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02|回复: 1

明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直解》 (正宗分) 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6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另外,念佛有大声念,小声念,金刚持,默念。随众共修都是出声念佛,我们可以大声些。自修念佛时,金刚持是比较好的,金刚持就是刚刚有一点声音在唇齿之间,不是很大。这样念即不伤气又摄心,能长时相续。默念也可以,在心里念佛就有声相,要听这个声音。不过默念听起来要累一点。我们也可以出声念,声音大小可以调节,若妄想多,或者昏沉,可以大声些,用声音摄住念头,如果念得很清净,就可以小声些,或者金刚持也可以。念佛要不急不缓才好,过缓容易打妄想,过急容易引起紧张,还可能听不清楚,所以念佛的速度要调节好。莲宗十祖截流大师开示我们说:“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亲,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急不缓,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也”。我们平时念佛的时处也要注意,印光大师说:“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或睡眠,及裸露洗浴,大小便时,及至污秽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敬,且致伤气,不可不知”。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一句有很多的意义在里面,我们分别来看。《要解》上说:“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依照《要解》说,若一日至七日是克期成办一心不乱的事。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念佛七,都是由这里来的,希望在七日中能够达到一心不乱。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利根的人,一天就能念到一心不乱,钝根的人七天才能到一心不乱,中人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二、利根的人在七天中都能够一心不乱,钝根的人只能一天不乱,中根人二三四五六日不定。我们要问了,是不是我们用功的时间只限七日呢?当然不是这样的,要知道,七天只是举例来说的,前面说“若”一日七日,“若”就是不定的意思,在其它的经典上,克期也有不同的时日,如《鼓音声王经》定十日,上面说: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大集经》定四十九日,经文说: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现身见佛,即得往生;《般舟三昧经》定九十日,经文说: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其实这些时日有更深的意义,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中说:“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一日乃至七日”善导大师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通过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就清楚了,不仅仅是七日,而是说,从现在起,一直到命终都要不退转,都要一心一意的念佛。长命之机尽形寿都要专念阿弥陀佛,短命之机哪怕十念,一念也可以,就是这里的若一日七日的意思。
“一心不乱”,这句话很多人都觉得很难做到,其实我们没有理解它真正的意义。玄奘法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上说是:“系念不乱”,两经相比较就知道这里的“一心”就是“系念”的意思,即不是事一心也不是理一心。《要解》中提到:“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在黄念祖老居士的《大经解》中提到:若人念佛功深,以离杂乱之心,专念一句名号,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从此界之同居秽土,横生极乐方便有余净土。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嗔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如《疏钞》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言思路绝,不可名状。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得杂乱。是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念佛若达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净土。由此可知,事一心需要断见思烦恼,相当于阿罗汉的水平,理一心需要破一品无明,这相当于法身大士的水平,这都很难达到。
“一心不乱”可以解释的很深,事一心、理一心。但这些都不是此经真正的意义,真正的意思就是“系念不乱”,也就是《无量寿经》上的“一向专念”的意思。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也解释过这句经文,上面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观念法门》中也说:“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礼赞》上说:“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称佛不乱;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我们对照一下就很清楚了,“一心不乱”, “教念弥陀专复专”,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一心称佛不乱”,由此可知,一心不乱就是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要夹杂其它的。我们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决定往生,所以善导大师说:“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杂念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通过善导大师的比较,我们就很清楚专杂的利害得失了,专心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专心的人心无杂缘,唯有阿弥陀佛为缘,这就像一颗树是向西方倾倒一样,断了以后一定倒向西方,而杂缘者则不定;专念阿弥陀佛的人就与阿弥陀佛度化我们的本愿感应,自然得生,而杂业者,不能至心的回向,就不能感通佛力;佛告诉我们要专念名号,我们一定要依从,决定不能违背佛的教导。下面举两例来说明专杂得失,这两个公案在《龙舒净土文》中也有记载:
