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358|回复: 10

还原也是一种幸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8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原也是一种幸福

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退休,回家乡垂钓去了。

美国很多政治人物退休后都选择回到自然的怀抱,让大自然这位最伟大的母亲帮他还原成普通人。

在小镇咖啡馆的那个老头子是一位前总统,在农贸市场挑选蔬菜水果的那位老妇人是前第一夫人,他们都很和善,小镇的居民对他们也和善,大家平等地交流,融洽地寒暄、拉家常。

这样的场景,对政治人物来说是幸事,对国家来说是幸事。

倒是有些小官僚“入戏”太深,退休后久久无法还原。

比如有些科长、局长,退休后就生病了。

还原,需要内外齐努力。

内:即不要自视太高。政治人物,即公众的服务员啊。公众也要平视他们,既不必高看,也不要像看耍猴似的。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郑海啸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是一种境界

来源: 广州日报    文:
青衫
  
人们常常自问:我幸福吗?回答幸福的人,常常是懂得感恩、知足常乐的人。他们能把一个微小的幸福放大,也会把易逝的幸福珍藏于心。
  
幸福和物质的多少是不成比例的,收到亲友的祝福是幸福,它与金钱无关;夫妻之间一次愉快的牵手散步是幸福,它与金钱无关;身体不适或遇到挫折时,爱人的一碗热汤面、一句安慰和鼓励,心里霎时涌出的那种愉悦感,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这些易逝的小幸福,平实而琐碎,它明媚着我们的凡俗小日子。
  
如果感到幸福,就长久地留住它吧!千里之外的亲人发给我的那条生日祝福短信,我一直舍不得删除,翻开看一遍,心里就多了份温暖,这是幸福的印记;我亲手为家人织了一件御寒的毛衣,家人对我微笑,让我长久地自豪,这是幸福的滋味;捧一本书夜读,喜欢得不忍快看,一页一页地慢慢翻,写下一些心情文字,记录读书的体会,那些美丽如霞的文字,一如我幸福的心情。   
  
幸福没有大小,也无深浅。只要随心随意,懂得珍惜,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也能品味出一缕微甜。
  
快乐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温暖的称呼

□积雪草  

滚滚红尘中,总有一些称呼让我们无法忘记。
   
去超市买东西,看商品说明书的间隙,听见旁边一位老人家轻轻地喊了一句:“宝儿,你过来看看是不是这个牌子的?”声线柔和亲切,我以为他是在叫宝贝孙女,不经意间抬头,猛然看见货架后面转出一个老太太,70多岁的样子,头发都白了。她笑意盈盈地说:“问我干吗?你喜欢就买呗!”
   
我不由得怔住了,这样的爱称,居然是叫一个老太太。一句“宝儿”,叫得亲切自然,一定是叫了一辈子才如此顺口。我不由得想起一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都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很多人,爱情没了,爱称也就没了,又或者,岁月的打磨与淘洗,年轻时的爱称,半路上换掉了,换成了哎、喂等其他代词。
   
等我老了,他也会这样叫我吗,把年轻时的爱称一直沿用到老?我不由得想痴了,呆怔在货架前,忘记了要买的东西。
   
去医院看医生,排队的时候,一个站在我前面的老太太东张西望,像丢了东西一样,嘴里嘟囔:“毛毛,你去哪里了?眨眼的工夫就把你弄丢了!”我以为她丢了孙子,忙建议她:“去服务台用大喇叭叫一声就找到了。”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她的毛毛就气喘吁吁地站在她面前,一个劲儿地小声解释:“妈,我去楼下划价交钱了,只离开一小会儿,你老就想去发寻人启事啊?”
   
