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025|回复: 62

人为什么要行善更要求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8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无内涵的思想是空的,无概念的直觉是盲的。”(Thoughts without contents are empty, intuitions without concepts are blined.)笔者认为行善的道理很类似,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善行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智慧的善行是盲目的。”一个人如果仅能空口说白话,讲述如何行善,却始终做不出具体的善行,那么这些道理讲得再好也不过只是空谈,效果便很有限。

    反之,一个人如果只知行善却缺乏智慧的引导,那么他的善行便往往是暂时的、冲动的、盲目的,不仅效果不彰,而且还可能误入歧途,走火入魔,结果不仅无益众生,反而造成了恶业。因此“西方的孔子”苏格拉底一再强调“知识即道德”(Knowledge is virtue.)。认为德行必须建立在知识(或智慧)的基础上,这样才不会发生偏差或弊病。最近笔者曾听到某些慈善团体,经常定期发动会员募捐,然后到慈善机关布施,每次布施的金额都非常庞大,动辄数百万元。这种热心行善的精神非常令人敬佩,然而非常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团体的一些负责人却认为他们长期行大善的结果,上天必将赐给他们一笔数千万的大财富,因此经常都在求神赐明牌和找明牌,并且鼓励他们的会员踊跃签大家乐和六合彩,以便接受这些财富后用来建道场。直到目前,这些天赐大财富不仅尚未签得,很多会员却已经为此“扛龟”了数百万。此外有些平常很热心布施行善的人,脾气却非常刚烈固执,经常与同事闹意见,在家里也经常与太太或家人争吵,对子女也动辄加以打骂,对父母更不知道孝顺。

    有些人平常很认真做善事,一旦有事,却不断去问神、相命和改运,花了很多冤枉钱,结果也解决了不了问题。有些善心人士在拜拜时,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竟不惜杀鸡买鱼,用非常“丰沛”的牲礼来祭拜,事后又烧了一大堆的金银冥纸。有些人一天到晚到各处去听经拜佛,却不知道在家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更不知道敬奉自家堂上的两尊活佛——父母……这种只知道捐款行善,却全然不知如何修持,如何用慈悲心来善待家人及其他众生,甚至屡屡犯戒,这种缺乏智慧的“行善”实在令人不胜感慨和叹息。

    因此行善固然重要,然而如何行善,避免造业,进而获得快乐和解脱的智慧,更是不可忽视。笔者这几年来参阅了不少佛经善书,听过不少的演讲和录音带,深深感到佛法浩翰无边如大海,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贵智慧和经验,这些智慧经验并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落伍,反而因为社会风气的日益败坏,道德民心的日渐堕落而显得弥足珍贵,发人深省,而益发值得国人的借镜。笔者由于学识和能力非常有限,无法将这些宝贵的智慧悉数加以详述,仅能将其中比较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故事寓言、譬喻或对话等等加以举隅,以供自勉和读者的参考。虽然这些智慧经验仅是挂一漏万,根本谈不上完整,然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如果能够对这些宝贵的智慧加以细细体会,并且时时刻刻以此提醒自己,作为今后言行举止,待人处世和安身立命的指针,相信必有相当的助益。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有人在祗树给孤独园问佛陀:“请问什么是最犀利的剑?什么是最剧毒的药?”佛陀答说:“恶口骂人是最犀利的剑,因为它最能刺伤人的心。贪心是最剧毒的药,因为它最能败坏一个人的意念而无药而解。”“世界上什么人获益最大?谁损失最多?”佛说:“布施的人获益最大,因为上天会加倍奉还他的善行。贪心和知恩不报的人损失最多,因为不仁不义的人将永远被人所唾弃。”“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人是什么?什么东西最容易破坏友谊?”佛说:“行善的人力量最大,因为它可以培养各种美德,而最令人厌恶的是做坏事,因为它会令人掉入堕落的深渊。同时嫉妒和自私最容易破坏人间的友谊。”“什么是世界上最殊胜的东西?如何才能得到?”佛说:“福德和智慧乃是世上最殊胜的东西,因为只要两者兼备,不仅可以使人脱离轮回,超越三界,还可以助人离苦得乐。