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55|回复: 4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转)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

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

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

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来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

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

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倒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

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

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

你会发现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意,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

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拯 救 心 灵 (转)

居士问:“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心里都很空虚,尤其是大学生们,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怎么解决?”

大安法师答:现代人大多内心很空虚,尤其是大学生们的迷茫,其形成之因与解救之方,这两大问题非片言只语所能说清。

这里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宗教的诸多因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大问题其由来也渐,疗治亦颇棘手。

然此问题关系着个体的休咎,民族的兴衰。于此不妨从佛教文化理念的视角,略标一二。

原因是多方面的,然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是现代中国人迷失了深层心性的依托(或谓安心立命之所),所谓背觉合尘,在感官物质的迷宫里,受着与生俱来的盲目(贪欲)的驱使,加速度地追逐五欲(财色名食睡)的最大化享乐。然五欲的享受是暂时的,是无常的,是会乐极生悲的。

更何况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要获得五欲的满足,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不得不采取非道德的手段,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在这种生存状态中,道德的观念,精神的价值,审美的好乐,生命意义的探索,就如天边的残阳馀晖那样遥远、疏离。

一颗每日搏跳的心都系在名利二字上,你听那闹市中匆忙的脚步声、吆喝声;

你看那一张张绷紧的时刻准备角逐的脸庞;

你注意一下,人际交往中那审视的、警觉的眼光——呀,现代人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为的是什么呢?

人毕竟是万物之灵,静夜思之,每常叩问,这难道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吗?

高物质消费,高技术的便捷与享乐,毕竟不能弥补心灵的空虚。

反而形成一个悖论:追逐外境的程度越高,迷失内心世界的程度就越深,所谓“嗜欲深则天机浅”。

由是,现代人生活在以市场经济与科技文明为主干的社会里,内心的空虚与迷惑亦属难免,尤其是大学生们,作为一个思维敏捷的团体,不期然的突显出这种社会形态。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理性与激感、理想与现实等等的矛盾聚焦在大学生那激情有馀、理性底蕴欠缺的身心上,那种迷茫、失落、求索、挣扎、憧憬等交织的复杂心情,是难以言表的。

拯救之路究在何方?从哪里跌倒,便从哪里爬起。

吾人从迷失性始,追逐外境,遭受诸苦。现在一念回光,回归自性本源,获得安心立命之所。从体起用,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方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方能焕发生命的华彩。

在这里,要深刻地了知这桩事情(此事由世尊金口所说),在法界中,有一位慈悲超逾父母的阿弥陀佛,十劫以来,都在慈悲关顾着我们,随时给予救助,令我们在一切厄难痛苦中,获得大安心、大安乐(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此乃弥陀因地之大愿)。

只要我等至诚归投阿弥陀佛,一切身心的苦恼都会得到圆满的解决,我等奉行净业三福,世界也会变得祥和美好。

深信切愿,持名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求生安养乐邦,即是无与伦比的良方。愿与有缘同仁共勉。

大安法师:拯 救 心 灵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109&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3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受益啊: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4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淡即是简单过好此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05:00 , Processed in 0.16888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