在宋朝的时候,湖南潭州有一个黄打铁,以打铁为生,一家四口人,都靠手艺过活。一天不干,生活就过不下去。所以他常常感叹,自己前世没修好,所以今生受苦,他也想修行,但不知道怎么修,又没有空闲的时间可修。一天,他看到有一个出家人从他的店前经过,于是就把出家师父请到店里喝茶,并且请问有没有什么好的修行的方法,可以一边干活一边修行。出家法师说:“有,就怕你不肯相信”。黄打铁说:“大师教诲,哪有不信的道理?”法师说:“你想要离苦得乐,但娑婆世界没有真乐,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你只要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不断,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你往生彼国。我教你拉风箱时念一句佛,推进去再念一声佛,念到铁红取出,打一下铁就念一句佛,不打铁时也念,没睡着觉也念,如果能这样,包你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黄打铁听到后,非常欢喜,非常相信,即可以工作,又可以修行,所以就依教奉行。他的妻子问他:“你以前打铁就很辛苦,现在又念佛,岂不是更加辛苦了?”黄打铁说:“这个念佛的方法确实好,以前在炉边觉得热,现在念佛,也不觉得热了;以前打铁手臂酸,现在念佛也不酸了”。黄打铁是越念越欢喜,越念越精进,这样过了三年,有一天他预知时至,于是沐浴更衣,告诉妻子说:“我今天要回家去了”。他妻子说:“你哪里还有家?”黄打铁说:“这里不是我的家,我家在西方极乐世界”。于是喊来邻居送行。他还照常站在炉边烧铁,照常念佛,铁红取出来后,他说了一首偈语:“叮叮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说完偈后告诉大家说:“我去后,可将此颂流布,广劝人念佛”。于是他有念了一声‘南无阿弥陀佛’,用锤打了铁一下,站着往生了。身出异香,天乐盈空,这是阿弥陀佛接引的瑞象,众人都闻道了香气,无不惊叹。因此,潭州的人很多都开始念佛了。
在宋朝庆历元年,欧阳修做颍州太守。当时有个官妓叫卢循,相貌端秀,口中常出莲花香气,散发满座。有一个四川的出家人,具有宿命通,能知道别人前生的事情,他说:“这个女人前生是个比丘尼,诵《妙法莲华经》三十年,只因一念错误,所以堕落至此!”欧阳修问她:“你以前读过《妙法莲华经》吗?”她回答到:“我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哪里有时间读佛经呢?”欧阳修教人拿经给她看,她一翻阅便能够诵念,很像原来读过一样。又换来其他的佛经,她就不能流利的诵念了。欧阳修从此相信前生修持的说法并不是虚妄的。王龙舒居士评价说:“使此尼佑西方法门,则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坠堕于妓,可不哀哉。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门教人者,其济拔之功大矣,福报岂易量哉!”
一个念佛三年的苦力人,就可以站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诵经三十年的比丘尼,却因一念之差而堕落,由此可知专杂之得失。其实,《妙法莲华经》也非常殊胜,持诵的功德相当大。但生死凡夫,不仅有诵经的善业,也有无量劫的恶业,《普贤行愿品》上讲:“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至于命终以后,哪个业先成熟很难讲。临终念力很重要,此比丘尼因一念之差,所以堕落。而念佛法门,以真信切愿,执持名号,临终必能感佛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住正念,而自在往生,其功德力用不可思议。我们再做一个比较,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说:“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经文上说“闻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可见念佛功德超胜。经文又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善导大师解释这句说:“明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善之业”。由经文和祖师的开示,我们就知道,念佛是往生的正业,知此,而不念佛者,无有是处!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一句是说临终所感之果。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二字,平时真信切愿,执持名号之人,临终必能感得圣众现前接引之果,因果真实不虚。一般人到临命终时,随着他的善业或恶业,都会现出不同的境界。若行善之人善业现时,就会看到种种善妙的境界,比如天宫,天人等;若是作恶之人恶业现时,就会看到种种的恶相,比如鬼卒,地狱的境界等。而我们一生念佛,净业成就,在临终时就会显现净土的境界,见佛来接引往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其人临命终时”,“其人”就是指信愿持名之人,“临命终时”,就不是临命终后,所以,我们往生是活着的时候去的。“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一句是阿弥陀佛接引本愿的成就相,在《无量寿经》上第十九愿的后面说:“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临终接引愿,不仅仅是对十九愿所摄受的众生,三辈九品都需要接引,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国土之外,如果没有佛来接引,不用说我们,就是阿罗汉也不能到那里。或者我们要问,临终看到的佛,会不会是魔变现的呢?