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59|回复: 3

[大德开示] 连载壹拾叁: 灭苦之道 苦圣集 六入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2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灭苦之道》
      法遵比丘尼注疏                        
                                              苦圣谛

六、六入处
2、
    我当为汝等演说二法,谛听!善思!何等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
    若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是非二法,沙门瞿昙瞿昙为佛陀的姓氏所说二法,此非为二。」彼以自意说二法者,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契经六入诵】


    感官除了确立众生自己的身分之外,也建立众生对对象的认知。
在此应先将二法稍作解释。二,有特定意义,意指相对的双方,二法也就是相对法。一般人认识的相对法数量之多,种类之繁,简直不可胜数:白昼对黑夜、炎夏对寒冬、君对臣、上对下、美对丑、善对恶、高雅对低俗等,任何人都能继续补充下去,无有穷尽。

    相对法藉由彼此间相互衬托,显现出单独一法所无法表现的特定意义。像是白纸上的一条线,单靠一线显不出长短,必须另画一线,才分得出长短;单独一人时也无分长辈或晚辈,得要有家族中其它成员相较,才有辈份之别。这样无二不立的情况,佛陀称为二法。

    比起人们所知的相对法,佛陀所说二法显得非常简略,只有感官与境界相对的二法。佛陀了解到,其它为数众多的相对法,全都起源于感官对境界的认知,这是项不容否认的事实,没有人能找出不须借感官、对象等二法而单独存在的其它相对法。比如说:吝啬及慷慨没有长相、声音的差别,只是一种概念,人们是彼此相处后认识到对方是吝啬或慷慨,这种认知虽不属于眼见色或耳闻声,却不超出意知法的范围。意根是大脑复杂的神经元,同样是接收、处理资讯的感官,吝啬或慷慨是意根所处理的境界、对象。

    佛陀所以特别提出二法,是因人们总希望能找出相对于混乱的世间万象的绝对真理。而这种归纳到如此简洁的相对法,正含藏了关键性的真理,一种因太普通而完全被忽略的真理。

    自从有文明以来,人们一直四处寻找真理,但却没体会到:众生所能体验到的一切意义与价值,是架构在感官与境界繁复密集的相应过程中。这个事实就是真理。举个近代真实的例子,十八世纪以来已有许多位最伟大的科学家与哲学家都曾说过这一类的话:「看到自然界奥妙神奇的杰作,就知道必然有位无所不能的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他们相信有位相对于宇宙万物的上帝,并认为祂是造物主、是真理。

    如果这些聪明的科学家与哲学家能够了解,面对神奇奥妙的杰作所生起的惊喜、悸动与崇仰并非外在某位神祇所创造或赋予,而是自己一连串感官作用之后的乐受,伟大的并非那位想像中的创世主,而是能见、闻、嗅、尝、觉、知的眼、耳、鼻、舌、身、意。若非这些感官,世上根本没有任何神奇奥妙或惊喜、悸动、崇仰可言,至于上帝和上帝的杰作,也不过是人们经由意识法的作用后,铺陈出来的概念。事实上并非神创造了宇宙万物,是众生藉由自己的感官作用描绘出神与宇宙万物的观念。

    倚仗于眼、耳、鼻、舌、身、意等接收讯息的官能,从而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存在赋予意义与价值,这才是真理。

    再用些更平实的例子打比方,一般人的目标、理想:创造荣耀摆脱耻辱、挣取成功避免失败、追求财富远离贫穷、挤身上流不落低俗。如果这些有志气的人都明白这些意义重大的人生目标,其实只是感官处理境界所编织出来的虚拟情境,一切也就容易泰然处之,毕竟虚拟的事物没必要太过认真。

二法是一切众生都适用的真理;二法的如实知是每个了解它的人都实用的问题处理法。现代社会可悲的价值观让人汲汲营营、紧张繁忙,相较于不懂得尊重简朴、闲暇美德的当今时尚名流,古代推重、崇尚隐士的文明倒显得更有智慧。

    有人否认佛陀说的二法,打算另以其它二法取代。现成的例子很多:真空对妙有、清净佛性对染污尘垢、全能上帝对祂的子民。这么多的二法,佛陀巧妙地让它们不攻自破「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

    这些经由想像得来的真理,经不起深入的探索,感官经验不到这些境界,只能存在于神话、理论中。

    关于「以非其境界故」这句话还值得特别交代一番,这里头透露着易被忽略的要则:佛法一定是一切众生都经验得到的。若只能靠想像或少数人特殊精神状态下的神秘经验,就不是普遍、公开的事实,而只是没有根据的假说或个人主观的意见,如此则不能成为客观公正的真理。佛陀宣说的真理只限定在每个人都非承认不可的事实上。当然,若有人不肯面对现实而坚决否认,那就不是佛陀或真理的过失了。佛法再现实不过了,完全不具臆测成份。

    人类寻找真理是为了能一举归纳所有的疑惑,总结出放诸四海皆准的实用方案,以便于轻松圆满地解决所有困扰。但看看当今的科学家罢!他们已不相信有绝对的真理了。就像带着隐形眼镜的人透过镜片而得以收视一切影像,却看不到自己使用的镜片。科学家看不到自己无时不用的二法,而忙着找那些得用精密仪器或方程式测量、推演的真理。

