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23|回复: 0

四大文明古国唯独中国独存于世的原因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0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被称为世界文明古国。世界文明古国曾经有过四个,其中三个相继灭绝,唯有中国独存于世,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懂得教育。实在讲,中国因为有传统教育的深厚依托,才得以延续数千年的国脉,一路平安走到今天。


  中国传统教育最注重四个字——孝亲尊师,这是对人的终身教育。这个教育从哪里开始?从胎教开始。五千年前中国人就懂得胎教,这在世界上是很稀有的。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小孩?在母亲怀孕的时候。母亲怀孕时,眼不看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她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德行。为什么?她的喜怒哀乐会产生不同的生理激素,会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小孩出生之后谁最先教他?妈妈。妈妈不离弃婴儿,婴儿离不开妈妈,这种母子间的亲情是人类的天性,所谓「母子连心」。尤其是三岁之前的孩子,不能离开母亲的怀抱,不能离开母亲的视线,母亲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母亲的言行举止应当合乎规矩。规矩是什么?是《弟子规》。《弟子规》不仅用来规范小朋友,更需要母亲身体力行给孩子做出表率。我们看到婴儿出生后,他会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这就是在学习。等到他到三岁的时候,已经学习了一千天。这一千天的时间不算长,但是作用非常大,根深蒂固,是真正的扎根教育,如果这一千天的根扎好了,一生都不会动摇。就是说,不要轻看三岁之前的孩子,其实他懂事,他有辨别是非、邪正、善恶的能力。为什么?他的妈妈给他做出了表率。中国古谚云:「三岁看八十。」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三岁之前的教育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终身命运,因此教育必须从胎教开始,这是人生成败得失的起跑线。

  中国世世代代贤人辈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很大,构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和睦相处的太平盛世。中国在历史上动乱的次数很少,时间很短,繁荣安定的时间很长,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非常赞叹。欧洲的学者们研究中国历史,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能够达到几千年的长治久安?最后一致肯定,是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

  中国古时候家有家道,家道是什么?祖祖辈辈所重视的伦理道德,以四维八德来说,合起来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家家都要学。可能有的人家特别重孝,有的人家特别重义,有的人家特别重仁,故其后代承传重点略有不同,但世世代代都依靠这十二个字来保持家风不坠。中国人慎终追远,注重世代传承,不冀一己、一事、一时之成功,而求建树于永恒,所以,长辈对后人必定会认真地去进行道统教育,让他们能够承传祖德,光大门楣。中国有句古话「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意思是媳妇一进门,长辈就要向她传授家道门风,让她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要在很小的时候就进行,儿女一旦长大养成习气,就不好教了。这是中国过去的教育思想,跟外国人的观念不一样,是非常好的教育哲学,所谓「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一个人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早期教育,孟夫子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孟夫子出生的时候,孔夫子已经过世了,但他很有缘分,有机会看到孔子的书。诸位要知道,这个缘分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那时的书籍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得到,随便到书店里去就可以买。那时没有笔没有纸,文字是用刀刻在竹简上,然后用绳索一片一片地串起来,你看那时做一部书是多么困难!因为数量太少,真正稀有难逢。所以,孟子有缘得到孔子的著述,分量当然不会很多,只有几种,可是孟子很得受用。他之所以能得受用,是他的早期教育好。诸位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吧?孟母最初住的地方靠近墓地,孟子小时候看到人家上坟,觉得很好玩,他就跟着去学上坟;他母亲一看,这可不行,得赶紧搬一个地方。可是新搬的地方靠近市场,市场里面有人杀猪,孟子看了之后很感兴趣,就模仿着做杀猪的游戏;孟母一看,坏事,还得赶紧再搬一次家。第三次搬家,搬到一个靠近私塾的地方,孟子就去学读书;孟母一看,这个地方不错,就长年住了下来。从此孟子埋头苦学诗书礼乐和孔子的典籍,后来终于成了圣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启示后人:教育的根在家庭,合格的母亲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证。诸位还可以在中国典籍里看到,孔子是母亲教出来的,孟子也是母亲教出来的,文王的父亲王季是太姜教出来的,文王是太妊教出来的,武王、周公是太姒教出来的;所以,做为中国母亲,自古以来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尊崇的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做母亲的人,如果能把《弟子规》落实在家庭教育之中,那就是落实了圣人的教育,这样人家的子女,必然是忠臣、孝子、圣贤、明君。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很有哲理。『无后为大』并不是说只要能生个儿子,就算有后。它更深层的含义是,有了儿子要把他教育好,要使自己的家业、家风、家道能够承传下去。如果生了许多儿女,个个都是败家子,做出很多祸国殃民的事来,辱没门楣,那么有这样的儿女反倒不如没有,这才是真正的无后。所以,古人的教育,在孩子六、七岁起就开始严加管教。谁去教呢?老师,不是父母。父母没有办法再教儿女,因为关系太亲近了,学问也不够了,父母讲话他不一定听,所以要送给老师去教。从前儿童七岁起,跟老师一道生活,跟同学住在一起,一个月放假回家一次。老师不是父母,他怕,他不敢不听。教他什么呢?完全是生活教育,教他怎样奉侍老师、孝敬父母、尊重他人,教这些。