我们要知道,参禅的人一心参究,不求见佛,而佛忽然现前,这是魔来扰乱。而我们念佛,临终见佛,这是感应道交,不是魔来扰乱。但我们也要注意,如果我平时专念阿弥陀佛,在临终时其他的佛菩萨现前了,那我们不能跟他走。比如平时念阿弥陀佛,临终药师佛来接引,那肯定就不是真的了,我们不要理睬,“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我们要专心念佛,一定要等阿弥陀佛来才能跟他走。这里讲“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就说明不是只有阿弥陀佛,但我们也要知道,圣众是随阿弥陀佛来的,我们还是以见阿弥陀佛为准。我们平时念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尊,在我们临终时,冤亲债主是不敢变现成本尊的样子的,否则护法神就要问了。至于临终见到父母家亲眷属等,那就更不能跟他走了,《地藏经》上讲:“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总之,我们一心一意念佛,临终阿弥陀佛一定会现前,我们要随佛往生净土。
佛现什么身相来接引我们呢?这就要看我们平时的用功了,佛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若勇猛精进,看到的佛身则庄严殊胜;如果功夫差一些,看到的相就要次一等。我们一般听说,你平时供什么样的佛像,临终时,佛就现这个相来接引。这很有道理,我们平时看的佛像映在心里,临终时佛随我们的心来现相接引,这一般是指的化身相。我们若专精勇猛,佛会现报身来迎接的。在《无量寿经》上提到三辈往生时的情况,上辈的众生是:“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中辈是:“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下辈是:“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我们来看,中辈往生,佛是化现其身,具如真佛,由此可以反证,上辈看到的是报身。我们再来看《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经上说:“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上品中生是:“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品下生是:“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我们看上品上生是阿弥陀佛与无数化佛,上品中生是与千化佛,上品下生是五百化佛,那么,由此就知道,上品往生的人,佛是现的报身来迎接的,善导大师说:“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佛的报身有无量的庄严相好,如《观无量寿佛经》上说:“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的他受用报身,大小不一定,大菩萨看到的就大,小菩萨看到的就小。一般凡夫是看不到佛的报身的,就是阿罗汉也看不到,最少是破一品无明的菩萨才可以。但在经文当中,我们看到是佛的报身来迎接,或许我们看到的报身相没有经上说的那么大,但由经文就知道,肯定是报身,真是不可思议。其实三辈九品都是凡夫,善导大师说:“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凡夫见报佛迎接,生报土,在通途的教理讲不通。但我们要知道,这完全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加持,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自设问答说:“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上面说到,勇猛精进的人,是佛的报身来迎接的。那么,功行稍差,也有化身来迎接的。如中辈是:“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下辈是:“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中下辈都是化身迎接。我们再看《观无量寿佛经》的经文,如下品上生的情况是:“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下品中生是:“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由经文我们知道,下品是化佛来迎接的。下品上生到极乐世界的情况是:“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下品中生到极乐世界的情况是:“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我们仔细来分析一下,下品上生和中生,临终见佛菩萨化身迎接,到极乐世界莲花开后,见到的佛菩萨是什么身呢?肯定是报身。善导大师判极乐世界是报土,阿弥陀佛是报佛,这是有很多经文依据的。藕益大师依通途教理来判有四土,但说法圆融,本意与善导大师没有两样,《要解》说:“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可见,藕益大师见解圆融无碍,深知净土深义,与善导大师同为最上善知识也!或许我们要问,十方有无量的众生念佛,到临终时,阿弥陀佛都要接引,那阿弥陀佛能忙的过来吗?这都是我们凡夫的情见,要知道阿弥陀佛威神不可思议,应化无量,就是再多的众生念佛往生,佛也能同时接引。世间上的月亮,尚且都能千江有水千江月,更何况阿弥陀佛呢,所以我们不要担心。自古以来,临终见佛迎接的例子太多了,就是现在也时有所闻,大家可以多看看《净土圣贤录》、《念佛往生见闻记》等,这样可以增加我们的欢喜心和信心。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一句也是大家最容易误会的一句。有很多人认为,我一生念佛,如果到临终时昏迷颠倒怎么办呢,岂不是一辈子的佛都白念了吗?要知道,我们平时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到临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现前,因为佛现前加持,所以我们才能心不颠倒,才能往生极乐世界。现在我们读到的《佛说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因为“秦人尚简”,就是说当时中国人喜欢文字简要,所以大师的翻译也有些简略。不过我们仔细读这段经文,仍可体会到,临终的人所以能心不颠倒,往生极乐,是因为佛与圣众现在其前的原因。