清净、平等是性德,大慈大悲是性德,本性里头无量的德能统统现出来了,现在我们都没有了,没有是迷失了自性,所以见性性德全现,烦恼没有了。实在烦恼是什么?烦恼是迷失自性变现出来的,现在恢复自性的时候,自性里面那些迷失的部分全都消除,都没有了,所以说烦恼即菩提。你看,迷的时候十恶,悟的时候十善。我们讲菩提心,这是讲菩提心最重要的五个纲领,迷的时候虚伪,悟的时候真诚,是一不是二。迷的时候染污,觉的时候清净,迷的时候贡高我慢,觉悟的时候平等,迷的时候愚痴,觉悟的时候智慧,迷的时候自私自利,觉悟的时候大慈大悲,一体!迷了的时候把性德错用了,就变恶了,一悟的时候就恢复正常,道理就在此地。

  如果再不能体会,你看看江本胜博士那个水实验,我们以正面的,爱心、感恩对这个水,它呈现出来是正面的,那个结晶之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所以江本博士说爱跟感恩是宇宙的核心,这话讲得不错。如果我们换一个意念,我讨厌你、不喜欢你、恨你,那个结晶呈现出来就非常难看,都是水变的。所以正面美好的,本来有的,反面不好的,也是本来有的,一个是觉悟的有,一个是迷惑的有。可是迷的时候你感受很痛苦,觉悟的时候你感受很快乐,苦乐不一样。

  底下讲发十信心的菩萨,但以法界不思议乘,不思议乘是一乘。你看看这个名词,不思,不能够想象,不议,议是言说。三乘佛法、二乘佛法,现在通常讲五乘佛法,那是可以思、可以议的,不思议才叫做一乘,思议就变成二,你只一起心动念就是二,就落二三了。永远保持不思不议,不议是不开口,不思是不动心,我们讲不起心、不动念,古大德常讲向上一着,「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这是什么?你一开口、一动念,违背了自性,违逆性德。

  性德是不思不议的,你怎么可以思?你怎么可以议?你议,错了,你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里头,你思,也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里头,法界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要是离妄想分别执着,你跟法性相应,你跟法界相应,法界就是法身,你就证得法身,你就明心见性。我们现在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念头可多了,前念灭后念又生了,这个心叫轮回心,迷失自性,给它起个名字叫妄心,给诸位说,妄心不离真心,真妄不二,作用不同。这个事实不能不知道,你明白知道之后你才晓得应该怎么修。所以他发心是以法界不思议乘、一切智乘而发其心,所以他这个发心不退转。我们的心发的会退,会迷、会退,这就不行,进进退退,他那个发心永远不退,是从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从这里发心,那怎么会退?

  再看下面一段,「不依佛,不依佛法,不依菩萨法,不依声闻法、独觉法」,下面是「不依世间法,不依出世间法,而发其心」。看看我们今天发心,我们今天发心是有所依,前面的话要记住,一乘发心无所依。我们今天学的什么?三乘,有阶级,有次第,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向上爬。一乘发心像坐电梯一样,一下就上去了,没有阶级,上上根人,我们做不到的。在中国历代最明显的一个例子,过去方东美先生常常提示我,中国佛教只出了一个惠能,惠能以前没有惠能,惠能以后也没有看到惠能,这个不能学,这是一乘发心,他无所依。他依的是什么?勉强说就是法界不思议乘,这是我们做不到的,也就是说他所依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

  我们看看此地,不依佛、不依法,下面是僧,从菩萨到声闻、独觉是僧,我们今天依三宝,他不依。三宝里面,诸位要记住,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就是声闻、缘觉;放下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他就是菩萨;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妄想,他就成佛。自性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哪来的佛法僧?所以佛法僧跟佛法是因缘所生法,这是诸佛菩萨应化在六道、十法界里的方便说。真实说呢?真实就是不可思议,开口便错,动念即乖,那是真实的。所以真实说不出,真实不能起心动念,他是这么发心的,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于三宝,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我这样讲大家就容易懂了,是这么个发心。这向上一着,我们现在没到这个程度。

