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947|回复: 43

包容的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9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书的作者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与人间佛教的开创者星云大师。一位是传媒界领军人物,一个是佛界宗师,两位作者的经历和事业看似毫无交集,但当他们就社会现状、人生态度、企业管理等话题进行交流时,古老的东方哲学与现代的都市人生呈现出… 章节目录 一、有容 .序: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1) .序: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2)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1)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2) .醍醐灌顶“一句话” .规律藏在“爱和良知”的镜子里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1)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2) .虚空包容万有(1) .虚空包容万有(2) .身临其境,方知别有洞天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二、伏惑 .不给别人留余地,可能自己没有立锥之地 .最不听话的是我们的心(1) .最不听话的是我们的心(2) .王道与佛法的冲撞 .薪尽火传,生命在于转化
 .良知就是知耻、知愧、知恩 .不能圆融人我关系,是最大悲哀 .财富会空,真空能生妙有 .迷惑时的判断:止于至善 三、若水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在人群中实现使命 .中国的禅学进入世界的视野 .一天保有十分钟的宁静 .为凶手立一块祭奠的石头 .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 四、度己 .每天讲三句赞美的话 .持久热情,才能耐得住寂寞 .一切阻碍都是线索,所有陷阱都是路径 .文化血型与世界华人 .对工作存有敬重之心 .信息多元遏止信息霸权 .深入才有洞察,热爱才能感动
 .自省者自强,自律者自尊(1) .自省者自强,自律者自尊(2) 五、变通 .退步原来是向前 .忍是智慧,忍是担当 .在冲突中学习 .受保护的文化,荣耀与危险并存 .宽可容人,厚可载物 .宽恕让未来变得开阔 .善待资源,兜里不能老是揣着弓和箭 六、多元 .让“平等”回归人心 .信仰可改变一国之精神格局 .我们有什么可自卑的呢? .禅者眼中,万物皆美(1) .禅者眼中,万物皆美(2) .意识形态是一道墙,佛教则是门窗 .瞻礼佛指,让中国率先统一 .文化冲突走向文化融合 七、管理
  .柔性管理 自觉管理 感动管理(1) .柔性管理 自觉管理 感动管理(2) .十年前的一碗面 .如果胜利意味着打败所有人…… .和解是历史的正途 .刚柔相济,东方与西方的中庸 .菩萨心肠+现代管理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1)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2) .西方的一分为二,东方的二分为三 .不管理就是高明的管理 .管人难,管心更难 八、信远 .善恶若不报,乾坤必有私 .重振勇气,向死而生 .危机:危险之中有机会 .憨商之道是聪明 .我们欣赏身处困境仍微笑的人 .以无声的觉悟,求有声的事业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跋:智慧的艺术(1) .跋:智慧的艺术(2) .跋:智慧的艺术(3)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1)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2)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3)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4)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5)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6) .附帖1:星云大师的云水日月 .附帖2:星云大师的借鉴与独辟 .附帖3:人间佛教现代律仪(1) .附帖3:人间佛教现代律仪(2)


http://ts.zgfj.cn/ArticleList.aspx?bookid=1768

[ 本帖最后由 开门 于 2011-2-9 18:1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感恩布施。阿弥陀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容就有气度、涵养、承诺、财富。有容纳的气量,自有端庄的容颜。境随心生,容从心现。容是面子,人到40岁面容就由自己负责了;容也是里子,含着气质与肚量。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序: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1)   

 .序: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2)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1)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2)   

 .醍醐灌顶“一句话”   

 .规律藏在“爱和良知”的镜子里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1)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2)   

 .虚空包容万有(1)   

 .虚空包容万有(2)   

 .身临其境,方知别有洞天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包容的智慧》,我们大家真的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化机之妙;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包容之心。

  请大家不妨一试
  
  于北京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长乐先生:探讨包容的智慧,我以为有许多问题需要大师开示,比如:

  1、包容的真义是什么?

  2、人类为什么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才能生存?