此经还有另外一种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在经上说:“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两经对照一下,我们就很清楚了,是佛“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我们临终能够心不颠倒,完全是阿弥陀佛的加持。在《悲华经》上说的就更加清楚了,经文是:“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临终的人看见佛来接了,就欢喜了,放心了。佛这个时候,“入无翳三昧(翳是翳障),以三昧力故,在于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故得宝寘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这段经文很详尽,因为佛来接引,临终之人,生大欢喜心。佛当即入无翳三昧,因这个三昧的加持力,佛为他演说妙法,当他闻法之后,当下断除一切苦恼,如梦初醒,如一灯照破了千年的积暗,所以出生大欢喜心,当下就证入宝寘三昧,因为这个三昧的力量,心能安住正念,并得无生法忍,所以命终之后,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由上面所说的这些经文中,我们就可知道,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教派。看到这些,我们应该安心的来念佛。

或许有人要问了,既然是这样,为什么现在很多念佛人,到临终还是昏迷颠倒呢?要知道,阿弥陀佛接引的的大愿是真实不虚的,经文也是绝对正确的,问题是出现在我们这里,我们有没有依照经典的教导去做,有没有一心一意的专念阿弥陀佛,有没有像善导大师说的:“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恐怕很多人没有做到!整日泛泛悠悠,心里贪恋娑婆世界,不能一心念佛,这样往生就不确定。净宗十祖截流大师开示说:“今时净业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不保者。无他,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着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功念佛,不能总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历代的祖师,没有一个不是劝大家要好好用功的。这样听起来,似乎念佛法门也很吃力,不是说“乃至十念”也能往生吗?确实如此,十念也能往生。但我们也不要误解经文,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说无量寿经》下卷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一段是十八愿的成就文。在后面还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三段经文的开示,似乎都没有要求要念多少,“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但三段经文都有一个前提条件,“至心信乐”,“信心欢喜”,“欢喜踊跃”,下面才说乃至十念一念等。我们有没有至心信乐呢?有没有信心欢喜呢?若有至心的信乐,就会“乃至十念”。什么叫“乃至十念”呢?善导大师说:“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又说:“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由此可知,乃至十念,并不是说只念十声,“乃至”上面还有“上尽一形”,这是乃至十念的意思。我们若真能生起信心,必定会一心一意的念佛,有时间的就多念,时间不充足的就少念,乃至于即将命终,就念十声,乃至一声佛号也能往生,大意是说:“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很多人做不到,所以往生就不能确定。真正具足信心,一向专念之人,一定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一定是万修万人去。若是杂修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净业行者共勉之!
关于十念往生的问题,在《要解》当中也有很明确解释,上面自设问答说:“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一段是重劝,再次劝我们要发愿往生。“我见”是释迦牟尼佛亲眼所见,佛所见必定真实不虚。我们能信受佛语,即是以佛知见为自己的知见,肯依教奉行,就能得往生的大利益。“是利”是指临终心不颠倒,往生净土而言。一般在此秽土修行,生死关头很难做主,宋代元照法师在《佛说阿弥陀经义疏》上说:“凡人临终,识神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确实如此,一般人在临终的时候,是地、水、火、风四大分散,非常痛苦,所以很多人都识神昏乱,不能做主。并且一生的所作所为,在八识心田所留的种子都要发现,作了坏事心里非常痛苦,有的会起恶念,或起邪念。例如有人平时吃素,临终忽然要吃肉;有的一生信佛,临终却骂佛,有很多这种情况。或者有人贪恋世间,不能放下;或者是猖狂发疯等等,这种种恶相都叫作颠倒。所以一般凡夫在临终的时候,想要用功是很难办到的。不用说是临终有四大分散的痛苦,就是在平时我们睡梦中,又有几人能做得了主呢?所以临终能够心不颠倒,自在往生完全是靠佛大愿的加被。我们平时只要真的信愿持名,临终时佛一定会现前加持,令我们心不颠倒,往生净土。“是利”再说的多一些,就是念佛带业往生,横出三界,生到净土皆是阿鞞跋致,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一生快速的成佛,这就是念佛的大利益。“故说”就是无问自说,佛大慈大悲,观见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能相信念佛法门,所以不待人请,便自宣说。“此言”就是指持名念佛的言教,也包括上面所说的一切经文。“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佛在此经当中第二次的劝请,可见佛心是很希望我们能往生极乐净土的,所以我们要随顺佛的真实教诲,决志求生,必能一生成佛!
经文至此,正宗分就圆满了,从下面的经文一直到结束是属于此经的流通分。
发表于 2011-4-16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0-17 15:32 , Processed in 0.15236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