  我们今天发心,一定要依弟子规,真的有依,《弟子规》是法宝,世间法,我们要依《感应篇》,也是世间法,我们要依十善业,《十善业》是从世间法通出世间法,我们从这里起步,然后再提升,我们依《沙弥律仪》。有这样的基础,这是有依,有依是凡夫,不是圣人。行,只要有这个基础,念佛求生净土,凡圣同居土决定得生。生到凡圣同居土,哪怕是下下品往生,极乐世界奇怪,极乐世界是不思议乘,下下品往生的人居然就通上上品,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一切生。

  什么叫一切生?四土三辈九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道理,跟我讲《华严经》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个阶级道理是相同的。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你要说有,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就像华藏世界一样,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也就有能力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能随众生心量示成正觉,这个真的不可思议。华藏世界是要断烦恼,西方世界烦恼没断,带业往生,带着这些见思烦恼生到极乐世界,居然一去就可以示成正觉,他这个能力、德能就跟华藏世界圆教初住法身菩萨就平等了,所以这是难信之法。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没有,唯独极乐有,所以这难信,很容易成就!

  教学多了之后不相信净土,为什么?在理论上讲不通,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这个他不知道,净宗完全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到西方极乐世界换了环境,那个地方虽然你有业障习气,你带是带见思烦恼的习气,可是华藏世界不带见思习气,见思习气在十法界里断了。也就是说妄想的习气没有了,分别的习气没有了,他所带的习气是无明的习气,可是西方极乐世界连见思烦恼习气都带去,所以这就是很多菩萨不相信。而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智慧、能力几乎跟法身菩萨平等,没有两样,四圣法界不能跟他相比,这是极乐的殊胜,净宗的不可思议处。遇到真难,不止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之后不知道珍惜,那就可惜,太可惜了!所以你一定要晓得,你为什么不知道珍惜?你对这个世间有留恋,你放不下,这就叫什么?业障习气,重不重?不能说重,不能说不重,真有勇气一下放下,不重,没有这个勇气,念念还是执着这个世间财色名食睡,那就重了,这一生虽然遇到,等于没有遇到,不能成就。眼前成就的人,黄忠昌居士,这大家都知道,他有什么了不起?放下而已,比我们强就强在这一点,我们现在还放不下,他彻底放下了,彻底放下就走了。

  彻底放下,最重要是心放下,事不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是对一般众生来讲,事没有放下,心放不下,心放下了,事就没有,不妨碍了。绝大多数的人,事会妨碍心,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事放下,那个心就很容易放下。心再放下,那就像维摩长者一样,事事无碍,因为你没有事不能度众生。可是要真正让众生成就,那要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真放下就成就,放不下不能成就。要很细心去体会,然后你就懂得这一生当中怎样成就自己。大好的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这一天我们遇到了,你说这个多难得!不管什么事情,算了,地位也好,权力也好,豪华的住宅也好,汽车、洋房、金银财宝,假的,不是真的,一刀两断,彻底放下,恭喜你,你就成佛了。

  依照《华严》修行真难,这是难行道,不是易行道,依照净宗修行,易行道。所有修不成功的,有障碍的,没有别的,放不下!所以难得,黄忠昌留了一份资料给我看,他是听我讲经,他觉悟了,应当专修净土,就是一本《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统统丢干净了,只剩下两套换洗衣服,什么都不要。找个护法的,闭关,三年不说话,止语。他有个文件在此地,「止语的好处」,诸位也看到了,止语可以让自己心清净,为什么?你不跟别人说话,人家不跟你说话,心就慢慢定下来了。

  他是预期三年成功,自己给自己定的日子,二年十个月预知时至走了,真成功了。这就是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三转*轮,他给我们作证转,我在这里把道理讲清楚,他在那里做实验,果然成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1:39 , Processed in 0.15167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