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85|回复: 6

佛教对情绪的管理——阅读《喜怒哀乐》之感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对情绪的管理——阅读《喜怒哀乐》之感想  (转)

【摘要】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由圣凯法师所学的《喜怒哀乐》一书的主要内容,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情绪的问题。

接着作者便提出了在读完此书后所产生的感想,即佛家弟子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来做到一“忍”字的。

然后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自己的论述与看法。

作者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讲清楚这一问题:

1、情绪在佛教中分为几种;

2、佛法是怎样来要求佛家弟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从这些方法中世人可以借鉴哪些。

最后一部分,作者做了总结,提出了一些世人在管理情绪方面的希望。

关键词:佛家弟子  情绪管理  “五戒”  现代心理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作为世界性三大宗教组织之一,已经在世间存在了数千年之久。

而它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传入之初,虽未引起多大的注意,但它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当中,不断吸取中华民族特有的诸多特性,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当然也被世人逐渐接受并信奉。

由此它也开始深刻影响到中国各个社会阶层和领域并与之齐头并进。

佛法认为人们的一切烦恼的来源就是因为情绪,人想拥有快乐就要学会怎样来把控自己的情绪。

而作为一个佛教徒,圣凯法师在《喜怒哀乐》一书中给我们具体介绍了佛教的情绪观。

要帮助人类解脱痛苦,佛法是从“心”开始的。

根据心具有秘密性、无常性、缘起性的特点,将情绪进行了佛法上的分类:

一、世间共有的情绪;

二、佛教特有的情绪。

然后通过对这些情绪形成原因的考察,圣凯法师提出几大情绪管理的原则:

1、戒是行为规范的原则[㈠];

2、定是稳定情绪的保证[㈡];

3、智慧是情绪管理的源流[㈢]。并在此基础上又给我们分析了对常见几种情绪

(1、无我与自傲、自卑;2、失败并不可怕;3、寂寞与无聊;4、浮躁与不耐烦)的对治方法。

看完这本书后,我了解了佛法对待情绪上的一些问题。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这一方面,佛教是如何的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佛教的宗旨是一个“空”字与一个“忍”。所谓四大皆空,忍得今生苦难,享得来生美满。他们早已经跳出俗世,七情六欲,红尘俗事在佛家弟子的眼中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电视中不是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吗?无论世人在佛家弟子面前如何挑衅,如何放肆,他们都是一副云淡风轻的神情。不是也有佛家弟子的法号是以“戒”字开头的吗?如戒瞋。但是,我觉得佛家弟子也是普通的一个人啊,当然应该跟平常人一样吧!对于一些足以让平常人暴跳如雷的事情与语言,他们是如何让自己做到一笑泯恩仇的呢?

现在的人不比古时,相对而言,古人生活在比我们单纯的社会环境,没有过多如现代人般的压力,所以一旦看破红尘而踏入空门,想要一心向佛的条件比现代人一心向佛要好得太多了,至少外界让他想要重返红尘之内的诱惑力要小得多。

而且现代人在向佛修佛学时不仅要抵抗外界种种的干扰,更要克服自身的早已在当下社会养成的心浮气躁的情绪干扰。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些刚入门的佛家弟子受此影响,又因自身的意志不强,而对佛学开始在一知半解中感到索然无味,以至于完全领悟不到其中的深刻奥妙,进而对自己所选的路产生怀疑。所以,我们应该来看看佛家对以上的情绪是如何看待的。

佛法认为,其实只要你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你便会有以下几种情绪:

1、贪,就是对一些喜爱的人或物产生了占有的执着。

虽然这种贪并不能完全给予否定,比如你对知识的执着,便不会有人议论你是一个贪心的人了。但如果是一些损人利己的,只为满足个人私欲的贪婪欲望,那就另当别论了。

其实在现实中,被“贪”这一字误了自己的人也不少见。他们为了贪求眼前的一丝暂时性的享受或私利,不管是父子、兄弟、亲友,往往都会反目成仇。将义理人情、道德公道全都弃置不顾。更有甚者,为满足无限的欲望而不惜铤而走险,以非法手段去攫取,最终将自己推向罪恶的深渊。

2、瞋,它与贪正好有的对立,是对自己讨厌、不喜欢的人或物持有一种厌恶的心态。

佛经中不是有一句话吗?“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想必大家都有与人吵架的经验,即使没有,那在心中发泄自己对某物或某事的不满情绪也会有的吧?这便是瞋心所致。