不过一个人必须布施、守戒、勇猛精进,最后才能得到福德和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有一次佛陀对一个外道开示因果的道理:“你看前面那一个村落的农夫,如果在春天不去耕田和播种,而只是天天在神前祈求赐给他们丰收,你想秋天来时,他们会丰收吗?”对方答:“不可能的,因为不先耕耘播种,则不论如何求神,荒土上是不可能长出丰硕的作物的。”“答得好,再请问你,如果农夫在春天很认真地耕种、灌溉、施肥、除草,但并没有求神恩赐,将来会不会因此就没收获呢?”“我想他在秋天仍然会有收获的。”“再请问你,一个人如果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而且也不去运动,这个人家境会变好吗?身体会健康吗?”“我想这是不大可能的。”“这就对了,事实上世间一切的人和万物都无法违背上述自然的因果法则,因此每一个人都应相信‘人定胜天’,自己的命运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千万不可以迷信邪说邪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 有一次佛陀向弟子开示:“伽弥尼!如果你把大石头丢进河中,而岸上有许多人虔诚地祈求天神使这一大石头浮起,你想可能吗?”弟子答:“不可能。”佛陀便说:“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做了大坏事,即使大家都祈求天神赐福给他,这也是不可能的。这个坏人不仅要受法律的制裁,死后也会坠入地狱受到应有的刑罚。”“我再问你,如果你把油倒在河上,许多人祈求天神使这些油下沉不浮在水面,可能吗?”“不可能。”佛陀说:“你说得对,一个人如果经常为善,则谁也不能害他,使他堕落,因为行善可以使人得到尊敬和喜爱,死后也会上天堂享福。由此可知行善的人将来会升天,为恶之人会下地狱,这些都是因果的法则,绝对不是祈求天神所能改变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 菩萨有三种典型:第一种是悲增菩萨——富有慈悲心,但没有智慧,一心只想救人和度人,然而由于不知如何救度众生,结果自己也没能得到解救或解脱。正如一个人不会游泳,却一心想下水救人,结果人没能救起,自己也跟别人同归于尽,因此自己应当先具备智慧,学会救人的技术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救人的目的。第二种是增智菩萨——这一种与前面刚好相反,只想求得智慧以便自救自度,不想救度别人,因此只知独善其身,喜欢隐居在深山丛林,闭门自修。这些人最多只能修成阿罗汉,不能成佛。佛陀认为这些人只知有己,不知利他,乃是“焦芽稗种”实不足取。第三种乃是悲智常运菩萨——这一种能同时重视慈悲与智慧,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正如鸟具两翅,人具两脚,两者兼顾并重均衡发展,而成为中道圆满,福慧双修之菩萨。这种修持方式最为可取。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有一次佛陀看到一位八十岁的老翁,还在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别墅,丝毫不知道无常即将降临其身。佛陀对于这一老者的愚痴非常怜悯,就前往拜访老者,要提醒他珍惜生命多种福田。没想到这位老者见到佛陀后,一再表示要监督工程进行,非常繁忙,无暇与佛多谈。佛再告诉他,人生有些事比建屋享受还要重要,希望他能拨空听一下,老者仍然表示现在很忙,以后有机会再听。佛陀第三次再提醒他,这些重要的事如果现在不听,将来恐怕就不容易听到,希望老者能拨十分钟听他说法。没想到老者就面呈愠色,表示很不耐烦,随即就离佛而去巡视工地。佛陀无奈地感叹一声便慢慢离开而去,不料十分钟后,这位老者便因建造中的大屋梁忽然坠下而当被压死,家属们立即嚎啕大哭,非常悲伤。佛陀对于这位老者再三不愿拨空闻佛法,以致无法适时逃过一劫,心中至感惋惜与悲痛。在回家途中,有一些外道遇见佛陀,便问佛从何而来,佛乃告知刚才往访富翁,富翁不愿拨空闻法,以致难逃一劫之经过。这些外道聆听之后,对佛陀的慈悲及佛法的宝贵,至为感佩,纷纷向佛顶礼拜谢。佛陀随即向弟子开示:“愚者牛饮不知茶味,智者品茗一闻即知。学道也与此相似。”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宋朝大儒朱熹,有一次曾任福建崇安县知县,在这期间曾被一个刁民设计而错判一个盗葬墓地案件。事后发现真相,朱熹非常懊恼后悔,乃焚香向天祝祷:“此地若发,是有地理,此地不发,是有天理。”不料事后在一夕之间,天降大雨,雨水如注,该刁民所侵占的“绝佳”风水地,旋即被破坏摧毁,面目全非,成一潭浊水。由此可知福地唯有福人才能享用,无德之人虽然费尽心机,巧取豪夺,而一时占有,但也绝对无法由此获益。因此“地理”不如“人理”,“人理”不如“天理”,“天理”不如“人心”。因此“人心”还是最重要。一个人如能具备正知正见,发慈悲心认真行善,广植“福田”,将来必可获得真正的福报。如果舍此不由,只想寻找龙穴宝地,企图藉“好地理”来发展家业,庇荫子孙,则不啻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不问自得。