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29|回复: 2

[佛学百科] 了解三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某善友:您经常说的巴利三藏,是一本书还是三类书的统称?


淡然:巴利三藏,是南传佛教三类书的统称,即:《律藏》、《经藏》、《论藏》。由于这三藏住世,所以佛陀的教法才能够住世。



某善友:请您详细解说一下,好吗?


淡然:好的。以下,我根据玛欣德尊者有关《巴利三藏》的开示,与你共同分享佛陀正法的教义。


一、《律藏》,巴利语Vinaya,是佛陀为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规则。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律藏》,依缅甸的版本分为五大册。


第一册叫《巴拉基咖》;第二册叫《巴吉帝亚》。这两部分合称为“经分别”,解释比库和比库尼两部《巴帝摩卡》。


这二册偏重在“止持”,即佛陀制定不能做的事项,比如不能杀生,不能在非时吃食物,不能接受金钱等等。


第三册叫《大品》,第四册叫《小品》,这两册一共有22个篇章。篇章,巴利语khandhaka,古代依梵语skandha音译为犍度。


《犍度》在戒律方面,偏重在应当作,叫“作持”。比如有人来请求出家,应该怎样让他出家;袈裟应当怎样裁剪怎样缝制,怎样保护;


对于钵食,哪些是允许,哪些是不允许的食物;住所应该怎样建,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僧团要怎样进行诵戒等等。


第五册叫《附随》,相当于附录,一共有19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前面的戒律内容。


《律藏》是佛教三藏中的第一藏,是一切比库、比库尼等出家弟子都应当认真学习、仔细研究,并切实去遵守、行持的。


二、《经藏》,是世尊以及圣弟子们的言行集。上座部的《经藏》一共有五部,即《长部》(D.ghanikàya)、《中部》(Majjhamanikàya)、


《相应部》(Saüyuttanikàya)、《增支部》(A.guttaranikàya)、《小部》(Khuddakanikàya)。


1、《长部》:因为收录的经文篇幅比较长,所以称为《长部》。共收录34部经。


2、《中部》:因为收录的经文篇幅不长不短,中等的,所以称为《中部》。共收录152部经。


3、《相应部》:相应的意思是按内容分门别类,比如把佛陀所说的“五蕴”编在一起,“六处”编在一起,“界”编在一起,


“四圣谛”编在一起、“十二缘起法”编在一起,所以称为《相应部》。此部有56种相应,一共有7762篇经文。


4、《增支部》:增,是增添、更上的意思。a.ga是部分、支。增支的编辑方法像法数。凡是佛陀所讲的“一法”,将之编集在一起。


又把“二法”编在一起,“三法”编在一起。比如说“二法”,有止、观,名、色等等。“三法”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由一法一直编到十一法,因此《增支部》有十一集。这是把佛陀所讲的和数目有关的经文汇编在一起,共收录9557经。


5、《小部》:这里的“小”并不是指篇幅小,或者微不足道。其本意是内容比较庞杂,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经典都收编在这里。


比如说《法句经》,如果要编在前面四部的话,不知道应该编在哪一部,于是就编在《小部》。


《小部》一共有15部经,它们是《小诵经》、《法句经》、《自说经》、《如是语经》、《譬喻经》、《天宫事》、《经集》;


《饿鬼事经》、《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经》、《义释》、《无碍解道》、《佛种姓经》、《所行藏经》。


《小部》在《经藏》五部中的份量最大,凡是不属于前面四部的经文,全部都归在《经藏》的《小部》里。


斯里兰卡的《小部》是十五部经,而在缅甸,则再加上《弥林达问经》、《导论》和《藏释》三经,成为十八部经。


三、论藏:《律藏》的律(vinaya),古代音译为毗尼,意译为调伏,即为了调伏烦恼,使生活有规范。


《经藏》(Suttapi.aka)的经,梵文为sutra,古音译为修多罗。《阿毗达摩论藏》(Abhidhamma-pi.aka)的论,古音译为阿毗达摩、阿毗昙。


“阿毗达摩”是什么意思呢?阿毗(abhi)的意思是上等的、殊胜的、卓越的。达摩(dhamma)的意思,是法。


法有很多种含义,有时候指现象界,有时候指一切,例如说一切诸法;有时候指有为法,例如说诸法由因生;


有时候指法所缘、法界、法处、善法、佛陀的教法等等。因此,法在不同的场合,其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在此,法是指究竟真实的教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论藏》是对世尊的教法、要义,给予全面的、精确的、系统的分类以及诠释。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藏》一共有七部,称为上座部七论或者南传七论,它们分别是《法集论》、《分别论》、《界论》;


《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发趣论》。以下略释七部论:1.《法集论》(Dhamma sa.ga..),又作《法聚论》。


dhamma是法,sa.ga..是聚集、集合在一起。此论是整个《论藏》的根源,极其广泛地探讨了诸种究竟法。


2.《分别论》(Vibha.ga)。vibha.ga的意思是分别、解释。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论分别、问分这三种方式来讨论。


“经分别”是把经藏的内容罗列出来讨论,然后又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抉择。


3.《界论》(Dhàtukathà)。是以问答的方式编排法义,依蕴、处、界讨论一切法。


4. 《人施设论》(Puggalapa 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这部论主要讨论不同种类的人。


5.《论事》(Kathàvatthu)。这一部论是在第三次佛教结集的时候,由目犍连子帝须长老(Moggaliputta Tissa)所著的,目的是批驳流行于阿育王时期的异端邪见。


当时有很多外道假装僧人,混进僧团中来,所以摩嘎利子帝思大长老在三藏结集时造了这部论,破斥当时的各种邪见。


注疏解释,把属于辩论型的《事论》纳入巴利圣典的原因,是因为佛陀本身已预见那些异端邪说必定会在未来产生,所以早已列下了反驳邪说的要点,而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只是依佛陀的原意把它们填入罢了。


6.《双论》(Yamaka)。《双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们的正确用法。


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对的方式来讨论,比如说‘是否一切善法都具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的都是善法?’以这种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7. 《发趣论》(Pa..hàna)。此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一部论,传统上称它为《大论》(Mahàpakara.a)。


此论和前面六部论不同。前面六部论侧重在分析诸法的名相,这一部论则用二十四缘的方法,贯串起一切诸法。


缘的意思,是条件、关系,把前面所讲的诸法都贯串在一起。如果把前面几部论所探讨的诸法比喻为珠宝,《发趣论》则是用二十四缘这条金线,


把所有的珠宝都串在一起,所以它的价值和意义,就可贵在这里。上座部佛教的正统传承,把《发趣论》视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证明。


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先熟悉前面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所讲的诸法整理、统合起来。


某善友:谢谢您的介绍。请问,是要把这些全撑握了才有解脱的可能吗?


淡然:要解脱生死轮回,必须实修戒、定、慧,亲自证悟涅槃及圣道、圣果。在实修戒、定、慧之前,应当先了解佛法、精通法理、建立正见,不然,修行起来会南辕北辙——因为方向与方法不对。


要了解佛法、精通教理、建立起佛法正见,就先要听闻佛法、思维佛法,这便是我们QQ群的目的——学习巴利三藏及注释。
发表于 2013-9-2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20:19 , Processed in 0.15207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