3、痴,就是不明是非,对事理无知的心态。

4、慢,这里的“慢”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速度快与慢,而是说凭借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优势,以此来鄙视他人的心态。

这种人往往对他人会有百般的挑剔,做事也不会用心去落实,敷衍老事便罢。他们并不明白,“恃才傲物”对人对己其实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5、疑,就是对人或物怀有踌躇、怀疑的心理。

多疑的情绪是人际交往,特别是在注重交际的社会里是一大禁忌。这一点,不论是佛法中,还是在现代心理学中都得到肯定。历史上的很多名人也是吃了这一种情绪的亏,比如说项羽。

6、不正见,是指在认知上的错误。

这种情绪受外界环境影响较的,例如:在当下追求效益的年代,有些人便只重视功利,不讲信誉,认为人生就应该及时行乐才最实在,进而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纵乐主义等。
由以上这六种情绪演化出了更多不利于人的身和心的后果,其集中表现在:愤恨、恼怒、嫉妒、谄媚、无慈悲心、吝啬、骄傲等等。

那么另一方面,佛教作为拥有几千年文化的宗教派系,对于自身的心理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有加以约束与提升。所以佛家弟子在修行过程中也当然性的会产声一些佛家特有的情绪:

1、不信,是指对于佛法的四圣谛(痛苦、痛苦的根源、断除痛苦的过程、断除痛苦的快乐)以及佛、法、僧三宝的真实、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

2、懈怠,就是懒惰的心理,对善业不愿做;对坏事,又不愿去除。

这是世间生活是一大障碍。与此同时,这何尝不是修行者的一大障碍呢?正如作为学生的我们一样,对于学习亦不可有懈怠之心。

3、放逸,就是不约束自己,放任自己去贪求享乐。随意放任自己的放逸情绪,也许历史上的诸多亡国之君会比我们更有深刻的体验!

4、昏沉,因为没有足够的心力保持所要修的境界,这样会妨碍种种修行。如静坐时修数息观,从一数到十,没有一下子就神志昏暗,瞌睡连连,对刚才所做的事,什么都无知觉,就如在半醒半梦当中。

5、失念,对于所观境,不能明记清楚。在修行时,对现前的念头,没有办法掌握。

6、散乱,是指内心躁动不安,妄念纷飞,不断向攀缘种种境界。

7、掉举,对于所观境,心不能寂静安定,经常在同一所缘境上,不断产生各种理解。

8、不正知。即是不正确的知见,对所观境生起错误的见解。

以上都是一些佛家弟子在修行过程中,尤其是在禅定中经常会产生的不利于修行的情绪。而信、精进、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则相对的是优良的情绪,有利于佛家弟子的修行。

佛法强调人心本应该是清净的,他们讲究在修行过程中将自己内心中的冲动从枷锁中解放到自由的道路上。但这里的“自由”并非无章法的肆无忌惮的放释,而让生命的力量通过适当的途径而自然的释放。这就涉及到我们平常人眼中佛家的“忍”字了。其实这个“忍”字与我们平时理解的不太相同。它的内容中包含了宽容与谅解。它主要体现在佛教的“五戒”当中:

1、不杀生:对他人的生命不侵犯;
2、不偷盗:对他人的财产不侵犯;
3、不邪淫:对他人的身体不侵犯;
4、不妄语:对他人的名誉不侵犯;
5、不饮酒:对自己的灵智不侵犯,而不致去伤害别人。

除了以上“五戒”来要求佛家弟子对自己情绪的管理,现代佛法也加进了一些现代心理学的因素:

1、肯定人性的尊严;

2、把握每一个当下。

现在,是与每个人都形影不离的朋友。过去与未来对于我们都虚无缥缈,只有现下,才是你所能够拥有的美好。佛法也要求修行者生活在当下,祝贺总当下的生活,寻找当下的快乐;

3、知足常乐

佛法的智慧首先就在于破除执着,以致能够做到看破、放下。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你需要适当的给予一些满足,但不能超过那衡量的度。否则谁也无法体会到因满足而带来的快乐;

