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00|回复: 0

破执断惑慧宝《金刚经》妙理剖析(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5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 真如发心三问
须菩提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罗什本只有两问,义净本和藏译本有三问:发菩提心者,如何住心?如何修行?如何调伏其心?罗什本缺第二问。阿耨多罗汉语是无上,无上就是最高的法,任何法都无法相比。三藐是圆满即正等三菩提正确的觉悟是正确,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即正觉。全句意是发无上圆满正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愿立志,为利益众生,修证圆满正觉。利益众生是目的,修证无上菩提是手段。有些人误认为成佛是主要目标,利众是附带的,那就本末倒置了。弥勒的《现观庄严论》中讲得很清楚,因为只有得到无上菩提,获得全知全能,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益众生,否则虽有利众之心,却无利众之能力。只有成佛以后,才有佛的智慧、功德、能量和神通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众生。无上菩提指悲智、德能的最高境界。中包括慈,这种悲心就是爱心和同情心,同情苦难的众生,爱护众生,这是佛最大的特点。发菩提心是菩萨乘的入门,修菩提心是菩萨道的核心。入佛法之门是皈依三宝;要进入大乘佛法时必须发菩提心,这是如大乘之门;要入密宗之门,必须得到灌顶,在藏传佛教中称为三门之法。以上未获得无上菩提即成佛利众,这是菩萨乘修证的终极目的,所以《金刚经》一开始提问如何发菩提心,因为学大乘佛法首先要发由悲智为基础的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动力是什么?主要是慈悲,没有慈悲心是不行的。首先修炼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才能够有利众的思想产生,这时才进入大乘法。一切大行都是从发心开始的,这是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所以,没有慈悲的人是学不了佛的,也得不到菩提。大悲大智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两条,八万四千法就归结为这两条。
就是悲智合一的精神境界,也叫做智德双修,智就是智慧,即性空智慧,德就是指慈悲心。慈悲心也叫佛的种子。能不能成佛就看你思想上有没有这个种子。所谓有佛性,就是每一个众生心中有一点点慈悲的种子。任何人、任何一个动物都有一点这个种子,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会表现出爱的一个方面。即使野兽,它对它的孩子也有爱心,这说明它还有爱心这个种子,所以在这一点上佛就讲过众生都有佛性。这里所提的如何住心?如何修行?如何调伏其心?是发心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金刚经》实际上就用各种方式解答了这三个问题。就是心住一境、思想高度集中,就是修定。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三心二意是办不成任何事情的,何况修证大法。清心寡欲才能心定神清,心定神清才能明察秋毫,获得正见,所以戒、定、慧缺一不可。就是以理智扼制欲望和不良行为,达到清心寡欲,为修定排除干扰,创造条件。是因,是果。住心旧译奢摩他,住心是修禅的基础,诸禅的功德均生于住心,修住心的理法,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多说。比如九住心就是可以采取的一些修定的方法;还有一个图解,把修定比喻为驯服野象。人的心很野,无法定下,用强制性的措施来进行调服,像野马要戴上笼头拴在桩上。心定不下来哪里来的禅?一切功德都产生于住心。密宗里有更多善巧的修住心的方法,是积极的住心方法。积极住心和消极住心是不同的。消极的办法是什么也不想了,实际上在想;积极的办法是把思想积极的引导到一个目标上,别的都不想了。