  中国古代家教的文献有几百种,在《四库》里面都能看到,而《弟子规》则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它荟萃了古代家教的精华。当你读这一本书的时候,等于把中国几千年的家教书统统都读遍了,这难能可贵。《弟子规》教什么?它的纲领是《论语》里的一句话:「入则孝,出则弟」,它以孝悌为根本,然后再教谨、信、爱众、亲仁,最后是学文。

  孝是什么?孝就是与家人处好关系,跟父母、夫妻、兄弟、姊妹处好关系。悌是什么?悌是与外面的人处好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有领导、被领导、同事、同学、朋友、亲戚、邻邻乡党等等,与他们所有的人处好关系,这叫悌。古谚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孝悌就是人和,人和就天下太平。中国古人很少讲国家,开口都讲天下,你看那个心量多大!心量一拓开,自私自利的心就没有了,起心动念总喜欢帮助别人,成就别人,时时刻刻都做好样子,这就对了,这就是孝悌。所以,诸位不要把这个词的意思想得那么狭窄,否则就错会了孝悌的涵义。

  中国古人很重视从小就培养孩子大公无私的品德,因为从前是大家庭,人们聚族而居,不能有私心,否则就会丧失整个家族的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造成家破人亡的严重后果。过去,一个大家庭往往有三百左右的成员,个人起心动念必须要顾及全家全族的利益,而不能只想着自己。家就像一个微缩的社会,所以能治家者必能治国。《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宗族、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治国的本事是在治家当中历练出来的。

  中国几千年来能够长治久安,关键不是在制度上,而在于人的素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主流,叫做士大夫。古代四民——士、农、工、商,排在第一位的是士,是读书人。从前读书人基本上都能够做到心是孝悌忠信、身是礼义廉耻、行是仁爱和平。虽然并非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圆满达到这个标准,但距离这个标准不会太远,总是希望一生尽量接近这个标准。过去读书人志在圣贤,功名利禄是附带的,不是他主求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质。所以,无论什么制度,只要人的素质好,有道德、有教养,就能做出好事;反之,如果人的素质很差,把伦常道德抛弃了,那么再好的制度也会出毛病。从前,末代帝王违背孝悌忠信,违背礼义廉耻,这个朝代马上就会被别人取而代之。如果这个帝王不离开伦理、道德,他就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中国老百姓是很有耐心的,对国君小的过失能够容忍,不会轻易犯上作乱,除非是做得太不像话、太严重,才会引起革命,才会造反,把你推翻。所以,一个朝代能否长治久安,症结在什么地方?在传统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是伦理。伦理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一个「爱」字。五伦之一是父子有亲,这个亲是人的天性,是本性,是性德,只要不被污染你就行,你就亲爱。你在家是父亲,你就要慈爱你的子女,慈爱你的家庭,这是你的职责;你是儿女,你的义务是要孝养你的双亲,为父母养老送终。第二是君臣有义,义是通过教育把爱提升到君臣的层面,它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义务和亲爱。做国君的要励精图治,爱护自己的子民;做臣子的要忠心事主,忠于职守。第三是夫妇有别,「别」,不是身分和地位的悬殊,而是家庭分工不同。过去,丈夫承担着家庭经济的责任,他要创造财富,来保障家人的生活来源。除此之外,家庭中还有一项最重要的职责,那就是教育儿女。中国古人对于儿女的教育十分谨慎,这项任务不能交给别人,必须由母亲亲自负责。丈夫和妻子有这种职责上的差别,所以做丈夫的要做到有恩、有义、有情;而做妻子的,因为她承担着教育儿女的职责,就要求她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范,能够言传身教,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这样合理明确的家庭分工,保持了夫妇间的恩爱,稳定了家庭的结构,真正达到夫义妇德、和谐美满的目的。然后,再通过教育把这种亲爱扩展到兄弟、朋友的层面,这就是五伦的另两个方面——「长幼有序」和「朋友有信」。

  五伦中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这种关系是天然的,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个人创造发明出来的,是本来存在的,是大自然的法则,是天地运行的秩序,故称之为道;与道相应的思想言行,称之为德。道德的原点是父子有亲,这是天伦,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懂得教育的原点,才能懂得中国五千年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自性性德的发扬光大。

