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火居士 于 2012-12-28 12:09 编辑
浅谈真如和无分别智 为何要把真如和无分别智放在一起说呢?真如和无分别智俱起故。 《成唯识论》有云:证真如智(根本无分别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也就是说要以生起的无分别智来证真如,两者是俱起的,平等的,现在参禅求明心见性,就是指无分别智亲证真如实相。真如是心真实性,所以明心就是觉悟明了心之真实性——真如;见性就是亲见佛性,这个佛性也叫真如、菩提、涅盘。我想也只有等你亲证真如实相后你才会深刻明白上述这些话的涵义,所以现今在这里简单提一下。 接下来,说说无分别智和无分别智相。无分别智相将是本文主要讨论的课题。 先简单阐述下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分为三种,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其中,证真如道体的是根本无分别智。 此中,证真如智即根本无分别智,加行无间,此智(根本无分别智)生起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亦名见道。此见道又分真见道(根本无分别智)和相见道(后得无分别智),通达位中见道是真见道。此智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取(能取、所取)随眠是世间本,唯此智能断。出世名依二义立,谓体无漏和证真如。 此根本无分别智有见分而无相分。没有相分可取,虽有见分而不取相;虽有见分而无分别;说非能取,不是连能取的见分也没有;虽没有相分,而带如相(真如相)起不离如(真如)故。(这里简单讨论下:证真如的根本无分别智有见分,这个见分具体而言是指无漏善种。关于这个见分我们只作粗略探讨,本人也是在摸索中,大家参考一下即可,而至于根本无分别智是如何形成的,那更是一门学问,我在这里可以简单透露点和大家做下讨论:根本无分别智是由无漏识转变形成的,而无漏识是通过勤修无漏道而得来。) 本文标题虽然说是浅谈真如和无分别智,但是主要论述的是无分别智相(此乃道相,末法年代唯传道相,不期感果,所谓感果就是证得果位,比如阿罗汉果或初地到十地菩萨乃至佛果。因为末法年代众生烦恼重,想明心见性证得果位很艰难,所以只传道相,这个道相就是指无分别智相),本人虽已明心见性,但是关于真如和无分别智到底是什么我确实还搞不懂(比如无分别智中见分是什么你知道不?),佛经中几乎也没有这方面的论述,但是可以通过对无分别智相和真如相(本文主要介绍无分别智相)进行敲敲打打,把它们显出来。搞懂了无分别智相后,就容易明白禅宗所谓明心见性到底是怎样一种境界和如果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容易否! 《辨法法性论》有云:由无现二取及言说,根、境、识、器世,悉皆不见故。以是此即明:无所观、无对,无住、无所现,无了、无依处,无分别智相。 注意:这里提到了无分别智相,由六种相不现来说明。真正的无分别智现前,有六种相不现。“二取及言说,根、境、识、器世,悉皆不见”。 1、二取不现。
无分别智离能取所取,能取所取俱是分别,而无分别智只有见分而无相分。所取即相分,能取即见分;无分别智无相分即是离所取,无分别智亦离能取,但不是连能取的见分(无漏的,这个情况是比较特殊的,也是无分别智和能取识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没有,为什么这么说呢?无分别智离能取识(这里的能取识为第六和第七心品,七识转有生灭,而无分别智虽有见分而无分别,这个“见分”是指无漏善种。而且无分别智生起时,藏识也转掉了,所以转识(第六和第七心品)根本也无从生起,转识不生起,当然能取识自然也没了,无能取识(见分)故,所取境(相分)自然也不出现了。
2、言说不现。
无分别智生起的时候,藏识都转掉了,说得更直白点就是身心都不现了,身心都没了,那六根当然也没了,所以脑子和嘴巴也不听使唤了,所以你根本是说不了话的,就算是想思考东西,想起心动念也是不可能的;别人说话你也听不见的,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可以说是很微妙的,所以佛家把证实相境界时什么都思考不了,什么都说不了的状态和境界用三个字来描述,那就是“无生忍”,本人现在想想这个忍字用得真好,因为当时融入实相前,我确实反抗过,但由于藏识转掉了,识也发不出来了,识发不出来就意味着你思考不了事情和说不了话了,所以再如何挣扎也无济于事,最后就“忍”了几秒钟。所以说无分别智生起时是远离言说戏论的。
很多禅宗祖师都一再提醒“能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