修行就是修菩萨行,大乘佛教的修行就是修舍、戒、忍、精进、定、慧六度——这是菩萨行的总纲。修行就是修六度,也叫六波罗蜜,万法归宗就是归到这六条。六度又可以归结为智慧、方便二法门。方便法门是指利众行为,它的基础和动力是大慈大悲心。用通俗的话说:是无私的利众奉献心,包括奉献自己的生命和肉体。是戒除损人利己的行为。是忍辱负重,是宽容,是耐心,忍是最大的德性,如果人人有忍性,社会摩擦就很少了。精进是指上进心,是坚定不移、顽强奋进的精神。是调伏散乱之心,就像聚光调焦一样,一般散心时看到的问题和在定中看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所以,收心、定、禅都是集中精力、思想达到高度集中的最佳状态。这也是非常难练的。这也是修密的基础,没有这种基本功的修炼就是浪费时间。透视显微,是明见真理。显微就是起显微镜的作用,明察秋毫;透视即不仅看到事物表层的现象,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本质。智慧就应有这两种功能,这样才能看到什么是真理。真理不是从书本上得到的,而是在长期修定过程中才能获得的特殊的智慧境界。
人身上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的影响(佛经上说由于前世的因缘)长期形成的恶习熏染。人贵有自知之明,但一般人难以做到,只有成佛是才有真正的自知之明。修六度合起来也叫智德双修,或福慧双修。调伏就是调伏身心,就是制服劣根性、粗野心,改变陈见恶习,培养良好的品德。佛法的总旨就是调伏,戒律也称调伏法。整个佛法在佛经中比作良药,众生是病汉,贪、嗔、痴是,佛法就是治这些病的良药。佛就是医生,所以佛法也就是调伏法,也就是进行思想修养、智慧修养、道德修养。
佛告诉须菩提一段中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在义净本作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当生如是心,与藏译本同。菩萨摩诃萨义为大菩萨。佛经之所以难懂就是因为直译比较多。直接译音,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两种语言翻译时很难有完全相同的两个词,只能近似翻译。佛言,善哉善哉,夸奖须菩提理解得很好:如汝所说如今谛听,当为汝说就是你注意听着,我给你讲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就是好世尊,请你讲,我愿意听。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是指四类众生(佛经中把转生的生命分为四类)。卵生指卵生动物,如鸟类,佛经中说古代有卵生的人;胎生指胎生动物,人和哺乳类动物;湿生是指靠潮湿和温度繁殖的有情的生命(如细菌类和海里的细微生命);化生主要指色界、无色界天人,应化出来的,莲花生也属于化生若有色、若无色指有形体的和无形体的两类生命,后者如无色界天人(没有身体,只有灵识)和诸种无形精灵、中阴身。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是从意识状态进行分类的。若有想指意识活动明显的生命,如欲界和色界大部分生命(如人、色界天人),若无想指处于无意识状态的生命,如四禅天、广果天、处于灭尽定的生命(如昏迷状态的人,意识活动不明显。灭尽定的人呼吸和心跳均已停止,一坐就是几千年、几万年,但生命却未停止,仿佛和死了一样)。非有想,非无想是意识活动极微弱的生命,如无色界第四重天。非想非非想生命,若说想吧,意识又很微弱,对外部的知觉、感觉都熄灭了、但意识又未完全消失,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生命。以上指三界的生命。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就是说发菩提心,就是要度脱三界一切众生进入无余涅磐。这是法菩提心的目的,要三界众生都成佛。无余涅磐是指烦恼、知识二障完全破除,不留残根,烦恼业体不复存在,进入寂静安宁、自在状态。小乘的有余涅磐就是指这一生烦恼障破尽了,再不转世了,可以得到其他果位。但是这一生的肉体还是业体,还未放弃,还是累赘,故称有余涅磐。无余涅磐就不需要在转世了,没有业体的因了。这里的无余涅磐指断除二障,证得二身:色身、法身。色身就是佛的报身和化身;报身是菩萨可以看得见的;化身是众生看得见的佛身。法身就是佛除去二障的思想涅磐境界,慈悲、智慧、能量、事业都包括在佛的法身里,所以叫四身、三身、二身。二身失色身、法身;三身是报身、化身、法身。智不住世、悲不离世为无上涅磐。所谓智不住世,就是因为证得智慧了,看透世俗了,不会堕落到世间来,不会再造业流转;悲不离世就是虽然自己可以脱离轮回了,但因自己的悲心不愿离开世人,而在众生中度众,不像罗汉进入寂静状态。灭度就是熄灭烦恼识火,度脱轮回苦境。

发心分为事发心和理发心两种,上面说的是事发心。事发心又分为愿心兴心两种,愿心只是一种愿望,行心是实现愿望的思想行为、实际行动。修菩提心的实际行动就是修前面说过的六度,愿望目标很重要,但没有实际行动,就像画饼充饥一样不解决任何问题。念十万遍经,不如做一件好事,就是这个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3:24 , Processed in 0.14355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