  从黄帝到孔子二千五百年,从孔子到我们现在又是二千五百年,五千年来贯穿中国的道统是什么?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称之为礼。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礼要是没有了,儒就没有了;儒要是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断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五常扩展到社会就变成八德。八德在中国有两个说法,里面有四个重复的,除掉重复的,有十二个纲目,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儒家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纲领。

  在中国古人看来,学校办得再多,教学科目再高深,如果不落实「礼」,不将「礼」运用在日常生活规范中,这种学问就没有任何价值。中国传统教育的这一特色,在古礼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孩子二十岁行冠礼时,他的平辈要送给他一个字,从此他的朋友、兄弟姊妹、祖父母、叔叔伯伯,都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和鼓励。只有他的父母、还有他的老师可以一生称他的名,这就表明,老师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同等的。在丧礼中,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老师去世虽然不用穿孝服,但也要心丧三年,要在心里感念老师栽培的恩德,时时记起老师的教诲。古代,皇帝接见群臣,是面南背北行君臣之礼,但他在接见自己老师的时候,不以君臣之礼相见,而是以主宾之礼,就是皇帝站在东面,老师站在西面,这样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老师的地位之高,人们是何等地尊师重教!

  中国古人从小就教小孩亲近圣贤,让他们读圣贤书。圣贤书里面最重要的是经与史。经长德行、长学问,史长见识、长才干。一个人通晓经史,德才兼备,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有圣贤教诲引导,有历史经验借鉴,就很容易解决一切问题。所以,经与史从小就要学好。《三字经》作为童蒙教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典范,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德育无不涉及。地理要熟读,为什么?读地理会爱自己的国土,如果对它一无所知,爱心生不起来。多读历史,会爱自己的族群,爱自己的国家。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历史,家庭历史就是家谱,世世代代的根本。一个人因为爱家,就会常常想到要多做好事,荣宗耀祖,这不仅自己光荣,祖宗也有面子,父母也被社会大众所尊敬。古人之所以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有远大的目标,经与史的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现在一般人对这两门学问疏忽了,这个疏忽亏吃大了,做人失去了方向,一生没有幸福,生活在烦恼痛苦的世界。

  《学记》是我国古时候的教育科学,经考证,这个文献最晚应在汉朝时完成,其中体现了夏商周三代学术界的教育理念和哲学思想。《学记》给我们解释了教育宗旨,指出每个人到这个世间都有一定的职责。在家庭社会上你是什么身分、什么地位,这叫伦;你应当要做的事就是义。譬如父慈子孝,你在家是父亲,你就要慈爱,爱你的子女,爱你的家庭,这是你的职责;你是儿女,你的义务是要孝养父母。又譬如兄友弟恭,身分是哥哥的,就要友爱弟妹;身分是弟弟的,要尊敬自己的兄长……古人对于这些非常重视,如果有谁逾越了这个范畴,那就是违背了做人的根本,违背了伦理和道义。《礼记·大学》所表述的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哲学的大根大本,其中的三纲八目是老祖宗传下来教学总纲,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句是儒家教学的总纲。「明明德」三个字,说明了「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我们学什么?没有别的,就是学「明德」。「新民」,现在的字义是「亲民」,但是古人注解为「新民」,亲民、新民意思都好。新是什么?新是进步,所谓日新又新,年年进步、月月进步、天天进步,向什么地方进步?向明德进步。「止于至善」,至善是性德,是教学目标,五千年没有变。从什么地方下手?从八个纲目下手。譬如格物,佛法里面讲就是断烦恼,破烦恼障、破所知障,这样明德才能显现出来。明德是人人本具,个个相同的。为什么会有差别?因为有障碍,业障薄的人就显得聪明,业障深的人就显得愚昧,道理在此地。所以,儒家的教育首先要把烦恼除掉,教你「明明德」,让你恢复本来的面目。

  教育的内容,就孔子教学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些内容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桩事情。头一个「人伦」,人与人的关系。五伦是道,随顺五伦是德,道德是根本。所以夫子教学的头一个科目是德行,比什么都重要!你的德行建立了,跟大自然的法则就相应,就能随顺大自然,这就是行道。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三个关系你搞清楚,才能够没有对立,没有矛盾,和睦相处,天下太平!这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其它的是细节。像一棵树一样,这是根本,其余是枝叶,只要把根本搞好,枝叶一定繁茂,花果一定丰硕。所以,中国古代教育的头等大事是德行,着重于道德的培养。道德与因果的关系密切,善因感善果,恶因有恶报,因果通三世,觉悟的人都知道。因果的道理很深,人要是真正明了因果的道理,起心动念自然就会收敛,绝对不敢有邪思邪行。所以,中国古代教育的硬件设施,每一家都设祠堂,祠堂教伦理、教孝悌;每一县都设孔庙,孔庙教道德;每一座城市都有城隍庙,城隍庙教因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立体化教育模式。中国人特别重视祭祀祖先,近年来政府还特地将清明节定为国家法定节日,这不是迷信而是教育。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人们要追思祖宗的德行,歌颂他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和牺牲,看看有哪些德行值得我们效法和继承。因此,祭祖实际上是一个慎终追远、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仪式。中国传统教育宝贵,祖宗千万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些智慧和经验是永恒的真理,光彻寰宇,超越时空,经得起十方三世的考验。