    空性让人建构漂亮的理论、佛性令人自我安慰、上帝为人建立信仰、科技助人满足物欲,这林林总总的「真理」都是基于部份的人,为他们人生中部份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有或没有此一「真理」都无所谓,只要有人需要,任何替代方案都随时可以被设计出来。但真能认清感官的确实功能就不一样了,它使人全然地释怀,使人将所有耿耿于怀的事情看破、放下、自在,这项真理没有替代方案,舍此别无他途。佛陀果真为人类找到放诸四海皆准,一举消弭所有困扰的实用方案了。

    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一切法。

    若复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法我今舍,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说,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契经六入诵】

    其实,不只人们主观意识中的意义与价值是感官与境界作用的产品,事实上感官接收资讯的作用全然包揽众生所能认知的一切法。

    有些宗教师过于标榜性灵而唾弃感官世界;有些哲学家过度重视理性而轻视感官作用。这全都是偏见与无知,无论所谓的性灵或理性,若无经验的累积是不可能酝酿出这些精神现象的,而经验是感官接收资讯产生的。更耐人寻味的是,性灵、理性这些观念本身就是种被意所识的法,它们只是第六种感官——意念所处理的资讯。一切人们所能理解、认识、体验的境界,无不是经由感官而理解、认识、体验。即使是性灵、理性或自我认知,也都属于感官作用的产物,对每一个众生自身而言,没有不经感官而能存在的事物。

    此外,尚有许多佛教学者将「三界」划分为有淫欲的世界(欲界)、无淫欲但以物质方式存在的世界(色界)以及无物质唯有精神状态的世界(无色界)。这种见解源于古老的论典,以至于目前的佛教界不论是南传、北传或藏传都抱持相同的看法。但这样对三界的界定违反《契经》的教义。

    在正法中,一切法的存在都离不开感官对境界的认识。唯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无色界则不再有物质器官诸如眼、耳、鼻、舌、身等,那么这种想像出来的众生就没有色、声、香、味、触等外在生存空间,且不论没有生存空间是否无法生存,即使「进化」出这样的众生,也将因为没有资讯可接收,使得这独立的精神存在无以为继而「饿死」。后世的论师将生命存在的三大必备条件,附会成众生居住环境的分类,结果当然会违背一切法的胜义教说。

    附带说明:正法也从未强调淫欲的地位。虽然在比丘、比丘尼戒中行淫是不可触犯的第一条大戒,但那是因淫欲是障道法,为保护行者专心修道,不受欲望干扰、障碍而制定,并非淫欲本身具有特殊的邪恶力量,以致非得将淫欲声讨为性罪、生死轮回之本不可。

    界是范围、类别的意思,欲界指特定范围内的欲。除了对生存欲求的统称外,《契经》所提到有范围限定的欲唯有五欲功德。

    谓五欲功德:眼识色生爱念,长养欲乐;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生爱念,长养欲乐。【契经六入诵】

    色、声、香、味、触在佛法中称为五欲,五欲遍及众生生存的一切外在环境,举凡眼所能见、耳所能闻,鼻所能嗅、舌所能尝、身所能触的事物,都囊括在五欲的范畴中,纵使天文学家或物理学家透过精密仪器才能观察到的讯号,终究还是得由这些科学家亲自以眼、耳等感官进行原始而直接的接触,才能成为研究的对象。是以这些仪器提供的讯息仍是五欲。而之所以会称之为功德,就在于它们所造成的功能、功效,它们能令众生深生爱念,长养欲乐。就以这些科学家为例吧,那些由仪器提供的五欲令科学家们深切地投入其中,从而促使他们的研究生涯蓬勃开展,忘情地追逐各式各样的假设与求证,既长养欲乐也长养生死轮回。

    这五欲功德便是正法所谓的欲界,外在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的花花世界令众生深生爱念、长养欲乐,纵使也有令人不愉快的事物,但众生总认为这样的世间令人恋着。除了外在的欲界,还有色界与无色界。前文〈五受阴〉一节已曾论及:色受阴属色界、四无色阴属无色界。无论色受阴或四无色阴也都是众生所深爱不舍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便是欲爱、色爱、无色爱的对象!简单讲:欲界是个人的生存环境、色界是个人的生理机能、无色界则是个人的精神作用,三者携手共同谱出生命存在的完整呈现。

    有眼、有色才能生出眼识,三事和合生触,具足触后生起种种受、想、思。在感官作用之下,一切法就这么生起了;不论是外在的(欲界)、生理的(色界)、精神的(无色界),任何型式的法不藉由感官作用就等于不存在或根本不可能发生。在佛陀的真实教法中,感官及因感官而起的法就称为一切法。

    想想看,万物之灵的人类就被这么些色、声、香、味、触、法的资讯耍得团团转、不得自主。如果觉得这么形容不免言过其实,那么不妨看看现实生活中总是一再发生的实例:见到邻人全新的高级房车,自己那辆破旧的二手车益发显得碍眼;嗅到餐馆传出的香味便感到饥肠辘辘,极欲品尝那诱人的美食;股票族让心随着股价涨跌而大起大落,几近狂乱;为了咽不下那一口气,便一切都豁出去了,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如果人们了解到这一切法都不过是感官刺激,就当一出闹剧看看也就算了,生活实在可以过得更安然自在。

发表于 2010-11-22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1-22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1-24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感恩师兄布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4:25 , Processed in 0.12112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