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试每天关机一小时 回忆或许更美好
专家说,我们应该学会自我控制,回归“人为主体”的健康生活状态。
你有这种感受吗?忘带手机或手机没电就会坐立不安;手机很长一段时间没响就疑神疑鬼,不停拿出来看;每天上下班不用手机上“微博”就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近日,上海交大知名教授蔡申瓯倡议:每天关闭手机一两个小时,体会情感的波动,学会静心思考。这一倡议不断被推广,但大多数人又觉得在信息化时代要做到这点很难。专家表示,人们应该学会自我控制,回归“人为主体”的健康生活状态。
蔡申瓯教授提到,新的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大大加快了交流的速度。“我经常看到同学们不停地和手机交流。课下如此,课上也如此。手机这些媒介,把我们的时间切成了零碎的小块,从而没有了能静心深入思考的时段。想一想,我们真有那么多的话要跟人说吗?我们说的话是有一定的内容,还是琐碎的无聊之事?”
蔡申瓯希望大家不要被手机控制了生活和时间。“醒着的时候,每天把手机关一两个小时,不分心地思考一些问题,专心地深入了解一些知识,静静地体会一下情感的波动,还是很有意义的。这每天没有手机的一两个小时,或许将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听了蔡申瓯教授的一席话,很多年轻人都有了一种被“点醒”的感觉。对于当下的很多年轻人而言,手机不仅是生活中的必需品,甚至成为形影不离的“人造器官”。从事动漫行业的黄浩铭说,除了考试等必要情况之外,他的手机已经两三年没关过了。吃饭、走路、坐车、上厕所,关了机就会觉得浑身不对劲。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每天关机一两个小时到底有几个人能做到?”在新浪微博上,针对蔡申瓯教授的倡议,有人犀利地发问。“关机?领导先疯了……我们被要求24小时开机,要是关机估计明天就下岗了……”名为“九骊行”的网友无奈地说。
其实,关不关机只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人们是否被手机所牵制,失去了自我反思与审视的能力。“当我们的碎片时间被手机、电脑占领后,确实需要一些大段的时间来沉淀,来远离浮躁。”名为“郑航曦”的网友说。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俊强调,尽管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对技术产生依赖,但不能忘记人对于任何工具的主体性。“正如庄子所说,‘物物而不物于物’。物质是由人支配的,而不是倒过来被它所支配。”
来源: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