4、自我认同,自我回归。

自己才是自己唯一的解放者,所以更要透过我们的生活来对自己的生命达到一种认知,让它们来帮助自己自我反省,关照自身。对于修行者来说,更需要在禅定的修行中采取种种反诺的教育法;

5、以感恩的心来过好每一天。

抱怨或怨恨其实对我们的生活毫无益处,只会带给自己乃至身边的人痛苦与不快,甚至毁了自己本该幸福的生活。

所以说,佛教徒并不是缺乏情绪的波动,而是使用诸多方法来善待自己,也善待别人。一个“忍”何其博大精深!他们不但有对不良情绪的对治方法,更有让自己培养出诸多的优良情绪,如慈悲、宽容、善待等。

现在的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尤其青少年的犯罪率更是节节攀升,跟能否很好的进行情绪管理是很有关系的。

再者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佛法对心灵浮躁的现代人有清凉的作用。佛法教育我们,一旦遇到失败、挫折,告诉自己其实这些并不可怕,要懂得善待自己,不要太过苛刻。

另一方面,对待别人也应该时刻看到别人的优点,谁都不是完美的,谁都不能去强求他人达到自己满意模型。

谦和地待人处事,身边才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那么我们才能获得最快乐、最健全、最富有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佛法与情绪管理(转)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

本文以佛法的现代化与情绪管理为契机,以《清净道论》与唯识学的有关经论作为佛法对情绪分析的材料,提出情绪的分类与特征,并且对情绪的形成原因进行考察。

以戒、定、慧三学作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原则,并以此展开佛法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情绪的管理;

特别提出佛法的情色观,以此关注现代社会的情欲问题,提出“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

从而,使佛法作为东方的古老智慧与现代化的学科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沟通,随缘展示佛法庄严的现代丰姿。
  
关键词:清净道论》、情绪、情绪管理、以禅化欲

一、前言

二、佛法对情绪的分析

三、佛法情绪管理的原则

四、佛法对常见情绪的管理方法

五、结语

论佛法与情绪管理——圣凯法师
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507&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心的管理 (转)

作者:星云法师
  

“管理学”是现代最时髦的一门学科,有所谓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仓库管理、档案管理,乃至学校管理、医院管理、饭店管理等;只可惜一般人都忘记了要“管理自己”,尤其是“心”的管理。
  
“心”是万物之本,没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怎么会圆满呢?

能够把自己的心管理好,心正一切皆正、心净一切皆净、心善一切皆善,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学。
  
佛陀设教,他就是倡导“心”的管理,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人都有自私心,如果没有把自私的心管理好,怎么有“天下为公”的观念呢?人

都有疑嫉心,如果没有把疑嫉心管理好,怎么能以诚信待人呢?
  
此外,诸如成见、执着、愚痴、谄曲、悭吝、我慢等,都是心中的鬼怪,如果不加以好好管理,让心中藏垢纳污、百病丛生,又怎么能够服务公众呢?怎能担负起济世的重任呢?
  
佛法把心比喻为猿猴、牛马、盗贼,所谓“心猿意马”表示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跳动奔驰不已;

又像狂牛一样,犯人禾稼;

更如盗贼,不但抢劫别人的功德法财,也糟蹋自己的福德因缘。
  
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心之不正,何能作眼耳鼻舌身的领导呢?

何能让眼耳鼻舌身成为善良之辈呢?当一个人连自己的身心都无法管好,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呢?
  
我人之心,又如工厂。

好的工厂出产好的产品;坏的工厂只会冒黑烟、排污水,造成环境污染。管理工厂很难,管理自心更难;若无佛法的戒定慧,何能将心管好?
  
我人之心,又如国王。普施仁政的国王,万民受益;暴虐无道的昏君,百姓受害。

所以,“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心的管理比任何学科都难修学;但是,若有禅净的必修课程,又当别论。
  
修学“心的管理”这门学科,不能完全依靠别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提升起来,然后由这许多的善心、好心来管理自己、管理环境、管理事物、管理团体。

平日我们参禅念佛、早晚反省、喜舍行善、克己利他,都是为了把心管好,不如此,又如何能修满“心的管理”这门学科的学分呢?

星云大师:心的管理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518&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4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慧剑无锋 于 2011-9-14 22:16 编辑

顶礼星云法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素食者慧
肉食者捍

饮食亦可影响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素食者慧
肉食者捍

饮食亦可影响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7:23 , Processed in 0.22897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