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虽有束缚、牵引自心的巨大力量,遵循铁的因果规律运作,但终归由心发起,终归为心的活动、心的功用;一切业报,终归为心的果报。如《法句经》佛陀偈所言:
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 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念善念恶,乃心的活动。业力不可思议,终归是心力不可思议。心不仅能造业,而且还具有能把握业、操纵业的理智(慧)、意志(勤)等功能,有如实认识业之因果本末的智慧,有比业力更为巨大、更不可思议的自制其心及转移业、消除业的能力。 由心起惑、由惑起业的过程及九心轮、五心轮说明:我人对境遇事时的心理反应,虽然以宿世的异熟心为起点,受作为宿世异熟果的既定的家庭、社会环境、遗传基因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非自主性,但大部分的业,从触境到发起,须历经转心、见心、等寻求、等贯彻、安立或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经“思”的抉择考虑,才付诸实现。重大的业多经较长时间的反复思考,方才决定。而思,具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性,完全可以发挥理智和意志的作用,选择对自他有益的善业而行之,制止恶习之因种而不令其成为现行。如果说业报似一台电脑,则人心便像能操纵电脑键盘的手。以正确的信仰、见地,高尚的理想为主导,自制其心,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完全可能成为自心的主人,自造美好的心灵、幸福的人生。在真正把握了佛法精髓的佛教徒看来,一切唯取决于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创造现在、未来。当下一念做得主宰,则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业,虽然力量巨大,却是因缘所生,没有其常住不灭的实体,其性本空,缘起故、空故,具有可以创造因缘转化业的可能性。佛教的全部修行、解脱,皆立足于此原理。若业有实体、其性非空,便没有了修行解脱的可能性,因为众生所造业无始、无量,如《大般涅槃经》卷四十佛言: 若以断业因缘力故得解脱者,一切圣人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过去本业无始终故,是故我说修圣道时,是道能遮无始终业。 该经中佛甚至说,若言一切业皆必定得果报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 《优婆塞戒经•业品》说: 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 即夙世所造的重大恶业,乃至要堕入无间地狱长劫受苦的杀父母罗汉等“无间业”,也可通过至心忏悔,及造作重大善业的强缘,遮止乃至消灭其果报。《大毗婆沙论》卷七九引佛经偈云: 若人造重罪,修善以除灭,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 说行善能灭重罪,同论卷一四二引佛言: 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无间业亦可令转。 《杂阿含经》记载有杀人不眨眼的外道鸯掘魔罗经佛教化,放下屠刀、证得阿罗汉果的故事。然若造重大恶业,也非随便忏悔一下便能灭尽业报,《十住毗婆沙论》卷六引佛言: 我不言忏悔则罪业灭尽,无有报果;我言忏悔罪则轻薄,于少时受。是故忏悔偈中说:若应堕三恶道,愿人中受。 如《长阿含•沙门果经》佛接受杀父篡位的阿阇世王忏悔,王去后佛告比丘:若阿阇世王不杀父,即当于此座上得法眼净(见道)。今自悔过,罪咎损减,已拔重咎,但不能证得道果了。《阿阇世王问五逆经》等说,彼王命终虽入地狱,犹如拍球,很快当生四天王宫。 佛学大讲因果报应的旨趣,在教人掌握因果法则,止恶行善,解脱业力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自在。《彻悟禅师语录》说得好: 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 如果不能如实认识业的因果本末,以理智、智慧自主其心、自主其业,则心灵必定会被自己造作的业力枷锁所系缚,命运会被自己所发动而异化了的业力所主宰,生命甚至会被自己所制造的业之机器所粉碎。这是佛陀及其弟子们苦口婆心一再劝诫世人的金玉良言,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