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韩国一位著名的禅师元晓大师,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发人省思的话:“我曾经尽一切的力量(包括神通)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甚至集一百个神通力也无法阻止无常的来临,因此不管你愿不愿意,世间的无常是无法避免的。”花会凋谢,人会生老病死,美丽佳人会年华消逝,财富权势如过眼云烟,随时变易。“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些无常的现象,任何力量都无法加以改变。有不少人企图运用神通力来阻止无常的发生,结果均徒劳无功。例如:印度琉璃王攻打释迦族时,目犍连曾运用神通将数百名男女置于钵中,放在天上,以便延续释迦族后代。战后将钵收回打开,钵中所有的人无一幸存,只剩血水。佛陀虽具六大神道,却也罹患严重的背痛和胃病,而且在八十岁的时候就涅槃(去世),号称神通第一的佛弟子目犍连后来也被仇敌杀害身亡。可见“神通”不敌“业力”,“业力”不离“因果”。因此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老老实实,诚实作人,随时注意修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这样才是正确的智慧的作为。千万不要想用旁门左道,抄捷径或投机取巧的方式来作为我们的信仰或作事的指针,否则到最后发现错误时就“再回头己百年身”,这时就会后悔莫及,而己付出的代价也就未免太大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奉献自己的财物、时间、力量和爱心去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表面上是付出给予,然而他所得到的回馈却是金钱所绝对无法买到的感受──内心觉得非常充实和愉快,这便是精神和心灵上的富足。一个人如果在物质上或财富方面很匮乏,但是如果能发心行善,纵然布施的能力很有限,然而也可以在精神上感到很富足,成为一位“贫中之富”的人。一个财力丰裕的富翁,如果也能发慈悲心尽量去帮助社会上一些不幸的人群,则其内心也必定感到很充实,精神上感到很富足,那么他也会成为一个“富中之富”的人。一个人唯有在精神上感到富足,才可以说是真正富足和快乐的人。反之,如何精神方面感到很空虚和苦闷,则不管拥有多少财富,住着豪华的别墅,开着进口的名车,吃着山珍海味或满汉全席,穿着名贵华服和钻饰,也会觉得这些一切都索然无味,毫无意义,甚至觉得非常无聊、孤独和痛苦。这些人便是典型的“富中之贫”。世界上最可怜和最痛苦的人乃是“富中之贫”及“贫中之贫”的人。亲爱的朋友,你想选择成为那一种人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每一位正信的佛教徒都了解,念佛的目的并不是在求福消灾(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佛本身也不能消定业,公然违反因果的定律),而应该在以佛心来代替凡心(凡夫的心是贪嗔痴慢疑等等),使人心光明清净。所以念佛不应只是口念,而应心中常以佛为榜样,随时学习佛的大慈大悲心去救众生,使自己能提升境界,将来能成圣成佛才有意义。因此长时间念佛的人,如果心态始终未改,仍有贪嗔痴慢疑的习气,那么念佛便毫无意义。正如一个人如果整天诵读国父遗嘱几百遍,却不效法国父的精神去爱国救民,是一样的荒唐。我们知道,佛经是要我们去实践的,去身体力行的,而不是要念的(试问究竟是念给谁听?给佛听还是给自己听?每天需要念那么多遍吗)。如果每天都能虔诚地,全神贯注地念佛几分钟,是否要比心不在焉,只求每天要念几百遍,更有意义?因此念佛应该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提醒以便警惕自己和检讨自己的一个方式,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在使自己成佛达到佛的境界。因此不应该将手段当作目的,而忘记了原来的目的。笔者发现有不少人,为了念佛每天都牺牲了睡眠,放弃了很多该做的家务及与家人聚会的时间,甚至也因此不再参加布施行善和替大家服务的活动,每天只是想在佛堂念佛几千遍,诵经几百次。结果夫妻的感情与家人的关系反而愈来愈疏远,孩子也由于疏于督导管教而造成了不少的问题,此外又减少了布施的活动而影响了福报。因此我们不仅要“念佛”、“礼佛”、“研佛”,更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去“学佛”、“成佛”,这才是比较正确的做法和应有的态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0 17:29 , Processed in 0.14159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