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往往格外疼爱孙儿,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 “隔代亲”。隔代亲有利有弊,分寸把握不好,就会弊大于利。因此,老年人只有处理好隔代亲关系,才能让孩子在祖辈和父辈共同的爱护下健康成长。
不当隔代教育含隐忧
许多老人在教育孙辈上都有自己独到的方式,给了孙辈温馨的爱护和引导。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老人在教育第三代时受传统观念限制,导致了一些不好的结果。
个例一:文华将4岁的女儿放在母亲家。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女儿比以前任性了。一次在超市,女儿看到一个玩具非要买。文华没买,结果女儿又哭又闹。一周后,文华去母亲家接女儿时,发现女儿竟抱着那个玩具。姥姥说:“孩子喜欢就买呗,我就这么一个外孙女,宠宠还不行吗?”这时,文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祖辈们疼爱孙儿,导致教育孩子方面严而不足,宽而有余,甚至当父子之间有冲突时,往往不分原则地偏袒孙辈,很容易导致孩子变得任性自私、骄横无礼。
个例二:孙女士夫妇从小把孩子留给祖父母照顾。孩子上学后,在班里很不合群,常常独来独往,学习成绩一路下降。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孩子患上了学习障碍症。
祖辈们大都以为孩子吃饱喝足、不生病不出事,就算是健康了。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孤独、无助,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
个例三:刘大爷的儿子工作很忙,他便帮着儿子带孙子。一天,孙子把他的表拆坏了,被他打了一顿,之后孙子很长时间都不敢碰任何物品,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胆小、畏缩。
祖辈们过度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空间,会阻碍孩子的智力和素质能力的发展。
“隔代亲”的利与弊
隔代亲有很多好处,归纳起来有三大优点:一是对孙辈的发育成长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识、经验丰富的祖辈的超前引导才脱颖而出。二是对子辈有利。子辈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教养,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于事业。三是对祖辈有利。不仅可以解除孤寂,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以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尽管隔代亲的优越性不少,但也同时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隐患”。
延长“童稚心理”时期。一些祖辈人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他们对孙辈们的偏爱,容易阻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
导致教育的 “脱代”。祖辈们中,不少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之前。在与孙辈的亲密接触中,他们的世界观无意中会隔代传播,以至增加孩子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难度。另一方面,有的老人喜静懒动,带孩子往往只能圈在家庭的范围里,这样,带出的孩子容易老成有余,活泼不足,有碍孩子智能发展。
疏远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祖辈爱孙与父母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同的是祖辈爱孙偏“慈”“宽”“容”,而父母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育支点的分歧,很容易导致亲子隔阂。
隔代教育如何扬长避短
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而,祖辈与父辈应当多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不要妨碍和过多包揽、干涉自己的子女对孙辈的正面教育。尤其切忌当着第三代的面进行指责和干涉。这样做可以减少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或者由此造成的不必要的冲突。
当好孩子的语言、生活和行为教师,做出表率。这是因为老人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甚至音容笑貌、待人接物等,孙辈们都看在眼里,印在心里,并易于效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第三代要有节制地爱。著名教育学家曾经把对孩子的爱分为四种:娇纵的爱、专横的爱、包办的爱、明智的爱。我们只能采用对孙辈明智的爱。凡是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决不能依顺迁就;孩子做错了事,坚持耐心教育,以理服人。
切忌护短。护短的最大恶果,是让孩子是非不分、曲直不明,长此以往,会使孩子逐步走上邪路。护短的老人是“近视眼”,从眼下看,孩子也许可以受到自尊心的保护和短暂的满足。但从长远看,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品格出现问题时,反过来会埋怨长辈未能及时纠正而受其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