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208|回复: 11

【心灵养生】“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灵养生】“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转)

3.jpg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

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

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

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来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

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

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倒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

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

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

你会发现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意,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

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10-2 22:50 编辑

“淡”以养生 (转)

淡者,淡泊,淡远,冲淡,清淡,恬淡,平淡是也。

“淡泊以明志”,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淡见天真”,则又是艺术的理想境界。

“大羹必淡”,是品味知味的老饕们的美食之谈;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则又是谦谦君子们的交友之道了。

在痛饮了人生的三道“苦茶”后,自然就体悟到了“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倘若追根穷源起来,这种以“淡”为贵,“淡”以养生的思路,可上溯到先秦道家学说。

老子即已提出“恬淡为上”,“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音乐和美食,可以使过往的行人驻足,而“道”的表达,却平平淡淡像没有味道。

老子的尚“淡”观又得到了庄子的继承和发扬。

这位曾为漆园小吏的大思想家看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既是“万物之本”,又是养生之道,而“淡然无极”既是“天地之道”,也是生存的艺术了!

滥觞于老庄的这种以“淡”为贵的思想,后来在陶潜、王维等人的创作中和司空图、苏东坡等人的理论中得以完善,发挥,积淀。

众所周知,中国人历来提倡吃素食的饮食习惯,便是导源于这种“淡”以养生的道家思想。

我国古代的医学家或养生学家都强调“饮食宜清淡”,认为“味过于咸,则脉凝而血变色”,“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

养生重在“养心”,健身重在“健脑”,这是许多老寿星的经验之谈。

庄子有云:“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意行似天。”心胸开阔而勇敢,气机宽舒而通达,形体安定而不游移,专心一意,清心寡欲,自然百病消除。

发表于 2011-8-22 13:02:36
感恩本文发布者:雲淡風輕

“淡”以养生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6688&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候生命归宿的到来 (转)

文:史飞翔

前不久,杨绛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寿辰。百年杨绛凭借她的学问与修养,赢得了世人崇高的敬仰。

然而人们在追捧她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真正走进她的心灵深处,去体味她难言的伤痛。
  
1994年,与杨绛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钱钟书住进了医院,从此缠绵病榻。不久,女儿钱瑗也住进了医院。两家医院相隔大半个北京城。为照顾钱钟书父女,80多岁的杨绛天天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想想,这些事对于一个80多岁的老人该有多难。可是她一肩挑起,义无反顾。

杨绛说:“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人,终是生命之过客。

1997年3月4日,被杨绛称为“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因癌细胞扩散在沉睡中去世。她竟走在了父母的前面。白发人送黑发人,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剧痛?杨绛怕钱钟书接受不了打击,不敢直接告诉他钱瑗已去世,她花了10天时间将钱瑗的死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渗透给钱钟书。

或许真的是因为女儿的死对钱钟书打击太大,一年后,钱钟书在过了他88岁生日后不久,也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一只眼睁,一只眼闭。看到这,杨绛低下身子贴在钱钟书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杨绛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向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
  
夫死女亡,对于任何一个女人都是揪心的痛。

痛极之处方显平静。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劳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我得留在人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走过了一个世纪沧桑岁月的杨绛,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剧痛,但她始终隐忍、坚贞,始终哀而不伤。

她在生命的磨砺中早已经参透了世事。在百岁生日来临时杨绛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如今,杨绛正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静静地等候生命最后归宿的到来。

杨绛曾用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来表达自己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诗是这样写的: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健康报》2011.09.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5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6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感恩师兄布施好文。这段时间心情浮躁,好久不来浇水了。惭愧。
看了这些佳作,明白了很多道理,感恩作者!

点评

同样。共同感恩原文的作者。 人不是冰冷的机器,难免会受到一些外力的影响,身体心情都有频率周期运行的 暂时的放松、休息调整也是因该的,劳逸结合。 感恩“慧剑无锋”一贯的布施、分享,感恩你的付出。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10-6 23: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无锋 发表于 2011-10-6 22:34
感恩师兄布施好文。这段时间心情浮躁,好久不来浇水了。惭愧。
看了这些佳作,明白了很多道理,感恩作者! ...

同样。共同感恩原文的作者。

人不是冰冷的机器,难免会受到一些外力的影响,身体心情都有频率周期运行的

暂时的放松、休息调整也是因该的,劳逸结合。

感恩“慧剑无锋”一贯的布施、分享,感恩你的付出。好好休息,调整一下就好的

点评

感恩至善师兄的鼓励,我会尽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把心医版做得更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10-7 2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7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止”是人生最好的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7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善佛缘 发表于 2011-10-6 23:35
同样。共同感恩原文的作者。

人不是冰冷的机器,难免会受到一些外力的影响,身体心情都有频率周期运行 ...

感恩至善师兄的鼓励,我会尽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把心医版做得更好。

点评

“慧剑”先保重调整好身体。真诚感恩“慧剑”为心医版所付出的辛勤与努力!心医版的斑竹都很认真负责!喜见心医的发扬光大,也更喜见大家身心的健康喜悦。  发表于 2011-10-7 22: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8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喜欢淡淡的清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8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3:40 , Processed in 0.540921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