他的小玩笑并没有让我觉得好笑,倒是他的名字让我有了错觉,再想不到这个叫毛毛的,居然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大男人,长得高大、魁梧,说起话来却是小声小气,甚至有些撒娇的意味。我暗自猜想,毛毛这两个字一定是他的乳名,必定是跟了他半辈子的,在父母的心目中,是一个专属名字。
   
男人也好,女人也罢,活在这世间,就算你老得走不动路了,就算你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了,在父母的心目中,你仍然是他们的小毛毛,一声呼唤里面藏匿了多少爱意。
   
去海边广场散步,晚风,斜阳,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手里扯了一串气球,在广场上一边跑,嘴里一边喊:“老白,等等我,等等我好不好?你别走这么快嘛!”我循声望去,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女子衣袂飘飘。她停下脚步,回头看小女孩,脸上挂满笑容。
   
三四岁的稚童,喊自己的母亲为“老白”,我不由得失笑。想起邻居家的一个男孩,十五六岁的样子,正在上初中,每天一团火似的,只要他一放学回家,家里就热闹起来,喊外公为帅哥,喊外婆为美女,喊母亲为小冯同学。
   
如果按照旧时约定俗成的习俗,长幼尊卑有序,这样的称呼无疑是大逆不道,可是现行社会,对私人生活、私人称谓要求宽泛,私底下,只要不触及法律,不危害他人,怎么称呼都行。邻家男孩对长辈的称谓,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把长辈们往年轻里叫,至少会有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
   
红尘生活中,称呼只是一个人在尘世过往中的一个符号,但是,一个温暖的称呼会让人心生爱意,生活得有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8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我习惯了六道的生活已经很久很久了,我要还原。

点评

赞 返本自可还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9-8 20: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弘亮 发表于 2011-9-8 20:52
我习惯了六道的生活已经很久很久了,我要还原。


返本自可还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3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内心皆充满无私的爱!感恩一切。愿无私的爱永远传播下去!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知一切法如幻而不放逸,影响幻众入无余涅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原是一种境界

点评

还原了一种活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10 20: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亮 发表于 2012-1-10 18:43
还原是一种境界

还原了一种活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口述历史:还原“蚂蚁”的疼痛与尊严  (转)

——还原平凡人的尊严

作者:李泓冰  
  
由崔永元团队创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同名图书《我的抗战Ⅱ》近日上市。这是一部亲历者的口述历史,有中国的平民受害者,有伪军,也有侵华日军士兵……
  
崔永元试图还原什么?
  
对一个拥有五千年记忆的古国而言,历史似乎漫长得令人疲倦,足以令后人忽略太多的细节,太多小人物的命运。一卷史册,本纪、列传之类,全是帝王将相,弄个把江湖人物进去,就算很另类很体贴了。至于小小百姓,那只是蚁民、草民,谁会在五千年的叙事中,关注一只蚂蚁的疼痛、一株野草的呜咽呢?
  
不要说太远的过去,就是近百年的中国史事诸如八年抗战,我们也习惯于教科书式的、概念性、结论性的宏大叙事,沉醉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浪漫情怀,而那数亿中国民众的抗战故事,我们或有《四世同堂》这类小说、《集结号》这样的影视作品可以猜想一二,可那毕竟是虚构,而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往往随着当事人生命的飘走,在历史长河里不留一丝痕迹。
  
现在,崔永元站出来说:“也许我们能够记住战场上将军振臂一挥,但是我们记不住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前线的士兵的身影。可是真正的历史,是由所有冲上战场的人组成。”他做了这件很费力、很费钱的事,还原历史中“被遮蔽掉”的平民身影,和团队花了10年还有上亿资金,抢救式采访了4000多位抗战亲历者,收集影音资料超过10万小时……
  
这些生命行将结束的平凡人物,在历史教科书中曾是“沉默的大多数”,被虚化成一个个庞大的数字,现在借崔永元的话筒,发出了细弱的声音。可是,谁有耐烦去听,谁会在乎呢?
  