  《三字经》这本书大家都晓得是教童蒙的,里面内容是什么?是中国传统教学的纲要。先让小朋友念熟、背熟,以后就会发觉一生所学都出不了这个范畴。这种教学的方法,在佛门里面、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教育里面都不例外。这跟外国的教育确实不相同,外国教育没有这种理念。中国童蒙教育,小朋友五、六岁上私塾,现在叫上幼儿园,念什么?念《三字经》。《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说了什么?说了最深的道理。什么人能够做到这句话?大圣人,在佛法里面讲只有佛陀才能做到。人性本善,一开学马上就教给你,你一生所学就是这个目标,就是这个方向。你如果能够证得性本善,那就叫成佛。

  《弟子规》是做人的规矩、处世的规矩、待人接物的规矩,是止恶向善的基本戒条。虽然它总共只有三百六十句,但细细地观察,它讲了多少事情?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文字不多,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如果我们人人都遵守,就一定能够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弟子规》的内容,如果与《十善业道经》去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十之七、八都是相同的意思。如果你能把《弟子规》做到,十善业你就可以打七、八十分,有这七、八十分作为基础,再继续努力一点就可以拿到满分。这桩事情,我们在庐江汤池做的实验,证明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而且人民是非常好教的,不难!问题在哪里?没有人教。

  中国古代,政治是为教育服务的,国家把国民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做,这个不能不知道,知道了才会由衷地赞叹中国人的智慧,觉得中国人确实了不起。《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一个国家建立政权,领导人民,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教学。古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政权一建立,马上就展开教学。教学上了轨道,国家政权就会非常稳固,就能长治久安;要是疏忽了教学,国家政权就不稳定,社会就容易动乱,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懂得教育,落实教育,在教育上收到良好成果的是中国人,中国人重视教育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教育,孔子创建了私人教学的典范,而国家正式制订教学的政策,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我们在史籍里可以看到,距离我们四千五百年前的尧舜时代,国家已经正式设立了教学机构,尧舜命令契为司徒,司徒就是国家主管教育的长官。教育的内容是什么?伦理、道德。中国人重视这个,其他的像科学、技术、艺术,都放在其次。换句话说,中国的教育首先是教你做个好人,做个善人,这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它的核心内容概括起来讲,就是伦理、道德、因果学说,到汉朝以后再加上佛教。佛教是古代帝王从西域请来的,佛教传到中国后,一比较交流,发现佛教跟中国本土文化完全相应,没有丝毫的牴触,因此中国人能够接受。佛教最初传到中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皇帝封两位来华的西域法师为国师,可见国家对佛教的倚重。当时,传统教育是由宰相来管,宰相底下有个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礼部尚书就是国家的教育部长。而佛陀教育则是皇帝亲自负责,所以佛陀教育的推动力度超过了中国本土文化,在全国能很快的开展,皇帝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样一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有了三个根,儒释道。儒家讲孝悌忠信,道家讲因果报应,佛家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佛家的前面两句跟儒相应,后面两句跟道相应,儒释道三家,并行不悖,三根同源,共同构筑起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共同教化和造福中华子民。英国汤恩比博士赞叹中国古人心量大,没有嫉妒、没有排斥,能够包容异族文化,就是指佛教。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本土文明,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经提出两个命题,我把它节录下来。第一个命题,二十一世纪,只有宗教能拯救世界。他所说的宗教有四个,中国的儒、释、道加上西方的基督教,其中儒、释、道作为重点讲得最多。由此可见,他对于中国文化是多么推崇!第二个命题,谁是地球的继承者?他说是中国人。中国人自秦以来就统一,虽然改朝换代多少次,始终维持着大一统,其中有大道理在,值得深思。中国人可以说得天独厚,好像老天爷特别眷顾这个族群,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族群有善根,这个族群世世代代有好的教育。我们看,全世界许多国家或族群,有几个讲孝悌忠信的?有几个讲礼义廉耻的?有几个讲仁爱和平的?找遍全世界,只有中国。

  现在外国人都在学习孔子,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外国人都说好,我们自己是否也应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们一定要有坚强的信心:相信在21世纪唯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大乘佛法才能够拯救世界。(净空老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6:09 , Processed in 0.10955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