  3、办任何事,困难不怕,危险不怕,就怕没有伟大的精神。这个伟大的精神指的是包容吗?

  4、有一颗善心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吗?

  5、原谅恶,会不会导致恶的泛滥?

  6、文化对社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影响有多大?

  7、佛家讲究平常心,但追求卓越的社会群体需要企图心,两者如何统一和协调?

  8、中国人是不是一个有包容性格的民族呢?

  9、 大众传媒对于两岸的和解、交流应该发挥何等功用?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长乐先生:

  请大师对佛教中的“凤凰”给一个开示。

  星云大师:

  凤凰是一个有生命的动物,鸟中之王。在佛教里,凤凰是个大鹏金翅鸟。它一飞数万公里,可以环绕整个地球,飞得高过现在的飞机。中国人想象力很丰富,不一定要看到凤凰确切的模样,它可能是鸟与兽的综合体,很真,很善,很美。你们的“凤凰”二字起得真妙,全世界的华人都能接受,都能联想到美丽的颜色,动听的声音,高贵的德行,和谐的性格。

  长乐先生:

  佛教讲慈悲,凤凰讲和美,二者有着同样的精神核心。正如大师所说,传说中的凤凰是由多种鸟和兽组合在一起的,象征着多元与包容,也带给人们宽广的想象空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图腾。

  星云大师:

  佛教如同大海,大鱼小虾它都可以包容。在佛教里,凤凰是个大鹏金翅鸟。它一飞数万公里,可以环绕整个地球,飞得高过现在的飞机。中国人想象力很丰富,不一定要看到凤凰确切的模样,它可能是鸟与兽的综合体,很真,很善,很美。你们的“凤凰”二字起得真妙,全世界的华人都能接受,都能联想到美丽的颜色,动听的声音,高贵的德行,和谐的性格。 “凤凰”电视台亦有如此气概,用精神覆盖了全球,节目面向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也是一种包容的襟怀。

  长乐先生:

  佛教从印度和西域传到中国以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本土化过程,与中国文化相互包容促进。在这个过程中,大师对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做了非常多的贡献。

  星云大师:

  佛教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一些人不信,排斥。我说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它,世间所有的东西,即使是废物都可以利用,何况宗教有这么久的历史,这么久的文化,应该获得起码的尊重。它对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承载我们的中华文化,有莫大的贡献。

  长乐先生:

  记得历史学家亨廷顿曾经提出过一个惊世骇俗的理论,他说,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个学说一经公开,便引起全世界权威领域的侧目和争议。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增长,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而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主宰”这样过分强悍的观点,还是让很多中国人心存疑惑。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过短短二三十年,和当代强国有着很大的差距。就像一个久病初愈的人刚刚走下病榻,身心的疲倦尚未消退,便一脚踏入了飞驰向前的竞争轨道。

  星云大师:

  但是这个人虽然虚弱,他身上却带着一口袋无价之宝。宋朝柴陵郁禅师曾经写过这么一首偈子:“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就是蕴藏在中华文明深处的包容和进取的力道。

  星云大师:

  西方一直有种比喻,称中国为“东方睡狮”,是一个随时会爆发出巨大能量的神秘动物。这个动物一旦回归丛林,便是万众归心的百兽之王。因此,不管是昏迷、打鼾还是醒来,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注定会牵动整个世界的神经。

  长乐先生:

  也许这样的称谓和中国的舞狮传统有关。起初,舞狮表演具有浓重的图腾意味,现在真正意义上的舞狮似乎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曾经英姿勃发的狮头,也正慢慢退化成为开张典礼上的热闹彩头,变成烘托气氛的活道具。

  星云大师:

  所以给舞狮点睛很重要。舞狮人都相信,狮子的眼睛一旦被点了红,就具有了生命。于是,当舞狮人架起狮头与狮身融为一体,辗转腾挪威风凛凛的时候,那种气场让人感到:舞狮是通灵的,它拥有驱灾免难、祈福迎祥的神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星云大师:

  “空”不是普通的知识,没有办法靠一般知识去了解,要靠证悟,悟到心空。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指如果我们的心能像虚空一样,那么就可以容下整个大千世界。从管理上来说,我们的心能包容多大,就可以领导多少人。如果容得下一家人,可以做家长;容得下一村人,可以做村长;容得下一国人,就可以做国君。此外,在时间上要“竖穷三际”,在空间上要“横遍十方”,只有将这些运用到管理上,才能行事周全,包容一切;才能运筹帷幄,无往不利。

  长乐先生:

  在禅宗的学说中间,特别强调时间的问题。我们知道六祖提出“顿悟”的概念,顿悟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大师的“人间佛教”角度来理解,“坐禅”这样一种顿悟的哲学,是不是也能从简单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星云大师:

  不过顿悟也要从初级的渐悟开始。

  比如说吃饭,吃到第五碗饱了,早知道前面四碗就不吃了,是这样吗?走了三天,最后一步到了台北,早知道前面不走了,是这样吗?如果真这样,就到不了台北。

  即便是顿悟,前面也必须下很多的功夫,才能忽然证悟,就像黑暗中电灯一开,刹那间忽然大亮。人都有一些执着,不开窍,哪天忽然在一个机缘下,念头一转,豁然开通,整个人生都将因此起了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伏惑,顾名思义,就是降伏烦恼、开解迷惑。一个整天愁眉不展、烦恼重重的人,怎会有心思去“包容”呢?  伏惑,就是要冲破迷津,悟彻人生。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针见血。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

  .不给别人留余地,可能自己没有立锥之地

  .最不听话的是我们的心(1)

  .最不听话的是我们的心(2)

  .王道与佛法的冲撞

  .薪尽火传,生命在于转化

  .良知就是知耻、知愧、知恩

  .不能圆融人我关系,是最大悲哀

  .财富会空,真空能生妙有

  .迷惑时的判断:止于至善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星云大师:

  患得患失,不明就里,这样的惑,自古有之。佛法里的四圣谛——苦、集、灭、道,是佛陀教导我们知苦、离苦,解决宇宙人生问题的方法。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与物、我与人、我与身、我与心、我与欲、我与见、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这一切都起因于我们心中有了种种分别、执着、妄想,因此才会迷惑颠倒、烦恼重重。

  长乐先生:

  在当今嘈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保持平静心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几乎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儒家也讲:“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我们的心性的确是变化无常的。今天我高兴,就做一点慈善的事;明天我心烦,就大开杀戒。生命中充溢着这些反复无常、剪不断理还乱的惑。

  星云大师:

  所谓“管事容易,管人难;管人容易,管心难”,有时候,我们责怪别人不肯听自己的话,其实,最不听话的是我们的心,今天要求这样,明天希望那样,总是翻来覆去,心猿意马。讲一个例子,比如今天我在市场上买到一个青花瓷瓶,价钱公道,精雕细刻。回家以后,一会儿擦擦,一会儿端在手里看看,喜欢得不得了。朋友来了,拿出来展示,结果被他浇了一盆冷水,“现在谁还买这样的老古董?早过时了,你看人家买的玻璃摆设,那才叫有品位呢。”等朋友走了,再把瓶子端在手里看,这下真不得了,瓶子一下子变得很难看,原先精雕细刻的手工,显得粗陋无比,原先的价钱公道也变成了低贱不值。愈想愈气,拿起瓶子就摔。这时,又有一个朋友来敲门,他是个收藏家。他捡起地上的碎片一看,不禁惊呼一声:“这可是宝贝啊!”然后把这个瓶子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这时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在这个过程中,瓶子有贵贱、新旧的变化吗?没有。变化的只是我自己的感觉。为什么我会突然改变自己的态度呢?因为我听信了别人的话。那么,我为什么那么容易听信别人的话呢?因为我没有自信。为什么没有自信呢?因为在购买瓶子的时候,我根本不懂得它。那我为什么要买呢?因为人家说,这个瓶子可以升值,所以我一冲动就买下来了。冲动,就是心中产生了妄念。

  长乐先生:

  来,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是否掌握了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自己判断,就会陷入恐慌、焦虑、浮躁,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找回自己的心性,找到是非真假的判断力,就是从根本上夺回自己生存发展的主动权。

  惑之所以难耐,通常是因为我们已经付出了,付出前没有搞清背景实情,没有掌握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无论我们如何私下揣摩,患得患失,结果反倒损失更大。

  星云大师:

  我们的心除了反复无常外,疑心、自私、贪婪等毛病也不少。有一则笑话说:一位患有神经质的病人,总是疑心他的肚子里有一只猫在做窝,真是寝食难安。心理医师与精神科医生百般地治疗辅导,始终无法消除他心里的疑虑。后来医师们只得为他做一次象征性的手术。手术后,当病人从麻醉中醒来,医师抱着一只猫告诉他:“你肚子里的猫已经取出来了,以后你就不必再担心了!”岂知病人看看那只猫,满脸愁容地说:“我肚子里的猫是黑猫,不是这一只白猫啊。”

  所以,当我们的心生病了,就要用佛法的“心药方”来对治,例如:贪婪的毛病要用喜舍来对治,嗔恚的毛病要用慈悲来对治,愚痴的毛病要用智慧来对治,傲慢的毛病要用谦虚来对治,疑虑的毛病要用正信来对治,邪恶的毛病要用正道来对治。

  我仿石头希迁禅师的“心药方”,开了一剂生命的药方:“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果能如此,百病消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乐先生:

  对于国家功利主义或者国家机器的建设,佛教未曾有绝对的正面的贡献。但是佛教对社会和平,对人心的安定,对社会秩序的整饬,对社会风气的净化,还是有正面贡献的,尤其在爱与和平上。

  星云大师:

  印度阿育王大约与秦始皇同一时代,他也侵略各个国家。当他到被征服国巡视时,发现人们都仇恨他,这让他忽然生起了惭愧心。后来,他就改用仁爱、慈悲来领导。这样一来,百姓再呼应他的时候就心悦诚服。他有一句名言:“军队的武力,不能获得人心;唯有法的力量、慈悲和智慧,才有胜利。”

  世界上各派宗教至今仍在争执,但佛教从来没有搞过*,没有搞过革命,它是以慈悲、仁爱、互助、尊重、包容为根本,与世无争。有佛法就有办法,人心就会安定,社会就有秩序,民族之间就会和平、友爱,那么*主席倡导的“和谐社会”就有实现的一天。

  长乐先生:

  中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包容了佛教,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国历史上针对佛教的一些抵御或抗争,比如“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很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这几次灭佛事件,不仅有经济原因,还有政治原因。也就是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其所拥有的话语权和资源势力,不仅威胁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固。

  星云大师:

  历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难,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四位帝王所带来的四次佛教的大灾难。当时,无数的寺院、经书、佛像、法器被焚毁破坏,诸多僧侣或遭到杀戮,或被迫还俗。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其精深伟大的思想早已深植社会民心,普受大众的肯定与欢迎,因此,虽几经摧残,仍能屹立不摇,并很快地复兴佛法。

  其实历代以来,除了外道如白莲教借佛教反政府之外,佛教一向和平,尽力配合政府。但是由于执政者的权力欲及私心作祟,致使佛教在各朝各代还是历经了各种教难。当然,一些佛教门派太过世俗化,积聚财富,广置田产,这也是招致政治嫉恨的原因。

  长乐先生:

  政治是社会组织的重要一环,关怀社会则不能不关心政治。但也有人认为宗教归宗教,政治归政治,请问大师佛教与政治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佛教徒是否合适参与政治?