于是,想起了这则故事:暴风雨过后的海边,许多小鱼被卷到沙滩上艰难地挣扎,一个小孩儿一条一条捡起,扔回大海。有人对孩子说,“这么多小鱼捡不完的,谁会在乎你这么做呢?”“这条小鱼在乎。”小孩回答,一边又捡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也在乎,它们都在乎……”
  
是的,平凡的说者在乎,平凡的听者在乎,如此刻的你我以及千百年后的“你我”,都在乎。而不“在乎”平民视角、平民命运的历史叙事,是倨傲的、失真的,甚至是可怕的,它可能把本来是以史为鉴的那面镜子,扭曲成一面哈哈镜,滤尽个体生命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悲欣和基于史实的反省,只剩下伟人或奸雄,或夸张到虚胖虚高,或简约成伶仃一线。最终,我们不但成为缺失记忆的民族,甚至会在这样的历史观教育下,对历史车轮辗过的小人物命运习以为常地不屑一顾,对个体生命的尊严与屈辱麻木不仁,最终虚化的,是平等意识,是公平正义。甚至一些官员还会忘记了红色政权是无数支前小车推出来的,是无数父老乡亲献出至爱的鲜血染出来的,最终竟忘却了我们从哪里出发、为什么改革、为谁发展这些根本性命题,动摇了立国之本。
  
所以,崔永元的努力,不仅仅完整地还原了一段抗战史,更还原了曾经在中国史书中被标注为“蚁民”的尊严。

用他的话来说,“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国家一定很体面”。
  
以人为本,莫此为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对手还是要帮手 (转)

作者: 侯  江

  
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想来人既然必须得群居,那么,和谐社会自然是最高境界,生存环境里,最好是帮手比对手多一些。
  
最近媒体在热议中小学班干部的问题,其实一个问题完全没必要非得要一个标准答案。笔者的孩子在某学校念书,班里所有同学,无一例外都是“干部”。中队长、学习委员是非常自豪的岗位,看管水桶的、带眼保健操的、擦黑板的也一样责任重大。人人都有分内的工作,人人都有管理别人和被别人管理的机会。基本上,大家互相都是帮手,而不是对手,互惠互利的同时互相制约,基本稳定在简易版的和谐社会初级阶段。
  
刚刚看到一则新闻:四川一所小学,也实行“人人都有事做,事事都有人做”制度,老师说,“走上正轨后,总的来说省心多了”。可不是吗,帮手多,自然事情就少,对手多,自然事情就多。老话还说过众人拾柴火焰高呢,就看大家一起架起的是一堆什么火。
  
可是,更多的学校,没有这样的“人事制度”。权力集中在老师和一些尖子生手里,“干部”和“群众”成了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成了假想敌的关系,于是某知名作家微博里、众多网友的回忆中那些不堪和腌臜事也就不可避免。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叫《兰州二十七中逃学指南》的视频挺火,作者是该校一个16岁学生。他和同学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学校操场边的围栏外,准备捡球时发现围栏上有一处空隙可以钻出学校。于是几个孩子玩心大起,拍了段视频,把钻出学校的过程录下来。这个淘气孩子没想到的是,他因“损害了学校的荣誉”被退学了。可以肯定的是,这孩子的初衷,充其量也就是和学校“逗一逗”,而不太可能是“斗一斗”。孩子并没把学校当成敌对方,而学校却把学生当了假想敌,从而痛下杀手,让孩子求学无路。想来如果学校变对手为帮手,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让这个上传视频的孩子加上那几个“胁从”、“共犯”,一起专门负责安全意识的宣传,该校的“荣誉”,被再次“损害”的机会也可能就会变得小之又小。
  
学校其实就是训练营。学校训练出的学生,习惯于找对手还是习惯于找帮手,习惯于在制度的制约之下自我管理还是被人管理,意义重大。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维护,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学校为社会输送的一批批公民们全都满眼假想敌、心里充满权力欲望,和谐二字,又从何谈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7:49 , Processed in 0.32270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