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59|回复: 3

传承中华文明 从“心”开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3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有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几千年来未曾产生断流,直到今天仍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目前国家在国外陆续开设了许多“孔子学院”,积极向外弘扬中国文化,以期在提升中国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加强中国的软实力。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除了经济实力是否强大之外,其文化是否能够引领全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家只要观察一下当今的美国就能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外表繁华的背后,其实暗藏着巨大的危机。在许多国家纷纷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之时,我们很多中国人却对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弃之墙角,甚至感觉弃之深埋方能解恨。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四”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白话文运动”以及文革的破四旧、批林批孔之后,已经产生了文化断层,许多中国人已经读不懂自己的传统经典了。那时我们天真地认为只有完全丢弃这“僵化”的传统,与西方文明完全接轨方能拯救国家。回过头来才发现,我们破了“旧”,却未能很好地立“新”。我们注重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却在精神与文化上产生了严重的缺失。在国内有人叫嚣“废除中医,中医是伪科学”时,国外许多国家却渐渐将其纳入了自己的国民医疗体系。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未能产生科学技术,而实际上我们的四大发明又是明显的事实,在《史记》中也记载了鲁班、墨子等人的发明。至于为何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少宣扬技术创造,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认为过多的人为造物,会加深人的贪欲。“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就如同现实社会中所呈现出来的“有了吃穿,就想买电视、冰箱、洗衣机”,“有了自行车,又看上了摩托车,再想着买一辆汽车,最好是能够买一辆高档车”。从我们父辈时的追求“三金一银外加缝纫机、自行车”,再如今的“钻石、家电外加房子,最好能加上汽车”,可见人的物欲追求无穷无尽。《道德经》中所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就是要弱化人们过多的物质追求,注重精神境界的塑造。正因为这种物欲的追求,人类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牺牲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以前曾提倡“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现在则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中国”,这是一种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却逆天而行,损不足奉有余,我们的经济发展不能以个人意志为中心,以不断地破坏大自然来满足我们的贪欲。我们看看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环境及诸多问题,再回头聆听老子在几千年前所说的那些话,由不得我们不心生敬畏之心。
   儒家文化中讲“志于道”,那么什么是道呢?《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求道应该由“敬”而入道之门,应追寻生命的真谛与价值。如果做不到这点,便无法开启传统文化的大门。而在这一点上,很多学员并未能领悟其中的精妙,甚至很多人一笑了之。这又让我不由地想起了老子的那一段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于道的领悟,并不是以现在所说的现代知识体系为基础,也不与现代知识的积累成正比。在儒释道三家的理论中都告诉我们两个字“放下”。放下我们内心的傲慢与执著,就像一只杯子,只有清空之后,方能再次注满。
   道的另一种含义即是“因果循环”。许多人一听到“因果循环”这四个字,便一棒子将其打入冷宫,并为其贴上“封建迷信”四个字的封条标签。其实只要抛开“我执”,冷静下来观察现实社会,你便会发现“因果循环”是不变的真理。许多的天灾产生,实际上很大部分是来源于人祸。如同我们现在痛恨贪官,痛恨不良的社会现象,痛恨许多人的麻木不仁,其实根本没有痛恨的必要,因为这些都是果报。政府不会生产官员,这些官员都是老百姓自己所生,这些官员的思想也是由父母所教。我们要求整个社会公平,而在某些事情关乎到自身利益之时,我们教儿女的却是另外一套人生哲学。再如当前社会食品造假现象严重,许多人造假,造出来的食品自己都不会去吃,还自以为聪明。可是正是由于这种自私的思想,造成自己仍旧吃到了大量的有毒食品,这就是“果报还自受”的道理。
   再谈传统文化中,社会误解最深的佛法。佛法不是迷信,而是对人生及生命本身的一种探索,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所以需要去除“我执”,去除我们自身的不良习性,方能看清自己本来的真实面貌。就如一杯浊水,只有静下来之后,水中的灰尘与杂质慢慢沉淀下来,才会还原其本来的纯净面目。非常的简单,唯一“静”而已。所以说,认清自己实乃人生的第一要旨。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许多诸如道德、文化、学习等疑惑便会迎刃而解。很多人都是“莫明其妙地生来,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地死掉”。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而且体会不到人生的快乐。
   要了解自己的本性或是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儒、释、道哪一家的学问,都是从“修”开始的。如果缺乏这个“修”,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文字表面功夫,而永远无法体味到其中的真正精妙之处,有时甚至因为自己没有修持,造成错误的理解,从而反过来对这些知识产生错误的批判。而“修”又从“静”入门。儒家经典《大学》的第一章就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学中的“止观”二字,也是一种认识自性的修持方法。通过“静坐冥思”的方法,尝试着去看清自己,只要尝试过一段时间之后,相信至少会减少自己一分“我执”与“自大”。在明白了“自我”之后,便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那就是“依于仁,万物同体,天人合一”,也就是道家所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作为教师,在明白了自己的本性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所从事的教学,会发现许多的问题。“教育的目标不是塑造,乃是唤醒。”在课后的讨论中,有许多学员不认同老师所讲的“清华北大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这一观点。我想他们是对这句话产生了误解。首先看“教育的目标不是塑造”,这说明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潜质,有些人与生俱来就有某一方面的天赋,就如同不同的基因有不同的特性,我们只有因其特性而引导“唤醒”,他们才能自然生长。不明白这点,我们有时就会做出期待银杏树结出西瓜的蠢事。
  《弟子规》的开篇章节中有“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将学文摆在了最后一位。而现在的教育片面地强调“学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学科技能——分数,非常的功利化,无论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如此。这样便造成了“幼儿园读小学的书,小学读初中的书,初中读高中的书,高中拼了命读书,到了大学回头读幼儿园的书,学习如何遵守公共秩序,如何孝敬父母等为人之道”这样的怪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教育的目标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种境界又岂是当前将学习目标定为考取清华北大所能比拟。
   既知自己的本性,那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之中便不要有分别心,须知人之天性本具足。如六祖慧能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只因你们不识其究竟是哪一类型的种子罢了。《道德经》中有句话“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所以对待学生,尤其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更应注意,不要将你所不认识的珍稀种子,随意丢弃在水泥地上。教师被人尊称为“园丁”,我们在做好浇水施肥除虫的工作之后,千万不能做扼杀珍稀物种的憾事。然而要真正做到这点又是何等的不易!所以常言“经师易得,明师难求;名师易得,明师难求”。我们不能只做教书匠,沉迷于出几个清华北大学生,而应静下心来不断提高自己,用心与学生沟通。心心相通之后,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这才是真正的以心为本的教育之道。
  “师”者,行为世范也。教师只有认清了自性,摒除过多的物欲追求,以师者的态度生活及教学,那么于己、于人,于整个社会才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最后借用药山禅师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来源:《净土》杂志2010第6期 作者:刘新华

[ 本帖最后由 方慧 于 2011-4-13 20:35 编辑 ]
发表于 2011-4-13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布施
发表于 2011-6-25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5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和.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7:44 , Processed in 0.124998 second(s), 19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