  星云大师:

  政治有护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用。因此,政治勿嫉妒佛教,勿舍本逐末,不能只有奖励慈善,应该多奖励从事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者。而佛教对于社会的关怀、*的维护、民众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佛教徒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所谓“问政不干治”,个人可以不热衷名位权势,但不能放弃关怀社会、服务众生的责任。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小文

  佛教是中国信众最多、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教。源自佛教的语言和理念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容着佛教。中国是重“君子”轻“小人”的国度,“和尚”则常与“君子”相伴,互为师友。《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效法天之日月星辰,从不间断地刚健运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效法广袤大地,有容乃大的宽厚、包容。佛教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正是汲取了这许多的“君子”之精气神,于是既有勇猛精进,“狮子林中狮子吼”的刚健,也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宽厚包容。于是一见高僧来了,你会感受到“一团和气”,升腾起“一股和风”,所以叫做“和尚和尚,以和为尚”。

  本书的两位作者——台湾佛光山的星云大师和凤凰卫视的刘长乐先生,都是我的挚友。近年因都热心张罗筹办“世界佛教论坛”,便不时有缘一见。每每看见长乐先生,我会想起“大和尚”;看见星云大师,我又看到“真君子”。打开书卷,两位高僧名士,两位大师、大家,在那里娓娓而谈,倍感亲切。犹如温暖的春风习习扑面,智慧的清泉款款入心,听着,悟着,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人间佛教,大家包容”。

  刘长乐先生和来自两岸三地、五湖四海的员工,形成了华语媒体中独特的多元态势、融合道路和专业主义激情,放大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整合。十年飞翔,他们用大地背负着天空的理想,又用天空辉映了大地的期许。凤凰的声音,表现在话语权,生命的尊严,创造的喜悦,圆融共进之中。记得长乐先生告诉我,凤凰卫视的新大楼在深圳落成了。我说,“凤凰”之“体”在深圳,“头”在北京,“脚”则踏踏实实地踩在香港,故乃大鸟、奇鸟,中华吉祥之鸟。每每遇见这只吉祥鸟的领军人物长乐先生,见他如此善于驾驭现代传媒又如此热心传统文化,尤其是如此深入地理解中国佛教的精神,我就不禁常生欢喜之心,常有“长乐”之念。

  星云大师少年立志——此生一切“为了佛教”。及至八十高龄,不惧跌跤断骨,仍然云水行脚于全世界,到处讲经说法、随缘度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大师所念兹在兹的,还有两岸同胞的亲情往来;所孜孜以求的,还有两岸佛教的合作交流。前年,李瑞环先生手书一联,托我送给星云大师,联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师问我其意如何解读,我便引经据典,议论一番:此句出自唐朝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李瑞环先生特取其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书赠星云大师。如果按王维的原意,“行到水穷处”,其直白的意思是随意而行,然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乃心情悠闲之极。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悠闲、无心,如陶潜《归去来辞》所说是“云无心以出岫”,且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但我理解瑞环先生的用意,当然不仅是诗与画,而是“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俞陛《诗境浅说》)而“水穷处”,似暗喻台湾当局倒行逆施,山穷“水”尽。“云”则暗喻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力量正在兴起,大有可为,且正合“星云”法师之“云”,《云水三千》之“云水”,读来充满亲切鼓励和热情期待的意蕴。星云大师听了这番解读,点头微笑。

  前不久我率国家宗教局代表团参加在东京举行的“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星云大师闻讯,专程从台湾赶来,陪我同游日本人奉为“神山”的富士山,至“五合目”饮茶叙旧。我写了一首小诗纪念当时的情景:“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一怒*山。无情未必真豪杰,尚留泪痕挂山峦。五合目外春尚寒,一饮君茶暖心间。异国更有思乡苦,万语千言却无言。”我当时只是默默地看着大师,相视无言。现在读了《包容的智慧》一书,不禁佩服长乐先生,到底是传媒大师,凤凰领军,竟然引出大师这么多智慧语录,而且当机对机,对答如流,妙趣横生,回味无穷。“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里看得见的是月,嗅得出的是花,心悟的则是境——意境,禅境。佛界与传媒界、高僧与名士的对话,在平易处交流,交流人生的历阅,世间的故事,生活的感知,意趣盎然,言近旨远,让我们于窗前明月中看到了梅花,于暗香浮动处观照了明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17 11:24 , Processed in 0.165816 second(s), 18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